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后服务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39

课后服务研究

课后服务研究篇(1)

[作者简介]车金良,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93―03

定题服务是指图书馆馆员根据承担特定课题的研究人员的实际需要,跟踪提供文献资料、系统搜集情报信息、全面筛选情报数据等融针对性、专指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文献与信息服务。事实上,以定题服务作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形式,既是党校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提升服务质量、搞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优质的定题服务,是在特定的时空中,馆员和读者两个主体都处于积极状态,以态度的真诚、合作的密切、情感的深厚、气氛的和谐共同创造出最佳的服务效果。要进入这样的服务境界,定题服务馆员除了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乐于奉献、知难而上的精神外,还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多下功夫。

一、瞄准课题,突出定题服务的超前性

党校教研人员是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寻求知识再创造的特殊读者。随着党校办学渠道的不断拓宽,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课题研究人员对文献资料信息的需求层次日渐专深。因此,馆员必须增强迅速、准确、全面地捕捉最新信息的能力和对文献资料充分开发、深度加工的能力,积极开展超前服务。

(一)时间上超前计划,促进课题研究人员充分占有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题研究人员的课题选定好,功夫就会花在文献资料的积累上,即瞄准课题去重温理论,去收集、发掘大量素材。馆员在深入调查和超前计划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课题研究人员的潜在需求,充分挖掘现有馆藏的潜在价值。真正让文献情报服务工作做在课题研究人员提出文献情报需求的前头。事实上,这种超前思维意识在情报定题服务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课题研究人员能否充分占有全面、详细、真实的文献资料,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任何课题研究离开文献情报资源都是难以开展的。马克思写《资本论》就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的文献,研读了1500多种著作,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科学的观点。列宁为了研究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在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时,就利用了图书馆148本英、法、德文著作,49种期刊,232篇论文,从中摘引了大量的资料。当今的课题研究明显地呈现出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许多课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还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因素,常常是跨专业、跨部门、跨区域的。所以,更加需要注重文献资料的超前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因此,馆员应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实现实时远地对话,资源共享,通过网上协作与协调进行合作研究,尽量使课题研究人员充分占有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这样,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资料不全,事态发展面貌不清或背景资料不详,包括历史统计数据和现行调查数据不确定等情况,使研究者举棋不定,课题研究被搁置下来,进而出现课题研究效率低下,课题完成周期延长等不正常现象。

(二)内容上超前考虑,促使课题研究人员尽快启发思路。馆员根据课题研究人员探讨某一方面问题的系统思路所提供的文献情报,必须是最新发表和出版的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理论与发现,必须是真正切合课题需要的代表学科最高水平与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情报。文献类型既有原生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载体形式既有纸质文献,又有电子文献和数字文献。据美、日专家研究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仅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就要占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时间的50.9%。可见,课题研究人员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很强的资料占有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报人员及时、高效的文献情报服务。事实上,文献资料的超前提供,有助于课题研究人员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思路。他们只有在大量占有情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有关学科领域中的已有成果、现有状况和发展水平及动态,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认识,进而从较高的起点上来审视自己的研究课题,为选题的创新、观点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环节上超前安排。促成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图书馆能够真正做到始终贴近课题研究,在课题选择、跟踪调研和对口服务等环节上都必须进行超前思维。要积极组织精干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瞄准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本着热心、耐心和细心的服务宗旨,有计划、按步骤、有重点地与课题研究人员挂钩,及时了解他们研究的内容、范围和进展情况,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为研究人员提供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网上电子公告和意见箱服务以及最新期刊目录定题通告服务等,尽量让他们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和最简便的方法获取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样,图书情报人员与课题研究人员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是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和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证。

二、紧扣课题,突出定题服务的针对性

随着现代化网络的发展,图书馆能充分发挥各项职能,进一步贴近课题研究的实际,提供更为实际有效的文献服务,就必须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对课题研究人员提出的某些索取文献资料的需求,仅仅局限于浅层次、表面上的满足,进而出现看似满足却不满意的现象,真正显示出网络环境下情报资料定题服务供求吻合、针对性强的特点。 文献情报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文献情报的准确度、新颖度和实用度。定题服务的针对性,集中体现在提供情报服务与课题研究需求的吻合。事实上,课题研究人员中不同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律有着不同的情报需求。联网以后,更多的检索点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其中很多信息与读者比较关心的对书刊资料本身内容方面的介绍却明显不足。课题研究人员一般只能凭书名、主题、关键词等很有限的信息对书刊资料进行选择,很难了解某些特定的文献资料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等,往往很难避免他们查找情报资料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可见,根据课题研究人员需求,帮助课题研究人员查找、鉴别和选用文献情报资料,突出定题服务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搜寻意识,立足“寻”中求全。定题服务具有提供文献信息的全面性、专指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把课题研究人员的需求作为搜集信息的动力和目的,时刻以课题研究人员的需求作为资料信息开发的价值尺度。通过深入座谈、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摸清需求规律的基础上,讲究信息资源搜集整理的全面系统。首先,掌握课题情况。真正掌

握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该课题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据此确定检索工具、检索范围、年限和检索途径。其次,掌握读者情况。全面了解他们的研究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期限,了解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文献资料和线索,查找过哪些工具书,已获取了哪些文献资料;掌握他们所需文献的深度、广度、语种、起迄年限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确保提供情报资料的准确和全面。

(二)确立跟踪意识,立足“跟”中求新。课题研究人员一般都喜欢创新,对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情有独钟。馆员要时刻注重信息交流与反馈,自觉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供读者所需,力求使所提供的新的情报资料充分体现出党校文献情报信息的特色和优势,满足课题创新的需求。尽力表现出情报资料服务随着课题研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服务工作焦距,时刻针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在对研究人员的思路、观点、认识进行深化、挖掘的同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有针对性地不厌其烦地鉴定、筛选、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时刻警惕情报信息误区,特别注重剔除内容重复、交叉、过时老化以及内容、质量不切合课题研究人员需求的文献情报信息,不断在开发适需对路的情报信息产品上下功夫、求突破。这种情报资料的内容越新颖,实用性越强,就越能显示出文献资源深层开发对现有公共检索系统的补充与增值的巨大作用。

(三)确立速度意识,立足“速”中求准。馆员积极开展网络导航服务,主动帮助课题研究人员。能比较方便地利用网络上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料,使他们不至于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或耗费大量的时间。首先,确保每次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全面考虑文献信息的内在质量,做到文献资料的及时提供与课题研究的真实需求完全相吻合。其次,将网络资源根据本校学科构成分类整理,形成特色,尽量为他们提供访问的捷径。最后,确保馆员在对文献资料的筛选、整理、分析过程中所进行的对比、判断、归纳、提炼等综合思维活动真正体现出科学的创造力,真正使得“死材料”变活,“活材料”用准,真正体现出书刊资料被开发利用的深层次和高水准。这样,课题研究就可望在丰富、系统、准确、新颖的文献资料方面占据优势。

三、围绕课题,突出定题服务的连续性

情报资料定题服务,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保证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提供文献资料服务,才能满足课题研究不断深化的情报需求。在现代情报定题服务中,一般和深层次服务差别的背后蕴涵着一般智能投入和高智能投入的差别。突出定题服务的连续性,可以通过努力构建情报定题服务主客体积极友好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党校读者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优势,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其智力支持。经常请他们及时将服务效果反馈给馆员,以便不断改进服务;请他们利用专业上的优势,指导馆员对专业文献进行深度开发;请他们介绍其他情报部门的先进服务手段和管理经验等。这样,馆员在人才荟萃、才智集中的环境中,做到相互智力激发与智力互补,实现“能力拼接”,从而增强情报定题服务的后劲,以真正减少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实用性。因此,开展定题服务,既要讲究计划性和时效性,更要注重实用性和连续性。要想真正在超前思维上做文章,在贴近课题研究上下功夫,在读者满意中求实效,就必须针对课题研究的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献需求,及时提供情报资料服务。

课后服务研究篇(2)

作者简介:秦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E-mail:k2003069@163.com;

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嵌入式学术研究正成为大学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的一条重要路径。

1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与大学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职位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密不可分的服务模式。综观国内研究,学者们对“学科服务”内涵的认识仍沿袭张晓林教授的解读:“是要求按照科学研究(例如学科、专业、项目)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度”[1]。作为一种主动性、增值性和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已成为国内大学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学科馆员“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主要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系统构架等的全新运行机制”[2]。之所以谓其为“全新运行机制”,就在于其彰显了“主动联系、参与合作、定题服务、有效增值”[3]的特征,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引入新的境界。

2嵌入式学术研究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指学科馆员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融入用户的学术研究之中,为用户提供全程知识服务。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相关探索起步较晚,为数不多的成果集中于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引荐性论述和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相关实践介绍[4-6]。为此,有必要紧紧围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嵌入式学术研究的理想模型,并使之在具体案例得以实践印证,开辟系统性探索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新路径。

3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构建

理想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它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7]。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

4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解读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发生于学科知识社区的学科服务活动,涉及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和由学术研究个体或团队成员构成的研究主体),以及凝聚这群人的信息、知识和情报(有用知识);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学科服务过程,学科馆员主动接受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通过资源、方式、技术、过程、情感和协同路径,将信息、知识和情报全方位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并通过研究主体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及时了解服务的缺陷,修正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主动为研究主体提供个性化信息、知识和情报视为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学术研究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增值性需求,同时注重学科馆员人格、认知、技术、能力、情感和交际等水平在学科服务中的整体展现,塑造其职业典范。2迎合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潮流。建立学科知识社区,以研究主体为中心,学科馆员全面嵌入其学术研究之中,通过与其智能化和隐性化的无缝对口知识衔接,使学科服务从被动到主动、从松散到凝聚、从游离到融汇、真正实现无时空障碍的一站式学科服务。3彰显互动多赢的态势。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以及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为学科馆员提供了服务驱动力;学科馆员全面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提升了其学科服务的执行力和学术影响力。这种双方的互动互利,创新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力挽其逐渐被边缘化的颓势。

