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中医的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0 14:58:24

学中医的途径

学中医的途径篇(1)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医疗行业也逐渐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医学英语的地位与实用性也更加突出和重要。我国医疗人才在吸取国外医疗经验,参考国外文献以及对外交流过程中,都需要运用医学英语,例如在撰写英文论文、听读英文报告以及查阅医学文献等领域,学生要具备坚实的医学英语知识。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医学英语知识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以及二年级中,除了在开设公共英语学科的同时,在三年级以及四年级更是开设专业医学英语学科,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甚至在一年级就直接开设医学英语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英语已经成为医学人才研究以及探索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职以及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以及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学校,医学英语成为其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医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高等院校更加注重教学的理论性以及学术性,为社会输送医学专业型人才。而高职高专更加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以及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公共英语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以及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对医学英语没有给与充分重视。

(2)学生特点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要低于高等院校,其学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职学生通过高中的英语学习已经掌握了英语的基本翻译、写作以及阅读能力。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医学英语句型复杂、词汇量大、课本具备一定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第二,高职学生具有更加现实的英语学习目标,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认为医学英语的实用性不强,因此对其并不重视。第三,高职院校基本在校年限为三年,由于课时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医学英语的学习。

(3)师资力量不足。经过相关调查研究,我国医学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医学英语专业教师,这对医学英语教学造成很大程度的制约。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并不具备医学英语的教学能力,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只能为学生进行文本翻译、句型分析以及单词讲解,在医学知识方面不能进行有效拓展。

二、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的有效途径

(1)开设选修课。开设医学英语选修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以医学英语作为重要工具,进而获取医学知识。因此,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将医学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扩展和延续,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医学英语的教育。院校要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内容尽量浅显易懂、难度适中,让学生以公共英语为基础学习医学英语知识。通过学习医学英语,掌握医学英语的句型、词汇、表达方式以及沟通方式,了解医院科室、常见疾病等英语知识,在提高学生医学英语水平的同时,了解以及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进而为学生运用专业英语以及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以及技能型的医疗人才。

(2)构建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公共英语,高职高专学生基本掌握了英语的翻译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虽然都具备较强的英语应考能力,但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足,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知识背景以及认知风格都有所差异,英语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意愿差别较大,即使在同一院校,学生由于职业规划以及专业不同,其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及内容也都不同。因此,在开展医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以及个体差异,在公共英语中科学的融入医学英语教学,逐渐渗透给学生医学知识、医学语篇以及医学词汇,并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为了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拓展学生的医学知识面,院校还要为学生构建医学英语的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岗位以及专业需求,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资料库,让学生更加灵活以及自由的开展医学英语学习。并且将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充分结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同时,解决学生在医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避免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况出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英语基础。

(3)增强师资力量。想要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高职以及高专院校要培养一支医学英语水平较高、教学能力突出的英语教师团队。因此,相关院校一定要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培训以及进修机会和空间,英语教师也要积极接受在学习以及再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通过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派遣本校教师到其他医学院校进行沟通的学习,吸取成功经验,更新以及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彼此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学习,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进而缓解当前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医学英语教师的局面。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医疗行业已经与国际实现接轨,因此,医疗英语是医疗人才必须掌握的语言工具。但是当前,因为教学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医学英语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还处于摸索中。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一定要充分重视医学英语,在公共英语中融入医学英语,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与其他成功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以及技能型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玲.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探索[J].英语广场,2016,01:74-75.

[2]康丽娉.在医学类高职专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的有效途径初探[J].海外英语,2015,19:55-56.

[3]邓媛媛.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融入EMP教学的理据和路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4-15.

[4]陈克伟.形成性评价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D].吉林大学,2013.

