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等职业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45

中等职业教学

中等职业教学篇(1)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任务的双重性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幼师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三)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四)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第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第三,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我校是在八三年由普通中学改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二十多年来先后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第四,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一)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中等职业教学篇(2)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专生招得来、学得进,能成才呢?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实行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为“四分”,即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

1.分层教学

学生入学后便组织摸底考试,根据入学成绩和摸底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班)。具体分层方案可考虑两种:一是分为快、中、慢三层;二是只分为快、慢两层。笔者认为,在试点工作的初期可考虑采用第二种方案为宜。当第一轮试点工作结束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更细的层次划分,这样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快班在贯彻现有中专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应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加深”、“加高”和“加厚”,为学生升入高职学校深造和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慢班则侧重于现有中专教学大纲中的技能训练,主要是为今后的应职就业做好准备。分层教学对于文化基础来说比较好操作,对于专业课来说难度相对大些,但经过缜密组织也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2.分类辅导

过去中专教学别强调“有课必导、课后必导”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专教学中更凸现出重要性。分层教学必须配合以分类辅导,否则它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分类辅导可分为课前辅导与课后辅导、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课上辅导与课下辅导、专题辅导与普遍辅导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分段提高

中专学制现在一般为3-4年,多数专业为三年学制,个别特殊专业为4年。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要因人制宜,设计阶段目标,限期达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正因为如此才提出了分层教学的问题。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要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对于文化基础课来说,更要强调分段提高的问题。

4.分批推进

目前的中专生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仍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批次。通过分层次教学,我们既可以达到分段提高之目的,而且要实现分批推进。如果说分段提高是对学生个体而言,那么分批推进就是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全面性和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分批次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目前,实施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如何搞好分层次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入手,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

1.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的大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决不能强求划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次教学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

2.教学大纲的编写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结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实施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原则上是在分层次教学中分几个层次,每门课程就编写出几套教学大纲。好的教学大纲是有效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3.教材的选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能力本位的要求,组织全国中职校优秀教师和实际工作者编写的,现在已经陆续出版发行,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大纲。这批教材不仅突出了应用性、技能性、适用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很适用于目前中专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组织使用前的培训工作,各学校应加以重视,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4.教师的配备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层次都应配备精通业务、富有经验、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慢班”,我们更应配备在教学上强的教师,因为此群体属于重点提高的部分。教师队伍的配备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5.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动态管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体制创新。要大胆地进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证制等改革尝试;最后是搞好常规管理。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习,合理调度教室,安排好教学进程等。

6.成绩考核办法的改革

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能成才,个个都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把学生分成

三、

六、九等。

7.激励机制的建立

中等职业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措施,对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实施多年以来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现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阐述,逐步深入分析完善及更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国家助学体系全面启动,发展大国的教育民生

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助学体系全面启动,覆盖面达到90%,此后5年间,一个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确立。

我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村,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自治区奖学金、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学校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制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规定:(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二)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助学金继续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中央财政按区域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西中东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20%、15%、10%确定。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实行农村学生入学减免学费,完善国家助学金、奖学金、顶岗实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刺激了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及更好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是一项惠民政策,为确保资助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顺利开展实施,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管力度,现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对进一步完善和更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薄弱,监督不到位

(1)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不严格。国家助学资金的宗旨是扶贫帮困,政府相关部门对贫困证明没严格把控,无相关责任制约,导致“假贫困证明”泛滥,部分并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取得贫困证明,而学校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

(2)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薄弱和监督不到位。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实施中,政府的主要责职是筹集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并进行监管,但存在管理薄弱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一是助学资金下拨不及时。减免学费和助学金等一般要半个学期过后才下拨,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资助工作滞后。二是对申报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使国家助学资金被骗取。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对在校学生情况、异动情况没进行经常性的实地审查,对学校上报的助学资金补助名单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特别是个别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虚报人数、对学生学籍档案资料造假,套取财政资金,骗取国家助学资金的案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漏洞。三是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个人谋取利益,套取国家助学资金。

2.部分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执行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资助标准

(1)宣传力度不够。在评定国家助学资金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学校注重评选过程中而忽视宣传,使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资金政策不了解,影响范围和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2)申请条件可操作性差。由于国家助学资金有关政策的普遍适用性,一般从定性层面对申请条件作出普遍适用性规定,而可操作性不强。如怎样认定学生爱国、遵纪守法、诚信程度、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俭朴等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定过程中出现不公平问题:班级建档的贫困生多,贫困程度难掌握,通常以学习成绩排名确定人选,使助学资金变成奖学金;或者只考虑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使助学资金变成救济金。

