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31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1)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O5~2006-02住院的病人共18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手术,,其中子宫全切除术为5O例,卵巢囊肿切除术为20例,子宫次切除术11O例,年龄16~68(34士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9O例,对照组9O例,两组年龄、症状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旁进行上下床指导护理,方法是:①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早期活动目的,不要因为疼痛惧怕离床。活动不会将缝合的伤口撕开,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早日排气。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早期离床活动。②根据术后麻醉方式不同,选择患者术后平卧6~24h后取半卧位,先将床头抬高3O°,病人无头晕症状后床头依次抬高至6O°。③病人取侧卧位,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防止因起床重力作用引起静脉回血,影响输液速度,屈膝移向床边,双腿下垂坐于床边15~20min,同时作深呼吸运动,以减轻紧张心理。④病人无头晕、恶心、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后方可离床活动,双手按于腹部伤口位置,身体前屈后逐渐伸直,活动范围由床周边缘逐渐扩大,活动时间长短要根据病人体质增减。⑤活动结束后上床指导:首先将病人床头抬高6O°,靠床头坐于床边,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侧卧于床边,将下垂的外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逐渐下降床头,高度至45°,随着下降的幅度,逐渐内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身体侧卧于床边,平稳后病人可床上自主。

2结果

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由于平卧时间较长,肠蠕动功能障碍,引起腹胀、腰酸背痛等不舒适感,延长进食时间,不利于术后康复。临床上采用早期更换自由、早期离床活动的特殊护理方法。

结果表明:两组资料未通过特殊护理方法指导前,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不适率37.8%,对照组为88.9%.差异有显着意义(P

3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妇科病人的特殊性,均为女性,心理比较脆弱,这就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宣教指导工作,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所以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临床工作的首优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何指导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有效正确地上下床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的心理状况、切口痛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也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病人腰酸背痛,早期协助改变多种卧位方式,可以避免肢体牵拉、伸长,缓解上述症状。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早期离床活动用于预防术后腰酸背痛、腹胀、切口痛、虚脱效果明显,实验组因术后离床引起的切口痛、虚脱无一例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保证。综上所述,采用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康复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81-02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将当前的科研结论、护理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完美需求结合,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制定护理计划,以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它包含了3个要素:①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②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③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学科才能进步。同时,专业护理人员的经验积累也是护理实践不可缺少的财富。整体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循证护理的基本出发点,如果只注重统一化的所谓最佳行为。就会忽视个体化的护理。

压疮又名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容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加之全身营养不良而致溃烂和坏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压力、剪切力及摩擦力、局部潮湿等。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增加病人和家属负担,有的还会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压疮的预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尤其在肿瘤科,由于病人病程长、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消瘦、低蛋白等易发生压疮。

我科为综合病房,每年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大部分为卧床老年患者,为了探讨压疮的预防,减少患者住院日期和医疗费用,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202名卧床老年患者运用了循证护理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卧床老年患者118例,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3岁,采用传统压疮护理方法,压疮发生了3例。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卧床老年患者202例为循证护理组,其中男120例,女82例,年龄64~90岁,平均年龄77岁,除入院时带入压疮2例,未发生压疮。

1.2 具体措施:①评估易患压疮的因素。积极评估患者身体情况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为waterlow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分[1],分值越大,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对分值较大的(11~20)分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使用评分法,对高危患者采取措施后,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②心理护理:对于心理压力大或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教育陪护人员用亲情和爱心关照老年患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减轻局部压力:压力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使用糜子床垫,既有利于分解压力,消除摩擦力,又有利于受压部位保持清洁干燥。有研究发现,如果70mmHg的压力持续2h,可能引起细胞不可逆的变化。对于易发压疮的高危患者,每2h翻身左或右斜30°,注意保证躯体稳定及垫空骨突部位,并尽量采用水平,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应避免90°翻身,并应保持床铺于身体呈45°,背部垫软枕,使一部分重心落在软枕上;使用轮椅的患者,椅垫为充气及交替充气垫。使用足跟及肘部保护器,要增进和鼓励患者活动。④加强营养: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重要内因之一,改善营养状况,合理补充营养成分,动态监测营养情况,为控制压疮演变及创面愈合提供条件,老年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减弱,食量减少,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要改善老年患者的饮食,给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多维生素饮食,不能口服者,可给以静脉补充,昏迷患者给以鼻饲,以达到营养预防压疮的目的。⑤局部按摩:对体质差或卧床不能活动的患者,在压疮易发部位和受压部位,采取无损伤性轻按摩,避免拿捏按摩[3];对皮肤压红处禁按摩,避免继续受压,可局部置冰袋冷敷,也可涂红花油或乙醇[4]。⑥对带入压疮,创面外敷金因肽及胰岛素,每日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金因肽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是压疮治疗中的新药物;胰岛素具有增进骨骼、肌肉对糖的利用,降低蛋白酶活性,促进糖元合成,使蛋白、脂肪合成增加;红外线照射有助于组织吸收渗液,改善局部供血。⑦在做好压疮护理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压疮的部位、大小及营养情况制订出最佳护理计划,做到局部护理与全身护理相结合。⑧清除创面坏死组织,表面有脓性物时,用0.9%氯化钠冲洗,无感染则不用抗生素。⑨积极处置原发病,如:稳定脊柱骨折、控制糖尿病血糖等,为压疮护理创造条件。

2 讨论

2.1 提出护理问题:压疮的产生: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5]。在护理卧床老年患者时,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减轻压力。另一原因为温度升高[6],皮肤温度每升高1°C能增加组织代谢和氧需的10%。当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任何温度的升高都将增加组织产生压疮的易发性。压疮是卧床老年患者护理中极为棘手的并发症,有资料统计:71%的压疮出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卧床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压疮,不但影响疾病康复,还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痛苦。因此,为了更好的制订预防压疮的最佳方案,我们采取了循证护理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护理问题。如:①卧床老年患者易发生压疮的因素;②卧床老年患者易发生压疮的部位;③如何减轻局部压力并降低局部温度;④怎样做好心理护理。

