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48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1)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为22岁-73岁,平均年龄为55.2±5.4岁;血液透析疗程为5个月-6年,平均疗程为4.2±0.5年。本次实验所有患者根据自身情况每周均进行血液透析2-3次,每次疗程时间为4小时。本次实验排除有原发性肺脏疾病及呼吸性感染病症病患。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疗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正确流程的护理,如严格控制患者的饮水量,正确指导水的饮用和控制低盐饮食;记录患者每天的尿量,准备好对血液透析后患者尿液减少做出合理解释;注意监测病患血压的变化情况等[4]。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面综合护理干预。

1.2.2.1 加强健康宣教  因患者对血液透析过程、方法、目的、疗效等的不了解,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使治疗效果下降,因此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过程、方法、目的等,条件许可情况下,可结合相关医疗器械操作,讲解成功案例,从而能更加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

1.2.2.2 加强护患沟通  沟通是取得信任的重要方法,增加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时间,充分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状况,对于不良习惯应及时改正。

1.2.2.3 做好心理护理干预 刚入院的患者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心理,病情重、病程长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悲观、情绪低落、烦躁、愤怒等。对于入院患者,应当采取鼓励、安慰的方式,耐心倾听患者倾述,了解患者所需,并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要求,使其配合治疗。还应注意加强护患的沟通,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心理治疗,使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得以缓解;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到血液透析治疗方案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对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循环式宣教,定期进行检查和了解情况,营造良好的透析环境,使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透析,效果更加显著。

1.2.2.4 加强饮食管理  患者饮食问题是临床护理重要内容,应得到重视和关注,透析治疗只是对患者进行间歇性的治疗,营养饮食护理是持续性的。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及全面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并提出可行的饮食方案,避免偏食,确保患者得到所需的营养。

1.2.2.5 适当的运动干预  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训练,帮助患者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和缓解生理压力,鼓励患者多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忌剧烈运动。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计划,在保证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适当运动。

1.2.2.6 家庭干预  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陪伴远比护理人员更有效,因此,住院期间对患者家属进行调动,多陪伴病患,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使得其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情况,给予患者支持和关心,增加患者的信心。

1.2.2.7确保透析器质量  严控透析时间 ,每次透析时间为4小时,若患者血流量不足可延长透析时间。每周透析2~3次,确保透析10小时。监测透析器复用质量,定期检查有关化验,了解透析疗效和调整透析方案。

1.2.2.8 保护内瘘 确保透析充分的关键是保护内瘘,因患者内瘘的条件存在差异,且长期穿刺,局部皮肤出现各种并发症,我们建议患者透析结束一天后采用40度的温水浸泡半小时,每日两次,穿刺部位涂抹喜疗妥软膏,内瘘肢体保持清洁、干净、避开在内瘘肢体内实施测血压、输血、抽血等操作。

1.2.2.9 减少透析并发症 重点监测心血管并发症,让患者每日自测脉搏、血压、24小时体重计尿量并做记录,在透析时将记录交给医务人员,以便确立最佳透析方案;针对有出血倾向及伴有各种小、中量出血的透析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确保透析安全进行。使用药物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情况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患治疗过程中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情况,做出详细记录;护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护理服务满意率=满意率+十分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PS15.0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症状的情况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2例出现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症状,对照组11例,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7.65,P<0.01)。

2.2 两组病患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7.2%,观察组为9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程度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干休所;医患人员;部队;离退休干部;沟通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69-01

由于部队离退休干部较为特殊,一旦照顾不周便会对其造成身心不适[1]。我院通过对86例部队离休干部心理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为某门诊部2011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部队离退休干部。患者男78例,女8例,年龄59~99岁,平均年龄(85.3±3.9)岁;两种以上慢性疾病者62例;婚姻状况:丧偶者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制问卷,使离休干部对自身心理状况以及对临床医疗、护理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进,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统计可知两组患者中均有一半以上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急躁等心理,部分患者出现孤独、怀疑等现象。对临床医疗、护理等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医疗技术、护理质量等。

1.2.2 护理干预:

给予A组患者常规对症护理措施,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对部队离休干部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予B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主要包括:(1)保证工休关系和谐。(2)心理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理状况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分析[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分析:

A组患者比之护理前心理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比之护理前心理状况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门诊部针对B组患者统计出的具体问题,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保证工休关系和谐。医护人员应提高工作积极性,积极走访、看望离退休干部,保证离退休干部不会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时应密切关注离退休干部所得疾病以及相关治疗药物等,保证对离退休干部基本情况进行熟知。积极主动和离退休干部进行沟通,同时保证沟通过程中用语文明,态度平和,并充分满足其合理需求,并定期组织座谈会,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了解与解决,使其充分感受到医务人员对其关心与呵护。(2)心理护理干预。针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离退休干部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比如对于孤独、失落的患者,应陪同其谈心、散步等,并对其生活等给予最佳照顾,同时鼓励其多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对于存在的疑问及时提出,以便医务人员进行有效解决[3-4]。此外还可根据每个人员的特长、爱好等组织相关活动,使其拥有丰富的娱乐生活。除了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加强两者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外,还应不断丰富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知识体系,使其掌握系统性、专业性心理护理知识,针对离退休干部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获得其信任,进而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5]。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进行分析可知,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亲密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民.干休所医护人员心理承受力现状与调适[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182-183.

[2] 马居峰.医患沟通在老干部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149-150.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3)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生命的一种安全、可靠的肾脏替代治疗,接受透析的患者大都属于脆弱人群,他们在长期经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就迫切地需要专业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沟通。

1 透析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注重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在初次接触患者时,要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良好修养的表现,加强沟通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建设,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要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作为一种理念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工作中,要理解尊重患者,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既要多关心体贴患者,又要维持患者的独立人格。还要把握沟通的技巧,工作中要注重言行得体,把握好分寸,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其做得不够甚至拒绝配合的方面,比如未能很好地控制体重、拒绝药物治疗等,避免使用责怪批评的语气,应善意的劝导,促使患者自觉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主动改变不良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关心体贴患者引导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心理适应力。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血透过程中应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沟通

患者进入血透室后首先要扶助取好舒适卧位,测量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在核对姓名,年龄,透析器,容量和压力,同时了解患者前一日睡眠情况,目前的心理状态,进一步给与安慰和心理疏导。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灵活自然地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了单调生硬的问答式核对。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给患者以安全感。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或进行导管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减轻患者的痛苦。 观察病情要及时 每15~30分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血路管有无扭曲,打折,阻塞。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每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1次。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触摸患者的手脚、感觉其体温从而调节室温和透析的温度。

3 长期透析的患者透析结束后的沟通

护士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发展过程、血透的目的、血液透析过程中、血透期间配合事项、预后情况等,以往尿毒症末期患者通过一段时间血液透析后,一般精神状况好转,就要求减少透析次数,通过沟通,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有了充分的了解,均能积极配合医生,做到充分透析。患者由于长期透析,长期承受病痛折磨,部分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丧失,不得不依靠家属,同时昂贵的透析费用又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患者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因此做好与透析患者家属的沟通非常重要。护士应具体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多与家属沟通,让家属对治疗方案、生活护理中的有关注意事项具体了解并积极配合,同时告知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情绪波动,如抑郁,焦虑,逆反行为等,作为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深表同情,充分认识了解患者的心理要求,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鼓励,帮助,提供相关忠告、咨询与支持,适当解释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做好疏导工作,鼓励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保持精神愉快,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对于部分自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控制水分和钠盐摄入的患者,应让家属发挥监督、协助的作用,从而多方面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 健康教育技巧

由于透析患者对疾病的熟悉以及透析相关知识的缺乏,常造成透析患者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通过宣教使患者正确熟悉疾病和科学的治疗方法,不要去做有害无利的尝试。一旦患者熟悉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具体讲解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新技术进展,让其明白假如做到充分透析,能达到很高的生活质量,并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应告诉患者治疗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如饮食的宜忌、体重的控制、内瘘的保护等的重要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告知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并发症,使其做到心中有数,就能消除他们紧张、惧怕心理,值得重视的是部分自费患者一方面求生欲望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要求延长透析间期,一旦透析频率减少,病情加重,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常表现出绝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以亲切关心的语气、以极度的耐心面对患者,应告诉患者由病情加重、并发症所花费的治疗费用往往高出于正规透析的费用,良好的饮食控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既而减少治疗费用,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对其任何异常行为加以重视,严防自杀现象的发生。还可帮助患友间建立关系,相互间多交流、多沟通,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线,告诉患者平时注意对内瘘侧肢体的保护方法;注意吻合口的杂音和震颤音的强弱以及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的方法。通过沟通患者熟悉了内瘘的用途及自我护理的方法。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77-01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肾病主要替代疗法之一,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及发展。国外报道[1],营养不良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占相当高的比例。国内调查表明58%的血透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2]。明显的营养不良可造成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免疫力下降、贫血加重,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3]。因此, 如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问题已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课题, 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综述。

