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题设计与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6 10:29:23

专题设计与研究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1)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突出体现,其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关系到高职学院办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艺术设计类特色高职院校,对学院的专业设置现状进行研究,不仅对学院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有推动作用,也对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专业设置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003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由上海第二轻工业职工大学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联合组建而成。2007年成为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批准立项为国家综合教育改革试验区。在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逐渐形成了“继承传统、创造当代、拓展未来”的发展思路和专业布局结构,随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不断发展,学院专业设置也经历四个阶段的调整。

第一阶段:2003年两校合并之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于1960年建校,开设漆雕、玉雕、木雕、象牙雕刻和织绣等专业。上海第二轻工业职工大学成立于1979年,先后开设有机械设计、工业电气自动化、模具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行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合并前的两校也在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两校合并,学院建院之初。此阶段,两校合并之后,各种资源处于整合阶段,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步完善,从2003年开设12个专业,到2007年开设24个专业,专业设置数量不断增加。

第三阶段:2008年至2010年,示范性院校建设阶段。该阶段是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学院今天的良好发展态势打下了基础。2008年、2009年、2010年均开设19个专业,三年中专业开设总量没有变化,具体开设专业有调整,这一时期学院专业设置方向性逐渐明确。

第四阶段:2010年至2014年,后示范阶段。该阶段是学院迅速发展的阶段,是学院办学水平提升和学院各项管理逐渐规范化的阶段,也是学院专业设置调整较大的阶段。2011年开设20个专业,2012年开设21个专业,2013年开设22个专业,2014年开设20个专业。

二、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院专业设置也趋向稳定发展。但从近年来招生专业变化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从学院专业演变过程来看,在保持传统专业的基础上,一些新专业的开设市场需求调研不足,对专业市场需求反映迟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部分专业报到率和就业率低。第二,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变动频繁。从对近年专业增减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学院的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缺乏连续性,尤其专业方向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在2011年招生,在2012年和2013年停招,但又在2014年招生;2013年专业设置22个,专业方向55个,但在2014年专业设置中取消了7个专业方向,造成学院教学资源浪费。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建议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优化要以学生为本

首先,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办学宗旨才能得以落实。其次,高职教育作为终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应贯彻终生学习理论,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院特点,开设满足学生终生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院性质和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学习风格,决定了在专业设置时要考虑生源能力和个性等方面与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专业布局结构

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院在专业设置与优化上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整体优势和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优势,在继续保留传统优势专业之外,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要关停、并转部分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专业,适时开设新专业,树立品牌专业,打造特色专业。

(三)建立专业调整优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专业设置和优化是动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要建立管理机制,对其进行长效管理。首先,要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设置和调整进行指导和审核。其次,要建立专业预警制度,由教务处、招生处和就业处等部门协同各专业,定期对行业的发展态势、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以前瞻性的评估专业的发展前景。第三,要建设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要制定“第三方评价”满意制度,突出学生和行业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等综合指标。

(注:本文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专项基金资助,课题编号:GMKY2013008)

参考文献:

[1]徐梅.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设置问题研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0-04

Web 4.0时代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发展,在此环境下E-learning(在线学习)应运而生。作为E-learning的新生事物――微课自2011年由胡铁生教授提出后,便迅速风靡全国,线上微课视频在网络上蔚然成风,线下全国高职院校的微课热愈演愈烈。此时高职院校微课建设的关注重点在于单个知识点的设计与开发,尚处于“小微课”时代。随着微课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的逐步深化,未来微课将跳出“小微课”的局限,迈向“大微课”时代,即将大量无序化和碎片化的微课视频形成专题式微课,借助有序的知识脉络体系打破“快餐式碎片化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Web4.0环境下专题式微课内涵

(一)微课定义变迁

微课始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Second Course(60 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提出的“The One Minute Lecture(一分钟演讲)”。国内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微课”,被称为“国内微课第一人”。

随着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微课的概念几经变迁,截至目前,国内的微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①微型资源构成(微课1.0版本):把微课作为新的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资源类型,定义侧重于“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②微型教学活动(微课2.0版本):把微课视为基于知识点/环节的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定义侧重于“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并重”;微型网络课程(微课3.0版本):③把微课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定义侧重于“微课程”。

从以上微课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的定义正沿着“微型资源构成―微型教学活动―微型网络课程”的轨迹发展变化,其中“微型网络课程”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微型网络课程”是基于某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专题式微课是未来微课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专题式微课内涵

专题式微课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一学科或专题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并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制作出若干个系列化、有序化的微课。微课专题式开发之后,学习者既可以将知识点分开加以学习,也可以将知识点整合起来加以体会,可有效地避免知识碎片化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