2.2 完善护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根据临床提出的护理问题和有关实证,评审有关资料,学习成熟经验,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组织认真实施。在预防压疮的护理中做到入院评估常规化、难免压疮患者报告制度化。实施护理计划过程中,不断评估病征,随时修改计划,使压疮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

3 体会

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需要丰富的理论资源及实践验证,强调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患者需求相结合,将理论优化综合应用于实践;同时注重护理评价和质量监测,并在实施过程中激发团队精神和协作气氛,同时它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有效地提高了护理的整体水平和护理质量,节约了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 Waterlow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11

[2] 张长惠.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压疮.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2

[3] 曹顺华,余小萍.老年人压疮的形成与防治措施的进展[J].上海护理,2005.5(4).52

[4] 李晓蓉.循证护理在骨科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14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3)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卧床患者;生物反馈 ;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卧床的患者,常由于疾病、饮食、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功能性便秘。便秘可使含氨胺类和其他有毒物质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促进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粪性溃疡、肠梗阻、尿潴留,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至猝死等[1]。如何根据病人产生便秘的具体因素和临床表现实施有效护理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卧床72小时以上同时发生功能性便秘的患者130例。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为: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2]。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5例,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55~88岁;对照组65例,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53~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 05)。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加腹部按摩;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叩击震动。(1)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训练有意识的定时排便及提供有利于排便的体位与环境等[3]。(2)腹部按摩方法如下:依结肠走向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做环形按摩,起到刺激肠蠕动的作用。每日清晨饮水后30min及餐后30min做腹部按摩1次,每次10~15min。(3)叩击接头震动方法如下:利用多频震动排痰的叩击和震动原理,采用叩击加229型号叩击头分别于早餐后1. 5小时和下午时间;患者取舒适侧卧位;部位:从尾底到腰椎,每侧叩击和震动5min,频率10~30CPS。

1. 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人自入院后即开始观察并记录排便及便秘的发生情况,并于入院后第7天和第14天对两组病人的便秘发生情况及排便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显效:24h内排便,大便性状正常;有效:72h内排便,大便性状正常;无效:72h后排便,大便干结难排。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 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 05为检验标准,P

2 结 果

二组患者经治疗一周、二周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表2。表1 入院后第1周两组便秘病人排便效果比较表2 入院后第2周两组便秘病人排便效果比较

3 讨 论

功能性便秘由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而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长期便秘及滥用泻剂所带来的危害,长期的便秘使结肠憩室、肛周病变等的发病率增加,又可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致死率,同时还增加了女性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危险性[4],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治疗功能性便秘,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重点。

林庆等[5]研究认为,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除了传统的增加食物纤维及水的摄量、定时排便、药物等治疗方法以外,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明显。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专门的设备仪器,将与生理活动有关的某些生物学信息加以放大处理,转换成易于识别的信号,患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并根据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压力和肌电图案而做出正常的排便动作。经过反复训练,重返生物反馈通路,最终掌握正确的排便动作。

中医传统疗法推拿也是非药物疗法,采用生物反馈结合推拿的方法使其治疗优势互补,同时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危害。胡学军[6]等研究认为;按摩运动疗法及饮食行为、排便行为干预可以减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在不用泻剂的情况下,运动按摩及行为干预2~3周,指导患者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加肠蠕动和肌张力,促进排便。对长期卧床者,可经常做主动收腹运动和提肛肌运动,可促使降结肠的内容物向下移动并可增加腹压,促进排便。配合多食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的食物,以增加肠蠕动,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对卧床患者便秘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已有相关报道。于淑燕等[7]提出,采用健康教育路径的方法,制定健康教育的路线图式,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进行连续、动态、有针对性的规范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出可以显著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综合上述学者的诸多观点和方法,可以认为,功能性便秘是老年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运动按摩等虽能改善便秘的症状,但存在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行为干预能力、患者的理解和主动配合能力等问题,如何能解决上述矛盾,使卧床患者在卧床期间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模式,值得我们探讨。

