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文化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38

茶文化现状

茶文化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4-02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素质教育,在2007年茶学教育研究会上,来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阐述了茶文化对素质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韩国的郑英淑认为韩国茶礼是提高个人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如伍萍在《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黄晓琴等在《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文化教学已在素质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华,把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热潮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的现有成绩与存在问题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极具生命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养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优化精神生活质量为旨而学习茶知识、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日渐增多,茶文化专业也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中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国内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陆续开设茶文化或茶艺专业(包括茶艺专业方向班),并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茶文化概论性的相关课程。茶艺师也已成为国家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众多的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教师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我国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将儒、释、道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茶文化当成说教或以教条主义的形式传授,更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使学习者准确领会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传播其文化内涵,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层关键问题。

2.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

3.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的过程,而仅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目前茶文化所实现的素质教育功能仅仅是茶文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充分发挥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茶文化认识及《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学专业开设《茶文化》、《中国茶艺》、《评茶与茶艺技能培训》等必选课。所开设的《茶文化》、《中国茶艺》公选课程成为热门课程。茶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培养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沁心茗茶协会通过开展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06至2011年我校选修茶文化与中国茶艺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空前的青睐。2011年6月10日-11日,我们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的部分学生共计190人为调查对象,开展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结果分析如下图。

茶文化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3602

1老君眉茶的基本情况

1.1老君眉茶的生产现状

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充分利用大别山区海拔高、植被丰富、土壤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变化,适时提出“优质、精品、名牌”的茶叶发展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实施良种化种植。目前已建成高山有机茶园基地2.2万亩,茶园实施“增产提质栽培技术”工程,全面推广先进技术,达到“两高一优”。实行有机化种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茶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老君眉高山有机茶产业建设”合作协议,经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老君眉茶的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杀青技术、自动理条、做形技术和增香技术,突出有机茶香气和色泽的品质特色。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加工厂房现有7处,加工设备都采用针形名优绿茶制作机械,配备有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解块机和整形机等设备。

为了保证“老君眉茶”质量,先后制定颁布了《老君眉茶企业标准》、《老君眉茶种植技术规范》、《老君眉茶鲜叶采摘技术规范》、《老君眉茶加工技术规范》、《老君眉茶出厂检验办法》、《老君眉茶销售包装技术规范》等标准和规范,使茶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在质量控制上做到“层层设卡、全程把关”。2013年,生产“茗宿”牌老君眉高档名茶8000kg,中低档茶1300kg,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靠鲜叶采摘可增收100余万元,茶叶已成为国有林场和乡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增长点。2012年,开始研制老眉红茶“红安红”,2013年, 生产“红安红”红茶1500kg,产值500万元。生产、加工、市场、品牌建设一条龙的企业发展模式和基地连接农户、加工和销售以及加工连接销售公司的多种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1.2老君眉茶文化

老君眉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时期,红安茶就被列为上品进贡朝廷,“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茶,巴东别有真香茗”,当时西阳就包括现今的红安等地。《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曾记载,贾母曰:“我不吃六安茶,要喝老君眉。”据《黄安县志》记载:“乡民多植茶,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芽初发,乡间况事摘茶、踩茶、焙茶,民无暇刻。”老君眉茶文化古老独特,绚丽多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红安人民勤劳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茗宿”老君眉茶在2000年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国际名茶金奖”;2004年通过了中国农业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并荣获“湖北省首届有机名茶”称号;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2007年取得了“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2008年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用户满意产品”、 “湖北茶叶行业先进企业”;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及“首界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 2011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3年《铁血红安》剧组把老君山作为重要的外景拍摄地,老君眉茶场作为协拍单位在拍摄过程中为剧组提供最大的帮助,老君眉茶作为红安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呈现在剧情之中。

近年来,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借助天台山旅游开发和对天河峡谷漂流的契机,通过“老君眉”茶文化展示,积极开展茶艺表演、品茗休闲、生态茶园观光和茶叶加工旅游等文化活动,挖掘老君眉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老君眉品牌的美誉度和生命力。

2红安县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国家4A景区3家,国家3A景区 1家,居全省县市之首;高星级农家乐3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2个、旅游名街1处;省级工农业示范点2处,位居全市前列。据统计,红安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迅速增长,2012年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13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2.65%。红安县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强县”光荣称号,该县七里坪镇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名镇”光荣称号。大别山红色旅游(黄麻纪念园、七里坪镇)荣获“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称号。

3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

老君眉茶产业和旅游业是红安县两大主导产业,各自发展的势头强劲,但把二者整合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尚未形成。虽然老君眉茶已有在茶园区打造生态旅游的想法,但尚未有专门的编制规划文本。对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挖掘和茶园观光打造基本还处于构思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旅游市场。

3.1缺乏政府引导及规划

从《红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看,茶文化没有被视为生态文化旅游的一个元素,未被特别强调。这说明政府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而对为什么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怎样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什么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等问题更是没有提及。现有茶园旅游人数少,也没有深入挖掘老君眉茶的乡土文化,尚未达到老君眉茶生态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与标准。

3.2内容单一,缺乏层次

除部分游客和少数知识层次较高的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研习外,目前老君眉茶生态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老君眉茶工艺制作、老君眉茶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老君眉茶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老君眉茶生态旅游还停留在观光、品尝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多样性。此外,老君眉茶园区旅游景点也过分地依赖时令。

3.3配套设施和软环境不成熟

目前,老君眉茶文化旅游市场配套设施尚未健全,如各个茶文化景点间交通线路的衔接尚未便捷化。相应的服务条件,如专业的导游基本没有,优秀的解说词尚未创作,未能真正地带领人们接受心灵的洗礼,体味茶的俭清和静。

3.4宣传还未到位,品牌尚未建立

营销推介乏力,一是资源挖掘不够。目前,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只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文章,绿色山水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不够,大量特色绿色景点没有成线、成片、成名。二是市场拓展不够。长期以来,红安县的旅游经济还停留在“单打一”的层次上,仅凭自身的旅游资源“闯市场”,客源市场只限于周边地区,无法进一步辐射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开展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所带来的互补效应。

3.5投资渠道单一

红安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发展程度低。红安旅游也是以红色旅游为主,是政治品牌,旅游业的发展资源多、优势足,但苦于项目资金投入少,除了国家对黄麻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长胜街等红色项目有过投入外,其他旅游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匮乏。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的途径还面临诸多阻碍。由于资金的不足,以景区(点)、交通、餐饮、食宿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4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建议

4.1统筹规划红绿相融景区,打造“中国将军县,茗宿

老君眉”品牌茗宿老君眉茶品牌已经越做越大,越来越有名。要将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名气和茗宿老君眉茶品牌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新的强势品牌。规划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中心、老君眉茶休闲旅游区、老君眉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立老君眉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标、老君眉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推出老君眉茶文化生态专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4.2深入挖掘老君眉茶文化内涵

要深入挖掘老君眉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老君眉茶文化旅游产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老君眉茶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围绕老君眉茶资源设计、开发出一批书籍、影像、网络游戏、玩具制品,编制一批戏剧、舞剧、山歌等文艺作品。创造出可以满足旅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多彩的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来迎合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者的需求。可推出老君眉茶民俗风情游、老君眉茶文化考察游、老君眉茶艺表演游等。

