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震撼的科学实验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7:55

震撼的科学实验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1)

刚教完初三回到初一,对刚接手的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差大为震惊。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与小学老师的交谈中得知这是狠抓教育质量的结果,连小学也以分数论成败,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初一数学老师,我们必须做些什么解决目前的困境。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呈现方式日趋形式化,定义、定理、证明、推论等,显示出冰冷的美丽。但是,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人的社会经历及精神生活中寻求思维的契合点。某些事件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则能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只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给学生以美的震撼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片段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出示图片(Powerpoint):水中辉映着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面、漂亮的蝴蝶、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这些美丽的图片到底美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生:……(众说纷纭,欲言又止)

师:大家在生活中碰到过具有类似特点的实际例子吗?

生:眼镜、笑脸、门、窗、课桌、圆……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引出课题)我们能不能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合适的定义?

生:在这些图形的正中间似乎都存在一条直线,位于这条直线两旁的两部分位置相对但完全一样。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样?

生: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概括)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就把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老师通过真实的生活背景赋予轴对称图形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又难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不由自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平等而真实的对话中,让学生轻轻松松把握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实质。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让他们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强烈地渴求数学知识。

二、给学生以有用的震撼

数学不仅美,而且非常有用,因为有用才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小到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生产科技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甚至画画、舞蹈和体育等领域也离不开数学,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也要依赖于数学。

片段2:请大家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它的内角和为2000°,那么这个多边形为几边形?除掉的那个内角是多少度?

师:显然这是一个直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不能尝试着用其他间接方法解决?

生:可以试试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

师:谁来试试看?

生: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除掉的内角为x.根据题意得:

(n-2)180=x+2000

……(思维受阻)

师:(启发)x在什么范围内?

生:在0°到180°的范围内

师:(板书)0

生:x=(n-2)180-2000.

师:(板书,并进一步写出)0

生:13

师:想一想n应取什么值?

生:n应为整数,所以应取14.

师:既然n已经解决了,那么x也迎刃而解了,x=160.

通过上面的问题解决,我们发现方程和不等式很有用,方程和不等式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多可能的数学模型,它们是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很有用。

三、给学生以成功的震撼

数学虽然有用,但学好它并非易事。数学课的导入贵在自然、贴切,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关注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的关联性,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并引导他们感悟这种关联。好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从创设生活情景导入,对于一些难以创设生活情景导入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和特征生景,如用数学史话、数学故事、研究方法等数学学科情境为新课做好引导和铺垫。

片段3:全国优秀教师朱敏龙执教的七年级(下)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播放故事(出示Powerpoint):

相传古代有一个王国,由于崇尚迷信,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着“生”和“死”的字样,由执法官监督,让犯人当众抽签。如果抽到“死”字签,则立即处刑;如果抽到“生”字签,则被认为是神的旨意,应予当场赦免。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为了不让这个囚臣有半点获赦的机会,想出了一个狠毒的计策?

师:故事听完了,同学们想一想,国王会想出一个怎样狠毒的计策?

生:在两张生死签上都写上“死”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囚犯不管抽到哪一张都是“死”

师:现在由“生”“死”签的条件换成了“死”“死”签,那么在“死”“死”签的条件下,可能抽到“生”字签吗?可能抽到“死”字签吗?

生:抽到“生”字签不可能,抽到“死”字签一定能发生。

师:这个聪明的囚臣正是巧妙利用这一点使自己逃生了,那么这个大臣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生:大臣先抽一个签,让人打开剩下的签。

师:什么意思?剩下的签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那大臣怎么处理抽到的签?

生:烧掉?吃掉?

师:这个大臣的想法跟大家一样,一抽到签就把它吃下去了,并说了一句话:“如果上帝要惩罚我,现在我已把恶果吞下,就看剩下的了。”那剩下的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说明这个大臣吃掉的是“生”字签,大臣就巧妙地逃生了。

在“生”“死”签的条件下:

(1)一定能抽到“生”字签吗?

(2)剩下的签是“死”字签,说明抽到的一定是什么签?

生:(1)不一定能抽到“生”字签,也不一定能抽到“死”字签

(2)剩下的签是“死”字签,说明抽到的一定是“生”字签。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抽到“生”字签是必然发生的。

朱老师精心挑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巧妙加工后把问题数学化。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朱老师通过巧妙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有趣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领悟到了“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可能发生”的本质,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趣味无穷。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更自信地迎接一切困难的挑战。

四、给学生以评价的震撼

不合理的评价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往往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如有一次偶然提问一个学生:“+=?”,他竟然冒出等于“”,于是全班哗然……“但大家看看他基于什么原因会这样做?”大家七嘴八舌:“简单”“好看”……“所以这位同学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但实际上运算法则要先通分再把分子相加,我们不能图方便而不顾运算法则自己想一个办法来做。”既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还有一次在讲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时,讲了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各顶点处一内外角组成一平角,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二是可以用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和,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强烈要求发言:“老师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能不能通过添加平行线把三个外角搬到一个周角上去,再说明。”“想法真好,以后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从此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在期末考试中还得了满分。

片段4:学完全等三角形后

师: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生:全等!(几乎异口同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惊讶状……)再看看问题!

生:似乎缺了什么?没有“对应”……(猛然醒悟)不一定全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相等的边有可能不是对应边,如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就不全等了。

师:数学是精致的学科,如果你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那么你就接近成功了。

我们不能以一次测验、一次考试评价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而应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中给予适当评价,让他们平静的学习生活中荡漾起阵阵涟漪,赐予他们前进的力量。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主席,数学家H・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公元1908―1990年)有一句名言:“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事实上正是这种“冰冷的美丽”让众多的人害怕数学,远离数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冰冷的美丽”激活成“火热的思考”。

参考文献: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2)

如今,穿越戏已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模式。一部《神话》,从电影到电视剧走得都是穿越的路子。毋庸讳言,穿越戏的最大受众是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是什么魔力让在审美方面近乎挑剔的青少年对穿越戏一往情深呢?笔者想,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穿越戏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青少年最富有的是想象力,最欣赏的同样是想象力。穿越戏给青少年们的写作也带来了诸多启示,最根本的当是想象力的培养。穿越就是借助时空的变幻,让人物的身份在不同场景之间自由转换,无论是神话式、大话式,还是玄幻式、科幻式,都以想象力为创作创新的基础。当然不是所有的穿越戏都大有市场,有的赶时髦的穿越戏会让人生厌,就是因为穿越过“度”,流于滥俗。这意味着发挥想象力是有限度的,要合理、适度。对于写作而言,想象力绝不简单地等同于穿越,更不能为了穿越而穿越。穿越只是一种行文构思的手段,不是目的。

