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19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1)

据有关资料报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米饭作为主食,米制食品更是多种多样,冲击着传统的面制品市场.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大米的化学与营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大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能够促使胆固醉分解,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避免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危险;其淀粉及发酵液具有滋润皮肤和美容的作用。因此,开发适合中国居民的口味与营养需求的方便米饭,极具市场前景。

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国家和日本就已经研究出成熟的方便米饭生产设备,并开始供应市场。我国在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上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日本的方便米饭生产线作为军需食品的生产。直到20世纪末,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方便即食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渴望口味和营养结构更为合理的方便食品,而方便米饭恰恰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还弥补了其他方便食品在营养等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1方便米饭的种类与工艺

1.1.1 α化米饭

即为脱水干燥米饭,将调理加工后的米饭,经急速的热风干燥的方法脱水或膨化的米饭制品。

1.1.2冷冻干燥米饭

冷冻米饭是利用食品冻藏原理加工的保鲜米饭产品,包装后不杀菌而是去速冻,因此解冻后稍微加热就可在口感、形态上和新鲜米饭一样。

1.1.3保鲜米饭\

无菌包装米饭由于包装不需要杀菌,因此该米饭只需在微波炉中稍许加热,米饭的口感、形态就可和新鲜米饭完全一样,甚至更佳,几分钟后便可食用。无菌包装米饭在国外非常畅销,是每家必备的方便食品,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1.1.4软罐头米饭

是利用罐头制作原理铝箔包装加工的保鲜米饭,即利用高温灭菌并熟制产品。但产品的口感与日常食用的米饭相差很大。

1.2.各类米饭的市场评价

尽管方便米饭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但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还是由于加工工艺不同而造成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膨化米饭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米的结构,导致口感变差,且营养成分有一定流失。蒸煮袋米饭可在常温下较长时间贮藏,食用时连同蒸煮袋一起加热即可,但因加工时高温与高压处理使其失去原有的风味和口感,所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菌包装米饭虽然风味和口感都比较好,但因价格昂贵使市场化受到影响。冷冻米饭虽然食用安全卫生、贮存时间长,但口感较差且需要建立昂贵的冷冻且冷藏营销链,故市场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罐装米饭的历史较长,但也因包装投入高与口感不佳而不适合一般民用。

2方便米饭的现状

2.1方便米饭的市场普遍认可度

保鲜方便米饭,可滿足上班族,旅行者学生等人群的需求。它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还可走进千家万户家庭的餐桌上,滿足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

2.2方便米饭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现状

2.2.1方便米饭的主要品牌

成立较早的企业是吉林省香辰食品有限公司和贵州贵阳领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以后,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是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2005 年北大荒集团和贵阳领先食品公司联合成立了专门生产方便米饭的北大荒领先联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6- 2007 年日本企业上海大冢食品有限公司也进入了我国市场,同时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又新增一条方便米饭生产线。目前方便米饭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还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品牌都是区域性品牌,市场集中度低,未形成竞争性格局。

2.2.2现有方便米饭企业现状

市场上 4 种产品形式都有。但以 α 化米饭为主,全国约有方便米饭生产企业几十家,方便米饭销售额约为 2 亿元左右。大多数企业处于资金积累、维持发展、盈余平衡或微盈状态。由于市场和资金的原因,方便米饭生产企业还属于前期发展阶段,市场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未来的二到三年方便米饭生产企业将会快速发展。,

3东北大米的特点与优势

黑龙江省是粳稻的主要产区,也是食用大米较多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黑土,阳光,绿水,温差和每年单季种植的自然生态优势,再加上优良的稻谷种系,科学种植管理和生产加工,使得黑龙江大米成为国内最优质的大米生产基地。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低直链淀粉含量高且糊化温度占多数,较适合于加工米粉和方便米饭等米制食品。且东北大米的磷脂含量较高,米饭光泽度较好,得到广泛认可。

4方便米饭的市场前景

4.1方便米饭所占的政策优势

国家“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中指出“小麦、稻谷加工继续以生产高质量、方便化主食食品为主,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面制品、预配粉等,推进传统主食品生产工业化”。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粮油加工发展重点中也指出“开展米饭、米线、营养强化米、营养米粉等传统大米主食品的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米制品产量占稻米总产量的 20%”。因此,开发方便米饭和营养方便米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4.2方便米饭的市场潜力

当前,尽管我国十分重视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并已有百余家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已开始从事方便米饭的研究和生产并有产品开始投向市场。但无论是从质量、数量、种类都不可能滿足我国市场需求。据预测我国的方便食品市场对方便米饭的需求非常迫切,急需优质方便米饭来填补空白,其成熟市场年需求量约为400亿份左右。

因此,在黑龙江省开发快餐米饭的企业,可依靠东北得天独厚的稻米生产环境,黑龙江省的方便米饭市场尚未得到开发,市场潜力巨大等因素,生产出优质的适合大众口味,迎合市场需求的方便米饭。

参考文献

[1] 唐若水.西方掀起“米饭热”.光明日报,1998一01一20曾庆孝.大米的特性对方便米饭生产工艺的影响.食品与机械,1995(6):19~21

[2] 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我国方便米饭的生产现状和研究前景[J].粮食加工, 2007, 32 (1): 40-42.

[3] 李长河,张照云.试述方便米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J].现代化农业, 2004(11): 38-39.

[4] 康东方,何锦风,王锡昌.探讨干燥方法对方便米饭品质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1): 50-53.

[5] 顾尧臣,刘祖荫.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89.审稿人:汤凤霞责任编辑:陈东人

[6] 金正勋等.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特性间的相关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2 (1): 1~7·

[7]金晓玲等.磷脂复合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J〕. 1997, (11): 81~84·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2)

宏状元尹晓非总裁满怀信心:“人们对于传统食品的需求一直存在,粥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很广阔。”作为京城以粥为特色的大型中餐连锁企业,宏状元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吃得丰富、吃得舒心、又营养健康的场所,让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也可以找到一个犒赏自己的餐厅。喝上一碗暖心的粥,吃上几道可口的菜,这一天才算圆满,身体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中国人并不习惯每天饮食都和西餐打交道,除了传统的饮食观念,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作为亚洲人体质的需求,唯有像粥一样的传统食物,才是最适合的。亦如采访中提到的冯小刚的那句话:“中国人,你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语言等等,但最难改变的还是你的胃。”尽管面对日趋快速化的餐饮市场,但源于粥的制作特性,粥市场的标准化、统一化仍然很难做到,既是困难,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粥仍然是一个需要花费漫长时间和功夫才能品尝到的食物,任何环节也不能省略。作为最早在全国市场以粥产品打响的品牌,宏状元始终坚持把口味放在第一位,生产效率放在第二位,让消费者能够时刻品尝到口感恰到好处、食材安全的粥品。

简单而复杂的食物

任何简单的事物其背后或许都隐藏着并不简单的内容,粥即是如此。从选材上来说,宏状元精选多种食材作为粥的主材,比如状元八宝粥,虽说名叫八宝,但其实粥里共有大米、薏米、黄米、紫米、红豆、绿豆、高粱、大麦、莲子、花生、小枣等11种原料,按照研发出品的最佳比例配合而成,丰富的配料让人眼花缭乱。另外还有粥品类里最为经典的状元皮蛋粥,厨师会使用老鸡、老鸭及大棒骨等原料精心煮制出纯正的高汤,然后再按照内部统一标准加入食材熬制,在保证口味正宗的前提下进行升级和优化。宏状元从全国各地采取采购或招标的形式选择大型国企、央企进行集中采购,前期占用大量的人力,挑选最优质的食材,在中央厨房进行加工、分配,所有的食材均按比例称量,然后按量分进袋子,就是标准一锅粥的量。

中央厨房对企业的品质保证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标准化上所有的门店保证粥里的配料一样不少,同时所有配料的重量和比例也都统一达到标准,使每位食客喝到的粥无论是味道或是口感,亦或是分量,都能保证一致。

