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42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1)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考的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

一、知识网络的理念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通常,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联系的多维性。三是网络的开放性。

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1.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能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可以便学生综观全局,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虑问题的整体能力,正确把握题意,快速解题。

2.另辟蹊径,化繁为简

高考中,许多推断题、计算题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这一问题时,可以不遵循出题者的意图,另辟蹊径。但前提是必须做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知识了然于胸,实验才能有的放矢

高考实验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原理,其次才是考查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因此,只有系统的构建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网络化、归纳的具体化、功能性质了然于胸,才能对高考中的化学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三、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1.纵观全局,认识整体

总复习时,我们先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即要掌握高中化学的五大块:一为基本理论、二为元素化合物知识、三为有机知识、四为化学实验、五为化学计算等五大块知识。在总体把握这五大块知识的框架下,再帮助学生完成对每一块知识的网络构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

2.抓住局部,把握细节

(1)基本理论部分,可以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主线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另外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以化学平衡来收敛和发散。

(2)元素化合物部分,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一表两线”来构建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知识的主线,如“元素一单质一氧化物(氢化物)一存在”体系;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即形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制法”的脉络。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寻找有机化学的规律,即“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的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

(4)化学实验部分,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高中化学实验,必须以掌握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前提,对二者能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能正确提取。因此应熟记以下双基内容:实验基本常识,如常用化学仪器分类及其使用方法、试剂的保存和存放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及称量、物质的溶解及加热、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仪器的装置及洗涤等;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包括原料、原理、装置、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物质的检验包括常见气体、阴、阳离子及有机物等。

(5)化学计算部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2)

1 “物”信息纳入管理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环境下催生的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在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把信息科学应用于管理科学”的桥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关键。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计算机软硬件课程为主,主要涵盖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 

随着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物”的信息开始纳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该类“物品”某个批次的整体信息,还可以具体化到某一实际的“个体物品”上,也就是说,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变细。相应的,要识别的管理信息粒度变细,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另外,信息传输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线传输,无线传输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间范围扩大,即时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时刻点,而信息存储和处理也不再是单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分布式信息处理。这样一来,可管理的信息变多,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互联成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的数据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管理将变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势必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造。把细粒度的“物”信息纳入管理触发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这些新技术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以点状离散分布于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现在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呈现系统化的特点。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信息处理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容。这样一来,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化调整,并需要根据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和衔接关系,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1]。 

2 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新知识集合的系统化切入不能是简单的“打补丁”,更不能“喧宾夺主”,而且,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知识空间的组织,也涉及知识内容讲授的时间安排。 

首先,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物联网学科方向毕业生未来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给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识别并收集智慧物流等应用需要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之外的物联网新技术的知识内容,以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 

为了让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内容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相契合,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为框架,对收集到的物联网知识内容在“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5个阶段上进行再组织:划分“物”信息在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物联网新技术,通过知识领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单元以及各知识单元中存在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构建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3],辅助参考文献[4]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上,梳理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并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构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识单元、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在兼顾信息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间安排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建议修读学期,以规划课程群的时间安排。

     2.2 建设原则 

(1)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重点,也决定不同知识内容的授课学时。“构建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方向的课程群”首先需要解读该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 

(2)识别学科方向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及紧密程度为依据,将识别出的知识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需要依据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系统融合。 

(3)课程是知识单元的聚合,课程体系是对知识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粗粒度覆盖。识别知识内容,梳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4)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基础课程群。 

(5)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要推陈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丢掉专业固有的知识内容和特色。 

(6)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既要变革知识点的结构等空间因素,也要调整知识点传授和课程讲授的时间(学时)安排。 

(7)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变革时,还要同时调整课程内外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 

(8)承认不断改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在变化,应用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应该与时俱进。 

3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文论述,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基本覆盖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所以,笔者把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限定在物联网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探讨。 

3.1 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养目标描述毕业生未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解读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从上游“产品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到下游的“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5]。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所培养毕业生可能的工作环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物联网產业链中下游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集成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专业与物联网知识体系共有、重叠的基础知识,通过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需进一步引入物联网核心知识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集成与应用。在知识传授时,尤其是在学时总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在原理上“劳师动众”,而要在集成、应用上“浓墨重彩”。这意味着,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级别,进行知识内容的“缩放”:缩小那些原理类知识的范围,缩减它们的授课时间;增大那些集成和应用知识的范围,加长它们的授课时间。 

