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9 11:25:13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等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规定要求,召开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二、总体目标

通过召开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支部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引导党员同志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领导班子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领导班子履职尽责、团结奋进,不忘初心使命。

三、会议主题

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开展主题教育,解决支部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内容,按照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盘点收获、检视问题、深刻剖析。

四、参会人员

BIM中心全体党员。

五、方法步骤

(一)会前准备

1. 组织学习。由各党员自主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省委和集团党委关于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打牢开好组织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 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支部书记找各位党员及BIM中心技术骨干谈心谈话,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谈心谈话既要谈自身差距,又要谈对方不足,把问题谈开、把道理谈透、把思想谈通。

3. 梳理检视问题。领导班子对在学习研讨中查摆出的问题、对照党章党规找出的问题、谈心谈话指出的问题、对一些工作考核中反馈的问题和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汇总。并根据查找出来的问题撰写检视剖析材料,明确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4. 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同志要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主要负责同志代表班子做对照检查,带头开展自我批评,深刻查摆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相互批评要敢于直言,提高相互批评的质量。

5. 抓好问题整改。抓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后的问题整改,巩固主题教育的成效。同时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整改责任,将整改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2)

一、会议主题

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要紧扣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重要内容,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按照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盘点收获、检视问题、深刻剖析。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拟定于2019年*月*日,在***召开,具体时间待相关材料经巡回指导组审阅后确定。

三、参加人员

巡回指导组有关领导,党委领导班子成员。

四、主要工作安排

1、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对本地区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标准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上来,打牢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深入谈心谈话。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单位负责同志、与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党员代表,要开展谈心谈话,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要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谈参加主题教育的收获体会,谈守初心、担使命方面的差距不足,谈对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既要谈自身差距,又要谈对方不足,把问题谈开、把道理谈透、把思想谈通。要防止泛泛而谈不聚焦,防止只谈工作不触及思想,防止把谈心谈话变成简单交换会上批评意见。

3、梳理检视问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在学习研讨中查摆的问题,对照党章党规找出的问题、调研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谈心谈话指出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上级党组织在巡视巡察、干部考察、工作考核中所反馈的问题和所指出的意见,对上年度民主生活会和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需要整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在此基础上,区分已经解决的、正在解决的、一时难以解决的情況,一条一条列出具体问题。

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已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分析问题症结,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剖析根源,特别是在主观上、思想上进行深刻检视,找准思想根子上的问题,并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撰写检视剖析材料,要直奔问题,不搞官样文章,不硬性规定字数。

4、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的基础上,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对党、对事业、对同志、对自已高度负责的态度,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打扫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灰尘,检身改过、日进日新。

自我批评要勇于解剖自己、揭短亮丑,见人见事见思想。主要负责同志要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帯头开展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自我批评要深刻查摆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既找理论短板、工作弱项,又找思想差距、作风不足,把自己的问题讲清楚,把问题根源讲透彻,把整改措施讲具体。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主题教育专项整治中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对本人重大事项报告、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等问题作出说明或检讨,受到问责的要作出深刻检查。今年接受中央巡视的单位,还要结合巡视反馈的问题进行自我批评。

相互批评要真点问题、点真问题,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要出于公心、敢于直言,坚决克服不想批评、不敢批评的倾向。要提高相互批评的质量,从具体事情、具体问题入手,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提意见,落细落小,以小见大。对待批评意见要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搞无原则的纷争。

5、抓好问题整改。要把抓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后的问题整改,作为巩固提高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措施。要持续深化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抓整改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促落实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个一个改到位,切实取得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要根据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中找出的问题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以及相互批评的意见,细化完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防止说归说、做归做,只出题、不答题。需要建立健全制度的,要抓紧制定完善。整改情况要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公开。

要把专项整治列入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对开展专项整治的8个方面突出问题,在第一批主题教育期间已经解决的,抓好巩固提高;尚未解决的,按照进度时限,紧打不放,拿出过硬措施持续整治,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

五、具体议程

民主生活会由***党委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程序是:首先由党委书记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其他同志依次提出批评意见,发言人进行表态;然后由班子成员个人依次作对照检查,其他同志逐一提出批评意见,发言人进行表态。请巡回指导组领导点评并提要求。

六、有关要求

1、根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巡回指导组的要求,及时报送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阅把关。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3)

一、会议主题

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要紧扣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重要内容,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按照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盘点收获、检视问题、深刻剖析。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拟定于2019年*月*日,在***召开,具体时间待相关材料经巡回指导组审阅后确定。

三、参加人员

巡回指导组有关领导,党委领导班子成员。

四、主要工作安排

1、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对本地区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标准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上来,打牢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深入谈心谈话。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单位负责同志、与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党员代表,要开展谈心谈话,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要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谈参加主题教育的收获体会,谈守初心、担使命方面的差距不足,谈对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既要谈自身差距,又要谈对方不足,把问题谈开、把道理谈透、把思想谈通。要防止泛泛而谈不聚焦,防止只谈工作不触及思想,防止把谈心谈话变成简单交换会上批评意见。

3、梳理检视问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在学习研讨中查摆的问题,对照党章党规找出的问题、调研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谈心谈话指出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上级党组织在巡视巡察、干部考察、工作考核中所反馈的问题和所指出的意见,对上年度民主生活会和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需要整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在此基础上,区分已经解决的、正在解决的、一时难以解决的情況,一条一条列出具体问题。

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已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分析问题症结,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剖析根源,特别是在主观上、思想上进行深刻检视,找准思想根子上的问题,并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撰写检视剖析材料,要直奔问题,不搞官样文章,不硬性规定字数。

4、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的基础上,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对党、对事业、对同志、对自已高度负责的态度,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打扫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灰尘,检身改过、日进日新。

自我批评要勇于解剖自己、揭短亮丑,见人见事见思想。主要负责同志要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帯头开展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自我批评要深刻查摆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既找理论短板、工作弱项,又找思想差距、作风不足,把自己的问题讲清楚,把问题根源讲透彻,把整改措施讲具体。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主题教育专项整治中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对本人重大事项报告、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等问题作出说明或检讨,受到问责的要作出深刻检查。今年接受中央巡视的单位,还要结合巡视反馈的问题进行自我批评。

相互批评要真点问题、点真问题,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要出于公心、敢于直言,坚决克服不想批评、不敢批评的倾向。要提高相互批评的质量,从具体事情、具体问题入手,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提意见,落细落小,以小见大。对待批评意见要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搞无原则的纷争。

5、抓好问题整改。要把抓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后的问题整改,作为巩固提高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措施。要持续深化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抓整改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促落实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个一个改到位,切实取得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要根据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中找出的问题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以及相互批评的意见,细化完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防止说归说、做归做,只出题、不答题。需要建立健全制度的,要抓紧制定完善。整改情况要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公开。

要把专项整治列入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对开展专项整治的8个方面突出问题,在第一批主题教育期间已经解决的,抓好巩固提高;尚未解决的,按照进度时限,紧打不放,拿出过硬措施持续整治,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

五、具体议程

民主生活会由***党委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程序是:首先由党委书记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其他同志依次提出批评意见,发言人进行表态;然后由班子成员个人依次作对照检查,其他同志逐一提出批评意见,发言人进行表态。请巡回指导组领导点评并提要求。

六、有关要求

1、根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巡回指导组的要求,及时报送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阅把关。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4)

法律安定性原则要求,法律判断(rechtliche Entscheidungen)以各自现行有效的实证法为导向,也就是以依据秩序制定的、具有社会实效的法律为导向。这意味着,法律的制度史必然构成了每项当代[ 法律] 判断实践的背景。这种制度史不仅包含了立法者的判断,也包含了习惯法的规范以及司法机关的判断。每项法律判断实践也就被嵌入到上述生成情境的偶然性之中。然而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法律的正确性宣称,要求的并不止是与制定法、先例和习惯法的单纯符合。它还进一步要求法律判断还应当在实质上得到理性证立。哈贝马斯将根据实证法给定的前提做出的决断(das Entscheiden)称为一项判断的内部证成,并且将它与作为外部证成的理性可证立性对立起来。在此,哈贝马斯相当不幸地援引了符卢伯列夫斯基(Jerzy Wrblewski)的观点,然而后者仅仅关切的是演绎以及对于演绎前提的证立之间的形式区别,而无论这些前提是什么类型。在此背景下,哈贝马斯将[《事实性与有效性》] 第五章的核心难题司法的理性难题表述为:司法的核心难题也就在于,如何使得偶然生成的法律之适用,既具有内部的一致性,又能得到外部的理性证立,从而同时保障法律安定性与正确性。

