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58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1)

1、学业分化先于品德分化

从客观因素讲,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如果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适应,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剧。表现出学业分化的特征是:

(1)学业分化前有个分化准备期。即学生六年级时,在升学因素作用下,有种紧张感;升入中学后,在赞扬声中又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学业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盖了。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

(2)学业分化出现于初二下学期。这时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发展,独立意向明显,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减弱。

因此,自主性发展要求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结果使学业波动现象大量出现。调查结果学业波动型学生占92%,稳定型学生只占8%。

2、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品德分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说谎、厌学、逃学、作弊、早恋、出走、侵犯、不良结交等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过失型。由好奇、好动、试探、模仿、畏惧等心理状态和不良需要引起,以违反纪律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损坏物品、逃学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2)侵犯型。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为消除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对象为目标进行发泄、报复,带有公开性、突发性特点。

(3)离轨型。由于不良的需要,以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如偷窃、欺骗、斗殴、游荡、破坏公物等,带有经常性、有意性特征。以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现象的成因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2)

2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2.1学生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当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和小学生、高中生相比,表现出叛逆,自尊心较强等特点。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特别希望可以在各个方面平等,不将他们当做孩子们对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希望家长及老师为他们决定。如果他人采取命令式的语气,他们就会立刻展现出反感叛逆的情绪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在教师面前表现出乖巧听话样子。在中学期间,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周围事物的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极为关注,也容易走向极端。此时,学校加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就彰显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挑战。

2.2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单只是在知识方面做灌输者,还要做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引领者,每位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2015年6月安化县一学校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多出淤青红肿,遍体鳞伤;2016年11月日照新营小学一班主任因个别学生不遵守秩序,对学生有推搡、体罚行为。体罚事件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德育课程匮乏。全新教育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学观念很深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冲击,一时难以适应。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表现非常的狭隘会出现惩罚,甚至出现传统的体罚“打”。过于单一的德育教育方法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德育资源,大力推行德育工作,不要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教书”、“育人”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德育的观念逐渐转化为成自身自觉的行为,杜绝传统惩罚的出现。每位老师都需要随时随刻的充实自己,勤思考,多分析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且有效的途径,从而提升初中德育教育的质量。

3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的策略

3.1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班主任一定要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如果由于消极的班风致使学生们会对各科目消极对待,不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进行积极地沟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课上不努力听讲,课下不按时完成作业,恶想循环,学习的难度就会增大,课堂效率降低。如果学生能及时地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改变授课方式,就能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迎接新一节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反之,消极的班风时常会使班级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小纠纷现象,那必将会影响到班级的团结,恶性循环之下,班级会出现越来越不和谐的倾向。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减少班级里矛盾冲突的发生,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友好,爱护同学,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所以说,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3.2正确处理学生关系,避免早恋。在学校,学生随着身体和心理逐渐生长发育,会萌生对异性的好感,此阶段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正确引导,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的出席。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男女之间存在互动是属于正常现象,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部分。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现在感情的特殊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3.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学生的成长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苦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班级里班风好坏、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与教师所开展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从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李晓梅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新新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教育.《新课程导学》.2015年13期.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3)

学校德育工作历来是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话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颁布了《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新世纪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各地各学校也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由于农村环境限制及学生监护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德育推行难度较大。

一、农村初中学生德育现状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农村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等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上网等现象。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由于“少生优生,利国利民”的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学生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的共性就是做任何事情以我为中心,在与同龄人相处中时常表现为自私、无礼、霸道、蛮不讲理、内向孤僻,在处理事情上缺乏自己的见解。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德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1.教师与家长要积极营造创设有利于农村初中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些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些问题学生的不良品德表现是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也可能是某种不良风气的延续和再现。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调查研究,走访家庭,走访问题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认真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让问题学生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2.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交往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家访制度: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交往情况,教师可以监督、指导,但在家庭中的交往表现,却长期处在无人过问的状态。我们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对固定对象进行家访,并形成常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交往状况,了解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他们对学生交往的满意程度。这样,家长与课题组成员互相沟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改善农村初中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1)加大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执法力度。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除了收费外还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点清理学校周边地区“黑网吧”“黄网吧”及“地下网吧”,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坚决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色情、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2)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3)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着手校园“绿色网吧”的建设,使学生上网在可控的时间、内容范围内进行。(4)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5)学校加强网络文明教育。一方面,与时俱进,加强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扩展空间,丰富校园文化。(6)家长要积极做好网上把关工作,给孩子灌输网络安全意识,做好示范。(7)教师、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提高网络“防腐”能力,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培养,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8)尊重孩子,爱护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9)进行榜样教育要坚持真实性、多样性、深刻性,坚持时代性、层次性、群众性。(10)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

总之,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强行的约束,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内心,用真情感化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要改善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品德优良、理想远大、具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6]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4)

为何青少年时期德育工作会如此重视呢?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指导,那他们就不可能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品德。只要注意因势利导,就能使他们在思想政治上健康成长,形成高尚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分割是非的能力,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到走上违法乱纪的邪路。由此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中学教育的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中学德育的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受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一)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懂得,我们的社会制度里有的无比优越性,使他们了解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的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对世界文化科学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认识我国人民今天又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忘我劳动,英勇斗争,以培养学生和我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

其次,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必须从小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有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的观点。成为了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积极成员。

再其次,劳动观点的教育,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已成了社会的主人,劳动是一件光荣豪迈的事情,我们要批判形形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在劳动中学生许多美好的品德会自然形成起来,真正做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正如人们所说:“不会劳动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不会劳动的学生学习再优秀也是教育的失败”。劳动观点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何其重要!

