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46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1)

本次调查共向无锡市2000家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602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584份,合格率为97.3%。本次调查紧紧围绕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用工、企业订单、经营成本等)展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实性和客观性。

此次调查涉及我市重点外商投资企业584家,外商独资企业270家,中外合资企业314家。行业分别分布机械、电子、电器、纺织、服装、汽车、房地产、造纸、印刷、家具、仪器仪表、箱包、礼品、灯饰、酒店、食品、物流、五金制品、塑胶制品等领域,其中零配件生产企业252家,占样本总量的42.9%,成品生产企业332家,占比57.1%;拥有自主品牌企业255家,占样本总量的43.7%,无自主品牌企业329家,占比56.3%。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欧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企业产品销往非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国内及其它地区。

二、无锡市外商投资企业运营的具体情况

1、企业生产整体运营良好

从外商企业的经营情况看,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企业销售额减少,企业订单下滑,但统计结果显示,有492家企业仍处于盈利状态,占调查总数的84.3%,92家企业处于非盈利状态,占调查总数的15.7%。其中22.1%的企业利润处于逐年增加状态,56.1%的企业利润逐年减少,5.7%的企业利润与往年基本持平,8.2%的企业亏损逐年减少,5.8%的企业处于亏损与往年持平,还有2.1%的企业亏损逐渐增多。

2、企业对未来业务前景信心较强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市企业普遍通过加大技术研发、缩短生产流程、实施出口转型及内销等方式节约成本。另外,部分企业还通过集体采购、向上游厂家直接供货、委托国内商转销、零售商经销等,确保出口订单不下滑、销售业务不减少。据统计,对未来业务持乐观的占7.4%,谨慎乐观的企业占65.8%,持中性的占22.3%,持悲观的占4.5%。这说明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对未来业务前景信心较强。

3、企业对政府的政务环境满意度较高

近年来无锡通过各种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据调查,95.7%的企业对我市组织的各类产品展销会、产品对接会、电子商务内销平台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90.3%的企业对政府减免的各类行政收费表示“赞赏”或“支持”;87.5%的企业对政府推行的融资计划表示“非常及时”或“非常有效”。为反映当前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调查问卷专门设置了企业是否有结业或转移的打算,92.7%的企业表示不停产、不结业、不转移,4.2%的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需要表示部分转移(转移到苏北、安徽等地),1.9%的企业出于城市节能减排需要,整体搬迁,仅有1.2%的企业表示停产停业。

三、无锡市外商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出口订单下滑

当前,我市外资企业订单开始下滑。从区域分布看,来自欧洲、美国地区的订单下滑幅度较大,为去年同期总量的30%;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订单减量相对较小,占去年同期总量的15.8%;相反来自拉美、非洲订单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远不能弥补欧美市场的减少。从行业看,纺织、服装、电子行业受影响最大,订单减少高达40%;机械、汽车、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受影响次之,下降幅度在25%左右。从企业销售单价看,2011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销售单价比2010年下降18.5%,预计2012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13.5%,预计2012年全年比2011年全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12.9%左右。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出现特点是:量小、价低、流动性大、竞争激烈、交货期紧、要求严格。

2、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根据“影响企业的成本因素构成”一项调查表明,目前造成我市外商企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动因有企业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变动、客户拖欠货款及税费增加等。其中,劳动力、原材料成本是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分别增加企业成本8.9和7.8个百分点,其次是企业融资上涨、税费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客户拖欠款等,分别增加企业成本4.1、4.0、3.4、2.2个百分点,此外劳动法规的额外成本和风险、外国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总体而言,2011年企业经营成本比去年上涨7.5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比去年同期上涨8%左右(见图1、图2)。

3、企业招工困难普遍

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员工对工资福利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凭借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也往往选择到新兴产业就业;不少农民工也因产业区域转移选择就近就业,导致企业“用工荒”不断上演。据统计,2011年我市56.3%的外商投资企业普遍感到用工紧张,其中需求人数超过5人以上的企业284家,超过10人以上的企业197家,超过50人以上的123家,超过100人以上的45家,超过500人以上12家,超过1000人以上的4家(松下能源 、夏普电子 、阿尔卑斯电子 、村田电子 )。另外,企业用工,特别是普工最为短缺,占到需求总量的74.2%,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需求分别以15.3%、10.5%位居次之。

4、企业融资困难加剧

目前外商企业融资主要来源有银行贷款、股东贷款、高利贷及企业间借贷等,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融资总量的90%以上。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银行对企业信贷要求更高,信贷条件也更为苛刻,企业经营困难。在调查问卷“企业希望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一栏中,希望出台更加有效措施支持银行放宽贷款的占96.5%;支持政府搭建各类融资平台的占94.1%;支持加大对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开展研发、创新,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资金扶持的占91.7%。此外,多数企业还希望政府资助企业购买内销信用保险等。

5、企业税赋负担加重

在具体的税费标准上,企业反映比较普遍问题是:一是企业正常营业所交的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较多;二是教育附加费、社会保险费、残疾人保险金较高;三是企业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税费较重;四是有关部门收取的有偿服务费用较广,如安全生产检查、强制性的企业员工培训所产生的费用;另外,75.1%的企业希望政府暂缓出台增加企业负担的相关税费政策,同时提高商品的进出口退税率等。

6、政府行政审批繁琐

据统计,有131家企业认为企业建设初期行政审批手续过于繁琐,审批期限过长,占22.5%;115家企业认为专业服务机构缺失,占19.8%;68家企业认为服务不到位,行政管辖划分混乱,占11.7%;50家企业认为政策法规不配套,占8.6%。而在与政府的交往中,企业反映较大的问题是有关行政部门推诿扯皮、权责不分、效率低下等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此之前个别单位项目审批时间超出了企业预期,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外,49.7%的企业认为现行的优惠政策与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没有特别优势。个别市(县)区招商引资指导思想还存在误区,导致优惠政策、服务不能及时兑现,土地使用不能按时移交等。

