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准扶贫下农民思政教育措施分析

时间:2022-04-30 08:45:48

精准扶贫下农民思政教育措施分析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扶贫工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汇集各方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数据表明,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为1660万人,相较于2017年减少了1386万人。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增加了10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2.3%。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扶贫政策成效凸显。2016年以来,多种媒体耗费的大量的资源报道全方位报道扶贫工作的进展,从报道中能够看到扶贫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部分贫困户在接受扶贫政策后,存在不感恩、不自强,影响扶贫工作正常运行的言论,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一项使农民获益的政策为何会在部分农民当中变了味,其根源在于农民对于扶贫工作的思想认知存在一定的弊端,为此,加强农民思政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1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思想问题

1.1农民心理失衡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将过去共享的扶贫资源逐渐转变为部分人所享有,造成了部分农民认为公共资源本就该人人共享的思想受到冲击,从而产生心态失衡的问题。在精准了扶贫对象以及扶贫政策以后,过去大锅饭式的资源与政策开始变成了个体化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农户都想要正确扶贫资源,满足条件的农户自然欢天喜地,但是对于那些不满足条件的农民,则会怨声载道,还有的人出现了自身利益被剥夺以及感叹社会不公的思想。

1.2懒散思想存在

扶贫政策以及资源的涌入,提升了贫困户奔小康的积极性,同时,也有部分贫困户不劳而获的思想滋生。过去所实行的整体扶贫政策,使得很多贫困户长期享受政府的扶贫政策,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精准扶贫实施以后,在更多对自身有利的政策以及资源下,他们更加丧失了自我奋斗的动力。政府给改建危房,吃穿向政府要,教育政府管,部分贫困户脱困思想不积极性。他们丧失了奋斗目标,认为政府只要让他们吃穿不愁就性了,造成了扶贫效果不良。

1.3指标分配矛盾

政府下发的扶贫指标和实际的情况不相匹配,造成了很多地方存在争夺名额的现象。一方面评选贫困户的进程中,因为政府所掌握的农户信息缺失,造成了很多存在实际困难的农户没有能够被评上贫困户。另一方面,因为经济情况相仿的农户中必然会存在有的农户评上了贫困户,而有的农户没有评上的问题,那些没有评上的贫困化会感觉到暗箱操作,对国家政策产生一定的误解。

2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思政教育策略

2.1激发农民脱贫动力

农民是脱贫的主体,呼唤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的关键手段在于借助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农民素质,呼唤勤劳致富传统美德,将“要我脱贫”逐渐的转变为“我要脱贫”,在思想上充分的激发起思政教育的内在动力。首先,有效的保障农安民主权利以及物质利益,推动农业改革,确保农民能够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充分调动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积极性。强化基层民主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自治环境,有效的建立健全农民参政议政的相关渠道。其次,维护农民思政教育主体地位。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民主、平等而又自由的教育,农村工作的干部同志要积极的转变理念,充分尊重农民的人格,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加强思政教育中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激发农民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

2.2提供思政教育物质保证

对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民精神空虚的问题,只有充分的贯彻物质利益的基本原则,才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基层干部需要以务实的态度,关心贫困农民,解决农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农民接受思政教育提供物质保证。首先,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政府要想贫困农村提供大量的资金,注重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现代农业化发展历程,注重农民收入的提升,使得农民可以产生获得感、幸福感,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培养农民正确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断转变其自身的义利观,存在着重利益轻道义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建设农村经济的前提下要引导农民确立正确义利观,防止产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从而忽视了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吕昀祥,汪凤娟.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以苍梧县石桥镇帘溪村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4):40-44.

[2]王东维,李秀秀.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4):89-97.

[3]孙朝晖,李文武.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思想引导的对策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6(1):62-65.

[4]蔡红生,田秋艳.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J].决策与信息,2017(10):86.

作者:孙贝贝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