3.2 按照信息处理脉络梳理物联网核心知识领域 

依据“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阶段所构成的信息处理脉络,把物联网体系结构识别、收集到的物联网技术知识进行再组织,围绕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并未罗列信息管理专业中已有的、与物联网工程专业重叠的且没有变化的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AR物联网技术体系”描述“物”信息处理各阶段的技术框架,把它归属到“物”信息利用阶段。 

3.3 知识体系 

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2]31-42,82-114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4]22-56,针对表1中梳理的知识领域,围绕集成和应用,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最小闭包,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细分知识领域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把一个知识领域细分为多个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见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笔者缩减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部分的知识内容,把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控制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内容浓缩在“AR物联网技术体系”知识领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识细节,把物联网处理层的“MW中间件技术”“CC云计算与服务计算”“DM物联网数据挖掘”“ID智能决策”以及应用层的“IL智慧物流”等知识领域单独列出进行知识强化。 

4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王志良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知识单元、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笔者确定覆盖知识内容的物联网课程及其授课时间和修读学期,得到物联网知识体系的一个课程覆盖——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见表3。 

在表3中,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组成,其中,物联网数据挖掘并不单独成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将嫁接到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的数据挖掘课程中。 

实践环节,除了在相关课程安排有课程内的实验箱实验和上机实验外,还安排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践环节:前者,主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物联网新技术实践(如RFID认知训练、传感器认知训练、无线传感网认知训练等)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监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等)认知训练;后者,则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物联网系统(尤其是软件部分)开发的综合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表3罗列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而且还对每一门课程所含的知识单元需要的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进行细化。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的修读学期为主线,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12门课程的修读学期。 

在课程群实施初期,笔者把物联网工程概论作为唯一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打包成选修课程群供学生整体选修,既保证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能淡化物联网学科方向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验证后,笔者将逐步进行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配置优化,进行更细粒度的知识内容黏合,缩减一些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加大物联网课程的必修范围,争取早日把物联网学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5 结 语 

受物联网技术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冲击,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笔者以智慧物流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为“领”,以信息处理过程为脉络,梳理物联网知识内容;并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骨架,调配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规划物联网课程群,从而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充实血肉,重塑身型。笔者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联网学科方向,有助于其他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新的课程群,还为其他专业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下一步,笔者将进入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实操和验证阶段,在信息管理专业真正“开出” 新的物联网课程群,检验物联网课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调整、完善知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专业固化物联网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 26-2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1-48, 82-114, 124-13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60-89.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3)

物理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还十分的繁杂。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所有的知识都硬性的灌输给学生,在这其中,考虑的是学生外在的作用,而不是内在作用。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思维,现代学生因为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比较开阔,希更多的人可以听听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课,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能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喜欢物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的物理水平并不高。因此选择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笔者以为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值得尝试应用。

所谓网络链接模式就是将课堂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教师将物理知识点利用网络图形的方式一一向学生描述,同时帮助学生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之后将所有有关系的知识点都相互链接,首先是点与点链接,其次是线与线链接,最后是面与面链接,这样整个物理知识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学生由浅入深的学生,将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融会贯通,这样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物理学科的方法。

物理学科知识有有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链接的构建也应该紧贴生活实际。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子系统尽管差异性明显,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相应的联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点 、线组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教学中,这是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得以应用的原理。

教师要想发挥好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就需要了解如何讲点、如何讲面,如何点、面结合。正常情况下,教师针对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要讲透,而针对面则要讲完整等,点、面结合应该恰当好处。将其具体应用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应该对物理课本有全面了解,掌握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其中的脉络,每个章节、每个单元的重点以及难点都有深入的了解,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才能够将物理知识以网络链接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们。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了解教学主体,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脑中形成整个网络框架。

运动与力是物理学科中重点以及难点的章节,这一章节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同时还涉及到了经典物理,另外,还有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网络链接模式的运用,这一章节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

图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知识同时也自成体系,每部分知识都可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网络框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章节网络图。

