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名师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4

地理名师课堂

地理名师课堂篇(1)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更要实践、反思,而后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往复,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潜心感悟,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不同于课例研究,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披文人情,品词析句,涵咏意蕴,使课堂上真情流淌,生命涌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感受名师,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关注语感培养,有的追求诗意,有的注重情智发展,有的提倡简约,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一下,为我所用,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

练设计得非常巧妙,研究品析后,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多层面的观察指导,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进行教学模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汇报课,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而是分步推进,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灵性飞扬。

2.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都伴随着教学反思,同伴点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对话中创生智慧,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实践探索中,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产生顿悟,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及时总结点点滴滴,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地理名师课堂篇(2)

二学生角度

库珀史密斯(Copper Smith)指出,孩子的自尊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里的有利或不利的经历以及“重要的人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在这些重要的人当中,父母是第一位,教师是第二位,朋友位列第三;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影响最大,其次就是教师(Jane Arnold,2000)。

1学生的自尊

关于自尊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持有不同的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罗杰斯(Rogers)就在其自我理论中提出“人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马斯洛(Maslow,1965)认为自尊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个体一方面要求别人重视自己,另一方面要求自尊;马克利尔(Mark Lear)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自尊进行定义,“自尊是个人人际关系好坏的内在反映。自尊是个人对其个人和社会,尤其是和重要的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观度量,反映了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体眼中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他们亲密程度的看法和关系程度”(张林,2006)。尽管他们对自尊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都承认自尊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被人理解和受人尊重。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并保护其自尊。

2“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尊重

人们在人群中被他人、尤其是领导或长辈叫出自己的姓名,会有受重视和尊重的感觉。学生也会有同感,能被老师叫出姓名,心里也会倍感亲切和温暖。作为教师的我们,曾经也作学生,也一定曾有过被自己的老师记住名字的自豪经历或也体会过老师叫不出或叫错自己名字的尴尬。而今已为人师的我们,站在讲台上,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我们还应该照顾到学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如库珀史密斯(Copper Smith)所强调的,教师对学生的自尊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增强学生的自尊,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及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3“称谓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英语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生在这门科目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本来的英语基础也不扎实,上英语课时就显得很吃力,遇到困难,很容易就放弃。为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适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取有激励作用的称谓,如“耐心先生”“博学达人”等,这样的称谓可以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保持上进的心理;或者能做到不看名单就可以准确地称呼学生的名字,时不时赞扬和鼓励学生,说明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优点和能力,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而学生也会在获得老师肯定后自我认可;如果教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只能用手指说“这位同学”或叫学号,这不仅显得教师对学生不够用心,而且学生听了,心里不免会有失落感,会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和被人遗忘,因为老师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而且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副科”,若是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被打消了,学生就很难再燃起学英语的热情了,更谈不上进步了。

三教师方面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共同创建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低头讲课却浑然不知学生具体在做什么,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确保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也就是说,上课时教师应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1.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约翰逊(Johnson)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艾默(Emmer)则将教师课堂管理视为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建教师情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杜苹,200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为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以发挥其最大效用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对影响教学和学习的诸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

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纪律涣散,学生迟到、旷课或在课堂睡觉、看小说、玩手机;师生交流少,课堂互动难以进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等。面对课堂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应对,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顺利开展,还会导致课堂失去固有的严肃性,而学生也更加肆无忌惮地做他们的事情。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中心,对课堂管理问题的处理负主要责任(秦佳,2009)。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管理,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有效进行。

2有效维护课堂纪律

公共课程的考勤主要是为了维护课堂的严肃性,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考勤虽然是约束学生的有效方式,但也是费时费力的事情。而且在学生眼中,点名考勤还是机械呆板的行为,因为教师只能对着名单念名字,根本和学生对不上号,有时甚至出现一个学生给几个学生答“到”而老师却被蒙在鼓里的现象。“记住学生的名字”可以解决点名考勤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之后,上课时不用看名单就可以叫出向学生的名字。学生不管迟到还是旷课,都很容易被老师发现。教师记住了学生及其名字后,如有学生的课堂行为影响其他同学时,老师可以直接叫出“肇事”学生的名字以提醒或制止。而且学生受到提醒后,自然不敢再放肆而选择与老师配合。“记住学生的名字”不仅可以避免考勤的麻烦,还利于维护课堂秩序。

3以真情管理课堂

教师真挚的感情,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同教师交往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秦佳,2009)。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确保学生能充分吸收课堂学习内容,为此要用真情与学生交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情感的体现。教师只有通过用心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记住学生,将人与名字对上号。学生意识到教师用心良苦,会对老师心存感激,感到老师关心、喜欢自己,也会喜欢老师和老师的课,上课时自然会懂得尊重老师,约束好自己的课堂行为,积极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

同时,还要优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途径。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英语课堂的交互式活动很难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无法相互交流。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增加了难度。要解决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难题,主要靠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水平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做详细记录,而最基本的就是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做起。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和特点后,在课堂提问时,才能做到因人而问。在组织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时,也能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分组,促进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4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项茂英(2004)提出: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好,自然会促进英语学习,正如古言“亲其师,便信其道”。“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充分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情感的表现。师生互相尊重、互助互爱,师生关系会变得和睦融洽,这样有利于构建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现代教育也是提倡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夏纪梅,2006)。

四结语

叫一个学生的名字,表扬一下他的积极行为,都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马桂华,2009)。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称谓学生”,似乎是小事,但却是教师热爱、尊重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维护学生自尊的有效途径。“记住学生的名字”,便于教师适时地维护课堂纪律,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创建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从而推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J.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Weidong Dai.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ethodolog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2005.

[3]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马桂华.成功管理课堂的四个关键[J].中国音乐教育,2009(10):38-42.

[5]秦佳.初探大学英语课堂管理优化策略[J].华章,2009 (9):59-60.

[6]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地理名师课堂篇(3)

2013年3月4-14日,我省首次举行网络直播名师课堂活动。活动邀请我省著名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进行高考复习专题讲座,主课堂设在福建教育学院,各市、县(区)教育局、省属学校设立分课堂,统一通过互联网登录福建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http://)组织教师收看。9个高考学科的18位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分享高考复习经验,17350多名高三教师共进名师课堂。

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优质教育的分享、探索、验证,并适时加以规范、深化和升华。

分享方面,2013年3月19日-5月23日,每周二、四下午15:00-16:30,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展播福州市名师工作室优质课,安排小学到高中共12个学科36堂课,全省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和中小学相应学科教师通过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在分课堂收看。

探索方面,针对课改、教改,2013年5月17日,在三明市大田县举办“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网上教研直播,直播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请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专家、特级教师现场点评,光泽县、华安县、龙海市、德化县分课堂教师网络点评。

在验证方面,2013年6月17日,在厦门市湖里区举办“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网上教研直播,直播厦门市蔡塘小学、厦门市江头小学等学校教学教研活动,介绍教学改革经验和区域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网上直播和区域教研相结合。

及时加以规范很有必要,2013年6月,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做好2013年秋季名师优质课网络教研展播筹备工作。9月12日,名师优质课网络教研展播活动开播,一大批教师走上网络讲台,跨时空网络教研名师与各地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建立规范化网络教研制度,在网络(集体)备课基础上,引入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福建省网络教研平台(http://)。