二、三项不充分的回答

为了尝试解决上述理性难题,哈贝马斯简要考察了三项分别出自法律诠释学、法律现实主义以及法律实证主义的回答,以便接下来更深入地探讨罗纳德 德沃金的立场。

哈贝马斯首先承认,诠释学描述了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的循环关系,从而提出了一项方法论难题,使得每个法律适用理论都必须尝试做出解答。诠释学家从他们的立场给出的建议是,通过追溯那些得到历史证明的标准或者一种主流的、通过解释被不断续造着的精神气质(Ethos)来解答上述难题。哈贝马斯则恰当地反驳道,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向历史或者主流的回溯并不足以解答理性难题。对于实质上诉诸于心理学与社会学阐明和预测的法律现实主义,哈贝马斯则驳斥道,它忽视了程序参与者的理想主义观念,即所有(或者大部分)案件能够基于现行有效的法律同时得到一致并且正确的判断。因此它不可能阐明法律对于行动期待的稳定功能。当然,哈贝马斯在此谈到的仅仅是法律安定性保障。至于[ 与法律安定性相比] 明显更为理想主义的内容正确性与上述法律体系发挥[ 稳定行动期待] 功能的能力之间的可能关联,则尚未得到确定。

对于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与哈特(H.L.A. Hart)等人所代表的法律实证主义,哈贝马斯反而承认道,它考虑到了稳定期待的功能,因为它使得受规则约束进行判断的一致性成为了可能。但是,哈贝马斯责备它为理性难题提供了不对称的解答。不对称性在于,对于法律安定性的保障盖过了正确性保障 这一点也表现在实证主义对疑难案件(hard case)之决断的理解上。当一项规范表述的模糊性允许多种判断时,就出现了一项疑难案件。根据凯尔森与哈特的观点,法官在此获得了一种裁量空间,并且有权通过法律上无法证立的前提填补之。哈贝马斯在此称之为决断主义的推论(dezisionistische Schlufolgerung)。人们可以将哈贝马斯的批评理解为,他说的是实证主义并没有穷尽那些安置在法律中的理性预设。这一点事实上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

三、罗纳德德沃金的权利理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权利理论正是在尝试避免现实主义、实证主义与诠释学解答建议的缺陷,从而指引正确的道路。这一理论的基本预设是:实证法不可避免地同化了道德内容,而道德内容的核心可以被归纳为一项要求给予每个人平等关怀和尊重的基本规范,或者一项平等关怀和尊重的基本权利。哈贝马斯的理论与上述基本预设的亲近,典型地表现在哈贝马斯注意到上述基本预设对于 法律商谈理论来说并非意料之外。

但引人注目的是,哈贝马斯在对德沃金实证法必然包容了道德内容的命题表示赞同之后,立即补充了一项说明。在其附论法律的道德内容(Exkursber moralische Gehalt des Rechts)中涉及的是对于自然法内涵的避免。其核心命题是,道德内容向法律中的转移并不意味着法律的直接的(unmittelbar)道德化。法律对道德内容的包容是将其翻译到法典之中(in den Rechtskodebersetzt),并且装配上另一种有效性模式。所谓装配上另一种有效性模式,看似很容易说清楚。道德规范获得法律有效性,意味着遵守该道德规范的动机变得不再重要,而不遵守该道德规则将受到制裁。但不容易说清楚的是,何谓翻译到法典之中。哈贝马斯谈到,道德内容经历了为法律形式所特有的意义变迁。作为法律原则的一项例证,哈贝马斯提到了人性尊严。目前毋庸置疑的是,人性尊严原则同时是一项道德原则。意义变迁是否应当指的是,如果一部宪法载明了对人性尊严的保障,那么人性尊严这一表述的意义就在内容上发生了变化?最好否定这一观点。人性尊严尽管被安置到一项法律体系的语境之中,其可执行性得到了增强,其具体化变得更为容易。然而作为道德原则的人性尊严并没有因为自身转化到实证法之中而发生内容上的变化。哈贝马斯谈到,法律与道德的诸基本规范根基于同一项商谈原则,它们在内容上(inhaltlich)是叠合的。或许答案就在这里。只要道德规范,例如人性尊严规范,同时具有了法律规范的有效性,那么就可以说是法律直接的、内容上的(unmittelbar inhaltlich)道德化。这种道德化仅仅是内容上的,因为它并没有延伸到被视为形式上的有效性模式。然而首要的是,道德化无论如何也没有延伸到全部法律规范,因为它们大部分都不处于道德上不可能的(也就是禁止的)或者道德上必然的(也就是命令的)空间,而是处于道德上仅仅可能的(也就是允许的)广泛空间之中。

规则(Regeln)与原则(Prinzipien)的区分,在德沃金主张的将法律与道德关联起来的解释理论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至少是在哈贝马斯所谈论的德沃金的早期理论形式之中。哈贝马斯描述了德沃金的区分,然而未能深究在德沃金早期著作中扮演着决定性作用的一项要素,即份量或重要性面向。这种份量面向使得原则之间的碰撞可以用比例原则(Verhltismigkeitsgrundsatz)为标准,通过权衡来解决。这反过来也支持了原则可以被界定为最优化命令(Optimierungsgebote)。然而这一点却遭到哈贝马斯的强烈反对。原则由此将具有一种目的论的结构,而丧失了其道义论的有效性意义。基本权利由此将不再能够在法律商谈中扮演与目标设定论据相反的德沃金意义上的王牌(Trmpfe),并设置一道防火墙。这据说是因为,最优化命令,即由于被认为具有目的论的结构,应当被理解为价值。而原则被理解为规范,它能够基于其道义论的有效性意义而主张普遍的约束力(allgemeineVerbindlichkeit),而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优先性(spezielle Vorzugswrdigkeit),并因此具有一种比价值更大的证成力,因为价值必须从个案到个案地与处于一种传递序列中的其他价值相比较。然而,关于这种权衡却缺乏理性的标准。

上述所有观点已经得到过笔者的答复,在此不再重复,这也是因为权衡完全属于[ 哈贝马斯《事实性与有效性》] 第六章而非第五章的主要论题。在此只提及一点。在第六章中哈贝马斯证立了最优化命令只具有较弱的证成力,因为它作为价值必须从个案到个案地与处于一种传递序列中的其他价值相比较。在第五章中,哈贝马斯恰恰将这一性质赋予了被进行道义论解释的原则,尽管他否定了最优化命令命题:在原则之间产生了从个案到个案的另一种传递序列,而没有影响到其有效性。它[ 原则] 在经过权衡之后还是道义论的。此外,特定的优先性再加上从个案到个案这一表述似乎过于特定化了。并不是作为时空个体的诸案件占据着优先地位,而是诸案件的要素源自谓词,而非源自专名或者确定性描述的要素证立了优先地位,也就是说它们尽管具有相对的具体性或特定性,但是也显示出了一种普遍主义面向。

四、法律作为具有理想融贯性的规范体系

哈贝马斯采纳了德沃金的以下理念:一种充满抱负的理论允许,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从一种理性重构的现行有效法律的融贯关系出发证立个别的判断,与此同时又提出以下疑问:将现行有效的法律视为具有理想融贯性的规范体系是否将司法判断程序导向了错误的理想。批判法学运动(Critical Legal StudiesMovement)就提出了以下反驳:现行有效的法律归根到底是在贯彻相互冲突的原则与目标设定;因此任何一种理性重构的尝试都注定会失败。哈贝马斯的不同立场在于,将德沃金对于规则与原则的区分,与克劳斯 君特(Klaus Gnther)对于证立商谈(Begrndungsdiskurs)与适用商谈(Anwendungsdiskurs)的区分结合起来。原则碰撞不同于规则冲突,它涉及的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宣称具有同等有效性的规定,也就是说,涉及的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而是两项均具有初显可适用性(primafacie anwendbar)的规范之间的竞合。至于何者能够获得确定的可适用性(definitivanwendbar),应当在适用商谈中得到阐明,它并非像证立商谈那样涉及规范的有效性,而是仅仅涉及规范的可适用性。可适用的规范,就是适当的(angemessen)规范。而适当的规范,在君特看来,就是那种在考量了适用情形的全部要素并且考量了适用于此情形的全部原则之后应当被贯彻的规范。这一预设考量适用情形的全部要素并且考量相关的全部规范,符合了全盘考量的古老诠释学要求,尽管并没有错,但也什么都没说。更成问题的是将适用商谈与证立商谈区分开来。理性的规范适用预设了,在疑难案件中针对个案而设定规范,譬如语义学规则或者表达了原则之间附条件的优先关系之规则。假使抛弃这些规范,将威胁到[ 法律] 判断实践的一致性,乃至威胁到法律安定性。