呼吸科以老年慢性肺心病卧床患者为主,为了降低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临床上采了多种方法,包括:应用各种缓泻剂、调整饮食、用开塞露或甘油低压灌肠、人工排便、针灸等,但不是疗效不理想,就是操作繁琐,护士及病人不易掌握,或者药物气味太重,患者难以接受,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而中止。由于呼吸科的护理人员在对肺部感染的患者作治疗时,发现经使用震动排痰治疗的患者便秘发生的比率明显下降。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由于心肺功能失代偿及右心衰竭所致的体循环淤血,使胃肠粘膜充血、水肿、肠壁平滑肌肌力减低,加之老年人肠管分泌液减少,肠管张力,蠕动减弱,粪便的传输减慢。(2)长期或大量应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肠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阿片类)、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的药物(如钙通道阻制剂)及抗胆碱能药物,均可导致医源性便秘。(3)患者食欲差,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中纤维素及含渣物少,对肠道蠕动的刺激减弱。(4)病史较久,长期受病痛折磨,精神压力大,是导致便秘的精神因素。(5)即使轻微的用力排便,都会使患者喘憋,心慌症状加重,由于惧怕心理,无意中减少了排便次数。加之长期卧床,使便秘与肺心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胃肠动力学是近年发展最快,被认为可能揭示胃肠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学者们因此对长期卧床导致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发现。首先,功能性便秘患者通常都表现出结肠的高振幅蠕动性收缩(HAPCs)数量显著降低,也可表现为其幅度的下降和持续时间的缩短,这就提示了结肠推进性活动受损,其次,功能性便秘患者全部结肠节段在进食后对其内容物的动力反应(如胃结肠反应)比正常人迟钝或缺如,这说明肠总体上对物理性(食物)刺激的反应存在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腰骶部位的叩击和震动可改变腹压,并协调和增强直肠复合运动,反射性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松弛,随后肛门外括约肌也自主性松弛,对粪便顺利排出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将振动排痰机的叩击和振动原理应用于治疗和缓解卧床患者便秘中,可认为是生物反馈的一种生物行为疗法,它是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把一些不能或不易被人体感知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可被或易被感知的信息,然后利用生物反馈机制,让患者根据其观察到的自身生理活动信息来调整生理活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振动排痰机在临床应用有多种工作模式:(1)振动;(2)叩击;(3)振动和叩击相结合。振动排痰机有很好的深穿透性,使用频率和人体组织的自然频率接近,能很好传导到肺的深部组织,广泛作用于中小气道,排除痰液,改善肺通气,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它在排痰方面的功效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认可。受其启发,可利用G5振动排痰机的深穿透性,使用频率和人体组织的自然频率接近的特点,将其广泛作用于胃肠的深部组织组织。由于G5振动排痰机低频振动接近人体的固有频率,可通过反射调节,使中枢受到抑制,从而使位于降结肠和直肠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制,最终使降结肠,直肠蠕动增加,肛门内括约肌松弛,为粪便的排队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接近人体的固有频率叩击时产生的垂直向下的力,可明显改变腹压,并协调和增强直肠复合运动(RMC),这种腹压的增加和RMC的增强,能反射性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松弛,随后肛门外括约肌也自主性松弛,使粪便顺利排出。同时叩击与震动本身也是使患者被动运动的过程,其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和垂直固有频率又可能对大小肠所固有的运动方向产生影响,同时腹腔和盆腔为一大腔,压力较为恒定,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势必改变系统内能,转移局部压力,从而激荡体内器官,当胃肠受到激荡时其肠道便会因机械性的压力作用而发生形变或位移。加上激荡后,胃肠本身的蠕动,即胃肠动力势必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叩击与震动对胃肠功能(动力)的影响是直接、特殊和无可替代的。

我们目前采用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相应护理来缓解老年卧床患者功能性便秘的症状,并与传统护理干预方法对比,效果显著。综合有关文献和本组病例的治疗情况,我们认为,老年慢性肺心病卧床便秘患者的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相应护理,近期疗效满意,它具有相对非侵入性,易忍受,费用低等优点。本研究项目可为卧床患者预防便秘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提供实用价值的借鉴,为临床护理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燕平,任利群.老年卧床病人便秘的循证护理[J].现代医学,2007,35(1):57-58.

[2]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3] 孟 清,崔丽君.护理干预对肛门直肠病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4):356-357.

[4] 郑 树.大肠癌高发现场病因筛查方法及早诊早治研究[J].中国肿瘤,1996,5(5):18-19.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4)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肺部病变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伴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结核咯血因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潜在危险因素而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快速、有效的让病人停止咯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除了遵医嘱正规应用抗痨药和止血药物外,指导督促病人的生活护理及要求病人卧床休息是止血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接收肺结核伴咯血病人住院时除对其进行肺结核病人的常规健康宣教外,更重要的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饮食的要求,训练病人床上的生活习惯,排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止血的效果,缩短咯血时间,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化刺激和不必要的损耗,减轻了家人担忧,树立和帮助病人和家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0年1-12月份,在我院呼吸结核科住院的肺结核伴大咯血病人100例,随机选出59例患者为“绝对卧床休息”指导组,男性43例,女性16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8±0.5岁,有家属陪护的47例,无陪护的12例。对照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5±0.5岁,32例有家属陪护,9例无陪护

1.2方法:两组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在院期间都接受正规的抗痨化疗和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小剂量使用镇静剂,止咳药,禁用吗啡,咯血病人静卧休息,进行卫生宣教,告知咯血时不要紧张,不要因怕咯血而憋住不咳[1]。咯血时暂禁饮食,症状稳定后选温凉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嘱多饮水、多食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咯血停止七天后无并发症可下床活动[3]。

对照组按常规遵医嘱用药,不强调卧床休息,指导组除常规遵医嘱用药外,还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大咯血时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咯血病人习惯在床上使用便器等。

1.3标准与评价:

1.3.1绝对卧床休息的评价:由专业主管护士对咯血病人进行询问:①您是否按正规化疗,定时足(定)量服用抗痨药。②是否按要求卧床休息。③是否下床活动。④是否习惯床上使用便器。⑤是否有专人陪护。

1.3.2评价标准:指导组:咯血期间一切生活都在床上,由专人护理,禁止一切活动。对照组:咯血期间无专人护理,有下床活动行为或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自行(会陪护下)去厕所解便。

1.3.3(止血)效果的评价:①咯血量由多到少,从大到中到小到无。②咯血的时间间隔变长或者咯血停止。③痰血的颜色由红变暗。④痰染血越来越少。⑤一周内能控制血痰。⑥咯血无好转。

2结果

2.1两组咯血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及住院经费的比较

3讨论

3.1指导咯血病人卧床,一定要做好咯血病人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在咯血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同时要重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4],避免一直处于高度应急状态,积极沟通,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生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肺结核病人的双肺在长期病变中会逐渐纤维化,咳嗽、咯血等机械性局部收缩会牵扯肺组织,可造成机戒性损伤使血管破裂出血。

3.3有时并非病变直接侵蚀血管,而是血管在病变受损的基础上突然受到剧烈的阵咳受振等外因而断裂致出血。

3.4咯血可发生在病灶的好转及进展期,甚至病灶吸收好转以及已经钙化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咯血。

