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节约能源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2 14:49:12

节约能源重要性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1)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干部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能源资源节约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市(地)和县(市)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制订能源资源节约总体性方案,责任不够明确,措施也不够具体。

二、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除淘汰小火电工作按计划进行,淘汰落后钢铁、有色、水泥产能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外,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起步晚,进展迟缓;淘汰不彻底,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落后产能容易死灰复燃。

三、能源资源节约重点工程建设滞后。今年计划现有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投运3500万千瓦、设市城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吨/日(不含原有污水处理厂增加处理水量),但上半年分别仅完成31%、25%。

四、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五、价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价格、居民用电价格、供水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

六、监管不到位。覆盖各省(区、市)的节能监察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有的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违法企业,干扰环境执法。

七、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能源资源节约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要求。

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政府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问责制。一方面,将能源资源节约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

二、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形成能源资源节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能源资源节约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同时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能源资源节约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能源资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创新模式,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能源资源节约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能源资源节约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四、加快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国际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2)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

1、确立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国家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在组织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中,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并强化节约资源工作的强制约束力。要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规,制定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尽快实现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形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转换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要尽快形成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农业体系,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从战略上构建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如果说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话,那么,循环经济通过物质的循环流动,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冲突。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铜产量的二分之一、纸产品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于循环利用。我国有色金属再生利用量仅占总产量的15%―20%,发达国家一般为30%―40%。如果其中的废玻璃、废塑料等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不仅会增加垃圾处理量,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加强对废品回收利用的管理,促使其有序发展。

4、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5、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人们的消费方式对资源消耗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消费方式一定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发,要考虑资源和生态可以承受的消费度。如果不顾国情,简单地模仿、攀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将会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灾害;反过来,只会降低消费质量。为此,应当选择如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一是应当讲究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耗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费。二是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结构上不宜不加区分地普遍提倡以动物型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仍应以植物型食品为主或动植物并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对集中的居住方式,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别墅、花园等。

6、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节约资源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建立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资源节约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发展和升级,从整体上全面提高资源节约技术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粗放、低效率技术向集约、节约和高效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对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形成的效率潜力。

7、重视信息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交换平台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之上。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获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接、资源的整合、再生资源的相互转移开发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来实现。在今天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建立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废弃物的性质及来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技术等信息,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以电子政务、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与切入点,建立资源节约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各类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各企业间实现废弃物、能量等交换提供信息帮助。

8、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指标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本质就是提高经济资源的生态效率,在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协调机制。为了衡量和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实践,有必要建立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循环特征、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指标体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原理入手,从各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为:良好的政策相关性、可测定性和可比较性、易于分析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

9、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3)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涵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1]。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降耗减排为起点,以提高学校办学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创造良好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办学成本。

二、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正面临着高消耗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基础薄弱,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2]。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保障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不断地改革发展,办学规模与招生不断扩大,对办学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在土地建筑、配套设施设备、绿化环境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浪费等消耗时有发生,影响办学效益,给沉重的运营成本再添加压力。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节能管理,减少浪费,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三)培养建设两型社会的人才

学校是育人场所,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节约文化及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合理消费的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节约型校园为节约型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带动社会的消费变革。

三、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浪费现象严重

首先是师生的节约意识薄弱,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行为,如通宵达旦玩电脑、使用大功率等违章电器、水龙头没关好、浪费粮食及纸张等。这种浪费现象和安全隐患的存在,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严重时会涉及人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损失[3]。高校师生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校园有部分建筑、供水供电等设施设备日渐老化损漏,出现利用率低、资源损耗大等问题,也导致维修耗费大增加费用成本。

(二)节能技术开发或引入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高校对节能科技及节能产品缺少关注及了解,采购的节能设备效果低,使校园的运作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即使采购了新的节能产品设备,又因缺少节能专业技术人员,或不注重对管理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制约了新设施设备效能的发挥和推广。另一方面,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进程[4]。高校对创新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无法与社会的创新科技有效接轨,节能建设工作相对被动。

(三)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因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缺失,相应的考核、奖惩、监督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各项节约措施未能真正落实,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对策

(一)加强领导组织,完善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建设节约型校园放到重要位置来抓。组成由学院领导牵头,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首的节能管理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主要工作职责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节能总规划,提出各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协调、促进、监督,有效落实各阶段的节能目标。其次,为确保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明显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有效的管理机制。节约型校园制度建设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对节能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5]。如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节能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责任到人;采取奖罚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督促各项节约措施有效落实。

