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历史遗迹的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2 14:49:56

历史遗迹的价值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1)

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地之一,而且是唯一没有受到根本性破坏的文明起源地。各地都有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国家决定集中投入资金,用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这是承德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大机遇。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承德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承德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承德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营的长远战略。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李秉毅,请其主要就“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方略发表看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

承德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它们的核心,这也是它的价值之一。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行认真、全面、深刻的价值发掘与评估,是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完成好维修工程的基础,也是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基础。戴逸先生认为,"避暑山庄是清朝抵抗沙俄侵略、平定民族叛乱、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康熙、乾隆、嘉庆三朝皇帝经常在这里处理国家政务,也可以说,这里是清朝政府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木兰秋、周围寺庙反映了清代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这是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历史价值的判定。不仅诞生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在建筑技术上也达到了新高度,表现了突出的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文物建筑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且几乎全部周围寺庙的建造历史直接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具有直接的史料价值,证史、补史价值,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2、浅谈如何对城市古迹进行保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迅速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文物古迹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 另外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指由文物古迹(包括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的整体反映某一历史时代的风貌特色,具有较高的价值。

实践证明,各城市在各自的建设发展中大多都注意并保护和有效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但也有个别城市做得不尽如人意。要大声疾呼,让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的心中。一定要让保护文化遗传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使每个人都能自学地投身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去,并由此做好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从专业的角度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3、留给后代最真实和完整的历史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2)

二、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的特点

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吉林西部分布着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在20世纪80年代,对包括白城市区和当时白城地区所属的9个县市进行统计研究,早在一万年以前的吉林西部就有人类活动。吉林西部的所辖地区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7000年前,而止于距今3500年前后。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先民勤劳勇敢,机敏智慧,同大自然进行着英勇的搏斗,并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成为我国光辉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二)地域特色

吉林西部无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的左家山文化、昂昂溪文化、富河文化,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大安渔场墓地,隋唐时的方家围子遗址,辽金时的泰州遗址,明清时的永发河遗址,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们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程中所留下丰厚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后人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感。

(三)分布较广

吉林西部位于科尔沁大草原东部,这里自古以来具有独特的区域环境,世世代代养育了我们的先民,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20世纪80年代,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统计:吉林西部有新石器时期遗迹127处,其中,镇赉县有50处,洮北区有4处,大安市有20处,通榆县有38处,洮南市有15处。

三、文化遗迹保护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在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历史文化遗迹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全力保护和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迹,正日趋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的共识。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注意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标志,在短短的5年里,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2005年首次决定在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6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颁布了《文物保护条例》与《名城保护条例》,促成一批文物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局面。历史文化遗迹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文化传承乃至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应该把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发挥各自的效益。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探讨吉林西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能够对中国东北草原民族文化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把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之散发着独特的北方渔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对开发旅游资源等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历史文化遗迹除了具有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旅游为人们认识、利用历史文化遗迹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和吸收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统筹、合理分工,实现跨学科协作,通过深入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遗迹,探索凝结千百年来该地区民众智慧的历史创造,发掘这一地区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其中个性化的文化内涵,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对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是打造白城文化旅游业的有益尝试。开发旅游资源不仅集中展示了吉林西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树立了白城新形象,而且向世人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吉林西部曾是中国东北的政治中心,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来说这些文化古迹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该地区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了解这一地区先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研究内容极为多样,任务极其繁重。吉林西部历史文化遗迹资源丰富,其保护利用已得到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还存在不少差距。加强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于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梳理文化脉络、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集中体现本地区的特色资源有助于促进和提升该地区文化水平,彰显区域民族文化特色。这对于提升吉林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的知名度起着重要作用。建设和弘扬吉林西部文化,开发吉林西部旅游业,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白城师范学院作为吉林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有责任和义务来担负起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热爱家乡,发展家乡,展示家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挖掘该区域文化底蕴,梳理文化脉络,对于促进和提升白城区域文化水平,彰显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翔雁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3)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

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1.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2.整旧如故――对于残缺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时,应该遵循修“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保持修复部分与原来景观一致,不能损伤它的艺术性、历史性、科学性;尽可能地减少加固、维护。

3.谨慎重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战争的摧毁,很多十分重要的历史古迹遭受损毁。但由于它们在当地具有重要的特征性、象征性,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必要重建。但是,重建的过程中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以免让文物古迹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既劳民伤财,又破坏文物古迹。其实,有时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4.在开掘文物古迹时,要量力而行,适度开发,不能过于盲目。如果将文物古迹挖掘后,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或者保护措施不当,将会给文物古迹造成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损失。

5.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过度地对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的行为。

6.保护历史环境:文物古迹与其周边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不能脱离周边的环境而孤立存在。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意义很重要,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山河、植被及其他环境特征都要保护。

三、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

经过3年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位居全国前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等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09处。全省文化系统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科研单位收藏文物170多万件。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濮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47座。中国古都,有4个在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都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39项,居全国第一。洛阳、郑州被列为《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六片(洛阳、西安、荆州、成都、曲阜、郑州)四线(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圈(环国境线)”及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重点,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三线涉及我省19处大遗址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项目。汉魏洛阳故城、内黄三杨庄遗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扎实开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果显著

2004年起,启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了厅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专家委员会,组建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立名录体系和工作机制。经过2008年至2010年的全省普查,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0万条,其中有较高价值的项目22万余个。河南现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3项,以及保护单位95个、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全省民办博物馆达38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展示馆(传习所)68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个、研究基地22个。

五、文化旅游开发进展迅速

全省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0多处,在全省70多个国家5A级、4A级景区中,文物景区占半数以上,成为河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的嵩山禅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成为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旅游项目。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春秋两季“河南・郑州全国文物艺术品展销会”自2000年开始举办,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文物交流交易平台,年成交额达2000万元,在促进交流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活跃成分。

六、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1.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2.科学研究--科学价值;3.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

我们首先从历史研究着眼,来看待文化价值。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建筑、艺术品等都蕴含着妙不可言、深邃的科学道理。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对凝聚了几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4)

Abstract:The Guangdong Shunde many local history constructions have some cultural relic value, because the present relevant law deficiently is clear about, in detail, effective showing to it, so that creates this area in the protec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use non-rests on.Profits from the Hong Kong and Taiwan area the procedure, proposed “the cushion stage” conception.

