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淡水资源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1 15:59:05

淡水资源的问题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1)

一.全球水危机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1. 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 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 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2)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 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 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 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

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的用水价1.4元有0.9元的政府补贴。专家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综合成本在5元/立方米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每立方米将达20元。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

    对于海水淡化,能耗是直接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4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左右(从26.4kwh/m3降到2.9 kwh/m3),成本随之大为降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则降至2-4元/立方米,如天津大港电厂的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立方米左右,河北省沧州市的苦咸水淡化成本为2.5元/立方米左右。如果进一步综合利用,把淡化后的浓盐水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则其淡化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至于某些生产性的工艺用水,如电厂锅炉用水,由于对水质要求较高,需由自来水进行再处理,此时其综合成本将大大高于海水淡化的一次性处理成本。可见,如果抛开政府补贴等政策性因素而单从经济技术方面分析,海水淡化尤其是苦咸水淡化的单位成本实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几种淡水获取方式的成本比较单位:元/立方米

取水方式平 均 成 本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远程调水引滦入津:2.3元/立方米(直接成本)南水北调:5-20元/立方米(到北京平均水价)海水淡化海水:4--7元/立方米(综合成本)苦咸水:2--4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自来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负担着巨额补贴,自来水的价格普遍偏低,目前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1.5-2元/立方米,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规模效益的显现,海水(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2000年10月朱熔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各个城市节水措施已经出台,实行自来水限量使用,超标加价。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自来水的价格不断上涨,两者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价格甚至将高于苦咸水淡化的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问题将得以解决。成本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海水淡化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刻不容缓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的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水量就已达2300万吨,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长,由此带动了淡化水产品提供、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整体海水淡化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场的成交额已达数百亿美元。在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也已超过了千万吨。

    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继西沙群岛日产200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成功运行后,又先后在舟山建成了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大连长海建成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国最大的日产18000吨苦咸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干旱,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已非常重视,国家、集团公司、个体投资者都看好这一行业,海水淡化产业化将很快被插上腾飞的翅膀。

2.海水淡化的潜在大市场

    海水淡化业市场主要包括有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淡化水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等等。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海水淡化可定位于市政用水的补充,以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可用于废水资源化,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西部地区则有相对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的紧缺已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可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针对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3. 海水淡化产业投资价值与利润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策支持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将海水淡化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工程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化所必需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基础已基本具备,在日渐成熟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将产业定义为技术加资本。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比较成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该行业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纽约投资企业贝尔-斯特恩公司首席投资战略家伊丽莎白·麦凯认为,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行业,而作为未来水业发展方向之一的海水淡化产业,其投资价值相当看好。华尔街专业人士分析,继IT股和生物股之后,海水淡化公司的股票将成为投资者一致看好的炙手可热的新兴成长股。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3)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

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的用水价1.4元有0.9元的政府补贴。专家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综合成本在5元/立方米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每立方米将达20元。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

对于海水淡化,能耗是直接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4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左右(从26.4kwh/m3降到2.9kwh/m3),成本随之大为降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则降至2-4元/立方米,如天津大港电厂的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立方米左右,河北省沧州市的苦咸水淡化成本为2.5元/立方米左右。如果进一步综合利用,把淡化后的浓盐水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则其淡化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至于某些生产性的工艺用水,如电厂锅炉用水,由于对水质要求较高,需由自来水进行再处理,此时其综合成本将大大高于海水淡化的一次性处理成本。可见,如果抛开政府补贴等政策性因素而单从经济技术方面分析,海水淡化尤其是苦咸水淡化的单位成本实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几种淡水获取方式的成本比较单位:元/立方米

取水方式平均成本

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

远程调水引滦入津:2.3元/立方米(直接成本)

南水北调:5-20元/立方米(到北京平均水价)

海水淡化海水:4--7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苦咸水:2--4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自来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负担着巨额补贴,自来水的价格普遍偏低,目前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1.5-2元/立方米,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规模效益的显现,海水(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2000年10月朱熔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各个城市节水措施已经出台,实行自来水限量使用,超标加价。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自来水的价格不断上涨,两者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价格甚至将高于苦咸水淡化的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问题将得以解决。成本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海水淡化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刻不容缓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的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水量就已达2300万吨,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长,由此带动了淡化水产品提供、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整体海水淡化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场的成交额已达数百亿美元。在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也已超过了千万吨。

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继西沙群岛日产200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成功运行后,又先后在舟山建成了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大连长海建成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国最大的日产18000吨苦咸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干旱,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已非常重视,国家、集团公司、个体投资者都看好这一行业,海水淡化产业化将很快上腾飞的翅膀。