哈贝马斯似乎看到了这一点,当他说道:来源于德沃金的以理想证成的融贯性为导向的理论,再加上君特的优雅建议,现在包含的不过是原则与目标设定的弹性集合,并且他追问道:然而这样一种理论能够指导[ 法律] 判断实践,从而保障法律的安定性吗?在他的答复中,哈贝马斯首先确认,法律安定性自身表达了一项原则,且必须在一定情形中(in casu)与其他原则进行权衡。这一点应当得到赞同。在接下来第二步中,他将法律安定性置于另一个层面,也就是程序层面,它涉及的是对相关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进行商谈性的阐明。这一点原则上应当得到承认,即便还不清楚应当如何理解依赖于程序的法律安定性(verfahrensabhngige Rechtssicherheit)。哈贝马斯似乎同样留有一定程度的疑虑,当他说道:以这样一种充满抱负的理想作为导向,通常来说是对职业化司法的过分苛求。一种可能的解答在于哈贝马斯所说的第三步法律范式,其中他将市民的形式法律范式区别于社会国的实质主义法律范式,又将这二者区别于程序主义的法律观,而在哈贝马斯看来,后者是对前两者的扬弃。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存在范式的联结。现在不仅在前两种范式之内,而且在它们之间,都存在紧张关系。人们如何通过一种被称为紧张关系的东西来消除紧张关系呢?并不令人惊异的是,哈贝马斯写道,正是由于可替代的法律范式之间的竞合,一种程序主义的法律观(prozeduralistisches Rechtsverstndnis)就必须揭示出一个层面,一个让各个通过反思形成的法律观彼此相互开放的层面。因此法律安定性与正确性的和解重担实质上落在了程序的肩上。

五、法律论证理论

通过程序这一步骤,哈贝马斯对德沃金的独白式进路提出了反驳,这种进路最生动的表达是德沃金的赫拉克勒斯法官,一个具有超人的技能、学识、耐心和敏锐的法律人。[ 哈贝马斯认为] 虽然对解释实践的重构依然按照法律理论,而非法律教义学来进行,但是理想个体[ 即德沃金的赫拉克勒斯法官] 却置身于商谈理想之中:对德沃金唯我主义的法律理论之批评,必须针对的是同一个层面,并且以一种法律论证理论(Theorie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的形式来证立程序原则,而至今对赫拉克勒斯所提出的理想要求这一负荷现在也被转移给这些程序原则。

任何论证理论的核心都是论据(Argument)概念。哈贝马斯将论据定义为在商谈条件下兑现一项有效性宣称的理由。那种理想,即德沃金曾经对理论提出的要求将由此被安置在商谈条件中,这种商谈条件被哈贝马斯描述为对于合作的理论建构程序(kooperatives Verfahren der Theoriebildung)的理想要求。融贯性理念依然被包含其中,但却隶属于商谈。它[ 融贯性理念] 将指向论证的语用学前提,并且通过形成一种融贯的整体,与一种具有论证信服力的非强制的同意关联起来。人们在此可以将其称为一种商谈的融贯性理论。同样,唯一正确答案的理念也经历了一种商谈理论的转化。它将因此从一种本体论预设上升为一种调整性理念,并且与实际[ 法律] 判断实践的可错性联系起来。这反过来导向了种无限论证程序的理念,其中包含了一种向着商谈的理想条件的充分接近。属于这些理想条件的有:排除压迫与不平等(也就是自由与平等),无限的时间、不受限制的参与资格与完全的非强制性,以及最优的信息。在实践商谈中,共同实践着的、普遍化了的理想角色担当具有重要意义。藉此,德沃金的基本规范平等关怀与尊重从商谈伦理学上同样可以被把握。这也就为一种法律论证理论提供了商谈理论上的基础。六、特殊情形命题一种理论的基础当然是有别于这种理论自身的。任何法律论证理论都必须确定法律安定性与正确性之间的关系。这反过来要求阐明,法律论证的特殊性何在。对达成上述二者的尝试,也就是特殊情形命题(Sonderfallthese)。哈贝马斯对特殊情形命题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的正当性实质上依赖于应当如何理解特殊情形命题。

(一)道德商谈与普遍实践商谈

根据哈贝马斯,特殊情形命题说的是:法律商谈应当被理解为道德(适用)商谈的特殊情形。然而,法律商谈并没有构成道德论证的特殊情形。它们不允许被理解为道德论证的子集。如果人们检视特殊情形命题的字面含义,它说的是,法律商谈是普遍实践商谈(allgemeiner praktischer Diskurs)的一种特殊情形。假使人们将普遍实践商谈这一表述理解为道德商谈这一表述的同义词,并且同哈贝马斯一样将道德商谈定义为一种涉及且仅仅涉及可普遍化的商谈,后者追问的是相关的规范建议是否表达了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利益,那么特殊情形命题就立即不攻自破了。法律商谈不仅仅是向道德理由开放,而且也向伦理政治理由、实用理由开放。前者是对一种有意识的集体自我理解的表达,建立在传统与强有力的评价之上。后者涉及的是选择适当的手段以实现给定的目标与偏好。这种既针对道德理由也针对伦理与实用理由的开放性,基于体系性的理由而具有了必然性。一种民主制中的法律论证(juristischeArgumentation in einer Demokratie),其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在民主程序中被创制的制定法。然而,在民主的立法程序中涉及的是行动规范,它们以法律形式出现,并且借助实用理由、伦理政治理由以及道德理由得到证成,而并非仅仅基于道德理由。如果法律论证应当与民主程序中判断的事项联系起来,那么它就应当认真对待所有三种与其结论相联系的理由类型。

假如只存在一种可能性,也就是将普遍实践商谈这一表述理解为道德商谈的同义词,那么特殊情形命题显然是错误的。然而不仅存在另一种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更站得住脚。普遍实践商谈是将道德的、伦理的与实用的问题与论据关联起来的商谈。例如,将一项制定法草案交诸普遍公众进行讨论。

对于普遍实践商谈这一概念的建构,一种可能的反驳是它威胁到了正义、善与合目的性之间的优先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相对于合目的性的优先性源自于即使一种手段针对一个目的达到了最高程度的合目的性,但如果这个目的毫无价值的话,也算不了什么。正义相对于善的优先性却不是一件容易证立的事。善涉及的是非普遍性的个体或集体的价值,而正义涉及的是普遍性的规范。因而这就涉及到普遍性相对于非普遍性的优先性。如何能够证立这一优先性,这个问题在此无法得到回答。为了驳斥对优先性的可能威胁,只需要确认普遍性对于非普遍性的优先性只要得到了证立,就是有效的。不仅在不同的商谈类型之间是有效的,而且在与不同商谈类型相联系的普遍实践商谈中的不同论据之间也是有效的。

并非不重要的是,道德的、伦理的与实用的论据之间不仅存在优先性,而且也存在关联。人们会想到人权,它们界定了正义的核心。人权是抽象的权利,具有道德有效性,只要它可以被证立。如果人权作为抽象的道德权利是可以被证立的,它也就获得了绝对优先性。没有哪个制宪者,也没有哪个普通立法者能够出于伦理的或者实用的理由废止作为抽象道德权利的人权。然而如果问题涉及到人权在具体案件中提出了什么要求,那么除了道德理由之外,伦理的与实用的理由当然也能够发挥作用。这一点在比例原则审查中体现得最为清楚。在其中的前两个层次,即适当性审查与必要性审查之中,实用论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其中的第三个层次合比例性审查之中,伦理理由能够作为限制理由发挥作用。如果对人权的干预非常轻微,而且伦理理由的份量非常重,那么后者就能够证成对人权的干预。抽象的绝对性能够在具体性中得到相对化。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普遍实践商谈并不是单纯地杂糅或者组合,而是一种体系性的必然联结,从而表达了实践理性(praktischeVernunft)的统一性。

