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21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1)

一、反思教学内容,实现因材施教

以往,我较少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往往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总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分层次讨论探究,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时,设计问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它有哪些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度,求它的顶角度数?(3)如图1,在等腰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C的平分线BG,AD交于点E,EFAB,垂足为F,求证:EF=ED.(4)如图2, ABC中,AC=BC,∠BAC的外角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若2∠ADC=∠CAD, 求:∠ABC的度数。这几个问题逐层提高,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布置作业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除让其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外,再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多加思考,多动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作业时让他们尽量完成教材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教材上难度大的题目不作要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反思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我布置两道解答题,让学生在课堂练习,然后组织学生订正,并复习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等知识点,再布置两道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学生继续做练习,我讲完第3题时刚好下课,第4题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我反思这个教学案例,觉得学生成了解题机器,课例中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生成的数学理解、产生思想方法,被教师的讲解淹没了,师生没有交流,教学过程沉闷、呆板。学生有解题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但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方法却没有得到交流、肯定、强化,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案例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我通过大屏幕演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情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看生活,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情况,然后再提出问题: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关系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联系起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编题比赛,看谁能编出更多的好题。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编题比赛,仅5分钟,就编出了10多道好题,如有的学生提出: 把一只筷子放在碗上,把碗看成圆,筷子看成直线,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反思这个教学案例,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其一,我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出发,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又用鼓动性的语言和有效的比赛形式把学生引到数学活动中来;其二,在活动中形成数学理解。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主张在“自主活动”中形成数学理解,在活动参与中不断生成意义以及新问题。课例中让学生进行了编题活动,编题是一种智力活动,它涉及如何去解答问题,且在编题过程中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被唤醒、被激活,产生心灵感应和思维对接,有利于生成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这比机械地教给他们的算法和规则奏效得多。

三、反思教学理念,紧贴学生生活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2)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已渐渐养成一种习惯,在上一节课之前,常常会先把老的教案拿起来翻一翻,思考上一届的学生在学这个内容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哪个内容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从而明确了本节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和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和教学效果的初评等等。

比如,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三角形作为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已非常熟悉;本班学生对平行线判定及性质和角定义这两方面内容掌握程度好,为探索定理证明方法奠定基础;但是在定理的证明中必须添加辅助线,为什么及如何添加辅助线若引导得不好,学生不容易独立思考并得到辅助线的正确作法。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特别注重在引导的方法上下功夫,从学生的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到联想到平角的度数为180度,再结合原三角形及平行线公理,最终得出辅助线的作法,即“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一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由于有了先前的准备,学生对这个辅助线的作法及接下来的证明都比较容易接受,教学流程顺利进行,也得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样的一节课,使我认识到:我们的课前反思要关注学生可能存在的盲点及思想偏差,不要等到一节课上完了,发现问题再进行反思,其实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损失,教前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对教师的发展非常有益。

二、教学当中的反思

有时候,即便你在上课之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但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就有其不可预见的一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和突然出现的一些难题,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应有一种教学机智,及时捕捉瞬间的信息,及时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对于这种情形我深有体会。

在《降次 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一课中,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x-1)=x-1时,原先我是预计利用这个特殊的方程形式,挖好“陷阱”,引导学生出错,即“认为可以方程两边同时除于(x-1)对方程进行化简”,然后让学生对暴露出来的错误进行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最后得出“方程两边同时除于(x-1),必须有(x-1)不等于0这一前提条件”的正确结论,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牢固掌握正确知识,避免错误;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名学生就站起来发言:老师,我是这样解答:方程两边同除以(x-1),解得x=1,经检验:x=1使得x-1=0,所以原方程无解。理由就是“这是我们以前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过程”他一讲出来了,好多同学都认同了他的看法,这可不是我原先所预想的哦。考验我的时候到了,我灵机一动,先肯定地表扬他“不错,你可以类比地得到解答的方法,说明你有充分地思考问题并进行前后的联系,”然后反问:“你有没有发现这与前面的解分式方程的依据有何不同?”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并对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复习,得出解分式方程的时候,方程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式子,即使这个式子等于0,等式依然成立,不会改变原等式的性质。但是如果两边同时除以一个式子,依据除数不为0这一要求,就不成立了。我乘机再让这个学生进行总结,得出了解答这道方程的解法,并复结不同方程的解法区别,学生学情踊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内容的前后联系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教中反思,有利于挖掘出课堂上教学深度,有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地理解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及应对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自我的提升提供了捷径。

三、教学过后的反思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3)

学者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流行、普及,在社交化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在走向社交化,呈现网络社交化的趋势。教育领域同样不例外,也呈现教育社交化的趋势。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被应用于教学,教育社交学习网站开始流行并运用于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受到了社交化的影响。社交化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教师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以及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只是教师在社交化活动中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分享、交流,专门用于教学反思的情况还比较少。社交化学习的出现为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一、社交化学习的内涵

社交化学习也叫社区学习或人际学习,人们在社交化学习中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人或者人群进行互动分享和学习。社交化学习往往依托于网络。社交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有效的交互[2]。便于分享、互动交流及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社交化学习的显著特点,正因如此,社交化学习满足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技术需要和互动交流的深层次要求。

