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行业自动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07

建筑行业自动化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1)

1前言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领域内,给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在工程管理方面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建筑工程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国的工程管理事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要针对当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改善目前我国得到工程管理信息自动化建设现状。

2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必要性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多。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全球化的影响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它的发展也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建筑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实现长久的发展,还要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提升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而新兴技术既是建筑工程管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建筑行业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建筑工程采取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也是我国建筑行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发展要求。所以,建筑工程单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3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的局限性。目前,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里应用的范围还过于狭窄,基本上都集中于工程招标、投标和工程造价方面,在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等方面还很少运用信息技术。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主要依靠人的经验和能力,因而并未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且,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也使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建设受到了影响。因为当前我国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只利用了计算机快速处理信息的技术,还没有实现计算机分析和传递信息的目的。(2)建筑工程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使一些建筑管理人员不愿意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另外,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只重视施工技术,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信息化技术掌握不扎实,导致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所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加强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

3.2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工程管理自动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包括自动化仪表、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系统三部分,对其中一部分采取施工管理的工作,都属于工程管理的自动化范畴。目前,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自动化的工程管理认识不清,甚至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水电工程安装,忽视了对专业施工队伍的建设和工程管理要求。导致工程交接和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造成了不良隐患。(2)缺乏科学规范的行业制度。建筑工程管理自动化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一点在我国的工程管理方面表现很明显。以安装调试为例,我国不但没有自动化工程实行的单列,也没有相关的安装调试费用计算标准。而且当前的各种安装费用标准,也难以反映出自动化工程的实际需求,因此也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4改善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现状的策略

4.1提升我国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方法

(1)提高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工程质量及掌控能力。首先,要加强对建筑工程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便更好的管理和监控建筑施工的各项工作,达到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另外,要减少对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管理,减少信息数据的输入量,避免操作失误,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2)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管理,首先要改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时候审计模式,实现动态预算,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本的控制管理,使其能够为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真实、详细且有效的成本管理数据。其次,要将建筑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财务职能转变为业务职能,运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投入。

4.2改善建筑工程自动化管理现状的方法

(1)加强培养自动化工程管理人才。建筑工程管理的自动化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虽然我国高校目前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自动化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所以,除了高校教育外,还要开展继续教育来培养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当然,建筑工程企业也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培养工程管理自动化人才,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2)加强建筑工程行业自动化管理建设。为了实现建筑工程行业的自动化管理,政府的有关部门还要重视对自动化管理工作的支持。首先,相关主管部门应吧行业设置和实施标准纳入工作计划,要组织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建筑工程企业的员工对此进行研究,对行业标准进行修订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施,从而使我国建筑工程的自动化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

5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建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采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管理方式,不但能够提升建筑工程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能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曹磊 刘杨 曾鹏 单位: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吴丙华.工程管理信息化若干思考[J].低碳世界,2016(3):120~121.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2)

约翰逊建筑装饰公司的自动化专家波特恩说,建筑设计师和经营者们总是认为他们现在使用的一些传统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和工艺是科学的,即便是对今后的绿色建筑设计来说也是可以适用的。比如说,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the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的技术我们就已经使用了20多年了,自动化技术就象所有信息技术一样,这几年变化发展得很快的,是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BAS)构成了智能建筑。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3)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智能建筑

目前国外主要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美国研究机构认为“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最优化,从而具有投资合理、高效、舒适、环境便利等优点的建筑物”。

日本研究机构认为“智能建筑是兼备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信息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各项功能的,便于进行智力活动需要的建筑物”。

欧洲研究机构认为“智能建筑是创造一种可以使住户有最大效率环境的建筑,同时该建筑可以使之有效地管理资源,而在硬件和设备方面的寿命成本最小”。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智能建筑的重点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楼宇进行控制、联系和管理,强调的是实现楼宇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功能,即建筑的自动化 BA、通信与网络系统的自动化 CA、办公业务的自动化 OA,简称 3A。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以建筑为平台,将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有机整体。它是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图像显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监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便利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是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2 智能建筑企业

智能建筑企业作为智能建筑的实施者,指从事智能建筑所用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维护等企业的总称。智能建筑涉及到智能化集成、建筑设备监控、综合安防、消防系统及联动、信息设置、自动化等多个子系统,各智能建筑企业根据致力的专业方向不同有很大差异。

目前国内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的上市公司包括:同方股份、泰豪科技、延华智能、达实智能、中程科技、赛为智能、华东电脑等。

3 我国智能建筑企业成长过程分析

3.1 我国智能建筑企业的起源

由于智能建筑是一个新兴行业,我国最早一批介入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企业,几乎都不是在公司创建初期就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多数情况是公司在经营原有的业务时遇到了新的市场需求,在有业主提出需要安防、网络、监控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公司才开始逐渐涉足“智能化”这个领域的。智能建筑企业主要有四类公司转换而来,一类是安防公司;第二类是建筑商;第三类是建筑设备提供商;第四类是计算机销售商。相对来说,前三者对于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不太了解,而第四类则又对建筑缺乏理解。我国早期的一些智能建筑企业大多都是转行来的,例如:安兴高科,是房地产公司投资的子公司;四联智能,前身是空调自动化工程公司;泰豪科技,原属江西电机厂;冠林科技,以前是安防产品供应商;北京中电兴发,由原电子器材工程公司改制设立;浙江亚卫通,最早做专业音响灯光行业;安泰科技,以前则是装饰企业。

3.2 我国智能建筑企业成长的过程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从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已经历近 20 年的演化,其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时期(1990 年-1994 年)

