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33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1)

第一条城镇现状及发展规划

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在籍人口52.9万,总人口58.04万,人口老龄化系数为17.24%。城镇人口20.28万,城镇化率38.4%。根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将形成1个新城(含3个街道)、7个镇,人口规模约达到100万。

第二条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一)机构状况: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所,民营医疗机构2所,私立诊所26所。千人口床位数为4.3张,2002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6.6%。医护比、床护比和病床净使用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1所、二级甲等1所、二级乙等2所、一级医院12所;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1所,老年护理院2所,妇幼保健所1所,血站、卫生学校各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救护站(有南北2个救护网点)、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各1所;村卫生室156所。

(二)人员状况:千人口医生数、护士数、卫生管理人员数分别为1.73人、2.43人、0.39人,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为1.43人;临床医生学历:一级医院大专以下占62.53%、大专占35.04%、本科占2.43%;二级医院大专以下占21.53%、大专占50.7%、本科占27.3%、硕士占0.47%;三级医院大专以下占13.4%、大专占7.8%、本科占70.2%、硕士占7.8%,博士占0.8%;护士学历:一级医院中专以下占5.78%、中专占80.38%、大专占13.84%;二级医院中专以下占6.4%、中专占78.1%、大专占15.8%;三级医院中专以下占3.5%、中专占86.3%、大专占9.5%、本科占0.6%;管理人员学历:本科以上占7.30%、大专占21.*%、大专以下占71.67%;乡村医生学历:大专占0.4%、中专占4.8%、中专及以下占94.8%;预防保健:卫技人员共232人,其中区级预防保健机构86人,中专及以下占51.2%,大专占26.7%,本科以上学历占22.1%。

第三条现状分析

(一)社会办医疗机构比重太小。

(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较高。

(三)部分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一般。

(四)大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总体的学历层次低、效率不高。

(五)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太低、预防保健工作不够到位。

(六)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

第五条基本原则

坚持均衡发展与突出地区特点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发展公益性医疗机构和发展经营性医疗机构相结合;坚持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坚持政府综合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三医联动”改革;坚持总体规划、适时调整。根据服务半径、行政规划、地域特点,重点体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便居民就医,处理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基本服务与不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精简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六条规划目标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适宜;基本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到2010年,本区将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区域内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适宜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七条规划内容

(一)配置标准

机构:按20-25万人口设置1所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30-50万人口设置1所政府办的区域医疗中心;结合行政区域规划,按照服务人口每5—8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床位:床位数控制在4.5张/千人口左右,社会办医院床位数逐步达到全区总床位数的一定比例(30%)。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平均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

大型医疗设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医疗机构贵重医疗设备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配置本区大型医疗设备资源。

建设标准:按国家和*市标准新建和改建医疗卫生机构。

(二)人员

配备数量:临床医生数量逐步减至2.2/千人口,护士数量逐步达到床护比1:0.6。201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学历要求:临床医生均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三级医院2004年基本达到,二级医院20*年基本达到,一级医院2010年基本达到。社区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中全科医生比例达50%左右;力争2010年25%以上的护士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区级公共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居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管理人员100%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结构要求:建成一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管理人员的比例科学、学科和年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队伍。

第八条机构设置与布局

(一)综合性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设置3-5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工业区。

(二)专科医院:设置7-10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区内适宜地点。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约设置2-3所;中医医院:设置1-2所;老年护理院:设置2-3所;妇幼保健所:设置1所;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1所。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设置10所。

(四)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机构:

在新城区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

在朱泾镇设置医疗急救中心1所,在石化街道、*化工区、枫泾镇各设一个救护网点。

村级卫生机构:根据行政村撤并情况,结合地区交通特点,设置100个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

第九条医疗服务体系

分为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依据《*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人口将增加42万,依据*市的标准需新增医疗资源:医生数760人、护士数1*0人、床位数1200-1500张,新增的医疗服务资源与人口的增加同步实施。

(一)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医疗机构

由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专科医疗机构组成。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区域医疗中心:

设置1-2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全区医、教、研中心,承担区内大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职能。拥有在*市居于先进水平的化学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等重点学科群,具有一批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专科医疗机构:

设置1所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全区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的医疗、康复中心。

设置1所区妇幼保健所,承担妇幼保健指导和服务职能。

设置1所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按照《*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调整后的每个镇(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视不同镇(街道)的发展规划设置不同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所;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体制,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的功能到位。

(二)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

设置中小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2-3所,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

设置专科医院2-3所(包括精神病医疗机构)。

设置综合性门诊部3-5所。

设置专科门诊部3-5所(包括中医)。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定性原则上以经营性为主、公益性为辅;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工业区和区内适宜区域。

第十条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综合调控能力

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本规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以加强对医疗市场宏观的综合调控,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政府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困难人群助医所需的费用;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率达到98%以上;切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确保社区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到位。

(三)转变职能,加强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切实转变职能。运用购买公共卫生产品、改拨为投的机制逐步达到管办分离的目的;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完善卫生的行业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增强市场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对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对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设置的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改革,平稳有序地将至少2-3所政府办医疗机构(包括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改制为多元化的社会办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及需要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以社会化、多元化办医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推进政府所办的医疗卫生单位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用人、流动、淘汰和分配机制,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科教兴区战略

强化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使从业人员达到国家和*市的规定标准,确保市民得到合理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2)

领域一:“互联网+医疗”。时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医疗”的产业,其基本模式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构建平台,以O2O方式提供健康管理和服务。“互联网+医疗”之所以能成为风口里的风口,主要原因是老龄化引起的养老管理问题和日益严峻的慢性病问题。

领域二:“药品为王”。中国的药厂很多也很赚钱,但是药品并不一定都有用,有的时候用药不当还可能耽误病情。因此,现在真正需要的是研究好药。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为王”成为药企发展的最大核心。

领域三:“帮患者找医生”。中国医疗领域的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医院,这其中又以公立医院为主。最好的医生又集中在最好的三甲医院。目前,一些医疗领域的民营企业热衷于收购医院。因此,未来最大的机遇是能否掌握优秀的医生资源,同时帮助公众找到适合的医生。

领域四:精准医疗。大数据对医疗领域的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就是精准医疗。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治疗、诊断要精准。它不仅对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要有非常精准的解读,而且要给出一个精准的对应化的解决方案。

领域五:疾病预防。传统意义上的“以药治病”,主要是看药品是否有效。预防医学,主要是帮助更早发现疾病隐患。因此,未来可以通过数据监控一个人是否健康成长。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3)

中国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在于供给端的生产力没有得到释放,而未分级的就医路径及医生的定点执业被认为是影响生产力释放的最大障碍;在一个供给被严重约束且无法短期内创造新供给的市场下,擅长于创造与满足海量需求的互联网模式在医疗领域显得有点水土不服,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在过去几年中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

来自于支付方与民生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分级诊疗的强制推行成为新医改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于医生的多点执业尺度也越来越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生产力,改善供给,这无疑会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患者就医路径的改变会改善患者与医生的匹配,再加上t生的多点执业,会使得稀缺的名医资源逐渐从看大量的小病中解放出来,大医生与小医生、等级医院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会更明确,进而能为更多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服务,互联网的筛选与匹配功能就能发挥作用。围绕着分级诊疗体系及医生多点执业下的医患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成为可能,不管是大平台还是垂直细分的模式都有可能找到自身的市场需求。

大数据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大数据价值的重要性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虽然整体看来目前整个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方面还处在早期阶段,主要原因是目前普遍2C的流量模式无法产生结构化的医疗数据,2B的模式数据质量更好但积累速度较慢。虽然目前慢病数据价值还无法被完全释放,但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落地,以及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医院的数据孤岛将逐渐被打破,数据本身也会经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挖掘过程。

尤其是在慢病领域,由于具有人群基数大、数据质量高和随访周期长等特点,其数据价值更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金矿。试想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累计的结构化高质量数据达到一定的体量,后续无论在应用于精准医疗、学术科研还是产品研发方面,都会带来足够的商业价值。同时,预计未来医疗大数据尤其在慢病领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精准分转诊、医保控费和互联网健康险等环节,都会有巨大变现落地的机会。

