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42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1)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普遍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理工类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多的是实验发展、应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从课题研究之初就与企业需要的技术、产品、工艺等存在相关性,这样的科技成果对企业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提升等作用比较明显。人文社科类的科技成果较多的是在基础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论文和报告等形式体现,一方面在转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难进行统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难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出比其他科技单位多,其成果涉及产业结构、文化教育、投入结构、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提升、技术的优化,实现有效的创新和创业,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发展,吸纳人才,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在人才培养、技能传授等各个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反过来,地方政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本、政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保障,为高校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成长企业、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对接的企业,企业对于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率就越大,这有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校要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以陕西省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高校科技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释放。

(一)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经费,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发展人员、教学与科技人员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以及各类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经费投入中,2017年陕西省合计833亿余元,其中政府出资比重约62%,政府的出资比重从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来源于政府的科技经费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来源于企业的科技经费从2013年占比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成果总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中国外学术刊物从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较大,说明科技成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专利出售的合同数量从2013年的97项到2017年的203项,增长了52个百分点,高校中专利产出增长幅度较大,由专利出售合同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增长较大。陕西省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速明显,分别增长了58.6和55.7%,但是专利出售的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在科技成果产出中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成果产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成果增幅较小。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技术转让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技术转让合同从2013年的356项到2017年的664项,合同转让金额从2013年的11.29亿元到2017年的27.37亿元。在合同数量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多,2013年国有企业占比46.9%,民营企业占比41.6%,在2017年国有企业占比37.2%,民营企业占比49.1%,民营企业占比增幅明显,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占比较少。在技术转让中除合同形式以外,还有学术会议、报告讲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产出的成果进行了转化。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近五年来的科技投入中人员和经费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科技经费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科技产出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为主的专利出售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成交金额成上升趋势,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企业类别中,民营企业的合同数量增幅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重视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对接。

(二)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中,除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外,课题组也走访了陕西省的部分单位,通过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很感兴趣,从各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之间做了说明,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近几年来的课题立项、结项数目都呈上升趋势,在科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层面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成果转化方面涉及较少,有的课题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有些科技人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完成学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对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关注较少,也缺少一定的导向机制。横向课题的效果较明显,部分横向课题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对于转化的概念界定问题,有一些项目通过论文、方法、著作和报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纳和借鉴,也是一种成果转化的形式,但是这种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时间积累。再次,对于科技成果获奖的项目,一般会被政府部门进行调阅,在政府决策、民生问题等方面对获奖成果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但是数量很少,大约占到总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术成果转让平台。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会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展,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集中展出,并组织省内企业进行参会洽谈,另一方面也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去调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企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与企业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顶级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科技成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突显出来,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数据统计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于高校科技投入、产出、转化和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第一,高校从事科技人员,高校科技经费逐年在增加,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第二,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增加明显,专利授权的数量逐年攀升,但是技术转让和专利售出的比例较小,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亟待探索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高校科技人员在从事科研时,功利性较强,以评职称、完成科技任务为主,较少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较少对结题的科技项目进行成果反馈,缺少进行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平台。

三、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改变观念,高校科技成果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摒弃科学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让科学研究和当地企业、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融合,既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还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应,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较好的声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的人才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来。更具体的则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从科学研究之初就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释放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制度

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联合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粘连,形成一种强关系,从而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和企业的长久合作。这种联合制度体现在四个内容上,即诚信、资本、选择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降低合作双方的不道德行为,形成较为持久的合作关系。其次,资本更多的是体现在优势互补上,高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经费,才能够研究出优质的科技成果,而企业有经费,需要的是科技成果来创新发展,两者之间都强化了各自优势。再次,选择体现在适合上,高校科技成果众多,想要创新发展的企业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企业,哪些企业能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在选择时要以适合为前提,共同发展。最后利益分享则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动力,要让合作持久、稳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增强合作双方的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2)

熵在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熵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历史、语言、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熵的含义是表现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1、基熵原理

事物本身有基熵,本身不会低于基熵。任何事物存在着随机状态,规律性的状态都是相对的。

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

熵增原理指出,一个封闭系统的熵会自动增加到最大熵状态,并会稳定在最大熵状态。最大熵状态发生时,系统产生混乱无序的状态,系统的效率降低。降低系统的熵值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使系统从混乱低效的状态转化为有序高效的状态。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系统新约束,改变系统的构成要素、吸收负熵流等。

二、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生存的意义

科技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成了企业家们的口头禅,这么多年的积累和实践,更是增加了它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也加重了它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份量。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企业的发展之路,今天,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代名词。