在深化方面,2013年11-12月,我省首次举办名校课堂直播活动,面向全省网络直播福州一中、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晋江养正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等省内外名校教师主讲课堂50多节。2013年12月9日,首次举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教学专递课堂,全省1200多所学校收看。有《走进树叶吹奏艺术》、《厕所的探究》、《方糖与肥皂的秘密》等六节课。

为了升华这一探索成果,2013年12月27日,省教育厅出台文件,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建立共建共享新机制, 要求做好2014年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除名校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拓展到阳光高考名师讲堂、校长论坛、网络演讲和专题讲座等。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艺术表演节目网络展播、微课程资源、翻转课堂建设,网上送培下乡,推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以来,依托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大力推进专递、名师和名校等三大网络课堂建设。全省展播出名师优质课230多节,组织68个县(市、区)教研团队参加在线评课;内外名校教师主讲课堂50多节;向全省2500多所学校推送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教学专递课堂。先后组织大田县、湖里区等地40多所学校教师共同开展“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矫正反馈”、“同课异构”等跨区域网络教研、艺术表演、网络演讲等展播活动。网络主题论坛有67所学校参加,学校涵盖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论坛内容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研教改、校园文化等主题。

我们自问,做技术、管理的人能不能做教学的信息化呢,做的时候应该重视哪些方面呢?站在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角度我们进行了总结,具体体会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台的架构功能和应用

1.平台的架构

基于电信级通信的多媒体远程交流平台,模拟真实的课堂情境,整合了音频、视频、数据同步共享、即时通讯等互动功能于一体,引入全新的互动应用理念,实现在线课堂、远程培训,通过优质的师资团队、创新的课程直播模式、强大的课堂管理功能,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

能为三个网络课堂提供丰富的课程展示工具,搭建了互联网特色的教学环境,能实现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如同步课堂、课外答疑辅导等),将教师的授课活动实时直播给听课的学生,使课堂内的所有学生均可同步共享到教师的直播课程及相关优质资源,并可参与实时视音频教学互动;可容纳万校同时上课,突破地区名师资源有限的瓶颈,跨越时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集结成强大的区域优秀师资力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教育主管部门:平台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优质资源难以共享问题,促进了优秀教师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学校方面: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还能使教研活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让各级、各层次学校发挥最优的组织作用和管理效能。对于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希望能经常看到优秀教师的讲课。教师方面:教师既有适合个性发展的自我空间展示、学习,又有相互交流,使教师的个体专业化成长与群体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学生方面:解决学生希望聆听优秀教师上课的难题,打破传统授课带来的直接面对面的学习压力及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利用网上学习中心也是辅助学业的一大工具。

2.平台功能

有别于传统视频会议,与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相比,是软件的解决方案(见表1)。无需投入高昂的成本,用普通的PC机、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耳机和麦克风就能进行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会议,以及功能强大的数据协作功能(文档共享和标注、白板共享、屏幕截取共享、桌面共享、远程控制等),轻松实现远程网络授课、协作交流、远程会议等,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

3.平台的应用

(1)网络保障

宽带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中心全面完成多网络千兆光纤接入,配备了智能域名管理设备,电信、联通、移动、国家和省教育网实现网络互联之后,进行业务应用系统优化配置,实现不同网络、不同运营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互通,用户之间可共享和平滑使用网络服务与资源。全省学校无论使用任何一家宽带网络都可以共享名师资源。网络互联示意图如图1所示。

2014年由省级财政统一购买服务,为农村中小学校提供20M专线光纤电路带宽,其中,6M为视频专网,可上公网的14M为教科网专线。确保到2014年底全面完成宽带及教育视频网接入每所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室,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覆盖到农村中小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服务器部署

服务器部署方面支持分布式结构、动态级联扩容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地市一级部署,这样充分利用了局域网的带宽而减少了Internet网络带宽的应用,这样也节省了昂贵的网络带宽费用。福建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现采用集中部署的方式,在教育厅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一组16台服务器,支持一万个客户端同时登录交流互动。(见图2)

(3)应用模式

①慕课式直播。这种方式重点展示教师的教学课件和主讲的声音,对视频的要求比较低,因此不需要大型的视音频设备,只依靠普通的PC机+摄像头+耳麦,或者只用一台自带摄像头和耳麦的笔记本电脑,利用平台的协作功能就可以实现互动交流。②教研式直播。主要是指上课的教师在专门的场地或教室,利用比较专业的摄像机、麦克风、回音消除设备等,将现场的情况通过网络直播;与会者可以通过网络收看现场的实时情况,也可以通过摄像头、耳麦等桌面设备与会场保持交流沟通。这种方式是传统培训模式与现代通讯技术结合的产物,与纯桌面型方式相比,对会议室的场地、视音频设备、网络带宽的要求都比较高。③互动式直播。适合大型的网上会议或异地上同一节课。这种情况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因此建议以学校为单位登录系统,即把同一个学校需要参加上课的学生集中到同一个会议室或多媒体(录播)教室,利用投影仪、音响等视音频输出设备,将电脑接收到的主会场情况展示出来,供全体学员共同观看。这种情况,除了主会场需要配备比较专业的视音频设备以外,分会场也要建设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

二、优质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1.共建共享的基本条件

要使每一个基本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①每个县至少有一间直播教室,创造条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建设直播教室。②每所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至少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独享带宽4M以上,能高质量收看网络课堂。③教师进修院校至少一间网络教研教室,独享带宽4M以上,配套较好的音视频采集设备,能参与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④每一所学校至少在福建省网络教研平台建立一个工作室,成员有8~10人,并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网上交流研讨活动。

2.“三个课堂”建设内容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共享平台上提供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服务,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名师课堂,指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名校课堂,指利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专递课堂,指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

3.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标准化

一是建立数字化优质资源基本标准,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要求画面清晰,色还原准确;构图讲究,能及时呈现教学内容;画面播放流畅无停顿,声音清晰,讲话、音乐不失真,无不良的视觉、听觉效果。二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多媒体课件界面应布局合理,窗口大小应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若是交互性动画,操作应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三是多媒体教案编写标准和资源上传标准,教案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上传文件为pdf或doc格式,大小不超过50M。

4.教学环节的数字化

传统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教研方式,局限性很大,而网络教研实现了跨区域、大范围、多层面的交融。网络教研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跨时空进行即时的异地教研和研讨培训,通过网络跟名师、教研员互动,随时随地向高手请教,与同行交流,不出门就能拜名师。

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网络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备课方式,编写教案、习题,制作课件,完成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上课:上课是整个网络教研的中心环节。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正确适当,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结构严谨,教师语言简洁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教学效果良好。通过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直播或录播,并做到视频音质清晰、图像稳定、构图合理,注意多机位拍摄应用。

听课: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和信息化部门有关人员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具体承担当地网络教研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教研部门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指定时间、地点集中收看收听;信息化部门做好网络联调测试和应急情况处置;参加听课教师提前熟悉教材,熟练掌握网络教研的基本方法。

说课: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教学意图,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评课:由县(市、区)学科教研员牵头,学科核心团队成员协助,各学校教师参与。要着眼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与听课教师在线共同分析研讨,突出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增强说服力。

