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6 16:06:58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2)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18-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的研究及其应用逐渐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技术预见活动不仅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政府的组织下大规模开展,而且在印度、泰国、土耳其、爱尔兰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通过广泛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识别和优先支持一批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重要影响的战略技术,开发一批对重要产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互动平台,为应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其意义十分重大。

1 技术预见是制订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1.1 技术预见的内容和特点

科技进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举世公认,但任何国家为其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必须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最有效率和最重要的方向上,而技术预见为这种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工具和作为决策的战略信息。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对这样的认识,即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而不只是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技术发展的轨迹。技术预见活动的假定条件是:未来的技术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最后是哪一种可能会变为现实,则要依赖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tin)在1995年给技术预见下了这样的定义: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类似的定义: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

在技术预见的发展观中,包含了以下要点:①系统性发展。即强调超越局部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多元互动。如英国第一轮技术预见,强调技术与市场的互动;第二轮预见计划,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整合。当前的技术预见不仅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更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市场对科技的需求拉动。②战略性发展。强调超越传统的常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战略优先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新技术,是技术预见的关注焦点。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当代技术预见是一种技术发展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简而言之,就是在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较长期的未来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推进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本文所讨论的技术预见,是指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把技术预见或关键技术选择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一项重要职能定期开展;二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把来自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分散智力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整合的战略性智力,以正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技术和发展方向,有效应对相关挑战;三是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未来科学技术,重视预见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实现从预见到选择的认识上的跨越。

1.2 技术预见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自1971年日本完成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预见活动至今,技术预见已经取得了深入的发展。第一代技术预见只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第二代技术预见加入了对市场因素的关注;第三代技术预见则不仅关注市场,而且将整个社会纳入了考察范围,各种利益相关者均被加入到技术预见活动中,预见结果包含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

技术预见成为世界潮流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一般企业无力单独承担相应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技术预见恰好提供了一个系统的选择工具,用于确定优先支持项目,将有限的公共科研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同时,技术预见提供了一个强化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手段。国家技术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低,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创新单元的绩效,更取决于各创新单元之间的耦合水平。技术预见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各单元之间联系与沟通的过程,使人们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达成共识。预见未来技术发展动向是一项复杂的、高成本的系统工程,政府组织的国家技术预见活动有利于中小企业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机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繁荣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政府组织的技术预见可以引导人们对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因此技术预见为政府、企业、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应用了技术预见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预见虽然能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优先领域、确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广泛指导,但其结果不能代替综合决策。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在科技管理决策中,不仅需要考虑科技身的发展,还要考虑本国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要

在把握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方案。技术预见代表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前景分析,因而是制定国家或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或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处于劣势、处于技术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预见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识别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为超前部署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能够显著降低超越成本,因而在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2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理念的融合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业已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持续增长也同样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重要前提。自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虽然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点始终体现在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进行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得更高的利润。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性,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①在本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努力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全面提高。传统的技术创新则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经济利润;②在行为主体上,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和公众通过系统论证的、充分运用经济、公约、合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采取的是系统战略。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最终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企业;③在追求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而传统的技术创新所追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经济目标。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而非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冲突的,这是造成当今各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应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应当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强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创新的萎缩,最终使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实现。因此,应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融汇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适当的张力,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基于技术预见的关键技术选择战略研究

3.1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关联

未来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集中表现是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如何合理配置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资源,有效地选择本国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般而言,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技术预见活动为关键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技术预见活动的结果之上,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的约束下进一步开展的技术评估和筛选工作。技术预见的范围较广,从一国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的宏观层次到区域或产业协会的中观层次,直到单个公司和研究组织的微观层次。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则突出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强调国家目标的实现。技术预见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应从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的技术发展情景出发,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通过识别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术,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技术支撑。目前,许多国家已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与科技规划工作进行整合,作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前已述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以节水、节能和COD削减为目标的工业技术优选决策综合咨询平台建设,采用“自底向上”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典型行业未来10-30年各技术发展情景开展了技术评估和预见,提出了优先发展的确保国家COD削减、节水、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具体回答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途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3.2 从战略视角把握关键技术选择

世界各国根据问题的不同方面,对关键技术选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认为,关键技术是“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德国研究与科技部认为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并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商业应用的技术”;日本经济企划厅认为是“对日本90年代后期至2010年的产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虽然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宗旨都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官方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对国家关键技术作了如下界定:国家关键技术是指那些对振兴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群。

世界各国关键技术选择的实践表明:关键技术选择不是一般的单纯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考虑重点技术领域的选择,而要紧紧围绕实现国家目标的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服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国家关键技术除应考虑到国外关键技术选择的一般原

则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例如,该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应用应当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用领域广,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在中短期(如10或15年)内投入应用,并且能同其他技术配套形成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产品、设备、系统或工程。