二、利用社交化技术开展教学反思的优势

通过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分享交流,从更广的社交范畴获取反馈意见,实时和异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借助社交化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炼经验知识,促进教学反思。社交化技术手段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社交网络教学平台或者通过像QQ类社会性软件提供的群视频功能进行授课直播并进行录制,课后教师自己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把视频直接进行分享,让不同的人(学生、专家或者其他非专业领域的感兴趣观众)来给予意见。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获取更多的反馈意见,并且这些互动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化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各种软件在闲暇的时间实现碎片化的教学反思,最后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经验总结。社交化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空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效率,弥补传统教学反思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技术的帮助下,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当然,社交化学习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社交化交流中有可能被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而这些信息对开展教学反思可能无用,教师在交流中有可能“沉迷”,然后偏离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社交化教学反思时要把握好互动交流的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社交化技术改变了交互的方式,把从以信息为中心的交互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交互[3]。通过社交化技术,可以把“志同道合”的教学反思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学主题类内容学习探讨,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交流、定向交流和专家分享,在网络中共同进行教学反思。以人为中心交流的社交化技术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交流群体并建立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反思团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三、社交化技术下教学反思的渠道

1.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理念等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国内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不管是现实(线下)还是网络中(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熟悉的人。在线社交网络就是把我们现实的社交网络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能够连接到一些可能平时不是我们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人,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和空间差异都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4]。借助在线的社交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跟其他人进行协作交流,进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反思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同事、其他教师和专家可以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给予反馈,而且跟教育行业不相干的朋友都可以给予反馈意见,只要教师自己需要或者社交网络中的人愿意。这是传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的。2.微共享和聊天通过聊天工具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社会性软件是指一类基于互联网强调协作与交互的工具,它将技术和人际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5]。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是微信和QQ。通过微信和QQ,教师可以跟需要的人群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时,微信和QQ除了分享和聊天功能,还内置了朋友圈类的社交网络,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接入互联网进行所需要的教学反思,这一社交化的教学反思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3.博客和微博利用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方便地书写教学日志,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选择把教学日志到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借助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互补。4.百科知识共建百科知识共建来源于维基百科共建理念,是指对某个主题内容感兴趣的网民群体共同进行内容的创建、修订和更新。国内代表性的百科共建项目是百度百科。教师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百科共建,进行协作交流,从而在百科知识共建中学习并进行教学反思。5.在线社区在线社区,也即网络论坛,用户在平台上发帖、跟帖,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在线社区和在线社交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方式不一样。处于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人是由已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例如亲人、同学、同事等。人们加入在线社交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持这些已存在的社交关系,或者去继续拓展社交朋友圈。而在线社区没有这一限制,人们通常针对某一共同主题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交流的人可能是认识的,也可能是陌生的。在线社区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提供了在线交流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都可以在其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更为宽松的信息交流环境。在线社区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实践提供了一种互动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使用得当的话可以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过程[5]。

四、借助技术开展社交化教学反思的策略

1.记录教学反思内容,实现自媒体式教学反思教师可使用微博、朋友圈等技术工具发表教学反思,通过时间或者主题顺序等进行教育叙事,想到什么教学反思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形式可以是教学视频、图片、录音或者是文字等。通过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表达自身教学反思需求。通过社交化技术手段实现反思的电子化档案存档,教师可以灵活地通过不同的查看方式来回溯自身的反思过程及反思内容,更好地进行经验总结,达到通过教学反思实现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社交化技术手段,教师可以选择教学反思是否分享、是否互动交流,也可以选择是匿名或实名分享,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反思。通过分享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内容,跟不同人群进行互动交流,进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反馈信息,改进不足。社交化教学反思与其说是改进不足的过程不如说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2.关注社交圈的同事或他人,实现互动分享交流式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只局限于单独的个人反思,还需要借鉴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社交化工具,教师可以关注他人的实践经验,并参与他人的各种实践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传统的教学反思一般以同事为借鉴对象,因为同事容易找到,而且借鉴的对象一般局限在某个特定范围,然而在社交化学习环境中,可供借鉴参考的对象范围呈几何级的增长,可以是社交网络认识的人,也可以是在线社区中不认识的人。在线社交化环境中的交流会比现实更加频繁,而且由于匿名和实名的不同情况使用、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同时存在,这种交流会显得相对更加真实。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反思中借鉴他人经验时看到的只是别人组织好的教学实践材料,不一定能看到更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减少他人在进行反馈时怕碍于面子不敢给予真实的反馈意见的情况。3.加强交流与讨论,实现网络共同体式教学反思社交化技术工具便于开展分享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叙事在社交环境中进行分享,和社交圈人群进行交流,依托社交化技术工具的电子化存档功能收集反馈意见并分类,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反思效果。教师除了分享自身的案例,还可以参与社交圈的各种教育事件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观点,了解别人观点,实现网络学习共同体式的教学反思,通过群体氛围促进教学反思的开展。借助智能终端和网络,配合微信等社会性软件及其支持下的社交网络环境,教师随时记录、随时反思,并随时分享自己的反思内容,跟不同的人群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无处不在的教学反思。通过社交化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实现更多的分享和互动交流,实现比传统教学反思更多的交流反馈,达到较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同时,在社交化教学反思中教师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自身,进而完成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实现社交化教学反思的学习过程。然而,任何东西都存在两面性,在使用社交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反思时,不能被社交化的各种无价值信息和无意义交流吸引,从而偏离教学反思,最终导致效果不佳的社交化教学反思,影响教学反思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虎温.教学反思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

[2]陈澄波,张雷.移动学习:企业培训的分风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云亮,等,编著.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4)

