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术思想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31

学术思想综述

学术思想综述篇(1)

张立文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很主要的一个观念就是道统思想。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孟的道统谱系,再通过唐宋的发展,道统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发挥和走向辉煌。成中英先生认为:道统是集成的概念和不断积累的成果,它不仅仅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行为。广x的道统,是基于对古代经典的了解,对宇宙天地自然的探索。狭义的道统,就是从孔子到汉代逐渐形成、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逐渐收缩到儒家的经学传统。蔡方鹿教授认为:所谓道统,指道的传授统绪。道统与道的关系,是以道为中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道统是维系道之所存在和延续的形式,道是道统所传授的内容。道统以传道、明道为目的,为道的存在和延续而形成,是为道的思想、道的原则和精神服务的系统和形式。道统思想不仅促进了儒学的发展,而且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导,融合各家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大传统;道统思想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对现代社会均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刘原池副教授认为:儒家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二、道统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刘振维教授聚焦于董仲舒的道统观,指出朱熹将董仲舒排除于道统谱系体现了宋儒的排他性。蔡方鹿教授则瞩目于汉代扬雄在批评诸子各说基础上阐发自己的道统思想,建立起崇圣尊儒和辟异端的道统观,并客观评价了其道统思想在儒家道统史上的地位。毛丽娅教授专题探讨了范仲淹的道统观及其在儒家道统史上的地位。陈逢源教授从治道、儒学、心性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朱熹道统论的渊源与脉络是在往圣先贤间,建构生命永恒自信,遂能生发无限的影响。杨燕副教授分析了朱熹集宋学之大成,重建起以道统为指南的理学经典传承体系,既开启宋代的开放学风,也体现其道统担当意识。向世陵教授则具体考察了明中叶湛若水的道统观,认为湛氏在“心学”的基础上,标榜自己经由白沙而上接程颢的道统谱系。曾春海教授则专题考察了孙中山、方东美与牟宗三各自的道统态度、主张和内涵,由此展示出道统思想在现当代的三种精神风貌。

学术思想综述篇(2)

2011年6月10日,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新闻记者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经验与历程: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家高校和媒体的50多名学者及业内人士会聚一堂,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闻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党的新闻工作经验,探讨当下新闻传播改革的焦点问题。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研究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东记协主席范以锦教授,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扣林在致辞中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经历发展变迁逐渐趋向成熟是基本共识,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探索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领导新闻传播创新与变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

正本清源:

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梳理与反思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前赴后继,不断总结和丰富自己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汇聚而成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认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历经90年的风风雨雨,大致走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在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斗争风浪中逐渐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艰苦奋斗中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升华。下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要用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造去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为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科学体系打好基础,实现我国新闻事业的更大繁荣与更快发展。

