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32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1)

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对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倡导积极取向、实现价值回归和坚持科学实证,是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本特征。由于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作为研究视域,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成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应用的意义进行探究。通过对我国初级中学心理健康课堂的发展现状来看,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的应用,可以为我国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种新的取向。由于我国的传统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从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防治问题入手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使得现有的校园心理健教育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让“察知幸福”“体验幸福”和“追求幸福”三大问题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为初中心理健康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取向。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也可以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内涵。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积极主观体验进行关注的方式,帮助初中生培养积极的人格,这样,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积极心理特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措施

1.学校要构建一支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在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学校首先应该让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成长发展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的方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一些学校在提升教师心理品质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师定期参加校外培训的制度,对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应用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进而让教师自身的积极人格在学生中产生影响。

2.通过活泼自如的教学方式对心理健康教学进行完善

在初中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对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让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时代气息浓郁的教学内容和畅所欲言的课堂规则成为心理健康课堂的主要特色。在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及团体辅导等方式的应用对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对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采用的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体性讲座和团体辅导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一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心理健康学习之中,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团体辅导课程的热情进行强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还通过对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进行培养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提到的音乐调节法、自我暗示法、合理宣泄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活泼自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的应用,是提升初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对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灵活应用,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之中。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2)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3)

初中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健康的身体是投身学习的本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正式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学校体育部门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具体组织与操作者,为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我校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检测学生体质,将其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对象的分析和方法的分析

1.对象的分析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对我校272名在校学生进行测试,将所测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初一71人,男27人,女44人;初二100人,男48人,女52人;初三101人,男51人,女50人。依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的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男1000米、女800米跑、50米、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

2.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所得数据,通过《学生健康标准管理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数据分类统计进行分析比较;

(3)使用百分比对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描述;

(4)用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不及格率对2013年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进行比较分析。

二、体质健康数据汇总及分析

现状分析:

1.从三个表中1000 m和800 m测试项目中可以发现,初三年级的中长跑成绩明显比初一、初二好。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初三年级身体发育以趋于成熟,初一、初二还在成长阶段;(2)初三由于要中考,因此,在早操和课间操中都在练习中长跑;(3)学生自己对于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4)任课老师教学侧重点不同。

2.从三个表中可以发现,坐位体前屈测试项目中,女生的成绩明显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柔韧性比男生要好。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大课间、课外活动、体育课中设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如,活动完后可以压压腿,拉伸一下韧带。

3.从力量测试项目分析,我校学生的力量普遍较差,男生的臂力、女生的腰腹力量都不好。先分析原因如下:(1)农村学生发育较晚,导致学生的身体力量偏弱;(2)学生对力量锻炼不足,稍微吃力就会放弃运动。

4.在检测中我还发现,我校体重偏胖的学生,他们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都不理想。

三、加强体质健康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确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应该在每次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一些素质练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课后要适当引导学生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我校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

在农村地区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锻炼方面的方法也有欠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课间广播、黑板报、宣传报、告家长书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农村学生和家长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形成自觉的行动。学校还要做好营养知识、常见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肥胖引起的运动缺陷

现在一些肥胖的学生由于自身的问题不喜欢运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我认为应该积极地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糖类、高脂肪、高热卡及含糖多的饮料等不良习惯。肥胖者每天应进行运动量较大的体育运动,如跑步、踢球等,坚持每日锻炼,持之以恒才会收效。我们可以督促他们在学校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课上要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每天回家晚饭后,最好到室外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通过走路来消耗一定的热量。同时强调肥胖少年应限制进食过量,供给的热量和蛋白质要既能保证生长发育,同时又能避免体内有大量脂肪和热量囤积,保证良好的体质健康。

4.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首先,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以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生动、有趣的讲解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

上述是我对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及对策的几点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或许不是通过某一途径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克服各种制约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是任重道远的。其实,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如果没有了健康,还谈什么教育的成功和质量。期待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促进我们下一代的茁壮成长。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4)

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贯彻新课程健康理念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观念,结合时代思想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转变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提升健康观念,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教师身先士卒,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现阶段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都是从体育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经验少、专业素质不过关,不能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内容,无法为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新课程相关的教学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充电,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刻认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健康学习铺平道路,以学生为本,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把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教学境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实施健康体育的相关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应当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贯彻新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其巧妙融入日常教学课堂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习惯。还应当教会学生以体育为手段,服务于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健康教学