(二)法律商谈的规则和形式

哈贝马斯针对特殊情形命题的第二项反驳是,该命题必须指出法律商谈的特殊规则和形式仅仅是将道德实践商谈的普遍程序条件从现行有效法律的约束性角度予以特殊化。这一要求尽管简短提及了两种商谈形式各自采用的规则与论据形式在结构上的相似性,然而[ 这一要求]并未得到满足。

对此的回答是,上述要求从来无法得到满足,但是这并没有使特殊情形命题成为问题。虽然有一些法律商谈的规则和形式与普遍实践商谈的规则和形式是相符的,但是并非全部都相符,这不仅是无害的,而且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是源自于实证法的必然性(Notwendigkeit des positiven Rechts),后者又是源自于[ 法律] 判断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普遍实践商谈的不确定性。法律商学解释、发生学解释、先例解释与体系解释的规则和形式表达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已经发生的法律解释实践。它们也参与了实证性的必然性。这意味着,它们在内容与结构上不可能是对普遍实践论辩的规则和形式的特殊化。只不过,它们彼此之间是相关联的。实证法的存在是实践理性的一项要求,因而能够在普遍实践商谈中得到证成。因此,基于权威的法律商谈规则和形式虽然不是直接地,但是间接地与普遍实践商谈的规则和形式关联起来。

(三)不正义的法律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5)

一住到这里,杨家岭便成了文化人频繁出入的地方。

1939年5月12日这天晚上,新近回国的萧三来到这里。与他深情地谈起了在10年内战中牺牲的同志。萧三转告,他在莫斯科见到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杨之华请他代向问好。

说到这里,感慨地插话:秋白假如现在还活着,领导延安的文艺运动,多好啊!

的确,在延安,很需要一位像瞿秋白那样当过中共的“一把手”,熟悉党的领导工作,又有浓厚的文人气质,懂得艺术运作规律的人,把复杂的文坛统起来。可是,当时没有寻找到这样的人,文艺界的不少事情,就只好常常由他亲自出面来处理。

1

1942年的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的春天,总是要呈现出一些骚动的气象。延安文艺界的春天,也很不平静。

这一年前后,延安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大致有成百上千,知识分子就更多了,大概有六七千人。这些人的到来,明显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同延安这一特殊的环境相融合。

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引起注意的,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个是文艺理论上的争论。诸如文艺的出发点是人类之爱;文艺作品从来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或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等等。对“鲁艺”的文艺教学方针,也是有看法的。例如,他就很不满意那里的文学课一讲就是契诃夫的小说,以及一些文艺家只注意提高,而不注意普及,等等。

另一种倾向反映在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或作品当中。主要是对延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消极面提出了批评,有些批评还是比较尖锐的。这当中,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和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引起特别注意,大概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是最有代表性的吧。

除了更深沉的背景外,要说召开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影响非常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有什么具体的起因的话,这两种倾向大概就是。

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正式同意的提议,准备以、博古、何凯丰的名义,召开延安文艺界的座谈会,拟就作家的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

为什么要专门召开一个座谈会?曾作过说明。他说: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已有了,但是对于文学艺术工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很好的决定。要让文艺家与在党政军经工作的同志结合,否则,总是格格不入。最近一个时期,某些文章和作品,对一些事情不满意,提出一些意见,是对的,因为那些同志根本上都是革命的,至于某些时候,某些文章作品没有弄好,是属于部分的性质,不难解决。严重的问题是,有的文艺家离彻底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达到革命性、党性与艺术工作的完全的统一还差得很远,不破除他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让它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他们最基本的问题,是文艺要不要为工农大众服务,忽视革命也是严重一些的偏向。其他偏向是太强调革命性而忽视艺术性,认为只要是革命的东西,标语口号式的也好,这就把文艺降到和普通东西一样没有区别了。没有艺术性就不叫文学,这个偏向在俄国曾经发生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听说也有过,似乎只要讲几句马列主义,讲几句无产阶级,就是好东西,不注重艺术形式问题,只重作品的政治内容。说艺术工作在革命工作中不是一个特殊部门,这是一种偏向。

既然要开文艺问题的座谈会,就必须要有更具体的针对性。此时集中时间做的一件事,就是找文艺家们了解情况。这也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的“个别谈话”的方针。这年四五月间,大概是一生中同文艺家们接触最频繁的日子。如果我们按日程排一下的话,仅4月间,他找文艺家们谈话或给他们写信,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一二十起。

2

从上到下,从弄清问题到酝酿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似乎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4月27日,和何凯丰联名发出了邀请延安文艺工作者参加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5月2日下午1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

5月2日,是个晴朗的日子。延安文艺座谈会如期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两层西式楼房的楼下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何凯丰主持。当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康生也都来了。被邀请的文艺工作者及中央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共100多人。

首先是由讲开会的目的。他说:“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为此目的,就需要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学习问题。接着,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了论述,提出: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歌颂人民群众及其政党和军队,暴露敌人,特别是他们的残暴和欺骗;革命文艺工作的对象,在根据地是工农兵和革命干部,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受他们欢迎,必须熟悉和了解他们,让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文艺创作,这是对的,但还要学习社会,学习马列主义。

这个开场白,即后来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

这个开场白,无疑是为大会定了调子。但争论随着展开。这说明当时的文艺界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分歧是多么大,文艺工作者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党的文艺政策、观点确实需要一个绝不平静的过程。

5月16日,文艺座谈会举行第二次大会。没有发言,主要听取与会者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并不时做记录。指定在大会发言的,总是有些代表性的。可争论一如前往。这样争论下去,不是法子。总要有个结论的。这个结论自然也是来做。

为此,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文艺座谈会的问题。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我与凯丰召集的文艺座谈会已开了两次,本星期六要结束。现在许多作品描写的东西是小资产阶级的,对小资产阶级有同情,把自己当做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工农及工农干部有恐惧心理。……要注意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以普及为基础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实行普及,同时注意吸收外国的东西,从群众中吸收新的东西。报纸要提倡与指导群众的文艺作品,不登打击工农群众的东西。有的人对新的事物没有敏感。要写代表时代的东西,如苏联描写游击队的《毁灭》。在我们的军队中,群众中,是能够写出许多有时代意义的作品的。必须达到文艺和群众的结合。

这段话,是向中央通报文艺座谈会的情况,也是介绍准备给座谈会作结论的大致内容。

5月23日,文艺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大会。

先是由与会者发言,到下午,最后发言,要求文艺家们要看得起工农兵,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都得由工农兵来批准;不要怕说“转变”思想立场,不但有转变,而且是投降,他说自己就是从一个旧军人投降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既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应该歌?为什么不应该颂?”

发言后,趁着落日的余晖,由摄影家吴印咸为与会者摄影留念。照相的时候,四处张望,问丁玲在哪里?看见丁玲隔他3个人挨在旁边,才放心坐了下来,开了一句玩笑:“照相坐近一点,不要明年再写《三八节有感》。”

晚饭后,由作“结论”。这个“结论”,他是作了准备的。由于来听他讲话的人数增加了不少,他讲话时就把会场挪到了楼外的广场上面了。在汽灯下,他手里拿着和其他领导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商量的提纲,侃侃而谈。

他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中心:革命文艺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文学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说这是个原则问题、根本问题。由此,就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源和流: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

2.关于普及和提高:当前,工农兵迫切需要的是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是普及,然后才是提高,二者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3.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4.关于文艺批评:这是文艺界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为第二,但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在“结论”中,还根据他此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和三次座谈会上与会者的发言,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几个观点:“人性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我是不歌功颂德的,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不是立场问题,立场是对的,心是好的,意思是懂得的,只是表现不好,结果反而起了坏作用”;“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

这个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结论”部分。

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这样结束了。

3

在当时,对他的这篇《讲话》,还是相当谨慎的。他根据提纲讲,讲的时候有人速记,胡乔木又根据速记稿作了整理,给看后,是很满意的。

可他并没有让立即发表,一直到第二年10月19日才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前面还加了一个编者按:“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我们特发表同志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

即使整理花去一两个月的时间,也不致等到次年10月才发表,如果为了等到合适的时机,如鲁迅逝世纪念,那1942年10月也是一个机会的。因此,唯一的解释,恐怕是对这篇稿子刻意求精,反复修改。建国后,收入《选集》时,又作了一些修改。