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传播规律不断有新的探索和认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认为,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和认知大致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新闻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二是就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的事实进行探索;三是就新闻与传播对象的关系进行探索;四是从新闻作品制作的层面探索新闻传播规律。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和认知则主要涉及新闻与经济基础、新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与题材内容的关系,舆论的运行及其作用,新闻的时效性,新闻传播规律与领导的关系,改进新闻文风等方面。当下在领导和管理新闻事业的过程中,党尤其要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在整体上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和开放的思想体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广安、崔维维对梁启超关于报刊的性质和功能与我党的“喉舌论”,梁启超的党报理论与我党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梁启超对记者提出的“五本”、“八德”?要求与党的新闻工作者作风修养进行了比较,认为党的新闻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政治理念和新闻观点,充分呈现了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管理和经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认为,对党报如何进行管理,甚至还在报刊的创立期间,中共的缔造者们已经为此提出重要原则,即报刊不仅是党的宣传工具,也是党的组织工具,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董小玉、刘成文从《新华日报》作为党的外宣媒体的地位与意义出发,分析了其1942年整风期间改版所蕴含的深意。《新华日报》改版在党的外宣媒体工作中实现了与《解放日报》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在国统区的产物。经过改版,宣告了外宣媒体的党性回归与坚守,确立了共产党对外宣传的党性原则。在对外宣传方面,中国共产党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前,欧美国家人士掀起了两次访问“红色中国”的高潮。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芮必峰、李家嘉总结了两次高潮的历史过程,指出正是的严密封锁和失实报道激起了西方人士的探访欲望,而中共向西方人士敞开“红色中国”的大门、积极宣扬民主自由的理念、努力亲近西方国家的姿态,给西方来访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新闻观念的历史变迁说明,时代是成就新闻观念的重要背景,它可能造就新闻观念的具体形态,也可能塑造各个国家独特的新闻文化。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樊昌志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三种典型表述:一是“有‘新闻’,有‘旧闻’,有‘无闻’”();二是“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压则压,有些还要注意内外有别”();三是“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都要从全局出发”()。新闻报道“不闻”观念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实践中,是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实践规则。“文风”问题不仅仅是关于文章的问题,而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党风问题。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梅芳、涂明华以历史的衍变为脉络,通过分析考察党内历次有关“文风”问题讨论的话语,分析其出现在不同时代下内涵的变迁。历史的经验证明,以运动的形式解决文风问题,只能在短时期内奏效。“文风”问题的内涵既有变,又有不变。不同历史阶段,整顿文风,实质要面临的问题均有不同,但尊重传播规律,尊重读者,尊重写作技巧,这是不变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历程和经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提供了比较新颖的视角。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黄卫星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开创的“霸权”理论框架下,全面考察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试图全面厘清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文化思路。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戴元光在发言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产生吸收了梁启超等中国资产阶级报人的办报主张、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念,继承了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办报传统,但在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不少坎坷,主要表现为曾经片面强调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现实语境出发,从价值观的培育入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这是构建新思想维度的当代选择。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许正林批评了一些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分实用化、功利化的现象,提醒人们不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变为庸俗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是新鲜灵动的思想之源,而非空洞的教条和说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对延安《解放日报》改版进行了再考察,针对新闻从业者主体的改造与重塑,围绕何谓“新型记者”、如何造就、呈现何种特征等问题,从身份意识、业务操作以及开门办报三个方面考察,尽力展现《解放日报》及其办报者在改版中是如何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实践,终至明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自觉或不自觉地转身为“新型记者”,从而共同创造并完成了党报的“延安范式”建构。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可以领会和《解放日报》改版的经过,而且对于理解当今的中共党报及其整个从业群体的精神气质,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聚焦当代: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理论与实践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三贴近”,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政府、党务信息公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视互联网建设和网络舆论,关注世界新闻传播格局等诸多重要新闻观念正在逐步落实和加强。与会学者针对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新闻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新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不断深入探索。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王雪竹认为,的新闻思想以坚持党性为原则、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重点、以统筹兼顾为方法、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是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宣传工作领域的体现、延伸和展开,不仅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内容,并且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论品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对中国共产党“党管报纸”制度构建与演革历程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这一制度的确立受到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形成较全面的规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强调了党政分离,突出了以干部配置为重点的报纸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思路逐渐清晰。总的来看,党管报纸的基本制度将坚持下去,但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双重挑战下,党管报纸的空间将不断缩减,党管报纸的途径及手段也将实行必要的、大力度的改革。比如,党委主要着眼于对报刊的方针政策及意识形态的监管,对报社领导干部的配置,同时通过政府主管机构对包括党报在内的一切报纸实行法治化和规范化的行政管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在发言中着重谈了党委新闻工作需要加以完善的问题。首先,要稳步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工作,真正实现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其次,要加强指导、统筹协调、形成党政新闻的合力。党委新闻工作进一步推进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通过“制度安排”解决党委新闻发言人信息权限问题。二是统筹协调机制如何设置的问题。三是要切实解决好“重复、多头、交叉、信息不一、口径不一”的缺憾。他认为,党委新闻人要比政府新闻发言人更具备专业化,甚至是“艺术化”的能力和水平,更要有新闻性、故事性,更要有说服传播的能力与技巧。

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扎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刘静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领导人讲话和中央相关文件的全面考察,认为从强调“舆论宣传”,到强调“舆论导向”,再到强调“舆论引导”,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当下更多地强调舆论引导,凸显党对新闻传播规律和公众主体性的认识与尊重。针对国际舆论格局呈现的“西强我弱”态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认为,对外舆论宣传的要务是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历史和国情的逻辑中解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解决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传播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传播内容上,宏观方面可以多务虚,将着力点放在传播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多解释中国的政治制度,具体开展国际传播时要微观、具体,加强对各个国家研究。在国际传播路径上应有主导性、前瞻性的思路,加强党委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努力打破西方媒体的“冷战思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李本乾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为个案,探讨了党报对外传播模式的创新,认为其有三个主要特点:通过建立国际学术平台,探讨全球话题,建立了党报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渠道;发挥名人效应影响国际传媒议程,间接提升了党报国际议程能力;有效利用西方话语体系表达我国诉求。

学术思想综述篇(3)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综合研究

 

所谓综合研究是指对柏克思想的进行总体定性,进而判定他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可以按其体裁分类,大体包括传记著作、思想史著作以及研究论文等。

 

1、自由主义的柏克

 

19世纪至冷战以前的柏克研究者倾向于把柏克视为自由主义者因为他们关注柏克的前半生。这个时期的柏克是这样一个柏克:支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事业,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捍卫东印度公司压迫下的印度人民的利益,支持国内针对王室收入的经济改革以限制王权。他的这些政治活动受到了十九世纪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因为十九世纪是维多利亚时代政治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世纪。而他晚年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被这些研究者刻意地忽略了①,或者如历史学家亨利·巴克尔所认为的,柏克晚年有点精神失常,“失去了平衡”,“博大才智的均衡遭到了破坏”②。

 