网络空间:教师在平台上建立个人网络空间和主页,根据学科特点,自由增设栏目、资源类别,更换主页风格,也可以跨区域建立教师工作室。目前教学资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包括各学段各学科的部分说课评课、论坛讲座、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等课堂实录,并有与之相关的教学论文、教案课件等,成为教研交流、学习和展示的阵地。

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1.完善“三个课堂”建设机制

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使全省50%以上中小学实现“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集中力量开发短缺课程,探索城乡学校利用网络“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用 “名师课堂”和 “名校网络课堂”,推动优质资源在全省快速共享,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管理系统

积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研模式的改革创新有效机制,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把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实时更新,建立3000名省级网络骨干教师队伍,开放千节名师、名校网络课程,精心制作一批翻转课堂和微课堂,建设全省全学段数字化精品资源,在“为什么干”上要抓紧,“干什么”上要抓准,“谁来干”上要抓实。

3.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地理名师课堂篇(4)

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课堂控制的空间。教师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社会控制制度的影响,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的教育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课堂控制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控制乃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一、文化控制

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往往通过在教室里强制执行他的观点来控制交往过程。尽管法定课程具有社会权威性,但其功能实现的首要前提是转化为“师定课程”。教师通过备课,对法定文化进行重构和再解释,传递给学生的其实是“师定课程”。课堂是每一个主体选择性地行使多层的“制度性话语”,实践“个人话语”的场所。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问:您在教学过程中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教师:教材我只把它作为一个纲,在备课的时候,要参考许多书,还要上网,收集一些相关信息。讲课时穿去,有时候还会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让学生视野开阔一点。学生往往对这些东西更感兴趣。教材就是一个总参考,有些内容一带而过或省略掉。

每个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传递知识,在讲课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有的内容自己体验深点,知识背景多点,讲起来也很有激情,讲得也比较透彻;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教材上的讲,有照本宣科之嫌,既使把内容讲深讲透,学生也会认为这老师没多高的水平,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而且讲课与学期末的评课有很高的相关,学生不爱听的课在评课时肯定不会给任课教师高分,这是铁打的事实。教师既要投生所好,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只好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重构。不同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上在学习着不同的“法定”内容,法定课程内容能否进入且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课堂,取决于教师的课程重构,即“师定课程”,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师定课程内容与法定课程内容在学生眼中均具有“法定性质”。在大学里,学生并不完全是由于对教师“敬重”和“崇拜”而对老师讲的内容全盘接受,但退一步说,老师讲课的重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不讲的或一带而过的内容则很少在考试题目中体现,所以老师讲的同教材内容同样具有“法”的性质。无论是从教师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来看,还是从教师的知识水平抑或个性差异来看,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都不能完全“忠实地”传递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而是多少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

课程传递主要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的,这是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提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可以用完结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环是课堂对话的极其显著的特征。在课堂对话中,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的人(学生)询问,对其应答,询问者表示感谢,同时判定正确与否。而且,决定这种链接中所构成的对话方向、选择对话者并决定发言顺序的,多数情况下是单向主导这种对话的教师。课堂对话之所以以IRE的结构构成,是由于教育关系是基于权力与权威人为地加以组织的。在大学讨论课的教学中,表现IRE结构的情形比较少。传递高等学问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一直是讲授法,特别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高校的教学资源、设备较为紧张,“讲课仍然继续占有统治地位——它为教授们提供了补充和解释教科书的机会……”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有的老师说,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愿听,不愿发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得出:一般本科课堂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在所做的50次随堂观察中,讲授、板书等行为占整节课的80%还多,其余的行为所占时间比较少,可称为低频行为。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交往对象与信息来源。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是对学生讲话,主要属于“直接教学”中的讲授,而属于“间接教学”的教师讲话中,最多的则是提问。这种现象表明,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这样,大学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的交流。

大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多选择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大多是点名回答问题,并且在文理科课堂上,各种互动行为又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文科课堂上,教师在课前常提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程度,并且女教师提问的次数要多于男教师;在理科课堂上,更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记忆性问题发问的次数明显少于文科课堂,往往是通过对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提问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无意识地问一些“是吧”、“对吗”、“明白吗”等无关性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虚假性的交往。这种情况在理科课堂上明显地多于文科,有时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听课情况而问的,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思维的过渡。但不论是哪种问题,教师对群体发问多于对学生个体的发问,学生此时也感到自己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这种互动通常发生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之中。

学生个体指向教师的言语交往行为主要有:回答、提问、异议等。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来回答问题,所以教师主要根据课堂控制的需要决定让谁“回答”问题,它们对教学内容并不起什么作用。“提问”、“异议”等行为在本研究的课堂观察所记录到的言语行为中为数较少,这可以说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中学生基本上处于受动地位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秩序控制

班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每个班级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亚文化价值标准,甚至仪式或礼节。课堂中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和控制的。教师首先通过备课预先安排,在课堂中又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技巧进行控制。本文试图对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的具体课堂行为策略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控制策略有:点名、表扬与批评、惩罚等,但以隐性控制为主。

1、点名

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课前课后都点名,只为了避免课前点名之后学生的逃课。笔者在随机观察的课堂上,就看到了这样一出:教师提问问题后,说:“看今天来的人也不太多,正好抽几个名字,张×(环顾四周,见学生张×没来),好,没来,点住了。”遂在考勤册上做记录。

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点名是大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有效手段,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行使权力的保障,如果教师的教学仅靠点名来维持的话,这样的教学便可想而知,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手机,或吃东西,或梦游周公等行为比比皆是,形成“隐性逃课”的现象①。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以点名来维持学生出勤率,万一课堂上的学生都跑光了,自己多没面子啊!

2、批评与表扬

大学课堂上采用直接的批评往往比较少,教师看到有的同学搞小动作或其他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用眼神制止或者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偶尔也用一些直接的批评。“我不喜欢板着脸讲课,但不要以为这个老师好说话,好欺侮!”“我上课有时脾气不太好,你们都会了?如果你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去办,我不强求,大学生都这样,不需要老师强求。”

似乎会了所讲内容或有重要的事情,学生就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老师的话中之意。但老师又以点名或提问等方式查考勤。这二者不是相矛盾吗?其实老师这样说也并不代表他就想让学生不来上课,而是表达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强烈不满。用“我不喜欢”来表达“我”的习惯和喜好,“我”要求“你”就得听,“你”的行为不能影响“我”的工作,这是“我”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教师往往是运用教师地位所拥有的权利进行课堂控制,要求学生服从。

在大学课堂上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教师人称关系的再变化。中小学教师用“老师”来代替“我”,第一人称的消失使得课堂语言在这个领域中派生出特有的权力关系。在大学课堂上,第一人称的回归也没有使这种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会依内化了的权力进行课堂控制。

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批评一般不指向学生个人,而是指向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的批评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板着脸说教,而是慢条斯理的,这样一来不会引起学生的群体对抗,二来会使多数学生反观自己的言行:老师是不是说我呢?老师不高兴了与我有关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而且老师往往是在课堂纪律特别不好时才会发作,一般在程度比较小、不影响讲课的情况下,老师们也懒得发脾气。这样既影响自己讲课的心情也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何苦呢?

