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乡供水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6 10:33:16

城乡供水管理

篇(1)

引言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在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得到优化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是提高和完善城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不断进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陕西省水资源情况概述

1.1 水资源方面存在的缺陷

依据国家对水资源利用的标准划分陕西省属于极度缺水区域,同时陕西又是一个大省,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极低。而且在陕西省的水资源情况方面又存在缺陷:(1)可用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特别低;(2)在时间分布方面变化比较大,年内的降雨量并不均匀,大约有70%以上的降雨出现在夏季的7-9月份,春季和秋季降雨量不足50%,冬季最少降水量大约只在2%-3%。夏季若降雨量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若没有降雨时则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情况;秋季时若有持续的连绵大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溃涝灾害;冬季和春季很少出现降雨,干旱现象频频出现。整年的降水量参差不齐,悬殊过大。因此出现各个地域持续干旱、洪涝或者旱涝持续交替的现象的主要因素;(3)陕西省榆林市的水资源主要以黄河水系供应,水流域面积超过了100km2,水资源的总量大约为40.84亿平方米,其中自产的水资源为30%以上,占据总水量的80%左右。但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写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地下水资源开采过于严重,关中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已达到了90%以上,有部分地区严重超采水资源,造成了当地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严重的出现地沉的现象。

1.2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作用

城镇中人口比较集中,用水量也相对比较多,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用水程度的提高等都是影响城镇居民用水量增加的因素。城镇居民的用水量多少以及用水的规律严重影响到供水方式的形成。建立有效的供水措施和方式有助于对水资源管理的加强,进行优化配置,进而达到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集中供水为农村使用自来水造就了有力的条件,结束了以前家家户户担水、挑水用的情况,村民不用再喝不卫生也不安全的水资源。自从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措施,使村与村、乡与乡有了连接,没有了界线,互相合作广泛的吸收资金,想方设法进行水资源的开采并进行有效管理,水量充足,供水得到了保障,方便了人们用水,水费的收取到位率明显有了提高。

2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的路径

2.1 以合适的路径进行创新

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省市在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方面开创了新路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引以为鉴。比如:位于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的宁波市,为了使水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使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推出了“五水共治”工程。其中“五水”包括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共水、抓节水,将这五水进行一手抓,可以说是一石多鸟的措施,不但使投资得到了扩大还使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优化。榆林市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中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妨借鉴相关措施。

2.2 各区域进行供水系统联网管理与经营管理一体化的构建

联网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机:对供水管线和污水收集管线的辐射。供水管线主要指在经济技术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城市的公共供水工程逐步向周边的县、城乡、村进行辐射,县域的公共供水工程向周边的乡、村进行管线的辐射,乡镇的公共供水工程可以向周边村进行管线的辐射,以达到提高公共供水覆盖率的目的。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的管线要随着供水管道的延伸而延伸。进而对经济技术进行比较,对污水进行集中的回收以及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一体化作用,进而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物质基础的奠定得到实现。

从经营方面来说,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组织保障,可以通过供水协会进行省、市、县以及乡的相应组织来完成。供水协会可以是省、市、县或者乡村供水协会,供水协会可以以股份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但是大部分股份需要由地方政府掌握。协会的运行依靠收取的水费维持,保持协会的收支平衡,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小的供水协会慢慢加入到较大的供水协会中进行统一管理,不但可以保证水量和水质,还对乡村供水协会中不可预期的种种风险进行化解。为实现城乡的供水一体化进行了风险的化解和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2.3 对水量和水质进行一体化管理

可以说,水资源的量和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出现人为的将水量和水质进行分割那必然会造成水资源体制性的缺水现象出现。目前,我国在对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着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质的规划需要尽快统一。水污染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的环保部门进行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赋予了职能,赋予了对各个流域和子区域的水质进行设定标准的权利,依据此法规对水环境的功能区进行划分。同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规范方面也赋予了国家水利部门相关的规划职能,比如,对水功能区域的划分、水资源保护区域的设置、对水质监测的加强以及对水域容纳污水总量控制的实施和就排污总量的限制向环保部门提出意见的权利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套并行的对水质监管的功能区和两套规划。而目前我国的法律在这两者之间协调和衔接的方式和方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最终造成了水质规划的统一性无法实现。

(2)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需要得到落实。我国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对于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或流域的管理机构就水域的容纳污水的能力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的要求以及水体自净的能力进行核定并向环保部门进行该水域排污总量限制意见的提出。但是法律法规中所提到的水域的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导致《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纳污能力以及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并不能得到切实的执行,最终导致水资源的保护措施无法得打落实。

对于上面所说的关于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在对水量与水质管理进行一体化方面问题的解决,我国采取措施对当下部门间的职能交叉或者授权冲突等问题进行切实的解决,比如:实行对普通法律的调整、流域特别法的创设、单项行政法规的制定、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的文件等措施。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水量水质依法进行法律地位的确立,以达到水量和水质管理的一体化早日得到实现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我国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不断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对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的推行,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还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对水量与水质管理一体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而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现、体制的解决以及饮水安全的确保得到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一年以来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不断加强,在各个方面都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及来凉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十九届中央纪委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自己党性修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坚定政治立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办事,认真学习新《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纪法规,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十项规定、市委市政府八项规定、县委县政府九项规定,自觉接受组织、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带头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做到了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违法乱纪。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把以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四德”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律意识,锤炼党性修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及县委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深化作风建设。认真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领导责任、管理责任、教育责任的落实。严格要求各部门抓牢抓实党建工作,定期参加分管部门及联系乡镇“党建月会”及“支部活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讲“党课”,进一步提高各党支部和党员对党组织的认识,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2018年分管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一是加快城乡规划建设。编制《德昌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德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省厅审查,启动麻栗镇总规修编工作,螺髻山风景名胜区鹿厂沟景区规划已经省住建厅批复实施。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程,将德州镇10个棚户区(城中村)1407户改造项目纳入德昌县2018—2019年棚改目标任务,并列入全省棚改计划。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推进。完成凤凰阁主体工程建设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方案,并开始外装工作;启动14条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包括供、排水及人行道,不含强、弱电及燃气管道),来佛寺片区3条道路前期场平工作;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二次招标工作;完成乡村居民聚集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选址规划和评审工作。