2.海水淡化的潜在大市场

海水淡化业市场主要包括有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淡化水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等等。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海水淡化可定位于市政用水的补充,以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可用于废水资源化,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西部地区则有相对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的紧缺已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可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针对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3.海水淡化产业投资价值与利润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策支持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将海水淡化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工程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化所必需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基础已基本具备,在日渐成熟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4)

那么,如何走出以能源换水资源的环保困境?在我国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有项名为“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的项目。这是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的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合上海骄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的一条全新技术路径。经过多年研发,工程师反复实验,发现利用一种名叫“线性菲涅尔”的光学反射聚焦和向日葵跟踪太阳原理,可以实现对太阳能的高倍率跟踪和聚焦。利用线形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能实现太阳能光热输出中温高品质蒸汽,对海水进行多级蒸馏淡化,得到较低成本的蒸馏水。来自该项目生产第一线的数据显示,太阳能集热效率、造水比、水质TDS(全固态溶解物) 等各项指标已达到设计值。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能源消耗方面,它的主要能量为太阳能光热,无需大量的燃料运输,无需投资物流码头和燃料储存设施,生产过程不排放粉尘、废弃物、污染性废水等,真正做到生态友好,实现零能耗全自动的智能化海水淡化。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5)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仅占2.53%.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0.26%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0.75%.”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2.5%,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

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

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6)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7)

海水淡化技术概述

海水淡化技术是一种将海水脱去水中的盐分的方式来产生出可以为人们利用的淡水,以便地球上的水资源能更好充分的利用的开源技术。运用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淡水的总量,而且利用海水淡化的技术产生出的淡水水质好,不受气候、时间等影响,淡水价格还便宜。方便实惠的淡水可以更好的满足和有效的保证沿海和内地等居民的引用需求和工业用水的连续和稳定。

海水淡化技术有很多种,预脱盐技术电渗析、反渗透、蒸馏法等等,反渗透脱盐技术是苦咸水预脱盐技术的发展方向。

反渗透脱盐技术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虽然反渗透脱盐技术的制作方式繁多,但是非常方便使用。第二,由于反渗透装置采用模块的技术,所以从反渗透装置的制造到维护等整个过程都很方便快捷,改进起来也很迅速和方便,对用户来说,大大受益。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现状

海水淡化的技术很多,反渗透膜分离技术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关注。由于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具有投资低、能耗低等优点,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也有一项缺点,那就是海水预处理要求很高。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已经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快速的提升。而且由于现有的反渗透膜组件的生产水平越来越高,而且膜的脱盐率已经能够超过99.3%,透水通量也明显的得到提高,抗氧化能力也在不断提上,抗污染能力也在大大提高,但是销售价格却略有下降;反渗透的给水预处理工艺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近几年来,经过不断改进,膜组件基本可保证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而且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的效率也有得到显著提升。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在预处理阶段采用了纳滤技术

纳滤预处理技术不仅能够更好地脱除硬度和总溶解固体,而且能够大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回收率和海水反渗透的操作压力,从而确保组件的无问题运行。

2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成本在不断地下降

由于随着反渗透膜性能的不断提升,各种预处理新工艺的层出不穷,这极大的促进了设备的运行管理,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成本也在不断地下降。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八个海水淡化工程中有六个已经投入运行使用,从目前运行看来,基本符合设计要求。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嵊山镇海水淡化工程,这个工程在水库枯竭的情况下,基本能够做到保证居民足够的饮水量,大大促进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和谐稳定,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效益。从主要供货渠道上来看,也能看出国内有关公司已经基本掌握了海水淡化工程的从设计到供货、安装、调试的相关技术。从五个工程的设备供货是引进了国内成套的器件可以看出。但是在已投入使用的海水淡化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由于海水水质的不同,需要合理的控制预处理速度,从而确保质量达标、降低工程预处理成本,是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置和设备供应商亟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2 设备和管道腐蚀防护水平不够理想

由于海水的强腐蚀性,反渗透海水淡化额工程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与一般的苦咸水淡化工程相差较大,工程设置和设备提供商单位应对此提高重视程度。目前透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多多少少都存在设备、管道的防腐蚀程度不足等问题。上述的腐蚀情况,有些源于设计缺陷,有些源于供货不达标的问题,如果上述问题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较好的解决,将会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装置的可利用率。

3 海水淡化技术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长远的利益促使许多相关企业对市场进行抢占,纷纷介入海水淡化和水处理行业,各企业的匆忙介入一方面推动该行业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无序的竞争也为该行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使得该领域的企业良莠不齐。如果不加强管理和规范工程设计方和设备供货商二者的资质监督工作,而是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将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8)

