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常用审计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6 16:14:23

常用审计方法

常用审计方法篇(1)

1、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

1) 比较审计法。这种方法是用近期已审计完毕的类似工程与拟审计工程比照工程造价的审计办法。若要使用这种方法,则必须依照工程的不同特征以及条件加以区分处理和对待。首先,两个工程的设计趋于一致,建筑面积则互不相同,可依照两个工程分项、分部工程量与建筑面积的比值相类似的特征,把这两个单位面积( 每平方米) 内的建筑造价和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分项工程量加以细致地比对。假若发现基本一致时,便可说明将审计的造价是合理的; 假若拟审计的造价有显著地漏洞和缺陷,则必须第一时间找到根源,并及时地校正过来; 其次,已经审计完毕的工程和将要审计的工程面积相等,但设计的图纸不尽相同时,可将相同的那部分,例如厂房的屋面、砖墙以及柱子等开展工程量的比对审计,如发现无法完成对比的分项工程要进行图纸计算; 第三,当两个工程均采用同一张施工图纸,但现场施工的条件以及基础部分均不一致时,则不同部分必须一一计算或可运用对应的审计策略方法进行完整地计算,将审计的工程基础之上的一部分能应用对比的审计方法。

2) 关键部分抽样审计方法。建筑工程的造价审计必须坚持“抓重点、抓关键”的哲学原则,把高造价、工程框架繁杂或者工程量相对大的工程作为审计的重点,明确隐藏性较强的工程,明确监理部门职员签证的重大工程,将其纳入关键环节中。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作为审计的关键内容,并以此确认甲方和乙方自主协商增加项目的有效性。在造价实践中,一律从“由主到次”、有条不紊地完成审计任务。

3) 筛选审计法。近些年来,虽然个别建筑工程的高度与面积各不相同,但其每一个分项工程的造价、工程量和用工量在每一平方米的绝对数值相差无几。将过往审计的数据进行汇总、整合、优化成造价、工程量以及用工等列表,并编制出切实可行、实事求是的建筑指标。则这基本数值便能成为筛选的基本切入点,以便于完成筛选分项工程的阶段性任务,当然,在结束筛选之后,审计也算告一段落了,因为确实没有筛选的必要了。如若无法继续筛选,那么就预示着每一个分项的建筑工程面积的绝对数据均不合乎标准所规定,也就是说,不在要求范围内,这就要对分项工程进行详尽的审计。这种办法的优势之处便在于能轻而易举的把握审计的速度和进程,并且一目了然地发现造价审计中暴露的潜在问题。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不具全面审计资质的工程或住宅建筑工程当中。

4)标准图审计法。这种方法对于由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项目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汇集各位职员的智慧加入到审计行列,编制、出台一系列技术规范标准或者决算指标,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对比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按照通用图纸或者标准化的施工图纸加以设计地面之上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可仔细审计预决算的造价,以此充当标准设计图纸的规范造价。还可拿这类标准图纸的实际工程量作为规范标准,开展相互对比间的审计工作。对于那些边缘部分或者在设计时需做出改变的部分,则仅独立审计就可以了。这一方法的最大好处便是所需审计的周期较短暂、成效比较显著; 不足之处是适用范围比较狭隘,仅依标准的图纸参与设计。

2、完善工程造价审计的措施

1) 项目前期深入。在现阶段的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相关的审计作业人员一定要在工程进行招投标的环节中就介入,要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对招标文件进行相应的审查,以避免在造价过程中出现招标内容同招标范围不相符的情况,以实现招标文件自身的严密性以及完备性。例如在对某项目工程进行施工作业时,在对工程造价送审时才发现,施工作业过程中,在对工程设计变更当中所执行的一些收费标准,已经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而使得整个项目工程的造价审计活动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不仅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审计的难度,同时无法对该项目工程的造价审计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所以我们才说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过程中,对相应的招投标文件进行合理有效的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好对标底的审查工作,以有效的确保现阶段标底价其自身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

2) 做好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应该说,施工合同是承建双方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对自身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具体约定的有效协议。由于施工合同对工程造价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起到了一个约定作用,所以双方在进行合同签订时,相关审计工作人员也应尽早介入。在签订合同时,相关审计人员主要审核合同的严密性,同时对合同当中影响工程造价的所有条款以及条例进行逐一审查。尤其要注意对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施工材料的具体价格以及取费依据还有计价方式等,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为日后的造价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签订合同作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无论项目工程的大小,都需要依据国家规定标准来选择使用标准合同,从根本上来确保合同文本其自身的完备性以及统一性。

3) 确保送审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在对项目工程造价进行审计作业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需要送审的项目,其所需的结算资料都需要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来将其分类成册。并交由相关的主管部门在审核检查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报审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得相关审计人员在工程作业过程中起到前期的监督作用,使得整个项目工程更加规范以及更加标准,同时也能够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造价审计管理体系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4) 确保造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应该说,在当前的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其相应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当时参与审计作业的审计人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的造价审计过程中,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并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争取打造出一支高水平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造价审计人员不但要在审计过程中熟悉相应的审计知识以及审计法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建筑工程知识的研究与学习工作。要多学习以及掌握一些索赔知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过程中,应努力的把握好工程量的计算关,同时也需要对各种施工项目的费用收取进行认真严格的审计,还有相关审计人员应依据当前的工程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技术等来做好对施工材料差价的审计关。

