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5 14:46:1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地球环境进一步恶化,表现为CO2气体造成全球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面积越来越大等,人们在室外逗留时间变短,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住宅作为与人密不可分的场所,更应满足健康、舒适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要求。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计算机大容量化和高速度化以及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Dynamics,简称CFD)的发展,使空调设计中逐步采用CFD 技术来预测气流组织、热舒适性、优化设计方案成为可能。

2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是天津某地装有户式空调机的教工住宅为研究对象,本住宅为不规则形状,其面积为88.29m2,南外墙开有四扇尺寸为1.4×1.8和一扇尺寸为1.0×1.8的窗,而东外墙开有两扇尺寸为1.0×1.8的窗。室内有家具若干,一个人等,本文选取北墙与西墙位于地面的交点为坐标原点,x方向为西,y为高度方向,z方向为南,具体模型见图1。

图1. 住宅模型

3模拟结果分析

3.1 模拟结果研究的舒适性指标

模拟的结果主要是看人体活动区域内的温度场、速度场、PMV等指标是否符合规范,主要分析人体区域内热舒适。

(1)温度场:对温度梯度的要求是,生活区内距地面0.5~1.8m的范围内温度梯不超过3℃。

(2)速度场:夏季舒适性空调工作区域内的风速不能超过0.3m/s,人才不会有吹风感。

(3) PMV:是Predicted Mean Vote (预测平均评价)的缩写。代表了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因此可用PMV指标预测热环境下人体的热反应。

热感觉 热 暖 微暖 适中 微凉 凉 冷

PMV值 +3 +2 +1 0 -1 -2 -3

ISO7730对PMV的推荐值: PMV值在-0.5~+0.5之间。

3.2 空调器位置对房间热舒适性影响的研究

本文首先模拟两种空调器的位置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方案1空调器位于西墙,客厅与餐厅的中部,坐标位置为:x=0m,z=6m;方案2空调器位于客厅东墙,卧室入口与客厅入口的中间位置,坐标位置为:x=3.63m,z=5m。

3.2.1 南北截面模拟结果分析

本住宅家具分布为客厅靠近西墙有一排沙发,人可以坐在上面活动,所以下面截取两方案各在x=1m处的温度、速度、PMV分布图,来比较两方案空调器布置的优劣。又因为在本论文的家具摆放布置来看,人躺在床上面部位置大约在x=7m处,所以本文还截取了x=7m处的截面通过对温度、PMV的分布图分析来进一步比较两方案的优劣。

(1) x=1m截面处结果分析

图2 方案1在x=1m处温度分布云图

图3 方案2在x=1m处温度分布云图

图4 方案1在x=1m处速度分布云图

图5 方案2在x=1m处速度分布云图

图6 方案1在x=1m处PMV分布云图

图7 方案2在x=1m处PMV分布云图

方案1、2在x=1m处的温度分布云图见图2、图3。由图2可见方案1除了在人腿部有一些热的气流聚集,其他环境的温度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在26℃左右,满足舒适性要求。而方案2在空调器附近形成低温温度滞留现象,在24℃附近,人在这个温度区域内活动会感觉偏冷,不舒服,而且在墙的四周温度明显上升,达到27℃,甚至更高,人在这个环境下生活、活动会感觉到明显的温度分层现象,舒适性明显下降。

方案1、2在x=1m处的速度分布云图见图4、图5。方案1在空调器附近没有形成大的速度涡旋,而且在人体头部及胸部速度较均匀,人体不会感到不同的速度,比较舒适。而方案2在人体的腿部会感到凉风,舒适性下降。

方案1、2在x=1m处的PMV分布云图见图6、图7。由图可见,方案1的大空间PMV基本在-0.155109~0.319039左右,分布比较均匀,而方案2的PMV在空调器附近及墙体周围都有明显的变化,最小值达到-2.03558左右,最远处却能达到0.6附近。

(2)x=7m截面处结果分析

图8 方案1在x=7m处温度分布云图

图9 方案2在x=7m处温度分布云图

图10 方案1在x=7m处速度分布云图

图11 方案2在x=7m处速度分布云图

图12 方案1在x=7m处PMV分布云图

图13 方案2在x=7m处PMV分布云图

方案1、2在x=7m处的温度分布云图见图8、图9。由图可见在卧室床的上方,主卧室的温度都在26℃,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但从图8与图9的比较可以看出方案1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的温度突增现象,而图9说明方案2靠近墙的周围温度明显有变高趋势。。