(二)加强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及技术

技术创新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要重视先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6]。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节约型建设技术标准,重视对节能技术的引进及研发,借助技术力量使学校的整体运作节能高效。同时,逐步淘汰更换一些陈旧耗能大的设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的新产品,减轻因资源浪费增加的成本压力。另外,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节能的管理,减少人为的浪费。加大对用水用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减少不必要的漏水漏电隐患;在校园各个地方更换使用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浪费等。

(三)加强教育,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4)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2005年6月30日)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更好地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前,所有政府机构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除重要活动和外事活动,其他公务活动可不着正装,以利节约能源。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社会氛围。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要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真抓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务必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5)

(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开发和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依托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煤炭、钢铁、铜消费第一大国和石油、电力消费第二大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13.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资源储备将越来越少,能源资源战略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战略之一。

(二)资源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供给能力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统计资料表明,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近50%的化石资源。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正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强劲增长,石油和矿产品价格连创新高。我国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也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据测算,如果单位产值能耗不变,今后20年GDP实现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增加到52亿吨,这必将难得到保障。

二、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深刻认识资源节约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23年。从德阳的情况看,全市人均耕地仅0.9亩左右,人均水资源2100立方米左右,人均林地面积0.64亩,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二)结构升级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一是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2004年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产业,其加速发展已成为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资源消费强度增加。三是我国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据测算,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三)粗放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巨大。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能源和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占世界的9.2%,而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是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多。部分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位炫耀心态,不断翻新花样,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二是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三个方面的浪费数量,每年约达600亿立方米;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在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专家估算,如果下班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全国每年浪费电就将多达12亿千瓦时。三是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都不可能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由此,只有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共建新的国家比较优势。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前途命运和公众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着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保持德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导,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节约效应。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十一五”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是突出特色,走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针对德阳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市区到广汉、什邡、绵竹都在半个小时以内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整合片区城市资源,优化功能配置,形成功能分工合理、空间相对独立、基础设施连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三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互动共荣、集约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力争到2013年,在平坝县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6)

关键词:资源 节约型社会 建设途径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张彬、张良强(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机制等手段,尽可能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赫修(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王丽、左其亭、高军省(2007)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政治、经济等全面整合的手段,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一)人类可使用资源的有限性

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资源结构中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世界各个国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拥有量不平衡,平均的人均占有量不平衡,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对资源的需求也不平衡,但不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都需要靠资源,但资源有限。特别是现在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快速增长。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从我国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国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我国利用资源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受经济利益的推动,利用资源呈现掠夺性;二是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消耗呈现膨胀性;三是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利用呈现不平衡性;四是经济发展方式与水平不同,利用资源常常呈现紧缺性、浪费性、对环境的破坏性等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资源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性矛盾更显突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

(三)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石油进口,石油进口量、矿产需求逐年大幅增长,同期国际油价、进口铁矿石价格屡创新高。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成本上升,利润降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遭受重大考验。如果我国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国际资源将无法继续承受我国粗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市场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巳初步建立,这是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节约型社会,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能源的生产和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具体地说,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发电、售电环节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我国要加快实行电价定价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把资源短缺的信息传递给能源消费者,促使能源消费者采取节能措施。在我国石油流通体制,也需要由市场来决定国内石油的定价。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的最大弊端还在于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如何改进经济增长效率,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目前我国经济总量情况看,继续沿用旧模式使其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这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出路。

(三)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培育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有了节约资源的意识,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和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节约资源。我国自古就有“节用”的思想,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早在2000年前,著名思想家苟子在他的著作《天论》中就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两千年过去了,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之“本”不强,不可以“用侈”,节约是必然选择。选择节约,不仅是选择了科学的生活方式,还是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节约型机制是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节约型管理系统具体运作。此外,还应实行节约奖励政策,在核定能源、水等重要资源消耗的基数的基础上,可以将一定的拨款额度作为节约奖金发放,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节约的资金返还给实现节约的单位,由其自主使用,各类企业节约的资金也可按一定的比例抵扣地方税收,以示奖励。

(五)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合理的环境保护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针对进口多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所形成的国际间能源需求转移的实际情况,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根本出路,要尽快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型的农业制度与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2005.7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7)