二、Web4.0环境下高职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原则

专题式微课所具备的“小资源粒度”特点既迎合了当下Web4.0环境泛在学习行为,而其固有的“有序的知识脉络体系”又能够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要设计开发专题式微课,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多是在学习国外微课教学经验基础上,基于专家、教师的认识和各级微课教学比赛而开展的,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应用效果却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微课设计主要是基于教师主观愿望和理论分析而构建的,缺乏对学生需求和期望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所以,在专题式微课开发之前,进行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是有必要的,如微课视频的知识点选取、呈现方式(动画、图片等)、教师/学生出镜的期许(是否出镜、出镜的频次等)、教师授课语言风格(小品形式、相声形式、新闻联播形式等)、教师授课方法(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其亲身体验专题式微课教学带来的益处。

(二)有序性原则

高职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微课的“微”学习内容正契合其认知特点。但基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容量小,学习内容孤立、破碎,容易造成学科知识碎片化问题。与专注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的零散、碎片、杂乱相比较,专题式微课虽然也采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但微课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层次性、逻辑性,有序的内容衔接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3]。所以,专题式微课开发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需要结合某一学科模块或专题标准要求,从整体知识体系出发进行规划,并用相应的图文(如思维导图)明_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实用性原则

微课因其开发方便快捷、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短小精悍而在高职院校广受追捧,特别是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的推动,近两年微课开发数量更是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但随之而来的是“微课不威(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基于微课的“草根”特性,技术门槛低、人人皆可参与开发,许多教师制作的微课沦为“带讲解声音和人头像的播放课件”;而部分参与比赛的微课过于关注特技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复杂的背景音乐、动画所吸引,干扰了正常的学习思路,学习效果甚微[4]。因此,专题式微课在开发的时候,需要合理确定哪些知识点(如有代表性、普遍性及关键性的知识点)必须开发微课,哪些知识点(如能用文字、图片就可以说明的知识点)不宜开发微课。专题式微课的开发对象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划定范围,也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得出结论。此外,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喧宾夺主,演变为“信息技术秀”。

(四)共享性原则

微课只有能够共享,才能体现其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否则便失去了开发它的本来意义。Web4.0环境下,开放的平台为微课共享提供了便利,如微课网、微学习等。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也建立了独立的信息资源平台,供本校师生共享和使用。目前,大部分微课平台缺乏系统分类或排序,学习者查找所需的微课资源较为盲目和随意。虽然设置有搜索引擎,但由于开发者在上传微课时设置的关键词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有限,极大地影响了检索效果和学习效果[5]。有序化、系列化的专题式微课对平台的要求更高,需要将与某一专题或学科相关的专题式微课整合成一个网络化学科体系,形成知识结构树,以避免彼此之间孤立而形成信息孤岛,使学习者能够直观、全面、准确地找到专题知识,并明确学习路径。

三、Web4.0环境下高职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实践

微课开发一般需要经过选题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加工、在线等环节。作为专题式微课,由于其固有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开发设计过程就显得更为繁杂。

(一)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流程

如图1所示,专题式微课开发与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定开发主题(一般是某一模块或某一专题知识的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技能考点),结合学情分析(分析学习对象、 学习需要、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分解知识点(将专题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围绕核心知识点开发微课资源,制作出若干个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微反思),最终选定平台共享微资源。

(二)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实践

在学习高职课程“移动室内覆盖工程”时,由于设备种类较多,且参数指标比较复杂,学生设计移动室内覆盖方案进行设备选型时容易出错,针对此类现象,确定专题式微课设计开发主题为“移动室内覆盖设备”,具体如图2所示。在明确此学习主题的学习对象、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后,进行知识点分解。在课程标准中“移动室内覆盖设备”需掌握移动室内覆盖设备分类、有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和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三个知识点,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教师课堂教学反馈,得出“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多拓展和补充的案例,且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之间既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又相互具有独立性,非常适合开发成专题式微课。

1.合理规划微知识点

对知识点“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进行微知识点分解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修改和重组,如图2所示,除课程标准要求的功分器、合路器、耦合器、电桥、衰减器及接头的选用(见图2微知识点1、2、4、6、7、9)以外,还结合学生平时易出现的问题或常见的需求设计了一些实用的、拓展的或具有引导性的微知识点“功分器与合路器的选用区别”、“功分器与耦合器的选用区别”、“衰减器与放大器的选用区别”(见图2微知识点3、5、8)。通过合理的规划,专题式微课的微知识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可以单独提取学习,又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最后,通过微知识点“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选用案例”将前面的微知识点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知识体系”。

2.高度重视微教案设计

专题式微课的核心竞争力是微教案设计。基于“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育理念,微知识点的教案设计首先务必定位准确,“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专题式微课如针对高职二年级学生,则教学设计应着重于新知识的讲解,如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则教学设计应着重于知识框架的构建。此外,由于专题式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微教案设计应力求引入方式新颖,但需快速入题;内容主干要清晰,可剪掉不必要的旁枝末节,但需论据充分准确,不给人留下疑惑;课堂小结务必干脆利落,但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有效推进微课资源库建设

专题式微课制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同时为保持其生命力,还需周期性地更新。在专题式微课制作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的素材如课件、图片等,同时也会不断生成一些微课成品或半成品,如微课课件、视频片断、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等,这些微课素材与成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要使庞大、繁杂的资源库变废为宝,将资源分门别类并建档,如有必要,可建立相应的导航界面。资源库的建立对于后期的微课更新或资源快速重组是非常实用的,可大大缩短微课制作周期。