方案1、2在x=7m处的速度分布云图见图10、图11。由图11可知,方案1在x=7m处的两卧室的截面速度分布均在0.029408m/s左右,而且比较均匀,无明显的空气滞留与速度突变。而可从图11看出在x=7m处空气速度极不平稳,而且在左边卧室最大风速达到0.141569m/s左右,存在空气滞留现象,人体会有不同的风速感觉,不舒适。

方案1、2在x=7m处的PMV分布云图见图17、图18。由图17可知,相对于方案2来说,在x=7m处PMV较均匀,且在0.0781491~0.183398之间,无明显空气滞留现象。而图18 PMV分布云图极不均匀,最大达到了0.653581,明显超出了人体舒适性PMV范围。

3.2.2 高度截面处模拟结果分析

人体直立呼吸距离一般在y=1.5m左右,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室内舒适性,取此距离通过比较两方案气流组织各舒适性指标分布云图,方案1、2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图14方案1在y=1.5m处温度分布云图图15方案2在y=1.5m处温度分布云图

图16方案1在y=1.5m处速度分布云图图17方案2在y=1.5m处速度分布云图

图18方案1在y=1.5m处PMV分布云图 图19方案2在y=1.5m处PMV分布云图

由图14,图15可见在y=1.5m处,方案1、2客厅的温度大约在25.8750℃左右,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两卧室的温度大约在26.2500℃,对于室内温度要求26℃,出入不大。但从图14与15的比较可以看出方案2在餐厅墙角处有明显的冷空气滞留现象,在24℃左右,不满足舒适性要求,

由图16可知,方案1在y=1.5m处的两卧室的截面速度分布比较均匀,而方案2在其中一间卧室形成了较大的空气涡旋现象,会使人在同一高度感到风速变化,不舒适,客厅的风速分布都因为空调器风口送冷风出现了风速突变。

由图18可知,方案1相对于方案2的来说,在y=1.5m处PMV较均匀,无明显PMV值变化。而图19 PMV分布云图极不均匀,在餐厅墙角出现了偏小的PMV值,人体会有微冷的感觉。

4 结论

本文主要对装有户式空调机的教工住宅室内环境的研究,采用Airpak软件模拟出三方案不同截面温度场、速度场、PMV、空气龄的分布云图,通过比较得出满足房间热舒适性的方案。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2)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中,重点内容是气温的水平分布规 律,难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分析等温线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结合地理学科时空观念较强的特点,紧扣课文中“1月和7 月世界等温线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例——等温线的基本概 念——分析特殊等温线——归纳等温线分布规律——推出气温的 水平分布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可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读图、读文、分析、推理、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评价——提出分析 问题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结 构,提出问题:

(1)从图上等温线数值,找出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和世界最热、最冷的地方。

(2)从图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分析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先由学生读图、读文、回答,再由教师检查、分析评价,提 出解决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通过分析0°C、10°C等特殊等温线 经过大陆和海洋的变化情况,得出下面结论。

7月{大陆上向北凸出

1月{大陆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北凸出

这样,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把抽象问题具 体化,深入浅出,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活动之中,教师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师导在学生的疑难处, 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 展。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多 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 应尽量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子。

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新生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 辨证思维。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 受地面状况、大气坏流等的影响。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将电教设 备调节到最佳状态,图象的亮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大小等指标均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卫生的要求,加强美 感。如在讲本节新课,可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 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气温度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 纲,具有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

素质教育内容除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包括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 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启发,重视能力,变教学生“学会”为“会学”, 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多年来,教育界研究怎么教比较多,研究怎么学却很少,尤其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知识讲授给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获取较高的分数,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缺 乏创造能力的庸才。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习 的主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 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分析特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即如下:

要求学生自绘0°C或10°C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教师提问:比较A、B两地气温高低? 比较C、D两地气温高低?

A>10°C

B<10°C

C>0°C

O<0°C

A>B

C<D

学生归纳回答:

图一说明:北半球,夏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图 二说明:北半球,冬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教师检查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的程度(提问):

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开 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寻找等温线分布在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弯曲状况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少学生很快回答 出:七月份南北半球等温线大到呈“M”字型分布,一月份南北 半球等温线大到呈“W”字型分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了能力的培 养,变教师“教会学生学”为“教会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基 本上掌握了分析等温线的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合格十特长”的办学思想,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由 于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等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又不能忽视对个别尖子学生的加强培养。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3)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农业

1.