1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

1.1 透析的相关因素

1.1.1 透析不充分:充分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治疗极为重要。郑智化等[4]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与透析充分性明显相关;而透析不充分会导致食欲不振、尿毒症的毒素潴留、酸中毒等严重后果。尿毒素升高影响肌肉蛋白分解系统,使分解代谢增加。肝脏合成蛋白质营养成分减少,从而引起或加重患者营养不良。

1.1.2 透析致营养素丢失:血液透析本身可加重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丢失,每次透析可使机体丢失氨基酸、肽类10~13g[2]。同时,应用肝素也会刺激脂肪分解[5]。

1.1.3 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透析膜的使用与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密切相关。膜的生物相容性差会加速蛋白质分解代谢,使用生物相容性较差的膜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使用生物膜相容性较好的膜的患者,周围肌肉组织中氨基酸的释放增加,导致营养不良。此外, 透析膜氧化应激, 透析液污染等因素均可导致机体的微炎症反应, 促进营养不良的发生恶性循环。

1.1.4 透析的不良反应: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或透析后, 常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不稳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引起饮食摄入量下降[6]。

1.2 患者的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摄入量不足

血液透析本身也可发生恶心、呕吐,使进食受限,从而导致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明显低于机体需要量[5]。多数血液透析患者对营养摄入的特殊需求知之甚少,仍然习惯于原先非透析疗法时的营养方式,不敢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或因担心血脂升高,限制糖、脂肪的摄入, 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使蛋白质使用率下降。同时,对食物品种、水份不加以控制,造成膳食营养摄入不合理,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导致营养不良。

1.3 疾病本身因素

1.3.1 疾病的消耗: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原因, 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造成了机体负氮平衡和营养状况的恶化。一方面,营养不良可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出现频发感染;另一方面,炎症通过细胞因子引起肌肉蛋白质代谢增加, 使体内蛋白质、脂肪储存量减少。

1.3.2 患者体内代谢状态的改变:代谢性酸中毒可促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支链氨基酸氧化,促进负氮平衡;其次,由于疾病的原因,肾脏出现了功能障碍,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导致营养不良。

1.4 心理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病程长,后期并发症多,对治疗信心不足以及对疾病危害性认识不够。由于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和抑郁等复杂的心理,影响疾病的发展预后[7],同时在用药、饮食上出现不遵医行为,加重了营养不良的恶化。

2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

2.1 加强营养知识的宣教,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

血液透析患者中大多数存在对血透相关知识及饮食知识的缺乏。护士可采取讲座、个别辅导、组织患者座谈会等方式,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进行培训及指导, 使患者充分了解到营养不良的危害及饮食管理重要意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鼓励患者适当运动, 家属保持与患者沟通,改善家属对患者照顾态度, 加强支持系统等方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有效性。使患者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鼓励患者少量多餐,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膳食应选用高热量、高蛋白质、高钙低磷、低盐低钾、低脂的食物,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和补充适量的水溶性维生素。

2.2 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治疗过程,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心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他们进行有利的疾病恢复的知识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以良好的心态进行血透治疗,鼓励家属及社区关心患者,积极支持与帮助患者,解除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2.3 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能增加代谢产物的排除,促进消化,改善食欲,还可以改善精神状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体力做适当的体育锻炼或是通过参加集体活动, 做体操、打太极拳等活动来改善自己精神状态,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8]。

2.4 其他 除了针对患者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外,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充分的血液透析,遵医嘱给药也能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红细胞生成素在纠正贫血的同时还可改善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在透析治疗时输入血清白蛋白、铁剂等营养物质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

3 小结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维持性治疗方法,而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与患者的预后、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改善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十分重要。目前关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问题已引起了医学及护理学界的广泛关注[9],采取健康宣教,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鼓励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等护理干预, 但事实上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如何更好地持续监测血透患者营养状况,及时纠正血透患者的饮食方式,以及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和依从性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Kopple JD.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AMI Kidney[J]. Dis, 2001, 37(1 suppl 2):60-70.

[2] 刘惠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问题[J].中国血液净化,2006,5(10): 703-706.