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机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机械,其动作的动力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电动机提供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机电专业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知识程度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现及一些实际应用的设计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为主要目的。其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单元课题三,其主要内容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教材的该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过渡,突出了对基本线路的分析、应用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规律,引导学生去认识、掌握新的线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后期PLC的学习打基础。本次课程属于承上启下的内容,是分析多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基础,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之一。

一、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分析和掌握,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次授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对电动机控制电路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具备探究本次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薄弱、有厌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高的情况,但通过对电动机点动控制、连续控制和多地控制的学习,发现学生已经入门,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合以上分析,制定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见下表。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确定了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难点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际接线及调试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策略

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基本学情,笔者对本节课进行两方面的学法指导。第一,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第二,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完成所要求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最终使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知识内化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难点,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电路图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围绕“说”与“动”而展开,边讲边实践。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使教学过程变为生产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主要采用的是提问法、讲授法、讲练结合法等等。教师引导思路,学生积极思考,一起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顺序控制线路的设计思路,从而得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这样特别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渗透电器原理图的设计思想。讲练结合法,结合之前知识,使学生完成线路图的设计,正确地画出线路图,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为了让“课有所得”,真正让学生学得懂、学有用、愿意学,让课堂活跃起来,把学生注意力牵制在课堂上,笔者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视频简介,复习导入;演示教学,动画模拟;实践操作,验证理论;交流点评,小结全课;积极思考,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视频简介,复习导入。用一段工业生产视频引出学生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思考,回顾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的方法,使学生大致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过程。视频能够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环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演示教学,动画模拟。利用演示实验的动画展示,让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的实际接线及操作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展示正转、反转、停止等现象,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控制线路所应达到的最终结果。先讲操作步骤,使学生掌握怎样做,之后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原理,为后面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实践操作,验证理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人一组,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连接线路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指导教师对每组操作进行巡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操作性比较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直观地把所学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们,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二是通过实际操作,改变了一味的说教式教学。

第四个环节:交流点评,小结全课。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发现错误,进行讨论研究,最后互帮互助做出正确的线路。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成就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第五个环节:积极思考,拓展延伸。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把课堂原有的知识加深难度,拓展学生视野。针对学生基础的差异进行分层布置,对知识做适度延伸和降低难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使基础差点的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将本课所学内容提前做好,让学生理解工作原理,再用提前准备的动画为学生演示其工作过程,使之一目了然,更加清晰明白。

课堂上,学生通过交流、阐释、质疑、争论、展示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拓展;教师通过倾听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给出针对性评价。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长的乐园。

本课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更多的是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教学将进一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经过自我批判,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过程。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经验只能算是狭隘的肤浅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成长。

1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1)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性,它是以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教师上完一堂课后对自己教学情况的简单回忆,而是一种不断反复实践,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反思过程与行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行为。

(2)反思性教学的动力性,它是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实施反思性教学实质就是为了令教学过程更趋于合理与科学,令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而这正是广大教师所期盼的,自然而然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越能进行反思,就越能提高他教学能力与水平,使他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反思性教学的迫切性。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了迫切的要求。

2 反思性教学的阶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对课标的理解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具备反思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反思呢?

(1)课前的反思。这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比如在七年级教材“经纬线”部分,内容涉及了许多新名词、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我们科组在上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适宜的教学活动、手段夯实这些概念基础,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我们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做”经纬线。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夯实经纬线的概念。

(2)课后的反思。这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把课后反思分成了两部分,即每课时教学的反思和每章教学的反思。每课时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改精神、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反思。每章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总结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对过往一章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并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反思。如在讲授完“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要求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来了解学生对该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经纬线部分),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时查漏补缺,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这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例如: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

3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中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章为例,这章书十分难教,因为这章书知识点较多,对初一新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对以后的地理学习又十分重要,以往更多的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讲授,结果令这章书的教学十分沉闷,学生既掌握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失去了对今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集体备课的会议上,各地理教师都将自己对这章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后来一致通过以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指导学生“做”经纬线、制作简易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去完成这章书的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听课、评课进行反思。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讨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任课老师精美的课件演示令我钦佩不已,学生们看上去也异常专注。结果在评课会议上我最“欣赏”的课件反而成了批评的焦点,原因是多媒体视听画面过杂,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关注的是课件中的动画而不是内容,还有板书欠缺等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教学与这位老师存在着同样的毛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随笔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教学随笔的“随”我们可以理解为随时随意,只要发现问题,有感而发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定时定量写,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形式并无实效。教学随笔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4)阅读文献进行反思。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阅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理论认识自然会提高,理论能力越高,反思的能力就越强,教学实践也就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5)学生反馈。作为互动的一方,学生是否喜欢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教学活动当中(即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怎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状况如何(即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状况的自我认识是否清楚明白(即“我”学得怎样)?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测试评价等方式方法来了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调整,令教学实践更具实效性。

(6)对自己学生时代学习的反思。教师学生时代的学习与现在学生的学习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感受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易于深刻体会现在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师的感同身受,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和积极的指导者。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转换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教与学的契合,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一致,让教师真正做到自己学习时所不欲,就勿施于学生,让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例如,在学生时代,自己总觉得地理课堂沉闷,学习地理时最经常混淆经纬线和经纬度,所以在讲授地理课时我始终运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令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学习地理,在讲授经纬线的知识时,我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耐心讲解,遵照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不但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更要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反思不一定都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但教师的成长绝不能离开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地理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进行地理反思性教学的尝试,方能提高课堂效益,方能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同时,也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6)