三是协调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健康发展。县境内注册建筑施工企业19家,其中二级5家,三级14家,培育三级升二级8家,二级升一级2家。全县在建楼盘4个,合计住房3109套,完成建筑业产值2.65亿元;成建制输出建筑劳务1130人,州外建筑劳务收入490万元。

四是坚持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和租赁补贴发放“全过程公开,全社会公示”制度,保证分配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开工土坯危旧房改造项目4073户。

五是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等工作。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城区开展以“七乱”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和执法工作,全面落实“包街制”,加大投入,增强环卫设施承载能力,新增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环卫设施,完善乡镇垃圾收转体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持续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启动全县“彩钢棚”违建专项拆除行动。

(二)规范国土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狠抓地灾管理,全县通过16个地灾项目及1个排险项目验收,完成300户地灾搬迁安置及预警牌安装工作。

二是严守耕地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1.34万公顷,高标准农田1.7万亩;入库土地整理项目3个,预计新增耕地2685亩;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5个,预计获取土地周转指标3000余亩。

三是加大土地征收及供应力度,第二轮征地拆迁征收土地1650亩,第一、二共计征收土地2510亩,涉及拆迁1109户,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21.15万平方米。成昆复线建设交付红线内用地1854.49亩,临时用地1198.4亩,拆迁房屋332户。完成城区内、外挂牌拍卖及划拨转出让土地,共计397宗,面积817.04亩,土地收益64670万元。

四是强化矿政管理,完成全县23宗采矿权、8宗探矿权统计上报,注销采矿权2宗。生产稀土8500吨(折合5780吨REO),确定2处地热勘查位置,申报老碾乡、王所乡石墨矿基金项目。

五是加强国土执法监察,全年查处案件15宗,立案12宗,共退还土地119.33亩,没收建(构)筑物2.2055万㎡,没收非法采出萤石矿1357.8吨,收缴罚款245.3278万元;非立案查处整改到位3宗,自行拆除全部违建(构)筑物共223.72㎡。

(三)协调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路产路权清理、超载超限治理等行动,提升道路抢险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有序引导农村客运发展。完成全县通村小组道路地图信息采集里程2348.14公里。

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省道219线德昌段改建工程、G108线50公里示范路建设全面完工;开工建设德南路、德雅路后半段及3个乡镇客运养护站及旅游厕所。启动建设螺髻山旅游公路、哨房梁子垭口至铁炉镇烤烟产业路、黑龙潭至大山旅游公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县级公路养护和应急保通中心、香城大道下穿成昆铁路道路改扩建、汪家大桥维修加固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抓好施工质量和交通安全工作,强化交通运输安全整治和水上安全监管。持续深入推进交通行业政风行风“五大行动”,大力开展交通执行形象提升行动、农村公路惠民行动和政务窗口提质行动。

(四)供排水、邮政、通信等工作稳步推进。

供排水、邮政、通信等工作方面按年初的工作计划安排及责任书要求,狠抓落实,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完成县城重点区域地块强弱电杆线迁改4趟,完成迁改方案3趟。

三、从严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篇(3)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版权所有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篇(4)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篇(6)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ern Zhejiang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current model as an example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rom three angles of water resources, technology, system and market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and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each question as well as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words: urban water supply;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浙北地区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浙北地区供水模式

统筹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目前在浙北地区得到应用的,主要有3种模式。

(1)直接接收管理模式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接管原乡镇水厂,乡镇水厂的人、财、物,债均由接管企业承担。接管后该地区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均由接管企业承担,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如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些乡镇水厂就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接管原斗门、马山、皋埠等乡镇水厂,通过改造后成为集团下属的分支机构,使当地居民迅速享受到与市区一样的供水水质和服务。

(2)兼并模式

原乡镇水厂关闭,将评估后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供水企业,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从事该地区的供水运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上虞市的一些乡镇就采用这一模式。

(3)零售制供水模式

原乡镇水厂停止制水,由国有供水企业按统一价格将优质水批发给乡镇水厂,由各镇水厂再向用户销售。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容易被各乡镇接受,但不利于乡镇供水服务水平的提高。绍兴县采用这种供水模式。

1.2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接近或跌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浙江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匹配,省内主要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污染较严重。

1.3城乡统筹供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采用统筹供水模式,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得到的服务依然有所差别。对于城市用户而言,水质水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对于乡镇用户而言,由于供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爆管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压力普遍偏低,难以保证乡镇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夏季部分用水高峰部分用户甚至无水可用,用户自备深井水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因管道长度大,余氯等指标不能得到满足,二次污染时有发生,水质难以达标。

1.4供水公司体制运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虽经多次改革,但是供水单位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原有架构。涉水行政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且各部门各有优势,又都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城市自来水供应由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由卫生部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涉及水务投资的归发改委部门负责审批;涉及财政投资由财政部门管理。以上6个部门都按各自的法定职责在行使各自的职能,但是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全县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服务,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水务运作体制问题

