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12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1)

正如冈仓天心所说的那样”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学,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致,且其标致性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同时,在茶道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带动和促进日本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丰富了日本的饮食文化

茶道来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在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国民更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为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茶事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茶道的根本精神,主客之间要始终保持心情一致,互敬互爱,烘托和谐气氛。在茶事环境的衬托下,茶庭园的小路、景物及茶室的茶席、等候的长廊、人与人长时间的接触,欣赏与茶用具的协调搭配等等。这一切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宛如弹奏出美妙的交响乐章一样,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又创造出极好的饮食文化的天地。

“怀石料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茶事后,给客人的一种较高的礼遇,也是茶事中唯一的料理形式。它是把茶道精神和形式融入一体并考虑整体的平衡,同时把握季节和原材料的搭配而制成的便饭。虽称便饭,但内容十分考究和丰盛。提到它的命名与茶道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禅宗语言紧密相连。信奉禅宗的僧侣们,在冬季为了抗寒,把石头烧热后,用布包好,放在怀中,以抵御严寒和饥饿带来的痛苦,”怀石”由此而得名。这一词后来变成简单饮食的代名词。后人们还把虽不是山珍海味,但特别讲究的佳肴比喻成”怀石料理”。现在,它已经成为邀请一方招待客人的饮食。

在此还要提到的是”精进料理”,它是与佛教一起,经过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的,并很快融人到日本的国土中。它与中国、朝鲜的料理多少有些不同,但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更细腻、更合理、更健康的料理。佛教崇尚因果报应,认为万物皆有生命。由此所得”精进料理”之名。此料理禁忌食肉,尽可能多地使用植物类东西;在使其发挥最好功效的同时,用最佳的搭配形式表现出来。”精进”意味着消除杂念修行佛道,即尽可能地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它是做为健康食品并具有传统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一直深受日本国民的青睐。当然”怀石料理”也是从”精进料理”派生出来的,都是以食素为基础。这两种料理已成为日本料理的代表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促进了日本礼仪文化的提升

茶道含括日本文化诸多的特点和精华,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事过程就是日本传统礼仪文化展现的过程。日本茶人为举办好茶会,甚至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他们把每次茶会都作为一次礼仪的大检阅。茶主人精心准备,不放过每一环节,而来参加茶会的客人同样以”一期一会”的心态,把此次茶会当作毕生仅一次的难得相会,用感恩之心体会主人的良苦用心。茶庭园的一草一木,茶室的精心布置,所用的茶器皿和茶点等,都倾注了主人对客人的真挚和爱戴。客人也会挣脱茶室之外尘世的一切束缚,全神贯注地品味一碗茶。茶事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洗茶宪,在开始时,初次一定要将茶笑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清洗茶宪时,要在洗净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才能完成清洗动作。而在结束时,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宪,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才能完成的清洗动作。

再有,品茶时茶碗的转动方向也有规定,为了避免从正面饮茶,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才可以饮用。饮用后一定要清洁饮用之处,然后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等等,茶人们必须严格执行。可以说所有参加茶会的人,在茶事的整个过程中既是礼仪的大亮相,也是学习礼仪的最好课堂。

当然,茶事过程中还有更细致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茶主人的动作除了要规范外,还要有乐感和亲和力,至始至终都要准确到位。一举一动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即体现出”和、敬”的精神。茶道礼仪作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古代禅宗和佛教。

茶道及其他领域也明显反映出日本人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可以说比起茶道的活动、程序和形式来,茶道的礼仪尤为重要,即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同情、平等和互敬。茶道重视礼节对日本礼仪的形成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道的做法是从谢礼开始到谢礼结束,一切多在感激之中进行,这就是礼仪的基础。茶道礼仪的实际效应,只有在你学习了茶道之后,方可领悟。即使你只是学习了茶道的初步做法,你的一举一动都将变得更有气质,你将会发现注重礼仪是做人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

你还可以发现当品尝普通的茶品或点心时,你的态度、举止、言行,实际上已经受到茶道礼仪的诸多影响。接人待物更加妥当,温文尔雅的身姿,证明你在礼仪方面有很大提高。

总之,茶道是一种以沏茶、品茶为手段来接待贵宾,联络感情的特殊礼仪,又能修养心神、陶冶性格、又能学习礼仪、鉴赏品茶艺术与高雅文化。

三、弘扬了日本的传统艺术

茶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形式上,它是各种生活艺术的总汇,并融合了日本的绘画、服装、插花、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茶道也属于艺术的一个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的总和,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之一的融合体。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在学校里传授茶道仪式的国度它融合了饮食、阅读、咏诗和思考等诸多方面。从僧人到武士,从贵族到百姓,从陶瓷艺术到和服制作,还有园艺等围绕着茶道的是整整一部历史。茶道有其专用场所,仿佛是戒律严格的机密之处,人们从小门悄然而人,在此享受到无比的喜悦和脱俗之感,为心灵的净化上了一堂难得的必修课。像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歌舞伎、能乐、文乐以及茶室的优雅背景,还有戏剧中,无论是演员的表演或舞台设计等,都能强烈反映出日本国民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同时也展示出日本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日本人以善于吸收美意识和外来文化闻名天下,他们巧妙地引进国外的精华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其国粹文化。

在茶事中,茶人们也是一种再学习和表演的过程,同时在场的宾客也都把兴趣放在如何辨别鉴赏茶器皿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上,即眼界拓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寻物质的内在含义。又能增加对艺术品和美术品的了解和喜爱。再有,欣赏茶室的饰物等,在此基础上,留意茶具的特征、色彩、花纹、形状等,大致在手里过一下,就送到下一位客人手中或返回到主人手中。这种观察方法,不只限于茶道用具,就一切器皿而言都适用。日本民族是以欣赏陶器为愉悦的,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使用之。可以说日本人喜欢陶器是他们的第二天性。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茶道的影响。茶道的普及使得欣赏陶器皿成为一般常识,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生产陶器皿及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缘故,形成了欣赏陶器皿的热潮。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应用,使得现代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茶道的特色还在于把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行为上升到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靳飞,茶禅一味[M].日本的茶道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2)