Key words:Shunde ancient ancestral temple;Folk historical construction;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Cushion stag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1-69(4)

许多民间历史建筑具有某种文物价值,但现行有关保护法律对其缺乏明确、详细、有效的法规条款指导。广东顺德市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靠民间群众组织团体,推行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法规,让境内众多民间古祠堂历史建筑得到合理的传承与发展(图1),值得赞许。

在我国其他许多地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资金不足、技术缺乏可能是最突出的问题,然而对当今的顺德—— 一个珠三角的发达县市来说,这种情况并不突出。问题是现有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缺乏层次多样、概念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弊端,挫伤了社会组织与个人保护历史建筑遗存的积极性。可有论者不承认这样的现状[1],致使民间大量的祠堂、庙宇、民居、古桥、古村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未能有一个法定的名份而平安生存。它们虽然不是“文物”,却是地方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条条血缘织成的人文纽带,世世代代将百姓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非文物的历史遗物饱经历代沧桑磨难得以存留至今,虽然或残或损,却仍具有难能可贵的文物价值,是老百姓心中最珍贵的“紫禁城”。可现在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时时刻刻都在挤兑它们的存在空间,毁灭它们的生命价值。

在现有法规基础上,我们能否寻找到更合适的办法,有效地保护它们吗?

1 顺德乡村古祠堂的现状

广东顺德乡村有若干座古老祠堂,很有价值。经实地勘察发现,乐从、伦教、杏坛、均安、北滘等多个村镇,古祠堂、古庙宇、古石桥、古民居、旧街巷、水乡河涌等等历史建筑和名胜景观众多,岭南特色鲜明,惹人喜爱(图2)。但它们残破不堪,令人堪忧。村民们一方面出于对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爱护,希望把残旧的老祠堂修缮一下,便于开展祭祖、休闲、娱乐、议事、集会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希望自己姓氏的祠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满足光宗耀祖的情感。对此,我们有责任尊重群众的思想感情,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然而,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对这一类乡村建筑并没有明确的政策保护和技术规定。如果不属于挂牌文物,则很容易被“开发”掉或被随意拆改而面目全非。其实村民们并不满足祠堂仅仅作为一个普通建筑物,他们最关注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希望能为古祠堂争取点资深“名份”而合法保存下去。顺德经济突飞猛进,老百姓口袋里不差钱。他们的修缮行为希望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原有建筑不会被随意地强行拆掉。

岭南地区早有“顺德祠堂南海庙”的美誉。据了解,顺德现存的旧祠堂660多处①,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足40处。民间对这一结果似乎并不满意。一方面,即便是这不足40处的祠堂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真正由政府资助修缮并监管的也不足10处,还有30处得不到修缮。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祠堂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更难以受到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残损状况极其严重。即使尚有一些古祠堂,村民们自主筹资维修,但因传统工匠断代,不知如何按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修缮,虽然焕然一新,却失去了历史的信息和记忆的文脉。更为令人担忧者,一些地方从事新农村建设,古祠堂随时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图3)。

目前所暴露的问题是,百姓虽自行筹资修缮古祠堂,但现有的文物法规,对非文物的历史建筑缺乏相应的细则与技术指引,且文保单位工作人员对此也不负责,使得一切处于无序的状态。

2 法规概念理解狭窄 文物古迹覆盖不全

2.1 对现有法规概念不应选择性地理解

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政策,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外,还有一部专业性技术文件,即《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简称《准则》)。它是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组织编写的,于2000年10月10日在承德举行的中国ICOMOS大会上获得通过。《准则》所定义的文物古迹类型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予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与文物古迹价值关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文物古迹的环境,应当与文物古迹统一进行保护[2]。

参照上述表述,我们对现存于顺德区乡间大量的古祠堂作宽泛的界定,发现它们都具有明确的生存地点、相对准确的历史年代,记录了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了科学、艺术、生产、生活的状态与成果。因此,它们都一定程度地够得上文物古迹的资格,符合文物的形态。

2.2 从文物认定程序看现有法规的狭隘性

《准则》规定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总体上分六步,依次是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制订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原则上所有文物古迹保护工作都应当按照此程序进行。在这六个步骤中,前三步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资格的认定步骤,后三步为文物保护工作程序。

由文物普查到核定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一系列的工作过程和时间,包括实地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信息搜集、归纳考证、价值分析评估、个体价值意义比较、同类型个体中甄选、论证、初步拟定及资料报审、专家核定、政府公示与最终公布等等。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单位认定,仍按《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10月1日试行)执行。然而这些工作很难落实到众多古祠堂身上(图4),显然有失公平。

2.3 从历史建筑的现状看现有法规的短视性

在文物保护以及建筑学领域中,应重视历史建筑的概念。历史建筑一般都具有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已核定并公布的建筑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均首先属于历史建筑,源于其突出的价值意义和独特性,进而被核定为文物,而其他众多历史建筑,则只能依旧为历史建筑。实际中往往是选定文物数量少,不予保护的历史建筑数量多。(图5)

现阶段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采取完整保护、全面保护的原则,保护更多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古村落、历史城镇和历史名城。短视,会造成民族的遗恨。现存于顺德区的数百座古老祠堂,由于未核定和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只能以历史建筑称之。有些不是文物而胜于文物的建筑处于两可状态,没有任何法律保护措施,很容易造成不损失。这不能不说是法规的空白,这种空白会造成执法的无奈。

3 港台地区的相关法规

国际上及港台地区历史建筑保护法则值得我们借鉴。它们的立法,能做到尽量多的保护好历史(文物)建筑。

1.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1964年发表《威尼斯》(又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 》)对“历史文物建筑”的定义就很宽泛,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有文化意义的一般历史遗迹。

2. 香港《古物及古迹条例》中,将“古物”与“古迹”分为了两个概念。“古物”②(antiquity) 指:(a)古代遗物;(b)1800年前人为建立、辟设或建造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等的遗迹或遗存,而不论是否已于1799年后予以修改、增补或修复;“古迹”③(monument) 指:宣布为古迹、历史建筑物、考古或古生物地点或构筑物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

对于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古物和古迹,香港《古物及古迹条例》还增加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假定古物”、“暂定古迹”。“假定古物”③(supposed antiquity): 指可合理假定为古物或内有古物的物体或地点。“暂定古迹”④(proposed monument)指根据第2A条宣布为暂定古迹、暂定历史建筑物,或暂定考古或古生物地点或构筑物的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

3. 台湾《古迹保护条例》对古迹做出的定义有利于保存各种建筑物体,共达十数项之多⑤。

“古物”(antiquity)、“古迹”(monument)类似于我们国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假定古物”(supposed antiquity)、“暂定古迹”(proposed monument):类似我国待保护鉴定的历史建筑。它们的认定具有专业性和官方成分,即必须获得专业认定和官方宣布。在此之前,泛指现实中大量的历史建筑,须增加待定甄别过程中的法律保护成分与拆毁缓冲阶段,以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失之不再。

