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1-11 09:44:18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1

如今,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师之间的热点研究问题,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微观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综合性的促进作用;从宏观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一步完善国民历史观,进行大面积、全方位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途径。所以,这就对当今的历史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从中感悟道理,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课程的结构上看,高中历史教材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讲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对比总结经验,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发挥出历史课程的理论价值和时间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目前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现状

(1)核心素养教学缺失

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较为枯燥,趣味因素较少。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主动融入历史课堂就显得较为困难。不仅如此,历史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更需要掌握数量庞大的历史术语,而且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出发,剖析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融入针对核心素养的专项培养。

(2)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在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往往呈现单一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步骤、学习方法完全没有区别,学生难以对历史课程和学习内容保持新鲜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学生学习兴趣正在逐渐丧失,同时也使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学家庭教育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通过机械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的,而是需要改变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受到应试的压力。并且让学生感到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对人生成长有巨大的帮助,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认知,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氛围死板

在目前,教学氛围死板也是导致教师难以开展核心素养教学的原因。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使得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难以体现历史学科的灵活性特征。

(4)教学指导性理论缺失

近年来,教学理论的缺失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有着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有着自己的认知,能够用历史事实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解,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历史观,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这也就导致了高中历史的教学缺乏指导性理论,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指向了应试。

2.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1)添加课堂趣味元素

让学生对历史课程拥有浓厚兴趣,是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开展核心素养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的环境下,在历史课堂中添加趣味元素是一剂“强心剂”。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找适合的“激趣”切入点,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入口,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相关内容时,在正式开始讲解课程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以这一时期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为学生介绍历史知识时,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影视艺术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在教学活动中将电视剧作品与历史事实进行对比,从而建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因素的课后作业,如要求学生从互联网中搜集这一时期的名人趣事,然后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接触更多教材上不曾出现的信息,确保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新鲜感不会因时间推移而减弱。另外,教师也要对一些完成任务效率高,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在具备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参与课堂,就能积极配合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迈向有效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条件。

(2)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设置合理完善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体系。所以,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设置并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以史为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所要要求的关键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具体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构建出一个合理完善,呈现多元化特征的历史教学体系。比如,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首先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讨论,最终得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在此期间,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他们的思维互相碰撞,围绕同一目标共同合作,从而起到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再如,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就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是文献,也可以是影像资料。然后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过后,进行简要的分析,从而强化学生搜集史料、应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具体能力能够在历史课堂中获得提升,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3)合理使用思维导图教学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呈现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借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舍本逐末,而是要在理解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总结学生从课本中得到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汇总,初步呈现出思维导图。接下来,教师通过自身的讲解,逐渐补充和扩展思维导图,从而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完全呈现到思维导图之中。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比如,从“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中分析清政府所处的环境以及英国贸易入侵的原因,并且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分析鸦片战争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逆向思维,让学生从我国当今对待毒品零容忍的态度,回顾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重大意义的掌握。这样一来,教师优化了自身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引入新颖教学形式

新颖的教学形式对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当前,新颖的教学形式是非常多的,教师能够学习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性的使用新颖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对于一些古代历史来说,没有比古代文物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那么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购买相应的文物复制品,然后带到课堂上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一些近代史和现代史来说,已经有能力记录下当时的影像,那么教师就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相应的历史影像,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出来,这样就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基础。

(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学评价同样体现出了其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需要开展全面化、综合化的教学评价,从而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对自身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和对同伴的评价。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评价,不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也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但是评价方式上有所欠缺;也有部分教师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为此,在教学活动之后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首先需要认识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的教学任务后,就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让学生从同伴的眼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主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其次,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填充评价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在理解英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时产生了混淆,教师就要针对此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所在,最终掌握知识。在教学评价时,教师也要尽力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看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化差异,不因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就放弃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确保每一名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提升,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总之,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能力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地探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核心素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潘惠萍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第二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2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受到传统的应试教学影响,课堂氛围相对比较呆板沉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每个历史事件都是由许多生动鲜活的细节组成的,这些细节可能是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小故事或者是小插曲,它虽然平凡而渺小,但正是这无数细节在机缘巧合中形成了惊涛骇浪的历史事件,能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思想和情感冲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学习的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融入细节教学,使历史课程能更好地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接轨。同时要找出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正,进而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顺利完成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

