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9 08:55:37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1)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30-01

前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涉及到很多的教学内容,且非常庞杂,并且与其他的教学项目存在着较大的交叉性,导致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难度的不断增加。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且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教学下,顺利的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例如,汉字、词语等等,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的学习,进行作文写作。可见,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将会影响到其他学习项目的学习质量[1]。②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语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分析

2.1 课前导入法。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法主要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新知识的导入,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基础知识普遍难度较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2]。课前导入方法较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利用游戏、利用名人轶事以及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课前导入。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其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文言文的很多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不同。在文言文中,妻子是妻子和儿女,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妻子就是指男子的配偶。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小笑话,核心意思就是将妻子的意思弄错了,学生在听笑话的时候已经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并且对文言文的词义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

2.2 情境创设法。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道具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快速的理解相应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上的语文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3]。教师可以为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当然,这些资料主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报纸、杂志等,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查找资料中词语用的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哪个学生找的最多视为胜利。而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学习和理解相应词语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4]。

2.3 问题引导法。所谓的问题引导法主要就是指,教师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文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和整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5]。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项目,也是教师开展其他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科学的开展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以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元武.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课外语文. 2014(24).

[2] 吴瑞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浅探[J]. 情感读本. 2014(35).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3)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并有所创新。初中化学基本上是学什么考什么,而高中化学可谓是“声东击西”。这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 初、高中化学教材知识的衔接

2.1 初三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较多,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2 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2.2.1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中,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2.2 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难度也加深很多,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2.2.3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②“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2.2.4 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三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3 加强学法指导

3.1 开设学法指导课。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4)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5)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毕业生如果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那么,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就相对困难。当然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我的2008届一名中考生化学成绩差1分满分,可在高中第一次的化学测验中只得了19分。同时高一学生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普遍降低。在此,我想对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谈谈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是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是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难学的主要原因。

二、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知识需要应用的部分内容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元素周期表等知识。

(二)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知识仅从化学变化中的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而进入高中后,则需要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方面,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中,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中化学简单举例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在高中化学知识里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在初中化学里只列举了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能够认识什么是离子化合物,什么是共价化合物即可;高中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此可知高中教材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知识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上启下

(1)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化学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简单计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作为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同时也是高中知识的一个常见的考点,在高中知识里只作常规要求。

(2)“差量法的计算”的应用

这种方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但初中阶段却不作重点要求和掌握,在高中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了其反应方程式和仪器装置。高中知识里要结合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氨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三、积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6)

(一)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教学缺乏深度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很容易陷入了两难的状态,虽然能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但教学手段却十分单调,课堂气氛很沉闷,缺乏一定的深度,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他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就是直接运用多媒体来将基础知识的内容投影出来,让学生做好笔记,或者在课堂上记住,就基本上是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这样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运用就行,无需更深入地与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有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引号”的五种常见用法时就直接用投影仪将知识点“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反语)、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表特殊的含义”等等投放出来,让学生抄好笔记就算了,并没有举例子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教学过于以教师为主,缺乏对学生基础程度的把握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时,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上课,并不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缺乏对学生基础程度的把握,使他们在教学时总是无法让学生有效地将新的知识内容融入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导致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不感兴趣了。例如,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的知识内容,当讲到“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的几种方式时,由于不去了解学生到底对这方面掌握的基础是怎样的,就直接讲“倒叙和插叙”,并没有向学生解释清楚他们的概念和作用,没有向学生说明白“倒叙”是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也没有讲清楚“插叙”是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作用是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个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中。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初中语文的基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分别有文学知识、汉语知识和文体知识。其中就囊括了语音、汉字、短语、句子、一般的文体知识、基本课文所涉及到的作家和作品内容。这在语文知识体系中就处于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对学好语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好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将这些内容教好,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参与性。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个人素养的踏板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涉及到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道德行为和品德人格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基础知识过于广泛和趣味性的缺乏,他们往往会忽略初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未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奥秘和耐人寻味的意蕴,忽视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对学习个人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而不是抽象地理解。例如,使用分析法。当教到新概念的基础知识时,不要简单地让学生熟记概念,而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新内容。如在给学生讲议论文的特点时,讲到一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和喻证法时,除了解释清楚“例证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还通过分析课文《理想的阶梯》中所列举的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等例;讲明白“引证法”是指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并分析课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引用了达尔文、黑格尔、戴维、歌德等名人的话。同时也要辨析清楚“喻证法”是指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并举例分析课文《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用“打扫卫生”、“洗脸”来比方的。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可更清晰地掌握概念。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7)

