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兰亭集序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7 04:11:32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Feasibility of Chu Suiliang's Adapting "Yang Ran"

ZHENG Fu-zhong

《兰亭集序》最早见录于《晋书•王羲之传》,

其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之句为后之官修史书所沿用。

独“快然自足”之语,于历代摹刻本中,多为“怏然自足”。孰是孰非,为何唐宋季鲜有论及者(可能当时这是个常识)?

2007年,清华大学吴迪等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全文检索,检索到原文或引用原文的情况共25次,均为“快然自足”。吴文称:“但除此之外的各时期摹本体系中,书法家们一直坚持着‘怏’字。官修史书必是‘快然自足’。”

案,兰亭八柱第二本,传为褚遂良临本中,

作“快然自足”。明王铎及傅山临褚《兰亭序》均作“快然自足”,欧阳询楷书《兰亭记》亦作“快然自足”。

褚遂良临摹《兰亭序》明王世贞藏本、陈鉴藏本与清梁章钜藏本均作“怏然”。

然《晋书》为唐太宗诏令撰修,始于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历时两年之余,共纂130卷。编者共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等为监修。由于唐太宗推崇王书,试图通过官修史书制造舆论,故亲撰《王羲之传》,

照常理不会出现如此谬误。又,关于唐太宗获取《兰亭》的过程,启功列三种说法,

足见唐太宗得《兰亭》之不易,后命冯承素等人勾摹数本,以赐太子、诸王,可见其十分珍视《兰亭》,当时必定轰动朝野,则诸臣亦不敢出错。

吴文列出了传世《兰亭》诸本中“怏”字图片(图1),并试图从读音上寻找答案,以“怏”、“快”形虽似而音异,“能够混淆的几率很小很小”而不了了之。案,传世《兰亭》多为摹本,即便是临本,亦与后世说唱文学不同,且《兰亭》以文本相传,与音无碍,不必深究。又《兰亭》区区数百字,不比抄写千言经文,何至疏忽?图1

“快”、“怏”究竟哪个源自真本,为何又分流至今呢?我们先来看二字意义有何不同。

《说文》:

快:喜也,从心声。

怏:不服怼也,从心央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

快:喜也,引申为疾速,俗字作。心声。

怏:不服怼也。按当作不服也,怼也。怏,盖倔强之意。集韵于阳韵曰:怏然自大之意。考王逸少兰亭序曰:怏然自足。自来石刻如是,本非快字,而学者知之。周亚夫传曰:此鞅鞅(案,“鞅”通“怏”)非少主臣。

案,段氏释“怏然”为自大之意,且言《兰亭》应以“怏然”为是。《现代汉语词典》“怏”字条下载“怏然”:①形容不高兴的样子:怏然不悦;②形容自大的样子:怏然自足。未载“快然”词条。

《汉语大词典》释“快然”为喜悦貌,并举“快然自足”条。然未收“怏然”条,于“怏”字下引《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怏怏不悦。”

(案,所举《战国策》一例印证了“怏然”在先秦有“不悦”之意。)《新华汉语词典》载:怏然:①心里很不高兴的样子。②自认为了不起的样子。

《新华大字典》载:怏然:①不高兴;不满意:怏怏不悦。②自高自大的样子:怏然自足。

《汉语大字典》载有“怏”字平声条,注引《集韵•阳韵》条曰:怏然,自大之意;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在“怏然”条下注“怏”为去声:①不高兴的样子,如怏然不悦;②自大的样子,如怏然自足。

《辞源》释“怏然”:不服气,不乐意。

案,“怏然”有两层意思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读平声或去声或可再论,并无大碍。我们要重点关注“怏然”的两曾意思:①自大;②不高兴。

此二解争议最大,而后者似乎于理不通;若作“自大”之论,“怏然自足”当亦可通,然置于《兰亭序》文中,则另当别论。张文称:“‘快然自足’(欢乐高兴,自我满足)显得更妥当,然用‘怏然自足’(自大自足)来连接上下文,也是讲的通的。还是得尊重原字‘怏然’为妥。”

吴文则认为:

“怏然”有两个含义:一,形容不高兴的样子;二,自大的样子。若是“快然自足”,表面上看起来更容易理解。但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地方:原文虽是“欣于所遇”,但接下来是“暂得于己”。“欣于所遇”如果还能“得于己”,为我所有,则可为人生得意,得意便容易忘形,即便是“暂得”,也可以获得一时的自大。但稍纵即逝的“暂得”是一种人生不幸,命运也在这种不幸中不自觉地“老之将至”,这就是“怏然”的另外一个意思。……“怏然”具有的两种释义恰恰反映的就是王羲之当时复杂的思想状态。

案,《兰亭序》的感情基调是由喜转悲,分界点便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句。所以“欣”者,因有“所遇”,且“得于己”,“欣”字便是“然自足”的注脚。以其“欣于所遇”,所以不觉忘怀,情系之间“不知老之将至”。所谓“暂得”者,皆因“欣”而愈发觉短,非指“短暂拥有”即逝,否则又何待“所之既倦”呢?故“怏然”作“不高兴”讲时,实与“自足”抵牾,与文不合;“怏然”作“自大”讲时,虽“怏然自足”可通,然与文意不符。《老子•俭欲第四十六》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常乐,实与“然自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处若为“怏然”则较“快然”大煞风景。

然吴文引入了一则材料,即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敦煌获取了万余件敦煌文书,就中包括一份后来编号为伯2544的《兰亭集序》民间抄本(图2),从中可见“怏然”字样。并述《兰亭墨迹汇编》载:

图2

此唐抄本远在《晋书》刻本之前,《晋书》中“怏然”的“怏”作“快”,根据这个抄本可以看出这都是后来的传讹。

案,吴文并未提及该唐抄本的具体年代,故该抄本的底本便是个疑点。若所据为入唐宫前《兰亭》本,则以唐太宗九五之尊觅得尚颇费周折,民间怎能轻易得见?待《兰亭》入宫之后更非常人可以得见。观此抄本笔迹潦草并且一改《兰亭》本来章法,且“修禊”二字作“修契”,“所”字出现多次均与《兰亭》本来写法有出截然不同,此本或为背临,亦未可知。然终归旁证了《兰亭》在唐有“怏然”字条一说。但最近冯承素墓志的出土却明确了一个事实,即冯氏祖上官职不大,他得以入仕主要因为“临古法奉进宸闱”,奉敕摹《兰亭》时年仅十九。

初入宫廷,位卑官轻,做事专谨自不待言,所以冯承素摹本《兰亭》应该是与真本一致的。那么《兰亭》第二柱作“快然”又如何解释,究竟是谁改写了呢?吴文只言《晋书》为“千古之误”的源头,但并未细言何以官修本《晋书》会“误”,另与官修本同属者尚有传为褚遂良临本的《兰亭》第二柱。

是谁改“怏然”为“快然”的呢?笔者以为最具可行性的是褚遂良。张文以为可能是房玄龄等,也可能是褚遂良:“在传为褚遂良临本《兰亭序》中,当他将‘怏’字第四笔想临成一个短竖时,突然意识到这应该是个‘快’字,他迅速改变了方向,向右横画而折。”

案,太宗得《兰亭》如获至宝,置之枕边把玩,又命冯承素、赵模等人勾摹赐予重臣。太宗如此重视,想必褚遂良等不会对《兰亭》陌生,试看褚临本中“外”字改“因”字处、“于今”改“向之”等处,均原样临摹,何以转念之间“迅速改变方向”易为“快”字呢?值得注意的是,诸本大都遵循了《兰亭》本来的用笔特征,唯褚本(第二柱)不然:“快”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落笔第三笔收笔处即提笔外转(真本是内收),第四笔又一改诸家尖峰轻落的特点,重按作方笔后迅速提笔,第五笔又改作逆锋,且横画上仰角度较大,蓄势即收,未若他本作横式状,这一系列的动作恐非突发奇想,而是有意为之。尤其“快”字第四笔,落笔极重,笔者以为这正是褚氏强调真本《兰亭》的“怏然”字样的错误,警戒后人。“快”字第四笔乃是晋唐时流行的“节笔”,

