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30 10:24:14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在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导致的运动受到阻碍,为了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运动状态,大多数的伤者都会选择进行康复训练,能够通过运动治疗的方式,恢复机体原有的功能。在体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训练,并结合科学的方法和医护人员、体能教练的辅助,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逐渐的恢复原有的运动平衡,恢复身体协调能力。但是进行体能康复训练必须要按照伤者实际的受伤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体能康复训练,才能够达到训练目的。

一、什么是体能康复训练

体能康复训练主要是有教练员、研究人员和医生相互搭配进行的工作。在运动员受伤后,为了能够更好地恢复原有的状态,就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主要由医生进行恢复计划,并由护理医师进行协助,恢复运动员最基本的运动功能,再进行体能康复训练,由体能教练引导,逐渐的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没有受伤的运动员也可以进行体能康复训练,能够提升身体负荷的程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受伤[1]。

由于运动员在受到了运动损伤之后,轻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重者可能永远都要告别运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为国家带来了损失,也为运动员本身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就要求体能康复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并逐渐的恢复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力,减轻运动员的受伤程度。

二、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运动前准备活动

在体能康复训练之前,要先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够防止在训练的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通过准备活动能够活动身体各个部分的关节,能够唤醒肌肉的状态,除了统一的准备活动之外,运动员还可以按照体能康复训练的位置,进行独立的准备活动。要保证准备活动能够活动到身体各个部分,才能够继续体能康复训练[2]。

(二)体能专项训练

体能专项训练指的是,在进行专项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受伤程度进行训练,加强了训练的效果。医生可以向教练员询问运动员平时训练的方式,分析其受伤的原因,进行受伤部分的专项训练,能够减少受伤的程度,更加合理的安排运动计划[3]。

(三)体能康复训练

要按照体能恢复不同渠道的基本需要,可以适当的搭配医生对运动员损伤治疗的结果,能够更加全面的、具体的看待运动员受伤程度。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检查,能够看出体能康复训练的效果,还能够找到体能康复训练中的不足,完善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

(四)运动后整理活动

在每一次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之后,都需要进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够使肌肉逐渐的放松回静止的状态,能够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在体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受伤比较严重的运动员,可以搭配运动按摩,恢复肌肉的原有状态。对于可以自行运动的运动员来说,可以适当的进行伸展活动、慢跑、散步等活动,恢复状态。

三、现阶段体能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我国的体能康复训练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国家也支持体能康复训练的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针对体能康复训练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是由康复医院专业的人才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也缺乏相关的认证标准,没有针对体能康复训练建立专业的考核制度。所以,根据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国家要逐渐的完善体能康复训练的相关规定,要成立相关的机构,对参与体能康复训练的人员进行考核,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体能康复训练的工作当中[4]。

四、关于体能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

体能康复训练既属于医学问题,也属于运动问题,将体能与康复相互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学科中的不足,达到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康复训练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要了解运动员的运动原理,以及伤病恢复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技术方法,能够按照伤者的受伤部位,实施不同的训练方式,达到训练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能康复训练作为现阶段针对伤者恢复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按照相关的方法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恢复伤者的身体机能。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按照伤者实际的受伤情况进行训练的安排,并按照受伤部位的不同进行训练,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2)

通常,将身体某一或多个部位出现功能失常、功能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原因影响,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失常的人称为残疾人。据统计,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残疾人进行一项正常的社会生活活动,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工作、婚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若能通过一些医学手段改善残疾人的状况,加快其康复速度,提升其康复程度,对残疾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所谓健康教育,即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组织,针对人的健康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可以提升残疾人的健康指数并维护原有功能完好部分的健康,可以防止患处的病情加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其次,可以扩大残疾人的交际圈,调节残疾人的心情,使其心理健康,可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整体健康和谐。

二、康复训练的含义及训练项目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修复和复原病人的患处,使病人正常自理,它是康复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康复训练不单作用于患者的生理,对心理康复也具有显著作用,康复训练常用于治疗各类残疾病症。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1)对肢体方面残疾患者,可以开展有关运动和日常生活行动为主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使用器具、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对于脑瘫方面的患者,应开展有利于病人尽快恢复运动功能的活动,同时,对病人的姿势进行矫正、对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和恢复、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日常行为活动。(2)对智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运动、认知、感受、语言、生活行动及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等康复训练。(3)对听力方面残疾患者,应与患者家人积极配合,开展听力训练、耳聋预防等康复项目。(4)对视力方面残疾患者,需要开展视力训练、定向性行走等康复训练。(5)对精神方面残疾患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