[5]莫瑛.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医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学中医的途径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5

Abstract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rain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ree famous classic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multi angle, all-round, multi-channel, multi form of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of students of TC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y

中t经典作为国粹,其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进一步弘扬与发展。中医经典是临床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中医课程重要内容。中医临床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相应的临床思维,而且中医临床思维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临床疗效。所以,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构建,从中医经典理论中去挖掘中医临床精髓,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思考、分析临床疾病,让学生领会中医辩证论治的作用,如何把中医理法方药结合,有效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室开展,按照教学内容要求,采用刻板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制于课堂的时空限制,基本上无法达到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的目的。故此,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望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素质与诊疗技能。

1 通过教学实训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1.1 构建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

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通过教学实训,在场地和环境上进行模拟,开展临床门诊和病房,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病案需要,构建中医标准化病证,在模拟的医疗情景和环境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整个医疗过程,并对病案开展分析与讨论,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进行模拟培训,真正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并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1.2 构建中医经典急诊临床技能训练室

本训练室通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有效提高学生急诊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学生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学生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接诊能力有待提高。挖掘中医经典理论中有关急诊处理的方法措施,如《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腹满疼痛等急诊处理,温病学中急性外感热,神志异常、痉厥处理等,把中医处理和西医处理,模拟给学生展示,课堂生动,栩栩如生,同时锻炼了学生处理急诊能力,对训练学生急诊思维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教学实训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同时掌握了中医急救知识。

2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2.1 案例教学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提前选择病例,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学的知识,对选出的案例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讨论,列出自己看病的理法方药。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临床真实的典型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既让学生了解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2.2 模拟病人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教师挑选教学内容中典型病例或者某章节典型证型,按照教学要求,导出病例反应的症状、体征、及环境。要学生提前熟悉提供病例反应的症状和病史。结合病史过程,由两个同学,一个为医生,一个为病人把病例情景演绎出来,然后对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学生把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病例,符合我们教学内容需要的,在课堂上讲授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学的内容理论,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开展学生讨论。这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圆满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通过名医名家传承研究培养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3.1 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但近代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态势,尤其中青年医生,不能掌握中医理论基础,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影响中医的发展。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能高,中医思维活跃,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深化,尤其名老中医专家对经方的应用,经方的拓展,经典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拓展,把抽象枯燥的中医经典,中医文献,变得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显现的更加直观,更接近临床。W生在整理老专家经验和病案时发现和教学中遇到的理论或方药相吻合,学生将感受深刻,促进理论记忆,同时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取了老中医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经典理论的方法与思维。因此,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参与跟师学习,在整理过程,在跟师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临床技能,可以培养临床思维,是培养卓越中医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政策上也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如地方各级政府专门立项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提炼挖掘当地名医临床精华,地方疾病诊治特色,重点研究其有独特疗效的诊疗方法,并在临床中应用、发展、创新。②因此,我们在培养中医学生时,要重视名老中医的传承,学术思想的继承,有学者认为对老中医学术思想提炼将是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③建设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推广在经典领域里名老中医及知名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教学经验,让学生体会名医名师的成才历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2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云技术,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老中医在应用经典的理论、方药、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进行系统总结,提炼,整合,归类,系统化,提炼老中医对单病种用药规律,辨证方法,临床用药特色,对搜集资料数字化整理分析,并且再推广给学生,融化学习。比如对临床常见病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及糖尿病等,学生从老中医专家临床病案开始整理,探求老中医诊断疾病思维,辨证方法,其理论渊源,其用药规律,再把数据信息处理,整理,学生在此过程可以学到丰富的实用性强的临床知识。王氏等④认为基于研究性的学习,即从“课堂、实验、课题、实践”等方面入手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王氏等⑤认为应分别以人、疾病、方剂、思维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总结。随着信息时展,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去探索名老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思维,看病的规律,用药规律,这也是应用数字挖掘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有效方法。现在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建立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数据库,学生在课后可以方便查找数据库资料学习和参考,了解中医临床,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根本目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影响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影响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尽早培养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注释

① 李平,刘保延,文天才等.中医临床个体诊疗信息采集平台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7-9.

② 薛钧,贺兴东,翁维良,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型继承”的实践[J].世界中医药,2008.3(1):46-47.