目前浙北的城乡统筹供水建设仍在进行当中,尚未实现统筹供水的地区,自来水供应运作体制状况是城乡分割、县镇脱节的。

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县、镇、村三方面资产特别是供水管网的整合和铺设,涉及主干管网的铺设及二级管网改造、新建。因此,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县镇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解决自来水供应主干管网铺设、二级管网改造投资资金的分担,以及将来如何通过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回收投资、平衡各方利益,是改革水务运作体制的主要任务。

2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

2.1改革管理体制

将涉及水环境的有关部门行业职责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水务部门,变多龙管水为一龙主水,对水资源的生产、供应、调配、污水排放、污水监控、污水处理实行一条龙全面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度水资源。

2.2源头治水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和保护沼泽湿地,对沟岸、湿地严禁垦荒,扩大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面积,杜绝围垦湖泊洼地,还之以湖(沼泽湿地),构建人工湿地增加土地“肺肾”功能,进而扩大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比重。

3.统筹供水技术问题应对策略

3.1水质保证技术

氯化消毒是维持管网水质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消毒副产物和供水末端嗅味物质重要来源。通过余氯衰减模型试验与参数率定,确定城乡统筹管网中余氯的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综合优化水厂加氯和管网二次加氯,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适合小流量大区域供水系统的二次加氯消毒装置,包括水厂和各增压泵站加氯量和加氯点设置综合优化技术,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水质。

根据城乡统筹供水模式下的水质特点和管网特点,开展适合城乡统筹区域输配水系统的整体化、可视化、可控化的管道清(冲)洗设备和工艺研究;分析不同管材、管径下管壁结垢特点及管垢组成;提出合理的下游管网管道清洗方案。

3.2优化调度、漏损控制技术

通过布设在线压力表和在线流量计,实时获取管网流量和压力的数据,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泵站调度优化方案,在满足用户服务水头的前提下,将各个节点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根据城乡统筹管网用水时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研究适合城乡统筹供水特点的分区计量方法;通过夜间流量分析及漏损检测进行漏点定位和二次供水系统漏损分析技术;城乡统筹供水实施前后压力提升对城乡供水漏损率的影响以及基于优化压力调控的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建立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在线漏失监测、爆管预测评价系统

4供水公司体制改革与运作策略

4.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机制,是今后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权宜之计,目前只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等国家和省市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再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改革县级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最终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的推进,逐步把城市理的理念向农村渗透,改变供水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并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运行。

4.2改革水务运作体制

根据管办分离、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现有国有资产,组建直属于县政府的县国有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其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运作县级水务类国有资产,承担对全县水务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任务,具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同时,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实行合同管理,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入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朱玫瑛.关于浙北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H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 20(4)

[2] 贾国宁,黄平.广州市番禺区供水一体化整合模式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8)

[3] 阮仁良,朱慧峰.关于上海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研究[J]. 净水技术. 2010, 29(2)

[4] 李非忠.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J].山西水利.2008, 20(4)

篇(8)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精神指导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缓解城乡供水紧张状况,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水法》有关规定,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全市开始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现已完成了全市五县(区)组建水务局的改革任务,以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水务统一管理职能,在统一调配地表与地下、城市与农村、区内与区外水资源,统一编制涉水规划,提高城乡防洪安全与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已初步实现了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我市水务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二)在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方面。进行水务改革后,全市五县(区)水务局根据职能的调整,逐步接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城乡供水公司或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了乡镇供水公司或乡镇供水股份公司。供水公司组建后,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加供水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水质,降低供水成本,摸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全市日供水能力已由1978年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近18万立方米。(隆阳7.4万m3、施甸1.5万m3、腾冲4.5万m3、龙陵1.6万m3、昌宁3万m3)。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资产,激活运转机制,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城和集镇的供水能力,从规模上做大做强,实行“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制,使供水企业良性发展。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隆阳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云南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隆阳区第三自来水厂。龙陵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昌宁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昌宁县珠街、耈街、更戛、湾甸、大田坝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昌宁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腾冲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腾冲县漂泊河位于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腾冲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腾冲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腾冲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腾冲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腾冲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龙陵县龙山东河、昌宁县右甸河、隆阳区城南、城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腾冲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腾冲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腾冲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篇(9)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由政府管理,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卫生以及园林绿化等。北京市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不仅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等方面,也反映在城乡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差距极大。除中心城区外,北京广大乡村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南地区、重点镇、新城等)市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居)民在饮用水、供热服务、燃气服务、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乡村地区公用事业基础差,承载和保障能力非常薄弱,严重地制约了首都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1.差距之一:公用事业投资城乡差距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明显不足

城乡公用事业投资差距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明显不足,这是长期以来“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由于城市财政与乡村财政的分离,用于城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城市中心区为主,而农村地区投资严重不足(参见表1)。

从表1可见,北京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偏重于城镇,占比高达91%以上;而对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不超过9%,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十倍以上的差距。

2.差距之二: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地区的集中供水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集中供热面积、洁静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人均拥有绿地面积、公路里程等主要指标大幅度低于城市中心区。二是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的现代化、配套化、系统集成率以及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中现代科技的运用范围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存在巨大的落差。三是农村地区对市政设施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方式粗放,难以发挥市政设施的综合效益。

3.差距之三: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的承载和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差距巨大

城乡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的承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乡村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少而简陋,设施现代化程度低,服务能力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扩大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利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实现。

二、城乡不同区域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水平概况

1.新城:市政公用事业尚处于打基础阶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11个新城,其中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亦庄新城为重点新城。2009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规划。提出要按照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投入建设一批水、电、气、热、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并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目前,新城公用事业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确立的步骤是“五年打基础、十年成系统、十五年见水平”,目前尚处于打基础阶段,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城南地区:市政公用事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