1.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残疾人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健康意识,就无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而无法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生活行为进行改正,将对患者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患者能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能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规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利方式改善身体状况。此外,患者具有健康意识也能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提供便利和帮助。

2.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储备,提升康复技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及家人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对不健康的 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清晰的了解,患者将学习到关于如何预防疾病发生、预防患处复发的知识,对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帮助,对后期的训练和恢复大有裨益。

3.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于残疾患者,既要对原有病症进行控制、缓解和消除,又要实时监控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很难做到。而康复训练,能为患者量身打造训练方案,并有专业的康复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亲训,能够在保证不损害患者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对患处进行治疗,并能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因此,患者的康复速度将大大提升,康复效果更佳。

4.改善患者心理。残疾人属于社会特殊人群,由于不具备完整的生活、工作能力,患者内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将制约着患者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患者的人际关系将得以改善,内心的消极因素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情感转移、情绪抒发等方法得到排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到提升,不但能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还能促进生理治疗的效果。

四、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患者残疾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将有所差别。而且,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患病部位不同,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将有所区别。为提升治疗效果,在对不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案。

2.积极引导患者,关注和尊重患者。残疾人作为特殊人群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在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医护人员应采用了解――分析――鼓励――指导帮助的方法流程,激发患者的康复希望和信心,鼓励患者正确面对自身实际,努力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引导患者及家人共同学习。作为残疾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时,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也应对家属进行指导,可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书册,传授康复训练的方法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残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不但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健康知识和康复技能,而且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心理。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应注意对症下药,了解患者需求,照顾患者感受,引导患者与患者家人一同学习。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3)

1运动疗法的涵义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属于物理疗法,包括Rood、Bobath、Brunnstrom、PNF(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和MRP(运动再学习方法)等方法。常采取耐力性运动、器械运动、医疗体操、放松性训练等运动方式,利用器械、徒手或凭借患者自身力量进行主动或被动、全身或局部运动。目的是使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得以全部或部分恢复。运动疗法中常用的方法有医疗体操、有氧训练。医疗体操能针对病情分阶段的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训练、移乘训练等达到康复目的。有氧训练可通过步行、登楼梯、健身操、游泳等运动方式达到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增加肌肉收缩力的康复目的。运动疗法的强度、时间与频度直接关系着康复治疗的效果。

2脑血管病康复中常见的运动疗法

脑血管病康复中的运动疗法是在物理治疗中利用力学因素(躯体运动、牵引、器械运动等)改善患者因脑血管病变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性训练,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Rood法:一般在脑血管病的迟缓期和患者肌肉收缩力处于较弱的阶段,可以软毛刷对收缩力较弱的肌群表面皮肤进行快速的轻叩、刷等刺激,引发对感觉神经的刺激,使肌肉快速收缩牵拉关节,在肢体关节部位加压以刺激本体感受器,以达到促进关节附近肌肉群收缩力的作用。在脑血管病的痉挛期,可对痉挛的肌群表面皮肤以30~35 ℃左右的温热刺激,并牵拉痉挛肌群、变换以抑制痉挛的肌群。

Brunnstrom法:利用特定的紧张反射、联合反应、本体刺激和对相应的患侧肌肤刺激,增强患侧肌张力,达到利用共同运动恢复肢体可动性,进而逐渐过渡到分离运动动作,并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性运动的康复方法。

PNF法:利用牵张、关节压缩、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采取螺旋形对角线组合运动模式达到运动功能恢复目的的康复方法。

Bobath法: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肢体负重、压缩、定位放置及反射抑制抗痉挛模式达到抑制肌肉痉挛,恢复关节稳定性和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的运动方法。

MRP法:针对因脑血管病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行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它要求患者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旨在通过再训练和重新学习,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3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3.1运动疗法作用分析医疗技术的发展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却无法改变脑血管病高致残率的现实。脑血管病变会造成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作用失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降低,出现临床上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因此产生的肢体、感觉等运动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改变和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仅要依靠药物的治疗,还有赖于运动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脑血管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使运动疗法等训练能够发挥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系统的运动疗法能通过对患者的健侧和患侧反复的被动和主动训练,刺激外周神经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通过建立正常运动功能模式,改善神经兴奋性,抑制肌群异常痉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功能恢复,最终达到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的目的。