这一时期的传记著作以约翰·莫利的《埃德蒙·柏克:历史的研究》(Edmund Burke:a historical study)和《柏克传》的两本著作最具代表性。莫利把柏克描绘成拥护立宪的自由主义者,主张有所保留地对待他晚期那些非自由主义的反革命著作,不要急于品评价。③这一时期的持同样观点的柏克传记作家有:詹姆斯· 普赖尔的《埃德蒙·柏克传》,托马斯· 麦克奈特的《柏克的生平及时代》(History of the life and times of Edmund Burke),约翰· 麦克恩的《柏克的政治哲学》(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Burke)等。这一时期的思想史作家持这种自由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拉斯基,他的《英国的政治思想——从洛克到边沁》也认为柏克是功利的自由主义者。

 

2、保守主义的柏克

 

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随后的美苏冷战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晚年的柏克,即反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在英国境内所激起的激进主义运动的柏克。这些研究专著中最为国内学界所熟知的也是柏克传记中最早被国内学界所翻译的是麦格弗森的《柏克传》,他认为所谓的“柏克问题”,即柏克早年的自由主义与晚年的保守主义的矛盾性,可以通过对其政治经济学思想来加以解决,自由市场经济是柏克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的信条,柏克对财产权的捍卫可以将其归类为保守主义者。麦格弗森的这本柏克传记之所以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唯一的柏克传记,因为麦格弗森是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出柏克是保守主义者的。这一时期其他的持这种柏克是保守主义者观点的思想家有:罗素·科克的《柏克:对一位天才的重新思考与评价》(Edmund Burke:A Genius Reconsidered),艾萨克·克拉莫尼克的《埃德蒙·柏克的愤怒》(The Rage of Edmund Burke),弗兰克· 奥格曼的《柏克及其政治哲学》(Edmund Burke:his political philosophy)。这一派柏克传记作家中最新出版的是英国保守党议员杰西·诺曼的《埃德蒙·柏克:现代保守政治的教父》,他这样评论柏克“在很多方面他是第一个保守派,是保守派之父: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将保守主义锻造为一种独特政治思想体系的第一人。”④杰西·诺曼是为了解决当下英国的诸多困境,而试图从柏克的著作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这些问题包括:英国加入欧盟导致的“英国欧陆化”问题、苏格兰公投独立问题、英国青年加入伊斯兰国问题等。

 

除了传记著作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史著作也将柏克归类为保守主义:休·塞西尔的《保守主义》一书中专门开辟一个章节讲柏克与保守主义的起源,其他提到柏克是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史著作还有: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罗素·科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从柏克到桑塔亚纳》(The Conservative Mind:from Burke to Santayana)、弗兰克· 奥格曼的《英国保守主义:从柏克到撒切尔的保守主义思想》(British Conservatism:Conservative Thought from Burke to Thather)。因为时代原因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都接受了上述观点,即柏克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笔者认为柏克是一个具有自由与保守双重性的思想家,只是源于时代环境不同人们才将他解读为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

 

(二)国别研究

 

柏克一生关注的政治问题大多数都体现在具体的国际问题上,比如爱尔兰问题,美洲问题,印度问题以及法国大革命问题。

 

其中研究柏克论爱尔兰问题的有托马斯·马哈尼《柏克论爱尔兰》(Edmund Burke and Ireland),研究柏克美国观的有罗斯·霍夫曼的《柏克:纽约殖民地人》(Edmund Burke,New York Agent),研究柏克法国观的有F.P.洛克的《论柏克的<法国革命论>》(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本书专门从修辞学、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等方面研究了柏克的《法国革命论》。研究柏克印度观的有弗雷德里克·威兰的《柏克论印度:政治道德与帝国》(Edmund Burke and India:Political Morality and Empire)。

 

(三)专题研究

 

所谓的专题研究就是指在预先将柏克一生的政治思想看做一个整体而忽略早年与晚年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其政治思想进行分类研究。柏克的自然法思想是冷战期间研究柏克思想的一个热点;柏克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近来也得到了重视。1、柏克自然法思想研究

 

彼得·斯坦利斯是最早提出自然法思想在柏克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的,他认为“柏克是西方世界对道德和政治领域自然法思想最雄辩的最博学的捍卫者”⑤他于1958年出版《柏克论自然法》是研究柏克自然法思想的代表,这方面的著作还有:弗朗西斯·凯诺万的《柏克的政治理性》(The Political Reason of Edmund Burke),查尔斯·帕金的《柏克政治思想的道德基础》(The Moral Basis of Burkes Political Thought),约瑟夫·帕平的《柏克的形而上学》(The Metaphysics of Edmund Burke)。同时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也关注了柏克的自然法思想。

 

2、关于柏克经济思想的研究

 

柏克生前的一些文章比如,1780年的《关于经济改革的演说》,1795年的《对歉收的思考和详细说明》涉及到了经济学问题,柏克的这些经济学思想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弗朗西斯·凯诺万的《柏克的政治经济学:财产在其思想中的角色》(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dmund Burke:The Role of Property in His Thought)。

 

柏克的自然法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是柏克的国际关系思想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尽管大家都关注柏克但是柏克论述国际关系的观点却长期无人问津”⑥,大卫·费德勒和詹尼佛·威尔士的《帝国与共同体:柏克论国际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最先进行了尝试。