目前,我国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在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单元技术发展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原则。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关键性、全局性的科技突破,离不开关键单元技术的突破,而单元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系统集成的效率。

(2)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成果发育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系统性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出发,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国际科技发展主流动向、产业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国际分工等,来研究本国关键技术选择问题。

(3)互动、反馈与优化原则。决策环境中必须累积足够的决策用技术知识库,以体现技术政策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创造一个能整合不同参与者意见的互动环境,使技术预见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协调机制。

(4)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原则。关键技术是国家长期经济繁荣及安全发展所必要的技术,往往并不一定具有高成长性的市场机会,但是在社会及环境方面意义重大;通用技术的选择能提业在规划研发资源时一个共通的架构,以减少研发投资的重复,促成技术扩散。特别要关注那些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由国家直接关注的全局性、宏观性、综合性问题,如有关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领域。

(5)前瞻性原则与特殊需要原则。许多关键技术往往是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持续支持,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见效。政府应该树立对关键性战略技术的长期支持观念,特别是对于技术投入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在相对集中的领域进行持续支持。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跨越,政府的持续支持就显得更为重要。

(6)宏观与中微观相结合原则。重大项目往往受制于过度分散的利益格局,在技术创新力量动员、战略产业布局、配套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等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安排。政府必须按照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来平衡部门利益,从中作出谨慎、合理的选择,以保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3)

2基于产业联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结合产业联盟的分类与创新功能以及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提出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和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2.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共性技术是对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带动作用,具有巨大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13],并且根据对产业的影响程度,可以分成关键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因此,通过产业联盟突破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并将这类技术向整个产业有效扩散[14],形成了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定位。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选择时要同时突出关键性和共需性特征[15],首先,这些技术对实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带动产业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影响重大;其次,这些技术对产业内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产生影响,是制约产业整体发展的公有性、基础性技术。另外,这些技术还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现有的技术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选定的技术应当是具有前瞻性的新兴技术。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结合”选择法,即产业联盟、政府科技部门和特定学科领域的专家三者协作配合,选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让产业联盟进行重点攻关。(2)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对于复杂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任务,通常根据联盟成员及其构成的R&D联盟的创新优势进行分配,并确保产业联盟成员间核心创新资源有效共享。产业联盟进行联合攻关时也需要外部创新资源的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关联性与地域集中性使得产业联盟能够从产业集群中获得创新资源,尤其是知识、技术秘密以及相关信息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公共品”属性,是政府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3)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扩散。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属于竞争前技术[16],产业联盟将这些技术成果向整个高薪技术产业扩散时,通常需要和接收方企业的专业技术相结合形成竞争性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这不仅提高了整个产业创新成果产出,而且增加了整个产业创新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产业联盟扩散动力和广大接收方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提升扩散效果。2.2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技术竞争上升到标准竞争,运用产业联盟快速运作产业技术标准,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层次,该提升路径主要分为技术标准创立与产业化两大过程。(1)技术标准创立。知识经济时代,核心专利成为了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标准创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核心专利技术研发、筛选、组合的过程。首先,面向产业技术标准战略要求,需要对产业联盟成员各类核心专利进行筛选和组合,当然也可以吸纳产业联盟外其它组织机构的一些专利,从而形成与技术标准要求最相关的专利池。如果专利池已经涵盖了技术标准所要求的专利技术,则可以直接申请技术标准;对于缺少相应的专利,产业联盟也可以先形成技术标准总体目标和框架,然后进行所必须的专利技术开发[17]。事实上,技术标准创立是专利开发和标准制定互动过程,新技术不断与标准碰撞,迫使技术标准不断更新升级,专利技术也随之更新换代,从而提高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的先进性。(2)技术标准产业化。是指将产业联盟主导的技术标准向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应用,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标准的过程。随着技术标准相关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场对技术标准认可范围的扩大,技术标准应用不再局限于参与技术标准创立的产业联盟及少量其它机构,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外许可技术标准及相关专利技术,吸收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等,围绕该技术标准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与产业链,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用户规模和产品市场份额,实现技术标准市场价值。在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中,让更多创新体参与技术标准的应用与完善,不断升级技术标准,使技术标准在与同类竞争中胜出,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层次。2.3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产业创新链是指围绕核心创新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产业联盟作为重要的产业创新组织,其战略布局与高效运作对产业创新链的优化与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产业创新链优化。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理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结构决定了创新效率,也就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而产业联盟在市场机制下通过优势互补建立了产学研三类创新体间的长期协作关系,实现了产业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产业化资源的有效衔接与均衡分布。同时,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改变了以往“知识-技术-产品”的线性创新过程,而是将众多的创新族群的核心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以三大类核心节点为主体构架的网络状产业创新链。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产业创新链的薄弱环节,因此,面向产业创新链优化布局产业联盟时,首先要识别产业创新链缺失、失衡、断层环节,然后通过产业联盟这一组织形式聚集优势创新体及创新资源,弥补产业创新链薄弱环节,打造产业创新特色优势,支撑整个产业创新链高效运作。(2)产业创新链升级。凭借创新优势和业务辐射范围,产业联盟必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创新竞争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有效融入全球创新链,充分利用产业外部创新资源。在产业联盟高效运作过程中,凸显了产业最具特色的创新优势,有利于带领高新技术产业占据全球创新链核心环节,并在国际创新分工中获得更多收益。产业联盟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创新链中实现持续升级的过程,也是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依据产业创新位势,大体上可以将全球创新链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个层级。通过产业联盟,最初可以较快对产业外部的创新成果进行快速引进消化吸收,并在产业内快速扩散,使得产业内更多组织具备了创新能力;接着,产业联盟首先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再创新能力,并有效地集成各类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而带动产业创新链升级到集成创新层次;当然产业联盟最终会升级成原始创新源,将更多原始创新成果持续地向产业内甚至产业外扩散,使得产业创新链上升为全球创新链的高级环节,实现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3基于产业联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3.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3条提升路径,各有其特点、提升重点和适用条件,具体如表1所示。3.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选择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选择,属于功能定位与提升方向的一体化决策,受到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以及产业创新环境等综合影响。(1)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联盟能够在多大程度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受制于自身创新优势的特色与水平。首先,包含较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业联盟,通常可以承担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任务;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联盟,能够胜任技术标准创新;而具有一批国际竞争力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则必然成为产业嵌入全球创新活动的桥梁纽带,并且带动产业创新链持续升级。总之,产业联盟创新优势越强,就越倾向于选择高层次提升路径。(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产业联盟创新优势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要求。从战略角度来审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问题,不外乎面临能力瓶颈、能力层次低和能力可持续性差等,正好可以通过关键共性技突破、技术标准化和创新链优化与升级得以解决。(3)产业内外创新环境。从产业环境来看,产业创新资源丰裕程度、创新关联程度等对产业联盟提升作用的发挥存在正向影响,而全球创新链竞争层次与压力也会迫使产业联盟承担更大的产业创新使命;从宏观环境来看,产业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市场机制有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备程度等支撑产业联盟从事高级别提升任务。通过以上因素分析,从一般性角度来看,鉴于不同路径的提升重点有所侧重,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初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会依次面临能力瓶颈、层次低和持续性差问题,则对应的提升路径也应当选择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化化路径、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如图1所示。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4)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5)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2、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3、增加技术方向说明材料格式