全球水资源危机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在过去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三倍,淡水资源的消耗量却增加了七倍。在发达国家,人均每天的淡水消耗量达到500―800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淡水消耗量相对很低。美国是全球人均淡水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人均每天消耗950升水,欧洲表现较好,德国人均每天消耗水量仅为127升。

德国虽然不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但节约用水的意识要比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强。事实上,节约用水的潜力非常巨大。仅关紧水龙头这一项,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无意打开的水龙头每分钟会白白流掉35升水。和家庭用水相比,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浪费更加巨大,根据专家估计,全球机器抽水量的30%是被浪费和损耗掉的。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中东和中亚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巴林是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淡水资源却极度稀缺,巴林的淡水资源基本上依靠海水脱盐获取。同样,沙特阿拉伯每天也要通过海水脱盐得到400万立方米的淡水。专家估计,未来20年,将有18个国家主要依靠海水脱盐来满足饮用水需求,全球每天生产的淡水量将达到1.2亿立方米。

海水脱盐的成本非常高,它要通过海水过滤、去离子膜多次渗透等程序,才能获得宝贵的淡水。当然,也可以采取海水加热、蒸发的方法,但每种办法都要消耗大量能源。另外,海水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卤水、各种矿物质盐和有机物都需要处理,海水处理厂周围到处堆满了这些物质,它们对环境造成新的危害。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9)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DD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

传统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失衡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和条件。

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注重思维形成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善于发现问题、探究原因、解决办法。从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等。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转换自身角色,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 从"授鱼"到"授渔";把"教材"当"素材",挖掘身边实例,重视案例教学;教学设计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探究主题,提供探究素材(材料或获取材料的途径),围绕主题多角度、"小切口、大纵深"、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设问,通过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组合作、总结归纳、迁移运用、发散思考、辩证评价,以形成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做好"学生获取泉水的发掘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充分"沟通"和"合作"。

2.以问题为中心的导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

近年来,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会生活在缺水的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关乎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探究水资源丰富或短缺的原因。结合以下案例分组讨论,分析其水资源丰富或短缺的原因:①地处中亚干旱区的伊犁河谷、吉尔吉斯斯坦、里海北部沿岸地区水资源为何丰富? ②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的南极地区,为何储藏着非常丰富的淡水资源?③华北平原春旱为何严重? ④年降水量1000多毫米的贵州花江乡,为何干旱频率高达90%以上? ⑤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永兴岛,为何水资源非常缺乏?⑥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新加坡,为何水资源严重短缺? ⑦地处湿润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何水资源短缺?

小结:水资源是指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冰川是淡水的主体,但不能直接利用,水资源需要考虑到水量、水质。据以上案例分析,水资源丰富应重点从"供给"角度思考,或河流水量大、或淡水湖泊水多、或浅层地下水丰富,而其都取决于于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补给量。水资源短缺应从"供需矛盾"的角度思考:一方面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供给少、损耗多:可能是因降水少、冰雪融化少,或如花江乡、海南岛等降水多但季节变化大,或如新加坡降水虽多且均匀,但存蓄水条件差(地形起伏;国土面积影响河流流程;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损耗多(地表透水性强,下渗损耗多;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另一方面水资源需求量大,可能因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生活需水量大;或工业、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或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导致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也不同,因此应结合区域背景侧重分析。

2.2探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指出解决水源不足基本思想。结合以下案例:①华北平原地区;②新加坡;③以色列;④非洲;⑤南美洲西海岸智利、秘鲁等。分组讨论,说明以上地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

小结:解决水源不足基本思想是"开源、节流"。开源:降水少的地区跨区域调配,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兴修水库,海水淡化(变咸水为淡水),人工降雨(变大气水为地表水);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改进灌溉技术(变漫灌为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污水处理后回收利用,提高节水意识等。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存在差异,采取的措施也不同,须因时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当地的地理背景,也要考虑经济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可行性。华北平原南水北调、开采地下水;新加坡兴修水闸蓄水变咸为淡、就近从马来西亚购水、海水淡化等;以色列海水淡化、发展滴灌技术;非洲利用高温的条件,利用水循环原理蒸发集水;南美西海岸多雾,利用"捕雾网"等。

2.3案例总结,思维迁移。迁移1:冬季以色列是欧洲的温室,向欧洲出口大量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被称为欧洲"冬季厨房"。分组合作完成:①概括以色列海水淡化工厂的分布特点,说明其原因;②海水淡化的副产品可如何利用?

