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2 14:49:55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1)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87-01

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位居世界前列。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的粮食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增多了,挑战是有些国家凭借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设立“绿色壁垒”抬高我国粮食出口的“门槛”。因此,在粮食储藏中通过使用无公害防治方法来防治储粮害虫,是我们安全储粮的重中之重,仅仅做到储粮安全已经远远不够了,在新时期,绿色储粮是科学保粮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储粮工作的现状

我国储粮工作在仓库设施建设、储粮技术手段、管理队伍的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在满足社会对粮食消费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食用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当前储粮工作的现状,无论是在储粮观念、储粮技术、粮食陈化状况、储粮安全卫生等方面都与绿色储粮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绿色储粮意识不够强

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和改造,我国粮库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国家粮库已基本具备使用绿色储粮技术的条件,有些条件并不比发达国家差,一部分粮库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建设,就可以达到绿色储粮技术标准,可以说在我国用绿色储粮技术进行粮食储备已具备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但是,由于观念和体制等问题,粮食储备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部门,粮食储备体制单一,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储粮基本是满足国内需要,极少进入国际市场。储粮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习惯用老标准、老技术,不愿进行新的技术改造和采用新的技术方法,再加之国家对粮食储备,更注重的是总量的供求平衡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对储粮安全,尤其是质的要求,缺乏必要的绿色储粮的规范。因此,我国储粮虽然具备了绿色储粮的条件和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绿色储粮推广应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二)储粮害虫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

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储粮水平。粮食是活的有机体,其生命活动可引起水分增加,害虫和微生物繁衍导致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降低,因此对粮食的保管要求很高。目前,粮食企业中防治储粮害虫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杀虫剂防治储粮中害虫和虫螨的方法。最大优点是杀虫效果迅速,彻底,杀虫谱广,处理费用低廉,可以在不移动粮食的情况下进行杀虫处理。缺点是杀虫剂对人和动物都有毒性。它会给粮食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害虫会对它产生抗药性。现在使用最广的储粮熏蒸药剂是磷化铝,磷化铝和粮食中或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会生成一种剧毒气体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高效熏蒸杀虫剂,被称为当代熏蒸剂的“王牌”,我国从1963年开始用磷化铝熏蒸杀灭储粮害虫,在熏蒸过程中,粮食对磷化氢的物理吸咐虽然在散气时能很快被解吸,但熏蒸后的粮食磷化氢仍有一定的残留。利用磷化氢熏蒸杀虫,还会使储粮害虫产生抗药性,常常发生磷化氢杀虫失败的现象。化学防治具有高效、简便的特点,但是由于广泛、大量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了粮食中农药残留的增加,害虫的抗药性增加和再度猖獗。

(三)储粮化学药剂防治难保粮食安全卫生

目前我国比较普遍使用的氯化苦、溴化烷、磷化氢等化学药剂熏蒸杀虫,虽然成本低,效果好,但造成了环境污染、残毒量高,与确保粮食安全、食用卫生有较大差距。

二、绿色储粮的含义及意义

(一)绿色储粮的含义

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药剂的污染,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常受虫、霉、鼠等有害生物侵害,造成量和质的损失以外,还受到熏蒸药剂的影响,使粮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中国已加入WTO,这给粮食的国际贸易开通了顺畅渠道,也对粮食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继续而频繁使用化学药剂熏蒸储粮害虫,必将形成绿色壁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减少粮食及其产品中有害残留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

绿色储粮技术,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粮食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民群众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

(二)绿色储粮的意义

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如此形势之下,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三、绿色储粮的思路

绿色储粮技术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技术,它是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得以更新、发展和完善的。目前采用的绿色储粮技术主要有低温储粮、气调储粮、非化学药剂防虫治虫等技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粮食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食品,是粮食仓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积极进行区域绿色储粮创新

在温控储粮技术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冷源的优势,开展“三低”储粮技术、自动化排风控温技术,以及无公害防虫防霉技术和粮情电子测控与储粮品质监控技术。