4、2021年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

术)重点项目建议表

    (此页无正文)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附件2

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

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需求名称

 

需求单位

 

联系人

姓名

 

职务

 

电话

 

主要涉及领域

(交叉学科请多选)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

  前沿新材料

  智能制造

  高端装备与关键零部件

  大数据与先进计算

  未来网络与通信

智能网联汽车

  先进工业软件

  安全生产

  其他                  

问题描述

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600字左右)

性能参数

对标产品及单位(型号)

如属于领跑技术,可不填写

关键技术指标及参数

 

研发意义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展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400字左右)

研发建议

(选填)

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400字左右)

 

附件3

增加技术方向说明材料格式

技术方向名称

 

一、重要意义

组织开展该重点技术方向研究的重要意义,如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与该重点技术方向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与产品、国际研究前沿、我国我省当前具备的研究基础、与国际的差距以及我国开展该项研发任务的优势、创新点及产业化前景。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关于总体目标与任务部署的考虑,如着重在前沿部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部署、应用示范上开展部署,或者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部署。对各重点任务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作出专门说明。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重点要说明预期形成的产业、产品及其市场应用前景。

 

附件4

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建议表

项目建议名称

 

所属技术方向

 

建议牵头单位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简介

 

课题设置建议(课题3-5个,同单位最多1个)

序号

课题建议名称

承担单位

1

 

 

2

 

 

3

 

 

4

 

 

5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6)

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日益趋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当部分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在3%以下,远未达到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企业5%以上的标准。目前,全省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距离《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提出的“到2010年,广东省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1.8%”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技术创新基本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其他来源不足。

三是技术创新平台不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同行企业共同开发产业核心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对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合作组织机制仍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还没有形成,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研究开发、检验测试、咨询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给予充分的配套服务。另外,创新要素区域分布不平衡,全省约95%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平台集中在珠三角,山区和东西两翼创新资源明显不足。

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有待改善。技术创新成本高和回报期长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各类侵犯自主知识产权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对软件、医药、轻纺、建材等主要行业影响很大。侵权产品不仅减少了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而且严重挫伤了企业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优先采购等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未能有效落实。

一、*年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跨越,为我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贯彻《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制订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产业的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二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依托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投融资环境。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导向,社会和企业资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获益的主体。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实体。争取建设1-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再认定3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内外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从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在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着力突破10项以上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一是突出产业升级。引导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突出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三是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和应用。四是突出协调发展。支持山区及东西两翼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支持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关键技术。