一、在导入环节注重细节运用

一直以来,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课堂导入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恰当的导入方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打开教学活动的大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在导入环节就注重细节的运用,巧用各种导入艺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开创良好的教学局面。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要想帮助学生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有更加细致的认知,强化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理解,加深其对这节课程涉及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及记忆,教师就可以把“法兰西共和政体的形成过程”作为这节课程的切入点,在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细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深入的认识[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法国历史的细节,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欧洲的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国家也有着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同样也有着重农抑商的特点。但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爆发之后,打着自由、平等、民权口号的资产阶级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有效借助议会投票的方式颁行了总统权力的修正案,并在其中提出法国共和制的主要内容,最终确立了这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这种更加细致的讲解,学生就能加深对法国历史的了解,掌握法国共和政体制度产生的过程,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细节

情境创设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在高中历史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为了更好地开展细节化的教学,教师要完成历史场景的创设,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到高中历史《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时[2],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和教学内容互相适应的氛围和具体的历史场景。在这节课上,为了帮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历史意义,教师就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出“经济全球化为地区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发展状况,思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交往究竟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程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搜集与这节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完成影视片段的拼接,在充满细节的画面中引发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思考。而且,教师也可以列举过去的世界局势与现在的世界局势,要求学生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出发,分析世界多极化在中国的表现。这样一来,就能带领学生在细节的思考中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有效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打开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三、在细节剖析中突出重难点

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这也就使得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空洞,很难给予学生更强烈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要在细节的剖析中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3],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些课程的重点是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就要在多个细节的讲解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准确把握这节课的学习方向。首先,教师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材内容的阅读,根据小标题的提示厘清学习思路。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总结提炼第一次工业革命事件中的一些细节,如教师可以归纳出爱迪生发明电灯,让人类过上了明亮的夜晚生活这一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没有电的发明,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多么的不方便。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告别了中世纪落后的生活。接下来,教师就要顺势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时代是一个电气的时代,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创了现代文明。并在这一过程中列举出这一时期的科学家呕心沥血,让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发明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宏观历史事件的分步解析,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及时增加知识量,拓展知识视野,构建更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借助细节讲解,挖掘学习情感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事件,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塑造学生的历史情怀,在细节的讲解中,帮助其深入地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推动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顺利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这一三维目标,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增加对甲午中日战争细节的讲解,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列举《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主要细节有哪些。其中就包括,在这一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大规模开办工厂,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为其获取资源,积累资本,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4]。同时,这些国家还通过修筑铁路等方式来运输中国国内的资源;借助开办各种金融机构,完成资本的输出,严重把控中国的经济命脉。除此之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以枯燥乏味的语言讲解教材内容,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历史素材为学生进行直观展示,给予其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一来,就能在丰富的历史细节中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更准确地把握当时人们面对的民族危机,并深入领会当时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采用了哪些方法抵御列强的入侵,进而有效挖掘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国家民族情怀,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有效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五、结合史料资源挖掘教学细节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开拓视野,关注当下,在参考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补充教学资源,搜集整理更多的史料,确保教学工作既符合教学目标,又深入浅出。例如,在高中历史《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材篇幅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节课程的内涵,并且对古代的生产工具和劳作方法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解读之外,还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搜索教学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整理出古代一些最常见的生产工具,并且以教材中的插图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生产工具与古代劳作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不仅要对教材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还要学会运用课堂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教师也要搜集整理以往的试卷,提取出其中的史料素材,带领学生了解史料记录的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蕴含的社会发展脉络,引导其厘清解题的思路,找到历史学习的规律。这样一来,就能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帮助学生在课外的史料资源中,拓展知识眼界,引导广大学生群体养成自主搜集学习信息的习惯,把握历史学习的细节,并且在细节的支撑下完成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史料资源的教学价值,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更上一层楼的教学效果。

六、在板书设计中突显历史细节

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上,虽然信息技术的身影已经愈发常见,但板书仍然是一种不可淘汰的教学工具。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精美的板书,在其中凸显历史教学的细节,让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更清晰地完成重难点的呈现,让高中历史课堂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时[5],教师要深入分析这节课内容与我国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知识视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在讲解这节课程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简介,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了解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的原因,教师就要在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设计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的板书,使得抽象晦涩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教学的线索,先以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艰苦历程为线索,在人物的生平事迹中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敬仰之情,唤醒学生的情感认知,增进其对马克思等历史人物的认知。接下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这个话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素材的搜集,思考不同的社会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怎样接纳的。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对比英国和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上的不同之处,在细节的比较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记笔记。这样一来,不但能使得这一历史事件更加清晰明了,更能为学生后续的复习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有效彰显细节化板书设计的魅力,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细节决定成败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仍然适用。具体来说,教师要全面践行新课标改革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历史课程的研究,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上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消除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的教学细节,及时弥补教学课堂中的各种不足,并从多个方面进行改正。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加精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意识,灵活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技巧,增添历史教学的魅力,全方位完成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打造一批更加健康、优秀的高中生群体。