对于增加缓冲阶段法律保护下的假定和暂定身份,最关键的在于借助于法律法规。对于等待认定和宣布为古物、古迹的古代遗留物,首先实施有效保护,待核查与鉴定后,再做出相应的是与否的认定与宣布。相比于我们国内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的就是这一重要的缓冲阶段,以及缓冲阶段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至使对于我们身边大量的历史建筑,判定其保留或者拆除时,政府和民众时常陷于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据此,回归到顺德民间旧祠堂,倘若我们有了这个缓冲阶段以及相应的政策,一方面迅速开展文物认定研究,一方面,对于年久失修,濒临塌陷的古老建筑,可以先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实施必要的抢修加固或修缮,以专业的技术和手段,加以必要的庇护,这对积极妥善地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则具有重要意义和决定性作用。

注释:

① 引自凌涛编著的《顺德祠堂文化初探》。

②③④ 香港《古物及古迹条例》第53章第2条。

参考文献: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5)

古迹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或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在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即古代遗迹。多指建筑物或其残迹。如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妗!甭逞浮妒樾偶?致黎烈文》:“我们要保存故宫,不过不将它当做皇宫,确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

另一种说法是指古人的法书墨迹。《隋书.经籍志一》:“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於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

由此可见,古迹是指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街市,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涵盖政治、防御、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娱乐、劳动、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领域,弥补文字、历史等记录之不足。

二、古迹旅游资源的涵义

(一)古迹旅游资源概念

人们把这种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历史文物真迹标为古迹旅游资源,它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用静的实物体现出来、能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古迹旅游资源分类

古迹结合旅游,可分为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古迹。

1.名胜古迹

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地方。中国名胜古迹众多。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恐怕就是那些浩如烟海的楹联了。这些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以抒发兴致和情怀,它们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是游人吊古凭史的场所,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又得到了大自然的享受,所以世世代代为人所称道、传颂。

2.历史文物古迹

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活动遗迹、遗址、遗物及遗风。它按照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按照文物古迹的形式、特点可分为:居住遗址、生产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城与村落遗址、古建筑遗址、摩崖石刻遗址;按照反映人类活动可分为:生产活动类、生产类和精神类。

在这些分类中,还可细分,例如:

(1)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可分为:古人类文化遗址、社会历史文化遗址以及历史名人遗迹。

(2)古代建筑又可分为:皇家建筑、楼阁亭台建筑、墓陵建筑、宗教建筑、居民建筑、其他重大工程建筑,如防御工程、古代桥梁、古代水利工程等。

(3)历史文物可分为:原始社会文物遗存、青铜器遗存、陶瓷器遗存、雕塑遗存以及古代绘画遗存。

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是我国辉煌历史的美学展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集中凝聚;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度浓缩。

(三)古迹旅游资源的特点

古迹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时代性,即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任何文物古迹都是一定时代(或年代)的产物。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内容和信息。它们是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遗存,是历史的残迹,这就决定了文物古迹不能再生产,建造。虽然人们现在可以复建,仿建出外形一样的古迹,但却无法复制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古迹也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2.物质性

文物古迹是有形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文物古迹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都是由人们用一定的材料制作或建造的。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和形态(种类、造型),使它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文化内涵深藏于物质载体之中。

3.价值的客观性

文物古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等丰富内涵。它的价值是凝结在文物古迹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

4.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加之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文物古迹的种类和风格非常丰富。

5.实用性

许多古建筑可以作为生活居住、游乐活动等场所;很多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

三、古迹旅游的涵义

为了了解历史,继承文明,人类需要去考证、去分析,人们对古迹旅游资源越来越关注,为了追溯历史,回首往事,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址、古陵墓、古建筑、历史文物古迹也越来越感兴趣,由此产生的旅游方式,称为古迹旅游。

古迹旅游是主题旅游中一种形式,是以观赏游览历史古迹资源为主要内容,游客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享受,更能增强其历史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三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在认知了古迹、古迹旅游资源、古迹旅游之后,在此提出了三个问题,即是不是所有古迹都能成为旅游资源?是不是所有古迹旅游资源都能成为古迹旅游产品?是不是所有古迹旅游产品都能带来效益?下面谈谈我的个人观点,供大家探讨:

(一)文物古迹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将历史文物古迹开发为旅游景观乃是着眼于经济和社会效益,它能促进旅游消费,刺激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利润,同时能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启迪后人、警示后人,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迹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用于旅游业开发,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1.历史的知名性

该古迹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文化的展示性

历史遗址旅游是历史文化的体验之旅,只有物质遗存丰富、文化内涵浓厚的历史遗址,才能让普通游客看有所知,知有所思,感触深刻,难以忘怀。

3.开发的可能性

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必须会对历史遗址的遗存环境带来干扰,影响遗址的寿命,旅游开发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历史遗址才能够允许旅游业开发利用。

古迹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最优形式就是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价值高;观赏内容丰富;观赏性强;文物古迹与周边的人文、自然景观相协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可入性好。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洛阳的龙门石窟皆因有最优的旅游资源表现形式而蜚声中外,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古迹旅游资源与古迹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

古迹旅游资源必须开发转化为经济良好、社会和生态效益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之后,才可言谈发展古迹或文化旅游业。而且在古迹旅游资源开发、转化之初,就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必须坚持景区景点的环境容量与游客流量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潜在古迹旅游资源都值得开发,也不是所有的潜在资源都适合于现在开发。开发与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市场需求的实际来认识和开发,因为不同游客的需求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的需求也是变化的。

(三)古迹旅游产品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1.丰富完善的古迹旅游产品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社会效益。

2.单一的古迹旅游产品结构,无法形成产业链,不能实现旅游综合效应

古迹旅游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仅仅重视观光旅游区(点)内的旅游者需求,而忽视他们在景区滞留期间的餐饮、娱乐、社交、住宿、休闲游憩等需求,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那么留下的仅仅是“门票经济”,不能体现最大限度的旅游经济效益,自然也就实现不了当地的综合效益。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6)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191-02

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文物古迹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状况。文化古迹不仅反映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大运河包括两大系统,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该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包括河南省境内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点。本文所调研的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属于通济渠商丘夏邑段。

申遗成功表明了大运河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对其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严苛的挑战。

一、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的现状

汴河济阳镇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段。河道部分地段保存较好,至今仍保留有故道水面,东西长约2000米,宽30-50米不等。该故道是大运河通济渠段少有的保留故道水面的地方,是一段活着的大运河,可以说是研究大运河通济渠的活标本。