同属者还有《兰亭序》24行起首“诞”字第二笔。这种笔法于褚遂良本人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图3)。细看褚本《兰亭》,发现用笔藏匿改动处不胜枚举,这正是褚氏用笔特征所在。然此本点画略显优柔,笔者猜测可能是后人仿本亦未可知。案,启功先生曾言褚本“字与米诗笔法相同,纸也一律,实是米氏自临自题”。

翁方纲《苏米齐兰亭考》卷四亦言“此则米老自临《褚兰亭》”。同时《翁考》还说:“米诗中‘昭陵’作‘昭凌’,‘怏然’作‘快然’,都分明是误字,或是米迹的重摹本。”条下启功注曰:“‘怏’字《晋书•王羲之传》作‘快’,但帖本无论墨迹或石刻,俱作‘怏’,知《晋书》是传写或版本有误的。”

(p33)案今褚本作“快”字样,或为米临,然断非米芾改之,否则《晋书》的问题就难以解释,米芾显然是认可这种改动的。《晋书》是传抄或版本问题吗?大概不会,此前已有述。

为什么说褚氏改写《兰亭序》最具可行性呢?试看《旧唐书•本传》载,太宗对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以侍书,又谓:“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可见褚遂良深得唐太宗器重。魏征所以荐之者,所重不啻书耳,更以其善谏。清阮元曾言:“徵知褚遂良忠直,可任大事,荐其人,非荐其书。”

所言甚是。褚遂良果然不负众望,“前后谏奏及陈宜书数十上,多采纳”。

如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褚遂良谏曰:“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十年,臣愚愿加详虑。”太宗遂“寤(悟),诏罢封禅。”又,魏王李泰僭礼如嫡,群臣莫敢谏,褚遂良谏曰:“太子、诸王宜有定分。”

可见作为一个谏臣,褚遂良不仅名副其实而且在唐太宗心中的位置非同一般。贞观时,位极人臣,褚书因此也风靡一时,刘熙载《书概》称其为“广大教化主”,可见一斑。太宗的器重也使得他“鲠亮”不阿的个性得到了发挥。褚遂良以谠言劝谏深得李世民厚爱,成为李世民托孤大臣之一。唐太宗欲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褚遂良更是直谏不讳:“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

太宗废立有失,褚氏竟敢言其“大失”,军国大事有失他能冒死进言,何况《兰亭》有误!褚遂良之耿直不独于唐太宗一朝,至高宗时,公元655年武昭仪欲废后,褚氏“置笏殿阶,叩头流血”谏言,致武氏大喊:“何不扑杀此獠!”。

(P6598)则褚遂良耿直、敢言异声明矣,加之太宗喜爱,复褚氏出身侍书学士,精通小学,如此,则于《兰亭》中发现“怏然自足”之不当语,首先是可能的,其次是敢谏的。特赖太宗器重,故褚氏下笔改之当合史实。褚氏以后凡作“快然”者,恐所本皆出此处。米芾在其跋中未提及此事,大抵对此也是默认的。后来诸如王铎、傅山等对此已深信不疑,无需再论,故不曾见著。陈文言:“至于褚遂良的认识与房玄龄等人的认识孰先孰后,谁影响了谁却不得而知。”

今案褚氏不阿,落笔修正,正如谏太宗封禅,以其言之凿凿,太宗大抵亦以“快”为是,故允,不然《晋书》断不能悉改作“快然”。修书非比书札作伪,恶俗之人难能也,且官方史书有规模、流传有限,更非常人可轻易改动。同时,《晋书》中既全为“快然”,

图4也就排除了后人传写出错的可能。然崇王过甚的唐太宗还是命冯承素等原样模拓,此所以今世有“怏”、“快”之争。郭沫若先生曾言:“《晋书》所引《兰亭序》文本作‘快然自足’,‘快’字一般帖本都误成意义相反的‘怏’字。颍上本于‘怏’字旁分明有改为‘快’字的痕迹(图4)。”

案,这里显然是颠倒了是非。若果真是“改为快字”,则“怏”字理应划去,颍上本中显然没有相应的痕迹。其实《兰亭》真本作“怏然”,因褚氏以为不妥,奏请改之,后人不知,故颍上本“怏”、“快”并列。

当然,褚遂良改写《兰亭》至今不见文献有相关记载,也许太宗认为没有必要吧,已无从知晓。

参考文献:

房玄龄等晋书•王羲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按: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严可均全晋文(上)北京:商务书馆,1999均作“快然自足”

吴迪、赵丽明敦煌摹本了结千古一字――兰亭集序//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826

案,一说为摹本今案其为临本,以行文潇洒不拘泥。启功先生说:“褚临本问题有各种传说,北宋时,指唐摹本为褚笔之说流行渐多,不足深辩。”启功启功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25

案,欧阳询《兰亭记》,原石久佚,拓本传世极少。1984年,由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认为此贴“系后人集欧书”。田蕴章先生曾睹原拓,以为《兰亭记》系欧作。真伪考定,可俟来者。

张志清、吴隆辉兰亭全编(内编)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王)340、(陈)106、(梁)89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228

启功启功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22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7: 217(快)、221(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12(怏)、502(快)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446

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12

新华大字典编委会编新华大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1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956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80

辞源编委会编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本版,2004年第9次印刷:1108

《辞海》释“怏”为:郁郁不乐貌(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866;《实用古汉语大字典》释“怏”为:失意,不服气的样子(实用古汉语大字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5),二者均未引“怏然”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怏然”:不满意,不服气的样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今案“不高兴”与“自足”相悖。

张志攀读禊序说“怏然”中国书法,2010,(09):98

江锦世新出土唐冯承素墓志考释中国书法,2010,(09):131-132

案,此乃“节笔”,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频出。“节笔”可见(日)松本芳翠关于孙过庭书谱之节笔书苑第一卷第七号

启功启功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32

刘等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1655

阮元著,崔尔平校点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63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3220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6506

郭沫若驳议的商讨文物,1965,(09):33

(上接第428页)

考,推断出鼎耳、足的形制。在泥块上雕刻出鼎耳及鼎足的模型后,用石膏范出模具。考虑到修复的可逆性,选择了Quik Copper速成铜胶作为材料来制作耳、足,再用环氧树脂胶,逐个粘贴在器身上,这样日后如果有充足的依据发现此次修复有误,也可及时地进行拆卸、纠正。

图四修复后

8.着色

使用虫胶漆(虫胶片和乙醇按3:5的比例调兑,充分搅拌、浸泡),依据器物底色,掺入铬绿、群青、钛白粉、赭石、土黄、炭黑等各种矿物颜料,调成色泥,需作厚锈时,在色泥中调入适量土粉,用以着色。待漆干透后,再用小刀、玛瑙扎子、沙纸、粗布、棕刷等各种工具,进行反复加工。直到将补块颜色与器物原锈色,协调一致,做到远观一体、近观有别,符合博物馆展陈的要求即可。

兰亭集序教案篇(2)

学生说,圣教序后的心经有一字是颠倒的,至字。我一看,还真是。以前我临过,但真没发现。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网络的信息反馈是如此之快,马上有博友回应:

回家查了下,文物出版社1984年《历代碑帖法书选》北宋拓本“至”颠倒。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中国碑帖名品》朵云轩藏北宋拓本“至”为正。

老薛的图片,采自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蓝皮本《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前面介绍过,这个版本和文物出版社1963年的珂罗版、1978年的8开凹印本、1984年的16开“历代碑帖法书选”本,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本,采用的都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宋拓剪裱本(见图2)。全部翻检一遍,果然都是颠倒的,只有一个神奇的例外:文物2010第二版的“历代碑帖法书选”本,竟然是正的。(见图3)

再索捡其它版本的印本,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传世最佳本”(见图4),国家图书馆本(见图5),天津“墨皇本”(见图6),二玄社印“三井文库本”(见图7)、刘铁云本(见图8)和朵云轩本等等等等,发现无一例外,都是正的,唯一的区别是:“至”字和上面“乃”字的距离各有不同。最后看西安碑林发现的金代整拓本的印本,“至”是正的,与上下字之间的距离超过了平均字距(见图9)。

那么似乎答案明确了:裱工为了调整册页的字距,把“至”的上下都剪去一部分,结果只顾了空间,没注意字的正反。

没想到第二天,老薛贴出了“私人藏宋拓未断整拓本”(见图10):

宋拓圣教序,原拓未断本,“至”字是反的。原碑都这样,何来装裱错误之说?