3.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运动疗法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机体多屈肌和伸肌痉挛,在不妨碍治疗的同时,需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以预防关节痉挛变形,因患者无法自行活动,因此可采取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逆肌群痉挛方向对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进行缓慢的、规律性的牵拉、按摩,训练中近端固定,先健侧、后患侧[1]。通过刺激患肢的运动感觉,促进痉挛肌肉的放松,促使血液、淋巴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防止关节附近肌腱和韧带的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运动次数为每天3次以上,每次活动10 min左右。

3.3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运动疗法恢复期的运动疗法主要是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可通过坐、站、走功能的训练进行。训练应循序渐进,注意安全。患者从卧床不起到从卧到坐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坐的训练应在患者能自行翻身的情况下开始,训练从半坐位30°左右开始,逐渐加大坐起的角度,增加坐的时间和次数,并逐渐过渡到从卧位坐起、由床坐到椅子上,继而训练坐位平衡能力,胸前置一张桌子,患侧肘关节微曲,手掌向下,手指伸直,保持患者坐位,重心位于臀部,足与小腿垂直。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能坐稳后可进行立位平衡训练,可通过床边站立或手握平衡杆在杠边站立进行训练。训练时两侧皆需有人扶持,患者挺胸、收腹、抬头,重心由健侧下肢逐渐变为双下肢共同承重。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20 min,3次/d。当患者腿部肌肉恢复到4级以上,能独立站稳10 min以上时,可进行步行训练,先在扶持立位的情况下进行患侧腿部的前后摆动、踏步、抬腿、屈膝运动,进而过渡到扶杖步行和独立步行。坐和站训练的时间和次数都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3.4脑血管病康复期的运动疗法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进入康复期后,其自发性的脑损伤修复已基本结束。针对这一时期采取的Brunnstrom运动疗法主要目的是重塑脑功能,使患者在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中,获得部分肌群和关节的独立运动,并逐步实现肢体功能的恢复[2]。康复期治疗的重点是恢复患侧肢体的自主控制,诱发患者各关节的分离运动。上肢的控制能力训练按照由近端到远端、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从姿态、耐力、速度等方面进行肩、肘、手关节的组合训练。手指的运动训练方法主要通过抓、握、捏进行手指精细动作康复练习。通过穿脱衣、洗漱、进餐、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提高和恢复生活能力。下肢的控制训练可通过坐、卧位平衡训练,坐、站、立位平衡训练,步态与上下阶梯训练等实现。运动强度和频率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且能改善患者肢体运动机能为最佳程度。

4结语

运动能促进肢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纠正神经电生理的异常,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和自身恢复。现代康复学主张通过运动疗法对脑血管病进行康复训练,事实证明,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陷,改善肢体痉挛和萎缩,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松,王运杰.中年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治疗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部队 康复训练 恢复

军事训练是提高官兵作战体能、技能的主要途径,官兵在长期、大量的军事训练中,其肌肉力量不平衡,再加上训练科目种类多且难度大,容易造成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或出现关节移位的现象,导致官兵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关节损伤。这也是部队最为普遍的一类训练伤,是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出现了训练伤,如何快速恢复战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康复训练的功能作用

有效治疗训练伤。官兵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必定影响其体能,不能正常的进行各项训练甚至影响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受伤后快速有效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在运动训练中,无论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多大,都会成体能的下降,而体能的下降又会加重伤病。因此出现运动损伤时,长期静养只进行医疗康复并不能彻底地治疗的伤病,体能康复训练结合了康复医疗和体能训练两方面的内容,能够在进行康复医疗的同时对官兵进行体能训练,促进体能的恢复,使官兵的身体状态向最佳状态过渡,既满足运动训练的不间断性,又缩短了身体恢复时间,并为官兵恢复正常后的体能、技能训练提供有力的保证。

加强损伤康复后的再防护。损伤发生后,通常会导致专项体能、运动技术和本体感觉的下降。如果只接受普通的治疗,未进行专项康复训练便再投入正常练,其再度损伤的概率极高。例如,踝关节内翻损伤后,若只简单评定其在垂直平面的抗阻运动情况就返回训练场,而不考虑专项训练中伤愈后的踝关节侧副韧带在左右或扭转情况下承担的 张力,则可能再度产生损伤,且再次损伤还会造成心理障碍,产生恐惧而影响训练质量。康复训练对损伤的情况制定专项的康复训练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受伤部位进行训练,可有效增强其预防损伤的能力。