济阳镇因其方位而得名,该段运河名为通济渠的一部分,唐初曾改称广济河,水以南为阳,以北为阴,隋原无济阳之地名,也没有居民,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不断有人家从别处迁来,在此摆摊设点,后来在运河北岸修建房屋,开设店铺,长期居住下来,逐渐形成集镇。唐初置济阳镇,因位于通济渠北岸而称为济阳。据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记载,济阳又称济阳铺,当与济阳西的邓铺、东之刘铺、十里铺的村名由来相同,三个村镇间距约十里左右,这与隋唐大运河上十里置一铺的传说十分吻合,由此可知这些传说是比较可信的。

在济阳铺之西邓铺以东大运河沿岸有一个专门从事绣品的村庄叫插花刘楼,白腊园村则是一个专门种植白腊条的村庄。正是这些手工业、种植业、商铺等构成了大运河的经济线。在济阳镇以东约五里有田道口村,又名田家道口,传说是大运河上的一处渡口,因有田姓人家在此摆渡而得村名,这与夏邑北部老黄河故道的司家道口、夏家道口的由来相同,皆因摆渡者姓氏而得其地名;从田道口到济阳几公里的距离,有朱菜园、张菜园、戚菜园等村,是当时运河边的几个菜园子,并以种菜农姓为村名。

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分为两处,第一处河道遗址,济阳镇政府在河道两边种植了八十株柳树,力图还原当年的汴京八景之一的“隋堤烟柳”。并在河边树立了石碑,上书隋唐大运河遗址字样。另外一处码头遗址则在考古挖掘处建立了保护性大棚,并用铁丝制作栅栏,把码头遗址保护了起来。

在对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古代瓷器和古代用具。因济阳镇没有较好的保存条件,这些出土文物被送往夏邑县博物馆保存、展览。同时在码头遗址里还发现有依稀可辨的车辙印痕,行人脚印,也有一圈圈如古树年轮的图案。

济阳镇段发掘的运河大堤发现遗迹丰富,保存好,埋藏浅,又有一段故道水面,投入少,有利于保护、利用、展示。然而因为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二、保护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的挑战

文化古迹首先是文物,一切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都依托于文物本身,失去或破坏了文物本身,所有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保护文物第一的理念。济阳镇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人为地破坏和自然的破坏。

(一)人为破坏

早在政府没有对大运河遗址进行保护之前,济阳镇的当地和附近的库民,尤其是大运河遗址附近的居民,大部分人都挖过河道。一是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二是抱着猎奇发财的心理。很多人挖河道就是为了寻宝。不少居民挖出来瓷器等文物,而这又刺激着更多的人来寻宝。在与当地老百姓的谈话中,可以不时听到谁家某某人曾经挖出过什么样子的宝贝的小道消息。隋唐大运河济阳段自明代中后期时期逐渐弃用,可以想见,此类挖掘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应当很长。长时间的私挖偷挖,给大运河遗址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给其保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河道遗址位于商永路(省道325)一侧,另一侧皆是住户。在大运河申遗之前,当地居民没有保护意识,加上附近没有生活垃圾堆放点,偶有居民往河道里面乱扔垃圾的现象。

(二)自然损坏

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问题客观存在,如岩石风化、山体滑坡、酸雨侵蚀、日晒虫蛀等。大运河遗址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的损害会越来越严重。风化、雨淋和长时间的暴晒都对其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镇政府为遗址建造了保护性大棚,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遗址,然而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保护性大棚建设初期没有做好相应的排水系统规划,一旦出现暴雨天气,被发掘的遗址低洼处就容易积水。而古河道遗址受近年干旱天气频发、降水减少的影响,河面有所下降。河道两边种植的柳树因管理不善已经有小部分树木枯死。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破坏,都给隋唐大运河遗址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三、保护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建议

(一)行政主导,激励大运河遗址的群众性自觉维护

在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中,政府的强制力可以起到快速有效的作用。

2011年8月,商丘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商丘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大运河商丘段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济阳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为大运河遗址建造了保护性大棚、围栏,也体现了行政力量的巨大作用。

行政力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对日常性的、细节性的保护事宜所体现的力量不如民间力量作用大。据此,大运河遗址的日常性保护工作则可以由政府采用多种手段鼓励群众来进行,形成一支以居民为主力的日常保护队伍。这支队伍不必规定具体成员,大运河遗址附近的居民可以是,路过的行人也可以是,参观遗址的游客也可以是。它有着机动灵活的特点,一旦发现有人破坏大运河遗址,可以立即阻止,情节较为严重的,立即上报。济阳镇政府通过宣传手段,让济阳镇的居民,尤其是大运河遗址附近的居民,逐渐意识到大运河遗址的重要价值,从而开始自发地对大运河遗址进行保护。

(二)筹集资金,配置大运河遗址的保护性硬件设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用来对大运河遗址的开发与保护。用于保护大运河遗址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三种:行政拨付、旅游收入、社会捐助。目前来说,用于保护大运河遗址的资金来源很单一,即行政拨付。行政拨付包括上级政府的拨付和当地镇政府的出资。行政拨付在大运河遗址的开发和保护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大运河遗址的两处遗址都得到了行政资金带来的保护。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行政拨付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筹措的资金应首先用来保护大运河遗址,如完善排水设施,防止码头遗址被淹,也可以安装摄像头,防止盗挖。

(三)加大宣传,开发大运河遗址的商业性旅游价值

申遗的成功,无疑是给济阳镇大运河遗址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济阳镇是一个总面积38.7平方千米、总人口3.55万的规模较小的镇,以第一产业农业为支撑产业,旅游开发模式不能一味图强图大,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道路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果。

从国内旅游景点现有发展模式来看,特色古镇的模式比较适合济阳镇。济阳镇可以参照周庄、惠山古镇等特色古镇的发展模式,采取开挖河道、重建码头、修建唐宋风格建筑群的方式开发大运河古镇。

探古求知是广大游客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文化古迹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进行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对大运河遗址进行商业性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大运河遗址的知名度,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可以反哺用于大运河遗址的保护,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古迹主要是历史遗存具有的美学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文物价值随着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增大,其价值是蕴涵在不同文化古迹的形态和内涵上的,如若不加以保护,文化古迹的价值会很快遗失。商业性开发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会伤害到大运河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应该持有一种态度,那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不可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单艳虹.论文化古迹的保护及其利用[J].科技世界,2013(26).