首先,企业自身结构优化依赖于科技创新。经历了四次科技浪潮,重大变化分别表现为: 一是产品结构提升。二是就业需求结构改变。三是企业规模结构多样化。这是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结果, 但它又影响和促进生产力迅猛地发展。例如我国春兰集团在科学管理的推动下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工艺体系,探索出具有春兰特色的科技创新机制。不但掌握现有主导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而且已有不少科研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根本上跳出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防止了“技术空心化”,为春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创立自我,以我为主,是春兰技术创新的基础,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春兰核心技术制胜市场。经过科技创新的格力显然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结构。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加快。理论研究的成果发挥作用必须转化为现实的应用技术。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大约在25%左右,产业化大约在5%,发达国家转化率大约在80%。科研成果是在非常理想的环境下做出来的,要做出现实产品,就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线。而我国的科研人员不愿意做转化工作,致使科研成果在实验室研发,而不能试验制造。

再次,企业科技创新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可判断衡量一个企业的实力,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向知识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熵观点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低,分布失衡

这已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据统计,我国每年进行科技投资数量不断增加,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但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仍然只有1.34%。同时,我国大部分创新力量在科研院所,致使科技与经济的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不畅。

2、对企业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培训不够

我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50%以上,高级技工为5%,中级技工占35%。而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只占15%。

3、企业科技开发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中有50%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部门,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1%,企业研发资金问题是企业创新最大问题。

4、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单一

需要有风险投资投入企业,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得到资金支持,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但我国风险投资体制还未健全,不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企业科技创新没有资金支持, 发展缓慢。

5、企业经营者科技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只注重当前短期效益,国企机制的决策受政绩的影响,注重短期行为,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 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讲,内因是企业自身努力,而政府作为外因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必须采取有利措施对市场和企业实施必要的管理和激励,推行一切可行的熵减措施,使系统从混乱低效的状态转化为有序高效的状态,这就要求对系统增加新约束和调整系统的构成要素、降低企业熵值,使企业在管理和运行方面处于有序状态,推动内部体制创新,进而才能大力实行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长远规划,为企业的进步升级做好各项应对准备,要从体制、资金、人力各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使企业从无序到有序状态,主动避免熵增原理对企业发展造成的破坏。

1、确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确定政府的职能,工作方式,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关系,最终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决策的经济实体。完善企业的主体地位,改革企业机制,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使企业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应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管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型企业对市场敏锐的判断,适合成为创新活力的主体。重点发展科技型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现有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机构应向企业转变,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作用。

3、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实施人力资源产权化

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环境,企业要有敢冒风险、把握机遇、弘扬创新的思想文化。企业要搞好技术创新的氛围,建立适应的企业制度体系、企业经营理念,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人力资源产权是建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实行激励制度。

4、用法律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事科技创新要付出智力劳动、资金、人力,还要承受失败风险。科技创新成功以后,如果没有保护,创新者没有足够回报,就没有意愿从事创新活动。

5、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科技产业化首先需要科学研究,要按照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国家应加强引导和支持,推进科学研究实现科技产业化。

6、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3)

(一)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调查现状的3000多家开发区企业230222人中,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关系不甚合理。其中,管理人员105518人,占45.8%,专业技术人员124704人,占54.2%。开发区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应当远远大于管理人员。目前开发区企业的人员现状,与大力加强开发区各产业、行业的科技推动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管理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从职称结构分析,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947人,占4.8%,中级职称30374人,占13.2%,初级职称53044人,占23%,没有职称的135857人,占比高达59%。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401人,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1206人,占0.52%、大学本科学历28070人,占12.2%,大学专科学历52978人,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147567人,占比高达64.1%。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等人才太少,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占大多数,人才质量明显偏低。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分析,管理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15.4%和18.8%;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11.3%和26.6%,管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4.9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分析,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管理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业务素质明显优于专业技术人员。

(四)制造业人才状况好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16.9%,服务业占14.4%,其他行业为12.5%。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9.7%,服务业占7.8%,其他行业占7.5%。总的看,制造业好于服务业,服务业好于其他行业。

二、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伴随我省开发区经济和谐发展,未来几年将是开发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旺盛期,人才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

(一)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扩大,管理人员需求量放缓。从调查情况分析,1300多家企业未来几年需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333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20332人,占需求量的60.9%,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6.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技能型、操作型中级、初级职称人员需求量较大,需求11045人,占到了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的54.3%。管理人员需求13038人,占需求总量的39.1%,比管理人员现状降低6.7个百分点。企业在重视管理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强。

(二)技术层次高、学历高的人才需求量提升,初级操作工需求量降低。从职称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高级职称4191人,中级职称7511人,初级职称10585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6%、22.5%和31.7%,分别比现状高出7.8、9.3和8.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管理人员需求高级职称1745人,中级职称3587人,初级职称3464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3.4%、27.5%和26.6%,分别比管理人员现状高出8.2、12.1和7.8个百分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高级职称2446人,中级职称3924人,初级职称7121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19.3%和35%,分别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7.6、8和8.4个百分点。

