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51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一大文化产业,而且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一、何谓茶文化

要了解茶文化,就得先了解茶叶发展的现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国与国间隔绝状态的打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茶叶传到了世界各地,各国人民竞相饮茶,虽然饮茶方式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茶叶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茶叶也成为了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国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土耳其等国,这几个国家茶园面积之和就占了世界茶园面积80%以上,而每年世界产茶量的80%又在亚洲,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

事实上,茶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有茶文化的形成。唐宋时期是中国茶业史上第一个兴盛期,茶业经济兴旺繁荣,茶文化迅速形成、发展、成熟,唐宋时期茶文化奠定了我国茶文化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国重新掀起了茶文化热。人们认识到,中国茶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具有精神熏陶、礼仪社交、艺术欣赏等价值,而且承载了中国悠久历史,是两千年来中国茶业发展的积淀。当今中国,对茶文化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各地也都在纷纷挖掘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产茶区将本地茶业发展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产品文化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王玲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因此,中国茶文化,可以界定为以茶业经济活动为基础,又与美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纯精神领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特殊文化。中国茶文化包括茶专著、茶诗、茶词、茶歌、茶赋、茶字画、茶文学、茶艺、茶道、茶礼、茶俗、茶业(包括茶经济与文化)与社会不同阶层经济文化生活相碰撞而出现的茶馆文化等内容,除此之外,风靡当今现代社会的各种各样新式茶饮品也为传统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经济与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茶文化自身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充与完善的体现,而且是茶经济活动在社会各个阶层中不断推广,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相结合,不断促进茶经济发展的过程。

二、现代茶文化的功能

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在很多方面己经表现出和传统社会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一点在茶的领域也不难找到。我们有理由认为影响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特征,即使观念层面也在与新的价值取向冲撞的过程中出现自我改造,这一时期的茶文化应该和以往社会征相对稳定的茶文化有所区别。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能提高茶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是产品实体之外的附加因素,它利用大众的某种文化心理,借助与之契合的人、事、物,给自己的产品定性定位,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加产品的文化色彩。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茶虽然是一种饮料,但由于文化底蕴的存在,其产品附加值要大于其他同类产品,如在福建举行的乌龙茶茶王赛评出的“茶王”拍卖时,100克茶叶可卖到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价钱。茶是一种物质产品,但茶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在消费茶叶的同时感觉是在消费一种文化,得到心灵的满足、美感的享受,因而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购买。其次表现在其促销功能。茶叶是一种消费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可依次排列为五个等级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都尚未得到满足时,是不会注意消费的文化品位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所占的比重就会大大提高。人们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物质价值和价格,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茶文化的存在使茶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了心理功能,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或者能体现消费者的个人身份和地位,因而能促进茶叶的消费。

2.社会功能。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念与教养训练常强调内在修养与自我抑制,以减少与他人或外物的冲突。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相当强调“虚静”(收敛内聚)。因此在农业社会的茶文化中,饮茶的过程又被赋予完善内在人格,修身养性的功能。传统的茶文化精神体现的是茶“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特征。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重视外在的行动与作为,尤胜于内在的沉思与冥想。他们讲求快速行动,以把握时机和追求效率。现代都市的茶艺馆接待的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商务人员,他们选择茶艺馆也主要是作为商务洽谈的场所。与以往相比,人们喝茶而进行冥想思考的频率降低了,即使喝茶也可能是有目的的外在行动。再有,在传统社会中,强调维护家族内部和谐和与他人维持和谐良好的关系。这一点应用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表现为民众生活的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不少流传下来的茶俗就是将茶作为和睦亲友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取向相对弱化,个人取向逐步增强,家族和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降低,人们喝茶用以亲睦亲友的目的让位于喝茶以保健、益智、休闲,参与茶文化活动以放松娱乐。

3.审美功能。中国的审美观点认为,味觉具有审美感知功能,甚至美感能够源于味觉。中国人的味觉发达,酒文化、茶文化、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中国人对美的认知总是同生活必然联系起来,美的把握离不开人的“知觉”、“顿悟”、“神会”,认识美、领略美不独依靠个别器官,更重要的是依赖五官的协调整合和通感。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不仅促成茶叶的自然口味演化为文化口味,而且造就了中国人对茶的评价讲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多重因素综合的习惯。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的养成有其生物基础,也有数千年历史延续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茶叶也仍会从潜意识里服从感官直觉、想象,会不自然地接受古代关于茶的品质、茶与人生、茶与宇宙观念的很多看法,而且这一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如果一体两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它的好处就在于为现代人自然地继承传统茶文化的优秀部分提供了可能,而不在于它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人们接受用理性、客观、实践检验的方式认识茶叶和茶文化。

三、结语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功能。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不仅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而且跨越国界,广交天下宾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2)

关键词:

茶文化;现代茶馆;茶馆环境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茶馆逐渐从满足人们饮茶需求的物质功能衍生出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等许多空间功能,茶馆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茶馆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茶馆环境设计是展现茶文化内蕴的载体,茶文化的内涵不仅决定着茶馆的设计风格,还决定着茶馆的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因而,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必须融入中国茶文化这一重要元素。

1中国茶馆文化阐释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饮茶的方式方法、茶具的规格与中华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不仅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而且还将饮茶与生活哲理、美学情趣等融合,形成了茶文化最核心、最基础的文化精神体系———茶道,此后,中国茶文化渐成蔚然大观之势,[1]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不仅将茶视为一种解渴的国饮,更视为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个人思想境界的重要手段。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同风格的茶馆、茶肆、茶坊、茶楼等作为茶文化的主要载体遍布街坊闹市,贩夫走卒村妪牧童皆参与其中,茶道大兴。南北宋时期,茶坊业已成热门行业,饮茶之风逐渐风靡朝野,为招徕顾客,茶坊纷纷“张挂名人字画,供人消遣欣赏”,可见,饮茶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性享受,而成为一种融入审美情趣的重要精神追求。伴随着茶坊室内装饰的渐趋考究,对饮茶器具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茗注莫妙于砂壶”“宝之过精,使与金银比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复杂化,解渴果腹的物质功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休闲娱乐、社交聚会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渐成为现代茶馆的主要彰显。茶馆的发展反映的是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茶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折射。

2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馆环境设计

茶馆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现代茶馆不仅仅经营茶水,更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社交聚会的重要场所。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既要追求品茗的古色古香韵味和意境,又要体现时代感,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如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馆环境相结合,既体现出品茗的“雅”,又不失其“新”,是设计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2.1设计构思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饮茶场所层出不穷,但在环境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将现代茶馆设计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是个难点。意在笔先,构思立意是现代茶馆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应根据茶馆文化、功能分区、顾客的个性需求等做全盘设计构思。现代茶馆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己任,清净和雅是中国茶文化追求的精神意境,也是现代茶馆的天然属性定位,这就要求茶馆在设计时必须围绕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尽量多使用中国茶文化元素;各功能分区应根据茶馆整体风格采用多样化造型处理手法,展现中国茶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一般来说光顾茶馆的人主要有四类:品茗型顾客、休闲娱乐型顾客、商务型顾客以及文化活动型顾客,不同类型的顾客对茶馆的环境、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代茶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不同顾客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情趣,又要应尽量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2空间布局