二、跟谍战戏学建构力

在过去的两年里,打开电视,三分之一以上的频道播放的都是形形的谍战戏。如果今天让笔者讲小小说的情节建构,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列举《蓝色档案》《潜伏》《风声》《借枪》等,因为这些戏把情节建构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驱力是矛盾,所谓建构就是有效利用各种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综观这些谍战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取材上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战争时期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矛盾可以建构得很复杂,敌我矛盾、国共矛盾、民族矛盾、爱恨纠葛等可以自由糅合。矛盾多了,情节才会复杂,人物塑造才会更全面,更立体,更富感染力。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大人们所关注的钩心斗角、职场哲学,而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建构艺术。写作需要建构,尤其是叙事性文章,没有独具匠心的建构,写出来的文章只会是人云亦云、平淡无味。“文似看山不喜平”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跟谍战戏学建构力,对写作会有一定的效果。

三、跟偶像戏学自省力

笔者曾静下心来研究过偶像戏,发现偶像戏有如下共同特征:情节走得都是浓情路线,以爱情为主;主演都是帅哥靓女,青春时尚;内容都是青年人之间的故事,时代感强。从写作的角度和同学们交流偶像戏,可以培养大家的自省力。有了偶像,自省就有了参照。从思想内容上说,偶像剧比一些打色情暴力球的网游要干净得多,没有一个偶像剧是教人学坏的。以前几年流行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例,这些戏始终都以年轻人对爱情、成功、幸福的追求为内容,培养年轻人的自省意识。“我手写我心”“抒真情、发善性、绘美景”是指导青少年写作的基本原则,如果离开了生活体验和青春体验,真善美自然就蜕变成了假大空。在学业过于繁重的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被压榨了、逼仄了,几乎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体验和自省的意识都很苍白。毋庸置疑,偶像戏表现的虽是虚拟的生活,但起码可以让青少年培养深刻的自省力。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3)

所谓大美是指奥斯卡大片塑造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美,尤以奇观之美最为突出,它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场震撼人心、华美瑰丽、惊险刺激的视听盛宴。自电影艺术诞生以来,奇观就成为这门艺术的特殊魅力之一,演员亮丽的外形、特别突出的形体动作、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震撼力极强的空镜头环境等几乎充斥在每一部电影作品中,构成这些作品的重要看点。不过,奇观真正成为电影艺术的核心美学元素只有在好莱坞大片时代才成为可能。这一重要艺术特征尤以奥斯卡大片最为突出和典型。

奥斯卡大片中奇观有两种突出表现形式:一是卓越的视觉奇观,二是震撼的音响效果。奥斯卡大片擅长通过技术、思想的创新制作出令观众震撼惊奇、耳目一新的视听奇观,与好莱坞电影和其他作品奇观相比,它们更超越、更无与伦比,极大地挑战着观众的定式思维和想象力,刺激着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使观众更容易产生移情,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惊险刺激、美妙绝伦、前所未有的场面,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奥斯卡大片中的奇观往往就是艺术目的本身,而不再仅仅作为叙事的手段,它们最大限度地调动着观众的视听觉器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审美状态,产生壮美情感,净化着观众的心灵。壮美被称为崇高、雄伟、阳刚、刚性美、悲剧等,它一般引起庄严、肃穆、感动、崇高、敬仰、感慨等情感体验。[1]122奥斯卡大片奇观是电影奇观艺术的引领者和集大成者,奥斯卡大片中奇观艺术正在创造和形成一种当代电影艺术的新类型新范式。

视觉奇观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罕见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的影像和画面。审美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而最容易实现这种状态的情况是审美客体的特殊性对审美主体的诱导作用,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现实人生存在某种恰当的距离。[1]87在奥斯卡大片中,视觉奇观以新、奇、异为主要特色,将满足甚至超越观众期待视野的影像呈现出来,深深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迅速进入审美状态。奥斯卡大片中的视觉奇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地超过一般的好莱坞大片,这是因为它一直都在创新,始终走在视觉奇观的最前列,想方设法地给观众制造新奇、震撼的视觉奇观,满足观众的感官享受。如《星球大战》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卢卡斯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和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大大超出了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体验到了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同样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电影科技的最新手段,出神入化地将真人和卡通角色巧妙地融汇到一起,使观众惊讶于视觉上的瑰丽奇幻、独具匠心,影片创造了卡通电影新的纪元;《侏罗纪公园》更是将远古时期的庞然恐龙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也是史无前例的;《阿凡达》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观众目瞪口呆地体验着神奇美妙的原始森林、可怕凶恶的森林猛兽、硕大凶猛的魅影、波澜壮阔的大战场面,等等,新奇震撼的视觉奇观深深吸引着观众,观众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因此,奥斯卡大片奇观是电影奇观艺术的引领者和集大成者,是影片全球票房收入的重要卖点。奥斯卡大片在清晰地表达简单的故事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思想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制作出令观众震惊的视觉奇观,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引发观众自由情感的运动,产生壮美的情感。

奥斯卡大片中卓越的视觉奇观主要包括:一是气势恢宏的场面,二是独特的角色形体动作,三是精真的人物造型,这三种视觉奇观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会相互交叉,最大限度地吸引着观众,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使观众产生感动、震撼、敬仰等壮美情感。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4)

厦门科技馆于2007年3月正式开馆,以“人·科技·和谐”为主线设置了五大展区,共计400多件趣味互动展品,拥有多项省内乃至国内第一的展项。

身为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厦门科技馆致力于打造最具活力的科技馆,力求 “让科学更好玩”。

坐落在“东方夏威夷”的厦门科技馆都有哪些特色?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作为镇馆之宝的水钟由厦门科技馆自主研发,是一个以水为动力的计时装置,高7.4米,主要由供水箱、虹吸管、枢轮天衡计时装置、小时柱、分钟柱、泵及控制系统组成。

水钟在设计上借鉴了北宋时期厦门籍著名科学家苏颂所发明的枢轮天衡计时装置,这在世界各科技馆的计时展品中实属首创。而结合了该计时装置和虹吸系统的水钟,便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钟。

还在看3D电影吗?别做OUTMAN了,一起来体验180°4D立体动感影院带给你的视觉震撼吧!