由于科技的发达和思想的开放,我国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尽管我国的各大高校开设了能够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素材老旧,收效甚微。因此,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课程并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因此,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实问题,应该积极探求解决的方案,以应对日益下滑的大学生素质。中国的茶文化由于具有多种文化类型,便可以将其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来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使之有利于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1茶道文化概述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核心便是我们所说的茶道,从本质上讲就是茶事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茶人自身认识与完善的过程。”[1]由此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便是茶道,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和思想追求。因此,中国茶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

1.1茶道文化内涵

提起茶道,现在更多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其实真正的茶道起源于中国,而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发展而来。早在我国唐朝时期,茶道文化已经蔚然成风。之后随着中国文人的参与日渐成为主流文化,茶道也正是在我国不断兴盛的情况下传播到了日本。随着时间的流转,南北宋和明朝时期中国茶道进入了全盛期。到了清朝,我国的茶道文化日渐消亡,呈现式微之势。然而,伴随我国茶道文化的式微,日本的茶道文化在日本本土落地生根,并形成了枝繁叶茂的日本茶道文化。但是,不论是源自中国的茶道文化,还是流传至今的日本茶道文化,都是世界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的茶道文化共同建构起了东方世界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

1.2茶道文化的内涵

茶道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合,因此有着非凡的思想性。在茶道文化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是“中正”、“平和”,体现出了儒家讲求的“谦谦君子”。佛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时所具备的“参禅悟道”的思想要求,这是中国茶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饮茶者在对环境的要求。品茗饮茶时,饮茶人多喜欢在山水之间,听松涛,看泉水,望远山,思人生。这不仅是茶叶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诱导,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中浓重的“返回自然”思想的显现。茶道文化除了具有典型的思想深度,还有深刻的美学追求。由于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渗透,中国的茶文化总是祈求五行调和、冲淡平和。所以中国茶道不仅注重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格外重视对茶具茶水的选择。正因为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讲究,中国的茶具在制造工艺上便十分细致,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茶道在美学上便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中国茶道文化相反,日本茶道在美学追求上显示出了失衡的美感。日本茶道的失衡美学旨在揭示日本社会的差异和不均等,所以日本的茶师便将这种思想投射到了日本茶道之中。

2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面对中国大学生日益下降的人文素养,将茶道文化引入其中便可相应的起到提升作用。但是由于人文素养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以需要区别对待,将茶道文化不同的方面分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切实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纳到实处。

2.1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

随着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泛滥,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消失殆尽。同样,中国大学生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其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的下滑,而是当下的大趋势造成中国传统礼仪的缺失。中国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仪习惯,这都能够切实地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国茶文化中有敬茶礼,便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做到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保证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而且在沏茶过程中会将茶具有图案的一侧朝向客人,旨在给客人美好的一面;同时在奉茶时会双手端茶以表示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中国茶道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相对较多,但是体现出的无不是招人待物的规矩和礼节,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2.2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追其根源便是对“真”、“善”、“美”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加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应该引领他们的审美思想,让他们知道抽烟喝酒不是美,网吧夜店不是美;忧郁叛逆不是美;唯有健康积极地生活才是美;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绘画书法等形式才是美。只有扭转了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合适的审美追求。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画艺术,便具有典型的美学内涵。中国的茶画是水墨丹青,是墨水与宣纸的互动和结合,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茶画艺术表现的是茶文化中冲淡平和的审美追求,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欣赏,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有助大学生道德素养

中国茶道文化中有崇尚节俭的传统,这一文化传统有利于中国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早在两晋时期,由于当时生活习惯糜烂,茶叶便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成为抵抗生活奢靡的工具。在当朝宰相的主导下,茶成为待人接客的最好选择,渐渐便改变了大鱼大肉的待客方式。因此,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晋朝形成的崇尚节俭的道德追求便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茶道的重要文化内涵。我国的大学生在了解茶道文化故事的同时,便能够受到文化的洗礼,道德素养也就随之提高进而实现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应用的策略

茶道文化能够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其成为懂礼貌、有礼仪的当代青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感知世界上的“真”、“善”、“美”;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内涵的国之栋梁。当然,正是由于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操作时需要合理安排,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3.1开设茶文化课程

尽管中国茶道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大学课程中却没有相应的课程。所以要将茶道文化切实推进到实处,便需要开设茶文化的相关课程。一方面,这需要教育部和校方的足够重视,明确茶道文化在中国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作用和地位,之后便可以高屋建瓴地设计教材和教法。它既可以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出现在大学语文或者思想政治课的选读内容。其次,教师们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将中国茶道的思想看成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茶道文化才能真正进入课堂,而不是沦为昙花一现的试验品。最后,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到中国茶道文化的本质和精髓,真正知道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才能将茶道文化内化成自身需要,进而完成茶文化的课程学习。

3.2组织茶文化旅游

“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绝不是闭门造车。应该“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3]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茶道文化的融合时,应该注重方式和方法,充分引起大学的好奇和兴趣。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文化旅游,便可以将其开辟成第二课堂。在茶道文化旅游中,既可以看到原生态的茶树,又能体会茶农的生活。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德行和操守。

3.3培养饮茶的习惯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欣赏茶园茶区的秀丽风景都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品茗饮茶的习惯。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除了习惯于吃美国式快餐,也应该懂得中国传统的茶道。当自己亲身感受中国茶道的步骤,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才能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中国大学生一旦养成饮茶的习惯,就能学会心平气和、平和恬静,进而养成热爱生活,培育素养的生活习惯。茶道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茶道文化与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为我国大学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有着巨大的意义。此外,茶道文化在不断影响我国大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无形之中传播了茶文化,进而使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之间实现了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应当充分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问题之中,以中国方法解决中国问题,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以后解决中国问题的不二选择。茶道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结合,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对其他文化形式也有着借鉴意义。不论是日久弥香的酒文化,还是深刻巧妙的围棋文化等,都对当代中国有着借鉴意义,因此,茶道文化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领头羊,对传播我国其他文化形式都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曾亮,官兴丽.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前沿,2013(16):125-126.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3)