四、加快无锡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服务外商为重点,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1)服务体系机制化。建议设立“无锡市外商投资企业联络小组”,由市商务、工商、税务、外汇、海关、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参与,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定期与不定期召开会议,重点解决外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及时将重要议案或建议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策。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作为联络小组的常设机构,负责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络。

(2)企业座谈会制度化。建议座谈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议题由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提前整理归类后,于会议前一周送至外商投资企业联络小组各相关成员。在此基础上,形成座谈会会议纪要,由纪委监察和效能办公室在规定的期限内督察执行。

(3)服务内容具体化。建议每年开展外商投资服务月活动,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确定外商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内容等事项;举办市领导与外商座谈会,集中受理一批外企投诉案件,帮助解决问题;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听取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汇报,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支持和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组织外商参观无锡规划展等活动,使其了解无锡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在锡外商扩大投资规模以及以商招商、以外引外提供依据;举办“无锡市外商投资企业专场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此外,无锡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还要重点跟踪对接全市招商项目后续服务工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及时向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向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提高企业增资扩股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协助企业兑现落实省、市、区(县)关于扶持外商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等。

2、以优化出口结构为核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目前我市企业以外向型出口为主,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易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及外汇风险变动的影响。因此,我市外商企业服务机构工作重点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鼓励企业更新生产设备,加快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创建自主知识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引导企业重组业务流程,外判部分生产工序,降低成本;三是鼓励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用工量,节省用工成本;四是引导企业内销及出口转型,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内销展会、产品对接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网络营销,降低企业销售成本。

3、以完善用工制度为保障,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一是规范企业用工制度,鼓励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营造更为干净整洁的务工环境;二是鼓励企业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员工福利待遇,通过提供班车等多种服务留住员工;三是鼓励企业采取加班、调休等方式,提高现有职工利用率;四是 推进校企合作,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按照外商企业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训,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4、以简化审批环节为抓手,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一是实施政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审核、审批和办理事项依据、条件及程序等,方便企业办事和监督。二是加大调研力度,研究更加符合法律规范,更加便于国际接轨,更能提高企业审批效率的具体实施办法并予以实施。三是发挥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监督作用,形成行业自律。三是加大监察力度,对损害企业公共利益行为予以曝光,并进行严厉制裁,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5、以拓宽融资渠道为支撑,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强化服务,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二是推进银企信用平台建设,加强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促其发挥好银行与企业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三是完善银企合作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构建政府协调引导、部门联系扶持、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四是 创建新的融资方式,盘活企业现有资产。认真研究和宣传股权出资、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等融资方式,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五是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六是鼓励企业购买各类内销信用保险等。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2)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柳林县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资金供求方面得不到均衡,据调查,至2011年5月末,全县的中小企业融资总量达67亿元。从融资的方式来看,目前柳林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融资、民间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据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4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67%;票据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民间借贷12亿元,总融资总量的18%;直接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从总体来看,我县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目前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以下为当前柳林县中小企业融资呈现的特点:

1.企业贷款增速呈逐步下降态势

据调查,2010年末,48户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为27.3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1亿元,较上年增长9%。据数据显示看,2008年――2010年年末贷款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2008年下降17.3%,2009年下降14.5%,2010年下降12.1%。

2.企业融资满足率相对较低

据对柳林县20个中小企业贷款满足情况调查显示,2010年企业共向银行申请贷款35.6亿元,实际获取银行贷款11.3亿元,贷款满足率为31.8%,多数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其正常生产经营。以山西柳林宏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两个主体矿井,由于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过度紧缺,2010年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8亿元,而实际获得贷款只有2亿元,资金缺口大,银行无法满足该公司资金需求,满足率相对较低。

3.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柳林县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日渐收紧,一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支持情况下,将融资渠道转向手续简便、周转灵活的民间借贷,致使民间融资出现升温,据柳林县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10年民间融资总额达50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118.8%。目前月利率水平20%-30%,且总量呈继续膨胀之势。

4.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对于我县各商业银行普遍追求大而优的客户发展战略,准入条件相当高,在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股票方面,县内中小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达到发行的条件,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可望而不可及。

5.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

2010年10月以来,银行连续四次加息,使企业贷款、贴现利率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存在信用歧视问题。国家在发展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这就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以2010年为例,全县累计发放贷款(含股权融资、保理业务、票据融资)共64.5亿元,其中80%投放到联盛、同德、鑫飞、凌志等六大集团。

2.中小企业利润小,风险大,对商业银行缺乏吸引力。

3.对担保、抵押要求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担保,中小企业大多资本实力弱、信用评级低,获得有实力、信誉高企业担保很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资本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独资或合资等形式解决。同时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

2.创新改善融资环境

首先要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其未来在信贷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点来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三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四是创新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按照“差异化”和分类管理的服务原则,开办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共同参与的“三方协议业务”等贷款业务品种。

3.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3)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40-03

一、对重点煤炭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判断

阳泉市煤炭企业初期所受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煤炭价格快速下滑,中小企业煤炭销售明显受阻,资金面趋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进入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刺激经济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下游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的企稳,煤炭价格下滑之势得以控制,产销渐趋稳定,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回升。但调查中企业家也表示,基础能源行业景气度走势滞后于经济周期的特性,使得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最终影响还有待观察。