兰亭集序教案篇(3)

在《兰亭集序》的执教过程中,很多老师会从玄学思想入手分析魏晋文人的情感变化,却忽视了其对生命与人生更加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能够渗透审美教育的,是需要从审美的态度开始思考人生,并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命本身的诗意境界,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注重生命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人作为一个全面的整合体,需要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重新梳理对生命的诗性追求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海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海口市第二中学范平丽执教的《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充分利用文本的“思考生命”特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展开生命美育的渗透。

一、走进文本,感知王羲之对人生、生命的思考

于漪认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范老师上课开始便引导学生,举例文学世界里对生命主题的深刻思考。既铺就了生命话题探究的语境,又启发学生急切走进文本去探寻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思考。进而通过学生的小组互读、阅读、讨论思考、汇总,找出了一些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的语句,分别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找出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生命思考的关键句,即为课堂下一步的深入做好了铺垫,为课堂的下一环节准备了“谈资”。而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王羲之作此思考的原因,范老师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关于王羲之生平知识,这段知识的补充,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导火索,对于文本的深入探究,特别是王羲之对于生命的诗意思考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把握王羲之对生命的诗性境界的追求

在进了文本,熟悉了文本之后,范老师带领学生就王羲之提供的生命境界进行探索。

其一:“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将自身的理想抱负放在室内尽情畅谈。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境,可以在一个室内与友人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人生一大乐事。闻一多先生所解释的“怀抱”有“情志”的意思,“取诸怀抱”还可理解为以情志取人。与志同道合的人晤谈一室,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兰亭宴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概是如此。其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魏晋时代的人自我意识觉醒很快,他们追求张扬的个性,按照当时的背景,“放浪形骸之外”应该是“放浪、放纵、无拘束”,是超脱世俗的,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接受世俗的约束。阮籍曰:“礼岂是为我辈而设”,钟嵘亦评价其诗作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悠远而旷放。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兰亭集序》兰亭聚会的具体体现中感受无拘束的自由思想。

在理解了自由的生命存在两层境界之后,从文中索引出人的不同生命境界选择,即人活在世上的两种不同精神境界追求,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层次的活动与思考,既是生命意识的思考。

三、共同探究,对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

面对文章里王羲之与雅友在兰亭饮酒赋诗,然而,所有与会者终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结束 “信可乐也”的聚会。王羲之由此虑及人生,即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一个充满思辨的问题引发之后,范老师却先避开问题,来了一段深沉、抒情的衔接。而后让学生举出相关生活例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顺势带出,进而引导学生识读王羲之关于生命的深层思考:向死而生。范老师还联系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王羲之为了阐明自己的“向死而生”的观点,先对当时存在的两种生死观即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齐彭殇”进行了评价,前者为“痛”,后者为虚诞、妄作,对后者“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态度极为唾弃。所以这也是范老师课堂深入的一个亮点,范老师引导学生就这样一种生命意识进行了延伸评价,当学生回答,“这样的人情绪没有波动,生活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人肯定没有激情,缺乏创造力。”这样的答案明显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至此,范老师已经成功地将学生从问题到解决方案上走,也是正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过渡。如何寻找到生命的诗性境界,于是成了课堂的最后一个节点。

四、回归本体,用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诗意栖居

课堂的最后进入了比较阅读的补充环节,借此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诗意栖居。从东汉曹操到东晋王羲之,让学生了解到一代书圣在天地之间,其生命境界超越了常规的生理享乐追求,也超越了所谓的俗世功利追求,而是真正地进入到纯粹的精神审美境界,达到了人性自觉的更高审美层次。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走向,力争给学生更多更美的熏陶,提高其生活审美高尚情趣,升华感知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兰亭集序》教学新颖的思维出发点以及比较阅读的精心安排,对生命审美教育极其到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辨证思想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兰亭集序教案篇(4)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每篇课文我选择一个重要知识点,制作微课,供学生课后观看。

目前制作这类型微课有《小狗包弟》的关键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荷塘月色》的通感,《氓》的兴中含比,《采薇》的重章叠句,《孔雀东南飞》的偏义复词,《短歌行》的用典等。这些微课配合教学,实现目标,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尤其是给中低层次学生重新学习的机会,弥补课堂学习不足,拾取学习的自信心。

二、微课用于知识的解惑

个别课文出现疑难问题,在课堂无法具体展开,可以用微课答疑解惑。

例如《荷塘月色》的结尾“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什么“惦着江南”,我特意制作微课,阐明“家事拖累”“忆往怀旧”“政治苦闷”的原因。满足高层次学生解决疑点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深入理解课文。

三、微课用于可以用在知识规律、学习方法的总结

有些课文的结构相似,用微课讲清典型结构,有助以后的教学。

例如《小狗包弟》的结尾“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第一次出现,我制作一节微课,讲解关键句的概念、作用和位置。在后面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都有关键句统帅全文,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掌握抓关键句的阅读方法。

四、微课用于名句的赏析

有些课文出现精彩语句,需要深入鉴赏,这时可以借助微课。

例如《故都的秋》的结尾有南国之秋和北国的秋比较的句子,这个句子是全文感情的聚集,我在微课里,先解释句子的意思,再分析使用的比喻、比较修辞方法,最后说明妙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名句,我在微课里,先描绘描写的景物,分析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再讲解情与景的反差,领会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微课让学生知道鉴赏语句的方法,提高语言品味能力,感受母语表达的精妙。

五、微课用于课前预习

在微课预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收看,自行预习。

例如用微课布置《归园田居(其一)》预习:诵读初中学过陶渊明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回忆陶渊明生平,感受陶渊明诗文的特点。《离骚》《孔雀东南飞》《兰亭集序》读准字音;结合课文注释和《同步练习册》,了解课文内容。我把微课预习提前制作好放在班级电脑,供学生在课余播放、下载。相比传统的布置预习方式,微课创设情景,提示学生;提问具体,问题明确;以音画呈现,学生感觉教师仿佛在身边,无形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六、微课用于讲解练习讲解

