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老龄化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7 10:36:20

老龄化的问题

老龄化的问题篇(1)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劳动力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二是经济发展不足,“未富先老”。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进而造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诸多问题。人口红利: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过程中,人口生产性有所增强,这种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效应即为人口红利。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也将随之消失,这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成为社会的隐忧。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人口红利消失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和推迟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人口红利问题将得到一定好转。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老年人和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观念,实践人口转型红利即“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人群。人口转型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和续就业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广义来说,老年人对儿女的各种帮助、在社会上的善举(如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市场上的消费等等也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穆光宗,张团,2011)。在欧美,老年人的再就业、从事公益事业等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但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集中体现为对子女家庭的帮助,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转变传统老年观念,将先进老龄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再就业和从事公益活动的能力。

要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就要求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法律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形成老年人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家庭成员鼓励支持老年人以积极心态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氛围,探索多途径、系统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从以上分析看,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社会观念转变和将先进老龄化理念付诸实践,以及老年人能力提升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开始担负起教育、娱乐、交往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不断被强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日益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增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成为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积极老年观

中国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基本态度和观点是:在物质上,老年人得到其子孙和全社会的赡养和扶助,在精神生活(包括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见等)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其中,“赡养”,是这一老年观的基础部分,而“尊敬”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倪跃峰,1998)。这种老年观体现的是家庭养老的基本观念,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多子多福的家庭追求与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施的情况下,这种老年观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情况的变革要求我国老年观也必须随之而变。社会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观念的进步。

在以“赡养”“扶助”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这个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隐含着一种消极的老年观:当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目前我们一般以退休为标志,即使仍然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也会退出工作岗位回到家庭,很少再就业或从事公益活动。他们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换为社会财富的消耗者,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即“老年人”等于“被供养人”。这种观念不仅是老年人,也是家庭、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这种观念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家庭而言,老年人开始成为子女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而言,一是他们开始以家庭为中心,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从而影响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二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到他们物质生活的质量。当代社会需要转变传统的老年观,对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扶助的对象。当我们不再将“老年人”与“被供养人”画等号,人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会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

为了促进老年人享有健康晚年、幸福晚年、积极晚年,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4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的过程。它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倡导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包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参与”,是指人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事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积极老龄化”虽然提出,并在理论界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了解甚至是知道这个名词的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将这种积极的老年观宣传给每个老年人和社会成员,使积极老龄化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现实,从观念上引领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

2.参与“时间银行”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提出来的老年人权利保障目标。在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老有所养谁来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养老事业的基本共识,家庭和社区将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体。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平台,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与养老资源和职能几乎完全依靠家庭的传统家庭养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必将由于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人对于养老的基本认识和习惯,而成为我国养老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就当前各地发展情况看,除了居民观念转变和政府政策支持等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问题。世界较为通行,在我国也开始试行的做法就是建立“时间银行”。从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

就职能而言,建立并管理时间银行应属于民政部门的任务。但就现实看,时间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阶段,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显然是民政部门人员难以完成的。担任社区教育任务的一般是高校,高校教师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这恰好可以弥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不足。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应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因此,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社区教育参与到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中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运行和完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参与的工作包括: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宣传先进老年观,转变社会传统养老观念;设计时间银行的建立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和时间兑换等制度;宣传时间银行的理念和内容,培训时间银行管理人员,参与组建并培训志愿者等相关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研究提供和接受扶助人员的双向选择和信用评级等制度,形成科学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研究和实践,制定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等等。符合我国社会实际、运行科学的时间银行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开发社会闲散力量,挖掘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潜能,不仅使他们做到“老有所为”,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机制的建立和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需要扶助的高龄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还为目前低龄未来高龄的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可以为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加强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在老年人的多种需要中,“老有所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全国60岁以上老人文盲人口约为3 7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21%,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显著下降。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上接受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同知识层次的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内容不同,知识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于健身、养生、娱乐、生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要求教育内容简单易懂。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老年人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兴趣相对广泛,他们的兴趣会延伸到个人爱好、国内外大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理财等多个方面。时间灵活,形式多样是老年人的普遍要求,这主要源于他们一般都会有照顾家庭和孙辈的任务。与他人交往,扩大社交圈成为老年人参与各项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对老年教育的期望。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老年人的学习欲望强烈,但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教育资源极为有限。老年大学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老年教育组织,也是目前各地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更为普及的是社区或社区附近能够进行的一些体育、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地区是有组织的,但大多数是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活动。从全国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经济能力不同等方面的问题,加之地区间、社区间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这些教育与活动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要切实加强老年人的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需要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现“老有所教”。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是老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继而应该通过这些教育,宣传先进的老年观,并引导他们接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教育。根据老年人对于教育时间灵活和形式多样的普遍要求,仅就加强知识而言,各地终身教育平台的建立是实现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当然,这就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4.加强技能教育,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十二五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老年人口红利”的通俗化表述。但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仅仅凭借老年人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强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要根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老年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转变老年观的教育;对于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有意愿再就业和续就业的老年人,重点应放在如何选择适当方向,提高实用技能的教育;对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弱势老年人群体,应该进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无法通过现有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而必将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老年人口红利”才能从理论走入社会,“老有所为”也才能逐渐得到实现。