从学历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博士研究生488人,硕士研究生752人,大学本科9039人,大学专科9875人,中专(高中)及以下13216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5%、2.3%、27.1%、29.6%和39.6%,分别比现状高出1.3、1.8、14.9、6.6和-24.5个百分点。企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尤其是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加大,对中专(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的初级操作人员需求量大幅度降低。由此说明,企业对人员的技术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需求分析,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为11.9%、20.1%和35%;服务业分别为10%、17.4%和34.7%;其他行业分别为14.5%、13.1%和35.6%。调查结果说明,所有行业对初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大体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而对高级、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则因为行业不同有所不同。制造业对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

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需求分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是1.4%、1.6%、21.2%、23.6%和52.2%,服务业分别是0.8%、2.3%、30.6%、20.4%和45.8%。调查结果说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对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服务业需求量大,制造业需求量小,对低学历的操作工人,制造业企业需求量大,服务业企业需求量小。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开发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对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把企业数量放大到全省开发区,预计近几年开发区企业需求人员60万人,总体增长26%。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6.6万人,增长29.4%。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31.3万人,增长35.8%;服务业企业需求1.7万人,增长28.3%;其他行业企业需求3.6万人,增长11.5%。由此看出,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全面紧缺,人力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信息化推广,运用高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积极培育服务业,开发区企业对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从调查结果分析,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于管理人员8.4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21.8个百分点,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40.9%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开发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从人才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发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人才现状相比,企业对具有高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6倍,对具有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1.8倍,对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4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四)先进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目前,先进制造业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但人才十分紧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趋势(人才需求平均每年增长26%)。今后几年,制造业企业人员需求占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总数的85.5%,与现有企业人员构成相比,提高了15.3个百分点,需求总体增长35.8%。其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纺织服装业需求8.7万人,增长63.5%;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万人,增长105%;食品业需求1.8万人,增长41.9%;化工医药业需求1.4万人,增长12.1%;电子信息及家电业需求1.2万人,增长60%。这一情况表明,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大多数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医药化工等产业相对稳定,人才需求的增长相对较缓。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成为新的热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提高和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日臻成熟,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成为新的人才供需热点。今后几年,开发区服务业企业需求人员1.7万人,与现有企业人员状况相比,人才需求总体增长28.3%。按照人才需求增长比率排序依次是:信息传输服务业需求1456人,增长7.7倍;社会服务业需求1816人,增长60.7%;仓储和交通运输业需求3308人,增长51%;商业和餐饮业需求665人,增长24.5%;金融保险业需求90人,增长15.3%;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需求503人,增长15.9%。按服务业对人才需求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上,传统的商业、建筑和金融等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放缓,而作为人才聚集较为集中的科技和技术服务业,则人才趋于相对饱和,需求增长速度较慢。

四、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开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开发,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战略性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力军和助推器。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人才效益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统筹人才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增创人才新优势,建设一支与开发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积极推进企业人才引进、开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目前,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开发区产业发展、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制度,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针对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对企业现有人才加强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合作培养和自主培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实施现有人才的全面培训规划与计划,改善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学历层次,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加强企校合作,培养企业适用对路的人才。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对话机制,推动企业与院校进行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沟通,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优化院校学科专业,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培养大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与高校可以建立委托培养机制,定制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4)

1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198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此后,全国各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27年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培育科技企业家和促进高新技术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从而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

在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可以起到引领和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江苏各市县集都在不断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自20多年前起步以来,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已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400家,其中部级孵化器接近100家,孵化面积达到230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2.4万家,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孵化器数量、孵化面积和在孵企业数分别占到全国的1/3、1/3和1/5[1],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是保证吸引高层次人才、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前提。

在辽宁省,最初的“五点一线”区域和29个政策区形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务院于2009年7月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将发展这一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从2006到2020年,该经济带将着力打造以冶金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尤其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功能完备、交通便利、充满生机的发展区域。一批专门面向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农业等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孵化器已逐步投入运营,10余家部级孵化器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大连为例,截至2012年10月,大连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发展到40家,孵化总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家,累计孵化企业2600家,孵化器从业人员7.5万人,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

总的来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出现,可以引导中小企业的创办和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的引入势必引起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扩大就业面,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从而影响到企业家的成长。

2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和问题

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建设,但是考虑到不同地区硬性条件的差别,其发展也不尽相同。

2.1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位于华东,与江浙接壤,全省交通便利,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同志在视察时就曾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3]。相对于周边邻省,安徽省应该拥有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强省实力。

1991年3月,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诞生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发展方向摈弃了原来的综合性、分散性、区域性,转向专业性、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