此外根据教案设计制作微课件时,应做到简洁、美观大方,图片、文字、内容应准确无误。微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出有难度等级的主观、客观习题;在微课程拍摄制作完毕后作为观摩和分析环节的微反思,应力求客观真实、有理有据、富有启发性。

Web4.0r代为微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网络环境,高校微课正向专题式微课迈进。笔者仅针对专题式微课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关于制作评价与有效应用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3.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5-02

一、引言

与传统课堂型教学不同,专题研讨课(英文为seminar)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形式[1]。专题研讨课的开设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面向具体专题,通常融合课堂讨论、讲台授课、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其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同,专题研讨课的形式更加灵活,师生互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更深。因此专题研讨课在鼓励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交流和组织能力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二、国内外现状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研究生教育中,专题研讨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为例,开设了包括Geog 224: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Geog 275:Seminar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eog 279: Seminar in Geostatistics等多门专题研讨课。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各领域的知名教授组织授课,为学生开展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这种灵活的讨论方式在实际教学效果上却往往比课堂授课更好。专题研讨课并不像基础必修课那样,需要指定教材,执行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并实现相对稳定的考核目标。基本上专题研讨课安排讨论某个领域的最新前沿,因此每年的课程内容都与上一年度的有较大的变化。课程具体安排都是由主讲教授来灵活制定,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因此较好。其次,专题研讨课通常以阅读研究论文为主,少量涉及一定的教材,这样不仅保证了讨论问题的现势性,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观点,培养他们辨识阅读和思维能力。专题研讨课与传统课堂授课教学不同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了。每次课由一位或一组学生来组织讨论,这样学生在某种形式上“被迫”对该次课程的讨论议题需要提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较好地引导和组织讨论。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从而可以有效碰撞,有助于师生纠正以前错误的观点、产生新的研究思想,同时培养学生交流和协作研究的能力。

与欧美大学研究生教学相比,国内的研究生教学普遍依赖于课堂授课形式。虽然目前许多学科已经开始探索如何采用专题研讨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2,3],但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学科,专题研讨课的探索还相对较少。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听课、上课和作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体现在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许多课程为了照顾部分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较多地重复了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总体上教学安排较为成就,缺乏更加贴近学科前沿的介绍和讨论;另一方面,课堂授课形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不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难以保持。

三、专题研讨课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基本都学习过有关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计算机程序设计、遥感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生阶段,专题研讨课就需要相应地提高深度,选择具体的专题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招收的研究生质量差异较大,如果在一年级就安排专题研讨课,部分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因此,专题研讨课建议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开设。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选课学生规模。通常面向较广专题,可能吸引较多的研究生选修。如果是交通地理这样较为具体的题目,可能选修的学生较少。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组织讨论,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课堂中参与发言,学生数量不应超过20人。同样,为了保证一定数量的交流,学生数量也不应该少于5人。实践表明,8~15人左右可以取得较好的讨论效果。

课程的专题选择方面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应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对专题讨论的掌控,提高讨论的专业水平。第二,专题应该是结合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这些课程基础上选取,否则学生将无法跟上讨论的进展。如在修完电子地图可视化工程后,相应地开设地理可视化中的空间认知方法专题研讨课,让学生深入学习最新的地学可视化技术,鼓励他们设计符合人类空间认知原则的地理可视化方法,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设计方法。

课程的组织方面,第一次课可以由教师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目标和安排,帮助选修的学生确定是否选课。此后的课程则可按照具体议题,每次安排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课的实际授课和组织。教师应该提前两周左右指定阅读材料,并安排主持讨论的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讨论的主持与组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教学的过程,增进师生理解。如果涉及较为复杂的方法,则应让学生在课堂先进行初步的介绍,然后让负责学生引导讨论,教师则负责总结和建议。课程的后半段,也可以让学生建议讨论的议题,进行开放的探讨。课程最后应该就学生自己组织的议题让其完成一项开发任务或专题论文。

四、专题研讨课实施与管理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理工科学生课堂发言非常被动,交流的气氛较弱。因此需要采取特别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关键是要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和记录笔记的形式。这可以从课堂环境的转换做起,即尽量选用圆桌式等面对面的课堂环境。通过隐藏讲台这一教师的权威形式,提高学生发言的自信。教师在实际讨论中,需要鼓励学生的发言与讨论,从正面语言上肯定学生的参与,同时对发言积极和讨论深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专题问题的热情。要特别注意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并给予他们专门的发言机会。

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前发放教学大纲。提前让学生知晓课程包含的内容、需要阅读的资料、组织安排的次序等。可以让选修的学生及时确定是否选课,同时还能让相关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或提出建议。指定阅读的资料建议难易适中,并具有较好的时效性。阅读资料应该包含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扩展知识面。从教学实践来看,每周的必读阅读量控制在2~3篇外文文献,总阅读量在20页左右比较合适。在教学大纲中,还可以提前安排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并准备,有利于提高课堂讨论水平。

