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19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64-78岁,平均70.5岁,股骨干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9例,胫腓骨折8例,肱骨骨折4例,骨肿瘤4例,锁骨骨折3例,开放性伤口1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带锁髓内钉13例,糖尿病神经病变者2例,糖尿病骨病2例,首次确诊为糖尿病者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担心自己有糖尿病又发生骨折担心术后伤口不愈合对治疗缺乏信心,患者年高体弱,患糖尿病突然外伤导致躯体运动障碍担心家庭负担,表现为压力大,情绪低落,护理措施:(1)向患者耐心解释,正确对待手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2)对于经济条件有限者,讲解手术治疗的意义,使患者尽快手术;(3)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与患者进行交流,取得信任,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骨科疾病护理

2.2.1 术前护理 (1)有效止痛,减轻病人痛苦;(2)观察患肢皮肤颜色,动脉搏动情况,足趾指端血运情况。

2.2.2 术后护理 (1)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指导病人做足部主动与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发生;(2)高龄糖尿病病人组织营养缺乏,术后制动时间长,要经常按摩以防压疮。(3)病人抵抗差,术后伤口容易感染及不愈合,注意无菌操作。

2.3 血糖控制

2.3.1 术前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容易导致血糖增高,同时饮食减少的影响,有时出现低血糖,血糖值波动较大,因此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10mmol/L时进行手术。

2.3.2 血糖控制好,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而骨折病人由于疼痛造成的应急反应,血糖会普遍增高,需要对患者三餐前和餐后血糖进行检测,如用胰岛素治疗就要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4 饮食护理

糖尿病一日三餐,三餐要实时定量,围手术期的患者一定保证病人充足的营养供给,使血糖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不能正常进食者可静脉营养,避免营养不良造成伤口不愈合。

2.5 糖尿病合并发症的护理

高龄糖尿病病人合并心脑肾病变者多,本组并发症者17例,加强心脑肾病的保护可以减少围手术期的发生,护理措施:①注意出血: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血栓形成,②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③观察血运,动脉搏动及色泽,皮肤弹性。④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及出血情况,切口有无红肿。⑤加强口腔护理。⑥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扩胸运动,有效的咳痰,以防肺部感染。

3 结果

本组38例围手术期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伤口感染2例,血糖控制不良1例,病人均能积极配合治疗,伤口甲级愈合。

4 小结

骨科高龄合并糖尿病病人营养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通过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骨科疾病的护理,使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多,足 被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9.21(31):145-147.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2)

骨科医护人员和骨损伤患者经常要面对骨科围手术期的疼痛问题,这种疼痛感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康复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手术后诸如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肌萎缩等并发症。骨科术后的疼痛现象,实际是人体对组织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在国际上,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又增加了疼痛,成为五大生命体征[1]。人性化无痛病房的理念正在深入患者以及护理工作中。本院骨科为了提高病房的护理质量,开展了无痛病房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意味着无痛病房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应用的必要性。本文从对疼痛的评估、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等方面,探讨了骨科无痛病房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6月-2012年12月200例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病例,其中入院后实施无痛病房管理100例为实验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23~75岁,平均(41.15±5.3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7例,跌倒伤15例,高处坠落伤18例;骨折类型:肱骨骨折26例,外踝骨折18例,髌骨骨折22例,锁骨骨折24例,桡骨远端骨折8例,其他2例。入院后按骨科传统镇痛常规管理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3~76岁,平均(41.26±5.4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8例,跌倒伤14例,高处坠落伤18例;骨折类型:肱骨骨折27例,外踝骨折17例,髌骨骨折23例,锁骨骨折22例,桡骨远端骨折9例,其他2例。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系统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无痛病房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2.1 疼痛评估 实验组以实施骨科患者镇痛任务为中心,患者入院后1 h内首次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个人史、既往史等),大系统症状、专科情况等。此后,每天的9点都进行疼痛评估。手术完成,自失效后,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再进行全面评估。实施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需要评估8次,每小时1次。对于疼痛的评估主要有数字评定量表(NRS)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PRS-R)。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是用0~10个数字,表示疼痛的强度等级,“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2]。4岁以下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进行评估。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中,疼痛评估≥5分者,应该报告医生,给予镇痛处理(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 min,或者口服药后1 h)后,再进行评估1次,并在《疼痛评估表》上作好记录。以后每隔2小时对患者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估数字等级≤3分为止,并记录。对照组以骨科传统镇痛常规管理,疼痛尽量让患者能忍就忍着,患者疼痛剧烈时才使用止痛药。

1.2.2 疼痛干预 (1)室内要保持安静整洁,以利于患者心理压力的减轻。(2)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够怀着同情倾听患者的倾诉,保持沟通的顺畅。(3)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介绍,改变传统观念,解除患者害怕镇痛药物成瘾的顾虑,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在疼痛管理过程中引导患者和家属进行配合。(4)对于能够引起疼痛加重的因素,如不当、固定过紧、角度异常、伤肢位置,过于频繁的操作等,都应该尽量避免。(5)适当进行非药物因素干预,如心理疏导、音乐疗法,以及一些冷敷、热敷、按摩等的物理治疗。(6)在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采取多模式个体镇痛,按时给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2天NRS评分、24 h疼痛频率及24 h需临时应用止痛药次数和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2天NRS评分、24 h疼痛频率及24 h需临时应用止痛药次数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骨科围手术期无痛病房管理的开展,使医生、护士对疼痛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 树立无痛观察、全程无痛、超前镇痛、安全镇痛等新理念,采用多模式、多阶段、多途径、多靶点、多学科合作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在恰当时点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和方法组合起来使用的治疗方法,并及时观察、有效处理镇痛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科学制定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的有效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将疼痛降低到最小,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3]。