4.3培育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办法,培育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行业岗位培训结合起来,对经理人员、导游人员、茶艺员等进行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老君眉茶的历史、茶种、茶具、茶饮、茶点、茶道等相关知识,能熟练地为旅游者进行介绍和引导,提高饮茶者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品茶的氛围和雅意。

4.4完善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发展中介组织

建议成立统一的加强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开发、经营的领导和指导机构。同时,成立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老君眉茶茶文化生态旅游业实行行业监管,促进旅游中介服务的发展,唱响全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茶文化现状篇(3)

1.1老君眉茶的生产现状

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充分利用大别山区海拔高、植被丰富、土壤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变化,适时提出“优质、精品、名牌”的茶叶发展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实施良种化种植。目前已建成高山有机茶园基地2.2万亩,茶园实施“增产提质栽培技术”工程,全面推广先进技术,达到“两高一优”。实行有机化种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茶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老君眉高山有机茶产业建设”合作协议,经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老君眉茶的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杀青技术、自动理条、做形技术和增香技术,突出有机茶香气和色泽的品质特色。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加工厂房现有7处,加工设备都采用针形名优绿茶制作机械,配备有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解块机和整形机等设备。

为了保证“老君眉茶”质量,先后制定颁布了《老君眉茶企业标准》、《老君眉茶种植技术规范》、《老君眉茶鲜叶采摘技术规范》、《老君眉茶加工技术规范》、《老君眉茶出厂检验办法》、《老君眉茶销售包装技术规范》等标准和规范,使茶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在质量控制上做到“层层设卡、全程把关”。2013年,生产“茗宿”牌老君眉高档名茶8000kg,中低档茶1300kg,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靠鲜叶采摘可增收100余万元,茶叶已成为国有林场和乡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增长点。2012年,开始研制老眉红茶“红安红”,2013年, 生产“红安红”红茶1500kg,产值500万元。生产、加工、市场、品牌建设一条龙的企业发展模式和基地连接农户、加工和销售以及加工连接销售公司的多种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1.2老君眉茶文化

老君眉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时期,红安茶就被列为上品进贡朝廷,“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茶,巴东别有真香茗”,当时西阳就包括现今的红安等地。《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曾记载,贾母曰:“我不吃六安茶,要喝老君眉。”据《黄安县志》记载:“乡民多植茶,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芽初发,乡间况事摘茶、踩茶、焙茶,民无暇刻。”老君眉茶文化古老独特,绚丽多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红安人民勤劳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茗宿”老君眉茶在2000年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国际名茶金奖”;2004年通过了中国农业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并荣获“湖北省首届有机名茶”称号;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2007年取得了“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2008年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用户满意产品”、 “湖北茶叶行业先进企业”;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及“首界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 2011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3年《铁血红安》剧组把老君山作为重要的外景拍摄地,老君眉茶场作为协拍单位在拍摄过程中为剧组提供最大的帮助,老君眉茶作为红安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呈现在剧情之中。

近年来,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借助天台山旅游开发和对天河峡谷漂流的契机,通过“老君眉”茶文化展示,积极开展茶艺表演、品茗休闲、生态茶园观光和茶叶加工旅游等文化活动,挖掘老君眉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老君眉品牌的美誉度和生命力。

2红安县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国家4A景区3家,国家3A景区 1家,居全省县市之首;高星级农家乐3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2个、旅游名街1处;省级工农业示范点2处,位居全市前列。据统计,红安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迅速增长,2012年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13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2.65%。红安县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强县”光荣称号,该县七里坪镇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名镇”光荣称号。大别山红色旅游(黄麻纪念园、七里坪镇)荣获“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称号。

3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

老君眉茶产业和旅游业是红安县两大主导产业,各自发展的势头强劲,但把二者整合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尚未形成。虽然老君眉茶已有在茶园区打造生态旅游的想法,但尚未有专门的编制规划文本。对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挖掘和茶园观光打造基本还处于构思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旅游市场。

3.1缺乏政府引导及规划

从《红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看,茶文化没有被视为生态文化旅游的一个元素,未被特别强调。这说明政府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而对为什么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怎样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什么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等问题更是没有提及。现有茶园旅游人数少,也没有深入挖掘老君眉茶的乡土文化,尚未达到老君眉茶生态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与标准。

3.2内容单一,缺乏层次

除部分游客和少数知识层次较高的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研习外,目前老君眉茶生态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老君眉茶工艺制作、老君眉茶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老君眉茶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老君眉茶生态旅游还停留在观光、品尝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多样性。此外,老君眉茶园区旅游景点也过分地依赖时令。

3.3配套设施和软环境不成熟

目前,老君眉茶文化旅游市场配套设施尚未健全,如各个茶文化景点间交通线路的衔接尚未便捷化。相应的服务条件,如专业的导游基本没有,优秀的解说词尚未创作,未能真正地带领人们接受心灵的洗礼,体味茶的俭清和静。

3.4宣传还未到位,品牌尚未建立

营销推介乏力,一是资源挖掘不够。目前,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只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文章,绿色山水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不够,大量特色绿色景点没有成线、成片、成名。二是市场拓展不够。长期以来,红安县的旅游经济还停留在“单打一”的层次上,仅凭自身的旅游资源“闯市场”,客源市场只限于周边地区,无法进一步辐射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开展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所带来的互补效应。

3.5投资渠道单一

红安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发展程度低。红安旅游也是以红色旅游为主,是政治品牌,旅游业的发展资源多、优势足,但苦于项目资金投入少,除了国家对黄麻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长胜街等红色项目有过投入外,其他旅游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匮乏。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的途径还面临诸多阻碍。由于资金的不足,以景区(点)、交通、餐饮、食宿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4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建议

4.1统筹规划红绿相融景区,打造“中国将军县,茗宿

老君眉”品牌茗宿老君眉茶品牌已经越做越大,越来越有名。要将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名气和茗宿老君眉茶品牌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新的强势品牌。规划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中心、老君眉茶休闲旅游区、老君眉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立老君眉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标、老君眉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推出老君眉茶文化生态专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4.2深入挖掘老君眉茶文化内涵

要深入挖掘老君眉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老君眉茶文化旅游产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老君眉茶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围绕老君眉茶资源设计、开发出一批书籍、影像、网络游戏、玩具制品,编制一批戏剧、舞剧、山歌等文艺作品。创造出可以满足旅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多彩的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来迎合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者的需求。可推出老君眉茶民俗风情游、老君眉茶文化考察游、老君眉茶艺表演游等。

4.3培育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茶文化现状篇(4)

所谓茶饮料,就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保持原茶类原有风味的饮料,一般分为低糖和无糖型。进入21世纪以来,被称为“新时代饮料”的茶饮料以年增长30%的速度风靡世界,在美国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和饮用水的第三大饮料。茶饮料走俏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习惯,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钾磷等多种微量元素。茶饮料是天然健康的饮料,其特点是天然保健且还能解渴,具有消除疲劳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血脂的功效,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追求健康保健的消费心理需求。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水更怡人可口,富含保健成分,具有营养、保健及消暑止渴的功效。在我国饮料市场茶饮料已成为唯一可与碳酸饮料相抗衡的新型健康饮料。