药品降价势在必行,医药电商发展潜力巨大

医药电商是行业公认的互联网医疗离变现最近的领域,同时也密切关系到现有医疗体系医院的核心利益。中国近1.4万亿的药品市场中,医院销售端占了超过80%。目前现有电商体系下,无论是B2B、B2C还是O2O模式,都无法打通医院端,真正触及中国药品渠道的核心。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医疗行业的医院供给端的特殊性,医生掌握处方权,同时患者在需求端信息高度不对称,很难有决策权,因此无论平台需求量有多大,也较难对医院的供给端形成溢价能力,从而打破医院原有的经济体系。但随着网上销售处方药的不断放开和医院药品比例管控的严格推行,未来两年可能是处方药电商发展的关键时期。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4)

医院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在医院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是医院全体人员及其价值观的集合,分为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文化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层次,包含医院精神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物态文化六大方面的内容,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约束、塑造、调节、保障功能。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发展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当前医疗市场的竞争是一种质量、服务、信誉、人员素质、发展战略、精神风貌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竞争,而这种综合竞争实质上就是医院文化之间的竞争。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医院管理、提高综合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阶段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步被广大医院管理者所认同,但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医院管理者认识上的不足

很多医院管理者并不真正了解医院文化的内涵,也不能全面地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更难以明确理解医院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往往把医院文化狭隘地理解为职工的文化生活、文娱活动,视同为丰富职工业余精神生活建设的一些娱乐场所、设施和项目。另有一些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医德医风建设的另一种表述。还有一部分领导认为医院文化就是刷刷标语、口号、警句、格言等。

1.2 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一些医务工作者受个人利益的驱动,收礼受贿,吃药品回扣,或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甚至在一些医院出现见诸报端的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等现象,这种现象表明职工未能正确理解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出现这种诊疗匆忙、不耐心、重量不重质、服务态度差等损害患者利益与医院形象的现象,最终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1.3 文化模式之间的雷同

任何一家医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服务性和竞争性,这既是行业特点,也是市场特点。一个独特的医院文化模式将有助于开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这个全新的医疗市场。如今不少医院虽也在模仿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逐渐的建设医院文化,但无非是在设计院徽、谱写院歌、归纳医院精神和开展各种活动等。大多数医院在建筑外型、病房装饰、医院色调、医护人员着装等方面也相差无几,缺乏创意,无法体现独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氛围,同时缺乏“品牌”的竞争意识,院无名医、科无特色等,使得文化模式之间雷同。

1.4 管理运营机制的落后

先进的医院文化离不开医院现代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如今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挑战,医院必须将“引人才、建队伍、学理论、树文化、联网络、强能力、建标准、定制度”作为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但在具体的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医院没有单独从事文化建设的科室,多数采用综合办公形式,再加上文化建设的物资投入不够,资金难以保障,使得医院的文化建设从理论指导、领导机制到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明显的落后状态。

2 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2.1 提高领导者素质,完善管理机制

医院的领导者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处于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他们的思想观念、身心素质、性格气质、决策水平对医院文化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医院的发展战略、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医院文化。

医院的领导者,首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锐意改革、敢担风险、廉洁奉公、以身树教,以树立自身的领导权威,从而加强自身对职工的凝聚力和感知力;其次,医院的领导者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作为高层的管理学科纳入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通过“四个到位”来完善医院文化自身的管理机制:一是认识到位。医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水平质量,促进医院强劲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组织到位。成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筹划组织与协调医院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三是措施到位。用各种载体宣传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立健全运行、监督、制约、奖罚制度,明确检查评估指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四是投入到位。没有一定的投入,医院文化建设就得不到一定的物质保障,医院的文化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2.2 建立医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医院文化建设的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医院文化建设与运行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仅仅提出要求和规定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医院文化建设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持久不懈的开展和发展下去;才能做到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影响力大;才能在领导者发生变化时保证医院文化建设不受干扰并正常运转。

2.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现代医院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全体员工不但具备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因此,一要坚持“以德治院”,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要努力创造“学习型组织”,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三要实施“全员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素质状态,确定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全员文化素质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2.4 坚持医院理念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创新医院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急切的重大任务。一是创立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增长战略,确定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的可信度,建立高质量、高效率、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树立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医院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坚持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树立“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服务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病人的有力手段。四是树立“拓宽医疗服务市场,促进医疗服务产业化”的营销理念。医疗市场的开放,医疗机构的多元化,使得医疗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性进一步增强,势必会造成医疗市场的重新划分,而加强营销,开发医疗服务市场已成为医院实现市场份额的根本。

2.5 狠抓医疗质量,打造医院科技文化

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治疗效果的提高。医院职工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实现现代化,不断地掌握同行业医疗技术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信息、新知识,同时又要掌握先进的诊疗设备、电子病历、数字化网络、远程会诊等现代医疗的诊疗手段。不定期地派各个层次的医疗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医院进修,使其消化吸收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并在医院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如今的知识社会里,计算机、新材料、激光、同位素等大量高新科技不断运用于医学实践,使得医疗技术日趋精密复杂。这些都需要通过抓医疗质量,打造医院科技文化来实现。

2.6 依靠科学管理,建设现代医院文化

科学的医院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医院管理资源的闲置浪费,增加医疗运行的成本。加强科学管理要做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医院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各项技术质量和标准体系完善、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办事,组织结构合理,严格遵循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和精简高效、分工协作的原则设置医院组织体系,使医院时刻处于精简高效的运转状态。医院管理的系统化主要是把医院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调整医院的整体性、层次性,达到功能的最优化。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化医院进行医疗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最基本因素,对信息必须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5)

早在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并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一年之后,科技部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指南正式公布,实施周期为2016年~2020年。这一指南的被医疗界内解读为,行业期待已久的精准医疗国家战略部署终于揭晓。

在资本市场上,2015年以来精准医疗行业内的公司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天使和VC投资争相加入大健康投资行列。尽管在经历“资本寒冬”,但基因产业上的创业公司融资力度依然不减。据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400亿人民币。

且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占据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率前几位,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是造成国家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此外,精准医疗在生育健康领域、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需求在中国也有庞大的基础。不管是政府的重视与投入,资本市场的火热追捧,还是大众对精准医疗的迫切需求,仿佛都预示着精准医疗的大规模爆发即将到来。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在从理想到现实的具体实现路径上又有着哪些障碍?

精准医疗还有多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精准医疗的定义是: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2016年美国在精准医疗计划上投资2.15亿美元,从逾百万美国志愿者那里收集数据、找寻科学证据,将精准医疗从概念推进到临床应用。

法国政府也宣布投资6.7亿欧元启动基因组和个体化医疗项目,将其命名为: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France Genomic Medicine 2025)。该项目以提高国家医疗诊断和疾病预防能力为整体目标,预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2个基因测序平台,2个国家数据中心。

在世界范围内,还有英国10万人基因组计划、韩国万人基因M计划、澳大利亚零儿童癌症计划等精准医疗计划已获得重大推进。 数据显示,目前,精准医疗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美元,其中精准诊断领域约为100亿美元,精准治疗领域500亿美元左右。今后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还将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国内增速将超过20%。

在全球性的精准医疗热下,精准医疗仿佛呼之欲出,但其实精准医疗的真正落地还要面临很多困难。

首先,对于现行的医疗制度来说,精准医疗还需要很多规则或者习惯的改变。在医疗信息记录上,要按照高水平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样本规范来收集记录。除了病人基本信息外,还需要家族病史、饮食、运动习惯等。

其次,在目前的医疗IT架构内对精准医疗的支撑也存在问题。在2017年的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侯建明就表示,精准医学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热点,但是目前我国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临床样本和健康人群的信息收集、临床资料的分析、个体化医疗的实施等方面,我国数据共享机制仍不健全。建议由卫生行业权威机构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及各医疗机构、大学等共同实施数据整合共享计划,以此夯实精准医疗的数据资源基础,实现医疗资源集约化管理与利用。