3.2 骨科围手术期无痛病房管理的开展,可减少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感 疼痛对于机体的刺激是强烈的,而人们也很难抑制和克服剧烈的疼痛,凡是经历过疼痛体验的人,再想到疼痛时,都会心怀恐惧。因此,在手术前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对手术的恐惧感。故部分患者由于惧怕手术带来的疼痛,不敢接受甚至放弃手术治疗。随着无痛病房的开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强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3 骨科围手术期无痛病房管理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国际慢性疼痛协会研究发现,疼痛的潜在危险要远高于一个疾病,持续的疼痛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神经系统的改变引发恶性循环,从而加重、延长疼痛[4]。也会诱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疼痛会导致失眠焦虑和抑郁,这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负性影响,会反映到患者的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上,从而产生这些系统的功能改变,使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5-7]。疼痛对身心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镇痛来消除或者减轻。减轻或消除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因疼痛影响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3.4 骨科围手术期无痛病房管理的开展,使患者疼痛下降到最低点 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能在无痛或者微痛的情况下早期积极主动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早日康复,减少骨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8-10]。

3.5 骨科围手术期无痛病房管理的开展,能更好地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创建骨科无痛病房,是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部分。在临床护理的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骨科患者的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创伤、手术、术后的固定、特殊的、功能锻炼的过程,康复治疗的过程等。无痛管理的理念,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主动地接近患者,关注患者,了解患者,提升护士疼痛管理理念,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无痛服务[11],同时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更人性化服务理念,这也是开展无痛病房管理的目的所在[12]。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要求无痛的基本权利,患者也渴望和要求给予无痛的治疗和护理,并且有对医生护士提出进行无痛技术治疗和护理的权利。因此,在2004年国际疼痛协会(IASP)把每年的10月11日确定为“世界镇痛日”,还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13]。骨科围手术期无痛病房管理的开展,使患者安全、平稳、顺利、舒适的接受相关治疗和积极配合功能锻炼[14-15]。因此,提高骨科围手术期疼痛控制质量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围手术期限患者满意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Merboth M K, Barnason S. 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2]董加萍.成人疼痛评估方法与疼痛护理新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2008,46(19):42-43.

[3] Stephen B M, Martin K. Wall and Melzack’8 textbook of paln[M].5th ed. London: 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362-373.

[4]陈志琼.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疼痛护理的文献评价[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1.

[5]崔快.创伤性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61.

[6]刘艳丽,骨科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2):155-121.

[7] Michael W, Robert F. AO manual of fracture management: internal fixators: concepts and cases using LCP/LISS (AO Manual of Fracture Management Series)[M]. Clavadelerstrasse Davos:AO Publishing,2006:1-3.

[8]黄津芳.人性化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9):212-286.

[9]赵继军,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3-384.

[10]朱炜.创建无痛舒适护理病房的临床应用与展望[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36-37.

[11]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1-224.

[12]梁玲,李慧铭,何平.自控镇痛泵健康教育指导标准的设计与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60-61.

[13]邱贵兴.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12(1):78-81.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3)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09-01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对于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防治可能发生的一些并发症,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08年10月~2011年05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5例,通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6例,机器碾压伤1例。骨折类型:均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满意后,患者平卧,先用肥皂水洗刷伤口污染物,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交替冲洗数遍,铺无菌巾,继而进行清创术。清创过程中不要过多的修剪或切除创面软组织,尽量保留游离骨片。清创完毕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直型或“T”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严重粉碎或伴骨丢失缺损者可一期植骨;伤口张力大,不能一期闭合者可延期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2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4天后练习屈膝活动。

1.3疗效评价:按照张法元等疗效评价标准[2]:优,双下肢等长,膝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X线片示骨折解剖对位,17例;良,患肢短缩<1cm,膝踝关节屈伸活动轻度受限,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7例;差,患肢短缩>1cm,骨折成角明显,膝踝关节屈伸活动严重受限,1例。

2结果

本组2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后,均获得9~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未出现骨不连现象,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全部功能恢复良好,取得 了满意的效果。

4护理方法

4.1术前护理

4.1.1心理护理:对患者给予同情和理解,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式,介绍外固定支架的优点及术中配合、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说明应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能早期功能练习,并发症少,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可避免骨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内固定装置的痛苦,减少开支,并介绍同种病例及康复后的病友,说明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膜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还可利于手术后调整复位位置等优点[3],树立或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以取得最佳疗效。

4.1.2训练床上大小便习惯:避免因活动不当而引起骨折错位或支架松动。

4.2术后护理

4.2.1正确:术后取平卧位,患肢抬高,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4.2.2注意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报告医生。观察肢端及针孔周围的血液循环、皮肤色泽、温度及肿胀程度、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

4.2.3固定针穿刺点处皮肤护理: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架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穿针技术粗暴及皮肤针道护理不当引起,也有穿针部皮肤条件等所致。术后第2 天便要更换敷料,清洁皮肤,用75%酒精每天2 次滴于针眼处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持针道干燥是防止针眼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必须观察针眼处分泌物的颜色及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如针眼外分泌物为脓性或针眼周围皮肤有红、肿、热、痛,则应考虑针眼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以免针眼感染进一步发展为软组织感染和骨髓炎。

