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8 09:56:40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

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的,将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我国缺乏大量电子政务人才,因此,电子政务培训课程在许多院校都已展开,但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希望探索一条创新之路,用现代教育技术取代传统的培训方式,为提高电子政务的培训效果提供新思路。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电子政务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务水平的象征,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实施。美国把电子政务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进行简单的事务处理,技术复杂程度也有限。第二阶段为增强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建立一个进一步发展的门户网站,处理更复杂的公共事务,实现初步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个阶段为转化阶段。要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互动式交流,提供相应服务;于此同时,建立高度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

我国大部分政府部门正处在电子政务的第二到第三阶段建设阶段,急需大量的电子政务复合型人才,既非常熟悉政务业务与管理工作,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具有为民众服务的理念,据统计,我国到2020年,全国将缺少60万电子政务人才,所以电子政务培训课程急需加强。

另外政府公务员作为电子政务的实施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然而,电子政务的推行必将会对广大公务员的既得利益产生影响,如果不能使广大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形成共识,必将使电子政务的推行工作受到阻碍,对已建立的电子政务的实际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应把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适应能力的增强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我国还应该像韩国和欧盟学习,推行声势浩大的“全国信息化教育计划”,并为了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形成“数字鸿沟”,“不让一个国民在信息时代掉队,要进行全民信息化教育,对所有人员都要普及计算机应用,学会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二、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电子政务课程培训现实情况看,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电子政务培训教材内容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员的需求。电子政务培训教材应该面向不同的电子政务主体而编制,电子政务的主体就是那些涉及电子政务的创建、管理、使用、维护、监控的人员。具体的说包括软件开发人员,政府业务整合或重组人员,各级政府公务员,广大企业,民众,系统维护和信息统计人员等。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员,有侧重的编制适合的教材,对他们能够针对使用或创建电子政务要实现的目标起到帮助作用。

2.电子政务培训教师缺乏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培训内容缺乏实践内容。教授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师多数来自于大中专院校,没有参与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也不曾参与电子政务流程或管理工作,缺乏对真实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只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讲授,所以无法给出更具实践意义的培训内容。

3.电子政务培训方式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电子政务培训方式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即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学员以课本和教师的板书或演讲稿(ppt)为主听讲,教学内容多数以电子政务的概念理论为主,而缺乏实践内容,这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缺少互动,缺少学员的参与实践,所以难以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学校和学员的要求,也就无法满足我国对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4.电子政务培训评估标准没有明确,培训评估工作没有起到改进培训的目的。为了达到培训目的和目标,应该对每次的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制定评估标准,标准要具有SMART原则,即S具体性(Specific),M可测性(Measurabe),A可达性(Achievable),R现实性(Realistic),R时效性(Time-bonded)。有了培训评估标准,并以此标准严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找出不足,不断改进,这样电子政务培训才更加高效。

三、电子政务培训应该遵守成人教育的规律

电子政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公务员以及民众,对此应该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人类知识获取的规律,只有科学地安排组织好培训活动,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培训的目的。

1.知识获取来源的规律

曾有权威部门对人类获取信息来源进行过实验,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 5%来自嗅觉, 1. 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一实验启示我们,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刺激多种感官而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它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教育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学员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其知识的保持。

2.成人学习理论

电子政务培训属于成人培训,而成人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说明,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培训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和学习内容如何与自身工作相结合等方面,都将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作出评判。美国心理学家科尔布(David Kolb)提出的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对构建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有很好的启发,他认为对成人的培训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在注重受训人员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以下的四个阶段(见图1),它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务培训。

图1 科尔布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持并优化教学,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在国内外,教育技术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根据成人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急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中的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培训,一则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认知主题作用的发挥,二则有利于学员更好的获取与保持知识,三则有利于电子政务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得组织与管理教学信息,四则有利于学员尽快掌握信息时代所应具备的技能。只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课程中的应用,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培训范围,降低培训成本。

五、如何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电子政务课程培训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子政务课程相结合,就要使用适合电子政务课程和学员特点的技术,除了我们常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配合些多媒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这种技术外,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技术,一种是使用电子政务实验平台进行培训。另一种是应用网络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培训。