二、*年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抓重点研究

结合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修订,加强调研分析,进一步摸清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情况。开展以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突出工业设计推进技术创新等专题调研,进一步研究分析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加强对先进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研究,做好我省传统产业提升所面临技术瓶颈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细化未来几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更好地指导全省技术创新工作。

(二)抓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年度)》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中有关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政府采购和国产设备首台套使用,提高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积极性;通过落实各类发展高新技术的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落实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落实《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若干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创新财政资金的资助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向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逐步修改和完善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项目评审和项目绩效考核的程序与制度,做到依法行政,科学选题,管理到位,确保技术创新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三)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从产业和区域的层面,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中心。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和海关广东分署等部门,对*年出台的《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今年,将组织我省企业申报第15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荐*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完成第9批、开展第10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组织承担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并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同时,开展现代流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研究与试点。

(四)抓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的力度,推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等主导产业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产业的步伐。继续组织和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瞄准战略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发展,通过广泛征集和科学论证,将具有行业带动性和共性意义的关键技术列入*年招标专题,集中力量发展若干重大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五)抓重点技术产业化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7)

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日益趋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当部分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在3%以下,远未达到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企业5%以上的标准。目前,全省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距离《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提出的“到2010年,广东省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1.8%”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技术创新基本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其他来源不足。

三是技术创新平台不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同行企业共同开发产业核心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对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合作组织机制仍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还没有形成,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研究开发、检验测试、咨询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给予充分的配套服务。另外,创新要素区域分布不平衡,全省约95%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平台集中在珠三角,山区和东西两翼创新资源明显不足。

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有待改善。技术创新成本高和回报期长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各类侵犯自主知识产权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对软件、医药、轻纺、建材等主要行业影响很大。侵权产品不仅减少了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而且严重挫伤了企业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优先采购等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未能有效落实。

一、*年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跨越,为我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贯彻《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制订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产业的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二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依托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投融资环境。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导向,社会和企业资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获益的主体。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实体。争取建设1-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再认定3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内外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从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在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着力突破10项以上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一是突出产业升级。引导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突出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三是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和应用。四是突出协调发展。支持山区及东西两翼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支持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关键技术。

二、*年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抓重点研究

结合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修订,加强调研分析,进一步摸清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情况。开展以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突出工业设计推进技术创新等专题调研,进一步研究分析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加强对先进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研究,做好我省传统产业提升所面临技术瓶颈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细化未来几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更好地指导全省技术创新工作。

(二)抓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年度)》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中有关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政府采购和国产设备首台套使用,提高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积极性;通过落实各类发展高新技术的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落实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落实《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若干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创新财政资金的资助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向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逐步修改和完善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项目评审和项目绩效考核的程序与制度,做到依法行政,科学选题,管理到位,确保技术创新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三)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从产业和区域的层面,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中心。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和海关广东分署等部门,对*年出台的《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今年,将组织我省企业申报第15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荐*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完成第9批、开展第10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组织承担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并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同时,开展现代流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研究与试点。

(四)抓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的力度,推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等主导产业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产业的步伐。继续组织和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瞄准战略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发展,通过广泛征集和科学论证,将具有行业带动性和共性意义的关键技术列入*年招标专题,集中力量发展若干重大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五)抓重点技术产业化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8)

中图文献号:G322.0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1

1 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理论框架

创新政策是经济、科技、教育等政策的综合体。从技术创新的过程看,十三五创新政策将着重技术创新的两头,即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分析我国创新驱动的主要困境,关键在于以创业为基础的需求政策、以核心科技为重点的供给政策、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连接面政策。

Rothwell与Zegveld将一般性的创新政策进行了归纳,如图1示,创新政策可以被分为三类,而这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引用,成为一种经典的理论研究思路。

图1 创新政策工具

从创新过程看,供给面政策、需求面政策和环境面政策都会对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

1.1 需求方导向的政策工具

需求面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采购与贸易管制等做法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积极开拓并稳定新技术应用的市场,从而拉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十三五我国在此方面的重点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优势,特别是企业家对创新的独立判断,由企业决定技术创新的成果采纳,进一步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随着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加强,技术创新成果只有当其实现产业化甚至规模经济时,才表现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源泉。因此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规模生产与经营阶段也必须进一步加以重视。因此,需求面的政策应是十三五驱动创新的政策关键:着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业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应予以重点关注。

1.2 供给方导向的政策工具

供给面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的支援直接扩大技术的供给,改善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供给状况,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十三五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原始创新、积累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经济和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基础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科学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基础研究从深层次上探求解决办法。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引发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其中,自主引领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积极推动源自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的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是十三五的供给面政策的核心。

1.3 环境方导向的政策工具

环境面亦可称连接面,其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财务金融、租税制度、法规管制等政策影响技术发展的环境因素,为产业界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间接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十三五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营造创新成果整合的大平台。