90 年代初期,智能建筑已经在发达国家刮起一股狂潮,而我国的智能建筑才刚刚起步。最早提出智能建筑口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智能建筑的含义,只是单纯地看到这个标签可增加房地产商品的价值。而应业主提出智能化的需求,我国首批智能建筑企业步入了这一行业。目前成长比较好的企业如1992 年成立的企业有北京北黄自动化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成立的企业有北京四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复旦奥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冠林电子有限公司、浙江亚卫通科技有限公司等。

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出台一套有关智能建筑的政策或规范标准,唯一涉及到智能建筑内容的是 1992 年由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也仅是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概念而已。而此时成立的企业多半原来是搞通信或是承担网络工程转向做综合布线的,对建筑行业缺乏了解,在还没有完全理解智能建筑的含义时便投身于这一行业,建成的所谓的智能建筑一般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构成,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操作也相对独立。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的智能楼宇自控系统有 70%以上运行不正常,就算比较成功的建筑功能也很单调,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智能建筑,相反却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1995 年-2002 年)

我国致力于智能化集成的专业工程公司有许多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如1995 年成立的中建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捷通机房设备工程有限公司;1997 年成立的有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智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楼宇自动化工程中心;1998 年成立的有南京东大智能化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的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0 年江大金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2001 年北京科技通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等。

这一时期建设部及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对智能建筑行业管理的规定,如1997 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管理暂行规定》;1999 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2001 年颁布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设立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专项工程设计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消防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电子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等。对智能建筑企业进行相关的资质认证,使其逐渐步入正规。据统计,2002 年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有23 家,而此时的智能建筑也基本具有楼宇、消防、保安等自控功能。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2003 年至今)

智能建筑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日渐成熟起来,自主创新的品牌也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与国外产品平分秋色。目前,全国从业智能建筑工程(消防、安防、系统集成设计、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电子工程、机电安装等)相关企业共计 17400 多家。其中,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甲级设计资质和建筑智能化专项承包施工资质的企业已达 3000 多家。2003 年 7 月,为了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设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在建筑行业中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推广应用智能建筑科技成果,配合和协助智能建筑企业及用户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体系,努力提高工程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一时期很多智能建筑都已具有较完善的建筑设备自动化(BA)、通讯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简称 3A 系统。尤其是 2008 年的奥运场馆作为标志性智能建筑,得到全世界的认可;2010 年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也为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标尺,各大城市也以次为契机,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包括公共场所、智能小区、智能住宅在内的绿色、节能型智能建筑群,构成了我国智能建筑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4)

企业文化,是劳动者在企业内部长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并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具体包括价值观念、工作风气、规章制度等。建筑业企业人员流动性强、作业较为分散,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比较大,建设企业文化的难度大。面对日益加剧的激烈竞争,以及日趋完善的制度环境,当务之急是摒弃粗放型管理模式,根据大环境具体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相关理论,针对建筑业企业,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业企业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抑或个人相比竞争对手,所拥有的重要优势与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而核心价值观往往又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现在企业生产、管理、战略选择等多个环节中,建筑业企业间的根本差距不仅仅关乎技术设备等硬件,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企业软实力差异。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于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日常的生产和管理的每个环节,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体现在市场中。如中建三局,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标语、手段被众多的中小型建筑业企业模仿,却少有企业能够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搬不走,也不是简单就能够学来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文化形塑着核心竞争力

表面上,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具体的产品、品质、品牌等优势。但实质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向客户提供超值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提供了竞争对手所不能模仿的能力,且受到客户的认同,为客户创造了额外价值。企业文化对员工素质的影响体现在工作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也为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软环境。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产品、服务等传递到市场与客户层面。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的特质源于该企业独特的文化,同时,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也形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三)创新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经营业绩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企业文化的推动。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施工能力、人员素质、核心技术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核心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企业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塑造与创新文化的氛围密不可分。面对建筑施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专”是建筑业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而创新文化正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方式。只有树立明确的创新目标,培育企业良好的创新文化,依循恰当的创新模式,以优秀的创新队伍引领培养卓越的创新文化,才能培育、提升出企业独特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分析

(一)中国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概念进入中国,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和企业能力的“软实力”就受到重视,研究者与管理者都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培育。然而中国企业,尤其是身处传统行业的建筑业企业,受传统文化、自身文化以及公司体制架构等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建筑业企业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内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用党支部建设活动、文体活动等作为文化建设的措施,甚至把张贴标语和口号看成文化建设,这种思想在建筑业还十分普遍。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注重文化建设的短期动力,却缺少长期建设的耐心和执着,文化培育策略往往无法发挥文化的作用,变革无法涉及深层内容[3]。

(二)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时机选择

建筑业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选择最为有利的启动时机。建筑业企业快速增长期、经营困境时期和效率低下时期是企业启动文化建设的三个良好契机。第一,若建筑业企业的经营业绩增长较快,企业人员数量、资金体量、管理纵深都将不断扩大,这时容易出现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动作的问题,孕育着企业文化危机,也很容易出现企业管理“出轨”的可能,这时候管理者应抓住这一契机,变革、创新企业文化。第二,当建筑业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甚至出现大幅下滑的境况而管理者却找不出具体原因时,管理者应从企业文化角度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大胆变革,这有助于振奋员工士气,提高企业业绩。第三,建筑业企业掣肘增多、效率低下的表面原因是人浮于事,但企业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很深。所以当建筑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时,除了寻找表面原因,更应该从文化角度加以思考,把握契机推进企业文化革新。

(三)建筑业企业文化形成机制

建筑业企业文化通常是在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由企业领导、中高层管理者等少数人倡导和实践,进而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一定手段的宣传、培训、奖惩等措施塑造独特的文化软实力,进而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强化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做到执行有力。首先,领导们必须明确文化建设是长期战略,下定文化建设的决心,并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其次,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执行力量的中坚,必须将文化建设的任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再者,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者,应加以鼓励与引导,并将一些好的措施用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快速形成。

