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应用化工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9:10

应用化工论文

应用化工论文篇(1)

(一)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步骤及结果

1.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化学T程与工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化学化工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北部湾区域化工类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服务广西、辐射东盟,为大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所培养人才是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包括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教育科研等领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毕业生可以在这些领域从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改进、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及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

2.确定培养规格与要求

(1)素质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意识;具有较强的化工实验技能、工程设计方法、丁?程实践等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和技能综合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学和知识更新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

(2)知识体系。掌握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核心知识;掌握石油炼制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及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工程制图等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环保法规、劳动安全保护以及职业健康等知识。

(3)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工程实践等实践技能;具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生产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具有一定的研究设计能力。

3.将培养规格与要求分解为能力要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力要素分解与实现途径。

4.将知识点及知识点应用组合成模块根据新修订的专业培养目标,我们突破现有学科分类的条框,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设计出合理的课程模块,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分别设计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综合运用模块。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利用这些设计出来的课程模块,将教学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实现了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构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概况自2012年以来,我们按照先改先试、边改边试、边总结边试、边试边推广的基本策略,依托“化学工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北部湾石油天然气资源有效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先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广西高校特色专业试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并在2013级本科生教学中实际应用,然后逐步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辐射。

(三)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初步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后,其在应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初步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初步解决了旧有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初步解决了如何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问题,三是初步解决了校企、校地合作与产学研不够深人的问题,四是初步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问题,五是初步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

(一)总体评价

1.理念和目标定位明确钦州学院提出“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涉海类学科专业及临海工业的学科,为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培养髙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把学校建成适应1K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IS: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区域性教学型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已贯彻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工类人才素质的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确定其能力要素,并认真分析培养各种能力所需的路径和不同的课程模块,确定了不同能力、素质要素和模块课程对应表,通过不同的模块课程教学实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3.实践学分比例显著提高,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含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性教学)占总学时比例33.9%,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42.5%,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4.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全程,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不间断、持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难能可贵。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一致性的问题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通过课程教学达到预设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如“培养规格和要求”中有“能从事教育科研领域工作”的描述,但无相关课程。

2.学分计算标准不统一,易导致教学任务不均衡(1)不同课程学分对应的课时不同。有16课时,如有机化学;也有17课时,如化工热力学;个别的有36课时,如大学体育。(2)实践教学每周对应的学分差异更大。专业见习4周1学分,专业实习8周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14周14学分。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也是计算教师工作量的单位。同一个专业的学分折算学时(课时)的标准应统一,便于平衡学生学习量和教师工作量的分配。

3.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程,弹性学制学业难以操作实行学分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允许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允许学生提前或滞后毕业。要想提前毕业就必须给学生创造提前修满学分的机会,但现在的方案设计显然做不到让学生提前毕业。必须有相当量的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程,开放教学时空,如假期课程、网络课程、竞赛学分、职业证书学分、自主申请毕业论文开题与答辩等。

应用化工论文篇(2)

二、成品化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中,无论是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总能够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找到对应其知识体系的物化原型,这为成品化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成品化教学是指将教学目标产品化,或称实体化。它脱胎于项目化教学,是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化。相较于项目化教学,该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适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它以“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支撑,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程序。它生发于成品又终结于成品,能够避免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的脱节,实现课堂知识传授和实验实训的无缝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传授知识、全面培养能力的初衷,能够克服项目化教学脱离生产实际、内容空泛的弊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品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单一课堂的束缚,集中了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的优势,实现了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成品化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职业技能、敏锐的行业发展洞察力、突出的职业素养。只有授业教师构建出合理的成品化教学方案,拿出合格的、有实质意义的教学产成品,才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成品化教学提出的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取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模式,同样,理论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专业性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模式。成品化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灵活、高效地完成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将课程知识体系所对应的物化原型或者类似于物化原型的事物作为教师教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将其作为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起点,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原则。

三、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品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理论基础课程