城南地区包括原崇文、宣武和大兴、丰台和房山等区。2009年9月,市政府制定了《2010-2012年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在城南地区将有步骤、分时序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配置一批重大项目,集成一批资金政策,着力打基础、调结构、上水平,为城市南部地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并力争使城市南部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面貌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城南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主要表现是基础差、结构不合理、水平低等方面。

3.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公用设施设计标准低、重复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地区是随着城市中心区向外扩张,在城市建成周边形成的一个城乡地域交叉、农民居民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的过渡区域,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界限的动态性、不稳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目前,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大致包括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丰台部分区域以及昌平、大兴、门头沟、顺义、通州等部分地区。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面积约753平方公里,有行政村约227个,自然村落约450处,涉及户籍人口约62万人,流动人口约280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情况复杂,基础条件差;城市快速扩张发展导致市政规划变化快;一些市政设施原设计能力低很快暴露出来,更新换代快导致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4.重点镇:市政公用设施老化严重

北京已经确定将10个郊区县的42个镇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发展的镇 (参见表2)。目前,半数以上的重点镇镇区主干路已建成或改造,垃圾密闭化收集运转系统初步建成,重点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覆盖。2009年,市政府投资重点镇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34亿元。但重点镇公用事业建设欠帐多、基础条件差,供水、供电、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天然气配套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严重滞后。既有的公用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不堪重负。

三、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分类比较

分析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各类别,可以观察到城乡各类公用事业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乡村地区公用事业发展极不平衡,这与政府对各类公用事业的投资政策和投资水平相关联(见表3)。从政府对城乡公用事业分类投资看,总体上对城乡公用事业投资总额在增长,对城镇的投资高于农村地区投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乡村地区不同公用事业类投资和建设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乡村地区公用事业投资偏重于公路、供水、供热、园林绿化等方面,对供气服务、市政工程管理、电信、邮政等项目的投资不足且处于连年下降状态。二是重建设、轻管理和维护的现象比较严重,乡村地区许多公用设施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三是重物质形态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环境秩序、公共卫生、污水处理等提升生活品质的“软”件建设。四是与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用事业设施的综合效益发挥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的实现。

1.供水服务

北京市自来水供水管线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快速延伸,市区配水管线从2001年的5270余公里,发展到现在的6600余公里,平均每年以260余公里的速度发展。但市自来水集团公司供水范围目前仅限于五环和六环路以内的城区。远郊区(县)城镇由当地自来水厂或自备井供水;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备井水,甚至还有一部分饮用自然水。总体而言,城市中心区集中供水基本解决,但远郊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自来水供应范围非常有限。如,房山区共有16座自来水厂,良乡城区和城关地区由市政供水,其它乡镇由本地水厂供水,乡镇自来水厂供水范围一般只有80%左右,最低的只能覆盖20%的区域范围。延庆县城区自来水厂只有1座,采用市政供水方式,供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日,供应覆盖范围11平方公里,只覆盖延庆镇331户居民。

从表4可见,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广大农村地区,使用净化处理过的饮用水农村住户只占52.73%、70.98%和56.8%,使用井水住户比例相当高,村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2.燃气服务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燃气发展的中心在市区,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在城市中心区管网建设上,对郊区的燃气发展投资严重不足。在郊区不但燃气管道密度低、覆盖用户少,而且至今还有密云、怀柔、延庆、平谷、门头沟等区县没有用上市区管网供应的管道天然气,延庆和密云两县目前靠每天汽车运输解决气源问题。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向的新城和中心城镇发展,其对天然气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气源和现状输配管网均不能满足这种迅速增长的需要。

更严重的是,远郊区县燃气事业基础差、底子薄,气源结构复杂(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秸秆气等),供气方式多样(市政供气、社会供气、自供等),再加上居(农)民居住分散,客观上也给燃气一体化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现代燃气产业具有高度的自然垄断性和网络依赖性,管道是燃气输送的唯一途径和最佳途径,纵向一体化的垂直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供应效率和使用的安全性。这种情况客观上也制约了乡村地区燃气事业的发展。

从表5可见,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农村,使用天然气和煤气用户不足50%。在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的住户仍高达42.8%和8.44%。

3.供热服务

北京市城市中心区基本实现了大市政集中统一供热,市政热力管网基本覆盖城市中心区域,城市中心区集中供热和燃气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分别达到21.7%和41.3%,燃煤供热比例下降到37%。但是,郊区(县)供热呈现“散、小、乱”的格局,供热类型复杂多样(有燃煤、燃油、燃气、用电、农民土暖气等多种供热方式),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市区两级政府投资、企业自筹资金等),管理体制多样(有国有企业管理、企业自管、社会单位管理等),供暖费收缴困难等等。据统计,截止2007-2008年采暖季,全市供热总面积5.76亿平方米。其中,城区供热面积4.33亿平方米,远郊区供热面积1.43平方米 。远郊区供热主要以燃煤锅炉房为主,对生态环境形成较大的压力。如,房山区共有锅炉房201座,其中燃煤198座,燃气只有3座。门头区供热共有锅炉房79座,其中燃煤锅炉房75座,燃油锅炉房2座,电锅炉房2座。在通州区供热总面积中,燃煤锅炉房供热为1823万平米,占68%;燃气供热面积为856万平米,占31%;用电面积为12.8万平米,占0.4%。