[3] George AK. Malnutrition and the acute- phase reaction in dialysis patients- how to measure and how to distinguish[J].Nephrol dial Transpiant, 2005, 15: 1521-1524.

[4] 郑智化,张涤华,张辉,等.透析充分性,微炎症和残存肾功能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9,4(22):3-5.

[5] 沈瑞清,叶任高,余学清.血液净化与肾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43-150.

[6] 鲁慧,吕探云,王君俏,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原因及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4):314-316.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5)

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情况及心理护理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相关资料和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6例,主要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4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7.8)岁。66例患者都进行了临床专业疾病诊断,且都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66例患者自我意识都比较清晰,且可以很好的配合调查研究,认真作答问卷,也能和调查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

1.2 评估方法 主要采取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方法和调查分析方法,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记录和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之后,进行归纳概括。在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之前,进行一次抑郁状况专业评分和焦虑状况专业评分,还要在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之后进行一次,研究对比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作用。

1.3 护理方法 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工作主要由专业护师开展,每次的心理护理进行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每星期进行两次。总的来说,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护理人员要改善患者临床治疗环境和护理环境,还要告知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得患者家属保持一个良好的行为态度。在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其临床问题是比较多的,治疗费用往往比较大,如果患者家属产生厌烦情绪的话,就会把这些情绪发泄到病人身上,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患者的心理,导致患者产生焦虑以及抑郁情绪,甚至导致患者病情加重[1]。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叮嘱家属增强控制力,给予患者照顾和关心,给予患者温暖舒适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消除患者的内心阴影。第二,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教育,使得患者掌握冠心病相关知识,培养患者的乐观心态,增强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自信心,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主动倾听患者的内心,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明确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方法。第三,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行为护理,改善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纠正病人的错误行为方式。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改善情况。

2结果

66例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情况 经过专业量表测评和研究分析,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结果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要想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患者康复率,必须加强护理质量管理[2]。近年来,冠心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消极心理,主要包括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3]。当患者出现这种不良心理之后,往往会导致患者相关免疫系统紊乱,最终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临床有效治疗。甚至还会降低患者的身体抵抗能力,导致患者病情恶化[4]。因此,要想促进冠心病患者病情痊愈,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必须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5]。

【参考文献】

[1]黄健,刘玲.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72-1473.

[2]杨璧卉,王静.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9):1836-1837.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6)

【中国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3-01

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但由于透析费用昂贵, 透析过程漫长而艰难,再加上疾病长期的折磨,导致绝大部分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血液透析患者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41.5 %。结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发透析并发症,导致其免疫力下降。因此,加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50例,年龄22~64岁,平均41.8岁。其中成人多囊肾12例、梗阻性肾病12例、高血压肾损害6例、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本组均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平均维持血液透析时间8个月。

1.2 心理护理:(1)重视血液透析患者者的心理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和恐惧是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少数患者有敌对、不合作行为。透析早期患者的心理问题以焦虑、恐惧为主,抑郁存在透析各个阶段,以中年患者的发生率最高。护理工作中,重视血液透析患者者的心理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患者患病的怀疑期、悔恨期、恐惧期、抑郁期、幻想期、妥协振作期和绝望期不同心理变化过程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和方法,使患者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勇敢的面对现实,坚强的与病魔作斗争,树立生命的尊严。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多地巡视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要求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加快患者病情恢复。做到"五个一"服务,即第一时间将病人接到床边,说好第一句话,落实第一顿饭,送上第一壶水,做好第一次入院宣教并送上爱心联系卡,入院次日再次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重复了解病人心理特征、需求及个性,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据统计, 41.5%的血液透析患者者都患有很强的恐惧心理,因此,他们往往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心理关怀,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护患交流,促进广大血液透析患者者实现早日康复。当血液透析患者者来到陌生的医院口腔科环境中,护士应该热心为他们提供帮助,主动地向患者介绍医院和科室的情况,告诉他们治疗须知,同时向患者致以问候。我们还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精心地为他们提供治疗和护理,合理地制定护理计划。当患者感到忧虑、无助的时候,我们的护理人员应该用真情赢得患者的信任,与他们交心谈心,主动向他们问寒问暖,让患者能够向我们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担忧和疾病的困扰;当患者没有家属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帮助他们买饭菜、打开水,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那些经济特困难的患者,还应该先为他们垫付医疗费,把患者当作亲人一样来照顾,先治疗、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每当患者进行透析时,医护人员都应该陪在床边和患者先聊聊天,了解其身体状况及生活需求,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并给予精神支持。即使患者不在医院治疗了,也常常会跟医生保持密切联系,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随时都能打通电话找医生解决困难。