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发展迅速,但在茶饮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点,为给茶饮料生产提供科学技术依据,本文将茶饮料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1.茶饮料的生产工艺要点

1.1水处理

茶饮料用水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最好采用纯净水,因为水中大多金属离子不仅直接影响口感劣变,而且还会导致茶生成浑浊沉淀。茶饮料生产用水水质要求如下:①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②浊度<1.6度;③电导率<10μs/cm2;④无异味。

1.2化糖

优级糖(非硫化糖),可先与一些难溶性的物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混合好后溶解过300目筛。

1.3调配

①茶粉先用50~100倍处理水(约60℃)完全溶解后加入。冷溶型茶粉可用常温水充分溶解后加入。②酸味剂用至少20倍的水溶解后缓慢加入,不断搅拌。③其它辅料应先溶解再加入,加入后应充分混合均匀。

茶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1.4精滤

5μm以下孔径,最好1~2μm。

1.5杀菌

UHT方式―135±2℃,4±1s;果汁杀菌方式―约120℃,10-30s。

1.6热灌装

88~90℃。从杀菌到灌装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min内。

1.7洗瓶

氯水或过氧水消毒,无菌水冲洗后吹干。

1.8倒瓶

对瓶盖进行杀菌,30~45s。

1.9冷却

最好进行梯度冷却至接近常温。

2.茶饮料配方设计

速溶茶粉:冰茶类1.0~1.4‰;纯茶类1.8~2.2‰。具体可依当地消费者口味而定。

蔗糖:冰茶类9±0.2%,低糖茶类3.5±0.5%。也可用甜味剂部分替代蔗糖,以甜度接近、纯度较好为宜。

酸味剂:冰茶类一般用1.6~2.0‰的柠檬酸,0.4~0.6‰的柠檬酸钠。低糖茶类可不添加。

抗氧化剂:冰红茶可不加,或加约0.1‰Vc或D-VcNa;冰绿茶和低糖茶类一般加0.2~0.3‰的Vc或与D-VcNa的复配物。

稳定剂:添加0.1~0.15‰的CMC或其钠盐可增强茶味的厚实感。添加约0.2~0.5‰的β-CD 有助防止沉淀,保留香气。

香精:香精添加量根据产品定位和当地消费者口味、不同生产厂家的浓度等而异。

防腐剂: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中温灌装或非无菌的常温灌装的情况下,可以添加0.02-0.04%的山梨酸钾,对冰茶类饮料很有帮助,对中性茶饮料效果甚微。

3.茶饮料生产中常见问题

3.1沉淀

沉淀种类分析: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等有机物氧化络合;水质不合格;过滤、净化不彻底;香精溶解不完全;微生物超标。

3.1.1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等氧化络合

①茶粉有问题或添加量过高。

性状:絮状(棉花状)或片状,通常为白色或褐色。静置时,沉淀有部分沉于瓶底,部分悬浮于瓶中,形成絮状物。沉淀一般在灌装后一周左右的时间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低温储藏会加速沉淀的形成,避光保存时沉淀的产生会延缓。

②杀菌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

③灌装时回流比太高。

④加酸太急,造成局部过酸。

⑤加了含蛋白质、果胶、单宁等较高的成分。

3.1.2水质不合格

水中Ca2+、Mg2+含量较高。

性状:粉末状或泥沙状,茶饮料静置时,沉淀大量沉淀于瓶底部,倒置时,沉淀会下落,并造成整瓶饮料混浊。沉淀一般在灌装后3至4天左右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避光保存时不会延缓沉淀的产生。

3.1.3过滤、净化不彻底

糖处理不好,精滤达不到要求。

性状:装后就可发现,且沉淀不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沉淀的形态和带入的可见杂质有关。

3.1.4香精溶解不完全

有些香精是以油质为溶剂,水溶性不太好,如果在调配时溶解不充分就加入到调配罐容易出现浑浊。

性状:浑浊,不透亮,无沉淀,呈乳浊液。放置一段时间会逐渐澄清。

3.1.5微生物超标

微生物繁殖引起的沉淀,沉淀有多种形态,和染菌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性状:一般有丝状和悬浮状混浊出现,整个体系一般会形成混浊,不澄清,打开瓶后,有异味产生。进行微生物检测时会发现细菌超标。沉淀的产生根据贮藏温度不同,一般在灌装后3至1周左右产生,一般来说,同批次生产的饮料沉淀出现的时间、沉淀量相差悬殊,有些不会产生沉淀还一直保持良好的风味。

3.2变色

配方不当,配料结束后搁置时间过长,杀菌温度和时间不当,原辅料异常。茶汤色泽的加深主要是由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茶褐素的不断生成所致。这两种化学物质的变化主要是氧化引起的。多酚类物质在强酸状况下会发生部分氧化,在偏碱和强酸的状况下稳定性均会下降。在茶饮料的生产中多采用调节pH值,添加适量的Na2SO3、Vc等抗氧化剂进行保护茶多酚不被氧化,能有效地防止茶汤褐变;添加EDTA能有效防止茶汤沉淀。

3.3香气不足

香料选用不当或添加量不足。

配料工艺不当。选用适当的配料加香的工艺及风味较纯的香精。

杀菌温度及时间不当。

β-环糊精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受酶、酸、碱、光和热的作用而分解,可对茶汤中的芳香物质进行包埋。在杀菌工序中加入β-CD可包埋芳香物质。此外还可包埋儿茶素物质,抑制或减少儿茶素在杀菌过程中的降解或差向异构化反应而导致风味和色泽劣变。

4.结语

由于茶饮料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点,迎合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加上其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使茶饮料的发展有着巨大空间。随着对茶乳酪的形成、茶色素稳定机理及茶风味物质变化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如酶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使茶叶提取技术更加科学有效,不仅可以获得高的提取率和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为茶饮料市场的开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程丹.中国茶饮料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肖文军.茶饮料加工研究现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茶文化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6日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水资源总量90亿立方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及喝茶、品茗风俗,且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上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为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直接代表,是伴随着茶叶市场的繁荣而逐渐兴起的。截至2011年,信阳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全市茶馆茶楼近200家;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茶馆是茶叶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它的规模及收益反映了整个茶叶网络系统的发达程度。与此同时,茶馆的分布位置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商业中心的位置以及未来的规划方向。

一、信阳市区茶馆发展现状及分析

从发展历史上看,在近二十年期间,信阳全市现代茶馆的数量从零星增长到目前的近200家。经2012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期间调查可直观的看出信阳市区茶馆的开业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呈相对集中分布,开业时间主要集中在1992年以后,在2003~2010年之间最为集中。(图1)到目前为止,几乎在城区的主要干道附近都有茶馆分布。信阳茶馆业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信阳本地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因素,信阳人本就有喝茶品茗休闲的风俗习惯,另外信阳茶馆得以兴盛,还与以下外在条件息息相关:

(一)政府支持。信阳作为著名的茶叶之乡,政府力争打造“休闲茶都”的旅游形象,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政策主张,充分发挥了茶文化的主导作用。尤其是从1992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信阳茶文化节”更是把信阳茶品牌推向了高处。最能反映茶文化发展水平的茶馆,在售茶的同时,为茶客提供清幽的品茶、休闲环境,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旅游业的带动。信阳集山、水、泉、林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体,同时是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旅游基地,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来到信阳,到茶馆品茶、欣赏茶艺表演、学习茶道、了解信阳茶文化已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茶馆自身的特点。茶馆不同于KTV、酒吧,它有自身独特的韵味。茶馆环境清幽,适合阅读、思考,陶冶身心;茶文化没有年龄段,茶馆适合老少人群休闲、娱乐;茶馆里有高雅的茶艺茶道表演,可提升茶客的艺术情操;茶馆更加洁净,环境质量好。

二、信阳市区茶馆分布的空间特征

信阳市区众多的茶馆并不是一夜之间布满全城的,它的出现在时间上有一定规律性,在分布地点上也同样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图2)

(一)区际差异明显。信阳市茶馆多集中在河区。在所调查的54家茶馆中,有40家分布在河区,平桥区仅有集中在平西大道和平中大道的茶馆经营。

(二)相对集中的点状分布。信阳茶馆众多,几乎在市区的每个街道都能找到茶馆的踪影。但从整体来看,茶馆分布呈现集中化的特点。在河区,茶馆集中在河北岸的和美商场以南区域、体彩广场周围以及申城大道。而在平桥区,茶馆集中在平西大道,平中大道上有个别茶馆分布。

(三)茶馆沿街呈带状分布。交通流量和人口密度及市场潜力较高的地区对茶馆的吸引力较强,尤其倾向于集聚在交叉路口。因此,形成茶馆沿道路略呈带状分布,尤其集中在申城大道、鸡公山大道以及平桥区的平西大道上。

(四)不同类型茶馆分布特点。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换以及外来休闲行业的影响,传统茶馆的性质逐渐发生着变化。①兼营品茶与吃饭的茶餐厅主要分布在河区的体彩广场、平桥区的龙江大道;②传统的茶馆沿申城大道及平西大道分布;③茶艺馆主要集中在申城大道和东方红大道上;④信阳高档茶馆较少,中低档茶馆分布较多。

三、茶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茶馆根植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反映和刺激着包括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因素和城市发展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茶馆为典型代表的内生性休闲场所的发展和空间分布。

(一)茶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信阳茶馆行业的兴盛。茶业是信阳的支柱产业,信阳毛尖是信阳市的主打品牌。作为茶叶之乡,树立豫南茶都形象、发展茶叶经济成为信阳市政府打造“魅力信阳”的主要任务。从1992年起,信阳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信阳茶叶节(后来改为信阳茶文化节)。在茶叶节期间中外宾客云集,吸引大量企业前来投资,并且促进了信阳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节成功地带动了信阳经济的提升,在经过近十年的缓冲期后,信阳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由此带动了茶馆业的发展。因此,信阳现代茶馆业的兴起主要集中在首届茶文化节举办后的十年。

(二)茶馆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由图2可以看出,信阳茶馆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位于和美广场附近。和美广场是信阳市的商业中心区,前来购物休闲的人员众多。体彩广场与和美广场由东方红大道相隔,体彩广场附近规模较大的酒店、火锅城、咖啡馆、KTV等服务行业分布很多。茶馆分布于这一地带,天然的获得众多客源。

类似的,教堂附近KTV、酒吧集聚,平桥区的平西大道上分布有亚星生活广场、学校等服务行业,都可以赢得客源。

(三)茶馆的分布受地租、交通因素的制约。茶馆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应尽量接近消费者。决定其区位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状况、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地价的作用。

消费市场状况可以从人口密集度方面分析。茶馆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地价和交通。一般来说,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辐射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同时,空间的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也达到最高。茶馆行业的经济支付能力并不是很强,但又要保证客源,因此大多选择在接近市中心的街区,如体彩广场、申城大道的茶馆。但也不排除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茶馆为宣传自己、打造品牌而选择中心区域,如在茶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有影响的茶企业,文新茶叶公司、蓝天生态茶叶公司。

(四)自然风光对茶馆的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作为茶叶大市,信阳立足打造“中国茶都”的形象,对茶文化的宣传极为重视,茶馆则是茶文化的主要宣传媒介。品茶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因此一些茶馆推出了茶艺表演等项目,除了通过观看表演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之外,一些临河的茶馆以及公园附近的茶馆则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茶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达到休闲的目的。

(五)茶馆随城市变化而自身发生的变化及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向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增加新的结构,对外以合生的形式,对内以替代的形式。规模较大的文新茶业已经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仅在信阳市区已连续开设6家分店,占据市区内的主要街道。公司辐射范围不仅达到临近省市,而且正在向广东等省市扩张。一些规模较小的茶馆、茶楼安然处于茶馆集中地带的周围,利用集聚效应获取利润。

四、结语

以茶馆为代表的休闲场所不仅能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如茶馆文化),而且能反映地域别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特质。其分布也与一定的地理学理论相适应,如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零售业区位理论(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其区位布局类似于零售业)。综合上文探讨可以发现信阳茶馆的布局总体上沿街道、河流成带状分布,并在部分地段成相对集中的点状分布。其区位选择主要受制于人口密集程度、地价、交通等因素,政府的决策领导、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其区位选择带来一定的外部影响。

信阳茶叶对信阳市的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所以针对信阳茶文化今后的发展,要在树立“中国茶都”形象、规划茶城市、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上做文章。茶文艺馆,作为茶文化的最好展现者,信阳茶品牌推广的最好实施者,信阳茶旅游的宣传者,可以从以下着手发展:①先修内力。深入挖掘信阳茶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魅力;②外修布局。增强茶馆的功能性,增加茶艺文化;③打造商会。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1]庄晚芳.对茶文化的认识和实践[J].茶叶,1991.

[2]霍勇.发展茶文化产业繁荣信阳经济――关于信阳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EB/OL].http:///Item/Show.asp?m=1&d=944.

[3]陈永华.茶馆-市民文化-社会变迁[D].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7.

[4]程启.信阳毛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5]宋珊.中国古代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山东:山东大学,2011.

[6]杨江帆.茶业经济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茶文化现状篇(6)

关键词:

安化黑茶;包装;传统文化;禅宗思想

在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沿革的历史长河中,因工艺环境的不同和生产技术的区别,安化黑茶在种类繁多的茶品市场中秉承传统特色,独树一帜,成为茶业界的一颗饱经磨砺、风格特立的黑珍珠。随着黑茶的作用逐步被发掘,和茶叶市场的日益兴盛、茶饮行业日趋讲究,茶被具体细分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功效,安化黑茶就以养颜、减肥和保健著称。也就是安化黑茶不再只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神秘之茶,而是生活健康的代名词、品味追求的表现,安化黑茶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身价自然也一跃而上,故其被大做文章且越来越被茶商或相关行业垂青,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安化黑茶以及文化也一同被深挖,对包装也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包装上的设计为满足黑茶品味需求对文化层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安化黑茶包装的传统文化特征