 

(四)、比较研究

 

所谓比较研究是将柏克横向地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如潘恩或纵向地与后来的思想家比如马克思等人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

 

《法国革命论》一书出版以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论战其中最著名的有柏克与潘恩、柏克与玛丽·沃尔夫斯通克拉夫特的两场论战。关于研究柏克潘恩论战的有:尤瓦尔·莱文的《大争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尤瓦尔·莱文认为这场论战对刚刚建立的美国影响深远,“就某些重要的方面而言,伯克和潘恩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左派和右派的起源。”⑦关于研究柏克与玛丽·沃尔夫斯通克拉夫特的论战的专著有:丹尼尔·奥尼尔的《柏克与沃尔夫通克拉夫特的辩论:奴隶制、文明和民主》,奥尼尔认为“毫无疑问,柏克和沃尔夫通克拉夫特的辩论导致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保守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诞生。”⑧

 

关于柏克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柏克与马克思的纵向比较,这种比较完全是在冷战背景下产生并服务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耶利米·沃尔德伦的《边沁、柏克与马克思论人权》(Nonsense Upon Stilts:Bentham,Burke and Marx on the Rights of Man),马克·尼奥克列奥斯的《洪水猛兽:柏克,马克思和法西斯主义》(The Monstrous and the Dead:Burke,Marx,Fascism)。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综合性研究

 

民国时代的薛浦凤可以说是最早论及柏克思想的中国学者了,他于1938年所著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一书中称法国大革命后的英国为“英吉利的反动”时期,“此一时期唯一绝好代表当推哲学的政治家及政治的哲学家——柏克”⑨。薛浦凤的观点代表了革命时代的中国对柏克彻底定性——资产阶级反动派。这一定性一直持续半个世纪,这一时期柏克被打入思想禁区。直到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的解放,学界开始重新审视柏克。由于这些历史的原因国内多数研究者都将柏克定义为保守主义者。其代表人物和论文有:刘北成的《论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陈志瑞的《论柏克的保守主义》、蒋庆的《柏克是保守主义的柏克而非自由主义的柏克》。

 

(二)国别研究

 

国内对柏克思想分国别的研究只存在于两个方面即美国观和法国观,其中主要都是研究法国观的。研究柏克美国观的有方蕊娟的《论柏克的美洲观》。研究柏克法国观的有:陈剑青的《柏克与法国大革命专题研究》以及彭刚的《保守与激进——柏克的法国革命观》、秦胜军的《论柏克的保守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等。

 

(三)专题研究

 

国内的分专题研究柏克非常落后于国外,很少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研究柏克,也很少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柏克,更没有人从国际关系角度研究柏克。国内的分专题研究都可以笼统地归纳为以下几类:国家观、宪政观、权利观、和传统观。这些分类研究只是国内研究者的独创,是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僵化的表现。

 

(四)比较研究

 

这方面的比较研究都集中在柏克潘恩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争论方面。仅有傅乾、陈志瑞和李辉等人的论文有所提及。

 

总体来看国内对柏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柏克的著作只翻译了很少的几本,国外研究专著翻译的也很少。国内没有柏克研究专著,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论文和一些期刊论文。这些论文也是综合研究的多,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很少。

 

学术思想综述篇(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研讨会综述

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36册《中华民国史》出版引学界关注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检视及评鉴

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梳理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对亚非拉援助研究综述——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黑非洲的援助为例

庄学研究的新向度——《庄子的生存哲学》评介

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客观要求——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讨会综述

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

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朝鲜战争研究新进展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

《王国维全集》在浙江首发

声明

稿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近期出版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新时期国内邓小平执政思想研究简况及展望

“四清”运动研究综述

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新版《巴金全集》有望5年内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论析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2009年将陆续面世

沙特阿拉伯石油繁荣的原因浅析(1970—1982)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构建

《建国以来文稿》推出前三册

稿约

关于近代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述评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评石川祯浩近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视域融合深度犁耕——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与大国形象塑造

试析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

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

基于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我国的QFII制度

稿约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影印出版

隆化鸽子洞元代放支官俸文书考释

多元共生态势下的广西青年诗群——广西第二届青年诗会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透视

培养接班人思想研究综述

地方秘密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兼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研究》

学术思想综述篇(5)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2-02

明代的杨慎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历代学者对杨慎学术上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就杨慎哲学思想方面研究甚少。直至20世纪80年代,四川召开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后,杨慎的哲学思想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陆复初198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杨慎是哲学家。自此对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才逐步走上轨道并迈向辉煌。

一、杨慎简介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直臣、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谪戍云南。投荒3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二岁。也被称为被流放终身的状元。明代著作最为丰富的大学者。其一生著述丰硕著作颇多,以文学见长,涉及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是一位对明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巴蜀文人,主要著作有《升庵集》。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对于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在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学者主要有:陆复初、林庆彰、丰家骅、张义德、陈德述、方陆等。

(一)杨慎哲学研究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一阶段:80年代初以前,主要研究见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

