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59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88-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途径丰富,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互动与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化学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动形式单调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此外,还有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互动作用失衡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互动深度不够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建议:

1、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空,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蹲下来”跟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距离,使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2、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

3、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实施师生互动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是没有能够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注意积极地鼓励学生的参与行动,没有给足学生发言的机会和行动的空间,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2)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清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强化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会留下深刻影响,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学生很迷惑,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此类错误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而且是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无机物,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用于强化未尝不可,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许死记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学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更接近本质,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简化,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尊重学生的实际。

3.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发现”概念的含义,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成乐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期和广大一线教师交流探讨。

一、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在每年的第一节序言课上,先为学生演示几个化学“魔术”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神奇的调酒师等,当学生为每一个神奇的变幻惊讶欢呼时,他们从心底就开始喜欢化学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基础,凡是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亲自演示操作,而且要变一些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化学实验时,除了重视演示实验的开展外,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和个人单独实验,从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分析和填写实验报告册。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而收到巩固创新的效果。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展览会、实地参观考察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举行,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三、注重知识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化学属于理科,但内容多、知识碎,很多是实验结论,需要准确记忆。化学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无趣变成有趣,把无味变成有味,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谐音,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很易记忆,并且使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寥寥几行就能说透一切。

四、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注意检查以下内容:一查分子式书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是否标注沉淀或气体符号。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4)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的熟练掌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的发展特点,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开放式问题和发散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或知识点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区域,让学生去“虚中求实”,激发学生去“填补”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从而成为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二、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当今的中学生在生活中已对生活、人生、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体验和看法,我们的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能容易被他们接受,变成他们的知识。当然,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课堂上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中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例如,关于爱父母的教育,尽管许多学生都知道爱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由于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的爱父母常常仅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如何让他们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呢?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学生自己分成四个组,第一组搜集父母爱孩子的故事;第二组搜集歌颂父母的诗或歌曲;第三组搜集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第四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参加了活动汇报课。在朗诵了《游子吟》和小品表演后,调查组的报告发人深省: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并且有98%的家长给孩子庆祝生日;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0%,但仅仅有12%的同学在父母过生日时送件小礼物或说句祝福的话……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如何孝敬父母”为题进行讨论。最后全班同学宣读了“给家长的一封信”。

这样的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三、及时捕捉课堂信息,生成动态课堂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到,加以重组整合,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可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呢?例如,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学时,我提出问题:吸收外来文化需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应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喧哗。“哦?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说。“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等教师发表意见。教师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同学们已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这堂与教学计划有较大出入的课结束后还让许多学生思绪万千,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总之,多途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于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我们老师在今后应不断探索,在教学中创造出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韩金萍.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9).

[2]曹红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激励方法[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3]毛建明.运用媒体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5)

一、选题缘由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课本实验部分的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编写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课本(沪)共9章31节内容,与化学实验相关的有26节,占84%,在现行中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需要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融入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真实的、充满魅力的、开发的化学问题,将教学过程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新教材对实验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操作,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在形式上更加灵活,除课堂实验活动外,还有许多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实验的活动内容,有的还要与社会调查联系起来。

2.新教材实验部分教学的特点。

(1)实验方式多样化。教材实验部分没有明确区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开了巨大而又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相关的实验。

(2)不同栏目的实验功能不尽相同。“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来设计的,应作为课堂探究的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比较容易,有的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一般不需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亲自实验。“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实验,既是实验习题,也是家庭小实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既安全又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纯碱与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蜡烛熄灭的实验。

(3)实验内容生活化。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熟悉的生活、生产情景中攫取相关的化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究,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

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2]

在《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共提出了41个实验和实验系列。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3]《标准》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2]

《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同时,《标准》对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些教师为赶进度而压缩了学生实验的时间,将探究实验、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由于下列原因化学实验教学仍亟待加强:(1)学生的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完成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2)中考笔试难以测试学生实验的实际能力,影响了师生实验教学的积极性;(3)化学实验准备很费工夫,负担已经过重的教师对化学实验常感到不胜应付,不能不自动减免以求解脱。(4)有人认为做化学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害怕承担风险,“如果出了事怎么办?”因而不愿意做实验。