二、开展康复训练的建议

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利用军事院校的优势,开设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专业知识课程,丰富基层指挥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官兵训练的科学性,做好受伤人员的身体恢复工作。同时,可举办康复训练的理论讲座,提高官兵对康复性体能训练的认识,提升官兵参与康复训练积极性。

大力引进康复训练专业人才。在部队文职人员的队伍中,加大在体能训练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如专业运动队的康复师、体能师,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特长,不断提高部队康复训练的水平,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军民融合,加强与地方交流合作。地方的专业运动队、体育运动组织在运动康复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及相关的设备资源,部队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交流经验,借助地方先进资源,提高部队康复训练水平。

加大对康复训练的投入。部队根据本单位情况建立康复训练中心或康复训练室,引进先进体能监控设备和先进的康复训练技术装备,配备专业人才指导训练,做好康复工作,减少训练过程中的伤病频率,提升训练效率,完善部队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5)

论自2006年11月开始作者专职担任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4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0~85岁,平均57.7岁。合并糖尿病者9例,高血压5例,轻度老年痴呆2例。Harris髋关节功能平分16~72分。

2康复训练

2.1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①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5~10s,放松再绷紧,每10次为1组,完成3~5组/d;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④有氧运动,目的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2第二阶段(术后1~3d)①保持正确的,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在两腿之间放置三角枕。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h,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③术后第1d起由专职康复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s,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s,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3~5组/d。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④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d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下,可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⑤做好心理护理。

2.3第三阶段(术后3~7d)①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患者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②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③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健上患下";行走求质适量,调整步态、步幅;以前1d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2.4第四阶段(术后第8~14d)巩固和提高前1w的训练成果,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术后3w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1]。

2.5 第五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w后)①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②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③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随访: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

2.6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3结果

本组45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33例,良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1.1%。

4讨论

康复训练的对象是人,所以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力争使每位患者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2]。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②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③肌力、ROM的恢复训练需要时间,更需要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恒心和毅力。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63-02

脑卒中即是西医中的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等严重脑血管病变,是当前世界上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由于现代医学水平迅速提高,该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而致残率明显增高,偏瘫后遗症最多。因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肌肉萎缩、肌力下低、关节强直、静脉炎等伴发症,同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康复,我科自2008年以来对脑卒中患者配以整套的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方案。取得很好疗效。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康复科治疗脑卒中患者62例,经头部CT检查均为脑卒中患者,且均伴有肢体运动能障碍,我们这些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4例,对照组34例,男40例,女24例。并按轻中重型无明显差异对组对比。

1.2 方法

1.2.1 两组均采用我科常规治疗,整套功能训练方法及护理。对照组未进行康复锻炼。康复组接受我科康复部练套餐,第一段即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关节活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偏瘫肢体随意运动及特殊功能练习,翻身及坐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此阶段争取患者独立完成。第二阶段为站立及行走训练及上肢功能训练,针对患者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时关节强直,腕关节挛缩,应早期使用下肢矫型器协助步行及上肢功能训练。第三阶段功能训练为主,康复组3-4周,护理人员协功能训练,并采用我套餐,推拿、针灸、理疗等肢体功能训练,每重复训练1-2次。

1.3 康复护理

1.3.1 急性期的复康护理 以治疗为主,护理主要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3.1.1 预防褥疮 每两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一次,每月用温水擦洗皮肤两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床铺保持清洁干净无渣屑,骨突部垫棉垫,防止受压。

1.3.1.2 防止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长期卧床患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方法:注意保暖,病房保持一定的温度,辅助排痰,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扣背时用空心拳由肺部向上,由外至内做扣击动作。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给予雾化吸入。

1.3.1.3 床上翻身训练 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患侧上肢要垫枕,肘腕伸直掌心向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放一个平软枕,腿微曲,防止小腿内收。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屈膝、踝中立位,经常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

1.3.2 恢复期的护理 此期主要是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1.3.2.1 运用我科肢体功能康复套餐,保持肢体功能训练,采用推拿按摩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每日2次,患肢电针穴位针灸每日1次。

1.3.2.2 肢体运动 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腕、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及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撑。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主动运动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开始床上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医师指导下,床上握手,五指分开,伸直时关节,手上举可保持10分钟,臀部抬离床面往上移,做床上移动。