带上影院专用偏振光镜,就可以看到180°的大屏幕上呈现出的立体影像。与传统立体影院不同,观众还能随着剧情感受风暴、雷电、喷水、撞击等特效,让人身临其境,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一起踏上惊险刺激的旅程。

磁电大舞台共有静电跳球、静电转轮、法拉第笼和静电发生器、极光、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玻璃管沿面放电、拉弧秋千及特斯拉线圈放电等8项展品展示。其中的“当红明星”就是法拉第笼和静电发生器。

当2万伏特的高压电流通过静电发生器转化为静电作用在人的头发上时,“怒发冲冠”这一奇妙现象就会在你眼前生动上演。特斯拉线圈放电则展示了100万伏特高电压的巨大威力,还原了自然界中电闪雷鸣的震撼场面。

地震模拟平台是厦门科技馆结合厦门本地的技术力量,自主创意、自行设计的创新展品,采用X、Y、Z三维全立体空间运动合成,输入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的真实波形,就能体验地震带来的恐惧了。

地震模拟平台设计了一个家庭厨房场景,参与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地震的运动波形,开始是纵波,接着是横波,然后便是7.8级地震波带来的恐怖体验。

真实的地震场景模拟结合工作人员对地震知识和避震自救知识的科学讲解,这样当地震来临时,你就知道应该如何自我防护了。

“台湾海峡的前世今生”展项位于海峡两岸海洋科技展示馆,它的造型像一个破裂的蛋壳,在地面直径达6米的巨型幕布上,上演台湾海峡6亿年来的沧桑巨变,让你瞬间“穿越时空”。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5)

外语学院  07级英语本科二班  王莉丽  13470093583

2008年的“大事”云集,这些“大事”让我们措手不及,让我们痛心,同时也让我们感动着,让我们知道中国是怎样的团结,中国的凝聚力有多强。2008年1月25日,南方遭遇大雪灾,全国人民进行雪灾抢险,2008年3月14日,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全国人民齐心反对藏独,2008年4月全国又流行了手足口病,最让人震惊的是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7.8级地震,这次灾难震惊了全中国的人,也震惊了全世界的人,因为有太多无辜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因为有那么多生命要永眠,这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我们心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爱心,看到了中国这个人文主义的国家!让我们向那些遇难的灵魂默哀,也让我们向那些在灾区奋战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记得灾难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对即将奔向灾区的将士们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温总理的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句话一定震撼了大江南北,震撼着灾区人民的心,震撼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同时震撼了今天每个大学生的心。作为新时期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也同样被祖国养育着,被人民养育着,我们享受着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才得以受到今天的高等教育,我们受恩于祖国和人民,我们该怎样回馈他们?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会经历硝烟四起的战争,不用豪言壮语的奔赴前线,不用抛头颅,洒热血。那么作为今天的大学生我们该怎样爱国?都说我们是叛逆的一代,我们堕落,不懂得拼搏奋斗,只知道享受;说我们更喜欢进口不喜欢国产,我们崇洋媚外,吃外国的食品,追赶外国的潮流。然而当我们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知道,许多人也该知道我们很爱国,我们也有坚强的意志,我们会和中国紧紧的站在一起,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可以给祖国特殊的力量。面对灾难,当代的大学生都竭尽全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看着那些逝去的生命,太多的人泪流满面,为那些遇难的同胞,为那些感人的故事。献血车前排着的长长的队伍中很多是大学生,我们向捐款箱中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投入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们能做的实际的事情也只有这么多了。

今天的大学生到底该怎样爱国?不能只是为了灾难痛心不已,泪流满面,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发奋图强,要懂得团结的力量,懂得面对灾难我们要冷静要坚强。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人都该从我做起,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有志于科研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全力,在面对天灾时能不再那么束手无策,不再让那些无辜的人丧生,建造结实的家园。敢于创新,使中国有更多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让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再受别国的干涉。还有,我们不能冲动要理性的爱国,比如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我们不该被不法分子利用,不该盲目的内乱,要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家的发展动态。

从我们当前实际出发,我们不该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该再只顾追求潮流,生活腐化,.不该再做一些无用的事情,要努力的学习,为今后回报国家和人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8年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大事,我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事情是对中国的考验,2008年中国奥运会一定会成功举办,中国也一定会在今后更加繁荣更加富强,中国一定可以像巨龙一样腾飞。

在这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为四川加油,为中国加油!

相信今天的大学生可以成为龙的最好的传人!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6)

2004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后天》是西方灾难电影的经典巨作,它逼真地反映了温室效应带给人类的灾难:龙卷风、海啸、 洪水、冰雹。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 气温急速下降,包括自由女神像、艾菲尔铁塔、大本钟在内的地标性建筑骤然冻成冰柱,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时代。影片体现了导演艾默里克的生态忧患意识,他希望观众能够看到电影虚拟世界呈现的严峻的生态现实,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意识到它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厄运。影片以超凡的预见力,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的叙事策略,令人震撼的特效场面,凸显生态主题,引起世界范围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后天》使人们联想到近些年地球的极端天气: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龙卷风、中国南方雪灾、冻雨、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灾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拯救我们惟一的地球。

一、主题紧扣现实问题,具有前瞻性

《后天》惊心动魄地演绎了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巨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灾难。导演巧妙地把观众的娱乐喜好同生态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 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体会到其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影片传达了导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密切关注以及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提醒人类审视自己的行为, 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心地球的未来。

导演开宗明义,传达了生态关怀这一主题。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讨会的场景。气象学家杰克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将引发巨大的气候灾变。可惜,杰克的理论和警告并未引起各国首脑的重视。但是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片展现了一系列气候灾变的场景:新德里下起罕见的大雪,东京下起巨大的冰雹,洛杉矶遭遇史无前例的龙卷风,纽约被肆虐的海水淹没。北半球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人们不得不向南迁移。这些情节体现了导演对生态的深深忧虑。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使人类深刻意识到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必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更大灾难。

影片里还有两个场景也传达了浓重的生态意识。一个是被困于纽约图书馆的人们烧书取暖的场景,它隐含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文明的脆弱,另一个是乞丐和狗一同进入图书馆避难以及他们和其他人一起坐上前来救援的飞机,这表现了生命之间的平等,人类和其他非人类生命应该和谐相处。

电影结尾处美国总统发表电视讲话承认肆意挥霍自然资源的行为是错误的,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是那么渺小。这表明大劫难后,人类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的生态意识最终觉醒,承认人类中心论的功利性,意识到维护生态和谐的必要性。