由于初中课标的限制,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入门过程,学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只限于一种基础的肤浅的认识过程,教材不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能力,提倡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这样的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缺陷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的许多知识在教学时直接以初中知识为基础的。但新教材的许多知识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够的能适应高中教学要求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初中只是指出: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整体概念拆成两个部分进行描述,而没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更进一步的阐述,所以学生在把握这一概念时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没有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观念,直接影响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再如氧气的学习只侧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氢气侧重于燃烧过程;二氧化碳只描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其水溶液显酸性;物质的分类中,氧化物只划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层次,不再介绍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学反应,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必修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验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学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化学殿堂之门,高中必修化学则是让学生看到了这扇门后面精美的画面,选修化学为学生揭开了精美画面的奥妙。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学的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的延续又为后续选修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深浅,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教学。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的知识点

由于初高中两套教材中知识点编排的难易程度、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学(特别是高一教学)的难度增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识特点,补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识编排上产生的知识漏洞,以弥补学生知识的欠缺。这一过程,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应用的基础知识不知道或不会使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一化学的学习任务,教学中需要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能要衔接的内容

知识点 建议增加的内容

实验基本方法 结晶;仪器基本操作

物质的分类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定义氧化钠、氧化铁碱性氧化物概念碱性氧化物通性预测氧化铜、氧化镁等

性质 (酸性氧化物酸盐;碱性氧化物碱盐)

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初中定义

金属化学性质 铁、镁的性质

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 Cu2+、Mg2+的性质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半径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初步规律

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属与海水资源 蒸馏原理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的注意点

1.学会让学生自我构建衔接的内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的罗列式、填鸭式的补充和记忆,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据自身的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和充分讨论,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构建需要衔接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简单介绍了金属氧化物中CuO和Fe2O3与酸的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中CO2与NaOH的反应,但并未将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书写像Na2O、CaO、ZnO等与酸反应的方程式,归纳该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而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总结碱性氧化物的通性,预测其他金属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质。类似的,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酸性氧化物的规律。通过这些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2.化学教学中注意衔接的时机和方法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8)

高等数学教学放在初级数学教学后,说明两者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初级数学的知识。初级数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涉及到的理论内容也比较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初等数学中,难度最深的就是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求解,没有矩阵和线性代数的知识,在几何方面都是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对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因此对于高等数学来说,初等数学是基础也是工具,如果没有初等数学的学习,也就无法学习高等数学。作为初等数学的延伸,虽然都属于数学教学的范畴,但是由于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延伸关系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如在中学的教学中,老师占有主导地位,属于灌输式的教学,而且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学习初等数学知识。而在高校中进行的高等数学教学,采用的是自主式学习,学生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短,大部分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后,很多学生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复习。

(二)初高等数学教学的联系

初等数学作为高等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呈现出一种“倒金字塔”的关系,虽然下层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基础不够牢固,那么整个体系就很难保持稳定,如果底层出现了断层,显然就无法继续以后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初等数学对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这符合客观的发展规律,要想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初高等数学教学还处于独立的阶段,相互之间的联系很少,如在初等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虽然听过微积分、矩阵等名词,但是对其具体的概念了解很少,而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认为学生能够进入到高校中学习,在高考中数学成绩必然较好,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因此只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很少会涉及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这样独立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数学教学需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该对课程内的知识进行最大的扩展,而在高校的数学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偏科的问题,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其他学科较强,因此总分可以进入到高校中,但是已有的数学基础对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都无法很好地进行理解。

