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10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1)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品德

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引入茶文化,通过对茶文化起源、发展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了解,掌握到茶思想的精髓,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茶文化思想的普及和发展,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有效推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了民族精神。

1茶文化精神内涵概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思想精华,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性格以及价格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茶文化以儒家思维为核心,讲究“理、敬、清、融”的思想,它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而来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让人们获得味觉与视觉的盛宴。居于优雅的环境中品一杯浓茶,又何尝不是人生感悟的机会与身体放松的绝佳办法。茶思想的精髓所在就是清净与和谐,这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内涵丰富的茶文化经历千百年的发展,依旧保持着浓郁的东方之美,它崇尚自然、随和,是形式与内涵、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也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唐代兴盛,在宋朝普及。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我国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可见茶文化的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思想内涵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文化最开始的兴起,得益于文人雅士的推崇。所以说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从茶文化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教育角度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工作良好心态的手段,也能够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塑造方面有意识地引入茶文化,通过各种茶艺表演或者茶会活动,普及中国茶文化中的礼仪之美、待客之道,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祥和、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也会具备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利用和普及,在提升了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弘扬和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部竞争日渐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个时候适当的开展茶文化相关活动,将茶文化中的平和、宁静、坚持、奋斗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放松心态,正确的应对人生。而从当今社会的总体形势来看,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愿望,而茶文化中的“和、静、清、俭”精神恰恰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通过具备茶会、欣赏茶艺、研究茶文化背景活动的开展以及茶学、茶诗的学习,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品德、情操都提升。

2现代视域下茶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

茶文化历经了47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习惯,茶文化中的“德”,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文化内涵,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2.1茶性对学生品德的导向功能

万物皆有灵性,它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繁衍生息,因此,茶也具有茶性。首先,茶有不迁不移的生长习性,这种习性恰恰与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民族情节相契合。茶的自然性本身就有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加之茶叶集合了天地精华,天然性质纯洁、朴质,我国茶圣陆羽的明著《茶经》中有“茶之性俭”的记载,这个“俭”的内涵为简朴、清廉,是中国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以茶崇俭、俭以养德,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思想精髓,也是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品德的重要指导思想。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以茶闻名的文人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元植写过这样的句子:“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茶的自然属性,将茶的烹煮过程以及饮茶的情趣展现了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茶对于我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很深,茶文化中的养廉、励志也深受历代茶人的崇尚,《茶经》作为第一部系统记录茶事的著作,其中对茶的相关名人轶事有很多记载,其中以茶崇俭的案例非常多,并且广泛流传于后世,比如齐国宰相晏婴以茶威廉的故事,他平日里吃的是糙米饭,很少吃荤菜,最大的爱好就是饮茶;而晋代的陆纳则是主张以茶待客,对于铺张浪费的行为非常反感,不会被周围的利益所诱惑,也不愿意让他人玷污他清廉的名声;桓温则是以茶表示自己的简朴,他宴请宾客一般都会用茶盘和水果来招待客人;齐武帝则在自己的遗招中这样提到,在他去世后,不用铺张浪费,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供奉茶与饼果就可以了,他还倡导世人也要这样去做。茶文化中以茶崇俭、俭以养德的思想成为了广大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成为了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人的价值观认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些精神和思想对于高校学生品德同样具有导向功能。茶文化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价值思想,它们都是构成我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人民对茶文化认识的集中体现,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科学内容,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核心思想成功的传承了下来,高校在文化建设以及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增强学生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2.2茶道对德育的内化功能