迁移2:沙特阿拉伯水资源极度短缺。分组合作探讨:探究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措施有什么局限性?若利用南极冰川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须解决哪些技术问题?南极冰川被运往沙特阿拉伯后,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迁移3:资源短缺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分组合作探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林木资源等短缺的原因有哪些?解决其不足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后,可能引发什么生态环境问题,应如何减小其不利影响?

3.小结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展开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查找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分析,"小切口、大纵深"设问,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尝试构建思维导图,实现从"建模"到 "悟模",最后学会"用模"的学习能力的飞跃,以形成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构建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昆.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学教育,2003(11).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88-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进一步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

1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

我国的水资源储量并不是十分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80m3,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标准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中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之一。

1.2我国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绿色植被被大量砍伐,这严重损坏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得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弱化了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

1.2.1湖水萎缩,河水断流,湿地面积减少

由于生态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分利用以及开采,这使得我国的湖水、湿地面积以及河水发生了萎缩与断流的现象,尤其以黄河水的断流情况最为严重,据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从1972年到1990年这二十九年间,黄河总计有过21年发生过断流的现象,并且存在着一年短两次流的现象,为黄河流域附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1]。

1.2.2水土流失面积大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植被面积的大幅度骤减,致使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最为严重。这使得河流的含沙量增大,为水力资源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水状况较为严重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空间分布不均。主要指水资源储量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沿海多,西部内陆少;第二,时间分布不均。主要是指水资源在夏季储量骤增,而在春秋季水资源总量较少[2]。

1.4水资源浪费情况较为严重

由于国人对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普遍存在着忽视与淡漠的情况,致使我国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的灌溉工程对水资源的浪费状况极为严重,城市居民也由于缺乏节水意识而对水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

1.5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而工业的生产必然会产生废水,再加上我国对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规定较为宽泛,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这使得我国工业及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到了河流中,造成了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这使得我国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策略

鉴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大,并且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如此严峻,危及到我国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努力做好我国的水资源治理工作变得极为重要,针对这种现状,下面将提出几种能够改善水资源短缺现状的具体策略。

2.1严格抓好对水资源的节约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中对能源、水资源的消耗都十分巨大,而且工厂的排污水量也较大,这严重对我国的水资源造成了浪费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情况。因此,努力做好对水资源的节约、工业污水的治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3]。

2.2做好南水北调工程

作为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状况不均衡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要做好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及监管工作。要从生态、社会、自然等各种因素考虑好这一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努力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

2.3做好节约水资源的宣传工作,使节水意识深入每个民众的心中

由于我国民众的节水意识淡薄,致使我国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为了较少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浪费,政府、组织及教育部门要努力向人们宣传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使他们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及利用问题,养成不浪费水、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2.4研制海水、碱水的淡化技术

地球上的水资源中,有百分之97.46%的水是不能被人类利用的海水,淡水的含量只占2.54%,而能够直接被人们所利用的淡水则只有0.27%[4]。由于淡水资源有限,而海水资源却是相对十分丰富的。因此,研制出能够将海水淡化的技术,将是缓解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措施,对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具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今我国虽然也在进行海水淡化工作,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巨大,而且效率较低,因此研制出能够大量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人工降雨及海洋冰块技术的利用,来开发新的淡水资源,有效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来那个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及管理中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及治理工作则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的措施,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技术的研究,2013,25(6):692-700.

淡水资源的问题篇(11)

反渗透法诞生于1953年,最大的优点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40。因此,1974年以来,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海水淡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反渗透法。蒸馏法目前在中东各国应用较多,欧美各国则多采用反渗透法。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淡水资源消耗大国,海水淡化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市场前景?带着这一话题,《新财经》记者采访了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威方。

海水淡化项目在中国已进入产业应用

《新财经》:据说GE要在中国建设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这个项目的选址会在哪个地区?为什么要放在那里?

周威方:GE公司与国家发改委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双方都希望GE能有机会在中国建设一个大型的海水淡化项目。具体的选址会由发改委推荐,项目会选择在水资源紧缺、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新财经》:这个项目会在渤海湾落地吗?如果是,那里的海水已经被污染,怎样才能保证取水安全?