(二)加强调研,优化安全储粮技术应用

在构筑科学储粮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出安全储粮技术优化方案,区别不同仓型,运用不同的储粮技术,使储粮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绿色储粮的前提是科学储粮。科学储粮是指以先进的、科学的储粮方法对粮食进行储存保管,确保粮食不受鼠雀危害、外界污染,延缓粮食品质劣变,减少储粮损失损耗,确保储粮安全。粮食安全是21世纪粮食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粮食打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科技投入,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国内外最新储粮科技成果,重视研究和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工程,开辟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2)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不可否认在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长期稳定甚至低迷时期,个别国家尽情享受了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所带来的所有益处,可是,这些国家也必将承担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诱致的巨大粮食需求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消耗的巨大粮食需求以及投机基金引起的粮食金融化导致的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暴涨诱发的长痛。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也具有相对性?

当今的世界,已经由“富有”就可以买到粮食走向“富裕”也未必能够买到粮食的新阶段,以粮食(经济)援助和中断粮食贸易契约为代表的,以粮食作为武器的趋势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人类真的已经步入重新定义“富裕”这个概念的时候了。也可以说经济学在面对粮食问题时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分析粮食问题对经济学而言真有些强人所难的感觉,抑或是也许经济学已经踏进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基本观点、参照物和分析工具的门槛阶段。何故?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包含着浓厚的政治、军事、生态、社会等色彩。说到底粮食问题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完美结合。

《谁来养活世界》旨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世界粮食问题置于世界经济坐标系中,分析世界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消费、贸易和库存的基础上,对农业协定以及粮食价格等进行详尽的考察。以此为依据指出世界粮食面临的问题,并从提高产量、合理消费以及科学制定粮食价格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方略。

《日本的粮食》利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食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粮食问题放在日本经济的坐标系中,把握日本粮食发展的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以下理论与实践问题:日本粮食生产条件和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分布剖析;粮食生产、农户经济分析、农业组织化、粮食贸易、消费、库存现状、粮食价格与政策等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的把握;日本食品经济的发展;日本粮食问题面临的挑战;日本粮食问题的对策。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3)

认真审视和把握新时期粮食工作的重要性,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前提。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和谐和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变化,时刻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总书记明确指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今年两会期间,同志强调:“如果中国经济要出大问题,很可能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在农业问题上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无论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免农业税费,给予粮食直补、种子、农机、农资和产粮大县补贴,还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工作者必须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粮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方针政策,把粮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

粮食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纵观我国治乱兴衰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安定祥和的现实,莫不与粮食生产的丰歉息息相关,莫不与粮食供给的裕缺紧密相连。尽管近几年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粮食生产总量有所增加,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产需仍有较大缺口,品种结构也仍需调剂。我市是全省的粮食主销区之一,耕地少,水资源匮乏,靠天种粮,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增产的基础很不稳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粮食产量每年在22万吨左右,全市粮食产需缺口已达8万吨。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还面临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提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的趋势,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加,确保全市粮食安全,解决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科技支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市、县(区)长负责制,完善和强化市、县(区)粮食储备,坚决消除“存粮”不如“存钱”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粮食的管理,做到布局合理,及时轮换,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为筑牢全市粮食安全的坚强防线提供可靠保障。

三、切实增强粮食流通管理的法制意识

依法行政和依法经营是建立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__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为依法管粮提供了法规依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坚持依法管粮,大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努力营造稳定、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实施粮食收购行政许可,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经营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依法保护和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全行业和谐发展。二是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经常性开展粮食收购活动、执行粮食统计制度、粮食质量和地方储备粮管理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粮油产品、操纵粮油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粮食市场秩序和粮油品质安全。三是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依法管粮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创造必要的机构、人员和工作条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广泛开展粮食普法工作,加大对各类粮油经营从业人员的法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依法管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切实增强粮食经济的发展意识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4)

1、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基础性工作,在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当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粮食是整个食物链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粮食生产方面受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环境污染、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粮食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农户露天储粮和马路晒粮现象、装具和运输工具对粮食的污染、防霉抑虫措施不当、加工工艺落后等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三是个别粮食加工企业违法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运用质量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要求,需要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

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滞后、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粮食质检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统一检测方法、检测手段以及能力验证、试验比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信息制度尚不健全。