5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实现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既是理性框架,亦是实践路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热点学术研究领域,笔者遵循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开展此课题的嵌入式学术研究。

5.1寻求合作,凝聚共识

在信息网络化和图书馆数字化的时代,学术研究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面对此不争的现实,遵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之标准,笔者在分析研判多个学术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选定并主动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组进行接洽;秉承“SERVICE”的学科服务理念,提出以真诚(Sincere)的心、专业(Expert)的素养、快速(Rapid)的反应、尊重(Value)课题组、与之互动(Interaction)且多方合作(Cooperate)、为此课题学术研究提供简单易用(Easy)的学科服务;同时与此课题组就服务机制、具体细节和质量考评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5.2正向交互,全面嵌入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表明: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是一个正向交互过程,在接受此课题组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后,应该从资源和方式等6条路径全面嵌入。

文献信息资源是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源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1全面把握此课题的研究历程、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与课题组专家会商的基础上,依据“需求驱动采购”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采访和数据库遴选,最大限度地集成课题所需的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先后典藏《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法》(刘向东著)、《木本植物有性杂交生殖生物学图谱》(李文钿著)和《植物生殖遗传学》(孟金陵著)等一批国内外植物生殖生物学专著,遴选《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和《BotanicalSocietyofAmerica(BSA)》(美国植物学会)等国内外权威植物生殖生物学数据库。2凭借在学校图情系统有效的知识布局话语权,并调动课题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破除经费短缺这一制约资源嵌入的最大瓶颈。

学科知识社区是一个物理和虚拟并存互动式知识空间,通过物理和虚拟两种方式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主动融入此课题组,成为其名副其实的一份子,并在此课题组的工作空间开辟专属工作站,通过营造这样一个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释惑解难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贴近课题组,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2构建虚拟研究环境。汇聚学校图书馆拥有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独秀学术搜索”等开放共享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多渠道支持此课题文献信息资源发现、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并通过各个平台的RRS订阅和推送,向课题组动态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在“中国知网”协助下,建立起“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专题数字图书馆,并将获得的文献传递至课题组。此外,运用QQ、MSN、BBS和微博等网络通讯方式,保持与此课题组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离不开专项技术支撑。技术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迎合信息检索从关键词检索转向语义检索的趋势,在继续使用关键词检索技术的同时,运用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信息检索技术,发现此课题相关文档中词语与概念(语义)间存在的某种潜在语义结构,提取并量化表示这种潜在的语义结构,进而消除同义词影响,提高文档表示的准确性。同时运用基于本体概念的信息检索技术,把文本向量和查询向量转换成由本体概念组成的语义向量,并对查询语义向量进行语义扩展,通过计算文本向量和扩展向量中概念的相似度得到两者的语义相似度。根据语义相似度进行排序,将满足条件的检索结果返回给此课题组。2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此课题相关研究主题的二维、三维和多维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对这些图谱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将检索到的信息中的客观知识转化成为有用、系列化、特定性和决策的主观知识,即生成情报(尤其是对此课题研究具有竞争意义的情报),使此课题组能够明晰并掌控相关研究的历程、前沿和热点。

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历时10余年,经历了“选题立项研究实施成果发表结题评奖”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过程嵌入此课题,即:1在与此课题组的交流中获悉其有意开展此课题研究,后主动向其动态提供相关研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报告,使课题组更清晰地认识到选择此课题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并为此课题3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提供坚实的依据。2搜索并向此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促进此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同时,确保其原创性;参与此课题的部分研究,从中形成一定的感性体验,增强为此课题提供学科服务的敏锐性。3向此课题组推荐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外学术期刊,并从文献学特征和文献学表述上向此课题组介绍在不同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注意事项,提升此课题组学术成果发表的档次和发表率。同时,整理开展此课题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成果,冠以此课题资助基金发表,增加此课题研究成果的丰度和厚度,彰显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正能量。4多方搜集并向此课题组提供其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主要包括此课题组所发表研究论文的被引率和专家评价等),对此课题结题评奖所需的查新工作、结题报告和评奖申请提出建议,为此课题顺利结题和荣获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做出了贡献。

嵌入式学术研究既是学术互动,亦是情感互通。情感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做到身心俱融。不仅要身临其境,将嵌入此课题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旅程,更要倾情投入,借此成就人生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要秉承默默奉献的精神、情为课题组所系,事为课题组所谋,利为课题组所想,与课题组建立一种难以割舍的“知识情结”,借此凝聚双方的才能和智慧、融汇双方的心劲和灵气。

在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研究中,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协同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在学科知识社区中扮演“和谐使者”的角色[8],紧紧围绕课题组的中心工作,汇同图书馆采编和技术等部门的同仁以及其他学科馆员,组成联合团队,共同管理此课题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解除此课题组在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时所面临的的各种技术瓶颈。同时注重在具体操作中将学科知识掌控力、规划力、协调力和转化力协同起来,从协同中产生递增、聚增、扩增优势,实现多方联动。

课后服务研究篇(3)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却面临着其特有的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难以保证、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生源质量略差,以及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的行业技能水平而课堂教学水平不足等。这些因素汇集起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逃课、睡觉和手机等“课堂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既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诸多“课堂问题”,又能显著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关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多集中于管理学科,查阅资料发现,现有对于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研究较少且多数具有局限性。本文将以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和行为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服务质量理论,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为了让消费者满意且乐意接受,服务提供者从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信赖性和同感性等五个方面进行服务,即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并针对这些因素,寻找学生的需求点和关注点,以求达到让学生这一“顾客”乐于接受教学服务且满意的目标,从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这也符合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研究以高职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从理论方面揭示高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从实际方面能够给予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一些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的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模型和方法

1.课堂教学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的研究众多,其中以A•Parasuraman(1988)等人提出的SERVQUAL模型应用最为广泛,该模型将服务质量分为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信赖性和同感性五大因素。根据现有研究的内容,课堂教学服务质量是可以采用SERVQUAL模型的五大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将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定义为有形性(Tangibles)指教室、实训环境与设备,教师着装,教学体态、语言等;可靠性(Reliability)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教学经验和表达能力等;反应性(Responsiveness)指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意愿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等;信赖性(Assurance)指教师上课时间,教学计划安排,作业,考试等;同感性(Empathy)指教师的亲和力,了解每位学生需求以及和学生产生共鸣的能力等。

2.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

Cardozo(1965)最先提出顾客满意的概念,之后已有大量的文章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学术上主要分为交易导向的顾客满意和累积性的顾客满意两种,本研究认为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服务之后,对于教学过程和学校整体的情感反应程度。Zeithaml(1996)等人将顾客行动意图定义为消费者根据对于某一对象的态度而产生未来特定行动的意志和信念。现有的研究多将行为意图归为再使用意图和推荐意图。

3.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

Cronin&Taylor(1992)通过研究发现相比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对顾客的行为意图起到更加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管理学的服务质量研究模型进行转变,得出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假设模型,如图1。

4.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作者博士研究方向(服务质量管理),有相关方面的事先分析资料,在大量文献研究和教学一线人员讨论之后设计问卷,问卷共分为人口统计信息(3项)、课堂教学服务质量(20项)、学生满意度(3项)和学生行为(3项)四部分,其中除了人口统计信息以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Likertscale)。采用数字化问卷调查平台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在线和手机两种问卷模式可以适当提高问卷调查的效率和质量。研究对象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无效问卷过滤之后,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可靠性分析、回归分析。

三、实证分析和结果

1.样本分布

本研究最终在线回收问卷550份,过滤无效问卷22份,得到有效问卷528份,有效回收率为96%。在528个有效样本当中,男生226名,占样本总数42.8%;女生302名,占样本总数57.2%。在年级方面,大一学生315名,占样本总数59.7%;大二学生213名,占样本总数40.3%。

2.因子分析

基于528个有效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法对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20个题项进行因子抽取,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各因子进行旋转,共抽取5个因子,取样足够度的KMO值等于0.959>0.8,主因子的累计解释值等于0.713>0.6,结果显示该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20个题项分别归类到同感性(因子解释值16.4%)、可靠性(因子解释值16.3%)、信赖性(因子解释值13.9%)、有形性(因子解释值12.8%)和反应性(因子解释值11.9%)5个因子中去,每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4且交叉负荷很低,符合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3.信度和效度

在量表的信度方面,本研究对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各个因素及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量表各因素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课堂教学服务质量20个题项的Cronbach’α值达到0.956,因此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可信程度。在效度方面,本研究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之前通过事先分析删除一些不好的题目,从本研究的因子分析结果也可判断各题目的内涵符合其因子的定义,因此量表的构建效度良好。

4.相关性分析

对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各个因素与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行为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整体来看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各个因素与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行为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及学生行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和0.689,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15,表示三者之间在0.01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5.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提取的高职课堂教学服务品质的各个因素以及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的因子值,采用回归分析依次验证研究假设,得到以下回归分析结果。首先,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五个因素对学生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依次为同感性、信赖性、有形性、可靠性和反应性,可用公式表达为:Yi=β0+0.342有形性+0.316可靠性+0.259反应性+0.372信赖性+0.508同感性(其中Yi为因变量学生满意度,β0为常量),说明影响学生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同感性和信赖性因素。其次,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五个因素对学生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依次为同感性、有形性、信赖性、可靠性和反应性,可用公式表达为:Yi=β0+0.343有形性+0.233可靠性+0.226反应性+0.318信赖性+0.427同感性(其中Yi为因变量学生行为,β0为常量),说明影响学生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同感性和有形性因素。再次,学生满意度对学生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可用公式表达为:Yi=β0+0.720学生满意度(其中Yi为因变量学生行为,β0为常量)。最后,为了检验学生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分三步依次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三步回归分析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000);第二,在第三步回归分析当中加入学生满意度之后,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标准回归系数从第二步的0.689变为了0.320,根据中介作用的判断原理,由于0.320的绝对值小与0.689,因此得出学生满意度在高职课堂教学服务质量和学生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课堂教学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行为之间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高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课堂教学服务质量的各个因素对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均有显著影响,揭示了高职课堂教学是与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课堂教学服务质量中的同感性和信赖性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最大,而同感性和有形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最大。同感性因素对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行为影响都是最大的,意味着在新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富有亲和力的授课,能够走近学生并且能够与学生达成共鸣,同时尽可能的对班级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这一点也与当今各个服务行业的趋势相似。信赖性和有形性因素的影响次之,意味着教师认真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布置作业和考试以及教室环境与设备、教师的着装和体态语言等方面也对学生的满意度和课堂学习行为有较强的影响,而可靠性和反应性因素的结果意味着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和增加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效果。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可以带给高职院校相关人员一些启示。在我国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诸多改革当中,课堂教学质量依旧承担着重大的作用,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这几个角色的快速转换过程当中,应当始终保持服务意识,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既是课堂的主角又是服务的对象,才能让学生满意的主动学习、融入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的今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现“互动教学、魅力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

[2]石贵成,卜慧美.高校服务品质、学生满意度与忠诚度之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3]李振祥,文静.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8).