1.3.2.3 日常生活训练 包括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练习洗脸、刷牙、穿脱衣服,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给予合理饮食,宜进低热量,低蛋白、低脂防、清淡食物,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1.3.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生活前途失去信心,做好心理护理,开导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懂得做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 项指标有改善,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早期康复套餐训练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积分

3 结论 脑卒中的病人致偏瘫后遗症最为多见,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所致,因此,我科及时制定一套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即康复套餐,并加以实施,有效地防止肢体功能障碍,此项计划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重要环节,越早越好。在全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重肢体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7)

一、前言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部中枢神经受伤所造成的后遗症,感觉-运动障碍导致患者不能维持平衡及不能做出正确动作,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如不及时、正确进行康复治疗,脑瘫所引发的障碍会随时间增加表现更恶劣,给其生活、学习带来很大不便。痉挛型脑瘫儿童约占脑瘫儿童的50%-75%,目前国内关于脑瘫儿童动作康复研究极少,本研究目的通过对一名痉挛型脑瘫儿童一年的动作康复训练探索,期能给为特教、康复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

吴SX,男,十岁孤儿,是一名痉挛型的脑瘫儿童,智力残疾等级为三级。进入本校前,未接受过专业物理治疗。他行走会向左倾斜,跑起来左脚会一颠一颠,左手不受控制的甩动,平常走路左手屈曲着。性格内向,能说但不爱说话,学习态度比较好,上课比较认真,没有情绪和怪异行为问题。

三、研究过程

1、评估分析

根据动作训练评估,测试他的现有能力是高跪,动作发展训练阶段在骨盆控制,障碍部位在偏瘫左侧,异常肌张力分布为前后弯曲力量大于伸直力量,伸直肌肉没起到支撑作用,左右看身体姿势上右下左。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正常,认知反应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情绪稳定,能跟老师口语沟通,主动活动体能一般。评估分析他主要问题是臀肌肌力不足影响高跪能力的控制,双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张力高,身体呈倒S姿势,下个动作目标是半跪。

2、训练开展

历经一年对他进行康复,为其提供物理疗法——动作康复。在他上学期间,从未断过康复,每周两个下午为其开展。每节课流程会按照前测—训练—后测模式。前测时,学生根据老师指令进行动作,教师观察学生动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动作体系中哪个环节缺失。实施训练时,会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动作设计,抓住主要点来开展,后测会观察学生动作表现,前后比较学生动作情况。

3、技术支持

康复中主要是找出儿童的需要支持点,在他的动作学习区有针对性的开展。这个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臀肌肌力不足(即伸直肌力次于弯曲肌力),伴随异常肌张力问题。我方案的设计首先抑制学习区高张肌肉的张力,进行适当的牵拉抑制(解决倒S型姿势和牵拉开展训练做准备),然后再对臀肌肌力训练(伸直拮抗训练约占整体训练的2/3),进行臀肌的力量的练习,使臀肌学会收缩控制的能力,提升臀肌的肌能力,抑制掉髂腰肌的张力,使两侧拮抗肌肌张力平衡。当然在这期间也要补偿其髂腰肌肌力训练(弯曲拮抗训练约占整体训练的1/3)以免其伸直训练过头,最后一步就是功能性提升。

4、康复开展

姿势摆位分两步(1)S姿势牵引:由于左侧背肌张力高造成脊柱往左侧弯曲右侧凸出,右侧臀中肌张力高造成骨盆向右下倾斜,且“右腿长左腿短”(倒S型)。让其竖位俯趴滚筒,左手上举右手下贴到腰部,弯曲右腿伸直左腿这样的摆位。(2)抱坐蹲压:由于该生双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张力高,特别是左侧比目鱼肌张力高,老师采取双手抱住学生小腿,师用手压学生膝盖;师生同蹲位,师用身体压其身体(在压的过程中可以变化压力压)。

骨盆阶段伸直训练有(1)跨坐滚筒(或半跪位)俯卧挺身:让学生垮坐在滚筒上(或半跪位),师固定住学生的脚,让学生俯卧在滚筒上,向上,向高处挺身训练(2)高跪姿(或半跪位)跪坐起:让学生高跪位或半跪位),做跪坐跪起的运动,反复训练(3)静态高跪姿:保持静态高跪位的姿势(或高跪姿横跪滚筒上,师手抓生腿,让生跪在上面挺直前倾),静态训练臀肌的控制能力。(4)