3、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

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促进社会和谐。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5)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部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里专门精辟阐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深远。全市粮食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阶段的工作落实,认真总结、科学决策,用工作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粮油有效供应和市场稳定

适时适度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认真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建议,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供求基本平衡。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重点做好节假日和特殊时段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油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管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地方储备粮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做好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指导和监督有关企业均衡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积极推进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储备粮轮换更好地适应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区县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服务工作。

(三)抓好粮食购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贯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全年粮食购销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收购资格审核和认定工作。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收购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根据宏观调控和市场供需形势,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工作,指导企业把握好销售节奏,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不断完善粮食购销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的控机制

认真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市政府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区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在全市积极营造“重农、抓粮、保供应”的工作氛围。

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切实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做到勤购快销,减少资金占用,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反馈有关情况。 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努力降低经营和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抓好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进一步健全粮食调控体制。加强和完善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结构,积极落实地方储备粮油增储任务。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和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重点关注缺粮地区、受灾地区的粮油供应情况,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议政府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确保国家有关粮食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作用。

(五)依法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粮食粮食市场监测。切实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会商机制。加强报告制度,特殊时期实行粮油价格、库存等信息一天一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高度重视并查处涉粮案件,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粮食统计调查手段,强化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样调查。

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管理。改善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提升我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手段和水平,为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进一步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我省市场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发挥引导粮食购销市场价格的作用,为活跃粮食流通和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加快仓储设施功能提升改造。完善和提升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功能,提高粮食储藏管理技术水平,确保储粮安全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高科技粮油加工企业。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

(八)进一步抓好行业指导

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和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各地不断提高粮油仓储管理水平。加强仓储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现代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检查、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和集中整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市局电子政务门户网,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全市粮食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科学储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储粮的协同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九)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动落实省政府服务型四项制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落实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治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效能机关和廉政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规定。配合完全和组织实施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深化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按中央的要求及市委的部署健全和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交心谈心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坚持团结干事谋发展,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不坏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三全一课”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党建工作的规律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力增强党性锻炼。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抓好党员互相“八个一”活动和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挂钩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办实事”活动,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推进和谐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

高度关注老干部工作,支持老干部发挥余热,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尽最大可能帮助离退休老干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进一步做好机关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提高粮食系统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6)

放心粮油工程的开展具有很多积极意义,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角度,还是站在个人角度,放心粮油工程的开展都百利而无一害,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的今天,绝对不能因为某些粮油企业的不法行为,而损毁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以及每天忧虑的心理。

1 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是保证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工程的开展,广大消费者对粮油质量以及其他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现如今,我国各个省市都在开展放心粮油工程,这是对人们生命健康负责的一种行为,国家对这一工程也表示了支持,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便能够充分保证放心粮油工程的顺利开展。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放心粮油工程的开展,主要是基于几下几点:

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条件,我国一直都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品质量安全,如果一个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都无法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就无法保证,没有健康的居民,又何来和谐社会?因此,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以此来保证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事关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这是人们身心发展的需求,我国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相关人员却忽视了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这使得我国的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是有发生,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重创,有很多人正是因为食用了不健康的粮油,引发或者诱发了各种身体疾病,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粮油食品安全一直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理,为此,的确需要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以此保证粮油食品安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人们的顾虑。

最后,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市场机制的建立建全,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应该遵循市场规范,粮油行业攸关人们的身心健康更需要如此,但是某些企业却对此不以为意,因此导致了很多安全事故,这是一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在市场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应该遵循公平正当交易的原则,则某些粮油企业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但是通过实施放心粮油工程,能够将不合格的粮油企业查封,这就规范市场秩序意义重大。

2 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2.1 构建长效机制

很多城市为了能够真正的做好这一工程,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除此之外,还下发了很多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这些政策以及指导性文件的贯彻落实,粮油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各个粮油企业联合起来进行网络布局,共同构建放心粮油工程的长效机制。另外,市场各个监管部门,比如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有效联手,加强监管力度,这为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长效机制的建立,既需要粮油企业的积极配合,而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更需要消费者有安全意识,只有如此,放心粮油工程的长效机制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并且实施。