课后服务研究篇(4)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也可简单表述为: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生产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可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而科技档案就是科研课题中的必要助手。

一项科研课题的研制成功,要经历课题论证、课题研究和课题鉴定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以占有大量相关的档案文献信息为前提,也就是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围绕特定课题及时地、连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对口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直到课题完成。这种服务就是档案信息跟踪服务。

一、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科研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课题论证。课题论证实际上就是对所拟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其有无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前期调研过程。

继承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本质特征,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对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汲取。在此过程中,档案人员开展档案信息跟踪服务,把过去的、现有的、别人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分析整理,精心加工,汇集起来,提供给科研人员,使他们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水平、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态等,从而确定所拟项目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市场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从而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

由此可见,开展档案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于研究者开阔思路,启迪创新。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有一个技改项目在选定擦洗厂三段旋流器开路流程生产粉磷矿课题时,在论证阶段,档案人员开展跟踪服务,根据该课题的具体情况,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及有关评价分析性质的资料。

这些前期成果的档案信息提供,不仅使科研人员找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而且拓展了视野,使他们定出了求新、求异又切实可行的攻关目标,选择了既投资少、又实用于高产量的三段旋流器开路流程生产粉磷矿的办法。

由于选题得当,准确把握了生产需求,加之研究深入、创新,该课题获得了云南省知识产权局、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发明协会颁发的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金品杯”选拔赛一等奖。

二、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借助于前人或他人的大量成果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中间材料,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工作进行中的会议记录等等,档案人员都切实把这些材料、数据收集整理起来,避免了科技人员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重复劳动,起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作用。

同时,课题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利用各种最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档案跟踪服务就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需要。它通过及时、同步的跟踪服务,向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确保课题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

通过档案人员搜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把分析得出的结论及详细数据及时反馈给课题组,使课题组人员及时补充、完善了研究内容,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可见,档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开展创造性的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保证课题水平以及质量的作用。

三、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鉴定阶段的作用

科研成果的鉴定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成果应用或推广的起点,它是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关键工作。

课后服务研究篇(5)

二、国内同一课题研究领域现状和研究的价值

教师的服务意识,国内有一些探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总体来说,国内对教师服务意识的研究还是处于一种宽泛的初级阶段,从书刊资料的检索到网上信息的搜集,多数是围绕教师职业服务性质和意义的探讨,还有些是较为笼统的服务方式的探讨。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细致的开展服务意识转变的专题研究寥寥无几,成果更是少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策略(行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大有研究可为。进一步明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的服务原则,展现的方式、方法,以推动并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师的服务意识是一种本课题研究所追寻的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师不仅将学生看作教育对象,同时看做服务对象,把着眼未来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工作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从情感尊重欣赏学生,从行为上关心爱护学生,在课堂上服务帮助学生。服务策略是指在服务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对学生发展最为有效的服务方法、手段、措施等。本次课题研究活动中,采取的具体服务策略就是由教师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对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指导,点评。

2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1)心理学理论。人的行为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与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建构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3)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在教学方面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1 课题研究的时间和对象。本次课题从2008年9月-12月,持续1个学期的时间。以笔者所任教的高二一班,二班作为研究对象。

2 课题的实施内容:(1)教师介绍数学日记的主要内容:心得体会、疑难问题、意见建议、创新发现。(2)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日记提出写法建议:有一写一,实事求是;不拘格式,如同聊天;讲求实效,减轻负担。(3)教师点评:老师认真地对待学生写来的每一则数学日记都要仔细阅读,对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尽量面对面的回答。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及数据分析报告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被试在学习态度和兴趣上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认为很少能主动完成数学学习的学生比例从53%降到20%。认为努力比聪明对学好数学更重要的学生比例从66%上升到87%。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的学生比例从47%降到30%。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没有书写数学日记这一师生互动环节,最后的结果表明各种对照班的各个数据没有明显改变。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大大增强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

在进行试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一次测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被试在学业成绩上作了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分别为73,70,74,74。后测成绩分别是79,61,69,66。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对照班在学业成绩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班在学业成绩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课后服务研究篇(6)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

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课后服务研究篇(7)

分类号 G252

Review of the Library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

Xia Yan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t has become the transforming orientation of the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o embed users’ entity space, virtual space and library inner space, aiming at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ervice for users’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raining users’ ability of learn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Subject service. Embedded librarian.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Ubiquitos service. Virtual embeddedness. 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Physical embeddedness.

0 引言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图书馆员面向学科应用和知识创新环境,主动融入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馆内空间,嵌入教学、学习和科研过程,通过跨系统、跨平台、跨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合、集成与揭示,采用各种途径和技术手段,构建满足用户学习和研究需求的学科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深入的知识信息服务,在此过程中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提高用户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应对网络信息环境特别是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物。泛在知识环境是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NSF)于2003年首先提出,认为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应为用户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信息服务。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建立面向用户的开放架构,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动态地、无缝地、交互地嵌入到用户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所有空间,实现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和过程的有机融合,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在服务。

嵌入式服务理念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P.B.Knapp的论述。他在论述中指出:图书馆用户教育不应该单独由图书馆员提供,而应该与院系教师一起,将用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中去[1]。2004年,Kearley和Phillips在研究美国怀俄明州大学图书馆员嵌入在线课程中扮演的角色时,首次提出“嵌入式馆员”概念。田纳西州立大学在其嵌入式服务实践中将嵌入式馆员定义为“在线课程中的助教、联合指导者或联合设计者”[2]。2007年,美国嵌入式服务研究专家Shumaker从共同定位、合作关系、共同管理及共同资助等维度对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嵌入式服务的三种类型,即物理嵌入、组织嵌入和虚拟嵌入[3]。

1 实体空间的嵌入式服务

嵌入实体空间是指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物理环境,图书馆馆员走进院系和学科团队,嵌入教学、学习和科研过程,满足用户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信息需求。

1.1 嵌入教学环境

嵌入教学环境是指图书馆学科服务直接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科馆员通过与教师的密切合作,协助教师一起完成课程、作业、实习等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甚至评价工作,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提高文献查找、获取、组织、评价和利用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嵌入教学环境进行协同教学的课程馆员,在国外也比较普遍。课程馆员负责收集课程教材、教辅材料,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指导,帮助建设课程网站、网页及交流平台等[4]。

2006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仅主馆嵌入式教学课程就达179门之多,图书馆积极与院系合作,促进图书馆馆员与教师合作授课,一般由图书馆馆员主讲一门课程中的一两节课,讲授学科信息检索技能,介绍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和服务[5]。哈佛商学院图书馆馆员与教师一起研究课程选题、课程设计、课程规划、课程进程及所需课件材料,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课辅材料、作业素材、课前案例更新等[6]7。

国内也有不少高校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重庆工学院图书馆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汽车学院“互换性及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嵌入式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制定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大纲,收集大学生实习主题的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前后有关信息素养能力的测试和分析,并据此为改进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学提供建议。这种嵌入式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除获得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够利用信息素养相关概念和技能完成学科实习报告并解决课堂中的学习问题, 使图书馆的教学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得到有效发挥[7]。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自2007年起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在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授课教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推荐、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教学[8]。

1.2 嵌入学习环境

嵌入学习环境是指学科馆员走进院系,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图书馆学科资源导航与学科化服务,与学生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提高学习效率。嵌入式学习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教育及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开展专业知识信息服务和各种教学辅助活动。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穿插介绍图书馆及专业数据库、网络资源、软件、工具书等的使用方法;按照学习进度向学生及时推送各种参考文献和辅导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并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有关专业学习咨询,提高学生阅读思考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

2007年,美国Anne Potter Wilson音乐图书馆的Manus嵌入到范德堡大学布莱尔音乐学院的“音乐文献概览”课中,除了帮助学生使用该馆的音乐文献在线目录、基本的音乐参考文献,学习如何正确引用音乐文献,还围绕两次课业论文的题目布置信息素养作业,全程参与课程,推进图书馆各种资源与服务与学生学习的融合,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9]。

2007年,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馆员Susan Smith和Lynn Sutton成功嵌入社会学系学生的一个专题学习活动。这两名馆员陪同师生就美国南方的社会阶层化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考察活动。Susan和Lynn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每天的课业提供研究支持,帮助建立与维护课程的wiki及blog页面,在Flickr网站上建立课程照片页面并及时上传照片,更新维护在线互动课程网站,设计及落实学生的社会服务实习计划等[10]。这种图书馆馆员与课程相结合的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模式,被证明能明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习专题,十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厦门大学的学科馆员为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服务方式主要有:为各学科建立学科服务网页,提供详细的学科导航;引导研究生制订合适的课题研究检索策略,推荐检索思路和检索平台;指导学生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信息工具;利用学科网络导航平台,编制各种专题目录,提供最新期刊信息并及时推送;为研究生论文开题及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检索服务等[11]84。