4.2.4药物的应用:术后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切口疼痛者,可适当应用止痛剂。

4.2.5基础护理: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感染及褥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宜高蛋白、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帮助患者叩背、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4.2.6功能锻炼:骨折外固定支架的优点是固定一般较为牢固,创伤小,避免创伤骨折处感染,没有医源性加重骨折端血运破坏,更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理进程。允许近侧和远侧关节早期活动[4],但由于患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活动及进行功能锻炼,结果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关节僵硬或强直。因此,应耐心说服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肌肉挛缩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抬高患肢,观察血运,及时换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手术后早期作肌肉及关节的被动或主动运动,术后第2天给予被动活动患肢,第3~5天行主动运动,活动强度以耐受伤口疼痛为宜,以踝关节背伸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为主,指导练习抬臀、深呼吸等活动。术后患肢肿痛较甚,护士指导患者每天锻炼患肢两次,每次锻炼时间为10~20min,协助在床上进行躯体的移动活动。伤口拆线后可在护士协助下带架练习患肢直腿抬高动作,8周后可酌情鼓励患者下床,扶双拐做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患者初下地时应有专人扶持,以防患者滑倒。X线片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即可拆除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的应用符合开放性骨折治疗的传统观念,外固定支架可用于所有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固定及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也可用于骨折合并骨缺损的延迟处理[5],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后不需限制关节,肢体康复与治疗同时进行,减少了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发生,从而减少或避免了骨关节固定综合征的发生[6]。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避免了褥疮、呼吸、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但由于固定针眼暴露在皮肤外面,或搬动方法不当,锻炼方法不到位,极易引起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骨折移位、感染、关节强直等并发症[7]。外固定支架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而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后创伤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耐心做好各项临床护理,细致观察病人,及时处理和防止各种并发症,正确指导并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的功能,另外护理上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身心全面护理,重视患者的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感到舒心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远鹰.实用创伤骨科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514

[2]张法元,陈来,应有荣.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复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02,15:113

[3]代少君,董秀丽.双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的护理[J].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09,25(12):45

[4]荣国威,王成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4)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92%,因其是关节内骨折,治疗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以确保关节早期活动以及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骨折损伤后常常合并周围软骨、肌腱、韧带损伤,多累及关节面,造成局部出血肿胀,疼痛剧烈,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阻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良好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积极地作用,我们对2011年1月~11月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6例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42例,女30例),随机分为两组,年龄16~65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1例,生活扭伤21例,坠落伤15例,压砸伤5例。其中双踝骨折30例,三踝骨折22例,单纯外踝骨折2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住院时间5~76d方法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受伤距手术时间为2h~14d,平均7d。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包括抬高患肢及应用消肿,消炎药物。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与综合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骨折,剧烈疼痛和功能活动受限,担心致残,对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甚了解,易产生恐惧、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护士应关心安慰鼓励患者,以良好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踝关节骨折手术的相关知识和注意要点,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术后告知患者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易致的不良后果,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取得家属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使其坚持康复治疗。

1.2.2 中药贴敷疗法 采用本院制剂三黄膏外敷。药物组成:大黄 黄芩 黄柏,其作用为活血化瘀,消肿,行气止痛。入院后将三黄膏直接贴敷于肿胀疼痛最显著处(无皮肤破损,伤口),再用绷带固定,保持湿润,1张/次,1次/d,注意皮肤过敏反应,如外敷膏药处出现难忍的瘙痒,发热,疼痛应及时告诉医生处理。敷药期间,患处忌烤火。

1.2.3 冷疗 骨折后及术后24h内,将冰袋用干毛巾包裹置于局部冷敷,3次/d,30min/次,冰敷时注意询问患者感受,预防冻伤。观察患者的肢体末梢血运,甲床有无苍白,紫绀等。

1.2.4 中药封包治疗 采用湖南健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医封包综合治疗仪,术后1w将中药包包于骨折上端,进行药物透入。2次/d,30min/次,温度40~45℃为宜,或根据患者对温度的感受情况调节到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在做封包时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注意观察皮肤情况,以防出现热疹,过敏反应或皮肤烫伤。

1.2.5 集成疗伤片口服治疗 集成疗伤片为本院研制,剂量:3次/d,6片/次。主要功能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骨折伤筋早期。饭后30min服用。

1.2.6 自制中药当归活血液足浴 当归活血液为本院研制,主要功能为活血舒筋,祛瘀生新。手术拆线后用200ml当归活血液加水2000ml,将踝部浸泡30min,温度为40~47℃为宜,温度降低时再加入热药液,早晚2次/d。

1.2.7 饮食护理 从中医伤科的角度,结合骨折愈合的早、中、晚3个阶段,配以不同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如骨折早期淤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胡萝卜、苡米粥、青菜、鱼汤、多饮水、果汁、忌油腻、生冷,酸辣及发物。中期:宜用清补食物,如银耳瘦肉汤,白鸽汤等。后期:饮食宜补肝肾,壮筋骨,大补元气,如枸杞,大枣煲去皮老鸡汤等。

1.2.8 康复训练 踝关节骨折后引发的充血,水肿很容易导致局部软组织疼痛,淤血或肿胀。严重者还可能引起关节僵硬,因而复位后早期指导功能锻炼尤为重要[1]。对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采取循序渐进与被动、主动相结合的原则[2],骨折愈合后,加强小腿三头肌力量训练如提踵,进行平衡训练如翘板练习,曲伸练习如斜坡和深蹲练习等