中图分类号: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041-03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修养则是指对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认知程度和水平[1],简言之,即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以茶育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等方面[2]。大学生是国家及社会建设性发展的人才保障,同时也是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承载者,结合茶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于国家于社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礼仪修养对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件频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他们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交友、师生关系、家庭问题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心理影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3]。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保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举止得体,谈吐适度。进一步具备化解人际冲突、加强其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正面态度多于负面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培养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对待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从而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人格与自我完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格及资格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等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角度讲,人格指人的品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文明程度;从法律角度讲,指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体现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4]。从伦理学角度阐述:礼仪修养能从言谈举止等外在的行为上提升人的姿态和气质,塑造优良的形象,同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这说明礼仪修养可以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青春活泼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氣质和彬彬有礼的礼仪风度,同时展现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体现人格魅力。礼仪修养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剖析自身性格和处事的不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今后尽快融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职场生活。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5]。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及学习礼仪,遵守规范,提高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礼仪修养是一门必修课[6]。

(三)有助于大学生学有所成

校园中,良好的礼仪风尚有助于发扬朴实求真、勇于创新的学风。例如在学术研讨会中,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在讨论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参加考试,诚信守信,不违规不越矩;学术竞赛上,求真务实、真诚参赛、营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等。从以上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礼仪对于学风建设的益处。

同时,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维持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大学学习期间,难免遇到学业上的问题,如实验课题进展缓慢、专业知识理解一知半解、对研究方向前景迷茫等,都可以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老师定将答疑解惑、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或者实验上获得进展,为今后步入社会或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出国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

(一)公共意识淡薄

公共意识淡薄是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常见表现。具体现象可以涉及到社会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乘坐公交车、地铁旁若无人地吃有气味的食物,大声外放音乐引发喧哗;图书馆中违反规定随意占座,嬉戏吵闹,手机不静音,接电话音量大;在校园街道、草坪上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无视告示故意采摘花草,冒险攀爬雕塑拍照;骑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恶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二)个人素质欠缺

个人素质高低可以从日常待人处事中体现出来。如能否尊敬师长,能否正确引导新入学师弟师妹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能否尊重体谅和关心同学,能否维系寝室生活融洽;能否具有集体荣誉感,能否按时参与集体活动、服从组织安排和是否有责任心与使命感,能否對待社团与学生会工作尽心负责;以及能否在课业方面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等。当代大学生活中时常涌现与同学老师关系冷漠,缺少沟通;班级集体意识淡薄,经常缺席公共活动;偶遇老师,刻意躲避甚至无视老师;集体撒谎逃课,普遍旷课,学习功利心严重,考试作弊的现象。

三、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及意义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的定义首次出现于庄晚芳教授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一文中。陈文华则提出了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定义茶文化的概念: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是一种对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8]。而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注重精神享受部分[9]。目前茶文化的研究重点在其精神功能与传播价值,且茶文化涉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传播学等,是茶与文化综合全面的结合。故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二)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

茶是尊重的象征。前人有宋代诗人宋耒“寒夜客来茶当酒”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今时有寻常百姓“引座上茶”的待客之道。“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10]。一杯热茶疏解了客人沿途的疲乏,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进门一杯淡茶,不似烈酒浓烈醉人,淡然清香中传达的正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尊重。茶道吸收中国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现与遵循客观规律,戒骄戒躁、耐心冲泡,方显对茶叶,这片神奇的来自大自然恩赐的“东方树叶”的尊重和对客人满满的敬意,将精神的东西融进茶中,使之成为精神文明的代言,从而让茶文化成为精神文明的体现[8]。

茶是和睦的象征。常言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君子之饮”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11]。饮茶之人其精神内涵与品性修养也有一定的高度:待人和睦,为人真诚。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和”的精神。唐代诗人裴汉在《茶述》中写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论述到“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些都表明古时茶人将和谐、中庸的思想引入茶文化中。

茶是清廉的象征。古时有陆纳以茶作为“素业”倡导廉俭,反对奢靡的美谈,流芳百世;茶神陆羽作有茶诗《六羡歌》云“不羡黄金晕,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诗将陆羽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贪功名、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传达地淋漓尽致。如今“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仍是正道,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贵的文化风尚标,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与当代礼仪又一默契的切合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茶文化与礼仪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三)茶文化对礼仪素养培养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经久不衰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灵魂,只有文化兴才能国运兴,文化强才能民族强。茶文化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其海纳百川,传达着高尚而普世的价值观,并且深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以茶明叙伦理,以茶热情待客,以茶和睦氛围。这些都是礼仪涵养所需要的精神境界与行为规范,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茶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茶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10]。一方面,茶文化的广泛传播直接向人们传达仁义、朴素、热情、真诚、团结、勤奋的精神导向。另一方面,茶文化的价值输出从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切合。二者都倡导和谐友善、对于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约束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意识,培养社会公德心与责任感,进而提升礼仪素养。从全民饮茶到全民爱茶再到全民兴茶最终全民进步的伟大跨越。

四、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推进——以湖南农业大学校礼仪队为例

(一)学习茶诗,提升综合素质

茶诗作为茶文化的形式之一具有语言优美、意境高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12]。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湖南农业大学礼仪队通过学习茶诗中饱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

古往今来,修身养性、明伦怡情的茶诗妙句不在少数。苏轼在《汲江煎茶》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取水、烹茶、斟茶等茶事活动,用以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托茶喻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下“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薄却可以明志”,源自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表赞饮茶之人重德行、尚和睦的特点。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14],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礼仪队开展茶文化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对茶风古韵的传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同时丰富学生内涵修养,综合提升素质。

(二)茶艺培训,增进操作技能

礼仪队队员定期参加茶艺课程培训。通过品茶、泡茶等过程,不仅让礼仪队队员对茶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提高队员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同时在茶事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利于培养队员的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茶艺中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着装要求、神态规范、解说演示等[10],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队员的气质和日常言行,可提升队员们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气质。礼仪队队员结合平时生活实际的需要,通过练习茶艺,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掌握了一门特长,是将茶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最佳方式。

此外,茶艺学习也培养了队员们勤俭养德的品行。如白族三道茶茶艺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精神意蕴,“清苦之茶”寓意年轻一辈“要立业,先吃苦”,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常说的“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相互照应。好似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15]。