第二阶段: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其重要的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有:陆复初《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陆复初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由于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研究的比较少。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其重要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川丁《记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朱森薄《浅论杨慎与老庄》、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陈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1月第92期)、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求索》,2003年第3期)、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天中学刊》,2006年2月第21卷第1期)、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9卷第2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著作

1.杨慎对理学的批判、对程朱陆王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扬弃以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之后哲学思想的活跃、杨慎的“性情说”对王夫之“继善成性”说的启示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其著作主要有:陆复初的《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中的《杨升庵哲学》一节。

2.对杨慎的哲学思想精华进行了综述。其主要成果有:张义德的《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论太极、道、理”、“变化之道无处可逃”、“合性情论”、“格致物知新解”等几个方面。

3.从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等方面对杨慎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对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表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居渊在《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主要分别从“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的主题―走出理学,倡导汉学”、“尚博崇实的诠释经典原则”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的。

5.关于杨慎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嵇文甫在《王船山的学术渊源》(《王船山学术论丛》,三联书店1962年版)

6.究其水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杨慎在自然观方面水平低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那么在认识论方面,还是有高于其他唯物主义者的地方。”

7.对近年来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成果做研究综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等。这些综述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

从研究中借鉴资料看,研究杨慎哲学思想可借鉴引证的材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欠缺。杨慎身前并没有一本完整的哲学思想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大多分散于他的各种著选中。即使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本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专门的记录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加以提炼进一步整理杨慎的哲学思想;要扩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继续发掘新的材料。使之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二)杨慎的哲学思想定位

现在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杨慎哲学思想;第二,将杨慎哲学思想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如何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来印证杨慎的哲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有些学者将某一个未经印证的观点定位为独创性的杨慎哲学思想,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只有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是充分发挥求真务实的学风,做到实事求是,并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杨慎的哲学思想,才能正确定位杨慎哲学思想。

(三)杨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时,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研究杨慎哲学时,也应该注意杨慎哲学思想的本然性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杨慎哲学思想的内涵。

[1]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M].山东齐鲁书社,1982.

[3]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J].长沙:求索,2003.4.

学术思想综述篇(6)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19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19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19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19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19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总第39期

崔子修《利 己 主 义 与 自 我 实 现———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批判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

怎样写开题报告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19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19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 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一、开题报告要讲些什么

1. 题目(题目中不要有字母、符号)

2. 指明研究对象或研究范畴

3. 指明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的什么进行研究。每一个研究内容都要清楚详实)。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难点、难题是体现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 研究方法有哪些

5. 要涉及的设备和仪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个要逐一说明,不要笼统大略。

6. 整个题目所指工作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案。经费和进展如何。

二、开题报告应注意哪些问题

1. 针对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搞清历史和现状。如,谁是第一人?谁是有功之人,在什么上有功?科学难点在哪儿?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能解决什么?关键问题是哪些?

2. 开题报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创新”要贯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针对以上6个内容的“改进”、“发展”、“完善”和“填补空白”上。

3. 开题报告的内容在以上6个内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现讲“概论”多,讲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况。逻辑上要有层次。写的时候要有承上启下的提示。

4. 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复修改投影片上的内容。编排要美观大方。要事先确定好每一个投影片投出时,同时要讲的话。

5. “实验”要讲可操作的具体实验。每个实验都要同时注明要达到的目的或期望的结果,要指出做一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样品量、重复量等。

6. 在讲到以上6个内容时,要多采用把参考文献直接写到投影片上的办法。参考文献要用有份量的。

7. 要提供“基本背景读物”类的专著和书藉。

8. 要多采用科学语言,如图、表、公式、实物照片、摄象片段、符号(要交代含义)。

9. 要介绍“文献检索”的结果。开题报告要有一份文献调研总结作为附件。

10. 要提供一份“Poster”图样。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学术思想综述篇(7)

一、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素质

电视综合文艺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文艺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导演务必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者们心中有全局,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忠于职守,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说,导演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所办节目雅俗共赏,能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3.实施能力

导演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具有担任导播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切换点准确,富有节奏感,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地说,导演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

第二,视觉想象能力。如果一台晚会直到呈现出来,导演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那么,这个导演至少是不称职的。一个导演,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演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综艺晚会导演事业的人,都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

第三,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演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职责

电视文艺是综合性艺术,一台成功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凝聚着若干艺术部门、技术部门各工种的辛勤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电视导演则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关于导演工作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排练节目期间的工作;第三阶段,实地录像工作;第四阶段,后期制作工作。

在前期的工作中,导演集中精力进行案头工作。首先,研究策划人、撰稿人撰写的策划性文学台本,撰写出导演工作用的导演工作台本,或叫做镜头本。其次,撰写导演阐述,以期在举行全体摄制组工作会议上宣读。

从总体上看,电视综合文艺的导演主要承担三个重要职责:

(1)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2)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实施制作的指挥者。