1.3 嵌入科研环境

嵌入科研环境是指学科馆员参与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领域,成为科研团队的一员,甚至成为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研究项目的选题、申报、研究、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的科研全过程,提供学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文献资料的收集及学科情报分析研究对于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嵌入式馆员及时提供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学术动态等信息,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学科研究热点报告,并对国内外研究同行的研究实力、研究成果、未来研究趋势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可极大地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成本,提升学科团队的整体研究效能。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学科信息专员曾嵌入到该校医学院一个合作研究项目中,与科研人员共同调查全美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信息专员与该项目科研团队合作完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文献综述并形成一个可检索的数据库。同时,信息专员还帮助研究人员检索科学数据和灰色文献,查找各种类型的科研资助来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论文提供最好的MeSH虚词或关键词。对于一些实验室,信息专员甚至帮助寻找某些试剂和药品制造商、分销商,进行专利检索,或为提供期刊选择[12]。加拿大昆士兰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置了研究支持服务板块,提供检索技能检测、馆员互动、参考文献管理、研究数据管理、科研产出与影响力研究等。

厦门大学图书馆要求学科馆员除了提供一般的专业信息咨询和检索服务外,还要嵌入师生科研过程,根据科研流程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提供科研立项科技查新、推荐和指导用户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及统计分析软件等信息工具、国内外相关科研进展及趋势分析、学术动态信息分析、国内外期刊投稿指导等信息增值服务,还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团队提供学科建设、科研绩效和科研评价及其国内外竞争对象的研发实力、研发成果、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的专题调研报告[11]84。对于已经具备了相当专业能力的学科馆员,鼓励他们直接参与科研过程,成为课题组成员。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团队根据项目研究和科研人员的特点,嵌入“废油再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提供信息素养培训、文献建库及专利地图等信息服务,取得积极的成效。以专利地图服务为例,嵌入式馆员在协同科研人员进行领域内专利信息全面检索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专利信息分析系统等进行专利分析,撰写了专利研究报告《废油再生领域专利地图及关键技术动向分析》,其中基于专利文献之间引用关系对核心专利的挖掘获得了科研人员的高度评价[13]。

2 虚拟空间的嵌入式服务

嵌入虚拟空间是指图书馆服务进入用户虚拟环境中,如用户的电脑桌面、浏览器、移动设备、常用软件及搜索引擎、主流网站等。虚拟空间的嵌入式服务能弥补实体空间的不足,真正实现图书馆泛在服务的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虚拟空间的学科服务主要包括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嵌入在线学习、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讯环境等。

2.1 嵌入在线学习环境

虚拟学习环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而建立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包括学科教学、互动交流、用户管理及各种学习支持工具。代表性的虚拟学习环境有Blackboard、WebCT、Moodle等。在这些虚拟学习平台中,嵌入式馆员与指导教师合作,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和项目研究的信息资源指导,并在课程论坛、图书馆讨论区、网络会议工具等虚拟空间,将相关的图书馆资源、检索技巧和学习指南或视频等信息加以,并与学生交流互动,在通过远程教学信息服务的交互中获得双赢。

美国罗德岛大学图书馆,在WebCT平台上,通过邮件推送或课程论坛发帖,提供检索策略或与课程进度相配合的资源,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出关于数据库选择及获取其他信息资源的建议。学生为研究性论文选题时,及时提示学生相关学科百科全书和目录的使用方法。学生需要更新、更专业的信息时,馆员则提供如何评估期刊论文的指导。

德托纳比奇学院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所成人社区大学,该校BAS项目中的商务写作课主要通过远程在线教学,图书馆馆员在Desire2Learn课程管理系统中建立了“虚拟办公室”,在2007年秋学期进行了为期八周的嵌入式馆员试验,取得良好成效。在美国费蒙特州社区学院,图书馆员嵌入到在线课程中,在教授授课之前或授课中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国内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图书馆建立的社交网站,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建立的网上信息共享空间也属于虚拟学习环境的嵌入式服务[14]。

2.2 嵌入计算机网络环境

嵌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嵌入常用软件和网站甚至搜索引擎中。通过快捷菜单方式融入用户常用软件和网站,并通过数据挖掘工具智能化地获取用户所需资源和服务。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发的“e划通”将各种学科资源和服务集成到用户桌面,使用户不用访问图书馆网站即能获取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美国有88.8%的图书馆使用了Facebook,46.8%的用户选择使用了Twitter[6]8。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将馆藏资源融入谷歌和百度。 (2)嵌入学科Blog。利用博客打造学术虚拟社区,嵌入资源推介、学科导航、学术交流等服务,实现交流、评论、互动和反馈等功能。目前,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开展此项服务。(3)嵌入图书网站中。利用Mashup技术,将图书馆自制信息扩展脚本混搭至出版商、图书零售商或读书网站上,如卓越网、豆瓣网、Google Scholar、Amazon等,吸引图书馆之外的读者重回图书馆。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为豆瓣网制作扩展脚本,将其融入Firefox浏览器的扩展GreaseMonkey中,实现馆藏书目信息嵌入豆瓣网[15]。(4)嵌入式工具条。通过诸如UML、LibX、Conduit等开源软件将图书馆工具条嵌入网页浏览器、教学课件、Office软件中,实现书目搜索、图书馆链接、数字资源导航、信息通报、在线咨询以及个人工具等功能。国外已有超过100家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制作了浏览器工具,这些工具条指向图书目录和常用全文数据库[16]。我国的国家科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大、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图书馆已开发使用自制的嵌入式工具条。(5)嵌入式IM。嵌入式IM是一种基于web提供即时交流服务的widget,适合作为新一代的实时参考咨询工具嵌入到图书馆网页中使用。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将Meebo widget嵌入图书馆网页及EBSCO等利用率较高的数据库,使得参考咨询总量增长了50%[17]。

2.3 嵌入移动通讯环境

移动通讯环境的嵌入式服务是指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嵌入手机、iPad、PDA、阅读器等移动设备中,通过掌上操控即可实现新书推介、参考咨询、书籍查询和阅览等功能。3G、4G通讯技术和设备的日益成熟,打造了更为理想的学科服务平台,为嵌入式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更为先进的智能设备,可嵌入移动博客、播客、数据库、移动学科交流平台等,引领Lib2.0服务功能从桌面向掌上过渡,实现学习和研究的高度随身性和实时性。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已开展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掌上图书馆”特色服务。

3 馆内空间的嵌入式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本质是图书馆服务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既可发生在馆外空间,也可以发生在馆内空间。因此图书馆在实体和虚拟空间上的嵌入是一种双向嵌入,也就是并非总是图书馆员走进院系、融入用户进行嵌入式服务,图书馆也可利用自有空间提供自嵌入学科服务,或反向接受图书馆外其他组织机构的嵌入服务。

3.1 自嵌入式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兴起馆内空间的重新调整,建设了一大批“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等。这些集成多种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新型学习空间,其重要功能就是顺应了学科化服务趋势,为用户提供学习交流、研究创新、协作互动的理想环境。IC提供多种实体空间如多媒体教室、协作学习室、训练指导室、写作实验室、研究讨论室等,以及虚拟空间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群件工具、E-learning系统等。在这些实体或虚拟空间里,图书馆馆员可方便地融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情境学习过程,既提供普通的信息咨询、检索服务,也能提供深层次的、以解决用户实际具体问题为最终目标而提供交互式、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知识增值服务。

2008 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创第二代信息共享空间(IC2)创新服务理念,以馆内资源和空间调整和学科服务为主线开展工作,营建支持主题学术创新和交流的环境,提倡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支持协同研究,启迪思维,提升信息素养能力。2009年10 月,开展第三期“融入学科团队,助推教学科研”学科服务活动。通过学科馆员、资源体系、空间布局、服务基地、服务对象、知识环境、虚拟空间等各要素与“学科”融合,为学校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支撑,逐渐形成全馆协同服务的“泛学科化服务体系”[18]。厦门大学图书馆馆内空间的嵌入主要采取建设人文社科实验室、学术研讨室等方式,营造集自主学习、协作研究、学术沙龙、讲座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复合式多元化空间。

3.2 反向嵌入式服务

图书馆也接受其它单位嵌入图书馆空间中的服务。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计算机服务与系统发展部在图书馆总馆设立了一个计算机实验室,提供上网、软件、打印等服务。匹兹堡大学的写作中心也在图书馆总馆设立了服务点,定期开展写作辅导服务[19]。密西根州大学将写作帮助中心、大学技术服务支持中心、数字学习支持中心的物理空间融合到Kresge图书馆中[20]。图书馆与用户单位以及其他部门的相互渗透,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相互促进, 推动图书馆更深入地嵌入用户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4 结语

嵌入式学科服务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图书馆新的服务理念,其发展方兴未艾。作为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学科服务推出的新策略和新方向,其赋予了学科服务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找寻到新的着力点和生长空间。由于受传统观念、馆员素质、组织结构、协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嵌入式学科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阻力和困难。今后特别要强化用户信息行为、合作对话平台机制、协同配合团队建设、服务营销推广策略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既要借鉴国外嵌入式学科服务新的理念和先进经验,又要从我国具体的图书馆制度与文化出发,才能使学科馆员真正走进用户,建立互信,协同合作,实现服务的无缝对接,使嵌入式学科服务在教学科研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Knapp P B.A suggested program of college instruction in the use of the library[J].The Library Quarterly,1956,26(3):224-231.

[ 2 ] 周晓杰,刘海昕,张春杨.我国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19-26.

[ 3 ] 董丽梅.大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评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2-5.

[ 4 ] 朱强.变化中的服务与管理:美国大学图书馆访问印象[J].图书情报研究,2011(4):1-8

[ 5 ] 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8(2):63-66.

[ 6 ] 陈朋.国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5-10.

[ 7 ] 徐晓琳.谈我校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互换性及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50-53.

[ 8 ] 司莉,邢文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策略选择[J].图书情报知识,2012(4):46-52.

[ 9 ] 胡陈华.北美大学图书馆嵌入式馆员的实践及启示[J].

图书馆学研究,2013(2):94-97.

[10] 林燕.嵌入式馆员:图书馆用户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1-74.

[11] 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4):83-87.

[12] 王宝成.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Welch医学图书馆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32-35.

[13] 冯君.面向科学研究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3(2):43-46.