近几年,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灾难性天气频发。2004年,印尼北部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导致至少28万人死亡。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使美国七个州遭受洪水灾害,导致1 200多人丧生。2007年,热带风暴“锡德”侵袭孟加拉国南部,造成1 000多人死亡,50多万人流离失所。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造成44万多人伤亡。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和海啸,致使约1 800户人家遭受毁灭性打击,死者超过千人。2012年,美国遭受暴风雨“德雷科”袭击,受灾民众高达百万。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遭遇50年来最强降雨,洪水造成670多万人受灾。

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的自然灾害验证了《后天》中的灾难假设,使人们不禁赞叹影片具有惊人的前瞻性和警示性,对导演非凡的预见力钦佩不已。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人类继续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过度享受,“后天”,真的会离我们不远。

二、多条线索平行展开,凸显生态主题

《后天》设置了两条主线和多条相关副线,几条线索平行展开,从不同角度表现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烘托和突出影片的生态主题。

第一条主线是通过一系列场景展示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及其引发的空前灾难。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导演以特写和远景交互运用的方式,显示灾难的前兆:南极冰盖突然出现裂缝,而且裂缝逐渐扩大,冰盖开始融化。接着,新德里飘起大雪,东京下起巨大的冰雹,英国全球气候监测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北大西洋中的浮标显示海水温度骤降13度。与此同时,在洛杉矶,巨大的龙卷风卷走好莱坞的标志,很快把整个城市毁得面目全非。纽约先是被海水吞没,然后又骤然冰冻,变成一片茫茫冰原。从气候即将发生变化的预兆到气候灾变的降临到最后一切恢复正常,这条主线贯穿影片的始终,展示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灾变及其巨大的破坏力。这条主线揭示人类及其创造的现代文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另一条主线是表现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人的活动,主要以古气象学家杰克的活动为主。杰克和他的两位同伴在南极冰盖勘探采集冰芯,亲眼目睹了极地整个冰层的断裂。杰克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自己依据史前时代暖流迁移而建的古气候模型预测: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大量的低温淡水就会流入海洋,从而阻断北大西洋暖流,导致北半球,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遭遇严寒,地球将进入第二次冰川时代。他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天气已经开始恶变,严酷的事实使总统终于接受杰克的建议,命令把住在南部地区的人们疏散,向南迁移,警告北部地区的居民呆在室内,尽量保暖。与此同时,杰克的儿子山姆和他的同学去纽约参加百科知识竞赛,由于纽约连降暴雨,所有交通设施瘫痪,他们无法返回。后来纽约被海水淹没,他们被困在纽约图书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杰克警告山姆纽约很快会遭遇巨大的暴风雪,天气会变得异常寒冷,一定要呆在图书馆内,想尽一切办法取暖,等待救援。随后,他和两个助手不顾严寒和危险赶往纽约去救被困在那里的山姆。杰克等人冒着罕见的严寒,经历艰难险阻,终于找到山姆。这条主线呈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空前劫难,使人震撼和惊骇。这条主线描写了父子之间的深爱,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行之间的情谊,描写了他们如何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一起应对自然灾难。这些描写真实、感人,使我们感同身受,使我们深刻意识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和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山姆、美国政府等人的活动是副线。山姆和同学到纽约参加百科知识竞赛,因突遇暴雨和冰雪封冻无法返回家中,被困在图书馆,他们谨遵杰克的忠告,呆在室内,烧书取暖,找来所有能找到的食物,终于等来了杰克等人的救援。美国政府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政府对杰克的警告采取的不同态度来体现的。开始政府对杰克的预测和警告抱着怀疑的态度,不予理睬,到逐渐给予一定的重视,直至最后接受杰克的建议并承认错误。这些副线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气候灾变和生态问题所做出的不同反应。

《后天》以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的方式凸显了影片的生态主题。导演巧妙地把凝重的生态话题以轻松、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给观众的心灵带来震撼并引起观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特效场面震撼人心,彰显生态关怀的急迫性

《后天》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各种特技制作大量尖端而复杂的特效场面,给观众提供了视觉盛宴,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影片借助精彩绝伦、高超复杂、恢宏盛大的特效场面,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灾难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我们对生态问题的深思。

影片有几十分钟灾难场景的连续展现,包括新德里的大雪、东京的冰雹、洛杉矶的龙卷风、曼哈顿的洪水和纽约的“速冻”。每一个特效场面,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尽善尽美、非常逼真,没有任何破绽,仿佛这一切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其中几个特效场面更是惊世骇俗,极具震撼力。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先是滔天巨浪涌进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万吨巨轮被冲进楼宇之间,而后,由于气温骤降,瞬间纽约城由一片变成茫茫冰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城市大半被埋没在冰雪之中。有个恐惧的镜头令人难以忘记:超强龙卷风席卷洛杉矶城,而大厦内的一位清洁工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觉有些异样推开一扇门时,却发现脚下已是深渊,楼房的其余部分已经被龙卷风卷走。此时,整个洛杉矶变成了一片废墟,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被毁于一旦。另一个场面,在苏格兰,英国空军的三架直升机遭遇了巨大的风暴眼,气温降到摄氏零下100度以下,飞机油管冻裂,螺旋桨冻结,飞机纷纷坠毁,幸存的飞行员刚一打开舱门,就被瞬间冻僵。还有一个场面,杰克和他的助手在去纽约救山姆的路上,遇上风暴眼,气温急剧下降,可以瞬间把人冻死。他们凭借经验逃过一劫,却看到一些人冻死在外边。

导演运用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特效技巧,把无数惊心动魄的旷世灾难集中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灾难袭来,人类用大量金钱、智慧和劳动所创造的现代文明顷刻间化为乌有,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这一切使我们感到不寒而栗,使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使我们感到“后天”近在咫尺。最近几年,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变,使人们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天”离我们看似遥远,实际却和我们的今天息息相关。我们的“后天”如何,取决于我们今天怎样做。人类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改变与自然对抗、征服、主宰的关系,重建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珍惜生存环境,减少生态破坏,尽可能地保护我们惟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这样,《后天》中那些可怕的景象才不会在地球上真的上演。

[参考文献]

[1] 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

[2] 周春艳,王国栋.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J].电影文学,2011(01).