在传统体育课堂上,教育模式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低效,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但是单项式的教学课堂,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巧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建一个发挥个人才华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健康意识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跳山羊”相关技巧时,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爱玩爱闹的天性,用基本体育器械给学生做示范,将动作要领给学生认真讲解,并引导对体育器械进行观察,组织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小组练习,体育教师把课堂适时地让出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育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学中运用一双慧眼,观察课堂上的学生,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给学生灌输健康体育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2.兴趣导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体育的观念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驱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激活学生内部的探究因子,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的教授,而是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障碍接力”的相关技巧时,体育教师可以加入趣味性的教学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将名字改成“冲破险阻、送紧急物资上前线”,将相关障碍物:操垫、钻栏架、跑体操凳等进行巧妙改编,变为“河流”、越过“草地”、踏过“独木桥”等,将“紧急物资”运送到“革命前线”去,在训练过程中还可以模拟战争环境,播放冲锋声、枪炮声、呐喊声旗,渲染课堂氛围,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学生周围时刻提醒学生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兴趣教学中,融入健康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体育是现阶段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体育教师应当认真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灌输健康体育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学习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大有裨益。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致力于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系统工程。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初级中学体育课的根本任务,此阶段是一个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生活习惯的重要节点,是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的关键时间段。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体育基础等情况,贯彻以健康促进为重点、以育人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基本原则,增强学生体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体质健康、体育课、教学设计等为关键词,借助于中国知网、超星图书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搜索工具查询了相关文章,并对其认真研读和参考借鉴。

1.2.2 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等对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相关状况进行了访谈。

1.2.3 逻辑分析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课指导思想即:指导体育教学,并带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教学思想,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对体育教学认识和要求的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因此,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课指导思想统领下,才能设计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并提高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学设计。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增进学生健康的思想贯穿于体育课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要遵循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规律、体育教育的实践性规律以及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保障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另外,为了“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还应注重教学内容和功能间的衔接与互补,例如体操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田径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和速度,而篮球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如果将这三个项目科学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初中体育课的亚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设定明确、合理和可操作化地体育课教学目标,对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教学目标:即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学内容,选取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只选择其中的三个目标来设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以保障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推进教学改革进程,达到初中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学生对“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科学认识也应当列为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因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更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通过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既可以达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学生也只有理解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朝着健康的道路上迈进。

2.3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安排

体育课的组织教法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组织措施。它是学生获得体育技能、体质健康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体育课教学组织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科学、严谨的组织体育课的教学。首先,初中体育课要有正常的课堂秩序,并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等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以提高练习的密度,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次,要保障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初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加强学生主动、持续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以达到预设的强度的目的,还应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接要连贯,减少因队伍调动、过多的讲解造成的停顿时间。同时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精讲多练,练为主、讲为辅,保证学生生理机能状态始终处在较合适的水平上;另外,还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以及教学过程的自然流畅,初中体育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步骤,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和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又使学生得到了持续的锻炼,给学生以“水到渠成”之感。

2.4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使学习者从现有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载体。课时安排在这里仅指完成该项教学内容的时间。初中体育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合理搭配是一切体育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兴趣”的形成。初中生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主体,体育课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初中生身心特征,又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体质健康促进是初中体育课的重要功能,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的兴趣,又不能遵循保守的教学;所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既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健康干预,又要集中力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层面的,并应逐渐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的目的。考虑学校和学生条件,突出贡献健康为主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内容应尽量选择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运动项目。如加强跑步、球类运动等项目,增添趣味运动等。更不要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强,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取消户外运动的项目。因此,借鉴体质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学校体育特点,按照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体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像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的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设置多课时、长时间的教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无形中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像跳远、跳高、铅球等相对枯燥、学生比较厌烦的运动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少安排课时,并且时间不宜长久,保障初中体育课整体的实效性。还有像长跑这类初次接触给人比较单调、厌烦的感觉,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形成兴趣就会受益终身的项目,这类项目的兴趣点一般在几节课以后,所以应安排在学生神经活动的兴奋期阶段上课,以保持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兴趣的持续性;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符合符合初中生速度、耐力发展的运动项目,要着重增加初中生练习的量与强度。

