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声乐课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25

对声乐课的建议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2-0089-04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艺术行列的学习,学习音乐专业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由于招生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质量的变化,这为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一、民办院校声乐学生进入大学时的音乐素质现状与给声乐课程教学带来的困难

(一)现状。民办院校学生的录取批次一般为最低批次,即第三批A类或B类。学生综合素质都不是很理想。民办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包括音乐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从文化综合素质来讲,还是从专业文化综合素质来讲,层次普遍较低。民办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虽有部分同学是为混文凭,混时间走进大学的,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怀着对艺术或音乐的兴趣进入大学的。但他们对音乐专业的了解相当缺乏,可以说对声乐基础知识与对声乐的认识几乎为零,很多进入音乐专业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都习惯性地把声乐课同中小学音乐课混同一起。除此以外,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相关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如对五线谱的认识、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音乐欣赏和艺术综合修养偏低等。对这样一批热爱音乐,却又存在着明显先天不足的民办音乐专业大学生,我们要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如何提高他们的音乐专业知识尤其是声乐技能的培养,值得我们思考。

(二)困难。在大学里,本科专业学制是四年制,然而正式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也就三年多。为了实习、找工作,大四踏踏实实学习的时间很少。这点时间对于声乐教学显然是很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提升学生声乐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声乐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可以有大方向的教学计划或规划,但因为声乐教学的个体差异性,不宜对教学过程做很具体的实施性计划。人们常说“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声音”,形象地道出人的声音差异性;加上每个学生的领悟力、文化综合素养、音乐综合素养、气质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千变万化的声乐教学问题面前,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优缺点,及时与学生交流、与同事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法的创新

面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现状,如果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太理想。民办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歌唱和音乐教育技能,为小学、幼儿园、青少年宫、地方剧团或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有一定音乐特长的文艺人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坚持歌唱与艺术实践同步进行。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究与创新,以适应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声乐教学实践,从声乐教学内容的展示、声乐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声乐课程的艺术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观点与建议。

(一)加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感官的形象化与直观化

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声乐教师一般都使用钢琴弹唱教学,借助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歌唱经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实现教学目的。这种传统教学常常让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更加抽象,不利于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对声乐课程内容的掌握。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声乐课程的内容,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加强教学硬件设备建设在声乐课程中的运用。要提高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获得声乐知识技能,必须让高科技走进学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首先,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如电脑模拟发声形态和喉肌、呼吸肌群的运动状态等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唱发声运动原理,获得自我调控与练习、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利用摄像机拍摄整个上课过程,学生课后通过多次观察上课情况,认真揣摩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慢慢自觉吸收。再次,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录音笔把自己练习的声音录下来,与课堂上教师要求的声音作对比,提高自己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这些高科技工具的使用,可以使学生上课或课余时间练习时对声音的认识更加形象化,把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与直观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晰地、形象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声音,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声乐学习的形象掌握。

2.加强声乐教学过程中形象言语的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一种是科学地、真实地叙述情况的语言;另一种是用形象化、直观化的语言,它包括形容性、诱导性和比喻性的语言。针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声乐教学中,要多用形象化、直观化的语言。例如,一个学生气息不深,不会用横膈膜向下和小腹扩张的感觉去吸气,要么就是“挺肚子”,要么就是“耸肩膀”,如果教师总是说“横腼膜”要放往下放,没学过声乐或声乐基础不好的人都会很迷茫,但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像“闻花”一样地去吸气,学生会在“闻花”的动作中很快找到横膈膜下降的感觉。

3.加强教师肢体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在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形象直观的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更明白音乐的技巧内容以外,我们还应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肢体语言对声乐技巧内容的形象描述。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启发来帮助学生达到歌唱技巧。比如: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演唱抒情作品时,我们的手势可以轻柔一点;反之演唱坚定作品时,我们的手势可以有力度或者手势有力度地跳耀。或者,在唱跳音练习时,老师的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是很轻快的,可引导学生在练唱时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二)加强声乐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在声乐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沿袭了艺术院校声乐课的经验式教学方法,就是一对一小课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面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了。因为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嗓音条件千差万别,入校时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教师示范讲解的领会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常常是上节课说过的问题下节课接着重复处理,导致声乐教师常常会做很多无用功,让民办院校的声乐教师很头疼。即使少数学生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那也不过是一时跟着感觉走对了,一旦失去了教师的监控,便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民办院校在声乐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小课(一对一)与集体课(一对多)的融合。小课一般是专业音乐院校最常用的一种上课方式。它通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小课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练声、歌唱教学和作业讲解与示范。集体课又可以分为大班课、大课和小组课。大班课用于声乐理论教学及最基本的声乐发声实践教学。这种形式课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歌唱器官和它们在歌唱中的功用、歌唱的发声原理与特点等。大课一般用于初级声乐教学,针对大一年级新生为主,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程度、嗓音条件和特点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练声、作品演唱环节每组轮流进行,未轮到的小组可以在旁观摩或自行练习。小组课被大部分专业院校用于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声乐教学中。建议教学组织模式与“大课”相同,人数可增至六到八人为一组,但各教学环节时间可以延长,讲解可以更加详细。通过小课与集体课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整学生单独面对老师时的紧张心态,还便于学生在自己迷茫的状态下,通过其他同学的演唱来寻找自己演唱的方法。

2.组织安排“小老师课”。“小老师”课与以上三种集体课有所不同。它依托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师所带的二年级下期和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来开展。把每位专业教师的学生按年级为单位分组,专业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周由组里一位学生当老师,一名学生当学生,其余同学旁听,认真做好笔记。一堂课结束后,由专业老师与学生们共同交流,对本堂课的内容做出点评,对“小老师”的语言表达问题、作品的理解与伴奏的编配问题、发声技巧等问题共同探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强“小老师”专业水平综合化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本组学生积极交流,提高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声乐课程艺术实践的多层次化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的表演离不开舞台,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唱的感觉与在琴房里面对老师一个人演唱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舞台上会将自己在课堂上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和错误直接真实地表露出来,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许多课堂上根本无法感受到的东西。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对比检验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调整。因此,我们在提倡多实践的同时,还应加强艺术实践的多层次化。

1.加强班级音“月”会的举办。以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自然班级为单位,各班每月定期举办音乐会,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演形式出现在民办院校的校园里。各年级各班的音乐会活动的展开,不仅可以让音乐专业的每位学生都有上台演出的机会,加强自身专业的磨练;而且学生们通过观看各年级各班的音乐会,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自己专业的提高。同时,这对学院学习氛围的促进也有帮助。活动的组织者可由班干部牵头安排,让每位同学都有担任活动组织者的机会。这样可为学生们提前锻炼如何搞好一场音乐会做铺垫,为学生们今后进入社会后能更快更好胜任文艺工作做准备。