3.5肺结核病人咯血的原因有①结核病灶进展血管受损;②炎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痰血或痰染血;③钙石的刺激及瘢痕收缩;④肺结核及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结核性支扩;⑤空洞型肺结核的咯血,血管弹力受破坏形成血管瘤破裂;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死菌解体游离;⑦肺结核合并血管畸形,曲张、瘘。

3.6咯血的多少与肺部的病变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本文肺结核伴大咯血的纳入标准是一次咯血量在200ML以上或24小时咯血量在600ML以上[5],绝对卧床休息是指患者的一切治疗行为及生活行为均在床上进行。

4小结

通过两组病人的观察比较,指导组病人的咯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周期短,住院经费较低都是对照组不能比拟的。咯血期间的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了肺外界活动对肺部活动度的影响,降低肺血管因受运动牵拉或者挤压等不良刺激所致的破裂而出血,致咯血率降低,大大减少因咯血窒息死亡率,减少了对病人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结核病治疗。同时,绝对卧床休息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少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各种并发症[6]。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卫生宣教,积极主动进行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在病人心里的信誉度,增加病人自觉性,使病人遵医嘱行为维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咯血病人的卧床休息率,最终达到止血目的。

参考文献

[1]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5页

[2]内科护理学 第三版 尤黎明 第75页

[3]专科护理常规 重庆市卫生局护理常规指导手册 第4页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71―02

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从其发病原因角度考虑的,目前世界上公认持续性压力是产生褥疮的最主要原因。相关资料表明,长期卧床者50%以上不是死于其原发病,而是死于褥疮导致的严重感染。褥疮一旦形成,轻则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疾病的治疗;重则可继发感染,并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预防褥疮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一旦得了褥疮就很难治愈,而且对病人来说很痛苦,预防褥疮除了翻身等常规护理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特制的垫子,目前市场上防褥疮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气垫,使用气垫仍需两小时翻身一次,比较便宜,但效果一般,而且比较费电,容易坏,国外用的比较多的是医用羊皮垫,可以8―10小时翻身一次,但价格比较贵,在中小城市很难买到。我科是基层医院的神经内科,多年来,在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过程中使用油菜籽垫预防褥疮,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如何应用油菜籽垫预防褥疮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患者150人,其中肢体瘫痪卧床患者62人,平均住院卧床天数是50天,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护理这些患者的过程中,我科使用自创自制的油菜籽垫预防褥疮,取得很好效果,无一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褥疮。

2 制作和使用方法

用纯棉床单或棉布缝制一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袋子,选用无杂质的普通油菜籽100斤左右,装入袋子中,封口,将油菜籽袋似褥子样平铺在床垫上,并用双手均匀的摊平油菜籽,要求厚度大约是5―6cm.。再在垫子上铺上床单即可,床单不可铺多层或过厚,以免影响效果,也可根据需要缝制较小的,仅供局部使用的垫子。

3 优点

价廉,多数患者能接受,吸潮防湿,干爽清洁,冬暖夏凉,具有透气性能好等优点,并且随着患者肢体活动或翻身时,油菜籽自然攒动,起到轻微按摩作用。同时有防止静电,舒缓压力等保健作用。使用后对患者单位面积的体重压力可以减少50%以上。长期卧这种床垫后,全身皮肤完好,无一例褥疮发生,通过临床试验证明,这是预防褥疮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4 褥疮的预防

4.1 首先应更换:使用油菜籽垫子后,翻身时间可适当延长,白天2―3小时翻身一次,夜间4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避免拖、拉、推的动作。正常人即使每天较长时间卧床也不会发生褥疮,卧床病人之所以容易发生褥疮,与病人长时间没有改变密切相关,所以,对于瘫痪或床上活动困难的病人,要制定具体的翻身计划以定时翻身很重要。

4.2第二是局部按摩。 对于受压的骨突部位,在翻身时应给予一定的按摩,尤其是发现受压皮肤出现硬结时,要在减压的同时给予50%酒精局部按摩。按摩时不要用手指,要用手掌的大、小鱼际肌(即拇指和小指下方的两块肌肉),注意不要和按摩处的皮肤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每个部位每次按摩3-5分钟。

4.3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皮肤受到污物的刺激,如有大小便污染时,必须随时进行清洗和更换尿垫,以保护皮肤免受刺激。床铺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被服污染要及时更换。

4.4 增加营养的摄入 长期卧床者或病重者,应注意全身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鼓励多进食,不能自理者应及时、按时喂水、喂食,加强饮食护理,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总之,长期卧床患者要减少并发症,预防是关键,护理人员要做到六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按摩,护理褥疮的过程中,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全身营养。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只要用心细致的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同时要求我们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预防工作。护理人员要认识到做好褥疮预防工作不仅是对备受身心困扰的瘫痪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怀,对病人人格的尊重,也是护理人员伦理道德和良好素质的体现。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27-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61

褥疮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等软组织溃烂和坏死性病变,其多是由局部受压,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进而诱发组织细胞持续性缺氧所致[1]。老年患者一旦发生褥疮,不但影响固有疾病的康复,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甚至诱发严重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针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褥疮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褥疮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对6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实施褥疮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长期卧床老年并发褥疮病例共60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褥疮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8~87岁,平均(83.4±6.8)岁;卧床时间1~13年,平均(6.3±0.8)年;褥疮临床分期:Ⅰ期28例,Ⅱ期17例,Ⅲ期及Ⅳ期共15例;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36例,股骨头坏死6例,恶性肿瘤5例,其他疾病13例。