从中央厨房出来,分配好的粥的原始材料被统一配送到各个门店,接下来仅仅是熬制,依然不能达到粥最好的口感,因此在熬制前宏状元同样做了很多功课。首先就是食材的预泡。宏状元的员工需要从半夜开始泡豆子,只有把豆子泡到很软,才能保证煮制后吃到嘴里的口味,并且充分体现出食材的营养价值。其次是下料时要区别水温。各种米类通常应该开水下锅,这样在熬粥过程中不易粘锅;而各种豆类食材由于不易煮烂,则需要冷水下锅。在区别水温的前提下还是要先区别食材。食材不同,要求不同。下锅时也要区分不同的顺序,区分下锅时间的长短,注重口感。有些食材需要最后放入,比如南瓜,还有百合、红薯、葡萄干、银耳等,最长不能超过出锅之前的15分钟左右,否则口感也会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再其次是火候的控制。粥的熬制并不是从头到尾一直用大火,而是要开头用大火将水煮开,然后调到小火进行熬煮,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造成营养成分的破坏和流失,同时保证粥的温润口感。最后重要的是搅拌。任何食物都需要细心的照料,出来的食物才美味,不留遗憾。店内师傅在熬制粥品时,会在开锅并且调小火之后的15-20分钟开始,按照一个方向进行搅拌,根据粥品食材的不同持续搅拌30-50分钟,直到熬制完成。每一锅粥都是靠厨师细心的搅拌让锅内的食材充分混合,为了带给人们最美味的食物,一刻都不能松懈。粥组是宏状元后厨最大的组成部分,每天的工作就是配料、泡、熬、搅拌、出品,一种粥用一个炉灶,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缺失。煮粥的过程虽然费时,但在宏状元,中餐制作时该有的时间从来都不会压缩,一定是在规定的制作时间里把它的营养价值、口感等各方面发挥到最好。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

国家“八项规定”的出台,对于宏状元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谓机遇是告别了公款吃喝的年代,现在的大众厌恶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他们更希望能够吃得舒服,吃得健康。而同时存在的挑战则是高端市场受到打压,原来的高端餐饮企业开始抢占中、低端市场。宏状元作为主营正餐的休闲餐厅,需要做的就是坚守。一个粥市场的品牌老大哥,只有坚挺自己的阵地,专心做好品牌该做的事,专注一件产品打入市场,才能让顾客从心里接受它。尹总裁说道:“口味和品质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丢掉了这些,产品再便宜消费者也不会领情。”宏状元是要通过粥让大家认识企业的品牌文化,甚至是反过来希望通过这个品牌让大家了解中国传统食物――粥。

作为主营粥的企业,宏状元不能完全靠粥一个单一产品吸引到更多顾客,而要通过粥让食客先认可品牌,进入宏状元之后,发现也能满足食客的其他要求。在稳住了粥品市场之后,宏状元开始逐渐适应新的市场需要,添加了很大比重的凉菜、热菜、点心等,并且从今年开始,它的门口出现了一张全菜单的海报灯箱,除了粥上面还介绍其他产品,方便过往行人都能了解到宏状元的各式产品。下一步,宏状元将配合中国的传统节气,推出适合时令的不同产品,旨在向大家传达一种信息:如果你在家里不愿意做饭、如果到了端午你吃不到父母包的粽子、如果你在冬至想吃饺子又懒得自己动手,宏状元都在尽可能满足食客的需要。他们要建立起一种文化的联结,一种情感的传递,让顾客可以将传统与店面相联系,让企业为顾客提供所需,让顾客感受到企业最真挚的服务,让宏状元真正成为邻家餐厅,守护在大众身边。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3)

目前,我国13个粮油主产区为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其中河南、河北以及山东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油料作物中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粮油产品是北京市所有农产品中消费量最大的基础品种,粮油的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和质量安全都是事关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对北京粮油市场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研究,认为北京已基本具备建立统一粮油交易市场的条件。

北京粮油市场发展现状

从市场供求上来看,身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北京是一个粮油产品消费的大都市,而非生产大都市,北京市当地的食品产量远小于市场需求量。统计数据显示,进人2000年以来,北京市粮油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见图6),产量水平远低于90年代水平,难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例如,北京地区2007年的粮食(包括小麦、稻谷、玉米、薯类、大豆)产量约为102万吨,而全市一年的粮食消耗量约为600万吨,这就意味着北京至少会有80%以上的粮食来自外埠。北京粮食供需的缺口主要由周边的东北、河北、河南等产粮地的粮食来保障,其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以及精加工食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也基本类似。此外,一些粮食作物还需要从国外进口,例如。3年食糖和谷物的进口量分别为1万吨、5万吨,而04年达到1万吨、20万吨,05年达到1万吨、28万吨,06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的77万吨、132万吨,07年达到59万吨、17万吨(数据来自各年北京统计年鉴)。但总体而言,粮油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均衡。北京对粮油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建立统一的粮油交易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从市场价格上来看,由于北京是一个粮油产品消费的大都市,而非主生产区,其粮油产品的供应主要来源于北京市附近甚至更远的产区,因此北京市对粮油产品市场价格的监测与调控主要依靠对各区县的大型批发市场以及各级粮油产品零售市场。当前,市政府对于粮油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控还是较为有效的。北京地区价格波动幅度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小,价格较为稳定。07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冲击,价格一度出现剧烈波动,但进入09年以来基本呈现出低位小幅震荡格局。由于北京周边地区粮油资源较为充裕,城市粮油储备稳步增加,粮油供求状况较为稳定,粮油交易平台较为发达,可以预见,北京地区粮油价格格局还将在长期内持续稳步发展。相对稳定的价格预期,为粮油交易市场平稳运行创造了好的条件。

从中场经营管理状况上来看,2000年以来,国有粮食销售企业经营业绩逐步偏好,粮食收购政策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基本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收入。在京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积极性较高,并不断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改善服务质量,努力开拓销售市场,使销售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从粮食市场管理状况看,北京市政府管理较为严格,市场秩序达到了一定的有序水平。09年8月,为整合粮油市场资源,确保首都粮食安全,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将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托已平稳运行的中央储备粮交易平台、北京市储备粮油轮换平台、区县地储粮交易平台、军粮采购平台、客户委托交易平台及正在研发的中远期现货交易平台,不断完善北京市区县两级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在粮油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掌握供求和发现价格、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交易中心的建立,为粮油交易市场提供了信息和管理上的指导。

从粮油进京渠道来看,外地粮油进京渠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一级、二级批发市场:一级批发市场即前文所述的9家批发市场(玉泉路、新发地、石门、八里桥、大洋路、昌平水电、城北回龙观、房山永安和坤江粮油批发市场),除了一级批发市场之外,北京各城区还分布了诸多二级粮油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外地粮油进京的最主要渠道;其次是北京各食品加工厂,由于北京地区食品供给的特殊性、食品消费的多样化需求等原因,许多大型食品加工厂生意兴隆,市场表现活跃,已经构成粮油进京了另一大途径;最后是规模较小的商贩,由于北京地区粮油市场交易集中度还不够,诸多规模较小的商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这些商贩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的省市,例如河北、河南、山东等,相对于前两个渠道而言,这一渠道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丰富的粮油渠道及经销商的存在,为粮油交易市场准备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参与主体。

建粮油交易所的必要性

分散的粮油批发市场不利于食品安全的监管

受“三鹿”事件以及绿色奥运理念的影响,北京市政府还格外重视粮油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通用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的FAO定义是:食品够用,供应及时,价格合理,营养全面。从定义中我们能够知道,除了供求与价格之外,营养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营养健康的前提就是正规化的生产以及系统全面的质量检测,返也是关乎粮油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当前,农产品尤其粮油产品产生质量卫生安全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耕地污染、水污染等;二是投入要素带来的不安全,包括农药残留、化肥施用过量等;三是人为因素,包括人为添加剂等。