本次调查的重点煤炭企业是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庄煤炭集团有限公司。

(一)煤炭价格:先降后平

据对阳煤集团调查,金融危机爆发后,商品煤综合平均售价由2008年8月时的每吨552.87元,下降到12月的每吨390.41元,跌幅达29.4%。12月中旬,全国煤炭产品订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五大电力集团与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就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未形成共识,后几经磋商,但直至我们调查的日期――3月20日仍未达成一致。因此,自12月下旬至今,重点电煤供应企业与五大电力集团电煤供应价格一直以“虚拟价格”结算,即,阳泉煤炭企业先以每吨430元的价格向电力客户供应电煤,待煤、电企业敲定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后,再以实际合同价格予以结算。由此,才形成了近期煤炭价格基本平稳的走势。

(二)煤炭产销:规模扩大

从2008年的情况看,阳煤集团、南煤集团两户企业累计生产原煤4055万吨(占全市煤炭产量的67.4%),销售原煤397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四季度生产原煤1094万吨,同比增加176万吨,增长19.2%;销售原煤1293万吨,同比增加405万吨,增长45.6%。据调查,其原因是中小煤炭企业受停产检修政策性限制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停产半停产企业多达60家),阳泉市煤炭供应向大企业集中现象更加明显。因此,四季度虽然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市场出现了价格下跌、需求减少,但重点煤炭企业产销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进入2009年一季度,两户企业原煤产销量分别为1063万吨和1027万吨,与上年四季度相比分别减少31万吨和266万吨,但比2008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33万吨和147万吨。总体看,两户重点煤炭企业产销基本衔接,且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三)盈利能力:趋于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价格受到了较大冲击,2008年四季度两户煤炭企业共实现利润1.3亿元,与前三季度平均每季度实现利润5亿元相比,降幅近75%。但从全年情况看,受煤价上涨的拉动,煤炭企业盈利总水平较上年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阳煤集团和南煤集团两企业煤炭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2009年一季度,受煤价企稳,销售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两户企业共实现利润2.38亿元,同比增加1亿元。但据对企业家调查,2009年,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将面临较大考验,一是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煤炭需求将比上年有所减少,再加上煤炭价格的因素,将直接影响销售收入的增加;二是增值税改革使煤炭企业增值税水平由13%上调为17%,将成为压缩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据阳煤集图仅此因素将减少企业利润7亿元;三是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制约企业盈利水平的扩大。因此,总体看2009年,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将趋于下滑。

(四)投资意愿:强烈中透着谨慎

2008年,阳煤集团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股权投资70亿元,主要用于新建及改扩建煤矿、氧化铝项目、并购外地煤矿、并购6家化肥企业等。投资意愿强烈的一面是,2009年计划投资总额140亿元,规模将多出上年的一倍。出于提高煤炭资源储备及产能、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考虑,投资重点将以煤炭企业、化肥企业的股权投资为主,包括对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良资产、收购矿井、收购煤化工企业。投资意愿谨慎的一面是,基于市场因素考虑,氧化铝项目二期工程、水泥项目二期工程将暂缓。

(五)资金面:较为宽松

据调查,目前,金融危机虽然使煤炭市场整体需求减弱,但阳泉市煤炭企业所产煤炭80%供应电力企业,10%用于所属煤化工企业,10%用于供应钢铁企业,而在电煤供应方面,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电力集团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有效保证煤炭的销售和货款回笼,且考虑到电力企业盈利能力己经有所回升,即使有影响也可承受,化工用煤由于多属于集团企业内部交易,对资金回笼基本无影响,冶金用煤所占比重较低,对资金面影响有限。从现金流方面看,2008年阳煤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25.8亿元,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长55.4%,现金流较为充沛。从货币资金持有量上看,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阳煤集团和南煤集团共持有货币资金11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亿元,比2008年三季度末增加55亿元。从流动资金占用情况看,2009年一季度末,两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25.8亿元,比2008年三季度末微增2亿元。原煤库存占用资金共15.4亿元,与2008年三季度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目前企业维持正常生产所需资金的自给能力较强。但考虑到2009年计划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企业加大对外股权投资将会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对此,一方面阳煤集团正在筹备发行中期融资券20亿元,下属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发行14亿元中期融资券;另一方面阳煤集团目前下属41家子公司,60%以上分布在阳泉辖区之外,所辖公司将借助较为良好的资信等级积极利用银行借款来弥补投资资金不足。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于非煤产业

鉴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发展非煤产业必然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在2008年阳煤集团321亿元的销售收入中,非煤产业实现162亿元,占比超过50%,但是在集团公司全部利润16亿元中,煤炭产业实现利润18.8亿元,非煤产业为亏损2.8亿元。2009年,非煤产业中以下几类企业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一是精细化工,山西三维(公司在运城市)由于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等原因,已经由盈转亏;二是铝产品制造,自2008年11月已经全部停产,目前公司人员正在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寻求复产途径,预计到5月份有望复产;三是建材建筑类企业,水泥的市场需求下降,空置房占压资金近15亿元;四是煤化工,下属有6家化肥企业,近期国家虽出台了化肥行业振兴计划,但解决化肥行业存在的氮肥、磷肥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尚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对重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判断

(一)电力价格:调价压力减轻

目前,电力价格属于政府管制,经2008年两次上调,目前山西省电力价格维持在每千瓦时0.32元。电力企业反映,自2008年8月以来,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得市场煤价低于了合同煤价,一方面促使合同电煤兑现率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电力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发电成本降低大大减缓了电力价格调整的压力。

(二)电力产销:需求有所回暖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需求增速与GDP的相关度较高,尤其是与重工业的相关度非常高。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随工业增速大幅回落,社会用电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相应地电力企业发供电量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阳光电力累计发电 73.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4%,其中四季度,累计发电17.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8%。进入2009年,随着电力库存的消耗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投资计划,社会用电需求有所回升,据对阳光电力调查,2009年一季度累计发电 1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5%,一季度售电量为15.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24%。