继续加强产学研的开放与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打破创新资源孤立配置,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国家创新系统中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破解我国当前遇到的创新困境,成为创新驱动的连接面政策的重点。

2 驱动创新的核心的需求政策: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弘扬创业环境,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工作重心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微创新主要是一些技术和商业化的小改进,它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自组织创新一般需要自组织的管理模式,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更多地开放,特别是产业的一些空间要向微创新开放。即过去我们主要是突出了国有大型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创新,现在要逐步转向关注民间、个人等草根组织的创新,包括鼓励来自非研发的创新。特别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过程,这既包括用户创新,也包括劳动者的创新。创新从专家学者向劳动者转型非常重要,因此劳动人民参与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实现这个转变,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应纳入个人或民间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全社会所有人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市场是创新的主导核心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要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让市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决定力量。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发挥大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具有更强的对技术、人才、资本、商业模式等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大企业不仅要成为本行业的创新骨干,更要能牵头带领中小企业一起干,做好领头羊,以此带动形成创新集群。央企和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更要为国家工业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控制力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点。为此,围绕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抓创新资源整合,更要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 突出技术性、前沿性的研究。推动技术创新由跟踪式向自主式转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力度,按主题,成体系梳理关键技术,重点布局基础性、前沿性以及边缘性、渗透性比较强的技术,保持较高的科技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科技投入的方向。

第二,以创业促进创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创业是打造市场主体的行动,创新创业更是打造能够响应和引领变革的主体的行动。从历史经验看,微软、谷歌、华为、阿里巴巴等今日创新巨头都是从初创企业成长起来的。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通过创业促进市场主体的繁荣。

美国、以色列等十分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要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

第三,积极探索激励利于创新的技术交易市场。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环境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在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要素配置等各环节释放市场潜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资源流动、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3 驱动创新的供给核心政策:强化核心技术、重投基础研究,实现全面创新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重新认识和提升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过去三十多年,模仿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合作已然越来越困难,必须对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与重构。随着美国政府实施“制造回归”战略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的封锁限制,对实现全面技术追赶战略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和危机。尽管中国处于全球科技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优良机遇,但核心技术不能自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因此,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事前瞻、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唯一没有实现的目标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技术对外依存度控制在20%-30%以下,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实施全面技术追赶和局部技术赶超的创新战略,保护和放大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创新成果,并在局部相对优势区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

加强科技前沿和基础研究是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根本。其中,科学作为技术的前端基础,要进一步获得重视,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在研发投入中的比例,是科技投入结构优化的关键。 围绕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发展原始创新能力,迎接 “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的挑战,也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融合,更好地实现原始创新。工程技术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我国在工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需要进一步持续投入,不断发挥其优势。要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稳定经费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基础研究、前沿科技的队伍。

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是要坚持全面创新为基础的自主创新,不仅强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且也强调需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全员创新、全时空的发展力度。加强战略研究、深化科技创新、提升商业创新力度,是加速创新与发展的关键。

4 创新驱动的连接面政策的核心是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聚合发展也是新时期科技创新的重要范式。新形势下促进协同创新,设计协同创新体系,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强化国家科研能力,面向科技前沿。国家科研能力是指以学科前沿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具有公共科技特性的基础研究能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中国现有的研究机构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与企业功能趋同等弱点,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有的反而无谓地耗费了珍贵的科技资源。在进行未来的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创建能够支撑各个产业发展的产业研究院所,为产业技术的重大攻关提供稳定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应集中资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从事基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

第二,要促进产学研组织研发与创新资源优化协调。相对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用。美国的“硅谷”把创新型企业、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服务型企业等紧密连在一起,演化出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我国的TD-SCDMA产业化专项的成功,也是源于官、产、学、研之间的高度协同创新。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实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对于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实施协同创新要注重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结合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就要建立与发展具有公共科技性质的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的开放式合作创新组织体系,而这些新型的研发与创新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公共科研机构和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 建立由各大部委领导、科技专家、企业家、投资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参与的决策委员会制度、强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社会进步等的更有效的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安全科技是构成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代表安全生产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坚持科技兴安战略,重视和加强安全科技工作,对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凡是安全生产水平高、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证的行业和企业,必定具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高、装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需要继续把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专业技术力量,搞好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能力。

新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安全第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10)

1.社会发展科技渐受重视,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期间,我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支持领域全方位拓展,初步形成各领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局面。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了《生物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启动了《生态省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科技兴海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社会发展领域共计列入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9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5项。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6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1.02亿元。部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到15个。