1.2 褥疮临床分期

根据患者褥疮症状的不同,临床上将褥疮分为瘀血红润期(Ⅰ期)、炎性浸润期(Ⅱ期)、浅度溃疡期(Ⅲ期)及溃疡期(Ⅳ期)四期。

1.3 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康复状况,对60例长期卧床并发褥疮的老年患者实施针对性的褥疮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3.1 心理护理 并发褥疮的老年患者多会伴随大小便失禁,并且褥疮常会散发出异味,患者难免会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随时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耐心为老人讲解褥疮的产生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3.2 加强饮食指导及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鼓励患者多食鱼、肉、新鲜蔬菜及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定时帮助患者做翻身动作,2 h/次。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翻身时间和皮肤颜色变化,针对患者易发生褥疮的身体部位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垫气圈、棉垫等),每日要为患者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1.3.3 褥疮各分期护理干预措施 (1)Ⅰ期护理方法:将爽身粉或炉甘石涂抹于皮肤肿、红、热、痛或麻处,以减少局部摩擦。严禁为患者按摩,避免软组织损伤恶化[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2)Ⅱ期护理方法:使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清洗创口,以避免创口继续恶化扩大。患者若出现水疱,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于水疱边缘行消毒工作后,将水疱中的液体抽出,将碘酊(2%)涂抹于创面,配合使用红外灯照射创面进行杀菌,最后选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3]。在整个水疱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水疱表皮的完整性,以避免发生水疱感染。(3)Ⅲ期和Ⅳ期护理方法:患者创口行常规消毒后,将磺胺嘧啶因软膏涂抹于患者创面,并配合红外灯照射杀菌,3~4次/d,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创面的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褥疮各分期症状改善情况,对6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1)Ⅰ期: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或麻症状全部消退为痊愈;以患者皮肤肿、红症状消退,热、痛症状显著减轻为显效;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症状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症状均无任何改善为无效。(2)Ⅱ期: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为痊愈;以渗出消失,患者皮肤疼痛、紫红、硬结及水疱等症状得到显著好转为显效;以患者渗出、疼痛、紫红、硬结及水疱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病情甚至出现恶化为无效。(3)Ⅲ期和Ⅳ期:以患者溃疡结痴并脱落,皮肤局部组织得到修复为痊愈;以患者溃疡结痴为显效;以患者溃疡面积有所减少为有效;以患者溃疡无任何好转,甚至溃疡程度出现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60例患者中,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愈显例数为53例,其中Ⅰ期愈显率为96.4%,总有效率100%;Ⅱ期愈显率为88.2%,总有效率100%;Ⅲ期和Ⅳ期愈显率为86.7%,总有效率93.3%。

2.2 护理满意度调查

经治疗、护理干预后,在出院前1 d,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三个级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42例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17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8.3%。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褥疮在老年病患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功能的衰退,皮肤代谢功能较低,加之有些老年患者需长期卧床,导致老年患者成为褥疮发生的高危人群[4-5]。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褥疮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对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通过制定分阶段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了褥疮防治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还通过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护理等宣教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褥疮防治的认识,促进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配合度,同时还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提高了患者护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总而言之,在临床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加强褥疮基础护理的同时,还应根据褥疮发病各阶段的病理特点,采取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彭均,王颖.压疮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0,27(7A):987-988.

[2]查云飞.老年患者的褥疮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31-132.

[3]易容.卧床患者并发褥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151-152.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7)

        体位一般是指人的身体位置和姿势,应用在临床上是指根据治疗、护理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1]适当的体位对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减少疲劳均有良好的作用[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回病房共需采取三种体位:麻醉侧卧位、膀胱截石位及水平仰卧位。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ransurethral resectionof prostate,TuRP)已被公认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要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根据医疗需要,实施规范的体位护理。我院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共开展此类手术3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如何快速

        1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65~83 岁, 平均74岁。手术时间55~160 分钟,平均102.5 分钟。

        2体位护理

        2.1 术前体位护理:体位训练  体位训练包括两种体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的侧卧位、手术中的膀胱截石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患者需采取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这种特殊的体位,在没有进行体位训练的情况下,患者在穿刺准备时很难主动摆放。巡回护士应将体位训练作为术前访视的重点。术前一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术中需要采用的三种体位以及这三种体位的目的,取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再指导患者分别进行体位的训练。训练方法为:巡回护士一边讲解体位配合的步骤和要点,一边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训练,患者侧卧后,巡回护士站在病床旁,协助患者屈躯、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脊突间隙张开,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于手术台边沿,避免前俯或后仰。老年人活动比较迟缓,巡回护士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反复训练,直到患者能主动配合为止。在训练膀胱截石位时,告诉患者要全身放松,不要因感体位的不雅而拒绝训练。

        2.2术中体位护理

        2.2.1 麻醉侧卧位的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先取仰卧位,在腰至肩下垫一长1.5米的过床单,便于术后过床;臀部平手术床背板与腿板分折处,这样既方便麻醉后摆截石位又能避免多次搬动后麻醉管的脱落。做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后,根据病情取左或右侧卧位,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

巡回护士告知患者此时应取侧卧位,让患者尽量自主摆放已经训练过的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并给予协助,尽量显露椎间隙;穿刺过程中,护士站在患者的腹侧进行床旁照顾,并协助固定穿刺体位,嘱患者若有不适可立即说明但不要移动身体,防止穿刺针断折。穿刺中,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必要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3]。在向硬脊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做深呼吸。置管并妥善固定后,协助患者恢复仰卧位。在恢复仰卧位及随后的调整手术体位的过程中,巡回护士都要协助麻醉师保护好背部的穿刺部位,避免导管脱出。在麻醉医师利用患者的体位变化来达到阻滞平面的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并妥善固定患者的四肢,防止患者滑跌。