(三)盈利水平:有所增强

火电企业盈利水平受煤炭价格和重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最为显著。以阳光电力为例:2008年一季度,受煤价快速上涨影响,出现巨额亏损,当季累计亏损达0.7亿元;二季度到三季度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减缓,发改委又宣布每度电上调2.5分,电力企业亏损额开始减少,进入四季度后,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的有利因素超过了电力需求减少的不利因素,11月份阳光电力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累计盈利0.25亿元。,2009年,企业经营效益继续向好,一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62.8%,主管业务成本4.1亿元,同比增长53.6%。当季实现营业利润1774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944万元。

(四)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阳光电力没有新的投资计划。娘子关电力正在建设两台60万千瓦时机组,项目已经于2008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除被调查企业外,格盟国际新建2*100万千瓦项目、阳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厂关大上小项目都在积极地向发改委申报,总体看,电力行业投资意愿依然较强。

(五)资金面:基本恢复正常

2008年11、12月份电力生产减速,应收账款较快增加,使得阳泉市重点电力企业出现了短时间的资金紧张。但进入2009年,随着电力需求有所回暖,阳泉电力企业资金面逐渐恢复到了2008年年初时的水平。据对阳光电力调查:2009年3月末 ,存货占用1.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基本持平;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总额2.59亿元,同比减少0.15亿元;货币资金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5亿元,货币资金构成比例18.8%,低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

三、促进煤电企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的流转机制以增强大型煤炭集团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

当前,大型煤炭企业收购或控股地方资源整合煤矿的意愿较为强烈,但收购或控股地方资源整合煤矿后,仍需缴纳矿产资源价款费用和矿井改扩建费用,所需资金投入大,涉及地域范围广,还存在诸如并购成本高、并购重组手续复杂、税负负担重等问题。对此,无论从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应当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增加国有企业资源占有量,保障煤炭生产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新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还需不断完善。

(二)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相关企业的联合、并购

煤电、煤钢、煤化联营都是延伸煤炭企业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政府及时制定和完善劣质煤电厂上网及电价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铁路等企业联营。

(三)发展煤炭产业多元化经营,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相关企业及行业等的联系,争取它们的支持、参与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搞好“煤碳――电力――化工――建材”产业链的综合开发;研制和生产市场有需求且效益好的各种煤制品、气液化制品,明显增加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积极开发煤矸石和劣质煤电厂、煤矸石和粉煤灰水泥厂、矸石砖厂等项目;开发和利用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煤炭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4)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论文百事通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新晨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5)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7)

本次调查是第7次全国范围民营企业家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是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9年度中国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8月6日至8月28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084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2003年-2008年民营企业家年度问卷跟踪调查的调查结果。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行业分布: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76.9%),批发和零售业(6.4%),房地产业(4.2%),建筑业(2.9%),农林牧渔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采矿业(0.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6%),住宿和餐饮业(0.4%)等行业。

2、地区分布: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6.7%,中部地区占19%,西部地区占8.7%,东北地区占5.6%。

3、规模分布: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4-4%,中型企业占44.3%,小型企业占51.3%。

4、年龄: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年龄看,44岁及以下的占24.5%,45-54岁的占41.2%,55岁及以上的占34.3%,平均年龄为50.2岁。

5、专业: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所学专业看,管理类的占48.6%,经济类的占34.1%,理工农医类的占25.5%,文史哲法律类的占6.9%,其他占10.8%。

6、文化程度: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0.9%,本科学历的占24.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7%。

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大幅下滑,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太理想,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产能过剩和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同时调查也显示,随着中央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开始回升,企业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回暖迹象。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订货情况趋于好转,盈利情况趋于改善,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同时多数企业家预期外需将于明年回升,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

调查显示,在信心提升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压力依然较大,民营企业家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面对当前发展中的困难,一方面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部分企业还将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期待政府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社会各方面能够关心、理解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继续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1、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出口数量、价格明显下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出现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4%。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出口企业相对较多,占58.2%,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33%、26.1%和32.1%。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出口需求明显下滑。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15%的企业目前的产品出口数量“增长”,19.7%的企业“持平”,65.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的“增长”多5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2.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20.2%的企业目前的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9,5%的企业“持平”,50.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增长”的多30.1个百分点。

在产品出口数量明显下滑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26.2%“持平”,66%“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6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9.2%“持平”,45%“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39.2个百分点。

关于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外需放缓”(87.5%)、“人民币升值”(512%)和“要素成本上升”(49.7%)。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外需放缓”的企业家增加了56.1个百分点,排名也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而选择“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家均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以上。

2、刺激内需政策带动企业产销回升,库存下降

虽然企业出口需求大幅下滑,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比上半年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33.8%的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比上半年“增加”,44,5%的企业“持平”,21.7%的企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1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生产(服务)量情况要好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型企业要好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看,34.9%的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42.9%的企业“持平”,22.2%的企业“减少”,认为“增加”

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7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的销售情况要好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型企业要好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目前的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80.6%的企业目前产成品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0.8%的企业产成品库存“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4.9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危机影响下企业大规模去库存的过程基本结束,随着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企业的产品销售逐渐回暖,目前企业处于回补库存的阶段,库存总体上趋于正常。

3、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接近底部

在产销量回升的同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明显下跌。调查显示,18.6%的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上半年“上升”,49%的企业“持平”,32.4%的企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13.8个百分点。

不过调查同时发现,民营企业家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跌的趋势。调查显示,关于“对明年销售价格的预计”,34.3%的企业家认为会“上升”,50%认为“持平”,15.7%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8.6个百分点。

4、企业盈利状况不佳

受外需下滑、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但与2008年相比略有好转。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4.7%)的民营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低于正常”,与2008年相比,这一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