学中医的途径篇(3)

1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性

40余年来,高等中医教育造就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对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及专业设置提出的更高要求,按传统的纯医学课程培养出的高级中医人才,已暴露出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这些只学好所谓技术知识的学生毕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提高,中医院校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人才设置,增加国际经贸知识等课程,让各学院的学生都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医药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了解到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有所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学校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研究生阶段应培养精英人才,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因此,在本科阶段接触到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也是有益处的。

2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途径

2.1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采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初级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于各种流派和分支、前沿问题,可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做简单介绍,有正确的理解,能够对基本概念做出正确解释,并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和政府政策。

2.2 考虑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接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实例教学。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运用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现象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说明,并根据专业不同,调整课时数。

2.3 培训教师,至少每年1次让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参加经济方面和医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这让老师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

学中医的途径篇(4)

2013年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第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强调,鼓励中俄高校开展直接合作,建立同类高校联盟,支持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不断扩大两国教育教育领域人员往来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中俄大学联盟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高等医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要求高等t学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在俄罗斯的高等院校里,中国留学生的面孔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子来到中国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为彼此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借此机会, 笔者对中俄高等医学教育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深化双方合作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调整,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与日俱增,相互依存愈益加深。中俄关系的飞速发展,更为推动中俄高等医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彼此共赢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我们应探索建立双边、多边的政策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使中俄高等医学教育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政策变化和最新实践,最大限度的形成合力,加快中俄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因此,“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成立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成为中俄高等医学教育之间一个品牌,为双方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中国教育部高度重视“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在此之前,两国相关院校已经纷纷“结对子”,相继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和“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成立将全力服务并推进双方医学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与医药科研项目的合作。笔者相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成立必将在促进中俄两国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中俄两国一百余所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发表真知灼见,共商合作交流大计,为推动中俄高等医学教育共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相互理解,尊重彼此差异

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阶段不同,高等医学教育的起点、结构、水平不同,我们双方应该遵循“承认、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对双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联合研究。一方面加强中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兼容性,建立双方共同认可的质量标准,促进人员流动;一方面通过深入合作,吸取借鉴对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使高等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彼此在充分发挥各自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优势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在学科交叉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切实推进高校间师生交流、学位互认、学分互转等传统合作模式发展的同时,更要加强在高校科研合作和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要通过彼此的努力,加深彼此双方在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合作。

学中医的途径篇(5)

行政途径是指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解决公共问题,或完成行政事务的路径或方式。在“全民免费医疗”计划与实施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行政途径是重要的一步。行政途径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行政管理的成效。在神木医改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应用了计划行政途径和管制行政途径。

1.计划行政途径在神木县“免费医疗”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计划行政途径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安排,它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环境和行政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做出的初步的预测,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表示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政府行动的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计划行政途径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对行政环境和行政需求的分析。

1.1神木县“免费医疗”政策实施的行政环境分析

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神木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最北部,地处秦、晋、蒙三省的接壤地带,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地域广阔,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富集。“十一五”以来,神木县依靠自身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6.7亿元,人均总产值10040美元,超过了全面小康社会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标准,2008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位居92。2009年财政总收入9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亿元,位居全国百强县59。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3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28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44位。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8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5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36位。其中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中,卫生事业占了14.9%,远远超出了国家限定的8%的最低标准。正是由于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全民免费医疗”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快速增长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政策进一步实施的助推器。根据经验,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伴随有一定的社会问题产生,神木县亦是如此。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神木县存在着县富民穷、南北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虽然神木县从2002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极快,但人均增长速度并不明显,因此,存在着神木县财政收入增长和群众增收比例不同步的现象。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增长的大部分,并没能有效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南北城镇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位于神木县北六乡的居民,如大柳塔、燕家塔、孙家岔等地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居民通过征地等途径收入剧增,而位于神木县南六乡的居民,如乔岔滩、太和寨、高家堡等地,则完全没有享受到资源带来的收益。而这种差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有病治不起、不敢治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煤炭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导致的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这些因素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县民情绪很大,上访事件不断发生。神木县政府针对这一现状,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将经济发展成果与民众分享。

地方充足的医疗资源,是政策实施的保障。神木县2009年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为350个,其中县级医院13所,妇幼保健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乡镇卫生院19家,卫生所、个体诊所、医务室25家,村卫生室290个。县级医疗机构床位1415张,卫生人员总数1869人。通过各种标准的筛选,神木县政府最终选出7家医院,共计1243张床位,作为“免费医疗”的共享资源。以当时神木县不到40万人口的规模来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4张病床,超出了省卫生厅每千人3.17张病床的标准,显然,神木县的医疗资源能够满足“免费医疗”所求,这也是“免费医疗”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2神木县“免费医疗”政策实施的行政需求分析