2.科技创新水平国内先进,支持社会发展作用明显。**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一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技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发展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已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8项,占我省获奖总数的23%;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51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31%;社会发展领域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幅,**年约为112项。在资源环境科技、海洋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公共安全、服务业等领域中,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尾气处理成套技术设备、水下GPS系统、深水网箱养殖、人体器官移植和多脏器联合移植技术、人工肝支持技术、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治疗白血病、刮吸手术解剖法、视光学研究、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台风及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信息化科技村镇建设示范等,具有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3.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加大,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时期,全省重视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实力较快增强,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已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建立了部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中试基地28个,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0个,区域创新服务中心6个,区域支柱产业攻关试点县(市、区)3个,科技兴海示范区和海洋科技园区11个,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近20个。并重视通过科技创新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4.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全省总体上说,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视还不够。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研究和部署科技工作中常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放在附带的地位,有些地方甚至忽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二是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管理体制不顺。我省大多数市、县(市、区)均未专设社会发展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市县甚至没有明确的分管机构,省市县联动机制不健全。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除医疗、环保和海洋等领域以外,其他各领域的科技人才力量均较薄弱,特别是普遍缺少较具国内知名度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制约了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发展科技需求

**期间,我省面临的许多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都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紧迫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表现在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生态安全、食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急需加强工业、种养业和部分服务业的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与污染环境修复,灾害、矿山、工程与水土流失等退化生态修复,主要水系综合整治与酸雨、赤潮、城市热岛效应防控,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

二是医药卫生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对高发、重大疾病缺乏相应的高效、特效药物,面对增加较快的疾病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的应对措施不多,出生缺陷率高居不下。因此加强对重大、高发、突发疾病预防控制和先进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生殖健康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医药创制技术和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是公共安全面临不少问题。重大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频发,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及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存在严重的潜在威胁,交通事故快速增加,食品质量事故、火灾与爆炸等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灾害、事故造成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呈扩大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省高发、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及减灾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对食品安全、工矿生产安全、火灾与爆炸安全、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城市综合公共安全体系技术和防灾减灾综合技术保障体系的综合集成研究。

四是服务业科技创新不足。**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渐暴露出来,并已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后劲,而服务业是科技工作长期以来的一个薄弱环节,服务业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不足,又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期间,特别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技术、第三产业信息化技术、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

五是海洋经济科技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海洋经济技术开发还远不能适应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求,需要在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交通技术装备、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加强技术创新,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总体发展思路

1.**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按照有利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省战略,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发展科技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坚持突出自主创新与加快成果转化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面联动相结合,坚持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坚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意识。

2.**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的总体发展目标:以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通过对各领域的科技攻关与科技示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攻克10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100项左右重要高新技术和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建成一批国内领先或一流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与引进30名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300名左右本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具有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均比**期间增加一倍以上,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年均增加30%左右,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若干专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设想**期间,社会发展科技重点突出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5大重点领域,实施4大科技创新工程。同时在4大科技创新工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设立7个科技攻关专项计划,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创建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增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实施4大科技创新工程

(1)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建设生态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重点为:资源节约、替代、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区域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间,本工程拟组织实施30-3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取得3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内领先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产品,在若干学科技术上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能力,在生态省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2)科技兴海创新工程。围绕“港、渔、景、油、涂、能”等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发展重点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水淡化技术;海洋工程与临港工业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洋旅游相关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20-2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攻克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批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产品,在若干海洋产业学科技术上形成国内领先的创新能力,对海洋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3)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提高人口质量与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推进“平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组织实施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人口健康科技领域的发展重点:重大和高发疾病预防控制与治疗技术;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优生优育与人口控制新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化学药物合成新技术。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发展重点: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技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生产、交通与设施安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40-50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取得2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医药卫生技术,开发上市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较大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创新药品,促进医药卫生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民健康。攻克15项以上具有**特色与先进水平的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公共安全产品,形成整体先进、局部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持作用;

(4)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城市功能,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为目的,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重点:现代物流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教育、文化、旅游领域信息化技术;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20-2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开发并推广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服务技术,在金融、物流、商贸、交通、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农村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国内一流的服务业电子化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设立7个科技攻关专项

(1)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针对我省突出的水污染现状、水环境问题和水资源供需矛盾,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处理成本、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民生活与健康安全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高耗水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工业与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关键技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流域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管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湿地生态保护与保护性开发利用技术,工农业生产与生活高效节水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废水再生回用技术,区域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环境安全监测和预警技术,环境污染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与预警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10个以上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

(2)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专项。针对我省固体废物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浪费资源的问题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重点研究开发重点行业的生态工业组织技术与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技术,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旧产品的再利用技术和再资源化技术,畜牧业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农作物秸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废水污泥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废旧水泥等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危险废物的无害化稳定化固定化技术等攻关研究。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推广2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使全省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长趋势明显逆转,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产业。