2 物理教学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基础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形成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又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喜欢物理是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喜欢物理学,是开启人生幸福的一次机会。我们物理老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希望学生不仅学好物理、还选择物理。如果选择物理就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态度、选择一种视角、选择一种行为。

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数学和物理化学是基础,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知识尤为重要,物理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拓展学习和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专业为例,笔者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形象的表述成“树“形网络框架图,以扎实的物理为根基支撑和扩展着各科知识,形成机电专业各科知识结构的一体化。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中,数学是核心基础,物理是在数学支持下,发挥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石作用。没有物理力学知识,就无法拓展工程力学知识,没有物理电学知识,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有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制图技能,微机操作技能,我们就具备了“养育”机电一体化的“土壤”。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4)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高考考查的范围及能力层次要求。精做高考题,可以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了解高考题命题规律。这样在复习中才不会偏离考试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处理好几种关系,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1)现行教材(有机化学)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山东省的教材有两套:人教版和鲁科版,两个版本的知识体系编排差别不大,但在部分章节的部分知识点上,侧重点还是各自有所差异。但高考命题山东省是统一命题,试题却完全相同。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比较两个版本的相关知识求同去异,在复习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处理好有机化学部分和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有机化学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必考的内容中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分,如若和选做的有机加起来,那就举足轻重了。所以再有机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常见物质的结构、性质要非常熟悉,反应条件,方程配平等细节要注意记清。和其他化学知识一样:代表物质记性质,同类物质看特征,特征一样性质同。不管是有机还是无机复习方法都总是相同的: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同类可由此及彼,特殊单独记忆。

(3)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有机部分的内容必修中知识点少,难度也小,基础性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学习记忆都很容易,所以复习过程中归纳总结轻松,但对于选修部分的有机,知识点增多,物质类别多,反应的类型也增多,反应的复杂程度也有所加大,这么多的内容要全部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让学生明白《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太难的反应《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可以去掉,而对于《考试说明》中要考的内容,如果自己使用的版本没有介绍到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争取在复习中做到:必考的掌握清楚,考到的学生能够自己分析,以“渔”取“鱼”。

3.明确常考知识点,高度重视课本复习

这一模块常考知识点有:①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聚合反应)②官能团的名称③有机物的性质判断④有机物的结构简式⑤重点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如醇的催化氧化、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醛的银镜反应等)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⑦简单有机物绿色合成路线的设计和评价。

基础决定能力,基础决定成败。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都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影子”。无论高考题怎么出,大部分都会落到基础知识的考查上,那些在高考中创造奇迹的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基础知识牢固、熟练、全面、扎实的学生。所以,在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夯实、熟练上,决不能好高骛远,喜欢偏难怪新,浪费时间、精力、体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既是解决问题的本源,又是能力提高的根基。

4.学会归纳,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有机化学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晰,在复习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1)夯实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下功夫记忆基础知识。如对比记忆,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和性质,代表物、典型反应进行对比记忆。如整体记忆,利用化学复习资料 总结的“有机物的分类与性质”表格从整体上进行记忆。如分类记忆,如有机反应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可以记忆每一类反应的各类物质的典型反应;也可以以反应条件为分类方法记忆典型反应,如浓硫酸加热为条件的反应有醇消去、酯化反应、酯类糖类的水解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为条件的反应为水解反应(酯的碱性水解、卤代烃的水解)、中和反应。各种记忆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2)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的有机物多,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但有机化学又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贯穿《有机化学基础》的一条主线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有机物的性质相似”,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以一知十”。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做到事半功倍。如可以以官能团类别为主线,把物质按“脂肪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的顺序,将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代表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主要化学性质、制取方法、来源和用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

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进行模块内综合,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5.突破信息,加强推断题训练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5)

2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高中生物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逻辑特征,这些知识都是由前辈生物学家、学者实验、概括、总结而来,显得比较抽象,如果仅仅凭教师的讲授,学生还是很难把握的,会觉得课程十分枯燥,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声像结合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这些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导”这个难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出一体化兴奋传导的路线,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兴奋传导机制,化解这个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对“渗透原理”有些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蔗糖分子与水分子的动态运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分子运动状态和量的变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从而理解这个知识点。可见,信息技术在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将原本静态的知识结构生动化,原来单纯的认知性学习贴近学生的需求实际,便于学生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中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同时,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能够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来完善教学手段。生物学科在信息技术的“窗口”化展示中,有助于学生从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联系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增进对现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学习信心。