二、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分析

(一)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概念

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不同阶段,初高等数学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受到目前独立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容易出现断层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概念,希望在教学上,最大程度的体现出二者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初等数学的同时,尽量多地了解到高等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尽量的带领学生复习初等数学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复习旧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加科学、可行,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中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对于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如果要进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中学和高校的老师进行协同,考虑到我国的学生数量巨大,而且分布比较分散,因此很难进行。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实行初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体化,只有教育部门出台一些制度,对中学和高校的数学教学工作进行引导,让高校中的老师和中学老师产生默契,逐渐形成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模式。

(二)影响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因素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如要想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模式,首先需要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老师配合,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两个老师处于不同的学校,甚至处于两个不同地区,如果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的侧重点,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影响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模式建立的最大因素,就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如在初等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想扩展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如果老师的高等数学水平较低,显然就无法完成这个工作,尤其是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老师的自身水平较低,经过了多年的初等数学教学,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都忘记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高等数学知识的扩展。而高校中的老师,认为自己教的是高等数学,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且自己虽然能够很好的运用初等数学知识,但是要想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老师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也不愿去刻意地带领学生复习这些知识。此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教材的选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构建。

(三)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措施

要想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体化的初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首先国家的教育部门应该从政策上进行引导,由于初高等数学教学的场所不同,而且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在这些学校之间,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方式,如果教育部门能够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引导政策,对初高等数学教学进行规范,就能使不同老师的教学能够具有一定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一部分,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保证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所以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培训,学习最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对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国家拨款等形式,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从各个方面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够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模式。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普遍问题

(1)基础英语知识体现不足。目前大部分初中英语教材在进行编写时,往往过于注重强调格局的系统性,强调让学生在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中学习知识,忽略了基本语言知识如单词、语法、句式等的讲授。

(2)对以往教材的成功经验吸取不足。新课改以来,各种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对以往英语教材在编写中的成功经验加以重视,出现了一种一味强调创新理念和形式的现象。诚然,创新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式有利于新形势下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也应该看到以往教材的成功之处并且加以吸收利用。

(3)以往的英语教材存在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主导性不强、为了学习而学习的问题,而且旧的英语教材中,语言比较缺少生活化,显得比较生硬,对于语法的讲解教条化,不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等。以上这些都是新课改以后对传统英语教材批评的方面。然而,我们还应该考虑,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初中英语课程,与真实的口头交际是存在区别的,地道的英语也不可能完全贴合中国人的实际生活。

(4)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在呈现的内容上减少了基本知识的含量,更多的是通俗化、卡通化的插图等。重视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好的,但是不能忽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够本末倒置。

2 初中英语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概述

英语教材编制人员在对教材进行编制时,首先要细致化和具体化地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所学内容,确定出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最后,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据,确定教师应该运用何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总的来说,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所涉及的就是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应从课程目标、编写理论、基本知识、方法理论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完成听、说、读、写这些基本任务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理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每一本英语教材都应该体现和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对于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各个重要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是教材编写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成的主要工作,与此同时,编写人员也不能忽视构建教材知识体系中其他更深层次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关政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还要综合考虑学生总体情况以及个体差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及最新的教研成果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对影响教材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才能构建出越来越完整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初中英语知识体系。

一般来讲,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开放的,这是因为英语的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英语教材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变化不断对体系内的组成要素进行调整和排列。另外,英语的教学是整个学校课程教学总体的一部分,英语的学习同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同样涉及到了认知、理解、记忆等等的活动,而且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这一门语言,不光需要学习语言知识,其他科目的某些内容对与学习英语也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在构建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时,还需要考虑这方面的特性。

3 初中英语教材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做法思考

3.1 核心基础知识的分类 (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44页)