直接的批评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它预期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甚至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引起对抗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用调侃式的批评,产生直接批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能够得以正常地进行。

一次教师A讲课时,呛了一下,咳嗽不止,喝了口水润喉,又呛了一下,学生笑。老师摆手说,“不是SARS,已经过去了,当课堂纪律不好时,这是我本能的反应”。

“无意”地把自己对课堂秩序不满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温和”批评的作用并不亚于对学生严厉的训斥。这样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还不会引起对抗情绪。总的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比较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说句“很好,请坐!”似乎已经很大方了。教师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批评,往往是针对群体进行的,对于个体学生的表扬要大于批评的比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控制主要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即教师以社会代表者的身份,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全体学生施以相同的控制,这种控制既是学生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权威实现的现实基础。

3、惩罚

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教师的控制事实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即在普遍主义的基础上,的确存在着社会控制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控制力度、控制的性质,以及控制所表现的情感等方面都会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候会对自己认为情节严重的行为给予惩罚。

从课堂观察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不多。一般来说,多数学生答不上问题,会很主动地坐下。但仍会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没有示意的情况下,不好意思坐,只是在确信教师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时,才会偷偷地坐下。这些同学一来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二来可能觉得自己答不上教师问的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坐吧。

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问题是学生应该能答上来的,而学生以简单的“不会”作为答复或站在那儿无动于衷,会使老师很不高兴,甚至很恼火,但还不好发作,这时候只能通过不理学生(罚站)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快。

如果说罚站是教师所运用的对学生的隐性惩罚的话,那么罚发言则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一般不愿发言的特点而自创的一种惩罚方式。

教师布置作业: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课题(题目已提前给出),查资料并讨论。下节课是讨论课,小组推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补充说:请转告这节课没来的同学,下节课他必定发言。

师生共同把“罚发言”作为对学生惩罚的一个手段。发言原本是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舞台与机会,但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发言,教师正好利用这个弱点作为课堂控制的一个手段。上课不点名并不代表教师不知道谁没来,同学应怀着内疚的心理主动将功补过,切记此次教训并引以为诫,以后不可无故不到。

在伦理精神的文化传统下,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重权威的价值观念和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表现在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上,就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互动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

地理名师课堂篇(5)

[作者简介]林宜玉(1965-),男,贵州黄平人,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贵州 凯里 556000)李浩泉(1968-),男,四川广元人,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湖北武汉 430079)

[课题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年度一般项目“大学生不同认可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比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0910)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76-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各种形式的大学生评教。“学生评教就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活动。”尽管学生评教在教育界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学生评教是和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同行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等构成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学生评教的科学性本身受到置疑”,但目前学生评教已在诸多国内大学盛行并被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手段则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对大学生评教不同认可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自然观察,并通过量化分析,试图为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寻求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某地区的三所高校。这三所高校近三年(2006~2007、2007~2008与2008~2009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参与评教的教师分别为:A校,524名、562名、621名;B校,425名、432名、445名;C校,345名、356名、367名。分别剔除各校新调入或调出(包括外出学习)人员,各校三次评教均参与的教师数量分别为504名、416名及338名。然后利用各校近三年“WEB网上教务办公管理系统”中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资料,通过分别计算各校近三年各教师所得评价分数的标准分的平均分(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以班级为单位,故不宜将其各自的得分直接相加,于是就通过计算标准分的方式使各位教师在不同班级所得的标准分可以相加;又因每位教师所任教的课程门数不一样,故通过计算各自的平均分,从而使各位教师在各校范围内可以排序),然后在各校范围内排序(在排名中发现,可能是由于公共体育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任教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认可度普遍较低,为了保证观察对象的代表性,特剔除这部分教师,故三所学校参与排名的教师人数分别为472名、392名和320名),前30%为认可度高的教师,后30%为认可度低的教师,三所学校分别得到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为142名、119名和96名。这样三所学校共计得到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为357人。最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各10%,得到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各36名,共72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40名,女教师32名;1~5年教龄的30人,6~10年教龄的24人,10年以上教龄的18人。这些教师任教的课程涵盖人文、社会、自然诸学科,任教年级覆盖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在职称、学历、职务等分布方面也不存在差别。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制《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表》,该观察表根据柳夕浪教授《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一书中对课堂管理行为分类的相关内容编制而成,旨在考察大学生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在目标导向、激励与强化、组织构造、课堂秩序、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五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它共有16个题目构成,均为选择题,并都采用五级记分法。

3.研究步骤。第一阶段为设计《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表》。目的是寻求最能代表一般教师的又易于观察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对各种准备观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阶段为实施观察。首先确定观察对象和实施观察的具体要求。首先是统一培训观察员,观察人员主要选取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便于在自然的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观察。通过统一每一位观察员对课堂教学行为中所准备观察行为概念的认识,使每一位观察员所记录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尽量做到同质,并告知必要的观察方法、技巧等。其次是确定具体准备观察的课堂。要求所观察的课堂教育活动类型都必须是新授课,而不是复习课、实验课、练习课等其他类型。同时要求同一位观察员对每一位观察对象观察3次,然后对每位老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记分取平均值。第三阶段是回收观察表,并分析资料。第四阶段为个别访谈。通过对某些观察对象的个别访谈,寻求相关现象的深度理解。

三、研究结果

1.差异系数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评教认可度低与高的差异系数(CV值)均在0.05~0.35之间,表明该样本的离散程度较理想。大学生评教认可度低组的CV值在组织构造与课堂秩序两个维度超出0.05~0.35之间,表明该样本的组织构造与课堂秩序两个方面的离散程度较大。

2.显著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评教不同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目标导向、组织构造、课堂秩序和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四个维度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激励与强化这个维度则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不显著。在此仅作简要分析,详细分析见下文。

四、分析与讨论

1.目标导向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确立教学目标,分析课堂教学任务,并恰当地陈述教学目标,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与反馈矫正,实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向与调控,这是课堂组织管理的首要环节。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知识的特点,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呈现给学生明晰的目标,使学生知道该掌握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否则,一节课后学生不明白教师教学的旨意何在。表2目标与导向的研究维度之所以出现显著差异,就是大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明晰的教师,大学生认可度就高;反之大学生认可度就低。

2.激励与强化问题。如表2所示,大学生评教认可度高、低两组教师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没有差异。我国有句名言:“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没有显著差异只能说明大学生评教认可度高、低两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在0.05的显著水

平上无多大区别。大学生是有情感、理智和充满需要的。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需要激励与强化。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一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一90%,以至更多。”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探求激励与强化机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进行自主学习、课外自学和创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因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善于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急需的重要素质。

3.大学课堂的组织构造问题。大学课堂的组织构造对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决定作用。课堂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课堂的内部张力,课堂是否有一定的凝聚力与活力,是否围绕目标展开的关键在于师生对于课堂的组织构造。当今大学课堂普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高校扩招规模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班额普遍较大。按照统一标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科教学,具有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的特点。在课堂上,一个班额的教学集体,真正专心听讲的就是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由于班额大,不利于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压抑个性的缺陷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有必要对高校班级组织进行改良,重新构造,包括改革单一的集体授课、同步学习方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分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基本组织形式交替运用,扬长避短,动态管理。