3、结语

工程造价主要指工程实际价格,换句话说,为促使一项工程的顺利竣工而在土地、技术、劳务和机械设备等一系列活动中所逐步产生的工程建设的总价格。现如今,建筑工程造价的真实性是做好审计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必须在确保工程造价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力促造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现造价审计的高效、快捷,以便于有效地提高审计的实效性。

常用审计方法篇(2)

工程竣工结算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完成。结算审核涉及各方利益,审核过程中不确定现象决定了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要在《暂行办法》规定的时效内完成项目审计存在不少难度。如何适应这一规则的变化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提高审计效率的途径

1、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按计划实施审计项目

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需要,也是咨询机构内部控制的需要。工程审计项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涉及的专业面越来越广,一般项目除土建专业外,电气,暖通,消防、给排水,园林,装饰等专业一应俱全。工程结算审计需要各专业分工协作,甚至需要整合咨询机构所有专业力量或聘请外部专家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若无计划实施随意发挥,专业之间的统筹协作就会有问题,继而对项目完成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咨询机构在接受委托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审计组成员后,由项目审计组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根据合同约定的审查期限分阶段安排工作,将项目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并要参加本项目的每一位审计人员清楚工作目标,明确合同期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审计人员项目分工的稳定。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过程中还要对项目计划及时修整,争取项目时间安排的主动权。

审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缩短审计周期。缩短审计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时间缩短审计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特殊工程的设备材料,特别是外购设备材料的采价程序,审计组应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通过承、发包双方既有渠道,或利用咨询机构现有价格资源,尽量缩短采价的时间。

2、遵守执业规范,保证审计项目的公正性和时效性

工程审计项目涉及工程发、承包双方的经济利益,无论哪一方,如果对咨询机构的工作方法或审计程序感到不公正,咨询机构的公信力会受到影响,审计组的工作成果要为他们所签证确认就会变得困难。有些机构在承接较小的项目时,审计组由一人说了算,没有内部复核,对外联系任由一个人进行,以及审计人员在交往过程中的失当,均有可能招致委托方或承包方对咨询机构产生不信任感。

3、合理选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执业较为谨慎的造价工程师在审核较小的审计项目时,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来完成审计项目。但较大的工程项目详细审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符合现代审计时效性的要求。工程造价编制和工程造价审计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全面的编制,后者是合理科学的抽样审计,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必然适用抽样审计。审计抽样不是随意抽样,除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以外,还要求遵循重要性原则。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审计组可以在项目审计计划中规定应审查项目的重要性标准。在该项目段符合性测试通过的前提下,不属于重要性标准的不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

4、签证审计定案表,按期完成工程竣工结算报告的编制

签证审计定案表作为工程造价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控制难度最大。一些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施工期间现场管理不到位,变更签证手续不全等原因,给工程竣工结算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由于发、承包双方利益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各说各的理,审计签证时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给最终的工程结算审计工作造成困难,致使咨询机构审计周期延长导致违约。

二、工程造价审计的常用方法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改革刚刚实施,原有的定额计价和改革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正处在双轨并行,逐步过渡阶段,并贯穿于施工图预算、标底编制和工程决算等各个计价环节之中。造价真实性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成本,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最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2、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3、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

常用审计方法篇(3)

工程竣工结算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完成。结算审核涉及各方利益,审核过程中不确定现象决定了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要在《暂行办法》规定的时效内完成项目审计存在不少难度。如何适应这一规则的变化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提高审计效率的途径

1、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按计划实施审计项目

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需要,也是咨询机构内部控制的需要。工程审计项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涉及的专业面越来越广,一般项目除土建专业外,电气,暖通,消防、给排水,园林,装饰等专业一应俱全。工程结算审计需要各专业分工协作,甚至需要整合咨询机构所有专业力量或聘请外部专家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若无计划实施随意发挥,专业之间的统筹协作就会有问题,继而对项目完成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咨询机构在接受委托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审计组成员后,由项目审计组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根据合同约定的审查期限分阶段安排工作,将项目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并要参加本项目的每一位审计人员清楚工作目标,明确合同期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审计人员项目分工的稳定。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过程中还要对项目计划及时修整,争取项目时间安排的主动权。

审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缩短审计周期。缩短审计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时间缩短审计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特殊工程的设备材料,特别是外购设备材料的采价程序,审计组应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通过承、发包双方既有渠道,或利用咨询机构现有价格资源,尽量缩短采价的时间。

2、遵守执业规范,保证审计项目的公正性和时效性

工程审计项目涉及工程发、承包双方的经济利益,无论哪一方,如果对咨询机构的工作方法或审计程序感到不公正,咨询机构的公信力会受到影响,审计组的工作成果要为他们所签证确认就会变得困难。有些机构在承接较小的项目时,审计组由一人说了算,没有内部复核,对外联系任由一个人进行,以及审计人员在交往过程中的失当,均有可能招致委托方或承包方对咨询机构产生不信任感。

3、合理选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执业较为谨慎的造价工程师在审核较小的审计项目时,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来完成审计项目。但较大的工程项目详细审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符合现代审计时效性的要求。工程造价编制和工程造价审计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全面的编制,后者是合理科学的抽样审计,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必然适用抽样审计。审计抽样不是随意抽样,除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以外,还要求遵循重要性原则。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审计组可以在项目审计计划中规定应审查项目的重要性标准。在该项目段符合性测试通过的前提下,不属于重要性标准的不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