在《茶经》中,饮茶被描述成一种艺术行为,并且初次将烤茶、选水、煮茶以及品茶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茶艺,也是从这里开始,茶艺开始被系统化的传承和发展下来,很多文人雅士喜欢茶道,平日里自己或者和朋友小聚,都会操作完整的茶艺流程,还有一些茶馆会进行茶艺表演,人们在闲暇时光里约上几个朋友去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体会着美学的意境和优雅的氛围,不仅能够消除身体的疲劳,而且也能够平复心灵的伤痛和不安,让人心情愉悦,心境平和,也是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被融合到了饮茶的过程中,形成了流传万世的中华茶道精神。茶道是十分讲究,并且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说每个茶道都可以称之为是一部艺术作品,虽然多年来,各个领域对于茶道的精神内涵理解略有相同,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不可改变的,通过欣赏茶艺,亲手煮茶、饮茶、品茶,经过这一整个过程,人们精神能够得到洗礼,品德情操都会受到陶冶,这正是茶道之于德育的内化功能,通过茶道本身的作用,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我国历代文人或者学者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被尊为茶圣,自幼被父母遗弃,一生不为仕途,执着于研究茶事,他总是穿着草鞋,在田野山间采茶、鉴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对理想的追求,最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茶学专著《茶经》。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复兴,目前各大高校也都相继设置了独立的茶文化科系,学校有机会,也有条件组织学生观赏茶艺,亲自参与茶艺,也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所具备的茶会,或者组织茶诗、茶文化的评比活动,通过在高校中营造茶文化氛围,普及茶文化精神,将茶文化流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者、诗人所具备的良好品德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内在品质。另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以茶待客,敬茶为礼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所包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通过茶这个媒介,个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品质等等都会得到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敬茶礼节都不同,但是客来敬茶却是从古至今一致保留下来的共同传统,不管形式有多么千差万别,其中心内涵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和美德,是需要被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这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继承,被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思想内涵以及其在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罗丽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何哲群.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03):92-94.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2)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日本因其独特的民族心理机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同时,又结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彻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认为,日本茶道是一种艺术,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彻三认为,茶道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艺术因素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并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来体现它的职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则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对他们所尊崇的茶汤道礼仪的简称,是极其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

千宗室和邢黎,对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贵族、僧侣茶到书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过程。邢黎指出,在经过诸多演变后的茶文化中,无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精神追求上来看,可以说日本茶文化与其宗源即中国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杨炳菁、滕军和冯芗则是从茶与宗教的关系入手,对日本茶道进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滕军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品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普及到实用品层面;中国茶文化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起源于佛教禅宗思想。冯芗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道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志,它的这一标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来越凸显。笔者通过梳理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诠释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本源、是起点、是终点、是过程、是规则,万事万物皆有其道;“道”是无、是虚空、是无为、是戒律,从戒律开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气、到力、到恒,最后回归“道”。“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是客观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道”是一种精神,而“茶”则是这种精神的载体,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茶道”。

2.中国纯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了。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全世界现存文献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这再一次说明茶道起源于中国。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点在于“道”,即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响。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话,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灵悟道时产生的玄妙的感觉。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精神内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种茶、品茶之风的形成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此时,日本将茶看做是药物,饮茶方法基本上是学习和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尚未出现现今的抹茶饮法。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兴起品茶之风,代表人物就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荣西还研究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茶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到了室町时代(公元1392―1573年),茶树的栽种在日本已普及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村田珠光、武野绍路、千利休三大茶师,他们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称为“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茶道的中兴之祖”的武野绍鸥(公元1502―1555年),他将日本和歌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对珠光茶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进一步规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陈学习茶道,19岁时又拜武野绍欧为师,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欧茶道的基础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将其还原为淡波、寻常的本来面目。他还在茶事中增添了传统的“石料理”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进行茶事的同时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内涵归纳为和、敬、清、寂,丰富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开创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东方独树一帜,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纪末,日本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形式,成为独立的礼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其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体系。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茶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的加深、时代感的增强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这为日本现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荼道的形成过程