除了数据共享外,如何借助IT系统最终实现将医疗大数据提取出知识并最终应用到对患者的治疗上,也是对现有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们提出的重大挑战。

夯实数据基础

“我们做了相关调查,发现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医疗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CHITA)主任委员赵说。

依托国家卫生计生委课题的支持,CHITA在全国开展了针对心血管领域大数据应用的调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家3级医院,210家2级医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各级医疗机构都积累了规模可观的医疗数据,但与大数据的发展预期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在病历结构化能力、数据质量管理、信息集成能力、数据安全意识与管理等方面与先进水平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支撑临床科研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不足,会影响精准医疗数据分析的准确度。

赵表示,除了数据本身的问题外,许多人对于大数据理念和精准医疗的概念认知较为混乱。在系统的设计上依然遵从传统思路,仅重视医院内部的数据采集、流程管理,不考虑如何实现数据资源的二次利用,如何发挥数据应有的价值。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实现精准医疗的瓶颈。

若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缺乏适合临床应用的数据标准和术语集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医疗数据标准,但这些标准基本是针对通用病历的,难以满足临床中相关描述的要求,以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手术编码为例,来源于病理术语,开发的初衷是规范病案的编目,目前在一些系统中将这一标准直接用于临床,造成了部分内容描述信息的缺失。欧美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标准已经形成了体系,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经过自然语义识别和结构化处理后可以直接进行分析。而目前国内的病历数据很难做到这一点。目前自然语义处理等技术在国内应用的热度很高,医院期望通过这一技术弥补数据结构化采集内容的不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术语集支撑,导致采集数据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这些环节后续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整理。

2.专科病历结构化、集成程度低的问题。现有系统无法支持有针对性的数据临床分析要求,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例,许多系统在设计、实施时仅考虑满足基本的病历书写、病案质控要求,对于病历内容缺乏基本的控制,导致关键信息遗漏。

与传统医疗手段不同,在精准医疗环境下,首先人们会被告知未来可能患有某些疾病,需要更好地进行预防;其次,一旦患有了某种疾病,其诊断将会非常容易;诊断后的用药,将针对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制定,每个病人都将得到最合适的药,并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用药;对疾病的护理和预后的效果也将得到准确的评估和指导。

对人们来说,将基因应用到治疗中好像还很遥远,但有一个领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基因测序。

对于孕妇来说,唐氏筛查是孕期的必要检查,当唐氏筛查数据显示异常时,需要做羊水穿刺进行确诊。羊水穿刺不仅属于有创伤的微型手术,而且有0.5%-1%的流产率和感染率。在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现在有了新的选择,无创DNA产前检测。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是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对母体外周血浆中的游离DN段(包括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检测时只需抽取10毫升静脉血,进行基因测序后得到胎儿的遗传信息。根据统计,无创技术筛查的准确率高达99.5%。这意味着,做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后,孩子出生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几率降低到了十万分之一。

在癌症治疗领域,基因医疗技术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等技术已进入成熟期,并开始逐渐应用于疾病筛查、癌症治疗、慢性病治疗等领域。预计到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布局基因大数据

精准医疗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火爆话题。而有消息称,今年年内我国将正式启动国家基因库二期工程建设,预计5年内基因数据总量超过美欧日三大基因库总和。同时,我国将加速建立从基因检测到个体化精准免疫的基因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此外,我国将出台相关政策,对经确定为创新医疗器械的基因检测产品等,按照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优先审查,加快创新医疗服务项目进入医疗体系,促进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

在其中,众多科技公司的进入让精准医疗更加火爆。科技公司通过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来优化精准医疗的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化程度,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2 0 1 3 年谷歌推出了一项名为 “G o o g l e Genomics”的云端服务,旨在帮助大学实验室和医院将患者或科研对象的生物基因储存到云端上,服务的目标是“探讨遗传变异交互”,意味着科研专家能够访问数百万的生物基因,并能轻松简单地进行对比分析。

谷歌还先后投资了Foundation medicine 和 DNAnexus 两家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是一家提供癌症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的公司,谷歌与DNAnexus 则计划一起打造一个巨大的开放式 DNA 数据库,并将共同接管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合并进入DNANexus的DNA信息历史文档,并储存于谷歌的云计算服务器,这是谷歌的云计算服务器中最大的第三方数据资料,免费向医学研究者提供接入服务。

另一家国际巨头IBM也早已开始了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布局。多年前,IBM Watson初出茅庐时以机器学习及自然语言识别能力打败人类选手而名声大噪,随后IBM宣布进入了以认知计算为主的又一次转型,如今,IBM Watson已经在医疗健康、商业、教育、市场、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领域展开了应用。

其中又以医疗健康领域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2016年1月IBM和美敦力合作推出了一款糖尿病监测APP;3月,IBMWatson人工智能带入苹果手表睡眠健康应用;5月,IBM联手苹果为博士伦开发白内障手术APP;7月,IBM宣布已成立IBM Watson Health医学影像协作计划;8月,IBM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胃癌辅助治疗的训练,并正式推出使用;12月,IBM“沃森联合会诊中心”在浙江省中医院落地。

而Watson的第一步商业化运作是通过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合作,共同训练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在此期间,该系统的登入时间共计1.5万小时,一支由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一起上传了数千份病人的病历,近500份医学期刊和教科书,1500万页的医学文献,把Watson训练成了一位的“肿瘤医学专家”。随后该系统被Watson Health部署到了许多顶尖的医疗机构,如克利夫兰诊所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提供基于证据的医疗决策系统。

Intel也宣布了开展基因组信息整合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在未来五年内整合现有私人、公众以及云平台上的基因组数据以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而在2006年就推向市场的亚马逊云服务上可以免费访问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癌症基因组数据集,即癌症基因组地图集(TCGA)和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组 (ICGC)。

百度打造云上大脑

在2016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行业成为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10万亿元。在医药领域,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明确指出要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在政策和市场利好下,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们也不甘寂寞,百度云为华大基因部署了BGI BRCA Online平台,为乳腺癌、卵巢癌的科研与应用提供基因测序数据分析服务。

2016年10月,百度医疗大脑在北京,“百度医疗大脑”是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百度医疗大脑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用户多轮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验证,给出最终建议。在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的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在2016年11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进一步解释了人工智能对医疗的变革。他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医疗上的发展分为四个层次:医疗O2O智能分诊,人工智能参与的智能问诊,基因分析和精准医疗,基于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他认为,从分诊到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奇点已经临近。

就拿人们最先感受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来说,这个作为基因产业最先商业化的技术已经被政府认可。2016年10月27日,卫计委了国卫办妇幼发[2016]45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指出此前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试点机构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放松了对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机构要求,取消108家临床试点单位,所有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医院原则上都可以开展无创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取消7家医学检验所的临床试点,具有产前检测资质的所有医学检验所原则上都可以开展无创DNA产前筛查与诊断。

精准医疗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精准医疗要想实现精准一定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而对于很多疾病,尤其是罕见病来说,找到基因上微小的变化就很可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但这同样也意味着巨大的计算量。在没有深度学习之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机器人能够不断地通过已有数据进行训练,从中得出规则,并完成一些罕见病的早发现、早诊断。这也给了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们杀入医疗这个“蓝海”的机会。

在阿法狗战胜李世石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开始进一步被放大。在精准医疗领域也不乏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医生,但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医疗资源都是稀缺资源,对于政府来说如何提高医生的平均诊疗水平,尤其是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更为重要。人工智能作为增强智能,如果成为医生诊疗系统里的辅助工具,会大大提高普通医生的诊断水平和诊断效率,降低误诊率。这也正是精准医疗的最大意义所在。

世界各国基因组计划

英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

201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启动针对癌症和罕见病患者的英国10万人基因组计划。通过该计划,英国政府预期到2017年年底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推进基因组医疗整合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并使英国在该领域引领全球。