公民对于免费医疗的需求迫切性。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神木县出现的县富民穷、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大等现象,原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曾经坚定的回应媒体:绝不能“富财政,穷百姓”。在免费医疗实施之前,郭宝成在亲自走访了很多村镇以后发感慨:不仅城里人跟“正式单位”的人员可以享受医疗政策,低收入人群更需要“免费医疗”政策,因为生病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令他们最无助的事情,一场大病,就有可能使一个家庭倾家荡产,一场大病,就有可能是一家人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因此,作为人民的公仆,作为一名公职人员,郭宝成意识到公民对于“免费医疗”政策的渴望,也认识到解决人民事关生存问题这样的重大事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3月1日,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开始实行。

需求量的测定,即医疗服务对象的确定。在免费医疗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疗服务对象的确定,即到底哪些人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在以煤炭行业为主要产业发展的神木县,由于产业本身属于资源密集型和人口密集型的性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该地区。另外,本地的其他资源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也为了生存,迁移到煤炭集中区发展,这就造成了整个县城户籍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同时也为医疗对象的确定增加了难度。神木县政策制定者通过将统计局,流动办,公安局三个部门的人口统计到一块,总计人口为39.2万人,再减去6万流动人口,最终确定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的人口约为33万人。这样,在需求量确定的情况下,行政人员才可以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政策。在“免费医疗”政策制定中,只有预测出需要服务的人数,才能进一步预测所需的资金和医疗资源。但是,在政策实行了5年以后的今天,由于外来人口一直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但享受不到该项服务而带来了新的不公平,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也体现了行政需求测定的困难性。

2.管制行政途径在神木县“免费医疗”政策实施中的应用

行政机关在具体实施行政计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和风险,这就需要应用管制行政途径来保证政策能够顺利执行。

2.1“神木模式”存在的问题

道德风险的产生及其引发的问题。道德风险在经济学范畴内被描述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为。神木县“免费医疗”政策推出以后,也出现了许多道德风险的行为,比如,消费者为了享受免费或者超低的治疗费用,小病大养,无病也要检查一下的现象极为严重,突如其来的庞大的求医潮使县级7家定点医院人满为患,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神木县“免费医疗”道德风险引发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疗效率低下,政府财力不支。自实行“免费医疗”以来,神木县7家定点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更加严重,造成的“小病住院,大病排不上队”的现象也更加严重,使得一些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得不到真正的治疗。这个时候,“免费医疗”就像一个可口的奶油蛋糕,人人都想要分得一份,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最终买单的是政府。且不说自2012年以来受鄂尔多斯金融危机影响的神木县县政府能否继续支撑这笔巨大的医疗开支,就算是2009年政府财政收入达到顶峰的县政府,也不能保证,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发展的神木县县政府,数十年以后,仍然可以支撑“免费医疗”继续走下去。因为除了“免费医疗”政策以外,神木县还实行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免费,神木县还得发展其他公共事业。

其次,不利于真正的民众健康的维护。由于“看病不花钱”,民众认为,得了病只管住院,反正自己不用花钱,这无形中就将自己健康的风险错误的转移到了医院和政府,而民众自身失去了维护健康的意识。而且,对于没有必要住院治疗的疾病,经过住院打针输液这样一折腾,降低了民众自身的免疫能力。就这样, “看病” 与“治病”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这一方面既对民众的健康造成危害,也加大了政府医疗开支。

再次,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状态。“全民免费医疗”有了定点医院,虽然定点医院的选择也是公平合理的,但是,后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这7家定点医院有了政府这一“保护伞”,失去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也就放松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警惕,造成了许多医疗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医院秩序混乱的局面。相反,没有政府保护的其他医疗机构,却因为分不到“蛋糕”,再没有人光顾而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最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神木县自实行“免费医疗”以来形成了庞大的求医潮,医院床位爆满。部分得了小病的人过度占用医疗资源受惠,另一些人就因无法使用资源而受损。“过度医疗”的现象使得医疗资源不能够合理利用,进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不受政府保护的其他医疗机构,由于没有人光顾而造成了医院空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2管制行政途径在神木县“免费医疗”政策实施中的具体应用

管制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剥夺或限制私人自由和权力,尤其是对自然垄断进行限制的行政途径。其本质是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管制权主要分为检查权,强制权和制裁权。