(三)开展茶会,丰富精神涵养

将礼仪队中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定期举办茶话会,每期精心制定不同的主题,筹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六大茶类的品茗会;茶与茶点搭配的品鉴会;茶历史小知识有奖问答等。参加茶话会的成员面向所有年级,无年纪大小区分,都应一视同仁,让队员们在自然平和,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品赏不同的茶,了解有关茶的小故事与小常识,并以愉快的心情去接纳茶,以从容的姿态去欣赏茶,以喜悦的态度去分享茶。通过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活动,促进了队员们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用心感受他人的优点,是增进队内友谊的绝妙方式;同时让队员学会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操,也是丰富队员们精神涵养的良好方式。

(四)走进茶园,培养劳动品德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去茶园感受茶叶最原始的姿态,以回归本真的方式让礼仪队队员全面知晓茶叶,拓展茶叶知识面。中国种茶和制茶历史悠久[16],包含了从采茶、萎凋、发酵、揉捻、干燥等各个程序,六大茶类,工序各异,如绿茶制作过程关键环节在于杀青,红茶的品质好坏与发酵有密切联系,青茶有特殊的摇青与作青工艺,而白茶萎凋看似简洁实则萎凋程度相当考究,黄茶在绿茶制作上有闷黄环节,黑茶的色香味在渥堆或发花环节提升显著。在茶叶采摘生产季节,组织礼仪队队员在生产季节参观湖南农业大学的长安基地茶园,参与制茶的相关工艺的流程中,培养队员们实践劳动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4)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78-01

一、饮茶的精神内涵

饮茶的精神内涵是“和、静、悦、真”。“和”,一切恰到好处,由礼仪引控;“静”,安静的氛围和境界;“怡”者,和悦、愉快的心理体验;“真”,真茶、真香、真味、真情。虽然,我们这里所指的社交饮茶,不是纯粹的茶会——欣赏由茶艺家设计表演的“茶道作品”有特定的仪式规范守则,但也不是随心所欲、言语可无顾忌的事,只有在饮茶过程中通过遵守基本的茶礼,一方面使自己表现得体,另一方面也能让别人以更舒适的心态来进行交流。

二、饮茶前礼仪

(一)形象整饰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中国喝茶讲究通过茶事制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因而我们在仪容、仪表、仪态上也要求突显闲静雅致。去品茗场合时,建议着装上以舒适、淡雅为宜,不宜紧身、过于时尚,更不能衣冠不整。女士可化淡妆,使用清淡、柔和的香水(去比较高档的茶室时,最好盘起长发)。入座起座、放物取物时均要轻稳。坐时东倒西歪、站时碰撞物品、交谈时左顾右盼、大声喧哗等情况,都会让品茶人兴致骤减,茶室和静的茶气也被破坏。

(二)讲究座次

茶道讲究“主随客便”,但在一些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应遵循以左为尊的座次原则,即主人的左手边是“尊位”。面对主人,从主人的左手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地位高者、年长者和女士坐尊位。只有自己和主人两个人时,知礼的客人应做主人右边的“卑位”,还应避免面对面坐。

三、品饮中的礼仪

(一)主人待客

茶礼在待客时要求体现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因而主人在待客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奉茶之人。以茶待客时,何人奉茶,往往体现了对来宾的重视程度。在工作单位待客,一般由秘书或专职人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较高者甚至是最高者亲自上茶。其他场合接待重要客人时,则由女主人或主人亲自奉茶。

2.奉茶顺序。应为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的次序上茶。要是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则可按下面的顺序上茶:(1)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2)以进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3)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4)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招待众多客人的茶水应事先沏好放入茶盘,再一一上茶。

3.上茶续水。泡茶应用热水,且以七分满为佳。上茶时应右手拿持杯托,左手放杯托近处,茶杯递上去。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两种方式均应并致“请用茶”。上茶后则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取意为“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二)客人谢茶

主人在以茶待客时以礼待人,作为客人在饮茶时也应态度谦恭,及时表示谢意和敬意。如辈分较高的人、男女主人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一般应立即起身,双手捧接并致谢,而不要坦然受之甚至视若不见。普通人员或服务员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也应及时轻声答谢或扣指向其示谢。此外,社交活动中,与一方正在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否则显得自己用心不专。只有在自己不是主要的交谈对象或与他人的交谈告一段落之后,方可喝茶。而发现茶具很考究、布置雅致或主人茶艺娴熟等情况时,客人都应该及时赞美。

(三)品茶礼仪

饮茶时应小口品尝。每饮一口茶汤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一饮而尽称为“牛饮”。若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应吃掉或不明显地吐到纸巾里处理掉。茶太烫的话,不要去吹应待茶自然冷却。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放在茶杯中。而当主人告之所饮是名茶时,则应在饮用前应先观赏一下茶汤,并在饮用后加以赞赏。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自身的教养,另一方面也是对主人的尊重。

(四)其他礼仪

1.茶点:正式的社交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要备茶点,则首推坚果类食品,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不太适宜。

2.交谈:茶道求真,真人真性,因而以茶会友时,所谈话题不宜说人是非,语气、语音、语态上以平和、适度为好、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3.抽烟。喝茶时不应抽烟。实在难忍,应到茶室外抽,或是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抽,未经同意就抽烟则为失礼。

社交喝茶时,应遵循的礼节还有许多。礼的本质是诚和敬,诚为义,敬为仪。只要能表现出对他人尊重的行为、语言,都应是值得肯定的。遵守茶礼,既符合了茶的精神、茶的文化,又使喝茶的过程成为了一个以“茶”修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于立文.现代生活百科知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8.