5.建立老年人学习组织,实现“老有所乐”

社区教育不仅要能够实现其对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功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表现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过程中,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中,也可以表现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等的建设方面。面对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让他们参加到志愿者和学习组织中,进行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人生价值的实现感。进一步可以让老年人生命质量有所提高,生活体验更加快乐幸福,实现“老有所乐”。

老龄化的问题篇(2)

对此,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呢?

首先,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1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虽然我们目前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还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3 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老龄化的问题篇(3)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及其原因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按照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7%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来计算,199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3%,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7%。[2]而且2030年之前,低龄老龄人(65~74岁)仍将占美国老龄人口的多数,但2030年之后,75岁以上的老龄人将占老龄人的一半以上。到21世纪中叶,8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更多。所以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逐步变老的过程,而且这一形势会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严峻。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婴儿潮”时期除外)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美国社会面临急剧老龄化还有一个原因,即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生育高峰期”(又称“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几年中都将逐渐进入老龄人的行列。这一时期共有近8000万人出生,他们将加剧美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障面临更大压力

历史经验已表明,即使在富裕的工业化社会,一般的工薪劳动者也无法在一生中挣得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其漫长的退休生活之需。[3]所以大部分老龄人在个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就需要由国家、政府、单位等组织的社会养老帮助。美国的社会安全福利金是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1935年美国的《社会安全法案》及其以后的许多修正案所规定的。此法案规定老年人65岁退休时,可以从联邦政府领取全额的社会安全福利金,其家属也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助。其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

总体来说,为了应对美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美国实行了比较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益和社会稳定。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美国社会养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也会加大。以社会安全福利金为例,社会安全福利金的来源,完全是由全社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积资形成的,此制度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实施。在二战结束时,此种社会安全制度刚刚建立10年,当时平均42个劳动力在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现在则变成了3个劳动力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预计到2030年将只有2个劳动力在养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同时,社会安全制度对老年人的补助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所以工作期间低收入的工人退休后依然会面临贫困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矛盾也会更为突出。

(二)医疗体系面临新的考验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龄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综合健康水平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大大降低,所以医疗问题至关重要。美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除了私人医疗保险或集体医疗保险外,主要是政府1965年实行的政府医疗保险方案(Medicare)和政府医疗补助方案(Medicaid)。政府医疗保险是为65岁以上或者不到65岁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人设计的,政府医疗补助方案是为低收入者和残疾人提供医疗支持的项目。

20世纪90年代,联邦预算中有1/3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全国医疗支出中,用于老年人的占1/3。如果老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有资格享受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人员就会增加,这就必然会加大政府这一计划的开支。尤其是到2011年,“婴儿潮”一代中最年老的一批已年满65岁,到了享受国家医疗服务的年龄,其他人也将陆续达到这一年龄,需要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来,这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都会发生改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态度也会不同,很多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等都会逐步加剧。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

(三)老龄化冲击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

老年人除了疾病增多之外,还面临着另一大健康风险,即失能。老年人会逐步丧失工作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而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美国社会从传统上是一个崇尚青春、崇尚活力的社会。社会舆论和美国价值标准普遍把老龄人打入另册,认为他们是健康欠佳,生活贫困,无用却给社会增加负担的一群人,对老龄人的歧视甚至虐待成了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4]

随着美国老年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老龄压力集团的崛起,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将遭到冲击;对老龄人的社会认同,老龄人的合法权益、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问题也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三、应对逐步加剧的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社会共识,正视老龄人的群体特征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崇尚年轻固然没有错,但逐渐变老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老年人曾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代的年轻人铺平了道路,所以社会应该充分肯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要理性地看待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有关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老龄化社会道德风尚。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只要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二)推行积极的老龄化政策

首先,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对策。为应对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美国政府部门应该立即着手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医疗体系进行改革,要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加大国家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消除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医疗体系还应该纳入更多老年医学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老年医学护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如为了应对养老院费用昂贵的情况,美国老年护理行业已开始提供上门服务,方便那些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老年人。他们派出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到老年人家中帮助完成日常事务,协助老年人进行各种保持头脑活跃的活动。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全国性的家庭宣传计划,让更多的普通美国家庭也参与进来,为照顾家庭中的老人做好准备,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同时政府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老年事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老年人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推进各项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的文体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帮助老年人确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顺利度过迈入老龄这一转折期。