2.定期举行优秀学生的音乐会。虽然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层次不一,但是仍有些相对优秀的专业学生,为了将这些同学凸现出来,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和成熟,让较差的学生能够以此为参照,看到差距找出不足。以声乐教研室为单位,制定一学期一次的专业尖子生汇报演出的活动计划,汇报的标准要求完全以演出和比赛的形式呈现。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这种系统的教学实践,坚持采取主动报名的形式,一学期进行一次选拔。学生们为了能够争取到这种实践机会,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花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投入到日常的练习之中去。经过几次汇报以后,学生的演唱能力有明显提高,整体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

3.加强同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社区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实习基地。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学生在逐渐成熟,演唱技能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了逐步提升,但是在参加比赛和社会上的演出活动时,仍然感觉到与专业演员有着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舞台经验不足、不够自信,虽然技能技巧上有一定的实力,但是整体表演显得气质不足、稚嫩、胆怯。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的锻炼平台,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音乐专业为主力建立了一个艺术实践团队,加强了同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社区的联系,尽量多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演出和实践机会。通过这样形式的锻炼,学生们的演唱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评判机制的构建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由于声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因素制约性以及教学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学评价方法都不可能很好地运用到声乐教学评价中去。为了检验民办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效果,提高民办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有必要对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检验并作出相应的评判。如何构建声乐课程的评判机制,值得我们研究。

(一)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1.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对声乐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作用。在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中,有什么样的评判内容,声乐教学就会注重被评判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向着评判机制中的方向努力。对声乐教学来说,这些评判内容、评判标准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导向功能。在声乐教学中,师生们必须按目标努力,才能达到合格的标准,否则就达不到合格标准,得不到好的评判。

2.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对声乐教学具有鉴定和规范作用。规范是导向作用的最终目的。要对声乐教学进行规范,就要让声乐教育评判机制对声乐教学对象进行鉴定并作出判断。声乐教学评判机制对教学的鉴定和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检验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总结声乐教学经验的成效。随着教育部对民办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民办院校各种教学文档的规范性加强了。比如,登分册上各种分栏的设置就加强了教师对整个教学情况的反思,甚至给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3.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对教学具有改进作用。声乐课程评判机制的构建对教学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评判机制的构建促进了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声乐教学的改革。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基于评判机制评判做出反馈以后的反思。目前声乐小组课是公办音乐专业以及民办院校教学改革或改进的重点,对声乐小组课的界定与研究意见不一。因而,我们应该从课程大纲的角度出发,从对学生的影响出发去研究并作出改进。

(二)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平原则体现在评判机制内容的构建上必须对任何教师和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偏袒。公开原则是指评判后的数据资料一经整理必须及时全院张榜公示,让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公正原则体现在学院领导对评判后的数据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探讨后,对教师和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2.坚持客观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原则里,客观性原则既是对声乐课程评判公正性的保证,也是公正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声乐教学评判机制构建的基本要求。整体性原则是指要从声乐教学评判机制构建的整体出发,树立整体理念,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多方面评价,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出现。

3.坚持科学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声乐评判机制构建的基础与核心是科学的。声乐教学评判机制的构建必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这样对其所进行的评判才具有科学性。声乐教学评判来源于声乐教学实践,反过来又要服务并指导声乐教学实践。

(三)民办院校声乐课程评判机制构建的内容与方法

1.评判机制对学生的评价。在民办院校对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声乐教师负责的。建议以诊断式、形成式与总结式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判。

诊断式评价。在民办院校中建议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展:一是以对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一进校便开始进行的摸底考试形式展开,对大一新生的声乐演唱底子作出初步判断,为声乐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自身的教学优势相结合来选择学生提供参考。二是对大二、大三、大四的全体学生进行的评价。以每年寒暑假回校后的第一周,对所有年级的学生按年级展开摸底考试的形式展开。自古流传着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老话。它道出了我们声乐专业每天练习的重要性。这样使学生即使在假期之中,仍然不敢轻易懒惰,放弃对专业的学习与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实现 “笨鸟先飞”。

形成式评价。形成式评价针对大一到大三的全体音乐专业学生。每学期所进行的声乐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是形成式评价最常用的评判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期中考查或期末考试的表现,来判断学生这一学期学习的情况,包括对声乐技巧以及舞台表演的掌握,从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结式评价。总结式评价主要针对民办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四学生。到了大四下学期,音乐专业的准毕业生必须以个人的形式或者两到三个人的组合形式举办一场“毕业音乐会”,向社会、向学校、向父母、向师弟师妹展示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接受社会、学校以及父母的检验。

2.评判机制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在民办院校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院校级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同专业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射出学生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认可程度。这对教师教学后的反思起一个反馈作用,也为教学督导部门的教学管理提供一个方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以问卷调查和网评两种形式展开。

院级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评价。院级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备课、讲课、课后辅导等以及教师素质即思想、道德、业务等素质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从教案检查、课堂深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观摩教学等方面展开。

同专业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音乐专业的教师,工作地点都在同一琴房大楼里。通常琴房都是紧挨着的,同事之间一起交流工作非常方便,彼此了解深刻。通过相互评教的方式,可以从同专业教师的角度评价来全面了解我们的教师。这样对教师的评价显得更加全面、周到。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2)

1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08-01

一、声乐美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培养技能。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声乐教学仅仅是对声乐技能进行培养,忽略了学生声乐理论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发展。举例来说,由于社会环境和考试制度的影响,音乐学院的学生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加之心理素质不够高,忘词和走调的现象经常出现在美声演唱过程中。究其原因,就是声乐美声教师过于重视培养技能,导致学生声乐美学理论教育的缺失。声乐美声教师只是依据学生的声音,对其节奏、旋律、发音和咬字进行指导,忽略了理论教育对于声乐艺术的重要性。而学生不能及时认识到理论对于声乐美声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声乐素养水平不高。

(二)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师也没有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现状,改进教学内容。所以我国声乐美声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我国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只是单一培养学生的声乐美声能力,造成了学生脱离教材、不会使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无法进行教学工作等。因此,在我国高校声乐美声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声乐美声教学队伍水平有限。当前我国声乐美声教学队伍水平有限,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美声唱法人才的培养,美声唱法的高超技巧仅仅被少部分歌唱家所掌握,在客观上培养美声唱法人才的难度持续增加。所以,提高声乐美声教学队伍水平,完善教学设备,是我国高校声乐美学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改M声乐美声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一)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声乐美声技能的培养一定要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声乐美声教师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举例来说,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目的,声乐美声教师可以进行集体授课,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声乐美声的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需要在课堂上练习声乐美声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进行小组练习,在小组练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就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美声技能。