与上半年相比,18.5%的企业盈利“上升”,44.5%的企业盈利“持平”,37%的企业盈利“下降”,盈利“上升”的企业比盈利“下降”的少18.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与上半年相比,企业盈利状况有所下滑。

5、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略有回升

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民营企业表现出难得的抗冲击能力和对未来企业发展的信心。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2%的企业家认为“良好”,49.3%认为“一般”,18.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2009年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与2008年相比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部地区回升态势显著,而东北地区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调查显示,西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2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11.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9.7和11.5个百分点,均低于2008年的水平。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调查显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3.2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5.8和7.6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1、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目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61.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2.6%)、“缺乏人才”(44.9%)、“资金紧张”(44.2%)和“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8.7%)。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6.3%的企业家选择了“国内需求不足”,与选择“出口需求不足”的大致相当,这表明企业家认为目前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有效启动。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64.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29%认为“持平”,6.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7.2个百分点;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与上半年相比,6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38.1%认为“持平”,0.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60.1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成本上升与缺乏人才都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这反映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不足使得粗放的经营方式更加难以持续,而转变发展方式又受到人才缺乏的因素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与2008年相比有所缓解。调查显示,39.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的资金“紧张”,52%认为“正常”,8.4%认为“宽裕”。与2008年相比,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家比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认为资金“紧张”的占35.7%,要低于其他地区。

企业目前的应收账款也反映了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显示,24%的企业家认为目前应收账款“高于正常”,61.4%认为“正常”,14.6%认为“低于正常”。与2008年相比,认为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比重变化不大。

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与今年以来政府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9.2%认为“不难”,27.5%认为“不太难”,26.2%认为“有难度”,19%认为“比较难”,18.1%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2.91,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更为容易。调查显示,13.2%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不难”,36%认为“不太难”,27%认为“有难度”,16.9%认为“比较难”,6.9%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3.32,高于中值3,也高于2008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2、民营企业家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应对挑战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四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7%)、“增加创新投

入”(69.8%)、“引进人才”(56.9%)和“开拓国内市场”(5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等。调查表明,面对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等困难,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虽然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盈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速有所放缓。调查显示,41.3%的企业家认为2009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2008年“增加”,41.9%认为“持平”,16.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4.5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效。调查显示,41%的民营企业2009年新产品销售比重比2008年“增加”,41.9%认为“持平”,17.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及期待

1、订货趋于好转,外需预期回升,盈利状况趋于改善,企业信心增强

企业家对订货情况的判断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57.9%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

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9.1%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目前的订货“增加”,46.1%认为“持平”,24.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3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订货情况的预计,调查显示,41.6%的企业家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42.4%认为“持平”,1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5.6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少1.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显回升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72.4%的企业家选择了“明年”,其中26.6%选择了“明年上半年”,45.8%选择了“明年下半年”,另外,还有8.5%选择了“今年四季度”,而仅有19.1%的企业家选择了“2011年及以后”。

关于2009年企业的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2%的企业上半年盈利状况为“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62.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比上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47.7%认为“不变”,仅6.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8.9个百分点。

从对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34.7%认为“不变”,仅4.5%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6.3个百分点,比对今年四季度的预计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关于“对企业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26.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58.1%表示“较有信心”,仅有15.4%表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

2、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

企业的用工计划和投资计划也反映出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调查显示,2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半年“增加”,54%认为“持平”,20%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6个百分点。

从未来用工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6.8%的企业家计划明年用工人数将“增加”,44.4%计划“持平”,8.8%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3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基本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回升以及对未来预期的好转,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将逐渐释放,这对于改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4.2%的企业明年投资计划将“增长”,33.4%计划“持平”,12.4%计划“减少”,计划“增长”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1.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向好,民间投资需求逐渐回暖。

3、企业家心理压力依然较大,比去年有所缓解

在信心提升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压力依然较大,不过比2008年有所降低。调查显示,29.5%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压力很大”,虽然仍略高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付出的最大代价”,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68%)、“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62.7%)、“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51.8%)和“影响个人身体健康”(29.3%)。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前环境对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也有一定影响,当问及“若再给一次机会,您是否愿意再做企业家”时,近三成(29.5%)的民营企业家选择了“不愿意”,比2008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

4、民营企业家期待大力推进改革,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8)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介绍,这份报告调查了1000多家民营企业,调查范围覆盖东中西部,兼顾各类行业。通过这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报告,可以清晰勾勒出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发展全景,了解它们的当下和将来的经营状况和应对之策。

盘点现状:严峻考验下出现企稳迹象

自去年下半年蔓延开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民营企业自然不能幸免。

出口类企业首当其冲。调查发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出口数量、价格明显下滑。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仍存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与2008年相比,65.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的“增长”多5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2.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50.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增长”的多30.1个百分点。

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66%企业认为是“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6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45%企业认为“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39.2个百分点。

虽然企业出口需求大幅下滑,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比上半年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33.8%的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比上半年“增加”,44.5%的企业“持平”,仅21.7%的企业“减少”;34.9%的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42.9%的企业“持平”,22.2%的企业“减少”。

调查表明,危机影响下企业大规模去库存的过程基本结束,随着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企业的产品销售逐渐回暖,目前企业处于回补库存的阶段,库存总体上趋于正常。