 2.2.2膀胱截石位的护理:椎管内麻醉穿刺成功,患者恢复仰卧位,双上肢外展放置托手架上,外展不能大于90。,因前列腺电切术术中需用大量的电切液冲注,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寒颤,影响手术进程,我们将特制的腿套套在患者双下肢,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将支托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床上,根据病人的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托腿板支托病人小腿肌肉丰满的部位,并在托腿板与腿之间垫上柔软的啫喱垫,防止压伤皮肤。托板关节端朝向胭窝,两腿分开 80~90°,使病人呈髋关节屈曲90~100°,外展45°,膝关节弯曲90~100°,小腿处于水平位。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脱位,摆放时动作应轻柔,不可强力拖拉,用约束带固定小腿,松紧适宜,固定后,检查患者的臀部是否到达手术床中段的下缘,操纵手术床,将手术床的床尾卸下。术中应注意保持患者舒适、安全, 定时观察受压部位,给予手法按摩。

        2.3术后体位护理:手术结束后及时恢复平卧位,将平车移至手术床旁,与手术床平齐靠近,整理并理顺好各种管道后由3-4名医护人员借助过床单一起平抬至平车上,过床后再次检查各种管道的通畅情况,保持膀胱冲洗液的通畅及速度。

        3讨论

        一个良好的体位,就是人体各部位的位置所处的状态能保持各组相拮的肌群作用平衡,没有过度伸张或屈曲;各关节、韧带也能相应地保持稳定,不受过分牵扯 [4]。体位护理是临床重要的护理工作之一,是保障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正确的体位与姿势可以使患者放松肌肉,减轻局部受压,避免因体位不当给患者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同时有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感觉降低,术中给予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增加患者舒适感。患者过床后要立即检查输液管、导尿管及膀胱冲洗管有无脱落、扭曲,并注意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感受。保持患者身体各部位呈舒适姿势。本组病例,我们给予合理舒适的体位摆放,减轻了体位护理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损害,无1例发生因体位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黄永禧,王宁华,周某望.康复护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53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8)

1.1 利用良好的首因效应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安全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应用,配合以微笑服务,体贴的照顾、温暖的语言,让患者在和谐、信赖的心理状态下恢复;

1.2 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知识的教育,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制定长期的护理计划,使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2 优质基础护理策略

2.1 要注重患者的卫生保健,对其病室应定期进行彻底清理,患者的皮肤、足部、手部、口腔等每日都应进行整洁。

2.2 维持患者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以促进其康复。

2.3 应指导患者如何进行饮食,在用餐之前应先洗手,可应用枕头等物帮助托住患者的背部,用餐时应注意调节好姿势,也可使用侧卧位的进行饮食。

2.4 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取,要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对其进行饮食指导,既保证有充分的营养,又要预防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类的疾病发生。

2.5 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定期进行清理,并应保障患者的各项安全,调整好患者床护栏的高度,以保护患者的安全。根据患者的日常习惯辅助其进行护理工作,患者的各项用品应整理好放置规定的位置,方便应用。3 护理策略

3.1 预防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或体质虚弱的病人,痰液不容易咳出,可引起肺部感染,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还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应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做深呼吸或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痰液粘稠者可以行雾化吸入。

3.2 预防尿路感染 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并发尿储留或尿失禁,导致泌尿系感染。在护理过程中,排尿时按压下腹部帮助排尿及减少残余尿,可进行下腹部热敷法、按摩法等,必要时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从而减少尿路感染。

3.3 预防便秘 长期卧床的病人运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用力排便容易造成脑血管疾病,所以应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排便时按摩下腹部,或口服缓泻剂以防便秘的发生。

3.4 预防褥疮 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严重并发症,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经久不改变,使局部组织受压过久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营养不良而形成,局部护理可用15%红花酒精按摩受压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消瘦的患者局部可垫棉圈、气垫,有条件者可睡气热床。如患者不能进行活动,需绝对卧床,应对其进行定期翻身、按摩等护理措施,并对其的受压皮肤处进行观察,出现问题给予解决。

3.5 预防足下垂 可用外物进行托垫,以让其肢体保持一个舒服的,如在冬季应进行足部的保暖工作,并注意不可让其受到压迫,患者还应进行下肢的锻炼,可让患者自行或患者家属帮助其进行关节的锻炼,避免其关节出现僵直等并发症。

3.6 避免患者的膝关节出现畸形的并发症 在患者的膝关节之下放置一个舒适的垫子,以保护患者的膝关节。4 长期卧床患者护理策略

4.1 患者平卧时,在肩关节下方放垫子,以防止肩关节脱位;腿、臀外侧放毛巾卷,防止关节外展、外旋。

4.2 偏瘫病人健侧卧时:在患侧上肢内收于胸肘下放置垫子;患例下肢屈曲,腿下放置垫子;背后放置枕头,防止躯干痉挛。

4.3 偏瘫病人患侧卧时:患侧上肢伸展位,健侧上肢屈曲于胸,患侧下肢屈曲,足下放置垫子。

4.4 患者半坐位时:两臂离开躯干、上肢微屈,肘部下放置垫子,防止肩关节内收畸形。5 促进患者功能训练策略

为了防止患者关节僵直、肌肉萎缩、废用性变,运动是保证康复期到来时关节活动的重要条件。

5.1 被动运动方法适合病人不能进行主动运动时,进行床上被动操的锻练方法,通过对各关节(上肢:肩、肘、腕、指各关节;下肢:髓、膝、踝、趾各关节)、各方向的活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至小关节,运动幅度(屈、伸、旋)从小到大;各关节各方向运动3-5遍,每日l-2次;速度宜缓慢,手法宜轻柔,循序渐进同时配合按摩;

5.2 主动运动方法: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不限制活动的部位都要保持主动活动,进行锻练。因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是保持关节软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是预防关节面发生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6 必须重视的几个要点

6.1 口腔护理的重要作用 患者因为需要长期卧床,其口腔中会有很多的细菌,故应做好各项护理工作,避免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9)

1 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

1.1的改变,患者卧床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排便姿势改变导致排便困难,加重便秘的发生。骨科卧床患者便秘多属于因结肠或直肠的生理功能障碍而引起;