加速对癌症和罕见病的了解,从而提升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精准治疗。

促进基因组领域的私人投资和商业活动。

提升公众对基因组医疗的知识和支持。

2015年年底,英政府宣布将在未来再追加经费用于该计划。2016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已经完成了9892个基因组测序工作。

美国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20日在白宫的国情咨询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搜集100万人的个人健康信息以及测得他们的基因组序列,以实现短期目标:

鉴定新的癌症亚型。

与药厂等私人部门合作测试精准疗法的临床效果。

拓展对癌症疗法的认识(抗药性、肿瘤复发等)。

韩国万人基因组计划

2015年11月韩国政府宣布以韩国蔚山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为依托,启动万人基因组计划。韩国万人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绘制韩国人基因组图谱。

建立韩国标准化的基因数据库。

发现罕见遗传疾病的突变位点。

为韩国快速增长的基因组产业提供全面的基因组信息。

同时,该计划是对2013年韩国政府宣布的未来8年投资人类、农业和医药基因组计划的一个补充。

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

近日,法国政府宣布投资6.7亿欧元启动基因组和个体化医疗项目,并将其命名为:法国基因组医疗2025 。

在未来10年,法国政府希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将法国打造成世界基因组医疗领先国家。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6)

目前,医院面对的现实是:一是国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及医院经费短缺与社会的高需求的矛盾;二是病人看病要付一定比例费用,《决定》与“指导意见”的出台,既约束了病人,也约束了医院;三是面对医院分类管理和医药分开核算。作为医院,如何找准位置,寻找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策略?回顾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几年来的发展,可归纳为:

1.1 慎重决策,认真管理

认真把医院当作产业来办,象企业那样,讲经营、讲核算、讲效益。我院在进行医院监护系统设备引进时,认真测算各科的需求量,既要提高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又要避免滥用监护系统、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1.2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注意经营效益

买任何设备,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由审核部门认真核算。我们对医院每台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购前要审核,预测其效益,购后要有效益追踪,并由院采购处和医务处负责,每月报告效益追踪情况,院长对仪器设备效益追踪的结果进行分析,促进了医院财政管理和经济收益率的提高。

1.3 抓大不放小,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

我院5 年前,全院只有3 台彩超,需要4 年收回成本。现在有9 台彩超,它们加起来的收入,已超过ct 室和核磁共振室两处的收入。我们一方面根据医院状况,对市场风险性大的项目,采取合作方式,引进资金;二是抓大不放小,抓重点科室的同时,小科室也给予重视。

2 拓宽医疗市场途径,争取医疗市场份额

2.1 开展以高新和适宜技术

我院为了开展高新技术和发展适宜技术,经常在医院职工和中层干部中进行教育,旨在使每人都有生存危机感,让科主任明白:每个科室都是个小医院,科主任就是小院长,要想办法拼抢学科前沿,明确自己的市场在哪里。要以自己的特色去吸引病人,如心脏中心、泌尿外科、介入科等科室外地病人比例明显增加。

2.2 重视环境改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就医时间、空间、环境都十分重视。比如交通便利、停车方便、空间宽敞、光线明亮、室温舒适、厕所无异味、候诊室休息有座位、环境整洁、标志清楚等等。这些都成了吸引病人就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院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环境改造,重视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行政服务(简便挂号手续、实行预约服务、开展咨询、改善态度、加强医院宣教等)。实践告诉我们,医院要通过改善就医环境,既可留住老的患者,又可争取新的人群。

2.3 认真做好成本核算

搞好成本核算,减少浪费,提高效益,提高效率。我院近几年抓成本核算,经过收益逐年增长,国有资产近5 年增长1.5 倍。

2.4 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不少患者到医院就诊都要通过关系到医院找熟人关照,这种现象说明医院在服务中离患者有差距。为此,我们在向全院职工进行了患者是否可以不通过特殊关照而享有热情周到的服务讨论。通过讨论,全院职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服务质量,拓展了市场份额。近几年来,每年门诊量以10%的速度增长,住院人数、手术量明显增加,年医疗收入逐年增长。

3 狠抓高新技术发展,做好普及应用

3.1 医院开展四大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由于四大高新技术的开展,即急危重症抢救、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器官移植,对推动医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所起到的带动、辐射作用是一般技术不能替代和相比的。这一点是医院管理者和高层医务工作者的共识,我院对此下功夫,抓好抓实。其次,四大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就诊患者。我院2004 年年启用外科新楼,随之又建立了重症icu,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质量,保证了病人安全。开展冠状动脉扩张术、射频消融术、心包穿刺术、超声融栓术、心肌打孔术及各种造影、引流、支架技术,收治患者近3000 例。在微创技术方面,广泛利用各种腔镜进行手术,如开展腹腔镜、胸腔镜、宫腔镜、胆道镜、关节镜、鼻窥镜等各种手术,先后收治患者近1000 例。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是我们近年来重点关注发展的技术,派出技术骨干去北京相关医院进修学习。这些技术开展不仅提高了医院知名度,而且就诊患者增加,医疗市场份额扩大。

3.2 抓好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我们搞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因此,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少花钱,而享受到高新技术的服务,这才是我们开展高新科技的目的。我院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如原来手术切除阑尾方式,要花数千元,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办法,规范抗生素品种,减少抗生素用量,不仅减少了病人痛苦、而且比原来省钱。患者手术后当天就可以下地,第2 天就出院了。

4 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

目前,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医院生存发展都需要钱,而政府给的钱太有限,那么,“钱从哪来”。要减员,人们的观念没有变,环境没有变,精简下来的“人往哪去”。这是医院经营管理中遇到的两大难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医院在经营过程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4.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最后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准确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4.2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还要正确使用物质利益分配之外的激励,如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3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在21 世纪面临医院体制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适度负债经营,则有利于盘活资金,增加经营的活力。

负债主要形式有内部集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等。注意防范风险的提示:一是适度负债,即负债程度要依偿还能力而定,包括要重视投资效益;二是创造条件,获得政策倾斜;三是提高信誉,争取银行贷款或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实现有效的融资。

4.4 规模经营战略

面对我国医疗市场出现的“航母”,日今所谓的大医院都应“居安思危”,中小医院更应关心其生存。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利益,而竞争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往往会偏向于强者方,形成强者恒强的结局,所以要把“蛋糕做大”,实现规模经营效益。规模经营的诱惑,在于成功地实现低成本扩张,抢占更多更大的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性或行业性垄断。当前,医疗市场中规模效益趋势有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医院或医疗集团,医院改制上市,连锁经营和各种协作方式的松散型联合,其结果必然是拓展新的医疗市场,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医院规模经营效益。规模经营的困惑就在于机遇和风险并存。为防范风险,避免扩张失败或背上沉重的包袱,规模效应应把握好扩张的方向、对象。一是选准扩张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眼光盯在中国进入wto 后的国内、国际的医疗市场;二是选准扩张的时机,医院的综合实力及经济基础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具备扩张的实力;三是选准扩张的对象,不能把计划经济形成的模式单一功能雷同,规模小而无特色的医院在一个狭小的区间实行盲目的叠加,要在认真作市场调查基础上严格考察拟并购的单位,分析扩张的可行性,谨慎行事;四是积极稳妥实现低成本扩张,成功的经验还要搞好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5 实施优质经营战略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7)

1.1医院文化的内涵:医院文化是医院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一个医院管理者水平素质、文化等多种要素。它的内涵是指一个医院所具有的独特组织模式、经营信念、价值观念、医院团队精神以及全体员工对医院的依赖意识、目标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这种理念和模式的形成,是长期教育与努力实践的结果,其核心是医院精神。医院文化一旦被广大员工认同接受,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员工对医院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追求的目的。医院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医疗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医院的三个文明建设找到了结合点,提供了具体的载体和抓手,较好地解决了医院“两张皮”的现象。医疗业务工作和文化建设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将有力地促进医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1.2诚信医院的内涵:诚信医院是指医院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以及相关活动中履行职责时体现的具有鲜明宗旨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行为的总和。诚信医院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院拥有与自己医院等级要求相符合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②医院具有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行为;③医院在医疗活动中,提供医疗工作的确定性和安全感;④符合法律、法规的规范职业行为,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⑤认真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职责;⑥医院职工和管理团队形成与社会相一致的价值取向。