(二)提高实用课程的比重。我国高校声乐美学教学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声乐美学教学只是直接引用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深奥。所以,高校声乐美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向,积极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课程比重,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举例来说,对于一些未来将要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培养他们的声乐美声能力外,还要在课堂上讲授一些音乐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声乐美声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也适应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的需求。高校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种类丰富的声乐选修课,把选择课程的权利归还给学生。

(三)提高声乐美声教学队伍水平。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确有着较高的音乐教育水平,也培养了一些具有高超美声唱法和成绩斐然的音乐人才。但是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培养形式,就必须要提高声乐美声教学队伍水平,持续扩增高校声乐美声师资队伍,增加和完善声乐美声的教学设备。声乐美声的学习过程是乏味的,学生必须要牢牢掌握声乐美声的原理和概念,勤于练习。在练习时,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声乐美声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推动我国声乐美声人才的培养进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美声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声乐美声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使用课程的比重,同时提高声乐美声教学队伍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吸收美声唱法的精华,高校声乐美声教学的质量才会全面提升,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才会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璐瑶.现阶段声乐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5,(12):13-14.

[2]胡世荣.当前高职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参花(文化视界),2013,(03):22-23.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4)

读着,读着,我不觉脸红心跳!二十四年啊,是我真的老了,还是职业的倦怠?初涉教育的激情,初入教坛的那份童心哪里去了?

回想二十年前,我从师范毕业分配在一个大山头上,只有两个老师的村小学任教的四年,我真正地展现了“课余同学生一起玩”的魅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学校没有任何体育器材,没有电视,更不别说电脑了。课余时间,我就和学生在不大的操场上做游戏:什么猫捉老鼠啊,老鹰抓小鸡啊,瞎子摸跛子啊,斗鸡(一种游戏)啊,抓石子啊,跳房子啊,丢手绢啊……无论是男孩子玩的游戏,还是女孩子玩的游戏,我都会参与,以至后来,我玩什么,同学们就跟着玩什么。一下课,操场上就会出现我和孩子们游戏的身影,留下我和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在一次玩瞎子摸跛子的游戏中,我被孩子们用一条手绢蒙住了双眼装做瞎子,五位同学用跳绳绑住一只脚装做跛子。由于手绢蒙得太实,我在操场上只能凭着听力手舞足蹈地来抓跛子,却怎样也抓不着。孩子们时不时用手在我的背后轻拍一下,等我一转身“跛子”又逃掉了。操场上不时发出惊叫声和欢呼声。我一着急,偷偷地将手绢拉下了一点点,这样在眼睛的帮助下,我才发现全校五六十个孩子自觉地围成一圈,观看我和五个跛子在圈内游戏。我很快地将五个跛子抓住了。根据游戏规则,我赢了,孩子们得唱一支歌。五个孩子准备唱歌了,突然一个孩子提出疑问:老师你“顽皮”了,一开始你为什么抓不到,突然很快地就抓到了我们呢?我的伎俩被孩子们识破了,我只得乖乖地承认了!这时,全校沸腾了,“老师学狗叫,老师学狗叫”的喊声一片!

根据事先定好的游戏规则:孩子们输了,就唱一支歌;老师输了,就要学三声狗叫!现在我没有遵守游戏规则,就算输了,必须学狗叫!当时我二话没说,就“汪汪汪”地叫了三声。操场上又是一片欢腾。这时,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步入了教室。突然,我听到“这像老师吗?怎么能学狗叫呢?”这时,我才发现刚才我与学生游戏时,吸引了附近很多居民观看!大概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老师会这样没大没小吧,所以认为学狗叫的不像老师啊!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学狗叫,所以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当时刚20 岁的毛头小伙子,课下我和学生真的是朋友一样,一起玩,一起打闹,一同哭笑,好不快乐!可是,一旦上课,我很威严:必须坐端正,双眼要围着我转,回答问题必须举手,不准做小动作,否则就会挨打!我经常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课下我们是朋友,课堂上我是老师!这样,一晃四年,我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教学成绩很突出。这四年,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很多乐趣。

然而,现在我变了,很多老师也变了!《建议》中的第一条“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我做到了踩着铃声进课堂,但也是踩着铃声走出教室,来到办公室或看电视放松,或是与老师闲聊、探讨,课下很少同学生们游戏、玩耍了。我应该把以前对学生说的“课下我们是朋友,课堂上我是老师”这句话改为“课上我们是朋友,课下我是老师”!

的确如此啊!现在课下很难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的现象了;然而,课堂上老师同学生一起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课堂上音乐声、鼓掌声、欢笑声不绝入耳!说真的,很多公开课都存在“假象”,都在演戏,一点都不实在!师生之间缺少那种真诚的、同喜同乐同忧同悲的朋友关系。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走进了校园,走进你我的生活。如今的大学校园,同学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给大家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与此同时,也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短信聊天、玩qq、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甚至直接接听电话等现象愈演愈烈。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授课,而不少同学却低头玩手机,心不在焉!昔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如今是“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不可否认,对手机的过多精力投入已经使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专注于课堂学习,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同学们课堂的学习质量,破坏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为促进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我们向各位同学倡议:

1.上课、自习时自觉关闭手机或不带手机,把宁静还给课堂。这既是对老师、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明课堂的尊重。

2.做一个“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大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3.做好平时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工作,跟着老师的进度和教学步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和任务。

4.恪守文明礼仪规范,尊敬师长,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流,积极思考,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5.加强自身文化和素质修养,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和知识。

6.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形成无手机课堂班级公约的基础上,逐渐养成无手机课堂的自觉习惯。

7.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应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带头上课关闭手机或不使用手机,自觉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

8.自觉成为“无手机课堂”班级,我们要让手机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被手机牵制,班级全体同学上课、自习不使用手机,同学之间互相督促,共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同学们,学习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大学期间更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要践行好“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国之未来,我们应该做好自身,做文明修身的榜样,做追逐知识的竞赛者。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手机休息,让课堂回归!