2.2 新上面粉机组项目

某市为优质小麦烟农15的主产区,该小麦品质优良,蛋白在15%以上,面筋能达到35,面粉白度列现有小麦品种前茅。根据这一优势,新上石磨面粉机组一套。以烟农15小麦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面包粉、水饺粉、馒头粉等,做到无添加,纯天然,绿色安全,多规格包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让居民吃上放心、优质的小麦粉。

2.3 开设精品粮店、推进放心粮油向“早餐工程”延伸

某市以丘陵、山区为主,主产花生、小米、绿豆、红豆等优质杂粮,其中,望海山小米通过国家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花生、大葱、樱桃、蜜桃、凌河大蒜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确定在我市的市南区和市北区各开设一家“精品粮店”,销售自产面粉和优质杂粮:并联合标准化种植基地,供应无公害蔬菜;同时做好馒头等传统食品的供给,方便居民生活,让特产和放心粮油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满足城区和周边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2.4 建设放心粮油配送中心

为保证“放心粮油工程”的顺利建设,与百货超市连锁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放心粮油配送中心。超市是供销系统成立的连锁超市,目前有400平方米以上直营店16家,加盟店227家,规模大,网点多,已辐射到各乡镇。双方确定,在城区合资成立配送中,在连锁超市内合资设立放心粮油专柜,双方各占50%股份,按股份投资、分红。统一配送绿色、健康、环保的面粉、杂粮以及馒头等熟食。同时,积极开拓全市范围内其它超市的粮油配送业务,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多吃有机食品.健康食品.使这项民心工程真正做到“群众满意、政府放心”。

2.5 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加大

对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对实施“放心粮油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参与创建热情,形成消费者、经营者、监管者全方位参与创建的局面。

2.6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放心粮油工程”并不是仅仅依靠粮食部门就能够深人实施的,而应该依靠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因此我市各部门应更加给予高度重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措施,建立放心粮油工程专项基金,引导和扶持放心粮油骨干企业建设放心粮油食品配送中心、放心粮店、精品粮店等粮油销售服务网络,合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因为粮油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部门与各级政府以及消费者都有责任关注这个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粮油食品安全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一点我们应该正视,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具有针对性,对策适用性也比较强,而对其进行研究,正是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永奇.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护航粮油食品安全[J].中国粮食经济,2011(4).

[2]廖春林.粮食食品安全要把好“五道关”[J].中国粮食经济,2011(8).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科学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的生产环节在农业,粮食的流通基础在农村,粮食的收购对象是农民,粮食工作与“三农”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粮食系统是农村现代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农村的粮食购销网点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载体。粮食系统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尤其我省是粮食主产区,种粮收入是我省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粮食工作直接关系农民增产增收。粮食部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粮食工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自觉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找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各级粮食部门要结合粮食工作职能,按照孙刚副省长提出的为农民种好粮、收好粮、管好粮、用好粮服务的要求,找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一是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点多面广,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的优势,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优质稻比率,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

二是要加强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宣传,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积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要依托国有粮食企业构建直接服务于农民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粮食收获后的集中整晒和干燥服务,提供安全储粮技术指导,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通过强化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四是要通过发展“订单粮食”、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企“双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的《关于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做好支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工作,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粮食规模经营,使农民在粮食流通和产业化经营中切实得到实惠。

五是要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指导农民生产更多更好的放心粮油原料,积极开展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原粮换成品粮的“二代一换”活动,为农民提供适合市场需求、安全廉价的“放心粮油”,为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服务。

六是要加快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粮食企业参与粮食经营,创新经营方式和服务体系,增强国有企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户的带动力。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8)

自给为主原则

我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和消费量巨大的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必须坚持以自给为主的原则。近几年,有人主张压缩国内的粮食生产,增加对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实行粮食自由贸易。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中国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对粮食的巨额补贴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重;硬性的购销计划,不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笔者认为,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确实使国家财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我国的粮食生产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无论怎么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为维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都无一例外地对国内的粮食生产给予了可观的财政补贴,事实上,这种财政补贴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成本和代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对本国粮食生产适当的财政支持,才能够真正降低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本。同时,国际粮食贸易常常受意识形态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尽管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但粮食被某些大国用作外交手段来干涉他国内政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发生。