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分析技术》为代表的理论基础课程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这三门课程很难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门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无法用一个项目来代表。若强行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加实验检验,最多是用“项目”一词将原有的“教学单元”、“章节”直接替换掉,将原先的“实验课程”改为“项目实训”,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品化教学模式可以克服项目化教学的弊端。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我们将Gaussian03量子化学计算软件作为教学工具引入课堂。使用该软件可以逼真地展现各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键长、键角、分子轨道的形状和电子排布的状况,揭示分子最外层电荷分布的规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该软件在课堂上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成品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用在每一章节、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如表1所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配合。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有机化学中,有些章节知识的传授需要实训环节的实时辅助和补充,这就需要引入大型仿真平台[1]。教师将基于仿真平台的实验实训操作融入这些章节知识的传授中,设计好成品化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有机化学第五章《醇、酚、醚》的成品化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成品化教学模式在整个理论章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成品任务。这种成品任务应具有如下的特点:1.必须和当时所传授的知识相吻合;2.必须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工作过程的结果;3.可操作性强,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借助于大型仿真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模拟出所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结果,并将此结果作为成品化教学的阶段性产品,将此产品目标作为判断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借助于大型仿真实训平台实时模拟实验实训的成果,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实训内容更丰富、实训操作更灵活,它立足于实验实训又高于实验实训,克服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训项目过少、实训项目不能代表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甚至以偏概全的弱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分析技术》这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规律。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程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化工设计》、《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等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代表。这类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某一方面、某一单元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教学目标。其成品化教学模式中“成品”方案的确立仍然需要克服项目化教学模式中“项目”过大、空洞的缺点,要将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物化,以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紧扣主题、操作性强为原则。以《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为例。该门课程的成品化教学方案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在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引入大型仿真软件操作平台,教师既可以以整个单元操作为成品目标,也可以将一个单元操作细分为不同的部分,将这些部分作为教学成品子目标。总之,要紧跟授课进度,将授课内容物化和实体化。如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的教学活动可以如表3所示那样进行。在该门课程的综合实训中,根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实训内容成品化。在实训阶段,必须要求学生拿出合格的成品来,并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同时,在对实训内容的讲解和辅导中,要基于成品目标,将实训内容归入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如“精馏塔分离50%乙醇溶液”的成品化综合实训,可以按照表4所示的那样进行设计。成品化教学模式借鉴了企业培训中“先习后学”的做法,弥补了学校教育“先学后习”这种方式的不足。同时,以小而全的成品化教学方案组织课堂学习,以实际工业产品为成品,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应用化工论文篇(3)

本文以一个信息化改造项目为例讨论了实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我曾参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该企业拥有4座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以及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以及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该企业希望能将这些设备实现数字化,并且重点要建立起一个中央监控室,能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的监督和记录两大任务,前者用于防止意外事故,后者可用于向该企业的决策人员和技术开发部门提供信息。

通过我们的开发组与该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分四个步骤共同完成了这一工作。第一步是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第二步是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第三步健全监控室的控制功能及相应信号的输出;第四步则是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我在其中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作为公司开发组和企业间联络的桥梁;

(2)负责确定该项目中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在发生冲突或出现问题时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

(3)帮助解决与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正文】

现代化企业发展生产与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速信息化的进程。在所从事的专业生产领域中,我参与开发项目的这家企业可以认为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的基础了,比如它已拥有4条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和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但是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改造前还主要依靠模拟量控制,也不具备信息与数据的记录、汇总与分析功能。该企业一方面出于对今后发展的需要,希望记录下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的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运行的日志与历史记录,以提供给其技术开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改进研究中的参考;进一步还可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分析时的参考。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对设备生产状态有全面的监督和一定的紧急控制与应变的能力,能对生产设备的操作意外和设定不当,或者发生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事件,防止造成事故与损失。

我们根据该企业的要求,结合项目的资金、时间、人员等现实状况,再三考虑了该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和前景、项目开发所面临的风险等诸多因素,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4条意见:

(l)由于资金的限制,切实地在相应各个环节上节约成本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原有设施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是进行根本性的替换;

(2)此企业需要的是“实时控制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初步集成”,而不是一个功能相当丰富和完善的系统,该企业现阶段既不具备开发这样一个系统的能力和条件,也不具备管理维护和应用高级集成系统的相关人员,所以,项目的目标应当切合于目前条件下企业的总体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成本,也有利于减少项目风险;

(3)由于该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资金、人员的限制,项目必须分阶段地进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①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②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③健全中央监控的控制功能和相应信号的输出;④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4)参与本项目涉及到的双方的大多数人员都不精通对方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在加强互相沟通的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关系。