[2]林弘.论文化古迹的保护意义及其利用[J].丝绸之路,2010(12)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7)

2.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2011年8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采纳了一份全新的决议《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主要以城市遗产景观为对象,探讨历史景观保护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西方一些国家对历史城区景观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归纳为两大类:一种以专家意见为指导思想,将符合形式美的景观分为色彩、质地、形体、线条四个元素评价。每个城镇历史景观都有各自的景观特质,但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评价:①对历史城镇的地理地貌和城镇关系综合研究。②分析该地区的建筑布局、形态特征以及文化氛围各因素之间的关系。③考虑该区域城镇景观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从主观感受者的角度来分析“遗产性”城区景观设计。(2)国内相关研究浙江大学的王紫雯教授针对传统城市景观特征的探析,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方法应用在特色景观中,根据人文、历史、环境、生态和美学多方面综合考评城市景观,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指向:①城市所处的地域空间和自然环境要素②整体城市的建筑形态、肌理、色彩以及空间布局的变化规律③老城区的情感因素、文化氛围和景观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呈现的共同视觉特征。

3.老城区遗迹景观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近年来,我国的老城区地段的改造更新建设,具有真实性的物质载体很少保存下来,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旧”和“仿古”来表现民俗。在老城区的遗迹景观保护建设研究中,应该确立一种对城市历史文化保存整体性的思路,从情感记忆的角度来保卫历史城区景观的真实性。(2)延续性原则老城区景观设计原则应从历史、空间、生活不同维度的延续性考虑,将原有城区记忆的城区景观风貌和特色长期延续下来,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保护原有城区的历史结构、空间肌理、生活风俗,强化城区遗迹景观识别性,从而使得场所空间得以延续。(3)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区建设发展中,许多历史遗迹也面临着发展危机,寻找一种将保护与更新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充分尊重原有的环境遗迹要素的同时,更新改善传统环境和现代生活设施、建筑环境,在恢复“旧”城区记忆的同时,产生“新”的城市记忆。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8)

以史浩、史弥远和史嵩之等为代表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史氏家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取得了“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辉煌仕宦盛况,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政局,同时也对史氏家族的故乡――宁波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宁波市东钱湖和月湖等地,还留存有不少与史氏家族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是南宋四明家族活动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

一、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主要历史文化遗迹

(一)环东钱湖史氏家族历史文化遗迹

东钱湖位于宁波鄞州东部,现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唐朝中叶之前,东钱湖处于未开发的天然湖状态,从唐中叶到北宋,东钱湖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人工水利工程。到了南宋,随着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东钱湖逐渐完成了从人工湖到人文湖的转变。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将东钱湖视为他们的祖居地和后花园,回乡或致仕后活动于环湖一带,死后又纷纷归葬东钱湖畔。由于东钱湖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密切关系,在南宋朝野,东钱湖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诸多官僚士人前来定居、游玩。而南宋时期,宁波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的湖泊不断因“围湖造田”而废弃,东钱湖却因为史氏家族的关系,非但没有被废弃,反而多次大规模疏浚。至今,东钱湖依然保留着与史氏家族相关的历史遗迹主要有:

1.史氏祖居等建筑遗迹

如今世人能见到的史氏宗祠为“林染桥史家”宗祠,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下水村,现祠中放有史诏、史氏三相的画像,至今村落中还有不少史氏后人。下水西村除了史氏宗祠外,还有一座“德行桥”和一座“八行堂”。“八行堂”、“德行桥”都与史诏有着密切关系。史诏被乡里誉为“八行先生”,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非常崇高的尊称。旧时,每逢大年初一,史氏都要在八行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并激励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东钱湖流传着的“七里香街脂粉香”的传说。所谓“七里香街”,是指南宋东钱湖的下水村曾有过一条长街,这条长街从下水村的官渡起,经过下水岙直到慈云岭下,这条长街店铺林立,多达600余家,其中不少以卖香蜡以及胭脂花粉为主,故称“香街”。

2.霞屿寺与“补陀洞天”

《延四明志》载,“霞屿禅寺在鄞县东南六十里东钱湖心,小屿兀然于其中,中大资史岩之凿山为观音洞,仿宝陀之山而建,且割田以奉。”这里所说的观音洞就是“补陀洞天”。因为 “补陀洞天”在霞屿岛上,去“补陀洞天”进香者需乘舟渡湖,这与进普陀观音道场相似,另外“补陀洞天”是仿普陀观音道场供奉观世音,所以也有“小普陀”之称。宁波民间传“补陀洞天”是史浩为其母所凿。传言说史浩母亲想去普陀山拜佛,因为史浩母亲双眼失眠,史浩怕母亲受不起海涛之险,故开凿此洞,供其母进香,俗称“小普陀”。

3.岳鄂王庙

岳飞是南宋初年著名的抗金将领,也是百姓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宁波岳鄂王庙位于莫枝镇莫枝堰,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由门楼、中殿、后殿及东西厢楼组成,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宁波传统祀庙风格。内外檐廊全部采用斗拱卷蓬结构,梁、柱、牛腿、雀替等部件均雕有精致的龙凤、花卉、人物等图案。庙内原有匾额、楹联甚多,今尚留十余块,且多出名人手笔,其中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书“赞化襄勤”更属珍贵。

据传,东钱湖之所以创建岳鄂王庙,一是起源于南宋宰相史浩首倡为岳飞昭雪。 二是来源于岳飞之孙岳甫出知明州及其与史氏等大族的交往。

4.南宋史氏墓葬石刻遗迹

东钱湖史氏家族石刻群,现为我国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遗存,位于宁波市鄞州东钱湖,范围约8公里,现有南宋时代的墓前石刻遗存180余具,其中史氏家族占了绝大多数。由于南宋时期的帝王陵墓荡然无存,因此东钱湖这批保存完整且宦迹显赫的石刻群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素有“江南小兵马俑”之美誉,是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在艺术价值方面,石刻群中石雕的花纹、排列及文武大臣的冠戴,为后人研究南宋冠服艺术、美术和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史料。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现存的东钱湖史氏石刻群,在“孝”文化上的反映较突出。

(二)环月湖史氏历史文化遗迹

月湖位于今宁波市城区的西南,开凿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北宋年间月湖形成景观,并逐渐成为时人观赏游玩之地。

史浩府及其四子府第

史浩府第被称为史太师府。公元1163年,史浩拜为右丞相后,举家从东钱湖迁还月湖东岸洲史家的旧居,目前史浩府第遗迹可考之处,只有史浩珍藏皇帝所赐御书的宝奎阁,明末宝奎阁始称宝奎巷。明清以来,宝奎巷一直为官宦、高富商居宅,现供宁波博物馆使用。

1207年,史浩之子史弥远被宋宁宗拜为右丞相,宋宁宗将月湖西北部的芙蓉洲赐给史弥远建造相府,当时在月湖西北雪汀,史浩的小儿子史弥坚修建了尚书第;史浩的大儿子史弥大封为少师,修建了少师府。如今,史浩四子宅第中只存尚书桥一处了。