1.3 疗效评定 根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定疗效: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及X线测量距骨移位范围、距骨的倾斜程度以及踝穴关节间隙的变化。96~100分为优;91~95分为良;81~90分为可;0~80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干预组优良率为 94.4%,对照组为86.1%。两组对比干预组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护士在术前,术后给与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树立了勇气和信心,完成由消极,被动到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起到积极的影响。

3.2 冷疗控制疼痛,减轻肿胀 骨折术后早期冰敷能使局部迅速降温,并可抑制组织胺等炎性递质的释放,抑制微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轻局部充血、血肿、缓解肿胀与疼痛[3],缩短术后消肿时间,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3.3 中药封包治疗,消肿止痛 它通过远红外线和复合磁场的共同作用,在药力和温热的双重作用下,使有效的活化物质通透皮肤,使皮肤毛孔舒张,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损伤组织的修复,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滑利关节,起到消肿止痛作用。

3.4 中药贴敷疗法,行气活血,散瘀止痛 三黄膏方中大黄可破淤血,清血热,可致密毛细血管,缩短凝血时间;黄柏清热燥湿,还可促进皮下淤血的吸收;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增强止痛和消肿的疗效。

3.5 早期全程功能锻炼提高关节活动度 早期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创伤后渗出、机化和粘连,并且也有利于关节软骨的修复及周围组织的修复。踝关节早期的负重锻炼,有利于骨吸收与骨生长之间的平衡以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全程功能锻炼指导及配合加快了关节功能的恢复及关节的灵活度,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表1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踝关节骨折围术期应用中药治疗,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消退,可以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直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能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疗效,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自身价值,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5)

【摘要】 [目的]探讨肩部骨折病人的围术期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护理措施。[方法]对47例肩部骨折病人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给以对症及康复护理,如早期给予止痛、合理、心理护理及肩关节康复训练等;观察病人骨折愈合和肩关节活动情况。[结果]47例病人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经随访,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均愈合良好,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结论]术后肩部及关节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能达到防止肩关节僵硬,恢复肩部及关节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 骨折;肩部;损伤;手术;康复护理

肩部骨折除单纯的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外,还有一种即浮肩损伤是指同侧的锁骨干和肩胛颈同时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的一种少见的肩部严重损伤[1]。浮肩损伤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多见于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肩部损伤47例,其中浮肩损伤病人1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在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及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肩部损伤病人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0岁~55岁,平均42岁;右侧肩损伤29例,左侧肩损伤18例;车祸伤35例,高处坠落伤12例;伴多发肋骨骨折16例,合并肺挫伤10例;11例浮肩损伤病人中,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干骨折7例,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外侧端骨折2例,同侧肩胛颈骨折+肩锁关节脱位2例。

1.2 治疗及结果

47例病人均采用锁骨、肩胛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给予抬高患肢,协助并指导关节和肢体功能锻炼以及系列护理措施,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4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6个月~15个月后,42例病人肩部无疼痛,外展肌力5级,肩关节活动不受限,恢复正常工作;5例病人肩部有轻度疼痛,外展肌力4级,肩关节活动略限(外展45°以下),能正常工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创伤早期护理

肩部损伤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多数都伴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及肩胛和胸壁间的软组织有严重挫伤[2]。因此要先处理危及病人生命的损伤,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及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在早期局部给予冷敷治疗,以减少局部出血,达到减轻局部水肿的目的。创伤早期积极抗休克治疗,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和病情合理安排和输注晶体和胶体溶液,根据血压和心肺功能状态等控制补液速度。输液部位选择健侧,禁止在伤侧上肢输液。

2.1.2 胸部损伤的护理

维持有效气体交换,对气胸及血胸病人应立即通知医生,行胸膜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指导病人有效咳痰,及时排出肺内分泌物和血性痰。病情稳定者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有利呼吸[3]。若病人咳痰疼痛不适应,指导病人或家属双手按住病人胸壁,以减轻疼痛。如胸部伤口疼痛影响呼吸者,按医嘱给予镇痛药。

2.1.3 护理

病人放置非常重要,术前放置情况可影响病人疼痛程度,肩部骨折术前需要固定以防止再损伤为目的。因此病人应为舒适不疼痛。护理人员应协助摆放病人舒适。

2.1.4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是突发性的,病人没有思想准备,加之治疗、检查及疼痛的刺激,使病人紧张、恐惧[4]。护士应向病人、家属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手术后所采取的治疗、护理,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1.5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

如胸部x线片、ct、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等,同时做好手术前健康教育。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并监测血氧饱和度,1 h观察心率、呼吸、脉搏1次,并记录。观察病人患肢远端温度、颜色及活动情况。触摸桡动脉搏动能否扪及。注意听取病人主诉,有无胸闷、胸痛、患肢麻木。如果有患肢远端皮肤发白、发绀、病人自诉麻木、胀痛,应立即通知医生。

2.2.2 护理

给予病人平卧位,患侧肢体外展并用一软枕抬高20 cm~30 cm,10°~15°外展;半坐卧位时,将软枕置于患侧胸肘之间,患肢抬高置于枕上,这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病人下床时保持患肢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置于胸前,保持挺胸提肩姿势。

2.2.3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乳制品。卧床病人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因此要求病人进食粗纤维食物,多饮水,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5,6]。

2.2.4 闭式胸腔引流的护理

保持管道的密闭,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并保持通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便胸腔内气体和液体排出,促进肺扩张[2]。