各区域的功能是现代茶馆环境设计的立足点。前台是茶馆的门面,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因而在设计时应以清洁、亲切、突出特色为原则,如老舍茶馆以具有老北京风味的柜台做前台,较好地展示了茶馆的特色;商品销售区是茶具、茶叶等茶品展示销售区域,为方便顾客挑选以及配合茶品雅致的特点,货架应以玻璃柜为主,配以柔和的灯光,以突出婉约的格调;散台区不仅要保证空间足够宽敞,桌椅数量比例合理,而且还要保证顾客的私人空间不被打扰,举行活动时能腾出足够的空间;包厢区域的装饰风格应与茶馆功能和茶文化内涵相呼应。一般来说,雍容、尊贵是包厢最主要的卖点,因而在设计包厢环境时应以舒适性和高品位为原则,采用休闲沙发、绿色植物、精致器具等营造高雅、清净的环境;洗手间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区域,也是茶馆档次高低的直接体现,因而,必须从使用方便、物品设置合理等细节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为突出茶馆设计的文化气息,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还可以引入亭、廊、水景等元素,使设计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和审美观。[2]

2.3光影形态

氛围营造离不开光影,光影不仅具有照明的作用,还具有营造空间氛围、表现装饰内容和文化内涵的作用。色彩和材质作为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以及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离不开室内灯光,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根据主体构思确定室内环境的主色调,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使用暖色调材质,配以黑白灰等基调的小件摆设,营造朦胧婉约的格调;使用冷色调材质,配以高彩度的沙发靠垫等营造明丽典雅的格调。

2.4装饰品的应用

现代茶馆环境设计更强调装饰品的应用。将古典园林中的借景、透镜等法则运用到装饰品的组合形式中,不仅能形成茶馆空间的文化景观,而且还能体现茶馆的品位和格调,[3]可以说,装饰品在茶馆设计中起着连续贯通的作用。装饰品分为工艺品、书画、雕塑、金银瓷陶器、家具等摆件和挂件两大类,这些装饰品对整个茶馆氛围的营造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如在自然风格的茶馆中,经常会运用渔具、南瓜灯具有田园趣味的民俗品做装饰;而在民族地域性茶馆中,则会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品,并按照当地特有的风俗加以布置。茶壶作为茶馆不可或缺的物件,既有金属茶壶、玻璃茶壶,也有瓷器茶壶、高分子茶壶,但最能营造氛围的还是紫砂壶,可以说,它是茶与具的完美配合。由此可见,装饰品在茶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既要注重装饰品本身的内涵,又要注重其与整体的协调。

3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把握茶文化内涵的精神意蕴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陆羽认为精行俭德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强调饮茶如品人,善饮茶之人多品德简约谦逊,不卑不亢,执着持久。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各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以茶励志,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明心,虽然各家意境和价值取向不同,但与人为善、睦邻友好、和谐平静的本性却是相同的。[4]对普通民众来说,茶除了具有重要的养生健康和社交功能外,在和谐友善等修身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友善是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茶馆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融入茶文化深刻内涵,不仅有助于实现茶文化要素的合理运用,而且还能增添茶馆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

3.2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与消费群体需求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节栉鳞比的茶馆、茶楼等场所在满足人们饮茶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交际、休闲以及审美等精神需求,但由于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不同,对饮茶场所,尤其是现代茶馆的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文人墨客为消费主体的茶馆设计,从饮茶器具到空间装饰都应体现考究、精妙,以营造清静高雅的美学意境。如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吴山茶楼,典雅古朴、动静虚景交融得体的雅间装饰风格,体现出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迎合了文人雅客品茗抒情、力避噪闹、不事张扬的消费需求;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茶馆设计,应以实用朴实为主调,以顺应消费者的茶文化底蕴为原则,以大厅茶座为主体,兼营各类菜肴和点心,讲究文化的对接和氛围的渲染,充分体现茶馆的应用功能和商业价值。[5]如街头巷尾规模不一的四川茶馆,已不再是传统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成为人们谈天说地、对弈听书、喝茶吃饭的休闲娱乐场所。

3.3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与区域文化相结合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的茶文化,而不同的茶文化又对茶馆环境设计风格起着重大的影响。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不仅在虎丘山上建有纪念茶圣陆羽的陆羽楼,而且还诞生了祝枝山、徐祯卿、王世贞等茶道大家,浓郁的文化积淀,不仅使其茶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形式和品茗档次,茶文化已与社会生活习俗融为一体。因而,苏州茶馆在设计时须将苏州地区优秀的茶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凸显苏州茶馆的多样化功能;北京茶馆遍及京城内外,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全,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的目的,而且还传达出浓郁的茶文化,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其中最有名的是以短评为主的茶馆———书茶馆,这种茶馆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与茶相联系,消闲娱乐、增长见闻,老少皆宜;广州经济发达,生活节奏较快,因而,茶馆设计主要以明快清新为主调,可以同时容纳数千人的茶楼,既是人们喝茶聚会的地方,也是人们品尝各类广东小吃、休闲娱乐的场所;川西老茶馆,在传承浓郁的川西风土人情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扩展茶馆功能,过去完全向街道敞开的自由开放式茶馆逐渐向隔离的空间和封闭的雅间发展,虽然茶馆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但闲适惬意的主调却未发生明显变化。茶馆既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时尚消费的地方,也是展示中国茶文化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场所,将中国茶文化融入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营造彰显现代茶文化的中式茶馆,既能为平添茶馆的意境之美,提升茶馆空间的品位和内涵,又能塑造一定特定的文化氛围,满足顾客的个性化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长征.唯求清雅不事张扬———青岛茶馆的设计风格评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8),22.

[2]韩璐.茶文化主题观光农业园规划探讨———以渝北石盘河茶文化主题观光农业园规划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139-144.

[3]刘培瑜.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商情,2013,(31),152-152.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3)

我国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对于具有丰富茶文化资源的区域来说,重视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弘扬茶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深化旅游项目的文化内容,继而在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基础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1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价值

首先,从旅游市场发展和社会大众的旅游消费来看,旅游开发工作需要与社会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在此过程中,具有丰富内容和内涵的茶文化能够吸引大量爱茶人士的关注,并对旅游项目周边的娱乐、购物、餐饮等行业形成带动,从而围绕茶文化构建起完善的旅游消费链,推动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总之,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能够有效拓展旅游受众群体,刺激旅游消费,对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消费者的旅游心理来看,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而且能够体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在社会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这种实现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旅游形式,恰好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和文化体验,并引导社会大众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茶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以茶叶的生产环境为依托,能够确保旅游者对茶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做出更为直观的体验,因此,围绕茶文化开展旅游开发活动,能够在弘扬茶文化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形式。从社会功能方面来看,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开发项目,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社会功能。首先,由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具有着所有旅游产品都具备的共性特征,因此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娱乐游玩、放松身心的场所;其次,茶文化旅游产品具有独特性,其中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等内容可以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提升社会大众的素养。与此同时,茶文化中所具有的交际文化,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综上所述,围绕茶文化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能够实现与社会大众需求的对接,而且也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因此,具有茶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当重视茶文化与旅游开发工作的融合,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对周边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2茶园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意不足