1.2排便的不适应 骨科卧床病人对床上排便有顾虑,羞于床上排便,以致尽量抑制排便;同时粪便在大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致粪便干燥,可引起便秘。

1.3精神因素 骨科病人多为意外伤害,受伤突然和担心预后,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导致便秘。

1.4 生理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骨科高龄患者人数明显增加,体质虚弱,组织器官功能下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

1.5既往有便秘史 入院前就有经常抑制便意或便秘史,未意识到及时排便的重要性。

1.6药物因素 骨科手术多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及部分病人在术后使用止痛泵,麻醉剂使排便中枢活动发生抑制不能形成排便反射。

1.7缺乏相关知识,便秘虽是一种病症,但人们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便秘是患者自身的问题,不是护理不当的问题,所以缺乏早期干预措施。

2 便秘的预防及护理

2.1 心理护理、便秘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病人,排便时用力过大,会使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很轻易引发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高龄患者必须加强宣教,使其认识到便秘的严重后果;年轻患者也应介绍便秘的危害,使其思想上高度重视,治疗骨折的同时不可轻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2.2 饮食指导 高纤维膳食是治疗和预防便秘的最好方法。在护理骨伤科病人在饮食中增加新鲜的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如香蕉、芹菜、地瓜、绿叶蔬菜等),每日空腹及睡前喝蜂蜜水10-200ML,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大多数患者均乐于接受。

2.3 药物治疗 通过饮食调节不能纠正排便者每日常规口服大黄苏打片,3片/次;3次/日;卧床患者常规备开塞露,患者有便意时每次2支塞入,开塞露是由50%甘油和少量山梨醇制成。成人用20ml、小儿用10ml,用时将塑料管头剪去,顶端一定剪光滑,先挤出少许,管头及口,然后插入,挤净药液嘱病人忍便,5-10分钟后再行排便。

2.4 腹部按摩: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对长期卧床病人应鼓励做好床上运动,如做深呼吸、收腹和提肛运动等,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进排便;按摩腹部,方法:在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环形按摩,手掌按压的力量以病人能接受为限,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先逆时针按摩100次,再顺时针按摩100次,一般15min为宜。1~2次/d,以肠道有轻度受压感为度。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10)

[中图分类号] R274.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48-01

1 腰背痛的普遍成因 脊骨结构:脊骨是身体的支柱,脊骨内有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及脊神经根。每节脊骨之间均有一椎间盘分隔。腰椎共有五节。每节椎骨之间两旁各有一小孔,神经线是通过此孔到身体各部分,负责控制和感应知觉,四周有许多韧带和肌肉保护腰背。

1.1 错误姿势 坐、站时如姿势不正确,会增加腰部的负荷,引致肌肉疲劳或酸痛, 而肌肉的疲劳在慢性腰痛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1]。

1.2 退化 日常活动,令脊骨关节承受很大的负荷,随着年纪增长,关节因自然损耗而退化,退化后可引起骨增生而形成“骨刺”,而骨刺可能压着神经或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而引起腰背痛或有下肢现象。

1.3 意外 直接的创伤,不正确的提举姿势,突然扭转身体或过度的拉扯会引致腰部受伤,而致痛楚。

1.4 椎间盘后移 受伤、退化,持续性或突发性增加腰部的负荷,椎间盘的核心会向后移而压着中枢神经或神经根,可产生腰背或有下肢现象。

研究显示,不同的姿势会改变椎间盘的压力,压力越大,受伤或进一步受伤的危险便越大。

1.5 过分肥胖 身体过重亦会增加关节负荷而加速退化。

1.6 情绪紧张 情绪紧张亦可以引致腰背痛或令痛楚增加。

2 护理上可引致腰背痛及扭伤的工作包括

2.1 抱扶病人上落病床或轮椅;

2.2 帮助病人站立或步行;

2.3 扶助突然跌倒或晕倒的病人;

2.4 需要弯腰协助病人所做各项治疗和护理,如:输液,换药,铺床、扫床等;

2.5 接生。

3 正确姿势

3.1 帮助病人由平车到床上或由床过到平车

3.1.1 当病人情况许可以及床与平车高度基本一致时,可在护士协助下(如托扶患肢)由病人自行过床(或平车),要注意刹车开关,使平车不滑动。

3.1.2 当病人情况未许可或床与平车高度差别过大时:(1)可利用滑板(过床易等)、病人起重器以作辅助;(2)利用过床垫(床单或儿童毛巾被等);(3)徒手法。

3.1.3 注意以下要点:(1)了解病人之病况与判断自身能力;(2)向病人解释及指导,以取得其合作;(3)搬运病人时首先取得一稳固 立足点,腰背挺直,收腹,双脚稍张开; 手肘尽量靠近身体;紧抱病人,尽量以下肢发力;(4)除小儿外,需要2个-4个人员协助,并应由其中一人发施号令。

3.2 扶助跌倒或晕倒的病人 (1)站近病人旁边,弯曲部及膝部,使成一蹲下姿势,保持腰背垂直;(2)评估病况,必要时找帮手;(3)利用床单或徒手搬运病人上床。

3.3 协助病人翻身及由床尾向床头移 (1)利用翻身垫或中单:翻身时护士站于要翻向一侧(如要右侧卧,护士站于右侧)向病人解释并指导,使病人双手放于胸前,双腿屈曲;护士双手提起翻身垫或中单,把病人翻转过来。(2)需要往上或往下移时,需要2人协助,各站一侧,解释和指导同翻身,操作者各提起近身一侧翻身垫,一人发号施令,同时用力抬病人移上或移下。

4 其它

4.1 坐姿 坐稳固及有靠背的椅子;腰背时常保持平直,髋和膝关节成直角,双脚平放在上,勿懒散地挨着椅子;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留意坐姿。