[3] 詹想.《后天》——灾难片还是大预言?[J].科技智囊,2010(08).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7)

从灾难片的历史票房来看,灾难片几乎每一部都是大卖,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一种事物受到欢迎必然有它的成功因素,必然有它的接受人群。一方面,灾难片运用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以逼真的灾难场景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给人们带来感官与精神上的刺激;另一方面,灾难片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环境乃至情感的忧虑与担心。人们正是怀着感官刺激与现实忧虑的双重情节走进电影院,去欣赏一部部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涯的灾难,以及人们无助绝望却又永不放弃的温情的灾难电影。令人恐惧的灾难永远是发生在未来的,人们似乎总是在寻找各种方法来规避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者说是在混乱复杂的世界中寻求一种莫名的安慰。不论怎么说,灾难片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灾难的猎奇心理,好莱坞越来越逼真、越来越震撼的数字技术则让人们体验了灾难来临时的震撼性;而好莱坞剧本中一贯的令人感动落泪的情感描写也在灾难片里人们之间的互助中得到完美诠释。

二、灾难大片《后天》启示录

想必我们大家都看过《后天》这部令人超级震撼的科幻巨制,这部同样是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碳气体排放量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成了人类最大的杀手。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等碳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多,由此造成的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以及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忧虑。在我们的生活中,气温变暖所造成的危害几乎已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意识中,随处都可见人们对于全球变暖以及温室效应的担忧。在1997年出于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忧虑,为了减少碳气体的排放量,在日本京都就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今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更是将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

因此就不难想象人们对于全球变暖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焦虑。在《后天》这部电影中,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温室效应加剧,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夜之间突然急剧降温,地球进入了冰川期。片中各种灾难的镜头,如洪水进入纽约市、冻的船来到图书馆门口、绝对零度由地面到高空的急剧上升、旗帜瞬间被冻的僵直、逃亡的人们在冰雪中被冻死的场景等等,无不在向我们阐述着一个事实:灾难面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后天》以现实中存在的全球变暖为题材,似乎就是在警示我们:如果外面不从现在爱护我们的地球,灾难迟早都会发生的,并且不会有片中那么完美的结局。当然在影片中不光是各种灾难的镜头让我们难忘,人们之间的各种感情也让我们为之感动并久久不能释怀。杰克•霍尔博士在知道灾难将来临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告知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最后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徒步在暴风雪中前去纽约寻找他;霍尔博士的助手在行进过程中为了不拖累别人,甘愿割断绳索;山姆和其他人在图书馆里的自救;为了给心爱的女孩拿药,甚至不惜冒着与狼搏斗、与绝对零度赛跑的危险……种种令人感动甚至眼眶湿润的镜头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

三、《2012》灾难的现实消费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耶稣雕像在滔天洪水中倒塌;黄石公园火山熔岩喷涌而出;洛杉矶在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中断裂沉陷;海浪夹带着约翰•肯尼迪号航空母舰砸向白宫……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惨烈灾难,都在这个世界末日集中直观呈现。

这就是正在热映的《2012》――一部看过后让无数人惊恐不安、让美国NASA和科学界多次声明的灾难巨片,更是一部161分钟片长、总共拍摄了1400个特效镜头的科幻巨制,这部影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同样也是《后天》的导演。

《2012》的选题取材于玛雅文明曾做出的“末世预言”:在2012年12月21日,世界将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而滔天的洪水则将淹没整个地球……我认为罗兰•艾默里奇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有他更深刻的内涵蕴涵在里面。首先,2012年12月21日距离现在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人一种紧迫感,让人们对灾难的感觉更加清晰真实,更有一种压迫感,制造了紧张气氛。其次,玛雅文明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明,充满了神秘感。选择玛雅文明的预言,更是激起了人们对未知、神秘事物的探究。

在以前看的灾难片中,拯救世界的主角大都是美国人。而在这部电影中,拯救世界的却是中国人。只有中国才能在短时间内造出诺亚方舟那样的庞然大物。不管是罗兰•艾默里奇所说的是被汶川地震时中国人民无畏危险、抗震救灾的精神所打动,还是只是单纯地想开辟亚洲这块市场,就效果来看,确实取得了成功。

2012世界末日将会来临的预言并不可信,人们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刨根究底。关键是这部影片带给人们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启迪?《2012》票房的大卖一方面证实了灾难片的顽强生命力,以强大的数字技术为支撑,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剧情为主线去吸引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哪怕社会再进步、科技再发达、生活再舒适,但人们内心深处对灾难的恐惧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是患得患失,也许是杞人忧天。但不论如何,灾难片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软弱的部分,使2012世界末日将会来临这样的预言引起人们的众多关注。 四、商业大片的双赢

纵观好莱坞近几年的商业大片,不论是《变形金刚》《指环王》《哈里波特》《X战警》,还是动画片类的《阿童木》等,先不论剧情好坏否,在特效和场面上都是一等一的震撼。在这些影片当中,数字特效运用的比比皆是。在《后天》中只有不到400个特效镜头,而在《2012》效镜头竟然达到了1400多个。这究竟是在炫耀好莱坞数字技术的进步还是在真正地苦心追求真实生动震撼的场面?

归根到底,电影都是虚幻的,或者说是假的。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把自己带入到影片之中,追求的就是那种梦一样的感觉,让自己暂时忘掉真实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带来的魔幻与奇幻的世界中,去享受这令人感到震撼的故事。

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就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虚构的范围无所不至,从彻底的幻觉到科学家彻底自觉使用的图标模型等。一部虚构的著作也许有着几乎无懈可击的精确度,而只要重视这种精确度,虚构就不会造成误导。

作为传播学大师的李普曼对虚构的事物如此的定义,让我们对电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电影本身就是在虚构一个个真实或者超现实的故事,以追求对人们心灵的触动为目的。不论运用再多再先进的数字技术,也只是为了追求更真实、更震撼的效果。虽然是虚构的,会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冲击,但绝不会误导我们。因此,《2010》借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给我们营造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梦――这不是弗洛伊德所解释的自身的梦,而是电影制作人给我们精心准备的视觉盛宴。

这几年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几乎是部部大卖。别的不多说,《变形金刚2》全球狂卷8亿多美元的票房,《2012》仅在内地就有4亿多的票房,这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观众是乐于看到这类制作成本大、场面震撼、特效惊人的商业大片的。

纵观这几年,全球乃至在中国这样的对电影消费不是那么旺盛的国家,商业大片的成绩都是一路飚红,观众喜欢看,舍得掏钱去电影院享受一场视觉盛宴。而赚得钵满盘溢的电影商自然乐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数字技术等的更新与发展上。以此来创造出更多的震撼视觉,带给人奇幻感觉的商业大片。