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绍鸥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宗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的。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把对茶的他界观念型幻想和对茶的具体实物性认识综合起来,乃是日本茶道之本义所在。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一味仿效中国,到逐渐消化外来文化,再到创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又绝非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禅僧吧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再创造,把点茶、饮茶的活动升华为茶道,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这对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又发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长。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将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和、敬、清、寂。“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调和,“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而且强调客人对主人以及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借用千利休的话说,也就该是“拂去浮世俗尘”之意了。这里的所谓“浮世俗尘”,除了我们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尘埃之外,应当还有心灵的尘埃之意。当年,禅宗南宗慧能与北宗神秀在禅宗五祖弘忍处修道时,曾奉师命各作过如下偈语,神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美景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蕴涵了这两位得道高僧充满禅机的偈语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静之“悟”的境地,“寂”倡导人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同”、“天井”、“昼”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所创造的时空是一种非日常的时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露地”可以说是这种世外桃源的~部分。“露地”一词出自《法华经・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导人们潜修山林、脱离世俗、专心学法的途径。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写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称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茶道乃是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设置成花、草、树、木、水、石相间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间,其中竹、石环绕,流水潺潺。进入“露地”,你可以悠闲地漫步在山野林间幽静曲折的小径,闻天籁之音,赏朝夕雨露风霜,观四季飞花。“露地”所构筑的是一个“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净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旷神怡,从“无”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树木丛生的幽静之处,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日本古建筑技艺的结晶。“茶室”的门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须蹲下或弯下腰才能进去。“茶室”布置极为素雅,通常不设窗户,灯光幽暗,气氛肃穆寂寥。“茶室”中崇尚天然的建筑素材,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的心境。“茶室”中设置了赋有各种意义的“床の间”、“天井”、“昼”等,无一不在显示“茶室”是茶人实施茶道、进行修行的一个主要场所;是切断了与俗世的一切联系,以茶为中心的人茶共乐的空间;是一个人神交会的神圣空间。

在煎茶出现之前的“石料理”,要求与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准备“慑石料理”时,按照季节的变化精心选择新鲜海产和蔬菜。环境的幽静、菜肴的简单、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远,使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超凡脱俗的清静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气尽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抚。由此可见,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渗透在茶道的每个环节,贯穿于茶道活动的始终。

四、茶禅一味的本质内涵

自佛教传人后,由于佛教教义的规定及僧侣的生活需要,使禅学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坡有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青灯孤寂,明心见性,这就是茶中有禅,茶禅一味的奥妙。弟子曾问千利休:“何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只不过是:烧水、点茶、喝茶。”看来千利休之语“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茶道就是要解决人们的“心灵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过程中的“顿悟”,即“禅”。冈仓天心在《说茶》中把茶道概括为;“茶道是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悟出伟大这一禅的精神的产物”。

原日本京都大学久松真一教授以禅宗的理论为基础,将日本茶道艺术的本质归纳为:自然、空寂、简约、朴素、自然、脱俗、寂静;物、人、场所三要素,构成了茶道的主题思想。茶禅一味,关键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达到一种涅境界。茶在于饮,禅在于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静的茶禅境界,一种古朴、典雅、淡泊的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义就是要对日常生活加以艺术化,即强调对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那样:“日本茶道有宗教气,超越矣,其源盖本出于禅僧。”日本茶道讲究茶禅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恬静悠闲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开始就与禅密切相关。日本禅僧不仅是中国茶的引种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创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大多数都对禅宗有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个禅僧,他将禅的精神与饮茶方式相结合,创建了“四叠半茶室”,确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论。武野绍鸥不仅学习禅宗,而且在禅宗的教义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为后人的典范。武野绍鸥的“茶禅一体”、千利休的和、静、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茶禅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绍鸥的这一座右铭证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与禅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茶道一开始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的“禅”,原意为“静虑”,可见“静”是禅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静的深山,禅僧们过着幽闲自在的生活。禅宗主张生活清静寂寥,避尘世之喧嚣,求丛林之宁静,除人间之烦恼,得心灵之静谧。茶道也汲取了禅宗的这种追求恬静幽闲的性情。茶道的创立者们,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他们都要求在茶会中贯穿幽闲、恬静的意境,要求人们在茶道的仪式过程中寻找和体验禅的那种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仅茶室的设置应闹中取静、典雅静谧,而且茶会的气氛也要肃穆安适。人们在百忙之余,悠闲地坐在与尘世相隔绝的茶室中,听着炉子上水沸腾的声音,看着茶师们优雅的点茶姿态,体味着奔波的人生中难得的片刻宁静与休闲,简直是一种高雅的享受。“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纯化。这种纯化,在禅那里是靠对终极实在的把握来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则是靠以茶室内的吃茶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而实现的”。日本著名的禅学家铃木大拙的话简洁明了地指出了禅与茶道、生活之间的关系。