2.碧书楼

月湖芳草洲上,史守之建造了藏书楼。史守之为史弥大之子,其深居月湖藏书,藏书达万余卷,宋宁宗赐御书“碧”,因此史守之藏书楼被称为“碧书楼”。如今,碧书楼原址现在为宁波市儿童公园。

二、南宋史氏家族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构想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理念

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四明史氏家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文化资源,任何开发建设行为都应以不危及文化遗产及其原生环境为原则,既要避免对文化遗产进行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和错位开发,又要克服保而不用、消极保守的现象,努力拓展合理利用的方式与途径,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除东钱湖石刻群等文化古迹以外,四明史氏家族的其它遗址地下仍有可能埋藏着大量珍贵的遗物和遗迹。因此,在保护史氏家族历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对现有遗存加强专题调查、科学研究和考古力度,为旅游开发工作提供历史依据和内容也至关重要。

(二)坚持资源整合和区域旅游合作理念

现代旅游业发展已经从景点、线路以及城市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合作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宁波市的远景规划,东钱湖地区将被打造成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型旅游度假区和华东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因此,开发史氏家族文化旅游,既要注意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打造各自的品牌,又要全面认识东钱湖地区和宁波市的资源整体特色,按照特色互补、风味兼顾、项目搭配合理等原则,将史氏家族文化资源与东钱湖区域内的湖泊山岳、民俗风情、建筑古迹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并充分考虑到与周边旅游地的衔接,与宁波市以及浙东地区构筑合理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模式

四明史氏家族虽然给宁波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但目前宁波当地人对于四明史氏家族及其遗迹了解甚少,而其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知名度更低。如东钱湖石刻群为我国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遗存,填补了我国南宋时期美术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艺术史的空白,有“江南兵马俑”之称,然而它的知名度却有待于提高,因而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史氏家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宣传促销要在东钱湖各景区、景点利用自身优势自我宣传促销的同时,更要注重突破地域、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使用合力进行共同宣传促销,以便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另外,要利用宁波市天一阁、溪口、东钱湖等已有的名牌效应,带动史氏家族文化资源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重点塑造孝文化旅游主题形象

孝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四明史氏家族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孝文化是其家族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八行”中的孝在史氏家族遗迹的墓葬、岩洞、寺院以及风俗文化中的龙舟竞渡都有表现,对于旅游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开发史氏家族文化旅游,应该以家族文化为主线,充分挖掘史氏家族的孝文化内涵,以孝文化为旅游主题形象,并整合与史氏家族相关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举办孝文化旅游节庆、开发孝文化旅游主题产品,以达到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爱家、爱国的良好风尚,将旅游开发与宁波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9)

0引言

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人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体味与认同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应是城乡规划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

自19世纪中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由单个文物的保护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再至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且内容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破坏城市文物古迹、历史环境的现象。对此,要明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各项基本问题,从而使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1.1原真性

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1.2整体性

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含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1.3可读性

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1.4可持续性

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朝一夕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2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

法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未定级但确有价值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民居、遗址遗迹以及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在历史价值的风景名胜地;较完整的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岁月特色的地段与街区;能够体现历史上城乡规划成就及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规划格局。除以上建筑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文化传统也应是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戏剧、绘画、音乐、手工工艺、民族风情、传统物产等都属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列。

3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析,即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分层次的保护方法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是解决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3.1保护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法》规定要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是一般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是法定保护名称。

3.2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定,建设部在文件中提出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街道等是历史原物,不是仿古假造的。整个地区内会有一些后代改动的建筑存在,但应只占一小部分且风格上基本统一。第二,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第三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

3.3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第二,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第三,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对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提了保护和延续两层意思,对现状完好的应予保护,新的建设则要求延续,延续格局和风貌特色应成为古城地区的创作设计的一项原则,新建筑的形象考虑与传统建筑的对话与联系,做到既有时代感,又与历史有所呼应。

4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洛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人。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10)

关键词:关中汉唐古迹 大学生旅游 文化传承 双赢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关中汉唐古迹的地位

关中是指陕西省渭南市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代地区。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夏、商、周、秦、汉、唐是其代表王朝,它们在这里留下了无尽值得记忆的历史故事。本地区发展的最好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元素是汉唐文化,他们留下来的古迹遗址最多也最有开发价值,汉唐时代的中华文化包容并蓄,名扬海外,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社会方面总体上保持着向上的拼搏志气,充满着朝气。在穿越千年的目前看来,它们依旧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没有随着时代过往而退色,每一个在游览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之类的博物馆游客都会因为场馆中的丰富遗址文物而惊讶,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物艺术品,更是印证时代精神的丰碑。

目前的关中汉唐古迹的存有量总体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关中是陕西乃至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资源品位高、存有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该地区现有的涉及汉唐文化各类文物点3.1万处、博物馆百余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浏览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广泛分布的汉唐古迹的无疑是本地区最值得骄傲的值得开发的资源。

二、汉唐古迹的类型与开发状况

汉唐古迹的形式主要有帝王陵墓、宫殿遗址、寺庙楼台,古道关隘。帝王陵墓中最典型的是“西汉帝陵”,“关中十八唐帝陵”, 西汉帝陵是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有9个分布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余者汉文帝刘恒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汉宣帝刘询杜陵在南郊的少陵塬上,汉代的陵墓形制一四角方锥台形,在平原上堆土而成,如同埃及的金字塔。关中十八唐帝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它们绵延排列百里,横跨陕西省乾县、礼泉县、三原县、泾阳县、富平县、蒲城六县,气势壮观,声势浩大,宛如长龙。唐代的陵墓大多凿山而建,形式雄伟,地宫藏隐。事实上它们还有大量的陪葬群,特别是昭陵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乃至世界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方圆百里遍布大小陵丘。目前这些帝王陵墓的开发状况是不平衡的,最成功的是乾陵,开发者不仅宏观把握了历史古迹的价值,合理规划发展阶段,而且在微观上也十分注重硬软件的建设,硬件上通便利,从西安有直达的旅游大巴,相关旅游设施配套完善。景区把握唐风主题,合理运用乾县本地的城市资源,将民生发展与旅游结合,将吃住行服务产业化,便宜话,建有自己的大唐小镇和游客服务区,各类主题博物馆;在软件上经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研讨会,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挖掘文化附加值,追求景区文物古迹开发的商业化与学术性化的双赢,而在蒲城县自西而东排列的桥陵、景陵、光陵、泰陵、惠陵组成的“唐五陵”,发展情况不佳,虽然墓群规模大但缺乏保护,交通不便,设施简陋。西汉帝陵的开发更是让人担忧,大部分定位于片面考古与旅游光观之中,比如茂陵,霸陵等等,旅游管理粗放,旅游附加值少,吸引能力欠佳。