2.5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评判,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教学评价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初中体育课的走向。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应着重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而不是过多的在体育课教学形式上把关。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既有长期效应的评价,又有中期效应的评价和短期效应的评价。首先,从长期效应来看,学校体质健康环境的建设状况是教学评价长期效果的重要指标,而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学生的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也应当列于评价指标之中;其次,从中期效应来讲,应当包括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变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技能的增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化、教学功能的连续性以及体育课后的影响性等。最后,短期效果即课堂效果,因此评价应当着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率、练习时间、参与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以及教师在课上的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效应是一种追求,也是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环境建设的理想状态,而这种追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短期和中期效应的前提下,尤其是以合理建构的课堂效应为基础,即体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空喊的口号,一种盲目的随从,而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要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功能的衔接与互补。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统领体育课教学的关键点,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体育课。

3.1.2“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在突出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学生对“健康”内涵的科学理解。体育课教学目标是指引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使初中体育课走向正确的道路。

3.1.3“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组织教法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保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又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3.1.4“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产生长远影响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较长的学习时间。

3.1.5“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重点,通过短期效应、中期效应以及长期效应的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发展考虑,激励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2 建议

3.2.1 初中学校运用体质健康促进理论优化体育课设计,要以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目标,洞察、分析被我们所忽略的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利因素,调整初中体育课教学策略,科学干预和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

3.2.2 想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改善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过程引导,而引导的重心就在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选择,只有这样,学校体育课才能在相对规范和制度化的道路上迈步前进,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找到落脚点,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就成为一种使然的结果。

3.2.3 要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除了实施体育课课程改革外,初级中学还应立足于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和途径,开辟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环境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促使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周丛改.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6):3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杨家照.对体育课堂组织教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思考[J].2011(2):65.

4 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42.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6)

一、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1.健身性原则

“健康第一”是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健康课教学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首要目标,要保证教学起到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作用。

2.兴趣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中,只有对课堂上的内容、方法以及环境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学习,因此,在健康课教学中切忌大讲特讲,而是要引导学生一起运动,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学习各种健康知识。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学校发展情况相符合,在健康课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对教学设备设施要求比较高,为此,教学中应该要看学校是否具备这个条件;二是老师是否具有教学能力,体育健康课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有些教学知识、内容以及方式并不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可以胜任的;三是必须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不能盲目地教学,不然健康教学就会起不到任何的实质性效果。

二、提高初中健康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

党的教育方针已经确立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只重视智的教育,而忽视“体”的教育都是违的基本教育原则的,为此,学校领导要认识到体育健康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该多重视体育健康课教学,为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2.完善健康课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健康课课程进行优化,同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即学生的接受能力、承受能力以及其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可以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严谨安排有限课时,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对于某种活动或者事物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当中产生积极情绪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要想培养学生对健康课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提高。要想学生一直保持对健康课的学习兴趣,关键还是要为学生设置生动开放的学习环境,并将课堂的各项要素激活,即老师教的有活力,学生学得有动力;教师教的有魅力,学生学得有激情。

(2)注重多样化教学。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将街舞、艺术体操、搏击操等现代元素添加到健康课教学当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从而不断丰富健康课的教学方式。

(3)注重教学内容的搭配。在健康课教学内容的搭配上一定要科学、合理,即注意“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原则”“课时教学侧重原则”等,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给学生传授健康知识。

4.提高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了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中学生刚处于各种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老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而且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话,就必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进而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初中体育健康课老师应该不断地跟紧社会的发展步伐,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从而不断提高体育健康课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7)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57

一、前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人、成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3.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4.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有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

1.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学习的乐趣。

3. 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上接第57页)

4. 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处于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雷继山,男,担任四川省江安县留耕中学校长,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8)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在当前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加应该结合时展的新形势,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特定阶段,这一阶段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塑造、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转变教学观、学生观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要建立师生间互动、互惠的新型教学关系。初中历史教学还要求进一步转变学生观,这些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应精心设计健康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一些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内在的潜能。如: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双目失明的鉴真,六次东渡;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45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地提取了0.1克镭,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再比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等,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历史教材,用丰富的史实、杰出的历史人物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史实,用师生评述、学生思考、总结得失、吸取教训、教师启发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故事演讲、撰写历史小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随着活动的日益增多,学生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课外活动,不断注入“活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9)

马丽 1965年生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实验中学教师。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1年获得教育学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4年参与编写了全国幼师教材――《学前心理学》,2005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006年承担了宁夏地方课程《成长教育》的编写工作。