上述四条意见在经过双方的磋商与研究后,获得了双方全体项目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双方必须理解与遵循的准则。

在第一阶段,我们开展了对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的自动化改造。事实上,该企业早有这类打算,并且已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因而这一部分的工作由该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全权负责并加以实施。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自动化生产设备都已具有依据状态参数模拟信号量进行控制的能力,对于所采集到的状态参数模拟量,企业曾计划采用一类以模拟信号远程地传至中央监控室,再进行模数转换的方案。此方案对企业来说实现比较简单,但存在着成本较高、远传过程易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随着模数转换设备成本的显著下降和可靠性提高,经我们建议和双方讨论,企业有决心在生产设备的控制设备上就地实现现场模数转换,再远传数字信号至监控室,这一工作同样地由熟悉这项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实行。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我方开发组成员负责。我们将人员大体上分为3组,第一组主要是根据企业长期累积的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模型,其中包括诸如数据采样记录的间隔时间,不同生产阶段的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等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第二组负责监控记录软件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图形界面的选定和设计等软件功能的实现;第三组则集中力量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针对性强和小巧的相关数据记录的专用数据库。这一阶段是控制质量和成本的关键性阶段。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以及根据数据的流量不很大,对数据的实时性处理要求不是很高(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实时控制仍由原来的自动化系统所承担)的实际情况,中央监控室采用了一套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用的服务器,另一套同样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并且没有使用价格昂贵的商用数据库,而采用了由自己开发的一个经济实用的专用数据库。

第三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的自然延伸,在第二阶段成功的基础上,利用第二阶段模块处理后所获得的数据,依据设备的多种临界指标,进行相应的判断,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相应的警报,并同时依据设备本身的相应紧急情况处理办法,发出控制信号加以处理实现。这一阶段的关键有两方面内容:一个问题是要求数据转换设备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做好与自动化设备原有控制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的配合协调工作。

第四阶段则仍然由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实施,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好第三阶段所遇到的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使用了更好的设备和部件来实现数模转换和动态控制;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在控制设备中设立了优先级判断,使自我保护装置的启动优先级离开中央监控室(由于自我保护启动速度更快,但是功能较弱)而加以解决。

应用化工论文篇(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目标是把文化信息传送到城乡基层服务网点和群众身边。它消除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众在获取文化文化信息上的不平等。可以说文化共享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依托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拓展共享工程的服务内涵和方式,使共享工程资源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相结合,尝试一条借助共享工程资源,做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文化信息真正普及于民,受之于民,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的课行之路。

1.文化共享工程的特点

文化和网络相结合,突破图书馆发展的瓶颈。20多年的大发展,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截止20()05年,每40000人只有一所图书馆,尚有200多个县未建图书馆,全国目前人均藏书不足0.3册。

1.1整合文献资源,打开收藏新局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信息与日剧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和每一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相对低下使得“藏”与“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图书馆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整合各类文献资碱,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具有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在资源的建设上充分体现了面向普通百姓、面向基层的原则。文化共享工程是一个大型巨量的资源库,内容丰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粮食和种植、务工、经营等知识信息;提供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艺术、影视曲艺和相关人文知识信息;提供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科学普及、法规政务、医药卫生等知识信息。1)数量规模庞大,让百姓有广泛的选择余地,能满足各种层次用户的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2)内容丰富实用,能满足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拓展文化事业、提高知识技能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3)信息形式活泼多样,除文字外,还有图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同时,信息新颖及时,网站上的信息每天更新,满足了群众求异求新的需要。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图书馆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优势

2.1阵地设施化势。截止2004年已有大概2700所图书馆,其中独立的少儿图书馆70多所。另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的图书馆的普及,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献信息知识优势。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基本文献资源。近年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已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2.3专业技术优势。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它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覆盖地域广。图书馆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

3文化共享工程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应用化工论文篇(5)

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新业态、传播新渠道不断涌现,科技越来越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成为促进文化工作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增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广大文化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手机拥有量最多的国家,3g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初,伴随着3g牌照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的发放,3g时代的手机用户将彻底打开互联网的大门,带来我国的移动网络迎来新一波的发展高潮,同时3g技术也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叩响了手机用户的服务大门。