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是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关键。在每次课程的开始,应由教师首先对需要讨论的议题进行初步的背景介绍,梳理与前次讨论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议题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教师应避免过多打断学生的讨论,但是在冷场的时候,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进行总结发言,或转换到下个议题。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本次讨论的进展进行简短总结。对于课堂中争论处理,教师应及时介入,让争论朝着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发展,而不可任之发展为争吵。

图1描述了专题研讨课设计、实施的流程,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循环改进过程。通过与最新科研前沿的融合,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研究互相促进的目的。

五、小结

专题研讨课对促进学生加强专业素养的学习、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都有较多的帮助。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实际教学来逐步推广这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4)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比较老专业,经过我院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该专业毕业设计究竟应如何进行改革,这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该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讨和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既是毕业设计现状的急迫要求,也是广告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1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1.1 三本独立学院教育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设计按照艺术教育特征进行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许多三本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图纸设计方案”的状态之中,不利于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相对于重点艺术院校来说,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如何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并寻求突围的课题。

1.2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三本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因此,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时,应解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具有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和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规律,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选择具体的广告设计项目,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而言,艺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工科生,既要重视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更要加强对设计作品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察。

2 基于目标课题的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所谓目标课题,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目标课题起源于职业教育,却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一样的,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而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商广设计是指商业广告中策划营销广告的综合计划,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毕业设计的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即以广告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广告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1 依据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商广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商业广告设计一般需要经过“立项资讯(调研)策划实作研究完成规范化方案自我评估交付检验”等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即市场调研、方案计划、草图绘制、电脑效果图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流程和工作任务,商广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课程选择组织的课程内容如下:即《广告市场调研与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按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商广专业设定了“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三个职业方向,并根据这三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集合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广告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2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如“学院整体的形象策划与设计”、“绵阳文昌年画的策划与推广”,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

2.3 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发生变化。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我们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

就教学过程而言,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经历了惶惑、焦虑,认知,知觉、感觉、想象,知识转换成能力;视知觉整体性,任务的整合及能力迁移,注意与设计,认同感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的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3 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从2011年到2013年,我们连续进行三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同时还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创新之路,较好的解决“纸上谈兵”式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设计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设计中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总体情况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紧贴岗位要求,从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商广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3.2 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我校商广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6.3%,签约率91.82%,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

3.3 培育了学生创新成果

产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商广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在参加各种全国性毕业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年来在全国的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5 个,优秀奖23个,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取得良好的声誉。其中有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企业设计与管理岗位的骨干,从近三届毕业生,已有20多名学生已经开始自己独立创业开公司,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生代广告企业。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5)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39-03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兴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6)

一、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专业课需加强示范教学,

现状:目前,我校部分专业课不管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设计课,示范教学环节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过程的个人兴趣,具有随意性。

专业课示范教学可以让教师更加用心的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改进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直观、迅捷地获得感性的知识,因而在示范之前,教师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钻研自身的绘画技法与设计制作技能,来保证教学示范过程的良好效果,

从常规教学过程与教学反馈来看,同为基础色彩、包装设计课程,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色彩静物示范与包装设计制作示范的,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感强、学生到课率、课堂气氛、学生单元作品展示效果均强于无示范教学的同头课班级。

解决办法:1、明确示范教学要求,将示范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考核;2、可将示范课环节与微课有机结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师团队结构有待优化

现状:教职员工在系部发展、政策制度落实等方面缺少团队向心力与凝聚力,有时出现情绪化不听安排、工作拖沓、态度消极等不良工作作风与精神面貌。同时,系部教师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偏多,且多是学院派缺少行业实战经验,缺少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领军人物,在新开设专业方面表现尤甚。教师专业方向过于集中,与目前系部专业课程多元化的教师素质需要不相符,部分教师没有做到个人发展与系部发展同步,不适应或不愿意接手新课程,出现了教师流失现象。

解决办法:1、做好系部发展愿景的顶层规划设计,注重落实;2、部门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倡导部门教职工加强学习,提升团队协作意识;3、关心、助力教职工的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4、多与教职工交流,了解教职工对系部、专业所思所想,对学院、系部有关教职工利益的政策传达、解释到位,执行公正、公开;5、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办公与进修条件,鼓励教师根据系部专业发展需要自觉学习,做到爱好专长与教学岗位优化配置,人尽其才,减少教师流失。6、做好系部教师内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同时,针对系部新增专业,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才,做好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合理优化与“传、帮、带”工作。

三、专业工作室建设落后

现状:目前我校部分系、部工作室建设滞后,缺少专业工作室,特别是名师、大师工作室,与学院“专业+项目+工作室”单元紧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不相应。现有工作室用途泛化,同时兼顾设备储藏、单元课教学等,且格局不合理、电脑办公设备陈旧、缺少必要的工作室配套,教师、学生进入工作室积极性不高。

