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历史教学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0 10:57:41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篇(1)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二、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三、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如讲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问:“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它与北宋、南宋、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学生经过联想,至少可形成三个新的历史概念: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殊及土地兼并严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推翻封建剥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③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在新的历史概念建立后,又要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此外,有些历史概念的形成,还要联系地理、语文、政治、外语,甚至数、理、化的知识。

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也可看作是历史思维能力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理论的运用——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是有序的,它通过有序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使学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处在高度开放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包括深层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几方面。

历史学习的深层思维:是指能够在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做到“以史为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景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如在复习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可向学生提供“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捣毁机器”、“宪章运动群众集会”、“巴黎人民保卫蒙马特尔高地的大炮”三幅图画,引导学生从上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中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也从低级的破坏机器的斗争形式向高级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发展。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向学生揭示了隐含在图画中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始终并存的这一政治、经济变化的内在规律。

历史学习的灵活思维: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教学设计时要把问题定位在历史三维空间的交叉点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试分析产生这种‘位置变换’的根本原因,指出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民族运动’的不同表现及其最终结局,并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结局的认识。”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性和进步性等,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

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谓之发散;将多个问题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谓之聚焦,也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如可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有关香港问题的条文;丘吉尔在二战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的有关条文,构成一组材料,指向关于香港问题的形成、根源,及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国为什么过去失去香港,现在能收回香港等问题,就是将多个有关香港的材料聚焦于香港问题这个中心。可使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向聚焦于一个中心。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是指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去对未知史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逻辑化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在总复习阶段进行。

借助联想,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对历史现象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联想,然后根据内在的依存关系加以综合,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如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联想,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运用直觉,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相类、相似或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觉分析比较,找出异同,探求其本质区别。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比较,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雹技术手段的高低、指战人员的勇怯的规律。进而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

释放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依靠灵感的活动,以个别事物或现象为典型,推理、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或运用已知知识去推导出未知知识。如设计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的’。以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以及日本倒幕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证。并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学生通过对三个运动的归纳、推理,就可得出结论,马克思的论断,反映了人类社会转型时期的一般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牺牲落后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由此认识到,我们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避免成为牺牲品。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指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纠正思维方式和方向,以期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要能引导学生不为前人观点所左右,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结论。如“《汉书》评价王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你认为《汉书》对王莽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王莽?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五、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无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法,根本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问题教学法,同样如此。为此,教师在对问题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问题设计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是设疑思辨释疑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质疑讨论解惑的过程。

历史教学问题篇(2)

问题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教学问题篇(3)

二、如何把握历史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

问题式教学法并不是简单、随便的随堂提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质疑,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时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 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中国远古人类”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是怎样来的吗?”这是一个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苦苦追寻和探索的深奥的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同样好奇、感兴趣。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说出很多很多的想法,如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和假设等。多种信息和结论在学生中间传播,学生们会探讨、判定,最后选择科学的结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这样就吸引了学生且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历史教学问题篇(4)

问题教学法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乃成功之母”,是求知的前提。在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背景下,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处于被动消极地位的学生感到死记硬背之苦,毫无兴趣可言,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现。如果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品尝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必然会兴趣盎然地进一步投入到探究和发现新的历史知识中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打破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背诵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现代教学模式,改灌输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解疑、探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操作原则和技巧

1、启发性原则。提出的问题难以从教科书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的兴趣才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性、提示性问题能使学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兴趣性原则。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对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兴趣则是内发性动机的中心,它对培养人的思维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富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因此,课堂提问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刻意求新,平中出奇,在设计的问题里面包含一个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并使他们体会到积极思维的快乐。

3、量力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正如俗语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教师要尽量多提一些需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尽量少提一些仅凭记亿就能解答的简单问题。问题的优化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深浅适当,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导向性原则。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起到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通过适时地、恰当地巧妙设疑,揭露学生原有认知中的矛盾,激发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为解决矛盾而探究。提问不是随性而为的,而是根据特定的目的、特定的主题和学习任务而提出意向非常明确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泛泛一般,又多而杂,非但无助于学生的探究,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使之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三、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恰当质疑,创设悬念。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认知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讲新课的时候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而且在课中、课后,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在“点子”上设疑。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有难点非难点之分;有关键语句非关键语句之分。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设疑,引导学生学好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这样其他内容也就容易解决了。

3、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未形成定论的历史观点提出质疑,以充分发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历史教学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55-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历史教师都在努力重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进了教学误区,走向了教学片面化。

例如问题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

问题二: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问题三: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而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节制的去标新立异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要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历史教学问题篇(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鉴于教育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也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模式,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构建新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此时,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

一、问题教学法的程序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基本形式是讨论,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

这些问题一般要能体现基础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点。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成为师生可以共同检查测定的指标,要体现重点难点,要适合学生一般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①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②问题情境的分类③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它有利于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它有利于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状态,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变机械地记忆为主动地思考,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成效。

总之,只要教师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问题篇(7)

1.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课前引导问题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给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的时候,笔者将课文内容与《马可•波罗行纪》结合起来做课堂引导:同学们都看过或者听说过《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但是同学们知道这本书在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吗?这种影响促使了什么事情的发生?这样的结合学生兴趣的课堂引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主思考、分析、讨论来获得答案。