(三)充分发掘老年人潜力,挖掘老龄资源

美国渐渐增多的老年人的确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可以在决策、参谋、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科技教育的大力发展,人寿命的延长,众多的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等方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可以有更多机会为社会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

所以,挖掘老年人潜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政府和全社会各行业应根据老年人的愿望、希望和能力,努力创造出各种条件,使得他们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们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应该加强立法,消除年龄歧视,禁止虐待老人行为,禁止歧视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自身也应该保持积极、年轻的心态,尽自己的所能来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为后代做出贡献。

四、结语

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今天的青年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美国政府、社会和老年人群体都应该正确认识、客观面对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化意识和养老意识,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应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从价值观念、保障制度、社会舆论、老龄资源等各方面共同着手来从容应对、合理解决美国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9.

老龄化的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57-02

党的十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坏,关乎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因此,必须根据我国老龄化特点,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体系,让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阶段进入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健康发展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自然变化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特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011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人口趋向于高龄化,女性比例偏高。据统计,2011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近2000万,约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16.3%,并正在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年均增速却为4.2%,这说明未来中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人口趋向于高龄化。

根据表1可以看出:男女寿命之差从1981年2.99岁提高到2010年4.99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未来肯定是女性在老龄人口占据多数,尤其在高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

3.经济上未富先老,制度上未备先老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刚到发达国家的1/6。可见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呈现“未富先老”。

自从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但是由于起步较晚,面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长期照料服务和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体系,都处在“未备先老”状态,解决不好将会危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二、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事业由于起步比较晚,问题复杂多样,存在着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法律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发展滞后、老龄意识淡薄等问题,务必要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具体说来,我国老龄化事业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保障的覆盖人群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12月底,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共计3.64亿人,实际参保率为79.57%;60岁以下参保缴费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72.67%;领取待遇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27.33%;此外,全国3000万在职公务员还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的范畴中。可见,我国的居民还有很多人员没有加入到养老行列中来,居民养老覆盖面比较窄。

(2)社会保障资金匮乏,个人保障金额较低。由于我国社会统筹的账户入不敷出,每年只能拿个人账户和财政补贴来弥补。据统计,2010年个人账户缺口为1.23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5%;2011年个人账户缺口约为1.37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1%,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占GDP的比重为2.9%。

虽然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但是养老金的上涨根本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这些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2011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30美元左右,与2008年发达国家人均4405美元,全球人均802美元相比,差距很大③,根本无法满足老有所医的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2.我国养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韩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和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定相关法律,除了《老年人福利法》以外,还制定了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权益保护等11种专题法规,并且还对《老年人福利法》进行8次大的修订,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养老问题,使政策实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④。

而我国除了宪法、婚姻法、民法等基本法涉及到老年人权益问题以外,仅有2011年刚实行的《社会保险法》和2012年刚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两部法律,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老年人在权益保护、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急需完善法律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需求。

(1)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家庭子女压力很大。由于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仍将在未来老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上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更加小型化分散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照顾较少,家庭养老形式不容乐观。

(2)社区养老前景光明,但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社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财政的补足,福利的赞助和社区募捐收入有限,导致社区养老建设进程缓慢;很多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团队不足。

(3)机构养老入住率较低,急需转变养老观念。由于受“百行孝为先”思想的影响,入住养老院怕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很多养老院的入住率很低,目前我国选择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只有1%左右。《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报告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养老服务的意愿。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⑤。而且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主要是自筹资金,无财政补贴导致入住费用较高,很多老年人住不起养老院。

4.社会老龄化意识淡薄,忽略老年人心理需求。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子女由于受到工作上和生活上双重压力,和老年人日常交流和沟通比较少,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多数老年人的心声。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精神上空虚感更重,外出看病根本得不到陪护。同时很多老年人由于受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丧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纯消费者,是子女累赘,导致心情不好、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老年人,占全国自杀人群的36%,老年心理关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根据车士义对我国人口红利的研究⑥(见表2),我国从1990年进入真正人口红利时期,2015年将进入虚假人口红利时期,2030年左右人口红利结束。可见,现阶段我国还将处于真正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仍将很丰富,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完全可以满足老龄化发展经济上的需求。但是,光靠经济上支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体制、法律层面、社会意识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把养老问题解决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目标,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小康社会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地方,需要国家根据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不断完善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具体措施包括:

(1)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公务员纳入到养老保险中来,通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三位一体,做到人人都能养老,人人都能就医。

(2)通过企业年金、国有企业上缴利润、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千方百计增加养老金储备。并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上涨的程度,适时提高个人社会保障的金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现保障金保值增值。