最后,社会公德的教育,社会公德是人们的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如尊敬师长、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礼貌、讲卫生等,内容很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是极为重要,如果不讲公告,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破坏安定团结,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稳定的,不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选择内容,以便使德育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品德。

为了完成德育的任务,在正确确定了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有:说明、榜样、参观、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和批、奖励和处分、操行评定等。下面向大家介绍其中几种行之最有效的方法,以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行动。

一、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和感染力,父母、教师、优秀同学的示范,在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由于这三者与受教育者有极为亲密的关系,三者的示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和教师一定要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5)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学生处于认知阶段,对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程也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素质。

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其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实现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的道德、情感都得到升华,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不但限制了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也为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技能。

三、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一些措施

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认知程度,所以要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主置,培养他们在知识结构、技能获得、过程、方法、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将知识满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诱导他们的创造力,唤醒潜在的生命感和价值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对以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他们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以诚待人的做人准则。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材,作为教材的有力补充

只有把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知识才可以被学生很好地同化和吸收。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经历,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思考,主动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这些生活案例带进我们的政治课堂,和我们的教材内容相结合,采取师生共同探讨、分析的方式加以互动,产生共鸣,实现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开展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深化学生的认识,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环节,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和同化知识,达成共识。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指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更要贴时的生活,设计的活动也必须是学生想要积极参与的。可以组织学生课后走入社区、走向街头,帮助残疾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小孩,维护街道的卫生环境,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评选方式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实际教学感化学生、培养学生。

4.通过经验交流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通过学生课后对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验,教师组织他们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结果加深大家对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认识,从每个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关注每个同学的情感变化,这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又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了课堂效率。

5.将教学方式变得生活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地讲授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若教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地注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方式丰富学习内容,这样不仅有效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说教和灌输的传授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新颖,同时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纠正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模式,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出发的,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解决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弊端,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6)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需要把握分寸,保持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政治素养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不论是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还是思想政治课这样的附属课程,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当前教育局都在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应当把思想道德课程的改革放到首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广大学生生活得更加健康积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教学

很多心理学的书本上都告诉广大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因此对于每一个同学,教师都要关心他们在学校里的各项情况,并加以针对和教育,从而把学生们都培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才。例如,在班级里,有某个女生,因为从小失去了妈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母爱,长时间就会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在班级活动中也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在班上也没有朋友,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对于该同学这样的不良心态,教师若是不带领她及时地改正,今后步入社会,将会对她的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班级里多鼓励学生去帮助她,多与她进行交往。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也要在课余时间里,多与该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驱赶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比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时,对于该同学,教师要特别适当地说一下,有的孩子虽然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她还会有关系她的老师和同学,她其实也是非常幸福的人。如此一来,该生的内心将会得到极大地安慰。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学会一切以学生为主,告诫学生想要学好知识,首先应当学会做人。对于班级里的同学,教师既要肯定学生们不同的个性,但是也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加以改正。例如:在教学《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上请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于网络的看法和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或者,教师可以事先安排班级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支持使用网络,另一方拒绝网络,正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多弊少”,反方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少弊多”。从而展开激烈的辩论活动,学生们通过之前准备的各种资料,再加上课上唇枪舌剑的辩论,自然而然就将互联网的利与弊了解透彻了。之后,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上台来,为这场辩论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要肯定互联网对于人类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网瘾少年因为上网走上了不归路的真实故事,告诫学生要适度上网。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

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以保证贴合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思想品德课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举例子的同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们最近比较熟悉和谈论的话题,例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出国问题”以及“超前消费”等话题,教师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带大家分析分析,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带领学生们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这一步一步的流程都檠生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上思想品德课,不是一昧地对着书本死记硬背,更不是一门给你洗脑的课程。而是一门切实帮助学生解答生活难题,为学生们的人生做合理规划的课程。再例如,在学习有关十六大报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最近估计上的报道以及我国最近有什么新的突破性成果和建设,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大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得他们更加爱国。

四、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做真人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学习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学会很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技能。很多学生虽然思想品德这门课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生活上似乎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思想品德知识却没有尽可能地去使用。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很多考点难点脱口而出,但是一旦走向社会,走出学校就会感到手忙脚乱,不知所云,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教之无用”的状态。对于这样的状态,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们起来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放到课堂上来供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得出一个有效的答案,供学生们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难题。再例如,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或是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得出答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处于一个成长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来对他们的人生进行指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人格健全,从而做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白玛次仁.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J]. 快乐阅读,2015(24).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7)

