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创空间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1 08:57:53

思创空间设计

思创空间设计篇(1)

历史街区这一概念被提出后,要求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与街区必须予以妥善保存,不能够加以破坏。历史街区内部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人文特征、建筑语言等传统元素,是对历史最好的记载。但是历史街^在经历长久发展后,多存在着规范性差、脏乱性较强、影响现代城市的视觉审美感,因此需要在对其给予充分保护的基础上,予以重新设计规划。在对历史街区进行空间设计中,需要绝对坚持以保护性原则为前提,从艺术审美角度设计街区的空间界面,提升历史街区的适宜居住性与美感,使其得到创造性更新,并延续传统特色。

1 历史街区设计的基本原则

历史街区具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是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忆,因此也是城市整体保护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城市有机更新设计的基础。历史街区引起历史文化性,成为现代城市的文化个性名片,是彰显城市形象的应重要方面。历史街区是一个整体,涵盖着街区整体格局与空间形式,以及传统生活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基于此,在对历史街区进行空间设计时,不能够应用照搬文物估计的保护方法,而是需要在历史要素尽量保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造更新,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群居住与审美。

2 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保护特征分析

历史街区是有众多传统元素所构成,属于人文环境,而街区内部所存在的一系列文化符号都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由此塑造了历史街区的独特性。历史街区承载着所在城市的历史发展,因此在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中,需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特征的分析,在充分尊重其历史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从整体格局上对街区进行修复或还原。街区空间界面形成了空间形象也正,是经由严禁的分析予以得出,进行历史街区设计前,需要分析构成街区的历史性文化特征,使其整体规划不会破坏街区的原有特色,维持其原有的价值。

3 历史街区空间设计的创造性视觉呈现

3.1 空间界面设计

空间界面构成了空间的形象特征,其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街区的整体印象。空间设计需要设计者以全局为视角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与空间整合关系,在街区整体特色的定位下,将界面中分散的点状或片状连接成系统网络,有助于强调空间印象,展示街区的整体价值。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其实所保护的实质是历史文化与空间记忆,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下,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不断改变、审美观点在不断改变、居住需求与审美需求都在进行着转变,而我们不能够基于保护历史文化特色的原则,组织时代进步,因此便需要找到一个适中的办法,在不影响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街区的负面印象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而这些需求便需要通过空间界面设计予以实现,利用空间界面设计,对历史街区的文化分布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将其参与到空间设计中,维持历史街区的原有特色。

3.2 空间形式没设计

营造空间的形式美,势必需要遵循形式美法则,这一点在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不仅仅是体现在单独的建筑或设施的设计中,同时也体现在建筑群与周边环境方面,尤其是对尺度与比例的关系掌握。历史街区空间内,实体与空间之间的共生关系存在不同的尺度与比例,对周围的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对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价值,使其不会脱离大环境这一背景。街区空间内部建筑物是主体,但其他相关组成要素也具有不和忽视的地位,包括绿植、灯光、基础设施等,尤其是绿植的规划,能够成分影响到整个空间的形式美感。街区空间是一个整体,在对其进行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建筑设计与布局设计,以此确保街区空间设计的整体形式感。

3.3 空间复制设计

对历史街区的重新规划设计,需要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复建,以假乱真的照搬古董等行为需要坚决抵制。将假古董置于历史街区空间内,不具备历史文化属性,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存在着诸多仿古建筑在缺乏历史依据的情况下,凭借猜想将不同时代与不同属性的文化元素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假想的整体结构。这种形式的历史复制,严重不符合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因此在对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需要坚持文化历史的延续,自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创新。

4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历史街区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在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保护为首要原则,进行创造性更新。在文章中提出,可以利用空间界面设计,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要素布局特点进行分析,将其参与到空间规划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保留,同时也实现了创造性更新功能,使历史街区具备了传统文化特色,且更符合现代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思创空间设计篇(2)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思创空间设计篇(3)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创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具有独创性。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创意思维充分得到体现,它赋予作品本身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亲身体验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以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来看,创意思维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共识。对环境艺术专业而言,创意思维能高度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在创意思维与设计理念之间形成一种价值体系。空间的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因此空间思维训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培训方向。

当前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崇洋,盲目抄袭”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种以追求快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不断地博采各类艺术之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突破发展,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如“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颠覆和修正,这些尝试和突破离不开创意思维的主导,使建筑摆脱了古典风格如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固有的繁杂、奢华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最原始的本质需求,即强调功能性设计,形式上则主张“少就是多”,色彩简洁醒目,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成方整的建筑形体,这种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以及外在形式的简洁,无疑是对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的一种颠覆。

二、空间思维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优化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刚进学校的新生而言,正处在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阶段,在空间认知的起始阶段,学生会有段不适应期,互动往往达不到预期规定的要求和效果,因此要培养和构建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基础设计理论,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来实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新的课程来衔接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美学感受及空间思维。在本课程中融入建筑美学、平面和立体构成、图纸识读、模型制作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主要强化空间思维训练的课程,此课程我们命名为“空间设计”,安排在绘画基础、制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初步课程之后,专业设计课程之前。此课程作为设计构成基础到空间设计的过渡课程,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二维到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虽然在前期的课程中已学过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知识,但进入到专业初步设计时仍会手足无措,把以前的基础设计知识抛得一干二净,出现前后课程之间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就是将前面的基础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为达到此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紧紧围绕构成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对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理解、空间尺度观的建立等方面展开,把形式、空间和秩序的理论知识以建筑形体和空间为媒介来实现。

前期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注重形态、造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我们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侧重于空间形态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强调在对空间形态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组合。在课程训练中尤其注重既把前面所学的构成理论在相应的空间设计中去运用,又将后面设计课程所需知识点提前灌输。让学生通过直接地对现有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所运用的主要构成元素,这就与前面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的知识取得联系,教学体系上形成理论到建筑空间载体再回到理论的教学顺序,使前面相关理论认识真正回归到本专业,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构成基础与专业学习的衔接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依然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三大构成的内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在后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并没有将前面的构成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其设计中去,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前面学习的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出现断层,强化构成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运用与转化,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二者之间很好地过渡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出构成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真正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