1 3g概述

3g既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前两代技术不能提供的多种宽带信息服务,例如高速数据、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它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大幅度提升,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技术可以达到相当于adsl有线上网用户支持的数据传输速度与数据交换能力,通过3g使用者能够听到更加清晰的声音、看到更加流畅的图像和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网页。3g技术有移动通信高速化、多任务、实时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特点。

3g技术是信息提供者通过运营商的运营承载网络,利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快速蜂窝选择技术以及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和多输人多输出天线技术等高速下行的链路数据传输,来实现信息提供者(数据商)和终端客户的无缝链接,终端用户由于使用了无线移动设备,通过网络覆盖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进行资源查询、数据下载和意见反馈等系统操作。

3g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理性的技术选择、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使用户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手机上网,就能检索到根据用户的特点量身定做的相关信息,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内容都将极为丰富,信息提供的方式和质量都将有明显的提高,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来网络环境下通过有线网络链接所带来的弊端。因为在有线连接情况下,无论文化共享工程提出的口号多么响亮、服务多么到位,读者都必须在某一固定位置实现网络操作和意见反馈,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无缝链接是不可能的。

2 3g业务在图书馆领域的扩展应用

目前移动信息化在国外图书馆中的应用相当普及,如英国什罗浦郡立公共图书馆和美国纽约安姆赫司特公共图书馆等都推出wap网站;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使用pda通过移动通信检索图书馆资源,读者通过移动电话对图书馆的在线目录(opal)进行馆藏文献或数据库检索,也可拨号到学校校园主机,通过校园主机连接到internet进行检索;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图书馆推出手机wap服务;在日本的公立图书馆中,己有105个图书馆推出面向移动终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其中有77个图书馆能够进行书目检索,21个能够进行预约。用手机阅读图书的e - book(电子书)服务,2002年就在韩国成为时尚。现在,在痴迷科技的日本,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热潮,那就是用手机阅读图书。智能手机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延伸,它将无线通信网络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利用高普及率的手机媒体平台延伸、拓展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在很多环境下,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的普及率,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

在我国,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已被列人2009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经文化部门审批,获得立项。

2.1我国图书馆领域3g业务服务情况

据《新京报》报道,2009年4月23日起通过3g手机,读者可在线阅览国家图书馆的讲座信息、视频及数字图书,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读者可到国图体验“3g国图”。国图举办了大型公益活动,包括“3g时代图书馆”体验等。在“3g时代图书馆”活动区,国图将提供3g手机及上网卡等,让读者通过这些媒体看报,阅读。目前国图已开始免费提供3g数字化服务,持3g手机的读者通过注册即可阅览。

由此可见,作为一项新技术国内大多数图书馆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来开展3g业务服务,但作为未来发展趋势,随着3g技术的逐渐成熟,3g网络部署的逐渐铺开以及3g业务的逐渐丰富,可以预测,它也必将给即将进人3g时代的数字图书馆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3g技术开展服务的可行性

2.2.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成为各地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形式之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基于这项工程自身特点,它可以为3g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并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化针对3g用户的数据库结构。

2.2.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有国家管理中心及部分省级分中心门户网站。移动接人互联网业务也是核心移动业务之一,它提供固定isp所能提供的互联网接人业务。功能与固定互联网接人类似,能够提供全面的互联网web浏览,同时具有提供文件传送、电子邮件、流媒体视频和音频的能力。从业务特点来看,很多3g业务的名称和运行方式与2g或2. sg业务都非常相像。只是网络带宽的增加、传输速率的提高、终端能力的增强以及网络计费能力的提高,使3g业务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大不相同。3g技术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信号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连接在网上。同时,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与pda的不断融合,使得我们可以采用更轻便、更高性能的终端上网。在克服了原本手机网络数据传播速度慢的缺点后,这两者的结合,可以使现在的用户摆脱空间、时间、设备的限制,无拘束地在网络上冲浪,也可以吸引新型的潜在用户群体,更好地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3 3g技术支持下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

3.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有服务模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传输手段的网络传输体系,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在终端服务上,提供了国家中心网站/省分中心网站、省分中心镜像站、卫星终端服务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系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光盘、移动硬盘等手段,方便广大群众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3.2依托3g技术拓展的新型服务模式