初中的成长时光分三个阶段,初一学生面临的是如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初二学生面临的是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多门学科规划学习的问题。初三面临着升学和让人心里沉重的中考。这些磨炼在他们人格的培养上有着不可祛除的推进作用。适用得当则会塑造出独特而又完美的人格。

课改在思想品德上运用了新颖恰当的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使学生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了学生对学习和事业的坚定信心。把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出来,形成了优良的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个人“人格”的完美程度代表着与事业、他人、社会之间的融洽程度,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的塑造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由于他们都关系着人的心理素质问题,所以又相互联系起来。思想品德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以人的良好品行、道德为前提,在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基础上,对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导向作用。

三、构建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的桥梁

完美人格的塑造中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机械式拼凑,而是一个有条理的整合过程。要把思想品德中“健康人格塑造”作为塑造人格的基本路线,在其基础上,把思想品德中的心理、道德、法律部分融会贯通,进行深入地理解,从而在心理品质、高尚道德、爱国主义这几个方面上产生更加鲜明的见解。进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更加健全。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8)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生本教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服务者。其次,教师要真正相信学生的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天生的求知欲。第三,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为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强自主探究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影响下,对新的知识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解决问题。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水平的高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学生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调查报告。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找资料、自主体验探究性过程、自主写出有说服力的论文。如《中学生消费面面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改革开放话巨变》等等,学生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小组协作与交流

我经常在课堂上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学组织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弥补了师生交流的缺陷,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群体中得到解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可以在学生通览教材的基础上分小组组织探究、讨论,归纳出出租司机发文明倡议、市民举报化工厂排污及初中生利用双休日举办远离公益宣传活动等社会活动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各组同学在弄清承担社会责任意义之后进一步讨论自身如何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最后以此为契机各组拟定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方案和倡议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本框题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9)

生本教育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有效的生本教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利用教学新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以《成长的烦恼》的学习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烦恼,根据利用调查问卷搜集到的学生信息,有侧重点地选择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与视频中的主人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播放完视频后,教师询问学生:“视频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的哪些烦恼呢?同学们,视频中体现出来的烦恼对于你们来说也是烦恼吗?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烦恼呢?可以和教师谈一谈吗?”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获得切身感受,随后教师和学生根据视频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交谈,将交谈的主题从视频转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从不成熟迈向成熟,学生渴望教师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心中的规则》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主要内容,随后,教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和自由指的是什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一讲吗?”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听一听学生的答案,听学生的答案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喜悦。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失偏颇的地方,教师也要适当进行纠正。教师通过听学生基于个人对自律和他律的解读,在学生的解读上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完善,提高学生对自律和他律、规则和自由的认识,明确二者之间界限。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课堂。

三、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教学

为了实现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生本教育,教师要注重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是热会热点问题,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以《聚焦两会》的学习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人大和政协的组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责。前一阶段两会的召开一直是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详细介绍两会近况的新闻视频和与两会相关的报纸报道。学生阅读和观看完视频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报纸,知道了什么,从中可以体现出我国两会的哪些特点,利用问题方式引起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分析中体会到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课堂上教师利用社会热点代替枯燥的课堂讲授,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达到主要的教学目标。

四、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但是在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是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以《我们的权利》的学习为例,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为一名青少年都有什么权利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侵害了青少年权利的行为呢?作为一名青少年,若是权利受到了侵害,则应如何进行维权呢?谁是青少年的主要保护者呢?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上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每个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后,在小组间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成员在课下时间利用互联网、报纸等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小组答案进行完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满意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自己对问题的答案,制作以青少年的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展报。学生的展报制作好后,在课堂上进行评比,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出制作的最为优秀的展报作品,并让制作展报的小组谈谈如何展开展报的准备工作。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制作展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独自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及调查报告。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10)

初中生物教材阐述了生物学的概念,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本身是很复杂的,生命现象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的形式,初中生物讲述了生物体的构成、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了生物的进化、遗传、变异现象,人体和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本质、结构功能、个性共性、量变质变、同化异化、偶然必然等矛盾统一,展示了生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领会生物奥秘,促进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例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人的由来》,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的发育过程,优生优育知识,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卫生习惯的养成,解开了学生心中神秘的生物现象,科学地回答了“我从哪里来的?”“人类从哪里来的?”等问题,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科学认识人的身心发育特点,健康活泼地生活成长。将德育寓于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爱国事迹和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心归国工作,陈章良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的豪迈誓言,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学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洋溢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如,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多种多样,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三万余种,鸟类一千多种,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银杏、白鳍豚等世界罕见,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的宝库,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了解我国的生态状况和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科学的认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

三、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11)

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针对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讲究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也有采取渗透的方式。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

三、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

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

四、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是教师都关心的事。我在讲授的班级中把这件事作为环保的内容要求。首先在课堂中讨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做它的意义。再和班主任协商,叫学生写出看法。在此基础上,指派学生每天在教室监督执行。一学期下来,顺理成章,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较理想结果。

五、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