2.积极推动我国老年保护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有关老龄人口保障法规的欠缺制约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尽快制定医疗保险、家庭赡养、养老保险、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使政策的具体实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继续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制度,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1)由于我国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在未来将仍占主体地位,国家应该从经济上对在计划生育中作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给他们子女固定休假制度,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

(2)社区养老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需要,是一种双赢模式。政府应该做好社区养老总体规划,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医院、公益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行列中来,兴办各种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摄影班、书法班、歌唱班,丰富业余的生活,同时,加快对老年产业和护理培训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专业护理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

(3)机构养老方面,光靠政府资金开办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方面着手,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给予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安享晚年。

4.倡导积极老龄化,重视老年人精神安慰。人口老龄化是每一个人人生必经阶段,人人都会变老。国家政府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做好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倡导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多多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增强老年人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幸福安度晚年。作为儿女,应该不仅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应该多和老人沟通,多谈心,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老龄化意识,摒弃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学会自立自强,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上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强调自己不仅仅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此外,还应该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年人发挥余热,担当技术方面顾问或者指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减轻家人负担,服务社会,又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养老事业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将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坚信在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就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使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更好地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注释:

①娄乃琳.美国养老住区的运营模式浅析.住宅产业,2012(5)

②原新.未备先老,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35)

③陈克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5)

④林宗浩.韩国老年人福利法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论坛,2012(5)

⑤钱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老龄化的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22-02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加重了人口老龄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了计划生育,已经连续实行了四十多年,从而减轻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然而,我们在大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7%,即为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4%,即为社会老龄化,达到20%,即为社会深度老龄化。2009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5%,这意味着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1.1883亿,占总人口的8.8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765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未富先老

西方有好多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但是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们是发达国家,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源辽阔,目前我国的GDP排在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人口众多。而我们在现在不太富裕的阶段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早期实行行政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中国当时是为了节约资源,而国外的大部分国家没有对生育率进行干涉,经济发展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有的人说“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与外国这样的不同,所以说我们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应该多结合自身的原因,不能完全借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二)地区差异大

我国的老龄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的南方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中西部地区要高一些,随着我国经济的西部大迁徙,我国老龄化的分布也会相应地向中西部靠拢。同时,我国广大农村的生育率是高于城市的,在城乡之间,我国的老龄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会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冲击,也倾向于少生,所以,老人在农村中的比例也会相应地上升。

(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口的突飞猛进,还有就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这就像中国的人口规模大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一样。大规模的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口,对中国的市场和自然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基数就达到了1亿人,每年也会增加很多老年人口。据预测(见下表),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1亿,占总人口的10.42%;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4亿,占总人口的14.12%;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这说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耗竭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趋向高龄的劳动人口,社会负担会增加

我国现在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所以每年会有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养老的状态。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老年群体相当可观。而我国并没有养老资金方面的积累,所以这些“退休”人员的上升的负担会加到“在职人员”,供养系数的增加直接落在了青壮年身上。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劳动人口会上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后,劳动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青壮年的负担系数会上升。

(二)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养老制度还并不完善,加之又出现了老龄化,这对我国养老制度是一次挑战,现在在资金上,我们已经处在寅吃卯粮的状态。我国一直提倡社会养老,但是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主要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养老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城市,养老的重担压在了企业的身上,即使提高缴费率也难以完成沉重的养老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所以我国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养老金双轨制和延迟退休人口年龄的制度,虽然并没有全部运行,但是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运行了。

(三)对社会养老道德的影响

我国的老龄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就一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启示我们要尊老爱幼,而现在的问题是“尊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早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我国现在的家庭结构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状态。很多人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就造成“空巢老人”的状态,在广大偏远地区,更有甚者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这种事件频频发生。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经济压力变得很大。而面对老年人的需求现在存在的过低的社会条件保障不了。为了建成小康社会,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方面也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面对现在社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应该客观面对,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应对。应该理性分析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合理地作出解释。

(一)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

有人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了,所以应该提高生育率,增加年轻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我国13亿人口已经到来,我国总资本较多,但是人均资本较少。这种情况使我国不能单纯依靠出生率的增加来改变人口结构。而另外一方面生育率和生育结构该不该调整,怎样调整,这都是一个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比如,如果我国要提高生育率,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会出现生育率过快增长的局面;相反,如果我们保持低生育率,那么我国的老龄化局面又会严重。总而言之,我国生育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兼顾年龄结构的优化。

(二)积极开发“银发市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出现了关于老年人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银发市场”。老年人是有市场需求的,比如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一些衣食住行等的需求,那么针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这便形成了老年市场。比如,保健品市场,医疗服务业,敬老院,以及现在的高校培育出来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照顾的专业人才,这都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迅速发展。老龄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人的市场。