3g新型业务有助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用户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化的体现,现在,几种依托于3g的新业务的出现,使得一些新型的服务成为可能。

3.2.1宽带视频点播、流媒体业务相关扩展应用

宽带视频点播、流媒体业务其实并不算新,这类业务早就已经在有线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但是相对于手机网络这还是一类“新”业务。在3g网络之前,无论是csd还是gprs,它们的数据传输速度都不足以满足宽带视频点播、流媒体业务的需求。以mms为例,它的传输能力在csd方式下可达9. 6kbps,在gprs方式下可达164kbps,在3g下可达2mbps,由此可见3g为手机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带来了质的提高。在3g技术下,完全可以满足这类业务的需要。

3.2.2可视电话服务

应用化工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

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深刻理解其内在含义和相互的联系,确立企业价值目标,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更加紧密。

1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关系

1.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我党和国家的制俜ūΓ并且屡经考验,在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利器。它既是传承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秉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所以这二者既是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很好的交融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

1.2企业文化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1.3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企业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弘扬、优秀传统的传承、还是典型模范的塑造,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支持和观念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保证企业文化的正确方向,为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政策导向,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1.4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性。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起点和程序,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以求两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克服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治企方针、经营思想、职业道德等统一起来,并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结合中升华。

2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实践应用

2.1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以“文化”抓队伍、强管理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对全体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抓队伍创品牌,抓管理树样板的过程。

(1)一是抓“品牌”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导向、凝聚和激励的过程,要让广大职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必须通过挖掘职工潜能,激励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结合实际生产工作,对各基层党员对标做好评比,并把工作业绩纳入到党员先进评比中,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创立“劳模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等品牌,从而进一步以点带面,塑造敢打硬仗的高素质、高凝聚力的职工队伍,影响带动一大片,有效提升全体职工个人素质和精气神面貌,增强个人荣誉感,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

(2)二是抓“样板”管理。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抓手,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素。坚持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党政管理人员要步调一致,将各班组建设、机关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统筹推进,以党建为载体、以文化灵魂向管理要效益。要经常性与职工谈心,广大职工常坐在一起、谈在一块,把担当和作为体现到队伍凝聚力上。各级管理人员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营造团结向上,凝心聚力的干事氛围,真正做到分工不分家,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粘合剂作用,凝聚职工的力量与智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竞争力,助推企业发展。

2.2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不断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真正把企业文化融入其中。

(1)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借助文化的载体,将文化作为核心思想,让企业职工能够自愿去追求价值观念,严格遵守同一规范。不断激发企业职工的智力、创新力,培养他们勇于向上的精神,进而将企业的道德准则一行为方式都加以统一,将企业职工的个人工作和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唤起职工团队合作精神,以便创造高效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2)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通过企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建设,开展班组干部业务学习培训,强化先进性建设,树立人本管理作用,将职工言与行,职工的人生目标和企业价值目标进行高度统一;提升基层党员工作能力,组织职工凝聚力建设,构建和谐集体,树立团结向上的团结意识;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及职工小改小革创建活动,促使隐患早发现、早消除,提升运输生产安全系数,树立职工荣誉感,把企业文化建设做实;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步落地生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新活力。

(3)将企业文化成果向实践转化。将企业文化成果向实践转化,以打造“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战斗力”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这种有效载体,把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企业的每位员工,在学习企业文化中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把解决实际运输生产安全问题贯穿文化核心、聚心的全过程,努力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稳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总之,企业文化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的不断改革,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为企业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化工论文篇(7)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应用化工论文篇(8)

2园林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构成

应用于园林工程的信息化技术,首先是是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数据采集部分,利用传感器对园林生态环境内的风力、风向、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温度、水分等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再通过嵌入式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可以输出显示、存储或上传网络,便于后期利用。在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基础上,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互联网云物联平台,通信手段既可以采用有线以太网,也可采用wifi或3G等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物联网平台的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如图1所示,这时可以利用联网的终端(如电脑、手机等)通过物联网平台对嵌入式系统发送命令,嵌入式系统通过继电器模块等实现控制智能浇灌等设施,进而影响园林生态环境。