四、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2009年11月10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会,通报了2010年全省中考统考有关科目。与2009年不同的是,2010年统考的内容是物理、生物、化学三门学科的实验技能,学生须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完成考题。这就给我们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广大化学教师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对化学实验教学做有效的探索,提高实验的可观性,增强实验的探索性,体现实验的现实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我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条件,对其改进有如下想法。

1.在教学观念上,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物质组成的确定与分析,结构的研究与推测,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变化规律的探究,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

2.同事间互助指导,即同事间的相互听课。

教师通过彼此的听课、评课,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应及时进行反思。这种做法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互相的切磋与教学研究。

3.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恰当地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使化学教学更有启发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问题,验证规律。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挑选有探究价值的信息进行探究实验。(2)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3)实验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实验时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实验过程中的变化要显著,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够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其在解疑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4)坚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参与,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路及探究过程。(5)为保证探究活动顺利完成,建议活动时间安排可适当延长。(6)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7)学校实验室应该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化学实验提供便利,同时要准备足够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8)力求学生、家长、教师(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多方配合,使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完整地进行。

4.开设第二课堂,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如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和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如饮食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空气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生活常识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生活日用品的简易制作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实验教学研讨和比赛活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改革。

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要有平时评价和终结评价。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科学态度方面的现状,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学生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教师还可从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中加以评价,对于学生在活动中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小制作、社会调查等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78―01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核心内容,新课标增加“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内容,并具体列出了学生需完成的八类基础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被大打折扣、地位弱化,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陷入困境。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1)保障不力。一是实验室、仪器室建设滞后。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多无排水设施和排换气系统、供暖设备,电路设计不能满足实验需要。二是实验仪器和药品保障跟不上。三是化学实验管理师资缺乏。农村初中未配备过专业化学实验管理人员,学校编制中也没有教学辅助人员编制,仅由化学教师兼任实验管理员。

(2)考试评价制度不力。一是中考改革降低了化学学科和化学实验考查分值。二是化学学科中考压力偏大。化学知识点繁杂细碎,讲授新课耗时长,应考压力大,挤占了实验探究时间。三是学生实验技能未列入考核项目,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很少组织师生实验技能竞赛。

(3) 管理服务不到位。一是教学管理中实验意识淡薄。学校多认为实验做与不做对学习影响不大,反复讲、练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做实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做不如不做。二是教学评价跟不上。对实验管理不重视,一名化学实验管理员的工作量被认定为3个课时,但实际工作量要大得多,且实验管理不列入评优选先考核项目,教师积极性不高。三是后勤服务不到位。初中化学实验多集中在秋冬季学期,天气转冷,实验室需要供暖和热水、洗涤用品和纯净水等,一些学校不愿为此提供相关服务。

(4)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是学科师资补充不及时。部分初中的化学教师仍由非化学专业教师担任。二是教师动手能力弱。化学实验要求规范操作,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难以达到要求。三是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用多媒体 “讲实验”比“做实验”要轻松得多。

(5)学生实验基础较差,积极性不高。一是学生实验基础差。有些农村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化学实验,没有实验思想准备和实验能力基础。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不高。九年级学生认为实验无助于提高成绩,而做题见效更直接。农村家长过多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实验探究能力培养漠不关心。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建议

(1)确立化学实验的核心地位。初中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站在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度看待实验教学。

(2)保障实验教学。把农村初中实验室、仪器室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定期更新和补充实验设备、仪器和药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扩大农村学校教辅人员编制,改善实验管理员的地位和待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

在新课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开展和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重视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能够全面的协调发展,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整个过程,无论是实验是否成功,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分意识,那么学生再通过实验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其自身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可以有更多的思维去思考和讨论,同时,作为生物老师,必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来帮助学生处理和研究生物实验取得的信息,探索实验产生的原因,之后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归纳,给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的教学目的。

一、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意义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够提出一个问题相对来讲比要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就只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前者提出一个问题是需要能够准确的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要害的,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开始,并且还是解决一个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支持动力,因此,建议我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开动想象和动脑筋,以此可以希望学生经过自身的不断思考来发现问题,就像是分析研究消化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所提出的的假设一样,细胞膜只是能够透过小分子物质,而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先变成小分析物质,只有这样才可以透过细胞膜,那么这个假设的理论就是根据:首先人和所有的动物一样都是由细胞所构成的,然后生活的细胞是必须要从外界吸收到影营养物质的,其次是而营养物质还得必须通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里面的。

