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灾害防御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2 10:09:51

水灾害防御

水灾害防御篇(1)

成立市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大排查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各股室负责人任成员,大排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河湖管理股股长兼任,负责日常工作,在汛期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二、职责分工

河湖管理股:负责全区河道隐患排查整改。

规划计划与工程建设管理股:负责在建涉水工程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工程施工单位编制度汛方案。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股:负责农村集中供水站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供水站管理单位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灌溉中心:负责渠道、水库水电站、水闸等区管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水库管理单位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办公室:负责局机关隐患排查工作,确保水、电、消防等安全。

技术中心:配合规计建管股做好在建涉水工程排查整改工作。

三、工作方式

按照宁重不漏的原则,局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大排查领导小组要与局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密切配合,针对水库、水电站、江河堤防、涵闸、渠道、塘堰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排除,按照边排查边整改的原则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整改工作应根据隐患轻重缓急程度,汛前能完成整改的要全力推进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严防整改不到位,加剧隐患点位风险。短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汛后适时整改落实。同时指导督促镇(街道)做水旱灾害防御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排危工作,确保排查工作到位。

四、工作步骤

(一)汛前安全大排查阶段。时间4月1日至4月30日,分管各股室领导牵头,股室人员具体实施,按照职责分工,开展隐患大排查工作,排查工作于4月15日前完成,隐患整改工作于4月30日前完成,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水灾害防御篇(2)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93-02

葫芦岛市水果种植历史悠久,是农业部规划的苹果、梨优势产区,就面积而言,这里曾有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名的前所果树农场。葫芦岛市水果生产主要分布在绥中和建昌2个县,纬度、土壤、光照、无霜期等生态气候条件适宜水果生产,但葫芦岛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果产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复杂,气候脆弱性明显。近些年,气象灾害发生呈现增多趋强的态势,给当地的水果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16年葫芦岛市政府制定了《葫芦岛市建设东北果业强市实施方案》,吹响了未来5年果业发展的号角。在将水果生产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对水果生产的影响和危害。总体来看,葫芦岛市水果生产还处在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阶段,冰雹、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对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而广大果农尚缺乏有效防灾抗灾手段。为此,该文根据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实际和影响水果生产气象灾害发生类型,提出水果生产趋利避害的对策,为广大果农科学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1 葫芦岛市水果生产概况及气象灾害类型

1.1 水果生产概况

目前葫芦岛市水果已形成苹果、梨、葡萄“两带一区”的生产格局,现有果树栽植面积8万hm2,年产量120万t。规模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果农30万户、40万余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5,种植0.67 hm2以上的大户逾1万户。特别是“绥中白梨”享誉海内外,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2009年1月绥中白梨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栽培面积和产量位于全国第1位。

虽然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具有“地理佳、历史久、基础强”等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水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很低,设施建设投入小,管理标准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水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明显。

1.2 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根据历史灾情损失统计,影响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冰雹、干旱、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休眠期寒害5种类型。冰雹主要以物理伤害的方式直接影响水果产量和品质,其发生具有突然性,防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和低温冻害主要是因为果树生长发育的水分和温度因子异常,导致果树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从而导致水果减产或者绝产。这类灾害其发生发展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配合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防抗结合,可有效地减轻甚至避免灾害损失。

1.2.1 雹灾。葫芦岛市冰雹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以6月为高峰期,占全年的28%,9月次之,年平均降雹日数在5 d以上,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雹日为11 d。幼果和果实膨大期的冰雹灾害,一旦防护不及时,往往使受灾区域内水果品质、产量大幅度降低,雹灾严重时不仅当年梨果绝收,甚至未来3年都很少结果或不结果。

1.2.2 旱灾。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葫芦岛市降水集中性明显增大,干旱灾害时有发生[1-2],2014年葫芦岛市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干旱,2015年又遭遇了严重的夏旱。自然降水的减少和不均匀分布,加上地下水过度采伐,导致果树抗旱灌溉用水紧缺。另外,葫芦岛市的果树大多生长在山地和坡地,灌溉难度大,进一步加大了果树的旱灾风险。

1.2.3 低温冷(冻)害和高温热害。果树的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是指发生果树生产季节的温度条件异常所致的灾害。不同的果树品种、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冷热胁迫的界限温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总结了白梨、苹果和葡萄3种葫芦岛市主栽水果的适宜和不利的温度调节指标(表1),该指标在近些年的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和修订。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果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温热害对果品的影响和危害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由于目前关于水果生产的高温热害指标研究较少,在实际的果树生产中,高温天气下,果树植株蒸腾加剧,破坏水分代谢活动,与大气或土壤干旱结合,往往造成植株叶片干枯、脱落,果实灼伤、萎缩、畸形等,一般认为38 ℃以上的高温即可出现高温热害。

1.2.4 休眠期寒害。休眠期寒害主要是指果实采收后,由于气温骤降导致树体伤害,影响来年水果产量的气象灾害。葫芦岛市果树的寒害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一是在果树休眠期前期,由于气温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低温持续时间长所致;二是在果树休眠期后期,此时果树处于强迫休眠期,常由于气温偏高,果树的芽及各生长点的休眠被打破,转而进入活动状态。此时如果遇到强冷空气活动,虽然对树体存活影响较小,但严重影响来年产量。

2 葫芦岛市水果生产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气象灾害的防御一般有“防灾、避灾、抗灾”3个方面的先期措施[3],水果生产也不例外。对于水果生产而言,所谓“防灾”就是根据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在对水果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果树周边的小气候条件,降低灾害性天气强度,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而言,最典型的就是利用37高炮进行人工防雹,“防灾”的特征就是果树生长周边的灾害性天气得到弱化或者消除。所谓“避灾”即通过一定的农业技术手段,延迟或提前水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不利气象条件敏感的时期,或者通过改善果树生长发育环境,如将盆栽的果树在冷空气来临前移至暖棚内,从而达到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所谓“抗灾”就是通过加强管理,改良品种,提高果树自身的抗逆性,如越冬前加强果树水肥管理,促进果树安全越冬。“抗灾”重在提前计划,周期较长,而“避灾”强调积极主动应对突发的气象灾害。除了前面的3个先期措施,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后,采取科学有效的“救灾”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气象灾害限于果树栽培区域的自然条件,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下是难以避免和防御的。

影响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5种气象灾害,按照其致灾机理不同又可以归纳为雹灾、旱灾和温度异常灾害。其中冰雹主要以对果树和果实产生物理伤害为主;旱灾因水分亏缺致使果树受害,进而影响水果产量品质;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和休眠期寒害主要由于温度异常致使果树或果实受害。现分别对三大类水果生产气象灾害,按照防灾、避灾、抗灾和救灾的思路,从果农自身的角度提出减灾对策。

2.1 雹灾

在果树生长花期和幼果期冰雹灾害对当年的水果生产往往是致命的,人工防雹被认为是应对冰雹灾害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葫芦岛市开展高炮人工防雹工作已有20余年,在绥中县和建昌县主要的水果产区均设立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点,人工防雹保护区域内的冰雹灾害基本得以消除和减轻。

人工防雹作业尚未覆盖区域内果树,生产农户应注意及时接收气象部门发送的冰雹灾害预警信息,在冰雹来临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防御冰雹灾害,灾后要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及时补救,以尽可能地恢复产量和树势。总的来说,果农自身对于冰雹灾害的防御手段是比较少的,发展大棚果树种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冰雹灾害。

2.2 旱灾

葫芦岛市部分果树生产区域内土壤和灌溉条件较差,在干旱的年份,除了生长在山坡地地势较高区域内果树易出现旱灾损失外,总体来看,干旱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影响较小。

果树抗旱除了寻找水源灌溉以外,还可以采取诸如覆盖地面降低土壤蒸发,合理修剪降低果树蒸腾等措施。干旱灾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果树抗旱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果树不同生长发育季节,果农所采取抗旱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总的出发点就是“找水”与“节水”相结合,让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效用。

2.3 温度异常灾害

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和休眠期寒害都是因为温度因子异常,致使果树生长发育受阻并产生危害,此类灾害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果农自身就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温度高可以采取诸如果树喷水、果园覆盖、果袋通气等措施,温度低可采取如熏烟、果园灌水、剪除冻伤枝条等措施[4-5]。对于此类灾害提前预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要明显高于灾后补救,而且提前预防的手段也比较多。

3 结语

本文根据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历史灾情及损失情况,总结出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实际,从果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趋利避害的防灾减灾对策,旨在为葫芦岛市广大果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1)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种类主要有5种,分别是雹灾、旱灾、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休眠期寒害,按照其致灾机理不同又可以归纳为雹灾、旱灾和温度异常灾害。

(2)做好水果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首先应树立主动防灾意识,因地制宜,科学应对,密切关注天气,及时掌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做好水果生产气象灾害防御的先决条件,要注重先期预防,当灾害损失不可避免时,要及时采取灾后补救,近几年实行的农业保险也是减少果农经济损失的一个有效补充。

4 参考文献

[1] 汪丽新.葫芦岛市旱涝指标的确定和干旱规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78-80.

[2] 江和文,郭婷婷,包颖,等.辽宁省近50年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9-33.