一、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1.来自客体的原因:教师主导教学阻碍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

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1)满堂灌阻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老师上课讲的多,满堂灌,只怕学生没有掌握,不敢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问题的解法选择最简单的方法传授,很少从几种不同的方法中去选择、比较、反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压抑学生的学习的天性,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套路式解题教学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把一些典型的题目归纳提炼出统一模式的解法,让学生记住这些套路,要求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用这一套路去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2.主体固有的原因:非智力因素阻碍反思思维的发展

畏难情绪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不敢正确地面对,甚至逃避困难,在较难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有些学生在做作业时碰上难一点的题目,一看题目有点复杂,读不懂题意,想了几分钟想不出来,他们放弃独立思考,转向求助老师和同学,自己不愿深入思考问题,依赖性很强。

(1)从教学实践意义上讲:“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号,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去学习。那么,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认真学习数学呢?引导学生正确反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从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分析来看,学生反思能力缺失主要是缺乏反思的动力,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时间造成的。另外,缺乏毅力和对反思的误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启迪

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就是中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反思是一个内在否定的认识过程,反思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反思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理想境界,反思是过渡并到达真理的桥梁。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批判性还是不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学生在运算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一)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我以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为中心,让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1.创设情境,在“思维失衡”中触发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的引导,有赖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问题,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下面是笔者一次试卷讲评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如图,抛物线y=ax2+bx(a>0)与双曲线y= k-x 相交于点A,B. 已知点B的坐标为(-2,-2),点A在第一象限内,且tan∠AOx=4. 过点A作直线AC∥x轴,交抛物线于另一点C.

(1)求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计算ABC的面积;

(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D,使ABD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若存在,请你写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你说明理由。

在讲评第(3)小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ABC和ABD有什么特点?(有一条公共的底边AB),那点D在哪里该怎么找呢?(过点C作AB的平行线CD交抛物线于点D)。所以只要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再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然后与抛物线的解析式构成方程组求解就可以了。突然包某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解法。设点D的坐标为(x,x2+3x),连AD,BD,过点D作铅垂高DE交AB于点E,则E的坐标为(x,2x+2),所以SABD=SBDE+SADE= 1-2×3×(x2+x-12)=15,解出方程即可。这时潘某同学举手,说:”老师,为什么点D一定是在AB的左侧呢?不可以在AB的右侧吗?”“谁能来解释一下?”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因为抛物线的顶点到直线AB的距离比点C到直线AB的距离短,所以在AB的右侧不存在。”有好几个同学脱口而出。“那下次如果碰到抛物线的顶点到直线AB的距离比点C到直线AB的距离长的时候,直线AB右侧的点D的坐标又该怎么求呢?”潘某同学继续追问。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请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大概过了两分钟左右,有几个同学举手了,我没有马上让他们回答,而是留点时间和空间给那些还在冥思苦想的同学。又过了3分钟,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我叫了刘某同学,他说:“不管点D是在AB的左侧还是右侧,过点D作AB的平行线与y轴的交点M1或M2到AB与y轴的交点N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就可以得到M2的坐标,再求出直线BD2的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构成方程组就可以了。

【分析】“留下最有营养的部分让孩子们自己吃吧!”这其实也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种手段。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提高思维的档次,这样一来,问题变难了,可是真正投入学习的人数却大量增加。好的不喊,认真思索;差的睁大眼睛,想个究竟。时间延缓,思维被提升。

有一位学者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这节课上我欣喜地看到: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加喜欢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一次次地超越自我,创造奇迹。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来提问,并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能主动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而且在教与学方面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更重要的意义。

2.一题多解,在“同中求异”中培养反思能力

培养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强化灵活思维来达到。

如图,在RtABC中,∠BAC=90°,AB=3,M为边BC上的点,连结AM.如果将ABM沿直线AM翻折后,点B恰好落在边AC的中点处,求点M到AC的距离。

这是一次试卷讲评课上的一个片段,我让甲同学上来讲评上面这道题目的解题方法,他说:“过点M作MNAC于点N,由折叠可知∠BAM=∠B’AM,由AB∥MN可得∠BAM=∠AMN,所以∠B’AM=∠AMN,设AN=x,则MN=x,因为AC=2AB’=2AB=6,所以CN=6-x,由CMN∽CAB可得x-3 =6-6x,计算出x即可。”这时乙同学说可以用三角函数来解。由折叠可知∠AB’M=∠B,所以tan∠AB’M=tanB,即M-NN-B' = A-AC-B,3-xx= 6-3 。丙同学说还可以用面积法来解。因为B’是AC的中点,所以SAB'M= 1-3 SABC,即 1-2×3x= 1-3×1-2×3×6。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说这个方法好。一题多解的讨论把课堂又一次地推向了高潮,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表现欲也更强了。这让我真正体会了“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的内涵。

【分析】

①好处:一题多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开阔了思路,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一题多解正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思维活动,面对相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程度、认知水平、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生成各种各样的“原生态问题”(即在现有数学水平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程度,感悟到可能用到的知识、方法、思想、技巧等)。

③反思:一题多解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如果对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得的一些较为复杂的解法不提倡,不鼓励,甚至还批评,责备学生,这样就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解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灵活,思路越开阔。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数量关系,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拘泥,不守旧,乐于打破一般的框框去进行广阔的思维,十分用心地去探求各种解题方法,就越有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创造能力。我们就越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我们给以表扬和鼓励。