1.使用电子政务实验平台,或参加真实的电子政务系统操作的培训。电子政务实验平台是由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适合教学的学习平台,它将现实的电子政务工作模拟出来,真实的再现电子政务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可以不影响真实的电子政务工作环境,学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业务,如扮演公务员进行政府信息,公共服务管理,扮演企业人员申请事务办理,纳税,扮演公众个人,进行与教育、住房、保险等各方面的信息查询与事务处理申请等操作。

使用电子政务实验平台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也与传统的方式不同,要以“任务为驱动,以专家检查为指导,学用结合,以用带学,以评促用,解决电子政务中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电子政务培训。这种方式适合集体培训,教师要设计好任务及要求,和评判是否培训合格的标准,培训过程中,以学员操作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调动学员对的积极性。

2.应用信息网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培训。开办网络电子政务培训班,采用网上报名,自愿参加的办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授课,推行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答题,网上阅卷的方法,考试合格后培训中心颁发合格证书,实行网上教育培训,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为广大公务员或民众提供方便,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谈工作体会,以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学习典型,带动全局,传射辐射示范效应。这种方式适合个体学习,学习时间自由,自主性强,学习的主体范围很大,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六、注意解决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技术应用中主要有三类问题:第一类是由于“人”的技术和经验等造成的,比如课件制作的恰当性差、内容的编排不尽科学等;第二类是由于“物(媒体)”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比如投影效果不好、麦克啸叫等;第三类是由“人和物(教学媒体)”相结合的偏差造成的,比如信息量过大、教学信息传播中,发送者(教师)和接受者(学员)联系不紧密等。具体如下:

1.信息量过大、讲授太快,学员接受起来困难。

2.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媒体组合不恰当,过分倚重某一媒体或某些媒体,造成偏差。

4.师生缺乏交流,学员有被遗忘的感觉。

5.试图用多媒体替代真实。

6.媒体本身的缺陷影响教学效果。

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中现存问题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2.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和讲授方式。

3.科学组合媒体,适度把握课堂传递的教学信息量。

4.在课堂讲授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课件制作要做到强强联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桥梁作用和技术支持作用。

6.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7.加强市场调研,与各教学设备研发单位和其它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提高教学设备的建设水平。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信息采集重复、信息资源共享率低等问题,在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等重大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建议要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提高领导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尽快建立系统和行业统一的系统建设评估体系,使电子政务的建设有正确的发展引导方向。要做到这些就要加强电子政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提高电子政务培训效果,扩大培训范围,降低培训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扬言之.略论多媒体技术在干部教育中的应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王莉,陈建军.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74-04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 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探索

Key words: training bas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plor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4-03

0 引言

安徽水院在近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制度,目前开设的专业涵盖机电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机电技术、电气技术和应用电子专业是我院主干专业,为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①统一性与层次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机电类、电子类专业设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划,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在建设实训基地时,还依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课程合理配置实验实训设备,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

②生产性与创新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与产业单位、科研院所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及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实训基地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基地心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引入专业导师制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习创新制度,同时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场所。

③技术性和先进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核心,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实训基地既要跟上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出技术起点高、技术含量大、技术先进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提供先进实训设备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实践平台。

④共享性与开放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充分考虑资源整合、社会共享,面向学生、社会开放,提高投资效益。校内外实训场地不能成为某个系、部或专业的专用场所,也不能局限于我院,在仪器设备、软件、师资、管理人员和服务平台等方面力求做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不断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拓展实训基地的内涵,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新建能满足200人同时使用的仿真实验室。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和调试。利用Keil软件的软件仿真功能开设单片机汇编程序的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软件开发能力发利用Proteus软件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以及仿真单片机电路,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硬件系统开发及运用能力。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理论的虚拟实验。为教师科研、全校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下设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维修电工技术3个实训室。结合原有的实训室,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及专项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

③电气自动化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按引入式生产车间型进行建设,设有与企业车间对应的岗位。柔性自动化生产车间建设。结合《自动机与自动线》等相关课程,增加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等设备。利用其上料检测、搬运、加工、机械手、传送带、搬运安装、分类、触摸屏主控、组态监控工程师、MES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等11个工作单元提供每单元8人的实习岗位,承接企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任务。

④扩建新建实验实训室。

扩建电子认知多媒体实训室;扩建电工电子实训室,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各1个。建设电子设计各实训室,包含:扩建EDA技术应用实训室,新建PROTEL设计实训室、MULTISIM仿真实训室各1个。完成对EDA设计调试、PROTEL制板设计、MULTISIM仿真实验等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任务。