虽然在一些盛产茶叶的地区,茶园这种旅游载体形式已经十分普遍,但是许多茶园中的茶园主题、茶园景观以及茶园文化活动等都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茶园吸引力与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另外,这些同质化的现象如果都能够有效彰显出茶园、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则对茶园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能够发挥出推动作用,但从同质化的内容看,许多茶园为了提升经济效益或者为了提升茶园吸引力,而以毁坏茶田为代价去建设硬质景观,而这些流行性的景观往往难以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并造成了自然景观与茶文化内涵的双重破坏。由此可见,创新创意不足是茶园规划与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2.2文化特色不明显

茶文化与地域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内核,同时也是最能够彰显茶文化旅游项目魅力与吸引力的元素。旅游者选择茶园当做旅游目的地,不仅是为了观赏茶园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也是为了感受茶园所在地传统的茶文化以及相应的氛围。然而,在一些茶园的规划与开发中,茶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茶园中可能有茶壶、茶杯等建筑造型,但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活动项目却并没有融入到茶园建设中,这导致了茶园区域文化特色难以得到彰显,以及茶园文化内涵的欠缺。

2.3配套设施欠完善

一些茶园在规划和开发中欠缺对配套设施建设的内容,导致茶园出现了维护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的管理并不利于茶园多元化功能的体现,甚至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这些问题在旅游淡季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如茶园中的茶室和餐厅简陋凌乱,路灯、座椅、标志标识等景观设施不完善,公共卫生间数量较少等,这些决定了茶园难以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也难以实现茶园自身吸引力的提升。

2.4产业发展失衡

当前许多茶园都将茶叶生产作为主要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茶园仍旧采用着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茶园经营者在茶叶种植、茶叶产品宣传方面投入了很多,茶叶产量以及产茶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但同时这些茶园在自身审美性和可观赏性方面却存在着不足,因此茶生产与旅游之间的关联性与融合度较为欠缺,从而导致了茶叶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出现了失衡,其中的餐饮业、住宿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3茶园开发原则

3.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原则

在茶园规划中,不仅要围绕茶树打造自然景观,而且也有必要通过这些自然景观彰显出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从而促使旅游者通过自然景观可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体而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茶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茶历史古迹主要是指茶人从事茶事活动或者其他具备纪念意义的场所。在茶园规划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这些茶历史古迹进行保护与修缮,特别是对于规划范围内的茶历史古迹,更应当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作出开发,从而与其他景观形成联动效应;其次,社会风情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社会风情包括茶风茶俗、茶文化活动以及其他与茶相关的文化传统。如在赣南地区,采茶舞是当地社会风情的一种,这种文化在茶园中的彰显,要求茶园能够提供良好的场地与整体氛围,从而使茶园具备浓郁的文化气息。

3.2功能性原则

茶园的开发不仅要重视实现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在茶园的开发与建设中,需要应用生态原理对开发过程与建设过程发挥指导作用,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园内生态系统。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所具有的吸引力,而且也可以向旅游者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而言,在茶园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首先,在茶树种植与养护方面,应当尽量使用农家肥,采用黑光灯、杀虫网诱杀害虫,同时有必要建设人工鸟巢,通过引鸟防治病虫害,从而彻底避免出现农药残留情况;其次,在茶园的整体规划方面,茶园的生态性也要与审美性相结合,其中,路、桥、涵、闸、渠以及绿化林网、水系布置等都需要形成靓丽的风景线。

3.3体验原则

在茶园开发过程中,对体验原则的遵循也是对旅游者参与性的强调,而重视与强调旅游者的参与性,能够让旅游者对茶文化旅游项目及其文化内涵做出更加深刻的认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与旅游行为已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对劳动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体验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时尚,在此背景下,旅游者不仅希望在旅游景区进行风景观光,而且也更愿意在旅游景区参与手动参与体验活动,从中体验到旅游景区带给自身的更多乐趣。虽然茶园的开发在满足旅游者这一需求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一优势的发挥需要旅游项目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为前提。具体而言,在茶园建设中,处于可采摘期的茶叶能够供旅游者进行采摘和品尝,而处于成长期的茶叶则能够供旅游者参与日常维护与管理,如茶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当然,这一过程也要重视茶叶生产与采摘技术的科普,从而让旅游者了解更多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4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4.1明确项目定位

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根据茶园所在地具有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对茶园的类型、主题等作出定位。其中,茶园的类型决定着茶园所能够提供的活动项目、服务特色以及功能。具体而言,茶园可以分为示范茶园、文化展示茶园、休闲度假茶园、科普教育茶园、茶叶种植生产茶园和具有多元化功能的综合性茶园等。在茶园类型的确定中,需要对场地特征、资源特征做出充分的考虑,并对其他茶园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做出借鉴,从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茶园的主题在茶园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茶园的景观风格与文化内涵。茶园主题的确定,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茶树的种植方式和品种等作出考虑,从而有依据地开展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从而彰显出茶园的创意与特色。

4.2合理规划功能分区

茶园功能分区需要对交通便捷性、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做出充分考虑,各个功能分区之间需要体现出紧密的联系,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住宿需求等。与此同时,茶园功能分区还需要与当地茶产业相结合,明确茶园在茶产业中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从而确保茶园各个功能分区能够体现出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具体而言,茶园中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生产区、服务区、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以及综合管理区等。

4.3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

茶园开发的根本追求就是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确保旅游者能够通过茶园体验到茶文化带给自身的体验和乐趣。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不仅是茶园打造特色品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升茶园吸引力的关键,因此,在茶园开发过程中,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是十分必要的。特色活动项目的策划,需要对茶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挖掘与整合,同时也需要对旅游者的需求做出调查,从而实现自身优势资源、特色资源与受众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茶园还需要与周边景点相结合,进行大型活动项目的开发,从而提升茶园活动项目的影响力,丰富茶园的活动内容。

4.4制茶示范场的打造

制茶示范场的打造,对于普及茶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制茶示范场的打造中,建筑所具有的整体风格需要以所在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场地内需要设置文物展览室、表演区以及教学区,展现当地茶叶发展历史,并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提供必要场所,这对于提升茶园的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示范场的景观打造来看,需要围绕茶文化,使用茶建筑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如在制茶示范场中,可以制茶流程为主体进行雕塑、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使用制茶工具等实物进行造景,从而对制茶文化进行展现。

4.5定制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茶园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范、推动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同时有必要树立定制化的服务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应用到茶品开发过程中。当前,许多爱茶之人会在新茶成熟之时来到茶产地参与茶种植劳作,而他们的目的仅为了能够品尝到新茶的第一缕茶香。当地的茶农将这些人称之为茶亲,而这一群体的壮大,也为茶园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奠定了受众基础。在茶园中,可以根据游客喜欢的茶叶品种、茶叶口味定做茶礼,另外,可以利用茶树认购与分包的形式让旅游者参与到茶叶采摘、炒制的全过程中,使他们享受自身的劳动成果。

5结语

在旅游开发中重视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让旅游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茶园作为茶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的产物,对于茶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在茶园建设中,有必要遵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原则、功能性原则与体验性原则,在开发过程中,则需要明确项目定位、合理规划功能分区、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同时有必要打造制茶示范场并开发定制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茶园吸引力与影响力,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庆威.生态茶园旅游开发现状及前景探讨[J].福建茶叶,2016(9):214-215.