1.撰写导演工作台本

导演撰写工作台本的依据是文学台本。首先要仔细地研究文学台本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台综合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创作这台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二,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三,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宣传某种思想、提供审美愉悦、精神娱乐等)。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导演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导演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也就是导演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演所撰写的工作台本,凝聚着导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着导演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导演在执导一台综艺晚会时,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从何处着手呢?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总体构思也就都体现出来了。把构思变成蓝图,就需要进行撰写导演工作台本的工作。

(1)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演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电视特技处理的设想。此外,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插播外景有关镜头,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

(2)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

在导演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往往用在歌曲、器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

(3)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

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不外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演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导演在进行总体构思时,对声音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考虑,如果说导演的工作台本是一部交响乐的总谱,那么,就应该将画面、语言、音响效果作总体的设计,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做到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因为,只要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审美体验。

2.导演如何撰写有关阐述

撰写导演阐述是导演前期案头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不仅表明导演对文学台本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全部构想,还集中地体现导演本人在电视观念和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及个性。一台“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舞美、摄像、技术、录音、照明、制片等各个工种,它们是办好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和人员,在晚会的总体艺术创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台成功的晚会,必然是各个方面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编导,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指挥者”。导演通过什么方式使各个工种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可通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召开摄制组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导演阐述,使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充分了解和领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以便统一思想、确定方案、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因此,导演阐述是导演艺术创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导演阐述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晚会的主旨

导演要向摄制组说明为什么要举办这台电视文艺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使全体摄制组人员都明确参与这次晚会工作的意义。

(2)对各工种艺术创作的建议

①对灯光设计的建议或强调。在综合文艺晚会中,灯光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演播环境,有形象,有画面,就有灯光的存在。而灯光的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中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灯光师要听取导演对晚会基调的阐述和对具体节目的处理与镜头运用,以及对灯光造型气氛的想法。

②对录音和音响的要求。导演在阐述中要向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工程师们提出要求,使节目达到声画合

一、协调有致。比如,晚会采用直播还是录播?是否先期录音、现场还原?插播节目的音响又应该怎样?这些都应有明确的说明,供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创作人员去完成。

学术思想综述篇(8)

一、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素质

电视综合文艺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文艺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wWw.lw881.com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导演务必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者们心中有全局,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忠于职守,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说,导演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所办节目雅俗共赏,能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3.实施能力

导演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具有担任导播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切换点准确,富有节奏感,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地说,导演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

第二,视觉想象能力。如果一台晚会直到呈现出来,导演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那么,这个导演至少是不称职的。一个导演,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演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综艺晚会导演事业的人,都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

第三,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演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职责

电视文艺是综合性艺术,一台成功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凝聚着若干艺术部门、技术部门各工种的辛勤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电视导演则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关于导演工作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排练节目期间的工作;第三阶段,实地录像工作;第四阶段,后期制作工作。

在前期的工作中,导演集中精力进行案头工作。首先,研究策划人、撰稿人撰写的策划性文学台本,撰写出导演工作用的导演工作台本,或叫做镜头本。其次,撰写导演阐述,以期在举行全体摄制组工作会议上宣读。

从总体上看,电视综合文艺的导演主要承担三个重要职责:

(1)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2)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实施制作的指挥者。

1.撰写导演工作台本

导演撰写工作台本的依据是文学台本。首先要仔细地研究文学台本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台综合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创作这台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二,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三,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宣传某种思想、提供审美愉悦、精神娱乐等)。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导演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导演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也就是导演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演所撰写的工作台本,凝聚着导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着导演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导演在执导一台综艺晚会时,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从何处着手呢?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总体构思也就都体现出来了。把构思变成蓝图,就需要进行撰写导演工作台本的工作。

(1)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演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电视特技处理的设想。此外,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插播外景有关镜头,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

(2)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

在导演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往往用在歌曲、器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

(3)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

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不外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演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导演在进行总体构思时,对声音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考虑,如果说导演的工作台本是一部交响乐的总谱,那么,就应该将画面、语言、音响效果作总体的设计,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做到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因为,只要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审美体验。

2.导演如何撰写有关阐述

撰写导演阐述是导演前期案头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不仅表明导演对文学台本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全部构想,还集中地体现导演本人在电视观念和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及个性。一台“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舞美、摄像、技术、录音、照明、制片等各个工种,它们是办好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和人员,在晚会的总体艺术创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台成功的晚会,必然是各个方面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编导,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指挥者”。导演通过什么方式使各个工种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可通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召开摄制组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导演阐述,使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充分了解和领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以便统一思想、确定方案、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因此,导演阐述是导演艺术创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导演阐述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晚会的主旨

导演要向摄制组说明为什么要举办这台电视文艺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使全体摄制组人员都明确参与这次晚会工作的意义。

(2)对各工种艺术创作的建议

①对灯光设计的建议或强调。在综合文艺晚会中,灯光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演播环境,有形象,有画面,就有灯光的存在。而灯光的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中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灯光师要听取导演对晚会基调的阐述和对具体节目的处理与镜头运用,以及对灯光造型气氛的想法。