开展“创建无手机课堂”活动

近日,中专部组织召开了“创建无手机课堂”动员大会。中专部学生管理人员、学生会全体成员、各班级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中专部负责人江许胜主持会议。

江许胜从多个方面列举了上课“手机控”的危害及课堂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用手机打游戏、发短信、听音乐、看小说,大大降低了老师的教学效果,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蔑视和无礼。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6)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7)

一、调查地点

一楼门厅、教室、校园门口为固定地点,其他随机抽取。

二、调查方法

使用分级估测法。

一级:感觉舒适;二级:焦虑烦躁;三级:耳朵发痒;四级:耳朵疼痛。

三、现场调查采集的数据

调查一:

1、早自习扫地声、读书声(一级:感觉比较舒适。)

2、上午课间跑步声、叫喊声(二级:有点焦虑烦躁。)

3、下午课间吵闹声、吆喝声(三级:耳朵开始发痒)

调查二:本班教室 采集日期:2007/10/31

1、早自习同学们的说话读书声(一级:感觉舒适。)

2、上午课间吆喝声 (二级:焦虑烦躁。)

3、下午课间吵闹声 (三级:耳朵有点发痒。)

地点三:校园门口 采集日期:2007/10/01

1、早上过往车辆声 (四级:耳朵疼痛。)

2、中午间过往车辆声 (三级:耳朵有点发痒。)

3、放学后过往车辆声 (三级:耳朵发痒。)

四、调查结果

1、我发现在一楼门厅的楼梯旁边,有二、三、四年级同学在下课时间跑下楼梯,蜂拥而下,声音越来越响,影响了一年级同学的休息。在体育活动时,有些同学在一年级教室的外侧蹦跳玩耍,发出的噪音影响了一年级师生的正常上课。

2、另外,我还发现我们学校的音乐楼与综合楼的教室离得太近了。在上课时间,刺耳的吹竖笛的声音影响了整个五年级同学的课堂学习。

3、同时,我听到我们下课的音乐铃声不是很舒缓,而且响得非常突然,有的时候声音开得特别大。因此,我们有时会觉得心烦意乱,影响了下一节课的情绪。

4、校园门口接送车辆随意停放,有的喇叭按的时间很长,而且音量很大,是我们学校最大的噪音污染源头,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

五、调查建议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8)

一、 现代管乐音乐的源头与美国学校管乐音乐的发展

19世纪初期,拿破仑的师团中使用了多达四十余人的军乐队,成为现代军乐队的雏形;1838年,韦普瑞赫(Wieprecht)组织了普鲁士军乐队(Military Band),同年在柏林组织了有1000名乐手和200名鼓手参加的盛大的演出;19世纪中期,法国的萨克斯(Saxophone)改进并创造了新的活塞式铜管乐器,萨克斯号极大地提高了铜管乐器的演奏技巧,军乐音乐实现了重大发展;英国则在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上半期极为流行24―25人左右的铜管乐队,举办了大量的竞赛活动,这些都推动了军乐音乐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两名重要的管乐音乐家,一名是22团的军乐队指挥吉尔摩(Gilmore 1854―1932),他曾率领技艺精湛的22团军乐队作了一次世界性的旅行演奏,管乐音乐会开始为社会接受,这标志着功能性的军乐音乐向艺术性的管乐合奏音乐转变的开始。另一名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苏萨(Sousa 1854―1932),苏萨的乐队有60人,这是一支编制合理、音响完美的交响管乐队,在苏萨创作的音乐中体现了他的交响性管乐队音响思维与审美。美国开始使用音乐会管乐队(concert band)、交响管乐队(symphony band)、管乐合奏(wind ensemble)来称呼这类大型音乐会性质的管乐队,管乐音乐的创作风格也从程式化的军乐音乐走向交响性。

19世纪末,器乐教学逐步进入美国学校,许多学校开始进行器乐教学,组建军乐队。军乐团强大的音响,耀眼的制服,不断地参加各种典礼活动,行进演奏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学校与学生。1920年美国音乐督学全国大会器乐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美国国内器乐教学的有关曲目选择,乐队编制,器乐演奏和教学的技术问题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为配合中学的军训,美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军乐队,并且成为正式的教学课程,各州相继举行了学校军乐团的比赛。美国学校管乐团的种类包括:交响管乐团、音乐会管乐团、行进管乐团、橄榄球场管乐团、爵士管乐团等多种形式,其中交响管乐音乐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美国学校管乐音乐教育与管乐团逐渐成为美国管乐合奏音乐的主流,并逐渐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管乐音乐教育。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艺术教育法》(Goals 2000?押Educate America Art),在这一法案中,首次将艺术课程列入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管乐队的教学中,体现了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又根据管乐音乐的乐曲难度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指导。

二、 管乐音乐的研究机构和所取得的成绩

为了推动原创管乐音乐文献的创作,促进音乐教育,进行艺术交流以及学术研究,1941年,在密执安大学的交响管乐队指挥雷威利博士(William D.Revelli)的倡议下,美国高等学校管乐指导者协会(College Band Directors National Association 简称CBDNA)成立,这是第一个由大学教授、作曲家、指挥家等组成的管乐音乐的学术性团体,它体现了管乐音乐的艺术理念、学术地位和教育地位,在以后的六十余年里,CBDNA在研究并规范交响管乐队的乐队编制上,在推动一流作曲家创作管乐音乐的工作上,在促进交流和学术研究上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管乐合奏音乐的乐队编制、总谱写法一直未有国际统一的标准,给音乐交流带来了不便。随着管乐合奏音乐的发展、成熟,随着学校管乐队的大量涌现,乐队编制的标准化、总谱写法的标准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48年和1949年,CBDNA两次大会上研讨了这一问题,并将会议报告提交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筹备委员会(简称UNESCO Preparatory Commission for Music)。1950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同意由“器乐音乐国际委员会”(CIMI法文Comité Internationale pour la Musique Instrumentale, 英文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strumental Music)实施一个项目,由这个组织确定以下问题:

1. 在所有的管乐队,包括军乐队音乐、音乐会管乐队音乐、铜管乐队音乐,制定相应的标准;

2. 对管乐队的组织进行标准化,在审美方面进行研讨,以提高管乐队的水平,并具有管弦乐队的全部特征;

3. 简化、调整并规范管乐总谱的写法,以适合乐队使用;

4. 继续进行技术上必须的研究,以便创作出完美演奏所需要的作品,搜集有关的教育学作品、乐队作品、百科全书、常备书目,以及刊物;

5. 为确保节目是新创的原创管乐作品,应建立机构为音乐作品进行交换,应有限度地改写音乐作品。将指导性的出版物作为对于作品进行详细说明和提升节目的一种支持;

6. 根据协会规章所写的一切作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写出的作品,在能力之内以一切手段使用各种形式出版、发行;

7. 根据CIMI通过的原则,确保国际音乐组织间的合作,在主要的音乐社团中尽最大可能传播知识;