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被评为国家优秀课题。目前,正负责宁夏回族自治区立项课题“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007年又参与部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心理咨询个案材料,并将15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报纸上。在“八五”到“十五”宁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马丽一直承担校长培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蕊 1962年生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会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市高考心理讲师团主要成员。

创建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并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中,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在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中成绩突出。

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执教、辅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国旗下的演讲》获省级优秀奖;参加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获得二等奖;《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初一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香 1969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心理教研组长,青岛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培训师。2006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积极带动同行和心理兼职教师钻研业务,多次承担学校和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节,市级公开课《帮助学生考出最好的自己》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生涯规划》获市一等奖。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持续开设班主任心理沙龙,在2007年5月的“青岛市心理辅导工作现场会”上,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参与设计、实施省级教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公开13篇,其中《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均获省一等奖,《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在部级核心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作为国内开创性研究成果,被多项相关研究引用。主编教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生命教育》、《牵手心灵》等书的编委。

王俊梅 1974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近年来,主编及编著《告诉你想知道的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五十余部,发表文章《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互联网络的探讨》、《和孩子“谈情说爱”》、《构建学习型教师团体的策略》等四十余篇,参与并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上,授《友谊的真谛》、《打开朦胧的心结》、《奇妙的心理暗示》等课,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在咨询方面,曾辅导过的学生达几百人次,尤其在考试焦虑方面成效显著。业余时多次做客大连电台、电视台《教育百分百》、《我爱健康》等节目。

在教学方面,经历了力求总结出统一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认识过程。其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学生活动、愉快热身;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开展讨论、寻找答案;教师总结、深化主题;心育活动,反馈强化。

王海霞 197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中心初中组组长,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学生心理》特邀心理辅导教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

王海霞擅长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培训。2004年《支起心中的杠杆》获青岛市优质课第一名,2006年《做情绪的主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四册;副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下册;参编山东省生命教育教材《生命科学》。论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获全国一等奖;《团体辅导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管理情绪 享受人生》等八篇获省级一等奖。参与“对初中新课程、新教材试验的探索与实践”市级重大课题研究,负责“初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

坚信“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王海霞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咨询事业,一直不懈努力给学生带来阳光,享受心灵上的共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霞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接纳鼓励、引导启发、体验感悟、尊重个性、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围。

田红芳 1976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副校长。

在课题方面,以邯山区总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带领各学校确定子课题,从学生心理品质、学习、生活各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全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课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她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平等和谐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提出了“实行柔性管理,经营健康班级”,倡导将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营造愉悦、平等、宽松、无压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性情自然流露、人格健康发展。

田红芳先后有13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她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多收三五斗”,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她先后获得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邯郸市优秀教研员、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邯山区十佳教师、邯山区百名标兵、邯山区三八红旗手、邯山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邯山区三等功两次。

刘春柳 1974年生人,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院优秀函授教师。2007年兼任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及三峡片区负责人。

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主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漫谈新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与技术》等十多个专题讲座,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设计《走进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历经风雨见彩虹》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深入部级贫困山区大巴山腹地的中小学亲自为教学一线教师上观摩课,指导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多次获得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主研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17个子课题。独立撰写的论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品牌,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乡特色》在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主题发言。科研成果《论教师价值观的改变》获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春柳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为女流,当巾帼不让须眉,求索之路,生无所息。

刘葱 1974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教师,初三年级组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

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被聘为南昌市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心组成员,江西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经常承担省、市级示范观摩课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工作。在工作中,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年级组长”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排解在学习、与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开设心理信箱“飞扬信箱”,并长期在“课程导报”上刊登,为学生提供了袒露内心、宣泄烦恼的机会。在本校及其他学校举办多种心理讲座,有面向学生的、有面向老师的、有面向家长的。针对学生的有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针对老师的有面对职业倦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家长的有做孩子的朋友、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此外,撰写心理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孙秀莉 1976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硕士。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曾经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专门学习团体心理咨询。

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关注心灵施暴》、《首先你是健康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等文章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哈尔滨教育》、《教书育人》、《青年教师》等杂志发表。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语之约》现已公开发行。

在实践中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实践了不少有意义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在学生的团体心理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心育品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独具特色的“心灵小天使”(心理课代表)一直在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成长记录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工作七年来,不断成长和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孙雪玉 1963年生人,天津市复兴中学心理教师。