截止到2011年,安徽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有60家,形式也是多样化,有传统的以企业形式存在的孵化器,例如合肥国家大学园创业孵化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芜湖留业人员创业园、芜湖软件园、芜湖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孵化器)、蚌埠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形式的孵化器也很多,例如阜阳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马鞍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含马鞍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也有一些属于民间组织,例如霍邱县矿业科技服务中心、宿州市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砀山县科技创业中心等。

多样化形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助于增强竞争、发挥创新机制,为安徽省经济发展输送了一批具有高成长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2.2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存问题

近20年来,安徽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在孵企业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服务。但同时,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2.1 全省各地孵化器的分布和发展不均衡

截止到2011年,安徽省共有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黄山等地,其中,有接近半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相比较而言,淮南、淮北、滁州、六安等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各只有两家,而阜阳、亳州则各有一家,甚至还有几个城市连一家科技孵化器都没有。

2.2.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体水平偏低,专业型孵化器数量较少

截止到2011年,全省专业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对较少,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方向不符。与综合型孵化器相比,专业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可以积聚大量的专业人才、拥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和专业设施。所以,在集聚产业、培育专业的技术人才方面,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一个趋势。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5)

一、科技型中小企概念及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拥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研发人员,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每年企业通过投入相当比例的研究开发费用来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并提供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中小企业。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健全、外部融资环境较为严苛等原因,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目前,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产品较少、融资渠道较窄。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专利权、著作权、商标等),固定资产购置会相对偏少,而银行针对无形资产的融资产品较为匮乏,因而大大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难问题的成因

1.科技企业的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认知门槛,非专业人员较难判别其优劣

科技企业多数科技成果由专业人才所研究得出,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门槛。非行业内人员对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未来做出正确认定将非常困难事情,需要具有较强的行业知识理论基础。而银行信贷人员大多是学习文科出身,对于技术的认知,具有一定难度。银行信贷人员学习上述行业理论知识的时间成本也较高,因而限制了银行信贷人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面的判断。

2.银行对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变现能力较弱,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不完善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资产是其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往往都是无形资产,一般为专利权、著作权、商标等。上述无形资产的变现也就成为银行融资授信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对于无形资产并无一个较为完善、活跃的交易市场。因而银行如接受无形资产担保,就必须承担无形资产较难变现的风险。因此,银行宁愿选择愿意提供传统房地产抵押品的企业,而不愿接受无形资产质押。

3.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备普通中小企业的一些特点:自身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银行在审核中小企融资主体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规范性,银行较难真正判断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银行评审的成本及难度都较大。对于银行而言,与其将信贷资源投放至自身不规范且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中,不如将信贷资源投放至经营相对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身上,降低银行资金风险,提高资金的安全。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银行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授信人员队伍

各银行机构应尽快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选择一些高素质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实行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提高授信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通过将人员培训制度化,固化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系统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此外,将一些科技人才充实到授信队伍当中,提高授信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授信人才队伍。

2.完善银行授信业务制度建设,优化授信流程体系

规模较大的银行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职团队和专职人员,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并制定发展规划;银行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设置合理的授信方案,防止过度授信;银行应不局限于传统的贷后检查手段,运用网络、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控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及时根据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授信总量,并把其变化的情况记录至专门的授后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监控,防范授信风险。

3.银行应积极创新,设计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

银行现有的融资产品大多是基于普通中小企业而设计的,因此大大的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银行应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在符合自身信贷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计出全新的中小企业授信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作为国民经济推进器的科技型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科技型中小企业阶段作为科技型企业的必经阶段,应该获得我国政府、银行更多的帮助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发展,融资已成为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银行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使得银行融资变得顺畅,必须从银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必须在银行、政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三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合作方式。通过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协作努力,更好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孔令和.成长期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融资建议探讨.理财视点,2011,4(10)

[2]陈晓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财经视线,2012,7

[3]李东艳.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北方经济,2008(9)

[4]张文萍.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太原大学学报,2007(2)

[5]赵玉林,黄志刚.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0(22)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并不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分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的经济实体。[1]

民营科技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次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再次是民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开始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6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1/10、全国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1/4,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

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截止到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9384家,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8.35%。(2)民营科技企业资产状况: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3%。(3)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4%,人均收入达到5.15万元。全年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2444个,占企业总数的59.09%;100-1000万元企业37523个,占23.16%;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5710个,占13.36%;1亿元以上的企业3707个,占4.39%。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4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156家。(4)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500万人,较2007年增长20.5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2万人,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2%。(5)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1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22%,占全年总收入的2.10%。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3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2.37%。