周威方:有可能是渤海湾。因为渤海湾地区淡水资源紧缺,这里也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热点。渤海湾的特点是海床浅、含沙量大、污染严重、港口作业繁忙。我们通过采取以下三个措施,就能解决你刚才提到的问题。第一,选择水质较好的地段(如与排污口有一定的距离)与其他项目结合建立海水预沉池,降低海水的含沙量。第二,凭借GE水处理集团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制订稳健可靠的预处理方案,包括使用GE专有配方的水处理药剂的澄清池和GE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超滤膜系统。(注:一般海水淡化的预处理无须超滤,超滤是解决水质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已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得到利用)。第三,借鉴GE在其他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中的经验。我们在其他国家的项目中,已经遇到并成功解决了含沙量大和港口作业等问题。

《新财经》:这个项目建成后,生产出来的淡水主要供应哪类企业?

周威方:主要是工业类企业,包括石化厂、化工厂和电厂等,这些企业都是用水大户。

《新财经》:淡化后的海水,每吨价格会是多少?与目前的自来水相比,价差高不高?企业是否能接受?

周威方:在渤海湾地区进行海水淡化,由于以上原因,预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对水价是压力。我们希望通过资源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降低成本,争取做到接近于当地的工业用水价格,为用户所接受。

《新财经》:我想了解一下,目前中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大概是多少?企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占比各是多少?

周威方:根据《中国海水淡化发展2007年度报告,》中国目前已建海水淡化装置(工程)52套(个),淡化水总制水能力每日21万立方米;现役运行的装置占总装置数的60%左右,总制水量每日11万~13万立方米。从使用情况来看,大头还是工业用水。

海水淡化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新财经》:上次采访,您给我讲过一个新加坡“直接饮用处理后的污水”技术。这类技术为何难以普及?是成本原因,还是人的心理承受问题?

周威方:主要是人们的心理承受问题。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希望大家更多关注他正在使用的水的质量,而不是这些水的历史和来源。

《新财经》:据我了解,GE在海水淡化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化学制剂,这些化学制剂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周威方:GE所选用的化学药剂是环境友好型的, 可生物降解,不会造成新的污染。

《新财经》:上次采访,您提到过一个“浓缩废水”概念,这部分废水最终将如何处理?

周威方:在工艺设计上,是先经过反渗透浓缩,大部分污水以蒸馏方式回用。剩下的少部分,会通过固体的方式处理。

《新财经》:固体废物通过什么方式处理?是填埋还是焚烧?

周威方: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可以经过蒸发结晶技术(称之为零液体排放)处理。填埋或是焚烧,取决于固体的热值,一般以填埋为主。

《新财经》:淡化海水后产生的浓盐水和废水问题怎么解决?

周威方:我们对浓盐水应该有个客观的认识。浓盐水在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从污染源(重金属和生物污染等)来看,比原海水要干净很多,是符合中国排放标准的。尽管如此,我们会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在经济性可行的前提下,对浓盐水进行再处理,从中提取高纯盐和钾、溴等可用化学品。

期待相关政策给予更大扶持

《新财经》:目前,中国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对海水淡化项目给予扶持?

周威方:国家对海水淡化、特别是对浓海水综合利用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出台。我们认为从税收、能源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调动企业投资海水淡化和对浓海水综合处理的积极性,以海水这一新水源,解决目前中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需求紧张的状况。

《新财经》: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和技术供应商,GE在中国的此类项目预计投资额是多少?

周威方:GE希望通过第一个示范项目的实践,再进一步制订长远的发展计划。

《新财经》:GE在选择相关的合作伙伴时,会有哪些条件和要求?

周威方:GE对合作方并没有硬性要求,不同种类和背景的企业都可能与GE公司形成强强互补。比如,国内大型的工程公司,可以与GE一起配套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当地的供水企业,可以与GE一起拓宽发展渠道;主要工业用户,可以与GE进行项目的联合建设以保证稳定的水源。

《新财经》: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海水淡化市场?目前尚存在哪些问题?

周威方:我们希望针对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政府鼓励政策能尽快出台。海水淡化是全球增加淡水资源的一项比较快的措施,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的1/4,亚洲的1/3,海水淡化的需求将很大。海水淡化会是一个很好的新型产业,但在全球刚刚起步。目前,中国已建成的装置容量非常小。按照中国的规划,到2010年海水淡化要达到100万吨/天,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中国市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推动GE海水淡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增加淡水量。

专家点评:李东军:看好,但不下注

国内海水淡化市场引起了跨国公司的高度关注,国内企业又怎么看?记者采访了天津滨海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军。他从海水淡化投资价值角度分析了其发展前景,并对投资风险、资源、发展及相关政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对海水淡化的市场前景,他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企业都掌握了蒸馏法和反渗透法两大技术,已经具备产业化发展基本条件。目前,浙江、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较快,海水淡化市场需求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