截至2007年,北京市固定人口已超过1600万,加上每年400多万的流动人口,2000多万人的食品卫生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面临的一件大事。从2005年7月起,北京市政府就已经针对农产品实施了各项食品质量卫生的建立工程,如“肉菜放心工程”、“食品放心工程”等,从食品源头、市场准入、系统检测等诸多方面花大力气狠抓监管工作,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但是,从目前北京粮油市场的现状来看,粮油市场过于分散分市极不利于保证农产品尤其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

统一的粮油交易所可有力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北京市大型粮油批发市场共有9家,市场集中度较低。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也仅为46.91%,而其余几家粮油批发市场中除了城北回龙观和石门分别占有10~20%之间的市场份额外,剩余6家即新发地、八里桥、大洋路、昌平水屯、房山永安和坤江粮油批发市场各自在北京粮油市场中

所占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下(08年度和09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见图7、图8)。过于分散的粮油批发市场布局,不仅不利于政府对粮油市场发展的统筹,更不利于北京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因此,通过整合整个北京市粮油市场的有利资源,建立起北京粮油交易所,以其为示范,充分发挥粮油交易所在资金财富和市场集群方面的作用,保证北京粮油市场的做大、做强,实现各类粮油企业、专业化组织形式的创新,并促进其发展与壮大,从而为实现北京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受“三鹿”事件以及绿色奥运理念的影响,北京市政府还格外重视粮油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通用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的FAO定义是:食品够用,供应及时,价格合理,营养全面。从定义中我们能够知道,除了供求与价格之外,营养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营养健康的前提就是正规化的生产以及系统全面的质量检测,这也是关乎粮油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当前,农产品尤其粮油产品产生质量卫生安全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耕地污染、水污染等;二是投入要素带来的不安全,包括农药残留、化肥施用过量等;三是人为因素,包括人为添加剂等。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4)

一、基本状况

江西地处长江以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生长。随着秦汉以来江西农业开发的逐步展开,江西粮食产业不断加强,六朝隋唐时期江西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稻作区、粮食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目前,全省耕地总量3166千公顷(2005年),其中水田占80%,绝大多数地区可以种双季稻。水稻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大米出口量居全国第3位。

二、粮食生产状况

江西水稻分为双季早籼稻、双季晚籼稻、一季中籼稻、一季晚籼稻四种类型,还有少量的粳稻。2005年,江西省稻谷总耕种面积为312万公顷,每公顷单产量为5343公斤,总产量为1667万吨,其中早稻和中、晚稻的耕种面积分别占总耕作面积的41%和59%,早稻和中、晚稻的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0%和60%(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粮食消费与贸易状况

江西稻米除保证省内供给之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大米出口。自2001年至2005年累计出口大米109.85万吨,平均年出口量约22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贸易粮提供基地。2001年至2005年江西大米出口情况见表2。

表2 近五年江西大米出口情况表(南昌海关)(单位:万吨)

表3 2005年全国各省市粮食出口排名 (单位:吨)

通过表2和表3数据可知,江西省大米出口量自2004年起呈下降趋势,在全国粮食出口省市排名也随之降低,从2001年第一位降至2005年的第四位。并且,由于质量积品质关系,江西省大米并没有真正在世界上主要的粮食需求市场――亚洲打开销路,而是主要销往非洲的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多哥及阿尔及利亚等中低收入国家。

四、现状分析

从1949年起,江西省水稻的播种面积变化不大,1977年5159.9万亩为历史最高,比最低年份1951年提高53.12%,而单产和总产量分别增长了一倍和两倍。总而言之,自1994年来江西省的水稻生产在单产提高和种植面积扩大的前提下,总产量稳步提高。

近六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稳步递增。全省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332万公顷增加至2005年的34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的1614万吨逐步增长至2005年的1757万吨。然而,大米出口状况却正相反,自2001年起,江西省大米出口量逐年下降。在2002年至2003年,江西省还累计进口大米2321吨。

1、生产水平分析

江西省水稻生产面积仅次于湖南省,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湖南第一,江苏第二)。但江西的单产水平比全国低14.95%,比同是双季稻区的湖南省低11.9%。

江西水稻单产低的原因众多。江西省中低产田比重大,农业投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机械化程度低,从业者文化素质低。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从事农业收入过低,负担过重,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余的少数农民出于自给或获取政府补贴的目的耕作农田,农民保护耕地,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的积极性不高,增收增产动力严重不足。另外,农业科技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脱节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阻碍了粮食质量和品质的提高。

2、市场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中国的粮食贸易是一种“贱卖贵买”的反常行为。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趋于上涨时,中国更多地处于净进口国地位,净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而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趋于下跌时,中国虽然并非一定处于净出口国的地位,但净进口的规模基本上是递减的。因此,中国的粮食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是一种违反市场信号的逆向行为,导致贸易福利的损失。

江西大米质量和品质不及东北大米,名气不及泰国香米,这种“贱卖贵买”的现象更是明显。由于使用较为低廉的生产力成本,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消费者对于低质低价的大米的需求会大幅降低。此外,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也成为江西大米出口的重要屏障,阻碍江西大米的大幅出口。

3、政策分析

在土地资源稀缺、对粮食生产投人不足的条件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极高,政府选择了价格支持手段来防止粮食资源的流失,大量的补贴实际上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经营的成本,限制了农民主动学习技术、提高粮食品质的积极性。保护措施扶持起来的粮食生产规模已经膨胀到相对过剩的地步,耕地资源稀缺的中国只能通过出El“土地密集型”产品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所以,矛盾的政策取向是影响中国粮食贸易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对策

江西粮食贸易发展的出路就是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这必须实现粮食生产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熟练劳动密集型生转化,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品质,降低成本。同时,应参照国际品质质量标准,建立粮食出口生产基地,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连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江西省粮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品的重要途径。

1、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品质

江西省地处水土资源丰富地区,按照虚拟水理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通过大米贸易,不仅解决对大米的需求,而且可以实现虚拟水贸易,平衡国内水资源,有利于国家水安全,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开发水资源成本,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当地水资源价值。长期来看,江西粮食生产关系重大,稳定粮食生产是基本政策,长期不变。

以产定销、以产定贸。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贸易弥补粮食供求平衡,是被动的。粮食贸易政策也必须从“以产定销”逐渐转向“发挥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即以销定产、以贸定产,其政策的制定也转向市场导向性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长江粮食走廊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的6个粮食码头和一批粮食中转库及收纳库等粮食物流设施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要有效利用各种粮食流通渠道等现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参与到国内乃至国际粮食贸易。

2、大力发展饲料用粮食,延长产业链

地区的城市化必然会引起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按梁鹰《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的观点,在收入和价格水平同等的情况下,一个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口粮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中小城市)至64.2公斤(特大城市);与之相反,畜产品的消费增加4.2公斤(中小城市)至7.2公斤(特大城市)。这表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越高,该地区对饲料粮的需求量也会越大。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世界市场上饲料用粮的短缺也将会日趋严重。

许多国家在稻米的深度利用、综合开发具有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运用当代高新技术,稻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极大的增值,使稻米的附加值提高了5-10倍。在日本,冷冻餐盒是近年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具有便捷、卫生、快捷的特点,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配有海鲜、牛肉、蔬菜等各种口味的冷冻餐盒,只需要在微波炉里加热几分钟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饭菜。日本还生产出了不用淘洗的“清洁米”,可直接下锅煮食,具有高度的清洁性和透明性。此外,日本还把5%的大米用来加工米粉,用用提取的大米淀米做袋装酒饮料,碗装啤酒、素食大米粥。因此,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稻米资源及其副产品,使其增值,已成为稻米加工的主要发展趋势。

3、发展粮食期货市场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大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国内粮食现货市场以及市场中的生产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通过套期保值等操作,跨市、跨商品、跨期套利,把握大势,顺势而为,降低风险,获得最大利益。