这篇讲话发表的第二天(10月20日),《解放日报》又发表了中央总学委向全国播发的一则电文,即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其中说:这个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此文件绝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是每个共产党员对待任何事物应具有的阶级立场,与解决任何问题应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6)

谈判者往往认为是采取不可接受的手段以提出不可接受的要求;而在看来,自己的手段和要求无论从道德上还是宗教意义上都是正当的。留给双方的是有限的谈判空间,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这样的局面其实更需要谈判,而不是放弃”,在《谈判专家:面对的战略、战术与政策》一书中,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居伊・奥利维耶・富尔教授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廉・扎特曼教授这样总结。这本由数位国际谈判与冲突解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编著的文集,集合了最为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对著名正反案例的总结分析,战略与战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答了“怎样才能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个难题。

在富尔与扎特曼看来,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与谈判可以说是“与魔鬼妥协”。他们并不主张与谈判,但也不拒绝这一选择。即使毫不认可的行为或价值观,依然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战略与战术对其想法和目标施加影响,以谈判方式来争取对方出于人性解决劫持事件。概括来说,需要通过识别身份与类型、确定应对绝对型的战略、确定应对条件型的战术等三个步骤,将真正绝对的与愿意以谈判为目的的人区分开来,或加以辨别、分化和温和化,或以尊重、互信、沟通、交换的方法来达致双赢结果。

在纯技术层面之外,本书作者们还意识到应该“解决恐怖主义背后的问题”。所谓的往往是弱势群体的一员,在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采取激进的恐怖主义方式来表达诉求或维护权利。在宗教与意识形态等难以调和的冲突之外,从根本上说,恐怖主义是与“全球化、贫困和不平等”这些结构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根除毒瘤。

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极为了解的富尔教授更是特意提醒读者,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互为因果,对外开放政策、人口与地理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不均衡的发展,会让中国面对政治层面、宗教领域或者单纯犯罪行为上等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在防控与打击恐怖行为的同时,还应当警惕恐怖主义“大肆利用社会不公和过度现代化等问题给人们造成的失败与挫折感”,避免弱势群体的成员在无奈中采用恐怖主义极端行为与主流社会对抗。

书中对冲突管理、谈判学理论、协商策略等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相当的意义,其中的理论、经验、资料乃至对各种人质事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数据,甚至可以用作商学院的案例分析教材。

例如,书中谈判专家洛朗・孔巴尔贝提出的PACIFICA方法,将警方多年风险谈判的实践总结为接管、分析、描述、鉴别、编组、影响、终止和评估步骤,其应用已经拓展至外交、商业与社会谈判领域。在恐怖事件或劫持事件处理中使用的危机谈判工具,也可以成为培训经理人和商业管理者的重要方法。扎特曼提出的“谈判前准备-确定协议框架-敲定细节”三阶段模型,以及环境、人物、策略、过程和结果等谈判要素,更是对各种类型的谈判实务都有实践参考意义。

双方希望得到的东西完全不同,这种看似极端对立的价值观与情势,其实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恰恰证明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霍曼斯在其著作《社会行为:基本形式》中提出的交换理论:“如果甲乙双方争夺的物品可以分为两类,得到第一类物品给甲方带来的价值高于失去该物品对乙方造成的损失,得到第二类物品给乙方带来的价值则高于失去该物品对甲方造成的损失,那么双方就有可能达成协议。而且情况越是如此,达成协议的几率就越大。”

“谦逊的态度、充分的准备、专业的技能以及对人的因素的管理”,在坚定不移与灵活处理间寻找平衡,无论是对处理危机与压力、应对重大事件还是对调和权力斗争、保证团队正常运转,都必然能发挥重要作用。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作者强调了在谈判中的情感管理与同理心唤起的重要性。可能轻视生命,但反恐人士更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刻板的教条与人类的生命发生冲突时,“每一条生命都是举足轻重的”。另一方面,通过将视为平等、理性的谈判对手进行沟通,也可以营造互敬、互信与理解的积极谈判气氛。这并不意味着承认的地位、同情或支持的目标,却强调与捍卫了尊重双向沟通、珍惜个体生命的社会主流价值与社会公义之根本所在,也有可能反过来影响。

例如,在前述别斯兰事件中,并非所有绑匪都赞同劫持儿童,某些绑匪对人质身怀恻隐之心,较为“和气”、“善良”、“和蔼”,还秘密向人质提供水和巧克力。在最后的救援行动中,至少有两名绑匪甚至冒险为孩子们挡子弹。在1975的荷兰火车人质危机中,一位在被处决前为妻儿进行祷告的人质甚至因此化险为夷,一些绑匪为之感动落泪,没有向他开枪而是将他推下了火车。连价值观完全对立的都有可能将自己的人质筹码视为“活生生的人“,谈判者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事件有可能通过互相尊重与有效沟通来得到和平解决呢?

在敏感议题上争取共识,稳住难以相处或要价过高的对手,解决合作者间的纠纷,这些不但是与谈判的目标,也同样是商业谈判和危机处理的立足点。谈判的过程,就是关于妥协、让步与交换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坚定不移与灵活处理间寻找平衡的过程。分歧虽大,却意味着存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空间,有可能说服对手,双方一同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来,避免零和博弈甚至两败俱伤的囚徒困境,最终达致双赢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谈判专家》兼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称得上是一部通过谈判“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经典教科书。

(作者为金融博士、证券分析师)

多位在国际谈判、冲突解决与危机处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汇编文集,重点探讨了在通过谈判手段解决劫持人质事件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应如何制定谈判策略、如何选择谈判时机、采用何种谈判程序等一系列议题,并以在黎巴嫩与谈判、别斯兰谈判、坎大哈人质谈判等典型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解说了在双方谈判空间很小的情况下“如何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实际操作问题。

《谈判专家:面对的战略、战术与政策》

作者:[法]居伊・奥利维耶・富尔

[美]威廉・扎特曼 著

译者:蔡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一周书情

《雅债》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刘宇珍 邱士华 胡隽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年4月

以“社会艺术史”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艺术家”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作者柯律格,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腐败与改革》

作者:(美)格莱・戈尔丁

译者:胡家勇 王兆斌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腐败史。该书对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改革治理的分析解读,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将有很大的启发。

《负伤的知识人》

作者:陈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2月

一个人的命运,在历史和现实的宏大叙事面前固然微亮如豆,却也能烛照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一本民国知识人的命运,实堪为读懂中国一个群体的样本。

《长日留痕》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冒国安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7)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90-03

“积淀说”是李泽厚美学的基础,也是李泽厚哲学―美学批评者的靶心,曾经引起过很激烈的讨论。当代有名的美学学者如刘晓波、陈炎、夏中义、杨春时、朱立元、潘知长等都是在“积淀说”的讨论中成长起来的。当美学热过去,美学成为一门冷学科的时候,重新解读李泽厚的“积淀说”,对于美学的研究还是能有很大的启发。

如何理解李泽厚的“积淀说”呢?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思考。“广义的积淀是指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1]579“它又可分为三大领域:一是认识领域,即人的逻辑能力,思维模式;一是伦理领域,即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一是情感领域,即人的美感趣味,审美能力。可见审美不过是这个人性总体结构中有关人性情感的某种子结构。”[1]495李泽厚的这种人学思考的思路可以和实证主义者孔德进行对比。孔德认为:“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2]99而李泽厚的“积淀说”则认为人的心理建构是社会和历史的积淀过程;孔德认为:“人类不应当用人来说明,而是人应当用人类来说明。”[2]98李泽厚也是从人类角度来谈人的主体性。所不同的是,孔德认为逻辑、形而上学、思想意识是虚幻的,而李泽厚则主张“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而已。

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主要是这个广义的“积淀说”,在李泽厚早期著述其实只是零散的解释。他出版于1979年的《批判哲学批判》认为:“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实践,自然人化了,人的目的对象化了……自然与人、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与目的、必然与自由在这里真正的矛盾统一。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这里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理性才能积淀在感性中,内容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也就是美……审美是这个统一的主观心理上的反映,它的结构是社会历史的积淀,表现为社会诸功能的综合”[3]433-434在这里,李泽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一定的继承。他把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们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4]191“五官感觉的形成,迄今为止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4]191等人的感性生成的句子,扩展为真、善、美三个人性结构的形成。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待人类文明中极为重要的几种精神特点,宏观地解释了“人”是如何被“文化”的。或者说,人的心理结构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宣告:“美不只是一个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问题,而是自然人化这样一个哲学―历史学问题。”[3]425此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都站在这样的角度,宏观地研究我国的主流价值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观念的变化。其中《美的历程》是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角度来看我国文艺精神的变迁;按照黑格尔的正反合的方式来叙述。而《华夏美学》则是对我国各美学流派专题式的研究。