2医院文化和诚信医院的关系

医院文化是医院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人工前提以及作为这个生存与发展的产物的总和。从这个文化定义看,在文化形态上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三大类。

物态文化包括医疗设备、院容院貌、医院人力资源、文化设施等。它是医院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建设基石,是医院建设不可逾越的基础。但它是医院文化中外显的部分属于浅表层次,它是实施诚信医院的基础保证。

制度文化包括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行为规范包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模式包括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习惯等,它是医院文化中间层次,医院制度文化是创建诚信医院的制度保证。

观念文化包括价值观、医院精神、医院道德规范,是医院文化的核心、精华部分。观念文化是创建诚医院的精神保证。

3培育医院文化打造诚信医院

3.1培育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培育出来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必然渗透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医院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新世纪的医院文化建设应注重从三个层次上下功夫:

①是外层文化:包括医院环境、设备、服务、文体、院容院貌、职工风貌等。要进行医院整体CIS规划设计,综合治理,使医院成为“优质、高效、人文”的小区。同时要强化医院宣传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通联工作,宣传医院形象、特色、名医名家,宣传医院改革的新举措,宣传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高效服务,努力提升医院社会公众形象。

②是中层文化:包括医院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等方面。要修改已不适应医疗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以人性化服务为要求推进标准化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职工行为。加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③是核心文化:包括医院精神、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核心文化的建设,要以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深化医院内部改革,理顺各种生产要素,完善分配机制。以公平合理的竞争,使医院的广大职工成为一个奋发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生机勃勃的坚强集体。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产生以院部为核心的强的凝聚力,形成步调一致的高效团队。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8)

鼓励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移动医疗应用打开巨大市场

《意见》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移动医疗面向保险机构收费的基础是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由于其能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和指导,提高患者存活率,从而能显着降低赔偿支出。此外,基于积累的大量用户疾病数据,保险机构能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精准化定价,提高盈利能力。面向保险机构收费的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和远程监测服务等。我们认为,《意见》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开发健康管理服务,而保险机构通过与移动医疗企业合作是获取相关服务的最有效方式,这将极大的提升对移动医疗硬件设备和远程监测服务的需求,为移动医疗应用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移动医疗产业链有望加速成熟

《意见》提出: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用支付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医药高新技术和创新型健康服务企业的风险分散和保险保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化解投融资和技术创新风险。2011-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医疗初创项目开始受到资本的热捧,产生了一批移动医疗初创企业,但由于政策、技术等多种壁垒限制,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扩大。进入2014年,随着成熟商业模式开始出现,用户规模逐渐积累,特别是BAT、360、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移动医疗迎来了新一轮热潮。我们认为,《意见》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不仅从政策面上解除了移动医疗发展瓶颈,还将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为培育更多的移动医疗优质企业提供了肥沃土壤,产业链相关各方参与度将得到显着提升,有望共同推动产业链加速成熟。商业健康险加快发展,医保控费厂商有望显着受益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9)

从会员制高端医院到平价医院,再到国内第一家医疗行业连锁经营,刘佳率领着佳美不断制造有轰动效应的财富新闻。作为国内医疗行业连锁经营第一家,13年经营造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得佳美在口腔医疗保健这个国内刚刚起步的行业里无疑具有先发优势。如何将这种先发优势转变为一种推动和引导行业迅速发展的市场力量,从而夯实佳美作为行业倡导者和领跑者的地位,这是佳美当前和今后的着力点。

资本拥抱佳美

佳美董事长刘佳坦言,今年将是佳美高歌猛进的一年。前不久,这个特立独行的企业家提出了佳美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佳美必须将13年来的实验室经营转换为大规模的、可批量复制的商业模式,”获得行业内第一张连锁经营牌照,展现在刘佳面前的路愈加清晰。

“佳美口腔从1996年就开始向政府申请连锁经营资格,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刘佳表示,连锁经营牌照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佳美口腔在政府、市场与患者中已经得到充分认可。但大规模发展显然需要多方的资源,管理、人才、资金、品牌......??

最近一段时间,对刘佳来说,是一段云上的日子。闻名全球的VC和PE以及各类资本纷纷闻风而动,在刘佳宽敞的办公室穿梭往来,寻求合作。刘佳告诉记者,就他而言,最希望通过私募融资引进战略和机构投资者,把佳美的“实验室经营”进行批量生产。

在与国际资本接触后,刘佳发现,即使同样是钱,出处不同,意义和价值也全然不一样。他意识到,要迅速度过扩展期的并发症,他需要资金之外更多的支持。“仅仅能带来钱,我不需要,这在佳美上市路演时毫无增色”,刘佳迅速地学会了境外上市游戏方式,“在带来钱的同时,还需要带来品牌、管理等无形资产”。

而在这些顶级VC们看来,佳美可以说得上是为风险投资量身定制的:股权结构简单、民营机制灵活、行业内领先地位明显、处于发展中期、前期扩张较慢,积累经验曲线丰富。

“我们选择了2家风险投资机构作为主要的合作伙伴,正在进行深度洽谈,不久就会有结果”,刘佳告诉记者,在融资方面,佳美进展颇为顺利。刘佳坦言,融资的完成将是佳美发展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跳跃。大品牌的运作需要大手笔,这就意味着需要很大资金杠杆。风险投资者在资本介入的同时,也配合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实现资本的对接和管理团队的国际化。

“来自瑞士、新加坡等地的专业管理人士以及国际口腔专家,将在今年落地佳美”,刘佳介绍到。在几家国际风险投资的报告中,在引资的同时,也将引入国际管理人才。这些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家们知道,要取得纳斯达克的信任,除了中国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续盈利的“硬“能力。

没人敢忽视佳美令人瞠目的成长速度。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佳美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演变为一家行业内拳头企业。相比国内同类的民营医院,刘佳一直把发展口腔连锁作为其拳头业务。

2001年进军北京以来,刘佳先是摒弃其他业务,专注发展口腔医院,紧接着,是国内第一家将连锁的经营模式引入医疗领域,确定了佳美国内口腔第一家的地位。紧接着,佳美在各地不断吃进濒临破产的口腔医院,发展连锁,同时瞄准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时机,大力发展高端医院与平价医疗机构。而当国内很多“曾经的佳美”们发现中国医疗市场“充满机会和令人无法预料的增长空间”时,当国际医疗集团、风险投资云集中国医疗市场上空时,刘佳带领佳美早在10多年前已经在国内安营扎寨,它对于国内医疗市场的探索在很多方面是具有超前性的。

正如刘佳自己所说,这种先发优势,正是他、佳美集团能够在更财大气粗的资本大腕面前保持自豪感的缘由之一。

品牌连锁扩张

“雷厉风行”,这是与刘佳合作过的人对他的最多评价。与我们熟悉的严谨甚至保守的投资医疗市场的同行不同,在刘佳的带领下,佳美的拓展明显比它的同行更加果断迅速。

刘佳的生意是那些无处不在、却经常让人头疼的牙齿。目前,佳美口腔管理集团在全国已经拥有40多家牙科诊所――这个数字,是行业内的全国第一。根据一份由国家卫生部统计的报告:中国约有5.6亿人有龋齿,中国的口腔疾病患者中,有94.5%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谁都看得出,口腔保健,在中国是一个尚未开发的高利润、高增长行业。

刘佳的佳美集团和其他民营医疗集团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医院也是民营医院的最大责任。他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佳美连续保持了13年零医疗事故的记录。”

位于北京、大连、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繁华地段的佳美各连锁店,是刘佳多年辛勤经营的结晶。刘佳表示,在口腔医疗这个市场完全饱和之前,佳美将不会投资其他行业,不会去办综合医院,而会继续坚持既定的专注战略。