4、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国每年6000项成果问世,而真正转化仅占l1%左右,而发达国家70%-80%。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建立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粮食加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块,作为粮食加工的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湖南有旺旺集团、金健米业、天津有康师傅,江西应该有自己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这个上市公司应由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粮食生产企业参加,可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加快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我省的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有大批科研人员,不少的科研成果目前还未推广。提高产品档次,加快粮食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和粮食生产部门的农田基本建设,加速建立绿色粮食食品,同时也可迅速扩大我省粮食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粮食的附加值。

(注:本文为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校基金《江西粮食出口现状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一民: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

[2] 陈阵: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分析和政策选择[D].吉林大学,2006.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5)

2监管难点

2.1市场准入门槛低,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目前,市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自筹与财政拨款,但相对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导致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市场保洁人员少,清扫频率低,导致市场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到所销售食品的储存条件,进而影响食品质量。另外,市场内经营主体复杂,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存在躲避和应付的心理,使得监管部门事前介入和事后监管的难度增加。

2.2市场主办单位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通过对市场进行走访,我们发现,市场主办单位的食品安全意识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过前一阶段我局对市场主办单位的业务培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经履行了部分职责,例如督促场内食品经营者办理食品流通许可、建立场内经营者台账、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等。但其他一些要求尚未严格落实:①未按要求建立场内经营者管理档案,记载经营者基本情况、信用状况等;②对场内经营者所销售的鲜肉、散装熟食、豆制品等高风险食品购进来源不掌握;鲜肉零售市场未与供货商签订“场厂(地)挂钩”协议或审核供应商资质;③未切实履行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按时索证索票并记录购销台账的职责;未定期查验场内经营者的台账及购进票证;④未指导并督促散装食品经营者配置与其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冷藏、保温、保鲜、保湿、防尘、避光、防尘、防蝇等必要的设备设施,未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

2.3市场内的现场制售问题大多数市场内均存在现场制售商户,经营项目主要为馒头、大饼、糕点等主食。但各经营户《食品流通许可证》所载明的经营范围是预包装食品或散装食品,绝大多数没有现场制售项目。也就是说,目前市场内现场制售商户未经许可从事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另外,现场制售项目由于市场管理不到位、硬件不达标、卫生脏乱差、商户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极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是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中的高风险项目,也是我局监管的重点与难点。

3监管措施与建议

3.1严格核查标准,助推市场发展为全面提升市场经营环境与秩序,我局在现场核查过程中,严格执行《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与《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现场核查规范》的要求,对市场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场地环境、场内布局、设施设备等项目进行重点检查,达不到核查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对于较早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但软硬件较为落后的市场,我局将新的准入标准贯穿于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要求市场逐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辖区市场软硬件升级已基本完成,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3.2广泛教育宣传,强化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职责集中交易市场是食品经营者开展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食品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极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重点监管区域。集中交易市场里的食品经营者具有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这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经营者往往一跑了之,或者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巨大的赔偿责任,使消费者的损失难以获得补偿。而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是管理者,对集中交易市场的食品安全负有管理责任,是入场食品经营者最直接的监督者,能够发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难以发挥的监管作用。2014年,我局先后组织多次全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培训、市场内食品经营户培训及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制发市场管理制度、食品经营者告知书等相关宣传材料1万余份,全面提升了食品市场从业人员素质。同时,以案说法,以现实办理的案件为例,对市场主办单位及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3.3加强对市场内现场制售的监督管理严格准入标准,严控市场内现场制售数量。对市场内商户的现场核查工作,我局严格按照《北京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京食药监食餐〔2013〕3号)、《北京市食品现场制售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京食药监食餐〔2013〕4号)中关于现场核查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未达到标准的坚决不予通过。对许可到期申请延续的,要求主办单位和商户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延续。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6)

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进口食品经销商还处于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阶段,全国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不下万家,但是真正有规模的企业不过百家。有的进口食品经销商甚至就在一个居民区的一个租房内,三五个人,两三张桌也开始做进口食品生意。而真实这样的小鱼小虾,经常会给市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骚扰。于是,走私、窜货、压价等就成为了进口经销的毒瘤,这样的一个局面很容易导致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受到牵连。

也许现在的状况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有关,在中国未加入WTO之前各进出口公司的规范化程度还不高,一些集中在小公司的进出口业务非常普遍,这就造成进口业务分散,整体规模不大,发展缓慢等特征。随着加入WTO,外贸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进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小的公司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必然会被淘汰。目前进出口食品企业目前正处在两极分化的状态,大的企业越做越好,有可观的营业规模和稳定的增长速度;小企业正在被市场逐渐淘汰,而且这种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转型步伐正在加快

与本土食品经销商相比,进口食品经销商也遇到了同样的历史命题。那就是——两面收挤。一方面是品牌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通路物流费用的居高不下。这对本来消费规模就不大的经销商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选择转型的道路和本土经销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转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有品牌,例如可迪、城市超市。可迪通过自己在意大利寻找厂商生产自有品牌——可迪全乐,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城市超市已经打响自己的品牌——城市蔬菜,目前已经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优质畅销农产品”等称号,正在积极向市场大范围推广。第二种方式是自建终端,例如东峰已经在全国开出20家“食家物语”专卖店,专心经营日本的休闲产品,发展势头也很不错。可迪在将来也会选择另一种终端方式,大力发展连锁餐饮系统。

虽然在转型的模式上与本土经销商有着非常相似之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许多的不同。第一,本土的经销商一般转型之前有着足够的原始积累和丰富的本土化运作经验,而进口食品经销商整体规模还不能和本土经销企业同日而语,资金的压力是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二,本土经销商经销的产品比较集中,消费群体和规模也远大于进口食品,而进口食品经销商的产品比较分散,单品牌规模还比较小,消费群体的规模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整个规模效应还不会很快显现。因此,在转型投入的前期进口食品经销企业的投资回报速度不会那么快,自然导致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自然不会很快,很容易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另外,由于进口食品的特殊性,人才的储备,物流和仓储的要求要高于本土经销商。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7)

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

过去十年来,国际粮价呈现整体上涨态势,且价格的波动频度扩大,幅度增强,全球价格的联动性不断提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极端气候影响生产稳定、生物能源产业推动粮食新兴需求、金融资本不断介入加剧粮价波动以及国际贸易保护激化供需矛盾等。预计近期这些影响因素仍将持续,在特殊情况下还会激化,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很难改变。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粮食贸易量的不断提高,使得各国粮食价格的变动联动程度也不断提高。例如我国的大豆因进口量持续增长且到2011年时进口规模已经较2000年高出4.1倍,已经超过当年国内自有产量2.8倍,所以国内大豆价格常被称为美国市场的影子价格。

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供需总量偏紧,库存三年来呈降势。全球需求刚性增长。在过去十年中,有六年产不足需。2012年全球谷物产量因灾再降,消费相对稳定,库存预计降至4.21亿吨,自2009年以来呈降势,供需偏紧。2012年库存消费比降至18.5%,相比上年度为20.4%,2009年为22.4%。

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粮价形成了短期影响。

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变动相比国际市场呈“外强内弱”态势。6-8月间,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价格涨幅只有9%,大豆主力合约价格涨幅15%,豆油主力合约价格涨幅11%,小麦主力合约价格涨幅7%。涨幅最大的豆粕也只有32%,均显著低于国际市场。造成这种内外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粮食产量八连增和粮油储备高水平奠定了稳定的供给基础,例如大豆的储备规模自2008年起连续增长,油脂储备结构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国内饲料、养殖和深加工行业效益不佳,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对玉米等原料的需求减弱。

二是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呈现“期强现弱”态势。期货价格既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也受心理预期和投机力量的影响。现货价格则更多反映了现实的需求状况。“期强现弱”的局面客观反映出了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背景下,粮食加工部门的需求不足的现实形势。