4、签证审计定案表,按期完成工程竣工结算报告的编制

签证审计定案表作为工程造价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控制难度最大。一些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施工期间现场管理不到位,变更签证手续不全等原因,给工程竣工结算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由于发、承包双方利益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各说各的理,审计签证时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给最终的工程结算审计工作造成困难,致使咨询机构审计周期延长导致违约。

二、工程造价审计的常用方法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改革刚刚实施,原有的定额计价和改革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正处在双轨并行,逐步过渡阶段,并贯穿于施工图预算、标底编制和工程决算等各个计价环节之中。造价真实性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成本,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最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2、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3、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

常用审计方法篇(4)

非常规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如自然灾害、战争、饥荒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前提下,按照最高审计机关的指令,对特定的标的物进行的一种审计监督活动。由于它未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故被称为非常规审计。非常规审计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最高审计机关的直接指令性、审计标的物的特定性和审计范围的不确定性等重要特征。

1、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之所以是非常规审计,是因为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以前从没有遇到过,没有现成的政策法规可供审计直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审计方法可供借鉴,没有可比性;而常规审计大多有先例,政策法规比较明确,有直接可利用的审计方法,具有可比性。

2、审计标的物的特定性:非常规审计它只对非常时期的特定标的物进行审计监督,象这次抗震救灾物资资金审计,它只对抗震救灾物资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对地方的其他资金概不涉及。救灾款物走道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直到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

3、最高审计机关的直接指令性:由于未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还要开展审计工作,情况很特殊,需要急事急办,审计署就打破常规,直接指令,保证了非常规审计程序上的合法性。一般的常规审计,则要按照年初下达的审计项目计划来开展审计工作。

4、审计范围的不确定性:是指它打破了审计法界定的审计范围,不象常规审计那样,必须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范围进行审计,除非上级交办、同级委托等特殊事项,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超出审计范围的。而非常规审计则打破了常规,不受审计法界定的审计范围的限制,象这次抗震救灾物资资金审计,只要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走到哪里,审计就跟到那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

二、非常规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区别

1、审计通知书:审计署只对全省下发了一份通用审计通知书,对其他被审计单位不再另发审计通知书,随时到现场进行审计;而常规审计则要对一个被审计单位发一个审计通知书,且审计通知书须三日前送达被审计单位。

2、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署此次审计只编制了审计工作方案,未编制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审计中,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进行;而常规审计对审计项目不但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还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编制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3、不进行审前调查,直接到现场进行审计。不召开审计进点座谈会,由审计组长向政府说明情况,由政府协调各部门,直接介入审计工作。审计组组成是联合编组,叫联合审计组。成员有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人员、审计厅的审计人员、市县审计局的审计人员。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审计任务。

审计方式是跟踪审计,审计的目标明确就是救灾资金、物资的全过程完全打破了常规审计实行的就地审计或报送审计方式

4、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采取现场征求意见,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常规审计是十天。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向上级审计机关的阶段性审计报告,也无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而且报送方式现代化,直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快捷方便。

5、对于审计出的问题,审计组当即做出审计整改建议书(或审计整改意见书)边查边改(由于是事中审计)程序比较简单,不上审计会议研究讨论。

6、审计时间性强,精确到时;常规审计只明确了一个审计实施的大概天数,时间跨度大。

常用审计方法篇(5)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根据《决定》和《意见》要求,审计工作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拓宽了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领域由局部转向全域,审计监督范围由资金资产转向资金、资产、资源、政策及权利并重,审计监督属性由经济属性转向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并重。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档是为了获得更持久更强大发展动力的深刻内涵,审计部门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大数据的环境下的审计监督,才能真正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常用审计方法篇(6)

Planiling,ERP)系统或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系统或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系统等,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企业所有运营环节都充斥着信息资源(包含各个部门大量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数据的数据仓库)。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中获取大量审计数据,面对被审计单位海量数据中蕴含着极其丰富信息的挑战,仅仅依靠只是将传统手工的审计流程计算机化的信息技术,如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等,很难满足信息时代审计的需求。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为被审计单位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审计工作中引入对海量数据进行“轻松处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如决策树算法、聚类算法、关联规则发现算法等),是对计算机审计方法的补充,“减弱”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条件,为现代审计开拓了便捷的路径。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审计方法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也是计算机审计方法探索的悄然趋势。审计人员在面对存在着复杂的审计环境和海量的财务数据时,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数据(因它在发现审计线索特征方面可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把风险尽可能降低,进而拓宽审计领域。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孤立点分析方法来发现一些异常的审计现象,孤立点分析方法先对这些大量的审计数据进行预处理(除噪),然后建立数据挖掘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出具有一定特征且小比例的异常数据,供审计人员决策分析时参考。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

孤立点分析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用来检测审计数据中异常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审计分析中的疑点数据往往表现为孤立点,通常情况下,在对被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常常选择孤立点分析技术。

(一)孤立点

孤立点是数据集中与众不同的数据,使人怀疑这些数据并非随机偏差,而是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机制。在聚类分析中,有的数据对象不属于任何的类或簇,这样的数据对象在聚类中称为噪声,而在孤立点分析中,则称为孤立点。孤立点是个相对的定义,特别地,在审计领域,审计数据初始分布模型假设的不同,或研究者在不同的检测背景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很多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如人为执行错误或人为故意操纵数据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致使孤立点的产生,再如仪器测量错误、系统故障、数据总体中的自然偏差或固有的数据变异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我们要对孤立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但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对这些孤立点保持敏感性,并分析出孤立点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获取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