3通过信息技术,增大生物知识容量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生物知识的容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运用信息技术将生物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模拟出生物原理、概念产生的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更多的信息,从而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的时候,在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通过计算机准备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去想象,主要是PPT展示的画面,包括克隆技术的发展、太空生物技术研究、基因研究进展以及袁隆平杂交育种的农业技术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情。现代建构主义在推进课程知识整合中要强化对学生的关注,生物课程教育是研究生命科学及人类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既有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生物实验内容的完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知识的整合中,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形成,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从知识点的衔接、课程整合程度及方式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断调整知识整合的力度,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1]。

4提高教师素养,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之下,要想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完好地结合起来,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师应该在具备现代化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前提下,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结合合适的教学内容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处理,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完整地认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演变状态,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真正做到发挥信息技术的能量,适时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从多种教学途径中进行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拓宽学生课堂教学渠道。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教师要从自身备课活动中强化学科间的知识衔接,勇于尝试,积极创新,以生物学知识为基本,开拓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路。同时,面对未来学科间的整合与协作,教师要从学科的发展上主动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将生物学与化学、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知识进行密切联系,从课堂知识整合到学科知识互补,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建构,特别是在信息素养的提升上,教师要从自我观念及信息能力上自觉、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构建多样化生物教学平台与环境,为生物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6)

基础物理化学作为工科院校四大化学中最后一门讲授的基础化学课程,课程难度较高。讲授物理化学时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学生在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需要牢牢掌握物理化学各章中概念、基础公式,并能够掌握其应用条件,这是学好物理化学的根本。其次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对物理化学内容向深挖向广探,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1]。我校针对冶金、成型、材料、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热力学内容几乎占到总学时的1/3,这就导致其他章节讲授内容较少,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改善目前的情况,考虑到前设课程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紧密联系,在物理化学内容讲授时可以以无机化学基础为前提,少学时高质量的完成物理化学课程的讲授。

1热力学授课内容现状分析

以我校使用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和《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为例。在两本教材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和电化学中均有知识点的重复,相比而言,两本教材在化学热力学中重复知识点出现的频率最高。具体涉及到的重复的热力学知识点是:1.1热力学基本概念无机化学教材中系统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体积功(W)、热(Q)、热力学能(U)等。不论是从文字描述还是由基本概念衍生的相关计算上,与物理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的讲述基本一致。1.2热力学基本定律化学热力学的基础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三个定律的文字描述在两本教材中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自发过程、熵增原理在无机化学中也有明确的描述,这在物理化学教材中也是重复出现的。1.3化学反应中所涉及函数无机化学教材中化学反应所涉及到的化学计量数(νB)、反应进度(ξ)、标准摩尔反应焓(ΔrHmθ)、标准摩尔反应熵(ΔrSmθ)、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rGmθ)等函数的概念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所涉及到的计算,这些概念的引入及计算的方法与物理化学的讲解基本相同。1.4其他热力学物理量、判据及方程无机化学教材中热容、恒容热、恒压热、化学反应等温方程、Van’tHoff方程等内容的引入、方程的结论及应用与物理化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是重合的。综上,重复性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无机化学教材中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部分,占无机化学热力学课程内容的25%左右,后续物理化学课会继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虽然无机化学的讲授重点在概念的介绍,而物理化学的讲授重点在概念的引入和推导,但在讲授物理化学时重复知识点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如何将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授,既可以有效地缩短热力学的讲授课时又可以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2提高教学质量的宗旨与措施

近几年,我校物理化学教研组主要针对物理化学热力学的讲授进行实践,密切关联无机化学的热力学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以下几条途径:

2.1优化整合,统一知识体系

优化整合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中热力学知识体系,降低知识点的重复,特别是物理化学课程讲授中,对于重复的知识点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有限的课时中做到升华与提高,注重热力学知识体系的统一。优化整合要在两门课程的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安排、课件设计等方面着重体现,避免学生重复地接受热力学知识,产生惰性。