日本茶道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寂静的氛围中,茶人静静地点茶品茗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天地无限之禅机即涌动于茶人的体内。随着茶事的进行,茶道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崭露其本来面目。这种在时空中进行,并一直流动着的艺术,就如舞蹈一般。

结语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3)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十分宽广,不仅包括体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着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培养。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认知,同时还能通过这种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更好地感受体育对人的关怀。具体而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点。第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中看,我国的高校教育存在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本专业知识专而深,但是在人文素养上却相对欠缺。而加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则能够建立起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他们在道德、情操、责任以及素养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是一个拥有极高人格魅力和丰富内心的人。第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日新月异,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们的“德与智”有着很强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们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强健的身体和善良聪明的内心,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能拥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勤劳、包容、博爱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们的智商和情商。这就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打下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也为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尽管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学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培养,却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从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高校体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那种传统的“重武轻文”思想,觉得体育就是让人强身壮体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应当说,这种落后的体育思想观念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与时俱进的“绊脚石”,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很多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人文素质和知识水平。三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虽开设了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但是却存在方法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仅仅是按照书本给学生讲一讲、念一念,仅此而已,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深度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很难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致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很难顺利开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内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的祖先从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到把它当成一种饮品,再到提炼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终将其上升到一种思想甚至哲学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渐形成。大约从有唐一代开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静、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们来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内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净的自然属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归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这一内涵,不仅影响着品茗者在饮茶环境、茶类和饮茶器具等方面的选择,更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对世间万物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态度。茶具有去火清热静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饮茶者在品茗时,会在自觉不自觉间,让自己变得深沉且安静。茶道精神的这一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茶事活动中注重火候、温度、口感的恰当和适度。二是在茶事活动中在意礼节上的表现,比方说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饮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态度去回敬烹茶者。这体现在饮茶各个环节的动作以及言行举止上面。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精神能够感染品茗者对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们会试图通过饮茶这一载体,来修心养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洁、朴实的内在特征。再来说一说茶道精神中“禅茶一味”的内涵。这种思想来自于佛教,它能够让人在尘世的烦恼中达到顿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品味到茶的本味。这里以禅茶一味中的“苦静凡放”的思想来举例。何谓苦?苦就是生命中的众多苦难,如生老病死等;何谓静?静就是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凡就是要善于觉察生命的细微之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这些小处感悟到整个宇宙的运转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让内心轻松没有负担。可以说,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精神内涵,对引导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大有裨益。论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层面上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进行阐述。我国的饮茶者特别注重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讲究很高的品位。从现实中看,我国的茶道环境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户外的大自然,会选择与茶有关的自然环境,譬如说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风明月等气候环境,以此来达到心中那种“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种是在庭院里,结合不同的建筑特点和庭院环境,来配以不同的饮茶元素,比如说在传统园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兰竹菊等植物,来衬托茶的内涵。一种是在室内,会根据饮茶者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风格的字画、古玩等元素。这三种不同的茶道环境,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追求一种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运用和建议

要把茶道精神所蕴含的“中庸和谐”思想融入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说让人“差不多就行”,“适可而止”,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谐本质上讲究的是积极进取和乐观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而这种思想正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和竞技性,而高强度的训练和残酷的竞技很容易让人心理上出现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败后的沮丧灰暗,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这种“中庸和谐”的思想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让学生们有一个胜之不骄、败之不馁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乐观地看待得与失。同时,茶道中的这种人生哲学,更能够给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礼仪上的内容,感染和带动大学生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礼节”。茶道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最能体现在对“礼”的讲究上。首先,茶是各种礼节的重要载体。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茶叶作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礼前后,茶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入洞房时要合茶。总而言之,茶所蕴含的礼仪,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国人招待客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调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种规范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来往。这种思想对于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来说大有裨益,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友好待人、和善处世。另外,这种人生哲学也体现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讲究修身养性,用茶来体现饮茶人的勤俭、廉洁和淡雅的君子风范。历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诗茶画,来表现自己纯朴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对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们称为“饮中君子”,是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这对于大学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要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把茶道精神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要把茶艺表演、茶舞教学、茶道讲座等活动融入体育教学中,并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做创新,做到理论性和趣味性、竞技性的更好结合,让学生们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大学生尚未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场所去表现。因此,作为高校来说,就要主动去给大学生们采购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譬如说茶具、桌椅、音响设施等,并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场所,从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时,在把茶道精神运用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时,还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体育元素更好提炼出来,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在此笔者以采茶舞为例来简单阐述一下。采茶舞蕴含着丰富的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采茶舞,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舞蹈动作中感受体育之美,更能够感受到那种浓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学中,应当大胆创新,运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强化茶道精神教学效果。一是可以根据茶道精神的特点,给学生们购买一些传统的服装,让他们在学习采茶舞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内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多带领学生深入到一些产茶区或者是茶道场所,让他们从不同环节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脉络和形态精髓,从而让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变得更加丰富,使大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强 蔡运涛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学生体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85.