在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时,由于英语课程的内容与英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是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初中英语课程所要教授的内容细化分解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基础性知识由于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两大类。基础英语知识的工具性表现在英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作为个体进行思考的工具;另外,英语也是个人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或者职业技能所需要掌握的工具性知识;同时,英语也是人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需要掌握的一门语言;所以,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都是具备工具性质的。人文性基础知识则包括情感以及文化上的比较和认同、价值观的比较等等。

3.2 教材内容的有效体现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呈现形式主要包括了主题板块、课文和课堂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

英语教材分主题板块的理念是从国外兴起的,在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主题来进行区分,比如有语法知识、口语表达、听力练习等等不同的主题。目前我国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按照主题板块的形式来进行的,比如人教版的初中二年级英语下册教材,分为了“天气”、“度假”、“流行文化”等几个主题,这种呈现方式使英语课本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练习题在设计时应该考虑联系的密度以及强度,以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

3.3 重视和明确教材目标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10)

1、态度不端正。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化学已经没有计入总分。以至于在有些初级中学都没有给化学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态度,所以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视的程度就不够。学生认为化学成绩不是影响中考的主要因素,把化学归为次科或者是偏科。被动学习,通常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只要记起来就可以了,所以造成了学习过程中只听不问、只记不想的做法,养成了学习化学的许多不良的习惯。

2、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化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化学式的意义、酸碱盐的反应等。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够体会。而初中毕竟才一个学年,要学习这么多抽象的知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3、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差。虽然教材改革增加了许多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对待实验还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心态,对高中的实验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衔接过程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刚进入高一的第一节化学课的重点不是复习,而是强调高中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改变已有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提醒”不只是一节课的事情,而是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他们自发地学习化学。

2、复习理论知识。

虽然在高一必修一的教材中有穿插复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形成体系,对学生复习初三基础知识造成困惑。所以个人认为准备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下:

(1)复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意义(大约2节)。

(2)复习原子的构成,从原子核的构成到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从核外电子到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和化合价的判断、化合价的规律、顺口溜等(2节)。

(3)复习1-18号元素的符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来书写化学式,并通过物质的构成来判断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1节)。

(4)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方法以及表示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节)。

(5)复习O2、H2、CO2等物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实验基础(2节)。

(6)复习酸碱盐的性质(3节)。

(7)小测及评讲(4节)。

有针对性地从微观结构开始复习化学用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对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那就是高中化学有要求而初中课本不作掌握要求的内容。比如:氧化物的类别、酸、碱、盐的概念,同素异形体等等知识应该再做适当的补充说明。要做到这些,建议高中教师应该去通读初中化学的课本和大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适当调整高一必修一教材的教学顺序。

(1)将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知识放在第一单元之前来学习。

(2)把第一单元里的《物质的量》移到第二单元《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之前学习。

(3)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习之前应该复习初中的实验基础。

操作,有条件应当准备一两次基本操作的学生实验。

调整以后必修一专题一的内容就变成了:原子结构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量的关系配置溶液。

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与衔接了初中知识,并且把“物质的量”这个难点往后推移,减轻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就开始出现“畏难”的情况。所以做适当的调整,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善用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开始会以“看热闹”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实验,那我们就在实验教学的开始以“魔术”(一些课后兴趣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件事、一句话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爱”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篇(11)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术作品,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语言、表现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在类似内容的表现方面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2、了解物质材料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的质感、特性和在参与艺术造型种不同的效果,体验用自己双手所创作的美与生命。羊城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的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3、了解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初步学会以易得的材料设计制作沙盘模型学会调查

研究、搜索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认识社区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培养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发展的态度和情感。

4、了解本地美术文化的种类、特点及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初步掌握当地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种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尝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创意设计。通过收集、调查等方式对当地美术文化进行考察,体验美术学习的考察方法和手段,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考察和继承发展的设计活动,增进对自己的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形成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工作的合作意识。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初三美术教师工作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教法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