面对市场竞争,佳美的应对措施除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外,就是采取了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刘佳认为,在经营模式的创新上,佳美口腔始终保持着业界的领先地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率先将零售业、服务业连锁模式移植到医疗行业。而事实已经证明,口腔医疗因为投资小、见效快、容易操作、事故率低而非常适合做连锁,这一创新模式让佳美口腔多年来赢得了业界的尊敬。

2005年,北京佳美口腔共拥有127张牙椅,每张牙椅的年收入达到34.8万元。公司的净利润率超过25%;“一个普通牙科诊所一年的净利润只有10-15万元,”刘佳说,“医生自己亲手做,没有广告费、管理费,利润能获得保障。”但是,如果再扩张,情况就不同了。“多开几家,意味着你必须做广告,必须拥有管理人员,因此开4家以下肯定亏损。”刘佳说,“4-10家阶段是个极其关键的阶段,这个期间投入大产出少,走不出来就面临崩盘。”

事实证明,刘佳的市场定位相当精确。目前在开设了四十余家连锁医院之后,佳美的连锁之路越走越宽。连锁意味着规模经营,规模经营能带来低成本,低成本才能产生低价格,而低价格显然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最有利的武器,同时统一的服务、统一的管理能保证服务的质量。

发展到现在,佳美所做的不仅是让单个诊所成功,而是制定“类行业标准”。刘佳取经的对象是美国的牙科标准,从消毒规范到管理细节都尽量做到精益求精。经过13年的积累,佳美的利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并朝着更为良好的方向稳定发展:2001年,在佳美的总收入中,来自牙周炎、龋齿等口腔内科治疗的收入占70%,烤瓷牙、正畸等修复和美容收入仅占30%;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颠倒过来,修复和美容业务占公司业务总收入的70%――而修复、美容正是口腔医疗业利润率最高的部分。

刘佳的连锁医疗路径正日渐清晰:按照投行的建议和佳美团队的战略主张,从2007年开始,佳美每年计划在全国新开50家诊所。把各省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作为主要发展区域,在每个人口约200万的城市也会涉及。“到2008年底,全国规划比例是东部60%,中部30%,西部10%,刘佳告诉记者。“不一定会全部自营,也会考虑通过兼并的方式收购各地有客户群、声誉良好和面积较大的诊所”,刘佳表示。

实际上佳美开连锁门诊的投入已经降到了最低: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环境,统一配送,在大规模扩张的基础之上,佳美的13年来的从业经验,将使得管理成本、营销成本、采购成本和人力成本都降至,同时也确保质量和服务的高品质。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都得到了印证。

优势能保持多久

佳美的对手们已经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因为投资经营规模较小而进入门槛较低等原因,大量私人诊所充斥在社区的各个角落;而外资的纷纷进入,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

一位跟佳美打交道多年的业内人士分析,佳美口腔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服务优势,另一方面必需走国际化道路。国内的口腔医疗业在几经腾挪之后,终于杀入了惊心动魄的战国时代――这是一场国有医疗机构、民营资本与国外医疗巨头,还有不断涌入的各种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佳美是众多民资中比较挑剔的一个,看准目标就会锲而不舍地争取,而不是象其他的民资一样,广泛撒网。该人士说,“你从佳美现在努力就可以看出,进入这个领域十余年,一直专注、一路领先。”

2006年初,佳美大举进军高端医院市场,在众多民营医疗机构中开了一个大大的先河。在民营医院发展普遍面临瓶颈问题的时候,刘佳的大手笔却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当各民营医院纷纷打出“低价”招牌的时候,刘佳却选择了风险更达的高端医疗市场。对于投资民营医院多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刘佳来说,目前面临着佳美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目前在我国每年有8000亿人民币的医疗市场,这其中还不包括药品、器械等。如果政府能够将高档医院与低档医院捆绑审批给民间资本或者外资,他们将先兴办高档医院,赚取的一部分利润补贴平价医院。一旦做成,功德无量。刘佳补充说,一个国家医疗事业的终极目标是百姓看病不必花钱也能医治,这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10)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如何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地,发挥互联网在远程医疗领域的优势,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缺、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是一个关乎民生、亟待厘清和解决的系统性问题。其中涉及的远程医疗准入、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医保统筹、价格制定、HIS系统接入、评估监管等诸多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和未来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的要求。最近,笔者调研了“肿瘤精准放疗云平台”建设项目,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了“互联网+”难以落地的现实困境,也反映了我国现行体制机制下,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境。

“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肿瘤确诊率逐年提升,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新发肿瘤病例337万,比上年增加28万例;平均每天新发病例约9233人。估算我国2015年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肿瘤放疗国际适应症比例为70%,我国放疗开展不足30%,恶性肿瘤死亡率148.81/10万。面对恶性肿瘤高发现状,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利用互联网对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实施远程诊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自主研发的“互联网+远程医疗”思维模式下的“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应运而生。

该平台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国际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研发精准云质控、云计划等一系列网络信息系统,为基层医院和患者提供精准放疗方案,并通过对放疗实施全程指导、实施、评估和监控,使肿瘤诊治不出县,提高生存率,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放疗质控管理系统。对于这样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但在建设中仍然遇到各种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缺乏放疗规范化诊治指南和质控国家标准,诊疗效果难以评估,成为“互联网+”发挥优质资源规范化整合及标准化输出作用难以绕开的基础。发挥“互联网+”的资源整合作用,首先遇到的是标准问题。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精准放疗国家标准,各地诊治和质控标准差距较大,“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跨地区执行很困难。发达国家都有肿瘤精准放疗国家标准,美国医学物理学会(AAPM)、美国放射治疗技师学会(ASRT)等就是代表国家负责制定这类质控标准的组织。我国国家癌症中心下属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准备制定相应标准,由于人员、经费、审批等多头管理,各相关机构职责划分不清等因素限制,困难重重。即使是出台了相关标准,鉴于目前国家质控中心行政主体和权力不明确,各省市自治区质控中心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执行仍是个难题。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制度,限制了肿瘤放疗相关设备的合理配置,基层医院设备严重不足和老旧程度较高。2011~2012年,我国接受放疗治疗的肿瘤患者约为56.9万人,不到需要接受放疗人数的30%,放疗设备不足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我国大型医疗设备长期实行配置许可证制度,其中甲类如质子治疗系统、PET-CT等均与肿瘤放疗直接相关。我国目前医用直线加速器保有量约为1900台,能够开展精确放疗的仅500台左右,且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配额稀缺,造成无效需求被激发,真正的需求被压制。医用直线加速器在2020年前有望达到4000台,但现有设备不断老化淘汰,仍然有较大缺口,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拥有量和合理配置仍存在问题。

远程医疗政策、法律责任和放疗定价体系不健全,公办医疗机构参与动力不足,社会资本进入难,持续发展难。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有关政策规定只能在医疗机构之间开展远程会诊。由于大型优质医院少,专家时间成本高,远程诊疗法律和责任认定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公办医疗机构参与动力不足,初期热情较高,持续性不强,发展较慢。同时,远程放疗收费定价不符合市场规律,按照现行的专家会诊模式执行,社会资本难以进入,不利于建立多样化的远程医疗商业模式。

各地医保与合作医疗标准不统一,报销项目与比例的审批、定价严重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保标准不同,对肿瘤放疗诊治项目的报销范围和定价,各地差异较大,部分地区仅有适形放疗定价标准,三维适形与调强治疗等新技术的定价和报销制度缺失,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乡低收入家庭患者没有能力得到较好诊治,难以享受“互联网+远程医疗”提供的好处,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较低水平治疗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各地医保报销项目和费用比例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但审批过程缓慢,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严重滞后于研发和需求。

缺乏远程医疗信息共享政策和规则,一些地方医院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医院利益轻患者利益,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接入和信息共享困难。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医院都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大型医院建立起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却没有接入和信息共享制度与政策保证,业内也没有能够达成共识和共同遵守的实施规则,各地医院花费大量资金建立的HIS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作用;一些地方医院为防止本地患者资源外流,通常以信息安全为由,拒绝打开HIS接口;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医院又缺乏利用该系统为患者服务的主动性和紧迫感。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患者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也不利于HIS、PACS等医疗信息系统标准化和国际化。