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经济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1993-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5],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将劳动力作为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一、二、三”的局面;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下降后回升,又稍降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不丰富,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我们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二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因素;四是国际投资因素[3];五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根本动因。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内在的技术关联而联系在一起。(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是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力量。(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有经济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身上。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其需要的关键资源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信息来源分析

我们设计了13个技术信息来源途径,让企业填写。根据结果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分别是:(1)市场和客户;(2)技术交易洽谈会、博览会;(3)专业期刊;(4)同行。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都是较靠后的技术信息获取方式,说明这些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服务还是很初级的,提供的只是建房收租、提供优惠政策的初级服务,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工作很少。因此,增加入园的科技企业的技术信息来源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障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四个因子,解释了92.35%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F1都是一些技术生产、散播、交易机构。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技术生产机构渠道;F2是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辅助资源有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扶持机构渠道;F3都是与行业内联系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行业交往渠道;F4都是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专业知识渠道。[6]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依次是:自己开发、购买、委托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其他。有超过53.6%的企业选择研发方式获取技术;其次是购买,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状况,这种购买可能在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入股、参股的形式使得新技术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的,委托第三方开发、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也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有41.1%的企业选择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和购买他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另有5.3%的企业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来源方式,如企业兼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等。

调查结果还表明,约有1/4的企业感到缺少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另有约1/4的企业感到缺少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还有超过1/4的企业认为缺少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来源来看,调查结果表明,50.3%的企业发展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35.7%的企业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6.7%的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款。4.5%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2.8%的企业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35.8%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7%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还有21.1%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普遍。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来源分析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7)

1、煤矿供电设备安全状态监测的必要性

1.1实施状态检修,主要通过在线和离线等方式,对特定范围的供电设备进行有效监测,及时掌握供电设备运行的工作状况及相关信息,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实时了解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制定科学而系统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措施。我国各地区的电力系统供电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对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方案没有进行更加明确的统一规定,无法统一制定详细的规程和标准,只在概念上对状态检修作了总体要求,指出各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依照当地电力企业不同供电设备的具体特点和各自运行状况采取相应措施。供电设备自安装之日起的安全运行时间没有很具体的区分,大都依据以前的工作经验而确定。有的地方电力企业的供电设备采用的检测手段仍然停留在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先验阶段,其检修程序繁琐,技术尚不成熟,难以有效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的实施方案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具体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也不是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系统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也应向科学化目标迈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向数字化操控程序过度。总之,要想对供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首先必须对区域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系统、详细而准确的在线监测,然后经过对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比较,最终鉴定出供电设备当前的实际运行情况,藉此确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检修。

1.2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高效发展离不开电网设备的可靠性,通过计算机软件检测实现供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局域性电网容量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与尖端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产品的品质与性能日益多样化,导致广大生产企业和生活用电的用户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技术都是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和进步的,这期间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必然客观存在,并且日益暴力出传统技术水平的局限。为确保维修费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运行风险,必须制定科学的维修措施,改变传统的检测维护程序,为确保煤矿企业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与检修技术水平,尽可能节省检修时间和费用,是当前供电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3煤矿供电系统在随着科技进步设备不断更新,同时必须采用新技术,面对新设备、新工艺的逐步更新,传统的供电设备检修模式已经落后,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电力企业高效运行的需要,因为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主要强调“到期必修”,容易造成浪费,而计算机软件检测能够按设备的实际状况进行检修,不至于造成检修过程中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传统检修从另一方面有时也可能造成因检修时间没到而突发的故障问题,由于形成了定期检修制度,那么既然未到检修周期,就不能随意进行检修,长期以往,容易促成供电设备运行的状况不佳,造成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双重损失。由于电气设备各部件之间使用寿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类设备,由于运行环境和外界的影响不相同,其使用寿命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提高供电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为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安全运行,因此,对电力企业供电设备在完成计划检修的检验基础上完全实施状态检修,必要时充分发挥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的促进作用。

2、实施煤矿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智能化监测

利用计算机软件实施煤矿企业供电设备状态检修,需要在传统人工操控的基础上开发智能化监测技术、在高科技数控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一种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首先要科学把握检修时机,明确检修项目,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状态检修,不能从概念和计划出发搞“一刀切”,行“一阵风”,始终要以供电企业的安全运行和社会及经济效益为主,要有科学有效的长期规划,在认真汲取各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吸取教训,实时开展状态检修,力求从源头抓起,必须把对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都纳入未来状态检修的安全运行中,保障主设备监造和运输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必须确保设备的最佳初始状态。其次要重点做好供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只有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有效检修,否则不是浪费便是防患与然,此两种极端的回避是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在智能化科学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突破,当前普遍运用的红外线测温就是为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潜伏性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及时提供设备状态准确无误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设备状态科学诊断提供有效分析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所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应综合分析,决定对设备进行哪些状态监测,以保证设备状态信息的全面性。第三要选择最佳状态监测点和监测设备。供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基础保障,尽可能避免发生故障,减少供电设备使用材质方面的各种潜在因素,降低安全隐患和稳定性破坏的可能性。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是对所使用设备的客观运行状态分析,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对可能发生的故障实时诊断,对设备运行、维修和监测数据进行状态分析,使故障诊断更加准确。根据供电企业设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监测点和监测设备。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有效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不同,电力企业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煤矿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趋向