从这个结果来看,观众与电影制作者是双赢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循环。观众享受了越来越震撼的精神大餐,丰富了自己的娱乐生活;而电影制作者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电影所使用的技术,进而带来更多的商业大片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五、结 语

《2012》在带给我们震撼、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商业大片不是那些喜爱文艺片的影片人批评的那么一无是处。《2012》消费的是灾难,但又不仅仅是灾难。在看完影片之后,我们记住的难道只是火山爆发的场景、大地被撕裂的样子吗?难道只是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庞大无比的诺亚方舟吗?不是,绝对不是。我觉得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弗霍查说过,灾难是人的试金石。在灾难来临时,人不都是自私的。有自私的,但绝对不是主流。荀子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2000多年前的哲人都已经告诉我们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多了比其他生物所没有的思维与感情――或者说是一种可以为了感情而牺牲的精神。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们不会只对灾难感到恐惧,因为我们还看到了人们之间所拥有的在面临危机时才能体现出的种种动人感情,那种令我们迷恋、感动、落泪继而欣喜的情感。不想再多说那些不关痛痒的话,因为《2012》真正地打动了我,就像《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触及我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 黄旭.披露《2012》幕后“魔术手”IT公司的好莱坞娱乐梦[J].电脑报,2009(47).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8)

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美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我们习惯将儿童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儿童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环境存、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儿童思维与个性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理论基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真诚地投入儿童美术教育,在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另一方面,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和对儿童美术实施量化标准考评的导向偏差,使各种具有商业目的、背离儿童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和美术竞赛活动成为主流趋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儿童美术理论滞后与深度困乏所带来的尴尬和危机将直接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作为正确构架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中国儿童美术理论体系应早日形成。

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让所有关心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人士感到兴奋,“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使我们看到美术界终于把儿童美术看作中国美术事业的组成部分。“工程”的结果无法预计,但是通过它,我们能够贴近孩子们活泼灿烂的灵魂与教育者的精神内涵,近距离感受儿童创作的强烈视觉冲击和真实的震撼,我们将审视对儿童美术固有的观念,重新思索它在主体美术领域中的定位方式;探讨美术教育现状,再度比较中外美术教育的理念,开发具有东方民族特质的教育方法,不断发掘人之初的艺术原创力对生命个体乃至人类的深远影响。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9)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86—01

如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让更多的学生趋向优秀,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高峰体验的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这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尤其深刻且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高峰体验”对人的心灵是一种强烈震撼。它是一种高强度的情感体验,它能使一个失意者重新看到身上潜在的能量。马斯洛曾说“高峰体验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他的周围世界的看法,可以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它具有更大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因此,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得学生产生高峰体验便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高峰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来自于学校老师的、来自于家庭父母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另外还有繁重的作业负担。他们的生活单调,每天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轨迹。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越来越陷于一种疲于应付的泥沼之中。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消极状态,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们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

上课之初,我会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讲学稿与课本,很轻松地对学生们说:“我们大家一起来聊天,话题要围绕我们即将共同学习的这篇课文。”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说开了,课文是《勇气》,他们谈论的话题很多。男同学更多涉及到“二战”中的著名战役、将领,他们佩服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智慧和勇气;女同学则对法国妇女的形象做了较多的分析,谈到了“她不太漂亮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坚定的美好心灵”。一堂课就在同学们高涨的情绪下拉开帷幕。每位同学都愿意积极表达自己所预习的内容,没有任何问题的拘束,没有“正确答案”的约束,同学们的表现一个比一个精彩。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的一种享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高峰体验,这种体验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是无法替代的。同学们每天都以一种期待的情绪进入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高峰体验让学生获得自信

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她在小学毕业时的成绩并不突出。进入中学后,我发现这个孩子虽然好胜心很强,但缺乏自信。我要让她逐渐树立自信。一次,语文课课前3分钟演讲,她是在完全脱稿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且语句非常流畅。当即我就向全班同学推荐,代表班级参加全校的活动:在国旗下演讲。

从这之后,我留意着这个孩子的细微变化,课堂上发言越来越积极,班级中的大情小事,她都要积极参与。尤其可喜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和这个孩子进行过一番交流,她很动情地对我说:以前,她并不突出,那次演讲给了她极大的自信,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和鼓励,使她的自信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实对这个孩子来说,最快乐的就是享受到了高峰体验。教育需要高峰体验。尝试给学生以高峰体验的机会与途径。教书育人的效果会更好。

三、高峰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专注程度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10)

在一次校级研讨课上,一位教师在执教“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观察一些生物的图片,有植物的图片,也有动物的图片,然后给学生出示了小猫,学生的兴趣也上来了.这样,不到一分钟,教师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果学生的注意点全在小猫的身上,全然忘记了这堂课的重心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上.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火候,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还没有真正的体验.此时,学生的发言,难免是令人摸不着头脑.如果能够再“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肯定会有新的体会.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为了能够给学生创设活跃有趣的教学氛围,许多教师煞费苦心,但由于没把握住学生在进入体验过程中的兴奋点,产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仅仅只是让学生觉得科学有意思,而没能引起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出现“假性体验”现象.而真正的体验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有所感悟和收获,正如诗人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活动体验,感受新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经历了活动的过程,对于科学感念的理解会更深刻些,思维也会随之发展.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水、玻璃缸梳子、树叶、橡皮筋、石头等,让学生通过小活动来体验声音的产生,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学生很感兴趣,这为探究声音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气体的压强,我给学生设置了吹硬币实验,让学生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以跳起来,比比看谁的硬币跳得最高。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于气体的压强自然感受深刻,这也为后边分析硬币为什么跳起来提供了问题情境.

二、生活体验,情景再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科学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在每一章每一节都能发现生活的影子.比如,在学习“运动和力”的时候,需要学生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是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的情景,比如,让学生演示接力赛中如何才能把接力棒接好.这样,通过情景再现,学生体验到,只要物体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他们就是相对静止的.从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让他们在生活情景体验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科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三、情感体验,提升价值观

传统教学,只是严格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得到提升。新课程也提出要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素材,给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去研究、探索.