骨盆阶段弯曲训练有(1)推拉TB架:学生跪位,固定住学生的双脚,让学生手握住TB架向前推,直到全身趴在地上,再握着TB架拉回到跪位,反复训练。(2)站立交替抬腿(加沙袋):让生双腿绑上沙袋。左边沙袋比右边沙袋重,站立在TBJ前,手扶TBJ的横杠,一只腿站立,另只腿抬起来,放在下面的横杠上,并进行交替抬腿。(3)扶TB架跪走:学生高跪位,让学生手握住TB架向前推走,师调整学生的脚姿势,反复训练跪走。

在以上的康复训练方法中,可以加上让学生举左手看手心并数数,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的左侧得到开发发展。功能提升是关于他的训练目标上的训练,是为下一个学习区控制做基础铺垫。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方法措施还有很多种,以上就是几个计较简单容易操作的康复手法。当然还有些家庭康复的训练,也可以参照以上的训练方法。骨盆区的康复训练方式还很多种,但主要关注到骨盆伸直的练习,最后让学生闲余时多做交替半跪、站立抬腿等功能性康复训练。

四、研究结果

一年的康复训练发现,他现有能力经历高跪—半跪—交替半跪—半跪站立起,以前需要手扶着其他东西艰难的站立起来,如今非常容易。观察他的交替半跪,很难发现他曾经是偏瘫左侧的学生,值得欣慰他的倒S姿势得到了调整,明显感觉到他身体挺直很多,走路跑步明显稳定很多。

五、结论和建议

康复需要坚持不懈,笔者发现,他每次经过长假后,其现有能力会下降倒退,但只要恢复康复训练,他的动作能力能恢复好转。脑瘫儿童一辈子要跟他身上的异常肌张力做斗争,康复不是一到渠成,更要加强锻炼和康复。

这个个案能成功,是因为学校重视,笔者所在学校为帮助脑瘫儿童成长和生活,特意派老师长期参与动作康复系列培训,将学习所得实际操作运用,给这群学生带来了福祉。有效的康复训练,家长也可学习起来,因为有了家庭的配合,孩子进步会更明显,虽该名孩子是孤儿,可加强其自律性,每天为自己训练。同时,一个孩子康复成功,是多方老师合作搭配结果,在他的课堂中,要注意他平时身体摆位,体育课或者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多做蹲坐蹲起的训练,这样康复就能多方位多教育,动作康复也会更有效辉煌。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按照编号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家庭组(n=36)和常规组(n=35)。其中,家庭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8(4.7±1.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7(3.4±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方法。院内康复训练包括患儿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同时医生要为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患儿家长脑瘫的主要病因,让患儿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防范。

家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康复训练。除了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医疗人员还需要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患儿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1)语言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频率,先让患儿进行简单的发音、数数和说话,然后给患儿播放简单的音乐,让患儿跟着学习唱歌。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图文训练,帮助患儿习字[2];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意识的让患儿自己穿衣、沐浴、进食、入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方案训练。由于不同的患儿有着不同的瘫痪情况,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应该协助患儿家长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3]。例如,让患儿参与制作陶瓷,锻炼患儿的实践能力,或者让患儿做些简单的手工工作,指导患儿玩积木等,发展患儿的发散思维,重视患儿的个性化发展;4)功能训练。家长应该让患儿能够通过关节活动以及站立、抬头、翻身等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活动度,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1.3 疗效判定:好转: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失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康复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对患儿的好转率、有效率和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ā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可知,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4]。脑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合并智力发育缓慢等,对患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双重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经过家长和患儿的长期配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实现患儿的正常成长[5]。传统的脑瘫患儿治疗以医院内部康复治疗为主,这种康复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患儿难以在短时间的康复训练中获得明显康复。家庭康复训练是在医院内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肢体发展、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3(19):260-262

[2]史艳,王飞,李跃峰.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5(03):420-422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9)

一、引言

“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虽然国家已经给予残疾人救济、补助,但是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有限的。在设计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要考虑到社会的某些弱势群体——肢体残疾人,他们每天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康复训练,在满足他们的功能需求时应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的身心齐发展。