开展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确保煤矿企业安全可靠运行的发展趋向,是减少供电系统设备事故的有效手段,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行业不可轻视的现实课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高效的电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节约能源,利用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设法提高供电的安全与质量,强化数字化安全运行理念,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提高供电设备的可靠性,全面实施供电设备的安全与智能化状态检修,对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和安全质量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电力经济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煤矿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从科学管理角度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垄断局面,在系统各个环节引入技术竞争机制,尤其数字化技术理念,能够有效促进电力企业从技术角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节约能源,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煤矿供电今后的发展趋向主要以新技术和新设备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对于电网及其它供电设备,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状态检修,降低故障检测和维修成本,从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实时维护、安全运行角度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有效开发,提高数字化技术服务水平,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优质、高效供电的可靠性,为供电企业的每一家用户提供能源服务保障,尽可能减少无辜停、断电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售电服务质量,提高供电安全性,降低能源损耗,减轻电网输送压力。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8)

【分类号】F276.3

一、秦皇岛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大部分企业出现资金短缺,利润下降等问题。

2、融资难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而企业首选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十分繁琐,并且大部分银行并不情愿向小微企业贷款,导致大部分小微企业被迫选择自己筹款。

3、成本上升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尤其人工成本是企业比较担心的方面。

4、大部分企业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高校的人才与技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因此,建议企业和高校建立起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公司吸收人才与技术。

5、政府部门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企业表示并没有感受到政府对于自己的帮助,相反,企业认为有关部门对于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效果。

二、对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

1、强化自我管理,提高发展质量

(1)小微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首先自身要积极适应市场的形势变化,加强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依法、合规经营。

(2)小微企业应加强诚信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每一个小微企业都要像经营自己的产品一样维护和提高自身信誉,与银行打交道要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杜绝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的行为。

2、改变固守的经营模式

目前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大胆启用管理型人才,降低小微企业经营决策风险,提高企业经营上的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其融资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财务、质量、技术、工艺、计量、节能、安全、用工及标准化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变。积极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树立开放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理念。

3、注重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小微企业应该在变中求发展,这种变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社会技术同步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小微企业也要改变自身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小微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要做大,影响企业规模大小的因素很多,市场的需要状况、竞争状况、文化习惯、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等已经行业发展的特点等,都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三、对政府部门帮扶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提出的相关建议

1、政策扶持

(1)提供税费优惠,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仅凭银行的力量还是有限的,还应积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协调各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财税支持及服务政策,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调整税负,提高工作效率,以利于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在此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减税减费、免税免费减轻企业经营负担;通过政策力量,对部分融资过程中必须产生的费用进行规范、降低。

(2)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的中小微企业局可先建立各地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企业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供社会查询,以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服务,为金融机构扩大信贷切入点提供基础支持。

(3)政府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工作奖励补偿力度,推动相关机构的服务意愿,具体措施方式有:一是设立地方小微企业服务奖励资金,或者在政府对银行年度考核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内容;二是设立补偿奖励资金,根据年度贷款余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奖励;三是地方财政性存款的存放,由财政部门联合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根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作安排,以提高银行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四是表彰激励,根据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额度,每年评比先进。

2、银行融资

(1)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区别于传统产业、行业,个性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

(2)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核,应以企业负责人的信誉状况、水电气等费用开支正常与否、企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是否足额、薪酬福利发放是否及时等情况为主,转变原有单纯的偏重于抵押物作为放贷标准的状况。

(3)丰富融资品种。在融资产品上灵活创新,如:交存一定额度保证金的借款人互保联保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原材料半成品等存货质押贷款、应收应付货款质押贷款、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资产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账户限额透支、为大中型企业配套产品的产业链贷款等。

3、服务体系健全

(1)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服务机构,重点加强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信息平台、产品检测信息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小微企业物流服务平台等“一个中心、六个平台”建设。

(2)健全小微企业服务长效机制。要建立市、镇领导干部联系小微企业制度,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小微企业要密切走访,及时有效地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9)

近些年来,政府应对科技金融提起了高度的重视,将科学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视作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项重要策略,并且不断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直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推动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激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间接性地促进创新科技金融的发展。

1.2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银行,而资本市场通过社会融资的能力还比较低。为了响应国家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我国的大银行也开始着眼于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另外,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门设计了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信贷产品组合。除了信贷之外,还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业务,为此类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股良好的金融环境。