1.孤立点分析方法的概念

孤立点分析方法可简述为:给定一个有n个数据点或对象的集合及预期的孤立点数目k,发现与剩余的数据相比是显著异常的、孤立的、或不一致的前k个对象的过程。因此,孤立点分析实际上可以被看作两个子问题:

(1)在给定的数据集合中定义什么样的数据是不一致的;

(2)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检测这样的不一致数据。

2.孤立点分析方法介绍

(1)基于统计的方法

当数据集的概率分布及参数(如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均值、方差)已知或需经多次验证并试图得出数据真实的概率分布或参数特征时,一般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此方法尤其用于数值型数据。孤立点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检验偏离统计模型的不一致数据,并统计出其个数,分析其性态。

(2)基于距离的方法

Knorr和Ng提出了一种体现孤立点本质的定义,即若一个数据对象与数据域中大多数对象之间的距离(相异度)都大于某个阈值,将此数据对象确认为一个孤立点。阈值的设定是在对被审计数据清洗,并检验其有效性之后,据审计数据所属行业的特点,将行业常规值预先设定为阈值,或经公式计算得出阈值。此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基于统计方法中数据分布特征确定的问题。

(3)基于偏离的方法

基于偏离的孤立点挖掘是通过检查一组对象的主要特征来确定孤立点。与给出的描述“偏离”的对象被认为是孤立点。此孤立点挖掘有两种常用的技术:第一种序列异常技术,是一种基于相异度函数(往往是审计数据集的总方差)的有效方法,预先定义样本集的一般特征,其余“偏离”这些特征的样本属于异常样本。第二种OLAP数据立方体技术,在审计时,对那些标为异常的单元下钻,可能会发现更细节或较低层次的异常。

(4)基于密度的方法

Breuning等人基于密度聚类思想的启发,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密度来检测孤立点的新方法,通过该数据对象周围区域的局部密度,与它邻近的局部密度之比来确定该对象的局部孤立点因子(Locai OutlierFactor,LOF),LOF的值越大说明该对象越可能是孤立点,需引起审计人员多加注意。该方法对发现局部孤立点有很好的效果。

(5)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方法

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算法(Distance & Density Based Clusteringand Outlier Detection algorithm,简称DDBCOB),是将基于距离和密度这两种方法融合来确定聚类和孤立点。经过反复验证,证明融合了两者优点的DDBCOB算法可以对任意形状的聚类进行识别,可以有效地识别出高维数据中的孤立点。

(6)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孤立点

Williams等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孤立点检测算法(Repntor Neural Networks,RNN),数据源往往使用通用统计数据集(一般较小)和专用数据挖掘数据集(较大,并且是现实的数据集),RNN算法对大的或小的数据集的孤立点检测结果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它不适于检测含有放射状的孤立点数据集。

孤立点分析技术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在两方面:一是审计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清理和检测之后,通过规则集中预定义的孤立点识别规则,来识别此类数据是否为孤立点。二是异常检测(即让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判别孤立点是否可疑)。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对可用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清洗以及验证,使之达到建模的需求,然而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明确了挖掘任务之后,据数据的类型和特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孤立点算法,则审计人员选取以上介绍的孤立点分析方法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满足客户对寻求异常数据的审计需求。

三、孤立点分析方法在审计运用中的一般流程

图1是孤立点分析方法在审计中运用的一般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①审计人员提出需求,此需求往往是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或经营业务有些异常,需找出数据或业务中的噪点(孤立点),数据挖掘人员通过和审计人员的沟通来加深对审计需求的理解。在此进行的理解具体有业务理解和数据理解,其中业务理解包括据需求确定审计项目目标、评估审计目标的资源和审计人员的假设、确定数据挖掘目标、生成项目计划,数据理解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理解、采集原始数据并分析、初步检测数据质量、探索数据变量。

②数据挖掘人员在理解需求的前提下检验此需求能否用孤立点分析方法解决。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采用孤立点分析方法来分析疑点数据的,首先对孤立点检测算法的参数和孤立点识别规则进行预定义,然后调用数据清理算法对被审计数据进行清理,来提高定位孤立点的精准度。

③数据挖掘人员提出挖掘模型,并向审计人员详细的介绍此模型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他们可以对模型的算法细节进行商讨并加以确认,最后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试用;

④审计人员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所产生的挖掘结果进行评价。

⑤审计人员对所试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若此数据挖掘模型不符合审计需求,此时,要对模型以及模型的输入参数值等进行反复的修正和完善,即不断调试模型的输入参数值,不断完善模型来迎合审计需求。

⑥若数据挖掘结果是异常并且是重要的,则符合审计需求。

⑦若数据挖掘结果是异常但是合理的(若由于固有数据变异性引起的结果等),或异常但影响较小,达不到重要性水平,此时审计人员对原来假设审计数据有异常的情况不予处理。此重要性水平,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审计项目的了解情况等。

另外,在建立数据挖掘模型初期,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审计人员提出的需求与孤立点算法的融合程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和数据挖掘人员对审计需求的理解、孤立点分析算法及数据挖掘模型的确定、算法与审计需求的融合,这些过程将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论证的过程,以确保最终形成针对性强、实时的、最优的挖掘模型及方案。