水灾害防御篇(3)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河北省防汛旱应急预案》、邯郸市有关水利法规。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行政区域内突发性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包括:河流洪水、沥涝灾害、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以及由洪水、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提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

四、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防洪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遇设计标准以内的洪水时,保证防洪工程安全运用,经济社会秩序基本不受影响;遇超标准洪水和特大干旱时,要全力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双向负责、确保安全的原则,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级各部门站在全局高度,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团结一致防汛抗旱。

(三)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坚持“以防为主,蓄泄结合,科学调度,全力抢险,保安全、多蓄水”的防汛方针,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城乡统筹,防抗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抗旱用水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科学调度,优化配置。

(四)依法防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

认真贯彻落实防汛抗旱工作法律法规,坚持依法防洪、依法抗旱,规范防汛抗旱行为。实行公众参与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供水工程设施、参加防汛抗旱的义务,做到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

五、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县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关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单位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其常设办事机构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

(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政府县长任指挥长,县主管水利的副书任副政委,分管农业的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人武部长、政府农办主任、县水利局局长任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宣传部、县监察局、县人武部、县水利局、县建设局、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县经济发展局、县财政局、县工业促进局、县网通公司、县供电公司、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气象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粮食局、县社、县民营发展局、县卫生局、县广播电视局、报社、县国土资源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县安全生产监督局、工会、科协、妇联、共青团为成员单位,其负责同志为成员。

(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主要职责:负责领导,组织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拟订本县防汛抗旱的政策和制度等,组织编制落实重要河道、重点蓄滞洪区防御洪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县汛情、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防汛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做好洪水管理、调度,组织协调灾后处置等有关工作。

(四)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防汛抗旱工作职责

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协助县领导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抗旱减灾的组织协调工作。

宣传部:负责防汛抗旱宣传报道协调工作。

县监察局:负责对各部门防汛抗旱工作的监督、监察及违纪人员的处理。

县人武部:根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组织民兵投入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营救群众、转移物资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工程管理,加强对所辖工程设施的检查维护,组织水毁工程的修复,掌握分析并及时提供雨情、水情、工程险情,为县领导指挥调度当好参谋助手,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县建设局:负责县城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维护和城区的沥涝水排除。

县文化教育体育局:负责中、小学校等各类学校师生与校舍的度汛安全。

县经济发展局:负责防洪建设、修复水毁工程等的审查报批,并协调安排资金和物资。

县财政局:积极筹措防汛抗旱资金,与水利部门协商确定防汛抗旱经费的分配方案并监督使用。

县工业促进局:负责工业企业安全度汛,协调安排好各企业的防汛救灾物资和资金。

县网通公司:负责所辖通信设施的度汛安全,确保雨情、水情、汛情等防汛抗旱信息和调度指令传递的通讯畅通。

县供电公司:负责所辖变电站安全运行,供电设施良好,保障排水泵站等防洪工程设施启动用电和抗洪抢险、排除沥涝、抗旱救灾的电力供应。

县交通局:组织交通设施防洪抢险,保障汛期公路畅通,确保防汛抢险、防疫、抗旱人员、物资、设备的及时运送,为紧急抢险和安全撤离人员及时提供车辆、救生艇等交通运输工具。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防汛紧急期间,协助县防汛部门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和撤离避险。严厉打击偷窃防汛抗旱物资、破坏防洪与灌溉工程设施的犯罪分子。

县气象局: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测报雨情,特别对汛期灾害性天气,要提前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县民政局:负责洪涝旱灾的灾情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群众转移、避险和灾民的生活救助工作。按照国家防总和国家统计局国汛[1992]9号文规定,汛洪涝灾情民政部门要会同水利部门及时上报市民政局、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

县农业局:掌握农业洪涝旱灾情况,负责灾后农业救灾的生产恢复工作。

县粮食局:负责各基层粮站安全度汛,保障灾区群众粮油及必要食品的供应。

县社:负责各基层社安全度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抗旱、救灾物资的调拨、供应。

县商业局:负责防汛物品的供应。

县民营发展局:负责民营企业的安全度汛,组织各企业开展抢险自救。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灾区的卫生防疫,组建医疗小分队,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县广播电视局、报社等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一切宣传工具,搞好防汛抗旱宣传报道和信息传播工作。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水利工程、防汛抢险工程建设用地的审批等工作。

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配合水利部门加强《水法》、《防洪法》的宣传,增强水利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反水行政法律、法规的水事案件,调解水事纠纷。

县安全生产监督局:负责工矿企业汛期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确保汛期不出现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工会、科协、妇联、共青团:协助县委、政府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积极为抗洪救灾献计出力。

(五)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承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防汛抗旱的方针、政策、研究制订全县防汛抗旱规划及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及时掌握全县雨情、水情、旱情、工作、灾情的防汛抗旱工作情况,组织协调全县防汛抗旱工作;组织编制并落实全县防洪抗旱预案;指导、督促各乡镇、有关单位制订和实施各类防洪预案和抗旱预案;负责防汛抗旱经费和物资的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组织、指导防汛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全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督促、检查各乡镇建立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制、分部分负责制、技术参谋责任制和防汛抗旱岗位责任制。

防汛预案

一、基本概况

*县地处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部,黑龙港流域南端,隶属邯郸市管辖。全县整体地形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地貌呈东北向西南方向狭长带状,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海拔高度40-53.9米之间,最大高差13.9米,最高点为双庙乡崔营,最低点为东张孟乡大屯,地面平均坡度1/40000,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共辖5乡2镇169个行政村,总人口24.5万,总耕地面积37万亩。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45.7毫米,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降水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大降水年份1963年,降水量1071.8毫米,最小降水年份1986年,降水量200.0毫米,两者相比5:1,差871.8毫米。

我县属于黑龙港流域,老沙河水系上游,境内没有天然河流,主要排水骨干渠道有东风渠、王封干、沙东干、西支渠、无名渠、东风二排支、王封干东支七条,总长94.3公里,控制除涝面积291平方公里。

上述七条骨干排水渠道设计排水能力为十年遇三日降雨200毫米一日排出。

由于多种原因,支渠及其以下渠道毁坏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排泄洪水的能力。因此,全县防汛工作还存有不少隐患,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为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县度讯安全,确保不因洪涝灾害影响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水利保证。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是县委、县政府指挥调度全县力量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下设置办公室,是处理日常有关防汛与抗旱工作的常设办事机构,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均在县水利局。

防汛工作严格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长对全县防汛工作负责,各乡镇、县直单位“一把手”对本乡镇、本单位防汛工作负责。

正常情况下的一般防汛业务工作,由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在市防办指导下开展工作。进入紧急防汛期或即将进入紧急防汛期的非常情况下,全县党政军民、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以防汛为中心,一切服从于防汛,一切服务于防汛,服从县防指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县防指领导成员要立即上岗到位,现场指挥。

二、指挥调度

(一)汛情调度指挥

1、进入主汛期后,气象部门要密切注视天气动态,及时准确地做好雨情的预报,预计我县即将发生重大汛情时,要向县防指主要领导和防办当面详细汇报,并做出精密慎重的动态分析,提出指挥决策建设。水利部门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情况和指挥部的决策,提出搞好防汛抢险方案,为防指领导当好参谋助手。电力部门要搞好线路检修,保证照明用电。商业供销部门要积极联系货源,保证一切所需防汛物料供应。财政局要积极筹措防汛抗旱资金,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必需的防汛经费。石油部门要搞好用油储备,保证汛期用油。电信部门保证通讯畅通,遇有故障要及时排除。

2、当已经发生重大汛情时,县防指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迅速向全县人民《汛期通报》,县防指发出动员令,动员全县人民投身到防汛抢险斗争中来。

3、为加强县防指对防汛抢险第一线的领导,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全县设8个临时指挥部:即县城临时指挥部、南阳堡乡临时指挥部、南韩村乡临时指挥部、平固店镇临时指挥部和东张孟乡临时指挥部,统一在县防指领导下开展防汛工作。乡镇临时指挥部由包乡县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及包乡单位“一把手”坐阵乡镇政府指挥,在县城防汛抢险临时指挥部设在县建设局,由政府主抓城建的领导、建设局局长坐阵指挥。

4、各临时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大的厂矿企业,要坚持24小时有人值班,每班要有领导干部带班,要明确专人测报雨情,遇有雨情于次日8点前及时向县防办汇报,遇有灾害性降雨,要每2个小时为一时段上报一次,值班电话:2521468、2521522。

5、各临时指挥部和成员单位要加强通讯联络,确保通讯畅通。通讯联络以电话为主。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单位“一把手”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做到随叫随通。各乡镇和有防汛任务的单位要把联系电话、值班人员名单、主要领导的手机号码、防汛预案及时报县防办(水利局)。电信部门要确保通讯畅通,必要时可利用公安系统通讯专线进行防汛指挥。

6、汛情紧急时,根据全县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需要,要加强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力量,以便全面掌握雨情、工情、险情、灾情等统计报告,为县防指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并认真负责地传达县防指领导的调度指令,各临时指挥部的调度决策,如水利与防洪工程调度、抗洪抢险救灾的人员、物资调度,重要灾情的对外宣传报道,均应通过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以县防指的名义予以传达或。各临时指挥部应时刻保持与县防汛指挥部联系,在未与县防指沟通的情况下,一般不应单独重大决策指令,以避免信息不灵,多头指挥。