解决办法:1、积极争取相关工作室的立项建设,以工作室带动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升;2、建立健全工作室运行机制,向学院争取工作室设备资源,优化现有工作室环境、设备配置,吸引师生加入,提高工作室利用率与使用效果;3、建设名师、行业大师工作室,建立名师、行业大师与师生交流机制。

四、系部教师进修培训与大赛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现状:由于资源、名额限制,很难做到惠及系部每一位教师,部分没参与进修培训的教师抱有面情绪,影响工作与团队团结。

解决办法:1、建立教师培训与交流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申报培训项目,参训教师完成培训任务后,根据培训内容面向系部或工学部教师做主题交流活动,扩大培训受益面与培训成果。2、针对每年常规大赛,如创业大赛、大广赛、学院奖等重大比赛活动,建立以系部为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参与的大赛运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运作流程、活动经费支持、系部预赛与展览机制、学生与指导教师奖励机制、成果展览等事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比赛成果来提升系部专业在兄弟院校、社会的影响力。

五、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现状:目前我校系部在校企合作落实方面工作欠佳,校企合作项目还停留在一纸协议,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具体合作事宜多有待落实。教师在专业课实训过程中引入的真实企业项目过少,虚拟、过时的项目过多,影响了教学与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质量。

解决办法:

1、从所在系部专业出发,找准定位及市场发展方向

2、系部主动对接行业,聚集益阳、长沙优势企业、公司资源,优化校企合作机

制与合作形式;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资源,做好与湖南省广告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争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7)

作者简介:曹丽华(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李勇(1964-),男,辽宁本溪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33-02

研究性学习,即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从广义理解,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思维发生变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2,3]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已学专业知识的使用过程,又有对专业知识的创新过程,非常适合以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该学习方法能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不断激励学生,并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建立相互关系的独特机会。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或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或理论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总结提高、编制设计说明书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得到一次系统的基本训练,达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基于问题、面向实际,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互动,重点体现在“提出问题、自主研究、讨论互动、批判改进”等核心环节。[4]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按照学习专题的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式划分,其主要形式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4]因此,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实现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和学生的选题

第一,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基本要求是遵循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符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工程实际,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生产实际、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的认识。

第三,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难易结合,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到所学知识的有用之处,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第四,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但又不失对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五,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等类型。本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8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其次结合实际任务进行的毕业设计,应选择那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第六,毕业设计题目设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课题,然后根据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最后的确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选取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研究性的毕业设计,但目标要明确、工作量要适当。

第七,学生除了选择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外,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然后请指导教师审定后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

三、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组织与实施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导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学会查找资料、归纳总结,还要选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学会和导师交流,学会思考和创新。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有目的、有差异、有选择的设定毕业设计题目,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学生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毕业设计采取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设定若干个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指导教师给出题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用17周的时间完成整个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本。毕业设计具体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见图1。

3.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1)对毕业设计题目的理解。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就研究题目的意义、所涉及的知识及存在的争议去理解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分析该毕业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有批判的去思考,大胆的去创新。

(2)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查找与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任务相关的国内外资料,深入理解毕业设计的任务,掌握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手段。

(3)开展调查研究和拟定研究方法。学生可根据个人理解对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提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以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撰写开题报告。

(4)讨论与修正。学生将初步研究的结果,在指导检查时或课余时间,与指导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汲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部分毕业设计内容的研究方法,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快乐与收获。

(5)开展深入研究。学生根据之前对课题的理解和拟定的初步思路,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其进行独立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客观地、辩证地去分析和思考,以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6)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的撰写规范来汇报自己的结论,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扩大影响。撰写毕业设计大论文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将自己所研究的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查资料、钻研、质疑、解决的过程,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对他们以后参加工作进行专业性的总结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4]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平等地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研究,启发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激励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尤其要注意在与学生相处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与学生交换和分享各自对知识、生活的认识时,应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批评。

1.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交叉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性质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远远超过某些固定的范围,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也与传统的毕业设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才能解答学生的质疑和困惑。

2.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这是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要剖析题目的研究思路、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工程实践。如果自身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没有这个领域的工程实践,对学生的指导就缺少了说服力,也就不能激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启发式思维。

3.工作的热情和教学的投入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热爱教学和投入教学,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思维的方式和个体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要注重学生获取、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4.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研究情况的归纳与总结。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格式,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和交流形式。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包括心理上的成长。在毕业设计的答辩中去展示成果,让学生的创新才智在进一步的思辩争论中得以发展。

五、结论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创新、总结和交流的能力,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个体现。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闫守发.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2005,7(1).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8)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8-22.