3. 多题一解,在“异中求同”中加强反思能力

换一个角度,不同的题目,方法相同,也是反思能力加强的手段。

这是我在上《三等角型相似三角形》这个内容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我先出示了下面这道探究题:如图,在ABC中,AB=AC=5cm,BC=8 cm,点P为BC边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P作射线PM交AC于点M,使∠APM=∠B. 设BP=x,CM=y.求 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①启发式:这一问学生很顺利的就完成了,我对题目进行了变式:若点P为射线CB上一动点(不与点C、B重合),且保持∠APM=∠ABC.,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②激励式:解完后我对学生说:“这道题目还可以怎么变?老师实在是想不出来了。你们有没有好的变式?”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可以把条件变一下,有的说可以把等腰三角形换成是其它图形。

③自主合作式:我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要求你们在课后把这道题目改编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在作业中,我发现了几道很精彩的改编题,如下:

变式一: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P、Q分别在直线CB、DC上(点P不与点C、点B重合),且保持∠APQ=90°. 当CQ=1时,写出线段BP的长.

变式二: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D

(1)如图,P为AD上的一点,满足∠BPC=∠A.

①求证;ABP∽DPC

②求AP的长.

(2)如果点P在AD边上移动(点P与点A、D不重合),且满足∠BPE=∠A,PE交直线BC于点E,同时交直线DC于点Q. 当点Q在线段DC的延长线上时,设AP=x,CQ=y, 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分析】一题多变如能对基础题加以研究,触类旁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题多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维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的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对沟通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开拓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

【反思】我在课堂上虽然用了启发式、激励式、自主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创新潜能、形成探究意识等。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泼,但在课堂“繁荣”的背后,却是少数思维活泼的学生统治课堂的氛围,更多一部分的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偶尔能引出思维的共鸣,却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说不上去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了。

【改进措施】

(1)教师要在选例上多下功夫,即要精心设计例题。一堂例题教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而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例题的选取有密切的关系。切不可为追求“高质量”的“好题”而选题过难,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可为追求学生的课堂的“繁荣活跃”景象而选题过易,不能激发起学生解题的欲望。因此,教师在选题时不仅要以学习的要点为目标,还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时候,不妨放权,让学生也参与到选题中。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参与者、促进者、调控者。当学生思维有障碍时,给予启示性的提示;当学生回答走题时,给予点拨,必要时提出促使解题深入的发展性意见。同时也可适当地组织课堂讨论,围绕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若干个子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互相讨论,导引到正确的思路上。

4.质疑提问,在“创造思维”中提升反思能力

亚里斯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解题常默守成规,带来繁琐运算而中途夭折,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现象。

刚开始学生都会是接受式的学习,老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很少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质疑。为了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我采用了奖励措施:“每周能提出1个问题的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达到十颗五角星的可以换奖品。”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一个月后,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周能提出3-5个问题的同学才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学生对提出问题已经养成了习惯,我就把提得有深度的问题放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究,这样学生提问的热情更加高涨。而我对学生提问的要求也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

当学生给老师提问成为习惯之后,我又慢慢地引导学生由“给老师提问”转向“给自己提问”,每次做完题后能进行反思,再探究。

例如:王某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

作法:1. 连结AC;

2. 作EO // DC交AC于O;

3. 作OF // AB交BC于F。

AE∶ED = BF∶FC。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分析】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

教师只有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学生才能提出新设想、新路子,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数学解题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1.对题意理解的反思

学生解题追求的第一层次应该是对不对,这是科学性的问题。但学生在平时的解题中经常审题不仔细,看错题目或考虑不全或浮躁产生计算的错误等。例如:若方程(m-1)/(x-1)=x(x-1)的解为正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只考虑了解是正数,而忽略了分母x-1≠0。

【措施】

(1)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可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一读”指认真读题,准确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注意关键字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把题目骨架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四拟”就是用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3)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解题准确性。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2.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学生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心智活动过程。学生除了自身知识所限外,还不同程度地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制约。如心理定势的反作用使解题时学生经常机械地照搬过去的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缺乏思维的灵活性、机敏性、创造性从而导致解题迷茫或失误。

例如:关于x的方程rx2-(2r+7)x+r+7=0有正整数解,求r的整数解。

学生在解这道题目的时候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只考虑了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得到r=1或7,而忽略了当r=0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也有正整数解x=1.

3.对解题结果的反思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聪明的人从结果开始”。通过对结果的反思,能发现和纠正运算中的失误之处,或对解题合理性进行检验,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做出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例如:如图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18m),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35m。问: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50m2吗?如果能,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设与墙垂直的一边为x米,则x(35-2x)=150,

解之得x1=10,x2= 15-2

有些同学做到这里就会以为做完了,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当x= 15-2时,35-2x=20>18,不符合题意,因此要求学生在做完题之后应反思结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四、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一点成效

通过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探究,笔者深刻感觉到:在教学中应该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其独具魅力的思维过程,让其体验现实,感悟真谛,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就一定会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登上能力的快车。

经过一年时间的反思能力训练,我发现学生因审题不仔细丢分的现象逐渐减少,正确率大大提高。课堂上学习讨论的氛围更浓了,同学们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经常会反思其他同学解法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学生敢于提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经常出现一道题目多种解法。学生一个个都变得乐思、巧思、善思,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解题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题,还收获了坚持和毅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注重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思故我在。”反思能力的养成激发了学生不断再学习的强烈动机,反思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真正的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奎实.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教师能力结构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1995,(3)