1历史久远性

至今我们市面上的安化黑茶,包装内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浮华的影子,有的只是耐人寻味的古朴。就从选材上也是简单、传统,从流传下来的安化黑茶包装中,材料也多为湖南安化本地特色的传统包装材料,稻草、竹篓、布袋、麻绳、牛皮纸等,这种在当地随处可见的原生态材料有种就地、因时取材的随意与简朴。而这种古朴也正饱含着安化黑茶自身与生俱来的淳厚风味,更是有种促使我们追踪安化黑茶的历史,并让人由衷感叹它无法触及的久远、嗅闻到那缭绕无法挥去的芳香。相传安化黑茶的历史曾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交织相连的,话说文成公主当年远嫁吐鲁番一路上费尽艰辛,路途劳顿缺氧晕倒,正是在饮下安化黑茶之后才舒缓过来并顺利到达吐鲁番,而成就一段传世佳话。又说安化黑茶还与一段历史战事密不可分,宋朝中原缺马,对抗辽、金骑兵需要优良战马,只好向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以茶换马,经查正是这安化黑茶在其中成就了国家大事。如今这种带有厚重感故事的历史传说,在安化黑茶包装上或图或文多有再现。此外安化黑茶包装上时常出现历史闻名的安化地区茶马古道文化背景的印影,和历历在目的马蹄印、历经风雨的茶亭、渊婉流长的茶诗、清新回转的茶歌无不深深印证着安化黑茶文化一路走来的悠远深厚。

2形态原始性

安化黑茶包装的形态较其他茶种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鲜明特点,那就是根据安化黑茶的各种立体形态包装而成的立体外形,而安化黑茶的立体形态主要来源于安化黑茶独特的制茶工艺,也就是原始简单紧压成型的紧凑形态,如砖状、饼状和柱状。这种非方即圆的形状无论是人为的植入了传统文化“天方地圆”观念,亦或是无意受了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都不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因为本身任何观念和思想都是从天地间永无止境的人类劳作中形成的。因此也仅仅是就黑茶用途、储存时间和方式,或最终而成的实物形态决定了茶叶包装或方或圆的原始外观形态。安化黑茶形态中最多见的就是方砖状(茯砖)、圆饼状、圆柱状(千两茶),近来也有不少为其外行设计的改良版出现如浮雕状外观进供爱茶者观赏和各种小型几何状方便随意冲泡,因而也就出现了包装形态暂时一定时期的多样性。压制成型是安化黑茶的独特一环,当然,一种最具说服力的言词是压制成型最早是为了远道运输空间紧凑上的考虑。但也不排除是为了包装储存上、使用上的恰到好处亦或是制作工艺上本身就不可或缺,亦或就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也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它的独特已经因为这种简洁的饼、砖或柱等原始立体形态而得以显现。

3颜色朴素性

相比绿茶、红茶还有黄茶的包装,安化黑茶包装没有那么靓丽的颜色,有的只是浑厚浓郁的褚褐色、沉黄色,这种传统朴素的颜色也正是来源于安化黑茶本身独特色泽,就制作工艺而言,渥堆发酵这一传统工艺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汽蒸增湿高温除去有害霉菌,而复杂就在于渥堆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形成良好的有益微生物繁殖温床,除去青杂粗涩味道,也正是这种工艺练就了安化黑茶的凝重之色,为凸显这种工艺的传统朴实,而把这种凝重之色应用在安化黑茶的包装上也就再合适不过了。安化黑茶本身的传统文化基因直接导致了其包装内外无法掩饰的简洁、朴实和素美,也巧妙地映射出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某种本源的生活智慧之美。

二、安化黑茶包装的地域文化表现

正因为安化黑茶上述历史文化特征才注定了其包装设计的传统根基——本土文化风格,这些风格特征要求在包装上得以体现,最适合的呈现方式必须是传统文化的导入,并且必须是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主体而进行的有浓郁地域风味的包装设计。安化黑茶的发源地安化,这里生态环境优厚,集资水、雪峰山等天然风貌、自然资源于一体,加上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天然环境,也正是优良茶树品种富出于此得天独厚的前提。行走在资江之畔享受着清新纯朴的自然风貌,回味安化黑茶的陈醇怡人的幽幽甘香。再有发祥于此的梅山文化,相传为华夏始祖蚩尤的成长之地,安化可谓山幽地灵,生态纯朴、文化深厚。时至今日,千余年的安化黑茶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延流下来的百年老茶行、茶碑、茶亭、茶马古道,如闻名遐迩的洞市老街、永锡风雨桥廊、贺氏宗祠等遗迹尤存。历史有名的黄沙坪茶埠;“茶市斯为最”的“永泰福”老商行如今也能想象到当时的繁荣景象;高城村被称为中国南方“最后的马帮”等。从茶史资料中,安化的茶诗、茶书和茶联,茶礼、茶艺和茶俗无不成为安化黑茶文化历史流长的见证。如此种种无不形成安化黑茶包装设计的原始素材,造就了安化黑茶包装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设计概念。

三、安化黑茶包装的宗教文化缩影

在市面上的众多茶品之中,安化黑茶包装从来没有让人感到半点奢华高贵和艳丽张扬,而有的是少见的质朴与简洁、本真与自然。相比那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繁杂富丽的包装,安化黑茶的包装给人的既是一种清新悠然之感,而又具深幽凝重之态,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理念之“禅”意精髓不谋而合。

1原初

禅宗中的原初概念是指生命之始。意为要保有伊始之态,是对事物存在的感怀与珍惜。在安化黑茶包装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简单接近原始的状态,竹篾草绳的编结、布袋草纸的包裹之类,而决不才有塑料或金属之类的二次加工材料包装,更不会使用新型材料进行包装。安化黑茶尽可能减少对原生态材料刻意装饰的痕迹。从而也就更加接近黑茶本身的风味,使安化黑茶与其包装融为一体,更能体现安化黑茶自身的本真原意。

2素净

素净主要表现在物色之上,是事物颜色的承载之态,往往直观于对象外表。禅宗讲求物色素净、自然,认为只有在纯净自然中才不会迷乱心智,才能看清事物原本的状态,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安化黑茶在包装上正好迎合了这种禅宗思想,始终认为保持原始包装材料的固有之色,尽量不添加任何多余杂乱的色彩。这也正是我们在安化黑茶包装中从未有见大红大紫或金光碧耀的颜色,使安化黑茶包装上仍然显示其素净之美。

3境悟

静中真境,淡中本源。只有在宁静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才会沉浸于思考,在简朴自然中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禅宗认为清净可以和烦恼并存,因为清净可避烦恼,所谓:“即烦恼而菩提”,认为正是这样,事物因此美丽。从安化黑茶的包装上看,材质和颜色都于人宁静之感、本原之态,是对人生哲学的领悟,已然到达心灵的更高境界。因此安化黑茶包装在选材与用色上本身就糅入了禅宗境悟的高深态度。

四、结语

简洁、朴实、素美,安化黑茶把这种东方美学观念完美的展示在其设计包装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之有关的人或物,并能在不断循环的良性环境影响下逐渐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起到提高生活品味,升华人生境界的积极作用。这无疑是给以后的设计做出了榜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物为媒介,借物喻人,让人从中悟出生活真谛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从一杯黑茶或是展示的黑茶包装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美学文化是对我们精神生活的积极引领。

作者:陈素英 钟海燕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禅宗美学观在黑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C1001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茶文化现状篇(7)

一、课程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为基点, 努力造就“ 四有” 新人。茶文化所包含的操作实践的趣味性、知识理论的科学性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性和茶德所包含的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更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实现。