教师让学生课前课后收看展示答案的微课,课上讲解重点知识、解答问题。

例如在完成《孔雀东南飞》教学内容后,我编写《文言知识总结》的练习,由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在课堂上我详细讲解练习里的重点知识,如“相”“见”的指代用法、“公姥”“作息”等偏义复词的概念和翻译、“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文的翻译。其余的练习答案,由学生自行收看微课来解决。在微课里,我注意对答案进行引申、归纳,如《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我提醒学生前面学过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在解释“谢”,提示学生在《鸿门宴》学过“谢”的几种意义,把两篇课文“谢”的意义收集归类,掌握“谢”基本意义;在解释“得”,要求学生用《荆轲刺秦王》学过“得”的意义来解释。在讲解“槌床便大怒”“自名秦罗敷”的“槌”“名”活用动词,要求学生用《鸿门宴》总结的名词活用动词规律来判断、翻译。微课讲授练习容量大,程度深,内容细;可以兼顾不同学生,做到分层教学;态度亲切,易于让学生接受。同时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学,讲解重点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由于不同以往直接展示,学生想对照答案,知道正误,积极收看微课,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兰亭集序教案篇(5)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而发生的。”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曾说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著名学者吕叔湘也曾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励、鼓舞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从而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运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时,我分六步走:1.让学生自由读,梳理字音,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不懂的查古代汉语字典)通过读初步感受文意和作者的情感;2.梳理文言文知识系统:要求学生梳理出文言文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文言文字、词、句,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最佳方法之一。为此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言文阅读要关注的内容整理成知识树,这颗知识树上有六个苹果,分别是①文言文句式;②词类活用;③一词多义(主要是文中出现了的考纲划定的18个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④古今异义;⑤通假字;⑥重点文言实词(高考考纲划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六个苹果就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的目标。通过整理文言文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才能够对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3.素读文本:所谓素读就是不借助任何的资料来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在素读文本这个环节里,我要求学生根据梳理的知识树素读文本,摘取文言文知识树的那些果实,将不懂的用自内容用自己熟知的标记做好记录。素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让学生老师的悉心的启发和引导下,在老师的导航下体会到自由游弋的乐趣,并且在这自主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思想的升华;4.梳理文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素读文本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借助课后的注释和工具书,根据素读时整理出的知识树上的果实,解决字音、文言字、词、句,弥补素读时遇到的知识漏洞,梳理文义。同时要求学生把在进行梳理文义时将那些即使借助课后注释或者工具书也无法解决的知识难题进行安静思考,并且按知识树上的“六个苹果”记录整理下来;5.学生对照导学案检查自己的知识梳理情况,进行查缺补漏;6.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分七步走的同时,我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突破口,建立“奖励”机制,对以上六个步骤做得比较好的同学颁发“鼓励奖”并且计入成绩分,如学生在自主学习《兰亭集序》时,学生按照文言知识树梳理出的字音、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文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字、词、句基本上能够与导学案上的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内容相吻合。

采取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给学会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给下来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何为合作学习?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定义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尝试:操作过程如下:1.我首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梳理建立的文言文知识树上的“六个苹果”、学生学习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及“组内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相邻而坐”的原则号召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六个专题小组:①“文言文句式”组――主要了解梳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句式;②“词类活用”组――主要梳理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③“文言文虚词”组――主要了解梳理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在课文中的句子;④“古今异义”组――主要梳理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⑤通假字”组――主要了解梳理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⑥梳理文本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2.学生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小组后,把知识树上的“六个苹果”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成海报。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模式如下:①两人一对提问学习策略;各小组成员之间两人一对就他们的的专题互相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②轮流说、轮流回答;每人向全组轮流解说文章,解说答案,解答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或是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让组内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协商达成共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平等参与与贡献、畅所欲言,加深聆听与记忆;③海报旅行、海报巡展:各小组分享合作学习完后,各个小组将他们组内的的学习/讨论成果,整理形成系统后列在成海报上,然后各组将海报按要求传到其它小组,并得到其他小组的回馈。通过海报巡展,学生可以分享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④各小组在接到其他小组的海报后各成员阅览海报,并添加意见或点赞,然后继续以“传一阅一传”的指令让海报继续旅行,直至海报返回“来源地”,各小组点算“赞”并庆祝;⑤专家组,专家组主要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组成,主要职能是为本组成员释疑,与其他小组进行沟通,并且解决整理记录海报旅行之后各组中仍然存在的问题,然后交给老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各学习小组基本上能够解决文本中的文言字、词、句。遇上比较难的字、词、句比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的“一”、“齐”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最后基本上都能理解“一”在句中是属于数词的意动用法一,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一样的”“齐”是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齐,以……为齐、把……同等看待。

以“合作学习”的理念与策略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为学生心理上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温暖的环境,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尽情地挥洒着他们青春与汗水、激情澎湃地发挥着他们才能与创意的平台。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实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课程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效果更为显著。

三、运用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材、新教法,并不断地对个体的创造,实践要素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说:“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运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前面两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过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开展探究式文言文课堂教学呢。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以“问题为基础”作了如下尝试: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鼓励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端,也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在教学中我尝试用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样”这种模式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讲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让学生按照按上面的三个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提出了诸多问题如1.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2.情感变化是什么,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3.作者否定了的生死观是怎样的?他又提倡怎样的生死观。有学有余力的同学甚至还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问题:比如:1.王羲之的生死观和老庄的生死观是一致的吗?2.既然《兰亭集序》是这次所有参加兰亭集会的群贤的作品的序,那王羲之在这次写得诗是什么?跟《兰亭集序》有没有交叉的地方?为了释疑,我特地找来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写的诗即《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他们读过之后纷纷跟《兰亭集序》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阅读中他们又提出了问题:“《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通过探究,他们找出了《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的相对应的词“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时,又有同学提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那 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这些问题通过各小组的合作探究以后同学们都豁然明白:“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案篇(6)

1.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形式新颖,能够丰富学生枯燥的学生生活;具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可将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文、图、动画和声音等教学资源有机合理编排生成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课件),这种教与学的有别于传统教学。能极大的丰富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我与地坛》教学中,出示史铁生的一些照片,让他们看到身残志坚的作者形象,激起自强的信任;学习史铁生的一些名言,在感受中获得提高成绩的力量;展示地坛的景象,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学生就能理解期描写的特色。可以说,采用对媒体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与思考,远比我们的传统教学要有效有趣的多。

2.多媒体能丰富内容提高效率

能够使得内容丰富,增大教学容量,对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析分解,使得探讨思路、参考答案直接呈现,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易于从感性和直观方面予以理解和接受。如苏轼《江城子•记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通过沙画展示,让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可以出示苏轼的其他婉约词和豪放词进行对比,探讨特定时期苏轼的心理历程。可以很好地进行诗歌鉴赏方面,如炼字、手法等的分析和归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手段是具有直观生动和强大的交互功能的教学手段,我们以往需要分析的内容都是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所有学生都明白理解了,我们不敢妄言。一些需要有条理、有逻辑的问题解决,一些规律性的思辨性的知识的准确把握,用多媒体展示,就容易地多。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更要高质量呈现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它虽然优点多多,但是,不能替代老师,老师也不能成为多媒体手段的操作工。因此,实用之外更要有用,更要成为互动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一种艺术手段。

1.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明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足和缺陷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师组织下的对问题的探讨,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对规律性、技能性的提升,最终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弱化教师的主导性,什么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那么学生还是被动接受,师生都依赖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就是没有思考的课堂,又是一种讲授式的变体。另外,学生只有兴趣才能学好,而多媒体切换过快,教学容量过多,学生可能应接不暇,无法有效及时消化与吸收,学生疲于应付,是不可能有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的。

2.立足学生让多媒体高效呈现

运用多媒体是为教学的高效开展服务的,我们要对其精准定位。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我们思考用周杰伦的《兰亭序》歌曲导入好,还是出示时代背景的介绍好,还是因《兰亭序》字帖的艺术美导入好,还是直接由书圣王羲之的生平或其故事导入好。这需要我们思考学生的喜好和基础。如果班级很多学生字不好,我们可以《兰亭序》的字帖的分析入手,如果学生们思维比较灵活,我们可以用周杰伦的《兰亭序》MV导入。我们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意字体的大小、颜色的夺目、画面的清晰、整个布局的唯美,多媒体动画要流畅,简洁生动,没有停顿和跳跃的感觉。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获得解决的我们要多做引导。如诗歌赏析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边看边分析、讨论;而给出答案,可以启发之后,让学生先自己写和整理答案,然后在比较中,获得诗歌的鉴赏能力。