[3]藏立本.引导学生学会思考[J].数学教学通报,2003(3)

[4]曹一鸣,王仲英. 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9)

[5]周维龙. 数学反思教学的实践[J]. 数学教学通讯,2005.10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2-02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品质,它使人更清晰地去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开展行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和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如何去进行反思性教学呢?下面笔者以一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阐述如何去处理这节课以及课后的分析与感想。

一、教学前的反思

在此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分析。这是高三第一轮复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直线和圆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几何特征,且能够较好地利用直线方程或圆的方程解决有关问题,具备了一定的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因为是高三的文科班的复习课,考虑到课堂容量的问题以及教学的需要,笔者采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以及黑板相结合的形式。教学的方法是讲练相结合,以学生练与讲为主,教师只是在适时地予以点评和总结。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时间安排方面以及在哪个阶段如何处理,笔者都做了周密的计划,具体如下:

(一)课前回顾

圆x2+y2-2x=0与圆x2+y2+4y=0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离 B. 外切 C. 相交 D. 内切

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同时明白本节课所讲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题目,首先学生练习3分钟,然后第1题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及方法。

(二)知识归纳

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最常用的方法:①判别式法;②考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

直线Ax+By+C=0与圆(x-a)2+(y-b)2=r2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则d>r?圳相离?圳<0;

d=r?圳相切?圳0;

d<r?圳相交?圳>0;

回顾知识,掌握知识体系.用幻灯片展示,教师予以说明。

(三)例题讲解

例1:一直线经过点P(-3,-■)被圆x2+y2=25截得的弦长为8, 求此弦所在直线方程。

从简单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知识,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解答过程,予以点评。

(四)小结用幻灯片展示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设想在复习知识方法的同时,尽可能多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虽然笔者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但也知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随时作出反思。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如期进行,但也有一些变化。

例1的解答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忘了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而有少部分同学没有用几何法而用代数法去求解,因此在时间方面有所拖延,故需要及时点评:关于圆的弦长问题,可用几何法从半径、弦心距、半弦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也可用代数法的弦长公式求解,但是计算量相对而言要大得多,故首选几何法本题还要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直线x+3=0符合题意。

点评:(1)在解答中,我们采用了对直线与圆的交点“设而不求”的解法技巧,但必须注意这样的交点是否存在,这可由判别式大于零帮助考虑;(2)体会垂直条件是怎样转化的,以及韦达定理的作用,处理y1,y2与x1,x2,的对称式,本题的解答过程是消x,当然也可以类似消y,在解析几何中经常运用韦达定理来简化计算。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能较好的适当的作出调整。而实际上,反思性教学也要求教师在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中,根据对学生的观察,教师会对自己的计划作出少量的修改和调整,但不是大修大改。这是因为,第一:教师根据经验和任务本身制定的程序要比他掌握的其他程序都要好;第二:现有的程序是教师掌握的唯一程序,任何匆忙之中编排的程序都不如预定的程序顺利;第三:授课过程中改变程序不仅使教师也使学生信心不足。简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主要是保持活动的连续性。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需要对所选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在本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所选的题目较为合理,让学生从易到难,有梯度地进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2.对于每一道题而言,会有各种不同的解法,且强调了何时用何种方法会比较好,但是对于本班学生而言,相对来说,首选的应是计算简便一点的。

3.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在做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而通过布置的课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以便使以后的教学更为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节课实际上是只解决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那么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上再增加一个课时,这样,时间会更为充足。

2.教师的点评可以再简明扼要一点,直击要害。

3.给学生更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以及课堂练习的时间,让其自由发挥,灵活动脑。

4.可以让学生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内容,效果可能会更好。

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更为睿智与成熟。反思性教学使教师超越了机械“复制和安装”的传统思路,有助于教师对改革形成新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关注教师对教学行为的批判、反思与探究,将教与学看作是不确定的历程,欣赏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而不是一些标准化的技术。

参考文献: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8)

目前,大多数教师进行反思就是“想一想”或和同事进行讨论,反思内容不过是课堂教学有什么缺失,如何将知识点讲得更透而已,教师如何提高反思的有效性,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思:学情分析是否到位,教学是否是以学定教。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不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例题的选择都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学情定位不当,问题设置不在学生接受范围,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是目前造成课堂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案例:点到直线距离这个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某供电局为解决本地一个村的用电问题,经测量,按内部设计好的坐标图,村庄的坐标为(2,4),它附近只有一条输电线路,方程为:,问要完成任务至少要多长的电线?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为背景,引入新课,还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事例既可点燃数形结合思想,有可换醒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怎样做好学情分析?针对本节内容,备课时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经验,了解学生知识的,储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等方式来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课堂结束后要及时反思在研究学情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思: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新课程倡导“活”的开发课堂,倡导民主,合作,平等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关注学生自身体验,不要追求强制答案,要为学生留下数学探究,思考的余地,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要从重数学结果转化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没有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学生知识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学生主动的环境。案例:过点P(2,1)作直线l与x轴、y轴正半轴交于A、B两点,求AOB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的方程.很多学生是这样解:设直线方程为,A(a,0),B(0,b),且a>0,b>0,点P(2,1)在直线l上,故,由均值不等式:1=当且仅当,即a=4,b=2时取等号,且S=ab=4,此时l方程为即:x+2y-4=0.思路清晰,我继续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经过几分钟思考和动手后,有一个学生举手主动来黑板演算: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2),令y=0,得:x=;令x=0,得y=1-2k,l与x轴、y轴的交点均在正半轴上,>0且1-2k>0故k<0,AOB的面积S=