三是上下游产业间呈现“粮强肉弱”态势。与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相反,自2012年年初以来,国内猪肉价格持续回落了7个月,进入8月份后才开始企稳。但由于能繁母猪存栏水平高,而猪肉市场需求弱,预计生猪市场效益回升可能会推迟到2013年年中。国际市场上,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瘦肉猪期货今年以来平均跌幅都在两位数,进入8月份跌幅才收窄至一位数。

展望未来,全球粮价仍将面临上行风险。

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为刺激经济,2008年以来不断注入流动性。市场普遍担心高流动性会演变为高通胀,推升粮价上涨。从历史上看,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粮食价格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从远期来看,美联储的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及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的对应宽松政策必将对全球流动性形成巨大冲击。这些流动性在未来若缺乏有效机制进行回收,必将对全球粮食价格起到助推作用。此外,成本提高和农业生产增长放缓等因素也将推动粮价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1-2020年间全球谷物实际均价将较2001-2010年期间上涨20%。

十年来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

在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我国国内粮食价格整体呈趋势性上涨。以吉林为代表的玉米价格累计上涨117.9%,年均上涨7.3%;以河南为代表的普通小麦价格累计上涨101.5%,年均上涨6.6%;以江西为代表的籼米价格累计上涨138.5%,年均上涨8.2%;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国产大豆价格累计上涨127.3%,年均上涨7.8%。

考察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变动,我们发现主要因素在于:

1.消费刚性增长、产量波动性提高、总量供需矛盾时现。2001年到2011年间,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谷物累计增长1.16亿吨,同期消费量累计增长1.18亿吨,其间有6年为产不足需年份,需要通过库存调剂缺口。2.养殖饲料业发展导致饲料粮供给偏紧形成结构性矛盾。我国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正在并还将发生改变。即从过去的以满足居民直接口粮消费向满足猪牛羊等动物饲料粮消费、间接满足居民消费转变。在2001-2011年间,我国的人均口粮消费量基本稳定,但猪肉消费量增长了20%,禽蛋增长21%,禽肉增长37%,牛奶增长223%。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2011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总共用于饲料生产的数量已经占产量的30%,相比2001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同期食用口粮占比从65%降至53%。2011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产量51183万吨,其中用于饲料生产的数量为15518万吨,相比2001年的用量为10372万吨。3.玉米深加工产能与加工量快速扩张形成结构性矛盾。2003年以来,玉米深加工产能和实际加工量扩张过快,增幅超过玉米产量增长水平。已对国内玉米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了重要影响,并间接影响到小麦等其他品种。4.消费升级导致优质粮市场需求增加形成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国内优质小麦的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东北地区所生产的粳稻不能满足全国市场需求。由于作物产量既受到种子等人为物料的限制,也受到光温水等自然资源的限制,因此未来国内优质粮食作物的增长潜力虽然有,但短期大幅增长的难度大。5.金融资本开始进入粮食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扭曲了原有的供需关系与价格走势。国际上金融资本进入粮食领域的数量大,在国内更多地表现为海外热钱进入后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波动受国际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与现货价差的波动增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资本尤其是海外热钱进入后的影响。

我国粮食价格未来10年走势

未来十年,我国粮食产量将随技术进步、单产提高而稳步增长,但是人口增加、消费升级也将带动粮食消费逐年提高,粮食供需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品种结构上也将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可能进一步上升。

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国际粮价上涨所形成的输入型价格压力也在增大。表现如下:

最显著的是由于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而引起的油脂油料输入型价格压力的增大。我国对植物油和油料进口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大豆、豆油和棕榈油的进口过多、增长过快。多年来,国家对国产油料加工产业基本未给予扶持,油料品种多元化开发力度不够,加上进口油料油脂的冲击,导致近年国产油料榨油量急剧下降。近年来植物油以及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给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其次,国内玉米价格变动与国际市场的共振预计将逐年提高。2010年以来,我国玉米在时隔15年之后再次成为净进口国,当年进口量为157万吨,占当年国内玉米产量17725万吨的0.89%。2011年进口量175万吨,占当年玉米产量19278万吨的0.91%。预计2012年进口量将达到550万-600万吨,占当年产量比重约为2.73%。有机构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玉米进口量将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届时国内玉米价格的变动也将较现阶段更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而小麦进口数量虽然增加,但占消费比重较小,因此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要小于玉米和大豆。稻谷方面,由于国内供给充裕,未来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据我们的分析,未来影响粮食价格的国内因素有:

1.资源紧张对粮食产量提高的硬约束将继续被强化。

从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被用于开发的土地多为城市近郊的熟地、高质量土地,而新开垦的土地多在偏远地区,地力贫瘠;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可利用量215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8549立方米的1/4。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

2.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粮食等食品消费增长。

过去十年我国GDP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高水平增长。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的GDP增速仍将在6%-8%。居民收入水平将随经济增长而提高,并带动粮食等食品消费增长(肉蛋奶消费可视为粮食的转化物)。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未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将带动国内消费水平升级。

3.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消费增长。

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在加快。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占比51.3%,相比1978年比例为33.4%,未来预计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城镇化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较大影响,从1990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农产品量来看,尽管粮食消费量在20年内下降了38%,但食用油、肉类和奶蛋类的消费量却大幅上升(禽类和奶类的增长尤为突出)。综合来看,我国城镇化的提高对于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将显著大于对口粮需求的减弱作用,对我国粮食的总体需求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4.政府政策在价格波动中将起稳定器作用。

政策包括鼓励生产的各种补贴政策,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如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等。稳定市场供给的政策,如粮食竞价交易政策等。

再来看未来影响粮食价格的国际因素:

一是通过国际间的金融市场传导。例如国际期货市场对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价格传导;二是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传导。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某些时段,会成为市场投机的对象,从而加剧价格的波动,并会传导到现货市场;三是国际粮食商品之间的直接传导。例如通过进口大豆传导到国内大豆和油脂市场;四是国内粮食商品间的直接传导。例如小麦大量饲用替代玉米对玉米和小麦市场的影响;五是饲料养殖业产品对饲料粮的传导。饲料养殖业发展带动饲料粮的需求,在饲料粮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将推动价格上涨,反之则抑制价格上涨。六是非粮商品与粮食商品间的间接传导。例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生物燃料的替代需求,进而带动玉米需求,传导链条从石化开采业传导到轻工业,最终传导到种植业。

我国粮价对食品及整体通胀的影响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形式是全社会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粮食价格仅仅是整个社会商品价格的一部分,结构性的粮食价格上涨,并不一定代表全社会商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作为全社会商品链条的最上游,粮食价格的上涨又可能逐步向下游传导,从而影响整个商品体系的价格。

因此,粮食价格对整体通胀形势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加以控制。

我国CPI未具体权重,但通过简单分析可估测出食品价格约占1/3的权重,食品价格的变动对CPI的影响较大。由于粮食仅占1.7%的权重,因此粮食价格变动对CPI的实际影响很小,但粮食属于必需品,其价格变动受关注程度高,所以粮价变动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影响更大。

而食品价格对CPI整体的影响,我们认为:

首先,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大,对CPI变动的影响也大。

2002年1月至今,我国CPI指数共上涨了19.6%,年均增长1.92%;食品价格共上涨了91.6%,年均增长6.29%;非食品价格共上涨了9.5%,年均仅增长0.86%。食品价格年均拉动CPI同比增长1.57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仅为0.3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食品价格不仅长期处于较快上涨的态势,其对CPI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在我国,食品价格受短期波动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是以农户小规模种植、养殖为主的,对于市场缺乏理性预期和判断,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差;行业的进出入门槛较低,市场往往放大周期性波动;防灾减灾能力较弱,易受短期灾害影响;价格发现工具(如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成熟、健全。