擅长人际沟通与交往、学习潜能的开发、情绪情感的提升、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有大量成功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在心理教学和咨询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2007年担任天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期间独立筹备、策划、组织大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孙雪玉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成果有:2006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对策》和《一个高三厌学问题的咨询辅导》,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强迫心理倾向心理咨询辅导个案》获天津市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论文、刊物、课件共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九个。

吴琼 1969年生人,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探索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心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融入集体建设、课题研究理论提升、渗透各学科教学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框架。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家庭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2004~2007),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参与铁力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吴琼还多次在省市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展示。2007年在教育部规划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获部级心育优质课;《“融”、“容”二字筑心桥》在中国教育学会心育课题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上,被评为渗透课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吴琼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在部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李月芝 1964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五中学心理教师。大兴区心育先进工作者,大兴区骨干教师。

大兴五中在心育方面起步较早,为了使学校的心育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李月芝注意在教材教法上选择突破口。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心育教材和教学教法。如针对高三年级的团体辅导讲座,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应对考试压力。此外,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积极采用多种形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回信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同时,设计的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课件讲座、辩论会、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使每位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们加强右脑的锻炼以及左右脑的配合,她精心编了一套“手操”,不但锻炼了大脑,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

李月芝先后有六篇文章在三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研修班”现场作观摩课《探讨学习心理》。2005年为全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作题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报告。2006年在区第五届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优”评选中,获得课件三等奖。

李岚 1976年生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骨干教师。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参与了七项重点心理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校园心理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国内最早研究心理剧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此外,多年来对考试心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广大考生及家长开设中高考心理讲座近三十场。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过多次社会公益咨询活动。被聘为苏州市总工会女职工维权指导中心指导员、苏州广电总台生活广播网“阳光地带”特邀嘉宾、《姑苏晚报》“小荷名师团”成员、沧浪区社区心理矫治中心专家志愿者、友新街道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顾问,并长期担任《苏州日报》“辛菲热线”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历年来,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先进个人、苏州中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中学教学能手。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十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获得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心理教育著作共五部。

李远 1969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兼职教研员。

2001年9月开始在金尚中学执教心理课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厦门市第一位专职的中学心理教师。

李远编写福建省第一本中学心理校本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学校以此为教材或参考书。2003年首开厦门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观摩课《当花季到来时――性仪式的觉醒》。2002年至2006年期间,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共获得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 项、三等奖一项。

李远主持参与多项部级、省市级课题,如“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由她主持的部级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自卑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等获各方面的肯定。

李远认为青春期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是中学阶段的专利。为此,她给学生、家长、教师作了多场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讲座,反对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及性教育是教唆论,认为老师或家长应该与孩子大方自然地谈性,提倡青春期性教育要做早、做好,要以健康正确的知识代替不健康的知识。

李海燕 1973年生人,现任教于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北京教育学院助教,北京教育学会会员。

心理课《是墙还是桥》荣获2007年北京市心理健康示范课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好教师视频课堂。2007年4月参与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研修项目;担任市级研究课题“亲子沟通”,研究论文 荣获三等奖。除教学外,李海燕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庭治疗等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合理设计写作活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一文,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外研社”杯英语教与学展示活动论文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撰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鼓励策略对提高教学成绩的研究》一文,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杯征文一等奖;2006年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经“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委会检索、初审,入选《中国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全文刊入。

李海燕的培训、课例、论文等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燕教师专辑”。

杨红霞 1967年生人,广东省汕头市D滨职业技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汕头市阳光心理咨询热线和蓝天义工心理咨询辅导老师。

主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教师关注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撰写十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取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B证”证书,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师。

杨红霞一直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坊”工作,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示范,时时教书育人,累计心理咨询课六百节以上,个别咨询人数近四百名。是汕头市八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心理、礼仪专业培训讲师,培训人员三万余人。杨红霞特别关注农村妇女心理素质,编写《汕头市农村妇女学校实用教材》,免费发放基层并为她们提供心理、礼仪培训。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杨红霞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东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一等奖,汕头市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汕头市优秀青年教师,汕头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陆海涛 196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陆海涛每周承担12~15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天下午课后为学生提供咨询。除了教学与咨询任务外,陆海涛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高一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二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山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获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关于阳泉市22所中小学(含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刘成福、赵之云、陆海涛)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陆海涛连续三年参与阳泉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2005年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参与学校的部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能力”的专项研究。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陆海涛所在的阳泉一中成为“阳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许多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得到了全市的公认。2004年陆海涛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5年被学校评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先进个人。