二、康复器械的常见用途和问题

(一)康复器械的常见用途

康复的器械种类有肢体康复器械、颈椎康复器械、腰椎康复器械、耳目口鼻的康复器械等,从肢体康复器械着手,有上下肢康复器械。上肢康复器械中有上肢拉伸牵引器、手腕关节回旋训练器、肩关节训练器械,下肢方面有下肢骑式训练器、脚腕关节训练器、跑步训练器械。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其他康复训练器械,例如矫形器、前臂内外旋活动器、等速肌力康复系统等。

(二)康复器械的存在问题

目前康复器械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没考虑到残疾人的精神和环境方面的需求。

三、康复器械与虚拟体验交互设计

(一)康复器械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肢体残疾人产生兴趣,更全面地考虑到使用者心理需求,才更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恢复。

(二)康复器械与视觉体验环境

残疾人的肢体康复行为通常是在康复医院进行的,在一个大型的康复场所,里面有各种康复器械,也有各种肢体残疾群体。在进行一些对某些残疾人康复有难度的康复训练时,医生通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引导。然而残疾群体的庞大,通常会产生这种情况:某残疾病人需要在某个时间点等候,一个医生轮流指导一群残疾人。在医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康复训练并不人性化,浪费了大量训练时间。我设想了一种关注精神需求的一对一的环境,一个残疾人在人性化的空间内进行康复训练,这个现代化的空间可以给予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

(三)康复器械与交互体验方式

我为残疾人设计了一个特定的人性化空间,在这个特定的现代化半包式空间中,残疾人能进行与往常一样的康复训练,还可以与一个主屏及其内部画面进行交互的行为。主屏及画面提供视觉、语音、麦克风、多触点屏式交互。残疾人可以用手指面点触屏开启,该产品可以从三维角度录入该使用者的形态,记录入大脑,还会按需要,在画面中产生用户实地显像,为残疾人的康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Zoe康复器械虚拟体验交互设计

(一)Zoe康复虚拟体验的功能设定

我设想的该产品面向的群体是肢体残疾人,因此初设上肢康复训练、下肢康复训练、整个系统设置的功能。大中型医院的康复器械结构都是通过科学的试验,考虑到残疾人人机工程的,残疾人在使用这些已康复病人所试用过的,并且确保人身安全的康复器械基础上,进行上下肢康复虚拟体验交互。上肢康复训练包括:前后臂训练、腕关节回旋训练、肩关节训练;下肢康复训练包括:腿部训练、脚腕关节训练及跑步训练,其中跑步训练是下肢康复到一定程度进行的,它属于更高的一个层级;系统设置包括:前后臂训练器械控制、手腕关节训练器械控制、肩关节训练器械控制、腿部训练器械控制、脚腕关节训练器械控制、跑步训练器械控制、音量调节、亮度对比度控制、语言选择,某些考虑到使用者的听力、视力、语言的不同而设置。

(二)Zoe康复虚拟体验的界面设计

用户面对的主屏上设置按钮:开启/关闭、暂停/继续、前进/后退、音量大小、音乐播放等功能键。按下开启键,画面跳出“Zoe佐伊康复虚拟体验交互设计,载入……”进入主界面,设有三个画面按钮:上肢康复训练、下肢康复训练、系统设置。上肢康复训练下有次界面,设按钮:前后臂康复训练、手腕康复训练、肩关节康复训练;下肢康复训练下有次界面,设按钮:腿部康复训练、脚腕关节康复训练、跑步训练;系统设置下有次界面,设按钮:前后臂训练器械控制、手腕关节训练器械控制、肩关节训练器械控制、腿部训练器械控制、脚腕关节训练器械控制、跑步训练器械控制、音量调节、亮度对比度控制、语言选择。主界面背景选择一幅森林与草地相接的画,按钮是一种木质的牌子,正好与森林草地融合,让残疾人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中。森林、草地的上方是天空,子界面按钮处于左上角,因此选择蓝色作为按钮颜色,浅蓝色不明显,选择亮蓝色,更适合残疾人操作。