宫殿遗址的代表是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公园,兴庆宫,大唐芙蓉园。它们的考古价值已经被发掘干净,在缺乏二次开发的方针指示下,遗址的存在与利用被盲目对待,开发仓促,比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是一个“献礼”工程,其全面建设时间只有一年,为了确保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0年国庆期间盛大开园,建设者有时候碎石渣也填进去,导致每年光公园维修就花上千万。它们在逐步沦为市民休闲的公园。这些宫殿遗址是从废墟中重新整理出来的,由政府主导,缺少民间力量的参与,开发者的开发方式并非很灵活,模式单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还是2013年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重要部分,申遗或许会为关中的汉唐古迹开发带来一个良机,但开发者究竟是出于保护之需,文化价值的挖掘,还是商业开发的冲动,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寺庙楼台的开发典范者无疑是大雁塔,大雁塔依靠北广场一座亚洲最大的矩阵式八级叠水音乐喷泉而出彩。2003年12月31日开放当天即吸引10余万市民游览,目前已吸引游客过百万。大雁塔的现代化开发将过去破旧,落后的大雁塔景区焕然一新,并以之为基础带动了大唐不夜城的发展,推动西安南郊经济的腾飞,以点及面,打开了陕西文化旅游的新思路。大雁塔的开发者曲江系,即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及旗下庞大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文物古迹的开发贡献了不少力量。但他们追求大策划、大融资、大手笔开发策略为世人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古今结合,贬者认为开发者有好大喜功的嫌疑,开发者关于大雁塔和法门寺的现代性开发是大投资,追求商业化的片面开发,是简单的声光电设备配合的现代化,把寺庙和周围社区的关系完全切断了,破坏了古刹的禅韵,破坏了古迹原来景观,寺庙本为清净之处,但求一份安宁,而如今景存神逝,商业化泛滥。其余者比如青龙寺,它是据点式小范围的开发,即以一个小遗址为开发点进行衍生拓展,配套相关设备,形成主题公园,投资少确效果良好。

关中著名古道关隘当属潼关、散关、金锁关、武关,但是目前尚且有再利用开发的只是潼关,散关,不过由于景区过于独立,偏远,符号性太强,没有群体效应,附加的旅游价值太少,多为本地居民了解,缺乏长远发展。这些古迹是有特色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载信息,但不能得到长足的关注,让人遗憾。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但知道的人不多,历史底蕴虽厚,但缺乏宣传,市场辐射力不强。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历史文化厚重,韩信曹操行军留迹,文人骚客多流连,景色秀丽,但开发力度一直不够。

事实上,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已经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当地开发者通过设立自己的网站比如汉唐网,咸阳旅游网,中国乾陵网等等介绍本地的特色资源,通过网络媒体挖掘本地的历史财富,探索文化旅游的新思路,网站内容涉及历史古迹的学术,商业,文化传承各类信息。本地区也有很多旅行团的专门服务,目前的关中东线,西乡,北线,南线旅游活动都涉及了汉唐古迹的开发,学术界有“长安学”之类学术流派的出现也为关中汉唐古迹提供了学术指引,但总体上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并未走上了深入的,高层次的道路,特色化的,规模化的道路,网络媒体,旅游企业,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缺乏联动,信息不齐全,不够默契完备,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空间在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开发的总体问题与大学生旅游的关系

我们在关于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现状的实地考查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历史古迹的开发层次低,是在保护层次上的片面开发而不是深入的挖掘文化底蕴,衍生物比较少,很多陵墓是在被盗墓者破坏之后抢救性开发的,比如唐昭陵及其陪葬群的开发,匆忙而就。

2.文物旅游资源发掘不到位,不能联合打造旅游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3.历史古迹分布比较分散,缺少统筹规划,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关中地区的帝王陵开发模式以个体开发为主,区域内合作不够,缺乏大文物旅游的观念。

4.总体上在硬软件上发展不充分,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是不能短期内解决的,但是如果将大学生旅游参与历史古迹的开发,必将会为目前的开发状况减轻压力,启发性思维,打开新局面,为文化旅游贡献一份力量。

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西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基地,全市有各类高校上百所,在校大学生逾八十万人,集中了关中地区乃至陕西省的大部分大学生。本地大学生一直是关中汉唐古迹重要的旅游消费群体,根据调查,80%的大学生都喜欢旅游,都认同关中地区的汉唐古迹,都有意愿为期奉献一份力量。如果开发者能够合理的将汉唐古迹的开发与大学生旅游结合,潜力必将无限,让陕西的文化旅游添加更多的活力。

大学生的旅游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异于一般游客的消遣旅游的,具有自己的市场特点:大学生在经济上并不完全独立,主要来源于家人的资助以及个人的兼职、奖学金等,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因此大学生旅游更强调经济性。据调查,5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200元以下的消费;36.49%大学生的选择200元~300元的消费,而选择300元以上消费的大学生只有一成。他们对出游过程中的吃、住、行等方面不做过多要求,而主要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借此满足他们对外界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关中汉唐古迹极具吸引力。在时间效率上追求快捷方便,周期短,距离近。目的性强,其中,以欣赏景观和增长见识为主,次为休闲散心和探亲访友,在景点选择上认同历史名胜古迹,乐于感悟其中的文化故事,体验景点赋予的文化元素。

关中汉唐古迹有自己的特色,在数量质量上都是十分惊人的,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吸引人,能够满足大学生休闲散心和增长见闻要求,切合他们在文化上,在境界上,在思考层次,见闻方面的新体验的追求,而不是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探亲访友。

将汉唐古迹的开发与大学生旅游结合研究是可行的,二者具有双赢的关系。在情感上,大学生十分的认同汉唐古迹的价值;在意义上,将古迹开发与大学生旅游结合具有传承文化功效,教育价值,让旅游回归“文化品赏与养性”本质,让历史文化遗迹得到非商业性的观赏、体验、感悟,让大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让大学生参与历史古迹的开发是有助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不需要大策划,大手笔,大投资,避免了走向了一个错误的纯商业的历史古迹开发的发展道路。在资源上,汉唐古迹集中在渭河谷地,分布形式点线面结合,数量多,有规模效应,文化价值大;交通上,各景区距离本地区中心城市平均不过百里,长短途快捷,特别是“关中环线”公路网的建成,目前在建的“关中城际铁路网” 将铁路客运专线、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关中骨干公路有机结合,连接关中文物古迹和秦岭北坡生态游景点,前景更加美好。