综上所述,建立数据挖掘模型是一个与或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论证,通过分析提出的不同特征的数据或目标,来确定最佳孤立点分析的算法,从而达到审计的目的。当然,最佳算法只是相对的,只是符合当前挖掘出的数据、目标及审计环境。对于实时的用户需求及实际的审计目标,作为审计人员要深刻理解各类算法的相似点和相异点,集各类算法之所长,合理的组合或改进,形成符合审计需求的孤立点分析算法。可以说,在数据挖掘过程,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算法选择和模型建立时都需要人的参与,同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和数据挖掘人员,需要他们时时沟通和配合。对于挖掘得出的结果,审计人员还需结合自己对审计项目的了解程度,并证实先前的孤立点假设,寻找出疑点,并分析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给客户一个满意的、可以正常使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对于挖掘结果可能是审计问题线索证据的,需要审计人员进一步追踪、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延伸调查,对新的疑点运用恰当的孤立点算法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异常问题的本质。

常用审计方法篇(7)

近几年来在我国实行了建筑工程造价改革,但是由于实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原来的审计方法和全新的审计方法正在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阶段,当前还处于一个并行不悖的状态,同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过渡,同时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也在工程造价的概算、预算和决算当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这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其难度进一步加大,在确保审计工作效果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节约审计成本,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

1.1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一般就是按照国家或者是行业内规定的流程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严格检查和审批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的计算和审查和编制施工图预算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这种方法优势是审查的范围比较广,审查的过程相对比较细,经过这种方法审查之后,工程造价出现差池的几率非常小,同时在审计质量上也比较有保证,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审计过程中工作量相对较大,对于一些流程比较简单,工程量也比较小的项目来说不太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审计而应该使用全面审计的方法。

1.2标准图审计法

标准图审计法一般是指对于必须要借助于图纸施工的项目要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计算出来的预算或者是决算,以这一价格为标尺,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如果按照标准的图纸或者是一般性的图纸来进行审计,一般来讲地面以上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可以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的审计最后制定一个工程造价,这个工程造价就是这种图纸在正常情况下的标准造价,也可以用这种图纸的工程量作为一个对照的标准根据工程量的不同进行对比审计,对于一些明显不同或者是一些需要进一步做改造或者是改进处理的部分可以进行单独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在审计的效果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所以在方案的制定上也非常容易,但是这种审计方法只适用于按照标准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审计,在使用上不具有广泛性。

1.3分组计算审计法

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

1.4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在面积和高度上是存在着一些差别的,但是在工程的建设和施工中每一个部分的建设在工程量和造价上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审计人员可以将以往的一些审计数据收集起来加以汇总和筛选,最后归纳出用工量、造价和工程量等项目的基本参数,同时还要对适用的建筑类型进行详细的阐述,这些标准就可以很好地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部分过滤,然后对符合标准的部分进行审计,对于筛选过后剩下的部分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严格的审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简单明了,同时对审计技术和能力上也没有非常高的要求,审计速度非常快,同时也能够非常及时的发现问题,但是这种方法的审计范围也十分有限,对住宅工程或者是不需要全面审计的工程项目有着非常好的审计效果。

1.5重点抽查审计法

如果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工作量相对较大,或者是建筑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应该将监理工程师的签证变更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如果已经确定在整个过程中大量使用新材料或者是新工艺就要以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施工部分作为重点,同时还要重视合同双方自行协商附加的条件,在审计工作中要以这些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部分作为审计项目。

2.工程造价审计不断完善的措施

审计工作应向项目前期深入。审计人员要在招投标阶段就介入,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查,避免出现招标文件内容不合理或招标范围不明确的现象,确保招标文件的严密性和完备性。如某工程施工项目,工程送审时发现,合同约定设计变更部分的取费按招标文件执行,而招标文件已规定的取费类别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使造价审计工作十分被动,增加审计工作难度的同时又不能很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核是必要的。同时,也要加强标底的审核工作,保证标底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使签订的合同中约定的承包内容具体化,为施工中发生设计变更和材料调整价差提供依据。

合同是甲乙双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对工程造价的许多因素给予约定。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审计工作也应及早介入。应注重合同的严密性、完备性审查。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项条款把关,特别要注意材料价格、取费依据、计价方式、索赔处理等,均应作明确规定,为结算审计工作掌握主动打下基础。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无论工程大小,均应采用建设部统一制定的正规合同文本,以保证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审查合同条款时,针对不同的工程,应特别重视专用条款和补充条款的约定是否严密。

严格要求送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每一个送审项目都要求施工方将结算资料分类装订成册,由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报审。所有结算资料要真实完整,杜绝补签资料现象。这样,既促使甲乙双方更加重视资料整理的及时和完整,又可减少造假证据的机会,同时对加强项目前期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工作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工程项目管理更趋规范,建立起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标准和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工程造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技术力量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应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培养高标准的人才队伍。许多单位的内审人员,并非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多是财会专业经培训后上岗,对建筑工程知识的掌握并不十分精通和全面。工程造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学习审计法规,还要加强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索赔知识的掌握。

3.结语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在整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对工程造价真实性的监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对审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几种方法以及其优点和不足和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够给审计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常用审计方法篇(8)

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经过10多年的努力,离任审计已打下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2000年,中办、国办《关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邮政企业积极开展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经济责任的审计方法。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大体上分为基本方法、专门方法和特色方法三种,现结合邮政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情况阐述如下。