[2]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4)

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阐述

茶叶自从被人类发现后,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开始大规模的种植和引用茶叶,茶叶的推广和种植得到迅速发展,茶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中。茶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大批杰出诗人和文人的推动下,人们给茶叶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便应运而生。发展至唐代,茶文化得到了最鼎盛的发展。以茶为主题的唐诗至今仍在流传,而陆羽所作的《茶经》更对茶文化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升华,对茶文化的核心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实现了更精炼的概括。至宋代以后,瓷器的鼎盛发展,又大大提升了茶具的艺术审美价值,推动了茶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至现代以来,人们又成立了许多专业的机构组织,来整理总结茶文化的精髓,并不断搜集与茶文化有关的艺术作品。通过人们的努力,茶文化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地传承和进步,与时俱进,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典范。

2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与茶文化的内在关系

茶文化在世界历史中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岁月,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形成了范围广、历史久、多样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系,成为人们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影响下,大量的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涵盖了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和生活领域。这些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是实现茶与茶文化之间相互转换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些具体或者抽象的茶文化艺术作品,又将茶文化升华浓缩,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茶文化,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丰富抽象的茶文化内涵,实现了茶文化的进步式发展和伟大传承。2.1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发展历史从茶叶被发现的那一刻起,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就开始诞生,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逐更加高级的物质和精神领域的享受,从最初以茶叶的生态美为主题进行的创作,到有些伟大的艺术家直接在茶叶上进行艺术创作,将茶叶的生态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到后来以茶叶的生产种植工具为艺术灵感来源进行创作;再往后,人们通过对一些金属工具或者木质或者石器的茶具进行艺术创作,并通过一些伟大文人的一些文学创作,将那些栩栩如生的茶具赋予了更有灵性的文化内涵;同时大量的茶诗、茶歌,以茶为主题的图画开始涌现,还诞生了以采茶动作为基础的采茶舞蹈。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不断的在发展,不断的从质量上、内容上、形式上、材料上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和提升,来源也更加广泛,艺术审美也不断的提高完善。2.2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包含的内容丰富广阔,形式新颖多样,发展历史更是悠久漫长,紧紧地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作品体系。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从形式上说,有些具体形象地反应了人们对茶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如以茶为元素的茶具,通过对茶叶进行雕刻的茶雕,还有很多以茶为主题的建筑物等等;有些是将抽象的茶文化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如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这是茶艺术作品的核心思想内涵;还有通过对茶的绘画来表达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茶画,还有以茶为主题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勤劳睿智的劳动人民更是在辛苦的劳作时,通过将采茶动作改编成采茶舞来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2.3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的内在关系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是茶文化的高度集中的内涵体现,是茶文化的精髓,人们通过将茶文化浓缩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是人们对于茶文化进行情感宣泄和诉说的一个出口,通过种种艺术作品,从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人们对于茶文化的理解,高度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茶文化通过这些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茶文化的成长脚步一步步被记录,茶文化的精髓也得到更美的展现,实现了艺术审美价值的提升,完成了自身文化体系的价值升华。