(二)抢险队伍调度指挥

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下,由县武装部负责全县防汛抢险队伍的组建、培训和统一调度指挥。各临时指挥部都要组建人数不少于100人的常备抢险队伍1支,预备队2支,预备队员人数不低于400人。基于民兵是防汛抢险的骨干力量,要在搞好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带头搞好防汛抢险演练。各大的厂矿企业、中小学校和单位也要组建各自的抢险队伍,搞好实战演练,遇有险情能够及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胜。抢险队伍原则上负责本区的防汛抢险,紧急情况下要服从县防指的统一调度,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各签订责任状的单位,要把防汛组织、物料、抢险队伍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三)医疗救护调度指挥

由县卫生局牵头,县卫生防疫站、县医疗和各乡镇卫生院要组建不少于50人的汛期医疗救护队,备救护车8辆,落实好各种医疗器械和必备药品,在县防指统一领导下负责灾区群众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

(四)物资调度指挥

各物资储备单位要按照责任书要求落实防汛物料,登记造册,明确专人管护。汛情严重时,民政局、粮食局、供销社、交通局组成物资调动组,在县防指领导下,负责草袋、麻袋、纺织袋、桩木等抗洪抢险物资和食品、药品、衣物等救灾物资的调集和运送及汛后的结算和清退。

(五)信息宣传调度指挥

进入汛期后,广播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防汛工作中出现的先进个人和重要事项。汛情严重时,县委宣传部及县广播电视局组成信息宣传组,开辟宣传专栏,负责汛情、水情的通报传递。

(六)灾情统计调度指挥

县民政局要制定防减灾预案,一旦出现灾情,县统计局、民政局要搞好灾情统计。特殊情况时可组成灾情调查统计小组,负责洪涝灾后的灾情统计,并以县防指和县统计局的名义上报或对外。

(七)安全保卫调度指挥

各级公安、武警部门要认真维护好汛期的社会秩序。大汛成灾时,公安、武警部门要抽调专人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灾区人员和贵重物资转移、防汛物资分配和水事纠纷调解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稳定。

三、农村排水除涝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县水利工程现状,农村排水除涝预案如下:

(一)机井度汛预案

我县共有各类机井5800多眼,其中深井400多眼。为保证汛期机井安全,需充分发动群众采取以下度汛方案:

1、各乡镇在汛前要抽调专人和村两委干部,搞好汛前机井检查,摸清现有机井的防护措施和存在问题,并登记造册。

2、对查出的问题,各乡、镇、村要根据机井权属,逐一明确专人,抬高井台,打制井盖,加强防护,真正做到人井对口,有条件的乡镇也可统一制做井盖,一旦大雨到来,要立即加盖。

3、大雨到来时来不及抬高井台或加盖的机井,应采取应急措施,用铁锅等物件盖上井口,四周打上土坝挡水,真正做到井井有人管护,眼采取措施,保证汛期不毁一眼井。

(二)侯固赛蓄水闸防汛预案

东风渠侯固寨大闸是我县唯一的蓄水闸,汛期对我县县城及其周边村庄的防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多年来干旱,计划汛期采取“排浊蓄清”的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情况下尽量蓄水。因此,采取以下防汛方案:

1、筹措资金派专人进行维修加固,搞好养护工作,做到闸门启闭自如。

2、汛期由主管局长、闸所所长负责大闸安全,固定专人昼夜看护,发生大的降雨时,要及时向县指挥部汇报水情,准备启闸放水。

3、汛期渠内水位经常保持在不发生事故的状态(深度1-2米)保证做到积水及时排泄,畅通无阻。

(三)乡镇排水除涝重点及应急预案

1、双庙乡

双庙乡地势较洼易涝的村庄有魏家洼(蔡庄村北)、冯营、军营等村。主要排水渠道有东风二排支、油坊排支、14支和冯刘渠。汛前检查存在3个问题:

(1)油坊排支主要担负刘庄、油坊以西、邯大路南沥水和辛庄、柳林、双庙、南高曲等村庄和耕地沥水排泄,入东风二排支。该渠柳林至双庙段被填平,刘庄、油坊及邯大路以南、乡政府以东沥水无法下泄,若有大汛将严重威胁油坊、辛庄和柳林3个村的安全。汛前双庙乡应及时疏通,来不及疏通的应明确专人严密观察,遇有水情沿老河道路线强行疏通过水。

(2)14支排水主要担负马虎庄、新镇、吕庄、东风二排支以北沥水排泄。该渠曲魏公路段被填平,应与魏县协商解决。同时,马虎庄村应重点防护老三支、大寨分干(成安县)沥水,保证村北14支渠畅通。此处由于地势较低,历次大汛都有雨水冲入农室事件,双庙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应责成马虎庄村民于主汛期前将14支疏通,并明确专人严密观察。

(3)冯刘渠主要担负14支渠以北,冯刘渠以南,朱宋固、史宋固、杨宋固以东,军营以西的村庄和耕地沥水排泄。该渠因造纸厂排污淤积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严重危害到上述村庄及单庄、军营、南贺庄的安全。同时,该渠也是县城防护的第一道防线。该渠中段部分还可,上部和下部纸厂处淤积,汛期上述几个宋固应组织人员作好泄水准备,纸厂应组织专人清淤渠道,以便沥水畅通下泄至东风渠。

2、*镇

*镇地势低洼易涝村庄有大马庄、西河堡、西韩村。主要排水渠道有西关排支、单庄排支、阴庄排支及东风渠。主要问题:

(1)西关排支主要担负杨村排支沥水下泄及大马庄、申立、苏庄以北和西关南、西关、新城、纪家寨等村庄、耕地沥水排泄,入东风渠。该渠在人民路改造中被截断。上游部分渠段也被填平,遇有大汛沿线村庄沥水无法下泄。遇有大汛时,上述县城周边村庄应将沥水排入县城地下排水管网,距县城较远的村庄应将汤渠疏通,坑塘联网,利用天然坑塘拦蓄沥水。

(2)单庄排支担负单庄、南贺庄和卢董村排水任务。因修南环路部分渠段被毁,影响汛期排涝。同时,该渠也是保护县城的第二道防线。上述三村汛期应组织专门防汛抢捡队伍,由*镇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利用南环路边沟进行排水,确保房屋不冲毁,主汛期不伤亡人,农田不受灾。

(3)西韩村西排支承担阴庄、兰村、西孟固、西韩村和成安县路固等村沥水下泄任务。该渠部分渠段平除,在与肥乡交界地段也不畅,不能顺利排入东风三排支,这将给西韩村造成直接危害。上述村庄应组织专门防汛抢险队伍,由*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作好度汛抗灾准备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坑塘、沟渠拦水。

(4)东风渠董村段西岸南北有300米,东西有50米左右被毁坏,遇上有上游来水很可能行成洪水倒流入农田的事件。上段问题*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应高度重视,责令该村采取断然措施进行复堤,确保县城防汛安全。

3、十里铺乡

十里铺乡易涝村庄为油村、前后堤和金安村。主要问题:

(1)油村排支主要担负北小留村北、油村村南和西南沥水排泄入王封干。因南寺郎固段平除,油村以下沥水无法排泄,会给油村造成危害,汛前应予以疏通。

(2)堤上排支重点是保证前、后堤村庄的安全,入王封干。因该渠控制南张固、小张固、秦庄三村和肥馆公路以南村庄及耕地沥水下渠,现该渠已平除,上述三村沥水可顺自然地势流到前堤,给前、后堤造成严重威胁,80年代前,后堤曾因此被淹。大汛时应强行疏通排水。

(3)王封干东支金安村东部分渠道被平除,使北小留、杜村和泊头沥水下泄受阻,给泊头、金安村造成威胁。汛期应组织人员疏通。

(4)田庄排支被平除,挡住了入王封干渠的通道。由于地势西高东低,田庄村沥水无法排入东风渠,必要时可动用抽水设备排入东风渠。

4、南阳堡乡

南阳堡乡易涝村庄为王庄、贤店。主要问题:

(1)大寨排支主要在王庄村东以下渠段已部分被平除,影响王庄、胡堡、大寨、张庄沥水排泄入王封干。汛期应组织人员严密注视,遇有沥水及时排泄。

(2)西支渠上游张庄村以南,包括南堡、刘村、高庄、贤店渠段已被平除,影响这些村庄的行洪。南阳堡乡防指汛前应组织专人搞好疏通。

5、南韩村乡

南韩村乡易涝地为南张村、周固寨、大未庄、小未庄、主要问题:

(1)老十五支南张村东入老沙河的渠段被平除,影响南张村及以西村庄的沥水排泄。主汛前应修复。

(2)李庄西排支被平毁,应将周固寨至王封干段修复,确保南韩村北和北韩村的沥水畅通排入王封干。

6、平固店镇

平固店易涝村庄为清漳、丁村、西里村、东营、西营、王庄、平南街、苗辛寨、主要问题:

(1)清漳收费站西五孔桥处是南堡乡李白庄以北耕地和清漳村西耕地沥水排泄通道,同时又是肥乡东风渠以东,309国道以南村庄、耕地沥水排泄必经之处,现该处去年已修了三条涵管,应保证309南沟畅通排水。特别是穿路涵管和连接线过水涵管。