其次,食品价格大幅波动导致CPI过快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近年来,我国食品价格受粮食、猪肉、鲜菜等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屡次上涨并推动CPI涨幅超过政府通胀控制目标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如2007年受猪肉价格推动引起的CPI上涨,至2008年2月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达到23.3%的高点,CPI则同比上涨8.7%,为应对通胀压力,人民银行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在2007年连续加息6次。而同一时期,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不断深化的金融危机,都采取宽松甚至超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央行直到2008年10月30日才首次降息。可以看出,食品价格的高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发挥空间。

未来10年我国食品价格及通胀的走势分析

目前来看未来10年我国食品价格仍将保持长期上涨的趋势,主要原因包括:

1.随着我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整体食品价格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

未来十年我国粮食供需将处于紧平衡,除稻米外对进口粮食的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从长期来看,美国推出QE3货币政策,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造成冲击,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巨大,粮食作为整体食品的最上游,其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传导至整个食品行业。

2.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导致食品需求总体增加和需求结构变化。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1.3%,10年来年均城市化率提高1.36个百分点,是全球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使得我国居民的食品结构由粮食、蔬菜转向肉禽和奶蛋。粮食作为饲料原料的间接需求增长快于作为直接需求的口粮的下降,导致我国食品需求总体增加。同时,城市化过快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还带来农村出现暂时“空心化”的现象,不利于农产品的供应增长。

3.我国可用耕地少,生产规模低。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为世界均值的一半。农业生产一直处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下,不仅耕地面积狭小,而且地块分散,这造成我国农业对劳动力过度依赖、机械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大型农场的集约化耕种模式相比,我国人均农业产值仅为美国的1/10,单位面积的拖拉机数量仅为美国的1/3,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此现状仍将难以改变。

4.流通成本仍将长期偏高。

一是运输成本上升。我国主要城市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自给率偏低,需要通过异地运输,随着油价、通行费、汽车修理等费用的上涨,近年来食品的运输费用不断增长。二是流通环节增多,农产品产销往往需要经过“农民一收购商一运输一批发市场一分销商一零售商”的产销链,流通环节较多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从国内情况看,未来10年我国经济整体增速将由过去10年的接近两位数增速逐步回落至6%-8%,逐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速的“软着陆”,社会总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增长。

从国外情况看,在全球流动性较为充裕、通胀预期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央行推出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下降,以及国际收支不断向平衡状态靠近,将逐步减少境外资金大规模流入的压力,外汇占款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将下降。总体来看,未来我国整体通胀水平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食品价格仍将是影响通胀出现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

尽管从整体看未来我国通胀将保持温和上涨,但受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未来10年仍可能出现若干次较大的波动。其一,在全球流动性和金融资本的参与下,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频率不断增多,振幅有所扩大,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波动性影响;其二,全球极端天气变化增多,对粮食、蔬菜等作物产生波动性影响;其三,受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制约,我国猪肉价格仍未摆脱3-4年一个波动周期的影响,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仍将左右CPI的走势。

政策建议

1.积极发展国内生产,坚持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动摇。

要坚持把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作为粮食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要立足国内资源条件,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粮食需求数量大,加之国际市场变数多,单纯靠进口不能解决我国粮食需求快速增长的问题。坚持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根本途径。坚持把优化区域布局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坚持把加大扶持力度作为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良种研发应用、着力解决干旱问题、积极推进机械化、努力减少产后损失。综合运用生产、消费和流通等政策,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增强国内粮食供给稳定性。

一是改革传统进口思维,实施积极的进口策略。要把传统的以应急为目的的突发式进口,转变为积极的常态化进口。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国内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如果国际粮价低于正常水平,也可以大量进口,进入国家储备,不进入即时流通。以现期的进口补足远期的供给缺口。

二是积极实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在亚非拉地区“走出去”,培育我国的跨国农业企业。可考虑与亚非拉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开发区,通过增加全球粮食供给间接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区域间和国际农产品交易、储备、定价等市场机制的构建。

(三)积极研究建立更科学的通胀预测和控制政策体系。

一是对以CPI作为衡量整体通胀水平主要指标的体系进行调整。可尝试建立GDP平减指数、GDP增速与M2增速差值、核心通胀指数等一系列反映通胀水平的指标,多角度衡量识别结构性通胀和货币性通胀,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科学参考。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75-03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已不能满足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国际粮食市场成为了中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粮食净进口国家,对国际粮食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粮食进口贸易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结构是否优化也成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粮食进口总量的变化情况

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61―1991年,此阶段我国粮食贸易虽然是净出口与净进替出现,但净进口年份较多,主要用粮食净进口填补消费缺口。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国家为了解决粮食供给缺口,开始大规模进口粮食。除了1985年和1986年两年我国为粮食净出口外,其余年份均为净进口。并且进口量在1991年增加到1 345万吨。

第二阶段为1992―2003年,此阶段仍然为粮食净出口与净进替阶段。这一阶段中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剩与紧缺交替出现,使得粮食进出口波动较大。在这十二年中有五年为净进口,年均净进口为332万吨。此阶段,粮食进口仍然起着调节国内需求和实现总量平衡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2003年以后,此阶段我国粮食贸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进口与净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在2003年之前,我国粮食年度进口量少有超过2 000万吨的年份,而在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每年进口量都在2 000万吨以上,且逐年增长。2012年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 748万吨,这一时期粮食净进口量的突然增长和我国大豆进口量激增有很直接的关系,截至2013年我国粮食贸易净进口量达到7 675万吨。

我国粮食净进口量的逐年激增,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粮食贸易逆差大国,进口总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但在进口总量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

二、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结构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的突出特征是粮食进口品种和数量非常集中。大豆、小麦、大米和玉米这四种粮食产品的进口量占到粮食类产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其中,大豆和小麦是中国主要的进口品种。

1996年之前,从国际市场上我国主要进口的产品是小麦,年平均小麦进口量占年平均粮食进口量的近82.9%,这个阶段大量进口小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弥补小麦产量的不足。虽然我国小麦产量很大,但是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另外加之中国生产的小麦质量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小麦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此期间,大豆年均进口量仅占粮食年均进口总量的1.4%,玉米和大米年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和3.1%。

1996年以后,大豆取代了之前小麦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1996年,大豆产量维持在原有水平而需求量则大幅增加,大豆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使得大豆由原来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净进口数量也逐年递增,进口比重也逐步加大。以1996年为转折点,1995―1997年,大豆进口量分别为29.8万吨、111.4万吨和288.6万吨,分别占当年粮食进口总量的1.44%、9.32%和40.9%。往后逐年剧增,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进一步增加,达到5 853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90.6%。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油脂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迅速增加,使得我国的大豆及豆粕产品大量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这样,我国大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而此阶段小麦的进口量却急剧下降,大豆进口量的急剧上升使得我国进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大豆取代小麦成为主要的进口品种,此时小麦进口所占比重下降为9.8%,玉米和大米则分别为0.3%和2.1%。

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97年以前,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数量最多的是小麦,其次是玉米,进口大豆和大米数量则很少;1997年之后,进口大豆数量激增,进口小麦比重大规模下降,大豆成为了中国进口占比最大的品种,小麦则变为第二大进口品种,大米第三,玉米进口数量很少。而且这四种粮食进口的比例结构并不均衡,大豆进口数量占到进口总量比例的3/4以上,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总和还不足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衡成为了制约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瓶颈。