2.传统文化现状的需求

近年来,对于茶产业的长远发展、保留茶文化方面,长兴县政府不遗余力,“大唐茶都”这一品牌逐步被国内外游客所认可。但是长兴茶文化旅游仅限于观景看物等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 在旅游销售的实际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附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这与长兴悠久的茶文化极不协调。并且紫笋茶发源地——水口的中小学生对紫笋茶文化了解不全面,兴趣不浓厚,一旦没有年轻一代的努力,我们的茶文化将岌岌可危,因此有必要从中学生抓起,振兴茶文化。

3.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初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性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倘若用合适的方法施加茶文化的熏陶,较容易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会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自己对茶文化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兴 “三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认识紫笋茶,了解紫笋茶采摘、烘焙过程,学会紫笋茶的冲泡方法及基本奉茶礼仪,初步了解茶艺并学会欣赏茶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动手实践以及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采茶,炒茶,感知紫笋茶文化,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关注茶文化,尊重劳动;经历泡茶、奉茶、品茶,体会茶所蕴含的的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了解金沙泉被污染现状,树立爱护环境意识;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不完善现状的学习,生发热爱茶文化,把理想与家乡建设紧密联系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1)澄心堂老知名品,寄与犹奇紫笋珍。参观长兴顾渚大唐贡茶院;介绍长兴水口紫笋茶起源、发展及现状。

(2)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有机茶基地采紫笋茶;交流采茶体会;总结采茶要点及茶树生长情况。

(3)新茶已上焙,旋旋续新烟。参观人工炒茶基地,引导学生尝试炒茶;观看机器炒茶制视频,总结炒青的要点。

(4)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紫砂壶和金沙泉的介绍;介绍泡茶技巧,动手泡茶;介绍泡茶、奉茶、斟茶礼仪,学生表演奉茶;师生共饮茶。

(5)故地重游,用心感受。重回大唐贡茶院。

四、课程实施

《长兴水口茶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共9周27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一系列学习。

第一周:紫笋出顾渚,常湖二郡间。带领学生前往大唐贡茶院,参观过程略。

第二周:澄心堂老知名品,寄与犹奇紫笋珍 。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兴紫笋茶文化,让学生们增加自己对于茶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周: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实地考察种茶基地。

第四周:采茶总结。师生交流、总结采茶体会。

第五周:新茶已上焙,旋旋续新烟。带领学生参观人工炒茶基地,先观看炒茶,再尝试炒茶,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对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六周:炒茶总结。通过观看,掌握机器炒茶与人工炒茶的要领。

第七周:金沙泉和紫砂壶介绍

(1)泉濑黄金涌——金沙泉。茶性发于水,对于泡茶其水。教师讲授金沙泉的悠久历史,师生品尝泉水。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泉水被污染的现状,以此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爱护环境意识。

(2)觅得名人一壶,赛过无价之宝——紫砂壶。茶是水神,水是茶体,器益茶功,紫砂壶,是长兴茶文化的又一珍品。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介绍如何制壶,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

第八周:饮茶知识知多少

(1)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教师讲解泡紫笋茶要点并演示,然后每小组一套器具,动手实践。

(2)以茶会友。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奉茶、斟茶礼仪,然后创设不同情境(比如对象是师长、同辈)让小组表演。

(3)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教师讲解饮茶小妙招。师生共同品茶,体会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以及体会苦尽甘来的之感。

第九周:故地重游

再次带领学生前往大唐贡茶院,学生决定自己的旅游路线,任其兴趣的发展。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理论基础,收获与否,学生应了然于心,每人上交一份心得体会,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反思。

五、课程评价

满分100分,共分为三部分:

(1)平时小组讨论发言占30%,根据平时发言次数,发言内容给分,每小组各成员成绩相同。

(2)小组奉茶表演占20%,根据表演正确性和艺术性给分,每小组各成员成绩相同。

(3)最后上交的心得体会占50%,根据每人收获及感想给分;

最后综合三方面分数。

茶文化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20-02

1 麻栗坡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茶叶是麻栗坡县一项传统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现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茶约8万株,是该县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香蕉、木薯、茶叶、咖啡、)。2012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 503.27 hm2,其中可采摘面积1 292.27 hm2,占总面积的85.96%;无性系茶园面积666.67 hm2,占总面积的44.35 %;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866.67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57.6%。其中比较规范的高产茶园4个,面积433.33 hm2。主栽品种有云抗10号、福云6号等优良品种和本地大叶种系列。2008年引进了“紫娟”等进行试种,逐步将茶园向高产、优质、标准、良种化推进;全县茶园集中分布于猛硐、杨万、董干等乡(镇)。全县共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0家,其中通过QS认证的3家,经工商注册登记的茶叶商标4个(老山茶、瑶君山、高朋、者阴山生态茶),建有初制茶叶厂11个、精制茶厂3家(其中普洱茶熟茶精加工1家),年加工能力200 t以上。2008年猛硐、杨万、马街、董干4个乡(镇)被列入“国家地里标志产品——普洱茶”的生产加工范围。2012年末,全县茶叶面积1 503.27 hm2,采收面积1 292.27 hm2,实现茶叶总产量280 t,平均产量216.6 kg/hm2,农业产值70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 400元。成品茶产量75 t,产值462.5万元,实现总产值1 17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无公害基地面积所占比例不大

全县茶叶基地多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该地区水利设施严重滞后,缺水现象普遍,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如猛硐老茶区,茶园多数处于海拔1 000 m左右的半山腰上,无灌溉设施,道路狭窄,交通不便,鲜叶采收多依靠人背马驮,远离居所,来回所占用的时间过多,劳动效率不高,造成劳动力价值过低,影响了群众采收鲜叶的积极性[1]。无公害产地认证、无性系茶园面积所占比例较低。

2.2 加工企业规模弱、散、小,市场竞争能力低,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有限

全县的茶叶企业基本都由个体户发展而来,茶叶初制加工过多,资源分散,造成产品参差不齐,种类五花八门。形成什么茶好卖就加工什么茶,产品质量难以达到一致标准,销售去向分散,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产品效应。且目前多数属于个体户经营,产业单一,周转资金少,底子薄,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显得十分脆弱,加工量随价格浮动性大[2]。因缺少垫支资本,又无法准确预测市场前景,所以加工量保守,2012年春茶总产量只有70 t。

2.3 茶叶市场价格不稳定,茶园出现抛荒和砍伐现象

全县的茶叶生产,2007年迎来一次“价格春天”之后,就进入价格低谷期。全县大部分茶园(尤其老茶园和古茶树)属农户个体所有,形成市场价格好就采收,价格不好就少采或停采的情况。2008年根据县经作站对猛硐乡老陶坪等村委会的走访调查了解,群众普遍反映的都是价格问题,认为鲜叶价格太低,采摘不划算。2008年茶场鲜叶收购价仅1.6~1.8元/kg,但按实际劳动力成本和茶园管理最低产出效益计算,鲜叶价格应在2.2~2.4元/kg才适合采摘,所以多数群众未采摘茶叶,也没有投入茶叶生产管理。在新龙湾、堡脑、竹瓦摘要 麻栗坡县的自然环境条件较适宜茶叶生产。该文立足于麻栗坡县茶叶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县情及茶企实际,提出推进麻栗坡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为麻栗坡县茶叶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对策;云南麻栗坡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20-02房、老陶坪4个村小组有近10户左右的茶农出现砍伐老茶园的情况,砍伐面积有2 hm2,均为1958年以前栽种的低产老茶园。砍伐的原因主要是群众认为这些老茶园茶树老化,茶叶产量低,而且所剩植株少、散,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浪费耕地资源。