[2]羽生.中国茶礼的四大流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5)

中国人一般不会在茶水里加糖,但是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没有不甜的茶。“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

韩国传统茶种类多,已经达到无物不能入茶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五谷茶,像大麦茶、玉米茶等。药草茶有五味子茶、百合茶、艾草茶、葛根茶、麦冬茶、当归茶、桂皮茶等。水果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制成水果茶,包括大枣茶、核桃茶、莲藕茶、青梅茶、柚子茶、柿子茶、橘皮茶、石榴茶等。

拿近年比较流行的蔬菜茶来说,蔬菜茶的原料是茄子、辣椒、萝卜等,走的是纯天然之路。这里有两种比较特殊的茶:

一种是辣椒茶,选用中等辣度的青、红椒丝作原料,适合体虚的人饮用。

另一种是百年草茶,百年草是生长于韩国济州岛的一种仙人掌的果实。果实本身为粉红色,因此茶的颜色也颇为鲜艳。且无色素,用这种仙人掌的果实制成的茶,能治疗消化不良。

辣椒茶和百年草茶都是熬煮后,再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发酵而成。茶端上来,一红一绿,漂着玫瑰花瓣和松籽,煞是好看。

韩国人的饮茶史

韩国人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宋朝、元朝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中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现在,每年5月25日为茶日,年年举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韩国茶人联合会的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国仙流行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传统茶礼讲究多

韩国茶礼源于中国古代的饮茶习俗,但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移植,而是把禅宗文化、儒家与道教的伦理道德以及韩国传统礼节融会于一体所形成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新罗时期,韩国皇家的宗庙祭礼和佛教仪式中就运用了茶礼。

在高丽时期,朝鲜半岛已把茶礼贯彻于朝廷、官府、僧俗等阶层。最初盛行点茶法,就是把膏茶磨成茶末儿后把汤罐里烧开的水倒进茶碗,用茶匙或茶筅搅拌成乳化状后饮用。

到高丽末期,有把茶叶泡在盛开水的茶罐里再饮的泡茶法。当时,高丽朝廷举办的茶礼大约有9种:

(1)燃灯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在宫中康安殿的浮阶里开的燃灯会举行以下茶礼:如近侍官上茶,执礼官面向殿阁鞠躬,上酒饭时,执礼官都面向殿阁鞠躬劝酒饭,后人都随这种礼。此后给太子以下的寺臣送茶,茶到,执礼官先赞拜,太子以下再拜,执礼官先赞饮。太子以下随饮毕,揖让。

(2)八关会,即每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在宫中仪凤门阶梯底下的浮阶中开的八关会举行如下茶礼:左侧执礼官引太子和上公到洗手间洗手,如近侍官上茶,执礼官就面向殿阁鞠躬劝茶,如近侍官摆茶和饮食。也摆太子公侯伯及枢密两阶侍臣的茶饭,中阶的侍臣站着就餐,然后近侍官上茶。此后,太子以下枢密侍臣都再拜,接茶饮毕后揖让。

(3)还有在十一月十五日举行的茶礼:如近侍官上茶和饭菜,执礼官就面向殿阁鞠躬劝茶和饭菜,此后摆太子以下侍臣茶和饭菜差不多。

(4)王问时,从侧门入茶,面拜劝茶后放茶杯。迎北朝诏使仪式,在乾德殿举行茶礼;

(5)在祝贺太子诞生的仪式中,茶礼是在宫中厅幕里简单举行,宾主揖让就座上茶;

(6)在给太子分封的仪式中,茶礼在东宫门竹席上举行: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76-0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内涵的动态的综合体系。它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维轨迹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仅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增长人文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茶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成为时兴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了常规教学中。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茶艺教师,个人认为这门课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茶叶的起源、分类、加工、冲泡技能等茶艺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对中职学校开设茶艺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几点认识。

一 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待人处事,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素质,其核心是要求行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百行德为首”,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国茶艺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范增平先生将茶人的精神归纳为四点:(1)理性的思考,作为一个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2)沉着的修养,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3)坚毅的信仰,能择善固执,不畏讥怕谗,明是非、辨善恶,众善奉行,诸恶莫做;(4)正义的行为,为追求真理,只问是非、善恶,不计利害得失,只要是合乎社会正义,符合大众公平的道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茶艺课的学习,及对茶道思想的领悟,可自省、可审己。茶礼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敬老爱幼,懂得了礼仪;茶事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和睦相处了;茶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训练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 茶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民俗及文化艺术等门类,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综合了插花、音乐、陶瓷、书画、装饰、建筑、表演等领域,可谓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茶艺教学中,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内容丰富的各式茶艺、茶诗、音乐和茶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吸引着学生,在欣赏和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人文知识,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满足和成就感。

三 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茶艺是指在传统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它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在行茶过程中以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活动以人为核心,茶艺审美以人为首。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对人之美有仪表、风度、语言等要求。仪表美是形体、服饰、发型美的综合;风度美是礼仪周全、举止端庄;语言美是用语规范、待人诚恳。

在茶艺课上,学生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学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礼仪规范,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所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宁静幽雅的品茗环境、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学生陶冶了情操,训练了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 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学校是直接面对用人单位的职业教育单位。现代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只是直接可用的技术人才,“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人员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其以后的成才尤为重要。

茶艺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活动,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得更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手负责泡茶,助泡手协助主泡手,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在整个过程当中,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总之,茶艺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泡茶、品茶等基本知识技能,更应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培养的一种仪式。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未来,茶艺教学中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林治编著.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7)

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与仪式。不但要求动作规范,还要求室外环境幽雅,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有讲究。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进入茶室时,主人应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暄都有规定礼仪。进屋后,主人在茶屋准备茶具,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入座,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沏茶前先用茶巾将茶具擦拭干净,再开始烹茶。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再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有朴素、清寂之美。

主人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结束。

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

古代婚书对女方很不利

文/世义

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内容多为虚话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但在生活中,毁约的事还是常常发生的。凌濛初《拍案惊奇》第十卷《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里就讲到了一个毁约的故事。金朝奉将女儿许聘给秀才韩师愈后,又嫌韩师愈家庭贫寒而欲毁婚。韩师愈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求郡太守明断。太守便以婚书可查,聘礼已收,证据确凿为由,将金家女儿判给了韩师愈。

上面这个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婚书的严肃性和饱含的法律效力,但也暴露了女方在古代婚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婚书一旦订立,女方就没有了毁约权。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女方仅仅毁约而没有许婚他人,官府要杖责女方六十大板,依然维护原来婚约;解除婚约而且别许他人的,要杖责一百大板;如果女方别许他人且已经成婚者,得服一年半劳役。”但男方要想解除婚约,只要提请官府,放弃聘礼就行了。这也算有点经济损失,不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这就是男女双方解除婚约的不同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女人地位之低下。

古代媒人有政府执照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8)

一、茶师的专业素质

“茶师”,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工作岗位,从业者必须满足企业对该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诉求―也称为茶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静园的茶师们在正式加入企业前,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期,期满考核后方可决定是否留用。在学习期内,预备茶师们要潜心研读各类茶知识,实际泡茶、行茶、讲茶……如此这般,保证了企业的出品标准,这也是养成茶师扎实基本素质的必经之路。