2.3 功能锻炼

肩部损伤长时间固定易造成肩胛、胸壁之间纤维粘连,肩关节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肩关节康复,故锁骨、肩胛固定后要尽早功能锻炼。术后1 d指导病人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屈伸运动,每天5次~10 次,以后每天增加,重复次数为20次~30次。术后3 d 胸腔引流管已拔出,可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可行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周可指导病人进行耸肩、摆臂等练习,但应限制上举运动和患肢负重运动。锻炼过程循序渐进,在病人无痛或疼痛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术后2周~3周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锻炼应以自主锻炼为主,练习肩关节的外展、前伸、后伸、前屈、环转动作。术后4周病人开始肩关节活动度锻炼,先做钟摆样运动,随后增加运动范围、运动量和幅度。方法:①双手握一木棍,左右摇摆,尽量以健肢推动患肢外展,以增加活动范围,每次10 min,每日3次~5次。②外上方固定一弹簧拉力器,患侧手握手柄,牵拉并做环绕运动,每日3次~5次,每次至少5 min。

3 小结

肩部骨折损伤占全身骨折的比例较少,不过医疗护理工作者应重视这种损伤。应选择正确的主动治疗,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并给予及时、分时段、有效的康复锻炼,以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egol ka,connor pm,karunakar ma,et al.the floating shoulder: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j].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8):11881194.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5407.

[3] 金鸿宾.创伤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32438.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84

颈椎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 病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颈椎骨折多为外伤引起, 临床可表现为手足无力、行走不稳等, 严重者会出现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1]。颈椎骨折明确诊断后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由于颈椎手术解剖复杂, 涉及诸多重要结构, 而且颈椎外伤后及术后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为此需要积极进行围手术期护理[2]。本文具体探讨了颈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本科收治的100例颈椎骨折患者, 均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入选标准:符合颈椎骨折的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证;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伴截瘫症状。其中男68例, 女32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43.5±8.2)岁;损伤原因:高空坠落26例, 重物砸伤20例, 车祸54例;其中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8例, 后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2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术前护理

1. 2. 1. 1 心理护理 颈椎骨折多是由于突发意外的重伤所致, 病情危急且变化复杂, 患者常常感到焦虑、紧张、悲观, 更严重的是由于颈椎骨折可能会造成截瘫的事实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恐惧心理,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职业和文化程度, 有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沟通,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治疗方法、术后恢复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接受现状,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 2. 1. 2 训练 ①气管推移训练:由于在对患者进行颈前路手术时须将气管、食管等拉向对侧, 因此在手术前就必须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气管推移训练, 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因此护士在手术前3~5 d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训练, 具体方法:患者或家属用示指和中指将气管、食管向非手术的一侧推移, 推过中线, 维持1 min后放松使其返回原位, 休息1 min后重复前述的动作, 3~5次/d, ≥15 min/次。②练习:颈椎后路手术前3 d练习俯卧位, 循序渐进直到能坚持 >2 h。

1. 2. 1. 3 呼吸功能训练 患者如果伴有高位截瘫, 其常常会有呼吸肌的麻痹和肺活量的显著下降, 因此术前就必须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以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 2. 2 术后护理

1. 2. 2. 1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立即进行心电监护, 持续低流量吸氧气, 及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频率和节律、血氧饱和度及面色变化。

1. 2. 2. 2 保护呼吸道通畅 切口出血窒息和入睡后呼吸抑制是颈椎前路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 因此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 观察其呼吸幅度。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 2. 2. 3 护理 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 因此手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 颈部围领固定。协助患者去枕平卧于床上, 麻醉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术后翻身时轴式翻身, 勿扭曲、旋转。

1. 2. 2. 4 伤口护理及引流管护理 术后常规用负压引流管引流, 注意保持引流管道密闭、通畅, 负压引流器应低于手术切口位置, 防止引流液打折、扭曲、受压。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和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如1 h内引流量>100 ml应报告医生。

1. 2. 2. 5 预防并发症 ①预防坠积性肺炎。术后24 h严密观察呼吸节律、频率、深度,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畅。定期空气消毒、保持口腔清洁,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深呼吸训练, 以改善肺功能。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扣背1次, 促进痰液松动与排出, 不能自行咳嗽或排痰时用导管吸痰, 常规雾化吸入。②预防泌尿系感染。颈椎骨折致颈髓损伤后膀胱失去收缩功能形成无张力性膀胱, 导致尿潴留, 因此需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进行膀胱冲洗, 尿道口碘伏消毒, 2次/d;指导患者每日饮水>2000 ml,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结石的形成。③预防腹胀便秘。因长期卧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易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肠鸣音降低或消失, 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要求患者注意饮食的质量, 摄入营养丰富、高热量、高膳食纤维饮食。④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卧床, 致使血流缓慢, 使血流处于高凝状态, 从而易诱发血栓形成。应指导患者做双下肢的抬高及伸缩活动,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防止血栓的形成。必要时遵医嘱肝素钙5000单位, 皮下注射2次/d。⑤预防压疮。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 换床单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 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 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以减轻受压部位的压力, 合理安排患者的膳食增加营养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1. 2. 3 功能练习 术后麻醉清醒后即行四肢肌力舒缩及各关节的活动, 如握拳、松拳动作、踝泵锻炼、股四头肌锻炼等。离床活动时颈部围领固定, 避免剧烈转动, 2周后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 以增强颈部肌力, 防止意外损伤的发生, 如过度屈颈、旋转, 颈部超负荷积压和头颈部剧烈抖动。