4.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目前,北京市郊区(县)城镇地区及部分镇,一般由区环卫服务中心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农村地区,一般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办法。农村地区现有垃圾填埋场1000多个。但垃圾处理技术单一,大多采取就近简单填埋方式,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率偏低(如,密云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8%,房山为73%,延庆为84%,大兴为90%,顺义为91% );资源再利用率低;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率低;垃圾处理不到位、垃圾分类处于空白状态;垃圾填埋场紧张等问题较为严重。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少且处理能力落后,污水处理率较低,违规排放较为严重,再生水利用率低。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就对外排放,严重污染环境;一些地区雨污管网未彻底分流,雨水对污水厂运行有一定的冲击,影响处理效果,需要完善污水、雨水管网;还有一些污处理厂由于缺乏运营资金,运营时间少;一些污水处理厂原设计标准过低,不能满足污水处理日益增长的要求。从表6可见,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和完成改厕的村镇最多只三分之一。这使得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

表6 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村镇(单位:%)

北京市 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有垃圾处理站的镇 46.81 85.71 52.11 36.51

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村镇 29.79 57.14 25.35 31.75

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 89.17 99.04 91.91 82.87

有沼气池的村 3.56 0 2.86 5.39

完成改厕的村 35.18 70.06 28.6 37.64

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

5.交通设施

目前,北京“村村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道路等级低、数量少、联络线少、公路交通设施维护管理困难、人为破坏严重、维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市政道路工程是线性工程,涉及区县、乡镇、村较多,多方建设、多头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受到人员及设备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未能实现远程监控管理,道路照明设施人为破坏较严重,照明设施管理水平较落后。从表7可见,进村公路等级不高,以柏油路面为主。

表7 有交通设施的村比重(单位:%)

北京市 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通公路的村 100 100 100 100

通公路的自然村 100 100 100 100

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 83.61 87.5 88.61 76.39

按进村公路路面类型划分 水泥路面 30.9 17.51 25.44 42.13

柏油路面 68.64 81.85 74.42 56.97

砂石路面 0 0 0 0

砖、石板路面 0.45 0.64 0.14 0.90

按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划分 水泥路面 59.45 39.81 51.84 75.28

柏油路面 33.10 56.05 42.71 13.53

砂石路面 3.71 0 3.23 5.25

砖、石板路面 1.92 1.59 0.86 3.59

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 87.53 94.59 89.37 83.22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整理

6.环境卫生

北京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公厕少、建筑质量差、卫生标准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表8可见,北京市农村地区使用冲水式厕所的住户有35.3万户,占24.58%;使用旱厕的住户有75.09万户,占52.28%;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住户有33.23万户,占23.14%。

表8环境卫生处理设施(单位:%)

北京市 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有沼气池的村 3.56 0.00 2.86 5.39

完成改厕的村 35.18 70.06 28.6 37.64

水冲式厕所 24.58 21.53 24.43 28.01

旱厕 52.28 29.03 64.26 52.49

简易厕所或无厕所 23.14 49.44 11.31 19.5

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

四、制度缺陷、机制失效、结构失调是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城乡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1.制度缺陷:城乡差别化的市政公用事业供给体制

北京与我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长期以来实行二元化发展模式,即实行以工补农、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因而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城乡差异化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供给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城镇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由政府生产和供给,城镇居民支付较低的费用享受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而在农村,公用事业产品主要由农村基层来负责生产和提供,由于财力不够,导致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在农村供给严重不足,这是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趋势,村级组织难以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缓慢、投资收益率低等,也导致农村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落后。

2.机制失效:自上而下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北京也与全国一样,农村地区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往往来自于外部即上级行政部门,并由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下达,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乡村内部没有建立起让农民充分表达对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的合理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满足农民对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的制度安排。在农村,生产和供给什么样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往往取决于上级行政机关的愿意和决策。

3.结构失衡:农村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供需结构失调

由于不当的政绩观和利益驱动,往往导致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1)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短期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等等,而不愿意投资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但具有长远效益的公用事业项目,如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2)热衷于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项目,如修路、建电站等,而不愿意投资于环境卫生、信息化建设等“软”项目建设;(3)热衷于新增项目、新建工程,而不愿意投资维修存量市政公用事业设施,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五、结论

解决北京城乡公用事业发展失衡,根本的办法就是统筹城乡公用事业发展,实现市政公用事业城乡一体化。即在坚持城乡均衡的基础上,根据乡村经济和产业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建立满足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与城市中心区大体相当的现代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在北京市行政范围内,努力消除城乡公用事业不平衡状况,基本实现公用事业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提升乡村地区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李永进 张士运主编:《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篇(10)

——关于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组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把广大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早在2000年就开始启动并先后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和安全饮水工程。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确保在2013年、“十二五”末分别解决规划内原有、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饮水工程,全省城乡供水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到相对完善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重点解决了“喝水难”“饮水方便”、“饮水安全”问题,取水形式从肩挑人扛到分散工程供水,再到集中工程供水,个别地区还兴建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成效显著,令人瞩目。从2009年起,我省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程建设,兴建了400余处“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截止2011年,累计解决了1036.56万农村居民和55.0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对照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省城乡供水工作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离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观念不创新、部门不协调,体制不通畅、机制不健全,管护不科学、运行不规范,资金难筹措、工作推进慢,建设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等六个方面。特别是个别地方一些已建供水工程规模小、问题多、效益低、报废率高,不仅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而且正在成为新的供水“不安全”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作,为今后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法规提供参考,对全省农饮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很有必要。按照“精心选点”、“解剖麻雀”的调研思路,2012年3月2日-3日,由我处主要领导带领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现场、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对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乐平的基本市情及工程实施前供水情况

乐平市位于我省东北部,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97万人。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河乐安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长83.2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其境内支流较大的有洎水、官庄水、长乐水、建节水、车溪水、安殷水、磻溪水,呈羽状分布。全市蓄水工程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其它工程2000余座,总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37416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日迳流量为46万立方米,地表水量多年平均值为20.6亿立方米。