陈彦 1980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始终秉承“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的服务宗旨,努力做到“多一份努力,少一份遗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年来,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浅谈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发表;教育案例《老师,您说“谢谢”了吗》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摇篮”――心理辅导案例引发的家教思考》等多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在厦门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辅导之星”。

实践中,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分别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优化学习心理 开发学习潜能”、区级课题“湖里区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区级课题“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组织编写了校心理健康教育文集《心海导航》。由于工作能力突出,陈彦还被评为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

陈艳 1983年生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2007年3月,《浅谈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辅导方案《生命的美丽乐章――抑郁心理的个案辅导》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一等奖;辅导方案《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优秀辅导方案二等奖。

工作至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要,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奏响和谐的青春旋律”为主要工作理念,接待学生个案辅导上百例,为不少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与烦恼。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陈艳力求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在课堂中增加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心灵氧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陈艳希望,通过努力,尽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萍 1975年生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NLP专业执行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妇联、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组织机构特约专家。

陈艳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年。率先在成都市中小学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首建“小组协作教学”模型,开创“‘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陈艳萍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念的传播。过去十年,大约为三万名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过咨询或演讲。

在课题、论文、辅导课研究方面,其主研的部级心理教育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烦恼的故事――寻找内心的不合理信念”获2002年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高一学生谈适应》和《孩子住校以后》发表于《心理与健康》;著有《讨厌的高考――高中学子心路历程与专业心理辅导》一书。

周兆伦 1970年生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以“助人自助,自觉觉人”为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为终生追求,在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内容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独树一帜。利用“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形成了“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入室登堂”的工作风格,在省市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为科研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主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十五”课题部级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二十多篇,其中获部级一等奖四篇。《高起点助推新境界》等12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库》等书刊上。创办学校心理协会刊物《心理论坛》、《托起心中的太阳》、《绿色心地》、《心晴》、《心灵之声》(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参与编辑《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讯》。

姚立新 1966年生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毕业,2002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参与编写的心理读本主要有:《初中生心理辅导》、《开启心灵之窗――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心理调适》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2004年论文《区域提升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的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专著《教师压力管理》;2005年“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18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逾千人次。姚立新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生需要成长,而成长中有困惑、有矛盾,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这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帮助和成长,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丰满。

赵晓捷 1962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牙克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

赵晓捷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1993年发表于《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5年全国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至今,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余篇,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四部,参与部级、省市级课题六项,并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心理教育交流会议并讲话。

赵晓捷于1993年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即,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当地林业管理局和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研究,很快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经过六年之久的科学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编写出了体系完整、内容简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目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正在稳步地进行推广。

唐烨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黑龙江省第八届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哈尔滨市第一位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现在为高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高二举行每月每班一节专题讲座,为高三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教学形式力求多样、生动、亲切又有实效。

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组建学生心理自治委员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团体训练和心理游戏,并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寝室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经过四批培训,如今高一学年的志愿者达到了120余人,学生热情很高,辐射面比较广。

在开展课题方面,唐烨参与负责两个部级课题,一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课题先进个人;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此课题已经结题验收。主编了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一等奖。此外,唐烨还参编六本图书,发表文章近百篇,在省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讲座近二十场,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高永金 1981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首师大桂林附中专职心理教师。广西心理学会会员,桂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核心成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特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辅导教师导师,桂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学科组考评专家。

现为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应用研究”核心成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研究”核心成员、校级重点资助课题“民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近三年来,高永金在《中国教育报》等近二十家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独著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走进象牙塔》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中学生心灵自助丛书》(共三册),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高永金曾受邀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荔浦中学、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四中)、桂林市十七中、桂林市十九中和桂林市全州二中等多所学校讲学。多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桂林市优秀心理教师”。多次展示全省、全市的心理公开课、优质课。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

黄海燕 1973年生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网特聘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特聘讲师,陕西省心理学会碑林分会副秘书长。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心理网特聘学习指导专家金洪源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治疗与潜能开发。曾先后接受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申荷永教授的心理治疗提高班、胡佩诚教授的“性心理治疗”、丛士的“精神分析”等若干个学习科目。

2006年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先进个人。

2006年个案《我战胜了自己――阅读障碍》获西安市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选一等奖,同时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课件《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二等奖。2007年《特殊心理问题咨询案例――强迫性思维》获西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等奖。