1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按照不同审计方式可以归为三类:审查方法、验证方法和调查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本上都会采用到这三类审计方法。

1.1 审查方法

审查方法是取得书面证据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审阅法、复核法、分析法、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运用于审阅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有关其他经济资料。复核法应用于经济责任指标的核实,可以相互佐证。

1.2 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是取得实物证据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盘存法、调节法等。盘存法可用于确认领导任期内资产变动情况。调节法与盘存法是紧密相关的,多数情况下,运用盘存法取得实际数据要与账面数据进行调节核对。

1.3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是取得其他证据的方法。包括观察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如:有些经济责任审计证据线索往往是通过查询法获得的。函证法在企业内部审计中比较少用到,主要是在发现重大案件后配合相关部门取证用。

2 专门方法

专门方法,一般有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方法、抽样审计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等三种。

2.1 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法是指对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和评价,在现代审计中,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计方法加以运用,其基本路径是从内部控制到会计核算系统。

2.2 抽样审计方法

抽样审计通常指统计抽样审计,是指利用随机抽样的原理从被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一定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检查和统计评价的一种取证方法。

2.3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就是在审计实施中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取证辅助手段的方法,一般指绕过计算机的方法和通过计算机的方法。

由于以上三种专门方法需要系统的科学和技术支撑,目前邮政经济责任审计局限于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全面审计的时间和力量,日常主要采用抽样审计,随着邮政审计前进的步伐,逐步向内控测评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

3 特色方法

邮政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坚持百分百审计,但也只限于离任审计,没有离任的基本不审,因此离任审计跨度较大,连任的情况就更大。时过境迁,人员、法规、环境等变化,不仅工作量大,时间紧,而且评判难。邮政经济责任审计在多年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各种经验和做法,找到一些适合目前邮政现状的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方法,具体如下:

3.1 账户入手方法

有些重要的经济责任,虽然不在考核评价体系内,还必须十分重视,需要加以调查核实与评价,从账户入手审计是从源头上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查主要经济事项基本上都可以从账户入手,先取得银行账户资料,对银行账户资料进行分析核对,再延伸审查有关现金管理和财务收支活动,最后确定进一步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3.2 企业自查与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方法

企业自查和审计监督相结合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要求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审计组在自查基础上进行核实审查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复查的方法,由于邮政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审查的内容面广点多,且任期时间长,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经济事项,通过企业自查可以把一些主要的经济事项找出来,以供审计复查核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

3.3 抓重点审计的方法

抓重点审计也就是抓住审计的重点内容,深入进行审计的方法。即抓住职工反映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主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关键在于找准部位,抓住要害,审深审透。通过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致了解领导任期内的重要经济事项,邮政审计部门在比较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审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3.4 利用审计成果的方法

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多与其他审计审查、评价、鉴证的内容密切相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尽量利用其他审计成果为其服务。将邮政日常积累的审计成果加以利用,这是实践中最具有邮政经济责任审计特色的方法。

3.4.1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正常审计结合

结合平时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年度经济责任控制审计等,将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要求纳入其中,把部分工作分解体现在正常审计中。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重点对任职期间尚未审计年度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束后,搜集归类积累审计资料,建立必要的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台账)。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取和应用审计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3.4.2利用审计成果进行审计

3.4.2.1充分利用建立的邮政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台账)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台账建设需要日常的维护,但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减少现场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3.4.2.2利用外部审计检查的成果进行审计。对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工商税务等经济监督部门的审查结论,经过认定后,可以作为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资料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4 结束语

邮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多种多样,而且随着审计实践的深入和不断创新发展,关键在于综合交叉,灵活运用。审计人员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时,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使用,并注意多种审计方法结合使用,紧密结合邮政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常用审计方法篇(9)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78年颁布了SAS NO.23 分析性程序。80年代以后舞弊和反舞弊已上升为整个社会经济层面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呈急剧上升态势,1988年2月,AICPA颁布了9项新的审计准则公告,即期望差距准则,其中包括第56号分析性程序审计准则公告。我国在制定分析性程序准则时,既考虑了西方国家分析性程序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又结合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要求,因此制定起点比较高。在社会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随后在2006年2月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在政府审计方面,2003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这些准则都对我国的审计实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十分广泛,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审计项目,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分析性程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从风险评估、审计测试到最终确定审计结论都非常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一)分析性程序常用的方法 在分析性程序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国外针对不同审计主体审计准则规范的分析性程序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如下:(1)美国GAO1988年在第56号审计准则公告中对于分析性程序应用没有明确的规范,只是提出从简易比较法到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2)我国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5号令中指出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3)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中提出注册会计师可使用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2006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1313号,对于分析性程序的使用方法规定更加灵活提出了可以运用高级统计技术方法。(4)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指出分析性程序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简易比较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法析等其他分析方法。(5)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到分析性程序运用方法:比较分析、平衡分析、账户分析、制度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法。

(二)分析性程序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结合 分析性程序可以运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运用更加广泛。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同,分析程序不只主要运用于报告阶段,而是从风险评估审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性质范围和时间到审计报告阶段都非常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1)审计计划阶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运用分析性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发现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并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影响财政财务,经济效益的因素,从宏观上把握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推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是否有错弊。同时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合理性测试与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他们与以前数据、预期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重点审计内容。(2)审计实施阶段,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数据,识别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调查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得出结论。对于比较重要风险较高事项不能只进行分析性程序还要与其他方法一起结合使用。对于不重要或风险比较低的事项,可以直接将分析性程序测试结果作为直接证据。(3)审计结束阶段,审计人员应该利用分析性程序进行整体性的复核,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进行最后分析,评价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是否还有审计证据不支持或不合理的变动,如有被审计单位不能解释或审计人员不能合理解释异常变动,确定是否要增加审查内容,为发表审计意见做好准备。