空间实际就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盒子,把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由于界面有形状、比例、尺度、材质和样式等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建筑内外的功能与风格的各异。空间创意设计就是将这些空间中的体块、界面等基本要素按照秩序进行组织,通过对形态元素进行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的空间秩序的编排,使其具有主次分明和空间节奏的设计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所学的这些构成方法用到实际空间中去,这也是难点所在,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围绕建筑空间这个核心,理解空间的概念,分析空间之间相互的关系及限定手法,如空间组合关系的训练:线式组合、辐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等,再如空间次序的训练: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以模型制作的方式呈现和表达空间的关系,并能直观体会构成在实际空间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构成形态语言与空间设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空间设计课程的作业训练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快速、大量地做一些基本空间关系的训练,从单体构成、空间关系、空间组合、空间次序等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前面构成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采用模型体块制作的方式呈现,这样会更加直观,便于观察和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能理解构成规律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强化空间关系,并不要求引入功能的概念。第二阶段的训练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建筑空间中寻找构成要素,提取出该设计所运用的具体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组合的手法。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模型的方式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对象之间的具体运用。第三阶段则要求运用空间构成的手法做一些尝试:首先自己制作一个二维形状,然后再用这个二维形状围合成一个三维体,最后将这个三维体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营造出具有构成规律和空间变化的开放型空间。这是一个从抽象二维形状到现实三维空间设计的过程,一方面提出运用空间构成要素的要求,要求学生结合空间想象,将形态构成原理融入设计形体;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做限定,规定最终空间体实物高度不超过6米,其通道、门洞等应满足人的通行尺度。通过以上阶段的训练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空间创意的学习兴趣,在今后专业课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高职的环境艺术教学过去片面强调绘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空间设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空间创造性方面存在不足。空间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通过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感悟、理解来提高自身的空间造型及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优秀实际作品得到借鉴,把对空间认知从感性的直观感受变成理性的分析,为初学设计者树立对空间的正确分析方法及提高审美素养。

(注: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115.)

参考文献:

[1]梁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12(09).

[2]孙斌.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J].中外建筑,2007(01).

思创空间设计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迫切需求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室内设计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但由于室内设计方法论的不足和设计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导致室内设计行业掀起同质化复制的浪潮,盲目效仿形式,没有把握设计的重点,结果造成了室内空间单调乏味、缺乏个性和特点。多元化的社会和个性化的需要对当代室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室内空间要的表征已不仅仅局限于功能,还需要具有场所精神和人文内涵。

“主题”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音乐术语,后被广泛运用于其它艺术领域中。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与其他艺术领域中主题概念本质是相同的,但作为一种空间语言的构思方式,又有着独特性。它是当下室内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一种,强调空间营造一种整体氛围,让使用者处于某种场景化的情境片段中,激发其潜意识和情感上的共鸣,最终目的是获得使用者的认同,满足其高层次精神需求。室内空间中“主题”立意是空间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没有“主题”的室内空间是失去灵魂的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主题并不等同于室内设计风格,在此有必要将二者进行区分。室内设计风格是指历经时代的思潮和文化的积累,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而逐渐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著名的现代建筑先驱格罗皮乌斯说“在我看来,所谓风格是指一段时间内,当某种特定的表现手法被确立为标准后,它对自身的不断重复。”室内风格设计是以某种室内设计风格为基准的设计方法对于室内设计风格的分类,主要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从概念上可以将二者进行区分室内设计风格一经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有较为固定的语汇、符号表达其风格特征。如巴洛克风格的室内设计,常常使用断裂的山花、弧线、大理石材质等渲染巴洛克式风格特征。室内主题空间设计并不强调某种主题样式的固定陈述,而是通过对某一主题设想,创造出具有某种场所氛围的空间,其关键是语言的形式为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服务。

主题空间设计的来源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能指导设计发展和主题合度即可,如一部影视作品的某个场景、一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者某种抽象图形、某件绘画作品等都可以是很好室内设计主题。室内主题空间的创作倾向室内主题空间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如何把握主题定位,创造具有深层内涵的主题空间,首先应该明确几种常见的主题空间的创作倾向,以便指导设计者探寻主题的来源。地域文化主题的创作倾向,文化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大致分为: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同样,地域文化在空间范围内也分为这三个层面,且均可成为室内空间创作的主题,但是前二个层面较为直观和表面,会受到第三层面的制约,只有深刻把握地域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的内涵,才能真正创作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重庆市嘉陵江南岸的洪崖洞正是基于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巧妙利用地形,采用传统的内街形式,加上内部商铺空间从建筑结构、空间色彩、地面铺装的选用与设计上提取展现了当地特有的民居风格特征,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时空错觉效果,使参观者自然的联系起古老的巴渝山地街巷空间。

在主题创意确立之后,如何通过有效的室内设计手法表现主题空间便成为主题表达的关键环节。设计师对主题空间的营造是将与主题相匹配的材质、色彩、陈设以及空间布局赋予相应空间形式,在此过程中对各表现元素进行统一和整合,使之相互协调,共同演绎空间的主题。在空间形态上,空间的组合、形式和比例既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又要结合主题定位,通过合理的空间形态给人以心理暗示,表现室内空间的主题。创新概念主题设计是谋求创意室内空间的另一种方法,它通过物质手段和思维手段两个层面实现。思维手段是实现创新概念形成的基石,物质手段是将思维手段转为现实的实践方式。物质手段的创新如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创新,如技术在商业空间效果营造上给人全新的视觉体验。思维手段实现创新是指通过有效的思维方式,拓宽设计思路,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主题概念指导设计发展。这要求设计者一方面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设计素养,同时,在面对具体项目时,客观分析项目的独特性和服务人群,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想碰撞确定创新概念主题。

思创空间设计篇(5)

有一种情况,就是设计者设计出轮廓,用空白空间表示一定的图形。例如,用曲线勾画出花的形状,在中心位置点上花蕊,那么在花蕊和曲线中间的空白空间就表示了花瓣,就是花瓣的形状。这是空白空间的一种概念,体现一定的图形形状。