比如,在学习“动能和势能”时,我选取了中国发射神舟八号的视频,大屏幕上出现了壮观的场面,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升华,在这种情感的召唤下,学生对于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的学习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四、合作体验,探索发现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很多规律都是现成的,结论都已经提炼好了.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历程.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合作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这样,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才会体会科学家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比如,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电路图的设计、实物图的连接、实验数据的采集、结论的总结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在合作中体验探索的历程,体验实验的艰辛,特别是体验在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诸如电路故障,实验误差,这都是合作中最好的体验.当然,要实现真正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注意这样几点: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11)

当年5月,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并强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 作的必然要求”。

为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官员读书,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从2010年开始联合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至今,已经有四批书目推出。

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告诉《望东方周刊》:“和新闻出版总署有下属机构专门负责党员干部读书活动的推荐工作,他们会先找出版社做推荐,如果觉得好就直接订购。平时也会关注各出版社的书。”

党史热潮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2011年大约发行207万册。这一数字大概是平时的发行量的40倍。”中央党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历时16年编写的党史二卷在2011年面世。这套涵盖了1949年到1978年的官方党史著作,因为涉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备受关注。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这部党史著作顺理成章成为2011年最受干部群体关注的书。

除了党史一卷、二卷,其他党史著作简明读本也成为热点读物。根据中央党史出版社的数据,《中国共产党简史》发行量约为50万,《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约为20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学习导读》约为10万。这些书籍的发行量大约是平时的20倍。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这些党史著作,很多都是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业直接购买的。党史一卷、二卷这套定价将近300元,合计将近2000页的大部头,之所以如此畅销,官方重视是一个原因。

在2011年5月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的第四批学习书目中有3种是党史相关著作,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山高水长- - -回忆父亲聂荣臻》和《遵义!遵义!》。在建党90周年的大背景下,除了党史正本之外,书目以重要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组合,颇为多元和立体。

在第四批推荐书目之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在2010年11月已经出现在第三批的推荐书目上。

第三批书目同样以党史著作为主打题材:除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之外,《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传》等其他5部著作都属于党史范畴,总共占去了8部推荐书目中的6席。这次荐书,显出了为2011年建党90周年预热的意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2011年党史著作的一匹黑马。这本在2011年3月份出版的著作先后数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当年7月已出版了增订本,当年10月出版了英文版。

然而回溯来看,推荐党史著作并非应建党90周年纪念的一时之需。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的四批学习书目中,党史著作始终占据半壁江山,在第二批推荐书目中,《苦难辉煌》、《解放战争》也都是此类作品。

在2011年2月举行的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说,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

地方书单的“前沿”与“实用”

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推荐书目是各地官员读书的基础目录。

2010年,中央推出的第一批推荐学习书目,主要是“围绕深化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来推出的”,具体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著作专题摘编》、《邓小平文选》、《文选》、《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7种经典著作。

马列经典一直是官员读书工程的根基,在中央党校供干部学员居住的招待所,每个房间都有四个大部头,分别是马恩全集、毛选、邓选和江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批书目中,《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作为唯一的理论著作被推荐,在新时期重提党的群众路线,是对当下党群关系及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有的放矢。

此外,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等近年来中央工作的“关键词”,也成为推荐书目的热词。显然,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读书引导官员加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等反映近年来中央执政方略的著作不仅是中央推荐的书目,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写推荐了相关书目,如湖南省推出的《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等。

地方荐书较中央有些不同,湖南省在推荐书目时明确提到,在中央已推荐的学习书目的基础上,重点推荐关于“实现富民强省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书籍。

这基本反映了当下各地荐书的思路。在这一思路之下,财经类书籍成为最常见的选择。《金融的逻辑》、《货币战争》、《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等近年来畅销的财经新作成为各地政府荐书的常客,尽管其中一些书在学界尚有争议。

2011年4月,由湖南省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的书目中,包括《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和《大设计》等颇为前沿的书籍。前者讲述了当今世界军事交战、革命、街头运动、暴力骚乱、国家外交、恐怖袭击、金融震荡背后一幕幕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网络较量。后者则是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最新翻译出的著作,书中从量子论的观点出发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宇宙观和他对诸多宇宙终极问题的解释。

还有一些书同样前沿,而实用性则更加明显。如浙江省测绘局推荐的书目中,就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中国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这些正逐渐成为各地政府执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地不仅推荐官员从相关的著作中学习,也通过官员培训课程更新官员们的相关知识储备。

领导干部个人荐书

相比组织荐书,领导们的个人荐书往往会引起媒体关注。

是这方面的代表。2007年,尚在重庆任职的他力推当地官员读书。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位曾三次赢得普利策奖的作家,因力荐他的《世界是平的》,成为重庆几乎家喻户晓的作者。

随着对外交流的迅速扩大,这本以全球化为主题的著作后来也成为了多个地方政府的推荐书。

当年年底,赴任广东后主持召开第一次省委全会,也不忘通过荐书来实现自己倡导解放思想的意图。会上,他现场朗读了正在读的一本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之行》:“当时吴南生看到汕头很穷,向省委请缨去办特区,说,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广东,一直倡导“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2009年7月31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还联合发出倡议书- -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行动起来,率先垂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掀起南粤读书新热潮。

2011年,致信省直机关干部和各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推荐阅读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为此,广东省出版部门专门加印两本书。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三位作者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前者致力于寻找幸福的个人方法论,后者则希望寻找幸福社会的方法论。

在荐书之前的广东省两会上,刚刚推动了关于幸福的讨论,建设幸福广东,也成为了加快转型升级之外的执政目标。

官员荐书大多青睐经典而非一时的畅销。

中信出版社编辑隋兰兰列举了他们最受官员欢迎的书籍《第五项修炼》。这本管理学的经典曾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在中信出版社也是“久经考验的书”,已经卖了三四十万册。

“有些书总是有政府机关团购,从中能‘嗅’出官员的品位。《第五项修炼》就非常典型。”隋兰兰告诉《望东方周刊》。

在她看来,相比起来,官员看书比较宏观。畅销的商业书,像《海底捞你学不会》,则不是官员们的选择。

三联书店图书营销中心主任张作珍告诉本刊记者,在近年来的官员团购中,三联书店最受欢迎的书包括《的读书生活(二版)》、《读札记》、《红顶商人》、《目送》、《我们仨》等。题材长盛不衰,红顶商人胡雪岩问世20余年多次再版,杨绛的《我们仨》和龙应台的《目送》虽然时间稍近,但在干部群体的购书单上也颇有口碑。