8. 领导和鼓励这些合奏团体以及乐器制造商,承认CIMI大会通过的决议,并尽可能早地将它们付诸实施;

9. 准备并组织会议,定期大会,实地讲习,举行音乐会,在机构组织内进行公开的演奏。

美国管乐指挥者协会(American Bandmasters Association简称ABA)在其研究的项目中体现了CIMI的大部分目标,由于美国管乐指挥协会的存在,促成了一个建设美国更好的管乐队和管乐音乐教育的运动。CBDNA提出了一个交响管乐队的乐队编制方案,并于1958年向CIMI提交。这个方案包括了一支100人的大型交响管乐队方案和一支60人的大中型交响管乐队方案。1960年,美国CBDNA又为管乐队的保留曲目、乐队编制和学术用语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有CBDNA的几届主席,著名的管乐音乐作曲家、指挥家,以及出版机构。问题的焦点仍然是交响管乐队的编制问题,因为只有将乐队编制基本稳定后才可能将总谱的写法规定下来。在这次会上又一次深入地研讨了管乐队的音响,乐器音色、性能,管乐队的音响表现,管乐队配器法等课题。最后提出理想的交响管乐队编制应该为73人,建议的乐队编制为:

乐器总谱写法

1支C短笛1个声部

6支长笛2或3个声部

2支双簧管2个声部

1支英国管

2支大管2个声部

1支 E高音单簧管

18支B单簧管 第一、第二声部

6支 E中音单簧管第一、第二声部

3支 B低音单簧管

2支E倍低音单簧管

1支B高音萨克斯管

1支E中音萨克斯管

1支B次中音萨克斯管

1支E上低音萨克斯管

1支B低音萨克斯管

1支E短号

3支B短号2个声部,可以写3个声音

3支B小号2个声部,可以写3个声音

4支圆号 4个声部

3支长号 2个声部,可以写3个声音

1支低音长号

3支粗管上低音号一个或更多的声部

3支B倍低音号 1个声部

5名打击乐手

共计:73人

笔者认为,1960年提出的交响管乐队编制建议是在大量音乐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交响管乐队编制的合理性与音响表现力的丰富性,在各种乐器的选择和搭配上已经较为完善,但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其指导思想体现了对管弦乐队各个声部针对性的模仿,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交响管乐队又有一些调整。例如单簧管写为三个声部,中音单簧管基本上写作1个声部,使用1―2支,低音单簧管使用1―2支,倍低音单簧管一般只使用1支;萨克斯族乐器则有所增加,保持四声部的思维原则,不使用高音萨克斯管,而将E中音萨克斯写为2个声部,使用2―4支,以更加适合管乐队的音响表现。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的学校管乐音乐教育发展很快,1960年,成立了国民管乐联合会(National Band Association),该会发展成美国最大的管乐指导者协会,其成员包括大学、中学、社会团体以及军乐队的指导者。1967年,《管乐合奏》(The Wind Ensemble)刊物开始发行,这是一种以简讯的形式,将作曲家、指挥家的文章发表出来,进行管乐合奏理论的交流,得到了管乐队指导者的欢迎。在第一期上编者确立了交响管乐合奏团是一个音乐会组织的学术定义,强调了要重新认识管乐队在音乐界的地位,以及管乐音乐作曲者、指挥者的音乐家地位。一批指挥家进入了大学管乐队,作为指挥家和大学教授,他们影响并推动了美国的管乐音乐艺术,学术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5年CBDNA期刊(CBDNA Journal)创立,并成为研究管乐史和文献的重要刊物。198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成立了“交响管乐团和管乐合奏团世界联会”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在中小学里出现了大量的管乐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数千支管乐队。然而,我国在管乐音乐教育史、管乐文献以及管乐音乐教育上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规范的器乐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学校管乐音乐教育在近百年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完成了传统的功能性军乐音乐向管乐合奏音乐、交响管乐音乐的转变;建立了以大学教授、中学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机构,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交响管乐队编制,并完成了普及与推广工作;吸引了世界著名作曲家创作管乐音乐,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原创管乐音乐的创作;完成了优秀管乐合奏音乐文献的挑选,使其成为重要的音乐门类;促进了出版物与学术期刊的发展,建立了世界性的管乐交流机制;建立了中学、大学分级教学的管乐合奏课程体系,完成了综合性音乐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推动了管乐音乐的学校化、社会化,使管乐合奏音乐成为当今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现代管乐音乐的源头与美国学校管乐音乐的发展

19世纪初期,拿破仑的师团中使用了多达四十余人的军乐队,成为现代军乐队的雏形;1838年,韦普瑞赫(Wieprecht)组织了普鲁士军乐队(Military Band),同年在柏林组织了有1000名乐手和200名鼓手参加的盛大的演出;19世纪中期,法国的萨克斯(Saxophone)改进并创造了新的活塞式铜管乐器,萨克斯号极大地提高了铜管乐器的演奏技巧,军乐音乐实现了重大发展;英国则在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上半期极为流行24―25人左右的铜管乐队,举办了大量的竞赛活动,这些都推动了军乐音乐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两名重要的管乐音乐家,一名是22团的军乐队指挥吉尔摩(Gilmore 1854―1932),他曾率领技艺精湛的22团军乐队作了一次世界性的旅行演奏,管乐音乐会开始为社会接受,这标志着功能性的军乐音乐向艺术性的管乐合奏音乐转变的开始。另一名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苏萨(Sousa 1854―1932),苏萨的乐队有60人,这是一支编制合理、音响完美的交响管乐队,在苏萨创作的音乐中体现了他的交响性管乐队音响思维与审美。美国开始使用音乐会管乐队(concert band)、交响管乐队(symphony band)、管乐合奏(wind ensemble)来称呼这类大型音乐会性质的管乐队,管乐音乐的创作风格也从程式化的军乐音乐走向交响性。

19世纪末,器乐教学逐步进入美国学校,许多学校开始进行器乐教学,组建军乐队。军乐团强大的音响,耀眼的制服,不断地参加各种典礼活动,行进演奏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学校与学生。1920年美国音乐督学全国大会器乐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美国国内器乐教学的有关曲目选择,乐队编制,器乐演奏和教学的技术问题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为配合中学的军训,美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军乐队,并且成为正式的教学课程,各州相继举行了学校军乐团的比赛。美国学校管乐团的种类包括:交响管乐团、音乐会管乐团、行进管乐团、橄榄球场管乐团、爵士管乐团等多种形式,其中交响管乐音乐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美国学校管乐音乐教育与管乐团逐渐成为美国管乐合奏音乐的主流,并逐渐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管乐音乐教育。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艺术教育法》(Goals 2000?押Educate America Art),在这一法案中,首次将艺术课程列入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管乐队的教学中,体现了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又根据管乐音乐的乐曲难度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指导。