⑤重点建设电子生产性教学工厂(新建2条生产线,1个生产车间)。

学生直接参与自动生产线的操作和电子产品装配,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满足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可承接电子生产工艺技师和表面贴装技术操作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形成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和检验的生产性教学环境。

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天威保变(合肥)等企业共建,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2个,重点建设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实训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兼具教学、生产与社会实践功能,能反映电气、电子、机电专业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专业教师现场技能实训场所,且专业教师可以到现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还有利于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课题开发,实现校企双赢。

2.3 实训(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 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行业高级工程师、行业能工巧匠相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训指导师资队伍。培养4名专业带头人,12名专业骨干教师。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力争4年内使机电类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达4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85%,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85%以上,主要专业课和实践课以企业生产一线教师为主。

2.4 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①构建技能训练模块体系。

将电工电子生产工艺、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岗位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划分能力训练模块,优化实训模块,使各模块的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训课题、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考评办法形成技能训练模块体系。

②加强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

开设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开设焊接技术、元器件识别与测试、模拟电路单元设计、数字电路单元设计、收音机装配及其调试、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开发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家电调试与维修、单片机运用与编程及计算机辅助电路原理图设计、线路板设计、检测技术等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开设综合技能训练项目。满足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毕业设计及电工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顶岗实习等要求,开设电工电子绘图员、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产品批量生产的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电子产品设计、表面贴装工艺、表面贴装设备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2.5 制度规程等软件建设 通过调研、论证,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实训教学指导书、仿真软件、网络资源等软件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人员,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实训管理体系(制订实训现场安全操作规范、现场安全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训教师职责制度),完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更有效地利用基地设备,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 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成果与特色

①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实训基地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跳出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框框,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把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了教、学、做统一的课堂。

②生产性。

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建设,其运行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③先进性。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未来的需要,具有先进性,尽可能体现机电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具有抢占技术高地的意识,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得到体现。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适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实训设备配置、实训内容、实训手段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水平,并有一定的超前性。

④培训与技能鉴定功能。

利用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师资为各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同时也为当地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⑤开放服务。

为合肥地区职业院校机电类、电子类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和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安徽省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服务(师资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承担技术工人培训、特殊职业(工种)培训、技师培训;面向社会承担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为教研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服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

4 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推广

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制和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包”与“培训包”,形成品牌,在我省高职院逐步推广。与多所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和对流协议;积极开展不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使学院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理念、特色和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平台,围绕我省实施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创办、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以实现共同发展;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场地以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转化,将实训基地建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

参考文献: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4)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

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读本》 王位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 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 焦宝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 王明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5)

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推进了电力电子技术不断更新,为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注入新的内容。为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改进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培养更多符合时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现状与呈现问题

随着时展,我国高校日益认识到培养与提高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应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视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电气工程类人才。但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依旧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能,以致出现学生就业难、毕业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现象。

针对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以项目教学法统领电力电子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产业非常巨大,且电力电子技术已被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即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针对于此,提出以把教学、实践与工作和科学研究相接轨,以保证多数的学生学到扎实的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实验和课内外项目实训。教学和实验两部分对所有学生实施,形成有机整体,按学习内容构成后期项目实训。校内实训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针对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本学院开设了开关电源的制作、安装、调试的实训。校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有效地应用启发与探究等新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基础知识过程应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工程实例。

建设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建立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自2010年以来,在学院的支持下,开设了电力电子技能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是设计制作开关电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关电源实训平台,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学生能够做到独立设计、购买所需器件及独立制作、调试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加独立的去思考认识电力电子技术基本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等。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寻找到电力电子技术的踪迹,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该技术的实用性,援引了调光台灯、电动自行车等实例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通过自己组装或设计简单的电力电子设备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推进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并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对学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大大的推进作用。

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落实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生积极申请了相关的创新项目多项,并付出行动参与课题研究,自觉主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及参加技能赛事,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电源类题目的赛事,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目前已得奖共28项。

在当前的电气工程领域,需要人才能较系统地掌握电气专业知识及专业应用技能。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并探索更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对岗位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促进电气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韩唏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2(4):55-58.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TN0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微机与接口》、《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是目前电子类专业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们不但直接影响后继的专业课程,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的体系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实施过程与管理方法对培养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现在,我校各专业已明确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其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一流,满足岗位群要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由于专业定位与过去不甚相同,所以,重新设计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体系是必要的;注意到广大师生已经明确专业定位和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对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比较了解,所以,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重新规划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又是可能的。