[14] 任妮等.军队院校图书馆“嵌入式馆员”服务需求分析与模式机制设计[J].现代情报,2013(3):123-128.

[15] 陈廉芳,许春漫.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创新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4-7.

[16] 陈建文.嵌入式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工具条[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61-63.

[17] 龚亦农.嵌入式IM:实时参考咨询的新选择:以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应用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增刊1):146-149.

课后服务研究篇(8)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5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88-04

〔Abstract〕Training readers'ability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uties of subject service in academic libraries.Differing from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ays of training 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service.Hierarchy training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 wa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ree typical cases facing different need groups including major courses learning,graduation thesi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Guiding to literature retrieval was embedded in major co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s and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A new way was offer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and referential cases were provided for the subject librarians as well.The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subject service was explored.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academic libraries;multi-level training

一直以来,文献检索技能培养在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设《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课程,必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完成。本文则从案例分析中探索出一种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

学科服务中的嵌入式服务是与这种模式最契合的一种服务方式,学科馆员从图书馆转到用户的办公室、实验室、野外台站和虚拟空间等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学科服务[1]。本文即是将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作为一种嵌入式服务内容而不是一种授课内容来探讨,这也和学科服务应以用户为中心,成为用户信息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相吻合[2]。

1 基于不同需求的读者群体划分

结合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可以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国内有学者对此做了研究,将读者按照研究者状态分为入门、进阶、熟练、资深四个层次,从而提供不同层次的学科服务,分别对应为:提供数据库和软件、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构建平台和提供年度报告等[3]。但读者群体划分的视角不是文献检索技能培养目标而是分层次提供学科服务内容,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文献检索教学实践和学科服务案例,基于学科服务理念,以文献检索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读者群体的划分标准和相应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

11 专业课程需求群体

这部分群体文献检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课程论文的撰写和课程问题的解答,一般来说中文文献的检索基本上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部分群体的主要成员是一到三年级的本科生。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文献检索只是刚刚入门,掌握了初步的文献检索技能,但是当结合课程论文真正应用到检索工具时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检索工具的实际应用。

12 毕业论文需求群体

这部分群体对于文献需求的目的重点在于完成毕业论文,借助于文献完成学习期间的实验任务继而撰写毕业论文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以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为主,他们一般毕业后的工作不是继续进行科学研究。这部分群体的特点是:自己检索文献是为了参考文献中的一些观点,完成自己学位论文的综述部分,而用于实验研究的大部分文献可能来自于课题组老师和博士生,但是没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是不可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和文献综述的撰写能力。

13 科研需求群体

这部分群体对于文献的需求主要是针对科研课题,希望借助于文献来提高科研水平或加快科研速度,以教师、博士研究生和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主。经过调研发现这个群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对自己领域的研究概况也有了一定了解,他们在检索文献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追求文献的查全率,而是密切关注某些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重点期刊即可,多年实践下来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检索习惯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很有帮助,也没有因为检索面的狭窄而造成困惑。所以,他们无需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去力图找到所有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但是很重视对于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些能力尤为重要,可以使科研工作事半功倍,甚至有时会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

2 针对不同群体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

针对上面阐述的不同群体,我们以按需服务的理念为指导完成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见表1)。

21 结合专业课程文献检索指导

结合专业课程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方式也就是平时提到的嵌入式文献检索教学,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尤其是国外已有很好的实践,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已成为康奈尔大学用户教育的主流,2006年,其主馆参与的合作授课课程达到了179门[4]。国内也有实践,针对不同的专业课题分组,整个小组完成检索任务并撰写分析报告[5],但大多课题仍然是为了检索课程设计,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检索过程,但面对真正的课题时还是会有些问题存在。学科馆员介入的课程都是因专业老师和同学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学生接受这个辅导课既不会有学分,也不会因此而加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真正学会利用文献检索解决课程中的问题。所以,学科馆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辅导让学生将文献检索知识和专业课学习真正地结合起来,学生和教师觉得效果好后,会在下一年再次邀请学科馆员对下一届学生进行辅导,这也是衡量学科服务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

211 案例:《精细品化学》课程的文献检索指导

这门课程的教学很有特色,任课教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学生必须经过文献检索的过程才能完成。因为上课的是本科生,他们的文献检索技能,尤其是外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技能还不够应付这样的任务,所以需要学科馆员的介入。对于这个案例,学科馆员采用的模式为:

(1)明确专业课程的目的,确定讲课内容

首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经过沟通,学科馆员大致了解了每次的教学目标,研究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及课件,最后确定Scifinder数据库对于这个课程以及整个专业过程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科馆员决定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及作业要求重点讲解Scifinder数据库,并有针对性地准备课件。

(2)进入课堂讲解

因为有备而来,而且也是学生马上就能用到的技能,所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上课效果非常好。

(3)课后互动

本科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也比较善于利用最新的沟通方式,因此上课后和他们建立了QQ群,在群里及时交流,对于同学们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很有帮助。

212 案例评析

这样的辅导使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学科馆员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这对于今后的文献检索教学及学科服务的讲座培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2 结合课题组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这一模式主要针对毕业论文需求群体,全面了解课题的研究状态,并学会撰写文献分析报告或论文综述。

221 案例:课题组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

研究生培养中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国内也有学者做过调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文献检索能力还是欠缺的[6]。导师认为:科研的起步阶段要多读文献。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做科研一定要读文献,通过查阅文献才能知道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或学术价值,课题的学科前沿性,研究方法的先进性,论文的学术创新点。二是怎样读文献,学会区分“一般”与“重点”,“经典”与“现代”、“泛读”与“精读”,“基础”与“专业”的方法,无目的文献阅读会成为研究生学业成功的大敌。阅读文献本身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因此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导师及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讨论。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课题组导师要求所有的研究生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一份文献分析报告,以便将来写出很好的论文综述,希望学科馆员能够介入课题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类似的工作在国外也有开展,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韦尔奇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专员项目,面向教师、学生和职员开展服务,信息专员的定位是将馆员嵌入用户工作流程,提供“现场指导、咨询、检索”,快速高效地满足信息需求[7]。在借鉴此项目的基础上,学科馆员结合本案例采取的步骤为:

(1)学科馆员与指导教师沟通熟悉课题,进行预检索

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最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所以要通过文献检索对课题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同时找到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指导自己的科研。由于本课题组的这些硕士研究生基本都进行过文献检索培训,所以主要对他们进行文献分析技能的指导,学习文献分析软件的使用。为了更好地做好第一次的培训,学科馆员对课题进行初步的预检索,了解可能遇到的问题,完成培训课件的制作。

(2)集中培训,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问题

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培训过程很顺利。但在培训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对这个文献分析报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于是,学科馆员按照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大家先根据各自的课题制定一个检索策略发给学科馆员,由学科馆员检查修改,如果检索式不合适,后面的事情做得再好也是有偏差的;研一的学生可以用这个分析报告代替文献检索课上最后用于考试的检索报告;研二的学生先做一个宏观分析,然后根据他们的宏观分析来和他们一起决定选择哪些文章阅读,怎么阅读;研三的学生把学位论文的综述初稿发给学科馆员,尽量让文献分析可以用到综述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避免重复劳动,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之一,学生们的导师对这个安排也很赞同。

(3)文献检索辅助工具的使用培训

为了更深入地进行文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还进行了文献检索辅助工具的使用培训。 这里所说的文献检索辅助工具是指文献管理软件、文献分析软件等。如Endnote、Noteexpress、Histcite、Citespace等。

一些常用的数据库都有检索结果统计功能,但是在一般初级的文献检索技能培训中,这些统计功能往往没有作为重点推荐。对于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课题还没有完全确定的研究生需要对自己研究方向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用关键词检索出来的文献量往往是很多的,于是选择哪些文献阅读就成为一个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学科馆员教给同学们借助于文献分析来筛选文献的技巧,决定重点讲述对文献结果的分析和筛选,在讲解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以Histcite为例介绍文献分析软件的使用。

(4)跟踪完成文献分析报告

学科馆员在学生完成文献分析报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完成文献分析报告,尽量全面检索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利用文献分析软件或数据库本身的检索结果统计功能,对研究力量、研究方向做一个宏观的分布分析,然后针对本人课题所聚焦的研究方向筛选出重要文献阅读后进行内容分析。

222 案例评析

文献检索需要针对一定的真实课题,更能体现出价值和意义,文献检索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合适的文献并学会阅读和应用,而没有具体的课题是很难引导读者走到这一步的,读者因为有实际的任务需要才会更加投入。因此充分抓住并利用这样的机会对读者进行检索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一探索,不仅是读者文献检索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为发挥图书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学科馆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3 结合科研课题的文献检索指导

这一模式主要针对科研需求的群体,这一部分群体通过文献检索满足科研需求,因此要结合具体的科研课题,完成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

231 案例:结合大学生创新课题

题目:某大学生创新课题(因为这个创新课题是正式在研课题的一部分,所以不便公开)

简介:这是一个大学生创新课题组,整个小组由一名指导老师和遴选出的若干优秀学生组成。目的是通过这个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优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科馆员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学科馆员熟悉课题

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学科馆员和学生三方面会谈,由指导教师介绍整个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创新点,并对学生的文献调研提出要求,学科馆员在了解了课题之后,给出学生检索的初步建议。并且组建QQ交流群,方便日常交流。

(2)文献检索辅导讲座

学生将初步检索的结果交给学科馆员,学科馆员针对课题、学生的初步检索结果及在检索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深入的指导。这次指导采用讲座的方式传授文献检索技能。除此之外,在确定检索时间以后,向全校师生讲座通告,可以使更多的师生从此次讲座中获得益处。这样对来听讲座的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案例学习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征得课题组成员的同意。