该市城市供水始于1977年10月建设自来水厂,水源取自磻溪河,1982年一期投产,日供水能力6000吨。1992年在湖腰畈扩建增设三口深水井供水,设计供水能力4.2万m3/d,实际供水能力3.2万m3/d,实际日销售水量1.3万m3,供水范围仅限于老城区约10万人口。据2009年调查资料,城区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达60%-70%,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水压偏低,大部分区域三、四楼就无水可用,且常因水压不稳水管爆裂导致大面积停水,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该厂属全民国有企业,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效益较差,职工福利和工资水平较低,月平均工资为720元,拖欠社保和医保费用严重。对老城区管网改造和新城区扩张建设基本上无力跟进,凡需投入只能是伸手向政府要钱。

该市农村居民饮水原先多直接取用乐安河或其支流水源,有的打井取水。近几年,乐安河水受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钙镁含量较高,水质过硬,导致全市近69万农村居民饮水存在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乐平市从2005年开始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至2008年底,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座,分散供水工程5233处,覆盖6.1416万农村人口。上述集中供水工程一般采用村委会、农民用水协会或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管理。从运行情况看,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饮水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大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粗放,运行不规范,供水保证率、及时率和水质合格率偏低,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部分工程因规模小、效益低或管理不善已停止运营,少数尚在运营的收不抵支,入不敷出,长期负债,难以维持。分散供水工程也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要求。事实证明,原来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城乡供水问题,急需完善改进。

应该说明的是,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全省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改变城乡供水现状,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乐平市立足长远,着眼发展,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于2009年5月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由于合作双方充满诚意,兼顾了多方利益,工程实施顺利,成效明显。

(一)双方协议要点

1.合作标的。以省水投为主体,共同新建一座10万吨/日规模的供水工程,覆盖乐平市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的10个乡镇街道;

2.入股比例。市政府以市自来水公司有效净资产入股,占股4.76%,省水投集团以中央和省级农饮资金及自筹资金入股,占股95.24%;

3.经营期限。市政府将乐平市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从原自来水公司收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转让给新成立的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期限为自2009年起30年,期满再延长15年至2054年;

4.资产移交。市政府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公司,省水投集团承担原公司改革“四保留、两收回”所需资金,并按双向选择、择优选聘的原则返聘原公司部分员工;

5.水价确定。工程完工通水后依照法律程序,参照周边县市标准确定新水价,并实行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6.责任义务。市政府成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原水厂的改制和工程协调,按工业地价划拨80亩土地用于建设水厂,将润泉公司经营税收市本级所得部分按20年期限等额奖励返还,对润泉公司实行“免收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服务性收费”以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省水投负责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并购覆盖范围内已建的所有供水项目工程。

(二)工程进展与成效

1.实现了规划目标。按全面规划、统筹布点、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的思路,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分四期实施:第一、二期即上述协议所指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乡镇街道的供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第三、四期即沿河乡镇及全市城乡居民供水全覆盖工程,现正在抓紧实施,将分别于2012年、2013年底前竣工。第一期投资1.6亿,仅用1年时间建成了日供水规模5万吨的净水厂、取水泵站,铺设了33.62公里的原水输水管线以及配水管网,并购、改建和新建了日供水能力分别达1万吨的涌山水厂、5000吨的临港水厂、5000吨的浯口水厂,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通水。该期工程解决了20万城区人口、9.8万沿线乡镇农村居民的供水问题,使近30万人喝上了国家标准二类水——共产主义水库天然弱碱性水。第二期主要实施了城区管网延伸,覆盖接渡镇、乐港镇、塔山街办、后港镇和农科园的64个村(居)委会。通过一、二两期工程的完成,城区及沿线居民饮用水水质、供水状况及服务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和一致好评。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自从共库的水引过来以后,“卖纯净水的倒闭了,修水壶的关门了,饮水机当废品卖掉了,要求自来水开户的越来越多了。乐平人民可以节约不少医药费用,延长3到5年的寿命。”

2.盘活了国有资产。一是盘活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资产。为激发该公司活力,乐平市政府按照“四保留,两收回”原则(即:保留市自来水公司组织机构不变,保留公司现有干部职务不变,保留公司现有职工国有身份不变,保留公司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利益不减少,市政府收回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对其进行正式改革。改革后,于2009年10月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从根本上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当年年底用水户同比增长9.2%,抄收水量同比增长17.1%,水费收入同比增长39.09%,解决了以往一搞供水建设就向政府要钱的问题。二是盘活了工程项目资金。以往农饮项目资金,由于不能集中投入使用,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加上所有权不明确,往往是分散沉淀,“广种薄收”,难以发挥效益。通过和省水投进行合作,明确了项目资金的所有权,将所有项目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贷款融资,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疏通了融资渠道,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现在乐平城区自来水建设基本不用财政投入,实现了城区拓展到哪里,自来水就延伸到哪里,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投资和发展环境。

3.理顺了管理体制。长期以来,该市水务管理职能分散于市水务、建设、规划、环保、卫生等部门,职责交叉、权利分离、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多龙管水”导致“无龙管水”: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收利用;管农村的不管城市,管城市的不管农村,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质的不管水量。这种管理体制,致使水资源规划难统一,配置难统筹,节水难开展,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难同步,水资源和供水调度难协调。为适应城乡一体化供水改革发展需要,2009年乐平市下发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思路,将水务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划入水务局,并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监察等保障体系,实行全过程全环节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自此,该市水务管理逐步规范,水利执法得到有效保障,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下一步合作计划