二、 管乐音乐的研究机构和所取得的成绩

为了推动原创管乐音乐文献的创作,促进音乐教育,进行艺术交流以及学术研究,1941年,在密执安大学的交响管乐队指挥雷威利博士(William D.Revelli)的倡议下,美国高等学校管乐指导者协会(College Band Directors National Association 简称CBDNA)成立,这是第一个由大学教授、作曲家、指挥家等组成的管乐音乐的学术性团体,它体现了管乐音乐的艺术理念、学术地位和教育地位,在以后的六十余年里,CBDNA在研究并规范交响管乐队的乐队编制上,在推动一流作曲家创作管乐音乐的工作上,在促进交流和学术研究上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管乐合奏音乐的乐队编制、总谱写法一直未有国际统一的标准,给音乐交流带来了不便。随着管乐合奏音乐的发展、成熟,随着学校管乐队的大量涌现,乐队编制的标准化、总谱写法的标准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48年和1949年,CBDNA两次大会上研讨了这一问题,并将会议报告提交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筹备委员会(简称UNESCO Preparatory Commission for Music)。1950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同意由“器乐音乐国际委员会”(CIMI法文Comité Internationale pour la Musique Instrumentale, 英文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strumental Music)实施一个项目,由这个组织确定以下问题:

1. 在所有的管乐队,包括军乐队音乐、音乐会管乐队音乐、铜管乐队音乐,制定相应的标准;

2. 对管乐队的组织进行标准化,在审美方面进行研讨,以提高管乐队的水平,并具有管弦乐队的全部特征;

3. 简化、调整并规范管乐总谱的写法,以适合乐队使用;

4. 继续进行技术上必须的研究,以便创作出完美演奏所需要的作品,搜集有关的教育学作品、乐队作品、百科全书、常备书目,以及刊物;

5. 为确保节目是新创的原创管乐作品,应建立机构为音乐作品进行交换,应有限度地改写音乐作品。将指导性的出版物作为对于作品进行详细说明和提升节目的一种支持;

6. 根据协会规章所写的一切作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写出的作品,在能力之内以一切手段使用各种形式出版、发行;

7. 根据CIMI通过的原则,确保国际音乐组织间的合作,在主要的音乐社团中尽最大可能传播知识;

8. 领导和鼓励这些合奏团体以及乐器制造商,承认CIMI大会通过的决议,并尽可能早地将它们付诸实施;

9. 准备并组织会议,定期大会,实地讲习,举行音乐会,在机构组织内进行公开的演奏。

美国管乐指挥者协会(American Bandmasters Association简称ABA)在其研究的项目中体现了CIMI的大部分目标,由于美国管乐指挥协会的存在,促成了一个建设美国更好的管乐队和管乐音乐教育的运动。CBDNA提出了一个交响管乐队的乐队编制方案,并于1958年向CIMI提交。这个方案包括了一支100人的大型交响管乐队方案和一支60人的大中型交响管乐队方案。1960年,美国CBDNA又为管乐队的保留曲目、乐队编制和学术用语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有CBDNA的几届主席,著名的管乐音乐作曲家、指挥家,以及出版机构。问题的焦点仍然是交响管乐队的编制问题,因为只有将乐队编制基本稳定后才可能将总谱的写法规定下来。在这次会上又一次深入地研讨了管乐队的音响,乐器音色、性能,管乐队的音响表现,管乐队配器法等课题。最后提出理想的交响管乐队编制应该为73人,建议的乐队编制为:

乐器总谱写法

1支C短笛1个声部

6支长笛2或3个声部

2支双簧管2个声部

1支英国管

2支大管2个声部

1支 E高音单簧管

18支B单簧管 第一、第二声部

6支 E中音单簧管第一、第二声部

3支 B低音单簧管

2支E倍低音单簧管

1支B高音萨克斯管

1支E中音萨克斯管

1支B次中音萨克斯管

1支E上低音萨克斯管

1支B低音萨克斯管

1支E短号

3支B短号2个声部,可以写3个声音

3支B小号2个声部,可以写3个声音

4支圆号 4个声部

3支长号 2个声部,可以写3个声音

1支低音长号

3支粗管上低音号一个或更多的声部

3支B倍低音号 1个声部

5名打击乐手

共计:73人

笔者认为,1960年提出的交响管乐队编制建议是在大量音乐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交响管乐队编制的合理性与音响表现力的丰富性,在各种乐器的选择和搭配上已经较为完善,但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其指导思想体现了对管弦乐队各个声部针对性的模仿,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交响管乐队又有一些调整。例如单簧管写为三个声部,中音单簧管基本上写作1个声部,使用1―2支,低音单簧管使用1―2支,倍低音单簧管一般只使用1支;萨克斯族乐器则有所增加,保持四声部的思维原则,不使用高音萨克斯管,而将E中音萨克斯写为2个声部,使用2―4支,以更加适合管乐队的音响表现。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的学校管乐音乐教育发展很快,1960年,成立了国民管乐联合会(National Band Association),该会发展成美国最大的管乐指导者协会,其成员包括大学、中学、社会团体以及军乐队的指导者。1967年,《管乐合奏》(The Wind Ensemble)刊物开始发行,这是一种以简讯的形式,将作曲家、指挥家的文章发表出来,进行管乐合奏理论的交流,得到了管乐队指导者的欢迎。在第一期上编者确立了交响管乐合奏团是一个音乐会组织的学术定义,强调了要重新认识管乐队在音乐界的地位,以及管乐音乐作曲者、指挥者的音乐家地位。一批指挥家进入了大学管乐队,作为指挥家和大学教授,他们影响并推动了美国的管乐音乐艺术,学术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5年CBDNA期刊(CBDNA Journal)创立,并成为研究管乐史和文献的重要刊物。198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成立了“交响管乐团和管乐合奏团世界联会”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Symphonic Bands and Ensembles)。

三、 小结

20世纪美国的管乐音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推动了学校器乐音乐教育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音乐教育体系。

朱汉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Symphonic Bands and Ensembles)。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9)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南,是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毋庸置疑,明确教学目标是任何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无“的”则无从“放矢”。那么,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和声公共课的教学对象是非作曲专业的高师学生,其将来大多从事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所以,对他们的培养应注重“一专多能”,而“多能”相对讲则更为重要,其音乐方面的内涵主要包括个体的总体音乐素养和多项音乐技能。和声公共课做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多能”培养中不容忽视。通过此课程,学生一方面可对传统的和声理论进行一定层面上的认识和了解,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和声概念、常用的和声手法等,从而增加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增强对多声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另一方面,和声公共课与学生的音乐实践也不无关系,例如,为旋律配置简明、有效的和声,即是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而这项技能的获得则主要取决于对常用和声语汇、和声手法的掌握,就此意义而言,和声公共课又可看成是一门实践课。