(三)家庭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老人迅速增加,对于老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医疗方面都需要人来照顾。目前的主要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配阶段,这些独生子女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的残酷竞争,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四二一”结构下的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种压力难以承受。所以,我们政府要积极引导由家庭式的养老向社会式养老过渡。在养老机构上,我国现存的养老机构全是政府融资建设的,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实现由个人、企业、社会、政府相结合的养老机构。

我们都知道,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经济、资源、财政等方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比如未富先老、地区差异大,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等,其次我们应该看到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这里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老龄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我国发展到一定水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怎么样把不利影响转为有利影响,怎么尽量规避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后生活中着重研究、发现。最后我们要试着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比如积极开展银发市场、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等方面逐渐开展。现在,党中央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只有解决社会中的每一个问题,这其中就有老龄化问题,才可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部分,才能实现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老龄化的问题篇(6)

二、我国学者的研究

杜鹏在其文章中,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他选取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因素,以1990年为中心,根据中国四十年以来的人口变化和四十年后的发展趋势,分别对我国0-15岁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分析。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比例下降了23.5%,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3.2%;然而死亡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7个百分点。因此得出结论,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高于死亡率降低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使0-15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超过六十岁及以上人口在增加。

姜向群在其研究中讨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的关系。他指出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系统阐述了计划生育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产生的消极意义。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表明今后三十几年内,人口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三、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养老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问题,当时的就业、养老金、医疗、住房等基本制度仅限于城镇职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要代表国家和政府向农民催缴各种农业税。因此,农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农民养老基本上依靠家庭。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农村养老问题更是成为几亿农民的一个巨大隐忧。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老年人对社会、家庭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财富积累过程中,包括了老年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要共享发展成果。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老年人在收入、家庭、住房等方面已缺乏了年龄优势,国家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充分照顾这些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医疗、福利、家庭等方面应有的待遇,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老年人享有改革成果。这对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老龄化出现的问题

第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家庭对其老年成员的生活提供安全保证。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服务保障,三是精神慰藉。

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基本上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分散的家庭养老方式。据有关调查表明,至少94.2%以上的老人是以家庭方式居住的。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老年人的生活服务由家庭提供,而且养老经费也完全由家庭负担,被称为“传统的家庭养老”。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给老人照顾带来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留守农村的老人养老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了经济保障,但其养老生活服务无法保障,尤其高龄、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问题更无法解决。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空巢家庭”中的农村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无法像城市老人一样有便利条件进行自我帮助和照料。

第三,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家庭内部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在不断更新、蜕变,使传统孝道逐渐失去其影响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意逃避赡养义务,远离年老父母分家另过等违反孝道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好养老问题,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龄化的问题篇(7)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加重了人口老龄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了计划生育,已经连续实行了四十多年,从而减轻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然而,我们在大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7%,即为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4%,即为社会老龄化,达到20%,即为社会深度老龄化。2009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5%,这意味着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1.1883亿,占总人口的8.8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765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未富先老

西方有好多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但是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们是发达国家,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源辽阔,目前我国的GDP排在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人口众多。而我们在现在不太富裕的阶段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早期实行行政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中国当时是为了节约资源,而国外的大部分国家没有对生育率进行干涉,经济发展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有的人说“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与外国这样的不同,所以说我们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应该多结合自身的原因,不能完全借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二)地区差异大

我国的老龄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的南方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中西部地区要高一些,随着我国经济的西部大迁徙,我国老龄化的分布也会相应地向中西部靠拢。同时,我国广大农村的生育率是高于城市的,在城乡之间,我国的老龄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会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冲击,也倾向于少生,所以,老人在农村中的比例也会相应地上升。

(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口的突飞猛进,还有就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这就像中国的人口规模大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一样。大规模的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口,对中国的市场和自然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基数就达到了1亿人,每年也会增加很多老年人口。据预测(见下表),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1亿,占总人口的10.42%;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4亿,占总人口的14.12%;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这说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耗竭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趋向高龄的劳动人口,社会负担会增加

我国现在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所以每年会有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养老的状态。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老年群体相当可观。而我国并没有养老资金方面的积累,所以这些“退休”人员的上升的负担会加到“在职人员”,供养系数的增加直接落在了青壮年身上。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劳动人口会上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后,劳动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青壮年的负担系数会上升。

(二)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养老制度还并不完善,加之又出现了老龄化,这对我国养老制度是一次挑战,现在在资金上,我们已经处在寅吃卯粮的状态。我国一直提倡社会养老,但是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主要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养老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城市,养老的重担压在了企业的身上,即使提高缴费率也难以完成沉重的养老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所以我国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养老金双轨制和延迟退休人口年龄的制度,虽然并没有全部运行,但是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运行了。