3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传感器是实现应用目的的核心器件,在我公司城市景观树木抗倒伏关键技术研究这一项目中,需在研究区内,架设风速风向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器与设备,监测与调查雨季极端天气对研究区内树木形成的影响结果;记录灌水施肥、防护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等。基于以上需求,配置了如下传感器:华控HS-FX01型风向传感器,0~5V输出,16个不同电压值对应16方位风向,启动风力≥0.8m/s。华控HS-FS01型风速传感器,0~5V输出,线性对应0~30m/s风速,分辨精度0.2m/s,启动风力≥0.8m/sSHT15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相对湿度测量范围0~100%,精度±2%RH;温度测量范围-40℃~123.8℃,分辨率0.1℃,输出经过校准的相对湿度和温度的串行数据。DS18B20(不锈钢防水型封装)土壤温度传感器,测温范围-55℃~125℃,最高精度0.06℃,支持多点组网功能,数字量串行输出。搜博SM2801M型土壤水分传感器,可长期埋设于土壤内,对表层和深层土壤进行墒情的定点监测和在线测量,4~20MA输出,线性对应0~100%的量程,测量精度3%。上述传感器有3路模拟量输入、3路数字量输入,可采用开源软硬件的嵌入式单片机arduino。其ATmega328型具有14路数字输入/输出口,6路模拟输入,32KB闪速存储器。如果需多路采集,可采用其升级版MEGA2560,闪速存储器扩展至256KB,具有54路数字输入/输出口,16路模拟输入。此外,Arduino单片机增加通讯模块(如W5100等),即可通过有线以太网联入互联网。在室外环境中,传统以GPRS模块为主导方案,但随着电子消费品的普及,使用3G路由+3G网卡的组合是一种更经济、编程量更少的方案。通过通讯模块,可将传感器数据上传到一些开放的物联网平台(如Yeelink、乐为物联等),在网站上实现以曲线显现一个阶段内的传感器数据,或者对几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在物联网平台上,还可设置传感器数据的报警值,当达到报警值时,网站会以短信等方式提醒用户处理,如风速过大时应去现场查看树木的倒伏情况,光照过强是否应遮阴处理,土壤水分不足是否应补水作业等。物联网平台还可以对嵌入式系统进行反向控制,通过网站或手机客户端发送命令,嵌入式系统通过继电器模块(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单片机接输入回路,以毫安级电流,控制额定功率数千瓦输出回路的开关)控制灌溉等设备的开关,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影响园林生态系统。

应用化工论文篇(9)

茶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并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相当多的鲜明特点。在日本的茶道当中,生活与哲学以及相当多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内容,能够把人们从最为平凡的世界当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并且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不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种文化,还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种体现,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出最为直接的功能。在实际的文化艺术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了基础的诗词、绘画、建筑、书法,还包括了深层次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意境上的动态美感,其赋予了茶道相当多的独特韵味,使得茶道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且茶道在实际的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所形成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着多种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尤其在工艺美术的彰显上,有着自身独特的风采。在日本的茶道当中,对于茶道的境界美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爱好,否则,很难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种庄严的形式风格。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在喝茶时候的环境必然是静美的,而环境是清美的,风景则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总谈

工艺美术本身是以工艺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艺当中体现出一定的美术特色,给予人们独特的美感,但是在实际的日本茶道文化当中,却过多的包含了这种艺术特色。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具有相当多的鲜明色彩,首先其体现在风景的幽美上。由于对茶道的美感体现需求,日本民众很多会选择将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个幽美的环境下,以此来衬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艺美术当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进行品茶的时候,通常都比较静,并且室内的环境也比较优越,给人一种品茶的神圣感觉,不由得一切外物来打扰,担心可能破坏了茶道的整体美感。接着是纯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实际的日本茶道具有最为切实的需要,因而在实际的工艺美术彰显当中,必然要选择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这些道具的存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体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与工艺美术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韵味相当多,而且异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础工艺美术彰显