三、建筑业企业文化培育策略

核心竞争力涉及的具体方面在学术界尚有分歧,针对建筑业企业的行业性质,笔者认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市场层面三方面,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因而本章就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市场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来研究建筑业企业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技术层面的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建筑业企业,技术层面创新是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获得新发明、新设计、新工艺等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业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得竞争优势。文化层面,培育学习型组织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措施。学习型组织为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造、革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升提供了软环境的支持,同时,也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实践途径。学习型组织能促进员工持续学习的激情,促使企业进入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学习型组织促使企业员工保持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以求取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目前建筑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三种,建筑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

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战略上不采用模仿竞争者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而是通过自身的研发、开发,在产品、服务、技术等关键点上突破,获得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合作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以建筑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力以加快合作研发速度,突破建筑业复杂工程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难点,实现创新的过程。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能够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包括完全模仿创新,模仿后再创新两种模式,建筑业企业应在模仿他人的技术之后,再积极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做到超越对手。

(二)管理层面的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

执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十分重要,管理层面培育企业“执行文化”是增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企业战略制定但无法执行是建筑业企业管理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这其实是执行能力的缺失。高效的“企业执行文化”必然建立在良好的软环境中,应当通过适当的企业规章制度引导和模范员工的示范作用,来提升企业内部整体执行力。同时通过企业内部的某些“硬性约束”,让能“干成事”成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培育建筑业企业管理层面的执行文化,主要包括领导者示范、创建执行文化机制、中层管理者执行文化实施、形成创建企业执行文化的良好氛围四个部分。首先,一旦领导者开始带头实施执行文化,对被领导者产生的示范效应是客观的,被领导者会产生实现同一行为的愿望;其次,需要创建执行文化机制,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执行有力和不力进行惩罚和奖励,树立标准;第三,中层管理者在公司运作中承上启下,是执行文化实施的关键;最后,要通过前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带动整个企业创建执行文化的良好氛围,相互协调,保证整个企业稳定、有序、协调地运转。

(三)市场层面的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

市场层面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治中,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市场的通行证,如何塑造良好的品牌,成为提高建筑业企业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打造建筑业企业的品牌,必须考虑到建筑业企业品牌的特殊性。建筑业企业品牌种类具有单一性,仅有企业品牌,没有产品品牌。这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在承包工程时,先中标后施工建设、建筑企业与最终产品关联性不大、不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等特征决定的。建筑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时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集中力量形塑企业品牌、而非最终的产品品牌。

建筑业企业的“企业品牌”对“名牌工程”具有强依赖性。“名牌工程”指的是名气大、质量优、通常还获过奖项的工程。“名牌工程”对于建筑业企业品牌的塑造,以及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建筑业企业品牌打造也极其依赖名牌工程。这主要是因为复杂工程、重点工程、精品工程等对公众影响影响很深,而“地名”+“某建工”的传统建筑业企业命名方式让公众对公司名称没有太大印象,再加上建筑业企业一般不太重视品牌推广,公众很难对其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围绕“名牌工程”塑造“企业品牌”是市场层面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终究会被市场淘汰,而企业文化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就不会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当代建筑业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企业文化上。只有做好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市场层面等三方面的企业文化培育,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5)

近年来随着智能建筑的迅猛发展,智能建筑工程监理也日益成为工程监理的一个课题,成为工程建设的一个焦点。同时,智能建筑工程涉及管理部门多,跨专业多,新技术、新产品推出快,监理人员应如何应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工程监理经验及思考谈一下智能建筑工程监理的几个重点。

一、监理人员应深刻理解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的含义。

1.智能建筑的由来

1984年1月,美国哈特福德市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实质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改建后的大厦,称之为都市大厦。智能建筑这一名称从此出现。从第一座智能建筑诞生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智能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什么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传统建筑技术的结合,使传统建筑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能够自动或智能化地实现和提高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传统建筑要求的建筑物,以及提供传统建筑物所不能提供的服务。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结合的产物,是有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建筑。

3.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因为无论哪种建筑物都是供人使用的,而对安全、便捷、舒适等的要求内在的存在于建筑的使用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内容中,并非智能建筑所特有。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现这些功能的方式和能力的不同。

从理论上说,智能建筑是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建筑。若把智能建筑比作一个人的话,目前建筑中的信息中心机房就是大脑,综合布线是神经系统,各类监视系统和传感器类似于人类的感官系统,各类执行机构则相当于人类的手和脚。

4.什么是智能建筑工程?

智能建筑工程是使传统建筑具备智能化的的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GB50300-2001)中,智能建筑工程被列为建筑工程的九个分部工程之一,包含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共10个子分部工程,每个子分部工程又包含若干分项工程,共38项。其功能是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或增加传统建筑所无法实现的智能化功能。

5.智能建筑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区别

智能建筑工程和信息工程都包含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但智能建筑工程是建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与结构、装饰、安装等专业并列的专业,这是智能建筑工程与信息工程的根本区别,不具备这个特点的弱电工程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工程,而应当归于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工程、机器人产业工程等。

二、专业监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1.要具备较强的弱电专业知识。由于智能建筑工程涉及大量的弱电设备及软件,作为专业监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弱电专业知识。当然,监理工程师很难做到样样精通,主要应掌握各系统、设备和软件的外部特性,重点是功能特点、调试方法、安装要求、接口界面和安装环境、系统接地等内容。

2.要具备一定的土建、安装、装饰等建筑施工知识。由于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必然伴随与其它建筑专业的交叉配合施工,因此,要求监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土建、安装、装饰等建筑施工知识。