2.增强图形的美感,给设计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平面设计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是体现设计师思想的一种创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图形元素的摆放。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都体现设计师的某种思想或理念。对于设计师来说,空白空间是一个可以充分体现创作思想和运用创作手法的区域。合理的空白空间设计,能增强图形的美感。如果没有空白空间,设计师只能将所有的元素进行位置的摆放,而无法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而有了空白空间,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不同位置的空白空间设计,体现出设计师的不同水平和不同创作理念。

二、让空白空间在平面设计中发挥作用

1.巧妙设计空白空间的位置

一面墙是空白的,但是它的空白是死板的、毫无生气的,通过空白的墙,并不能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但是平面设计中的空白空间要有意义,要有生气,不能死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调动各种元素,利用画面上有的图形突出空白空间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画面中间有一张床,这时观者就能看到一张床,无法进行其他联想,这张图的空白空间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四周的空白空间就是死板的,体现不出任何意义。但是如果把这张床放在图形的一角,在另外一边画上太阳,整个图形就变得生动起来,这张图就让人感觉到在阳光的照射下,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所以,空白空间的位置设计很关键,要让空白空间有生机、有活力。

2.空白空间和图形元素完美融合

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二维空间的创作,这两个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要想设计出来的作品美观、体现一定的创作意境,就要将这两个空间合理利用,巧妙设计,将这两个空间进行完美融合。一张图包括图形元素和空白空间。如果图形做出来让人感觉图形和空白空间是分开的,这张图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如果设计出来的图让人感觉图形和空白空间是一体的,共同体现一种思想、一种概念,这张图的设计就是成功的。

思创空间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7-01

创新是近年来我国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来讲,创新意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大量的优秀建筑应运而生。这其中不乏有许多设计来自于国外的优秀建筑师的创造,随着这些冲击人的眼球与精神的建筑的崛起,也带动了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唤醒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因此,我国高校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在课程设置中陆续的设立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试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 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指的是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任何建筑都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存在,只有建筑与环境有机、和谐的融入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发挥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而从另一方面讲,没有绝对相同的环境,这就为建筑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建筑设计创新设下伏笔,甚至会因此而产生杰作。

2 意向创新

意向创新是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向,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与环境创新不同,意向性创新往往指的是建筑设计之初的创新性构思立意,可以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概念性的,不以建成为目的。意向性创新常常体现在形象、空间和功能三个方面。

(1)形象创新主要是指对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立意。主要考虑的是建筑外部形态的突破。建筑形象创新依附于社会的进步,新材料的发展。同时建筑形象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内部功能空间而独立存在,深层次的形象创新应与内部空间结合,通过形式体现建筑内涵。只重视建筑外部形象的创新可能会使建筑限于庸俗甚至是拜金的囧地。

(2)空间创新主要研究的建筑内部空间的创新。这里所说的内部空间指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作为密切,关系最大。我们常常将空间创新归为单一空间创新和多空间组合两种创新形式。单一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空间的围透关系及分隔处理来进行空间创新。而多空间组合创新中更强调的是空间的重复与节奏、衔接与过渡及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等方面的创新。

(3)功能创新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而产生的。随着网络、信息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建筑师所面临的新环境下的新功能问题也应运而生。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有待建筑师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3 科技类创新

思创空间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创意是设计的灵魂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因此,室内设计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设计创意可以将意识转换为设计成果,带给人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于1997年11月竣工。该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成为该作品的一大设计亮点。因此,“环保、科技、生态”也是设计的创意。同济大学的来增祥教授认为:“创意”意味着一种创新,没有创新,设计就没有了灵魂。室内设计的创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具有多样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品位;团队的合作和经营理念;业主的经历、喜好,投资控制和设计、施工进度要求;室内工程所在建筑和周边环境的整体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最为关键的依然是“社会需求”,也就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流取向、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当今全球室内设计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在低碳、节能、环保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开发设计的创意本源,以主导工程实施,提供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适宜环境,从而满足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也是中国现阶段全社会所面临的,而不仅仅是室内设计师、业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目前设计作品虽然在数量方面上升到一个大的阶段和层次,但整体质量比较粗陋、客户满意度颇低、作品产权没有保证、抄袭成风。据我国相关室内设计认定行业在2010年仅家装市场业主对设计师作品进行评级的不完全统计中发现,满意的客户占有率在15%,一般满意占有率为35%,不满意占有率在50%,由此可见社会对室内设计行业的满意认可度成“金字塔”形。这严重违背了行业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进程,长此以往室内设计势必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设计行业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重视设计的创意本源,提供更多更完美的原创作品来,“或许我们就很少看到中国不占少数的企业家持巨款聘请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来本土分一杯羹了,或者出现北上广深各路一线城市互相抄袭的奇怪现象了”。综上所述,挖掘室内设计创意的本源,才是使我国室内设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设计创意的本源

室内设计创意(Interior design and creativity)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一般来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贯穿于设计之中,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利用它来实现对已有形式的突破和创新,目的是为了求得最大限度满足空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需求。创意是以创新为主体,将抽象的文化理念直接转换成高附加值,将原创性、变化性带入生产和服务过程,以便创造出具有实用功能、审美价值和精神需求的产品。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指出:艺术美源于生活,是现实美的升华。同样,创意来自于生活的细节,生活才是设计的本源。世间万物有着纷繁复杂的变化,即为创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再者,因视角不同,设计师看待同一事物也有着千差万别的见解和收获,这就是设计创意的本源与丰富性。

具体到室内设计领域,制图、施工生产流程等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而只有创意,才是抽象的思维,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创造性的体现,是提升设计价值的产物,同时也是设计的灵魂。现代室内设计创意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意识、“节能环保的理念”,因为只有这样的创意思维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因此,室内设计创意的本源具有独创性、多元化、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且还需要环境、人文、设计方法这三大元素作为支持,才能完整的系统的被设计师所表达、描绘出来。