②对录音和音响的要求。导演在阐述中要向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工程师们提出要求,使节目达到声画合一、协调有致。比如,晚会采用直播还是录播?是否先期录音、现场还原?插播节目的音响又应该怎样?这些都应有明确的说明,供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创作人员去完成。

学术思想综述篇(9)

1860—1864年天京的粮食供应 路伟东

章士钊《甲寅》时期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评析 邹小站

包世臣与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 张岩

胡适清代思想史研究浅议 颜军

放开视野,观察历史——就《太平天国史》的评价问题与吕实强先生商榷 茅家琦

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与张振鹍先生商榷 郑则民

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 张振鹍

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 张海鹏

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 黄兴涛

“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纪要 本刊编辑部

历史研究应以求实存真为要务——《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平议 石楠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 罗志田

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 杨天宏

国民军与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中国委员会 杨雨青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 周秋光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 王印焕

丘菽园与康有为 汤志钧

论方伯谦问题 刘申宁

百余年来美国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 聂资鲁

关于政府高级官员私人财产的一例调查 汪朝光

宋庆龄陈友仁关系钩沉 尚明轩

“纪念沈葆桢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罗肇前,刘大治

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 耿云志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 罗检秋

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 桑兵

《戊戌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 戚学民

清末河套地区的水利制度与社会适应 王建革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 贾晓慧

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岁费的制定 李学智

奉化故里演讲考析 彭敦文

梁诚生年考辨 李守郡

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 董秋英,郭汉民

2000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2000年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衰落期的炮舰与外交--"紫石英"号事件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 王建朗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王奇生

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 罗志田

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 朱荫贵

《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郑师渠

甲午战后的《镜海丛报》 汤志钧

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 陈红民

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 李学智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 李少军

"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若干学术观点述要 谢维

卢沟桥事变前的对日谋略--以蒋氏日记为中心所做的考察 杨天石

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 罗志田

另一个中央:一九三年的扩大会议 陈进金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 元青

理想与利益--浙江省宪自治运动新探 冯筱才

论抗战前期法国关于中国借道越南运输的政策 刘卫东

近代国内钱业市场的运营与农副产品贸易 马俊亚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 吴剑杰

南学会若干史实考辨 吴仰湘

也谈中共上海发起组与上海"革命局" 田子渝

一条有关"孙、黄初识介绍人"问题的重要史料 杨鹏程

"中国近代化史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少军

南京大屠杀是东京审判的编造么? 程兆奇

战后中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汪朝光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 徐秀丽

战后初期中共利用香港的策略运作 袁小伦

戊戌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三) 茅海建

湖南保卫局原型考 李海元

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齐福

“郑观应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杰

2001年西文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2000—2001年日文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2001年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科学地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而作 李铁映

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 汪朝光

AB合作在中国个案研究——真(理)社兼及其他 李丹阳

战后中国对越政策的演变——以中国对越党派工作为中心的探讨 罗敏

论辛亥革命期间伍廷芳与革命党人的关系 张礼恒

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 敖光旭

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 黄道炫

200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概述 张海鹏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会议学术组

台北“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徐有威

“问题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宏斌

维经斯基1923年11月初来过中国吗? 周利生

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怀念 张海鹏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 杨奎松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华南政策 臧运祜

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创办及其意义 余子侠

1927—1936年国民政府与商会关系述论 郑成林

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吴汉全

马相伯在朝鲜的顾问活动(1882年11月—1884年4月) 权赫秀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 史建云

还原: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裴宜理《上海罢工》述评 刘平

考证为近代史研究服务的几点经验 祁龙威

我学中国近代史 来新夏

关于基础资料的一点私见 张振鵾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台湾近代史研究综述 杜继东

太平军中的婚姻状况与两性关系探析 夏春涛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 刘巍

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卅”为中心 冯筱才

贝思福访华述论 戴银凤

“封锁香港”问题研究(1868-1886) 陈新文

200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 张海鹏

“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谢维

《天父下凡诏书》(第2部)及其澳藏原刻本 王庆成

学术思想综述篇(10)

二、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有效尝试

学术思想综述篇(11)

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是世界公认的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1990年,博耶作了题为《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下称《学术反思》)的报告,该报告重新界定了学术的内涵,提出了新的学术范式,特别是把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大学和学院由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范式,反思大学的未来改革。因此,探究博耶学术思想旺盛生命力背后的哲学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传播和发扬学术思想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博耶学术思想概述

博耶学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美国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衡与矛盾。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大学的科研功能不断加强。大学这种工作重点的变化,促使教师们在科研和教学之间选择了前者。博耶在《学术反思》中提到:大学所关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从学生转到了教师的发展,专业教育逐渐代替了普通教育,从忠诚于校园转移到了忠诚于职业①。教学与科研的失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争论。正如布鲁贝克所言:“社会和职业界已经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术界展开了对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热烈讨论,大学教师公开讨论大学工作重点与培养人才的使命不相符合的问题,纷纷要求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和奖励体制。他认为在教学方面,科研和著述决定了教师的晋升和终身教职的获得;教师对工作的忠诚被割裂,不能致力于学生和有效的教学。博耶研究了当时的学术活动后发现,对教师而言,从事学术研究被认为是进行学术活动,而教学活动,则被认为是从基础研究派生出来的。