(三)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 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性程序广泛应用于审计的三个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报告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用于对被审计事项得出的审计结论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评价。而作为基本审计技术的函证法、盘存法等则主要用于审计实施阶段。 (2)分析性程序可以提供整体合理性的证据。审阅、盘存、核对和函证等其他审计技术针对的往往是单笔业务或有限的几笔业务,获取的审计证据能够证明的也只能够是该几笔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而分析性程序所针对的是报表或账户层次的某个整体,以此用来证明该整体的总体合理性。(3)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审计重点,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盘存、函证等在审计实施阶段运用的审计技术是在审计人员掌握审计重点后有针对性地获取证据的手段。

(四)分析性程序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 在查阅有关分析性程序的文献时,发现在2003年至2010年60篇的文献中,95%的文章进行的是规范研究。要引进发达国家证明是成熟的技术方法时,需要一个尝试、探索、总结、升华的过程。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资料的获取。政府审计机关在促进实务界、研究人员与教育界紧密结合,倡导和支持实证研究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出更有力的措施。

二、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取自山东和内蒙古的两个县审计局,山东回收了28份,内蒙古回收了22份,各有一份作废。分析性程序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应用现状具体如下:

(一)分析性程序的理论学习 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充分认识是指导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为获得相关信息,此次问卷调查着重关注了这一方面,通过问卷的反馈,笔者发现对分析性程序认识和使用的情况可分为三种: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不知使用的审计方法是分析性程序但却在审计过程中实质应用了;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能够较好地认识分析性程序且在实务中应用的比例占50以上,这表明分析性程序已在基层审计机关得到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但是相对来说对分析性程序无理论认识以及没有使用过此方法的人数仍然较多,特别是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实质应用了分析性程序却对此方法无理论认识,可见这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欠缺,认识不充分,不理解其确切含义。

(二)分析性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在您看来,分析性程序对于完成审计工作的作用如何?”,其答卷统计情况如表2:

认为分析性程序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审计人员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并且充分肯定了其重要作用。这对分析性程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的频率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频率,问卷中对此进行了定性的设问,审计人员反馈自己所在部门使用分析性程序的频率,具体情况见表3:

48.14%的审计人员认为其所在部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应用分析性程序,表明分析性程序在实务中的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分析性程序的优越性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四)分析性程序应用的审计阶段 分析性程序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流程,在审计计划阶段主要用于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在实施阶段用于分析性程序确定交易及余额测试的程序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在报告阶段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复核。

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着重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作为其取证手法,在计划阶段应充分应用。然而表4的数据表明,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实施阶段报表分析的应用上,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性程序的一个优点便是有利于发现审计重点,为审计人员编制实施方案提供支持,实务中,这一优点并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在报告阶段,分析性程序最后用于复核报表整体合理性以尽可能发现风险,审计人员在此的应用偏少。

(五)分析性程序所使用方法的应用情况 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审计人员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笔者对于较为常用的方法应用情况作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5:

审计人员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主要偏好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其他方法也有涉及,但相对比例较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使用较为方便是其普遍使用的重要原因。但是使用方法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分析性程序的充分应用。

(六)分析比较时所使用的信息 应用分析性程序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结果或者审计人员的预期数据进行比较;与所处行业或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的可比信息比较。审计人员应用前两种比较的情况见表6:

从应用人数比例来看,审计人员更加倾向于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期望值的比较受到一定限制。在一般情况下,以前年度的财务资料较容易获得。而与期望值比较相对来说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需要审计人员有较为丰富的审计经验。

(七)分析性程序应用与审计人员工作经历情况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理论认识、应用情况与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的关系,笔者对表1中反映的三种情况各自对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分布做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7:

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的审计人员工作年限都是小于5年,主要是小于3年。而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更是占到了50以上,由此也证明了之前笔者所说的分析性程序大多是拥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的观点。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加强分析性程序的应用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分析性程序的作用 审计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审计人员将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析性程序与其他审计方法相比,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理论学习更应该着重加强。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强调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效果。因此,有必要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向审计人员展示说明这种必要性,以及分析性程序在发现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和节约审计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的自觉性,增强他们逐步采用更为先进的分析方法、不断提高分析性程序效果的动力。

(二)将分析性程序用于整个审计流程 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强调将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以风险评估为重心,而分析性程序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因此针对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较少将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的现状,应该从提高审计人员认识和使用该方法的效果性两方面改善此现状。在报告阶段,应用分析性程序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评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性程序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取证方法,通常需要由具有丰富审计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进行分析性程序的人员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其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高;如果审计人员未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不了解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不了解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间的关系,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分性析程序,其分析性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低。因此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人员培训,加强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优秀审计经验,逐步提升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多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已经查处的案例细节以适当方式披露,并通过网络信息沟通渠道进行不同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较为统一的实践经验,以此从整体上共同促进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常用审计方法篇(10)

附带式审计的做法符合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融合相关审计项目开展绩效审计,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较重的矛盾、提高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审计方案的方法探索