1.3科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充分挖掘资本市场的潜力,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较为重要的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现状,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从而加速资本市场的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应用于企业发展中。尤其是在税收方面,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融资方面的税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1.4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科技创新相关行业,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投资的领域。在我国一些高校人口密集区,汇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却还未能形成高科技产业聚集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投入,而风险投资机构在这一领域上的投资,大大地改善了这种局面。虽然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时间还不够长,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对于我国将科技创新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政府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然而,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政府的财政投入对于众多的企业来说,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国家为了能够迅速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其财政投入对象集中在了较为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比较小。另外,由于科技金融的风险性较高,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投放时的检验要求较高,并且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合格证明,也很难得到财政支持。

2.2金融机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造成信贷困难的最大原因。首先,商业银行目前还未能针对此类企业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差异化的企业信贷标准,并且信用担保体系依然不够健全。其次,虽然金融机构针对科技金融方面的贷款额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此类业务在金融机构所有的贷款业务总额中所占据的比例增长却不明显。最后,科技保险还比较欠缺,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2.3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够稳定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波动性较大、稳定性较低的特征,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者众多,使得资本市场并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提供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低。同时,由于政府的调控作用,资本市场自身的资本配置功能并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效,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4风险投资机构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我国针对于风险投资的相关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当前的风险投资机构大多数都是以公司制的形式成立的,税收方面与其他行业的公司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存在双重征税的情况。二是我国的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还比较少,导致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效率比较低。三是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旦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发生风险问题,就会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3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3.1科技性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路径

一是要提升企业自身信用水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用是立足于市场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信用,才能够通过融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通过提高自身财务透明度、增强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设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金融的发展本质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地为自身注入发展活力。因此,此类企业应当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实力、招纳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更多的创新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三是企业管理者要提升法律素养。作为管理者,应当通过阅读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明确国家对于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合理运用国家有利政策的同时,规避法律风险。时刻关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的变化,引导公司投入到国家的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中,成为高新行业中的积极分子。

3.2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方面,国家要不断完善创新基金相关法律政策,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该类企业提供更好的税收优惠,刺激科技金融的发展。另外,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贷监管。其次,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当运用更为科学的手段,加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最后,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一方面,政府应当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鼓励高校革新人才培养手段,提高大学生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要以更好的政策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使其自愿投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工作岗位上。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来搭建人才培养网络,让人才培养更为灵活。

3.3金融结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第一,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标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金融机构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进行评断。而是要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标准,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研,明确该类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为其提供更为合适的信贷服务。第二,创新银行组织形式。商业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可以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业务部门,或者单独设立针对该类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信贷服务,使银行的资源的资金资源得以更好的配置,降低信贷的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与担保机构建立稳定长效合作关系。金融机构应当意识到,与担保机构的稳定长效合作,有利于分散业务风险,对于规避信贷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应当努力寻求担保机构的友好合作,共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4科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路径

一是要革新发行上市制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为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应当不断地优化上市企业的财务披露以及治理等方面的标准,提升上市制度方面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为科技领域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完善退市机制。落后企业退市失败将会长期占用资本市场的资源,我国应当不断地完善退市机制,及时地清除那些不符合市场标准的企业,提升退市制度的实效性,让资本市场资源得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三是要重塑资本文化。我国资本市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塑造具备长远发展价值的资本文化,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注重国家利益,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3.5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10)

一、校企协同创新基本概念、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校企协同创新,就是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关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校企协同创新对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提升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校企协同创新是构建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其次,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实现优势整合;再次,校企协同创新是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最后,校企协同创新关键是形成统一的意见。

二、中国高校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的校企协同创新还是处在起步期,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现状:

第一种,学校引进企业生产现状。目前在北方的很多大学校企协同创新都存在下面的现状:企业受地域的限制和厂区规划的限制,没有自己的研发基地,他们就采取走进校园的方式,在校园内建立企业的研发生产线,将“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在高校内进行。而高校也将自己的研发队伍充实进去,将高校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施用到企业的研发平台上。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的要求,也锻炼了高校的研发队伍,是双赢的结果。

第二种,实习与教学相结合、研发与生产相交替现状。在许多高职类高校、工科技术类高校则存在这样的校企协同创新现状:每年组织学生去企业的生产线进行实习,根据生产的实际,进行研发,研发的地点可以是企业的研发基地,也可以是校内的研发基地,再将研发后的成果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线。