赋于学术思想新的内涵。发现的学术。博耶指出,在学术层面上,我们最终追求的是知识的不断建构和新知识的创造,它按照学科专业特有的规律呈现和发展,这是一种学术的自由。知识的探究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自然也是学术生命重心所在。

综合的学术,即不能孤立的去看现象,要把眼光从自己专业中解放出来,在多学科范围内审视学术问题,在更宽广的眼界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认识。

应用的学术,即知识的运用和发展,也就是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问题。

教学的学术,即传播知识,保证知识发展的连续性,教学支撑着学术。博耶认为,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是从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开始的并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审视的过程。

博耶强调:“虽然我们希望将这四种学术形式作为独立的个体,但我们希望大家明白它们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经常重叠的、相互依赖的整体,每一种独特的形式都包含了其他三种学术形式的每一个。”③

浅析博耶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

博耶学术思想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浅析。首先,博耶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他汲取了前人的哲学思想,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赋予学术新的内涵和使命。在论述整合学术时,博耶认为“对于研究工作来讲,真正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在论及应用的学术时,博耶认为需要寻求一种方法,把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起来。在综述时他认为,“综上所述,学术工作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是开端……”。④由此可见,形成联系是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其次,博耶学术思想也具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特征。博耶在学术内涵问题上超越了教学与科研的对立以及围绕这个对立的争论,他尝试着从更高的层面,即把这种对立统一到“一个学者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样一个本质问题上,从而对学术的内涵重新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博耶学术思想的知识论基础浅析。博耶注重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倡全面的知识观,反对学科之间的分裂、知识的分解。正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里阐述知识的整体性和普遍性,“我一直在使用这样一条原则,即所有的知识是一个整体……知识的所有分支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知识的题材本身是密切关联的……”⑤,博耶显然继承和发扬了这样一种思想,他把学术的四大内涵贯穿于知识的发现、综合、应用、传播的全过程。他认为,学术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综合、应用,更意味着知识的继承和传播。通过完整的学术活动,对知识和真理进行探究,并在师生之间传播知识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从而完成学术的使命。

博耶学术思想的价值论基础浅析。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博耶重点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实际是“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⑥”这是把教学放在历史和未来发展中的极具眼光的一次价值判断和选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写到,大学要把理智的培育作为直接目标,理智培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赫钦斯也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智性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s),通过智性美德的培养来达到完人,教育制度应该为此目的而设。博耶在《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一书中写到:“大学是培养优秀品质的重要时期,大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有教养的人,他们虽然追求个人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⑦正如博耶所言:“我认为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和全人类的视野。归根到底,人类大家庭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把武器系统置于太空,而取决于全人类更好的相互理解。”⑧

博耶认为,大学有两个基本的使命, 其一是培养公民,其二是承担社会责任。大学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大学应该是解决国家急迫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地方。因此,博耶并不排斥科学研究,相反,他认为对学术的探究乃是学术生命的心脏,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一如既往地重视研究工作;同时,他还认为应用的学术需要把研究的理论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

博耶学术思想的反思与转向

博耶学术思想的哲学反思。博耶的学术思想并未完全阐明学术的本体问题。例如学术是什么?学术的四大内涵,特别是教学学术如何定义?其主体是什么?等等问题的描述性阐述成了思想传播的隐患,有学者认为“教学学术”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是一种形式上的诡辩,其目的是为了抬高教学的地位和教师的工资。⑨

博耶学术思想实践转向的现实困难。学术思想特别是教学学术思想如何实现学术的使命和价值?又如何去评价这种价值的存在与作用?

博耶试图从理论上构造对这种学术范式的实践。比如,他提出“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 contracts)”,认为每个教授都可以根据兴趣自由的转移学术工作的侧重点。这种缺乏制度安排的纯粹的“学术自由”极可能成为回到老路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博耶学术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转向。继博耶之后,其继任者舒尔曼成为学术思想特别是教学学术思想的传播者和推进者,1999年舒尔曼《Take teaching seriously》一文,把教学学术转变为教与学的学术,使教与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受到了广泛的认可。2004年,舒尔曼在《让教学成为共同的财富》中阐述了教学何以成为学术,并系统地论述了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方法。199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成立了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协会(CASTL),推动教与学学术在大学中的发展。1999年,CASTL和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简称AAHE)号召全国的高等院校参加关于教学学术的“校园对话”,共有130多所院校签署了协议,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学术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博耶以高度的哲学智慧将教学纳入学术范畴,赋于学术新的内涵与生命力。虽然还存在着瑕疵,但其思想已深入人心。正如美国学者所言,美国现在再也回不到将学术仅视为科学研究的时代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场学术思想特别是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与理论的探索运动。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③[美]厄内斯特・博耶:《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2~216页。

②[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④⑥⑧[美]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第20页,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