需再次强调的是,四部和声写作训练对于作曲专业学生来讲,的确是一种培养和声思维、磨炼传统多声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是多声部音乐写作的重要基础,是必需的,但它绝不应成为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或主要内容,因为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不是多声音乐创作,就高师学生而言,对多声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求达到认识与理解就足够了”。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在一些师范院校的和声公共课大纲中,仍把四部和声写作做为教学的重点,于是相当一部分的课时用在了实用意义不大的传统四部和声写作上,和声课的考核内容也主要是“为旋律配置四部和声”,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和声课愈学愈枯燥、无趣味,内容不实用。由于所学的四部和声写作规则跟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几乎没有关系,所以很快就被遗忘,隐约能被回忆起的也无非是“避免平行五、八度”,“避免声部交错、超越”等诸如此类的“规则”。在对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基本和声手法进行分析时,学生则变得无所适从、一片茫然;为一首简单的旋律配置和声,学生同样感到棘手,对和声手法美学内涵方面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一句话概括:学的用不上,用的没有学。可以说。这样的和声公共课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是教学目标没明确,或者说是目标偏离,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应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使学生对传统的和声理论(主要包括基本和声概念、常用和声手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此为理论修养范畴;其二,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和声配置手法,主要体现为能为旋律配置简明、有效的和声,此为实践运用范畴;其三,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和声听辨及和声分析能力,主要包括识别和声材料、理解和弦用法、把握和声风格,进而提高对多声音乐的鉴赏能力,此为综合能力范畴。

二、教学内容宜简化

教学目标明确之后,和声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就应紧紧围绕此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可以说,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不适用是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是教材的建设。”据笔者了解,教材选用的不合理是当前和声公共课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例如,一些高师的和声公共课教材仍是苏联伊・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教学大纲也基本依照此书内容制定。众所周知,伊・斯波索宾等所著的《和声学教程》通过对传统和声进行缜密、有序的归纳,进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传统和声的逻辑体系,是学习传统和声较为理想的教材之・。但是,此书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中的“有些条条框框规定得过于机械、刻板”,“在今日实用价值已不大”,对于和声公共课,着实不宜照搬此书章节进行教学。而其他的一些主要针对音乐院、系作曲专业所编的和声教材,同样也不应成为和声公共课的专门教材,这是由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目前,已有若干种针对师范院校和声公共课的教材出版,实乃有利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之举措。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如要考虑具体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力求参考多种和声教材,做到这些教材的优化组合。

和声公共课的主要内容是欧洲传统和声理论(当然,非主要内容的近现代和声、民族和声也应适当给予简要介绍),但因课程性质、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对其中内容应有所取舍。应选择讲授基本的和声概念、常用的和声手法,内容力求简明、实用,切忌追求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否则,造成的结果就是:所授的许多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实用;学生很容易抓不住要点,头脑出现混沌状态。例如,在讲解一些不协和和弦的解决时,常用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牢记,至于个别的特殊进行,即可一带而过,做到“了解”即可;再如对四部和声写作规范的讲授,更适合概括式、简要式的讲解,而非罗列一个个条条框框。总之,要点不明、主次不清、流于罗列是造成和声课“烦琐”的主要症结所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适于高师学生掌握、运用的内容,同时参考多种教材,最终加以概括、归纳。而且,教师对所选教学内容,必须清楚哪些是学生必须认真理解并牢固掌握的,哪些是仅做了解的,以切实避免学生对真正需要掌握的要点模模糊糊。总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紧密结合和声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到精、简,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三、实用技能要突出

由于和声公共课的教学对象是

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两部分:教学能力;音乐能力”。这就要求其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出教学实用技能。

(一)掌握和声配置方法

如前文所述,和声公共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和声知识较为熟练地为旋律配置简明、有效的和声(此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这就要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包括正三、副三、副属、大小调交替等范畴)中的和声概念、和弦纵向音响特点、横向连接逻辑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扎实的掌握。如此,由简至繁、循序渐进、逐渐积累学生头脑中的和声语汇,掌握和声配置的一系列要领,并运用这些语汇和要领为旋律配置简明、有效的和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为钢琴即兴伴奏与多声部合唱等编配能力的培养提供扎实的和声知识准备(当然,此并非唯一目的),这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尤其重要,也是检验和声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参照。因此,教师应重在将各个知识点中的和声用法讲解透彻,培养学生的和声配置技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同时激发他们学习和声的动力及创造力。

(二)培养和声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和声知识对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和声手法进行正确分析和认识,进而了解该作品的和声风格及其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提高对多声音乐的鉴赏能力,也是和声公共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对于不以写作为目的的和声公共课,应将和声分析置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和声理论,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中的主要和声语言、和声手法进行扼要分析(当然,应将分析内容限定于大纲范围),进而了解其和声风格,增强对多声音乐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所以,在和声公共课教学中,应将和声理论讲解与实际音乐作品中和声现象的分析有机结合,这样,既巩固、验证了理论知识。又对和声理论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清晰的认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通过活生生的音乐学习和声,比纯抽象的理论演绎更加有效”。

(三)培养和声听觉体验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10)

一、课改带来的惊喜是什么:

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1教学理念的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2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师生间互敬互爱,给相互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协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发明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中,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呈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逊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3以生为本。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只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协助他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示”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表示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示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机会,给他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干展示进去,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让听课老师都深受感染,这是这节课最亮的闪光点。达到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音乐教研、音乐培训等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4为贯彻新音乐课改的精神。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一年来,分别在实小、二实小、城小、五中、六中、七中、梅仙中学、联合中学、坂面中学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及片区性的音乐课改课堂教学活动;召开了课改阶段性小结会议;举办了全县音乐课改实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成立了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会;组织部分音乐课改教师培训班;各中小学分别举办了观摩教学、教学研讨。

二、教材教学建议

良好的习惯和技能要建立起来,

一)重视歌曲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年级要打好歌唱(独唱、合唱)基础。课前要充分备好每首歌曲;教学中要采用模唱、接唱、对唱、编唱、扮演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齐唱、合唱;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歌唱内容和内涵的感悟和审美。