3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主要艺术灵感都是来源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再通过充满智慧的人们进行抽象的或者具体的艺术加工,实现了种繁多的茶叶形态美,许多艺术家更是通过精湛高端复杂的雕刻工艺对茶叶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而形成的茶雕艺术文化,体现了这些艺术作品的形象美;同时,人们通过以茶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和文学作品创作,一些优秀作品至今仍在流传,体现了文化美;采茶舞的创造发展和流产更是茶文化与人文主义高度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动态美;这些艺术作品同样伴随着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岁月,经历了沧海桑田,体现了历史美。总而言之,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创造的浓缩和升华,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3.2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分析随着茶文化的深入发展,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被赋予了大量的茶文化内涵,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管是诗人还是画家,雕刻家还是歌唱家,甚至是劳动者,都通过对茶的寄托,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或者一些精神需求的诉说通过这些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使得这些艺术作品具有丰厚广泛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各个文化领域和生活基层的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的追求,但它们都实现了对于美的表达,都具有高度的审美艺术文化价值,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类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审美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3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茶,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随着历史的发展,茶与人类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文主义精神,人们通过对茶进行艺术创作,来实现自己精神价值的提升和思想文化的寄托,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将茶文化和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结合,并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这些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人们对于茶高度热爱的情感的猛烈迸发,更是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苦时所展现对于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生困惑时和解决社会复杂难题时对于未知难题的勇于探索精神,不仅仅是人们正确美好价值观的体现,也帮助和引导他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3.4基于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内涵的文化价值意义探讨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的高度体现,其内涵精华可以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维理念和解决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同时其具有的高度艺术审美价值,可以大大促进人们认识美的真正含义,从而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这些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人们多样化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丰富了人们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速和提升了世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世界物质文明和文化世界的完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结语

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它们是茶文化核心内涵的高度体现,同时在漫长的岁月发展历程中,又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体系,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多样性,并且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些以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更是将抽象的茶文化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茶文化的核心内涵,从而使得这些艺术作品更加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不仅仅促进了茶文化的历史性传承和发展,更加提升了自身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茶艺术作品和茶文化的发展具有双重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5):84-94.

[2]余悦,刘静.从唐代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J].中州学刊,2010(6):190-193.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5)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6)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7)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8)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

眼下国内外经济发展日益加速,文化的多元性和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高校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具备理性的自我判断意识和较强的约束力,如此一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这种情况。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它充分融合了儒道佛三派的精髓和哲理,体现出鲜明的教育与文化功效[1]。它的教育、德育功能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验证。所以可以将茶文化运用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中,以独特的茶道浸润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该领域带来较多的裨益和启迪。这样一来,茶文化能够被运用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其感染力,以其精神内涵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修养。高校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端正人生态度,稳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与较强的专业技能的现代化人才。

1茶文化内涵的解读

1.1茶艺

一般来看,茶艺在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茶文化通常情况下分成四步,即食茶、饮茶、喝茶与品茶。品茶让食茶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性,乃是真正的茶艺。品茶成为了艺术行为,蜕去其本意,影响到品茶者的心理层面和精神,演变为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如茶馆、茶道、茶艺等,凸显了茶艺存在的价值。

1.2茶道

它指的是品茗之道,是在研习和操作茶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它是茶艺之魂,是我国茶文化之核心。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茶文化体现出厚德载物的秉性,道与器二者紧密融为一体,茶之内涵同时升华了茶与道。品茶者的心理和精神受到冲击。茶道追求对现实生活和对人生的超越,为人们持续寻求摆脱身心与超越现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行路径,进而解放身心与释放情感。雅与静是它的关键特征,它吻合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契合品茶艺术的文化特性。茶圣陆羽首创茶道精神,在茶文化中融入诸家思想,糅合唐代文化的特质,此乃茶文化之雏形[2]。

1.3茶德

如前文所述,茶道之基础在于茶德,茶道乃茶艺之魂,茶德乃茶道之魂。在传统茶文化持续演变的过程中,茶德早已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并对其推崇备至。“精行俭德”一词反映出,茶德的具体标准是将茶本身的优良品质和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相互匹配,此乃茶道之核心精神,也就是所谓的茶德[3]。因此茶文化重在培育人们的健全和高尚品德、持续实现自我奋斗目标。茶品意味着人品,茶品是象征性的一种品貌,它不激扬、不喧嚣。茶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由此浮现出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茶本身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除垢防疾、缓解心理压力的功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茶道与茶德让我们欣赏茶艺与茶道的文化情趣,陶冶思想和情操。在此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端正的品行、平稳的心态,促使身心健康,做到勤俭朴素、善于自制、宁静致远、和衷共济、清正廉明。人们可以在此过程中品味深厚的茶文化,进而修身养性,遵循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在饮茶时将自我、大自然和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在品茗中体味到世间的真。理解和感受佛教关注道德、思想和人类心灵层面的觉悟和进步。提倡在参禅礼佛时感受世间道理,在品茗时释放心灵[4]。以身心强烈的直观性感受,参透和品味生命的真谛,领悟茶道与茶德的精神追求,追求“怡”和“真”。