当且仅当-4k=-,即k=-时,S取最小值4,故所求方程为y-1=-(x-2),即:x+2y-4=0.这个学生算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耳目一新,体现了解题的“灵活性”。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偶的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课外信息的收集和课堂意外处理,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与认真备课密不可分。但认真备课并不等同于课堂效率高,还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如在人教版在人教版(高二上册习题7.6第90页第8题):求经过两圆和的交点,并且圆心在上的圆的方程。

解法一:设交点为A,B为则

—②得代入得即或所以,A,B又因为圆心在上,设圆心为半径为,圆的方程为,把A,B两点坐标代入方程,解得:圆的方程为

反思一:这种解法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是解题过程相当繁琐,稍不注意就会计算出错,仔细观察,在直线中,我们学过直线族问题,也做过相应的练习。把道题,转化为圆族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圆族的思想解决,从而减少计算量。解法二:+②得

得圆心坐标,因为圆心在直线上,代入直线方程代入得即。在上述解题中式子,是圆与圆相交的交点所在的直线方程,即知道两圆相交,可以求出公共弦的所在的直线方程。同样,如果知道一个圆过直线和已知圆相交,且这个圆过定点,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求解。在《中学数学》2012年12月上高中版中,徐茂炳老师的《以某线段为直径的圆过某点》问题探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已知圆C:是否存在斜率为1的直线,使以被圆C截得的弦AB为直径的圆过原点?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在这道题中徐老师用了三种方法求解,其中,方法一是用教材中经常用的方法“设而不求”,运用用韋达定理求解。方法二是用设而求解的方法,利用初中的垂径定理求解。方法三是直接从直线方程入手。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并且比较巧妙运用了高中初中的知识求解,整个过程,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起到引导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里不在重复他的解法。我想这道题也可以用直线与圆相交求解。分析:先求出以AB为直径的圆的圆心坐标,圆心与圆心的距离可以求解,结合勾股定理可以求解。

解:设直线方程为,则有联立方程有

+②得又因为圆过点,即,圆心坐标为(),半径,的圆心为,,所以有+=9解得,所以直线方程为,这个解法同时可以把圆的方程求出。

上述解题过程中,让我思考这样的问题:圆锥曲线和直线的问题,尤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且直线又过双曲线焦点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如以下

题目:已知双曲线C:的右焦点为F,过F且斜率为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求C的离心率。

解法一:根据徐老师的设而不求思路求解如图

设F(C,0),B(),A(),直线方程为

则有整理得:,有,根据弦长公式得,=

化简得:,又因为4=,即,即,

同时有;解得代入①得则B到右准线的距离为:,由双曲线第二定义得整理得

解法二: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Replicability"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HEN Xiaoqin

(Jiangsu Nanjing Jianye High School, Nanjing, Jiangsu 210017)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form, inquiry-based teaching philosoph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concern, "replic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dea in this concept, the use of this idea will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but als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xplore and autonomy. This paper is from this idea, to explore the idea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importance and use of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Key word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plicability; case study

0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小初中数学的学习不同,它更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把握好数学学习的相关知识,懂得灵活变动,才能实现教育改革所设定的逐步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举一反三”的思想与方法为我们实现这种目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1 “举一反三”思想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数学来源于实践,数学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着实践。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举一反三”正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问题的效率,使得相似的问题可以适用相似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这一思想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高效性,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其他学科的课程任务多、学习负担重,但是用来学习的总时间又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一点对于高中数学至关重要。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学生不但要学会高中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其灵活运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相似的问题,这时“举一反三”思想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的解题时间,提高解题的效率。此外,“举一反三”思想的大量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性,进一步推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方式转变。

2 从对称问题看数学学习中的 “举一反三”思想

对称问题是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章节,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这一问题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点关于点、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还包括曲线关于点、曲线关于直线等对称问题。其中,点关于点、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曲线关于坐标轴,原点,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等的对称问题又是特殊而又重要的对称问题。①通过解决单一的对称问题,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进而引发对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举一反三思想的具体应用。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进行解析,如何在具体问题中运用举一反三的思想,展现这种思想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问题是求直线关于轴对称的直线方程。这是一道直线关于直线对称的简单问题,最为简单的解题方法是,在直线上取两个点,找到这两个点关于轴的对称点,用这两个对称点确定对称直线,答案是直线。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的解答,如果按照上述解题方法每次都进行选点、确定对称点、确定对称直线的工作,不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对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没有益处。所以,我们就想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公式或者是某种规律,当学生们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套用公式或者规律进行解题,大大缩短解题的时间,确保答题的正确率。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已知直线与所求对称直线的方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两个方程中,项与常数项相同,项互为相反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把已知直线方程中的换成- ,可得其关于轴对称的直线方程。如果题目问到直线 关于轴对称的直线方程、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方程、关于直线 = 对称的直线方程、关于直线 = - 对称的直线方程是什么,诸如此类,这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按照类推的方法,将我们上述总结的规律运用到这些实际问题的解答之中。