第一,检察权在神木“免费医疗”中的运用。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医患勾结,防止公共资源流入私人的腰包,神木县康复办规定:各定点医院的简报统计每天必须按时送到主任张波那里进行审阅和批复,康复办主任张波审核的时候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看剩余病床数目;二是看报销的金额是否符合要求。这样有利于监督“免费医疗”实施过程中的漏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强制权在神木“免费医疗”中的运用。为了防止“小病大养”“以药养医”现象的出现,神木县采取了定额制,明确规定患者每人每日的总费用不得超过400元,人均总住院费不得超过4000元,总住院天数不得超过12天。另外还规定药品不得超过医药费总额的一半,自费药品比率不得超过10%,超过部分由开药医生买单。通过这种强制的方式限制医生的不法行为,防止患者为谋取私利而乱开药,随便住院的现象,以免造成地方财政资源的额外浪费。

第三,制裁权在神木“免费医疗”中的运用。对于不按照《神木县免费医疗实施细则》规定的个人行为,神木县采取取消报销资格的政策,而对于不按照《细则》规定的医疗机构,“前三甲”如果费用超标,将分别处以1.5万元、1万元、0.5万元的罚款。罚款来源就是该医疗机构每月的报销费用。对于屡教不改者则暂停或取消定点资格。

3.“神木模式”中,地方政府行政途径应用的启示

3.1对症下药,准确运用每种行政途径

“神木模式”中,地方政策制定者准确运用了计划行政途径,在政策制定之初,客观评估了神木县实行免费医疗的行政环境,以及量化了神木县实行免费医疗的需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为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医疗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神木县地方行政人员本着“一心为民”的原则,运用了管制行政途径,针对每一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对应的行政途径来加以解决与巩固,并且将潜在的不和谐因素降到了最低。

3.2各种行政途径结合使用,使其发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神木“免费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巧妙结合使用各种行政途径,使其发挥了最大的功效。如本文中所运用到的计划行政途径和管制行政途径,如果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时将二者分开使用,只运用其中一种途径,而不是结合起来使用,则未必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各种行政途径的应用都是以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神木县经济增长固然很快,出现了暂时的富裕与繁华的景象,但这只是相对于其过去或者相对于其周边的县城或地区而言,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神木县为何能在破解民生难题上先行一步?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该县行政人员“以人为本”、“与民同在”,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将改善民生为己任,保障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决心与行动。虽然不能预测神木的路能走多久,但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还是成功的,对其它地区的医疗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4与时俱进的研究新的行政途径,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神木县自实行“全民免费医疗”5年以来,公众对于医疗资源的消费逐渐趋于理性,但随之而来必然会有一些新的问题诞生,作为行政管理研究人员,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这一政策实施的动态,研究新的行政途径,以便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提出一些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4.结语

时至今日,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实行5年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到底运用何种行政途径是科学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容忽视的是政策制定者为民服务的初衷,这也符合我国改革过程中所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希望当今执政者能够本着这一原则,利,为民所谋;事,为民说办;话,为民所说。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毛瑛,杨昌国,党静萍,陈其明,王美娟,张仁吉,张婷婷,王明旭,胡书孝.陕西省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医改运行机制评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9).

[4]杨甜.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史张宇.神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

[6]顾昕,朱恒鹏,余晖.“全民免费医疗”是中国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吗?[J].中国市场.

[7]“神木模式”的三大核心:走向全民医保、医保购买医药服务、医疗服务市场化[J],中国市场.

[8] “神木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下的医药费用控制[J].中国市场.

[9]王会川.医改典型案例分析:医改中的进与退―财政角度透视医改方式的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13.52.