彭玉华 1968年生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市级课题“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研究”,从撰写开题报告,到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006年11月在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德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代表怀柔区心育教师发言,介绍了心育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专家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几年来彭玉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近二十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奖,如教学设计《人际关系辅导》获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让我们成为好朋友》获怀柔区中学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示范课《情绪调节》的教案和课照被怀柔区德育网选用。教学设计《战胜考试焦虑》入选《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论文《别开生面的班主任培训》入选《育德心篇》一书,论文《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入选《探索的足迹》一书。编辑《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和《红螺心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活动和阅读的素材。

因在教科研方面的优良表现,2004年彭玉华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6月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7月被评为中学心理高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怀柔区中学骨干教师。

曾莉 196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兼高中部负责人,青岛市“名师公益课堂”教师。

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20篇,并有多篇发表。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各一节,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年担任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讲师,应邀在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威海、滨州、烟台等地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六十多场次。多次应邀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做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的专栏节目。

任山东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初中上、下册)的编委,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心路》编委,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牵手心灵》编委。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被评为先进个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项救助心灵的伟大事业中,曾莉老师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与来访者一起,携手共成长。

董艳菊 1975年生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上岗培训专家,北京市沙燕心理网热线咨询教师。

董艳菊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开展国际、国家和市级公开课。主要成果有,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智能”研讨会上作公开课“亲子之间”;2006年为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及其他随行教师作“竞争与合作”公开课。为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她的课对区内其他兄弟学校完全开放。

在论文和论著方面,2000年论文《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学术会议部级二等奖;2004年论文《心理教师的舞台》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第六期上。2006年参编《叛逆不是我的错》,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年主编完成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分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副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2006年董艳菊被授予丰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并获三万元奖金,当时她就把三万元捐给十二中作为贫困生基金。2007年她还被光荣地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韩鑫桐 1977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硕士。现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兼任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理事,市心理学会会员,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曾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从教六年来,先后六次作省级以上观摩课,十余次作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数次赴北京、长春等地参加培训。2006年获吉林市“教学能手”称号,2007年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她热情、执著地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辍地耕耘着。

教学中,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形成了生动活泼、亲切幽默、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咨询中,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倾听、感受、欣赏和思考的对象,有效帮助千余名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心理问题。

工作中,她注重学习、勤于反思,带领全组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均圆满结题。先后参与编写十余部教辅书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省、市获奖,其中两篇发表在《教育科研动态》、《教学案例》上,九篇被收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书。

教育感言: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

李代远 1972年生人,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及中国伦理学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4月论文《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朝阳区职成教育论文中获一等奖。在工作的同时,作为多个科研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职业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和研究”、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先进德育工作者。自1997年起,在学生中设立“开心信箱”,回复过上百封书信。2001起成为学校开通的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老师之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06年起,在朝阳区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系统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目前,“健心计划”已进入深入开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10)

一、近年来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考评

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体育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初中体育的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中学体育教育理念》中明切提出体育课程目标的概念,初中体育教学每一个目标的设定,都是要以加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的,通过分层次的目标设定,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地发展。

二、构建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应该遵循的相关准则

1.构建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要遵循课程整体性的准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课下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在课下的自学能力,实现学习的整体性。初中体育课程的结构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是比较简单的,仅仅通过教学,学生就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要领。但是,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将体育方面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活动,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是,初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来完成教学,也要通过老师的指导,让体育学习更加地规范化,确保初中体育教学是完整的。

2.初中体育课程目标要遵循健康为首的准则

国家的相关规定表明,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要以学生的健康为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通过初中体育教学,让学生放松身心,使学生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宣泄。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的健康,同时,初中体育老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也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协作能力,完善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初中体育老师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的时候,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矫正。

3.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在成长的阶段,其心智在慢慢地走向成熟,在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中,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运动项目,同时还要运用完善的结构,将体育教材中的内容串联,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地锻炼技巧,实现体育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初中阶段的处于认知的初期,老师要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初中生的可塑性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老师可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构建

1.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框架

(1)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框架

在构建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框架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体育技能,通过学习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的技能得到深化。

(2)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情意框架

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情感,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塑造学生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3)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框架

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设定要确保学生的健康和智力两方面的共同发展,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开发。

2.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处理好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要领,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是基础,但是,通过体育教学,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中,体育情感构建与体育技能的讲授是相互促进的,体育情感的挖掘能够对体育技能的讲授起到支持的作用,技能的掌握总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在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中,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是促进体育教学时效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增强体质与技能学习的关系