2 结果

本组100例颈椎骨折内固定术内固定术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 伤口均为Ⅰ期愈合, 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显著的好转。

3 讨论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 临床上常见合并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 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很多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内科疾病, 导致治疗比较困难, 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颈椎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骨折的主要方法, 在护理中需遵循整体护理的理论, 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由于颈椎手术部位险要, 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 因此要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术后护理。颈部保持固定中立位, 以保持骨折的复位状态。术后需要协助患者翻身, 建议根据颈椎骨折不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整体护理模式。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 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颈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期积极护理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7)

1.1临床资料

我院在2014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了60例双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收集患者生活资料,并将患者进行分组。A组:男性13例,平均年龄42±2.4岁,病程平均0.5±0.5天;女性17例,平均年龄38±1.2岁,病程平均0.2±1.6天;B组:男性19例,平均年龄39±2.3岁,病程平均0.9±1.8天;女性11例,平均年龄36±2.2岁,病程平均0.6±1.7天。所有患者均为完全性骨折,受伤后出现下肢活动受限,自受伤至入院期间患者意识清晰,无一例昏迷。

1.2实验方法 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可分为三个过程。1.住院初期护理。患者在住院后均给于常规住院检查,包括立即采取X片影像学检查检查损伤部位情况,并行MRI影像学检查探查脊髓损失情况。由于股骨干骨折患者多半有失血,故护理人员应多次对患者血压、脉搏进行评估,在患者进入手术前应适当给予输液治疗,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以免出现休克。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可以就患者的兴趣爱好、家庭工作等多种话题进行沟通,如此一来,既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又能表达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爱护。护理人员可利用空余时间对患者开展骨折健康知识教育,告知患者骨折情况、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术后护理方面的细节、使得患者积极配合医疗服务。同时,护理人员还可对患者介绍我院骨伤科诊疗环境、医疗技术条件及负责医生的执业经历、专业水平。除此之外,临床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膳食食谱,饮食原则以低糖、高能量、高蛋白为主,患者可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忌不经医嘱擅自口服大量钙片。2.手术过程中护理。在手术前缓解患者情绪,使得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3.手术后护理。患者苏醒后应及时送回病房,过程中应注意帮助患者盖好被子,以免患者着凉,机体功能下降影响术后损伤部位骨质的生长和发育。护理人员应进行每日一次的查房,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周围软组织颜色、硬度,是否出现肿胀现象等,遵从医嘱帮助患者更换干净的辅料。护理人员在进行以上操作时应注意手法轻柔,以免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造成医患纠纷。由于患者行动不便需较长时间卧床,护理人员应嘱患者抬高下肢,适当进行关节活动,降低关节僵硬、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交代家属可对患者进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褥的出现。

1.3评价指标

1.以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对比。

2.以骨折并发症进行评价,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常见并发症为:坠积性肺炎、压褥、关节僵硬、下肢静脉血栓、损伤性骨化等。

3.以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对比

将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两次监测值低于对照组:术前,实验组血压为123.8mmHg,对照组为血压为132.9mmHg;术后,实验组血压为130.8mmHg,对照组为血压为143.7mmHg。术前,实验组脉搏为78次,对照组脉搏为91次;术后,实验组脉搏为83次,对照组为脉搏95次。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为3例,实验组为1例,对照组为2例;损伤性骨化为2例,全部为对照组患者。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为13.87,对照组为13.65;治疗后,组间差异明显,实验组为15.73,对照组为14.39。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8)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15-02

创伤性枢椎滑脱是指枢椎椎弓根至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椎体在暴力的作用下发生骨折,常常伴有周围韧带和椎间盘的损伤,继而出现枢椎椎体的不稳定或脱位。此种损伤在整个颈椎骨折脱位中仅占4%~7%[1]。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患者术后病情复杂,加之并发症较多,围术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院对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例创伤性枢椎滑脱患者实施手术,并进行围术期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其治疗及围术期的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脊柱科共收治20例创伤性枢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2~59岁,平均38.5岁。受伤原因:摔伤2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9例。均行ct、mri、x线摄片诊断。其中,齿状骨折伴枢椎脱位8例,枕颈部畸形办不全瘫1例,颅底凹陷性环枢椎脱位7例,寰椎骨折脱位4例。术前肢体运动障碍13例,感觉麻木6例,正常1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前路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颈椎手术的风险高,患者心理负担重,存在高度的精神不安,加上对治疗的结果悲观,信心不足,常出现沮丧消极的心理,对治疗十分不利,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大致的手术过程和疾病的特点,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并交代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并请同种病手术成功者向患者介绍一些经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信心,消除顾虑,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2)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患者入院后即指导患者开始训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清楚该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积极有效地配合[2]。使患者保持颈部制动,嘱患者用2~4指在外皮插入切口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地向非手术侧牵拉或推移。开始时每次持续时间10~20 min,每天6~8次,以后逐渐延长推移持续时间至每次30~60 min,每天3~5次。直到患者能够耐受后开始手术[3]。(3)呼吸功能锻炼:①缩唇呼吸训练。患者双肩放松,闭嘴经鼻吸入气体后,然后屏住2 s左右,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使呼吸频率<20/min。②咳嗽训练。取坐或半卧位,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至支气管口,然后深吸一口气,短暂屏气,再用爆发力咳嗽,排出痰液。③吹气球练习。鼓励患者一次性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然后放松5~10 s,然后重复上述动作。每次10~15 min,每天3次[4-5]。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4)配置合适的颈托:配制适当的外固定,限制颈部过度活动,对颈部伤口的愈合及植骨的融合等,都是很有必要的。并可让患者术前戴颈托适应一段时间,为早日下床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6-7]。