安全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

虽然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可以不计成本,忽视经济意识和效率意识。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粮食安全分为两种:一种是粮食既安全又经济,即向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同时又没有粮食过剩和浪费等不合理现象。另一种是粮食安全但不经济,保证了粮食的供给,成本却过高。

显然,我们要力争实现第一种粮食安全,避免出现粮食安全但不经济的情况。

当然,从长期来看,粮食安全和经济是统一的。一方面,安全是经济的保证,只有安全才谈得上经济,不安全就是最大的不经济。粮食的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生产粮食的重要资源(土地)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如果粮食不安全,粮食的供给不足,必然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经济又是安全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安全,如果我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必然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粮食安全失去存在的条件。短期内粮食安全和经济也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则应遵循安全优先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粮食安全才具有坚实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证。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计划经济之路,用国家计划、行政命令等非市场的方式来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的供给;另一条是市场经济之路,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中的作用,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粮食的生产、供给和需求。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前一条路虽然走起来方便,但实现粮食安全的成本很高,资源浪费很大。走市场经济之路,利用市场来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且,这又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怀疑和犹豫。

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的城市聚集效应,有利于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耕地递减;在城市化过程中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往往都是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使得农业劳动力呈退化趋势;城市化进程中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会高于农业,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只有和这一趋势相适应才具有生命力。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为保证粮食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不能同城市化相冲突。其次,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实现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增加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二是大力发展节地和节水农业,降低粮食生产的资源消耗水平,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全社会节约粮食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手段保证粮食的合理消费。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原则

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粮食安全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安全又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当然,在一些情况下,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也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比如在粮食价格太低时,农民种粮的正当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必须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农业和农民以较大的扶持。

有利于环境改善和优化的原则

改善和优化环境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不能同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相冲突。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扩大粮食生产,滥垦耕地,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给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优化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农业集约化之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提高土地与劳动的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9)

(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粮油有效供应和市场稳定

适时适度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认真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建议,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供求基本平衡。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重点做好节假日和特殊时段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油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管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地方储备粮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做好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指导和监督有关企业均衡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积极推进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储备粮轮换更好地适应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区县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服务工作。

(三)抓好粮食购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贯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全年粮食购销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收购资格审核和认定工作。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收购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根据宏观调控和市场供需形势,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工作,指导企业把握好销售节奏,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不断完善粮食购销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的控机制

认真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市政府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区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在全市积极营造“重农、抓粮、保供应”的工作氛围。

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切实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做到勤购快销,减少资金占用,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努力降低经营和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抓好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进一步健全粮食调控体制。加强和完善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结构,积极落实地方储备粮油增储任务。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和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重点关注缺粮地区、受灾地区的粮油供应情况,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议政府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确保国家有关粮食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作用。

(五)依法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粮食粮食市场监测。切实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会商机制。加强报告制度,特殊时期实行粮油价格、库存等信息一天一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高度重视并查处涉粮案件,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粮食统计调查手段,强化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样调查。

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管理。改善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提升我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手段和水平,为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进一步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我省市场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发挥引导粮食购销市场价格的作用,为活跃粮食流通和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加快仓储设施功能提升改造。完善和提升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功能,提高粮食储藏管理技术水平,确保储粮安全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高科技粮油加工企业。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

(八)进一步抓好行业指导

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和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各地不断提高粮油仓储管理水平。加强仓储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现代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检查、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和集中整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市局电子政务门户网,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全市粮食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科学储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储粮的协同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九)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动落实省政府服务型四项制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落实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治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效能机关和廉政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规定。配合完全和组织实施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深化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按中央的要求及市委的部署健全和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交心谈心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坚持团结干事谋发展,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不坏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三全一课”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党建工作的规律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力增强党性锻炼。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抓好党员互相“八个一”活动和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挂钩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办实事”活动,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推进和谐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10)

一、何谓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通常我们把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供求基本平衡”。1995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罗马宣言》,在世界范围对粮食安全作了理论性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宣言指出,粮食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来源,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了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因此粮食安全应包括下述几层含义:其一,数量上的安全性。即通过粮食生产数量的积极稳定增长,满足人类对食物的解决饥饿问题;其二,无毒害性。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和粮食产品中的残留,减少、杜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有效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其三,高营养价值。即依靠基因工程技术和先进加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善粮食产品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含量,满足人体健康的基本需要。