2.2追根溯源,建立逻辑思维

对于后续课程物理化学来说,在无机化学中已比较充实的部分内容可以简单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巩固提高,再用较少的课时加以总结[2]。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对于热力学基础中热(Q)、功(W)、热力学能(U)、焓(H)的定义及应用范围,热力学的几对基本概念讲授得都非常充分,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点,这与物理化学的讲授内容基本相同。相比而言,在习题的练习方面,无机化学中热、功及状态函数的题目众多,已涵盖了物理化学中的教学内容。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更应注重的是深挖理论基础,注重推导,着重建立逻辑思维。

2.3详略得当,强调来龙去脉

物理化学课程是学生初步建立逻辑完整性的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3]。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接触无机化学,掌握了一定的热力学基础知识,但刚进入大学新生的数学、物理知识储备有限,在讲授无机化学时只能给出结论,学习内容不完整。学生对部分内容掌握较好,但是缺乏整体系统认识。如对于“孤立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中“孤立系统”就是按照定义来界定的无能量交换、无物质交换的系统,但在物理化学在处理“绝热系统”,尤其是利用熵判据来解决可逆与否的实际情况时,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本质上讲就是对孤立系统概念的理解不深入,缺乏对知识相互联系的认识。再如无机化学课程中恒压热Qp和恒容热Qv讨论的非常多,在无机化学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仅凭记忆去记忆公式是经常会犯的错误,因此在物理化学课中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Qp和Qv的认知要系统化。因此,强调物理化学公式的来龙去脉是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4深入浅出,防止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没有进行过严格的推导,经验自然累积的结果[4],容易产生错误的观点。物理化学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惯性思维,它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物理化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惯性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强化训练,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化学反应焓的计算,学生经常认为化学反应焓在任何温度下均可带入298K的公式进行求算,这就是惯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在工业的实际运用中,升高温度是常用的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加工业产率,因此求算非298K下的化学反应焓是更贴近实际情况的。非298K下的化学反应焓是通过基尔霍夫公式实现的,该公式是物理化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不仅是拓展了化学反应焓的温度求算范围,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在无机化学中形成的惯性思维。通过实例说明与理论概括,纠正了学生对反应热的惯性思维,同时也建立了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

3结论

重视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关联,对热力学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大幅度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在授课中使学生感到物理化学是在无机化学知识基础上的纵向深入,是逻辑思维建立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减少机械重复,强调热力学知识的追根溯源,注重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深入浅出地讲好物理化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白月光,马占芳,王玉洁.重视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联系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J].大学化学,1995,10(1):15-17.

[2]王小兵,卢文贯,任健敏.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整合与优化初步探讨-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4,29(2):23-25.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7)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缺乏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进而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性.虽然初中物理注重基础教学,其实际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并且带有显著的应用性,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化的讲授,以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则学生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最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真正实现,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物理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汇总成结构鲜明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知识的总结与教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就能够明确地抓住声音定义、声音特征以及特殊声音等知识的节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或者是声音的响度、声色、音质等知识节点,进而有效地对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并凭借记忆框架把握好章节知识的实际排布,以深入理解物理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知识应用的推理过程,以难点映射出知识的节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知识应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随堂的习题来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这一过程中,习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而这些应用技能的掌握需要借助习题与知识点的密切结合.在章节知识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习题思路推导等方式,为学生查找出解题的难点与关键点,进而以难点和关键点来映射出知识应用的有效节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保障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引入杠杆的表示、滑轮的设计、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大小的计算等习题,让学生逐步明确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并以解题的思路与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杠杆三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判断、滑轮阻力以及力的方向等关键的知识点,再借助知识结构图的有效总结来明确这些知识点作为简单机械知识运用时关键节点地位,促使初中物理知识的高效运用,并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三、借助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实验的注意点和易错点展现实践知识的节点

除了物理习题的有效解答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内的物理实验同样是物理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单元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会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步骤,并结合课程的实际知识以及实验的安全知识来进行实验,力求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整个单元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重点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点以及实验的特殊注意点都是整个物理单元知识的节点,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8)