调查还发现,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接近底部。在产销量回升的同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明显下跌。不过,民营企业家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跌的趋势。结果表明,关于“对明年销售价格的预计”,34.3%的企业家认为会“上升”,50%认为“持平”,仅15.7%认为“下降”。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但与2008年相比略有好转;而且与上半年相比,当前企业盈利状况也有所下滑。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略有回升。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民营企业表现出难得的抗冲击能力和对未来企业发展的信心。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2%的企业家认为“良好”,49.3%认为“一般”,18.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其中西部地区回升态势显著,而东北地区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力克“四难”:积极应对奋起直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严峻形势之下,每个企业家必须认清自身的发展困难,才能在困难中崛起,立于不败之地。本次调查详细了解了目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和企业家的应对策略。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挑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国内需求不足”的企业家,与选择“出口需求不足”的大致相当,这表明目前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有效启动。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64.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与上半年相比,6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成本上升与缺乏人才都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不足使得粗放的经营方式更加难以持续,而转变发展方式又受到人才缺乏的因素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与2008年相比有所缓解。调查显示,39.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的资金“紧张”,与2008年相比,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家比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

报告认为,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更为容易。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为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的调查结果表明,面对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等困难,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前景期待:看好未来信心增强

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订货趋于好转,外需预期回升,盈利状况趋于改善”,这是企业家信心增强的有力佐证。

企业家对订货情况的判断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57.9%的企业认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与上半年相比,29.1%的企业认为目前订货“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4.3个百分点。对今年四季度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1.6%的企业家认为订货将“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25.6个百分点,而2008年这一数字则是少1.4个百分点。

关于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显回升的时间,调查显示,72.4%的企业选择了“明年”,其中26.6%选择了“明年上半年”,45.8%选择了“明年下半年”,另外,还有8.5%选择了“今年四季度”,而仅有19.1%的企业家选择了“2011年及以后”。

关于2009年企业盈利状况,调查显示,54.2%的企业上半年盈利状况为“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62.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比上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47.7%认为“不变”,仅6.7%认为会“恶化”;从对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来看,60.8%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34.7%认为“不变”,仅4.5%认为会“恶化”。

关于“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显示,26.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58.1%表示“较有信心”,仅有15.4%表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

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也反映出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调查显示,2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半年“增加”,54%认为“持平”,20%认为“减少”;从未来用工计划来看,46.8%的企业计划明年用工人数将“增加”,44.4%计划“持平”,8.8%计划“减少”,这一结果基本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9)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8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6份,有效回收率为31.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8%、6.9%、4.2%、3.2%、2.2%、2.2%、1.8%、1.7%和1.3%。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0.5%、15.7%和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6%、41.5%和49.9%;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4%,有限责任公司占49.8%,股份有限公司占15.9%,私营企业占1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9%,股份合作企业占3.8%,集体企业占1.9%。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38.4%,44岁及以下占22.7%,45-54岁占38.9%。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79.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3.6%。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8.9%,为经济类的占33.2%。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g3.1%,其他职务的占6.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持续回暖,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渐入正常轨道,企业经营景气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逐步回暖,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需求相对活跃,而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消费增长亟待突破;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以及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已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对未来的预期,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主要体现在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平稳回升、预计未来订贷情况和盈利水平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运行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相此,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对执法环境、金融服务环境、中介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期待较高。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合同正常履行情况、市场服务条件和企业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等方面改善的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面对经济转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的意愿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期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发展热情,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1.企业经营景气状况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5.7%,认为“一般”的占45.9%,认为“不佳”的占8.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高23.2和24-2个百分点,略低于2007年和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平稳回升,并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好于民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有所回落。

从不同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造纸、橡胶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个百分点以内。

此外,与2009年相比,经营状况改善较多的行业包括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和橡胶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要低于2009年。调查表

明,以通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较好的景气状况,反映了目前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需求在上升。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订货、产销、库存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从企业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0.8%),比2009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45.2%,“持平”的占37.1%,“减少”的占17.7%,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85%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房地产行业订货情况不佳,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与2009年相比,订货增加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业则相反,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45.8%,认为“持平”的占39.1%,认为“减少”的占15.1%;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12.2个百分点。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有8%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况,比2007年还高1.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51.3%,认为“持平”的占31.5%,认为“减少”的占17.2%;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8.6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9.3%,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2.3%。调查表明企业库存状况不断趋于合理。

从不同行业看,造纸和橡胶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1.20%,相对较高;而食品、化工、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不到10%,相对较低。

2.企业成本明显上升,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2.5%和56%,均高于2009年的水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2%,认为“持平”的占5.4%,认为“下降”的仅占0.4%。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3.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认为“持平”的占20.2%,认为“下降”的仅占2.8%;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4.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企业经营者认为,虽然企业成本上升较多,但产品销售价格总体上仍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0.6%,认为“持平”的占44.8%,认为“下降”的占24.6%;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仅多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塑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器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3.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好转

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能保持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关于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企业占67.9%,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6.5个和5个百分点;“收支平衡”的企业占17.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企业占14.8%。

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的企业占56.9%,“好于正常”的占6.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低于正常”的企业占36.2%。

从不同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好于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情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盈利情况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超过七成的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而服装和橡胶等行业相对较差,超过半数的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

4.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26.1%,“较有信心”的占57.3%,“信心不足”的占15.4%,“没有信心”的仅占1.2%。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信心相对较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信心越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

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1%,认为“一般”的占35.9%,认为“很差”或“较差”的仅占8%。从不同行业看,对发展前景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六成;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钢铁等行业的乐观程度略低,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不到一半。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表现在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上。关于企业目前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2009年“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3%,认为“持平”的占44%,认为“减少”的占18.7%;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8.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和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对企业明年的用工计划,调查结果显示,49.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1%预计“持平”,9.5%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8.7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4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吸纳就业的空间在扩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

关于企业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7.4%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0.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6.3和19.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4.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7.3和49.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金属、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等行业的扩张程度相对较低,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1.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4.5%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1.7%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4.6%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0.3%;此外,有38.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西部地区,25.7%选择了中部地区,10.6%选择了东北地区,2.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9.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前两年相比,2010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随着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力持续增强,中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比较稳定,而东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有所减弱。