2.4 茶叶生产企业经济实力差,投入不足,难以树立茶叶品牌,开拓市场能力弱

茶叶生产企业底子薄,生产发展资金严重缺乏,投入不足,茶叶加工设备更新困难,生产起点低,新产品开发滞后,茶叶加工产品档次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稳定。企业多以加工毛茶销售为主,加工的普洱茶多为传统的“砖、饼、沱”[3]。精制产品比例不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5 低产茶园所占比例大,亟待进行更新换代,对野生茶和古树茶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够

亟待进行更新换代的猛硐片区的老茶园面积666.67 hm2,多数是集体时期或更早些时候栽种的,茶园缺株、缺塘严重,树体老化,品种退化,茶园鲜叶产量低,加上平时重产出轻投入,重采摘轻管理,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对茶树修剪抚育和茶园病虫防治、培肥管理不到位,农药使用不合理,品种更新改良滞后,栽培管理措施不规范,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低,效益差。猛硐片区现有的逾200 hm2野生茶没被重视,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6 茶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茶叶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气候因素及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较大,茶企各吹各打,独自为战,竞争无序,营销策略起点不高,政府扶持茶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管理无序,抗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品牌战略意识不足。

3 麻栗坡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要加快麻栗坡县茶叶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茶园基础和自然环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步、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布局,实行区域化产业开发,充分保护和调动茶农的积极性,建设高标准、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基地,以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推进茶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发展[4]。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无性系茶园建设

要充分利用麻栗坡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加快高产优质良种茶园建设。力争通过2~5年的时间,围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生产认定范畴,扩大茶园建设面积,有面积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才能形成品牌效益。在适宜茶园建设的猛硐、董干、马街、杨万4个乡镇重点实施,力争到2018年全县茶叶面积达3 333.33 hm2,实现年产毛茶4 000 t,产值8 800万元。通过建立高标准无性系示范园666.67 hm2,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面积3 000.00 hm2。有机茶园面积666.67 hm2。每年实施低产茶园改造333.33 hm2。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加快发展现代茶园步伐。

3.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出台扶持政策,为茶企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空间

发挥天宝部级通商口岸的商贸优势,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制定并出台茶叶生产加工招商引资合作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扶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投资茶园建设,特别是野生茶和古树茶的开发和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名优茶评比活动,提高麻栗坡县茶叶知名度;积极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扶持茶叶种植大户;除现已出台的4个奖励政策(QS认证奖励;鼓励实施农产品商品注册;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麻栗坡县企业纳税奖励办法)外,还需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激励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如燃料补贴、鲜叶收购保护价、产量50 t以上奖励等。

3.3 加强野生老古茶树的保护、开发利用

切实加强现存野生老古树茶的保护、开发利用,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和引进外商,合理保护开发野生、古树茶叶,利用现存老古树茶及其优质的品质效益,加强宣传培训,努力打造麻栗坡特色野生、古树茶品牌。

3.4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恢复茶园生长生机

由于多年疏于管理,投入不足,全县大部分茶叶基地面临荒芜废弃的境地。加强低产茶园改造、种植优良品种、提升茶叶精制加工品质,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的状况,仅靠茶叶企业和农户,是没有能力做到改变的。因此,要促进茶园更新、恢复生长、取得效益,必须要依靠积极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茶叶生产资料、基地建设、设备更新、工艺引进与产品开发的投入,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的申报认证支持,政府加大茶叶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抓好低产茶园的改造工作。加强茶业发展和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茶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的宣传。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叶优质品种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茶园平均产量达到900 kg/hm2以上,茶园布局及茶叶品种结构趋于合理,茶叶加工品质不断提升,精制加工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开拓占领市场份额不断增大,茶叶产业效益不断增强。

3.5 实施茶叶品牌发展战略,扩大麻栗坡茶叶知名度

麻栗坡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低纬高海拔的地理特征比较明显,光、温、水等自然资源配置的差异性,“立体气候”明显,境内山川秀美,云雾缭绕,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落后的工业和优良的生境十分有利于茶叶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全县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277 km,现建有部级天宝口岸1个、边贸集市14个,通边达海地理位置优越。对已经通过的3家QS认证和注册登记的4个茶叶商标要倍加呵护,促进茶企积极引进成熟的精制绿茶工艺技术、普洱茶紧压茶工艺技术、熟茶紧压工艺技术等加工工艺流程,依托现有古老茶树的占有面积和产量,着力在提升产品加工上狠下功夫,树立以精制产品、老树茶产品开拓市场的发展思路,改变粗制产品上市销售的现状,提升茶叶的销售价格,实施品牌保护、发展战略,增强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加快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丰富茶叶的产品类型,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增加市场份额占有率,提高麻栗坡县茶叶产品的知名度,使茶叶生产成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一大突破,焕发茶叶生产这一传统产业的生机。

4 参考文献

[1] 陶文良,骆振.麻栗坡县无公害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2):80-82.

茶文化现状篇(9)

所谓高山茶是对产自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茶的总称。在有高山的地方生产的茶叶都可以称之为高山茶,海拔的具体高度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生长于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所产制的茶叶为高山茶。茶谚:“高山出好茶。”高山茶以其品质优、无污染、农药残留少等特点,正日益深人人心,成为倍受青睐的饮品。

富阳市种植茶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高山茶的占有较大的分量,据明《杭州府志》上记载有“杭州之特产,良者富阳茶”之语,说明富阳市茶叶在历史上就以其品质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富阳市是全国五万担以上重点产茶县之一。目前高山茶也是富阳市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良好的销售是产品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本文对富阳高山茶叶的销售现状做出浅析,并对其发展对策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富阳高山茶叶目前的销售现状浅析

目前富阳市的高山茶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北、新登(包括龙羊)三个茶区。高山茶历史悠久,地理优越,制作精良,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就目前的销售状况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优势,富阳市的茶农通过自发性的交易,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山茶区域性的交易市场越来越规范,具有自己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凸显出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但通过对富阳高山茶总体的销售状况分析,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由于富阳高山茶以分散经营为主,其产业化和组织化的程度已显得滞后,高山茶一般都是以手工制作为主,一般是家庭经营,很难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由于生产、经营的分散,销售的组织化就面对较大的困难。2.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由于高山茶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原因,茶叶的标准化工作进展较慢,这将制约富阳市高山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发展。3. 市场准入制(QS认证)工作滞后。“QS”是即质量安全认证,早在2007年1月1日我国茶叶已开始实行市场准入制,高山茶叶上柜销售只有通过QS认证才能到允许,目前,消费者已经把有没通过QS认证,当作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富阳高山茶叶QS认证的工作严重滞后。4.高山茶在流通领域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现象。5.茶叶的安全保障不够。部分茶叶因化肥、农药等原因造成质量和卫生状况的问题,达不到国内外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茶叶出口也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使销售受到直接影响。6.高山茶的品牌建设缓慢,没有创建出自己的主导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二、富阳高山茶叶销售发展对策