2.1景幽在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表现,首先体现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实际的理解当中,人们却将幽美误当成了优美,虽然两者都可以形容环境的美丽,但是,放在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却应当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艺美术是一种工艺的美,而工艺所形成的环境,如果用优美来形容,仅仅来说明环境的一般美丽,但是幽美却可以实实在在的体现工艺的过人之处,将工艺与美术完全地结合,形成了不一样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处于较为幽美的环境下进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属于十分庄重的生活艺术,需要用心去对待,因而选择品茶的环境便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们熟知的日本品茶环境当中,都处于十分静然的一个环境,不会有其他人进行打扰,并且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表露出崇高的敬意。2.2室清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室清应当属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内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洁和安静。通常而言,在开展品茶的时候,日本人会选择与来访的客人进行单独的品茶,而将其他的下人支开,以保持居室的清净。并且每一次来到品茶室,都可以发现环境相当的整洁,并且几乎没有人来过的痕迹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次品茶结束或者品茶前,都会对品茶室进行一定的打扫。而这里的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品茶室的装潢都进行了一定的工艺改善,使它的外观和内在保持同步,进而实现唯美的品茶环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层次工艺美术

3.1器美如果经常涉及一些日本的电视节目,可以发现其中进行品茶的时候,所选择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优美,并且对这些器具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每一处的品茶器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有的品茶场景都涉及一定的优美器具,而这本身也属于对茶文化的一种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础修养当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较高的艺术感,并且能够给人一种品茶的优越感,否则会使得整个品茶过程严重的失去意义。在品茶的时候,日本人所选择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这些器具也仅仅被当做饮茶的器具,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同时,由于品茶的时候,有了这些美丽的茶具,会给品茶的整个过程赋予一种特殊的色彩,甚至会带来很大一部分和谐。3.2意深不得不说,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艺在于纯良唯美,而品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纯的过程,需要经过逐步的淬炼,进而形成最终的艺术。品茶在日本的文化当中,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存在,它对于人们的诸多艺术宣传,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其具有相当唯美的煮茶、泡茶、饮茶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着需要注意的点儿,而这与工艺的形成不谋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着相当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实际的品茶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给予品茶实质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体会。日本民众在品完茶之后,都会进行沉思,将茶的味道进行深层次的融化以后,才会对茶进行一定的赞美,并且这种赞美往往都是由心而发,能够带领品茶的双方进入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当中。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可以总结为景幽、室清、器美、意深,并且其中的每个工艺美术特征都在茶道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彰显,也会在以后的发展当中衍生出更多的音乐美感,使人产生相当多的艺术气息,进而深层次地融汇在品茶的过程中。对于品茶的认知,工艺美术应当与其有着相当多一致的特点,尤其是品茶的过程需要从第一个工序到最后一个工序,期间相隔了比较长的等待时间,而茶道的寓意在于心静和唯美,因而,在品茶的时候,需要认真欣赏周边的环境以及居室内的温馨,进而使得茶道文化能够得到深层次的寓意渲染,同时品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与工艺美术的各个审美特征进行一定的融合,实现不一样的品茶意境,并给人以独特的茶道美感。

参考文献

[1]袁宙飞.日本茶道视野下的日本平面设计之美[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4):52-56.

[2]宋珊.中国古代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山东大学,2011.

[3]高红.“自然”与日本茶道美学[J].农业考古,2008,(06):171-173.

应用化工论文篇(10)

现代化建设中,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因此,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作用

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有效的指导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识,从而提升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主动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二)导向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促进职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石油企业可以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激励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企业文化的学习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先进事迹的鼓励,增强自信心,提升工作热情,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认真和努力,推动石油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规范作用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中,都有很多党的先进性的表现,因此,对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督促企业员工按照规范标准执行,提高综合素质修养,以促进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

二、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用于企业文化的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企业文化作为石油企业经营发展的经验总结,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促进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用于企业文化的有效策略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注重企业员工精神文化的建设,以保障企业文化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在企业中开展先进模范的奖励活动,对工作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工作积极性强等的员工实行定期奖励和表扬,以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促进石油企业团结奋进工作氛围的有效建设。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员工的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此,石油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物质文化建设,给企业员工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物质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要深入企业员工的生活,真正为员工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创建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环境的有效共建。例如: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保持与企业员工的联系,在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通过提升服务意识加强与员工生活方面的交流,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石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达到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的目的。

(三)完善管理制度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石油企业想要有效开展政治文化工作,就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日常行为,以促进石油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石油企业的正常运营。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合理的规范标准,才能促进企业员工提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维护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四)开展企业活动

应用化工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06-02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大部分教师也都要参与到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工作中。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是所有专业教学每年都要面临的一项繁琐工作,从出题、选题,再到写作与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与指导工作采用见面办理、沟通为主及手工操作方式,存在以下主要困难:

1)由于学生离校实习或者学生所住校区与教师办公地址相距较远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与教师见面不易,信息沟通不畅。

2)由于每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个选题多名学生,而且教师工作繁忙,再加上学生离校实习或上课等原因,导致学生和教师很难在工作时段内同时有空闲时间来进行写作指导。

3)毕业论文写作整个工作流程的工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大,业务流程复杂。

4)毕业论文写作各个工作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阶段文档,而且通常需要依赖前面阶段产生的文档,因此,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会产生和使用大量的相关文档,文档管理工作繁杂。

基于上述原因,非常有必要开发一套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处理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大量工作,大大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同时利用Internet打破师生交流上的时空限制,大大方便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上,选用工作流技术及其相应工作流管理系统和工作流开发环境,定义、开发、实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工作流程,并管理每个工作流程产生和使用的相应文档。

1 工作流技术概述与应用现状

根据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定义[1],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过程建模和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可以与其它应用系统有效结合,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业务管理系统。采用工作流技术作为核心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最大的特点,也是这些系统与普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最大差别,是它们具有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明确的任务处理实体;同时,它们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客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工作流技术已走出理论研究阶段,开始应用在ERP、CRM、OA、SCM等各类MIS系统的开发中。主要的应用行业有:消费品行业,制造业,电信服务业,银证险等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物业服务业,物业管理,大中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政府事业机构,研究院所及教育服务业等,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和集团公司。

开发基于工作流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相关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目前最常用的工作流开发工具和环境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Open Dynamics Inc的Joget Workflow,起步软件Justep X5 Studio,北京慧正工作流系统,上海满智的EMSFlow流程管理平台等。

这些工作流开发平台基本都提供了工作流引擎、可视化流程定义工具流程建模工具、流程管理与监控、角色与权限管理、快速表单开发、丰富的业务工作流规则、支持复杂的业务工作流、强大的代码扩展能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监控和分析工具、强大的表单快速开发工具、强大的组织机构和权限支持等功能。

上述工作流开发平台多数是基于Java/J2EE架构的,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veloper 2013是基于大家熟悉的Microsoft .NET架构。其中,SharePointDesigner 2013的目标用户是业务分析人员,SharePoint开发人员,企业IT人员,信息工作者等,要求开发者熟悉SharePointDesigner 2013,包括核心的工作流概念(如:stages, gates, actions, conditions,loops等),更易使用和掌握。而VS2012主要面向中高级开发人员,要求开发者熟悉 VS2012,包括软件开发概念和WF4.0、部署、安全等。使用VS2012可以开发出高度复杂的、灵活的、定制化的workflow,而且还可以开发custom action,供SharePoint Designer 2013调用。[2]

2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流程有:院系管理员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初始设置(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相关通知公告、工作流程安排及相关表格文档等)、指导教师拟写论文选题、学生选择论文选题、院系管理员调整选题、院系管理员公告选题分组名单、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学生提交论文终稿及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文档打印与入库等工作阶段,各工作阶段相互衔接并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非常适于使用工作流进行定义、建模和开发。

3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角色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院系管理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系统功能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指导教师在线拟写论文选题、学生在线选题、在线论文写作与指导、指导教师与评审专家在线评阅、答辩管理、文档输入打印等。主要的系统功能模块包括:选题管理、文档管理、在线写作与指导、用户与权限管理、评审管理、答辩管理、公告管理等。

4 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为实现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在线指导、在线编辑、在线文档等,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三层组成。开发架构采用Microsoft 4.0,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开发工具采用业内广泛使用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的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为web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开发。

在工作流开发平台选择上,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Designer for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进行工作流开发,这样可以和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工具无缝集成。工作流系统可以使用两种方式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一种是直接调用流程管理中心的可视化模块,将这些可视化模块的url链接挂接到应用系统的菜单上,使得点击应用系统的菜单,就执行这些流程的管理模块。另一种就是在应用系统代码中直接调用工作流引擎的api来集成。

5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工作流详细分析、定义、优化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并采用工作流系统与B/S架构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使得系统既能很好地适应毕业论文写作管理实际工作,又实现了毕业论文写作管理的在线化、科学化、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