兰亭集序教案篇(7)

“书画鉴定”对一般收藏家而言,主要是判定真伪问题,但如从学术角度而言,则是解决书法史、绘画史的基本素材,以便形成正确的艺术史的问题。所以同是“书画鉴定”,从学术研究角度与从实用角度出发,在性质、深度和水平上是大不相同的。启功先生对古文字学、经学、史学、古典文学、哲学、宗教诸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礼仪民俗、戏曲小说,本人又是书法、绘画大师,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鉴赏眼光,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的基础上,从整理、充实中国书法、绘画发展史的高度,有目的地去考订若干古代书法绘画上的重要实物和关键性的历史公案,取得卓越成就。

启功先生数十年来的大量研究工作和撰述,如《兰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平复帖说并释文》、《山水画南北宗说辨》、《戾家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古代字体论稿》等,都是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建立科学性的材料基础和廓清伪史料这一总的目标而进行的,所研究都是些重大问题和著名的历史公案,但举证充分,说理透彻,故虽考证极其精密而始终坚持基本宗旨。

《兰亭帖考》是启功先生在书法史研究上的力作。论文把现存之唐摹本、唐宋临本、定武本石刻、历代传刻本、伪造本按系统逐一归类,化繁为简,并重点就定武本、唐临本、唐摹本三类详加论述。指出神龙本行距前松后紧,中有浓淡墨改定加字之处具有草稿特点,保存兰亭帖原本面貌最完整。此文对兰亭帖的流传经过和现存实物做了周密的分析和历史性总结,是研究兰亭序的重要成果。

兰亭集序教案篇(8)

一、故事激趣

【案例】《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故事1: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平原君缔约联合抗秦。

故事2:在威风凛凛的秦王朝堂,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揭穿秦王夺璧的阴谋,完璧归赵。

故事3:在唇枪舌剑面前,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群儒,使孙刘迅速结盟。

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还派兵保护郑国的呢?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领略他的大智大勇。

二、歌曲激趣

【案例】《苏武牧羊》的教学导入

欣赏民歌《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民歌唱得好,一个人的品性就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越是磨难就越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心怀敬意走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汉英雄苏武。

三、诗歌激趣

【案例】《鸿门宴》的教学导入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曾经威名远扬,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演绎战争史上经典破釜沉舟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陷入十面埋伏,面对滔滔乌江水洒泪悲歌“奈若何”。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守四方”。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其在鸿门宴上一失足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篇《鸿门宴》。

四、名言激趣

【案例】《赤壁赋》的教学导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余秋雨的散文 《坡突围》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千古名篇《赤壁赋》。

五、对联激趣

【案例】《陈情表》的教学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由此可知,《陈情表》乃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预习本文后,你认为下面的对联拟得好吗?

1.陈情一表真名世,忠孝二字感君心

2.陈真情字字催人泪下,表忠孝句句感君肺腑

3.零丁孤苦祖母抚养恩似海深,人命危浅李密尽孝情比天高

六、情境激趣

【案例】《兰亭集序》的教学导入

(多媒体影片展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中极品。全文324个字,个个笔墨酣畅,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行书第一”。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后,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兰亭集序》又是文中上品。这篇序是王羲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聚会后,雅兴大发之际一挥而就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这个名篇中品一品1600年前的美景、雅事、幽情。

七、悬念激趣

【案例】《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导入

兰亭集序教案篇(9)

您问全国美展日期,由筹备工作来看,现正进行总的评选,预计在年内(三十日)结束。开年还须装旅,预计必须在春节前展出,也许说是争取罢。

我是在本月十六日起参加总评选,每日自九时至十七时半,时间表已定到本月三十日十七时半,现正紧张工作着。

所临《女史箴图》只色彩上可以看得过去,描法是病后力弱,不如原迹那末雄健浑厚,所以我预备再临一本。我希望您给我提出批评指导。敬礼!

于非厂上

十二月十八日

案:据考证,此信写于一九五四年。

全国美展:指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在北京展览馆展出。

仁恺先生:

在您馆中,承过分的照顾和帮助,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的组织力量――集体的力量;至于遗产方面的学习,那应该是比大家来帮助我搞工作还次要一些。这印象我将永远不会遗忘。

《曹娥碑》前后题名等照片,我已托张馆长给您带去,供您参考。据了解: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仍保存着粱楷《十六罗汉象》的大照片(唐王游地狱)。图书馆归常任侠先生管。您来京时,通过王曼硕先生即可看到。

在民族美术研究所方面,对-临摹工作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他们还认为,除了复制外,复原的工作也是必要的。敦煌壁画的临摹,一方面就现存的形状复制,一方面采取张大千的复原办法,返回原来形状。惟有这样,才能提供研究、展览和流传。以前所临摹的壁画,到目前才经过几年,色彩就变得比原画还暗淡了。这是事实。

前在馆中所谈张静忱(清秘阁老板)有颜料,经去面谈,据说去年已全卖去。他的存纸也卖给荣宝斋了。

我所临摹《女史箴图》卷形象的祖本(原大),是根据日本印的装成手卷式、包手上有弘历题签的大冢巧艺社非卖品的,并以奉闻。敬礼!

于非

案:据考证,此信写于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张馆长:张拙之(一九一七-一九六六),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时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常任侠(一九零四-一九九六),中国艺术史论家、艺术考古学家。安徽颖上人。

王曼硕(一九零五一九八五),原名王又溥,别名万石,祖籍山西洪洞,生于山东肥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一九四六年任教于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一九四七年任《合江日报》、《东北画报》记者。一九四九年任东北鲁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部主任、教授。一九五二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局长。一九五四年调北京,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此时王氏正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沈尹默一通

仁恺先生左右:

前承赠我法帖照片,谢谢!以事冗未能及时作答,极为教仄。

据照片看,不敢即断为真,然以未见原迹,亦不能遂下结论也。原题书名,写就寄奉,希选择用之。如不合式,示知,可更写一过也。专上。即颂健安!

尹默顿首

十一月十八日

案:据考证,此信写于一九五七年。

照片:指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照片。

原题书名,写就寄奉:据辽宁省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 《聊斋志异手稿》影印本有三种:一九五五年(上海)古籍书社本、一九七四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本和九八零年齐鲁书社本。沈氏题字者当为一九七四年本。

夏承焘一通

仁恺同志:

承惠两函,先后奉到,欣悉一一。三数日前,有辽宁金属研究所潘正良同志,自湘过京返沈阳,托其带奉拙词油印本一册,谅已收到。吉林大学于省吾先生,似在启功先生座上晤见一次,嘱寄拙词油印本,当遵命径寄吉林大学于先生收。

承询近作,抄奉一小阕于函尾。春来病头晕,殊不耐推敲也。望多多指教是幸。即承春安!

夏承焘

四月廿七日

姓翁自邢台归过访,作《临汪仙》奉报。

拄上四层楼槛坐,共惊脚力如仙。杯萘暂对亦前缘。迎风为禹步,吟雪过尧年。 他日东华耆旧传,与谁名字相联。梦中卵色五湖天。烦君横帚笔,画我峭帆船。 (近有友人约游太湖)

启功一通

仁老我兄先生:

别来想更忙了。承赐题《双蛙图》,精悍无比。惟过谦不肯往宽处写,使得白空处又烦一度,遂致付裱又迟时日矣。今请袁行云兄题字,袁为珏生先生之侄,亦吾辈人,亦必有妙语。题满后,当付旅照像,照出当奉寄留念!