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概念,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每个国家对粮食安全有自己的理解,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注重全面平衡,宏观调节控制,以实现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中国家往往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并适当限制消费,谋求粮食总量基本平衡。因此,评价和考核粮食安全问题,应充分考虑粮食品质对综合安全水平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应考虑到粮食生产、消费与储备、粮食贸易与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粮食的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以粮为纲”,致力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粮食问题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吃饭问题”已经成功地解决。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至199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比1949年增加了3倍多,人均38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超过95%。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国过去,粮食安全的提法仅指保管好粮食,不使粮食品质下降或数量不发生短少等,只是粮食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粮食供求矛盾基本解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样的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的提出扭转了过去一味追求产量的观念,进一步从贸易、结构、质量等方面强调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符合当前实际,更具有科学性。

二、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粮食生产、波动与储备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考虑到粮食生产、储备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产量波动的风险。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都会产生一定的受灾面积,每隔几年,都会有一场大的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或大面积停产,从而使粮食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粮食是一种季节生产常年消费、区域生产世界消费的商品,这样就产生了粮食流通空间与时间的间隔、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性。由于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适当的粮食储备也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以满足老百姓基本生存需要的作为粮食安全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第一要务,因此,充足的粮食储备尤显重要。通过适当的粮食储备,以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由于粮食储备有一定的成本,因此必须保证合理的储备数量,既保证安全供给,又保证粮食安全成本的最小化。

2.粮食贸易与自给率

在考虑粮食贸易与自给率的关系时,还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以及禁运带来的风险。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依赖国际市场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充分的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获得利益。但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以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把粮食安全的风险演变为一国的政治风险,一旦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会迅速波及到本国的生活必需品物价,物价指数会发生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发生禁运,则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可能会在双边、或多边关系中失去发言权、主动权,甚至可能会失去的独立,受制于粮食出口国。因此,发展中国家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粮食自给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3.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性,所以,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与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指的是贫困人口确能获得所需数量的粮食,粮食的质量安全指贫困人口每天能够获得足够营养与能量的食物。

一方面,贫困人口收入低下,导致他们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障,尽管社会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总量安全)、尽管人均粮食供给是安全的,但是对这一部分人群来说,粮食是不安全的。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制定本国粮食安全政策时,在充分考虑粮食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安全的同时,更要考虑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以及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粮食结构性安全问题。

4.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在考虑粮食的数量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粮食的质量安全。确保提供的粮食必须是无毒害、高营养、健康的安全食品。近几年来由于供给粮食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含量超标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人们迫切需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有营养食品。提供的食品必须是安全、健康、有营养的绿色食品。

在发展中国家,理论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非常重视粮食的数量安全问题,而对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有所忽视。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的、首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提供食品的品质、营养、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粮食的营养性、无毒害性、高品质是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5.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

粮食安全收益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借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可能体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指粮食安全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非经济利益指在粮食安全保证下,全体居民免遭饥饿的风险以及一国可能免遭的禁运、国际市场粮食波动等政治风险。

粮食安全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投入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上的经济支出与机会成本。合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又一重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粮食安全所带来的收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可能付出的成本,要以合理的成本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包括数量指标、粮食波动指标、粮食自给指标、质量指标(无毒害、高营养)多个方面。数量指标包括总量指标、个量指标,总量指标包括粮食总产量、粮食总消费量、粮食的储备水平;个量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粮食波动安全指标包括粮食单产波动系数、粮食总量波动系数、国际市场粮价波动系数;粮食自给水平指标包括粮食的贸易依存度、粮食的自给率;粮食质量指标包括粮食的营养性、粮食的无毒害性。一些重要指标解释如下:

1.粮食总产量

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取决于自然资源、要素投入、生产成本、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资源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国粮食总产量和供给量的下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相同的投入只能获得更少的粮食产量。农村劳动力、化肥、农用电、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生产要素的不科学运用或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当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收益提高幅度时,农民就会放弃或缩减粮食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不安全性增加。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或减少、农业技术进步都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增加产量,从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原因。