第三种,校企协同创新互动的现状。还有一种现状就是企业与高校互相进行互动。企业将先进的研发设备送至高校,在高校的研发基地,对企业的研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采取“传帮带”的形式为企业培养研发人员;也可以让企业的优秀工程师进入校园为高校的学生授课。高校的研发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支持,而企业的研发也离不开高校的技术支援,对于校企双方来说,这种互相聘任的方式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第四种,“订单”式校企协同创新现状。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委托高校派出相关专业的研发人员,到企业继续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企业派出相关的研发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培养、壮大企业的科研队伍。

三、美国高校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美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实行“企业大学合作研究计划”,也就是美国的校企协作创新,并立法进行了规范。美国的校企协作创新目前的发展现状是:

第一种现状,企业对大学进行科研进行投资。企业与高校签订科研合同,企业给予高校资金援助、转让科研设备、设立由企业支付薪酬的教学或研究职位。

第二种现状,企业与大学联合进行科研研究。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联合研究机构,高校出技术力量,企业出科研资金与相关科研人员,这种模式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企业进行服务,根据企业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企业在这里是主体,管理机构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以高校为主。

第三种现状,大学参加到企业的科研中。利用企业先进的科研设备,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将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将高校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企业中去进行研发的一种模式。

第四种现状,就是允许大学里的学生到企业去打工,进行勤工俭学,这样企业既可以得到想要的生产力,学生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很多的美国企业都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考验,很多勤工俭学的学生在毕业后都签到了曾打工的企业去工作。这属于校企协同创新中对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方式。

四、中美高校协同创新的对比

通过上述对中美两国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大致介绍,我们做一下中美高校协同创新的对比:

1.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美国的很多企业都是由知名大学孵化而来,而我国的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开发还不够深入。

2.校企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美国对这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而我国的校企协作创新在这方面还模棱两可。

3.校企协作创新的灵活性。美国的高校在这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由于我国的校企协作创新刚刚起步,在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模式上还不够灵活。

4.校企协作创新的多方性。美国的很多高校都进行的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协作创新模式,而我国的高校开展的多是一对一的校企协作创新模式。

五、结语

从中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校企协同创新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都是以后校企合作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比较中,我们也认识到,地方高校发展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高层次科研项目少、高端人才引进难等难题,只有做好校企协同创新,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资源共享,才能使校企双方做大做强。通过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双方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篇(11)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融资;风险;信用

一、前言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靠老牌的工业企业及资历雄厚的国家企业,更多的应该转向技术型企业,我国于2006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科技及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融资始终是其发展的瓶颈。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支持已经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银行的自增强,贷款决策越来越市场化,但银行在企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大量资金。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与风险性、高投入性、高收益性等特点,相应地在融资需求上要求融资市场化、多元化、组合化和社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其特殊的成长发展规律,不同阶段融资特点及方案不同,所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出发,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怎样的融资服务体系来获取战略竞争力,从而实现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换取超额利润和增加价值,十分必要。

二、现状分析

(一)企业融资现状

合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元素,但其在初创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成活率并不高。选择合适的融资服务体系,必须与合肥市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相对应,分析如下:

(1)大部分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且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比率呈上升趋势,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度,资金拖欠的情况也呈上升状态。

(2)在融资过程中,四大国有银行持有的资产负债仍占很大比例,部分企业采用自筹资金模式,但所占比例较低。

(3)融资目的多样性:扩大生产、购置固定资产,从而占领市场份额。

(4)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贷款的申请缺口较高,存在缺口的企业生产状况良好,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有效的资金保障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

(二)政府政策现状

合肥市科技局牵头制定了《合肥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将无形资产“变现”,缓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扶持其发展。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的通知》及《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科技金融产品实施细则》的要求,合肥市科技局与杭州银行合肥分行、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合作启动了“合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新途径。

三、存在问题

(一)直接融资渠道过少

资金来源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在银行贷款方面又主要依靠银行短期贷款,且对政府财政拨款依赖性较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规模。

(二)间接融资渠道过窄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更新过快,产品不断升级更新换代,且产品研发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过大,现金流量不稳定,银行信贷过于集中,多集中在四大国有银行。

(三)政策性融资渠道效果不明显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政府的作用多为启动各方面的资金,效果不明显。且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仍不成熟,往往不能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等采取有效的支持。

(四)融资成本较高

高风险性,融资成本较高。

四、融资体系构建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分离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中“看不见的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要依托市场需求,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融资的干预,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问题,才需政府提供手段解决,促进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型银行的成长,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政府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参与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鼓励民营担保机构的成立,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从而壮大担保资金规模,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担保服务。

(二)多渠道融资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金融模式,是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要素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缓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企业性质――高科技含量、强创新能力、高风险、高收益,但恰恰是由于这些特性,一旦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成功将会带来巨大收益,政府逐渐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其发展,相信在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会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必然会突破发展瓶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傅梅烂,秦辉,王义嘉.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生命体特征[J].商业研究,2005

[2]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