1.发展策略:要加强对高山茶生产和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政府应该出台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在资金、税收、生产设施等方面给予茶农以大力的扶持,千方百计来扶持茶农结合实际组建和参加茶叶生产合作组织,比如,茶叶协会、合作社等等,通过这些相应的组织,对于茶农的生产和经营销售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是富阳市高山茶叶的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得到很好的提升,在茶园的生产管理上实施统一化的措施,在高山茶的加工上,实现环境条件的标准化、加工工艺流程的规范化,通过统一标准的生产,使产品达到标准化

2.销售策略

1)做好营销人员的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培育骨干销售企业和优秀的经销人员队伍。培育出高山茶叶经营龙头企业。2)培育茶叶市场:通过实行统一品牌、包装、销售。每个经营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体,实行自我管理,结合实际,培育有一定规模的高山茶叶市场。3)设立专卖店: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在合适的地区设立富阳高山茶叶专卖店。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富阳高山茶叶。4)成立网上专卖店:在网上成立高山茶专卖店,购高山茶方便、快捷、低价、时尚等特点,一定会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由此也可能把网上的消费者转化为经营者,使其步入网上开店卖高山茶的行列,网上购买高山的茶服务,可以做到更加人性化,比如,设立在线互动、茶知识介绍等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由于高山茶叶网上销售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易,一些欺诈行为往往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要让消费者在网上放心购买高山茶叶,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茶叶销售,要建立好打击网上欺诈行为得力措施。5)发展高山茶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来以促进行业的升级成为很多行业的选择,高山茶叶作为竞争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品之一,其经营者应该关注和尝试运用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创立一条适合高山茶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在这方面已经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6)借助外力:首先要借助旅游业。促进茶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富阳市风景秀丽,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旅游资源,向游客介绍推荐本地的高山茶,把高山茶作为旅游产品之一来经营,是十分有效的销售途径之一,其次,随着目前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要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发展网上交易。7)加大高山茶叶宣传力度:要抓住杭州举办西博会、茶博会等机会大力宣传富阳高山茶叶;要积极将富阳高山茶叶带往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精品茶叶博览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精品茶叶博览会、省农博会等茶叶博览会上展出,同时要组织一些大型的茶事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富阳高山茶叶。

总之,富阳高山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品质优、味道好、无污染的特点,非常适合现代人们追求环保、无公害、天然等等生活需求,因此,富阳高山茶叶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结合当前实际,做好富阳高山茶叶的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缪强陈建华.钱海平.羊国芳.杨青.富阳市茶叶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叶2007(4):230

茶文化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12;S5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00-02

1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基本情况

郎溪县境内现有茶园总面积4 600.00 hm2(含国营农垦宣郎广茶业总公司786.67 hm2、上海白茅岭农场243.07 hm2、江苏省社渚农场208.00 hm2),采摘面积4 133.33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933.33 hm2(2013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69.40 hm2),无性系良种比例16.4%;标准高效茶园348.00 hm2;低产茶园改造261.33 hm2。郎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南片十字、飞鲤、毕桥、姚村和北片涛城、凌笪等乡镇。

1.2 茶叶生产加工情况

郎溪县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工商注册企业41个,其中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1家、县级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市级以上4家。2013年干茶产量11 980 t,产值23 352万元,其中名优茶 52 t,产值4 060万元,大宗茶11 928 t,产值19 292万元;春茶4 060 t,产值13 032万元,夏秋茶8 470 t,产值10 420万元。一产产值6 294万元,二产产值16 075万元,三产产值1 083万元。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3.92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 880元。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外销茶1.619万 t,出口创汇3 806万美元。

1.3 茶叶“三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情况

郎溪县已实现茶叶标识认证绿色食品绿茶1个(宣郎广茶叶公司),认证面积533.33 hm2,白茶1个,认证面积80 hm2;无公害绿茶1个,产地认证面积1 200 hm2,产品认证面积200 hm2。地理标志产品1个,认证面积2 000 hm2,QS认证企业、合作社17个。拥有如“瑞草魁”、“隽峰”、“红新”、“云岗白魁”、鑫云等 35 个注册商标,其中省著名商标2个。

2 郎溪县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2.1 出台相关茶产业政策措施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农业“星火工程”实施办法》《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县财政还安排2 000万元茶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

2.2 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

建设茶叶“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通过建立茶园生产管理规程、规范加工工艺流程、健全茶制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大投入品管理和茶叶生产环境整治,狠抓茶叶安全用药监测,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1]。

2.3 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优特色工程

瑞草魁是郎溪县历史名茶,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郎溪县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并通过农业部认定,制定了瑞草魁茶省级地方标准。同时大力发展白茶,打造白茶品牌。

2.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2-3]。

2.5 开展茶叶生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为了维护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促进郎溪县茶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6 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发展

扶持各类茶叶龙头企业,壮大省、市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安徽省出口绿茶加工集群。

2.7 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茶叶家庭农场

鼓励茶农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农户。

3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不大

目前,虽然郎溪县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达2 613.33 hm2,但除宣郎广茶叶公司绿色食品533.33 hm2外,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较小,仅80.00 hm2;无公害认证面积1 200 hm2,但产品认证面积只有200 hm2且尚无加工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虽认证2 000 hm2,认证产量530 t,但严格按照地标产品规范建设和管护的茶叶基地面积及采摘、加工却不大,年产量只有2.8 t,占认证产量的5.3%。

3.2 名优茶生产能力不足,品牌经济未形成规模

郎溪县名优茶年产量只有52 t,产值为4 160万元,名优茶生产能力明显不足。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只有2个,虽然近年来郎溪县茶叶品牌在各类茶事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有所提升,但精品名牌少,缺乏高知名度地方大品牌,导致郎溪县许多品质优良的茶叶产品没有自己的高端市场,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销售。

3.3 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

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郎溪县虽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但都是生产大宗出口茶为主,属低端产品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且虽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量不大,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受到影响。

3.4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茶叶的产量、品质不高

全县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郎溪县8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由于种植分散,管理粗放,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不高,影响茶叶的产量、品质[4]。

4 发展对策

4.1 突出资源优势,围绕绿茶出口,打造一流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抢抓省政府“671”计划等有关茶产业政策契机,以“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模式,增强叠加效应,创建休闲茶产业,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茶产业休闲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郎溪县出口茶叶产业加工集群打造成省内有影响的和国内知名的一流绿茶出口示范基地。

4.2 进一步抓好品牌和基地建设工作

加大政府运作力度,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名茶的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重点抓好“瑞草魁”、“云岗白魁”等精品名茶,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茶叶基地建设,完成茶园整治、茶树换植,增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

4.3 进一步推进茶业工艺创新

积极推进茶叶加工由“初制”向“精深”发展。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茶叶企业创办境外茶叶贸易公司或销售窗口。加强茶业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5]。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速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4.4 突出“文化兴茶”战略,促进茶业由“品质”向“品位”转变

一是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积极成立郎溪县茶文化研究会;二是积极打造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强化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大力发展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三是加大宣传,提升名气。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广泛宣传郎溪茶文化和“瑞草魁”系列品牌。

5 参考文献

[1]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等.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及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31-15336.

[2] 侯彦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77-378,383.

茶文化现状篇(11)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总结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成语、歇后语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