2、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想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人类能够主动去认知事物的心理表现,也就是说兴趣就是推动一个人是否主动去学习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生物实验教学相对在室内学习基础知识来比较是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等多种特点的,加强实验教学是可以提升学僧学习兴趣的,另外实验自身还带有目的性活动的相关特点,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以此就可以满足学生们的操作欲望,除了这些优势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锻炼动脑的频率,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过程

也就是说整个实验的研究基本过程中就可以提现整个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假设—实验—结论,这些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般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都会体现这些基本过程。那么我们作为生物教育者,必须要结合每一次的实验,想尽所有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从了解最终到理解,最终来帮助学生初步的掌握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程序直接转变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探索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

二、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优化建议

1、优化实验设计

生物教学创新的本质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设计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高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模仿、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产生属于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传统的生物课教学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因此创新的课堂实验设计尤为重要。

2、优化实验问题

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带领学生做实验、懂实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成功的实验教学模式应该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验开始提出实验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有计划地学习。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在实验之前,应该先向学生提问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每个因素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事半功倍。

3、优化实验分组

做实验就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习。但是鉴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实验一遍,因此分组实验就成了不二选择。根据学生的座位或者是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其中有一步操作是将植物放在暗室中饥饿,并且放上绿色的安全灯。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用红色的安全灯进行照明,另一组用绿色的。两组分别观察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并且比较优劣。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充分剖析实验的深层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

4、优化课后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丰富评价形式,不能单纯依靠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生物实验课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评价方法自然要归到实践中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别进行考核。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生物实验,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方法之一。并且,教师不应该只是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立创新实验,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系统之中,给予相应权重。这样,在硬性指标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索,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实验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认知材料和学习情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方法和思想的获得,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8)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several suggestions

Liao Zhenhua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 chemistry teaching important component. Not only the teacher may raise student’s observation ability, th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o operat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 on, simultaneously is also advantageous to the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creases chemistry knowledge intuitive,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strument

1 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2 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2.2 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3 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3.1 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3.2 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9)

一、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学好化学这一科,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教师在讲解化学时,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而不是分割知识点,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对于必修知识点,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毕竟,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上心,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实验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会观察到实验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弄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不断研究和探求,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这样学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教师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之后的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当代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和探究,致力于创建新型和谐化学课堂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化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化学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在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参与、积极探求,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也只有把化学寓于生活中,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这也是新课改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标准能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它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10)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美术课无非就是画画。试想,学生如果不能够对一门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学习它的重要意义,他们又怎能学好这门学科?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美术,首先就要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让他们知道美术除了画画之外还有很多内容,画画只是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通过美术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绘画技巧,更能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本领,愉悦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通过美术学习,还能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让学生从思想深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美术不单单是为了成为画家,更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走进美术世界,全面地了解美术,形成美术学习的内在动因。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颠覆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从全新的视角,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将美术教学设计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板块。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中,不难看出,新教材无论是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方面,还是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将学生引入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发现和创造美的快乐。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课《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的大自然,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透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领悟出了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在活动之后的作业中,学生都交出了鲜活灵动的作品。可见,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亲近自己的生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他们充分地感知生活,获取灵感,更可以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升华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一节成功的美术课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从而使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最美好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比如“导入”“设疑”“示范”“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实践的空间和舞台。如在学习《夸张有趣的脸》等内容时,我让一些学生走到台前当模特。在给学生讲解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画人物速写的同时,我寥寥数笔就将面前学生的典型特征勾勒了出来。很多学生惊叹不已:“画得真好”“画得太像了”,学生的兴趣也在教师的示范中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想跃跃欲试,一展身手。此时,我再将学生带到操场,面对操场上表情各异、姿态万千的同学,学生们兴味盎然,他们不由自主地在纸上勾画起来。通过这样的示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四、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11)

初中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增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教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研究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现阶段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教学设备也逐渐信息化,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多媒体设备,能使化学教学更加立体化,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掌握化学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将书本中的化学知识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出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相比书本上呆板的文字,学生会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不断对化学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巩固,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合理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穿插,将化学知识不断进行实践应用。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进行合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配比教学时,学生对其基础知识进行了解之后,教师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配比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与其他哪些物质还能够产生化学反应。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调的化学教学可能会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利用化学的优势,在教学中进行化学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提升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