学中医的途径篇(6)

1 国外医学生道德养成途径的经验

1.1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nrationalMde—iaclEduaction,II)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

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

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

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

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发布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发布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

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早期见习和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难题,因此,学校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予以帮助指导和解决难题。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在医院里设病房伦理小组,小组由学生、实习生和高级住院医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每周讨论一次,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15个学分,如果通过了犹他大学医学院和临床道德委员会的演讲,可再得一个学分。并且每月还开展一次午后活动,让学生与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医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活动规模为每次5~12个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调动了医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医德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医德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1、5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途径

西方伦理学者认为,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单独、刻板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医学院校都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会获得解决医德冲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并使其意识到医德对每天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关于脑死亡和人处于植物状态的相关伦理问题时,最好是在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传授。同样地,在解剖学讲解过程中也提供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对死者尊重及死亡教育的医德教育机会。在学习医疗诊断的课程时,如果很好的融人一些例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对真相的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的伦理知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医科大学在医学生学习和实习的4年内,穿插了总学时为50小时的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给与更多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确保医学毕业生具备道德医师所应具备的技能和道德素质。

2 完善和健全我国医学生道德培养教育途径

2.1实施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

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至于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准”的基本思想,避免我国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医德教育。

2.2医疗扶贫实践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采用医疗扶贫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我国是以大多数尚不富裕的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去贫困地区义诊,为他们服务,强化了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通过医疗扶贫实践可以使学生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将是刻骨铭心的、不易被遗忘。

2.3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应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

2、4开辟学生自我道德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中医的途径篇(7)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1 国外医学生道德养成途径的经验

1.1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nrationalMde—iaclEduaction,II)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

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

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

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

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发布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发布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

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中医的途径篇(8)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1]。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2]。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3]。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生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早期见习和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难题,因此,学校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予以帮助指导和解决难题。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在医院里设病房伦理小组,小组由学生、实习生和高级住院医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每周讨论一次,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15个学分,如果通过了犹他大学医学院和临床道德委员会的演讲,可再得一个学分。并且每月还开展一次午后活动,让学生与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医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活动规模为每次5~12个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调动了医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医德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医德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3]。

1.5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途径

西方伦理学者认为,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单独、刻板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医学院校都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会获得解决医德冲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并使其意识到医德对每天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关于脑死亡和人处于植物状态的相关伦理问题时,最好是在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传授。同样地,在解剖学讲解过程中也提供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对死者尊重及死亡教育的医德教育机会。在学习医疗诊断的课程时,如果很好的融入一些例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对真相的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的伦理知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医科大学在医学生学习和实习的4年内,穿插了总学时为50小时的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给与更多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确保医学毕业生具备道德医师所应具备的技能和道德素质。

2完善和健全我国医学生道德培养教育途径

2.1实施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至于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准”的基本思想,避免我国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医德教育。

2.2医疗扶贫实践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采用医疗扶贫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我国是以大多数尚不富裕的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去贫困地区义诊,为他们服务,强化了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通过医疗扶贫实践可以使学生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将是刻骨铭心的、不易被遗忘。

2.3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应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

2.4开辟学生自我道德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中医的途径篇(9)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1]。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2]。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3]。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生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早期见习和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难题,因此,学校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予以帮助指导和解决难题。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在医院里设病房伦理小组,小组由学生、实习生和高级住院医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每周讨论一次,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15个学分,如果通过了犹他大学医学院和临床道德委员会的演讲,可再得一个学分。并且每月还开展一次午后活动,让学生与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医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活动规模为每次5~12个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调动了医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医德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医德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3]。

1.5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途径

西方伦理学者认为,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单独、刻板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医学院校都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会获得解决医德冲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并使其意识到医德对每天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关于脑死亡和人处于植物状态的相关伦理问题时,最好是在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传授。同样地,在解剖学讲解过程中也提供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对死者尊重及死亡教育的医德教育机会。在学习医疗诊断的课程时,如果很好的融入一些例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对真相的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的伦理知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医科大学在医学生学习和实习的4年内,穿插了总学时为50小时的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给与更多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确保医学毕业生具备道德医师所应具备的技能和道德素质。

2完善和健全我国医学生道德培养教育途径

2.1实施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

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至于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准”的基本思想,避免我国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医德教育。

2.2医疗扶贫实践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采用医疗扶贫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我国是以大多数尚不富裕的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去贫困地区义诊,为他们服务,强化了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通过医疗扶贫实践可以使学生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将是刻骨铭心的、不易被遗忘。

2.3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应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

2.4开辟学生自我道德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中医的途径篇(10)