(3)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专项。针对海岛、海洋生活与生产淡水紧缺和海水水利水平低的现状,需加强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攻关,重点研究开发海水淡化用高性能膜材料与膜组器制备技术,海水淡化工程能量回收装置与高速离心高压泵制备技术,海水淡化成套工程装备和多联体耦合设备,移动式应急海水淡化技术及装置,海水淡化工程利用海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日产万吨级以上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研究开发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微盐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盐化工关键技术与海水矿物质资源提取利用技术。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研究开发5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关键技术,获得5项左右的发明专利,建立若干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继续保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国内领先优势。

(4)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专项。面对我省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高发的客观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灾害评估、应急处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灾情评估和应急处理技术,地震前兆异常识别、震灾预测评估和应急处理技术及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技术,高层建筑与重大工程项目选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计技术及村镇民居抗震建设技术,库坝、堤塘等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及突发险情的应急抢险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决策一体化技术系统。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攻克防灾减灾领域10项左右关键技术,基本建成具有“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

(5)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导致疾病谱发生了改变,除老年病、慢性病等常见多发疾病外,出现了疾病变异和多种新发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开发我省重大疾病与高发疾病的防治技术。重点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重点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老年痴呆、重点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和高发疾病的早期筛查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控制关键技术,诊断治疗关键技术,微创和无创治疗技术,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生物治疗技术等。力争在器官移植、干细胞研究、传染病防治、血液安全等方面突破2-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技术,取得10项以上自主创新的、具有较强临床应用性的先进诊治技术重大成果。

(6)生物制药技术专项。生物制药是国际制药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省需要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重点研究开发基因重组及高效表达技术,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酶工程及蛋白质工程技术,生物大分子活性物质的修饰技术,发酵新工艺和分子育种技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及集成技术,单克隆抗体,疫苗和分子检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制5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申请10项以上技术发明专利,培育3-5个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和生物制药产业链。

(7)中药现代化专项。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中药产业,提高中药材质量、中成药质量和中药制药装备技术水平,实现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以完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开发中药制药先进成套装备技术及连接件,元器件标准化技术,疗效确切的古方验方二次开发技术和中药新剂型技术,“浙八味”等大宗药材、竹资源、蚕桑资源、海洋资源的中药功能性食品开发技术,中药材良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获得50个左右中药新药批文,申请30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培育成10个以上中药和中药功能性食品著名品牌,培育3-5家中药制药装备制造先进企业,创建一批浙产名牌中药材。

3.创建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4大创新工程,在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与污染治理技术、海洋养殖工程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和食品安全技术、重大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技术、中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技术等方面,通过深入调研和组织,逐步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本省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以“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为工作思路,以“共建、联合、服务、创新”为宗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集成,强化服务功能与技术创新,把平台建设成为行业技术服务的依托中心,行业技术发展与创新的龙头,主动设计与实施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有效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支持建设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区域创新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民营科技机构的建设。

三、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对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生态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和“平安**”建设,对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事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传媒和科技会议、报告讲座、科普活动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各级党政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为重点,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全省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营造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省科学技术厅要督促全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浙科发社〔2004〕43号)的精神,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省与各市建立必要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协调制度,协调社会发展相关行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调动各类科技资源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定期召开全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各市科技主管部门一般应设立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管理处室,并在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建立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专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列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和创建科技强市、强县(市)的重要考评内容。

(三)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社会发展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应主动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公共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投入社会发展科技的科研经费应达到本级科研经费投入总额的30%左右;对在本地区实施的国家、省各类社会发展科技项目,要安排一定的本级科技配套经费;进一步加强省、市、县联动,共同出资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对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更多支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投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产业。研究制定社会公益科技创新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投入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篇(11)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自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产学研合作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和政府工作计划中,促进了科技、教育的空前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崛起。以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和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把产学研合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教育和经济始终未能紧密结合。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导致了创新资源使用的低效和产业发展动力的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刻分析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全面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现阶段要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已经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指导和推进全国的产学研结合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加工业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30年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已经由昔日比较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6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国的1/8,人均生产总值达3509美元;来源于广东的财税总收入达5117亿元,约占全国1/7;进出口总额达5272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科技进步为广东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自主创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2006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已跃居全国第一。广东经济,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广东从引进技术阶段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供给矛盾,逐步培育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广东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技术的自给程度仅40%,每百万人口的发明专利量只有20多件,具有战略意义的精密仪器制造、医疗设备,重大工程机械等80%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和石油化工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等要依赖进口,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广东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海纳百川,大开放、大科技、大协作的胸怀,广泛集聚和利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通过提升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和层次,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现实要求和惟一选择。

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历史性创举,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既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还将为我国新时期的产学研结合探索宝贵经验。

二、《规划》的发展目标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省部产学研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校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作用凸显,显著提升高校科研和办学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建设。

到2011年的具体发展目标:

引导100所高校与广东企业合作开展自主创新,促进广东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攻克1000项广东产业急需解决的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建立1000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推动1000家企业增创名牌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支持1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

吸引5000名省外专家教授来粤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活动;培养50000名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带动全省新增专利50000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5000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促进广东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5%。