3.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4.要具备较强的工程综合管理能力。

三、监理人员要了解所监理项目的具体智能化功能需求。

智能建筑依据使用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媒体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交通建筑、住宅建筑、通用工业建筑等若干类,就算同一类建筑对建筑的智能化需求也不尽相同。监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所监理项目的设计意图、业主要求,掌握项目的功能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智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四、监理人员应了解智能建筑工程的特点。

智能建筑工程有着与传统建筑工程不同的一些特点,工程监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进行监理工作。

1.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一体化

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专业性强、发展快,一般设计院对此类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往往将此专业设计留待施工单位深化设计,施工招标也往往将设计和施工一起发包。因此实际施工时设计和施工经常是一个单位。施工单位有可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设计,这要求监理人员站在业主的角度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把关。

2.涉及管理部门多

智能建筑工程建设除按照传统工程一样要接受建设主管部门管理、遵守相关建设法律法规外,部分专业还要接受一些其它部门的管理。

消防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要接受当地消防局的管理,消防验收要由消防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消防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要接受当地公安局的管理,安全防范工程验收要由公安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卫星电视按照《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国务院第129号令)申请验收。

监理人员应积极协助业主按照相关要求履行建设程序,以免业主因不了解相关要求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专业性系统功能检测多

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多、功能复杂,且专业性强,其功能是否达标需要由专业人员并配备专门仪器检测。根据检测要求,一般将智能建筑工程大致分为以下系统:

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每一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个子系统。

监理人员必须通过对一个个系统进行专业化的检测来检验工程是否合格,不能仅凭感官认识来判断。

4.系统复杂,调试运行周期长,工作量大。

智能建筑系统往往功能复杂、涉及其它专业多,因此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调试运行。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6)

我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紧提升建筑工程行业的电气自动化水平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这对于我国在国际上提升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做用。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现代社会的电气自动化现状,并找出了其中所出现的问题,深入的探究了电气自动化不断发展的意义所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其他工程在进行电气自动化应用过程中提供参考。

一、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之一,其建筑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并且不断对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以及管理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社会不断加强对建筑行业中的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力度,只有建筑水平和施工工艺得到了发展,人们才会提高对电气工程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建筑电气化工程的质量和自动化的水平,是我国建筑行业迫在眉睫的发展路线。

只有企业通过不断的研发,才能使得电气自动化的脚步不会停滞,也不会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国际建筑自动化技术脱轨,极大的促进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的贵广速度和发展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通过我国目前整体自动化水平来看,我国还在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电气自动化化设计不够严谨、合理,生产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无论是在电气自动化程序或者电气自动化水平上都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这就使得我国各个方面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新时期、新经济下,我国应该如正确而理性的对待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水状态,去找出电气自动化中的缺陷,加强对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力度,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国电气自动化水平,这是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的抉择和态度要求[1]。

2.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一)电气自动化高端人才不足,电气自动化缺乏核心支撑

目前我国各个建筑行业的规模都偏小,相对来说没有国际跨国建筑企业公司的强大实际,其自身的经济能力也不足,难以留下更多的高端管理人才,企业在整体上缺少建筑建设经验,最终导致了建筑行业中的电气自动化设计核心人员不断的离开,绕整个建筑企业内部的电气自动化水准不断的降低,缺少技术创新[2]。

(二)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缓慢,核心竞争力不足

虽然我国的一些建筑行业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缺少专研的和突破的研究技术的精神,没有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几乎完全靠国外进口,并且推广的速度极为缓慢,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企业难以拥有核心的专利,更难以保证自身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也使得使得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自动化产品信息不完善,没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市场出现恶意的产品竞争或者说整个市场的建设不规范,自由的产品系列较为单调,品牌在整体上没有拥有知名度,极难与国际上知名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相媲美。

(三)建筑行业对电气自动化的管理不善,电气自动化的质量难以保证

虽然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但是,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相近一切办法来压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制造成本,是用劣质的物料投入到生产指导当中去,从而使得设计制造的产品不符合过程的相关标准或者不符合相关的施工安装措施,其设施的使用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使得整个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生产行业的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我国建筑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1. 这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的客观要求

实施电气自动化,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速度,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式和施工程序,加强对电气自动化的管理,加强对各种电气设备,电气材料的管理监督,保证了整个工程建筑的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并合理的控制工程的进度,电气自动化的水平提高,亦有助于保证整个工程建筑中的安全。

2. 实施建筑电气自动化,有助于整个建筑市场的规范化

电气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对整个电气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需要有精湛的电气技术和较高的工作素养,同时,电气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中的暗箱操作等弊端,敦促着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促进整个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三、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探究和发展建议

1. 电气自动化将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纵观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发展行情,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用,智能化是其核心部分,所谓智能化表现在其具有多种新功能。在在建筑行业控制方面,有关的现场仪表在一起,在现场实现自主调节,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 电气自动化的操控更为精确,更加精工。

建筑行业中竞争越发激烈,对工程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施电气自动化,先进技术的采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实施,整个建筑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升高,使得施工标准更为严格,产品的精度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自动化在建筑工程中会有着更严密精确的要求。

3.政府加强对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实施的引导和扶持

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企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加大对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的支持引导,建筑行业要加强对各种电气设备和电气设计施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加强各个建筑单位之间的通力合作,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和心的管理理念的引进和运用,加大投入,实现各种电气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突破,使得建筑行业实现整个设计施工方式的转变,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只有不断的加强建筑的现代电气自动化进程,提高对于建筑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力度,从各个方面的突破现有的束缚,是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以及各个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能否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要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促进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带到全社会的经济进步的步伐,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7)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9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建筑行业与职工和谐相处,保持建筑行业企业的稳定已经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此期间,要想促进建筑行业与职工和谐相处,保持建筑行业企业的稳定,就必须全力做好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建筑行业企业的稳定以及建筑行业职工队伍的稳定。所以,不断推动建筑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保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行业应当保证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筑行业发展协同进行,把单位发展和职工思想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积淀,最终大力地推动建筑行业单位三个文明建设。