三、运用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主要粮食品种的比较优势

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简写为TSI)又被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进口额之差与出口额、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计算公式为:TSI = (X-M)/(X+M)。其中,X代表出口额,M代表进口额。这个指数能够剔除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使得不同国家、不同产品在不同年份之间具有可比性,而且同时采用进口和出口的数据能更全面的反映产品的比较优势。TSI取值范围为[-1,1],其中TSI值越大且为正数时说明该产品的贸易比较优势越大,而越小且为负数时则表明贸易比较劣势越明显。同时,以0.8和0.5为界限,当该值大于等于0.8时说明该产品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TSI值大于0小于0.5时则为微弱的比较优势。当该值为负数时,以-0.8和-0.5为界限,当TSI值小于-0.8时,表明该产品具有很明显的贸易比较劣势而大于-0.5小于0时则为微弱的贸易比较劣势。运用贸易专业化指数对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和计算。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同时对粮食主副产品多样化要求增加,再加上粮食安全、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的农产品供需矛盾不断增加,粮食进口数量大量增加,而我国生产的粮食仅有少量出口,因此总体上我国粮食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下表显示,我国大米TSI在1986―2012年间平均为0.27,而小麦、大豆和玉米的TSI平均分别为-0.825、-0.81和-0.24。可见,在我国四大主要粮食品种中,仅大米具有较小的比较优势,小麦和大豆则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玉米呈现出微弱的比较劣势。大米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进口数量增加远大于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比较优势也在下降。大豆的比较劣势则更为凸显,从1986年具有微弱的比较劣势发展至2012年TSI值接近-1,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劣势。玉米虽然在2002年和2003年间曾呈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但2004年之后进口量增长了5.35%,而出口量下降了88.9%,使得玉米的比较劣势在增加。而小麦尽管在2004―2012年间进口减少了55.7%,但仍未改变其净进口格局及明显比较劣势的地位。

四、粮食进口的合理结构

第一,小麦是我国的重要口粮,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小麦对大米的替代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国内小麦供不应求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市场上小麦的供应数量较大,出口的国家也比较多,可以有效地分散我国的进口国来源地,降低小麦进口风险。因此,我国增加小麦进口的空间较大。我国的小麦贸易可以进口为主,注意分散进口来源国,以平衡比例过大的大豆进口。

第二,大量进口大豆的趋势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我国具有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在进行大豆出口时要充分发挥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比较优势。从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大豆的进口量保持非常快的增长速度,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巨大是因为国内压榨业对大豆需求旺盛,我国大豆在产量和出油率方面远低于美国,这样使得美国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和价格低而迅速占领了我国大豆市场,大豆进口量从1995年的29.39万吨猛增到2014年的7 140万吨。因此,一方面,我国在大量进口国外优质转基因大豆的同时,要注意分散进口国来源,降低过于集中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进行国产大豆的出口,出口对象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为主,充分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的出口贸易。

第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增加,玉米供大于求,我国玉米的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奶、蛋、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玉米作为饲料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将玉米油添加进汽油以节约能源的新型工艺不断发展,使得玉米作为能源工业原料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这样我国玉米出口量逐年减少,玉米供求逐渐失衡。因此,可以适量增加玉米进口来缓解国内玉米市场供求紧张的局面,有利于稳定玉米市场的价格。

第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多年来,我国大米市场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出口量和进口量都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大米的进出口贸易也主要起着调剂品种余缺的作用。因此,大米要以国内生产满足需求为主,适当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调剂,将我国的大米进口贸易份额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避免大米进口贸易的剧烈波动,保障我国粮食的整体安全。

参考文献: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9)

一、引言

2O世纪8O年代以前,中国一直在推进重工业化,政府的贸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农产品和原料产品创汇来进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业)建设需要的物资。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才调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着重发展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如能源,材料,交通等)。所以,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之前一直高达2O%左右,但1990年之后一直递减,2004年不到5%。更有甚者,2004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46.4亿美元的逆差。至此以后,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农产品现实问题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经济效果。因此,改变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现状

自2007年农产品国际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世界粮食供求偏紧,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以及粮食价格总体持续上涨。

1.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净出口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偏紧,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某些限制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求紧张状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主要粮食进出口仍然保持净出口,特别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供给立足于国内生产,从而化解了世界粮食供求偏紧所带来的贸易压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继续增长,大豆进口突破3000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898万吨。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资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这三大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其中豆油进口量占全球豆油贸易总量的24%。

3.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较快增长

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8年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775.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

4.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增大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2005年和2006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减小,但是2007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又明显增加,逆差达到43.5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出现波动并有增加趋势,这既反映出国内资源和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5.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虽然畜产品对外贸易仍为净进口,但是畜产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额达40.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1.05%。

6.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攀升

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是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07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价格涨幅为国为75.1%,玉米价格涨幅为47.3%。商务部公布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1-11月农产品进口同比价格指数(派氏)为124.6,农产品出口同比价格指数(派氏)为105.9,这显示了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的拉动作用。

三、完善我国过农产品贸易的对策

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也迅速的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如何有效地防止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业国内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1)加大对“绿箱政策”的投入。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六项绿箱措施即政府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计划和支持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以下各项的投入:①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鼓励农业生产的主体(乡镇、村、农民家庭)增加科研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增加科研投入。②加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的投入。开发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建立各级以基地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自我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重点放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上市交易三个环节。

(2)调整“黄箱政策”支出。对于“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该加大以下各项补贴:①增加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种子的补贴,实现区域化统一品种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②增加对农产品营销设施建设的补贴,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的补贴,尤其是新发展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国家应该对这些方面的投资给予补贴资助。

2.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欧盟市场、日本市场一直以来是我国主要的出口领域。目前,要使我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日本市场获取高的利润,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面对日趋制度化的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快我国绿色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弥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贮存技术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每年都造成的大量损失。其次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有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尽快改变农产品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的现状,不断提升中国农产品的档次。同时,引进国外最新的环保技术及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

3.继续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

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应继续发挥其比较优势,在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加以改进。同时,发挥政府服务职能。针对我国农业贸易促进起步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促进工作手段弱等现实情况,进行实地改革。政府不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的具体事务,而是要制定促进此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规政策、提供信息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进出口预警和防御机制、调整国内农业支持体系、研究和制定反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取消对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限制和统一经营,鼓励所有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参与农产品外贸经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促销活动以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农产品的贸易状况的研究,准确的数据收集,并与实际情况进行了联系得出了以下结论:总体上说,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的格局,既受制于与国际因素,也受制于国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国内因素更为重要。政府对农业的国内支持,农业经营,以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要想改变持续几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现象,除了来自于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支持,更要从我们自身做起,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钟卫稼: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改革探索,2007(5)

[2]吕海平陈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3)

[3]马光霞: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大幅下降--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分析评价[J].世界农业,2007(3)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10)

作为一名规划师,笔者着眼在于城镇农贸服务体系的建立,因为这个体系保证了生命的健康,同时也保障了滨海新区这个巨大系统的正常运行。滨海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着,城市定位、城市生活都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必要配套体系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那么终会因为不协调而发生问题。

1 滨海新区农贸市场现状分析

1.1 现状农贸体系

滨海新区现有农贸批发市场1座,主要负责核心区的农贸产品批发供应。正规农贸零售市场57座,其中传统农贸市场45座,综合超市12座,其经营面积均在1000以上。另有几处定时的占道市场。形成了“批发――零售”的二元性结构体系。目前滨海新区农贸市场所经营的农贸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大部分新区市民能够获得满足其需求的购物环境.