(3)学校是国家助学体系主要实施者,个别学校没有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公示、审批和规定的资助标准发放。专项检查发现,部分学校管理问题突出,利用虚报人数、虚假联合办学协议、擅自缩短学制等手段,多领、冒领、截留或挪用套取国家助学资金。特别是民办学校财务管理混乱,违纪违法的事件偶有发生,影响极坏。

(二)对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完善及更好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教育的加强,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造成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低和不稳定,制约产业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和需求大,供给却很低。国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施国家助学政策,标志着政府对职业教育增加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利用经济和政策杠杆,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刺激和拉动受教育者的需求,扩大规模,改善教育结构,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监督,堵塞漏洞。

1.加强宣传力度,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强化学校资助工作和财务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助学资金发放和减免学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虚报冒领骗取以及挤占、挪用、滞留助学资金等行为,制定和完善相关处罚和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管机制,指导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1)加强对国家助学政策宣传力度。国家助学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金资助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和学校应通过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学校开专题会和主题班会宣讲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使国家助学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和监督机制。贫困生的认定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家庭,需多方配合才能维护资助的公平公正。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和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班级民主评议,由全班同学对已建档贫困学生根据其在校消费生活情况对其是否调整进行投票,以投票结果作为调整依据,最后由学校审核确定。二是学校可通过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了解学生在食堂用餐和校园其他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三是学校每学年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个别对象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

2.改变资金拨付方式,保证助学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应改变资金拨付方式,实行每学期前预拨资金,学期结束后清算,多退少补,解决国家财政助学资金下拨不及时,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

3.实行监管长效机制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和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资金,健全各级领导和组织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最好能与公安部的身份认证中心进行对接,以防止身份信息造假,为国家助学资金的发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强化评审程序和公示制度,加大监管检查力度,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助学体系在实现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预期目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建议和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如何能够将国家投入的助学资金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1.利用国家助学体系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1)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贫困生的数量增加,为缩小学生之间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国家设立了助学资金是科学合理的,但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没成熟,在家庭中视为掌上明珠,其到学校后无集体观念和意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在切身经济利益面前,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使国家助学金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让助学政策变了味,成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由于名额有限,一旦没有获得资助,便质疑评定的公正性,不从集体、大局的角度考虑牺牲自己、援助别人,缺乏团结互助和奉献友爱精神,应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

(2)树立学生自立自强的观念。由于资助的无偿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有些贫困生和家长走入了思想误区,把贫困当成是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和资本,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解决生活问题。应树立学生自立自强的观念,鼓励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养活自己,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等形式“脱贫”,认识到贫穷不是耻辱,是一种动力,通过自己劳动回报社会,获取资助。

(3)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助学资金。引导贫困生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使助学体系真正起到济困助学的作用。

2.适当提高奖学金比例,发挥助学体系的激励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这种只注重扶贫济困的助学方式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建议在在原助学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学金比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等形式“脱贫”,使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和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预期目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学篇(4)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公民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教育不应在学生进入职场后才开始,而是应适当前置,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提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学生踏入职场做好初步的准备。

第二,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职场人士获得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缺乏职业道德人只会受到雇主的厌弃,并在事业上难以发展,更谈不上有什么前途。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有效为学生的职业和前途发展铺平道路,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赢得雇主的喜爱,并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闯出一片天地。

第三,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使学生的道德水准在整体上得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如果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则学校道德教育是不完整、不充分的,是带有缺陷和遗憾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置于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方法选择和方法创新,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从如下方法进行创新:

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以生动、有趣、真实的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热情,并促进学生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搜集有关职业道德的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以基本案情介绍、案情分析、案情总结、师生评议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有关职业道德的正反面案例,并就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提出一些要求。教师应在案例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

二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设定一定的情境,又学生设身处地实现身份、境况上的模拟,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并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客观条件和心理条件。当前情境教学法在我国数学教学、外语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尝试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开展情境教学法实践。职业道德教育中情境教学法的开展可以通过学生职业志向搜集、情境设定、特定情境下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培训、学生个人陈述和总结等阶段,诱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他对职业道德看法,以及在提升自我职业道德方面应作出的努力。最后,应通过教师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误区、总结经验,并真正提升对职业道德看法和认识。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反映出时代精神,并真正满足就业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内容上强调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勤勉、专注精神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包含勤勉、专注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专注于事业,服务于社会。一些毕业生缺乏勤勉、专注精神,如在工作中表现得过于懒散、频繁跳槽但不得志、不深入研究技术浮于浅表,这些现象会使雇主对毕业生持负面看法,不利于毕业生成长。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勤勉、专注,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倡导唯有专注、才有发展的理念。