翻看各地大员的荐书,除了以外,最有名的是海南省委原书记卫留成推荐《致加西亚的信》。2004年,他把这本书作为春节礼物送给海南省政府的厅局长和县市长。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也曾推荐此书。这本书的主人公罗文早已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

在所有官员荐书中最为知名的是国务院总理,他曾数次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称“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

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了腰封印有“推荐”的新版《道德情操论》。相比商务印书馆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内容简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除了阐述全书的学术观点之外,简介称: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伟人传记与官场小说

“官员看书大多还是为了工作中的提升,所以他们看的书大多和工作有关,其中有一部分是伟人的书。”张作珍说。

张作珍所说的“伟人的书”,除了前面所述的的读书札记一类,还包括大量伟人传记。这里面,除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外,另有一些历史人物,比如《张居正》和《曾国藩》,《红顶商人》也可归为此类。

尽管有官员将此解读为体会改革的经验,但不难想象,这些政治人物或者政治色彩极强的人物传记的盛行,是因为官员希望从中感悟为人为官之道。老牌的《资治通鉴》更是自古便是为官者自学的好教材,至今仍是不少地方干部之间的“馈赠良品”。

与伟人传记相呼应的,是近些年来官场小说的走红,其中有一些甚至被称为基层公务员的职业教科书。这一占据诸多畅销书榜单的书种,被普遍认为源自1999年王跃文的《国画》,此后类似的题材持续走红。

单从“省长”一词衍生的书,就能看出官场小说的火爆,包括《省长》、《铁腕省长》、《省长亲信》、《省长的女婿》、《副省长夫人》、《女省长》、《省长秘书》、《副省长女秘书》、《省长的家门》、《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

作家们连省长的工作生活都能信手拈来,基层官员自然更不在话下,如今的官场小说已经写遍了乡长、处长、局长、银行行长、驻京办主任、接待处处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这套拥有众多受众的官场小说,自2010年6月出版了第1册,到2011年11月已经出版到了第8册,还未见收尾。主人公侯卫东也从乡镇的办事员一路升到副市长。

2009年10月,《决策》杂志曾联合某门户网站、山东省胶南市委党校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官场小说的阅读群体中,党政机关公务员占到30. 5%,工商企业工作人员占27.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0. 3%,三者总共占到了阅读总人数的77. 9%。在读者的行政级别方面,普通公务员占51. 3%,科级占29%,这是两个最大的阅读群体。副处级占7. 5%,正处级占4. 7%,两者合计为12. 2%。总和来看,在公务员群体中,阅读官场小说的人,处级以下占九成。由此可见,官场小说在公务员群体中的影响。代表作家王跃文,其作品被人誉为现代的“官场现形记”,小说集则被命名为“官场春秋”。

舆论对此多抱有质疑态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官员与权力是不可分的,读与权力斗争有关的书是我接触到的一部分官员的兴趣。官场需要了解潜规则和明规则,他们不喜欢极左或极右的书。”

但官场小说的市场并不局限于官场,如《国家干部》等作品经过改编被搬上银幕,在普通群众中广受好评。

一位省委书记的荐书单

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志军发表讲话。在会议结束时,罗志军做了25分钟的脱稿讲话,向现场的官员推荐了3本书:《精神的力量》、《中国震撼》和《创业的国度》。

《精神的力量》是人民日报理论版的“寻根- -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文章汇编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曾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他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创业的国度》被称为“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 - -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 - -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

这是一份颇为有趣的书单,罗志军花了25分钟来解释他为什么会推荐这3本书。

之所以推荐《精神的力量》,罗志军说,是源于他与《他改变中国- - -传》作者库恩,以及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司长的交流。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前景的乐观。这让罗志军心生感触:“我们学‘七一’讲话,要深刻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提起《中国震撼》,罗志军说:“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它从正面角度介绍了中国为什么崛起,靠什么崛起,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崛起。我们常常讲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被别人捧杀、对自己估计过高。但我们首先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心有勇气有胆略。我们固然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但中国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创业的国度》,罗志军说:“过去我们学习新加坡,注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吸引世界各地企业前来投资。而以色列是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它主要不是引进国外的企业,全都是以色列犹太人自己创业,技术水平绝对是处于世界前沿。现在我们仍然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但更不能放过学习以色列,特别要在全省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罗志军此番讲话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引发社会热议。

书单的意味

罗志军的荐书单是一个有趣的组合,《精神的力量》回顾了过去,《中国震撼》解释了现在,《创业的国度》则预示着未来。

这个精炼的书单组合几乎代表了当下官方荐书的几个方向,不但反映了当下的问题,又提供了药方:对于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力量》给出了历史的答案;对于迅速崛起的大国的世界定位,《中国震撼》提供了解释;对于转型发展之路,《创业的国度》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官方虽未明确提出这三个问题,但从选书的取向不难探寻其初衷。

对于未来的探寻,上述各地大力推荐财经类书籍,可见主政者们的良苦用心。而且,这已经成为各地荐书的主要内容。

对于历史的追溯,曾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解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震撼》一书。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认知当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和影响成为中外关注的话题。过去,虽有《中国不高兴》等尝试作此阐述的书,但是,官方并未将这些常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纳入主流话语体系。

中央第三批荐书目录中的《复兴之路》,尝试对此话题进行论述。要从自身出发,也要将外部世界的元素纳入。《中国震撼》虽然尚未进入中央荐书目录,但已经成为多个地方政府荐书必备。而其在过去一年的风头,除了党史著作外,几难有匹敌。

《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2011年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阐述此书的意义。

在他看来,这本书解答了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奇迹般的变化,其魔力所在、奥秘所在这个“时代之谜”。“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这本书将“中国震撼”总结为“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和“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官员读书少?

过去这些年,官方对于推进官员读书可谓不遗余力。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央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性早有论述。早在2001年 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此后,曾庆红指出要“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创建学习型政党”。

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尽管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官方荐书正成为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官员的读书习惯仍然有待培养。

为了解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状况,2011年5 月,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读书数量上看,一年读 20本书以上的占12. 1%,读 6~10本书的占 33. 6%,读 1~5本书的占 52. 1%,也有个别的(2. 2%)被调查者“基本不读书”。

从读书时间上看,每周读书学习10小时以上的占16. 8%,7~10小时的占22. 3%,4~7小时的占41. 7%,0~4小时的占19. 2%,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每周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

在被调查的领导干部中,阅读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占41%,阅读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占40. 4%,阅读过《国情备忘录》占27. 1%。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