2茶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2.1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了呈现出茶文化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丰富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专题讲桌与茶艺表演等。也可以录制相应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自主掌握和学习这些资源。配以必要的茶德茶道教育阐述和讲解,提升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播力度。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茶文化教育的内容,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他们的思想、疏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让学生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育茶文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茶艺实践活动的热忱。学生主动参与泡茶、辨茶、泡茶、品茶与敬茶的过程,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专题辅助中积极融入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追求。

2.2规范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茶文化得以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丰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在这其中,人们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诸多行为和价值观念,都蕴含于其中。茶文化涵盖了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平淡地对待生活状态的精神,恰恰是当代社会成员迫切需要的。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不少学生非常看重名利,这会对其形成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得到这些东西。引入茶文化,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文化,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让他们平淡地看待这些事物,以积极乐观、合法正面的方式和渠道,追求这些事物,这也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

2.3启迪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奉献坚韧精神

茶固有的本性能够有效地启迪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茶生长于各种环境中,体现出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特性。它发散出不可抵御的独特香气,然而却不会因此而妖娆。茶的用途和功能较多,却能够自甘低调。这些都可以启迪高校的德育教育,让高校学生获得下列启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背景下,自己应该为家庭、为社会、为学校做出应有的努力和奉献。绝不可将自己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可只关注所得到的回报。可以宣扬茶固有的属性:奉献而不浮夸、低调而不在乎索取,这些高贵的茶性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茶叶可以生长在极为贫瘠、崎岖之地,本身具备了坚忍不拔的特性和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茶性,它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启迪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4“茶人”精神品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性

“茶人”指的是以贩卖和种植茶叶为生的群体。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茶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开来,它包括茶叶生产、销售、茶文化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人员。他们的身上展示出了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茶人”精神[5]。它的精神内涵涵盖了下列方面:首先是以茶喻人。通过褒扬茶树的优良品质,颂赞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其次是以茶言志。通过茶叶的品质和茶道,表明志向,传达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要义。第三,以茶喻理。借助这种“茶人”精神,培育人们的茶德,揭示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比如先苦后甘、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等。

2.5培育高校正确健全理性的观念

眼下我国不少教育机构中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偏差,乃至于部分不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鲜明的现实主义导向和趋利导向等。如果过分关注这些内容,就会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它还会越来越淡化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正确而充足的价值观念引领。在此过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讲解和宣扬其蕴藏的知书达理、修身养性等多种价值内涵。有效地弥补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的错误做法。这样一来,可以让广大高校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和健全自身的价值观念,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未来发展路径和人生价值选择。因此引入茶文化,可以更加鲜明地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

2.6在对比中掌握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网络化趋势不可逆转,不少学生面临着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很多学生既接触到传统文化又了解了不少外国文化,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不少学生觉得西方文化好像更先进,将传统文化给比下去了。但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让学生充分注意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适用性,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看待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慢慢地产生兴趣,并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对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它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对茶的偏好极大地超越了对普通饮品的喜欢程度。将茶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兼顾理论性和现实性,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继承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2]安建良,边宇璇.校园茶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175.