据调查,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是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应用等产业第一线技术支持人员,即生产线管理人员、销售服务技术人员、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等。因此,以技术层面上看,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三方面基本知识;必须具备电路识图与分析能力、电子产品的焊接与安装能力、电子元器件与电子设备测试能力、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电子技术文件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下面,就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谈几点看法。

1构建电子技术系列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

1.1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大都是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岗位群而设置的。在这些岗位智力内涵的组成中,创造性智力技能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不仅是要在技能性质上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区分开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为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应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为目标进行改革;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贯彻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培养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1)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电子技术系列基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作为电子类专业除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阅读电路图、选用元器件、制作印刷板、焊接电路板、整机装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电路测试与调试、撰写技术说明书等的基本技能。这也就是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

(2)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运行、安装、调试、设备维修等问题的能力。即解决生产线产品质检、产品售后服务等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提高专业业务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方向有关,不是公共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但电子技术系列基础实训课应注意到与专业方向的接口。

(3)先进性。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要适应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新方法,及时调整、优化、增加现代技术含量高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训内容与方法具有先进性。如:增加CPLD/FPGA技术、电路分析与设计仿真技术、敏感元件与应用技术,增加具有时代特征的电子综合实训等。

(4)实用性。是指实训内容与方法贴近生产一线实际,工艺训练规范,包括实训装置和实训场地的布置也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得到较好的贴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训练。例如:电路板的元件布局、布线;整机装配中部件间的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的合理安排;集成器件的功能表、特性曲线、参数表和测试方法等。

1.2“宽基础、活模块”的实训模式

由于电子类各专业方向不同,对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将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制订电子系列实训课程的实训方案。“宽基础”就是要把公共的基本技能打扎实,这不仅是毕业生顺利获得第一岗位所必需的,更是让学生长期健康发展成为能在人才市场流动的“ 社会人” 所必需的。“活模块”指的是将相关实训规范化、模块化,由各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即岗位要求来选定实训项目。当然,为达到高职培养目标,在实训时间上应有保证。原则上,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应占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总学时数的4 0~50 % 左右。

1.3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要把能力要素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去,打破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旧习惯,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调试能力和正确使用电子仪器测试电参数的能力为重点,向综合型、设计型、应用型推进。电子实践教学环节引入EDA技术是符合潮流的,也是电子类实训教学的重大改革。电子实验要坚持以实为主、虚拟与真实相结合。为突出基础实验的重要性,电子工艺、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实验实训单独设课,自成一体、单独考核,以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

电子类专业可安排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应尽量选用工程设计课题,要体现综合性,成果表述以设计说明书的形式出现。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阅资料,互相研讨,并充分利用EDA工具实现设计课题。

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可延伸到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巩固、提高电子系列基础实训成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有计划地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电子仪器维修兴趣小组、电子科技制作兴趣小组等。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环境,配备若干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相关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是促进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相近的考核工种,如家电、计算机、移动电话中级工的考证等。

2实训教学体系初步方案

3建立实践教学教改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教改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实践教学教改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包含两重涵义:一是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整体思路是:构建实践教学的“三全监控”体系,即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监控。“全员性”是指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监控主体,同时又是监控对象;“全过程”是指监控从纵向维度上看,贯穿于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周等各个教学环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实践教材建设与确定、实践教学设施、实践教学的组织与人员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为提高电子系列实训教学质量,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思想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高职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能力目标: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把能力要素分解到每一实践教学环节。

(3)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引入新技术、新器件和新实验方法,使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成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场所,而且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实践考核: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目标,设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考核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制定的明确目标,考核方法采用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等。评分标准包括操作工艺、实习(实验)报告、产品质量、工作态度、课题答辩等。

(5)实践教学教材:按各实践教学要求,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或补充与培养目标一致的实践教材。

(6)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方案中按时间节点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技术知识讲解、操作训练、教学方法、考核目标等作出详细的安排。使得讲什么,何时讲;练什么,何时练;考什么,何时考等均落实到位。

(7)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各实践教学要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指导书、考核方法、评分标准等。

(8)管理体系:电子系、自动化系、实训中心、督导组、教务处同时负责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履行对实践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监控。监控工作落到实处,如定期随机抽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检查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抽查学生的产品质量,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对实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