作者:刘丽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3

高中历史教科书一改通史体例,采取模块+专题的形式编写,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和选修六个模块,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的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就专题教学如何增进学生历史理解,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谈点滴看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整合

从整体来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单元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概貌与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深人论述,基本结构与特征简明准确。单元导语用大段文字对单元内容进行概述,叙述连贯生动,对内在因果关联性描述到位,各课知识内容要点清晰明了,文字语言丰富且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仍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与补充。本单元由“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4课组成。其中,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涉及土地制度,第4课“土地制度的演变”一目也涉及相关内容。实际教学中,笔者将这一部分放在第1课处理,如此让学生更易理解相关内容,保证教学过程顺畅。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包括“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全球”“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三个子目,且三者不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对此,笔者重新梳理,将其概括为“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三部分。这样的整合不仅理顺了教学内容,而且条理更加清晰,学生理解起来思路更明确,可以大大提升本课的教学效果。虽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内容丰富,文献资料与图片多样,但实际上要展开专题性教学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根据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心理发展特征补充相应资料。以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为例,教科书简单介绍了曲辕犁以及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的安装,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梳理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如整地工具、灌溉工具。以整地工具为例,从原始的火耕农业所使用的石斧和尖木棒起,中间经过耙耕阶段,到商代又发明了犁耕。且犁耕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先是庞大的二牛抬杠,经过二牛三人耦犁,又发明了比较轻便的二牛一人犁和一牛双辕犁,到唐代又出现了曲辕犁,从此使我国的耕犁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并且开始定型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因为有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才有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成就。此外,历史教学也可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内容。如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观点认识中国历代变革与发展。再如,教科书讲述古代冶炼技术发展时没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灌钢法”展开叙述,学生只是单纯知道技术名称而不知技术原理,教师可结合化学与物理知识为学生阐述“灌钢法”的技术原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又如,讲述中国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时,教师可借鉴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状况及在此基础之上频繁的经济文化联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反思

专题教学的重难点集中在对知识内容的规整上,这是因为单元知识分布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快速掌握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在提供充分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客观真实的历史图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具体来讲,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与历史知识特性展开教学设计,迎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认知特点,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在相对真实的历史环境氛围中学习知识内容。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小话剧剧本《繁华的东京》,并尝试找到其中的重点内容。这里设计的教学场景为北宋时期东京繁华的街道,其中包含外地商人、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在酒肆宴饮宾客的文人士子、上街买菜的普通妇女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其次,教师通过虚拟人物方式进一步创设情境,表现街道中不同层次人群交易买卖的场景,呈现出东京商业街道的繁华,这其中有大食的珠宝、波斯的地毯、各色陶瓷瓷器、各种水果、艺人杂耍等。学生在教师的场景创设下宛如穿越到了北宋时期的东京,感受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古代商业文化知识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设计了一些错误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辨有哪些东西并未出现在北宋市场之上的,如官窑瓷器、红薯等。这样丰富的情境设置,使学生认识到店铺林立、沿街叫卖的商业经营方式体现出宋代商业发展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出现了松动,这比口头叙述效果要好很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展演,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展示自己,学生也会更加细致梳理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枯燥乏味的教学弊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通过历史小话剧剧本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历史过去性特点的认识,客观还原历史场景,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深度学习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专题中。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认知,吸引学生注意,主要以虚拟历史人物与历史场景展现专题性背景下该课知识内容的丰富多元性与深刻程度。在教学反思与评价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总结该课知识内容,深度分析相关教学概念与知识体系内容,进而实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突破,获得更多学习经验。综上所述,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涉猎内容多元、教学设计复杂,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过程中追求对知识的整合,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知识内容,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学习历史知识,助力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历史价值观念。通过专题性教学帮助他们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自主解惑,教会学生掌握搜集、辨析、解读历史的有效方法,可以深度锤炼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作者:刘海燕 单位:甘肃省金塔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