[2]刘春丽.信阳休闲茶园生态旅游开发路径选择[J].焦作大学学报,2014(4):88-91.

[3]李丽娜.生态观光茶园对产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考古,2013(5):244-249.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4)

关键词:

大学;思政教育;茶文化;德育功能

当今社会,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代表了某种精神与修养,人们视“茶”为人格力量,视“品茶”为精神享受,在品茶中深化思想、感悟生命,完善自我修养。品茶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德育功能”也成为茶文化最高层次的核心内涵,具备了哲学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其实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结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1.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以人文本,关心、关爱、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在生活阅历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综合品质,而茶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德育功能具有鲜明的自由、豁达情怀,这与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不谋而合。物质条件的提高让眼下很多大学生过分追求金钱与利益,年纪轻轻便丧失了本真,整日沉迷生活的享乐中,缺乏拼搏奋进的精神,更谈不上人文情怀。茶文化的宁静清雅之气,定会涤荡象牙塔里的奢侈之风,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茶文化的纯真质朴之韵,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囊括的内容博大精深,寓意深远,它是在上百年的茶事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文化现象,凝结了太多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茶诗、茶道、茶艺、茶学、茶德等诸多茶文化元素构建起人们推崇的精神理念,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茶文化道德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重德”,它关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准则;“崇俭”极为崇尚节俭,培养大学生“以俭育德”的思想观念;“尚和”强调的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价值尺度标准;“贵真”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面对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已经是普遍现状。而茶文化德育功能的中心思想就是“和谐”,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关系,吸收了茶文化“和谐”思想,原本脆弱又自我的大学生一定会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从而保证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茶文化课程的内容设计宽泛浅薄

茶文化原本就是一门近几年才建设起来的课程,目前仍在探索阶段,要在课程的设计中体现出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理工专业、文史专业、艺术专业的茶文化课程没有进行细分,各专业学生学的是一样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再者,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规划课程内容,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接受、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如今很多大学都在积极相应教育部的号召———发挥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课程内容上,却忽略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是笼统地将茶文化、德育知识进行整合。

2.2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教育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蕴藏于茶文化当中的崇俭、尚和、重德、贵真等精神理念都拥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是人们修身养性,无比向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些精神理念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却几乎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也就是说,“德育功能”至今为止仍是流于形式的一种口号,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出它的实际意义。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对茶文化德育功能的诠释有待完善,高校缺少具备茶文化专业知识的老师,授课老师本身对茶文化的了解就不够深,那么到了学生身上,他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浅薄,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第二,茶文化所涉猎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而且很多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囊括了许多深奥的哲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以大学生的年龄也很难对这些产生兴趣,基本上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学习压力下也无法细细品味茶文化的精神。

2.3茶文化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作为一门近年来最新兴起的课程,茶文化初次步入大学校园,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处在尝试、摸索阶段,授课老师也相对保守地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为主,课堂上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以至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这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很多老师还没有找到通过多媒体呈现茶文化知识的切入点,也没有深入研究和创新茶文化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茶文化课程丧失兴趣,对其中的德育功能并没有想要了解的想法。

3大学思政教育中茶文化德育功能的应用途径

3.1深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智慧,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90后大学生正处于懵懂迷茫的成长阶段,蕴含于茶文化当中的精神与哲学,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完善产生积极作用。3.1.1高校老师应从自身做起,丰富茶文化知识储备量,在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精神内涵,积极主动地与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再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把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3.1.2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态度,对茶文化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面意义,应该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2开设茶文化课程

许多大学采用茶文化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深度,部分学生学习茶文化只是为了拿到学分。所以,高校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对茶文化德育知识的储备量、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不能让茶文化课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失去了德育功能的教育意义。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茶文化课程,比如理工科学生最好从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学起;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中级茶文化课程;文史专业的学生则学习高级茶文化课程。将课程分化设计,因材施教,让不同专业、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对茶文化产生兴趣。

3.3创新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

当今时代,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早已被淘汰,新媒体等信息科技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流。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视角出发,创新茶文化教学模式,老师必须敢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尝试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熟练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多媒体整合音乐、视频、动画和图片,为学生呈现耳目一新、生动有趣的茶文化知识,直观地阐述德育功能,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储备量。与此同时,老师还应不断创新茶文化教学内容,除了向学生讲述茶文化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4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校园氛围

如今,很多开设了茶文化课程的大学,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其德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没有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以及校园氛围的影响。因此,各所高校有必要积极开展能够发挥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时间活动,比如:茶文化德育演讲比赛、茶文化德育知识竞赛、茶文化德育讲坛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汲取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联系社会各领域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文化庆典、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交流会等,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对茶文化的精神有更深层的认知。

4结束语

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之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它本身所拥有的强大的德育功能,通过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无疑会给当今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这对于社会、国家、民族而言,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财富,更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06:211-212.

[2]蒋怀柳.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徐丽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李松林,蒋晓侠.论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3,01:36-40.

[5]杨超.“思政课”考试的“德育”功能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6:24-26.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5)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作者:陈艳芳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6)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7)

一、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叶发现至今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说,虽说只排在七事最末,但“柴米油盐酱醋”均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将茶与之并列,也能看出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当然,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赋予了茶更深层次的内涵,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即茶文化。茶文化流传千年,经久不息。至今,仍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饮茶,重不在饮而在与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好茶之人往往喜欢在闲暇之余泡一壶好茶,细饮一番,使自身得到享受的同时,达到精神的升华。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传说,茶最早发现与三皇五帝时期。古代一直流传着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因此最初,茶被当做是一种药材来使用。其后,人们开始饮茶,把茶从一种药材转变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至此,真正意义上的茶便产生了。

魏晋时期,文人好饮茶。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渐渐增加。茶脱离了它的一般形态,即作为一种日常生活饮品,进入文化圈之中,形成了一种茶的精神,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

南北朝时期,玄学大兴。这种将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思潮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玄学大家爱好清雅,正与茶的特性相符,从而引发了士人阶级饮茶之风气。进而促使茶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期,全民皆饮茶。唐朝人陆羽所著《茶经》一书,标志着茶文化正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此外,还陆续出现了其他有关茶叶的著作。

宋朝时期,经济发达,茶文化更加兴盛。出现了专业的品茶机构,更有官方设立的茶事机关,将茶分级。茶仪成为礼制。茶叶在此时的民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元明之后,饮茶走向了繁复奢侈的道路,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变少。但茶文化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尽管近代时期国家积贫积弱,茶文化逐渐没落,但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茶文化方面的关注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茶文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茶文化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茶文化的特性

1. 物质性

茶的本质是一种种植作物,是一种人们日常使用的饮品,这决定了它的物质性。它有六大分类,每一类别都独具特色,形态、滋味乃至饮用方法都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的茶叶,组成多种多样的茶相关产品。这些产品,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2. 社会性

茶的出现,满足了社会成员,即人类的需求。针对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有各种不同的茶产品出现。可见茶的社会性。