一、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国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对策

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 。

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四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园区。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㈡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必须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比重偏大,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耗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8)

第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利于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其中,当务之急是通过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强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价格要适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加快水、电、油、气和矿产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促进能源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阶段性地推进用水、用地、用电等价格改革,实行有所不同的差别价格和收费方式,但对于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各个地区都必须运用价格机制调控资源供求关系,大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第二,抓紧制定、完善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标准和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各行各业的节能降耗,首先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标准,建立健全产品认证制度。一要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效标准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推行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加快出台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以及节油、节电等管理办法;研究建立节水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各行业耗水标准;抓紧研究提出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指标及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各行业设计、施工、生产中原材料消耗的技术标准和核算制度。二要加快制定、完善专门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加强规划指导作用,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大力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抓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鼓励生产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加强城市节水工作,推进节水设施建设,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支持中水回收、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推行多层标准厂房,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占地,进一步在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促进木材节约代用,禁止过度包装。

第三,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幅度推进各行业节能降耗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要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资源技术开发的投入,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替代等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开发一批节约资源的关键技术,提高资源节约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加快资源节约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要以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为主要目标,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依法淘汰高消耗、低效率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推动火电、钢铁、石化、煤炭、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力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材技术工艺。要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淘汰立窑水泥、土炼焦、小电石、小高炉、小发电、小煤窑等影响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搞好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抓紧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提出重大技术和项目,加快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的收费制度。抓好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开展秸秆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加强农膜、畜禽粪便等的循环利用;搞好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及废旧家电、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第五,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制度。推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要全面加强宏观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突出抓好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督检查,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把资源节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和评价体系,列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国家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各地区和主要行业单位产值的能耗情况。各地区各行业和重点企业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具体落实“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降耗目标及年度分解目标,特别是确保完成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的任务。为此,各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结构性节能降耗。

(作者单位: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9)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节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十一五”节能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实现。从目前工作进展情况看,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在一些地方节能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十一五”节能目标将难以实现。在有效发挥经济和行政手段推进节能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依法节能,是当前节能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进一步突出了节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了法律调整范围,健全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强化了有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增强了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节能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深入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是当前节能工作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对于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节约能源法》顺利施行。

二、抓紧完善《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和标准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要求,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标准。积极做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抓紧研究制(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修订)、《节能监察管理办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办法》、《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节能表彰奖励办法》、《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修订)等配套法律规范,并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各地区要抓紧对原有的地方性节能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原来没有制定实施条例(办法)的地方,要根据实际需要抓紧制定地方性节能法规。进一步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制定《*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制定煤炭、石油、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以及电力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等产品能效标准。今年启动12个用能产品能效标准、8个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4个重点耗能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强制性地方标准,应按程序报经国务院批准。

三、加强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管理

加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力度。各地区要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切实加大节能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研发与改造,形成稳定可靠的工程技术节能能力。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今年力争形成35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深入推进重点耗能企业对标活动,研究制定部分重点耗能行业对标指标体系和指导手册。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服务活动,提高用能单位计量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人员职业水平评价试点。做好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对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和完成任务的企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停止核准和审批高耗能投资项目。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装置检定和能源计量数据核查。组织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培训;重点用能单位要按要求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国家和地方节能主管部门要依法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查,定期《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在工业领域,要加快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结构调整和节能技术进步,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坚决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严格限制外商投资“两高”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投资、生产、消费和出口,采取进口促进措施鼓励国外先进节能技术、材料和设备进口,推动相关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使用。在建筑节能方面,要编制建筑节能规划,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度,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制度,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领域节能监管,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地方建筑节能标准等。在交通运输领域,要推动实施交通节能规划,建设节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引导道路、水路、航空运输企业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严格执行老旧交通运输工具的报废、更新制度,积极推广清洁燃料、石油替代燃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定实施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强对运营车船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等。在公共机构节能方面,要制订实施节能规划和能源消耗定额,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建立能源消费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按规定进行能源审计,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设备等。

四、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

各级发展改革、工业、财政、税务、质检等部门,要按照《节约能源法》有关要求,综合运用价格、财政、税收、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信贷等经济政策,努力构建引导和推动节能的政策框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督促有关地方取消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支持推广使用节能灯、节能空调、高效电动机等节能产品。落实节能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以及对节能减排设备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完善资源税,研究开征环境税,择机出台燃油税。对工业、民用能源的大宗贸易、交接开展公证计量。继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扩大政府强制性采购节能产品范围。继续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节能方面的企业债券。