    一、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特点

    现阶段建筑行业职工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较强的现代意识、日益增强的趋利性以及日益增强的忧患意识等特点。

    (一)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不可分割,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意识,使得建筑行业职工的精神领域呈现拓宽的趋势。一方面使得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得以解放,很多思想禁锢被破除。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与外国互动频率日益增加,西方的文化也随着经济交流一起大量输入我国,外国的很多文化思潮甚至很多错误的思想同时影响着建筑行业职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得社会主义价值观变淡了,建筑行业职工思想中的糟粕逐渐增多,这为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较强的现代意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建筑行业职工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效益意识等现代意识呈现出逐步增强的态势,社会主义新型工人逐渐涌现。

    (三)日益增强的趋利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增强建筑行业职工的现代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建筑行业职工的趋利性,使得职工的效率意识、盈利意识较之以前大大改变,这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行业职工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对于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也应注意的是,日益增强的趋利性也造成了部分建筑行业职工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重视。

    (四)日益增强的忧患意识。现阶段,由于建筑行业系统的改制,不少建筑行业职工由事业编制转为合同工,更有一些建筑行业职工所在的部门被改制为私营企业。以上改革使得建筑行业职工的“铁饭碗”意识得以打破。与此同时,随着建筑行业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筑行业职工的住房、医疗由单位的大包大揽转为个人支出,种种状况都使得建筑行业职工的忧患意识得以增强。

    二、加强建筑行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对策

    面对建筑行业职工思想的新特点,建筑行业的政工干部应当采取全新的办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切要职工思想变化规律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方法,努力推动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的局面。应该从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加强对建筑行业职工纪律约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以及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等方面做起。

    (一)要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对于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加大正面教育力度,适时的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对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行动。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要耐心讲解,给职工摆事实,讲道理,加大对建筑行业职工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正面教育。要对职工加大形势、革命传统以及民主与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二)要加强对建筑行业职工的纪律约束。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建筑行业职工的纪律约束,努力实现建筑行业职工的自律。要努力教育职工把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积极主动的接受政工干部的引导与教育,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建筑行业职工自我负责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三)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为建筑行业职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具体而言,应当选择好职工思想品德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建筑行业职工营造一种乐于接受的舆论和环境氛围。

    (四)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在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载体来进行。可以把人格作为载体,通过建筑行业职工中先进人物的事例,为其他职工树立良好榜样,使其深受鼓舞并立志效仿。把人格作为载体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把文化活动作为载体,具体来讲,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通过开展若干健康有益的互动等等行之有效的寓教于乐的导向载体,从而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除了以上对策之外,还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建筑行业政工干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部分政工干部理论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足,认识水平低下。因此,一定要大力提升建筑行业政工干部的素质。对于政工干部来说一定要具备极高的政治觉悟以及专业素养,掌握调查研究、文字表达、对外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努力培养自身求真务实的作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保持建筑行业企业的稳定,必须做好建筑行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建筑行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政工干部与职工齐心协力,定能推动建筑行业企业迈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8)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抑或个人相比竞争对手,所拥有的重要优势与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而核心价值观往往又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现在企业生产、管理、战略选择等多个环节中,建筑业企业间的根本差距不仅仅关乎技术设备等硬件,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企业软实力差异。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于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日常的生产和管理的每个环节,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体现在市场中。如中建三局,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标语、手段被众多的中小型建筑业企业模仿,却少有企业能够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搬不走,也不是简单就能够学来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文化形塑着核心竞争力

表面上,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具体的产品、品质、品牌等优势。但实质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向客户提供超值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提供了竞争对手所不能模仿的能力,且受到客户的认同,为客户创造了额外价值。企业文化对员工素质的影响体现在工作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也为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软环境。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产品、服务等传递到市场与客户层面。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的特质源于该企业独特的文化,同时,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也形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三)创新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经营业绩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企业文化的推动。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施工能力、人员素质、核心技术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核心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企业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塑造与创新文化的氛围密不可分。面对建筑施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专”是建筑业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而创新文化正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方式。只有树立明确的创新目标,培育企业良好的创新文化,依循恰当的创新模式,以优秀的创新队伍引领培养卓越的创新文化,才能培育、提升出企业独特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分析

(一)中国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概念进入中国,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和企业能力的“软实力”就受到重视,研究者与管理者都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培育。然而中国企业,尤其是身处传统行业的建筑业企业,受传统文化、自身文化以及公司体制架构等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建筑业企业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内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用党支部建设活动、文体活动等作为文化建设的措施,甚至把张贴标语和口号看成文化建设,这种思想在建筑业还十分普遍。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注重文化建设的短期动力,却缺少长期建设的耐心和执着,文化培育策略往往无法发挥文化的作用,变革无法涉及深层内容[3]。

(二)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时机选择

建筑业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选择最为有利的启动时机。建筑业企业快速增长期、经营困境时期和效率低下时期是企业启动文化建设的三个良好契机。第一,若建筑业企业的经营业绩增长较快,企业人员数量、资金体量、管理纵深都将不断扩大,这时容易出现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动作的问题,孕育着企业文化危机,也很容易出现企业管理“出轨”的可能,这时候管理者应抓住这一契机,变革、创新企业文化。第二,当建筑业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甚至出现大幅下滑的境况而管理者却找不出具体原因时,管理者应从企业文化角度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大胆变革,这有助于振奋员工士气,提高企业业绩。第三,建筑业企业掣肘增多、效率低下的表面原因是人浮于事,但企业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很深。所以当建筑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时,除了寻找表面原因,更应该从文化角度加以思考,把握契机推进企业文化革新。