通过审前调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要通过对审计任务和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就绩效审计的选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包括材料选择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和目的等。审计方案要解决为什么要审计、采用何种方式、审计的切入点是什么、审计哪些方面的内容等问题。要运用评估判断方法初步解决审计取证的导向问题。评估判断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任务和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就绩效审计的选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包括材料选择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和目的等。绩效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政府交办或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的审计任务,要反复体会任务的宗旨,吃透相关审计标准,把握好审计尺度。

同时,调查问卷、表格的设计要具有很强的总结性,这样便于审计报告阶段的汇总整理和判断分析。

以审计内容的可比性和客观性为导向,将审计范围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这里提出的审计范围是指审计对象的时间范围,财务收支审计一般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离任审计等常规责任审计以任职期限作为审计的时间范围,无需考虑时间的切入点问题。但对于绩效审计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一项资金投入或是一个决策行为产生的效益和显露出的问题具有“滞后性”特征,大都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产生,绩效审计的时间范围需要选择若干个年度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绩效审计,经常强调要突出审计重点和讲究审计方法,唯独比较容易忽视审计的时间范围问题。

三、实施审计过程的方法探索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自身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确认和评价的活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人民银行职能为切入点,从决策、管理的效果入手,将履行职能的最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为关键内容。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能,结合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报告,已开展的问卷调查等项目,从中抽取重要的事项同步开展绩效审计,也是开展绩效审计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调查,没有必要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行使职能等过程的监督上,而是应以结果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的分析评价,促进取得审计成效,对绩效审计反映的问题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作出处理。

四、写作审计报告的方法探索

在审计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报告前置的方法,在审前调查阶段就要运用问题假设方法初步解决审计报告的基本架构问题。即审计报告要回答反映什么情况、是反映正面成绩还是反映负面问题、会有哪些普遍问题与典型问题并如何反映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假设理论认为,在审计目的性和可证实性假设的基础上,就可以对错误与弊端(或成效)的存在、性质、原因以及形成过程等进行假设,这样便于确定审计取证的范围和重点,实施必要的程序技术,以利于查明问题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对材料选择的取向作出初步决断以后,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分析审前调查掌握的信息材料,根据审计假设理论充分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就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提出问题假设。

常用审计方法篇(11)

事实上,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检查分析,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搜集证明经济效益目前已达到水平和存在提高效益可能的审计证据,然后把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接着做出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意见和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技术方法来评价企业已经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这样才能很好的证实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的途径.从技术方法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

(一)传统的审计方法所谓的传统审计的方法是指过去用于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调节法、鉴定法、盘点法、观察法等.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要审核有关经济效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财务数据.

同时,在审查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挖掘潜力时也要运用某些传统审计的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检查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现代企业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三)图表审计方法运用图表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的目标,其主要是利用各种图表,或者分析表格反映经济现象,并且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相互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审计人员通过图表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就对审计建议和采取纠正行动有积极的帮助.这种审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直观清晰,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鲜明特点.排列图、调查表、系统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网络图等是常用的审计方法.

(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数学分析方法是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对生产经营和经营成果进行定量计算,可用作对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审计.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都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

三、业务经营审计选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查主要业务经营的效益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审查计划时的常用方法1.审查计划编制依据的常用方法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根据预测的内容和预测对象的不同,考虑使用相应的预测分析方法.

(1)如果市场波动很大,或者是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适用主观预测法,就考虑采用销售人员估计法或者管理人员评判意见法进行预测.

(2)如果进行多年的长期预测,或者重大经济问题预测,就必须需具备相当专门知识,可考虑采用专家意见法.

(3)如果市场出现变动,有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数法预测;如果是市场发展有变化,但是其是呈上升趋势时,就可考虑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销售额.

(二)审查计划平衡的方法在企业的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所编制的计划是否综合平衡,比如说生产和销售的平衡,原材料供应和需要的平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等,一般是通过平衡表来完成的.如果是大型联合企业,就可以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审查所属单位是否综合平衡.

(三)审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审查计划是否完成,一般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超产(减产)数、超(减)产百分数的方法来进行,也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二、审查销业务活动的常用方法

1.审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组织生产的常用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往往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或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利润,可用线性规划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为两个,可采用图解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有多个,可以用单纯性法求出资源的最佳组合.

2.查找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原因时的常用方法.

经营管理中经常要找出管理的弱点、生产中的限制因子,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如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中,哪几个产品是影响利润的关键,众多材料中哪些材料是管理的重点,产生的各种废品中,首先应抓哪一废品等等,这时可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3.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时的常用方法要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针对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并在各种措施中寻找出最佳措施.这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系统图法.

四、管理审计选用的方法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用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金额法和评分法等.

(一)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一般设计成问题式,称为问题式调查表.设汁调查表时要注意:

1.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该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提无关紧要和审计目标无关的问题;2.可行性,所提的问题要使被问人容易回答,不提那些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3.准确性,所提的问题力求简洁明确,还要避免具有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4.艺术性,问题要讲究策略技巧,所提问题不要引起被问人反感,刁;要用刺激性词句.问题式调查表发给有关的干部或职工,有时可发给全体职工.根据情况回答人可记名,也可不记名.一般说无记名的调查表可消除回答者顾虑,缺点是有的职工随便回答;记名则较郑重,但回答者有时有顾虑.

审计人员应根据调查要求设计,对回收的调查表要认真整理分析.

(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法.

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造其他符号,但一个审计机构采用的符号应一致,以便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