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2.读图:(1)山脉:①

(2)地形区:⑤

(3)湖泊:⑦

(4)城市:A.

B.

C.

(5)省级行政区:D.

E.

F.

(6)农业区:G.

H.

(7)邻国:M.

3.青藏地区位于哪里?

4.“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指的是哪里?

5.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1)

(2)

6.青藏地区是什么气候?

7.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太阳能丰富?(1)

(2)

9.“日光城”是哪个城市?

10.为什么有丰富的地热能?

11.为什么水能丰富?

12.藏袍有什么优点?

13.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防晒用具?

14.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氧气袋?

15.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御寒衣物?

16.青藏铁路连通了哪两个城市?

17.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18.草场类型是什么?

19.有哪两大牧区?

20.代表性牲畜品种有哪些?

21.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2.种植业类型是什么?

23.种植业区有哪些?

24.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哪些?

25.为什么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带?

(1)

(主要)

(2)

(3)

26.农作物为什么优质高产?

(1)

(2)

(3)

27.主要饮食品种有哪些?

28.传统住房类型有哪些?

(毡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于哪里?

2.

读图:(1)省级行政区:①

(2)河流:③

(3)铁路线:⑥

(4)城市:A.

B.

C.

3.是哪三条河流的发源地?

4.别称是什么?

5.降水不丰富,为什么能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1)

(2)

(3)

6.为什么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7.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哪里?

8.为什么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1)

(2)

9.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哪些表现?

10.怎样应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八章

认识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农业

1.

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布达拉宫

2.读图:(1)山脉:①昆仑山②祁连山③横断山④喜马拉雅山

(2)地形区:⑤青藏高原⑥柴达木盆地

(3)湖泊:⑦青海湖

(4)城市:A.拉萨B.西宁C.格尔木

(5)省级行政区:D.西藏E.青海F.四川

(6)农业区:G.雅鲁藏布江谷地H.湟水谷地

(7)邻国:M.印度

3.青藏地区位于哪里?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4.“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指的是哪里?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5.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少。(2)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为大江大河提供稳定的水源。

6.青藏地区是什么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7.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高寒。

8.为什么太阳能丰富?(1)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2)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9.“日光城”是哪个城市?拉萨

10.为什么有丰富的地热能?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11.为什么水能丰富?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河流众多。河流落差大。

12.藏袍有什么优点?能适应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13.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防晒用具?

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

14.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氧气袋?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低。

15.为什么到青藏地区旅游要带御寒衣物?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

16.青藏铁路连通了哪两个城市?西宁和拉萨。

17.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高寒缺氧,有多年冻土、沼泽湿地

,生态环境脆弱等。

18.草场类型是什么?高寒牧场

19.有哪两大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20.代表性牲畜品种有哪些?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21.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2.种植业类型是什么?河谷农业

23.种植业区有哪些?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24.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哪些?青稞、小麦、豌豆等。

25.为什么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带?

(1)海拔低,气温高,热量条件好。(主要)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有灌溉水源。

26.农作物为什么优质高产?(1)日照时间长,利于光合作用。(2)气温低,生长期长。(3)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27.主要饮食品种有哪些?糌(zan)粑、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

28.传统住房类型有哪些?牛毛毡搭成的帐篷、平顶碉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于哪里?位于青海省南部。

2.

读图:(1)省级行政区:①西藏自治区②青海省

(2)河流:③黄河④长江⑤澜沧江(3)铁路线:⑥青藏铁路

(4)城市:A.拉萨B.西宁C.格尔木

3.是哪三条河流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

4.别称是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5.降水不丰富,为什么能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少。

(2)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为大江大河提供稳定的水源。

(3)湖泊、沼泽众多,是河流水源的重要调蓄器。

6.为什么生态环境特别脆弱?海拔高,气候寒冷。

7.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哪里?三江源地区

8.为什么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影响水源补给。(2)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9.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哪些表现?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

10.怎样应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退耕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4)

横向思维即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它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在美国的一个城市里,地铁里的灯泡经常被偷。窃贼常常拧下灯泡,这会导致安全问题。接手此事的工程师不能改变灯泡的位置,也没多少预算供他使用,但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横向解决方案,即把电灯泡的螺纹改为左手方向或者是逆时针方向,而不再用传统的右手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这意味着当小偷认为他们正在试图拧下电灯泡时,实际上他们反而是在拧紧它们。

示例: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1),则乙处洋流可能是加那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千岛寒流中的哪一支寒流?