(三)建筑业企业文化形成机制

建筑业企业文化通常是在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由企业领导、中高层管理者等少数人倡导和实践,进而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一定手段的宣传、培训、奖惩等措施塑造独特的文化软实力,进而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强化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做到执行有力。首先,领导们必须明确文化建设是长期战略,下定文化建设的决心,并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其次,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执行力量的中坚,必须将文化建设的任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再者,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者,应加以鼓励与引导,并将一些好的措施用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快速形成。

三、建筑业企业文化培育策略

核心竞争力涉及的具体方面在学术界尚有分歧,针对建筑业企业的行业性质,笔者认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市场层面三方面,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因而本章就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市场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来研究建筑业企业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技术层面的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建筑业企业,技术层面创新是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获得新发明、新设计、新工艺等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业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得竞争优势。文化层面,培育学习型组织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措施。学习型组织为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造、革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升提供了软环境的支持,同时,也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实践途径。学习型组织能促进员工持续学习的激情,促使企业进入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学习型组织促使企业员工保持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以求取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目前建筑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三种,建筑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

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战略上不采用模仿竞争者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而是通过自身的研发、开发,在产品、服务、技术等关键点上突破,获得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合作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以建筑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力以加快合作研发速度,突破建筑业复杂工程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难点,实现创新的过程。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能够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包括完全模仿创新,模仿后再创新两种模式,建筑业企业应在模仿他人的技术之后,再积极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做到超越对手。

(二)管理层面的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

执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十分重要,管理层面培育企业“执行文化”是增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企业战略制定但无法执行是建筑业企业管理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这其实是执行能力的缺失。高效的“企业执行文化”必然建立在良好的软环境中,应当通过适当的企业规章制度引导和模范员工的示范作用,来提升企业内部整体执行力。同时通过企业内部的某些“硬性约束”,让能“干成事”成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培育建筑业企业管理层面的执行文化,主要包括领导者示范、创建执行文化机制、中层管理者执行文化实施、形成创建企业执行文化的良好氛围四个部分。首先,一旦领导者开始带头实施执行文化,对被领导者产生的示范效应是客观的,被领导者会产生实现同一行为的愿望;其次,需要创建执行文化机制,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执行有力和不力进行惩罚和奖励,树立标准;第三,中层管理者在公司运作中承上启下,是执行文化实施的关键;最后,要通过前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带动整个企业创建执行文化的良好氛围,相互协调,保证整个企业稳定、有序、协调地运转。

(三)市场层面的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9)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决心以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开展,以破解系统集成性差、扩展性不足和信息孤岛等难题,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1.1信息化建设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因素,将成为对所有组织和行业影响最关键的因素。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将广泛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工具与技术来控制;项目的施工过程,将通过机械化自动施工技术来完成;管理经营所需的决策信息,将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来产生。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1.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基础编码、统计口径与计算标准,“信息孤岛”与“烟囱式”的建设现状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两张皮”与重复性工作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得信息化在变革管理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战略转型的驱动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基于对发展战略、业务特点、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理解,建筑施工企业应树立以“管理信息化、施工自动化、建筑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信息化应用到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海外总承包、投资、地产、设计等各业务板块中,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目标

2.1管理信息化

以“满足员工业务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决策”为核心,以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工程项目管理,统一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模式、简化业务流程,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的方式,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落地,实现系统间的集成整合,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数据间的分析共享,企业管控的精细集约。

2.2施工自动化

以“工厂化标准生产,机械化自动施工”为目标,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建筑产品,为工厂标准化流水施工打下基础;开展自动化、无人化施工机械的研究,减少劳动数量与劳动强度,降低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与产品质量。

2.3建筑智能化

以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为目标,通过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网络通信、物联网、多媒体应用、安全防范等相关技术,建立建筑智能化管控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进行最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高效、舒适、环保、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技术线路

构建以“平台、移动物联、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框架,采用“平台+模块化”的技术结构,支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扩展;并以信息数据从产生到利用的过程周期为对象,通过随需应变的个性化配置,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3.1基础平台

通过统一基础编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将企业基础的信息编码、组织机构、人员关系、岗位角色、权限分配等初始化参数进行配置,打破系统与数据交互的壁垒,为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统一化的服务。基于标准化要求,搭建企业适用的模块化系统,将整个业务链管理划分成若干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模块化单元。在模块化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灵活、易操作的二次开发工具,自主对个性化、自定义的功能进行变更与优化调整,提高系统“柔性”开发能力,实现业务应用的模块化建设与平台化管理。

3.2移动物联

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实时采集项目施工现场的过程信息,进行场景还原与业务梳理,构建基于PC端与移动APP端的业务应用。通过二维码、RFID与蓝牙近场传感等技术,将项目管理要素的静态属性与施工过程的动态属性进行电子标识,并通过移动APP端,对检查信息进行定点、定位与巡检轨迹留痕,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记录;通过物联网,对设备、材料、温度、湿度、用电等信息进行数据收集、跟踪查询、运行托管与信息记录。最终,在PC端生成工作记录单据列表,并自动进行数据积累与多维度分析,形成核心数据,以满足对工作轨迹的实时记录和对施工过程的远程监控。

3.3大数据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强化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实时从各业务数据库中抽取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全面化收集、主题化存储、专业化分析、统一化服务,建立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同时,通过对共享中心数据的挖掘、筛选、收集、整理,使企业由“大量数据”到“大数据”的方向转变;通过数据仓库搭建BI分析模型,支持企业管理与战略决策。

3.4企业云

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集约化管控及应用,动态分配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搭建企业云平台,使终端用户能够通过终端设备或终端软件,随时随地开展业务操作与应用。