[3]周静,冯秀琪.专题学习网站的特点及功能设计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3(6):43-45.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07404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和创新意识薄弱是当今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科教学中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学研产相结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建筑学专业教育尤其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与科研工作、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将研究课题、工程实践引入本科教学之中,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设计教学面向学科前沿发展,契合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

一、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实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与 “专业拓展与深化”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前阶段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三个专业的学科通识课程,重点在设计方法、基本技能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培养;后阶段不同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通过多元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深化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完成前3年的建筑设计课程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高年级设计教学需要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实践性教学内容如何有机融入设计教学值得重视。

专业知识的深化发展,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固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建筑专题调研、历史

建筑调查测绘、施工图训练、毕业实习等。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环节在时序上与设计教学有着一定的关联配合,但具体教学则独立于建筑设计课之外,实践教学环节与设计教学的衔接存在问题,如教学内容系统性弱、实习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得到规定要求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整合优化思路及对策

针对高年级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通过四年级实行专题设计、五年级实施导师制等措施,对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与优化,初步探索了“教学、研究、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1]。

一是实行以专门化为目标的专题设计教学模式。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采用多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分成若干专业方向,在整体的教学组织框架上以小组形式独立开展教学,发挥教师的学科专长及资源积累,强化学生能力优势的深入发展 。

二是实践教学环境融入建筑设计教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孤立的问题,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如四年级的建筑专题调研,直接整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作为专题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互通,设计课程学习与实践考核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依托学研产平台的“导师制”教学。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优势,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教学模式,将施工图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整合一体,鼓励科研、生产资源向本科教学开放共享,引入研究性、实践性课题作为毕业设计。

四是外拓内引相结合,实施开放性教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参与实践工作;在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教学环节引入校外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如专题讲座、阶段答辩等。

三、以专业深化发展为导向的专题设计教学

(一)专题设定

专题设计的课题来源广泛,包括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城市街区改造设计研究、古村落保护研究、纪念性建筑研究与实践、城市改造研究等课题。这些课题多数来自教授的工程实践项目、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环境。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可适度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一些工作。如参与前期调查、工地参观、部分专项研究工作等。

专题设计除一般性教学要求外,还强调学生针对特定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并开展深度设计的能力培养。如可持续建筑设计课题要求在学生设计成果中,充分认识地域性气候的特征,运用气候适应性和低技术设计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并以建筑技术分析手段加以落实。

根据专题的设计任务和方案,学生分为两至三人一组,或一人一组,通过场地环境调研、资料调研、案例调研,分析富有创新性的切入点,确定设计内容。

在原有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四年级专题设计还设置了3个专门化教学方向:数字建筑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设计,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优势。

1.数字建筑设计方向

以数字技术的专门化训练为主,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基本知识,侧重计算机数字化三维建模以及快速成型技术应用,着重对三维建模、渲染的数字建筑表现技术和包括快速成型技术在内的数字模型的数控制作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包括三维形体分析、空间分析、物理环境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和实际应用技能。将相关教师加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分析和运用。围绕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与GIS应用、建筑热环境、风环境模拟以及可持续性设计等专题进行教学。

2.历史建筑保护方向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高年级(4-5年级)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教学,从2005级开始已经全过程开展5年,建立了贯穿五个年级的建筑历史和建筑设计的纵向课程线,在高年级面向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的学生,如四年级历史建筑专门化方向的学生开展田野考察、传统营造法、历史环境保护、传统建筑与园林法则设计、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建筑设计、大尺度历史环境有机更新的城市设计等系列课程。在毕业设计中设立历史建筑保护的板块,将建筑历史、历史文化保护和建筑设计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同时面向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建筑专门化教学。自2005年开始,每年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方向的学生约20人,毕业时学院颁发“历史建筑保护学习经历证明”。

3.城市设计方向

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建筑观念[2]。城市设计作为综合社会、文化、技术因素的设计训练,跨越多个学科,是拓展专业视野、培养整体设计观与协作精神、提升设计研究能力有效教学途径[3]。自2000年起,专题设计教学中引入城市设计教学,并逐步在各专门化方向中摸索出符合各自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历史建筑保护方向以基于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数字化建筑设计通过参数化设计工具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问题分析与城市形态建构训练,培养创新研究精神及逻辑分析能力。2013年起,在四年级建筑学专业实施城市设计专门化,城市设计教学强调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针对城市问题采用多学科分析的理性思维能力、多角度解决城市问题的整体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设计相结合的组织能力培养等。

(二)开放性的教学组织

通过开放式“专题设计”模式的推行,实行相对固定的教学架构与开放式模式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各种交流设计机会,并在课程安排上提供可能[4]。

1.指导教师组交叉辅导

四年级每个学期设置的多个设计题目,由不同的导师小组负责,学生可选择参加,鼓励合作设计,教授带博士研究生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由单纯导师指导改变为专题导师组的指导,交叉辅导,扩大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接触面,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协作。

2.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国际联合工作坊与设计教学融合

专题设计教学利用教育部及校级海外名师等引智项目的资助,将相对固定的教学架构与开放式模式相结合,外聘高水平建筑师和客座教师参与指导教学,将“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纳入本阶段课程教学,形成以“开放整合”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3.教学反馈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专题设计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真实课题与现实问题的专题设计锻炼,培养学生面向实践创新的设计能力,通过国际联合工作坊的合作,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和建筑技术紧密结合,形成综合性与复合型培养模式;同时,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专家讲座、校外合作等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设计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研究。