(2)吴北排支丁村西南至王封干渠已被平除。主汛期前应组织专人修复。

(3)常寨排支平固店镇建有违章建筑物。主汛期前应彻底清除。

7、东张孟乡

东张孟乡易涝村庄为烟屯、东张孟、大屯、苏庄、张洞。主要问题:

(1)无名渠烟屯段需疏通。

(2)309国道南沟苏庄、张洞段需疏通。

上述七个乡镇存在的问题,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应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度汛措施和应急措施,要组织专人疏通渠道,利用现有坑塘拦水蓄水,做到“沟渠联网,坑塘疏通”,使农田、村庄不受淹,沟通不堵塞,坑塘能缓洪。确定来不及疏通的,要明确专人严密监测,组织专人防汛抢险,要做到“工防”不够“人防”补,确保万无一失。

四、县城防汛预案

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确保县城安全度汛是我县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城防汛工作由建设局在县防指领导下实施,具体预案如下:

(一)县城总面积7.5平方公里,承担排泄沥水任务的有人民路和工农路两条东西向地下主管道,直接排入东风渠。

(二)落实责任

1、汛前建设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县城防汛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所有地下排水管道搞好汛前检查和清淤,确保主汛期排水畅通。

2、县建设局要成立防汛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织,其他副职和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在县防指统一领导下搞好县城防汛工作。同时,要坚持汛期昼夜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

3、建设局汛前要组织100人的防洪抢险队伍,搞好实战演练,备足各种防汛抢险物资和器具,遇有雨情昼夜巡逻,及时排除县城积水。

4、对县城主要保护对象,如供水、供电、医院、学校、仓储等单位,要明确专人严防死守,确保不出问题。

5、要全力保证县城安全。大汛成灾时由于地势原因西南沥水会顺势而下直至县城,为保护县城安全,可采取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冯刘渠以南积水由冯刘渠排入东风渠,不让积水顺地势流向县城。此项任务由县防指指挥双庙乡实施。第二道防线将西南沥水利用单庄排支(南环路边沟)直接排入东风渠。此项任务由县防指指挥*镇实施。上述二条渠道必须在汛前由所在双庙乡、*镇把毁坏部分全部按标准恢复起来,保证汛期西南积水不进入县城。

抗旱预案

一、基本资料

(一)自然地理特征

*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隶属邯郸市,地处东径113°25′至113°25′115°30′,北纬36°02′至37°00′之间。面积320平方公里。南与魏县接壤,北与曲周相邻,西与成安、肥乡交界,东与馆陶、大名毗连。

全县处于黄河、漳河冲积沉积而成的扇形平原的中下部,属山前平原。地形主要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东西较窄,平均宽度约12公里,全长约36公里,海拔高度为40-53.9米之间,最大高差13.9米,最高点在双庙乡崔营,最低点在东张孟乡大屯,地面平均坡度1/4000.

历史上由于受黄、漳两河的影响,特别是漳河的多次决口和改道,造成该县微地貌的多种类型。主要地貌类型有故河道、自然堤缓岗、准缓岗、二坡地、低平地和各种类型的洼地等。

1、故河道缓岗与准缓岗:

黄河故道在与馆陶县交界处经过。在故河道西侧,从韩村乡的潘寨村到东张孟乡的南寺头东,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出地面的沙带,海拔42-43.5米,高出附近地面1-1.5米左右,平均宽度2800米左右,面积约3000-35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65%。是全县境内沙丘最多变化最为明显的一条故河道缓岗。

黄河故河道在全县境内主要有三条:(1)从魏县经我县十里铺乡的杜村、泊头进入大名县境内。在故河道南侧形成沙带,海拔47米,高出附近地面0.5-1米左右,平均宽度800-1000米。(2)从成安县进入我县*镇东孟固一带,经县城、十里铺、南韩村、袁村、唐庄直到平固店镇境内。在故河道两侧,从东孟固到南韩村北部形成海拔46-52米,宽1400-2200米,长约41公里,高出附近地面1-1.2米的自然堤缓岗,从南韩村到平固店境内形成宽800-1000米的准缓岗。(3)从肥乡县进入我县东贤店,经南阳堡、清漳、临河堡直到平固店镇西部出县境。从东贤店到清漳形成海拔45-47.5米,高出附近地面1-2米,平均宽度1000-1500米的自然缓岗;从清漳北形成微高出地面,平均宽度800-1000米左右的准缓岗。

2、二坡地:

二坡地主要分布在故河道两侧,与故河道平行。它面积分布广,海拔高度变化大,最窄的只有300-400米,最宽的有3000-4000米,在我县东张孟、蒋庄和双庙一带分布着二坡地类型。

3、低平地和洼地

低平地和洼地均处于故河道两侧的二坡地下缘。从县城以北经南堡乡南部到南韩村西部形成较大面积的低平地类型,海拔高程46-48米,平均宽度1600-1800米左右。

洼地类型有河间洼地、旁河洼地和扇缘洼地。河间洼地分布在故河道之间,全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双庙乡蔡庄、李高曲经过;一条从新镇、军营经南寺郎固到十里铺东部,海拔47.5米左右。

旁河洼地在故河道附近,分布在胡堡、屯子堡一带,海拔45.5米-46米,低于附近地面0.5米。

扇缘洼地分布在故河道末端,缓岗两侧,地势相对低潮,是全县大片洼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南韩村乡北部、平固店镇大部、东张孟乡西北部,面积4-5万亩,海拔42.5-45.2米左右。

我县土壤有两大类(褐土和潮土),五个亚类、七个土属、三十九个土种,面积40848.22亩,其中褐土类面积155741.82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8.13%;潮土类面积252736.4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1.87%。

土壤母质均为黄河、漳河河流充积物,土壤表层质地变化根据河流的沉积规律:“紧沙、慢淤、不紧不慢两合土”,土壤质地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县耕层以壤质为主,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75.84%。

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但由于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不同土壤早已被开发耕种,自然植被群落已被农作物所代替。目前,尚能见到的自然植被是田间杂草和一些旱生灌丛。

县内乔木大都是人工种植,主要用材林柳、杨、桐、槐、榆、椿等,经济林木有苹果、梨、桃、杏、枣等。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蔬菜瓜果主要有大葱、白菜、茄子、黄瓜、辣椒、大蒜、豆角等。

*县因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变率大,造成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旱情有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四种。除旱灾外,我县涝灾发生情况大至为夏涝平均6年一遇,秋涝平均3年一遇,比夏涝的出现机率高1倍。风灾,大风平均每年14.8次,最多年份1969年出现74次,最多1个月出现15次(1969年4月),最少年份是1989年,没有出现一次大风。强度六级风多,七级风次之,八九级风少见。曾出现过瞬间最大风速27.0米/秒的十级狂风。雹灾,冰雹出现频率为22.2%,有4年出现5次冰雹现象。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结束在9月中旬,多数年份出现在6月份,一般午后17时左右出现,最大冰雹直径8厘米。虫害,解放以前各种虫害频繁发生,尤其是蝗灾,几乎连年不断,平均每3年大发生一次,重者造成绝收。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70年代,*县已成为摘去蝗区帽子的县之一。其他虫害,如:蚜虫害、棉铃虫害、粘虫害、蝗虫害、红蜘蛛害、麦叶蜂害、蟋蟀害等,已能基本控制。震灾从1502年至1976年有地震记录12次,其中,民国26年(1937年)8月1日、2日荷泽7级地震波及本县,部分房屋受损。1966年3月8日凌晨5点30分邢台7.2级地震波及本县,倒塌房屋243间,受伤8人。3月22日下午4点15分,22分邢台地震又波及本县,部分房屋发生裂缝。

*县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地下水超采和水环境恶化。地下水(包括深、浅层)连年超采,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县浅层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米,形成了一个以*镇大马庄村为中心面积约50K㎡的地下水位漏斗;2、由于浅层淡水区严重超采水位下降,致使咸水侧向补给,咸水区面积扩大,由原来60-70年代的32K㎡扩大到108.65K㎡,占到全县总面积的34%,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没有外来水源,现有水利工程所蓄地表水污染严重,双庙乡、*镇部分村庄污染情况最为典型,臭味弥漫,若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二)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县地处邯郸市东部,全县总人口为24.86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19万人,农村人口23.27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6%。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为152301万元,年均递增10.4%,其中第一产业为34.62万元,第二产业78325万元,第三产业为399.4万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2.4%、51.4%和26.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为613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551元,年均递增5.2%,全县种植以粮食(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棉花、油料、蔬菜)为主,复种指数为1.65,粮食总产量14.751万吨,经济作物产量为1.3966万吨。

(三)气象水文及水资源资料

*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干旱同期。四季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火热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日照指数为2602小时,日平均7.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多年平均气温13℃,多年平均风速2.6m/s,春季风速最大为3.9m/s.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2.7mm,50%保证率516.7mm,75%保证率415.5mm。受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量(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5%,冬季为少雨季节(12-2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7%,有的月份甚至为零;春季占全年降水量的13.43%;秋季占17.2。一月份属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多年平均为3.32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0.63%。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据统计1963年降水量最大为1071.8mm,1992年降水量最小仅为225.0mm,极值比4.8:1.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601型)为1200mm(20cm蒸发器为1852.9mm)。蒸发量年内变化显著,以12月份最小,多年平均值为24.5mm,6月份最大,多年平均值为210.5mm。全县平均干旱指数为2.23,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500mm。

*县在古黄河、漳河多年流经全县的情况下,洪流的冲积和河流的沉积构成了现在地层。境内广泛分布着埋深不等的故河道,在河床相和牛轭湖相及决口的大溜处形成了厚度不等、层次复杂的含水层。河漫滩与河间地带沙层少,淡水相对不足或因径流不畅等原因形成咸水。全县地下水分布一般上层为淡水,中间为咸水,下层为深层淡水。深层淡水顶板埋深在125-145m之间。由于第四纪埋深厚度较大,沙层较丰富,深层地下水储藏量和开采量有很大的调节余地。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690万m3,地下水资源量2762万m3.