3. 历史性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植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更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淘汰,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发展成为当今的茶文化。

4. 多样性

我国地大物博,且不说南北差异,即使相隔不过百里,其风俗习惯都有可能不同,更不要说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茶文化与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

5. 时代性

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茶文化也是如此。社会文明的进步,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四、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的儒、释、道等多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将其融合在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1.中庸之道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主要宣扬“仁爱”、“礼”等观念。这些思想,造就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并且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数千年。中国的茶道,则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种中庸、包容、平和的思想。

茶之味,多清淡。不甜不腻,亦不算苦。这样的味道正符合儒家所谓中庸的思想。在品茶时,人们往往要心态淡然平和,从泡茶到饮茶,一气呵成,自然而不刻意,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宁静之美。

茶禅一味

佛教在中国兴起之后,便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文化与佛教思想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这种修行,主张的是心静则成佛。

茶使人心静、不乱,有节制。这种特性,暗合了禅宗的修行之法。因此,茶文化得以与佛教文化相融合。

3.天人合一

道教思想与茶文化结合,使得茶文化带有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即崇尚自然,崇尚质朴的精神。

在茶文化中,讲求回归自然,在饮茶时,愿意与自然亲近。最好不过融于天地之间,在品茶的同时,感受着整个世界,从而来体悟自然的规律。此外,中国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将自然万物看做有灵之物,而不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将人世间的美好品格赋予万物,并通过感悟,来体会世间真理。

正因为天人合一之道,品茶者更容易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发现自然的美,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意境与悟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一种意境美。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机勃勃的韵味之美。而中国的茶文化也讲究这种意境。品茶,一方面品味茶之香、水之醇。另一方面,品茶人更注重茶道的意境。那种融于自然、心境平和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悟性。将自己与茶道融合,去感受茶香、感受自然、感受万物、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感悟真善美,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解放与超脱。

五、茶文化的功能

1. 社会功能

茶文化在形成之后,在整个社会上就发挥了重要的功能。首先,茶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过节期间走访亲友,送上一些好茶,即文雅又讨喜。在友人聚会时,泡一壶好茶,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更是爽快。此外,许多地区人们的婚俗有送茶礼一说。可以说,茶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占据着不小的位置。

2. 教化功能

茶文化融合我国各家文化之长处,对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都有所规范。茶文化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教导着人们去感受自然、感受世界,从而感悟到时间的真、善、美。茶文化的平和,让人们心平气静。茶道要求以礼待人,恭敬谦卑。

3. 经济功能

茶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从古至今,茶产业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份推动力量。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出口产品之一就是中国的茶叶。可以说,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有茶叶产业一份功劳。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茶文化,从而针对茶文化消费,继而促进经济的繁荣。

六、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加富足。政府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于是,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1.茶馆文化

当今的茶馆,与过去的茶馆相比,有了很多的不同。尤其是茶艺馆的出现,让现在的茶馆与古代茶馆有了巨大的区别。所谓茶艺馆,就是让客人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各种艺术品。在这种交互的过程中,试图将品茶也变为一门艺术。

此外,茶馆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复古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没落。现在的年轻人在休闲时更倾向去咖啡馆喝一杯咖啡而不是去饮一杯茶。面对这样的状况,发扬茶馆文化,让人们感受到茶中所蕴藏的古典美感,是很有意义的。

2. 茶文化研究会

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自从形成到现在,茶文化研究会为我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著作、论文。并其围绕着茶文化,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研讨会、博览会等等,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七、弘扬茶文化

当今中国,人们生活逐渐富裕,各种休闲方式增加,尤其是一些外来的产业比如咖啡馆进入中国,对茶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弘扬茶文化也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之一。

1.国家需重视对茶文化的推广

茶文化要让更多人知道,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手段,尤其是现今的多媒体手段来推广茶文化,不仅可以让茶文化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更能促进整个茶叶经济体系的增长。

2. 加深对茶文化的研究

研究茶文化,不能只看到当今社会,更要回顾过去,研究古人的经典著作,从中整理出完整的茶文化体系,进而能更好的弘扬茶文化。

3. 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

我国的采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茶园地区有可以联系的自然景观或人为景观,就可以发展一个旅游线。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赏茶花,采茶叶,亲手炒茶、制茶,最后品茶。这种一条龙的路线最适合宣传茶文化,与此同时还能刺激茶园当地经济的增长,一举数得。(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8)

一、茶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以及“和为贵”的民族精神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信条,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1]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无论陆羽提倡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还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导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为中国茶道的精神。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中国茶文化以“和”为最高境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中,还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道家在发现茶叶的生理功效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茶文化中,同时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禅宗之要义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禁锢,在一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中国茶道追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这些茶道精神是源于佛家思想的。

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二、茶文化的当代意义

茶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茶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精神被人们弃置。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应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是协调统一的,人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恩及子孙、泽被后代。茶文化的“和谐”精神还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精神,应当把茶作为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成为连接彼此关系的重要桥梁。茶文化的 “和谐”精神还有利于人类自身身心和谐。在历史上,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修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得志时以茶励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时从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保持人们的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宁静、乐观、平衡的心态不仅有益于个人的健康,而且有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茶文化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和”是中华茶文化的灵魂,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2]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茶文化中的“和谐”内涵,则是这一传统中重要的内容。“和”是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虽然儒、道、佛三家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我们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茶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紧密相连,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即“和”的思想之上,它与我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和”意味着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即认可世界的和谐本质,以和平与合作的手段谋得利益,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从而达到一种和睦而至大同的境界。“和”文化体现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和”为主,“和为贵”。反对以强凌弱,干预他国内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博大精深,“和”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无论国家的贫富、意识形态的差异,都应该彼此尊重,和平共处,以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和谐、和睦的世界。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9)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77-02

一、阿婆茶的由来

阿婆茶主要分布在苏州市的南部(昆南片),主要在周庄镇、锦溪镇、张浦镇、千登镇等地域范围内。其中以周庄的“阿婆茶”最接近原始状态。阿婆茶又叫婆婆茶,是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东道主邀客,并备好茶点。被邀客人按预定时间纷纷来到。她们一边品茗饮茶,尝着东道主准备的点心,一边拉着家常、干着针线活。分手时又约定下次聚集的时间、地点。因参加者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所以称为“阿婆茶”。据《周庄镇志》记载,周庄人吃阿婆茶已有百年历史。“阿婆茶”是交通闭塞,信息不流通的农业社会产物,是农村妇女为了交流思想,社会公关,文化娱乐而自发产生的组织。可以说,“阿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要素具有动态性,文化史包括一套工具和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1]。那么“阿婆茶”,作为熟人社会的一种自组织,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它的文化要素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还能否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周庄镇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变化的物质文化元素

1.煮茶方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阿婆茶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阿婆茶的器物层面――煮茶方式的变化。以前,阿婆茶煮茶用的水,河水或是井水,水从河里拎上来后用明矾和缸香木“淀清”;煮茶时,舀入陶瓦罐中,以“炖茶”的方法烧煮,即用陶瓷罐盛水,用烂泥和稻草加水调稀后涂在风炉上,用干菜萁柴或树枝烧煮。由于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自来水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用水;工业化的到来,电的使用,使得“阿婆茶”的燃料,煮茶、沏茶器具发生了改变。(见表1)