(3) 加强与透析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患者由于长期的血液透析、疾病的不可逆、长期缺少与外界接触,易产生抑郁、苦闷、孤独的情绪。因此,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家属应注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减轻患者的病理情绪。

(4)贴心教育让患者舒心据了解,为了减轻肾脏的负担,很多肾病患者长期以"低蛋白饮食"为主,透析时又会丢失大量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透析患者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该院血液透析室的医生们专门为肾病患者及其家属开设了关于"饮食治疗"的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及透析频率,帮助他们制订合适的饮食方案,并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使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的同时,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2结果

表1心理护理疗效

3讨论

(1)50例血液透析患者经过上诉人性化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42例(8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6例(12%),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4%),总有效率96%。可见该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良好。

(2)血液透析患者者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着对于口腔健康的渴望,还有着很多治疗上、心理上、生理上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口腔科的护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付诸到我们的护理行动之中。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患者进行护理,形成一种主动满足病人需求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密切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阳康丽. 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 , 2010,(19):156-158. [2] 卞顺芬.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西南军医 , 2008,(05):174-176.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67-02

胆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有调查显示,胆结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有关。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住院的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为此,对我院住院的105例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了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8年9-12月在我院住院的胆囊切除术患者105例,男55例,女50例;年龄19~60岁,平均38.65岁。

1.2方法 应用SAS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出105分,全部收回,且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住院费用来源、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内部关系、现住址等9个项目。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病人SAS评定结果 胆囊切除术患者SAS平均得分(47.38±8.74)分,与中国常模(37.23±12.58)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1.8963,P

2.2常见的焦虑症状以SAS单项分≥3分为有焦虑症状,其中乏力67例(63.8%)、焦虑64例(61.0%)、惊恐59例(56.2%)、睡眠障碍59例(56.2%)、静坐不能39例(37.1%)、噩梦33例(31.4%)、害怕28例(26.7%)、不幸预感22例(20.9%)。

2.3影响焦虑症状的主要因素针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况,以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患者住院费用的来源、住院次数、住院天数、职业、家族史、家庭关系、住址及健康状况等为自变量,以SAS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患者的SAS评分与患者住院次数、性别、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患者住院费用来源有关,而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族史、家庭关系、住址及健康状况关系不明显。

2.3.1焦虑的发生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有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是影响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关系密切的家属焦虑程度较高,尤其是父母或者儿女,他们情绪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2.3.2焦虑的发生与住院天数相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各个阶段所担心的问题不同,如住院初期是担心病情,术前是担心手术过程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意外,术后则担心其康复情况。患者心理和生理双重折磨,所以焦虑程度较高。

2.3.3焦虑的发生号性别有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可能由于女性扮演多种角色,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搞好工作,患病之后有种失落感;也可能是由于女性的社会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造成女性的焦虑得分高于男性。

2.3.4焦虑的发生与经济状况相关从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是影响患者焦虑的因素,经济状况差的患者焦虑程度较高。高敏英认为自费治疗的患者焦虑得分高于公费医疗患者;张志学等认为不少患者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感到担忧。

3 讨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正常人群中常有发生,有报道显示某院校大学生SAS平均得分为(42.96±9.36)分,另有研究结果是SAS平均得分(36.57±7.35)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者SAS平均得分为(47.38±8.74)分,明显高于上述报道。提示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已受到很大影响,使他们处于不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及生活,甚至对病人的治疗造成干扰,给医疗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患者的焦虑情绪,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及康复,同时也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此次调查研究显示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其影响因素中住院次数、性别、年龄、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患者住院费用来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结果,为了减少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发生,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努力,缩短病人住院天数,使其早日康复。同时也为我们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提供了方向,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3.1患者在住院初期及围手术期焦虑发生率较高,心理干预应及早进行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最好在患者刚入院和决定做手术之后进行,同时要有针对性,重点放在不爱讲话,经济状况不太好,自费的患者身上。