(四)历史干旱资料

*县春旱大多数年份都有发生,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只有个别年份旱象不太严重或基本上无旱象,因为冬小麦在(10-2月份)需水量60mm,(3-5月份)需水量140mm,而3月-5月份正是降雨稀少的季节。初夏旱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机率占44.4%。伏旱发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干旱,机率占50%,但出现规律不明显。秋旱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机率较低,占22.2%,有时也会出现连续几年的秋旱。因为夏玉米在6月份需水量为40mm,7月份需水量为80mm,8月份需水量为110mm,9月上中旬为40mm,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故夏旱、伏旱、秋旱(统称秋作期秋旱)时有发生。

*县重大旱灾录

1306年(元大德十年),亢旱。

1428年(明宣德三年),自去秋至本年春不雨,麦无收。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大旱,无麦。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连续二年大旱,农历五月始得雨。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秋,大旱,庄稼未收。

1869年(清同治八年)秋,大旱,民饥。

1920年(民国9年),亢旱,。

1925年(民国14年),连续2年大旱。

1942年(民国32年),自去秋末至是年秋初持续严重干旱,夏季基本绝收,特大灾荒。

1960年,自去秋至是年7月未下透雨,干旱严重,庄稼普遍减产。

1965年,自去冬至是年春末下一次透雨,干旱严重。

1978年秋,大旱。全县19.9万亩农田不同程度的减产或绝收。

1979年秋,大旱,受灾面积42600亩。

1980年,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全县受灾面积152113亩,成灾面积143520亩。

1981年,持续干旱,人畜吃水困难。全县小麦成灾面积123600亩。1982年,冬至夏大旱,全县小麦受灾面积13.2万亩。成灾面积12.2万亩。

1983年,秋旱,全县受灾害面积191700亩,成灾面积16600亩。

1984年,春旱,全县成灾面积44638亩。

1985年,春旱,小麦受灾面积49670亩,成灾面积20370亩。

1986年,严格旱灾,地下水位下降。全县成灾面积19.2万亩。7月干旱高温。全县33.5万亩秋季作物普遍受灾。严重减产的有11万亩,基本绝收的有10.5万亩。

二、水利工程现状

(一)目前已有蓄水工程:东风渠蓄水闸和地表坑塘蓄水二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1、东风渠蓄水:有侯固寨蓄水闸一座,控制流域面积412平方公里,蓄水容积可达200万立方米。

2、坑塘蓄水:经统计全县各乡共有坑塘644个,总容积为128.8万立方米。

(二)引水工程

我县属民有渠灌区。从1960年开始引水。主要引水渠道有老三支,三支渠和三分干渠,县内全长43.7公里。现仅有老三支能部分引水。

(三)防洪排涝工程

我县骨干排水渠道有以下几条:

1、东风渠:在县境内长10公里,过水能力247秒立方米,担负双庙乡、*镇约90.3平方公里排水任务。

2、王封干:排水渠始于南寺郎固、经铺上、吴村、韩村、平固店入曲周,全长20公里,控制除涝面积118平方公里。

3、西支渠:始于南堡,经北吴村、平固店入曲周,控制除涝面积31.3平方公里。、

4、沙东干:在东张孟乡境内长6.5公里,控制南寺郎固、铺上、韩村、蒋庄、东张孟等村排水任务。

5、东张二排支:在双庙乡境内,全长9公里,控制排涝面积17平方公里。

6、东分支渠:全县8.3公里,控制南寺郎固、铺上、南韩村等村庄的14平方公里排涝任务。

(四)机井工程

我县现有机井5906眼,配套机井5879眼,机井平均密度23.63眼/平方公里.机井分布不均衡,其中:双庙乡713眼、*镇967眼、十里铺乡1100、南韩村乡875眼、南阳堡乡778眼、平固店镇1252眼、东张孟乡280眼。双庙乡机井密度14.8眼/平方公里、*镇机井密度19.1眼/平方公里、十里铺乡机井密度23.1眼/平方公里、南阳堡乡机井密谋25.6眼/平方公里、南韩村乡机井密度6.6眼/平方公里、平固店镇机井密谋2.6眼/平方公里、东张孟乡机井5.7眼/平方公里。由于农业开发重点已移至东张孟乡,所以农田灌溉条件近期有望改观。

三、用水需求

*县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现状选2002年为现状年。2002年全县总用水量6607万m3。其中工业用水量480万m3,占总用水量的7.3%。城镇生活用水140万m3,占总用水量的2.1%,农业用水5382万m3,占总用水量的81.4%,农村人畜用水605万m3,占总用水量的9.2%。

四、干旱风险评估

(一)抗旱工程体系。抗旱工程主要依靠地下水,2002年全县现有机井5810眼,开采地下水总量为6607万m3,抗旱水源应急保障能力较强。但长远来看,我县地下资源采补严格不平衡,特别是深层灌水的超采更不利于补充,仅靠超量开采地下水来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引用外来水源,搞好雨洪资源利用,以丰补枯。大搞节水工程,发展咸淡混浇。目前我县已有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左右,且发展迅速。

(二)抗旱非工程体系。成立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服务站和乡镇抗旱服务组织,已逐步趋于完善,群众抗旱自救意识由于实行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中央一号文等惠农措施而增强。

五、抗旱工程措施

(二)轻度干旱。全县7个乡镇要设立7个旱情检测点,明确专人与旱情部门定期联系,搞好旱情检测和土壤墒情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的向县抗旱办搞好反馈。

水利部门抽调专门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配合各乡镇水利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作好技术指导,因地制宜的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对大田作物推广管道灌溉和喷灌,对果树和大棚蔬菜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推广应用微灌技术。同时加大节水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保护水环境,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定额两大指标控制的节水工程。全民动员倡导节约用水、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

对全县抗旱水源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对区域内水利工程的类型、数量及分布做到心中有数,加大抗旱水源的管理工作,对抗旱水源的应急供水能力、供水量、供水区域、供水线路逐一登记、造册,明确专人负责,以备应急。对新打更新机井、河道清淤等应急水源工程加大建设力度。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搞好宣传发动,教育群众按照先地表后地下的用水原则开展抗旱,同时,要千方百记开辟水源,尽力拦蓄天上水,要利用每年讯期降雨较多的优越,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搞好蓄水工作,以丰补枯,充分利用全县现有坑塘、渠道、闸涵等工程,沟渠联网。坑塘疏通,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多蓄水,力争水源工程向长远性、系统性转移,要通过对雨水、地表水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保护宝贵的地下水源。

(二)中度干旱。对于持续干旱,气象部门要准时对水情、降雨、气温、风力等数据进行详细观测,及时准确做好预报工作,水利部门以一周时间为统计周期,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对旱情、土壤墒情,制订旱情变化曲线,同时,利用宣传媒体及时通报旱情信息。

密切注视水量供求变化,供水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工业、后高效农业”的总体供水思路,综合考虑城镇居民利益和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制定应急供水预案。

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强县乡服务站内部管理,改善经营方式,提升抗旱服务组织的整体服务水平,搞好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实现抗旱服务组织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吸纳农户参与,多方面争取资金购置抗旱机具,增强抗旱能力,形成抗旱服务网络。做好各项抗旱准备工作。下属抗旱服务站和井队充分发挥抗旱主力军作用,全天24小时值班,开通抗旱服务专线。

抗旱服务小分队确保抗旱季节要维修机泵到井台,抗旱浇地到田间,赊销机泵到农业,打井修井到地头。

(三)严重干旱。全县在现有防汛抗旱指挥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抗旱指挥部人员,由县委书记任抗旱指挥部政委、县长任指挥长,主抓农业的副县长为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水利、电力、物资、交通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担任,指挥部下设抗旱办公室,由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利局,负责处理日常抗旱事务,各乡镇要仿照县指挥架子组建相应的指挥组织,各村要成立以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为正副组长的村级抗旱领导小组,各级抗旱组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长对全县抗旱工作负总责,各乡镇长对全辖区抗旱工作和上级指令负全责,要采取一切相应措施,协调好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

水利、农业、民政、气象等有关部分,定期召开碰头会,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随时掌握旱情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电视台及时做好旱情、灾情的通报工作。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电力部门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全力支持抗旱工作,石油物资部门要备足抗旱用油和物资;农村信用社要及时发放小额资金贷款;宣传部门和电视台要开设抗旱专栏,做好抗旱典型报告和灾情的快报传递,鼓励群众“千盆万罐”搞抗旱,千方百计保丰收。