3.5自动化施工

基于标准化和工业化,对建筑构件等进行模块化、模数化设计,在工厂进行流水批量生产,通过信息化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指令下达,驱动各类机械手,实现判断、抓取、调位等功能,通过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及机械化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自动化。3.6智能建筑基于BIM与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智能建筑管控平台的研发。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对建筑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实现质量监管、视频监控、能耗监测、智能家居、安全防护等统一管理与集中监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绿色、高效运营,为用户提供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建筑环境。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路径

4.1管理信息化

搭建“平台+模块化”的系统。基于企业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平台业务模块的建设。模块化系统的建设需要统筹各业务板块的资源配置,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产生、筛选、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分享和利用的过程管理。以“三化演进”(项目管理标准化、标准管理表单化、表单管理信息化)为指引,实时把握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管控,重点关注产值、成本、利润的实时生成,最终实现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构建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资源共享,对数据资源进行抽取、存储,形成“共享资源池”。数据共享中心将从数据源头实现企业数据管理模式的变革,集中管理,为主营业务系统集中化部署与集约化运营奠定数据基础,为业务报表编制、数据统计分析、资金集中支付及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提供便利条件。建立综合业务管控平台。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进度管理为主线,实现材料、劳务、设备、合约、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与流程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中心对数据的抽取、筛选、转换与多维度分析,发现背后的“潜在规律”与“变化趋势”,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4.2施工自动化

4.2.1施工过程自动化研究钢筋骨架自动绑扎、混凝土自动浇筑、钢结构自动焊接等,实现工厂从放样到构件堆放的自动化流水作业;研究钢筋自动放样加工、钢结构深化设计、砌体、饰面排版等,实现施工现场策划的信息化;建立远程会议、远程监控与预警系统,实现方案远程会审、超深基坑自动检测预警、群塔作业防碰撞预警;研究利用GPS、北斗等工程测量与定位的信息化技术,建立特殊工程测量处理数据库,解决大型复杂或超高建筑工程中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实现施工过程测量的信息化、自动化;研究扫描、成像、编码与信息化预拼装技术,解决实物预拼装带来的场地和费用问题,实现建筑施工模拟的信息化。全面推进BIM技术应用,建立BIM族库,对各类建筑的“DNA”信息进行解码、分类,提高建模效率,全面推动BIM技术在双优化(施工图优化、施工方案优化)中的应用,全面推广BIM技术在复杂工艺技术交底中的应用。4.2.2自动化集成应用研究应用包括变频控制技术、高精度高速度操作技术、液压比例技术、传感器技术(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等)、高度判断机能技术(认识、判别学习、适应机能、人工智能等)、遥控技术、导向(定位)技术、可靠性技术(耐振、密封、抗干扰性能)、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相关技术,以及自动化相关的材料和元件的开发技术,打造适合工业化建筑施工的构件自动取放、吊运安全路径自动规划、构件空中自动调姿与寻位的技术与装备,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自动化。深入开展BIM5D(建筑三维模型+时间+成本)技术应用,通过BIM模型集成进度、预算、资源、施工组织等关键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及时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产、商务等环节提供准确的形象进度、物资消耗、过程计量、成本核算等核心数据,提升沟通和决策效率,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4.3建筑智能化

基于平台+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研发视频监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系统。通过硬件组装开发、软件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等实现对建筑数据的有效采集,对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处理和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建筑物进行监控与管理。搭建一套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管控平台,集成现有成熟的子系统,使各子系统和设备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在同一平台高效、有序的运行。通过界面定制和应用支持,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打通数据交换共享途径,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物联理念。遵循“试点-反馈-改进-推广”的模式,选取试点项目,示范应用智能建筑管控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待平台相对成熟后进行推广应用。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10)

1自动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

现代建筑的能源消耗十分大,大多建筑物使用的设备能耗都无法达到节能环保的使用范围,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记载,楼宇自动化系统在充分采用了最优设备投运台数控制、最优启停控制、焓值控制、工作面照度自动控制、公共区域分区照明控制、供水系统压力控制、温度自适应设定控制等有效节能措施后,建筑物可以减少约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能耗。榱私档徒ㄖ设备在运行中的能耗,减少建筑污染和运行的能耗,实现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的作用,提高建筑物整体的使用寿命,运用自动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下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舒适度和环境也有着更高的需求,例如温度和湿度这些需要机器调节的生活环境,洁净度和照明度等需要建筑物在一些设备上进行优化的感官环境。采用建筑自动化技术可以更高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过程中实行绿色建筑的理念可以更好的提供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如今,很多自动化技术都实现了多方联动共同协作的高效工作方式,尤其在建筑物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的现状下更需要多方联动协调工作。一些系统有很多功能的划分来满足不同结构的使用,大型的建筑物使用自动化技术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成为的必然趋势。

2自动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1电气工程技术应用

多种科学技术与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设备与系统对建筑的高效监控作用,有效加强各类系统间的联动性,及时采集数据、决策和动作输出,充分发挥各个系统、设备的功能。建筑设备中的消防安保系统、通信设施、给水排水设备等都离不开自动化控制技术。人们的各种需求自发地调控建筑设备的各项指标,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所必须消耗的能源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指挥,操纵相应电气设备的机电元件,达到随时调整水、电、气等各种能源供应的目的。近年来,传感器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因为它可对温度、声音、可见光、气体等的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节,优化了能源消耗模式,实现建筑自动化的节能效果。