三、构成艺术思维在室内设计创意中的创新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构成要素,其中室内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构筑了建筑室内环境视觉因素的主体。构成的原理和法则必将在室内设计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新的设计体系。构成艺术思维也在设计的过程中起到创新的主导作用。

第一:运用平面构成艺术思维进行室内设计创作。该思维是利用平面设计的美学法则和设计规律进行室内设计创作的必要手段,注重二维平面(2D)上的重复、渐变、变异、放射、均衡等特征,以此带给人心理上的紧张、放松、激动、开心、平静等变化,追求空间上的形式感、元素符号、点线面关系的视觉效果,进而在客观上创作出具有一定美感的解构形式内容。目前趋于平面化的解构形式设计方法逐渐被行业和室内设计师所认可并走向成熟,它将成为室内设计的另一种新的“语言”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审美价值衡量的标准。但值得一提的是,室内空间的基本组成是三方界面形式的,只有运用“空间联系”的方法组织设计室内空间环境才能将“平面构成艺术思维”发挥到最大潜质和作用,使室内空间在视觉效果上和谐统一、均衡完美;使用功能上布局合理紧凑、特征突出。因此,“平面构成艺术思维”即是室内设计创意的基础与起始。

第二:运用色彩构成艺术思维进行室内设计创作。色彩是室内设计作品中的“灵魂”,它最大化的表现了室内设计师对空间状态的理解和空间主人的复杂情感。基于“色彩构成艺术思维”的室内色彩设计是包含了空间、形式、结构、光线、材料以及质感的综合性设计,是室内设计中最为活跃、生动的语言。人对室内空间的第一印象取决于色彩,不同颜色的调和、对比形成了建筑空间的整体环境艺术,无论在功能上、审美效果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梵高曾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成功的色彩设计是把所运用的色彩和其他材料作为一个色彩组合来处理,而最为成功的室内色彩设计应与整体设计的目标一致,以达到造型、色彩、空间整体融合的艺术效果。

思创空间设计篇(8)

室内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是在创作过程中对知识和实践的综合性考量,直觉和想象力又在设计过程中为其注入创造性的灵感要素。而在当前的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在初学阶段,往往忽视立意与构思存在的必要性,或者将立意与构思的概念模糊化、非理性化等诸多设计矛盾的出现,导致创作思维过程的杂乱无章,使得设计方案在工程验收时,设计效果的最终呈现缺乏设计语言的联系性、完整性、系统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明确的立意和创造性的构思是对室内设计中理论、施工、构造、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细化的追求和探索性的提炼。

一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

室内设计的立意之源即: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实现从“量”性案例到“质”性案例的过渡。从“质”性的设计实践经验中进行借鉴,赋予设计立意“新的源素”,以寻求启发设计立意的源动力,为创造性设计立意的产生做前期准备。“质”性案例的立意借鉴是具有探索性质的,是在优质观点内容的前提下,发现前人提及但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设计实践与研究中尚未涉及的内容。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的立意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新趋势的探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其流水别墅“有机建筑论”的立意是对建筑新含义的初探;安藤忠雄“光影建筑”的立意是对光魅力的设计追求;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工业社会设计语言的创造性理解等。探索性质中的设计立意体现了多样并存、多元共生的设计语言,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创造性、复杂性、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研究意义。顾名思义,探索性的立意同样涉及到室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对不同层面探索性立意的提炼,是室内设计从事者长期学习、研究理论发展、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与设计实践的探索性积累。向存在于学习,在解读设计创作任务书时,在深入剖析室内设计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从历史资料及实践中寻找“设计记忆”:把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凭直觉去把握”或者“凭印象去把握”的设计组成更能接近于设计创作任务的本质。从曾经的“印象记忆”即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得到的外界刺激性设计语言中寻求设计立意的印象表现;从“语言记忆”即通过语言或者文字信息获取的设计立意中寻求设计立意的语言表现。“质”性的设计实例和设计经验通过“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的集合体,为设计立意提供了借鉴性的立意源。勒•柯布西耶曾说过:“一个建筑师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创造阶段,即前半生是‘构筑’阶段,后半生是‘解构’阶段。”因此,对创作设计任务书的设计要素分类,将体现空间特性的关键问题或关键要素进行挑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各个关键要素以及活动组织空间的联系性,使设计立意归纳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立意源。在立意之初,将设计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记忆”分解,对设计实践进行化整为零的设计再立意,从原始的设计立意元素入手,进行设计立意的反向推理以及设计立意创造性的提炼概括。存在就是道理,设计创作任务书上的设计目标要真实反映空间体验者的需求,在历史中寻找设计的“规律点”、“设计记忆”,旨在为室内设计的立意捕捉已存在的、可转化的、新的设计立意源。在设计领域里,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舞蹈、音乐,都必须要有创作立意。创作立意是创作意图和想法的直观体现和形式表达。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室内设计立意的确立涉及到功能分析、功能材料、构建构造、形式与风格、形象与含义等多向思维的延伸。

二立意与设计语言的联系性

我们在设计立意及大量原始知识积累完善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立意与设计语言间的相关设计准则,对功能流线、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空间体量、光影色彩、设计构造等设计要素进行全面性地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能够完全表达出设计立意与建筑语言间所特有的室内空间设计形象。任何设计所传达的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及本体的实用性为出发点,而设计立意则直观地反映着当代社会生活层面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使得设计立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以新中式室内设计为例:新中式室内设计是探寻本土意识之初,建立在对本土文化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新型设计风格类型。新中式室内设计艺术受众的普及型,是室内空间使用者生活需求、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体验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直接反映,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元素、符号和肌理得以最合宜的体现与传承。当代是一个和谐化、多元化、科技化的社会,在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研发的施工工艺与优秀传统文脉相结合,用当代人的审美,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顺承、转化,设计出富含“出新”、“传神”的新事物。最终设计成果的展现符合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以及中国传统神韵的追求,使室内设计具有和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以满足室内设计的多样性使用需求。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本质特征源于以人体尺度为基础的建造,以行为研究为基础的美学规律是一种大致的定向标准:室内设计应在美感上取悦于眼睛以及其他躯体的直接感受;满足体验用户的偏好以及实际需求;识别对客观实体空间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构成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实用性和转化性。室内设计以业主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适合空间文脉的逻辑思考,将各个空间的使用性质,意想中的活动组织关系在情调与氛围、形象与风格、舒适与环境、色彩与色调、空间的焦点与朝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达到室内设计的最优化。立意是室内设计中建筑语言完美体现的根本,立意的确立是一种思维过程不断完善的体现,设计语言间内在关系的必要性,要求暂定的设计立意需反复地细化调整和完善,以实现设计语言的已知条件与必要条件最优化的设计立项。如若成熟完善的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存在矛盾时,我们需重新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的矛盾性,在矛盾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殊性寻求合理的设计立意解决问题,使设计立意与设计语言间达成和谐的设计表现。