水灾害防御篇(4)

我县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近年来,由于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编制《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

气象灾害普查是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前提。只有摸清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的防御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涉及各行各业,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气象灾害的普查由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交通、统计、电力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1、普查时间:普查工作从年9月21日开始,至9月30日完成,相关普查资料应于9月30日前报送县气象局。

2、普查种类:台风、暴雨、冰雹、大风、洪涝、雷电、低温冻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含衍生灾害)。

3、普查方式:普查以乡镇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各乡镇要根据本乡镇所辖行政村及所辖企业历史记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出现时间、灾害损失等,认真填写上报《气象灾害报灾登记表》。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对本行业造成的影响、掌握的灾害记录、灾害的设防条件等向县气象局提供有关资料。气象局在查阅有关气象灾害记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以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和风险性评估

在做好气象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县气象局要认真总结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区域、影响行业、损失情况、发生原因等情况,做好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具体分析各类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的不同影响。

四、普查工作职责及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灾害收集、资料汇总整理、录入建档、规划编制等;认真编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以防御规划为依据,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服务工作。

统计局:负责提供各乡镇人口及经济数据。

民政局:负责提供本局收集掌握的分类气象灾种的灾害资料。

农业局:负责提供历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灾情数据(主要是农业病虫害灾情数据);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属性数据(包括致使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受灾的气象条件);对台风、旱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林业局:负责提供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历年发生的灾情数据及森林火灾的防御措施;油茶种植的主要致灾气象条件以及主要防御措施。

规划建设局:负责提供城乡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市政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对气象条件(抗风、防雷)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提供城区气象灾害等资料。

水利局:负责提供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对气象条件的设防标准及暴雨洪涝、山洪、干旱防御措施,县现有洪涝易发区、山洪易发区图;历年气象灾害记录等资料。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以及划分依据、地质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点居民环境和滑坡的土方量等灾情资料。

水灾害防御篇(5)

我县常见的气象灾害以干旱、冰雹、暴雨、雷电、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为主。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发生频率高、局地性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防御气象灾害,我县不断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共建成6处固定炮点和一部流动火箭发射架,安装了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站、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和一个土壤墒情自动观测站,实现了与齐河、沧州多谱勒雷达资料共享使用,气象观测系统初具规模,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防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拓展。建成了基于移动“农信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在县电视台设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建立了与广播、通信、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实现了预警信息电视实时插播和手机短信全网。三是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见成效,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暴雨、洪涝、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增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日益显现。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行政、科技、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等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软硬结合、以防为主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有力、保障到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到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减少50%,人员伤亡减少50%;工农业经济开发以及人类活动控制在气象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城乡人居气象环境总体优良;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达标单位占应申报单位的80%以上。

(二)近期目标(。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远期目标。按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加速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减少50%,人员伤亡减少50%。

四、防御布局

(一)城区。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加快,暴雨、内涝、大风、雷电、冰雪等造成的城区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和其它气象因素导致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防御城区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气象数据和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提高城区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加强城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二)农村。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区域,雷电、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灾害对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但农村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农民群众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减灾工作亟待加强。

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增加气象科技的贡献率,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稳产高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订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建设布局,加固和改造现有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筑物。

(三)河流流域。在地理分布上,我县境内有马颊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等河流,集雨面积较大。近年来的气候特点,造成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易发生流域性洪涝。由于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流域大面积干旱也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河流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要把防御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以及流域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放在首位,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四)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冰冻、暴雪、大雾等对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的影响尤为显著,容易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一个行业受灾后,不利影响会迅速连锁传递到其它行业,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

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建立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五、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的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努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完善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加密观测站点,提高地面和高空自动化观测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天气雷达资料,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在每个乡镇(街道办)建设1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在几条河流主要观测段建设相应数量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农业生产需要,建设特种自动气象观测站。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体系。统筹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共享。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对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预警信息与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播发渠道,充实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及时向公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频次,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建立和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机制或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县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及相关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依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及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综合评估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气象科普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等科普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大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应急作业水平。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办)、社区(村)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认证、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办)、社区(村)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乡镇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站,发展乡村气象服务信息员,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

六、防御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研究、预警网络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到年,与各乡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建设紧密衔接,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综合观测系统,各乡镇(街道办)至少建设1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发展农村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完善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各乡镇(街道办)配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系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的瓶颈问题。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应用现有天气雷达资料、气象卫星广播系统以及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建设集人影指挥、作业、信息收集等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对全县所有作业点进行改造,争取所有作业点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三)高影响领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建立重大水利水电设施、公路、架空输电线、通信设施、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集中区等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务、电力等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

(四)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全县的雷电监测网,实现雷电实时监测信息共享。完善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应用开发和防御工程体系。完善雷击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做好雷击风险区划。充分利用雷电监测资料,对雷电灾害进行分析鉴定。推进农村及中小学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分期、分批在雷暴频繁区、雷电事故重灾区督促、指导开展防雷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制作气象减灾公益广告,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办)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组织编制本地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切实加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部门和乡镇、部门和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我县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深入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新突破。

(四)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实武警中队、公安民警、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街道办)、社区(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村设立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水灾害防御篇(6)

(2017年1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1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龙卷风、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基本原则)

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

市和区人民政府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第五条(部门职责)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未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安排有关人员配合市气象主管机构做好前款规定的相关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教育、科技、公安、消防、民政、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农业、环保、水务、安全生产监管、海事、通信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工作考核和经费保障)

市和区人民政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雷减灾管理、气象安全街镇建设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考核,并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传等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社会责任)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避灾避险能力,在气象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第八条(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

本市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创新,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本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二章预防

第九条(防御规划)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中涉及的城乡空间安排,由气象主管机构、规划部门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组织编制,经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本市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设施,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第十条(规划内容)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防御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御工作现状;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和易发时段;

(四)防御分区和防御重点;

(五)防御设施和工程建设;

(六)防御管理和保障措施;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应急预案)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本市有关单位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涉及气象灾害防御的,应当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二条(基础防灾能力建设)

本市有关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加强基础防灾能力建设:

(一)区和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民防、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应当在台风、大风、龙卷风多发区域、沿江沿海区域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避风港、避风锚地、防护林等建设;

(二)水务部门应当在易积水点完善排水设施,疏通河道、加固堤防;

(三)经济信息化部门、电力企业应当针对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制定电网运营监控和电力调配方案;

(四)气象主管机构和交通、农业等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在机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跨江(海)大桥、轨道交通、航道、码头、渔港、渔场等交通要道和场所完善大风、大雾、霾、道路结冰的监测、防护设施建设;

(五)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雷电防护装置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雷电灾害安全隐患的,及时督促其消除隐患,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应当将相关检测信息录入市气象主管机构建立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信息采集系统;

(六)经济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水务、通信等部门应当指导、监督供电、供气、供水、排水、通信等企业加强公用设施防雨、防雪、防冰冻的维护管理,在制订、修订相关建设标准时,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提高公用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七)农业、林业部门应当加强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安全生产的指导,完善排灌设施,加固生产设施,优化种植养殖方式,储备必要的防灾物资,提高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三条(街镇防御能力建设)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民政、水务等部门制定气象安全街镇标准,明确街镇气象灾害防御的工作机制、人员设施、应对措施等具体要求。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民政、水务等部门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气象安全街镇标准,提高街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四条(信息员队伍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气象信息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等部门做好下列工作:

(一)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二)接收、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信息;

(三)向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灾害性天气情况;

(四)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十五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本市实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安全生产监管、住房城乡建设、消防等部门结合本市基层应急管理单元的设置,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气候背景、行业特点等因素,制定本市重点单位认定标准,并根据认定标准,确定重点单位名录。

本市符合认定标准的单位可以向市气象主管机构申报成为重点单位。

本办法所称重点单位,是指处于特殊地理位置或者属于特定行业,在遭受气象灾害时,可能产生较大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

第十六条(重点单位防御职责)

重点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气象灾害防御职责:

(一)制定、完善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职工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二)确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三)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部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四)定期巡查气象灾害防御设施设备,建立巡查记录,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

(五)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并根据需要组建救援抢险队伍。

重点单位属于本市基层应急管理单元的,还应当遵守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建设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对重点单位的服务和监督)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开展下列工作:

(一)指导重点单位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

(二)为重点单位获取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其他气象资料提供便利;

(三)建立重点单位的监管机制,共享监管信息,对其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

(四)发现重点单位存在气象灾害安全隐患的,及时督促其消除隐患。

第三章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十八条(气象立体监测系统)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高层建筑、轨道交通、输电、油、气线路以及沿江沿海、港区等重点区域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增加应急移动监测设施,完善本市气象立体监测系统。

第十九条(信息共享)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以及水务、环保、交通、消防、农业等部门应当依托本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共享气象灾害数据资料和水旱灾害、城市火险、农业灾害、环境污染、交通监控、城乡积涝等相关信息。

第二十条(精细化预报预警)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建立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分区制作动态实时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升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

第二十一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水务、交通、环保等部门针对气象因素可能引发的城市积涝、道路拥堵、航班延误、空气污染、健康损害等,组织开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引导社会公众科学防御。

第二十二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修订)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设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级别,明确防御指引,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对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级别、防御指引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根据评估结果开展修订工作。