三、重点任务重大合作项目领域

1.网络与通信。重点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数字集群通信产品,基于l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系统设备,软件和终端产品,保证QoS的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等。

2.软件与IC。重点包括基于Linux的中间件、应用软件和面向服务器的系统软件,面向金融、通信、政务、制造业、建筑和物流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开发;集成电路系统级芯片设计,封装系统芯片技术等。

3.消费类电子。重点包括数字家庭操作系统、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技术及3C融合技术及设备,智能网络家电的终端产品,数字电视关键核心技术、专用芯片,集成制造技术和配套标准,数字音视频技术等。

4.发光与显示。重点包括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和设备,半导体照明外延片生长技术、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技术,半导体照明系统控制

技术等。

5.石油化工。重点包括汽车行业用和游艇行业用的热塑性塑料的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技术及产品,家用电器、通信用的抗菌、防菌、绝缘和耐高温高分子材料,面向包装、建筑和交通等行业用的环保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改性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环保水性涂料,面向集成电路的电子化学品,石油化工助剂,石油化工副产资源后加工,高附加值的绿色工艺的石油化工技术及石油化工精细产品等。

6.光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重点包括照明和显示用的LED材料及器件,大容量的光存储材料,光通讯材料及器件,高性能多层片式电容器,电感器的技术及产品,多层陶瓷电子元件用的内外电极、端电极浆料,厚膜电路的介质和导电浆料,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等。

7.超细粉体及无机新材料。重点包括造纸、涂料和塑料等行业用的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及设备,大规格超薄陶瓷墙地砖制造和生产技术,面向汽车、建筑等行业的高性能玻璃、多孔、轻质、保温、隔音的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铝镁合金,汽车用高品质精密板带,白色家电节能换热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

8.重大机械装备。重点包括高精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关键技术、工艺与设备,封装设备、下一代光刻设备、高质量薄膜生长设备等关键制造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新一代智能集装箱技术和设备,机器人技术和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高性能关键冶金设备等。

9.关键零部件及检测仪器。重点包括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技术,新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新型智能传感器,典型流程工业的在线分析仪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以及其他信息获取技术等。

10.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包括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成形制造技术,CAD/CAMICAPPICAEIPLM等数字化产品设计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技术、高效精准成形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机电系统的创新设计与数字化制造等。

11.汽车零配件及整车。重点包括高效节能汽车发动机优化设计技术、自动变速箱关键技术、汽车控制与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技术和设备,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型汽车、替代燃料型汽车(包括LNG或ANG汽车)设计制造技术等。

12.生物医药。重点包括心脑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传染病和地中海贫血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和早期诊断技术,针对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疫苗的研究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产品的高效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等。

13.新型医疗器械。重点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数字化物理治疗和手术设备,数字化显微、内窥和激光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组织修复用生物活性材料等。

14.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包括生物催化剂设计和定向进化技术,生物催化剂催化过程控制技术,重点酶工程及生物转化产品,细胞工程及代谢产物、大型生物反应器等。

15.新能源开发。重点包括石油焦浆(粉)的气化、燃烧等高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以煤、石油焦气化为基础的燃油燃气轮机发电改造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600兆瓦级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与设备,燃料电池、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生物质燃料化技术,氢能源技术等。

16.节能降耗减排与循环经济。重点包括高效,低污染发电系统,油品加氢技术及设备,建筑节能优化设计集成技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技术、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建筑系统,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陶瓷,造纸和纺织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与监测管理系统,家用电器的可拆卸性设计和回收设计技术,失效充电电池的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绿色节能节水型的炼油,乙烯工业系统优化设计运行和控制技术,石化工业原料路线优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利用技术,生产过程副产的污染环境的固、液,气态物和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弃置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与监测管理系统,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城市污水及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垃圾焚烧处理专用设备及热能回收利用系统,垃圾填埋气(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

17.资源与环保。重点包括资源勘探增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支撑技术,珠三角城市群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改善技术,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

18.防灾减灾技术。重点包括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核安全和特种设备等的监控预警、治理与应急救援技术,信息化、智能化刑侦技术。反恐和突发事件预警、控制、处置技术,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台风、干旱、赤潮、海面上升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等。

19.农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包括广东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产品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外源有害物质检测技术与装备,新一代环境友好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等开发及使用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20.现代物流。重点包括物流业务流程分析、建模和仿真、RFID技术,物流配送优化关键技术与核心软件,面向物流业务过程的全程可视化监控技术,分布式物流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等。

《规划》中,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区域和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搭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广东企业和高校组成联合体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利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机制,促进高校、港澳高校和广东企业的合作,提高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度,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鼓励高校与广东联合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广东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实施“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按照合作互利原则,引导在粤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推动广东企业、高校与跨国公司、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实验室等。鼓励高校充分利用其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和网络,带动广东企业与国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

联系人:叶超贤 杨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