方法一:由图形“等深线”入手,从其分布规律看,该海域西北浅东南深,洋流应在大陆东边海域,而结合高中教材“洋流分布图”分析可知,只有千岛寒流在大陆东岸。

方法二:由图形“等温线”信息入手,结合“洋流分布图”分析可知,加那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三支寒流均位于中低纬度海域;从已有的背景知识可知,中低纬度海域水温应在10℃以上。而图中海域水温在5~7℃,所以该寒流是较高纬度的千岛寒流。

方法三:思考问题中的加那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三支洋流性质均为寒流,且纬度位置均在中低纬(穿越30°纬线南北),从而推导出该三支洋流分布区水温大致相等。乙处洋流只是一支寒流,因此不能考虑这三支寒流。

三种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的共同点:都运用所学的“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这一主干知识,进行图文转换、图图结合。对比三种思维方式不难看出,它们的切入点不同,思路各异,侧重点在变:方法一、方法二分别从图中不同信息点(等深线、等温线)切入,方法三是抓住问题的排他性。

聚敛问题(情景):归纳寒流的分布规律,聚敛思维如下。

中低纬:北太平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大西洋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南太平洋东岸为秘鲁寒流;南大西洋东岸为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东岸为西澳大利亚寒流。

中高纬:北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北大西洋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

结论(策略):中低纬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寒流。中高纬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也为寒流。

二、聚敛与逆向思维交替——解决问题获得新途径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有启发性。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可能琢磨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这是非常形象的逆向思维。其实在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常常可以利用假设发散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从正向思维(在许多情况下偏重于单向思考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其思维具有较明显的聚敛性特征)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产生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假设地球逆向自转,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至少可分析出如下变化:一是日月星辰由东升西落变为西升东落;二是昼夜时间比二十四小时短;三是地球偏向力的方向由北半球向右偏变为向左偏,从而导致全球风带的风向和洋流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四是全球气候、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等都会发生重大改观等。

聚敛与发散交替使用,在聚敛的基础上如果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飞跃时,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三、多项与聚敛思维交替——强化类比思维迁移

多项思维是发散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多项思维可以发挥联想,沟通知识网络,反映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广度。

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发散出许多问题而且解决这些问题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原理。解释为什么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可发散出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库区比周围地区日较差小?

·为什么农民霜期时在农田中烧柴草可防霜冻?

·为什么青藏高原的日较差大?

·为什么新疆内陆地区的日较差大?

·为什么山地比附原的日较差小?

·为什么随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温不断变暖?

·城市热岛效应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月球表面日较差非常大?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5)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习惯,为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于新进初中的学生,地理是一门新课,特别是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最难学的科目。我认真总结思考,思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首先,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课堂艺术教学效果;其次,如何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许多复杂的问题能否用较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认真学习,学通了才会有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和学双方都能保持较高的热情。

案例1:读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判读地形类型

初一地理中,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种考试中,出现频率都很高。读等高线地形图,在判别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和陡崖五种地形类型中,学生最难判别的是山谷和山脊。对于山峰、鞍部和陡崖的判断,同学们一般都能较快地掌握;但对于山谷和山脊,大部分同学无从下手,还有部分同学容易把山谷和山脊搞混淆。教参一般要求半个课时学习时间,在最初的教学中,我基本上用了大半个学时,甚至又用晚修时间,通过练习讲解作进一步的复习,但同学们还是一知半解。有段时间,我简直是一筹莫展。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我在用分析法教学中,根据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判断出地形的形状,然后确定哪是山谷,哪是山脊,但学生很难把理论转化成抽象思维。有的同学看起来好像已经懂了,但一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又糊涂了,反反复复。那时,我真正感受到从来都没有过的困惑!

后来,我又在教学课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很大的改进。我在网上下载了很多等高线地形图方面的资料,把它们进行综合,又根据我自己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并从不同角度展示等高线的变化情况,山谷、山脊的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来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课堂效果显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我总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事倍功半,效果总觉不佳。