四、结合的策略

1.开发者要做好整体规划,树立区域特色旅游观念,对本地区的资源进行调查总计,并进行评价评优,听取大众声音,做好大学生旅游调研工作。

2.开发者要善于与高校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诸如:网络,电视,杂志等等来宣传发展思路,追求双赢智慧。高校要合理的将学术成就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智慧,为历史古迹的开发提供导引。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创办旅行社, 自己建立有特色的大学生旅游网,利用高校社团,网络传媒,学生直销点的力量为历史古迹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动力。大学生要自主地设计出一系列关于汉唐古迹开发的大学生旅游项目,比如文化主题旅游,将景区的独特文化知识,历史底蕴作为旅游主题;知识旅游,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在旅游前后可以开展关于汉唐古迹知识有奖问答,知识讲座活动;体育旅游,大学生们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喜欢户外活动,根据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健身和娱乐性的旅游活动,如开展骑自行车游古迹,环关中活动,时尚健康有卖点;探险旅游,情侣旅游等等皆可尝试。

4.企业和政府可以尝试合作“以点及面”式开发历史古迹,先培养重点景区再带动其他景区,以旅游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促进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与大学生的旅游的关系是共赢的关系,将二者结合研究,一方面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汉唐古迹的开发,一方面让我们更好的发现大学生旅游的潜力,总体上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文化传承的负责,符合时代要求,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本文在分析了二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旨在为文化旅游提供新思路,为历史古迹的现代化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CX12126

参考文献

[1](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 三秦出版社,2003年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名胜古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57

[3]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部,汉唐文史漫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4]刘肖梅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姚中杰 陕西丝绸之路申遗迎来大考,中国经营报 2013年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11)

工业遗产的概念解析

工业遗产的价值源于对工业遗产概念的解析,工业遗产是一个理论内涵丰富、应用价值广泛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热点。在国际上,工业遗产有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之分。

工业遗产的狭义概念

工业遗产的概念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最早被称为“工业考古学”,这一学科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工业遗物加以记录、保存,学科的产生使人们开始对工业遗产保护有了最初的理解和认识。

1959年,英国工业考古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制定工业遗产名录和保护政策的建议。1963年,英国考古理事会和英国公共工程部联合设立了工业遗迹普查署。这标志着英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正式启动。随后,以英国为发源地,工业遗产及其相关研究活动在欧美各国陆续展开。

工业遗产的狭义概念源于人们对“工业”的认识。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历经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通常来讲,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加工为产成品的工作和过程。因此,工业遗产就是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的历史遗存。

2003年7月,《下塔吉尔》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TICO日大会上正式通过,该是由该委员会制定和倡导的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的内容包括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的重要性等。《下塔吉尔》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概念可以看到,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方面、范围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工业遗产的广义概念

工业遗产的广义概念源于人们对“遗产”的认识。遗产的概念属于法律范畴,在《辞海》中解释为①公民死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②历史上遗留、累积的精神财富,如艺术遗产、文化遗产等。在百度百科则解释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

《下塔吉尔》中对工业遗产的年代阐述为:“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起至今,也探讨其更早的前工业时期与原始工业之根。”因此可以肯定:虽然工业遗产定义中的历史年代是“工业革命”时期,但工业革命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及遗存,自然也属于工业遗产的技术范畴。

因此,不同于狭义工业遗产中严格的工业技术革命时期的遗存、遗物,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工业革命及其以前人类技术创造的所有的遗物、遗存。从时间角度来看,可以包括史前时期加工、生产各种石器或相关工具的遗址、工具;古代陶瓷、冶炼工艺的遗址以及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古代大型工程遗址等工业革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中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遗存。

在内容方面,广义的工业遗产除了狭义概念包含的内容以外,还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和与其相关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认为,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我国工业遗产的概念

我国工业遗产概念源自2006年在无锡举行的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会议中的《无锡建议》提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时间要素,因此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概念。同时,这一概念对国际概念进行了深化,将其概念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联系,其范围也包含了非物质文化层面。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得到全世界的重视,是因其承载了文明,承载了社会的发展。

《下塔吉尔》对工业遗产的概念明确阐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技术、历史、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无锡建议》提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将文物的价值概括为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三种类型。

C合以上,工业遗产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历史、社会、科技、建筑、审美、经济等方面。

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工业遗产的第一价值,也是世界各方共同关注的特征。工业遗产伴随历史而来,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记录了一个历史时代中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工艺等方面的文化载体。工业遗产体现了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体现了人类逐渐主宰物质世界的力量。

如果忽视或者丢弃了工业遗产,就抹去了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记忆,使城市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出现了空白。保护工业遗产,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绚丽的历史画卷中重要的一抹。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工业遗产的固有价值,这是因为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在巨大变革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日常生活。工业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财富。工业遗产记录工业的主体――普通工人的历史人生,并逐渐演化为某种价值观,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进而对社会形态、社会价值产生了影响。有力保护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社会价值观的工业遗产,不仅能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同时也是中国梦的组成要素之一。

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

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产生的根源,也是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创造发明、技术改良对工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无论是工业设备、工业产品、技术手册还是工业操作规范,都深刻地记载了当时科技发展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科技发展的主线脉络,这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尤其是工业的非物质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认识,推动新一轮的科技进步。

工业遗产的建筑价值

建筑价值是工业遗产价值的直观体现,也是大众对工业遗产最直接的认识。建筑价值通常会衍生出旅游功能,这对传统工业城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城市规划角度看,组成一座城市的物质要素不但包括居住区、公共建筑、商务区、道路广场、园林绿地等,也应包括工业、仓库、对外交通运输、桥梁、市政设施、能源供应等等。

每个城镇都有一些历史的遗迹、古老的东西。今天的新事物,若干年后将成为陈迹,随着时间的洗练,有些遗存又成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标志。工业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建筑,进而在城市中产生了新旧交替、和谐共处的工业建筑。外观的差异缘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这是工业遗产建筑价值的突出表现。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其工业建筑都是基于中国人自己的理念,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构架起来的,这种工业的建筑价值为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

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

“一般人看来似乎不再具有价值的老工厂,在创意者眼中却是激发创作灵感、孕育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和难得空间”,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是工业遗产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大批的工业遗产逐渐成为工业旅游基地正是因为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炫耀着公众的眼球。“神秘”“好奇”“惊叹”是与工业遗产价值共生的词汇。工业遗产中形形的“地标”“代表”成为众多城市识别的鲜明标志。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的是一所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居民、产业工人留下更多的回忆和向往。

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工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借助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实际上是在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抢救工业遗产也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的数量,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护工业遗产,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也能在地区经济逐渐衰退的浪潮中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城市中工业遗产重新摸底、梳理、分类,在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中也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工业底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既能为后世留下曾经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的历史形象记录,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