首先,培养一名优秀的茶师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应知晓各茶区基本情况,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工序。茶叶的产出过程是茶品质形成的根本,只有熟知做茶工艺等常识之后,茶师才能对茶的基本品质特征了然于心。

“器为茶之父”,茶器是茶席方寸间与茶师配合最多的伙伴。所以接下来茶师们要了解基本的茶器知识:如五大名窑的特征、历史地位、适宜茶类等。只有充分了解,才能为茶选到更匹配的器皿,为茶增分。

第三个学习要点就是茶师泡茶的功夫了。和静园倡导茶师在泡茶时要平衡四要素:置茶量、水温、时间,还有最重要,茶师的心。前三要素一直是茶界致力追求的专业技能要点,毋庸置疑。这第四点的坚持,来源于我们相信:当茶师将一颗善心、一颗和美感恩之心融入到泡茶过程中时,这杯茶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会因为厚厚的情感而有更多顺滑无碍与甜美纯真。

二、茶师的职业形象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礼记・玉藻》

在掌握专业技能后,茶师的职业形象也是企业需要用心思量的。企业对职业形象的塑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明确对仪容、仪表、仪态的要求。

和静园对茶师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干净整洁、简约端庄。每日正式上岗前,有专人负责对所有人员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督促:女生必须化淡妆;要将所有长发束起,不允许散发、碎发、裸妆上岗,不允许佩戴戒指、手镯等过于夺目的首饰,不允许喷涂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等等。种种要求,都是为了保证茶师可以自如地泡出茶之真味。

在刚开始实施这些规定时会遇到一定阻力,但当一切逐渐成为所有企业成员的习惯后,便都释然了:大方雅致的妆容有利于茶师更有自信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就这样,冰冷的条文也因为有了对自我、对他人的温暖关照而融化。

除了妆容,我认为个人的着装也非常重要:衣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价值取向,而且从外在形象上,也能感受到一定的职业素养。秉承这样的理念,和静园的茶服是邀请专业老师设计的、有中华文化根脉延续的改良汉服。我们认为,有意识、有选择地将理念与文化注入企业中每一个细节的做法,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建立企业内部和谐有机的文化系统很重要。

仪态是在仪容仪表之外,更自然发于心、践于行的个人呈现。良好的仪态不但能更好地烘托和谐的氛围,更能让企业的气场与众不同。在茶师接受仪容仪表标准的培训时,仪态的训练要与之并重。和静园将站、立、坐、行、鞠躬等日常行为姿态的训练都纳入到对茶师的训练中。训练后,舒展、自信的仪态,可以给茶师带来更多从容,也让茶师与客人的互动更加自然灵动。

说到培训,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映出的更多的是训练、背诵、考试等等单方面的知识“写入”。在和静园,我们更偏重对员工情志的培养:通过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举办茶人时间、感恩例会,及对员工个人常态化的关怀等活动培养员工积极正向、充满感恩的情志与思维方式。企业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让正向能量真正发于员工心底,让温馨的人文关怀真正延展到席间、延展到每位员工对客人的交流与服务中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茶师的茶礼修习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几千年历史沿袭中,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变化,社会度量的标尺也许会移转,但我们始终未曾改变对仪礼的执着。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君子对自然、对万物始终怀有的敬意与感念。

在茶中,茶礼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静园要求茶师们做知礼、懂礼、行礼之人,并将礼融会贯彻于服务的始终:从来客入门那一刹那,便在知客对您的九十度鞠躬中;在路遇时,和静园人侧身微笑致意;置身席间,和静园人会向您双手递上我们精心的出品,更重要的是奉上对客人的真诚感念;周延至茶席前,礼敬也流露于茶师对茶具的关照,杯杯盏盏,一丝不苟;送客出门,和静园人要目送客人转过街角,才起身回返。这个传统也被称为“幸福的转角”:无论客人何时回望,总有我们的温暖致意……行礼之人,必有敬人之意。有礼有敬,一切就不匆忙、不冷漠,企业的整体气息里就有了值得回味的文化触感。

茶人有精行俭德之说,说的是茶人的立身处世的标准和要求。资料中对此释意如下:“精行”指行事,指茶人应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我认为“精行俭德”也是茶人修行之法。借茶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借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思想言行举止不逾矩,与人来往尚礼有节,直至体会到人与周遭和谐的美好与圆融,便是修成得自在时。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9)

进餐时何时打开餐巾 使用餐巾的礼仪

1、点完餐后再打开餐巾是为了在用餐时防止衣服弄脏而准备的。各餐厅多少有些许不同,但大部分都是以没有折痕、皱褶的折法放置于桌上。

在餐厅,通常是在点完料理后才将餐巾打开。在决定餐点之前,只点了开胃酒,由于没有必要担心会滴到衣服上,所以一开始就将餐巾打开是违反餐桌礼仪的。

对折后放置于膝上。将餐巾打开后对折,并将开口朝处置于膝上。对折的目的在于防止错拉到餐巾,而开口朝外则是方便拿起擦拭嘴巴。

但是对于经常会将胸前衣服弄脏的人,也可以将一整条餐巾张开夹在衣服上。主要以不弄脏衣服为第一考虑因素。

2、一边将内侧卷入使用餐巾除了用来擦拭嘴巴、手、手指以外,也可以在吐出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时,利用餐巾檫拭嘴唇,使用范围可说是相当广泛。

擦拭嘴巴时,拿起餐巾的末端顺着嘴唇轻轻压一下,弄脏的部分为了不让人看见,可往内侧卷起。

将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吐出时,可利用餐巾遮住嘴后,用手指拿出来或吐在叉子上后再放在餐盘上。也可以直接吐在餐巾内,再将餐巾向内侧析起。通常服务生会注意到并换上一条新的餐巾。