从访谈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些变化。

阿婆A,女,今年64岁:从我出生时我就见过喝天落水的。我们开始是喝河水,水质很干净的,也没有水龙头。80年代种田的时候,地里的水都是很干净的,干活累了,河里的水是可以直接舀上来喝的,喝茶都是用那个水。水清的不得了,从上面可以望得到下面。以前没有养鱼的。后来养鱼了,喂食,撒药,水质恶化了。即便那时候种田洒农药,撒的也少,而且也不会排到河里的。后来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就不喝河水了。人们就掏个洞就有井水了。十几年,装了自来水。

阿公B,男,今年60岁:但是现在的阿婆茶有很多形式已经变了,已经找不到以前一模一样的了。生炉子烧水变了,现在不需要生炉子了。茶也不泡在盖碗里面了,茶壶里面了,而是杯子里面了。

2.茶食茶点

茶食茶点是饮阿婆茶时必不可少的东西。以前“阿婆茶”的茶食茶点是妇女们将富余的蔬菜、粮食等农作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而成。可供人们农忙下饭,早餐就粥和馒头,同时还是一种主要的农闲小吃。“阿婆茶”的茶食茶点是一种饮食文化,承载了一种手口相传的食品制作经验,也是当时各家田地丰收,妇女农作技艺的成果展现。以前茶食茶点具有时令性特点,大多呈现季节性和地域性,如麦芽塌饼在正月里,撑腰糕在二月初二前后,菜花头塌饼、粽子在清明前后,腌制酱姜在农历五月里,各种酱瓜(萝卜,生瓜,茄子等)都在蔬菜丰收的季节。这种食品加工方式在当时储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既能将吃不完但又不易长期留存的蔬菜保存起来,不致浪费,还能吃起来新鲜。

现在随着电冰箱的普及,交通运输(主要是公路,周庄1986年三级公路开通)的发达,机器生产在食品工业上的运用,在提高了人们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味觉趋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效率至上的观念开始在心中扎根。这种改变在茶食茶点上的改变可以体现出来(见表2):以前的茶食茶点讲究原料是自己家种的,调料佐料根据家人的口味调制;现在各家的茶食茶点几乎趋同,大部分来自于市场。

阿婆C:现在交通方便了,喝的茶品种也多了,花茶、红茶呀,都有的。以前喝茶的时候,我们会吃用萝卜、茄子、生瓜、黄瓜等做的酱瓜,瓜子,熏青豆,现在条件好了,就有桂圆了,以前哪里有。

阿婆D:茶点也变了,以前都是自己制作的,我们家做酱瓜和麦芽塌饼是(做的)最好的。现在(吃的)的桂圆、枣子、西瓜子都是没有的。

当我们问及“阿婆茶”的茶食茶点如何制作时,阿公阿婆们信手拈来,对于食材的挑选、腌制的时间、脱水的时限、每一道工序细节都如数家珍,听来好像只是一些经验之谈,没有像现代科学那么精确,但阿婆阿公们正是凭借这些口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制作出美味而又独特的茶食茶点。

三、动态的精神文化元素

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人类也会改变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把物质文化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所有因素―规范、价值、语言、传统及其他―都必须去适应物质文化[2]。工业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结构。周庄随着公路四通八达,工厂的进驻,农业机械化,农民集中居住进程加快,在使得周庄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改变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迫使周庄的传统精神文化成为一种亚文化。当然,“阿婆茶”作为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也在面临着不可逆的变化。(见表3)

以前“周庄”交通闭塞,电视传媒尚未普及,所以农村妇女们获得外界知识的渠道较少,娱乐方式有限。村内人员缺乏流动,邻里之间交往频繁。所以,以前喝“阿婆茶”的人,一边喝茶品茗,一边品尝主人准备的茶食点心,一边还要做些纳扎鞋底、缝补衣衫等的针线活。此外还是她们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当然也不乏外部世界的传闻和本乡本土的新鲜事。喝阿婆茶不但使当时相对闭塞的农村妇女有了个消闲解闷的机会,还成了当时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促进了邻里的友谊,推动了乡邻的和睦相处。现在,在年龄较大(60岁以上)的阿婆们身上仍能找到阿婆茶的习俗影子,因为她们的再社会化能力有限,急速的现代化对于她们的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不大。她们仍然是下午1点左右,相邀在一起喝茶、聊天。而对于年龄较小(40~60岁)的阿婆们,她们大多有一定的工厂工作经验,交往圈已不仅仅局限在同村熟人圈子;现代化的进程使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电视,电话,企业宣传等);城市化的进程,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原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的地缘结构;攀比之风的盛行,使得农村的“礼”变成了一种符号交换;适应新环境的娱乐方式―“麻将”的引入,年轻的阿婆们在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阿婆茶”只能成为春节过后,“异化”的交往方式。

阿婆E:我们在一起喝茶的大多数是同一个村的邻居,农忙的时候我们一起干活的。至于年龄嘛,七成是我们这一辈儿的人,大部分已退休,其余三成是年纪轻的人。年轻人平时在工厂上班,周末去的比较多,我们这一辈的人,去喝茶时有时也会带着孙子孙女儿去。一般是下午,午饭后,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喝到下午三点半的样子,那会儿小孩该放学了,要去接。也要回去做饭了。

阿公F: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也可以请(人喝茶),年纪大的人也可以请,一般在过年后请,喝茶的目的就是要聊聊天。你请两次三次,别人回请,几乎每天都在喝茶,一般从正月到二月二都喝不完。请一次茶也是不容易的,要做准备的。

四、结语

“阿婆茶”作为熟人社会中的一种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交往,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她的存在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相联系的,环境的变化致使“阿婆茶”的文化元素形式发生改变,其中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如水的纳污能力达到极致失去了饮用功能;新能源的利用使得烧干菜萁柴、树枝不再可能;田地的被征用、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茶食茶点由经验制作转由大机器生产;工厂科层制的运用使得时间不再由阿婆们自己支配;电视、广播在农村的普及使得喝“阿婆茶”不是唯一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等。文化要素的流变使得“阿婆茶”所承载的功能、精神在丧失。工业社会给“阿婆茶”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崇尚经验、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价值观信仰――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在人们心中沉淀。“麻将”的盛行,取代了“阿婆茶”,作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不需要年龄相当有共同话语,这就将年龄较大的,不会打麻将却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了。“阿婆茶”作为人们的一种自组织,一种娱乐消闲的方式,她的文化要素或许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保护,但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她的文化功能――促进邻里和睦,社区互动。这就需要一种社区普遍的共享文化活动。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10)