1.2.2 术中护理 患者入手术室后热情接待,认真核对,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使患者有足够的安全感。正确安装仪器、设备,消毒铺巾后,分别连接相应的仪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术者操作时,精力集中,传递器械稳妥准确,对医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利手术顺利完成。

1.2.3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且观察意识状态,并做好记录。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痰液的堆积,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在术后给予氧气吸入,使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 min,每日以0.9%氯化钠溶液500 ml加沐舒坦60~90 mg 3~5滴持续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使痰液松动,利于痰液的排出。对于体质较弱,肺功能欠佳者可给予吸痰。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向主管医师报告

并协助给予及时的处理。(2)体位的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给予出枕平卧位,头两侧分别放置一个沙袋垫实以防止颈部转动[8]。定时为患者做被动运动,防止压疮的发生。术后第1天,开始为患者翻身,翻身时保持患者头、颈、肩、躯干成一直线,一般需3人,其中一人扶在头部和肩部,另外2人扶在患者腰、臀及下肢,同时翻身,侧卧位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以及双下肢垫枕。(3)严密观察伤口及脊髓神经功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的敷料渗血的情况及有无肿胀发生,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发现切口渗血过多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另外由于手术操作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组织神经,术后应该密切观察脊髓神经的功能,四肢感觉以及运动是否存在,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至关重要。(4)功能锻炼:手术后1 d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康复功能的锻炼,被动或者主动的活动四肢及关节,循序渐进,运动幅度由小至大。术后3 d可戴颈围离床活动,待患者做起无头昏等不适的情况下,床边站立,然后协助离床进行行走,以不疲劳为度。

2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20例患者均获得稳定骨性融合,术后骨性融合率达到100%,无颈痛、僵硬、麻木、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颈椎伤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行外科干预,良好的医疗设施、娴熟的手术操作技能、正确的专科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和减少并发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获得良好康复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适时地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建立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体系,正确地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笔者认为经过护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适时、策略地进行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建立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体系,正确地帮助和指导功能锻炼,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充分的准备,都是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焦文仓,任先军. 颈椎前路椎问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1):49.

[2] 朱翠萍,邹长芬.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1):974-975.

[3] 胡艳飞,胡桂芳. 腹式呼吸训练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2005,6(4):2l7-2l8.

[4] 金大地,王健,瞿东滨.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华骨科杂志,2005,02.

[5] 郭春燕,陈书勤. 颈前路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呼吸指导与护理118例[j]. 实用护理杂志,2004,39(11):817-818.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逐渐提升,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在骨科围手术的护理工作中,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担心骨科手术的效果以及预后,因此,注重人文精神,将人文关怀理念落实到骨科围手术的整个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骨科科室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一年多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8岁至73岁之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有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有4例、胫排骨骨折患者有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有2例。医护人员对本组22例患者进行了人文关怀式的护理服务。

2 结果

本组22例骨科手术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没有出现伤口感染以及伤口愈合不良,有1例肱骨骨折患者由于骨质疏松严重,在骨科手术后的二个月内固定松动,入院进行再次内固定。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3 讨论

3.1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以及信任。人文关怀在骨科围手术中的应用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只有为患者提供尊重人格、关爱生命的护理服务,才能够让患者真切地体会到人文关怀,感受到骨科医护人员的诚意及对生命善意的抚慰。

3.2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

(1)人文关怀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骨科手术不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方面的应激,因此患者在骨科围手术的过程中多少会表现出焦虑等心理反应。患者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主要是源于多方面的,比如:对骨科手术的了解程度、医护人员的态度、骨科疾病带来的痛苦、家属的关心程度等等。而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就是能够重视患者的认知、行为、心理以及环境等众多因素,真正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首先,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以及表情中读懂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为患者解答疑惑,让患者尽可能地以平静的心态面对骨科手术。其次,可以细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科手术的注意事项以及药物作用,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采用真诚、热心的言行,让患者及家属感觉到温暖,这些都是增强对治疗依从性的举措。

(2)人文关怀可以提高骨科手术的成功机率

首先,医护人员在骨科手术前应该做好术前指导,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如何正确咳嗽及咳痰等,甚至可以邀请一些骨科手术成功的患者来病房给患者讲述体会与经验,让患者增强信心,尽可能克服骨科手术前的恐惧感,尤其明确告诉患者术前禁食的重要性。

其次,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术后的功能锻炼,比如:教会患者咳嗽咯痰的方法,劝导患者戒烟;帮助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对于精神紧张且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适量给予镇静态催眠药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术后为了减少大小便的次数而控制饮食,这是不正确的。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说明足够的营养是康复的条件,患者应该多喝水,这样才能有利于体内废物的排泄,并减少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同时,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保证大便的通畅。