2.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量”。结转储备包括后备储备和周转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所采用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一个作物年度结束时的转结库存,至少应为年消费量的17%到18%,即供两个月的消费。其中周转储备为11%~12%,后备储备为5%~6%。

而且FAO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粮食库存的合理界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安全界限。就是储备的数量要能保证在出现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的供应需求,一般以常年产量与最低产量的差额作为储备的标准。(2)经济界限。就是库存粮食的费用小于或等于进口粮食的费用。如果发现粮食以外的出口创汇产品更有利,就可以减少国内粮食库存,用部分信用进口的方式达到国内粮食安全。

3.人均粮食占有量(Per capita grain availability)

粮食安全最终目标是保证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可以获得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所以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衡量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则粮食安全程度越高。有研究表明,按照中国预防医学院、国家统计局:《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提供的数据,我国的一个标准人的每天生存性粮食的最低需求量要有0.681公斤,达到年均248.56公斤的粮食需求水平,就能基本保证每人的生存安全,但营养水平将低于卫生部门推荐的标准。若粮食的人均供给量低于248.56公斤,则可以肯定发生了绝对的粮食危机或绝对饥荒。

每人年均360公斤粮食是保障公民蛋白质需求的最低占有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会引起社会恐慌;当人均占有量为400公斤左右,可以基本上保证我国的每一个公民达到FAO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保障大多数公民的营养性粮食安全。并且,还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最大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生产能力或供给能力处于这一水平将基本消除粮食危机的阴影。

4.粮食的贸易依存度(Dependency ofTrade)

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包括当年产量和结转库存)。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可以表示为=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了粮食的自给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5%,或者≥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10%或者≥9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定要保持在95%的水平之上,这样可以减少贸易依存度,也可以避免受国际市场的较大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粮食不安全的程度。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The Level of Per Capita Owned Grain)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总体上粮食供给有余而一部分低收入者可能吃不饱饭或者营养不足。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设一国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组成了一个集合,他们的卡路里摄入量低于正常需要量,那么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的粮食缺口额可表示成:=;∈;式中,是某个人的卡路里摄入量,因而该国的粮食缺口额总数()即是=∑ 。

通常,粮食不安全程度可以用营养不足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或者营养不足人口粮食缺额的绝对数量与他们的实际需要量之比不表示,即:=或=。相应地,该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为=。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11)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提高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8年,粮食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亿吨,用了9年时间;1959—1978年由2亿吨增加到3亿吨,用19年时间;1978—1984年,由3亿吨上升到4亿吨,用了6年时间,是中国粮食发展的黄金时期;1985—1996年由4亿吨发展到5亿吨,用了12年时间。1997—2011年,用了15年时间发展到5.712亿吨。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仍在5亿多吨徘徊,人均占有粮食在370—400公斤之间。

当前粮食工作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粮食获得全面丰收,总产达到5.7亿吨以上,比上年增长4.5%,这是新世纪头十年以来第一个大丰收年,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上了5亿吨的新台阶。二是城镇化水平创历史新高。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已达6.9079亿人,占总人口的51.3%,首次超过了人口的一半。这是我们这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化。而且,我国的大城市多,城市群多,对粮食需求呈现多样化、高质化的刚性增长,这对粮食行业来说既提供了极大的商机,也带来供应的极大压力。确保粮食供需的综合平衡,其任务之繁重、工作之艰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三是粮油的进口创新高。从本世纪初加入世贸以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9%,当前粮油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一。2011年进口大豆5264万吨、稻米59.8万吨、小麦125.8万吨、玉米175.4万吨、大麦177.6万吨,油菜籽126.2万吨、植物油779.8万吨,预计今后进口逆差将成为常态。以上三个特点带有全局性、关键性与趋向性,是我们观察粮食形势、分析发展趋向、研究战略对策需要首先考虑的。