三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性对接

从室内设计领域里,立意基础上的“印象记忆”与“语言记忆”为设计构思提供着借鉴性的意义,及从历史性设计实践中找寻已存在的反复发生的“规律点”,将其作为设计的已知条件,并在以上基础上加以独立思考,考虑现有的问题以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然后再结合设计创作任务书实现自己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思维性对接。创作构思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大到总体的综合设计,小及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整体的设计构思对设计立意的实现起着主要的作用。以宁波博物馆为例:王澍在设计前期,就将一些老城改造以及民居拆迁后废墟中具有年代感的旧砖瓦进行分类收集,并实现新颖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完美对接,使得建筑与环境周边关系的设计构思自此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展馆内整个空间组织关系分为三层,三个馆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参观者必须实现馆与馆之间的空间转换过程,在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建立特殊性的联系。博物馆的整体性设计以“出新”、“传神”的设计理念,建筑表皮将本土传统的建筑元素、建筑文化与现代施工技术工艺融为一体,建筑外观整体、简洁、沧桑韵味十足,而造型严谨,充分体现了现代新中式本土建筑的文化性、创新性、功能性、艺术性、环保性和超前性,在当今设计多元化并存的思潮中,称之为“旧元素新组合之典范”。在室内设计领域,设计工作从事者通过设计草图和概念语言两种表现形式,对立意与构思的思维演变过程进行设计表达,从设计整体表达入手,使设计表达深化至室内每个设计节点的处理,形成整体中有局部,局部中有整体的哲学辩证关系。在设计构思阶段,若以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特定空间或动感的经验为出发点,其设计表达应为设计平面的透视图以及剖面图表现,并在平面中建立三维的立体空间,在剖面图中表达以人为活动为基础的构思形象。设计表达在设计伊始,就以360°的探索性贯穿设计思维演变的整个过程,记录设计每一个阶段的观念形成、思维调整、设计变化与空间发展,诠释内部空间在创新点、空间组织关系、施工工艺、设计构造及细部节点设计中的思维性对接与系统性整合。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整合阶段,使立意与构思间以一个设计点为中心,辐射至整个环形设计体系。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以立意为核心,对现实设计展开积极的、科学的思考。创作中的设计立意确定后,构思即成为设计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构思是设计师运用建筑语言表达设计立意的方式,在设计立意基础上,好的设计构思具有独特性、巧妙性、整体性等优势,用以表达最优化、最和谐的空间组织关系。若设计构思脱离设计立意,便会使设计缺乏表现力与生命力。

四总结

1设计工作从事者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要具备充沛的知识储备以及独创性的思维才华、认识改造熟悉实物的能力,并给予新事物一定的意义、能觉察到未来的发展动向和参与创造性的设计实践。

2独创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是设计从事者对设计创作任务的设想、规划、经济预算、政策法规、社会关系、设计构造等方面整合的前提下,对大量设计实践案例的设计思维进行“质”性挑选、概括总结和提炼升华,实现为我所用,唯我独用的创造性设计表现。

3在旧事项中进行提炼借鉴,在“印象记忆”和“语言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草图表现,不断推进概念草图表现的细化水平,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详尽的设计表达,透析每个设计要素的组成与整合,从而在固有的旧事物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事物,满足用户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4能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独创性、地域性、环保性等方面恰如其分地结合当代多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设计语言,并保持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立意与构思才能历久弥新。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创作实践中,设计工作从事者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估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的表现手法上强调思维性的转接,形成系统性的整合体,使设计作品具有系统性的设计语言,对接性的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按照全球化、国际化、地域化的标准来考量设计立意与设计构思与室内设计的本质性联系。

参考文献

[1]宫宇一彦著,马俊,李妍译《.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王澍《.设计的开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郝曙光《.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思创空间设计篇(9)

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在书画艺术的长时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思维,对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环境设计角度来说,在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中具有一定的元素与环境设计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存在相似性,因此在组织开展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综合应用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对环境设计实施相应的指导,进而促使环境设计工作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一、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意识

中国传统书画是一种特殊的空间视觉艺术,在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借助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感悟和把握,在空间中融入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感性因袭,促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灵动性特征,甚至实现了对科学理性空间机械性的超越,是将科学理性和人的精神感性进行有机融合的统一体。正是由于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人的精神感性得以融入其中,才最终使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呈现出的画面空间表现出一定的生命性特征,既是一个相对活泼的精神生命世界,也是人心灵深处最为深刻的意象世界,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对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意识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一方面,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哲学属性。中国传统书画所表现出的空间意识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基本思想的影响,中国基本哲学思想观念在书画艺术创作中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从中国传统书画创作思想能够看出,在书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重视留白,而借助留白书画创作开始将中国哲学基本思想中的“有”和“无”统一为整体,“虚”和“实”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在书画作品中所营造出的特殊空间,就是空间中的精神意蕴在空间中自然流动的结果,营造出自然往来的意境。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传统书画结构意识方面的思想,环境设计的艺术效果就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对环境设计质量的有效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还表现出一定的思维特性。文化对思维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思维又能够作用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思维活动表现出对外界自然宇宙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感知体验相融合的特性。在新时期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对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进行综合分析,在全面把握其空间结构思维的基础上制订较为科学的环境设计方案,进而有效提升环境设计质量,保证环境设计工作能够得到受众群体的高度认同。