“有机合成”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以有机物的合成为目标,复习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基本有机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促进结构观、联系观、转化观的形成,而在后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教材又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原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知识应用的深广度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的有机合成问题,通常包括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解析和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设计,从对化学科学的理解、信息素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习和评价要素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制高点和生长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素材,因此,将“有机合成”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主题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将第一课时中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将对综合性更强、开放度更大的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第三课时,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完成对新物质或功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单元学习主线的设计和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本单元学习活动主线设计为:官能团与有机物的转化,在分析各种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有机物转化的本质,进而形成官能团转化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策略合成方案解析,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分析、评价真实背景下的实际合成方案合成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造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案。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服务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原则,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保持单课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前后各课时之间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性和螺旋式上升,鉴于此,本单元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1)回顾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从化学键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2)以有机代表物间的相互转化将各类官能团的联系系统化。如要求学生以有机代表物为例,用方程式说明“醇醛酸酯一条线,乙烯联系一大片”的含义。(3)设计恰当“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教学片断1]问题1:①环氧氯丙烷是制备树脂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以下是其中的两条合成践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件)。

(问题转化策略、正逆向递归策略)

2. ①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O2等。

若将②、③两步反应顺序颠倒,也可以得到C,但实际上是不妥的。请你指出不妥之处_____。

②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什么?

(新信息介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

3.①多沙唑嗪盐酸盐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②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师生交流]见图2所示。

(式型匹配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4)学习反思,由官能团间的转化反应到新物质的获取策略进而引发对合成方案的关注。第一课时作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以内省式的独立思考、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师主导问题的提出并作为问题讨论的首席参与者,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提出核心任务,应用逆合成方法的原理解析有机合成方案。把第一课时获得的学习成果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检验反馈、拓展应用。选取经残缺设置后的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真实的合成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物质分析原料的正向推衍、产物的片断解析、新信息的合理插入、官能团的正逆向对接,直至全部合成线路的贯通并将分析结果运行检验。线路分析合成顺序的科学性、合成路径的简约性、目标产品的产率、环境保护等。准确表达按要求正确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识别反应类型等。

[教学片断2]问题1:尼龙-66被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两条合成路线)。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②_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试评价中间产物E的两条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_________。

(知识应用,在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过程中提高分析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略

2. 以苯乙酮为原料的苯氧布洛芬钙合成路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一:氯化亚砜(SOCl2)可与醇发生反应,醇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氯代烃。

信息二:已知:

(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的结构简式;

(2)写出苯乙酮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必须含有苯环和羰基)

(应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解析有机合成方案)

[交流](1)物质分析的策略与过程:见图3所示。

(2)同分异构体书写(见图4所示):

合成方案的解析是对第一课时知识和方法的拓展、组合型应用,而合成方案本身又是第三课时方案设计的范例,方案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对第三课时学习活动具有内在的支撑价值,因此,本课时在全单元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为问题解决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第三课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设定问题的综合度,提出若干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比较优化、个体体验内化等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时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产物的合成为问题背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依据逆合成方法的原理,在联想创新中设计方案,在比较评价中优化方案。本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教学片断3]问题1:香豆素( )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以

乙醇和邻羟基苯甲醛()合成香豆素的合成方案。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本单元教学设计始终定位于以有机物之间官能团转化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两类反馈检测题,一是对给定合成线路的解析,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理解水平;二是合成方案的构造,如“有机玻璃、涤纶的合成方案设计”,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应用水平。

3 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要突出“生本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创的心理能动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师生间的内在心理共鸣与外显教学共振的和谐统一。因此,一定要重视 “学情调研”,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当前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及心理需求(包括应对考试的需求), 把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加强、认知结构的有效改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直至化学科学观念的有效形成,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通过作业与考试分析、学习过程观察、交流与访谈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师生共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设计要落实整体性、发展性。一方面单元教学应服务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自然具有整体性特征。单元内课时教学活动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各课时教学活动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有机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应落实在理解有机反应本质,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结构观、转化观、应用观,培养问题解决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发展性则应落实在官能团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合成方案、应用知识设计合成方案的学习活动预设中。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9)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情境创设;问题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4)7?C0045?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面临的现状