第二十三条(风险预判通报)

本市实行灾害性天气风险预判通报制度。

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大雾、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可能对本市产生较大影响,但尚未达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准时,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风险预判信息提前向农业、水务、交通、公安、海事、住房城乡建设、绿化市容等部门以及防汛指挥机构通报。有关部门应当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应急预案启动准备。

第二十四条(统一)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通过市和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等渠道,统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五条(社会传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及时、准确。台风橙色、红色或者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滚动播出灾害性天气实况和防御指引。紧急情况下,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无偿向本地全网用户发送应急短信,提醒社会公众做好防御准备。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不得擅自更改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信息的内容和结论,不得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信息。

第四章应急处置

第二十六条(应急启动)

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在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预警原因、可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等信息。

市和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在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在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按照防御指引和本办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二十七条(跟踪监测评估)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市和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

市和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第二十八条(四类红色预警学生保障措施)

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时,中小学校、幼托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本市有关规定,采取停课措施;对已经到校或者要求到校避险的学生,学校应当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为学生上学提供交通工具的,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学生交通安全。

第二十九条(四类红色预警劳动者保障措施)

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时,用人单位应当为在岗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避险措施;对因前述灾害性天气发生误工的工作人员,不得作迟到或者缺勤处理。

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时,举办户外活动或者进行除应急抢险外的户外作业的,应当立即停止;除政府机关和直接保障城市运行的企事业单位外,其他单位可以采取临时停产、停工、停业等措施。

第三十条(高温、低温应对)

高温预警信号生效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者采取限时轮岗措施。

霜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生效期间,车辆所有人、驾驶人应当采取防冻防滑措施,保证行驶安全;供水设施的维护责任人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供水管线、设施设备的检查,落实供水设施的防冻保暖措施。

第三十一条(台风、大风应对)

台风、大风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维护责任人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搁置物、悬挂物脱落、坠落;建筑工地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防风安全管理,加固临时设施。

第三十二条(大雾、霾应对)

大雾、霾预警信号生效期间,车辆驾驶人应当降低车速,遵守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的限速、封闭等管理措施,保证行驶安全。

大雾、霾橙色以上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学校、幼托机构应当停止户外教学活动;用人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者采取限时轮岗措施。

霾预警信号生效期间达到空气重污染预警信号标准的,涉及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采取限产、限污、停产等措施;高污染的运输工具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采取限行措施。

第三十三条(紧急防御措施)

本市负有气象灾害防御义务的单位发现灾害性天气但尚未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可以参照本章的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灾情调查)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影响情况,组织民政、气象、水务、交通、农业、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进行灾情调查,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完善应急预案,修复、加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灾情调查内容,包括灾害性天气情况、灾害原因和损失、预报预警情况等。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调查人员如实提供情况,不得隐瞒、谎报气象灾害情况。

第五章社会参与

第三十五条(基层参与)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协助组织居民、村民、社区志愿者等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及时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学校、幼托机构、医院、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建筑工地施工单位等应当指定专人,接收、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三十六条(公众参与)

鼓励法人和其他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参与应急处置工作,提供避难场所和其他人力、物力支持。

鼓励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根据其自身能力,参加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应急演练;在气象灾害发生后,有序参与医疗救助、心理疏导和灾后重建等活动。

第三十七条(行业组织参与)

气象灾害防御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开展防灾减灾培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行业服务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三十八条(学校教育)

学校应当在教育部门、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下,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定期开展科普宣传、应急演练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三十九条(媒体宣传)

鼓励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播气象防灾减灾公益广告以及科普宣传节目。

第四十条(灾害保险)

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各类气象灾害保险产品。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保险等方式,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灾害风险抵御水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做好基础防灾能力建设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履行对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

(四)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二条(其他主体法律责任)

水灾害防御篇(7)

关键词:

双阳区;气象灾害防御

1防御工程现状

1.1城区防洪工程现状城市防洪工程东起拦河闸下1700m,南至黑顶子河南桥上游700m、杏树河西桥上游1000m、石溪河郭家桥上游200m,西到双阳河与黑顶子河汇合口,北到长双公路小河沿子村山脚下。城区防洪排水总面积12.3km2,现有双阳河、石溪河、杏树河、黑顶子河堤防总长15.6km,各段堤防为不同时期修建,标准达到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完成情况:石溪河改造2.85km,主要为河道清淤、筑堤、护岸、橡胶坝等;杏树河治理2.5km,主要为河道清淤、筑堤、护岸;双阳河综合治理(卧龙湖项目),主要为河道清淤、筑堤、护岸、橡胶坝等;双阳河(含黑顶子河)治理2.57km,主要为河道清淤、筑堤、护岸、梨树园子拦河闸改建工程;排涝站改造工程,一、二号排涝站改建。

1.2重点防洪工程防御现状重点防洪工程主要有双阳河水系上的双阳湖水库和黑顶子水库,2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为9130万m3,为双阳河灌区的蓄、排主体水源区,抗洪防御能力为百年一遇,另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39座,也有一定的蓄、排调节能力,总蓄水量达到3700万m3。小一型水库防御能力为50a一遇,小二型水库防御能力为20~30a一遇。

2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近年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在财力方面逐步给予投入,同时得到了长春市气象局的技术帮助,减灾技术手段逐年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已具备一定规模。

2.1技术能力可实施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作业;有对大型厂矿、高层建筑等防雷工程的设计整改、施工、检测验收的资质和能力。

2.2设备人员情况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车一台,流动作业车载火箭一套,固定防雹作业站4处;区域自动气象站13个,可实时全天候查询各乡镇(街)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变化情况;2011年各乡镇(街)建立了8个气象工作站,配有信息传递微机网络设备和LED电子预警显示终端;组建了150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在密集村屯安装了大喇叭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12121”天气预报自动声讯答询系统已完成改造升级。

2.3管理方式成立双阳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明确气象工作分管领导,落实责任制,切实履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职能。在各乡镇(街)建立气象工作站,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督察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和队伍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依托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业务平台,预警信息。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平台,增强预警信息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提高传播时效,逐步实现预警信息入户、防灾提示到人,实现了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

3存在的问题

预警信息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信息尚未做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的渠道和覆盖面还要继续扩大,没有实现传播入户,防灾到人。对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还需加强非工程减灾的能力和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建筑活动对防灾减灾工程或防灾体系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发挥全效,大部分塘坝、河流、排涝泵站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重大洪涝的能力较为薄弱。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社会减灾意识不强,防灾减灾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健全;气象与环境、环卫、公安、林业、卫生、旅游、电力、交通等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加强;重点领域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工作机制需要完善。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欠缺,自觉主动防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灾害防御法规、标准滞后。

水灾害防御篇(8)

国外高校灾害防御机制有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研究,高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一种防御文化和应对素养,心理干预成为灾害防御的重要课题。日本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浓厚的灾害防御氛围、注重精神救助及科学的课程设置(社会研究、道德教育及特殊活动)。美国建立灾害防御体系、重视信息库建设和针对性培训,美国怀特最早对灾害适应进行系统研究,卡波尔森等人证实风险沟通可以强化或削弱人们的灾害感知研究。海耶斯等人开始探讨风险感知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影响。

国内灾害防御起源于安全教育,但从19世纪50-80年代研究甚少且未挖掘根源,90年代中小学安全教育得到重视。一是谢晓菲等人从灾害心理学方面探讨风险认知问题;二是李景宜等人从灾害学角度构建感知灾害能力的测评指标体系。“非典”促使大学生灾害教育得到重视,只限于气象、生物、洪涝、心理方面的知识,但高校灾害防御机制研究很少。

1.河北高校大学生灾害防御现状

危机系指组织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对组织生存具有严重损害性的情境或事件;校园危机系指凡发生在校园内或发生在学校外却与校园成员有关,突然发生或将要发生,对学校成员造成不安、压力,威胁学校正常运作,可能给学校全体或个人带来危害的事件,包括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管教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的流行疫情、政治、社会危机等。

此次调查在河北省地理位置(北部、南部、东部、西部),学历层次(本科、专科),学校层次(省重点、普通二本、三本),主管机构(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等各种类型的高校展开;且考虑到性别差异、年级差别、生源区别、经济差距、人数规模、城市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以期望得到更加科学、准确、价值的信息。总共发放350份调查问卷,回收314份。

(1)本次调查人群结构合理。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北部、二本、中央部委、小城市、人口少、经济欠发达、男女人数持平等考虑因素的代表,河北师范大学作为西部、一本、省属、省会城市、人口多、经济发达、男多女少等考虑因素的代表,燕山大学作为东部、一本、省属、中型城市、人口中等、经济发达、男女人数持平等考虑因素的代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部、专科、省属、中型城市、人口中等、经济落后、男女持平等考虑因素的代表。

(2)灾害防御宣传效果差。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有一半左右的同学认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在大学校园里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仅有4%的同学认为执行得很好。

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现如今河北地区大学校园里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但近几年来有所好转,同时同学们对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性地客观地看待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3)防灾减灾法规关注程度低。调查中发现,高达58%的同学表示从来不关注防灾减灾法规,只有2%的同学表示经常关注。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防灾减灾法规被大学生关注的程度不容乐观,进而可能造成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同时还发现,高年级学生对防灾减灾法规的关注程度要高一些,很有可能由于各年级知识储备的多少和学生阅历的差异而导致。