(3)人文关怀可以提供优质便民服务: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将方便留给患者,将各种服务带到患者身边。比如:可以开通绿色通道,对于车祸等造成严重骨伤的患者,可以先收治再进行入院手续的办理;患者行为不便时,可以尽量将检查、理疗以及手术事宜较为集中地进行处理,医护人员可以完成骨科手术前的一些科室联系工作,确定了再将患者进行护送;为患者提供一些轮椅及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医护人员在骨科围手术护理中应该做到“六个一”,也就是:“一张笑脸、一份信任、一份耐心、一片爱心、一页明账、一个目标”。总之,我院骨科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理念以来,骨科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一系列贴近式的零距离接触患者, 能够真正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我院将继续推行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促进融洽医患关系的形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10)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收住的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共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68-90岁、平均年龄75岁,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股骨干骨折22例、股骨髁上骨折6例,其中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置内固定术50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反应迟钝,代偿功能差、股骨骨折后有可能损伤血管神经,所以病人入院后要采取一问、二查、三看的方法来确定此次受伤是否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愈后功能恢复。一问指具体了解受伤原因、时间、部位和病人的反应及症状;二查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受伤情况、伤口、肢体血运和感觉运动功能;三看指观察病人们面色及表情,肢体肿胀程度,尿量及颜色,根据观察结果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1.2 心理护理: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疼痛、出血等刺激,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无助和焦虑的心理,为此我们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时沟通,用同种病例的良好情况做导向,缓解不良情绪。在临床操作中动作轻柔、准确到位,以取得患者的信赖,使之消除顾虑,配合其治疗。

2.1.3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患者长时间卧床胸部活动受限,肺泡不能充分扩张,毛细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不易排除,从而易引起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所以在病人入院后有吸烟者劝其戒烟,协助病人勤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每天3-4次;如果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用超声雾化吸入,再配合药物对症治疗。

2.1.4 防止压疮形成:压疮是高龄患者受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多数由于肢体疼痛活动受限,软组织弹性差,食欲不佳,全身骨突部位很容易形成压疮,因此我们要指导家属及病人勤翻身、勤拍背、勤按摩、勤清洗、勤更换床单,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热量,消除压疮形成的潜在因素。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病人送回病区后严格交接病人,按特级护理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1],详细记录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静滴速度以及出入量等,密切观察病人麻醉后的意识状态和病情变化情况。

2.2.2 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手术后将伤口引流管妥善放置,防止受压、打折、脱出,引流袋或引流瓶挂于床沿,位置低于伤口水平线,避免倒流引起逆行性感染。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液量,如果术后2小时内引流液>400ml[2],伤口渗血较多,应警惕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补充胶体溶液或血液制品。

2.2.3 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高龄患者术前都置有尿管,所以术后应做好尿管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250 ml+庆大霉素8万单位做密闭式膀胱冲洗,并用消毒棉球清洗会,防止尿管粘连损伤泌尿道,根据尿量及颜色,鼓励病人多饮水,定时关闭尿管,每隔2-4小时开放1次,保持尿管通畅,锻炼膀胱功能。

2.2.4 加强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DVT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涉及创伤、应激、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同时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3],所以在手术后早期协助和指导病人做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收缩练习,结合机械性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高龄患者一般体质状况欠佳,脏器功能逐渐降低,骨峰值已至低谷,加之机体内环境由于创伤容易紊乱,情绪稳定性差,因此,做好术前术后的健康指导十分重要。具体要结合病情和个体差异详细讲解手术过程,引导病人调节不良情绪,消除手术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手术成功。

通过对本组98例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我深刻体会到,在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和预测病人的潜在疾患诱发因素以及脆弱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是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8―49―02

1 临床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53例择期进行骨科手术患者,男32例,女21例。年龄21~69岁,平均34岁。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0例,腰椎爆裂骨折6例,盆骨骨折6例,腰椎间盘突出13例,骨髓炎7例。其中伴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5例。53例患者通过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I期愈合42例,由于术后并发症Ⅱ期愈合1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骨科手术患者大多由于意外造成的骨伤,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紧张、激动、过度悲伤等负性情绪,对术后的功能恢复极其担忧。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安慰并给予鼓励,使其树立面对困难的信心,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同时告知家属手术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有勇气面对。告知手术的方法、注意事项、护理等,使其家属明白医护人员各项操作的原因,便于患者配合治疗。

2.1.2 评估病情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详询患者病史,正确评估手术耐受能力,警惕合并疾病发作,及时发现和加重并发症的因素。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首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平稳3天后再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8mmol/L方可手术。

2.1.3 术前准备 做好辅助检查,如肝肾功能、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尿、粪便、X片等检查。

除局麻患者外,手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术前1日洗澡,手术野清洁,预防细菌感染。护理人员做好手术仪器和药品的准备,备用。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情绪变化、以及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经手术后患者的行动受限,有些患者的运动能力不能恢复,其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沟通。尊重患者,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生活,并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术后72小时内疼痛较剧烈,患者有时难以忍受。护理人员及时准确的进行疼痛评估,分析影响疼痛的因素,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分为0~10个等级,0为无痛,2例;1~3为轻度痛,17例;4~6为中度,15例;7~10为重度,19例。护理人员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指导患者积极配合使用镇痛药,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实施按需镇痛,同时告知患者麻醉性镇痛所致患者成瘾性发生率小于0.1%。除此之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与患者聊天、听音乐等,使其身心放松,减轻疼痛。

2.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骨科术后患者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对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观察尿量。糖尿病患者定时监测血糖、尿糖,防止发生酮症酸中毒,预防伤口感染。卧床患者需注意预防四大并发症。压疮是手术患者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压疮的预防。指导患者主动定时更换,侧卧位时应避免侧卧于患侧。长期卧床活动少,静脉回流缓慢,患肢末端易形成肿胀和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躯干疾患合并截瘫患者要按时翻身,翻身时保持躯干成一直线。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患者多饮水不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

3 讨论

创伤骨科手术日益增多,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服务,仍是临床医护人员研究的方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残肢体的功能尽可能得到保留、恢复或者重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