4.大学的课堂秩序问题。课堂秩序是指“学生在可接受的限度内遵循的,对于特定课堂事件取得成功所必要的行为”,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的课堂纪律。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秩序井然”。教学中的“序”,有时间序、空间序,更有社会秩序。有序,才有效率。课堂秩序的管理有个适度的问题,需讲究一定的管理艺术。一节课50分钟,如何导人,如何展开,又是怎样结束的,这里存在着各个环节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的问题,还关涉时间分配是否经济。它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成绩密切相关,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秩序是在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适宜的课堂规则,就无良好的课堂秩序,可见,课堂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课堂规则的分析不仅要着眼于它的条文内容是否合理,而且要考察它是如何生成、如何执行的。课堂违纪行为是指那些不遵守课堂规则,如上课看小说、睡觉、迟到、早退、逃课等。不能正常与教师、同学交往或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它在大学课堂上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各种违纪行为的出现将不同程度地干扰教学的进程,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教师要有效地加以制止,以促成学生参与正常的课堂学习。要求班干在上课前首先检查出勤情况并向任课教师汇报,严格课堂教学日志的填写,认真记录没有出勤的学生姓名。学生请假应及时向任课教师说明,教师要认真确认后方能签名。

5.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问题。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是指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常常分为民主型、专断型和放任自流型三种形式。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与任课老师配合,课堂互动性强;在专断型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会感到挫折、沉闷,并对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放任自流型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不稳定,纪律松弛,没有合作,推卸责任,呈现高校课堂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特点。在高校课堂管理过程中,部分教师习惯于决定一切学习计划、目标,并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不时地显示或证实自己的权威性,因此习惯一言堂、满堂灌,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教师过于严肃。目前全国高校逃课现象都很严重,与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不能说没有关系。有关研究表明:“大学课堂基础课的逃课率25%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20%;哲学、历史等公开课的逃课率达到了50%。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是82%,经常逃课的占11%。”高校教师应该养成民主作风,倾向于与学生一起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师生间经常讨论,共同维持课堂秩序,使课堂气氛活跃。加强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才能使课堂教学既促进大学生成长,又促使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做到教学相长。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只有营造交往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大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课堂心理气氛的不同,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的发展、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研究建议

第一,评价教师应采用标准分,以使评价趋于合理。第二,对学生评教认可度低的教师,有关部门应该关心他们的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的发展,使之向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第三,学生认可度低的教师应该主动自查、自省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第四,评教要关注公共体育学科的特殊性。第五,高校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具有复杂性,学界应重视对它的研究,以提高育人质量。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07.

②李文霞.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J].教育与职业,2009(33):155.

③蔡连玉.“学生评教”一种过度阐释的制度[J].江苏高教,2009(1):78.

④⑧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192.

地理名师课堂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40

“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是利用多点音视频全双工同步通讯技术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能使边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好的学校同上一堂课,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名师课堂是指一些经验特别丰富的高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名校网络课堂是指利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扩散到更广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

我认为“三个课堂”从技术层面来讲,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窄带天网地网--点播时代;宽带互联网--直播时代;音视频全双工同步通讯技术--互动交流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名师课堂。

农村小学课堂相比城区小学师资要薄弱一些,办学条件要差一些,教师无法离开岗位去外地参加专门的培训,又缺乏与一些名师面对面交流的条件,而学生也无法享受到更好的优质课堂、更新的学习模式、更先进的学习环境。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也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三个课堂”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三个课堂”的模式

(一)教师应用“三个课堂”模式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要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而怎么改、改什么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交流范围狭窄,无法外出学习,所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模式,与名师互动交流有关新的课堂模式的知识与技术,让他们真正坐在名师的“课堂里”,像学生一样享受名师的讲座,享受到最新的教学模式和最先进的教学环境,掌握后再内在消化,才能体会到它们为学生带来的效益有多大,才能让学生受益。所以,应该多为教师搭建这样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坐在办公室就可以观摩名师、名校课堂,并就本节课堂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等实时与主讲的名师学习、研讨和交流。

(二)学生应用“三个课堂”模式

当然,在当前的新背景下,不仅教师要改变教的模式,学生也要改变学的方式方法。学校应想法设法让学生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名师、名校课堂,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更应该要删除“教室围墙”,让他们与城区学校或发达城市的师生同上一堂课,在课堂上实现远程与名师、名校同学在线实时音视频互动交流,与名校同学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如果条件允许,还要让学生人手一台平板,并有配套的教与学的云平台等,学生的预习、讨论、学习、测试等环节都能在云平台上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远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定制学习内容,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教学、自主化学习,还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的智能分析,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三个课堂”。

(三)“三个课堂”听课环境

如果听课的学生不能配套移动终端、平板电脑和相应的教学平台等这些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学习环境,我还是认为名师、名校课堂更应该以教研教改、教学研讨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主要让学生学习先进的学习方式方法,而不是以授课或学知识的形式为学生开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远程主讲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兼顾远程听课的无数学生,也不可能与远程听课的学生交流,更谈不上点对点的个性化教学、自主化学习;二是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的掌握会显得很被动。

二、教学环境搭建

(一)教师远程学习环境

一是要有名师、名校课堂网络直播、点播、互动平台的开放,包括用户、权限、时间的开放等,让农村偏远学校在相应的时间段能坐在教室里收看名师课堂直播、点播,并有权限与名师音视频实时在线互动交流或网上互动交流;二是听课教师多媒体电脑(带耳麦、摄像头)、互动终端等硬件学习环境的配套;三是要有高速超容的网络环境作以保障。

(二)学生远程学习环境

学生的远程学习环境,除了具备名师、名校课堂直播、点播、互动交流的权限、互动终端和宽带网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远程一对一的学习软硬件环境,至少要有触控一体机、自动跟踪摄像机、全向或吊装话筒、互动终端、多媒体混音处理器、视频展台等硬件设施,实现学生远程书写演示、音视频全双工同步通讯等,实现无线投影,支持将手机、教学平板等终端的讲解内容无线投射到互动一体机上,也可将投影的画面同步到部分学生平板终端,便于教师或学生随时将所要讲解或展示的内容进行投射,并便于远程听课的学生随时收看讲解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三个课堂”的作用

(一)教的变革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同步在线传播,可以借助教学云平成课堂教学在线记录与统计,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并能无限扩展黑板,可以辐射到偏远的农村教室。同时,实现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立体沟通,教师可以全方位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学的变革

“三个课堂”的建设,让课堂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从而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学生可自主选择课堂,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可通过教学平台随时随地上课,无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对于学习内容掌握不清的地方,还可以课堂重放,重复学习。

地理名师课堂篇(7)

最初教书时,总认为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满节课不停的讲,还担心知识有疏漏的地方,我的声音讲嘶哑了,学生却或迷茫地望着我,或在下面雀雀私语,或做着自己的事情,根本就不听老师的课,让我好生气,老师这么兢兢业业的、负责的为你们讲授知识,你们没有感激之情,反而还不认真学习,于是我一气之下,不讲课了,让你们自己讲,本准备让学生出出丑,没想到让他们当老师他们反而很高兴,为了在课堂上能讲好,课外经常到办公室来找我,就像老师备课一样,准备好了再在课堂上讲课,我成了学生的听众,发现学生的成绩不仅没退步,反而课堂氛围浓厚了许多,用一名学生的话说:“以前老师不停地讲课,我满脑子胡思乱想,很少听课,现在我们自己讲课,思想不集中讲不好!”