(3)引导学生对课题创新点重新思考

发现检索中的特殊问题,引导同学们基于此对原来提出的创新点重新思考并与指导教师探讨。在本案例中,学科馆员指出了一个检索词使用上的问题,发现所用的检索词检索出来的文献都是同一个研究团队的,于是对检索词的普及度提出质疑,经过百度以及专业书的检索,发现这个词的定义是这个课题组提出的,其它科研人员研究同样的内容不一定是这个词,经过换一个词检索发现的确是这样。学科馆员继而指导他们筛选文献和给文献归类的方法,最后对原来课题组提出的创新点进行补充修改,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文献分析报告,得到了课题指导教师的肯定。

232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从对检索课题的了解到创新点的重新思考和文献分析报告的最后生成,学科馆员全程介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文献检索技巧之外,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案例中的课题涉及到保密,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服务中要考虑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也有学者做了研究,将此列入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用户成本影响因素中[8]。

3 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型及效果评价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一个通用模型(见图1),适用于学科服务中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服务。

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在进行了一年这样的实践之后,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些同学了一次问卷调查,共516份有效问卷,有2539%的同学不太了解学科服务的这项服务内容,但是其余7364%曾经受益的同学表示很满意的占3682%,表示效果一般的占3682%。针对问卷情况,我们做了调研,不了解这项服务的同学是因为不太关注图书馆除借书之外的其它服务,我们解释后他们表示非常欢迎这样的服务;表示效果一般的同学认为专业契合程度上再提高一些效果会更好,这对我们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及与教师的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示很满意的同学希望多提供类似的服务。

4 结论及展望

文献检索技能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必备的一个能力,学科服务如何去完成读者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不简单重复文献检索课程,又与文献检索课相辅相成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3个代表性案例的分析,探讨出以学科服务的视角划分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然后用按需服务的理念,将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贯穿到学科服务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技能。实践和效果调研中笔者总结出未来的方向:加大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受益,同时找到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和文献检索技能更加有效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7.

[2]曹静仁,李红.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1,(3):117-119.

[3]谷峰,程芳,李印结.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学科服务方法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8,(8):73-76,100.

[4]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85-89.

[5]张予涵.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46-148.

课后服务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2-0010-07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学生评教效度及其改进”(12wkpy52);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与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2012024);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评教:宽松的评分标准能‘买’到高的评教分数吗?”(2010tjk440)。

作者简介:牛端(1973-),男,河南内乡人,教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屈琼斐,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杰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

一、前言

“适应”是大学新生发展的关键词[1],当习惯了应试和被督促管教的高中生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即面临着大学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的转型,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及其家长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收益。关于学校适应的概念,学界通常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例如,陈君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2](P4-5)。Zea, M.C等人指出成功的学校适应表现在三个方面:留在大学、心理健康、学业表现良好[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视角,指出任何转折期的适应均是过程与阶段性结果的统一[4]。

在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上,许多学者从人格、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角度进行了探索,①但是缺乏从学校服务视角的实证探讨。高校作为科研与人才培养机构,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学术服务与学术支持服务。其中,学术服务主要指高校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氛围,学术支持服务主要指学校的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医疗健康设施与服务等。学校的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是影响新生学校适应的外部重要因素,有理由假设,学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的品质越高,新生的学校适应越好。

综合相关文献,本研究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内部因素与学校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成功应对大学学习、人际交往、心态调整、校园生活四个方面的任务或活动。为了解影响新生学校适应程度的内部作用机制,本研究提出了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模型(见图1)。该模型认为学校适应有以下特征:(1)有程度高低,适应或不适应之分;(2)受学生内部因素及学校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学生自身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生活适应的策略及能力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其学校适应程度。而学校所提供的良好的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能积极促进学生的适应,反之则可能阻滞学生的适应;(3)受入学期望和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抱有积极期望、自我同一性高的人,其适应性会更好。

鉴于目前从外部因素,特别是学校服务视角探讨新生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学校服务及学校适应的新生调查问卷测量,探讨学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目的是为改进学校相关服务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假设

假设1:高校学术服务品质越高,新生的学校适应越好。即,学术服务品质能显著正向预测新生的学校适应。

假设2:高校学术支持服务品质越高,新生的学校适应越好。即,学术支持服务品质能显著正向预测新生的学校适应。

2. 被试

本次调查共获得S大学37个院系3 749名新生的有效数据。其中,男生1 683人(占44.9%),女生2 066人(占55.1%);文科1 424人(占38%),理科912人(占24.3%),医科483人(占12.9%),工科930人(占24.8%)。

3. 工具

根据课题组提出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模型”,参考相关研究及调查问卷①编制大学新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份子问卷,合计54题(修订后的题目数),背景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学科、校区等。

(1)学校适应问卷:主要调查新生的学校适应程度,共包括“我享受课堂学习”等22题,采取Likert 6点评价,非常不符合赋值1,非常符合赋值6。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42%,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校园生活适应(高分说明学生校园活动丰富,适应学校环境)、人际交往适应(高分说明学生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人际交往和谐)、心理调节适应(高分说明学生能积极调整心态,肯定自我价值)、大学学习适应(高分说明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并能享受大学学习生活),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92、0.84、0.83、0.84。

(2)学术服务问卷:主要调查新生对学校提供的学术服务的体验和评价,共包括“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具有启发性”等14题,采取Likert 6点评价,非常不符合赋值1,非常符合赋值6。通过因子分析共抽取2个因子,累计可解释64.70%的方差。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课堂教学质量(高分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学术研究氛围(高分说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术研究机会多,研究资源丰富),两个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α均为0.90。

(3)学术支持服务问卷:主要调查新生对学校提供的教学实施、后勤设施、医疗健康设施与服务等的满意度,共包括“校园网设施与服务”等15题,采用Likert 6点评价,非常不满意赋值1,非常满意赋值6。通过因子分析,共抽取1个因子,可解释62.23%的方差。将因子命名为“学术支持服务满意度”,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5。

4. 过程与步骤

采取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处和辅导员队伍,组织新生到实验中心机房集中填写答案。共收集到5 297条数据,删除填答时间过短(低于834秒)的数据,以及存在非法值的数据(例如学号不在教务处分配的区间),累计删除1 548条数据,最后获得3 749名新生的有效数据。

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AMO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总体学校适应的影响

由于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课堂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氛围、学术支持服务均为单维、同质子量表,采用内部一致性打包策略,将每个子量表所有题目打包成一个指标,用于结构方程建模[5]。其中,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适应、校园生活适应作为潜变量学校适应的观测指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氛围作为潜变量学术服务的观测指标,用潜变量“学术服务”和观测变量“学术支持服务”预测潜变量“学校适应”。采用AMOS18.0做混合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回归系数)。模型拟合指标为,CMIN=564,df=12,P=0.000;CFI=0.938,NFI=0.937,GFI=0.959,AGFI=0.904,RMR=0.03,上述指标除卡方检验指标不理想外(卡方值受估计参数和样本数影响大,在模型判定时实质帮助不大[6]),其它指标均提示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

由图2可知,“学术服务”与“学术支持服务”共可解释新生“总体学校适应”变异的55%,其中尤以学术服务的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β达到0.69,学术支持服务的β系数为0.08,两个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术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各维度的影响都很大,标准化回归系数均在0.34以上。相比而言,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较弱(见表1)。由此,假设1和假设2均得到证实,即,高校学术服务品质越高,新生总体学校适应程度也越高;学校学术支持服务的品质越高,新生总体学校适应程度越高;相比而言,学校学术服务品质对新生学校适应程度具有更强的预测力。

2.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

为了完整的观察课堂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氛围、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采用AMOS18.0软件做复回归路径分析。在分析中把课堂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氛围、学术支持服务、大学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调节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均被视作可观测变量,因此本质上是复回归路径分析程序,是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潜变量路径分析的一个特例。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回归系数)。

由图3可知,新生大学学习适应可由三个自变量解释33%的变异,其中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β为0.42,学术研究氛围和学术支持服务对其的影响相当,β系数分别为0.13和0.14,所有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

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可由三个自变量解释22%的变异,其中学术研究氛围的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β为0.26,课堂教学质量其次,β系数为0.18,学术支持服务的β系数分别为0.15。所有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

新生心理调节适应可由三个自变量解释6%的变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机会,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5和0.11。这两个系数在在0.001水平上显著。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心理调节适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4,该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

新生校园生活适应可由三个自变量解释29%的变异,其中学术研究氛围的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β为0.29,学术支持服务次之,β系数为0.22,课堂教学质量的β系数分为0.17,所有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

3. 新生学校适应水平及背景因素分析

(1)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根据新生学校适应四个维度所包括的题目,计算被试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并通过公式: QUOTE

转化为最低分为0、最高分为100分的数据。由表2可知,新生在人际交往适应和校园生活适应上得分较高,在心理调节适应及大学学习适应上得分较低。

(2)不同性别新生的学校适应程度比较。通过做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新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由表3可知,男女生在“人际交往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3)不同学科新生的学校适应程度比较。通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科新生的学校适应差异,由表4可知,不同学科新生仅在大学学习适应(P

四、分析与讨论

1.学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的总体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

混合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1和假设2,即,学校学术服务和学术支持服务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二者共可解释新生学校适应程度变异的55%。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学校学术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有着非常强的预测力(β系数为0.69),相比而言,学术支持服务的β系数仅为0.08,虽然也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水平,但是其预测力明显较弱。仔细分析作为潜变量的学校学术服务的内涵,其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氛围。而学术支持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医疗健康、校园网设施与服务等。分析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课堂学习花费他们大量时间(对低年级新生更是如此),其次就是课外学习与研究,即本研究所界定的学术研究氛围,包括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学校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名教授授课等。学生在校固然也可能参加各种社团或其它体育文娱活动,对学校的体育与文娱设施、健康与医疗设施、网络设施与服务等有一定的要求(学术支持服务的范畴),但是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与研究毕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否优良、学术研究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影响到新生的总体学校适应程度,这对学校的新生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新生学校适应绝不仅仅是辅导员、学工部、团委或总务后勤的责任,作为学校主要职能的课堂教学和体现学校学术底蕴的学术研究氛围在新生适应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要促进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就要花大力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切实让新生体验到学校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2.学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复回归路径分析结果发现:对新生学习适应最具预测力的是课堂教学质量(β为0.42);对人际适应影响最大的是学术研究氛围(β为0.26);对心理适应影响最大的是课堂教学质量(β为0.15),其次是学术研究氛围(β为0.11);对生活适应影响最大的是学术研究氛围(β为0.29),其次是学术支持服务(β为0.22)。