中等职业教学篇(5)

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具体量化为职商,体现一个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因此,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职业素养是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堪忧,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普通高中。中职生虽然年龄和普通高中生相仿,但是他们处于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心理状况、身体发展状况都有着其特殊性,中职生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担负的教育责任重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备更全面、更高、更强的职业素养。

1.师德素养

师德素养,即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指教师从事教学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止行为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中职学校教师要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和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所以,身为中职学校教师就应自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素养,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和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保罗・车可斯基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技能,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

信息素养是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师必须有信息意识,具有储存信息、处理信息和转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找到与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信息,同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大部分信息意识不强,不能自觉、主动地接触新事物,不能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信息知识缺乏、信息能力缺乏、信息道德修养不够都制约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其信息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对其信息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信息能力,让教师可以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全面地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3.知识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知识素养具体包括知识的深度、广度、结构,知识的获取、管理、运用能力等在内的综合性的知识水平的体现。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精深、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够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操作技术,而且要了解其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要求、能力和习惯,紧贴现代科技的前沿,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掌握科学新技术,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手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是指在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教育观念、理论知识、思想道德、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推广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助于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培养教师的职业志趣。同时,只有教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往往忽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适应不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不断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敏锐的科研判断能力,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职业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教研尝试,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方法和资料的收集与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

5.创新素养

教育部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全面推进面向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应改变传统观念,具备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尝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有创新思想,建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素养提高是个持续不断的长期过程,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尽可能地促进中等职业教师队伍走向成熟,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长福.谈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杜巨玲.浅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6(2).

[4]张义红.论和谐社会中的教师素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中等职业教学篇(6)

由于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殊环境以及当今“就业热”、“普高热”等因素的影响,在中职教师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关注比较多,而对中职教师的关注较少,然而,中职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发展,因此,从维护中职教师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表现出的身心疲惫状态,是对所做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不得已而为之,感到厌烦,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一般的高等院校教师相比,其地位、教育对象的素质、工作的特殊性等都导致中职学校教师中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障碍,重度心理疾病。部分教师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学生,有的教师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自身发展,还有的教师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工作负荷。

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头晕、血压升高等,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也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2)心理方面:感觉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把工作看成是枯燥无味、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对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厌倦,经常觉得焦虑和烦恼,见到困难就躲开,不愿钻研。(3)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因为经常感到压抑,所以对工作没有进取心,减少或者拒绝接触学生,用固定化的语言对待学生,对学生缺乏同情心,对同事常持多疑的态度。

总之,职业倦怠所造成的影响覆盖了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方面,不仅对教师本人有害,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也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后果。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与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变化带来的挑战当今时代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等。中职教师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且还要担当学生的智力开发、学习引导以及其他繁杂的社会角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中职教师做出自我否定与积极创新,这无疑会给中职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职业教育市场变化给中职教师带来的恐慌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就业导向,这是由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所决定的。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近年来的“普高热”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年下滑,就业困难,生源减少,严重威胁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三流学校”、“杂牌军”,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眼中地位很低,因此,学校一旦招不到学生,将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将面临下岗的命运,由此必然给中职教师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

2、学校因素。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使教师感到棘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缺乏自尊心,心理承受力较差,道德行为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使得中职教师的教育工作难度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接受能力,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解决学生的违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由此构成对中职教师特有的压力。

工作负荷带来的极大压力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导致每个专业都涉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门类繁杂,平行班很少,经常会出现一个教师要承担两门以及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情况,除了理论课教学,还有技能课教学。学生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学准备、批改作业等任务繁重。中职教师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很严重,“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中职教师感到喘不过气来。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在职业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新政策,如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学历达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种各样的培训考核越来越多,在岗的中职教师工作负担繁重,缺少外出进修与提高的机会,但面对新开设的专业,又不得不教授自己尚不熟悉的课程,这势必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惶惑。