课堂是老师的,也是学生,我们不能牢牢的由老师控制课堂,该放手时就放手,将课堂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老师学会当听众,转变一下上课方式,带来了一片课堂活力。

二、把说话的机会尽量让给学生

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有时也会出现问题,特别是许多新知识学生不会讲,让老师有时又不得不讲课。有一次,一道例题学生都不会做,我讲了一节课,学生仍然迷茫地望着我,我感到教学效果很差,好像学生都没听懂,还想继续强调但已经下课了。到第二个班讲这个例题时,我吸取了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教训,在引导中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老师成了分析这道题目的提问者,学生成了这道题目的解释者,这节课我讲的内容很少,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回答问题,开展激烈的分析讨论,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基本上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学生最讨厌老师喋喋不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使非要老师讲授的内容,老师也可以将这些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内容,老师点到为止,每当学生感到回味无穷渴望继续听讲时,老师没有了话音,逼迫他们去分析,这样将话语权让给了学生,反而老师讲授的极少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老师的眼神和每一个同学交流

有一次一名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我将他请到办公室问他为何不听讲,他说:“老师上课从来不理睬我们,只关注班级成绩好的学生!”我说:“我自认为在课堂上对每一名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他说:“老师说错了,您的眼神从来没有望我们,只盯着几个成绩好的同学!”

老师的眼神在课堂上也是和学生信息情感交流的重要传递方式,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就是用眼神和学生交流,如果老师长期盯着一名学生,或者不望任何学生,就失去了和大多数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眼神环顾教室里每一名学生,哪怕就是几秒,也会让学生内心非常容易接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老师眼神关注的地方,对学生起着无形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四、学会用通俗的语言解答深奥的道理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有人问他如何解释相对论,爱因斯坦回答道:“如果你身边坐着一位美女,那么一小时就好像是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你身边如果坐着一个丑八怪,那么一分钟就像一小时。”爱因斯坦将深奥的相对论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让大家迅速了解了其相关内容。

地理名师课堂篇(8)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紧紧围绕“自主探究、合作高效”主题,重点突破,层层推进,全面实施,充分调动课堂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构建“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以课堂改革拉动教师成长,重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

一、转变理念——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充满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意欲在教育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和人本的回归,单纯的技巧性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本质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坐下来深入研究其理念和精髓,从根本上把握新课程的“新”字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是对原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冲击,甚至颠覆。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才能走出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重新调整并建构新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学校从转变教师的理念做起,强力推行课堂改革,推门听课,一票否决。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师与学生,一下子束手无策,不会上课了,不会学习了。学校乘势而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三个标准:教师是否把时间还给学生(时间自主),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身心自主),学生是否真正地独立思考(思维自主)。特别是作为引领学校课改的实验教师,学校一周召开两次课改调度会,甚至听一节课立即召开一次调度会。学校要求教师打破甚至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室三面黑板,学生唱主角,有课天天听,一月见成效,两月成规模,学期总验收。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就是学校在深化素质教育、落实潍坊教育科学研究院“前后延展”课堂思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并申报了潍坊市2009年普通高中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学校要求业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并通过《校报》《教学工作简报》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宣传走在课改前沿的教师事迹;借助学校组织的课改教师观摩课和青年教师达标课活动平台,展现课改意识,体现课改行为。教师的观念开始变化,有意识地让学生起来说,动手做。这看似随意的小小变化,却越来越触及课堂教学改革的要害。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踊跃报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现在,教师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早受益,不改必被淘汰。

二、组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举措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实施“333”工程,即完成课改三个环节,抓好课改三个层面,走好课改三个步骤。

(一)三个环节

1.组织学习

一是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给教学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诱思探究教学论》《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丛书,每周拿出固定时间开展一线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把学习与感悟结合起来,把课堂改革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课改,用实践完善理论。教师根据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写出课改反思。二是学习本地教学经验总结。市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了《给课堂教学的建议》,市教研室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效益年、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年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为课堂教学提出很多建议,学校编写了《给教学的建议》《课堂教学的22个经典细节》《追寻课堂的幸福》等校本资料。对来自于教改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精心研究,层层抓好落实。三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访问衡水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全国名校。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做到知己知彼,合理引进,自主创新。四是学习典型教学案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各科教师收看全国各地的经典课堂资料片、名师课堂教学片,结合学科特点,挖掘问题情节,引导教师注重课改细节,把握教学环节,反思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总结提炼,形成学科智慧,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2.展开讨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如何处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关联”等专题讨论,以讨论带动思考,以思考推进行动,以行动促进改革。学校定期召开教改研讨会,指定教研组长、实验教师为中心发言人,交流课改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升。课改伊始,步履艰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讨论,重点是如何调动小组有效讨论、合作学习。分管教学领导干部每天听课,听后即评,评后即改。范邦辉老师作为课改小组组长,率先探索出了“75分钟”的分块模式,预习案、教学案、练习案制作清晰而实用。课改实验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一天一次碰头会,研究细节,分析学生,交流课改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升。

3.校本培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成立“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的优势,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活动,开设“名师讲坛”,举办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组织精品大课堂、课改观摩课、名师展示课、青年精英课,通过名师谈课改、课改在课堂等方式加大课改的培训力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当今国内外教改的大趋势接轨,力争使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前沿。在校本培训中,学校要求教师“跳出课堂”,把具体教学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引领他们自觉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与同学科教师的交流、沟通和自我反思,把所积累的丰富“实践智慧”更快捷地向同行传递、共享。学校印发校本课程《教学篇》《学法篇》《昌邑一中关于集体备课的意见》《怎么上好讲评课》等校本培训材料,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既促使优秀教师更好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快学校内教师群体素质的均衡化发展,使全体教师在课堂改革的大道上“共同奔小康”。

(二)三个层面

1.课改教师的带动作用

学校以高一(三)(四)班为课改试点班,全体任课教师“齐步走”,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围桌而坐,教室三面黑板,安装多媒体。课改教师按学校课改模式上课,必须做到四案齐备。模块分明。

节节如此,天天如此。学校听课把握两个层面: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动了多少?两个月后,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科教师在全校举行了课改观摩课,在全体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与共鸣。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课改行列,在教学实践中边探索、边研究、边提高,效果显著。

2.学校名师的引领作用

学校经过个人申报、评委评选二次评聘,选出36名校内名师,明确权利与义务,发放了《昌邑一中名师工作表》,其中一项职责就是名师必须担当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带头讲好教改示范课。全校课改观摩课举办后,魏玲玲、齐俊燕率先开讲名师展示课,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课改理念相融合,体现了学校名师的风采,赢得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喝彩。