(三)对社会养老道德的影响

我国的老龄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就一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启示我们要尊老爱幼,而现在的问题是“尊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早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我国现在的家庭结构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状态。很多人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就造成“空巢老人”的状态,在广大偏远地区,更有甚者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这种事件频频发生。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经济压力变得很大。而面对老年人的需求现在存在的过低的社会条件保障不了。为了建成小康社会,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方面也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面对现在社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应该客观面对,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应对。应该理性分析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合理地作出解释。

(一)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

有人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了,所以应该提高生育率,增加年轻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我国13亿人口已经到来,我国总资本较多,但是人均资本较少。这种情况使我国不能单纯依靠出生率的增加来改变人口结构。而另外一方面生育率和生育结构该不该调整,怎样调整,这都是一个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比如,如果我国要提高生育率,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会出现生育率过快增长的局面;相反,如果我们保持低生育率,那么我国的老龄化局面又会严重。总而言之,我国生育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兼顾年龄结构的优化。

(二)积极开发“银发市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出现了关于老年人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银发市场”。老年人是有市场需求的,比如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一些衣食住行等的需求,那么针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这便形成了老年市场。比如,保健品市场,医疗服务业,敬老院,以及现在的高校培育出来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照顾的专业人才,这都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迅速发展。老龄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人的市场。

(三)家庭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

老龄化的问题篇(8)

1 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我国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占到8.87%,根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呈现出发展迅速且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特点。

1.1 人口基数大,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预计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30%多,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多,将占到总人口的20%左右。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依这种快速发展的增长速度计算,我国老龄化程度将日益严重,将给社会和自然造成沉重负担。

1.2 老龄化发展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

由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特点。大中城市提前达到人口老龄化,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龄化程度比较严峻。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老龄化的性别分布上,女性人口也高于男性人口,所以呈现出了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3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后代子女的锐减

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加而年轻人口基数的减少,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等,导致人们由以前“枝繁叶茂”的传统观念到如今的“少生优养”的转变,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低龄人口的减少趋势。

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相对不发达的我国来说,与经济不相匹配的人口超前的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1 社会劳动力下降且出现劳动力老化现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引起劳动力增长放缓。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到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将出现下降趋势,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劳动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是劳动力人口将呈现内部结构将出现老化趋势。

2.2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面临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社会医疗、养老、卫生等社会服务基础保障设施的需求增大,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根据预测,到2050年,每年支付给离退休职工的退休费用将达到18万亿元,到2030年将占到国民收入的10%,将大大加重财政负担。同时这也将对我国社保制度提出新的挑战,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等问题亟需解决,以期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可负担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目标。

2.3 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情况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为依据的老龄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其他相关制度的支持,所以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同时可操作性也比较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

3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状,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先进经验及策略,结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为社会继续贡献力量。下面我们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方面进行如下分析:

3.1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

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在我国《宪法》中除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外,针对老年人的退休制度受到法律保护,且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保护及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

在《民法通则》中并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权利进行规定,但是规定了老年人作为一般公民享有的财产权、继承权、婚姻自由权、著作权、生命健康权和名誉权等权利。

在《婚姻法》中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同等处分权、相互之间的扶养义务及老年人作为父母或继父母时享有的子女对其的赡养扶助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时,父母在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是以特别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老年人权益内容的法律,除了以上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之外,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还享有参与社会发展、依法享有养老金和其他待遇的权利,依法享有医疗待遇的权利等。刚刚修改入法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都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除了以上的规定的权利外,老年人还享有以下特殊的权利:老年人享有法律援助的权利;享有司法救助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权利;优先立案的权利和享有先于执行的权利。

3.2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3.2.1 立法保障的局限

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护在立法保障方面还存在着法律体系层次不明的现象,而且现行的法律对老年人的权利保障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且内容较为空泛,出现大量的立法空白。

3.2.2 法律实施的局限

立法保障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础,但是法律目的的实现在于其实施,而目前情况下由于公民法律意识薄弱及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对我国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在实施中也存在局限性,比如(1)部分子女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而导致遗弃、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由于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体力、反应能力不足等,导致成了社会不法分子盗窃、抢劫、诈骗的重点对象。(3)老年人婚姻自由权利不能得到有效实现。(4)由于老年人缺乏法律意识及一些司法部门不能严格执法,使得法律赋予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司法援助权利等不能得到有效落实。(5)“常回家看看”入法,但却没有相应的违法惩罚措施,但却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等问题。

3.3 加强和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3.3.1 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定位,理清层次

虽然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较多,但是存在层次不明,特别权益保护定位不明确的现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特别法律,应当突出其地位,把其作为老年人权益维护的最直接的法律,应当把分布在其他法律法规的老年人特别优待等权利补充进来,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权益并贯彻实施。

3.3.2 修正法律内容,突出其核心地位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作为对宪法的继续和延伸,更加专门、详尽地规定了老年人的权益,是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的强制性法律武器。所以在实践中应当严格的依法执行,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放在保障权利的核心地位。借鉴发达国家“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有条件的取消部分工作的年龄限制,让有能力有条件的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的需要。