4结论

一年来,通过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对电子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践考核方式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一定经验。经修改的教学计划、新编或修改的实训大纲以及新编写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书对今后电子技术系列实践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有关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对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7)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36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发展时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对于电力行业也不例外。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快,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电工的自身素质及专业技能却未能得到提高。电工自身能力长期无法得到提高,在实际工作的开展当中就无法针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排查与解决,这样很容易造成电力行业的发展出现不稳定特点,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等。所以,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开展当中,需要不断加强电工的培训,让其切实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笔者将在本文中针对信息化技术在电工培训中的应用予以分析。

1 电工培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主要意义

1.1 提高培训效率

传统性质的电工培训一般是教师利用板书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这种培训方法不够生动、形象,无法将复杂、抽象的电工理论知识等清晰地呈现在电工面前。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培训的效率出现明显下降。如果应用信息化技术,培训教师就可以清晰、直观地讲解相关知识,培训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1.2 调动电工兴趣

很多参与培训的电工在传统形式培训当中很容易失去兴趣,如果培训教师可以在培训当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完全吸引电工的个人兴趣,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播放一些培训视频甚至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既能帮助电工放松身心,也能保证培训效果。

1.3 加强培训知识整合

在传统类型的电工培训当中,培训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无法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导致培训出现明显的割裂性。但是,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培训知识等进行融合、提取、重组等,这样可以实现培训知识的有机整合,为保证培训效果奠定基础。

2 如何在电工培训当中科学应用信息化技术

2.1 正确对待信息化技术

对于电工培训应用信息化技术而言,虽然很多培训教师在实际培训工作的开展当中也选择应用该项技术,但是却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错误的认知。很多培训教师在世纪培训当中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而忽视了自身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会造成电工培训缺少了科学的引导,造成培训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培训教师需要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培训中需要将自己作为重要的引导者。培训教师在电工培训当中需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和实际操作,让电工可以直接看到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等,这样才能将信息化技术与培训教师自身完美结合,带动电工培训的顺利进行。

2.2 科学应用信息化技术

很多培训教师在电工培训当中虽然认识到了信息化技术的实际价值,并且也运用了该项技术开展培训,但是在应用方面常会出现问题,造成电工培训的质量明显下降。在应用该项技术之前,培训教师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并且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等,并且在实际培训当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让电工观看一些电工故障排查的方法视频、技术动作讲解视频等,让电工可以更为直观的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当中,培训教师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且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电工放松紧张的心理等,可以在培训的休息时间为电工播放一些有意义的电影等,帮助接受培训的电工更为轻松地面对相关的培训难点问题等。

2.3 不断提高培训教师的能力

对于信息化技术在电工培训当中的应用,培训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也极为重要。如果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较低,自然无法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甚至没有在培训当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这样就会导致信息化技术出现缺位等,造成严重后果。还有一些培训教师在电工培训当中虽然应用了信息化技术,但是受限于自身操作能力的影响而造成该项技术未得到科学应用。所以,相关的企业等需要针对教师个人的能力进行提高。相关企业需要不断在内部宣传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营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氛围等,让培训教师认识到该项技术的科学意义。相关的企业还需要不断对培训教师自身的能力等进行培训,只有达到相关要求的培训教师才可以开展电工培训,并且会针对培训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只有达到考核标准的培训教师才可以参与实际工作。只有提高培训教师的个人能力,信息化技术在电工培训当中才会得到合理应用。

3 结语

信息化技术是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之后最为常见、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深化发展,也能实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对于电力行业及相关电力企业的发展当中,电工是维持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电工及时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之下,加强电工培训势在必行。相关企业需要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且从多方面入手选择科学的方法将该技术与电工培训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带动电力行业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鹿道萍.信息化技术在电工培训中的渗透研究[J].电子测试,2016(03).