3.2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况,加强护士关于识别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对策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焦虑症状的易发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8)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研究显示,护士是医疗卫生行业中非死亡性攻击的最主要受害者;国际护士理事会也指出职业暴力的受害者中,护士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三倍[1]。当前我国传统人际关系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因此,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深入探讨当前的护患关系现状,分析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的因素,重视改善护患关系策略的制定,从而服务于护理教育及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龙南医院、大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大庆中医院的患者及护士为研究对象。病人需符合住院日数满7天及以上,神智清醒,具备独自判断力的条件。护士需符合工作年限半年及以上的条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

1.2.1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检验 研究小组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及已有相关研究、调查问卷及相关理论形成后自制调查问卷,经行业专家逻辑分析及评定后认为具有有效性。问卷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所得克朗巴哈信度(cronbacha)系数均在0.8以上。重测信度检测,稳定系数均为0.8以上,证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外在信度。

1.2.2 调查实施过程 问卷发放工作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于相应时间统一开展。所有调查员均经沟通、礼仪及问卷发放方法的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开始进入临床发放问卷。调查工作中,项目组成员发放于下午时间开展调查时,患者及护士的依从性高于在上午时间开展调查。

1.2.3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 项目组成员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及编码,排除无效问卷,借助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频数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person卡方检验进行交叉分析。

2 结 果

2.1 护士测量指标

2.1.1 护士对护患关系的总体评价 护士认为护患关系整体现状非常和谐的11人,占总人数的3.7%;认为较和谐的护士25人,占总人数的8.4%;认为略紧张的护士201人,占总人数的67.7%;认为十分紧张的护士59人,占总人数的19.9%。

2.1.2 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91.3%的护士认为护理工作存在极高的风险。92.3%的护士认为临床工作中,护士人力安排不能满足工作需要。48.8%的护士感到护理工作缺乏社会支持。仅有0.5%的护士坚持如果重新择业仍然选择护理工作。

2.1.3 护士对护患沟通现状的态度 认为自身具有较高的临床沟通能力的护士占42.1%。表示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与患者家属做到换位思考的护士占12%;经常运用沟通技巧的护士占33.0%;较少运用沟通技巧的护士占53.5%;从来不适用任何沟通技巧的护士占1.5%。

2.1.4 护士对医院护患和谐医护患关系所开展的相关宣传与活动的看法:认为作用非常大的护士54人,占18.2%;认为作用很大的护士104人,占35%;认为作用一般的护士135人,占45.5%;没有作用的护士4人,占1.3%。

2.1.5 护士对影响护患关系因素的认识 护士认为影响最大的客观因素是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

2.2 患者测量指标

2.2.1 患者对护患关系的总体评价 认为护患关系整体现在上非常和谐的患者仅10名,占患者总数的2.9%;认为比较和谐的患者74名,占患者总数的21.6%;认为护患关系略紧张的患者为236名,占患者总数的69%;十分紧张的患者22名,占患者总数的6.4%。

2.2.2 患者当前首要的三个护理期望 患者前三位的护理期望依次是:高技术水平的护理服务、热情的服务态度、可供选择的舒适病房。

2.2.3 患者对护患沟通现状的态度 认为护士总是主导一切的患者231人,占患者总数的67.5%;认为患者主导一切的患者17人,占患者总数的5.0%;认为护患间能够相互协商合作的患者94人,占患者总数的27.5%。护士与患者的交谈频率最多的前三位话题依次是:交代注意事项、询问病情、生活话题。

2.2.4 患者对医院护患和谐医护患关系所开展的相关宣传与活动的看法:认为有作用的患者占76.5%;认为没有作用的患者占23.5%。

2.2.5 患者对影响护患关系因素的认识 患者认为对护患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护士的沟通态度。

3 结 论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9)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不应仅局限在疾病本身,还需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治疗[1]。对于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神经内科患者,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的抑郁情况,探讨了影响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共纳入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3~76岁,平均(50.71±9.5)岁;脑力劳动者33例,体力劳动者47例;文化程度包括小学14例,初中19例,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28例。所有患者均能自愿参与调查,排除严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视力听觉障碍以及运动障碍患者。

1.2方法

1.2.1抑郁调查 采用抑郁调查量表(SDS)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SDS由20个单项组成,每项依据严重程度依次分为1、2、3、4分,总分为80分。总分50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2.2护理干预

1.2.2.1加强常规护理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关切,及时解答疑虑。按病情轻重将患者分开,以免相互干扰。做好皮肤舒适护理,保持床单的清洁,帮助活动不便患者更换。