二、在环境设计中对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的借鉴

基于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的特殊性,环境设计人员要想合理借鉴和应用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还应该结合中国书画创作的不同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进而探索空间结构思维的合理应用措施,为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对科学的指导和引导,促使环境设计能够逐步凸显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民族性特征,为环境设计工作的良好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一)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中国书法艺术空间变化层面上的借鉴

从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空间变化角度的借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环境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可以从字体形成的空间结构变化以及章法布局等角度对环境设计过程中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环境设计工作的优化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1.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字体形成的空间结构复杂多变

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字体结构形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通常情况下,在我国传统字体中,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多种类型的字体,都是不同空间结构所构成的块面或者线条,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作者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处理的结果,而这一点在环境设计艺术工作中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借鉴性影响。对不同类型的书法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甲骨文、金文,还是后期形成的楷书、隶书等,都能够借助横平竖直的线条以及不同交叉线构成不规则的图像,而金文和大小篆甚至能够直接刻录在器皿上,构成更为丰富的块面。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的艺术独特性更为明显,在笔画上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灵动自由特征,使书写过程中的空间空白进一步增加,能够在视觉层面上给欣赏者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在环境设计实践工作中,设计人员在综合分析字体空间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在对博物架“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借鉴中国传统书法空间结构思维中的留白空间分割思想,将上半部分分割成为三个规则的长方形,而在对下部分“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则应该表现出一定的灵动性和动态特征,因此可以尝试使用不规则块面进行系统组合,营造出一种安静、平稳环境的艺术效果,让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宁静心灵,产生独特的环境艺术感受。

2.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章法布局形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多种多样

在篆书、楷书以及隶书等不同字体的章法布局结构中,基本上都受到不同字体结构特点的影响,存在不同字之间距离不建筑设计ˉ111ˉArtPanrama相等、左右字距以及上下字的距离不同,但是整体上却相对工整的特殊现象。其中在隶书书法的呈现过程中,为了保证突出隶书章法布局的艺术性,让书写者和欣赏者都能够感受到平稳、宁静的艺术效果,一般情况下书写者会选择将隶书的布局设计为左右字距相对较小,上下字距则相对较大的形式。而行书和草书则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行书和草书在书写和呈现过程中笔画更为灵动变幻,并且借助墨色能够让其在对空白空间进行分割的过程中表现出随意、偶然的特点,章法布局也相对自然,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借鉴这一特点,更能够表现环境空间的自然状态。对我国环境设计中的艺术表现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发现,在传统的环境空间设计中,中堂、屏风、匾额等多种设计过程中应用的章法布局,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的结构安排产生相应的影响,进而造成环境设计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借鉴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还能够将书画艺术中一些相对特殊的空间变化形式融入环境设计过程中,促使环境设计表现出较高的价值。例如环境设计人员在实际参与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的书法空间布局原理,为环境设计自身的时空观念带来更多的启发,并且由于书法艺术空间感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多种类型的变化形式,因此可以促使环境设计具有更多的创作活力,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况对艺术设计方向进行合理选择,凸显环境设计的价值,保证环境设计工作能够获得更大的认同。此外,在环境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环境设计在借鉴书画艺术空间结构思维的过程中对书画艺术的借鉴要求也逐步提升,特别是针对现代室内布置呈现出过于西化特征的环境设计,更要求在借鉴书画艺术空间结构思维的过程中,在不改变书画艺术呈现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对书画空间结构进行重新构思和设计,进而保证书法装饰效果能够实现与室内空间整体设计效果的和谐统一。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特殊的情况,设计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对传统书画艺术空间结构思维中基本元素的借鉴来间接地完成环境设计工作,保证环境设计效果。

(二)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在空间变化方面的借鉴

一般情况下,在我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所选择的篆刻字体往往以篆书为主,并且对篆刻空间结构的选择也遵循书法空间结构技术创作方面的基本原则,但是也必然会受到篆刻页面空间的限制。对我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空间结构思维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传统篆刻艺术字体的选择以及章法布局等涉及空间结构的方面,一般会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采用“以小见大”、字字相连或者敲边款等多种方式,来呈现出腾挪空间的艺术效果,促使整个篆刻页面气息更为流畅,达到一种外实内虚、字内空间表现空灵变换的境界。这一特点对我国现代环境设计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环境设计者参照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空间结构思维能够增强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凸显环境设计工作的实际价值。例如韩天衡先生所篆刻的“诗心文胆”相关作品,就在对篆刻空间进行合理构思和布局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外实内虚、穿插腾挪、繁简呼应等特殊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字内空灵的艺术特征。基于这一点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借助对特殊空间进行特殊处理,可以增强环境设计的空间变换性,给设计人员带来重要的启发,促使我国环境设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见环境设计过程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空间结构思维能够促使环境设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环境设计的意境表现力也能够得到显著的强化。

(三)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平面空间构成的借鉴

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借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平面空间构成元素,也能够保证环境设计彰显出一定的民族性特征,逐渐融入世界环境设计领域中。在具体设计环节中,环境设计者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平面空间构成等方面的创作思维融入环境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借鉴书画艺术中的基本空间布局原理和空间布局技巧,促使环境设计也能够达到一种变化和统一相融合、对称和平衡同时存在、节奏和韵律和谐发展的传统书画艺术空间视觉效果。在当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平面空间构成方面的设计思想也往往会广泛地应用到工业设计、装饰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不同领域中,甚至发展成为多个不同领域设计人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借助对这些专业课程的开设,能够对艺术设计领域中二维平面的基础视觉造型元素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设计者提供方与圆、图与底、大与小等构建二维空间的机会,进而创造出全新的环境空间设计作品,促使环境设计的空间表现力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书画艺术特征。此外,环境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书画艺术中的平面空间构成进行创作时,能够在视觉表现方面给受众群体带来一种内蕴十足、虚实结合的感受,进而促使环境空间整体表现出简洁雅致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空间结构思维与西方绘画中的部分艺术创作元素相结合后,在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环境设计更突出显示出一种理想的视觉呈现效果,促使环境设计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认同。基于此在我国当代环境设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借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空间结构思维,借助对空间结构思维中多种元素的合理应用,促使我国环境设计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特征,为环境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环境设计工作与传统书画艺术设计进行分析应该从平面空间构成等多角度入手,借助对传统书画艺术空间结构思维中空灵、留白以及虚实等特点的探索,在总结其章法布局的基础上提炼出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则,进而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借鉴这一规则并结合环境设计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创新和优化,保证环境设计工作受到空间环境布局的影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成效,为我国环境设计事业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邹世全.试论环境设计对中国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的借鉴.戏剧之家,2013.5