[2]李怀涛.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要点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7).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8)

0前言

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必须环节,而与理论基础知识相提并重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常常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反馈等的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教学目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两年半的时间内通过技能教学后的考核应达到中级工水平的操作技能。笔者认为,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中,可以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技能自身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1当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当前,电工电子技能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所起的作用是主要还是“教”,而不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或“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简单“模仿”而不是“创新创作”。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去进行实践教学,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校与企业衔接力度不够

实习教师只懂理论而实践经验不足,也缺乏创新精神,直接导致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学生所学技能到企业基本没用,再加上技校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综合素质不高,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3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较为传统和陈旧,“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同时由于实习内容落后,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缺乏动力。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思考

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自身的的特点与理论教学的差异性,笔者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1加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乐趣和志趣形成的起点,乐趣是兴趣的升华,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产生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乐学、爱学。记得一次电工实训课上,教学的内容是日光灯电路的安装。班上一名学生进行通电试验出现灯管两头发红,中间不亮的情况,我把启辉器中的小电容去掉,再安装回去,日光灯又重新亮了起来。从这件事情上,学生学到了如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技能课的实习热情高涨。

2.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衔接

一直以来,实训课都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开展,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技校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相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校生边学边练的教学特点,知识无法得到巩固,教学效果较差。在一次元器件的识别方法公开课上,我把教学内容直接搬到实训室而非教室授课,把授课内容放到实训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认知这些元器件,并用仪表进行测量的方法激发、巩固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掌握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并且也大大节省时间,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2.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实训课可以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实施理学一体化的教学形式,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开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

在实训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精神,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一次实训课上,讲授的内容是铅酸电池的充放电,首先要求学生用指针式或数字式万用表测试铅酸电池的性能,对铅酸电池的性能有一个大致的估算,同时也设定了铅酸电池短路、断路、漏电以及容量等问题,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逐一观察、测试,引导学生思考,从万用表的各种读数中解答各种问题,由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严谨的分析能力。

2.5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内配外训,适应技能实训的教学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提高电子电工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训课上创设一种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问题。

2.6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内配外训,适应技能实训的教学要求

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师资队伍是推进技能实训的重要步奏。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进修、下厂锻炼、主持教科研项目、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训课上创设一种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

3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子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电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时俱进。而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9)

一、基础建设搭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育信息化的车轮也在飞速前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技术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日渐成为各方的共识。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批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区,在西城教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无论是在硬件设备的配置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始终紧跟时代前行的步伐,在2004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校通”的基础上,2006年,率先在全市实现“班班通”,并在一些学校开始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2008年至2009年,区教委为全区各中小学和职业高中配置了1100多块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代表未来方向的教育技术产品,整合了传统黑板和现代多媒体的优势。交互式电子白板配置使原“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具有实时交互功能,学生可以便捷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这只“小燕子”飞进了西城区中小学寻常教室,拉开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从尝试研究到推广普及的序幕,标志着西城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

二、应用推进促发展

比尔•盖茨说:“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改善教育”。但是,技术不能自动地改变教育,设备配置完成后,如何发挥设备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区域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将2009年定位于“西城区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推广年”,并制定了“特色应用培训•专题课例研磨”并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区域推进策略,以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走入学校,应用于课堂。

1. 案例式培训铺路

交互式电子白板配置完成后,应用方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考虑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多,定位于技术层面的培训,虽然可以让教师们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但是这些功能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如何巧用这些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自己去尝试和探索,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前期难度,提高了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门槛。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把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西城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结合前期部分交互式电子白板试点校应用研究成果,设计了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的“案例式培训”方式,培训班按照中小学分学段设计实施,将白板功能使用与课堂应用案例密切结合,教师在学习技术功能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此项技术在课堂的应用点和应用方式,为后续教学提供很好地借鉴与参考。

考虑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我们还在“案例式培训”中专门设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研讨”环节,培训教师为学员提供10个白板教学应用案例片段,学员分组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案例进行研讨:案例中哪些应用点和应用方式是比较恰当的;这些应用是如何促进教学活动的;哪些应用不太成熟或不恰当,这些不足的地方应该如何改进。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研讨,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应用盲目性问题,有助于激发教师对技术应用方式的思考,提升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密切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培训,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们觉得非常地“解渴”。北京一六一中的一位老师参加完培训后非常感慨地说“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技术应用培训,真的是太好了”。北京56中的教科研邬主任说:“这样的培训太好了,回去后我还要带头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课,并带动全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尝试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根据多年教育技术应用经验,我们知道“技术不是学会的,是用会的”。为了避免培训和应用相脱节的情况,培训班还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每人上交一节白板课,作为培训活动的延续,帮助学员迈出白板教学应用的第一步。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案例式培训”班共举办了5期,培训教师150余名。2009年12月,新一期的培训班开班。为满足学校需求,新阶段培训在区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增加深入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地教师把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在集中培训的同时,考虑到一些教师由于时间、路程或学校工作等原因无法参加集中的学习,西城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就利用“西城视频资源网”搭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在“西城视频资源网”上开辟“交互式电子白板”学习专区,将培训视频资料、白板课件资源、优秀教学案例等上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在线或下载观看,让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超越时空界限,极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学习需求。