关键词:茶文化;务实精神;廉;俭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尔雅》中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释木》:“槚,苦荼。”荼,就是茶。可见,对茶的记载不晚于战国。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就是烹茶、卖茶,可见早在西汉饮茶的风气已经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间已有一定普及度的茶文化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至唐朝,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文人的竞相效仿,茶文化逐渐兴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直是君权占统治地位,君权大于神权是古代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区别。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特别狂热的宗教,在古代中国主要的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是为君权服务,而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则更是站在君权的立场上,儒家学说是一种入世的思想,积极的希望通过君王的仁治而使社会达到“和”的境界。在这种环境下,发迹于乡野、惠及百姓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带着儒家治国的理想。外国人形容中国人都会用到“勤劳”这个词。的确,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所以中国人很勤劳、很务实。“从哲学上说,务实的本质,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更加重视物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更加重视现实;在现在与历史之间,更加重视现在;在今世与来世之间,更加重视今世;在书本与事实之间,更加重视事实;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更加重视理性。”[2]这种务实精神其实就是李泽厚所说的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体现。茶文化从起源、发展到兴盛,无不充斥着这种融入骨血的务实精神。

1茶文化的起源——药用功能的发现

中国茶文化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37~2697年的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这种说法出自于《本草》,清代孙壁文的《新义录》有云:“《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以解之。”[3]这里的《本草》并不是现在流传的《神农本草经》,而据说是神农所著的《本草》。但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据考证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的文字。它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形成时间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一种文字。而公元前2737~2697年在没有文字或者说没有系统健全的文字的三皇五帝时代,让神农氏自己写下《本草》并流传后世,应该说真实性很小。就像古希腊罗马把发明与创新都归功于神灵一样,古代中国也喜欢把各种荣誉归功于先贤圣哲。神农尝百草遇茶的传说其实应该是原始先民在长期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无数的原始先民们发现了茶这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并流传后世。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代。在茶文化形成之前,茶已经作为一种民间的饮料而普及开来。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西汉的《神农•食经》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4]的记载。虽说《神农•食经》原书已散佚,但从陆羽的引述中我们得知西汉时期人们对茶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了解。记载茶文化的史料中,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桐君采药录》首次对茶的药用做了比较全面的阐释。“东人正作青茗。茗皆有浡(马按,‘浡’字义为兴奋、振作),饮之益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并菝葜皆益人。余物并冷冷利。又,巴东间别有真茶,火煏,作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恐或是此。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作茶饮,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苦涩。取其叶作屑,煮饮汁,即通宵不寐。”《桐君采药录》作为药典提到了各地的茶饮虽然各有特点,但主要强调了茶的药用效果。另外在西晋的《博物志》这样的志怪小说中也有“饮羹茶,令人少眠”[5]的记载,提到了饮茶对身体的影响,可见在茶作为饮品被大众接受之前,它的药用价值已经为世人熟知了。在茶文化的研究史上,也有一批学者崇尚茶的食用说,认为茶的利用,最初当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其实这一说法与药用说并不冲突,在生存第一的原始社会,寻找可以食用的物品是原始人类的首要任务。原始人类把能够收集到的各种植物都用来充饥,这些植物的根、茎、叶、杆、花、果被食用后,只要不会中毒生病,就会成为原始人类的果腹的原料。随着食物采集经验的增加,原始先民们开始固定的食用一些口感好的植物,而茶天生就带着苦味,能够长期的流传下来,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口感好,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其药用价值。茶普遍为人们接受之后才产生了茶文化。所以说茶文化自发源起就体现着务实的精神。

2茶文化的发展——尚俭之风的推动

魏晋以来,由于士族制度的盛行,奢侈之风相沿成俗。东晋时著名政治家王导说:“自魏氏以来,迄于太康之际,公卿世族,豪侈相高。”[6]与此同时,由于政治上的失落和压抑,很多名士大儒通过各种乖张、特立独行的形象来发泄愤懑。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就是这一时期魏晋风流的代表,虽说他们这样极端的表现背后是有难言的苦衷,然而放诞不羁、酗酒放达等行为因为名士效应而成为了社会竞相效仿的风俗,魏晋风流也愈演愈盛。名士毕卓“大兴(318~321)中,为吏部郎,尝饮酒废职。[7]”这样酗酒而不理政事的荒唐行为不仅不会受到上司的处罚、社会的批评,反而成为名士们自我标榜的手段。难怪王恭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8]西方人的精神有两种基础的宗教精神,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是人类欲望的反叛和宣泄,日神精神则代表了人类欲望的升华和道德的形成。这与中国的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关系极其相似。魏晋风流的主流是酒文化,以酒甚至五石散这样的药来宣泄情绪、肆意挥霍,整个社会因为名士效应竞相效仿而逐步渐入疯癫的边缘,这当然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面对魏晋时期的内忧外患,务实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遏止社会的奢侈之风、酗酒之风,茶作为与酒相对抗的饮品被提倡。茶的清淡与内敛的特点,使得茶成为约束力的象征,即行为上节俭、道德上自我约束。南朝齐武帝萧赜为了避免奢侈的风气从皇室蔓延至民间,在他重病期间特地下旨规定将来祭祀自己的祭品“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禴祭。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9]齐武帝强调祭祀应该以诚心为出发点,而不能本末倒置地仅仅重视祭品的丰盛,而且他希望全社会能接受他这种节俭的观念。茶被选作祭品,说明茶已经被视为节俭的象征。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提到的两个小故事也是这一理论的映证。一则是说《晋书》中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4]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有名的权臣恒温提倡节俭,作为他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在魏晋奢靡之风盛行的时期,每次宴请只设七个盘子的茶果,的确是节俭的表率。东晋恒温虽说晚年的作为为很多人所不耻,但他的言行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个小故事是《晋中兴书》中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名士谢安前来拜访,陆纳吩咐只设几种茶果招待谢安,不料其侄儿自作聪明地陈上盛馔来款待贵客。客人走后,陆纳痛杖侄儿四十下,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4]在陆纳看来,待客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同时又能彰显自己的清廉之风,这里将茶作为节俭乃至清高的标志。因为魏晋时期的时代需求,茶文化逐渐发展、丰富起来。茶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节俭的生活象征,不仅因为它适应了时展,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便宜,能被普通的百姓所接受。茶与“俭”的关系,在此时主要是在行为上的自我约束。

3茶文化的兴盛——道、释、儒的传播

茶因为其口味和药用价值被宗教组织采用并随之传播、推广,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占主要地位的道教与佛教便是茶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因为宗教的传播,茶文化逐渐兴盛,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更是对茶文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儒家学说的影子。

3.1道教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基础

道教倡导“天人合一”,道教崇尚自然的观点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源头。道教“自然”的理念培育出人们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味清淡的自然属性相得益彰,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基础。道教认为光阴易逝,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修仙,才能得道,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那么何以得“道”呢?赖功欧在《宗教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一文中提到两个方法:一为锻炼身心的摄生术(众多志怪小说中的精怪多是通过这种方法修炼成仙的);二为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藉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这也是后世道教热衷于炼丹的原因[10])。茶因为其物质性,符合“生力”的需求,很多崇尚道教的人都想借茶力而羽化成仙,茶因此为道教所推崇。

3.2佛教奠定了淡泊清静的茶道基石

而中国古代另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佛教在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饮茶最为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11]很多僧人开始种茶、制茶、饮茶,致力于传播茶文化。茶有如此巨大社会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价值的特殊方面所决定的,佛教还在茶文化中溶入了“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茶成为了追求本心的媒介,在饮茶中“悟”出美好的韵律,得到精神的开释,至此形成茶道。茶道的基础思想就是淡泊、清静,希望通过自我反省的“悟”来达到精神境界的至臻完善。