目前江苏省高考总分只计语数外,化学只需达到相应等级即可。受此影响,化学学科地位严重弱化,课时数也相应削减。以前高三复习所采取的第一轮次知识点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轮次专题复习强化重点的模式已被摒弃,大部分学校将两个轮次复习有机整合为一个轮次。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无疑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2008年以来的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可看出,原先元素化合物的典型考查方式――无机框图题已淡出,取而代之的第一是Ⅰ卷选择题中给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第7题,这类题借助于课本中已学的物质制备或转化为载体(例如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硫酸工业、侯氏制碱、从海水中提取镁等)进行考查,难度系数不太高。第二则是Ⅱ卷中的工业流程题,这类题以真实新颖的工业流程为背景,往往整合了元素化合物、概念原理、实验等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高考对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从事实性知识向综合性应用转变,元素化合物更多地成为考查概念原理、方法与能力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教学时相对淡化知识、强化应用。

学生是在高一上学期《化学1》中完成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当时尚无多少理论支撑,也没有纳入到周期表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在高二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处于严重割裂状态,不能很好地融合。故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外,还承载了一个重要任务,即将课本中概念原理、实验、计算、物质结构等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

基于高三化学复习时间少、任务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精选复习内容,第二要采取有效的复习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时,笔者尝试将所需掌握的主干知识设计成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来进行,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由于创设的情境是全新的且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学生保持了适度的新鲜感;问题设计打破了模块的界限,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视角发生转变,同时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故教学效果良好。

2 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先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学情,从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作为教学内容。其次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创设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情境。最后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能覆盖所需复习的知识点,最好能与其他模块(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实验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3 教学案例:二氧化硫复习

3.1知识点的梳理和筛选

3.2 创设情境

本节课创设了两个情境,一是从学生熟悉的葡萄酒引入,通过探讨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作用、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定量检测复习其还原性;二是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定性吸收来复习回顾其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3.3 设计问题

4 元素化合物复习教学的思考

4.1 情境的创设应主要体现物质的应用

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样的,最好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体现“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的理念。2014年江苏《考试说明》所列的典型题示例中与元素化合物相关的试题考查的均为物质的应用,甚至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中所给出大都是有工业应用背景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除了重视相互转化关系框图的建构,更要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着力架设化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化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钠的化合物的复习可借助氯碱工业、侯氏制碱、钠的制备等工业展开。在钠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网络形成的同时,可以将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原理等进行有效整合。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融入钾的制备,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移动的角度去理解工业用钠制备钾的本质。再如铁的化合物复习可以借助净水剂来展开。亚铁盐和氯气、铁盐、高铁酸盐均可作为净水剂,以三者的制备、相互转化及对净水原理的探讨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4.2 问题的设计应打破模块的界限

由于学生在高一学习元素化合物时缺少理论内容支撑,也没有纳入到周期表中学习,他们会觉得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散性强,不易记忆。高三复习正好将元素化合物作为载体将理论与之有机整合。所以问题设计时要有意识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方向、物质结构等板块知识。

例如复习铝的化合物时可借助铝的冶炼为情境,以铝土矿中Al2O3的富集、Al的冶炼为主线,基础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加上铝的精炼。问题设计如下:

另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置的层次不同。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问题可以设置得较为宽泛,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可以大一些,与其他模块的整合程度、综合程度可以更高一点。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问题设置要稍浅显一点,铺设的台阶更多一点,综合程度小一点,要循序渐近。

4.3 复习教学应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观念

宋心琦教授曾表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的载体。复习课教学也应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观念,如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和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

例如,二氧化硫的复习可体现物质的变化观: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通过加合适的氧化还原剂实现,改变介质的酸碱度可以实现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如二氧化硫、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的转化。通过加入合适的吸收剂,消除有污染物质等。另外还加入了实验的基本观念,以及正面的视角来审视二氧化硫的作用,体现化学的价值观。

最后要感谢金陵中学的戴建良老师,铝的化合物复习的部分情境和问题取自他在天一中学公开课《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戴老师精妙的情境创设和思考问题独特的视角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10)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改革当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结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手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渠道,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将信息技术的动态性、形象化、具体化等形式整合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实现高中生物知识难点的探究、高中生物教学微观的突破、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丰富、高中生物教学资源的共享。