1.2 现状主要问题

1.2.1 总体服务能力不足。若新区所有农贸零售市场服务能力均取上限25000人,总服务人口约145万,而至2010年底,新区常住人口约248万,形成了巨大的服务缺口。其结果将导致很大人群得不到服务,同时部分市场超负荷运营。

1.2.2 空间分布不均。滨海新区农贸市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都集中于老城区,中心区新建住区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未及时建设。

1.2.3 配套设施不足。虽然部分市场(如锦州道市场、濒开里市场)建筑规范,配套齐全,但大多数的市场配套是不足,不具备停车条件及公共厕所的配备。

1.2.4 食品安全隐患。部分市场还无法做到“净菜入市”,产生了大量附属垃圾,且得不到及时有效清理。一些市场经营面积局促,过道狭窄,地面湿滑,光线较暗,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2 滨海新区农贸体系建设要求

据了解,在老城区及新建居住区,农贸市场服务均达不到规定的1000至1500米服务半径标准,菜市场服务空白区域较多。日新月异的滨海新区,快节奏的紧张生活将成为一种常态,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节约时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贸服务体系的安全、便捷、周到将成为人们对它的主要要求。

2.1 供给体系的安全要求

农贸产品从田间产出一直到百姓菜篮子里这中间要经历很多环节,虽然农贸产品最终由市场销售出去,但始终是个体对个体的联系模式,这就可能由于监管的不到位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如果采购与销售环节,甚至于生产环节能够适当引入集体运营模式,形成一套严格的标准并加以监管,那么食品安全会得到极大的保证,百姓也才能更加放心。即以集体经营代替个体经营。

2.2 终端销售的便捷要求

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新区,人口年轻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明显,人口结构的不同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如要求农贸市场的营业时间固定并适当延长,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时间要求;缩短在市场内停留的时间以适应未来可能较快的生活节奏。在这一点上,南方城市正在大力推广的生鲜超市就具有一定优势。

2.3 产品涵盖周到全面的要求

滨海新区将成为一座新的移民城市,来自各个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增强他们对新区的认同感才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这对于新区及其个人都有好处。可以考虑建设特色市场,经营各地农贸产品,以满足来自各地区的人口对饮食口味的要求,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区的建设中去。

针对人们的现实需求,现阶段在老城区和新城区应采用不同的规划对策,原住民与大量的外来人口也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

3 滨海新区农贸体系构建

3.1 滨海新区生鲜超市的探讨

生鲜食品超市现阶段可定义为营业面积在800 平方米以上,50% 的营业面积经营生鲜食品,若干年后要与国内和国际的水平相近, 营业面积在1000至2000平米间, 80%的营业面积经营生鲜食品。传统菜市场虽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选择,事实告诉我们, 国内国际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 集市式的菜场供应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副产品供应的安全性, 因为除了交易方式落后不卫生之外,经营者无证照性的个体化, 必然导致交易行为的非规范化和消费者维权难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法进行追索和控制。其经营方式和营业时间都有很大的随意性,与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早已不适应未来新区的发展需要。生鲜超市在滨海新区大行其道将是必然。

3.2 新区农贸体系构架

农贸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要科学谋划的大问题,根据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市民的需求导向分析,建议新区农贸体系采取“批发市场―中心生鲜超市―小区生鲜超市”的三元性结构(见图2),其中中心生鲜超市可包含各地方特色农贸产品供应的职能,由此形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层次需求、安全、便捷的服务体系。

批发市场负责区域内的农贸产品采购与批发供应。中心生鲜超市主要负责居住区一级供应服务,服务人口5-8万人,服务半径2000米,经营范围介于批发市场与小区生鲜超市之间。小区生鲜超市主要负责小区内的农贸产品供应服务,服务人口1-1.5万人,服务半径500米,经营范围主要针对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3.4 新区农贸体系构建方式

滨海新区的农贸体系规划可以大力推进生鲜超市的建设和发展。新区要把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为主而不是发展菜市场为主作为规划的重点, 因为生鲜食品超市的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是从农田源头做起的, 从农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种子、肥料、收割、储存、运输、加工和配送等等整个系列的品质控制,对禽类、畜类、鱼虾类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带有国际性规律的发展方向。

老城区用地紧张,新建占地25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市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还有大量的搭建市场需要改造。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老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结合商业设施建设生鲜超市。

在新建区,目前就应该按照控规用地性质和居住区配套要求新建生鲜超市。要努力实施一个既是延续性又是创新性的实事工程, 即建立以连锁性生鲜超市为销售终端的生鲜食品供应链工程, 以此来带动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来保障新区市民的食品安全性。新区要将超级市场建设到底,加大建设力度,在实施上可以采取政府“ 公益性补贴”超市竞标经营的方法。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篇(1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991.6

816.1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2002-2009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开放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但也给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挑战,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由顺差变逆差(2002-200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是顺差),并呈现一直延续的趋势(见下表2)。

表2 2004-2009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亿美元)逆差

46.4

11.4

6.7

43.7

181.5

113.9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9

分析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进口品种数量增加、消费需求增加以及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仍较弱等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刚性增长和供给增长乏力的共同约束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将保持扩大态势。但对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不必过于敏感中国。要加快实现农产品出口方向的战略转变,努力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由调剂国内市场余缺转变为面向世界大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农产品出口的重点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

1.2.1中国农产品贸易相对优势

目前, 中国农产品贸易品种的格局是:畜产品、水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初级农产品出口在减少,而加工农产品在增加。从市场结构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已经日趋多元化。进入90年代,由于畜产品、水产品出口出现了强劲,中国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使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已经从 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05.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17%,上升到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现状,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6.33%。中国畜产品、干豆、水产品、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进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进口中居前十位;茶叶、水果、干豆、坚果、蔬菜、水产品和食用油籽等农产品出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出口中居前十位(见下表3)。

表3 2008年

中国分类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出口

进口

产品

位次

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

产品

位次

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

茶叶

3

14.43

畜产品

10

3.07

水果

8

3.58

干豆

10

2.70

干豆

3

11.50

水产品

6

4.76

坚果

6

4.67

食用油籽

1

44.60

蔬菜

3

11.19

植物油

1

10.68

水产品

1

11.17

食糖

6

3.62

食用油籽

7

0.91

棉花

1

43.9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2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WTO框架下我国的农业既会迎来机遇也会面对挑战,虽然WTO会对中国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2.1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专业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环境下,势必会带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1)入世可以享受 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 ,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回到了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直接享受到100多个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减幅在40%左右,同时还要取消有关非关税的歧视性规定。我国农产品出口不再受高关税和非关税的歧视性的限制,同时还扩大了农产品出口份额。这对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和促进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2)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国。此外,加入WTO有利于中国参照国际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1]。

(3)可以促进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

加入WTO后,可以促使我们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培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素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政府的调控与服务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中国将不再仅是国际贸易的执行者,而且将有资格参与农业多边贸易规则的协商与制定。这样,中国就有资格提出有利于我国的贸易规则,保护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序竞争,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2]。

2.2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挑战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入世前中美两国签订农产品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在入世后逐年降低农产品关税(见下表4)。

表4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减让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农产品关税减让百分比

21.30%

19.90%

15.80%

15.50%

15.50%

15.50%

15.20%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2002-2008

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国外农产品将涌进中国市场,将使我国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的冲击,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1)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简陋农产品贸易现状,科技含量较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并且大多数的农产品质量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势必会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和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比例,导致出口不断减少,进口不断增加。

(2)入世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会逐步放开经营,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农产品行业将接受国内外市场的严格挑站,物美价廉的绿色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而现在中国农产品质量低、品种少、层次低,已严重不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者需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急需解决的事情,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地位。

(3)对农业就业的影响

我国在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国外农业产业的冲击农产品贸易现状,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落后产能部门的淘汰,农业生产部门的部分收缩,这就会造成食品制造业等部门劳动力的失业,并且农村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较高,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减让和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承诺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入世前中国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非关税措施调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加入WTO后,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只能转化为相关的等效关税之后,按规定削减[3]中国。关税减让一旦实施, 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政策手段就会丧失,国内市场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廉价优质商品的冲击, 为国外农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进而对我国农业形成更大的挑战。

3 入世后中国农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不仅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为迎接WTO 给中国农业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保护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增长,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农业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和劳动生产率低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现状,根据我国农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我国对农业投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农业基础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与民间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确保农业的产业化,优质化增长。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关系到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入世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实力。

(4)积极应对国际上农业保护政策

入世后农产品贸易现状,高关税政策会逐渐被取消,但替代它的是绿色壁垒,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利益,都采取绿色壁垒,抵制我国农产品进入,我们必须建立相关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检与认证体系,以应对国际上的农业保护措施。

(5)加快农业集团化经营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经营将是加入WTO 之后,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农业的集团化经营旨在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创建规模化生产基地, 通过合并、合作的方式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并严格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 巩固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体系, 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结 论

受近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贸易环境呈现出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日益增高,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的格局依然复杂多变,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仍然存在。中国应加强对国内农业支持,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