从价值角度出发,刘晓波、夏中义等认为李泽厚不够尊重个体价值。但李泽厚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却宣称:“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有一种对历史必然性不恰当的强调、近乎宿命的强调,忽视了个体、自我的自由选择并随之而来的各种偶然性的巨大历史现实和后果”[1]471。看来李泽厚对个体价值张扬得还有些过分。这里的分歧其实在于如何看待“个体”:夏中义等人谈个体其实主要是对个体尊严的尊重,李泽厚谈个体则主要是个体的作用。从前者出发,其最终的归宿应该落脚于个体的意义;从后者出发,则成了一种精英美学。所以,两者都讲个体,但是结论却正好相反。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个体与历史整体其实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历史的必然正在于个体间形成的合力,马克思主义看问题是从整个人类发展来看的,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李泽厚认为马克思忽视个体的作用,其实只是注意到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得出了局限性的结论。这就是李泽厚思考问题的缺陷,不是历史辩证地看问题,而是静态地、结构性地看问题。因此,他的人学终究还是陷入了形而上学。

李泽厚所说的广义的积淀是哲学意义上的,狭义的积淀则是美学意义上的。狭义的积淀专指理性(五官知觉各类)在感性中的沉入、渗透与触合,即审美的心理情感结构的构造。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积淀”、“艺术积淀”、“生活积淀”。

“什么是原始积淀?原始积淀是一种最基本的积淀,主要是从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也就是在创立美的过程获得……即由于原始人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次序、韵律等的掌握……这种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同构对应也就是原始积淀。”[1]543它表现为由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其实是人们逐渐忘却内容,而对形式直接产生特殊的反映的过程。也是形式的意义向个体敞开的过程。

如果说原始积淀因为其与形式层密切的关系而与人的感知层人化相对应的话,那么艺术积淀则与人化相联系,是人化的审美成果。所谓“艺术积淀”就是“艺术形象层的变异过程,由于与观念的交错,而展现为一种‘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再由装饰回到再现与表现’的行程流变。”[1]579在这里,李先生对刘晓波和陈炎的“突破说”其实已经做了回应。艺术的创新并不是无规律的,而是以社会现有的艺术成就为基础的。

“生活积淀”就是“把社会氛围转化入作品,使作品获得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1]59,具体地说是李泽厚先生认为“生活积淀”使得艺术获得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它使艺术作品传达出使命感、历史感、人生境界感等。如果说“原始积淀”为形式的凝固化,从而使人审美有了某种原型;积淀为人审美的内在冲动,那么“生活积淀”则是审美源源不绝的源头,人们在对新的社会氛围的记忆与反思中,具备了艺术的创新性质。

狭义的“积淀说”,实际上是从微观角度谈美。这三种“积淀”整合在一起则是“有意味的形式”。出版于1981年的《美的历程》谈到“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上从写实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融化)在其中……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他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2]33。而在《美学四讲》中,李先生则干脆认为“美就是自由的形式”[1]466而从其阐释的情况来看,“自由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对“意味”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如果说,海德格尔对李泽厚美学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表现在这个方面。李泽厚认为人生意味:“只有个别的才是普遍的,普遍的概念、理知都没有这种生命和力量。在这里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这里的抽象既不是现实事物变形的抽象,也不只是情感表现形态的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人生情理交融的领悟的抽象,这种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2]576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思考问题方式。从时间角度来对个体的人进行观照,他的生命的意义,他的因缘际遇,他从时间感悟而意识到的历史性。但李泽厚在这里表现的不是“烦”,恰恰相反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自觉的使命感。有些学者认为实践美学探讨了人“如何活”,但没有探讨“为什么活”。认为:“把握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并非来自超越必然的自由”[4]45。其实是没有注意到这段话。这段话其实已经回答了人“为什么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文化中的确已经有诸如宗教等伦理观念,先在地告诉我们该如何活,这也许就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要为美学补神性,但这种先在的意义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相反往往是痛苦的源泉。人的意义也只有自己在社会实践中自我价值实现中意识到的。这正是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的成就所在。

“积淀说”是否有局限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李泽厚仅仅把马克思的“实践”理解为“物质实践”,在他的“批判哲学批判”中,他多次强调“实践”是practice而不是Praxis,要用“使用和制造工具来界定实践的基本含义”[3]379。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观里面包含革命的斗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那些使一定生产力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社会权利,每一次都在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此前进行统治阶级的”[4]542。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旧的阶级被,新阶级得到洗礼。也谈道“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5]283忽视了“革命实践”使得李泽厚在社会领域内用“实践唯物主义”替代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思想根源来看,这是视野的狭窄造成的,他注意到革命在一段时间对生产力的破坏,没有注意到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管理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的解放,只注重自然科学,没有注意到管理带来的效率。因此,越往后,李泽厚的思想越变得糊涂,他甚至要告别革命。正因为这些问题,所以李泽厚在谈马克思主义个体实践时出了问题。因此,李泽厚在谈审美意识的起源也是不全面的,审美意识至少还需要考虑爱情、战争等情况。

二是他预设了文明和原始的对立,因而使“人”形而上学化了。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批判――康德述评》一书虽然名为康德的述评,其方法却是用实践理论对康德哲学进行常识性的解释。综观全书,李泽厚对康德的每一个问题都力图用“实践”观念进行对话。其用意在于建立自己的形而上体系,即他所说的人类学体系。在具体的叙述中,李泽厚往往把现代社会具体的人的一些特点抽象化,绝对化,建立所谓的人类学本体理论美学,这也就是夏中义等要攻击他的原因。所以,李泽厚尽管说自己很重视个体,很重视个性,其实骨子里还是有等级之分,有文明的人和落后的人之分,而他所谓的启蒙,无非把人民群众看成一群群氓,等着他这位先知来开导,这就是他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的原因。的谓,他谈人其实具体的个体,本体实际上,马克思早就讲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这个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体面对的生活世界,不同的个体其生活世界是不同,其主观能动性、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他自己的这个生活世界里。

三是李泽厚的“积淀说”谈审美活动也是有局限的。李泽厚在美的探讨中承认美的客观性,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也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但李泽厚从“类”的角度来谈人,执着于心理结构。但问题就在于审美是个人的事,对于纷繁复杂的个体审美现象该如何认识?李先生显然没有足够的研究,在谈到科技世界的美时,李先生就说:“不必去诅咒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而是要去恢复,采寻、发现和展开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的诗情美意……大工业生产的工具本体就没有渗入情感(心理)本体的可能吗?”[1]486言下之意,是要再进行一些积淀,审美只是对过去的怀恋。但事实上,现在的工业旅游是很红火的,工业的美是受到欣赏的,人们似乎没有去想过要积淀什么,而仅仅是因为新奇而欣赏。为了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李先生提出一个“人的自然化”,其中更是把没有经过现代科学严格检验的气功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到此,不能不说李的美学走进了死胡同。这也正是他的美学盲点所在,反而被他批评的蔡仪、朱光潜美学能更好地解释这些问题。其实,审美是事物的形式向个体显示出意义的过程,在这瞬间正是美的新形态得以“敞开”的时刻。李泽厚美学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批评,正是因为它没有发现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基本上只停留在对艺术的解释这个层面上。

最后,李泽厚的“积淀说”谈美育也是有问题的。李先生曾批评席勒:“他提出了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在感性基础上相统一的问题,把审美教育看作是由自然的人上升到自由的人的途径,这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乌托邦”[3]432,所以他认为要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从劳动、实践、社会生产出发,来谈人的解放和自由的人,把教育学建筑在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这才根本上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3]432-433,因此,李先生谈美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育,而是人的感性生成。而其终极想法是“美育代宗教”。其表层的问题就是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从而使道德一类的问题比较容易接受。而更深层的问题就是超越问题。这个问题则是积淀与“超越”的问题。“超越”这个词在美学中有好几种用法,有时指具体的艺术突破,有时指非功利性,还有时指终极性的指向。李泽厚美学谈“超越”则和艺术的“意味”有关。而这个“意味”又和“生活积淀”有关。他认为生活积淀把社会氛围转化入作品,使作品获得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因此作品有了生活之味、历史之味、人生之味,具备了普遍的天人同构相交通的命运感、使命感、人生境界感。这样在积淀中就包含了永恒。美育代宗教也有了可能。