[3]周庆,罗孝友,李菊顺.论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2):166-167.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9)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摇篮,而其校园文化是只有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专门以全体师生为中心制定的相关规章、活动实践乃至其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通过茶这一载体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促进我国茶企向世界各国销售茶产品,而且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艺术审美、社交礼仪、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现了我国饮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风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及发扬传统、修养身心的作用。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而在学校课程中合理的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心理教育的独特内涵与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的应用茶文化进行教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整体及内涵概述,茶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响及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统的分析探索。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国古代人民以茶为载体,融合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积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丰富内容,但仍是以茶为核心。我国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以至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系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属范畴之一,并且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其内容与内涵的整个体系更加趋向于健全与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发展历史、生长环境、地域风俗、茶业发展科技乃至茶的种类、茶具、茶艺、茶诗、茶画、茶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由茶这一具体物质发展延伸至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总体上来讲,茶文化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行为文化的角度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制作与消费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多种约定俗成的茶事活动,通过茶礼茶俗及茶艺表演等形式进行演绎。我国在古代即已经形成了敬茶的习俗,茶被应用于多种礼仪风俗中,如客来敬茶、以茶敬佛、婚礼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区、社会地位及不同的茶叶种类等有着不同的茶礼习惯,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心态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茶客饮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审美意趣及价值观念等几方面,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表现出来的,从而体现出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茶区茶农们的生活常态,将茶艺文化与人生哲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学的高度,进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时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又与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备的面貌、风范、气质与素质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朴素的精神表达是从茶树的风格品性中引申出来的人的社会精神,即“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人类谋福”。对于高校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从丰富的优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蕴含的营养,并充分的吸收应用,学习茶事活动及茶艺心态所代表的茶人精神,从而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向与原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学生对茶道精神的深刻领会体悟,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强化,从而帮助学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态认识自己,以平稳和悦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与人类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其本质就是从泡茶、品茶过程中领会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韵味。在这种文化本质的促使下,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细微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来感受茶道精神,从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细致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茶文化引导的心理教育中达到自我认知层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蕴含了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与诚信,而这两种美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学生素质修养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品茶与学习两者互促,领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加注重人与人交往的仁义与诚信,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势,重新在修身养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

2.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学生的高校学习时期是学生的“三观”正确保证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各方面技能素质都在逐渐的成长完善,所以,将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之后,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文化体系,且其精神内涵意蕴博大精深,对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包容了美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理论精髓。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接触茶文化,不但可以体会到华夏千年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与价值观,了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升华自我。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研究

3.1思想引导价值———行为规范的丰富

茶文化对于茶客的行为、礼仪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价值观念也是淡泊悠远、积极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嚣社会的有效补充。教学活动尽管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则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价值观念引导,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通过融入茶文化,使学生的心态保持积极、清新的状态,乐观豁达地看待将来会遇到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帮助完成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文化学习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在之前传统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的依赖于心理教材,仅仅是传授理论内容,不仅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课程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将茶文化与心理思想课程的教学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但直接丰富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渊源与知识体系,加深高校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内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学习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3人才培养价值———理性、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忽略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导向等的片面错误的观念,从而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培养与同学、集体、社会中的情感友谊。茶文化的精神蕴含包括了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和淡泊宁静等思想价值内涵,而这正是学生的人生成长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过高效心理教育课程对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健全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达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学目的,最终培养出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语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领域,包含了宁静致远、仁义诚信、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及处世原则,将其应用于心理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有益,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方向,从而实现综合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6-48.

[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3]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4]兰岚.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10)

首先,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融为一体,独成一派,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平利的茶文化,又有其独到的地域特色,我县已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我县还把平利茶做为对外开放的名片着力打造,先后参加了中华茶艺之墨竞赛、杨凌农高会、北京农高会、西洽会、青岛农产品博览会、广交会以及在俄罗斯卡罗加州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推介平利茶产业。继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把宣传活动推向高潮,使平利的茶饮产品知名度大增,备受消费者青睐。如今,逛典雅茶楼,观精美茶艺,听优美茶歌,品女娲绿茶已成为社会风尚。如今,茶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饮食文化,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茶园遍布,陈陈相因。丰富的茶园景观,厚重的茶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与茶俗,相映成趣。我县也策划了以发展茶叶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因此,我校引入茶文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为之,非常有必要。

二、将茶文化引入中职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茶文化,每个学生都处在同一起点。学习茶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文化内涵。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和发型上的另类。而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进中职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常常比较浮躁。让茶文化走进课堂,可以让他们抛却浮躁,恢复纯净的心灵。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篇(11)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