远程精准放疗人才极为匮乏,技术评价、考核和等级认定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放疗效果评估、监督体系缺位。目前,我国接受放疗的癌症患者平均每人花费至少5万元,仍有1/5死亡,这与放疗物理师人数匮乏、技术能力良莠不齐有直接关系。2011年,我国约有1161个肿瘤治疗中心,接受放疗治疗的患者约56万,却只有1887名物理师。2014年,国内放疗单位增至1579家,每年增长约12%,物理师约2400人,增长只有10%,物理师匮乏形势更加严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放疗技术从二维治疗到现在的三维、四维治疗,发展迅速,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物理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医院放疗医护人员、物理师专业培训需求强烈。规范化的培训周期至少半年到一年,大型医院的培训提供能力有限,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培训积极性不高,很难满足培训需求。

从“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建设困境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障碍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渐进改革过程,已经实现了一系列战略性转变。国家的科技管理从直接配置资源和审批项目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主,并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系统。这一系统,既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证,也存在着明显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今天,我国既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在宏观协调、政策整合、市场放权等方面,突显出对科技创新的不适应,甚至制约性。从“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建设遇到的六大问题,可以看到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现有协调机制难以落实,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国家科技战略实施难以到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在国家层面上,国务院设有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国务院直属的科技管理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相关职能部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在地方管理层面上,依据国家模式,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都设有相应的科技、教育厅(局)和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地方科协等管理部门,对地方的科技活动进行管理和投入。在行业管理层面上,国务院组成部委中,至少有50%以上的部委设有针对本行业科技管理特点的科技管理司局,负责对本系统具有行业特征的科技活动进行管理和投入。

国家对科技实行宏观管理的关键举措是国家科技经费的分配体制,特别反映在中央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情况中。我国中央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形成多渠道格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的科技管理部门等均通过不同形式资助各类科技项目,虽使研究经费获得了较快增长,却不免造成科技资金管理分类交叉重复、投入结构不尽合理,浪费较大,产出效率和质量不够理想等问题。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国各部门及部门与地方之间涉及科技或教育的重大关系,但从实际运转情况看,在科技政策、科技经费宏观管理和资源整合优化方面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同时,中央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职能也被分散在多个国务院直属的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中。这些部门在管理运行中职能彼此分割,相互脱节,遇到涉及科技管理全局性的政策,一旦触动部门利益就难以落实和推动,而国家又缺乏强有力的、超越各个部门局部利益或视野的协调机制,以履行宏观政策协调、资源统筹优化配置的职能,造成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决策难以到位。“互联网+”这样具有前瞻性高远视角的战略思想,以及“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这样利国惠民的创新项目,在这样的科技管理体制下,落实的难度可想而知。

科技政策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整合,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相互脱节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科技政策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政策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但这些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完善,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支撑、完善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们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如何厘清、整合和协调科技政策之间,科技政策与经济、社会、文化政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科技宏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协调整合的重要内容,不仅涉及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的认识,涉及对科学技术新的社会功能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理解,而且包含着对以往科技政策赖以立足的诸多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即使近年,在互联网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多个政府部门出台的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仍然缺乏互联网思维和系统思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有些政策受部门职能影响,难以全面体现国家意志和百姓需求,政策缺位和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状况仍然时有发生,协调困难,从“肿瘤精准云放疗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中可见一斑。

政府仍是科技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体制和政策的夹缝间寻找发展空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是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的实现,但不利于创新系统各要素创新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协调集成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从我国的科技资源分布来看,目前全社会的科技资源依然比较集中地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仍是科技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创新体系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市场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而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体系与支持自主创新导向等方面不协调,创新政策的吸引力较弱。有些政府部门把有限的资源用来扩张规模,加快增长速度,客观上对自主创新形成抑制。

如在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的前提下,一方面,多部门、多渠道分配科研经费,往往造成体制内科研人员利用体制优势和各科研计划界线模糊的现状,多头申请,同一科研成果可以向各方面交账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中小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困难,却由于体制限制,很难进入政府资助体系,大量创新设想难以成为成果,成果又难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能够及早被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社会福利。“肿瘤精准放疗云平台”建设项目,是利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源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尝试和先行,但由于是民营企业,获得政府重视和资助十分困难,市场化运作道路同样艰难。

以推动“互联网+”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提出“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协同性”等原则,要求“落实落地”。据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在解决“互联网+”行动落地体制机制障碍的视角下,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动态混合型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在组织结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主体活力与能力等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和一定成效,但在宏观层面仍然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纵观发达国家的科技宏观管理体系,虽有集中统一型和多元分散型之分,但很少建立在静止和固定的模式上,而是紧随本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就管理效果看,多元分散型的科技体制满足了各方对科研活动的不同偏重和需求,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基本适应发现型的创新体系;集中统一型可有力促进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引进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借鉴国际经验,根据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与发展需要,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可以探索采用动态混合型模式:即集中协调型和多元协调型动态并存模式。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实行集中协调型管理体制,对市场特征明显的科技创新实行多元协调型管理体制。两种模式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与市场需求,在资源配置、政策整合、区域协调、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灵活转换。

改革集中统一型管理为集中协调型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强调围绕国家科技战略进行资源、政策、标准的协同整合。在集中统一型管理向集中协调型管理模式的改革升级中,强调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和协调,需从六个方面完善和优化目前的体制机制。

一是设立国家科技顾问及其顾问办公室。加强对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国防全局的重大科技规划、布局、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决策的指导和协调。

二是强化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推进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为核心的科技战略决策、宏观管理体制建设,确定日常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超越部门和地方利益,担负起国家层面的科技宏观管理协调职能。

三是加强“互联网+”政策整合研究。建立为国家最高决策层服务的科技政策咨询、协调机构,牵头整合各部委各行业的相关政策,打通各部门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形成协调、连贯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政策之间、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防止部门利益左右国家政策。

四是健全和完善国务院有关部委间的科技管理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席会议的决策和协调功能,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策和与行业有关的科技领域的研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与调整等问题进行决策和部际协调。学习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经验,联席会议不仅要突出战略性,也要突出实务性和及时性。

五是加强和完善省部间的科技项目会商制度。省部科技合作是近二年我国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的新趋势,体现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科技合作特点,目前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和完善省部科技项目会商制度,对会商的主体、合作内容及范围、形式、时间等提出要求,制定制度和规范,达到科技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目的。

六是建立国家行业标准和分级质控体系。鉴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实施“互联网+”行动,必须以相关质控准入标准为依据。针对我国各行业标准欠缺,层次不同,权威性不够等问题,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修订和完善部级行业标准以及分级质控准入标准,是科技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

突破传统科技管理体制局限,建立多元协调型管理模式,强调以民生和市场需求为动力,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突破我国科技管理长期以来集中统一型的管理体制,大力倡导和推进建立多元协调型管理体制,特别强调以科技资源配置和投入为导向,将微观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及重点向市场和多元主体转移,从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

一是建立有最终用户的科技公共投入机制。改革先研发、后产业化的研发模式,立项时就要进行技术先进性和孵化可能性分析、生产用户分析、市场前景分析,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投入,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

二是探索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直接申报部级和省部级研发经费的科技创新资助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体制内外限制,改革现有的部级和省部级研发经费申报程序,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开放的申报平台,让更多具有创新愿望和创新思路的企业得到公平竞争机会。

三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取消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审批和许可,减少人为的制度,把权利放给市场,放给企业,释放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四是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通过构建各种公共平台,如公共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等技术平台,检索、交流、评估、咨询等信息平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经营管理、财务金融等服务平台,以及人才交流、经纪人队伍等人才平台,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篇(11)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与资本性质的关系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1日