于老闻于十一日走,近数日尚未见,明晨拟往谒,或可晤也。

匆此奉谢!余俟续谈。拙书有一二条已付托背,托成可与蛙图同拍照,一并寄上也。此即撰安!

弟功敬上

十日

案:此信大约写于一九七八年前后。

《双蛙图》:丁巳(一九七七年)谢稚柳夫人陈佩秋为启功先生所绘。图中绘有两只对鸣的青蛙。尝于启功先生家中见到此图,其上有杨仁恺、启功、黄苗子、王世襄、陈迩冬、袁行云、方管(舒芜)等人题跋。

案:据考证,此信写于九七七年。

拙词油印本指《瞿髯词》。据夏氏《天风阁词集前编》序言:“一九七六年避地震客居长沙三月,承陈云章、彭岩石诸君帮助,拙作《瞿髯词》油印成册。翌年, 《瞿髯诗》油印本亦相继在长沙印成。

词作于一九七七年,被收入夏氏《天风阁词集》,文字略有不同:

`翁归自邢台,偕晓川兄过访

抛却长筇登叠阁,共惊脚力如仙。暂同杯茗亦前缘。迎风为禹步,踏雪过尧年。 他日东华耆旧传,几人名氏相联。梦中卵色五湖天。烦君横帚笔,画我峭帆船。

杨仁恺先生题跋:达人多谑自喻双蛙,鼓吹两部满腹菁华。元白教授尊兄瞩题,诸公警句满纸,勉漫十六字报命。汗颜汗颜!

启功题《南乡子》一首:青草一池宽,鼓吹声高雨后天。恰遇南楼工写照,空前,兄弟图成貌一般。相对语悠然,论画评书富胜缘。共祝江湖多岁月,加餐,白出从今总不翻。(仆与谢兄稚柳,鼓腹而嬉,有双蛙之目。谢嫂陈夫人为作此图,因题《南乡子》 首。)

成午(九七八年)秋日,黄苗子和词《鹧鸪天》:青草池塘队队飞(“蝴蝶吱吱叫,虾蟆队队飞。”此明人谑语也。),乱弹何复兴公私。不揪蝌蚪从前尾(《艾子杂说》谓:龙王有命,将尽诛有尾之族。龟闻而哭,复问虾蟆无尾何哭?答日“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且夺姑娘向日衣(用民间传说青蛙公主故事)。此事帖,那时诗,偶然相诤也相宜。相逢说尽相思苦,写意成图管仲姬。

王世襄奉和《南乡子》一首:文淑笔生春,南北双龟妙绝伦。若问何科更何目,难分,都有金睛墨点纹(金睛言精于鉴别,墨点言饱学也)。 相怒复相亲(朱之蕃诗:“径满蓬蒿沼满苹,产蛙相怒复相亲。”),不为官私为假真(晋惠帝 在苇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平?”)。毕竟腹中装得满,经纶,鼓吹常教四海惊。

一九七八年,陈迩冬为《双蛙图》题诗二首:两栖犹见绿衣郎,尔汝殷勤理旧狂。记得前宵风雨恶,也惊雷电撼池塘。 鼓吹还能听两部,官司难断闹千春。吾家画史嘉禾秀,写出无声胜有声。

舒芜题诗一首:公私两部颂明朝,块瓦盘金事岂遥。梦到潇潇新涨绿,池亭已唤沈僧昭。

袁行云奉和启功先生《南乡子》一首:饱览腹成圆,多识孰云一仰天。曲臂偏能生巧腕,媸妍,未必全凭阿堵传。相对亦斓然,定题斋名俱有年。外界喧声很小,邯郸,堪笑舂陵学步难。

珏生,指袁励辈(一八七五-一九三六),字珏生。

于老,指于省吾。

李长路一通

仁恺同志:

前奉华笺,敬悉一是。日本一行,感触良多,客后面陈一切,纸上珠觉一言难尽也。

东晋有真楷或接近真楷书,与旧时出土遗存为据,我暂不涉及:郭说《兰亭序帖》出自智永,我从来同意过。但《兰亭》原卷原文风貌、我拟坚持探索一番,不悉吾兄以为如何?由日本返京后见到周传儒长文以及周绍良氏文章,都反郭沫若观点,周绍良似不否认《临河叙》为《兰亭》最初写本;闻周汝昌尚有数万言(未发表者)长文反郭文,三周同调,我自当慎重将事,只研究,不发表文章,以便实事求是得其真相。

书协事,何能少吾兄?望勿推辞,以裹求大策为重,当仁不让也,筹委上周已开会决定先开一扩大会,

铸夫稚甚忙,经我转知兄意后,黄告我当尽量复信云云。专此。特颂文祺!不一

长路

庚申元月三十日下午

铸夫等推我本拟外出一行,但双手麻木,正在牵引颈椎骨:又支气管喘,正在服药打针中,恐难成行。又及

案:此信写于九八零年。

周传儒(一九零零-一九八八),四川江安县人。历史学家。历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教授及文理学院史地学系主任、西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周氏撰写有《的真实性兼及书法发展方向问题》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一期。

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教授反对郭氏的观点,于九六五年撰写了《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正值周绍良先生到广东出差,与商氏说起此事,谈到自己的意见。因与商氏的观点相似,知道周氏撰写了《(兰亭序)真伪考》一文,商氏就将文章要去,推荐在广州某内部刊物上发表。由于当时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无法正常刊出,也来不及选入《兰亭论辩》直到九八零年才得以正式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杂志上。

周汝昌于一九七三年撰《兰亭综考》。又章写好后,被搁置七八年才得以发表于《江淮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三期。

铸夫,指黄铸夫(一九一三-二零零五)广西北海市人,书画家、新闻工作者。曾参加了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后又筹组和领导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黄宾虹研究会副会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和“黄宾虹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周怀民一通

仁恺兄:

久未通信,十分为念。

前承赠有关高其佩论著,获益非浅。老兄在沈举办全国书法展,功绩甚大。据云也有很多矛盾。北京书法界的团结问题极须解决,犹如美术界也有如此现象,也一切多待解决。吾兄目前已在领导地位,关于民族传统艺术的想法,将来在和国外交流极重要,问题还在提倡以及详情介绍,此事老兄责无可辞了!

阁下两次来京未来一叙,可能是真的任务过重耶?昨日到丁一岚同志家,有些关于退回古人名迹处理办法,彼亦盼兄能有机会来京商量。本来已和广州更春兄建议以赠送之名义,馆方给以奖金数字只能在照顾方面去办理。因此我的意见:足下能来京一行,你馆若有所需,亦可互商如何决定。弟之藏品,尚有赵子昂《兰亭》以及两幅仍在交涉中,文物局云:是林贼取要另案处理。余收购之画全部退回,幸矣!内有利马(玛)窦(意大利明代画家),非常名贵,可惜绢受损。此四条是和于省吾兄合购,所以未来出路极需考虑。唐云、稚柳及沈柔坚、翟荫堂都谓重要,此事待兄来研究可也。另外,过去弟赠沈博名迹,希望老兄代争取在展出时用捐献人名。

近来事忙,鲜通信,至以为款!请谅请谅!上月中国文联邀请弟去北戴河休息十天,即景作画并题,请教和改:――“雄关屹立映波涛,古城宛延出云霄。嘉峪关前茫茫雪,渤海渔忙数今朝。”致以握手礼!