2009年起实施的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截至2011年底,虽然有效解决了近50万城乡居民用水问题,但尚有近4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还未彻底解决,乐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筹备,按照“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的基本原则,在原先协议的基础上,继续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西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一延二改三建”的模式,通过城区管网延伸和并购扩建乡镇原小水厂、新建若干水厂,确保2012年底解决乐安河沿线12个乡镇(街道)165个行政村616个自然村38.55万农村人口、2013年彻底解决全市城乡居民饮水问题。

此阶段双方合作的基本思路是:

1.建设主体。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程项目部负责乐平市辖区内所有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2.资金筹措。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来解决。项目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工程和河流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主要是一户一表等五项安装费,标准是城区管网延伸区域每户600元,小水厂供水区域每户300元。在项目资金下达到位前,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垫资建设各水厂的取水头部分和净水厂工程,市政府为工程项目部与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提供资金支付担保;

3.资金拨付。为确保项目顺利启动,乐平市财政先期解决工程项目部100万元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市财政按进度拨付,工程决算审计后一周内支付工程款全额的95%,一年内付清余款。为保证造价的真实性、合理性,工程造价实行“两审制”,即开工前的概算预审和完工后的决算审计;

4.日常运营。工程验收合格后,由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负责日常供水管理和运营,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管理和服务机构,保证供水及时合格,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农村水价不得高于市区居民水价;

5.并购水厂。对现有水厂,由乐平市审计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在所在乡镇配合下,本着尊重历史、遵循事实、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原则,进行并购。并购后,工程可利用部分划归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由于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本阶段合作水到渠成。目前,工程规划、论证、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协议已经正式签订,规划新建十座水厂中的幸福水厂、东方红水厂已动工兴建。可以预见的是,2012年底该市沿乐安河全线38万多居民将告别传统的打井取水方式,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13年底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三、乐平模式和主要特点

纵观乐平市与省水投合作的形式,这是一种针对实际问题、有效解决的全新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双效合一,城乡统筹、建管并重,专一经营、规范有序”32个字。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供需合拍、政企共建。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城乡供水一体化主要涉及三方:居民有需求,乐平的水质性缺水自然生成老百姓渴求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的强烈愿望;政府有责任,乐平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居民提供合格的基础性公共产品——达标的饮用水;企业有实力,省水投集团作为大型国有水务企业,有现代经营管理体制,有专业的科研力量,有多元的融资渠道,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相比其它企业,开展供水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更有保障,信誉度更高。三方责权利可以归结到一点:需求、必须、可能提供达标饮用水。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根据各自优势,互相结合,在供给与需求的联结中找到利益结合点。乐平市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按照公共优先、公益至上的原则提供饮用水是其追求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该市积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将原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整体移交给企业,由其统一建设和经营管理全市城乡供水工程。同时,给予其建设用地、税收规费、项目资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竭力创设宽松环境。市政府所占4.76%的股份分红也全部返还给润泉公司,用于弥补城区水网改造及维护经费。这些充分体现了“有限政府”、“公共政府”的职能特点,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施政理念。而省水投作为市场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其优先目标和主要发展动力。它和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实施城乡供水工程,能够凭借雄厚实力发挥“滚雪球”效应,在长期战略合作中逐步找到潜在的发展商机、盈利之道。为此,省水投侧重的是特许经营权和自主经营权的获取、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项目资金的快速注入、企业资产的迅猛扩张、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于是,乐平市政府和省水投一拍即合,欣然接洽,顺利签约,有效合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的目标,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是城乡统筹、成果共享。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适应当前城乡统筹推进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乐平市总人口88万,其中城区、农村人口分别接近20万、70万。城乡都面临水质型缺水,急需解决。特别是沿河乡镇农村居民多年受河水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相对城区居民来讲需求更加迫切。如果我们只注重解决城区问题而忽视了农村,那么我们的工程就不是全面的工程,就不是合格的工程,就算不上真正的民生工程。同时,乐平是我省水利大县,有着丰富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地表水资源。除共产主义水库可作为水源,解决城区和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外,还有四座中型水库和一些重点小一型水库可作为饮用水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平的水质性缺水实质上是工程性缺水。因此,乐平市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始终坚持满足全市近90万城乡居民的饮水需求,按照“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快速推进,力争在2到3年内全部解决饮水问题,确保“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是建管结合、有序共进。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建设和管护都非常重要,其中建设是前提、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是目的。市政府与省水投合作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作了深入探讨。双方约定施工环境由乐平市政府负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以水价确定、水质监测为主的管理环节,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确保供水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由经营管理方负责,以确保工程规划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优良性。除此之外经营管理方还要分别向市政府、用户做出服务承诺,确保经营服务质量。为保障城乡供水,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乐平润泉公司秉承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水压和统一服务的“四统一”宗旨,明确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研究制定供水运行管理方案、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完善管理网络,充实岗位人员,强化安全责任,加强对水源地、取水头,输水管网、水处理等设施的管护和水质的定期检测。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甚至不管的情况,使该市供水事业在供水能力、供水水质、技术装备、企业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是规模经营、三方共赢。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难以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农饮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就是一句空话。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作为一个长线项目,必须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经济收益。目前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已经按照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编制了第三、四期的规划,主要内容有:通过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周边乡镇,收购并改扩建部分乡镇现有小水厂,新建日供水能力分别为10000吨的幸福水厂、5000吨的东方红水厂、3000吨的南港水厂、5000吨的镇桥水厂、5000吨的礼林水厂、10000吨的众埠水厂、3000

吨的魁堡水厂、5000吨的双田水厂、5000吨的塔前水厂、2500吨后港水厂。届时全市农村自来水将覆盖18万户近70万农民,加上已覆盖的城区20万人口,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在乐平市实现全覆盖和规模化经营。