从上述结果不难发现,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是影响新生学习适应的首要因素,而且是影响新生心理适应的首要因素。原因可能在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难度上与国外高校同类课程的差距在不断减小,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困难在不断增大。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不仅直接影响新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适应,而且还会影响其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及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影响其心理调节适应。

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即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自主研究的机会、名教授授课等,不仅是新生人际适应,而且是其生活适应的首要影响因素。其内在机制可能在于,大学学习已不再是高中阶段的应考模式,大学的很多课程的考核并无标准答案可寻,大学学习更多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因此,积极参加教师的研究小组、或者组建团队自主开展研究、积极学习研究方法等,不仅可以丰富新生的大学生活,让其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促进其校园生活适应,新生更可以在合作研究或自主研究中,培养其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其人际交往适应。

3.新生的总体学校适应水平及性别与学科差异比较

总体而言,新生在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上适应程度较高,在心理调节上适应程度较低,在大学学习上适应程度最低。新生学习适应水平较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大学很多课程考核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具有一定难度,大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大学不再有类似高中时的升学考试和追求高分的压力,因此新生可能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容易失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最后不仅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满意,甚至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也产生怀疑。因为高中时他们往往是学习的佼佼者,对自身能力有着强烈的信心,现在却可能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影响其心理调节适应。新生人际交往和生活适应较强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快,对学校生活环境比较满意,并能与室友和大部分同学能友好相处。

本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适应上,女生显著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人际交往策略有关,有研究显示女生的自我表露和主动交往水平显著高于男生[7]。在大学学习适应上,文科新生的学习适应程度显著高于医科和理科,这可能与不同学科的学习难度和任务量有关。在人际交往适应上,文科新生显著高于工科新生。上述发现提示:学校要更多关注医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更多关心工科新生及男生的人际交往适应。

五、结论与启示

(1)高校学术服务和学术支持服务均能显著正向影响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二者共可解释新生学校适应程度变异的55%。相比而言,高校学术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有着更强的预测力(β系数为0.69),学术支持服务的β系数仅为0.08。该结果的启示是,高校应重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培育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新生的学校适应。新生学校适应绝不仅仅是辅导员、学工部、团委或总务、后勤的责任,虽然这些学术支持服务也很重要,但远不及直接的学术服务对新生的学校适应影响大。

(2)影响新生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化路径系数β分别为0.42和0.15。影响新生人际适应和生活适应的首要因素是学术研究氛围,标准化路径系数β分别为0.26和0.29。该结果的启示是,为了促进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并调整好心态,高校应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为了促进新生更好的人际适应和生活适应,则应着重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3)新生在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上适应程度较高,在心理调节上适应程度较低,在大学学习上适应程度最低。女生人际交往适应水平显著优于男生,文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医科和理科,文科新生人际交往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工科新生。该结果的启示是,要更多关注新生的大学学习适应和心理调节适应,更多关注医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更多关心工科新生及男生的人际交往适应。

参考文献

[1] 杨钋,毛丹.“适应”:大学新生发展的关键词――基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16-24.

[2]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4-5.

[3] Zea,M.C.,Jarama,S.L.,& Trotta-Bianchi,F.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Explaining the adaptation to college of ethnically diverse student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5(4):509-531.

[4]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课后服务研究篇(10)

当今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用户对地方文献的服务需求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一次文献的提供,而迫切希望地方文献工作者能够迅速地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从而免除复杂、繁琐的信息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地方文献专题咨询工作的服务形式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求,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基础。

地方文献专题咨询工作的目的,是地方文献工作者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以个别解答的方式,将经过选择和整序的地方文献信息或用户所需的专门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需要者。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的用户,一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在地域、专业、时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因而开展地方文献专题咨询工作应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分析。

一、专题信息服务的界定

专题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专业咨询人员为社会上的个人或团体用户所提供的一种有偿服务形式,这种服务形式是由专业咨询人员在深入细致的用户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的咨询目标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提出参与性的文献检索与资料编制方案,并在用户认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进行全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编制加工工作,最终提供一套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完整情报产品。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区别于图书馆的一次文献服务,其用户一般都不是单纯使用图书馆现有的一次文献,尤其是在提出大、中型咨询课题的用户中,表现更为突出,而完全依靠地方文献工作者所作的一揽子式的文献信息服务。所谓“一揽子式”文献信息服务,即:集课题分析、研究、检索、编辑、加工等于一体的文献信息服务。用户一般提出某一具体课题并提供出原始设计材料,咨询人员经过用户研究和课题分析后,发现并理解用户真正的信息需求,然后制订出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形式,对符合用户需求的文献进行选择与加工。经过深入加工与再创作,地方文献工作者最后完成的是一件符合用户需求的情报产品,而不是一次文献的简单堆积,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用户并不参加课题的搜集、整理、编辑加工等工作,而获得的却是一套满意的咨询目标产品。

二、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应对地方文献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经手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各类用户的眼光,审查每一信息在不同学科内可能存在的价值。

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地方文献知识和计算机自动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能够熟练处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

注意培养自己对各类用户的社会构成和基本工作方式的研究,使自己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即:由外行转变为“准内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三、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程序

1.咨询课题的调研

用户为了完成特定的研究课题或工作任务而向咨询工作人员提出咨询课题,这种咨询服务的范围和要求,对咨询工作人员来说往往是陌生的,这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经过和用户进行意向接触后,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用户及其咨询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迅速地了解和掌握用户的专业知识,对课题进行宏观分析和研究,根据用户和学科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使咨询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用户的最终目的相一致。

2.咨询人员的组成

首先应有若干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组配成咨询课题组。课题组的人员层次安排为宏观设计与指导人员一名(课题总负责人)、课题组长一名、组员若干,视课题需要而定。课题总负责人一般应由研究馆员或副研究馆员担任,具有对咨询课题的宏观分析、研究和把握能力,其工作内容包括市场开拓、用户研究、课题分析、检索方案的初始设计、商务谈判、组建课题组,以及最终的课题验收,应负全部的商务责任和部分学术责任。课题组长一般应由副研究馆员或馆员担任,根据初始设计的思路,制定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计划,科学分配和调动课题组员,指导课题组员进行课题检索、编辑和加工,把握课题的工作进度,合理使用课题经费,协调课题所涉及到的有关业务部门与人员,按照既定工作计划完成相关文献的检索和编辑,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原工作计划,以适应工作需要,应对课题的学术水平负责。课题组员一般由馆员或助理馆员担任,根据主管人员的设计与安排,自行制订所担任工作的具体计划和方法,承包文献检索与编辑工作;根据主管人员的分配,完成全部或局部课题的文献检索,漏检和误检率总计不得超过5%;完成全部或局部检出文献的编辑工作,差错率不得超过2%;完成全部或局部课题的加工工作,差错率不得超过3‰。

3.咨询课题的实施

在对课题进行详尽的前期调研后,课题总负责人制订和规划出该课题的开题报告,该报告对整个咨询课题起着宏观指导作用。课题组长在对开题报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着手进行课题具体工作计划的制订,其工作计划包括:

①检索范围的认定

检索范围主要是指内容范围、地域范围、时间范围、文献载体范围、文献藏品所在处范围等。内容范围是指课题所应含括的内容及用户需求的内容界定。地域范围指课题所涉及行政区划的认定。文献载体范围是指课题所利用的文献载体形式,是对图书、报刊、形象资料等的限定。时间范围是指课题收录文献内容的起止时间限定,文献藏品所在处范围则是对使用文献藏品所在处的限定,是使用本馆藏品、本系统还是本地区藏品。

②检索工具系统的建立

是指为获得文献信息所使用的检索手段,如:利用工具书、馆藏目录、专题目录、知见目录、联合目录、文献内容索引、报刊题录索引等。

③编辑加工的程序

这所获得的文献信息依其内容的性质,进行科学归类与编排,对所涉及的主题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充分的予以揭示,其后撰写好编辑说明、凡例、参考文献书目及附件等。

④工作日程的安排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长应全面、准确地把握课题的进度,对课题进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拿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及时修订原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以便使课题始终在满足用户需要的条件下进行。

在上述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经过各种途径的文献检索,咨询工作人员获得了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在预先制订和经过不断修订的编排原则下,将众多杂乱无章的信息编排组织成一个科学、有序、实用的信息集合体。咨询工作人员可以考虑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将成果提供给用户,咨询工作至此全部完成。

四、有偿咨询服务的范围

由于地方文献能够对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地理、社会、国民经济、政治、文教卫生等各方面从历史的角度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是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料库。经过咨询人员的搜集、整理和信息的深度加工,通过各种文献形式,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用户,使这部分文献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由于咨询部门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员,安排出特定的工作时间,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超出了图书馆咨询业务部门正常工作范围所能承受的能力,这种服务已经转化成一种商业性的特定服务,其服务的宗旨是本着用户最小出力和最大受益原则,为某个人或团体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因而属于有偿咨询服务范围。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近几年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专题信息咨询服务活动,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在做好事实型、导引型咨询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有偿专题信息服务,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服务的方式大部分以专题汇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北京地方文献部开展的有偿咨询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为编修行业史志或专业史志而搜集资料;②为各项地方建设提供背景设计资料;③为文艺创作提供史料服务;④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服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有偿专题信息咨询服务,是在我国新经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以文养文”的手段。地方文献专题信息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北京地方文献部的有偿专题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市场接轨,工作的方式基本上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行,其服务的范围和方式还有待于完善和提高。

北京地方文献部不设专职的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平时都有自己的本职业务工作。在用户向我们提出咨询服务要求时,临时组织一批各有专长、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服务。因而也就存在正常业务工作与有偿咨询服务的矛盾,业务工作和创收工作关系处理的恰当,两项工作各有所益,反之则各有所伤。如何处理好有偿咨询服务工作中图书馆、部门与个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业务与创收工作的关系,在这两项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原则和方法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大同小异,有偿信息服务是改革开放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服务过程中有偿与无偿的界限,服务的层次和规格,收费的标准等,都还有待于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上只是笔者近几年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同道师友给予斧正。