增强学生的体制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初中体育教学中对技能的学习是学生增强体质的基础,而且是密切联系的,但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能过分地强调增强体质的目标,不能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压力,要提高学生的健康观念。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后,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有优秀的成绩,同时也要有健康的体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老师也可以根据体育课程目标来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的健康,同时,初中体育老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也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协作能力。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在成长的阶段,其心智在慢慢地走向成熟,在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中,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运动项目,同时还要运用完善的结构,将体育教材中的内容串联,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健康教育优质课篇(11)

[作者简介]林 君(1981―),男,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与社会。(江西吉安 343009)

中考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标准是利用统一的标准对初中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健康情况统一进行综合测评的一种模式。这项考试和体质测评主要是通过对初中学生体育各单项数据、身体条件数据等方面,利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进行一个体育技能和身体条件综合评估。目前中考体育成绩已经成为中考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质健康标准也成为了中学阶段各学年的必测项目。由于我国各地区体育资源禀赋、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地区的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也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要求,体育中考和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设置包括以短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投掷铅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中考和以身高、体重、肺活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标准测试。通过不同测试点的数据化测试,基本可以实现对学生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的测评和评估。现阶段体育中考考试的内容基本都是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训练内容,这些内容的训练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一、中考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标准概述

(一)中考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标准

为了保证体育考试的公平性,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基本制定了相对统一的考试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中考体育考试是某一地区通过统一的测试模式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在若干项运动项目中的成绩,应用数字化的标准进行评分而得出的测试结果。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际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该《标准》,并开展覆盖本校全体学生的《标准》测试,将测试数据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目的在于掌握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促使其更好的学习发展。每个学生每学年测评一次,不及格者,当年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学生体测成绩达到或超过良好,才有资格参与评优与评奖。

(二)考试和体质测试目标

中考体育考试和体质测试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的整体体能和身体素质进行综合的测定和评估,通过这样的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改变实际教学过程中轻体育的现状,全面观测现代素质教学的目标,达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目的。另外通过标准化考试和测试的影响,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更合理,在内容上会具备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从根本上而言体育考试和体质测试的标准提出目的是在于使学校和广大的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促进各级学校重视体育教学的一种引导,是将素质教育进一步全面落实的一大助推力,进而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中学体育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中学体育课程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构建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爱好专长和养成长期锻炼身体的习惯。

体育课程秉承“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突出重点、服务地方”的理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把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同时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及本专业的职业特点结合到课程教学中。

当前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和家长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使他们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锻炼身体、投身运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等,并运用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第二个目标是体育运动技能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一项或多项,主观和客观条件允许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为今后的锻炼打好基础。第三个目标是根据个人职业和环境的不同,掌握合理的、有效的预防身体损伤和职业病痛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总体来说,中学体育课程的长期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自觉、社会适应主动、技能提高稳步、体能增强显著、身心健康和谐。

三、中考体育考试及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课程的融合

(一)课程设置与考试内容要相协调,保持一致性

由于目前体育考试已经被纳入中考考核,成为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为了每学年学生体育测试的一项内容。以往的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课程设置的主要负责人和课程实践中的教师常常重视自己的专业特长而缺乏对中考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标准的针对性,往往会出现某一地区或者学校在某个专项上的成绩非常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兴趣培养和身体运动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体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体育教学针对性需要得到规范和约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课程设置的主管部门在顶层设计上应该统筹安排,针对体育中考和体质健康标准选择教科书,教科书的选择应符合当地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和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阶段性、系统性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成绩提高,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逐步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提升体育教学的强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体育成绩和体质健康得到稳步提升。第二,体育课程的设置保持与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的强关联,在教学实践中时刻保持与考试和测试内容的一致性,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体育课教研组有针对性地集体备课,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各年级成立督导组负责监督,课程的期末评价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为辅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技竞争意识,增强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主动性,增进体质健康的自觉性。

(二)课程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一惯性

从目前的中考体育和体质测试的数据化标准看,主要是进行对学生体能和体质的综合测定与评估,所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依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的教师上课时对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讲授和示范比较少,让学生“放羊”,认为这样就是新课程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课的教学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学习也离不开身体锻炼,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恰当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注重当地传统的和民族的体育项目的保护和教授,综合运用多媒体、体育器械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增进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能,知行合一,从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坚持锻炼和学习体育技能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