良好的订货情况和盈利水平是企业经营者保持信心的基础。关于未来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9%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四季度企业订货“增加”,48.1%预计“持平”,13%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5.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医药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橡胶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下半年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73.3%,明显高于2008年和2009年,基本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其中15.1%预计“较大盈利”,58.2%预计“略有盈余”;预计“收支平衡”的占18.2%;预计亏损的占8.5%,其中7.8%预计“亏损”,0.7%预计“严重亏损”。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4.8%,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3.6%,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下半年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一表等行业,有八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半年盈利;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等行业相对较差,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不到六成。

由于对经营前景保持信心,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状况预期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8.6%,认为“不变”的占56%,认为会“恶化”的占5.4%,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与2009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2008年;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7.1%,预计“不变”的占46.6%,预计“恶化”的占6.3%,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较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7.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要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民营企业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乐观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有:纺织、化纤等,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建议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3%,比2009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7.1%;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6.6%。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4.1%,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0.5%,认为“过热”的占2.7%,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7.3%,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10.5%,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暖的过程,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大宗产品的供应状况也反映了目前经济运行比较正常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钢材、电力、石油、煤炭以及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的企业经营者均超过了半数,比2009年有所提高。认为土地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47.6%,比2009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85.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GDP增长9%以上,其中54.9%预计在“9~10%'’之间,30.8%预计在“10%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9%。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谨慎乐观。多数企业经营者预计今明两年GDP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

关于对今明两年CPI上升幅度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2.8%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CPI比上年上涨“1~3%”,29.3%预期“3%以上”,7.9%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1%;53.9%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CPI比上年上涨“1.3%”,39%预期“3%以上”,7.1%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对明年产品销售价格的预计上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2.8%,预计“持平”的占52.1%,预计“下降”的占15.1%;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7.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钢铁等行业,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平抑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47.5%认为“较高”,与2009年基本持平;22.1%认为“正常”,2.6%认为“较低”或“过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于对2011年房地产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7.4%的企业经营者预计房价仍将上涨,其中24.2%预计“上涨10%以上”,43.2%预计“上涨10%以内”;23.2%预计“持平”;9.4%预计下降,其中7.2%预计“下降10%以内”,2.2%预计“下降10%以上”。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预计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11.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对一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13.5%,认为“影响较小”的占45.6%,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7.9%,认为有“有利影响”的占2.9%。从不同行业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两成。

2.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与民间资本缺乏活力并存,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1.1%和44.2%,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09年,要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0.3%,略高于2009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14.4%。

在政府投资保持活跃的同时,民间投资仍未充分启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2.4%和4.1%,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1.6%,略高于2009年;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31.9%。

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是民间投资不活跃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这

一问题,表示“愿意”的民营企业家不到六成(59.1%),要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表示“不愿意”的占30%,表示“无所谓”的占10.9%。同时,对于“做企业越来越难”这一说法,近七成(69.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认为“一般”的占16.9%,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3.6%。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问及“目前是否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时,40.6%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9.5%认为“一般”,29.9%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其中41.8%的民营企业家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8.6个百分点。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对于稳住全社会信心、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及相关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的形势下,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进一步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为此,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9.3%的企业经营者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39.1%“比较了解”,仅1.6%“非常了解”,其中58.4%的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期望政府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切实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3.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关于外贸出口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8.6%和4.8%,其合计比重虽低于2009年和2008年,但要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7.9%;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8 7%.

从企业的产品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低了近10个百分点,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5.7%“持平”,22.6%“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回落了6.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造纸、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化纤、橡胶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外需市场相对较弱,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8.2%“持平”,26%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0.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塑料、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上。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41.8%认为“不利影响较大”,3.5%认为“有利影响较大”,2.7%认为“没有影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

4.消费增长亟待突破,消费结构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不过从目前来看,消费需求的增长仍亟待突破。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3.3%和3.3%,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但仍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30.1%,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23.3%。

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企业经营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2.2%和33.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拉动消费的相关措施的逐步实施,大众消费结构将出现加速升级趋势,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5年消费结构升级会使需求显著提升的行业”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务”(75.2%)、“旅游”(60.2%)、“教育、培训”(51.7%)。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汽车”(40.6%)、“运动、休闲”(36.5%)、“金融服务”(34.2%)、“房地产”(30.5%)、“医药制造”(30.3%)等。

5.产业转移、转型初现成效,建议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64.4%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强节能减排”,排在第一位。其他的选项主要集中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其中关于改革的建议比重依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2.2%)、“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48.5%)、“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40.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33.4%)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2.5%)。关于创新的建议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7.7%)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6.2%)。此外,还有24.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中小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更关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

居民收入”,民营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

在期待政府加强节能减排、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的同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加大创新投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近三分之一(31.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其他行业,比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希望投资其他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有超过四成的企业经营者希望投资其他行业,转型的意愿较为迫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创新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创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题,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企业经营者占64.7%,排在所有13个选项的第二位;选择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引进人才”排在第三位,选择比重为62.7%。此外,选择“更新设备”的占46.3%,排在第四位,并且近3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比重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更新设备”的比重相对较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6.5%,“持平”的占44.2%,“减少”的仅占9.3%;“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6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7.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4.3%,“持平”的占46.7%,“减少”的仅占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3.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三、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

1.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有所回落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等。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3.05,比2008年有所回落。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比前两年有所回落,这或许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在短期内加大了调控政策的力度有一定关系。

从对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的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26;对“诚信的社会环境”的评价也较好,评价值为3.14;对“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的评价一般,评价值在2.97~3.09之间;对“人力资源供应”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69。