1.2.2.2心理护理措施 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对自身病情的认识程度,采取交谈、讨论等方式,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客观环境;对具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允许其进行情感发泄,给予适度的劝说和安慰,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告知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会对自身疾病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开导,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消极情绪。

1.2.2.3指导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停止发展48 h后进行,训练以功能位为主,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鼓励患者充分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活动,活动量以耐受度为限。进行不定时肢体按摩3~5次/d。护理措施共实施30 min,干预结束后利用SDS量表评估患者一的抑郁情况,对患者不理解的条目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患者对每项内容都有明确的认知。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患者抑郁状态发生情况 本组80例患者中,轻度抑郁12例,中度抑郁14例,重度抑郁11例,无抑郁者43例,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6.25%。

2.2患者并发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显示性别、劳动分工对抑郁情况无显著影响,年龄、文化程度则是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年龄0.0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高于高中以上的患者(均P

2.3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干预后神经内科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竟争压力的增大,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问题的发生率日趋增高,其中,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尤为严重,己成为我国第二大公共卫生疾病。这种现象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加强躯体疾病伴发精神症状的防治是当年我国卫生工作的迫切任务[2]。有学者发现,抑郁症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在脑出血后1 w~2年内皆可发生。抑郁发生率与年龄、教育程度有显著关系,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症状[3]。这一现象可能与较小的患者更容易担心疾病对以后生活的影响,心理负担更大,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心理上更容易面对疾病的侵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高,而且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对疾病的了解也更为深入,也就更容易以更正确、更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显著改善,抑郁发生率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运用爱护、疏导、关心等护理方式及时为患者分析症状,讲解治疗效果,激发患者的积极心态。采用康复训练指导,良好的训练效果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实现改善抑郁状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61-01

1 目的和方法

1.1.样本选择

为了更好的研究内分泌专科护理管理能否对内分泌问题患者面临的风险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样本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对象是在某院内分泌问题患者护理的44例内分泌问题患者,为了研究需要,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内分泌专科护理管理组,总共为21例,对照组是没有接受内分泌专科护理管理的,样本为23例。

1.2.研究背景

内分泌问题患者后生产后,内分泌问题患者医护风险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内分泌问题患者的身体状况的恢复。在生理方面,由于内分泌专科的用药一定程度上对体内组织造成一些损害,这就容易造成产后,器官的不适,造成系统受到压迫,影响身体状况的恢复和发展。对内分泌问题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恢复方法指导伤害,目的就在于尽可能避免由于药物对内分泌问题患者身体状况造成的影响,给内分泌系统产生副作用。在心理方面,由于药物对于内分泌问题患者的身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给内分泌问题患者带来了心理上的一些负担和压力,医护风险管理面临着挑战。

1.3研究方法

对于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样本研究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将内分泌问题患者44例内分泌问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身体状况恢复指导和不给予指导,在实验期后,分别对比分析两组的数据结果,分析其身体状况恢复状况,再做出结论。

1.3.1推行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医院工作的专业服务,其信守专业价值体系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的助人服务技巧和沟通能力的指导下确保了助人活动的人性化和全面性。

1.3.2优化病患的出入院服务

根据行业标准,通过量化指标,对中请入院的病患进行心理、精神、病患及社会关系的评估,确定病患是否可以入院;指导帮助病患按程序办理出入院手续;;根据病患身心变化,实现病患的顺利转换服务等级。

1.3.3病患的调适关怀

通过对病患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评估,运用医护人员专业方法,整合医生、护士、护理员及病患的院外各类资源,为病患开展个案性的康复护理服务。主要是调适病患的人际关系;为具有精神抑郁、焦虑类病患开展疏导和危机干预的个案。

2 结果

2.1分析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后,根据具体数据情况,进行分析。

表1 2组内分泌问题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2组内分泌问题患者在内分泌专科护理治疗后产后身体健康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发生,产后身体健康恢复效果良好。实验组产后身体健康训练的方法、形式、时间、强度合适,恢复状况好于对照组。

试验发现加强现有护理队伍建设,这就强调需要提高护士的各方面技能包括业务操作、专业知识等素质。 内分泌专科护理风险管理对于护士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要求相当严格,要降低内分泌问题患者护理的风险管理,对于护士而言,坚持继续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在完善自身现有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综合素养,能够为内分泌问题患者的护理提供游戏的健康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强化科学管理,保证整体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人文性。注重心理护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改善医患关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健康、强调以人为本、开展整体护理、人性化管理;