3.3.3 完善对老年人法律援助及司法救助制度

加强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宣传相关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年轻一代敬老爱老的道德及法制教育。相关部门联动起来,加强基层和社区老年维权工作,对侵害老年人权利的行为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由社会老年人权益维护机构及时处理,以确保老年人人身及财产安全。针对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由政府机关强制在基层司法所设置专门的老年人法律援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工作。人民法院系统应当切实执行对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先于执行”、减免诉讼费用等的制度,设置专门的审判组,在审理涉及老年人追索赡养费、养老金、医疗等案件时,有人民陪审参与,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显得日益重要,通过适时研究调整人口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保证老年人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全方位的努力,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关怀”的思想,从而才能健全老年人社保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罗漾.我国人口老龄化所致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2]黄文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研究[J].河北法学第30卷第12期.2012年12月.

老龄化的问题篇(9)

我国从 1999 年进入老龄化,2004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1.43 亿,2005 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近 1.44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11%。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高于 3%的速度增长,2011 年已达 1.85 亿,其绝对量和增长率均居全球第一。我国老龄化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府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措施还不够完善。

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不具有充足且可持续供给能力的资金,严格的治理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全员的覆盖;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发行的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的福利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还不够均衡;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非常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也没有完善;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在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很好的建立健全和到位。因此,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日益彰显其重要性。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大幅攀升。

2030 年到 2050 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联合国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每 5 个中国人就有 1 个老年人;2030 年以后,老年抚养比大幅攀升,人口总抚养比(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最终超过 50%。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和个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也将是老龄问题最严峻的时期,故想尽一切办法促进健康老龄化已迫在眉睫。

三、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群体存在诸多的健康问题。

一是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 岁以上老年人中有 74%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 66.8%。老年人中有约 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尽管目前老年人绝大多数以居家养老为主,极少数老年人参与了社会各种形式的养老院、托老所等,而这部分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子女无力照料,甚至丧失了自立能力,他们恰恰又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二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一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

三是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的下降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老人上述的健康问题,只有通过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才能得到解决。也只有将老年社区建成集医疗购物、文化教育、国际交流、家政服务及亲情交流、娱乐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能够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小社会,才是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四、老年社区护理服务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人员短缺。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 1:6。而我国是 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的 2010 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 3~4 名/万居民,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远未达到 1 名/万居民。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比较严重。

二是学历偏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经达到本科、硕士。而目前在我国,社区护士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全面的保健护理方面的教育,致使其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护理受到限制,也导致至今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生和防疫人员占主导,护士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门庭冷落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专门培养社区老年护士的学校更是匮乏,这难免影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三是部分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识欠缺。根据社区人口、文化、宗教的等的不同,其保健意识差异很大,还有很大部分社区老年居民的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即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

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健。

四是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新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保健项目不健全,社区护理的服务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也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保障社区服务对象及护士双方的利益。

老龄化的问题篇(10)

我国从 1999 年进入老龄化,2004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1.43 亿,2005 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近 1.44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11%。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高于 3%的速度增长,2011 年已达 1.85 亿,其绝对量和增长率均居全球第一。我国老龄化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府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措施还不够完善。

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不具有充足且可持续供给能力的资金,严格的治理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全员的覆盖;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发行的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的福利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还不够均衡;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非常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也没有完善;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在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很好的建立健全和到位。因此,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日益彰显其重要性。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大幅攀升。

2030 年到 2050 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联合国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每 5 个中国人就有 1 个老年人;2030 年以后,老年抚养比大幅攀升,人口总抚养比(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最终超过 50%。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和个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也将是老龄问题最严峻的时期,故想尽一切办法促进健康老龄化已迫在眉睫。

三、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群体存在诸多的健康问题。

一是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 岁以上老年人中有 74%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 66.8%。老年人中有约 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尽管目前老年人绝大多数以居家养老为主,极少数老年人参与了社会各种形式的养老院、托老所等,而这部分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子女无力照料,甚至丧失了自立能力,他们恰恰又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二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一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

三是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的下降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老人上述的健康问题,只有通过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才能得到解决。也只有将老年社区建成集医疗购物、文化教育、国际交流、家政服务及亲情交流、娱乐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能够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小社会,才是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四、老年社区护理服务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人员短缺。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 1:6。而我国是 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的 2010 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 3~4 名/万居民,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远未达到 1 名/万居民。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比较严重。

二是学历偏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经达到本科、硕士。而目前在我国,社区护士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全面的保健护理方面的教育,致使其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护理受到限制,也导致至今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生和防疫人员占主导,护士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门庭冷落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专门培养社区老年护士的学校更是匮乏,这难免影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三是部分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识欠缺。根据社区人口、文化、宗教的等的不同,其保健意识差异很大,还有很大部分社区老年居民的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即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