3、餐巾是可以弄脏的如不想将餐巾弄脏。而取出自己的手帕或面纸使用。是违反用餐礼仪的。用餐时切记餐巾是可以弄脏的。

不过,用来擦汗或是擦鼻涕,或是将口红整个印在餐巾上等都是不对的。涂了口红的人应在用餐前以面纸轻压,而非将口红印在餐巾上。

4、轻轻地折起放好。暂时要离开座位时,轻轻地将餐巾折好,很自然地放在餐桌上或是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挂在椅背运或是揉成一团放在桌子上。吃完甜点后,就可以将餐巾拿掉了。 轻轻地折好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离席了。

中餐礼仪:坐位的次序如何排列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女士用餐礼仪八个不

用餐时经常会遇到食物塞进牙缝、不小心掉下刀叉,甚至在菜肴中见到异物等既普遍又尴尬的情况。倘若处理不当便会予人没有礼貌的感觉,更糟糕的会影响别人的食欲。要化险为夷,处理得体,便应留意用餐礼仪的八个不。

1.不宜涂过浓的香水,以免香水味盖过菜肴味道。

2.女士出席隆重晚宴时避免戴帽子及穿高筒靴。

3.刀叉、餐巾掉在地上时别随便趴到桌下捡回,应请服务员另外补给。

4.食物屑塞进牙缝时,别一股脑儿用牙签把它弄出,应喝点水,试试情况能否改善。若不果,便该到洗手间处理一下。

5.菜肴中有异物时,切勿花容失色地告知邻座的人,以免影响别人的食欲。应保持镇定,赶紧用餐巾把它挑出来并弃之。

6.切忌在妙语连珠的时候不自觉地挥舞刀叉。

7.不应在用餐时吐东西,如遇太辣或太烫之食物,可赶快喝下冰水作调适,实在吃不下时便到洗手间处理。

8.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高级交际饮食礼仪:中餐宴席上的礼仪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使用筷子的礼仪

吃饭的时候,小孩往往会被告诫不许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是家里请客吃饭时,更不能用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这究竟是为什么?一种经常的说法是这种规矩是和乞讨的忌讳有关的。

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一说与古代蛊毒传说有关。相传蛊是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将百虫放进坛里,经过多年后打开看时,必定有一个虫子把其它的虫子都吃光,这个胜利者就叫蛊。

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以便使蛊起作用。所以,用筷子敲打碗盆就犯忌讳。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还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进餐时手提包的摆放礼仪

在欧美,女士入座后,通常会直接把手提包放在脚边的地板上。由于她们对手提包的处理是如此,所以,把手提包放置桌上,对他们来说,仿佛把脚丫子搁在桌上般的感觉。

因此,除了夹在腑下的小皮包外,其他手提包不能放在餐桌上。

那么,手提包应该放在那里呢?可能有很多人不习惯把手提包放在地板上,这时,你可以把手提包放在背后和椅子之间或大腿上(餐巾下)。

若是邻座没有人,也可以放置在椅子上,或挂在皮包架上。

吃面条也有礼节面条的正统吃法

吃面或条状的面食,最方便的方式是用筷子,但动作要轻,防止面带着汤乱溅。吃细长的面条时,假如你是坚持正统吃法的人,就会用筷子卷绕面条,不宜太多,约只卷四五条。卷绕时要慢,让所有的面条结实地卷绕在筷子上,然后就可以将它送人嘴巴。

第一次尝试这种吃面方式时,可能会有很多面条从筷子上滑下,卷绕时也可能会溜失不少面条。有时即使是个中高手也难免会失误,而必须费劲将滑溜而出的面条吸入口中,因而发出嘶嘶的响声。不过,任何事情都一样,熟能生巧。

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

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下列几点,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和儿女互相沟通的事项:

1、在餐桌上保持良好的坐姿。告诉你的孩子:你坐在餐桌上的时候,身体保持挺直,两脚齐放在地板上,仪态看起来很不错。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他在餐桌上必须像军校的学生一般,坐得像枪杆一样笔直,不过也不可能像布娃娃一样,弯腰驼背地瘫在座位上。

2、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3、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敬茶时只沏八分满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10)

“山东,可是喝茶的大省啊。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不饮茶。农民弟兄们就是连下地也会带着茶叶,中间休息喝上几口。”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笑着说道。

谈话间,有人端上热气腾腾的茶送到我们手中。

“中国人喜欢喝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亲自奉上一杯清茶——这也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其实,喝茶是一种习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很多外国朋友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不管是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休闲,或工作,都离不开茶,而且从不间断,喝完了加,加满了接着喝,一直喝到没有了茶味。” “这个习惯首先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喝茶首先能够促进健康。茶叶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人体内过剩的自由基,对重金属离子有还原或沉淀作用。茶叶中还含有茶多酚,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吸附放射性物质等功能。我平时很喜欢喝茶,而且喜欢喝各种品类的茶,很少生病。这么好的东西,中国人选择它还是很聪明的。”王庆谈起茶,笑呵呵地说道。

茶之礼仪见修养

中国是个礼仪大国,生、冠、婚、丧无不有礼,礼在中国文化中几乎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喝茶也是生活交友中不可或缺的礼仪。生活中但凡有朋友或同事到访,出于礼貌,总会给来者泡上一杯茶水,以示友好和关切。否则,便是失了礼。“泡茶也不是简单的倒杯开水,不是随意丢几片茶叶。而是包含了如何泡茶、端茶、接茶等多重礼节,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还包含了一种情感交流。”说着,王庆端起一杯茶,细细品赏,给我们讲解起茶中的生活礼仪。

泡茶要选择洁净的杯子,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这也是一种尊重。放茶时最好不要用手,一抓一把很不卫生。头道茶要进行漂洗,以去除附着在茶叶上的异味杂质,使茶叶保持原有的纯正,选择适宜的开水进行冲泡,泡出的茶清澈透明,既耐看又好喝。端茶时候通常情况下是两只手端杯子,一来表示对客人的诚意,二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端茶首先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双手保持平衡,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最好是用盘托杯这样会比较安全,也能保持茶杯的平稳,又便于客人从你手中接过杯子。在给老人或长辈倒茶水时,应该双手端杯,身体略微前倾,表示对老人的尊敬。而接茶也有讲究,如果长者给自已倒水,必须要起身双手去接杯子,如果你不喝茶,事先得给对方一个信息,这样不至于给对方增添不必要的烦劳,也是出于对对方的一种敬重。在接受同事或同辈的倒茶时,可双手接杯,也可单手接杯,但说声谢谢还是不可少的。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11)