2.大学生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灾害防御水平总体较低,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层次较浅,现行的灾害防御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高校大学生肩负着防灾减灾责任与学生灾害防御能力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体来讲,灾害防御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缺席,陷入“无意识”状态。在实践中,整体上,高校未形成重视灾害防御机制的氛围,未形成灾害防御的立体化网络;对气象、安全、消防、心理、学习、交往等研究较多,对高校灾害防御研究较,专著文献非常少,资源严重不足。防御方式上,应急、阶段性灾害防御为主,死亡、心理灾害防御较少;对灾害防御的内容、过程、目标与策略未形成针对性强的实施体系;河北省大学生灾害防御评价和心理救助尚未形成。研究方向上对灾害防御前瞻及总体性研究少,缺乏灾害防御机制总体性构架,缺乏深层次原因、实践模式和发展历程研究。

(1)对灾害防御心理的平衡把握薄弱。高校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危机,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后果亦有所不同。有些能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有些渡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有些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自伤自毁;还有一些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学校不重视教师良好师德的培养,忽略了协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因教师课堂管理不当,如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体罚殴打学生等,导致学生离校出走、自杀,或报复性打人杀人事件也有发生。当前因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学生学习繁重,或因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善人际交往,不懂如何正常的与他人相处等引起的心理疾患呈上升趋势。而心理失衡达到一定程度,则往往导致意想不到的事故发生。

(2)对灾害防御行为的形式开展不足。在访谈中,大学生表达了强烈的亲赴灾区救灾的意愿,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育资源,或是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没有有效地利用课堂之外的广阔讲台,没有把课外教育深深融入到社会灾难频发的现实中去,对灾难教育的宣传力度、投入力度不够大,致使课外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与学生需求相分离。开展灾难教育的课外教育内容、方法亟待创新。

3.大学生灾害防御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灾害防御机制的构建,着眼于网吧、交通、租房、兼职、餐饮、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的建设,宿舍、食堂、教室、体育场、实验室、图书馆、自然灾害等内部环境的建设及学生心理、学业、交往、恋爱等自我发展和约束机制的构建。

围绕灾害防御制度、认知、心理、意识及行为等方面,从政策、法律、现实、技术、应用等层面人手,应用灾害防御转移、反向、升华、抵留、补偿及潜移等机制,建立大学生灾害防御认知评价体系,健全灾害防御制度,明确灾害防御主体,巩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灾害教育体系。

(1)积累知识模块,进行高效灾害防御知识设置机制构建。灾害防御知识是首要内容,包括灾害产生等科学性知识、防御政策等人文知识、求助等救助知识、精神等精神资源。通过灾害防御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灾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防御的措施与应具备的心理条件。网吧不安全因素包括熬夜、火灾等方面,交通不安全因素包括行人逆行、机动车违法和危险时段及路段的问题,租房不安全因素包括人员复杂、财产损失和人身危险等问题,兼职不安全因素包括皮包公司、欠薪、人身安全等方面,餐饮、食堂不安全因素包括偏食和食物卫生等问题,宿舍不安全因素包括盗窃、防火等问题,图书馆、教室不安全因素包括盗窃、踩踏等问题,体育场不安全因素包括打架、运动损伤等问题,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包括用电、盗窃等问题,学业不安全因素包括有用性质疑、动力不足、目标迷茫、自卑、压力大等问题,交往、恋爱不安全因素包括动机不纯、方式不当、定位不准等问题,还有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2)强化心理塑造,进行灾害防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灾害防御心理是核心内容,侧重日常心理健康和突发心理干预,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的技巧,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在灾害发生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心理处理能力,对保障自身、他人及学校的安全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熟悉并身体力行的实践所经历的灾害,积累丰富实战经验,比如正确分析、看待和解决人际交往、恋爱、学习、兼职、宿舍、校内外公共区域及自然灾害等问题,养成辩证的心态和健康的应对心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灵活的处置能力、较强伤痛复原能力、强大的心理重构能力;同时能够通过咨询、治疗等方式,转移、升华、抵留、补偿等手段,达到保持心理健康和心理重构的作用。

(3)引起意识提升,进行灾害防御意识塑造体系机制构建。灾害防御意识是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忧患意识,着重推动认知、情感、态度和三观,着重树立应灾观念。灾害防御意识的提升是做好预防的重要素质和先决条件,日常生活、学习中做好灾害防御演练,熟悉校园常见灾害问题,掌握预防和应对灾害的手段和措施,养成良好的忧患意识;构建科学、全面的灾害认知体系,通过形成概念、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灾害常识、灾害专业知识;灾害防御情感作为态度中的一部分,包含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部分,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对灾害防御过程中的人、事、物及己的不同感情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防御三观,对灾害防御和人与防御灾害的关系有正确的把握和科学的判断,对灾害防御的意义有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认知,对灾害防御的价值有量化依据和衡量标准,树立积极的应灾观念。

(4)推动行为实践,进行灾害防御行为保障体系机制构建。灾害防御行为是关键内容,从模仿及演练等着手,做好灾害防御预防;从逃生、自救、互救等着手,做好灾害防御的应对;从处理好应急和长远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着手,处理好灾害防御的重建。模仿盗窃、抢劫、火灾等场景,熟悉灾害发生时的现状和场景;积极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灾害防御演练,力图掌握知识、熟悉流程、摸索防御路径、实施灾后重建等灾害预防行为。从掌握逃生通道、方法、技巧,具备灾害自救、灾害互救意识、能力、方法等几个方面做好灾害防御应对。用全局的观念、系统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构建好灾后重建。

水灾害防御篇(9)

一、加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雷电、雪灾、大雾、高温等灾害发生频繁,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各地、各部门务必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防御气象灾害思想,把防范应对气象灾害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以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加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业务系统和应急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制,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将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建设好国家布局的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全面推进我省布点到乡(镇)一级的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和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并根据防御地质灾害、山洪、交通事故及城市洪涝的需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江河沿岸、高速公路沿线、大中城市等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滇中粮、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多发地区建设一批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新建或更新大理、保山、西双版纳、楚雄、临沧、曲靖等州(市)的数字化天气雷达;构建全省雷电、土壤湿度、酸雨、臭氧、大气成分等专业观测网,逐步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重要江河流域、重点工程建设、森林、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建立和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省—地、地—县可视化天气会商系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会商分析;提高对各类气象观测资料定量化应用能力,建设能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适时连续监测、动态诊断分析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干旱、暴雨、低温冷害等灾害性或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预报,单点性强降水、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建设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业务系统,提高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三)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与传播。依托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加快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相配套的省级子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使其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简明防灾避灾办法播发的重要渠道。气象部门要提高气象影视节目制作水平,丰富气象影视信息内容,积极开通气象手机短信、卫星广播与接收预警信息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等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功能。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充分利用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场所设立的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快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进一步畅通广大农村、边远山区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定期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对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增加河流流量、库塘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切实加快建设低纬高原地区(滇中、滇西)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科学试验基地和人工增雨防雹开放实验室,加强人工增雨防雹技术研究,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技水平和作业效果;进一步完善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发挥人工防雹系统的作用,减轻冰雹对各类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积极开展抗旱、森林灭火、环境污染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商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逐步在乡村设立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和灾情,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四)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及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防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做好灾前保险防范、灾后及时赔付救助工作。

四、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组织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组织下,会同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抓紧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等发展规划时,应当统筹考虑防御气象灾害的需求。

(二)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办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大中型水库、学校、医院、敬老院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病险水库、堤防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用于防灾抗灾的工程设施有效发挥作用。

(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气象部门要切实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雷电监测预警信息。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防御雷电灾害的工程性措施,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依法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落实好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最大程度地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五)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以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五、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加强适合****省情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集合预报技术及灾害监测评估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省科技厅和有关部门要把气象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列入科技计划,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建设。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规章,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制化。气象部门要根据全省气象灾害特点,研究制定各类气象灾害防御的地方标准,规范气象灾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等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统筹安排,保障投入。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水灾害防御篇(10)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水灾害防御篇(11)

一、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快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完善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大雾、交通、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可提高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二)加强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和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建成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形成县、镇二级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预报体系。

(三)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广播、电视、报纸、通讯等社会公共媒体要安排专门时段、版面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气象部门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气象部门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二是加强农村应急预警信息传播,各镇(街)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广播系统(大喇叭等)建立镇和村级信息系统,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三是建立社区、交通、教育等敏感行业(单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车站、学校、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主管部门要建立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渠道,及时向公众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四是建立完善相关部门间的信息通报制度。

二、增强应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干旱、冰雹、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预案演练。

(二)积极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工作。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是对镇(街)、单位、企业等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应对能力,从而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镇(街)及重点防御单位应当申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市政府每年对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情况进行通报,并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突出成效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一是完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开展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交付施工。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竣工后,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条)。二是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完善农民建房防雷技术规范,开展雷击区域防雷工程示范工作。

(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灾减灾、缓解高温少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体系建设,加大作业点基础设施规范化标准建设的投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安全水平。

三、建立健全防御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一是各镇(街)及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和信息服务站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收集上报灾情,并立即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二是加强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人工增雨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