总的讲,今年的粮食形势是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稳定粮价和粮食市场是有物质基础的。但是,从中长期看,隐忧增加,潜在风险加大。可以说当前粮食工作也存在三大问题:“生产上放松粮食,流通上弱化粮食,消费上挥霍粮食”,而且这些现象日趋严重。最根本的是我们在粮食上过了十来年平安日子,对粮食安全的观念淡漠了,对粮食的重要性认识普遍淡化了。四川是天府之国,西部的大粮仓,但现在已成调入大省,去年调入的粮食达1100多万吨。虽然调出猪多、酒多,但过去也曾调出过,只不过数量不如现在。如果粮食紧张,调动困难,将不仅牵动粮食业,也会波及白酒、生猪饲养业,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粮情,要特别警惕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农业和粮食现代化丢掉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把粮食自丢掉了。

二、建设好可持续、抗风险、能自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粮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

粮食工作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中的常青产业,人民离不开粮食工作,国家需要粮食工作,时代赋予粮食工作以重任。国家设立粮食行政部门就是为了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让各族人民都能得到充足的粮食营养,这是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头等大事。所以,在粮食战线工作的同志,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广大企业群体都应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中心任务,做好各项工作,这是大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我们讲粮食安全,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在宏观上,要保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综合平衡,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在微观上,要保证每个粮食产品的安全性,决不能让不安全、不合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纵观世界潮流,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粮情,笔者认为,在粮食安全这个全局大事上的长治久安,就是要求我们建设好可持续、抗风险、能自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筑起我们粮食工作的钢铁长城。这个工程内涵丰富、要求甚高、任务繁重、难度很大,是我们粮食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需要进行以下系统工程。

一是要建立稳定增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体系,在现有粮食生产基数高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实现“十二五”期间5.8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划目标。为此,需要突破政策上的难点(土地转让、价格体系等)、资源的制约、科技创新跟不上以及调动农民积极性、培养职业农民等一系列新问题。二是建立起高效运转、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加紧建设“一链(产业链)两网(收购网、销售网)”系统工程,在多渠道、多成分流通中发挥国有经济的蓄水池、主渠道、主导作用,同时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外资企业的有益作用。把抓紧建设粮食现代化产业链与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粮食安全监管体系结合起来。把放心粮油工作普及到城市社区与农村村寨。三是加紧建设好以中央储备为核心,以地方储备为支柱,以社会储备(农民储备与企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储备体系,同时把粮食应急机制建设好。四是建设和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总结经验、改进工作,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服务。立足当前,展望今后,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粮食系统要考虑经受以下三个考验:一是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粮食出现大幅度减产的考验;二是发生突发事件的考验,如疫病、自然灾害等;三是国际粮食危机和粮价大幅度波动的考验。总体看,有些苗头已经显现,我们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做到万无一失。这是粮食工作和整个经济工作面临的难点,是对粮食工作的严峻考验。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不稳定的复苏期,国内经济面临的“经济下行,通胀上行”压力加大,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尤需保持冷静的头脑,加强应急的各项工作,勇敢地接受检验,扎实地做好工作,以期在新的一轮波动中从容应对,立新功、创新业。

三、搞好地方粮食行政部门的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省长负责制的组织保证

全国的县(区)级单位有二千多个,县(区)粮食局是全国最基层的粮食行政部门,是省长负责制的得力助手。一个粮食行政系统,一个粮食中介系统,一个粮食企业组织系统,这三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结构和依托。当前粮食工作虽然处于困难阶段,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取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稳中求进,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抓好转型升级工作,把粮食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根据一些地方粮食部门的经验,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第一,要弄清家底,盘活现有资产。各县(区)粮食系统都有一些国有资产。我们要整合资源,使优质资产实现优化组合,以取得良好的效益。现在不少粮食部门都在实施“退城进郊”工作,要注意掌握“增量升级”的原则,搞好搬迁建设,增强经济实力。

第二,要抓好收购,落实地方储备,掌握粮源,制定应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要认真做好粮食供应工作。城镇是供应的重点,但要兼顾农村。要建立与城镇化规模相适应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不能任其自流。根据历史经验,粮食供应要关注弱势群体即失地农民和城市失业工人、困难职工家庭。要时刻关心敏感群体即学生食堂等的粮食安全供应。此外,还要特别关心老少边穷地区,尤其对“不给不要,不吵不闹,饿了睡觉”的那部分困难户要倍加注意,千万不要发生缺粮断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