上述规律是我们在直线条件下进行的总结,那么对于曲线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解决呢?解决曲线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直线解题过程中的规律运用到曲线上,然后进行验证,看在曲线的条件下,这些规律是否还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运用上述直线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曲线情况下的规律,即曲线 (,) = 0关于轴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 ) = 0;关于轴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 ,) = 0、关于原点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 , - ) = 0;关于直线 = 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 = 0;关于直线 = - 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 ,- ) = 0。然后,我们需要对上述引申的规律进行证明,看看直线条件下的规律在曲线条件下是否依然起作用。例如,我们可以设(,)是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则其关于轴的对称点 '(,- )在已知曲线 (,) = 0上, (,- ) = 0,故结论成立。经过证明,这些规律都是正确的。经过再次的举一反三,我们终于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并对其一般规律以公式的形式给出了规律总结,方便了我们今后对相同问题的解答,提高了解题效率,保证了对题率。

通过上述的举一反三思想的案例精析,我们可以看出,举一反三思想严格来说应该是探究教学模式下,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结果,这样的思想在实际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推广,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对称问题只是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对于其他的数学问题,也是完全可以适用举一反三的思想的,比方说我们学到的函数问题、排列组合问题等。

通过举一反三思想的运用,我们一方面可以将隐藏在单一数学问题后面的规律与结论揭示出来,为我所用,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大幅提升,保证答题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这一思想的大规模推广也是与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息息相关的,教师将教学的权力下放,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实现,自身仅仅作为一个引导者,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

3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向, 探究教学模式尤为瞩目, 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②“举一反三”思想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它的应用推动了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学生和教师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思想也会层出不穷,更好的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注释

① 洪明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规律――一则数学教学案例.云南教育,2006.8:41.

② 王靖昱.苏教版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探讨.教学天地,2009.2:31.

参考文献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10)

在课前的准备中要精心选题,对所选题目进行精心设计,这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的前提。

1.精心选题

所谓精心选题,就是在大量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即要做到:教师跳入题海淘金,学生跳出题海拾宝。教师要“跳入题海”中,选择具有时代明显、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使学生做题不多,但“拾宝”很多,而不是“拣到篮子都是菜”,不分题目的特点时代性,一股脑地搬到课堂上来。在选题时,还应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只练习同一梯度的题目,无助于学生的提高,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使学生犹如攀峰,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精心设计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对精心选出的题目进行合理的设计,哪些题目适合作为例题,哪些题目适合作为课堂练习,哪些题目适合作为课堂反馈,同时还要设计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区分类似的题目甚至包括哪个题目先做哪个题目后做等等。如果把精心选出的题目比作建房子的砖和瓦的话,那么精心设计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些砖和瓦放到合适的地方去。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关键

合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的关键。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教师不要代替。例如在探究“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几条线段”时,我让学生先数“当直线上有2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再让学生分别数“当直线上有3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当直线上有4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最后让学生思考: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几条线段,学生很快就找出是_____条。在以后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对此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既轻松又牢固。

其次,能让学生课后完成的就让学生课后完成,不要把所有要探究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例如问题: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学生在理解了“两两相交”这个概念和“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条线段”后,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或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异步达标

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识、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学慢,练习的有效性也比较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经过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其他同学的标准,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提供帮助,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

3.课堂上要提供即时反馈

数学课堂上只有练习是不够的,还应给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即时反馈。曾有学者指出:“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同时通过反馈练习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篇(11)

G・波利亚说:“类比和反例是获得发明的伟大源泉。”通过类比使我们获得一系列的猜想,但当猜想实为谬误时,反例是最简捷的一种说明方法。恰当地运用反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反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基石,是判断推理的依据,是作图、解题、计算的前提,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如果概念模糊,对于数学试题中选择、判断、填空、计算及证明的处理,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或曲解。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这一错误,开展反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对函数单调性是函数局部性质理解不够透彻。比如说: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单调减函数,许多同学认为在(-∞,0)∪(0,+∞)上,原函数就是单调减函数。对于这个错误,只要简单取x10,则x1

二、利用反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牢记定理的应用条件与范围

人们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尽管老师在教学中把定理、法则、公式的意义和条件讲得十分深刻、十分彻底,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然会出现因忽视定理、法则、公式的条件而造成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适时地引进反例可减少或避免失误。

例如,如图1,已知直线d、e被直线a、b、c截得线段AB、BC、DE、EF,如果a∥b∥c,那么必有AB:BC=DE:EF。这个命题即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

对此,大多学生很难准确做出判断。这时教师可构造下面一个反例:如图2,已知直线e、d被三条直线a、b、c所截,当B为AC的中点,E为DF的中点时,有AB∶BC=DE∶EF=1,但此时a、b、c并不平行。故上述定理的逆定理不成立。

三、利用反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否定错误命题的能力

经常见到许多学生通过类比或凭直观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甚至想当然地造出一些“定律”来。对于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若从正面角度讲,学生会感到模模糊糊,理解不透,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判断。而运用反例加以否定,结果比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为了提高学生认识判断能力,否定这些谬论,反例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例如求抛物线y2=4x过点(1,1)的切线,有同学解答如下:因为y2=2px过点(x0,y0)的切线方程为y0y=p(x+x0),此时p=2,x0=1,y0=1,代入即得切线方程:y=2x+2。

对不对呢?画出图形来就可知道不相切。为什么?原来应用切线公式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点(x0,y0)必须是抛物线上的点,而这里点(1,1)不是抛物线y2=4x上的点,故不能用此公式。此反例也告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反例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能点燃学生灵感火花,给课堂教学增色,使课堂教学走出平淡,掀起教学波澜,较好地展示数学教学的魅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巧妙地运用反例,热情为学生释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权.巧用数学“反例”提高课堂效率[J].基础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