弟怀民

九月十一日

案:据考证,此信写于九八零年。

有关高其佩论著:《高其佩》,杨仁恺编,一九七九年九月一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中国古代画家丛书之一。

在沈举办全国书法展,指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一九八零年五月日,在辽宁美术馆开幕。

广州更春兄指苏庚春。

翟荫堂:时任钓鱼台宾馆管理局局长,一九八七年去世。

沈从文一通

仁恺吾兄:

多年无缘晤面,想诸事遂心,体力亦尚健好。王序同志来沈阳工作,短时期可在沈阳停留,希望能得大力协助,看看您馆藏品中对弟所编织锦资料补订本宜增加材料(织绣)。因此书在港付印后,不过月余,台湾方面即出有盗印本三种。近正拟增加彩图百种作“重订本”,同时在港、京付印。还初步商定将说明简化,在英、美出英译本,且有机会出德、法文译本。重订本希望较看得过去,一切全盼各兄弟单位给予大力支持。说不尽意处,王序同志必能当面请教。

并此顺候全福!

沈从文

八二年十月十八日

案:王序,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服饰研究室主任。

“弟所编织锦资料”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九八年一,香港商务出版社出版。

王己千一通

仁恺道长兄:

赐函拜悉。大作印得,本已在此间购得。庞君存书,当于返国去取,一切谢谢。

南京藏画册,最近小儿返国之便,已亲自携回一册。内容丰富,确为重要参考资料。

兹悉全国书画会在北京举行。此举在中国画书之研究,对于全世界均有影响。现存中外书画,除去国内者,未全部公开发表外,其他十之八九,均已有记录可据。倘将来将全世界有价值之中国书画,汇成总目,则中国书画史或将重行撰写,亦未可知。盼各国能共襄盛举,则时间又能加速不少。当拭目俟之。

对于国外材料,弟比较熟悉,如有弟能帮忙处,自当尽力于万一,或许省却一部分查考工作也。

自弟展读南京大印本后,发觉凡属博物院印本,以后似有可以修正之处。仅将刍见,略陈数则奉备参考。口在至交,谅不为忤。

(为重量计,转书页后)

①布纹纸张,如无必要,似不宜用。如大都会铜器册一类,最为理想。

②书之宽度,如近来出版之《中国绘画》,似嫌太宽。国外图书架,按其标准尺寸,则便于安置也。

③对于古代名作有分歧意见者,不妨并列,以便后来学者之参考。

④书本不妨分制多册,以邮寄份量作标准。销售方面,大有关系也,

匆匆略陈梗概不一。并颂文安!

弟王己千顿首

四月廿八日

弟秋间可能再返祖国,尚未能作决定也。此信涂抹太多,不及重抄,尚乞见谅。

案:据考证,此信写于一九八三年。

庞君,指庞书田(五九四九――)祖籍北京。善书法、工篆刻。一九七八年初,进入文物出版社任编辑。一九九二年移居新西兰奥克兰。

南京藏画册:《南京博物院藏画》,一九八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选自宋以来历代名家作品百幅。

全国书画会在北京举行:或指一九八二年七月十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皇极殿举办之会。待考。

大都会: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王方宇一通

仁恺道兄道鉴:

多谢厚待,盛情难忘。拜别后回北京,共家人同往重庆,乘船游三峡,一切托庇平安。

在重庆博物馆见有款《盘瓜图》轴一件:上端题诗,下端绘有瓜在盘中。绘画形象、题诗草书,皆系由一件对题册页而来。此册页印在一本山人真迹之内,此幅《盘瓜图》是该册页的同形异本,颇有研究价值。不知可否请老兄设法获得清楚大型照片一帧,以便比对研究。方宇在船上已将所知山人同形异本列出,即可于返美后抄录寄奉。专此。敬颂时安,并再布谢忱!

兰亭集序教案篇(10)

青州回族与清真寺

青州是西晋末年临淄衰退后,明初济南兴起前齐鲁大地的名城重镇。它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显然成为回族先民来此造访的主要原因。蒙元时期青州地区即形成了稳定的回族聚居地。蒙古贵族在西征中消灭了哈里发帝国之后挥师东进,中亚、西亚的穆斯林被大批签发或迁徙东来,并随着蒙古对中国的征服散居于各地。青州当时称益都,是山东一带的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以及贸易和交通的枢纽地,大批供职、经商、服役或退役的回族民众理所当然在此定居,并繁衍垦作,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聚居区域。在这些聚居地区内往往建有清真寺,穆斯林们围寺居住。青州现有回族住民两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南营社区、卫里巷、昭德街、东关等地,和郭桥、坡子、上黄峪等村。较大的清真寺有东关真教寺、城里清真寺和云峡河回族乡清真寺等。

青州真教寺建修年代考

青州真教寺座落在回族聚居的青州东关昭德街,始建于元朝大德六年(1302),;清雍正九年(1731),张永盛等修后殿阁楼、左右二厢房并建二门;清雍正十二年(1737)修寺门及影壁;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门扩为三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百字赞”碑亭;道光二十五年(1845)丁承明等重修后阁楼;民国二十四年(1934年)山东第一路民团总指挥赵明远维修并新建沐浴室;1945年日军炮击大门楼,留有残迹,解放前未进行过大的维修;时期,寺院改作大队办公室、仓库和食堂,部分古松被伐;“”中寺院遭严重毁坏,残破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其进行全面整修,1986年10月竣工,面貌焕然一新。

真教寺的平面布局分析

1.中轴布局,主次分明

青州真教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东,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以高大的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的大门楼作为中轴线的起点,由大门楼到二门为寺院的第一进院落,以主甬道为纵轴,南北学堂分列两侧并各成院落,严整对称;进入二门后为第二进院落,由《百字赞》碑亭、礼拜大殿和南北配

殿组成,礼拜大殿正殿居中,为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也是穆斯林礼拜之地。其体量高大,座落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由前殿、中殿、后窑殿组成,后窑殿上接望月楼,高12米,为寺院制高点,南北配殿建筑形制较低,对称而立,这种布局手法使得空间构图的主次关系异常分明,重点突出;第三进院落内为沐浴室及后花园。三进院落布局完整。(如图1)

2. 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

从寺院建筑组群的平面形制来看,真教寺具有典型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中轴对称,三进院落按次序自东向西展开形成院落序列。在横向短轴线上,南北学堂和南北配殿位于主体建筑两侧,对称布局,体量低小,衬托出主体建筑的“中正”地位。从纵向轴线来看,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门、二门、礼拜殿、望月楼排列在一条东西中轴线上,院落序列沿轴

线顺次展开,循序渐进,层层引伸。身处其中,当感受到浓郁神圣的宗教氛围。另外,《百字赞》碑亭的位置经营也十分巧妙。一方面,它位于中轴线上,为进入二门后正面面对的视线焦点,起到对景和吸引视线的作用,以此彰显出御制碑文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碑亭的位置恰好遮住大殿入口,这种障景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位于其后的“景”,浅藏于碑亭之后的礼拜大殿,“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显得更加神秘而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探寻之意;此外,这块碑亭之于空间序列的作用,还在于它增加了序列的层次和变化,使空间更加深远。(如图2)

礼拜大殿的正向及形制特征

1.礼拜正向规定了大殿的朝向法则

在伊斯兰文化中,位于麦加的“克尔白”是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公元623年在麦加城的一个“受权之夜”接到的启示,遂将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方向统一定为麦加的“克尔白”。[1]因此,全世界的清真寺都以克尔白为朝向。中国穆斯林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义礼拜正向朝向麦加克尔白,因麦加在我国的西方,所以我们看到真教寺大殿的正向墙和凹壁皆朝向西方。