3 讨论

3.1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护理质量

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式,强调的主体不在护理人员本身,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规范、缺乏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性受到限制,创造力受到限制,这对于提高病患护理是个局限。但是, 内分泌问题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从根本上关注的就是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重视对护士的培训和培养,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些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的同时,就壮大了医疗管理队伍。这样优秀的团队对于促进管理就是重要的力量支持。

3.2保障医疗安全、缓和医患关系

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服务护理观念坚持抓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了一支医德高尚的医疗团队。在降低内分泌问题患者护理的风险管理上,实现医患的有效沟通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这方面的问题的处理上,就需要医院重视患者的需求,重视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3.3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护理服务模式

由于目前,医院现行的服务模式改革都存在着不足,吸收和借鉴其他成功的护理服务模式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根据发展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第一,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实施调整,将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上的规范做出明细的界定和归纳总结,根据每个医院具体组织不的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需求,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并在监管中保证各项政策的实施。第二,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新模式的建立。完善的理论规范和指导才能保证各项具体工作有效的进行,将原来应用在不同医院的护理服务模式的理论做好统一的规范和界定,保证理论的统一,然后针对医院中一些具体的工作和活动,对一些既定概念做好定义和解释,保证医院的特殊的护理服务模式有科学标准的理论解释,在统一既定的理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第三,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深层研究。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医院在整体上的各项财会工作的进步,还需要不断深化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深化,满足整个系统性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枝;;转变内分泌问题患者服务模式[J];继续医学教育;2005年12期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篇(1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方法,以期为急诊外科护理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90例急诊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1.0±9.8)岁。文化程度:32例初等教育,35例中等教育23例高等教育。

1.2方法 分析患者心理素质、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共性化和个性化心理护理、发挥支持作用、定时评估记录等方法。

1.2.1分析患者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细致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对于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患者,进行不同的解释、沟通,在情况允许下,解释同病区的同病种患者相互认识,以利于沟通交流[1]。

1.2.2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 针对患者医疗知识缺乏和对手术存在顾虑的情况,护理人员应给予详细的讲解,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在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人员应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病因、治疗、预后、等情况有一定了解。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1.2.3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交流属于一种职业行为,也是一种基本责任、义务,应在整体护理模式的指导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从患者急诊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向患者简单的介绍其病情,多进行语言沟通交流,使患者了解所处环境,消除患者的焦虑感、陌生感。护理人员规范化的言行举止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直接影响,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大方得体的动作,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患者感到安全、温暖,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2]。

1.2.4共性化和个性化心理护理 在知情同意权方面,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家属意愿,结合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病情告知,避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对术前身心准备产生影响。同种疾病患者可产生不同心理反应,相同心理反应可来自于不同原因。所以,护理人员应从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共性心理出现,从认知角度来启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情况、成功例子、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对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写字、或肢体语言沟通,以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治疗[3]。

1.2.5发挥支持作用 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患者有较大的鼓励作用,护理人员应加以重视。护理人员应作好家属、亲友工作,指导家属、亲友如何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支持,让患者得到安慰,放松心情,摆脱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4]。

1.2.6定时评估记录 护理人员应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心理护理实施提供指引。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急诊外科患者评估表,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时的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针对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表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的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完成心理护理的评估、记录、反馈、评价,以指引心理护理工作的改进,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2结果

通过实施分析患者心理素质、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共性化和个性化心理护理、发挥支持作用、定时评估记录等方法,90例急诊外科患者均以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基本在预定时间康复出院。

3讨论

心理护理指的是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方式、途径,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自身条件下得到最佳身心状态。通常来说,一个健康人进入患者角色后,多因病痛折磨、环境陌生等影响,出现一系列负面心理活动。而心理护理的任务就是根据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反应特点,针对其心理活动,实施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尽可能使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急症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是患者重要的心理应激源,会使患者产生多种负面心理反应,不当处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逆转患者的负面心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患者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受到社会心理影响的。患者间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爱好等存在差异,患者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不同[5]。所以,上述影响决定了患者会产生不同心理反应,而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于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康复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对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急诊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在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观察始终,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应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术前宣教,在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配合,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直接作用,对心理护理与手术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临床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张爱萍,李静.全程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92-94.

[2]李晓聪,林芝,余微萍.心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焦虑的影响[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