韩国的茶虽然从中国传入,由于历经一千多年政治、文化和军事的发展变化,让当代韩国茶文化既具有中日两国印记,又独具自己特色。笔者通过两年留学韩国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法,对茶席展开美学特色探讨分析。

1 韩国茶文化的背景

在近代之前,韩国茶文化保留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日俄战争之后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进入日帝强占期。期间日本殖民者,对韩国学生进行日语授课的奴化教育。另外在拓展茶产业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将日本茶道带入韩国,以梨花女子大学[1]入手,先后在40余所女子大学设置日本茶道课程。1945年之后,摆脱了日本殖民的韩国学者,再次汲取中日茶文化,建立属于当代的韩国茶文化。

1.1 儒家思想

以韩国茶文化培训机构开设的“茶生活基础课程”为例,虽然不同培训机构礼仪类课程占比从14%到54%,其中三纲五常是所有机构的必修课程。[2]当进入到“研究课程”阶段,“礼”类课程在部分机构上升到100%。教授冠婚丧祭的传统礼节、闺房茶礼、儒生茶礼等具体内容。不仅如此,更有特别为小孩、主妇、闺秀或准新娘及外国人开设为期3个月以内的短期礼茶培训,使培训者掌握与韩国人交往的基本礼节、社交礼仪及韩国传统名节实用礼仪。这些,正是中国儒家 “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现。

1.2 禅宗思想

佛教虽发源于迦毗罗卫国,传入中国之后变化甚大。有受古象雄文明的苯教影响而演变的藏传佛教,也有另外一支在中原大地发展壮大的以达摩为初祖的禅宗。新罗王国的遣唐使不仅从中国带去了茶,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也一并传到朝鲜半岛。在韩国茶文化培训机构的“指导者研究课程”中设有《百丈清规》课程便可知。而禅宗的思想,被韩国茶人结合日本骷琶姥Р⒂枰陨华。

1.3 骷潘枷

日本将茶道引入韩国时,同时也将其独具特色的骷潘枷氪入韩国。“鳌币桓鲈谌毡驹本带有贬义的字,到室町时代不仅由消极意味转变为积极意味,成为日本“茶道”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正是这样一种排斥物质的奢华,以简单、清贫,追求禅宗枯淡的审美作为理念,而受到贫富阶层的共追捧和推崇。[3]

2 韩国茶席的设计美学特色

2.1 平面构成

当代韩国茶席设计中最常用的平面构成手法有重复、渐变、近似三种。例如,以相同的品茗杯和茶托作为一个基本单形,把它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这样整齐划一具有统一秩序之感,表现出平和与和谐气氛,最终让观者的心绪达到平稳、宁静、安全舒适的状态。在肌理方面,巧妙运用自然之物进行造物和老旧器物再利用,器物表面的残破和不完美,成为“鳌彼追求的肌理之美;自然肌理不仅能使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思想跟随对这些器物的欣赏和接触;还可以让心灵进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进而通过冥想感受鸟叫虫鸣,涓涓细流,落花流水的意境;若是老旧器物的再次运用,器物表面的斑驳,同器物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而肌理所能带来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也是其他视觉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以手工拉坯或者手工塑形为茶杯主,这种保留有明显手作肌理痕迹的茶器,成为瓷器制作匠人与使用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2.2 色彩构成

同样的平面构成形式,赋予器物不同的色彩,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知。受禅宗和骷琶姥У挠跋欤韩国茶席设计喜好挑选黑白,茶色、咖啡色、米色、褐色等;大量采用灰色调和中色调,再配合以无色彩组合。例如以传统柴烧制作的茶杯和茶壶,自然落灰而形成的灰色调釉面效果。从纯度上看,较低的浊色会显得朴素。从明度上看,深色调则能显得厚重、深沉、朴素,时间的沉淀。总体为表达禅宗“本来无一物”的思想审美境界,阐释 “万有一空,一空万有”的思想。

3 韩国茶席设带给人的审美文化体验

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人们反倒开始最求不隐藏实物自然属性特征的物品,韩国茶席所选用的器物表现出经过岁月洗练的古雅、俭朴、收敛和贫乏的安静之美。“不完美”的器物之中,人们视觉看到的是朴实之色与缺口、凹痕,原生态、自然的痕迹;触觉上感受到不光滑、不均齐、粗糙等。其所呈现的正是“快节奏”现实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补充,一种对比,是现实的功利的世界走向超现实的、非功利的审美世界的简便途径。让茶客“到此般般放下”,使得焦灼、繁忙、疲惫、高压以及深陷浮躁的人们找到心灵的释放的空间。在此忘却了矫揉造作,物欲的迷惑,在朴实无华的茶席和进行有序的礼茶之中,起到修身养性和达到自我调节目的,消除现实工作生活的浮华,深入生命本真、体悟瞬间感受,最终感受到禅宗拈花微笑之意境美。

4 当代韩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遵照儒家礼仪规范为核心进行礼茶仪式全过程,茶席中的茶器皆有固定用途。虽无举一器而形名度数皆该其中的严格,但是对不同器物的操作与使用都有严格的程式规范,切不可妄用之,将茶器上升到“礼器”。韩国礼茶强调茶的礼敬,把礼贯彻于各阶层之中,以茶作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之一。

结束日本殖民统治之后,韩国在上个世纪末出现了“汉江奇迹”震惊了世界,韩国人为之超负荷、快节奏、并且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他们开始疲于这样的“快”,因而在工作之余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寻慢”。其中,冥想茶以其具有的缓慢美学,给人以清静、悠闲、宁静的美学体验。在当时安抚国民情绪方面通过实践证明已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希望通过本文对韩国茶席的美学特色做浅谈,能引起茶文化在治国安邦和社会安定所起的不可忽视的审美文化辅助作用。

5 启示

当人们把茶作为健康饮品使用时,是为了达到养身的目的,此时的茶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之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茶除了作为健康饮品,茶文化则是人类社会良好的“精神食粮”。茶,在其中成为载体,通过建立品茶礼仪制度和设计品茶空间,最终达到审美文化的体验。茶所具有的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茶文化活动。应该构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茶文化,让其所具有的审美文化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积极精神教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