3.青年教师的促动作用

学校为青年教师上好教改课铺路架桥,提出两点意见:一是青年教师上教改课,教研组保驾护航;二是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上达标课,“师傅”从备课、学案制订、上课、评课各个环节必须全方位指导,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共成长、共精彩。作为连接学校名师和青年教师的桥梁。“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名师讲坛”功不可没。青年教师周敏说:“名师的报告,道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路程,提出问题、解决困惑、寻求答案、探索规律,他们课改经验的无私分享,缩短了我们的成长周期,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精彩的报告。”

(三)三个步骤

1.重点推进

学校制定“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实施方案”,向全体教师发放“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明确操作流程,统一评价标准,高一(三)

(四)班任课教师为课改急先锋,学校名师、课改团成员是课改先行者,课改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教师们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注重经验积累,注重改进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段的各学科、各课型的课改新路子。课改每上一个台阶,学校就组织一次观摩课,提建议、寻不足,以求更大提高。典型引路,榜样先行,缩短了其他教师的探索期,“拓展教学法”迅速在全校推开,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2.总结经验

积累经验、概括升华是我们课改的目的之一。我们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借鉴杜郎口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但又适时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师生始终处于“和谐共生”状态,这是我们追寻的理想课堂。学校的课改宗旨对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但每一学科、每一课型应该怎么上,最终还得由教师在实践中总结。所以,每走一步,我们都“回头看”,把失误作为经验积累,把不足作为财富总结。目前,课改实验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总结出学科模式,为后段的课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整体提升

学校组织的观摩课把教师一次次推向了课改的前沿,使越来越多的教师由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探索;全市课改启动会的启动,又一次点燃教师们的课改激情,教师课改的决心更大,力度更深,动作更快。全市课改点评会启动,许多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学校将借此东风,扩大试点,整体推进,全员展开,再掀课改新高潮。

三、操作流程——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以“大容量(体现四案,密集有序)、快节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勤反馈(有效讨论,获取信息)、高效率(优质有效,当堂掌握)”为课改宗旨,前后延伸15分钟,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时段,实现优质大课堂教学。

这一教学法从操作流程上,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超前预习15分钟,教师发放预习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主要内容:所讲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思考感悟题目,留有学生知识反馈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学生做到:自学求理解;自学求结构;自学求联系;自学求归纳。

第二,课堂教学三环节,检测展示15分钟、交流探究15分钟、“拓、迁、升、悟”15分钟。

检测展示15分钟。教师、学生可采用检测、互查、提问、板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把复习效果和预习成果全面展示出来。

交流探究15分钟。这个环节主要解决新知识中的“重、难、错、混”。学生交流讨论的基本要求:个人感悟——观点碰撞——自我小结——交流展示——自我完善。教师引导点拨的基本要求:难点采取直接讲解、演示的方法;疑点巧妙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重点问题多管齐下保证夯实;错点采用实例跟踪即时强化。

“拓、迁、升、悟”15分钟。本环节主要体现“拓、迁、升、悟”,从宽度上拓展,从深度上迁移,从高度上升华,实现学生自我感悟。拓展:以知识为导向,前伸后延,实现知识的整体构建。迁移:以题目为引领,深度挖掘,达到更上层楼的目的。升华:自我提升,概括总结,形成形象直观、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感悟:全班静堂,凝神静思,让其疑而思,思而迷,然后顿悟,从而达到调整思维、梳理知识的目的。

第三,课后复习15分钟,通过练习案巩固基础,通过知识树形成体系。本环节基本要求:感悟基础知识,寻找疑难困惑,破解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方法,理顺知识联系,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分化的认知结构,为后面迁移应用、拓展创新奠基铺路。

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表面上看教师轻松了,实质上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做好四个准备:一是对课堂内容要有全面准备,二是对设置的问题有预先准备,三是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有提前准备,四是对教学内容和思路有通盘准备,适时引导,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教师的引导必须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创造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教师来解决。这样,教师就退到了最后一道防线,更多的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动车”。这样的课堂,时刻保持和谐、灵动和快乐的氛围,学生思维也始终处于活跃阶段,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拓展知识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模式,更加强调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四、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制

合理、科学的评价体制是落实课改的有效手段。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的如何,而在于是否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在于是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

(一)评价体系

我们实行“教师自评——学生督评——学校综评——主管部门专评”四级评价体系,通过推门听课、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及时掌握每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教师评价

新学期,我们出台《昌邑一中教师奖励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者,学校授予“课改先进个人”称号,并入选学校名师,学校积极向上级部门推介,全力打造昌邑市第一中学课改名师团队。

(三)学生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校研究决定: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课程学习过程反映占30分,课程考试成绩占70分。

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模块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等。学校制定“昌邑一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采用量化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分为四个等级),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其表现是否考核合格,不合格者不记学分。

学习过程由班主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的班级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每月通报一次。学习成绩评价采用量化管理方式,总分为70分,按模块考试成绩认定。

五、实施效果——科研投入带来优质教育

学校购买了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课题研究的必要设施,设有专门从事教科研的教学研究室,有资料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广泛地订购国内教育和教育科研报刊、杂志、书籍,为科研教改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这一课题已由潍坊市教育局批准立项,并申报潍坊市普通高中2009年重大教育行动研究项目。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拟形成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文本及电子文档;二是形成实验记录集,包括学生学习手记、学情调查、活动总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学研讨或学习资料、教学个案记录等;三是出版教师作品集,学校拟申请国家统一刊号出版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以推动项目研究的有效开展。

地理名师课堂篇(9)

1.引言

课堂考勤是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做的事情,它是教师管理课堂的手段之一。对于课堂考勤,每位教师采用的考勤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如何高效又准确地考勤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对在网络教室上课的教师来说更显如此。因此,针对网络教室设计一个能辅助教师考勤的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2.需求分析

课堂考勤是教师管理课堂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因此每次课,教师必须实施考勤。通过调查发现课堂考勤是一件很费时间的工作,如何减少时间,提高考勤效率和准确性将是研究的重点。为了确定课堂考勤系统在功能、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要求及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经过调查和结构化分析,发现课堂考勤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2.1考勤时间要短。每次课都有固定时间,考勤时间越短,上课时间就越长,如果上课学生多考勤时间过长,就会迫使教师放弃课堂考勤这一重要的课堂管理环节,所以考勤时间的长短对教师是否实施课堂考勤起着重要影响。

2.2考勤效率要高。在课堂上考勤,教师主要采用点名的形式或者统计学生总人数的形式,无论哪一种它们的效率都不高,原因在于教师最终需要找出没来上课学生的名单。所以考勤效率高有利于将教师从课堂常规管理中解放出来。

2.3考勤类别要细。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考勤,主要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的,目标是找出没来上课的学生名单。如此考勤仅仅是查出学生是否按时上课,诸如迟到、早退等形式的课堂考勤却不能准确记录下来,因此如何做到准确细致记录课堂考勤是发挥考勤作用的关键所在。

2.4考勤易于统计。课堂考勤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管理学生的手段,还是教师给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对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必须统计学生的课堂考勤,分析发现这项工作费时费力,所以教师们期待有一个快捷的考勤统计系统。

2.5考勤易于操作。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考勤,考勤操作的友好性及难易度决定课堂考勤系统的实用性,同时还关系到课堂考勤系统在应用推广中的使用面。课堂考勤系统操作的目标是不需要培训教师和学生即可引导完成考勤工作。