2.教师要注意将问题与学生结合起来

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将问题与学生自身结合起来,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面对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认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敷衍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时候,笔者我向学生提问:“国共两党在1924年发起了第一次合作,双方共同为抵抗列强入侵、结束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而努力。但是在1927年的时候,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却因为的篡权而破裂,此时如果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你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在提问的时候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进去,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提问互动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将课文读、看一遍,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了问题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彼此的分析来获得答案,然后教师再将答案精炼,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扮演了后台角色,组织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在春秋时期思想是“百家争鸣”但是在以后的朝代中却是“独尊儒术”?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教师也不会做解答,因为考试不考。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却鼓励学生这样提问,因为这样的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桎梏,拓宽自己的思维。在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对学生的提问给出了赞扬,并且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局面还不稳定,每一种思想都是为各自的统治者服务的,因此每种思想都能为自己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在国家统一之后,儒术占据了主动地位,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既然儒家思想获得了承认,那么其他思想就会遭到排斥,这样就造成了‘独尊儒术’的局面。”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问句

问题教学法的重点就是提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提问,语句要多采用问句。比如,在学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之后,我会问学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采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不对。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我会问学生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过程是什么。在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中胜利。不管教师在提问中采取什么问句,只要向学生提问,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完成老师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让学生不再觉得高中历史枯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问题篇(8)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

1.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比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历史“启蒙思想的火种”这一内容时,既要让学生纵向联系前面学过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比较欧洲的两次思想解放,又要让学生横向联系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引发的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三次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形成意识。

2.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造福的巨大作用。

3.在教学中注重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析评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4.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如,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地提出问题

在问题意识培养的初期,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只有知道什么样的历史问题是好的,他们才会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2.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及时给予解答

当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应该扼杀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不应过早地把答案告诉他们。我想问题意识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解决自己提出的历史问题。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才会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最重要的部分是讨论成果的展示,对于好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他学生懂得这样思考问题是正确的、最佳的。

3.坚持示范、反复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历史教学问题篇(9)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问题教学法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现将自己对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作以下论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增长知识和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核心。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问题设置的目的,要设置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一般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中历史问题教学开展的思路一般是:课前巧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提出问题,循循善诱;课后探究问题,深化学习内容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要遵循实用、有效的原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要符合课标要求。二要突出分层设计、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要由易到难,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三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原则。问题的设计不是越难越好,越多越好,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有效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四要遵循问题设计巧妙、有趣、有效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巧妙将必须掌握的内容设为重点问题,让学生去探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

1.可以直奔主题、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多数历史事件都是从事件的起因(或背景)、时间、参与者(或领导者)、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可以用问题形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了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时,有些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感觉找的答案不全或不对,就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对答案,喜欢讨论,无意中发现自己找的答案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心中感到无比快乐,从此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开始喜欢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问题,同桌之间、前后位之间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其学习的主有浴⒆跃跣缘靡蕴岣摺

历史教学问题篇(10)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纲”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1)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问题情境的分类;(3)问题情境的设置;(4)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人。 转贴于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概括的知识。

历史教学问题篇(11)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在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的变化,要做到“以史为戒,以史为镜”,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古语有:“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到了现在社会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所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教育工作,尤其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历史知识与当今的时代热点问题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讨论课题。

一、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的价值理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得到了革新应用,要完成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它与探索能力,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鲁迅先生说:“忘记历史,就是谋财害命”;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当历史的脚步碾过了时间的长河,经过了千万年的岁月涤荡,历史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对个人而言,历史可以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对一个民族而言,历史可以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当对人类文明而言,历史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式教学法” 的灵巧应用

第一,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实例,我们可以灵巧应用“问题式教学法”。我们要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在备课阶段,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提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问题,针对问题教学法的价值理念,我觉得历史问题提出应该是鲜明的,是直接的,应该充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总结出古希腊的制度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记住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开门见山的把问题罗列出来:比如,你认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怎么定义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我们当今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不同?这些历史问题的突出,可以在教学开始的时候为课程增加浓厚的兴趣性。

第二,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实例,在此科目中我们历史学习的知识点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概述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在课堂授课阶段,在课堂授课时,当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基本问题以后,一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由学生团队合作式的探讨研究。在课堂上针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的特点,我先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在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我提出的具体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思想的跳跃性比较强,为避免研究的方向发生偏离,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授课的节奏,确保准确的研究方向。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热点问题。我们要从革命的曲折性中看到,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更加看到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的珍惜。我们要从“”事件,“黄岩岛”事件中,看到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在问题研究时出现的“冷场”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适当的讲解,积极地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保证课堂积极性的同时达到最后的学习效果。

第三,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的要锻炼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从历史案例或者历史模型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的分析历史模型和问题,像我们在《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建立分析模型,以经济为基础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再次,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归纳小结,以及结论的推广运用,做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问题解决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价值体现是巨大的,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辅助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思想基础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相互反馈,共同进步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收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文化现象,它的社会性就要求高中的历史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中历史教育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高瑞.浅谈当前环境高中历史教的创新与转型[J].中国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