2.刘乐,杨冰清,偶春等.建筑模型制作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3.张羽飞.医疗建筑景观空间结构剖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6.6

4.郑海霞.三位一体的商业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以汽车销售空间设计为例.杭州师范大学,2015

5.张康之,张桐.世界中心:边缘结构与线性思维的关系.学习与探索,2016.1

思创空间设计篇(10)

思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然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一个人不可估量的最高能力与鹤立鸡群的标志。尤其对于设计师来讲,创造性思维会使设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永保年轻的生命。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大师的“空中森林”为使用者和业内人士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神秘与多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大师的微观创造性思维过程。

于2000年4月在日本琦玉新都心竣工的“榉树广场”(佐佐木叶二称“空中森林”)(图1)是在市中心铁路车场遗址上建造而成的,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距地面7米,栽培了220棵6米×6米的乔木,呈网格排列,种植于二层近方形的场所内,风景犹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充满诗意、奇妙与梦幻。无论是从景观设计还是从屋顶绿化技术方面,佐佐木叶二的“榉树广场”至今仍具有创新性与代表性,值得后辈设计师学习。

一、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模拟思维、联想思维和形象思维

“榉树广场”被佐佐木叶二形象地称为“空中森林”,模拟大自然森林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打破以往把大地当做地基,用联想与形象的思维模式来表达“浮游的大地”。可见,设计师在草图阶段便富有逻辑的思维过程,那种诗人般的联想与形象的表达,让观者融入其中,感受到森林般的美好,远观这漂浮的森林与大地于新都心上空,神秘地展现都市广场。

1947年,佐佐木叶二在奈良一个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出生,其父亲为著名教育家和画家,哥哥为著名诗人,这为佐佐木叶二的思想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大部分作品里以联想和形象思维来还原大自然、创新大自然,人在其中要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把它们合理利用起来,使观者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魅力。“空中森林”中屹立的榉树、斑驳的树影以及四季流转的变幻,让没有来过这里的人都能联想到这诗一般的、如梦如幻的地方。所以,模拟、联想与形象的思维模式也是佐佐木叶二作品成功的法宝,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伫立的块石、粼粼的水面、悠长的小路等,都是模拟大自然却又创造大自然,带给人以形象的空间想象。

二、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发射思维

“空中森林”的屋顶绿化设计不能仅仅依靠天马行空的设计来实现,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屋顶绿化技术的成熟与完善。首先,从屋顶绿化技术方面来谈,众所周知,屋顶绿化位于建筑(构筑物)的上面,同时与大地完全隔离,也可以说没有任何连结。这样屋顶绿化不得不考虑到绿化的基质和荷重,基质因素比较复杂,土壤的厚度和水分容量受到限制;荷重的限制主要在于屋顶的载重情况,还有屋顶的排水和防水措施。这些无疑给屋顶绿化设计带来了难度,限制了植物配置的选择。而“空中森林”却突破了难题,成为人工基质种植高大乔木的成功尝试,为高大乔木屋顶绿化开创了先河。这种打破以往的屋顶绿化的局限性,确定了设计对象之后,向各个学科发射一连串的信息,进行多学科信息的融合利用,所产生的新的创造思维模式就是所谓的发射思维模式。

三、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传统景观与建筑的关系是景观服务于建筑,先有建筑形态与风格,再进行景观的创作。然而“空中森林”却不寻常,其在确定建筑高度之前,先确定景观植物榉树的高度定为12米。这种逆向的创造性思维――景观植物高度与建筑物的高度设计,恰巧使得人们可以从建筑室内空间视角眺望榉树广场的优美景色,感受“空中森林”树海的世界,其四季变换,美不胜收(图2)。

“空中森林”结合了作为新都心中枢功能的视觉形象、市民活动中心的特点以及自然中的安逸宁静感为设计理念,进行发散思维的转换,提炼出“光的变移”和“空间的性格”来阐释设计理念。接下来,具体的呈现形式以“光的变移”“人的空间的活动”两个主轴再次发散思维,从这两个设计点逐渐扩散,发展设计的广度、多角度的思考。发散思维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景观创作继续往下推进整合的关键,以上述二者为主线,有条理地把设计成果展示给观者,该广场的呈现方式便已知晓。铝金属格子状框架和自然石头构成完全平坦的人工地基,在其之上,种植榉树则运用隔网体系,树海下是人们活动的室外空间。如此设计,足够满足“光的变移”“人的空间的活动”的作品精髓。

四、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集成思维

榉树的配置为均等式,人们能够在广场内更加自由地活动。“光的变移”中以“人的空间的活动”为本。榉树之间6米种植的间隔用各种各样的上下东线把各层通过功能性和视觉性结合,阐释设计理念。所有建筑物都罩上了条纹状玻璃,通过其透明性和反照作用,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所应展现给人们的活动的热闹场面和树海四级的景色。设计思维不是孤立地处理某种信息、某种审美观点,而是要全面地去考虑设计。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探索设计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创作。

参考文献:

[1]佐佐木叶二.佐佐木叶二景观设计作品集[M].杨秀妹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章俊华,席晓平,郑强.与环境对话的景观设计――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的设计世界[J].中国园林,2003(7).