2.课例研磨架桥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性、便捷性和功能多样性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为了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方式,寻求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西城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于2009年6月成立了面向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专题研究小组”,以期通过一个个专题的研究,突破教育技术应用的壁垒。研究小组的研究主题首先确定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专题研究小组由西城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研员和12名来自西城区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构成,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美术、物理等共8个学科。小组成员都是学校推荐的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有研究应用潜力的青年教师,他们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还具备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研究小组采用集体培训、独立钻研、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以小组成员的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反思、再实践等环节,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学科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坚持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尝试和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尝试性研究课24节,集体研究课例3节,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与研究的教师们普遍感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整个课堂也增加了生机和活力。通过研究尝试,老师们对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理解加深了,已经逐步意识到: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适合的教学媒体,在应用程度上也不是越多越好,花样越翻新越好,而是要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设计教学。

同时,很多学校也相应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教师技术能力培训,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应用研究与普及。如,西四北四条小学、宏庙小学、奋斗小学和西单小学等学校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与学校的教师基本功活动结合,他们的共同做法是,首先培训全体教师,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技术水平、研究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要求所有的青年教师必须上一节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的教学研究课(或汇报课),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去体会、去反思、去提高。为了提升研究成效,各学校还将这些研究课(汇报课)录制下来,便于教师、教研组进行比较、探讨、反思,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积累了可贵的资源。再如,西城区奋斗小学、北京一六一中、西城外国语学校、北京十三中等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研究与“十一五”立项课题结合,申报了专项研究课题,西城外国语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实现班班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课堂的学校,学校在设备安装到位后,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研究,并申报了全国教育技术课题,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互动反馈技术的有机结合。北京市第56中学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纳入学校日常的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支持下,教科研部门制定了“全员培训党员带头应用全员应用”的逐级推进方案,学校要求2009年12月所有的党员教师要上一节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课,并进行校内评选。

一个时期以来,西城区各学校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热情很高,采用了多种多样地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推进策略和方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 研究成果初显

在区校一系列推进策略的支撑下,西城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西城区宏庙小学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汇编了《运用交互白板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叙事集,其中收录了20篇叙事文章,并应河南省灵宝市实验小学之邀,赴河南进行交流,展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研究课;西城区奋斗小学应延庆沈家营中心小学邀请,10多名教师赴延庆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和教学展示等等。

由于研究深入扎实,西城区各学校开展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研究课,在全国和北京市的各种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竞赛),西城区共上交了课例18节,17节获奖。其中西城外国语学校的吴琳、赵玉萍、梁亚林、北京56中的邬雪梅、宏庙小学曾宪婷、实验二小的赵铂楠获得一等奖。

在第十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西城区获得一等奖的4节课例中,159中张老师和西城外国语学校张雪辰老师的白板课获得一等奖。

在第七届全国创新大赛活动中,西城区获得的4个一等奖,其中2节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案例,西城外国语学校张雪辰和西单小学杨静老师的白板教学课获得一等奖。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0)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生产制造”到“制造、研发、服务”、发展方式从规模型到创新效益型的转型升级,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上述背景,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采用企业当前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的共享型实训基地[1-4]。

1 形成了“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

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建成电工电子基础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生产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与技术应用中心、轨道交通装备综合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五大中心”,形成“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

2 校企共建了“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

与上海ABB、苏州博众合作,新建了国内一流的自动化综合与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与南海益晶合作在校内新建了能进行工业级半导体芯片精密测试、电子产品批量生产的电子产品检测与组装车间(校中厂);与珠海伟创力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了国内一流的能进行电子产品手工焊接与调试的SMT焊接实训室;与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 “AGV机器人应用中心”实训室;新建了机车车辆电气装置检测实训室和3D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与INTEL公司合作改扩建了能进行CPLD/FPGA电子自动化设计的Altera联合实验室(EDA技术应用中心);与TI公司合作改扩建单片机联合实验室;与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及苏州瑞苏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改扩建PCB制图制版实训室;改扩建ST联合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应用中心)。