2013年,四年级3个专门化设计教学的教案及作业在全国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比中,均获得优秀教案奖及优秀作业奖。2013年8月,在被誉为太阳能界“奥林匹克”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设计竞赛中,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高年级学生为主的代表队获得总成绩第二,五项专项第一,创国内参赛最佳历史记录,这从侧面显示了整合实践教学的专门化设计教学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2014年,学院有4名本科毕业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学生认为结合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的开放性教学开拓了设计思维,受益匪浅。

四、以“导师制”优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强化专业能力发展

(一)教学组织模式

“导师制”教学要求相关学生的五年级专题设计,相对固定地在同一导师的指导之下完成,并延续整个学年,将毕业设计的学时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打通使用。

在导师工作室参与专门研究方向的实际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问题的科研能力,利用导师专长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设计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训练、生产实习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可持续并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与研究生教育实现有机衔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建筑学院本科生主要的生产实习基地之一,拥有全国著名的工程院院士、设计大师,一批博士生导师、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建筑设计师。部分副高以上职称的设计师参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逐步积累了教学经验和指导技巧,成为五年级“导师制”的补充来源。其优势在于将“导师制”教学与设计院的实际生产任务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

(二)教学反馈

近几年,建筑学院鼓励优秀本科推免生参与五年级导师制教学,以保送本校推免生将来的研究生导师作为其五年级的导师。“导师制”不仅减少了优秀生源的流失,也从整体上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科研水平,使学生能提早了解、熟悉导师的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

依托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少高年级本科生参与了本校设计院承担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东馆、广州亚运会场馆等工程项目设计。另据统计,参与五年级导师制的学生每年均稳定在毕业班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而优秀毕业设计中参与导师制的学生所占比例则逐年提高,进一步说明了导师制有利于强化“教学、研究、实践”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及专业设计水平。

五、结语

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行四年级专题设计教学与五年级导师制教学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实践教学,并依托学研产平台与科研项目、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本科教育中实现了有效的资源共享,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校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如目前参与导师制的学生比例仍有待提高,如何扩大导师制的吸引力有待研究;导师制的教学课题需同时满足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有必要建立良好的审核与评估标准等。参考文献:

[1] 肖毅强. 高年级设计教学应强调能力深化与整合知识相结合. 见建筑师业务实践与毕业设计教学[J].城市建筑,2011(3):8-9.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10)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3.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探究型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 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设境与指要、自学与研讨、精讲与答疑、练习与总结。设境与指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自学与研讨是要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精讲与答疑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学习,练习与总结就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梳理。这四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紧扣、互为依存却也层层深入。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特色,推动特色品牌研究生教材精品,是树立研究生培养品牌的基础工作。对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如果没能依据各自的学科优势拉开距离,凸显专业特色,开设课程的相似度高,不利于培养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

2.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而且很多理论课程设置与本科生课程重复或脱节,有些在本科阶段开设过的课程,研究生阶段加上了“研究”二字,便继续开设,但理论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一些院校针对理论课程为研究生举办的学术讲座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此外,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大多数没有指定教材,通常情况下是由任课教师指定或自行编写,随意性大,这种方式缺乏审核过程。从理论课程的教法来看,鲜有创新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授课 +图片 + ( 参观) + 论文 +部分闭卷考试 =结业 调查显示,在全部所学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 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对于“最不喜欢的课程”,68% 的学生认为是其他专业理论课( 指公共基础理论课)。这些问题都警示我们,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也具有广阔的改革空间。

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探究型教学模式在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1.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培养

理论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对硕士研究生的人才目标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人才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而教学目标具体有体现为课程目标,所以归根到底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的。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李政道说过:“创新是科学和艺术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动力。人类的文明精神也正是在人类不断创新的超越中积淀和发展的。” 研究生的教学应善于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很多学校理论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术”的教育,注重学生技术表现能力和结构表达能力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等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上交的作品没有生命和活力。所以在理论课程的设置时要把创造性地培养作为目标之一。

2.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要与课题相结合

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材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所以有比要增加关于理论课程的教材。将理论课程与的“课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的研究都是该专业领域最新问题的研究,能更好的反映该专业的变化趋向。因此,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课题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把握设计艺术学专业的变化趋向。而课题的研究也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而在整个过程中既发挥了导师的指导作用,由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课题相结合的理论课程更有利于探究型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3.理论课程的教法要以探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

探究型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课题相结合,这些都要求其教法要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又因为当前的理论教学方法使不少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后收获少。探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可以在采用开放式主题演讲、调查报告、头脑风暴等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出问题可以通过诱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读、思、查、写等措施去解决问题;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去总结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服装艺术系)

专题设计与研究篇(11)

1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分析

1.1爱好专业却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

身处综合性院校,以我对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爱好专业却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包括问卷在内的调查也得到一组数据:认为有必要上文化课的占33.5%;认为没必要开设文化课,只上专业课的占42%;认为多学一点能文化课为以后的就业和考研有帮助的占6.5%;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而愿意在专业课上投入时间更长的占2.4%;而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上课也是睡觉或者玩手机的占2.1%;其余的人则认为学校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不管是在专业艺术院校还是在综合性高校,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教学问题。“文化水平的高低将会决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工匠还是艺术家”,毫无疑问,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深深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1.2富有创造性但往往过于个性化、感性化