3、自身因素。中职教师的情绪、期望与归因知识丰富、谦逊礼貌、有利他精神等是教师的优良品质,但有些教师追求完美,忽略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过分追求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如果一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感,对自己过分自责,对他人怀有敌意,无疑会增加心理负担,影响与外界的交流。角色的冲突中职教师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的,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他们既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又要做学生的朋友,既要担负起教师的责任,又要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既要搞好本职教学工作,又要与外界沟通协调。这种种的角色不可避免地会给中职教师带来心力交瘁的感觉。个人生活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工作量大,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顾及父母的身体与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会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另外,职业学校教师地位与工资偏低,住房等实际问题所产生的角色落差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失衡。

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社会――应营造重视中职教育的舆论氛围压力的缓解、倦怠的弱化不能仅靠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支持系统。首先,要对中职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提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再次,要鼓励中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使他们明确改革的目的,并使他们主动地、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改革,这不仅能有效地减轻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也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使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关心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校――要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行政和管理部门应为中职教师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外部支持系统,从政策、体制、待遇、精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如平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增加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的认同与理解,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要满足教师高层次的需要(如获得尊重、施展才华等),学校应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使教师看到自己的尊严,从而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

自身――要积极进行自我调控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是克服职业倦怠情绪最有效的方式。首先,中职教师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认知、评价自身及外部事物,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夸大或缩小自身价值,要从心态上善待自己,宽待自己,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其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中职教师应根据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产生压力的原因,掌握一定的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如自我暗示、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幽默感、向朋友倾诉等。再次,中职教师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认清职业学校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预测这些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有的放矢地抓住机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职业教育领域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主动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领域,增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自身,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因此,中职教师要学会科学用脑,培养良好的情绪、成熟的自我意识与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轻精神压力,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学篇(7)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1.社会问题。首先,职教行业不被看好。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特别是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但社会各届仍有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还存在认识的误区,比如:求学取向一热一冷、生源质量一好一差、学生感觉一喜一悲、社会评价一褒一贬。职业教育至今仍未完全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处于这种背景下,职校教师在地位上、声誉上都不如普教教师。其次,职业教师定位不明确。曾有传言“多办一个职业中学,就可少办一个监狱。”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在大社会的眼里,职业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功能,仅仅为了管教孩子,防止孩子因犯罪而进监狱?职校教师在社会环境中也受到类似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太明白或根本不明白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对自己为什么要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何意义?并不清晰明确。

2.职业问题。很多职教教师深有体会: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就找不到“感觉”。所谓的“感觉”,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施展才华的成就感和完成使命的满足感,对工作意义的肯定和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会认为自己担任的工作很难使学生们学到东西,教学工作没有太多的意义,认为职业学校的存在没有太大的必要,消极地认为在职校工作只是浪费青春、虚度人生,造成职业学校教师心理上存在严重的困扰和负担。

3.家庭问题。职校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教学科研,学术研究,上课备课,学生管理上面,往往忽视了家庭责任。家人的不谅解和不支持使职业幸福感大打折扣。很多女性教师还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过程,担任着比男教师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如此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之下,很难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体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研究证明:从性别上看,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生职业倦怠;从婚姻状况看,已婚者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大于未婚者;从有无子女来看,有子女者比无子女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精力在工作中,才能体会来自职业的幸福感。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调适策略

1.社会的关怀。加强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关注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和生活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政策制定,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帮助职校尽快摆脱困境,让人们更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关心、支持职教工作,增强职教工作者的信心。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的制定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让更多的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

中等职业教学篇(8)

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措施

1 设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目标。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所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合格会计人才。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打开已有的知识大门,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寻找打开未来新知识大门钥匙的方法和教会他们开门的技巧。

2 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教学应增设诸如网络会计等新兴课程,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例,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例,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

4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学设备,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在会计教学中,借助先进教学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较好克服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 强化会计实践。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通过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6 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会计工作。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郎兴洪

摘要:语文是高中教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为了顺应高中课改的潮流,高中语文教师要冷静思考、把握形势、研究对策,让处于课改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有更高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效率较低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堂效率直接影响了教学目的的实现,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知识,成绩自然不理想。面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语文教师在忧心的同时,应该结合新课改实际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全面理解新课改精神

教师首先要真正地体会到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实施具体的解决方案。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想法,如课堂提问过多、课堂上的资料补充过多、不注重文本的学习、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等。这些问题都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新课改精神,将新课改理念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教学要将继承传统与吐故纳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事实表明,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容易放松心情,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保证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注重互动环境的创造,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与规律,不可只教授课本上的内容,要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在督促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在尊重学生个人爱好的前提下,开展对他们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改变课堂封闭的现状,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学习,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具体化、开放化,降低对习题的依赖,最终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没有必要讲解的面面俱到,应对讲解的内容有所筛选和删减,抓住教学的精华与要点来开展教学,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强对知识量的控制,筛选知识中的精华与要点,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能力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等职业教学篇(9)