在该规划的实施中,乐平市农民最得实惠:一是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喝上了卫生达标的自来水;二是开户初装五项费用得到了减免。如果按建设成本计算,每户需投入2600至3000元不等,现在每户只收300到600元,确保群众享受到了党和国家项目资金的阳光雨露;三是今后的水费和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市政府来说,用活了项目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建成了民生工程,有效履行了庄严承诺。对于省水投和润泉公司而言,最大的收益是资产的迅猛扩张、用户的迅速扩大和企业品牌的树立,为今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预计到2015年,在全面完成设备管网改造升级后,自来水开户数和总用水量开始达到盈利水平。

四、几点启发和主要经验

总结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主要启发和经验。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明开放、不算小账。长期以来,乐平市城乡居民水质性缺水的状况引起群众怨言不断,投资环境受到影响。这不仅是全市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该市始终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维护稳定的主要措施、巩固民生的根本基础加快实施。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不局限于“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赚钱,只求不贴或少贴钱”,不算小账,大胆地将项目资金、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所有资产放手移交给省水投运作,有效解决了近90万人民饮水的民生问题。如果紧紧盯着原有的摊子,抱残守缺,非要追求当地政府占多少股份、当地财政赚多少钱,永远不会有合作方来洽谈、建设,永远不可能建成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让老百姓喝上达标自来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省水投也不打小算盘,不被短期内负债经营的困难所吓阻,紧紧着眼于长期合作带来的持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充满诚意地密切合作。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双方的开明开放、大气大度,才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第二,创新思路、整合资源,认真谋划、合作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建好后的运行管理、使用维护问题。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光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对此,乐平市创造性地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思维,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和管理经营问题。在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主动引进合作伙伴,利用省水投这一平台整合、盘活了沉淀资金、项目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及一部分群众自筹资金、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融资渠道。在管理运行上,本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借助现代企业优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城乡供水品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对于省水投来说,多次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在供水这项公共服务事业中,不可能也绝不会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正是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看准了就干、干了就要干好”坚定态度的号召下,在省水投充满诚意的真心合作、认真谋划下,全市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凝心聚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第三,集中投入、各个击破,整体推进、规模经营。近年来,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城乡供水的项目多,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如何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中“钱要怎样用”的问题,不是一件易事。以往在实施过程中,分散供水工程做得比较多,在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同时,带来了质量难保证、管理难统一、运行不规范的问题,不能长期安全供水,降低了工程效益。对此,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时,采取“集中资金、各个击破”的策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集中投入资金,以乡镇为单位但不局限于行政区划,建成规模化水厂,保证建一个成一个、管好用好一个,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各方协作、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推进的良好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非常重视。今年3月,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布置。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水利厅领导多次深入乐平实地调研指导,孙厅长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出“确保百姓喝上放心水,确保国家投资百姓得到实惠”等“两个确保”原则,按照“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供水管理、一流的供水服务”等“三个一流”,要求建成全省城乡集中供水的样板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十一五”通过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为乐平安排了7947万专项资金,“十二五”规划安排6229万项目资金。同时,省环保厅领导也多次到乐平视察,并承诺优先安排乐安河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从中重点支持乐平市沿河乡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二是乐平市主要领导的高位推进和亲力亲为。工程实施以来,该市主要领导紧紧抓住这个关系全市发展、稳定和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放手,一再强调: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该市市委书记吴龙强多次到省厅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并亲自担任该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过问、协调、调度工程。市长俞小平也多次表态:老百姓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这个政府肯定是不称职的政府。总之,对这件看准了的大事,乐平市从来没有含糊过,从来没有摇摆过,从来没有折腾过,做到了认识统一、措施得力,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三是乐平干部群众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参与。该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引导下,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运营管理,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以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次经过各个部门、各级干部的努力,只用了15天就全面完成,而且没有引发一起上访事件。管网铺设,工期紧迫,该市按管线划段落实责任,安排得力干部专门负责施工环境,确保了在6个月之内铺设好原水管线。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是全市人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好事,是顺应民意、赢得民心的实事,对此欢欣鼓舞,给予了紧密配合和全力支援。管网铺到自家责任田,老百姓二话不说,主动把长势良好的作物收割好,来不及收割的干脆踩倒。铺到家门口,需要推倒院子围墙的,推!需要打破水泥地的,砸!没有以往的讨价还价,没有以往的推诿扯皮。拿老百姓的话说:“喝上共产主义水库的水,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每个人添加了五年的寿命,损坏点庄稼、拆点围墙算什么。”四是省水投的真诚合作和精心组织。按照协议,省水投组织了精干高效的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按照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全新理念建成这个全省最大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为确保早日建成通水,在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跟不上施工进度的情况下,省水投先期垫资购买设备、支付工程款,并想办法贷款解决项目资金缺口,做到了工程不延期、质量创一流、安全无事故,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模式的典范,体现了省水投的合作诚意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五、几点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近期内将加快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通过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践的认真调研、系统总结和深入思考,对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集中安排项目资金。

五指并发不如攒拳一击。农村自来水工程作为公益民生事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需要,保证如期实现城乡居民安全供水,建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确保重点投入、集中使用,发挥规模优势。最好是以县(市、区)为单位,或最小以乡镇为单位,整体安排项目,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安排、“撒胡椒面”式的做法。

二是适当调整补助标准。

农村自来水工程相对原先的农饮项目,实施标准和技术要求大幅提高,加上物价、工价上涨,如果按以前标准安排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建议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项目资金预算和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三是加强工程有效对接。

篇(11)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

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

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

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的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办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补偿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工程建设狠抓落实

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全县上下互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部署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材料关”和“验收关”。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按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富平县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采购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材料采购,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安全性和质量。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渭南市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程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了优良以上标准,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