2.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环境亟待完善

在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评价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秩序的完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2.9%认为“一般”,只有7.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5,明显高于中值3,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47。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或“基本没有”,36%认为“有一些”,只有9.9%认为“较严重”或“很严重”,总体评价值为3.5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61,西部地区最低,为3.44。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9.6%认为“一般”,9.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44,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评价相对最低,为3.34。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执法环境亟待完善。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6%认为“一般”,26.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7,东北地区最低,为2.7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5%认为“一般”,28.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1,东北地区最低,为2.73。

从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9.9%认为“一般”,1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29,东部地区最低,为3.2。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5%认为“一般”,16.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相对较高,为3.24。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3.3%认为“一般”,24.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5,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

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6%认为“一般”,25.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7,相对较高。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7%认为“一般”,25.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1,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4,相对较高。

从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8.4%认为“一般”,2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9,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6,相对较高。

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5.4%认为“一般”,30.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为2.9,相对较高。

执法环境与诚信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不完善的执法环境会导致偏低的社会诚信环境,反之亦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5%认为“一般”,16.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4,略低于2008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相对较高,为3.22,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仅为2.96。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3.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企业目前资金“正常”,37%资金“紧张”,7.9%资金“宽裕”,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资金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关于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企业“正常”,33.5%“紧张”,9.4%“宽裕”,流动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4.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流动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也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应收账款“正常”的企业占70.3%,“低于正常”的占10.6%;“高于正常”的仅占19.1%,要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

虽然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缓解,但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3%认为“不太难”,仅611%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虽然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7%认为“不太难”,仅4.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5,明显低于2008年。不同规模的企业评价值差异不大。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1.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较多”或“很多”,29.3%认为“一般”,30.4%认为“有一点”,18.4%认为“没有”,总体评价值为3.4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4.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短缺现象明显

在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时,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46.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缺乏人才”,排在所有十六个选项的第四位,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42.3%认为“有难度”,17.4%认为“不太难”,仅2.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要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找到熟练工人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8.1%认为“有难度”,15.4%认为“不太难”,仅2%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61,要低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服装、塑料等行业找到技术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7.3%认为“有难度”,19.5%认为“不太难”,仅2.6%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与2008年基本持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服装、造纸等行业找到管理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5.出口服务和市场服务评价较好,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3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9%认为“一般”,12.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3,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高达3.37,而西部地区仅为2.94。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10)

一、引言

江苏省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景气指数(简称:江苏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由南京大学企业生态研究中心推出,于每年11月下旬定期。该指数依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专项调查,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根据调查问卷上的内容做出评价。本文利用基于2014年暑假对扬州市300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本次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0份。《中小企业景气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企业行业与生产经营情况判断展开专项调查,包括生产能力利用情况、资金方面情况、盈利及投资情况、用工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等26项指标。本次社会调查涉及扬州市所辖7个县(市)区,其中广陵区64户,邗江区76户,江都58户,宝应县29户,仪征49户,高邮1户,其他地区13户。按企业规模分,微型企业36户,小型企业195户,中型企业59户。按所有制分,私营企业219户,股份制企业55户,联营企业6户,外资企业8户(含全外资企业1户),其他2户。本次调查企业涉及到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运输业、互联网服务以及教育、卫生业等17户行业门类,覆盖食品加工、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56户行业大类。从产品销售范围看,省内91户,多省44户,全国81户,国际国内47户,国际20家,其他7户。

二、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计算

“江苏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是一个指数体系,反映江苏省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对过去和未来6个月经营、发展情况的整体评价。包括总指数、生产景气指数、市场景气指数、金融景气指数、政策景气指数等,各分项指数都由相关的经济指标组合而成。

三、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取

由于所选定的相应变量为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或扬州市中小企业对2014年下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期(受访者回答下列五项之一:乐观、较乐观、一般、较不乐观、不乐观),且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均为五个分类且有顺序的离散变量,故本文建立有序累计概率的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的影响因素和扬州市中小企业对2014年下半年的预期总体运行状况的影响因素。

依据对受访者的实地调研结果和对样本数据的分类,本文选择生产总量(X1)、生产成本(X2)、实际产品销售(X3)、产成品库存(X4)、应收货款(X5)、流动资金(X6)、融资成本(X7)、税收负担(X8)、固定资产投资计划(X9)、新产品开发(X10)、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X11)11个分类变量作为影响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或扬州市中小企业对2014年下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期的解释变量。

在本文中,相应变量为多分类有序变量的情况,评价指标分为乐观、较乐观、一般、较不乐观、不乐观,各等级之间是有序的,所以本文的Logistic回归模型需要拟合4(等级个数为5)个Logistic回归模型。

第i个观测值对应似然值的贡献取决于观测到哪一个j值,因此对于次序响应的每个j值,取所有yi=j的观测之的乘积,有似然函数:

其中若yi=j,则dij=1,否则dij=0。并且对于任一个观测Xi而言,只有一个等级事件发生,即,故有如下有序累积概率Logistic模型:

有序累积概率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就是寻找参数使得联合概率实现最大化,由于观测之间相互独立,联合概率被分解成边缘概率之积。而观测到yi=j的概率就是累积概率之差:

四、实证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利用Minitab 16统计软件对顺序Logistic模型进行标定,设定置信水平为95%,最终模型标定结果如表3、表4所示。

根据样本信息,本文把模型所选取的11个解释变量分为四个方面。X1生产总量、X2生产成本、X9固定资产投资计划、X10新产品开发、X11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归为企业管理;X3实际产品销售、X4产成品库存归为市场环境;X5应收货款、X6流动资金、X7融资成本归为融资环境;X8税收负担归为政策环境。

对11个解释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由表3可见,X1生产总量、X3实际产品销售、X7融资成本、X8税收负担、X11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会对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企业管理、市场环境、融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会对扬州市中小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总体运行状况构成威胁。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篇(11)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