针对当前中职生的现状,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前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中职学校学前专业舞蹈教学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更为广泛,它要求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舞蹈专业中表演、教学、编导这三门不同学科的内容,做到同时具备会跳、会教、会编三项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

一、中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的现状分析

1、基本条件差。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初级中学。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都未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训练。并且学生年龄偏大,身体的软度、开度、肌肉能力与柔韧性都没得到锻炼开发,一部分学生的身体条件又相对较差,所以,这些学生入学后,必须从基础学起。

2、学习意识淡薄。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由于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苦,所以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一年级基本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极少部分学生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入学后专业技能较为突出,于是自我感觉良好,表现为课上练习时怠慢、慵懒。

3、学习时间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为3年,但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量的课程,导致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舞蹈又分为很多种,民间舞中要学藏、汉、蒙、维、傣这五大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且复杂,每周的舞蹈n很难完全掌握。

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

学前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她们的舞蹈教育不是对舞蹈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舞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幼儿师资的教育,因此,学前专业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启蒙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幼儿教育为最高目标,以美育为核心理念,以舞蹈形式为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幼儿舞蹈是幼儿用身体语言,与音乐和戏剧表演等相结合,表达幼儿情趣的艺术形式。在幼儿园,舞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除了要教学生舞蹈的基本动作、技术、技巧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力、人文修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在具有形体美的同时,具有对美的感悟、理解、联想和阐释能力,从而由内到外地具有气质美和精神美。

三、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学前专业舞蹈教学

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它要求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舞蹈专业中表演、教学、编导这三门不同学科的内容,做到同时具备会跳、会教、会编三项能力,以较好地胜任毕业后所从事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为此,把“三会”做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关键之所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提醒我们,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实现“三会”目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进行耐心仔细的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障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起战胜困难学好舞蹈专业课的信心。

1、以儿童舞蹈为重点,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幼儿舞蹈教学在学前专业舞蹈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首先体现在基训当中。我们在教授把上、把下的各种组合时,都将儿童动作有意识地融合进去,并且贯穿基训课的始终,以保证教学重点得到切实突出的强调。其次,在民族民间舞教授过程中,儿童舞蹈组合总是作为一项有机内容得到重视。每当完成一种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时,我们都相应教授具有该民族特点的儿童舞蹈组合,使学生的民族民间舞学习与儿童舞蹈学习协调同步。

2、认真组织好持之以恒的舞蹈基训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基本素质。做为提高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基训内容贯穿在舞蹈教学和舞蹈活动的始终,以解决手、臂、脚、腿身段等各部位基本素质的提高问题,使学生的舞蹈动作做到规范、准确、美观。

3、认真抓好民间舞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重视民间舞教学,提高学生的舞技,丰富舞蹈语汇、积累舞蹈素材,培养学生舞蹈的表现力、鉴赏力和创编能力。在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以组合为主,以单一的动作练习和韵味的磨炼为辅,重点放在掌握各种民间舞的特点上,每当教授民族民间舞之前,首先介绍这个民族的风俗、人情、舞蹈风格、动作特点,基本手脚位置,舞蹈的种类、形式和常用步法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积累了舞蹈素材,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和同学们的鉴赏力。

4、引导学生多动脑、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在教授民间舞蹈之后进行一次该民族的儿童舞蹈创编练习,创编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间互帮互教,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加工改进的意见,让他们经过反复修改后,安排时间让每一组学生都进行全面表演,由教师进行讲评。这种直观、立体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编舞能力,这种由集体创作渐渐发展到个人创作的形式,较好的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创编能力。

舞蹈的特点决定了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所以提高学生的舞蹈修养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不断探索长期实践,它不仅仅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事业和追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每一位中职学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水平,还在于运用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教学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她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操,深入理解幼儿舞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能力,使学生都能很好的胜任幼儿舞蹈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1]吴彬,舞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中等职业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29-02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2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3.2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爱好、教师特长、社会需求等因素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建设确定为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完成其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主干专业课及实训课程以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3.3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建议

(1)重新确定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 、制造业(企业) 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中等职业教学篇(11)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2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3.2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爱好、教师特长、社会需求等因素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建设确定为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完成其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主干专业课及实训课程以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3.3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建议

(1)重新确定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 、制造业(企业) 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