1.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2.1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参加工作时间、职称、岗位类别等。(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包括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和满意度、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及参加途径等33个问题。问卷经5位公共卫生管理专家评定CV(I内容效度)为0.90,为了进一步确认调查问卷的信度,对50人进行预调查,确定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81,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员介绍调查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问卷现场发放并收回。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仔细核对,对字迹模糊的要现场核对并更正,对有缺项的可以让研究对象补充,如再次补充和更正的问卷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便视为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31%。

1.3统计分析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pidata2.0软件双人双遍录入,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统计描述使用(x±s),两两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使用率,两组或多组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本次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岗位的调查对象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及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必要/非常必要的共计10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4.17%;政策支持程度调查显示,选择支持/一般的共计9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00%;培训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效果很好/一般的共计11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2.50%;与工作相关程度调查显示,认为与工作相关/一般的共计10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8.33%。

2.3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84.17%的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晋升职称,有小部分人员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能力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2.4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以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为主,68.33%(82/120)的调查对象希望以后采用网络途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χ2分析结果显示,过往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和希望的途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继续医学教育概念。此后,国家每年审批多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而且每年数万人参加该教育培训。2002年,我国首次建立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试点,现在该基地的培训方式已推广到全国各地。

3.1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及满意度情况分析本次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卫技人员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卫技人员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目前乌鲁木齐市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知晓情况仍有提升的空间,且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少数民族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较低(P<0.05),提示我们在乌鲁木齐市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宣传时,应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卫技人员。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工作时间的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过往研究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出现此结果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岗位的卫技人员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此结果可能与继续医学教育的长期开展有关。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及管理系统相对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卫技人员认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程度、相关政策支持程度、培训效果、与工作相关程度均在80%以上。由此可以认为,乌鲁木齐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得较全面,但仍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政策支持较差。自国家大力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等机构加大了经济投入,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学中医的途径篇(11)

我院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24小时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其归档率与奖金挂钩,由病案室负责管理。从病历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4000份病历以及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4000份病历,对实施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前后DRGs及医疗质量进行回顾性调查。

1.2方法

统计24小时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实施前后病历的及时归档份数,计算及时归档率。依据ICD-9-CM-3、ICD-10疾病诊断与手术填写原则与要求,进行DRGs分组,统计两组的DRGs入组及付费情况,每个DRGs组对应一个相应的付费标准。对病案首页进行质量分析,总结其缺陷类型,计算缺陷率。分类统计患者的入院方式及离院途径,根据离院途径对不同入院方式进行加权打分,公式如下:分值=(1×该入院途径的死亡例数+2×该入院途径的医嘱转院例数+3×该入院途径的非医嘱离院例数+4×该入院途径的医嘱离院例数)/该入院途径总例数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及时归档病历数、DRGs入组数和DRGs付费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入院与离院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病历及时归档对DRGs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实施24小时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前,归档率为41.80%,实施及时归档管理后归档率提高至83.20%,DRGs入组率从9.65%上升到44.60%,DRGs付费率从7.28%上升到38.20%,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及时归档病历数、DRGs入组数和DRGs付费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DRGs入组数与及时归档病历数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532,P<0.05),DRGs付费数与及时归档病历数、DRGs入组数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794、0.882,P<0.05)。实施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前后分别有95例和256例DRGs入组但未付费,其主要原因均为患者病情需要,进行紧急结账,具体原因见表2。

2.2医疗质量评价

通过对病历首页分析统计得到实施24小时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前后的病历缺陷情况。病历首页缺陷主要原因有患者隐瞒、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基本信息错误或不全,主要疾病诊断错误,疾病手术分类错误,医师、主任签名不及时等。实施及时归档管理前总缺陷率为15.20%,实施后总缺陷率下降明显,为8.6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78,P<0.05)。24小时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实施前后患者入院及离院方式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主要入院方式均为门诊入院,分别为72.15%和74.43%,离院方式主要为医嘱离院,分别为88.20%和90.98%,其入院和离院方式并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64,P>0.05)。对不同入院途径进行加权分计算,实施病历及时归档前后门诊入院加权分值分别为2.77和2.87,急诊入院分别为3.63和3.65,转入途径分别为2.20和3.30,由此可以看出实施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后,加权分值有所提高。相关性分析发现:管理前后,不同入院与离院方式之间呈现负相关(r=-0.23,P<0.05和r=-0.14,P<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