4.2 站姿 眼部向前平望;下巴收入,肩膊平直,放松,挺胸收腹,腰部挺直,保持腰后有正确的弧度,双脚承受同等重量,并将力度于脚心位置;双膝不宜交叉而立。

4.3 卧姿 应睡在大约2寸厚较硬的床垫;侧卧时,膝部及展部微曲,可放枕头在两膝之间;仰卧时,用小枕头放膝下,可使背部肌肉更加放松。俯卧应尽量避免,因腰部会坠下使脊骨过分弯曲。

4.4 起床 应先转身体,双脚放在床边,利用手力把身体撑起,避免只用腰力起身。

4.5 提举物件姿势 屈膝下蹲

4.6 在地上拾物或系鞋带 屈膝下蹲。

5 护理人员腰背痛其他预防措施

5.1 思想重视并掌握腰背肌锻炼方法 因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性的弯腰动作、搬抬病人等工作难以避免,故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的锻炼十分必要。通过增加腰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训练,纠正腰椎的不良姿态,增加腰椎稳定性[2]。主要锻炼腰背肌、髂腰肌、腹直肌等。方法:(1)直腿抬高练习5-30次:仰卧,双下肢伸直抬高30℃;(2)飞燕式3-5次:俯卧,抬高双下肢,抬头挺胸,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同时伸直抬起;(3)五点支撑法,维持5-10秒:仰卧屈膝,利用双足、双肘、肩膀抬起身体;(4)腰背肌的韧性练习20次:立位,双手叉腰,做腰部侧屈和旋转运动;或仰卧位,双手置于脑后,屈膝紧合然后向左右方转动至腿外侧贴床/地,头转向相反方向。练习强度因人而言,原则上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个人极限。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

5.2 病床及工作台的高度应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调查显示,护士腰痛的发生与病床及工作台高度关系密切,高度为80CM时,腰痛发生率最低[3]。在病床的高度设计上,一些医院只考虑对病人的人性化服务,而忽略医务人员自身,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有条件可使用可升降的病床及工作台,平车等。

5.3 改善工作环境

5.3.1 护士取物、放物的地方如放空输液瓶、医疗废物处,应取合适高度,以尽量减少护士弯腰次数。

5.3.2 高处取物时,利用垫脚橙,避免腰肌过度拉伸受损。

5.3.3 长时间一个时,如门诊输液、儿科输液等,可设计合适高度的输液床/台,合适高度的椅子,护士可取坐位操作,避免长时间弯腰,导致腰背肌处于疲劳状态而发生腰背肌损伤。

5.3.4 运用先进的设备减轻劳动强度。如协助病人过床,可利用“过床易”,或可利用结实的大单做成的过床垫。协助翻身时利用“翻身垫”(双层大浴巾就行)。

5.3.5 运用正确的节力的工作方法:如抬重物、扶持跌倒病人时,先屈膝下蹲,保持脊柱平直,然后抬物(扶人)站起。

5.3.6 正确评估病人的情况,量力而行,必要时寻求帮助。

5.3.7 领导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尽可能提供必要的辅助工具;在人力资源调配上,对工作量较大、任务繁重的科室,优先配备足够的人员,以减轻工作负荷。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篇(11)

1 临床资料

79例SAH患者,其中男34例,女4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2岁,平均50岁;治愈37例,好转34例,死亡8例;本组12例致再出血诱因中过早起床活动3例,便秘4例,尿潴留1例,用力咳嗽2例,情绪激动2例。

2 诱因分析

2.1 过早活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口愈合未够牢固,起床活动导致血压突然增高,使未愈合血管再次裂开致出血。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为40%,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后2周复发率最高,其次为第3~4周,因此强调卧床时间不能少于4周[2]。

2.2 便秘、尿潴留:尿潴留用力排尿及大便秘结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血压上升,可致脑血管破裂。

2.3 用力咳嗽:用力咳嗽、喷嚏等均可引起血压上升,导致脑血管瘤再次破裂出血。

2.4 情绪激动:由于患病、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可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不良心理,致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使血压升高。此外还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再出血。

3 护理对策

3.1 绝对卧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吃喝拉撒都应在床上进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下床,尽量就地治疗,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必要外出检查时须将床一起移去。护理时要向患者耐心讲解卧床的重要性,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逐渐养成卧床的习惯。在患者卧床时间达4周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再逐渐起床。本组病例中3例因不听医务人员劝告,在不允许起床的时间内,提前起床活动,突然跌倒在地,引起再出血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深,昏迷。

3.2 排便指导:由于卧床及疾病的影响,患者易便秘,因此要指导患者正确排便,不应用力,以避免用力过度造成再次出血。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生便秘和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危害,嘱患者不可忽视便意,力争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同时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尽量避免灌肠,以免增加腹压致血压升高。对于便秘严重者应进行肛门指诊后直接从肛门取出粪便。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进食高维生素、含较多粗纤维食物,适当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本组有5例用力排便后致再出血经积极治疗而治愈好转3例,死亡2例。

3.3 心理指导:医护人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患者交流,发现患者痛苦要及时处理,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长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及对病痛、病残和对死亡的恐惧。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住院环境,多询问、多关心、多接近患者,消除他们不良情绪,让其对自己的病情有思想准备。另外护士需告知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出哀痛、悲伤的情绪,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忧过喜,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尽可能低调处理[3]。本组有2例患者住院6周好转,给予办理出院时,因心情过于兴奋,突发再出血致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

3.4 其他:(1)发病初期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为宜;疾病恢复期给予普食,多食蔬菜、水果,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2)剧烈的头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和恐惧,护理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轻轻按摩头部,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情绪,必要时给予脱水剂、镇痛剂、镇静剂或腰穿减压。(3)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引起咳嗽、咳痰。护士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有痰时指导患者轻轻地将痰咳出,避免用力咳嗽、咳痰,痰稠难咳者可雾化痰液使之易咳出。(4)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忌烟、酒,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上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