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健。

四是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新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保健项目不健全,社区护理的服务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也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保障社区服务对象及护士双方的利益。

老龄化的问题篇(11)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积极老龄化―一个政策框架》的报告,指出“积极老龄化是老年人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最佳机会的过程。”①“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涵盖了“健康、参与、保障”三大要素。健康,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参与,不仅包括体力劳动的参与,而且包括智力支持、精神陪伴;保障,是对健康的保障,也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保障。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以“尊重”、“权利”为前提,以“健康、参与、保障”为支柱,目的在于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老年人余热的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概念既符合我国“老有所为”的传统观念,也与现如今时展精神相吻合。

积极老龄化不同于健康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强调老年个体、群体的健康长寿,而成功老龄化除强调个体追求健康长寿以外,主要关注成功的标准。社会建构论认为,所谓“成功”的标准具有潜在的文化偏见,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发现关于老龄化的真理,而是在反思与批判中展现更多的积极老龄化景观,应该关注被“消极老龄观”时代所忽视的老年人群所具有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积极老龄化最重要的思想在于把一个战略计划建立在“尊重”、“权利”的基础上。它不仅承认老年人具有的积极品质,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而且是应对老龄化,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

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不是某个群体、某个部门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加以推进的。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包括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支持。首先,经济水平是积极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老年保障问题才具有解决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了,社会资源才会充足,老年人才会具有发挥余热的机会和条件。其次,政治制度是基本保障。有了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将社会资源公平分配,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实现“老有所乐”。最后,社会支持是支撑。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老人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提升。积极老龄化认为老年人有不被歧视的权利,有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而这一点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创造公平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推进。

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体差异和家庭状况是影响积极老龄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居住状况、身体功能均会影响到积极老龄化。③另外,良好的代际关系和最大化的家庭支持是积极老龄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积极老龄化提出,老年人不仅需要积极、提早参加各种健身活动,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提高生活幸福感,拥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健康被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前提条件,也是以往有关老龄化研究中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大部分老年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加上老年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疾病医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幸福悖论”理论指出,幸福指数的增长与经济指数的增长并不一致,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对于老年人来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而加重了老年人的抑郁情绪。④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城市,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仅能依靠低保、养老金或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在农村,老年人生活则更为困难,长期辛苦的田间劳作使他们身体患上各类疾病。没有了身体健康作为保障的心理健康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为依存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是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2012年在全国开展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城市老年人中具有抑郁情绪症状的人高达39.86%。⑤心理健康已成为积极老龄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人的参与问题。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指出,老年人应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社会参与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对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仅是从事有酬劳动的再就业,也不仅仅是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积极老龄化的参与强调在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等各方面的参与,包括家庭事务。林文亿、申群喜等认为,目前的一些讨论忽略了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可以转化为社会贡献值这一要点。如果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参与,则是一种对家庭内部劳动的忽视,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就可能产生偏颇,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社会地位。⑥其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质量有待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常包括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一定报酬的经济性社会参与,作为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义务为他人服务的公益性社会参与,基于自身爱好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的文娱性社会参与以及家务劳动性质的服务性参与。在这几类社会参与的类型中,家庭富足的老年人常常依据个人意愿和喜好从事文体娱乐或公益活动,经济条件较差老年人则通常希望从事具有一定报酬的劳动。积极老龄化中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在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参与,即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中既能体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能力,又乐于为此奉献。但目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只体现了某一点,要么是为了生计而被动劳作,不能满足个人喜好;要么是基于喜好的文体娱乐活动,不能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我国老年人目前面临的不是参与机会的缺失,而是参与质量的提高。

在参与保障方面,不同老年群体的参与需求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农村,特别是在当前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迅猛增长的大背景下,有劳动能力的60岁以上老年人除了需要照顾孙辈以外,还需要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参与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积极参与,而是生活所迫的被动劳动;在城市,由于经济条件、社会政策、家庭观念、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者较少,而娱乐性参与较多。因此,在社会提倡给予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前提下,还应依据客观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参与保障制度,比如对于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给予身体健康的参与条件保障,引导参与娱乐性活动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工作或再就业,这才是积极老龄化中参与保障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B630029)

【注释】

①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国老龄协会译,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②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第124~128页。

③贾红力,谢丽霞,段功香等:“衡阳市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15年第1期,第85~88页。

④韩布新,李娟:“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与方法”,《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1卷第4期,第8~17页。

⑤J Yu, J Li,P Cuijpers,S Wu,Z Wu: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1,27(3):305~12.

⑥林文亿,申群喜:“广东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年第5卷第15期,第44~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