2.6系统移植性要好。网络教室在学校一般有多间,为了使每一间教室都可以方便教师对上课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考勤,课堂考勤系统必须要有很强且便捷的移植性。同时系统通过网络还要能及时地对不同时段、不同上课地点的考勤数据进行自动保存和汇总。

3.系统设计

依据课堂考勤系统需求分析,结合网络教室的特点,系统将采用模块设计的形式。从信息记录与管理角度看,课堂考勤系统主要分为考勤记录与浏览区和考勤系统管理区(见下图)。

图 基于B/S结构课堂考勤系统模块

3.1考勤记录与浏览区。

3.1.1学生考勤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只需要在网络教室打开计算机,输入考勤网址,填上自己的姓名与学号,提交即可。课堂考勤系统会依据学生的姓名与学号及所使用的计算机的标识在数据库中进行查找,并记录该学生的考勤信息。

3.1.2考勤实时显示模块。教师或学生进入考勤实时显示模块界面,经过选择教室、日期和上课时间即可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姓名、班级、学号、照片、座位等信息。

3.1.3考勤查询模块。在该模块中,教师或学生输入学生姓名与学号及课程名称即可查询该生上课基本信息,其中主要包含上课教室、上课时间、上课考勤时间、上课考勤计算机标识、结束考勤时间、结束考勤计算机标识、迟到、早退、旷课等。

3.1.4考勤统计模块。进入该模块,教师或学生选择课程名称即可看到每位学生的到课情况。主要显示正常上课次数、迟到次数、早退次数、旷课次数等统计信息。

3.2考勤系统管理区。

3.2.1教室管理模块。一般学校有很多网络教室,并且每个网络教室的布局及计算机数量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对网络教室和教室中的每台计算机进行编号管理,在此主要采用记录教室名称、布局模式编号、计算机行列号、计算机IP地址等方式。如果教室有变动,则可及时修改相关信息。

3.2.2教师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管理网络教室中上课教师和教师对应课程及每周开课星期几、第几节课等数据,因此每学期初都需要向该模块添加这类信息。

3.2.3上课时间管理模块。该模块可以依据学校制定的上课时间及时修改。一般学校都分春秋两种时间表,因此必须及时调整每一节课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以便系统参照本时间表对每次考勤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3.2.4学生管理模块。具体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姓名、学号、性别、学院、专业、班级、电话、辅导员姓名、辅导员电话、学生1寸登记照等数据。

4.实现的关键技术

依据系统需求分析课堂考勤系统主要采用B/S结构,该结构可以利用普通IE浏览器记录考勤与浏览,无需装客户端,而考勤系统需要架设在一台普通服务器上运行,教师或系统管理员可以利用普通IE浏览器登录系统进行远程管理。课堂考勤系统利用ASP+Microsoft SQL Server开发,ASP与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则采用ODBC连接,整个系统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服务器/浏览器”三层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三部分[1]。

5.结语

以减少课堂考勤时间,提高课堂考勤效率和准确性为出发点,结合网络教室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教室课堂考勤系统。该系统考勤时间短、考勤效率高、考勤类别细、易于统计、易于操作、移植性好。当然,该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解决和研究,如何把门禁系统变成刷卡考勤兼容到本系统中,从而扩大本系统的适用范围是继续研究的方向。

地理名师课堂篇(10)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要想写一手好字,需经过”读帖、临帖、背帖、意帖、“四个基本步骤。所谓读帖,就是先学习研究帖上范字的结构特征,让其在脑中先留下深刻的印象;临帖就是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笔一画地学写,力求和帖上的字不差毫厘;背帖就是抛开字帖按照读、临帖时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默写,直至笔出如帖;意帖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即在所学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解、情趣、个性修养,再行创造,形成自己风格特点,有别于古人,自成一体。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借鉴”摹帖“之法,把名师之课当成范本,让教师研究探讨,反复临模,在模仿达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之目的。

我们把”名课模仿“过程也分为读、临、背、意四个步骤。”读“,就是把名师讲课的课堂实录让老师们反复观看、研讨,理清名师上课的思路,找出名师上课的优点,好在哪里,名在何处,剥离出名课的方法技巧,领悟名课的精髓之所在,把名课消解于脑、铭刻于心;”临“就是把名师所讲之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请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评,听了评,评了听,让听评教师都清楚地知晓我们的课和名师相比,哪些做到了位,哪些还有差距,差距的原因在哪里?是学生?还是老师?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再讲再评,最终让课上的”像“名课;所谓”背“,就是选择相近课题,仿照名师的思路、方法自己备课,设计教案,把课上出名师的味道来,让课堂具有了名师的风格;”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弃“,所以名课模仿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意“,就是在把握了名课的要领之后,根据自身的特长、特点,量体裁衣,因教施教,上出有自已特色的优质课来,形成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这样,通过”名课模仿“工程,让教师向名师看齐,学有样板;向名师靠拢,学有方法;向名师过渡,学中提高;在模仿研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自成一体,超越名师,走向名师。

当然在”名课模仿“的实践中,也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每个教师的特点不同,学生程度不同,照搬别人的课堂是东施效颦……再者课堂应主张创新,名师之课只能借鉴,不能模仿,如果人人都模仿名师名课,那就形成全国一堂课,一个模式,既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地理名师课堂篇(11)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1. 课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课堂模式要打破框框,摒弃模式化,可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找到成就感,归属感!

2. 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要具体、恰当,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目标的设置要讲究,如太高,则会让学生望尘莫及,丧失信心,如太低,则会让学生触手可及,调动不起积极性;只有设置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有利.

3. 巧用奖励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新课标实施几年来,许多老师都认识到了奖励比惩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将批评挂在嘴上,将惩罚用在手脚上,或者想用奖励的方式却不知道如何使用.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场,并适时给予一些恰当的奖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灵活实施基本教学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如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具体地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课堂管理理念,改变教师控制与学生服从的状况,谋划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环节呈现方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是“设置情境 ” “ 提出问题” “探究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反思拓展”,数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直至解决的过程,所以,当前对高效课堂下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一般理解为:“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建构知识” “拓展运用” “反思归纳”.

上面对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操作程序的理解其实是对传统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有继承地发展:创设情境为传统的课题引入进行了包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环节中教者满堂灌的模式,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拓展运用与反思归纳其实是对传统例题教学进行了升华,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以下几个方面必不可少

1. 要理清目标关系

要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解读课程目标,科学表述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目标是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形式出现的,要确定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就要将课程目标化解为课时教学目标. 具体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 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内容中,课程目标的表述非常简单,一句话: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何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

2. 通过师生角色反串,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才会有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观,才会愿意接受指导和自我控制. 学生总有“向师性”,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营造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通过师生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老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神圣感,同时也体会到老师课堂管理的艰难. 当学生从讲台上回到自己座位以后,他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并有意识无意识地劝导同伴一起来维护课堂纪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是实施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必要背景条件.

3. 教师课堂语言要规范准确、简洁易懂

数学是一门对语言文字规范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尤其是一些概念、定理,一字之差,或者字词顺序颠倒,都可能造成表达意义的不同,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 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课堂语言要简洁、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效率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