[3]贾毅,贾玉岭.常见的几种创造性思维方式[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刘淑婷.试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思创空间设计篇(11)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主要训练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法则并学会运用。随着专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不再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呼声随之高涨。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仍然存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特别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形式美规律,上升到理性层面,例如:对称、相似,发散等,而且还要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复杂形态进行创造和控制,进而上升到空间的控制和应用。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明确课程的目标,如果操之过急,学生很容易因为一时理解不了而失去兴趣。(二)教学内容不够完整: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然后结合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形态创造,发现美和创造新的规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个是掌握形式美规律;另一个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形态,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思维的结合,因为我们会受到惯性思维和惰性的影响。例如:在做对称形态练习的时候,学生容易选择简单而直接的关系去完成作业,虽然完成了练习,但是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探索负责形态,告诉他们这种训练的目的。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很好地训练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运用规律创造出的形态越复杂,整体感又控制得很好就越能起到训练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后面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因为课时分配不均匀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而被忽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磨灭,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即使鲜有的教师明确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也会因为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侧重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很好的设计。(三)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虽然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真正能够把这门课程隐性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耗时。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结合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首选,让学生通过发现身边事物的形式美规律和利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快速地掌握形式美规律;然后,把整个课程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对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入材质和空间的形态创造。整个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明确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我们明确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内容,突出了重点与难点,探索了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三者往往不能有效联系起来,彼此融会贯通。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指导意义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却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强调空间的创造与控制。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常二维空间设计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后期在设计实践中同样也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设计能力。因此,无论是室内设计的空间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的平面形态和空间格局控制,二维空间设计课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形态的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点、线、面三个普通的元素通过自由和有规律的排列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形态。点、线、面复杂形态的创造训练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形态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大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抛弃既定思维模式,强行寻找和创造出不熟悉的形态,有利于培养形态创造与控制能力。在具体操作训练上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形式感的规律,例如:重复、对称、发散、相似等,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来创造不同形态的能力,这才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越能控制复杂的形态越能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越能更好的创造新的形态和规律,进而越容易形成空间的控制和设计思维。那么,在今后进入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阶段才能驾驭复杂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以及在二者中自由翱翔。

(二)对复杂形态的研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控制力:二维空间设计形态研究主要以平面形态研究作为切入点,逐渐从二维空间形态转换到三维空间。我们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形态要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因此,在前期进行平面布局的同时,我们要对立面空间同步进行思考。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训练,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空间的转化能力和控制力,因为最后所有的平面设计都需要转化到空间里,空间的结构比平面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三)对形态规律的研究与创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它决定着效率与成果的好坏。二维空间设计研究从平面形态的规律出发,通过对规律的掌握,逐渐运用他们创造新的形态,进而发现和创造新的规律,形式感规律的创造需要概括、总结和推理,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

(一)“隐性课程”的起源:“隐性课程”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隐性课程”这一术语。主要说明学校教育中存在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且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要的课程是我们看得见的“显性课程”,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我们认为不重要的环境等构成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二)“隐性课程”与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关系:如果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某些课程,例如:手绘效果图、模型制作等肩负着“显性课程”的作用,那么,二维空间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就相当于隐性课程所带来的作用。一方面,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在这门课程中,有些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功能也没有被发挥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体会不到其作用或者体会不够深刻,只有在高年级进入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才能深刻体会其意义,但是课程早已结束。因此,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中,我试图借“隐性”一词,说明其重要意义,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将这一内容的“隐性”特征转化为“显性”,让学生在当下就能掌握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精髓。

四、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转化教学实践(48学时)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

1.掌握形式美规律;2.在掌握形式美规律基础上进行复制形态的研究与创造;3.抛弃惯性思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4.在形态创造基础上进行不同材质的运用;5.从平面思维到立体空间思维的训练。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与实践: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分为形态规律的研究、形态的研究、主体意识的体验、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转换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形态和形式美的规律,还要注意形态本身的复杂性探索,给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增加了难度。1.设计案例分析与二维空间设计教学有效结合(4学时):通过景观设计平面图案例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和思考二维平面形态在设计中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形态结构和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以及形式美规律的整体性体现,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形态和空间整体性的意识,进而有利于形成对这一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图1-图3)。2.掌握形式美规律(4学时):结合绘画与软件,让学生快速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应用,把知识点在大脑里面由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3.复杂形态探索与研究(16学时):形态的研究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一旦掌握了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兴趣,有效研究课题的提出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兴趣的持续。我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易到难的方法,先让同学们针对一个形态进行有效的探索,越复杂越好;然后,再逐渐增加数量;最后,再转化为三维空间。在整个训练中,我们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就是鼓励学生抛弃熟悉的形态创造,尽可能突破惯性思维,发现和探索新的形态和规律(如图4-图5)。4.设计思维的挑战与培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困难,力求把设计做到最好,在最后关头也不要松懈,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会把已经设计好的方案重新。然而,随着设计经验的累积,这样的过程也会逐渐减少,但我们不能排斥这样的修改,这是一种磨炼、挑战和坚持,对设计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精神也可以通过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得到训练。形态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这个过程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实践,我们可以从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有效的训练。5.不同材质的应用(8学时):掌握了平面形态规律,在经过对复杂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训练以后,学生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材质运用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材质本身不同的颜色和质感等特性在原来形态作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形态的主次关系,甚至空间关系,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6.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转化(16学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又迎来了整个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第二个重点:从平面到立体空间转化的训练。这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从平面形态转化到立体空间,可以持续为两个环节,先让学生根据一组静物或者建筑室内空间元素抽象组合创造形态,要求必须与静物或者空间产生联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有一定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然后再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由平面转到立面。在前面抽象出的形态基础上再次运用材质表现空间的元素和关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平面形态和立体空间转换这个过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平面形态到空间以后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复杂空间的控制能力成为整个课程的矛盾焦点。教师在整个课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这样的意识,注意侧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语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训练我们对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能力,也能训练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形成专业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因此,我们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和不断探索更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把它内在隐性的内容变得明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作者:朱耀璞 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丽.罗金彪.钟艳华.隐性课程内涵与教育功能的再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6-7

[2](美)汉尼鲍姆(Hannebaum,L.G).宋力主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6

[3]林红.杨一丁.照明设计教学中显与隐的转化训练[J].装饰.2015.(6):72-75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