3 实施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基于项目、产品、服务综合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实现“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

把企业 “精益生产”的先进管理理念、和“6S”等现场管理方法与“博采众长、赢向未来”等职业文化引入到基地。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实施以“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基于项目、产品、服务综合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协调做好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在真实的车间和技术中心中以乒羽比赛计分器等实际产品的设计开发为载体,学生在“车间、中心”中做产品、搞项目,实施生产性的项目化教学,实行“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按照企业、行业标准,结合教学要求,形成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标准,规范实习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与考核评价。近三年来,开展中高职院校的骨干师资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企业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2个, 达3981人次。校企共同完成等《可调30V、5A直流稳压电源实训装置》等技术服务22项,各类经费到账198万元,获得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4 体会与思考

建立良性循环体系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与深化的关键: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室、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实现“双主w育人”,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提供“顶岗实习”与“就业”机会的方式,检验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学校的培养质量获得企业的认可,企业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体系。而保障良性循环体系运行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

【参考文献】

[1]谢永超.“公司型”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科技广场,2013(8).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1)

高校的基本组成是专业,专业是高校和社会的连接纽带。开展有效的专业建设,以及良好的教学改善,是高等院校必须高度关注的核心和关键。通常认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优劣,是需要对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要将人才的价值观、质量观,进行有效的树立,而且还要对课程的教学手段和相关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要建立起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完善的综合素质,要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完整的建立起来。

1以专业岗位能力确定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电子积极不断发展壮大,优秀的电子科技产品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各个角落之中。由此不难看出,电子技术必将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有效动力和有效支持。通过大量的钻研探索发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有效培养,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人才,进行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必然手段、积极的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可以让我国社会经济实现有效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培养未来从事电子信息处理、电子产品相关专业、电子产品设计维修等拥有优秀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核心,就是要为今后的电子产品有效维护、电子产品相关设计,以及电子产品装配,培养出拥有核心技术的优秀人才。在能力培养方面要从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发展方向,进行逐步递增式的培养,基本技能要着重关注电子装配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学习,实习一体化的全面教学。采取工作和学习交替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要着重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能力,以及相关的维护能力。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和校外的相关培训,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动手,获得更加专业的电子信息技能,并实现创新意识的全面培养;在综合技能方面,要通过毕业综合实践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性质的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加优秀的职业技术,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深度的强化,要求学生拥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2重组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要将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进行有效的重建,要依据教育的特点和特征,以及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岗位需要,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的梳理。而且还要依据职业岗位的基本理论以及技能需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升级。在对相关地区的企业调研分析之后,通过学校相关领导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想要开展有效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必要从岗位的分析层面着手工作。

对于专业岗位,以及岗位今后的相关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要依据工作复杂程度,进行有效地归纳和整合。而且要依据现实岗位的基本需要,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关实践活动,以及相关实验课程有效的建立起来。

而且要将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指导任务、工作实践为目的的相关实验活动,有效的融入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之中。

3应用电子专业教学内容创新建设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有效动力,为国家培养拥有优秀技术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基本核心。所以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应用电子专业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从诞生至今,技术的不断创新,优秀高科技以及相关的口号,不断的充斥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变革之中。但是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创新的主要方向还是引进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地消化以及整理。同时将整理之后的技术,逐渐的转变为课堂相关知识。所以应该摒弃传统的课本式教学,要将崭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呈现给广大的学生,要摒弃旧的电子信息技术,要将更加现代化的知识融入到课堂之中。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面深度发展,应用电子技术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需要。应该建立起更加专业的电子教学团队,以便应对不断蓬勃发展的电子技术。譬如: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电子产品设计平台、电子产品维修中心、电子产品营销中心,通过这些良好的平台建设,让企业与学校形成有效的营销和教研合作,让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融合,让企业向教学不断蔓延,让学校为企业培养出更加专业的优秀人才。

5实训基地建设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期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遵循为核心课程相配套、为专业核心技能提供训练场所,以前瞻性、为新专业方向做保障等原则,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新建生产型实训车间、家用电器实训室等,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开放管理,随着专业建设工作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精细化管理、学生技能创新活动、课程“赛教学”方面有了大范围的实施与推广。为了给学生提供在实验室学习训练时间,本专业不仅将师生创新实验室列为师生共用场所,并将个别实验室全部交由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员的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