2.勾连搭创造了宏大的纵向礼拜空间

真教寺的礼拜大殿由前殿、中殿、后窑殿上接望月楼组成,三座大殿屋顶相互勾连呈“勾连搭式”,这是回族清真寺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由于礼拜大殿承载着穆斯林最重要的宗教功课――礼拜,特别是教民的聚礼和会礼,它要求面积较大,因此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建筑相组合,屋顶采取勾、连、搭的形式相连接,这种屋顶形式可以在不提高屋面整体高度的情况下扩大室内空间,同时还使得建筑的屋顶外观呈现富有变化的形式。真教寺大殿的殿顶系由前殿卷棚歇山、中殿较矮的歇山顶再连接后窑殿构成,后窑殿上又接二层望月楼。整个殿顶构图浑然一体,起伏跌宕,气势雄伟。值得一提的是,前殿这种卷棚歇山顶,也是清真寺大殿常用的形式,卷棚歇山没有正脊,屋顶呈柔和的曲线,这种形式的屋顶与其它屋顶勾连,在平立面上都可以增加构图的变化。

阿拉伯纹饰蕴藏的宗教义理

1. 丰富多彩的阿拉伯纹饰

阿拉伯纹饰是一种无具体含义的装饰艺术,表现出非具象的、图案化的形式。伊斯兰艺术崇尚复杂,不喜空白,认为应以稠密的纹饰填满空间。因此阿拉伯纹饰往往以复杂繁缛的方式充满空间的各个角落。真教寺在建筑装饰上秉承了上述特点,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砖雕结合以取得富有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效果。大门楼的前檐、额枋、垂柱、屋脊吻兽,二门的墀头、山墙,碑亭的柱础、碑框,以及大殿的屋脊、山花,乃至大殿内部凹壁上方的垂花门上,造型端庄、技艺高超的浮雕装饰致密地分布在力所能及的各个部位。另外,传统宫殿建筑中常见的彩绘艺术也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的空间,梁枋、斗拱、垂柱、挂落、楹联、匾额,彩绘图案大面积、高密度地出现在各个重点装饰的构件上。与一般宫殿寺庙只在梁枋之间施以彩画有所不同,真教寺寺在建筑的各个构件中均见有曲线复杂的纹样装饰。

2. “塔基亚“原则的巧妙运用

“塔基亚”是阿拉伯语“Tagiy”的音译,意为“谨防”,指穆斯林在遇到危难时,可表面隐藏自己的信仰,而内心矢志不渝。这是一种信仰与务实交融的应变智慧。在建筑装饰方面,回族穆斯林表现出进退有度的灵活应变能力,由于伊斯兰教义反对偶像崇拜,在其建筑中禁止出现动物纹饰,然而回族清真寺在其漫长的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建筑细部装饰上,面临这种矛盾,穆斯林采取的对策是一舍二代三不信:第一,大门两侧的石狮是独立的装饰物,无关大局,所以尽可以舍去不

用;第二,将一部分人、兽

题材取代以炉、瓶、花卉等纹样;此外,回族穆斯林素来具有包容和创造性的智慧,他们用花卉图案构成象征性的瑞兽图案,大门楼正门及角门上的云龙等图案,近看则是用花卉卷草等纹样拼凑而成,有“似兽非兽、有眼无珠,远看是兽,近看是花”之说;(如图3)而如屋面吻兽之类,则采用妥善灵活之策,实留虚舍,仅存其形,不及其义的超脱态度。

结语

通过对青州真教寺建筑艺术的解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回族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在院落布局、建筑形制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根据宗教礼仪对大殿功能的要求,结合中国木构建筑的特征创造了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和鲜明的屋顶形式;第三,将阿拉伯纹饰与传统吉祥图案巧妙结合,创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以上结论揭示了以真教寺为代表的青州传统回族清真寺的普遍建筑特征,可为青州地区保护与传承清真寺建筑技术、空间处理手法等提供实证与参考。

注释:

[1] 马坚译:《古兰经》(2:14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16页。

参考文献:

[1]杨永昌.漫谈清真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2]吴建伟.中国清真寺综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3]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4] 青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青州市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兰亭集序教案篇(11)

在一次区域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了《兰亭集序》。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借用多媒体、学案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拉网式的梳理,不少学生还当堂背诵此文。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另有看法,因为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流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在低层级徘徊。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高度重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梳理。应该讲,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分值较大,在基础年级就应该强化文言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高考只考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梳理和内容概括。殊不知,文言文本也是一个整体,除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它里面还蕴含着更多丰富的营养。置这些好东西于无视,真是得不偿失。

2.过分迁就学生基础。谈及过多开展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缘由,不少教师这样解释:“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只有通过课堂的强化,才能促使他们理解文意,继而汲取更多的文本营养。”这是个好理由,因为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学生的文言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完成,还没有上升到自主阅读、理解的高度。但是,如果过多执着于这些基础训练,就近乎迁就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如此,学生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甚至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寻找惰教借口。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学比较困难,要想教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对于教师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容易。授课之时,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可谓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至于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审美追求等,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并且让学生接受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不少教师漠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的文本教学。如对于《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有教师谈及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但更多的只是结论性的公布,至于为何有这种观点则直接忽略。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自然是畸形的、残缺的,语文园地的探行者们必须对这些流弊进行深思,探究对策。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三点针对性的做法。

一、开展多层级教学

正如对事物的认识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样,课堂教学也需要经过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进的过程。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梳理无疑处于整个教学的最低层级。为此,仅限于整个层级的教学都是低级乃至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养的和谐与融通。以《兰亭集序》为例,除了理清“是”“所以”“信”“之”等词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特殊句式,“觞”“一”“齐”等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更高层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进入文本内容的赏鉴和探究是这篇文章教学的更高层级,这其中又包含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对兰亭集会盛况的描写,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从高、远之处向低、近之处过渡的角度变换技法,也要引导学生品鉴作者了无痕迹的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第二个层级是体会作者由宴会之乐转向人生之悲的思绪,继而品味其对人生多苦短、盛况不常有的感慨。第三个层级是结合东晋时期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对当时士子们倾向于老庄虚无、清淡之风的否定,透析作者与众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第四个层级是对文风的欣赏,让学生在对全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品鉴本文语言之清新、行文之朴素,领会其对当时文风的引领作用。

二、助推跳跃式学习

学习是一门学问,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单纯进行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无异于让学生在原地踏步。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累、会烦,进而厌弃学习。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准界定其“跳”的高度。如果学生文言根基较差,则引导其学习文言语法,加强基础积累。如果其根基比较好,则引导其尽量脱离注释,直接理解文言语句。如果学生根基牢固了,则要选择更高层级的任务驱动其起跳。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选定一个或更多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与死这个话题畅谈自己的认识……不管哪一种学习,最终都要指向于推动学生向更高层级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跃进。

三、开展精微化教研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学校的语文教研氛围整体不够浓厚,教研的水平也亟需提高。为什么会出现本文之初提及的整体在低层级水平教学的状况?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研讨和实践脱节。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的课题。这当中,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实际上,在求学期间,不少语文教师的文言基础就不敢过多恭维。从教之后,语文教师大多是借助参考书、文言工具书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免出现生硬传授的现象,至于学生能否全盘接受和有效消化,教师们很少考虑。如果出现异常,他们会将更多的责任推向学生,指责其基础不牢、学习不用功。很明显,这些教师缺少一种“内省”习惯和精神。就教学而言,教师的“单打独斗”自然有弊端,甚至会败得一塌糊涂。这就需要教师们发扬“三个臭皮匠”的精神,在明晰个人专业提升要素的基础上,集体确定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开展精细化的研究工作。例如,确定本校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排查学生文言整体水平,认清教师文言素养的现状,选定由言向文转变的方向,开设研讨课、专家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切实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教研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教学课题的确定方面,鼓励在教研组大课题的引领之下,个人结合实际,选定个性化研究微课题。然后,充分依靠学生,共同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双向难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存有不少弊端甚至有扩大之趋势。为人师者不可无视这流弊,应当充分发挥内省精神,先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和文言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克服怕学文言文的心理,引领其发现文言语言之美、文言文本内涵之美,不断助推学生实现渐进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洋.以今度古―文言文教学艺术一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