研究表明:艺术生往往就是“右脑发达”者,即富有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艺术设计从来不乏创新和个性。但是结合本专业来看,过于个性化、感性化而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不见得是好的。例如,教师安排给学生的设计作业,有些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过于强烈,导致作品艺术感的丧失;有的学生擅自更改线条或图形,忽视教材中的理论规定,仅凭喜好就随意改变作品,感性色彩太过浓厚,缺乏对问题理性的思考。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创新的真正含义,科学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学习与实践途径。

1.3注重设计实践而科研意识薄弱

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非常侧重于学生的设计适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在课程设置上对理论课程的轻视,学生对整体艺术课程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习的精神状态,更是打击了科学研究的兴趣。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查阅、整理专业文献和相关资料,连论文格式都茫然不知,科研意识极其淡薄,科研能力严重滞后。

2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之现状

2.1重设计、轻论文的现象严重

综合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较于其他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作品的创作,还需要督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是毕业设计说明的撰写。从我所了解到的几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情况来看:非常注重设计作品的创作和表现而比较轻视毕业论文的整理和写作。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设计选题较为类似,甚至几个学生选同一个相对简单的课题。二是论文写作立意不深,论据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三是缺乏充分的人文理论及精神情感,写出来的论文不“美”,内容干涩、无味。四是基本功即基础理论知识匮乏,论文写作中内容词句表达不清,甚至对“关键词”和基本格式都不知道。种种问题显示,虽然艺术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独特性,但在设计教学的同时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是一门让教育更美好的“艺术”。

2.2忽视科技、科研项目的申报

科技、科研项目作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注重。作为一名从事艺术设计一线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我发现大部分院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没有规划,缺乏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更不用说根据科研项目等级来划拨资助经费了;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来分析,大部分同学对科研项目申请、立项的概念、程序和要求都不是非常了解,而项目成员间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研究不积极,从而导致项目申报难以成功或是结题困难甚至被取消项目。

2.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在平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也与在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进行锻炼与思考息息相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正是这样一种提高自己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自己及同事进行项目申报、立项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本专业学生对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参与度不理想。学生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如何与学生共同来研究项目等都值得去仔细思考。

3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1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1)引起重视和理解。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的接收老师讲课的内容,认为科研仅仅是老师自己的事情,老师也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长久以来,由于设计专业学生在搞科研的时候都是自己搞自己的,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规划,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加上没有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地研究训练,从而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艺术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到科研活动中去,所以最后的成果也是参差不齐,水平低下。在种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引起重视,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和特色、艺术规律及教师的项目课题研究经验,对学生进行与学科紧密挂钩的专业研究指导。例如,除毕业设计作品以外更加重视设计论文的撰写,教会学生来完成收集整理设计资料、阅读设计文献、分析设计要求、撰写论文摘要、修整论文格式等科研步骤,进一步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的诀窍,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2)讲究方法和引导。为了调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从站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教师人手更新教学观念并制定鼓励学生日常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制度,如在毕业设计课题申报时将纵、横向项目引入其中,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课题老师指导下帮助老师从事资料搜集、分类整理和比较分析等工作。还可以学习和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导师制度,这样更是有利于对学生科研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研究,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尽早确认毕业课题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形成专业学习氛围,带动学风建设。

3.2建立、健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搭建科研平台,优化学生管理。缺乏科研平台和管理是设计专业学生在研究成果方面未能达到满意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性院校一般都设有教务处等管理部门,但往往缺乏一个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如果能设立这样一个部门,就可以单独对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科研的服务和管理、协调工作,如组织学生自己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立项和评审、筹集研究经费等;加强艺术设计学生科研基础建设,以各种科技竞赛为依托,搭建参与实践比赛的平台,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比赛;建立艺术设计学生科协组织机构,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艺术设计学生科技活动的场所设备,为艺术设计学生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2)结合研究项目,完善课程体系。科研项目研究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和配合,老师在给学生分配研究任务时,不仅要兼顾到学生的基础水平,也要对项目涉及的新的知识和困难进行及时指点和解决。这样就可以结合研究项目,充分考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和学科交叉性,完善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并反过来为设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服务。

(3)培育科研氛围,推进奖惩措施。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研进行管理和指导,还需要制定缜密的教学计划,将科研工作纳入其中,适当增加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学分值;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中将科研活动当作重要问题提出来,让其有意识地去关注科学研究;同时利用综合性院校交叉学科间丰富的知识储备优势,不间断地开展科研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建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适当量化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资金扶持和学分激励;还可以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等级评价,加分表彰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3因材施教,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必须通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达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科学研究正是强调在实践中总结和学习,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师生不断地在项目中动脑、动手,反复探索,以解决设计需求为中心进行创新、创意。教师带领学生在科研中通过接触更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能、技术,使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