2.2节能技术应用

不一样的建筑物设计不同,运用的相关科学知识便不同,其耗能也差别巨大。由于建筑物的布局不同,设计外形不同,需要根据建筑的很多数据做出不同的规划,为了设计出适宜人居住的建筑物,还需要设计师的全面规划。绿色建筑业是规划的一部分,降低建筑物的整体能耗,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合理的建筑布局才能把建筑物的作用发挥到最好。建筑物包括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筹一系列子系统,集科技、构成、管理和服务于一身,改变了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难度和劳动强度。在建筑物耗能中照明占很大一部分,照明自动控制系统使用优良的电磁调节电压和数字传感技术,时刻监测电力的供应,及时有效的调节电流和电压,降低照明系统里负荷产生的能耗,合理的管理建筑光源的使用。

3自动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发展

在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污染问题和气候问题频发,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于发展。绿色建筑理念的出现顺应了现如今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向,并给予更多的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主流,这种理念逐渐成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新模式。如何让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生活理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并且在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中加入绿色建筑的理念,节能环保工作要作为建筑行业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能耗和环保工作的实践工作中,我国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认识和研究,还需要普及和推广。

建筑行业自动化篇(11)

关键词:

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实践研究

绿色建筑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人类建筑从掠夺自然资源转变为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巨大飞跃。但实际上我国还未进入到绿色建筑领域,目前仍然以传统建筑为主,还在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绿色建筑不仅是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利用,还要突破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建筑设计的限制,真正实现节约资源、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绿化、建筑安全、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等目的,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破环自然资源。

1建筑产业化

传统建筑、产业化建筑、绿色建筑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建筑形式,是建筑发展、进步的阶梯,代表了建筑的文明程度。而建筑从传统进入绿色,必须进行产业化过渡。建筑产业化使得建筑分工更细致、更明确,建筑设计更完美。建筑产业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节约资源的迫切需要

目前建筑仍是使用砂石、烧制砌砖、水泥、钢筋为主要建筑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消耗自然资源得到,而其生产过程是伴随着生活环境的污染。这些材料的另一大弊端就是不可回收利用,因此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这些材料在急剧的减少。需求与供给形成了严重的矛盾。为了解决建筑资源稀缺,不仅是建筑产业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1.2建筑产业化融入了更多角色

这也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工更细致更明确,意味着产业化更高,融入的角色更多,如建筑开发商、政府、设计师、材料开发商、材料供应商、监督检查部门等。更多角色的融入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也是建筑产业进步的表现,但是怎样协调更多角色融入到建筑行业中来,使其保障建筑更加安全,推动产业化更高,是建筑产业化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产业化的发展,将这些角色独立出来从建筑行业中,有利于实现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如材料开发商独立出来,就会专心研究建筑材料,使得建筑材料从自然资源材料向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成为可能;建筑设计师将房屋建筑及设计的人性化又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智能化,是设计师研究的问题。因此,绿色建筑的实现,需要产业化的推动。

1.3建筑品质的保障

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绿色建筑,其使用的安全、稳定、使用寿命长、方便、节能,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只有产业化才能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现代化,进而绿色化才能实现。因此从产业化的分工中可看出,分工越细做工更好,其质量更高,产业化是建筑质量的保证。

2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对于它的研究是无止尽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节能施工方法、节能房屋建筑设计都可以称为绿色建筑,只不过绿色节能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绿色建筑里面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

2.1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

这个是完全可实现的,例如通常的建筑砌砖都是开采泥土烧制而成的,在烧制中,消耗了大量的煤炭,因此不利于节能减排,净化空气;且泥土开采会影响到地质塌陷、破坏地下水源的现象。为此通过加工废旧煤渣进行砌砖烧制,这样就会变废为宝,既利用了废旧材料,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如对废旧钢筋的回收利用,现在每年要拆迁很多的危楼住宅,而危楼住宅的墙体中有大量的钢筋,因此对它们的回收利用是相当可观的。通过回收进行冶炼加工,重新制成钢材料,用于其他建筑或其他行业。

2.2科技研发创新

这既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进行绿色建筑研究的需要。建筑中很多方面是需绿色研究的,如对建筑钢材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碳纤维的柔韧程度和强度均超过钢筋的,因此用碳纤维代替钢筋是完全可实现的,而碳纤维存在于很多物质中,如植物碳纤维、动物碳纤维等。碳纤维的物理特性给绿色建筑打开了一扇可行的大门。可从绿色植物中提取大量的碳纤维来加工建筑材料,进而代替钢筋,这样就节约了铁矿资源。碳纤维取代钢筋只是绿色建筑的开始。此外通过改变建筑设计,来提高建筑对太阳能、风能的转化利用。钢化玻璃取代传统的建筑墙体,既可使建筑变得更加优美,还可通过钢化玻璃吸收大量的太阳能,再转化为电能,让整个建筑成了一座发电站。可节约电能资源,进而减少火力发电、水利发电。因此科技研发创新才是实现绿色建筑的硬通道。

2.3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技术

混凝土是目前最面广量大的建筑结构材料,进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绿色施工、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指在产品的选材、设计、生产、供应活动及产品评估管理中,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为核心,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通过混凝土生产全过程要素的控制以及优化,实现混凝土生产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并有效地改善厂区职业健康环境。混凝土绿色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如下特点:在利益上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在生产流程上注意原材料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生产管理上更加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2.4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世界上能源短缺,世界各地都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开发和广泛应用。真空管型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真空夹层,成功地消除了气体对流和传导热损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使用,减少真空集热管辐射热损失。其核心组件的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更好的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来服务用户。例如,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每天使用10h,消耗电量30kW/h,使用20年可以节省电费20×365×10×30×0.8=175.2万元。因此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总之,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建筑是紧密相连,产业化有利于助推绿色建筑的实现。只有在产业化中人们才能集结技术、人才进行绿色环保材料的研发创新,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等。而绿色建筑又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高了产业化生产链的加深。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