1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只做生物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应只是被动的学习者。传统落后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可以改变传统倚重于灌输知识的落后模式。将高中生物教学建立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形式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差异特点的发现,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将高中生物教学建立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网路资源与生物知识相互交融,网络资源与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物质基础上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信息技术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知识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用仅依赖于教师,可以在教师的有限知识的指导下,主动利用网络进行生物相关知识的无限获取。将生物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进行展现,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无为现实、化繁琐为简单、化枯燥无味为丰富多彩,最大程度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主动探求知识的内在动机。信息技术模式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课改注重学生自身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相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相应的探索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根据自己的思维、条件、兴趣等达成自身个性化的学习,达成创造能力的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性的学习条件,从而达成生物知识的深化认知和理解。

2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整合意识和认识程度肤浅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在整合的内容上产生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将计算机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即可达成整合目的。这种肤浅的认识未能达成技术与知识的高度融合,未能将两个独立的整体合二为一。技术第一的错误观点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知识相互整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第一位,未能从生物知识的实际本位出发,导致教学活动突出的是信息技术产生的效果,过度地对生物知识进行装饰和修饰,导致教学内容臃肿杂乱,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结果不理想与不现实。整合导向出现偏差部分高中教师只追求眼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追求学生计算机应用程度的表面化,严重忽略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主导信息技术的使用全过程,学生依然是附属品,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改变,未能达成传统教学思想的深入突破。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深度尚浅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开放式、全方位式。但是现存的高中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处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过渡阶段,许多知识内容仅仅停留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和展现上,导致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空谈,传统教育改革没有实质性进步。

3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的内在优势,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生物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将高中生物知识的实际内容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以信息技术作用于课堂教学,设定合理的教学情境,实现生物知识的图、文、声、像的高度集合,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如在“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进化的主要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细胞分裂的动态化,在实际的观察中感受基因突变与重组的魅力,在真切的环境中感受染色体的变异。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选择和利用,使高中生物在教学设计上达成整洁美观、教学视觉上达成生动悦目、教学听觉上达成清晰动听,从而达成教学环境的整体优化、教学效果的整体深化。借助信息技术电子平台,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高中生物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度与程度越来越深入,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显浅,信息技术无法达成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通。所以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感情线为基础,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情感攻陷策略,为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奠定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媒介,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电子交流平台,向学生传导多样化的反馈信息,与学生及时进行了解与沟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平台与学生进行生物知识与学习情感的沟通,对回答正确或操作适当的学生给予鼓励,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出现偏差的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及时改正,以此奠定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引导自主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在校园内的主要体现在于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这两种技术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要将信息技术的外部条件与高中生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相整合,为学生创造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网络资源的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生物知识的内部建构。总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相融合、相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整合观念,以双面观点看待整合的弊端与进步,以学生作为整合的主体,达成技术与知识整合背景下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锐.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篇(11)

    2基于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化学类课程整合途径及方法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相关课程放在一起,而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2.1重新调整课程设置需对专业课程设置重新调整,把无机化学跟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程,放到第一学期开设。全面、系统地介绍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其目的是更好地为后续基础课,特别是为药物分析、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高职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服务于专业的高职教育特色。把专业课程中所需的,与两门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作为主要内容,合理地、有机地与专业课程衔接。为使教师方便教学,建议编制校本教材整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内容,教材内容经整合后,删除了原化学分析的原理重复部分,使内容更加紧凑,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化学分析课程内容重点放到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案制定等实际应用上,更加贴近化学分析的特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本教材中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了精简,减少了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繁杂与教学学时少的矛盾,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基础化学的整体思想。整合后的新课程由于内容紧凑、合理、连贯、执教时教师更容易加深理解、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容易接受。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整合后的课程避免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节约了理论学时(无机化学72学时、分析化学72学时合计144学时,整合后总学时为108学时),理论学时减少36学时,而实践学时相应增加12学时。整合前后教学内容及学时对比见表1。

    2.3教学资源整合(含教师和教学设备)药学类专业教师应统一思想,认识到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在教师安排上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放到同一教研组,方便课改。另外需把化学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整合,设计为“教、学、做”做一体化教室。加大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力度,更新设备改善条件,调整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构建由化学类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渗透,交叉教学的多学科教学团队。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分科教学只需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可以承担教学任务。整合课程的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教师需转变教学思想相关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两门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授知识方面要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及技能性,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应突出以专业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从自我学习做起,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储备,积极主动地了解后续相关学课的研究进展。抽时间听后续专业课教师的课。以便授课内容不至于脱离专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