大胆调整教材歌曲内容,

二)要以生为本。动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不好听的建议不唱,选择课本外好听的歌曲,尽量使学生坚持对歌唱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也是协助学生拓展综合文化视野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感知与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要重视上好每一课的欣赏教学。如何上好,提出几点建议:1围绕主题,安排有歌唱和聆听的内容(演唱春天歌曲,欣赏春天的音乐或景象,或者跳春天的舞蹈)防止只有听乐说乐的单一、枯燥现象。实际标明,动中欣赏音乐效果更佳;2要采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方式(教材已有明显要求,如听辩乐器的音色变化、人声与器乐声的不同艺术形态、旋律的起伏发展特点,并能以肢体动作或者语言表达相应的感受和理解)才干使学生较深刻领悟音乐的内蕴和风格;3要根据音乐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音乐入手,探讨相关文化和民俗(为什么辽阔的草原会产生牧歌;为什么山歌与小调的歌声不同)4要多采用对比鉴听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音响的对比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如,牧歌”有多个演绎版本,小提琴、童声合唱、成人混声的都让学生对比聆听,体会更丰富)

加强对学生音乐发明性思维的培养,

四)编创与活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创编活动贯穿于各个教学过程中。因为,音乐发明性活动是审美的主要形式,音乐教学脱离发明性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一、二年级已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的基础上,要加强多声部节奏练习(朗诵的打击乐的声势律动的合乐拍手、跺脚等)同时也要关注听唱、听辩、编唱、即兴旋律接唱和模唱。课本中提供各种内容和教学要求与方式,要尽量完成课本要求,除了按课本的方式,建议大家要设计和编排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提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1节奏和旋律接龙、开火车;2听旋律短句接唱尾音;3按提供的唱名(音符)即兴编唱短句;4师生共同创编歌曲(摇篮曲、进行曲)5旋律创编:1加减音符;2改编歌曲,如,加上朗诵、拍手、律动等。

都能感到对于各类音乐学习都有提出具体的音乐表示的要求和做法(如,五)表示”音乐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价值取向的反映形式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方式、战略、评价的依据。从各个版本的教材中。艺术教材有:歌唱扮演、聆听扮演、律动扮演)对此我要重视“表示”研究,新的音乐课标在表示”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示”都应该是边学习边表现,特别是音乐双基的学习更要求在表示中落实。大家知道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需在玩中、动中展开教学,表示“比”玩、动“从本质上讲,要求更高,如果是没有质量盲目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表示“应该是学生将自己的音乐经验、见解、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表达进去,有技能含量的换言之,表示“中学习才能进步。既:欣赏、唱歌、编创、奏乐、识谱都应该在表示中进行。建议:1学习惯例要加强,养成爱表演的良好习惯;2重视节奏、律动、声势扮演的训练,训练以及会表演的能力,以及较深刻感受音乐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建立基本素质(简单的踢踏舞步就能反映出藏族、蒙族、维吾尔族舞姿和不同和民俗文化的不同)4歌唱教学除了要声情并茂,扮演也要同步跟上。

三、课改存在问题及音乐教师的反思:

对课改理念不透彻,

一)存在问题:培养时间短。无法将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存在教师对课改缺乏热情、主动。

二)音乐教师的反思:

发挥音乐教育教学优势,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特征。音乐教学的人文特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音乐要素的探知、音响感受以及歌唱、奏乐等扮演活动中发现音乐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谐、优美、欢快、激昂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美术学习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尽量向学生传送优美、生动和多样式的音乐,如A老师的奏乐、歌唱、扮演、语言都要力求准确、优美;B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或者学生会远离音乐课堂;C不要为了综合而削弱音乐丢失了音乐的个性的特质。

对声乐课的建议篇(11)

【中图分类号】 G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63-1

声乐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学科,在声乐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系统的歌唱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其具备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的能力,有必要不断的提升声乐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一个好教师,就能教出一拨一拨的好学生。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本功,学生最重要的是基本功,根扎得深,树才能长高。这就要了解学生,从他们嗓音条件歌唱状态到心理活动都要了解,才能针对他们的情况准备教材和教法。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师生是声乐教学的两个主体,两者之间通过交流构成整个教学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作品、领会作品、表现作品。这种交流包涵着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运用、眼神的意会、肢体的运动。它是两个主体间传递思想感情、交流歌唱技能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灵的互动,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性在于:它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它的教学效果既不取决于教,也不取决于学,而必须是两个主体间互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内则是一位引导者和助学者。

三、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次的声乐课,师生见面,可稍作即兴式问候,对于安定学生情绪、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吸引学生进入声乐作品的教学情景有很大益处。声乐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间非常直接的交流方式,它需要创设教学条件来影响相互的智慧和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心情,没有协调的配合,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声乐教师的每节课都要选择一些合理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譬如,通过与学生的简短的谈话、眼神的传递、作品的范唱、融于肢体的表现等自然交流方式,帮助学生领会意图,提升悟性,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修养。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去体会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及咬字吐字等,并在实践演唱中体会各种器官协调配合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习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灵活的应用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运用方法的不同,课堂成效也是不同的,首先我们得设定一个目标,在每学期开课前,不仅要设置学期目标还要设置学期内阶段性目标,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完成学期内的小目标,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目标展开教学,让每节声乐课都带有教学目的,有个好的成效,来实现预定的学期目标,这就是“设置目标式”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批改作业式”教学方法,让老师根据每位学生自己的声音条件、水平和特点,来选取不同美感和风格的歌曲,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识谱、分析、理解、合伴奏到演唱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能力,接着在学校或班级举办的演唱观摩会上表演,演唱完之后学生可以相互评价,教师要当场进行批改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一对一”模式是不能达到这种成效的。还可以运用“相互听课式”这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应该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学生互相听课的计划,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计划,按计划的步骤来安排学生旁听其他同学的声乐课。这种教学方法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通过旁听,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声乐基本理论和把握歌曲演唱技巧;二是通过旁听,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增加体验的机会为以后教学的能力奠定基础。以上三种方法虽然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完全落实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成效的重要伏笔,所以笔者建议声乐教师按照这些方法来尝试教学,老师和同学才能更好的在每节声乐课堂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除此以外,声乐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课后训练。在声乐课课堂教学中,老师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学生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效率的声乐课也需要同学们在课后有充分的准备和练习,才能在课堂上主动的与老师互动并且有着很好的师生默契,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声乐老师们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重视课后训练,只有反复、刻苦、长时间的课后练习,掌握学习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简而言之,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声乐是一门复杂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艺术不是很简单的事,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刻苦的训练,而且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要一成不变,要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声乐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收益,才能更好的把声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尚明利.如何加强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章,2013,(16):190.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