一、我国医院的公益性基础

医院是人们防治疾病与康复的机构。我国最早的医院雏形在《汉书・平帝纪》卷十二中有详细的记录:即“公元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则信息也反映出这是世界上最早与群众居住区隔离的医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医院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引导,贯彻执行分级诊疗、专家会诊、逐级转诊、医疗费用“包干制”、区域卫生规划、政府财政支持、各级医院医疗队深入基层和农村等方式,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初级健康水平,没有发生“看病难”、“看病贵”、医务人员行为与经济利益挂钩、药品和医疗耗材自费协议的行业霸王条款、恶性医患纠纷等。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属性

(一)商品的含义与意义。我们从政治经济学中得知,从商品的属性来看,他的本质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如何正确的定义一件物品是否能够成为商品,必须要满足两个属性:一是必须是经过劳动创造而成的产品,而不是天然形成;二是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医疗服务不是劳动产品、不被出售、不能被交换、不是等价交换,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不能是有偿的、不能在市场中运行。医师对患者的医疗行为在诊治前不能为得到利益最大化而实施医疗行为,医院与患者的关系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与疾病作斗争;如果将医疗服务作为商品,把患者简单地作为购买商品的客户,就会出现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与上截然相反的结果与效果。有大量行业专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都把医疗服务等同于商品,因为在他们看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之上,两者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联系,而医疗体制的改革必须要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这层面来看,医疗服务又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因为是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其商品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二)医疗卫生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特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障,从医疗服务在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分析,其具有慈善事业性质和社会福利性质,是政府对社会纳税人基本健康权利和初级卫生保障服务的保障,体现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关心和保护,而不是以商品和商业行为评价医疗卫生服务。

三、医疗机构的功能与定位

“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这一概念在我国《医院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一条)中有明确规定。在确定医院的性质方面,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即“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根据医院的功能与定位,只要是对患者有诊疗行为的医院,就不能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分,如果将医疗机构推入市场、允许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更有甚者准予医疗机构有营利性商业行为,医院和医务人员会遵循市场规律,动摇医院的功能与定位,歪曲社会主义事业方针,将对患者的医疗行为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换,患者势必忽视医学科学局限而要求医生药到病除的最佳结果,不可能面与接受对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的最坏结果,这样医患纠纷悠然而生,医闹趁机甚嚣尘上,破坏了医疗环境,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在伤害了医生的同时,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全社会反思。

医院作为商品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压力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因为医院失去公益性付出巨大代价。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必然出现六种结果:一是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而导致医疗秩序混乱、医疗机构规模无序扩张;二是围绕商品价格规律变化的结果使医疗总费用无法控制;三是追究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使医疗服务绩效下降;四是在经济利益促进下使医务人员的过度医疗行为偏离规范和指南;五是重治疗轻预防、轻科学研究现象严重;六是医疗资源管理失控的结果背离实现人人都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

四、资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一)资本的性质。资本具有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对于资本一定要实现增值的问题被称为自然属性。对于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被称为社会属性。资本的内在逐利性往往由其自然属性来决定:从资本的流向性来看,通常倾向于具有高额利润的产业或者产品;资本的活跃度决定其在经济活动中的渗透力,并通过相互竞争来表现,在竞争过程中存在大资本吃小资本的现象,但没有一支小资本心甘情愿牺牲,因此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导致无数小资本开始聚拢,形成强大的合力,以此来维护资本本身的安全性和竞争性,从而达到实现市场利益的目的,当然所有资本都具有不断扩张的嗜好。一级医院努力扩大规模进入二级医院,二级医院瞄准三级医院标准制定发展目标,三级医院扩大床位到3,000张还不止,从规模上做中国医疗“航空母舰”。

(二)医疗资本市场的概念。资本市场(英文:capital market,亦称“长期金融市场”)就是指具有各类资金借贷以及证券交易,并且存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场所。它是一个长期筹措资金的平台,参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如果资本在医疗市场为卫生健康项目发生融资租赁、证券交易活动,即可出现医疗资本市场。政府投资支持公立医院,是保证其在最优化成本的基础上,医疗服务价格不能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从事对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如果目前贫富不均条件下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作为对医疗卫生服务自费项目可作为补充,可以有盈利和经济利益目标。但是社会资本此目的不得进入公立医疗机构,更不得动摇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本运作与基本性质。

五、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是医改的根本

(一)医疗服务效率和公正。将医院作为企业来运营,同时建立了商业医疗保险的体现,这使医疗具有了市场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医院就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以医疗水平的高低作为竞争核心来实现正常运营,这与企业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相差无几。因此,就导致出现了两种误解医疗服务产业的观点:一是把医疗服务与公共服务的概念混为一谈,认为全部的医疗服务都属于公共服务;二是在看待公共服务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局限性,只有把具有迅速蔓延性且不进行控制就能危害人的生命安全的传染病的预防,看作是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这就反映出医疗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医疗服务的外延和内涵并不与公共服务完全重叠,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集。而要辨析医疗服务和公共医疗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两者提供服务的实现方式并不相同,只有充分认识之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正。公共服务的价格必须由政府来宏观调控,其效率和公正也应该由政府的社会政策来保障。

(二)医疗机构管理与运行体系评价指标建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发[2015]94号)从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综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4项指标、20项分解指标制定了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体现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维护公众健康要求、体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过程、突出目标与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公立医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医疗机构对绩效指标完成的结果也是其从政府财政部门获取运营资本参照的指标之一。

(三)医疗机构实施服务绩效测评准入与退出机制。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在拟新《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完善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法律责任内容,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准入之后,政府医疗行政部门对其经过连续三年医疗服务绩效评价不合格,应该进入退出机制,或者准予并购、重组之后,重新申请注册医疗机构,经过医疗机构医政审核,政府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和继续准入条件是“硬指标”,模式可以探索,机制可以调整,资本性质和来源放开,但是不能允许公立医院综合服务绩效在不符合医疗行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要求时还在继续运行。

六、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医师职业管理

(一)医师执业社会化管理。医院取消行政级别实际是医师社会化的第一步,医师执业实施资格考试之后是医师职业身份社会化的进步,医师技能与医疗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医疗卫生政策对医师在各级医疗机构需求相适应,医疗市场与医师执业人数供求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我国的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固化在一个执业地点,放开注册多地点执业,是为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满足分级诊疗和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其结果对医师“走穴”达到了正身效果,医师不会主动和自发地深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并没有达到大院带动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普遍提高,病人依然积极到大医院排队挂号看普通病,一日几千门诊量的三甲医院比比皆是,不能说都是疑难病人,因为病人依然不大信任基层医师的技术能力。《执业医师注册暂行办法》无疑对医师社会化管理和医疗市场、分级诊疗、基层卫生服务对医师的需求是负面作用。真正的医师执业应该是医师取得执业资质视为通过执业准入,根据医疗市场对医师的需求动态,同时进入不同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行为,此为双向选择。

(二)医师职业规范化管理。医疗市场和医疗机构对医师职业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是靠医师自己去游说,也不是靠医师提交一份简历和医院门诊大厅提供患者阅览的医师简介,而且目前对医师定期考核往往是走过场,一个数百名医师的医疗机构通过医师定期考核几乎没有不合格的医师,对医师并无更大的压力。社会对医师认识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医师医疗行为综合要素评价体系来完成的,例如:(1)工作能力:独立诊疗病人的数量、病种、抢救符合危重症评分的病人量、作为第一术者和各个手术级别的手术量、技术操作等;(2)医疗质量指标:甲级病历率、工作效率指标、单病种和临床路径指标、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医疗诊疗指南执行与遵守、过度医疗行为评价结果,平均门诊、住院人均次费用管理等;(3)医疗安全:医院感染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重返手术室例数、低风险死亡患者例数、出院再住院患者例数等;(4)社会满意度:门诊和住院患者对给自己诊治的医师可以评价并公示评价满意度结果。以上对医师的职业管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在公共网上可以查询,接受社会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方鹏.对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益性与生产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2.

[2]厉传琳,鄂琼,田丹等.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内涵的界定[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

[3]丁建军,田勇泉.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J].中南大学学报,201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