课后服务研究篇(11)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104-03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宋卫红(1963―),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

1 引言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科研用户的信息环境、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为核心的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用户的新的需求变化[1]。因此,图书馆应探索和研究并转换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开展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服务贴近科研、融入科研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概况以及服务现状

1995年初,由位于北京建内大街的16个研究所(如马列所、宗教所、社会学所、外文所、语言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数量技术与经济所等)的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院馆)。经过近20年的努力和积累,院馆无论是在文献资源建设,还是在服务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科研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然而,用建立“部级研究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的标准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 采购的图书专业性不强,不能满足科研需求

院馆的定位是研究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因其服务对象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采购的图书应围绕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书。然而,由于采访人员的知识结构有限,采购的书不能完全符合科研读者的需要。虽然院馆设有专家采购组,但是每个研究所只有一至两位专家的参与,其所具备的知识面(学科面)不可能覆盖一个研究所的科研领域。因此,采购的图书专业性、针对性不强,误采、漏采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工作人员于2008年在中文书库对100位到馆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中文书库采访质量的总体评价为满意的是51人,满意率仅是51%。多数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院馆的馆藏不仅缺少反映学术前沿的新书,并且专、深(学术价值高)的学术性著作偏少,而普遍性书籍过多等。

2.2 院馆与所馆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

位于科研大楼以外的研究所图书馆,由于建馆时间长,比如经济所与法学所建馆时间近60年,其馆藏资源极为丰富,但目前的规定是研究所图书馆只对本所科研人员开放,而非本所人员不能借阅该所的文献资源,使得这些丰富的资源“闲置”而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实在可惜。

2.3 读者到馆率低、文献利用率低

据统计,院馆的馆藏量约为240万册,几乎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涉及中外文40多个语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约100余个,如此丰富的资源已成为科研读者的坚实“基石”,然而,利用率却很低。据统计,全院共有在职科研业务人员3,200人,中文书库用于流通外借的图书约有40万册,而流通量每年不到5万册,全院人均借阅图书10.6册,人均到馆访问中、外文期刊阅览室和过刊库1.8次[2]。

2.4 主动服务欠缺

参考咨询服务是为读者提供主动服务的一个重要部门,据了解,目前在社科院图书馆系统中,只有院馆设有咨询服务部,其他所馆由于缺乏人力,且精力有限,受技术、设备等影响,没有设立咨询服务部。院馆咨询部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有电话咨询、表单咨询、邮件咨询、网上咨询、文献传递以及与国家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等,这些服务形式在本质上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服务的模式。

2.5 远程访问服务受限

据统计,目前院馆引进数据库100余个,包括西文全文电子期刊近1万种,中文电子期刊9,000余种;西文电子图书36万种,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学位论文100余万篇,会议论文25万篇。此外还有数值数据、工具书、报纸、年鉴、古籍等多种类型电子资源,内容覆盖我院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语种以中文和英文为主,也包含少量小语种。但是,由于资源利用受IP控制,即读者只能在院内使用。由于社科院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是不坐班制,即每周来所仅一到两次,其余时间均在家里办公、搞科研,因此,这些资源不能被充分地利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率逐年下降,工作人员曾于2009在全院开展了一次读者需求问卷调查,对“图书馆对研究人员的满意率”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还不足四成[3]。然而,“读者满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4],而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所以,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转换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3 转换服务方式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3.1 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介

针对印本文献可采取按类定期打印信息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如到馆新书通报、新书目录、新刊目次等,分放在各阅览室及书库,方便到馆读者查看与利用;将这些信息汇总打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链接,定期刷新,以方便读者网上查看馆藏各类信息;还可以以群发邮件的形式,将书目信息推送到读者的邮箱里。

针对数字资源可采取“资源到所”的服务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应重视数据库试用期的使用,即在试用期间,由相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馆员进行多次的测试与评估,再由馆员收集反馈意见后,决定是否购买。正式购买后,再进行“资源到所”的集中培训。这种融入一线、针对性强的用户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馆员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院馆的做法值得推荐:①建立院馆数字资源服务QQ群。由网络技术部牵头和管理,由数据库商、用户、咨询部等人员加入,数据库商直接解答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用户之间交流使用经验、咨询馆员的解答(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因其具有互动性强、即时解答等特点,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和认可。②编制馆藏数字资源用户使用手册、使用课件等宣传手册,分发到各个研究所,并将其数字化,挂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读者下载查看。

3.2 建立学科馆员小组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10年之久。 随着用户信息环境、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的改变,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工作职能由第一代逐步转变成了第二代,其主要特征是以用户和用户教育为中心,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服务融入一线,贴近科研,为科研用户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就像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和提供周到、及时、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一样服务到用户之中[5]。

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4年3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2006年6月,为了满足该院科研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设立全职学科馆员,开展了面向科研一线的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对照国科图的做法,并根据院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可采取建立“学科馆员小组”制度,以团队的形式为科研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6]。小组成员可由咨询部、采编部、流通典藏部、网络技术部等跨部门组成,图书馆组成若干个这样的小组,以一个小组对应一个研究所开展工作。

具体工作内容是:选取一至两个研究所作为试点开展工作。服务工作可分为普遍服务和课题服务。普遍服务是面向全所科研人员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①设计并发放《信息资源需求服务跟踪表》《用户问题反馈登记表》等调查问卷表,以便让馆员能够详细地了解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②开展文献保障分析。通过对选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的期刊、著作等以及成果中引用的期刊、著作和其他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结合上述的问卷表,并依据该研究所文献传递需求的特点以及用户咨询的问题等,将上述资源汇总、统计、分析,提出针对该研究所的文献资源利用和院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源的双向优化,从而提出该研究所科学合理的文献保障系统建议。

在做好普遍服务的基础上,选取该研究所的院级、所级的重点课题,开展课题服务。具体做法如下:①建立咨询台。为了保持与用户的及时沟通和联系,学科小组应建立咨询台,如利用创建QQ群的方法,为用户提供在线实时的咨询解答。②帮助用户组织申报材料。在课题立项时,利用对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将与课题有关的、所需的文献资料等收集、加工、整理后提供给课题组,帮助科研用户组织申报课题。③跟踪服务。在课题进行中,小组成员不仅参与课题的调研、讨论、汇报等活动,还要关注、了解和研究该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学术发展动向、最新研究动态等,并收集相关的信息,为课题提供参考,补充课题所需的材料。④课题结项后,小组成员还要为用户提供核心期刊的目录、论文投稿须知等;为了让用户高效率地管理自己的各类文献,小组成员还应善于教会用户使用各种方便、高效的文献管理信息工具,如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等。⑤总结并建立数据库。小组成员最后把有关为课题服务的开始论证、申报材料、阶段性、最后成果以及经验交流等收集、汇总,建立数据库,从而为图书馆的咨询服务提供案例。

这种贴近科研、融入科研、参与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不仅使图书馆与科研用户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馆员专业咨询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3 解决远程访问服务问题

由于我院的科研人员是在家办公、搞科研,每周仅来所一次或两次,所以,应尽快建立远程认证系统,让科研人员能够随时访问和使用电子资源,无论是在家里,在外地,还是在出差的路上等,都能享受到网络通到哪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就通到哪里的便捷服务,即实现泛在图书馆的理念。具体做法可参考和借鉴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做法,即该馆与某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随易通”等产品,通过使用E-key电子钥匙即可访问、使用该馆开通的数据库。

3.4 实施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收藏全其服务领域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也不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因此,资源共建共享是使科研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根据院馆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3种方法做好文献保障服务工作。

3.4.1 做好院内各研究所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工作。据统计,2010年院馆收藏图书 180万册,而经济所拥有藏书约65万册,历史所藏书60万册,民族所藏书44万册,法学所馆藏书刊近23万册。院馆的文献资源是对全院的所有科研人员开放,而各所的文献仅对本所人员开放,非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能借阅该研究所的文献资料,因而造成这些宝贵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图书馆学专家吴建中在《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中指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在所著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总结的第一定律就是“书是为了读者用的”,这一定律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第一法则[7]。所以,社科院图书馆系统应打破各自为政、条框分割的管理体制,在院内建立院级与所级的馆际互借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借阅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从而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3.4.2 做好与院外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工作。为了满足社科院科研人员对院馆缺藏文献的需求,院馆已经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返还式)。由于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担负着许多重大院所级课题,而他们的研究范围涉及的面又非常广,研究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所以从文献需求的广泛性来看,还应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NSTL)、北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建立馆际互借关系,以扩大科研人员对专业文献信息的获取渠道。

3.4.3 继续做好文献传递工作。为了弥补馆藏文献的不足,为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广泛的文献保障与支持,院馆先后与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文献合作关系,为社科院读者向其他图书馆申请本馆没有收藏的文献。CASHL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虚拟信息服务机构,该平台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2008年4月,CASHL与院馆实施战略合作,从开通服务至今,为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查找、利用社会科学外文文献服务,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实现了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然而,CASHL在服务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①资源的完整性不足(期刊的缺期现象)。②资源加工程度不足(数据不准确和目次库揭示文献的深度不够)。以上问题得到加强和改进后,笔者相信,CASHL将成为社科院资源的重要一部分,为科研人员获取专业文献信息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通过上述返还式的馆际互借和非返还式的文献传递等服务形式,形成了社科院学科覆盖齐全、文献收藏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科研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环境、信息需求的变革,给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带来了挑战。而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为读者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引入和实施为图书馆转换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图书馆应抓住这一契机,用泛在化的服务方式,为科研读者的知识创新建立起坚实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

[2] 蒋 颖,杨沛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信息搜集的行为规则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81-84.

[3] 王秀玲.人文社科专业读者的需求调查及对专业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启发――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J].知识管理论坛,2013(9):6-13.

[4] 卢莉华.读者满意――ISO9000族标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体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