五、切实做好《节约能源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节约能源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种违反《节约能源法》的行为,重点查处违规建设高耗能项目,违反能源统计制度,违反能效标识制度,违反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违反计量器具配备和能源计量数据使用制度,以及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等问题。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各地方节能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节能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方便群众举报。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切实强化依法监管。各级节能监察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六、进一步加大《节约能源法》宣传和培训的力度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10)

2.常识性了解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节能是每个公民的职责,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3.常识性了解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告诉学生,这节课主要采取自学教材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节约能源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就下面板书的几个问题做好参加讨论的准备.

板书:

(1)举例说说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2)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4)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5)如果每人一年节约用电1千瓦时,那么全国近12亿人一年节约的电能相当于多少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标准煤的燃烧值为2.93×10焦/千克)

2.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由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沦结果

5.教师进一步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这节课的总结

在总结中着重强调:

(1)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目前人们使用的能源主要还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或者是由煤和石油转化而来的电能.因此,节约能源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每节约1千瓦时电能,如用于工业生产,则可增加约8元的工业产值;而少烧1吨煤,则可少向大气中排放约20千克二氧化硫、440千克二氧化碳和15千克烟尘.可见,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供应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据报纸公布的资料介绍:近几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因缺能而少创造的产值,每年都高达千亿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少地方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例如,每生产1万块砖,大工厂的耗能量是0.87吨标准煤,而农村砖厂的耗能量则是1.05—3吨标准煤.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的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值,能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能源的需求量还要继续增加.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我国来说,是既重要又紧迫的事情.

(2)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能源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节能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要自觉树立节能意识,积极宣传节能的重大意义,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从节约1千瓦时电、1克煤、1滴油做起,那么,日久天长,就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布置作业

(6)调查了解本地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情况.

(2)对学校、家庭提出节能的建议.

(三)设想、体会

节约能源重要性篇(11)

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方针,积极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发展的制约不断强化。我们应该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来理解和把握加强节约、开展全民节约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现实逼迫我们必须把节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阶段,资源消耗刚性增长和环境容量遭遇挑战。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许多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矛盾更加突出,既凸显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也加大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一是资源禀赋并不优越。我国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占有量低,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淡水是28%,石油和天然气是7%,铁矿石为17%,即使是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1.4%,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目前,我国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要高10到20个百分点。三是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有的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盲目攀比,有的讲排场、摆阔气、未富先奢。长此以往,我们的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容纳,发展难以持续,“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有着节俭养德的优良传统。古人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比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古训不仅是持家守业的金玉良言,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组织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核心就是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新的时代风尚。

总之,崇尚节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既是缓解现实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既传承传统美德,又紧扣时代主题,正逢其时、势在必行。

二、加强节约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要以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把节俭节约纳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融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提升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要坚持节约优先的理念。理念是思想的基础、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指导思想上彻底摒弃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才能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自觉遵循节约优先的方针,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切实体现节约优先的要求。要紧密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真正使得节约优先的理念入心入脑,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践行。

二是要推行节约型生产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和设备,核心是严控 “两高”行业发展,积极发展资源消耗较少的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完善技术创新转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工程为依托,组织重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加快成熟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闯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从家庭、社区、学校、医院、军营等社会单位,从衣、食、住、行、游等生活环节,从教育、科普、宣传等方面着手,引导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要结合曝光泔水缸、绿色照明、人人节水、一张纸献爱心、闲置物品共享等专项行动,积极倡导全社会节粮、节水、节能、节电和循环利用资源,购买节能节水产品,适度点餐剩余打包,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多乘公交和地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自备购物袋,垃圾分类不乱扔等等。通过这些点滴小事,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标准规制、规划引导等,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经济政策方面,要严格落实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推行居民用气阶梯价格,研究扩大基于能耗、环保标准的非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实施范围,形成多用资源成倍支付费用的机制;对资源综合利用等给予税收优惠;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等,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规制方面,要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行公共机构能耗限额管理。规划引导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合理设定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消耗上限,将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活动严格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三、发展改革系统要积极组织参与全民节约行动

发展改革委作为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联合主办单位,将配合中央宣传部,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确保这项行动取得预期成效。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