但我们也要看到李泽厚谈美育其实是有历史条件的,那就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才能完成。因此,他认为:“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7]17,这样,割裂历史条件谈美育其实是不妥的。是把目的与手段分离,其最终会把人沦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这就是李泽厚主体性哲学―美学最根本的缺陷。一切都纳入主体的对象之中,把“你”和“他”都变成了“我”――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我”之中,从而忽略了人文领域里最基本的对话特征。以一种简约化的方式抹杀了社会的多样性。

教育角度谈“积淀”,其实更应该考虑社会氛围,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心理的影响,这个也是李泽厚急于建立一套形而上的体系所忽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美育”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一般层面的艺术教育,一是更为根本性的教养。”[8]776从“美育”角度谈“积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人’去‘理解’‘世界’向‘人’显示出的那种本然性‘意义’”[8]777。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3]李泽厚十年集:第2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潘知长.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8)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1-02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宣传生命教育,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四、结语

访谈显示,整体上来说现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较为乐观,但是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差异较大,主要受学历、教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地提升幼儿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引导幼儿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9)

和矿党委统一安排部署,现就耿村煤矿各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组织生活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各基层党支部于9月10日前,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矿领导班子成员将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二、会议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开展主题教育,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相内的勇气,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要把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一次政治体检,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组织生活会的主题是:充分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紧扣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重要内容,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按照关于“四个对照”(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四个找一找”(找一找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存在哪些差距)的要求,盘点收获、检视问题、深刻剖析。

三、组织形式

组织生活会以党员大会的形式进行,党员人数较多的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分别组织开展,每名党员都要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进行发言。

四、会前准备

(一)深入学习领会,打牢思想基础。各党支部要聚焦主题,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对本地区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标准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上来,打牢开好组织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谈心谈话,交流思想意见。各党支部书记同单位班子每名成员必谈,班子成员之间必谈,班子成员同普通党员必谈。要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谈参加主题教育的收获体会,谈守初心、担使命方面的差距不足,谈对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既要谈自身差距,又要谈对方不足,把问题谈开、把道理谈透、把思想谈通。要防止泛泛而谈不聚焦,防止只谈工作不触及思想,防止把谈心谈话变成简单交换会上批评意见。

(三)坚持兰考标准,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的基础上,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坚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对党、对事业、对同志、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打扫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灰尘,检身改过、日进日新。

相互批评要真点问题、点真问题,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要出于公心、敢于直言,坚决克服不想批评、不敢批评的倾向。要提高相互批评的质量,从具体事情、具体问题入手,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提意见,落细落小,以小见大。对待批评意见要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搞无原则的纷争。

五、抓好有关事项的落实

(一)组织生活会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正常跟值班人员除外。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10)

   谈话人:明内容:

   一、学习:

   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业务技术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方法吗,当初的认为学来没有用的观点还在吗?

   __:还行吧,当初的感觉已没有这么强烈了,觉的在工作中懂的越多越有利,很多东西都能够利用的上,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

   __:不要认为理论知识没有什么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它会给我们指引好方向,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张说的也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__:那就行,行行出状元,不论什么工作只要你有“专”的精神,都回有回报的。

   二、思想动态:

   上了党课后,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吗?

   当然,这也是我为什么正在看有关党的书籍原因了。以前小时候就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当时总是稀里糊涂地。说真的,到此时我才真正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__:觉得入党真的能对你的人生有影响吗?

   __:当然,中国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历史,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有一种精神贯穿在其中。这是一种奋斗,奉献,是一种不断的发展精神。而人这一生能不断的奋斗,不仅为自己而且为别人而活,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事。

   对,入党我们要知其然根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正,走得直。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你能简单的谈一谈学习《党章》以后,自己对党员标准的理解吗?

   首先,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觉得,这一规定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其次,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第三,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__:看来你对《党章》比较了解,能告诉我作为一个要求入党的新时代工人,平时应该怎么做吗?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说一下吗?

   作为一个要求入党的新时代工人,不应成为空谈者——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行动中却很少动真格,而应成为一个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者。社会的发展需要实践,油田的发展也需要实践,自己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实践,更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同志认为:共产党员也是人,与群众一样,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只要做好本职的工作就不错了。既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员的标准也只能是“初级阶段的”,不能太高。请谈一下你对以上观点持何态度,并请阐明理由。

   党员标准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担负历史重任,要求每位党员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等,决不能机械地把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党员标准间划等号。

   __: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膨胀,背离了党的宗旨。请您谈谈如何处理好坚持党的宗旨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

   坚持党的宗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内在的统一性,坚持党的宗旨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市场经济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下进行的,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进行的。共产党员在价值追求多元化的情况下,要自觉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宗旨,一个重要问题是确立崇高价值目标定位。

   三、工作生活:

   工作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吗?有什么不懂和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或者向支部反映。

   工作中同事们都很好相处,有很多不懂的问题他们都会主动的帮助我,而我也有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觉,经常帮助有需要的同事们,能够很好的和他们融合在一起,作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交上一份思想汇报,反映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及思想感受,支部的同志,老党员同志总是及时地帮助。还有我周围的同志,包括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当我与他们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时,他们也给予我鞭策和鼓励。是组织和大家的共同关心和扶助,使我一年中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由幼稚逐渐成熟起来。

   总结:该同志能够在业务学习上努力奋进,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在实际上,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认识上,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能够团结群众,具备一名合格党员的素质和要求。

建党百年党员谈心谈话记录    1、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党建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并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我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执政党,他经过了多年的战斗才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世界中拯救出来,并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从建国到现阶段,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高度繁荣、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信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也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我会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无论以后做什么事情,我都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我会用积极的心态,诚恳的热情,尽全力为人民服务,我相信,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的。

   2、总结一下你近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情况。

   答: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认真学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3、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时间、党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答:(1)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时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23日。

   (2)党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什么是自行脱党?

   答:党章有明确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这一规定表明,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具有上述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都应算作自行脱党。

   5、增强党员意识要做到什么?

   增强党员意识,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思想。理想是行动的先导,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形成后,会沉淀为党员的思想内核,成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力量源泉。

   增强党员意识,就要强化角色意识,“亮化”形象。党员要强化角色意识,就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塑造和维护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强党员意识,就要投身工作实践,“强化”作用。增强党员意识,就要做到无私奉献,“优化”服务。

   党员要高效率服务,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服务群众的关系,始终坚持把为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党员要文明服务,态度热情,用语文明,行为规范,让群众高兴和满意。

   6、你认为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得怎样?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坚决维护党的各种政策,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使自己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建党百年党员谈心谈话记录    根据市委《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入开展检视问题的通知》要求,按照州局党委工作部署,我作为部门分管领导,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同事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讲真话,道真情,出真招,做到平等交流诚心交心,和你面对面进行一次谈话,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

   ___:此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___: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认识到此次开展的主题教育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此次开展的主题教育有助于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生动力。

   ___:再谈谈如何改进你个人的工作作风?

   ___:我将坚持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述职制度,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从严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建立倒逼问责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工作纪律等,确保政令畅通。不忘初心,清白做事,守住廉政底线。始终用党纪条规严格约束自己,牢记宗旨,廉洁从政。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按制度和规程办事,努力做抵制歪风邪气、树立新风正气的带头人。

   ___:你的认识十分到位,通过这次谈心,我们加强了沟通,增进了团结。以后有机会要多交流,多学习。

建党百年党员谈心谈话记录    LD:同志,请评价我一贯的表现,提出要求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yg:ld,作为我的分管领导和电气工程技术专家,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活到老的研究精神,钦佩学习的热情和专业的严格。你总是强调,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集团和公司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经营风险,给我带来利益。在分管部门的管理中,你重视事实,以人为本,以身作则,清洁廉洁,我从心底非常尊敬你。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给予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尤其是电气工程技术方面。也希望大家持续加强对公司新兴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ld:结合不忘初心,记住使命的主题教育,谈谈自己的意见吧

   yg:不要忘记初学者,记住使命的主题教育让我想了很多。我们来公司的初学者是什么?在sc环境保护领域取得自己的成绩,发展本公司,经营良好,成为集团环境保护产业的旗帜,员工有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公司的生产经营部门,我们的使命是做好公司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采取多渠道、多措施降低,实现公司的利益化。同时,在工作中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坚守底线,坚持原则,积极作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发展,实现初心。

建党百年党员谈心谈话记录    谈话人:王学民。谈话对象:谢建忠。谈话时间:8月25日。谈话地点:办公室。

   谈话内容: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体会王学民:根据党支部的安排,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我们两个谈谈心,交流一下对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我们以“相互提醒,真心帮助”为目的,通过谈工作、谈思想、谈建议,查找每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的谈话原则是: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同事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说真话,道真情,出真招,做到平等交流诚心交心。怎么样,您先谈一谈?