3.3儒家思想与茶文化的融合

如果说茶被道教与佛教推崇主要是因为茶的物理属性,因为茶的务实精神,那么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则是相辅相成的。儒家思想把茶当成了其理想人格的象征。茶文化也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和”之道,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国茶道精神。虽说儒家思想不能称为是一种宗教,但儒家学说具有宗教精神和宗教的道德功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儒家思想历来就推崇俭,儒家经典的源头之一《周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12]是说如若时运不佳,君子应该用简朴内敛的德行来避免危难,不可盲目追求荣华富贵。关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评论孔子的君子之德即“温、良、恭、俭、让”,“俭”是君子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荀子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的观点,把节俭与国家贫富联系起来。《汉书•贡禹传》“:禹又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13]可见我国是在几千年前即已倡导廉洁,廉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到了唐朝,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4],因为《茶经》中没有标点,所以有众多不同的标点断句,导致了今人对“精行俭德”各不相同的理解,“‘精行者’,无非即注意操守,品性端正之谓也;而‘俭德’呢,即‘节俭之美德’是也”,“精诚专一,待人谦逊和蔼,不放纵自己”,“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等。“精行”和“俭德”中的“精”和“俭”在这里是有同一性的,都含有专一、约束的意味。陆羽在这里从侧面谈到了茶德的问题,这是陆羽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茶的味道清淡内敛,正如喝茶的人,也可以推导成做人要像茶一样,清淡内敛,要专一、对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有约束力。吴觉农说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15]。茶的静心、凝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的特性与中国传统的廉俭文化契合无间。陆羽把茶文化和廉俭结合起来,以茶示廉、以茶示俭,把茶作为了中国理想人格的象征。茶文化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俭”,还有“洁”。唐朝的韦应物就曾作诗《喜园中茶生》,称赞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裴汶《茶述》中评论茶叶,称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良品而不混,越从饮而独高。”宋徽宗赵佶在谈到茶的功效时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16]因为茶之洁,能够“涤烦”、“袪襟涤滞”,这里的“洁”不仅是指茶的物理性质,而延伸到了茶的品格——高洁、廉洁。因为茶的“洁”,才能“其功致和”、“致清导和”,这就提到了“和”——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茶文化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自然的被融入了“和”的思想。赖功欧先生曾经说过“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11],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务实的思想,讲究入世,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的代表,被人人称道的经典人物都是这样的造型,如孔子、朱子等。“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10]

4以茶育德——务实精神的践行

茶文化的“和”在于茶的淡泊清心,能使人超然物外,远离世俗功名,因此茶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格情操,使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得到提升,从而赋予社会祥和与安宁。因此,很多的文人名士都喜欢赋诗谈论茶与修身养性的关系。但茶文化不仅仅指的是茶道、茶与宗教的关系,文人写茶的诗句,茶文化包罗万象,所涉甚广,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都是茶文化,但真正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的,起到教化功能的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茶礼。以茶育德,茶礼忠实践行了茶文化的务实精神。“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礼仪之邦”,认为“礼”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又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可见在中国古代“礼”占有何种重要的地位。在茶礼中,人际交往中的待客之礼“客来敬茶,不分远近”,表现了茶已经成了纯朴和谐社会风气的催化剂和睦领友好的媒介。明朝时,杭州还形成了体现睦邻友好的“七家茶”茶礼。在民俗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婚俗中的茶礼。明代钱塘人许次纾的《茶疏》中提到“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17]古人认为茶不能移植,所以把茶视为忠贞不移的象征,而且茶多子,所以茶就被认作聘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物,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而婚礼过后,公婆只有喝了媳妇的茶,新妇在婆家的合法地位才能被确立,茶在这里的就有了契约的意味。儒家思想借茶礼来表达理想中的“仁”的思想,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仁”的熏陶,进而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规范。因为中国的茶文化源起于药用价值,所以一开始就带着务实的精神;茶文化的发展的契机也与社会对清廉节俭的要求密不可分;茶文化的兴盛虽有多种原因,但宗教的传播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宗教对茶文化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儒家学说对于茶文化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一种入世、务实的思想,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茶文化理所当然的印刻着务实的精神,茶文化不仅是在庙堂和文人名士的诗词歌赋,更多的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8]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务实精神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存在,并将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唐)陆羽.茶经•六之饮[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 熊月之.略论江南文化的务实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4-39.

[3] (清)孙壁文.饮食类.新义录[M].武汉:两湖译书学堂,1901.

[4]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 (西晋)张华.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唐)房玄龄.晋书•王导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陈留阮录[M].台湾:艺文印书馆,1964.

[8]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0]赖功欧.宗教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J].农业考古,2000(12):249-258.

[11](唐)封演.封氏闻见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2]朱熹注.周易•象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东汉)班固.汉书•贡禹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唐)陆羽.茶经•一之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5]吴重远,吴甲选.与茶文化长结不解缘[J].农业考古,1994(4):10-12.

[16](宋)赵佶.大观茶论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篇(11)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08-02

一、中国茶之溯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之故乡”,文字记载表明,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经历时间的沉淀,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即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公元200年左右,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周公旦的《尔雅》中就提到了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二、茶文化及其社会效应

(一)茶文化内涵

茶叶是劳动产品,而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如浙江省磐安县的云峰茶,堪称浙江名茶中的一枝新秀,以形美、色翠、香高、味醇即“三绿一香”的特色荣获全国名茶称号。所谓“三绿一香”即条索紧直苗秀,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绿亮,香高持久,含有兰花清香。品尝云峰茶,最宜用玻璃杯,采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沸水冲后,展叶吐香,芽叶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形如兰花。品饮欣赏,口颊留芳,沁人肺腑,心旷神怡。茶文化中最为日常化的体现莫过于炒茶、煮茶、冲茶、泡茶、饮茶、品茶整个过程中的美感和韵律。

茶文化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即民族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和国际性。以浙江磐安的玉峰茶为例,磐安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磐安产的“婺州东白茶”为宫廷贡茶之一,而今成为浙江茶业和茶文化的中流砥柱。1979年开始进行现代化的炒制和营销,产品销往全省、全国各大城市。曾试销日本,受到消费者和客商的好评。玉峰茶产于浙江省磐安县大盘山一带。这里山高水秀,林密雾重,泉水潺潺,幽兰溢香。年平均温度16.1℃,有效积温5030℃,年降雨量1573毫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厚度达50~100厘米,有机质含量达3.5~14.8%,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云峰茶品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在今年四月份在义乌国际名茶博览中心。来自磐安的12家茶叶商铺以“磐安云峰”为统一商标,以义乌市场为目标市场,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风生水起,攻城略地,逐步提高“磐安云峰”的影响力。开展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行动。这说明茶文化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国际化诉求。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人们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茶文化的研究,在短短的数年间,建立了不少茶文化研究机构,出版了以《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为代表的一批茶文化刊物。此后,茶文化研究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在茶叶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国茶文化史的研究、茶艺与茶道精神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①因此,茶文化不仅要在自然接受的基础上继承,更要自觉的去构建,使之成为国人自如、自在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生态。

(二)茶文化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