(三)Zoe康复虚拟体验的交互设计

残疾人用手指触碰主屏上的开启键,整个系统通过三维扫描录入残疾人的身高、体形、人脸特征并记入系统。画面载入Zoe佐伊康复虚拟体验交互设计,首先选择主界面上的上肢康复训练,进入次界面,选择进入前后臂康复训练。残疾人使用上肢牵引器拉伸前后臂,画面中将会出现五颜六色的氢气球徐徐升向高空,残疾人本人置身一望无垠的美丽的大草原上,在拉伸牵引器的同时,在画面中拉动氢气球,这可给枯燥的拉伸运动带来不少乐趣。前后臂训练完毕后关闭,开启手腕关节回旋训练器,画面进入一个带有摩托车头的界面,用户进行手腕关节回旋的时,在屏幕画面中通过双手握住车把部分对摩托车的速度进行控制,在实际生活中,残疾人是不可能驾驶摩托车的,这可以让残疾人在虚拟的画面中体验开车的乐趣。在肩关节训练交互时,在画面中出现大海,时而有起伏的海浪,接着出现一条大轮船,画面拉近到船舵处,残疾人通过肩关节康复训练器械控制画面中的舵,控制船航行的方向,置身于大海中,成为舵手。

下肢康复训练可进行腿部康复训练,残疾人进行下肢骑自行车式康复训练,在画面中会出现宽敞的大道,残疾人置身其中,骑在一辆自行车上,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兜风。进入脚腕关节康复训练,交互屏幕画面中是用户通过脚踩踏板骑车,左右脚轮流踩踏控制车速,在脚腕关节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手腕关节训练,手腕、脚腕一起控制车速,残疾人一边骑车一边郊游。跑步训练是在下肢康复到一定程度后进行的。残疾人可以挑选世界各地的旅游胜地、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例如,残疾人选择去新西兰,会出现他在新西兰的某个美丽的沙滩边跑步的图像,实地感受人文气息。

五、Zoe康复器械虚拟体验交互中遗留的问题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48-02

临床上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与障碍并存为特点。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1]。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重返社会,减轻社会压力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3]。现将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早期康复的机制和意义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错误观念。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运动神经损伤及病灶水肿带来某些运动神经的不完全损伤。神经细胞不能再生,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接通。此时功能的恢复有赖于神经细胞的代偿功能,而功能的代偿一般不会自动发展而有赖于学习和训练[4]。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来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5],通常经突触功能的调整,远隔功能抑制,芽生、代替论,神经递质等机制实现脑功能重组[6]。早期康复的介入,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受到破坏的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7],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有研究证明,随着康复开始时间的推迟,康复疗效呈递减趋势[8],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最快[9]。有的学者认为超早期康复从疾病发生之时就应开始康复,必须与治疗同时进行并等同重要[10]。超早期康复意识的建立可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替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在剩余的神经环路有实质性的结构重组[11]。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恢复的超早期时间就是康复成功的关键。

2早期康复护理介入时间

2.1关于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介入的时间尚无统一定论,以往根据WHO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h开始介入康复治疗[12]。

2.2临床上根据病情选择: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的良肢摆放,肢体被动运动,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在发病后马上开始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严重脑出血可稍延长,于发病后1周介入康复;对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脑出血于发病后48h~7d介入康复护理[13]。

2.3具体时期应个体化:对由于各种原因错过最佳康复时间的脑卒中患者也应及时进行康复,使肢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早期康复的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多有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恢复期有依赖角色认知冲突、自责、绝望、抑郁、急切心理等[14]。其中脑卒中后抑郁是最严重、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国外报道脑卒中后3个月抑郁的发生率为22.8%、国内的发生率为21%~54%[15]。不良的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康复疗效。有研究指出[19]: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时,神经抑制解除,出现神经易化,神经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对提高康复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护理人员要及时调整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让患者了解现在康复医学已取得很大的进步,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的康复治疗。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对患者每一点转归进行鼓励,激发患者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让疗效理想的患者作经验介绍,树立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使患者功能康复恢复达到最大限度,回归家庭和社会。

4偏瘫肢体的功能评价

评价包括初评价、中评价、末评价。评价贯穿在康复治疗全过程中,通过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当患者偏瘫处于Brunnstrom第Ⅰ阶段(急性期)时,康复措施应是对患者进行正常模式的输入,尽最大能力抑制痉挛和联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如偏瘫在第Ⅱ、Ⅲ阶段时,若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刺激或是通过增强肌力的简单方法改善患者功能,那么往往适得其反,使痉挛或联带运动得到强化[17]。因此,治疗师在训练中应特别注意评价与训练相结合,对偏瘫患者存在的异常模式必须掌握清楚,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以抑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价方法有Brun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上田敏上、下肢功能及手指评价法,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偏瘫步态分析评价表,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常用日本康复学会1974年统一的测量方法,肌力评价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平衡功能采用三级平衡评价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 康复训练内容 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 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 并发症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 功能锻炼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 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