   谢建忠:这次活动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也真的感到提高很快,收获很大。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路线,它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新的时代赋予群众路线新的主题,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就是秉承为民办事的宗旨,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探索新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从学习上保证,从实践中开拓,切实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群众路线作为政治素养来秉承,把八项规定作为廉政底线来坚守,把服务群众作为职业操守来践行。

   王学民:你对当前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谢建忠: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标准执行不彻底,经常出项这样那样的问题,工作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没有自觉地把企业和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还不够细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创新意识淡化,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方面有所欠缺。

   王学民:你说很对,针对你的意见建议和提出的问题,我们还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自我剖析,确定今后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明白群众的合理需求和期盼,根据这些来确定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热情微笑主动文明耐心地为群众服务。还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不能坐到办公室里臆想。

   谢建忠:通过这次活动,查摆问题,才真正找到自己的'不足,看清了努力的方向。比如说,怎样与群众搞好团结,怎样联系实际工作走到群众中去。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篇(11)

一、《药》的主人公

要准确概括《药》的主题,先得确定与主题相辅相成的主人公是谁。

关于“谁是主人公?”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异议。如有人认为是华老栓;有的认为是革命者夏瑜;有的认为有两个主人公,华老栓和夏瑜;还有的甚至认为没有主人公。

由于本文以华老栓买药、熬药、让华小栓吃药来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茶客们谈药以及吃药效果的情节。虽然谈药以及吃药效果的情节不以华老栓为主,茶客们谈药中他也只不过是个引子,但他开的茶馆为茶客们谈药提供了场合。小说毕竟以华老栓爱子心切去买药为出发点,又以华老栓所买的药――人血馒头为交合点,把华、夏两家有机结合起来。华老栓是个勤劳,善良,俭朴却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他在镇上开了一个小茶馆,整天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夜也不肯休息。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他省吃俭用,拿出积累下来的一包洋钱给儿子买药,深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且为能买到这种药感到“爽快”,“幸福”,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者的牺牲既不关心,更不理解,表现出他愚昧、麻木、无知的一面。华老栓看似一个引出者、参与者,但他买药、用药的实际行为比茶客们谈药的行为更为严重,鲁迅的本意不是写某一个人的愚昧、落后,而是写群体的愚昧和落后,对革命的不理解。

夏瑜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革命者形象,他立志清朝统治,对革命矢志不渝,最后身陷囹圄直到就义。其实他就是华老栓所要买的药,用鲜血联系着“华”“夏”两家。在小说里夏瑜始终没有露面,他的事迹是因华老栓买药,被茶客们从口中侧面谈出来的,夏瑜的悲剧在于自己为了救群众,但群众不理解,反而把他的血沾馒头当药吃,他的牺牲衬托了群众的愚昧,因群众的愚昧而生,也因了群众的愚昧而亡。

因此华老栓的行为在全局中起主导作用,鲁迅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突出写群众的愚昧落后,对革命的不理解,故我们认为主人公应是华老栓。

二、主题思想内容――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确立了主人公,主题思想就迎刃而解了。

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本文“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偏颇,夏瑜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革命者,为了解放群众而战斗,却最终被群众所“吃掉”,是因为他“脱离群众”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从文中仅有的提到夏瑜的文段中可以得知:夏瑜在牢中被红眼阿义勒索,尽管如此,他却还要劝牢头造反,并说:“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为此又遭到阿义的一顿痛打,仍不屈服,说阿义可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夏瑜在监狱里还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而全文并没有写夏瑜不做思想工作,倒是阿义、茶客对夏瑜的不理解,华老栓用其鲜血治病。“革命者的哀悲”就在于此。然而这“哀悲”却是因为群众的愚昧,华老栓愚昧地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阿义、茶客们愚昧地认为夏瑜做的是傻事……,那么这些愚昧的表现的背后又有隐藏着什么“症结”呢?

2004年版的说法较为客观地归纳出《药》的主题思想内容,但未能概括出其思想意义。

三、主题思想意义――清除封建等级观念

大家都知道,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贯穿着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的主题,但“封建主义思想”这个概念的范围广、内涵丰富,很抽象,各篇小说的具体内容不同,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因此,解读这些小说就是要在封建主义思想和具体小说之间找出联系点,即鲁迅是以什么为突破点来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的。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的话就是圣旨,抗圣旨就要杀头,自上而下,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等级秩序维护统治,从上到下,所有的人,包括广大的普通百姓,都按照等级制而“规矩”的生活,封建等级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人们的一言一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科举观等等,都受到封建等级观的支配,鲁迅独特的眼光和思想,看清楚了封建主义思想的这一特征,于是把反封建等级制作为突破口来提出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等级观念像一张大网罩住人们,下面我且就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店谈药及吃药的结果这一线索谈谈其中的思想意义。

(1)买药

文中在谈到华老栓买药这一情节时,先是看到前方有人,“退”,“蹩”“发冷”,皆表现了老栓的害怕心理,老栓到底在怕什么呢?文中有交代“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暗红色的镶边。”那是代表官府的几个兵。然后是老栓接过药的那一瞬间,当康大叔将人血馒头塞给他时,“刺”“缩小”“抖抖的”“踌躇”,同样表现出老栓的恐惧心理,因为康大叔是刽子手,地位高于老百姓。同时怕这“药”,它蘸有人血,并且“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人血”一般为人们所敬畏,依华老栓的“善良”心地不会拿它,但结果他还是接下了这“血淋淋”的馒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馒头能治小栓的病,另一方面,这馒头上沾的是“犯人”的血,囚犯无任何地位可言,他的血不值得敬畏,老栓拿着也就心安理得了。

华老栓的买药为下文茶客们谈药作了有力的铺垫。

(2)谈药

华老栓将药买回来后,华大妈安排小栓服下,茶店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时康大叔“闯”了进来,刚进门便冲着老栓“嚷”,他那凶狠的气势,显得跟在场的茶客大相径庭。他说话时,“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地垂着,笑嘻嘻地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后来,当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小栓得“痨病”,犯了忌讳,她“变了一点颜色”“不高兴”“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人们为何对康大叔如此“恭敬”,华大妈又为何刻意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归根结底,因为他是个侩子手,相对于在座的平民显得地位要高,所以,他说话时人们只能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即便愤怒也不敢在他面前面露难色,茶客们的谈话自然以他为主。

随着“花白胡子”低声下气地问话,茶客们的话题自然谈到这“药”的源头――夏瑜就义。当茶客们得知夏瑜身陷囹圄,却还要劝牢头造反时,坐在后排的20多岁的年轻人显得“气愤模样”说:“阿呀,那还了得。”得知夏瑜说:“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听到夏瑜被打时,人们认为夏瑜是“老虎头上瘙痒”,不说人话,坐在“壁角”的驼背也“高兴”起来。得知夏瑜说阿义可怜时,人们的眼光“板滞”,话也“停顿”,然后恍然大悟地说:“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夏瑜是个犯人,论地位他卑贱得连一个贫民都不如,更何况他以带罪之身劝牢头造反呢?再说这“造反”,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人们早已习惯了被统治的生活方式,思想中天下是统治者的,是天子的,自己不过是平民,这仿佛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正如《狂人日记》里的话:“这是从来如此……”。那么一个犯人竟然还敢谈造反,在他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痴人说梦,无异于疯子。正是这样一些情节突出地表现了群众对于革命的不理解,同时反映出人们由于长期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压制,所表现出的奴性心理,是真正的“可怜”人。鲁迅试图证明的是: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是要清除人民群众思想中的以等级制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3)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