在学习到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世界气温分布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比海洋的气温要高;冬季,同纬度的陆地比海洋的气温要低。定义同学们都记熟了,但实际运用中就出现了问题。有一个练习,根据等温线的海陆分布判断是夏季还是冬季,在做练习时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判断,我发现这个问题又和判断山谷和山脊一样,我和同学们又都走进了深渊。我深入研究,一次,在为一个学生解答问题的时候,我突发奇思妙想!我记得那是一本参考书中的提示,根据等温线的变化特点和同纬度海陆气温差异,判断出季节。参考书中说:在同纬度的陆地,“高低则高”,这里的第一个“高”是指等温线弯曲部分指向高纬度,后面的一个“高”是指温值高,第二个“低”字是指等温线弯曲弯部分指向等温线值较小的方向,由此判断出陆地气温较同纬度的海洋气温要高,所以是夏季。反之,为冬季。这其中的文字表达虽然简单,但内容很复杂,又是纬度,又是等温线值,还有海陆气温的高低,很容易让同学们搞糊涂。我想:如何把内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同学们既容易记、又容易懂?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我又进行去粗取精,终于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并达到文字和内容都能统一。“凸高则低,凸低则高”——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能够非常简单地解决以上复杂的问题,即在陆地部分,等温线弯曲部分如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凸高则低”,由此说明,陆地气温较同纬度的海洋气温低,就可以判断是冬季。反之,则为夏季。这里的“高”和“低”都是表示等温线值的大小。这样,同学们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再也不会出现混淆了。

在判断山谷和山脊的时候,同样运用这个规律,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凸高则低”运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和“低”都是表示等高线值的大小。“高”则为脊,“低”则为谷。运用这个方法,分析海陆等温线分布和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山谷”和“山脊”,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准确解决这二类问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一规律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添加了光彩。

二个原本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通过一个简捷的方法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感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深入探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更放光彩,星光灿烂。

案例2: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

我在带第一届初二的时候,讲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的铁路运输》时,通常我是将课本的插图制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将全国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分成几大组,然后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回头看看,总觉得这本是一节极好地让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但总是还有太多的遗憾。为此,我又仔细地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经过再次实践,课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上次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我将课文中的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变为四个研究性课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四组,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学具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而且让学生特别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同学课间或中午来找我询问相关的问题,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去查阅,我也帮他们上网下载了一些资料。学生的兴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进行这次实验的信心。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的。虽然是第二次上这节课,但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于上次,每个探究小组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6)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实施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分层次”教学指的是在一般化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班级内学生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还应当充分认识和界定每一个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不同。在教学的开展实施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在内容目标、教学过程、习题练习以及教学评价中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

教师要对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了解和认同,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持续深化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强调教学面向的群体是学生的全体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类个体,从而实现“人人都发展,个个可成才”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内容目标分层

课程标准针对教材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应当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效果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标注和说明。分层次教学实施的目的就在于在国家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面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层次梳理和设计,在课堂开始之前的教师备课环节就应当明确学生按照层次所要达到的上、中、下三类学习目标是什么。以“气温变化与分布”章节的教学为例,笔者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的要求是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以及气温在纬度上的分布规律;对于有一定基础和学习思考能力的学生,目硕ㄎ皇窃谡莆栈本知识的基础上,知道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对于学习基础好、探究思考能力强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除了要掌握前两类层次学生能够掌握的,还要能够对“气温曲线图”进行较为准确的判读和绘制。

(二)教学过程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实施导入法教学,如“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气压的分布图,谁能告诉我,气压是如何呈现的?”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他们能够答出“气压分布图”。然后进行气温的变化及分布一节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将“一天之内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和日较差(当日的最高气温与当日的最低气温的差)问题留给基础较差层级的学生,将温差的计算留给中等层次的学生,比如,年较差的计算(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之差)、年均温(各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和再除以12所得的结果)。在进行了一定知识的教学后,拿出等温线进行教学,问题为: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都相等吗?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低温中心还是高温中心?等温线的稀密与气温差别有什么关系?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有什么特点?将这样的问题留给基础最好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让另外两个层级的学生进行听和看,逐步了解。

(三)习题练习分层

在习题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实现分层次练习,根据最初制订的分层目标,让学生在自己所处层次的学习上都能熟练和提升。比如,让低层次的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目:北半球陆地( )月,月均温最高;( )月,月均温最低;南半球海洋( )月,月均温最高;( )月,月均温最低。列出某地1~12月的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计算年较差等。让中等层次的学生练习这样的习题:在相同的纬度地区,( )陆地、( )海洋气温高,

( )陆地、( )海洋气温低(括号内容填季节)。让高层次的学生进行这样的习题练习:已知某半球同纬度A、B两点,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以及让学生思考:“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关于地理的道理等。

(四)教学评价分层

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在每一次作业的评改过程中,学生的作业应当按照较差、中等、较好三个层级进行上交,而不是全班学生都交或者可以按学号、按座位等交,教师每一次基于作业的修改应该立足于同一层级的评改上,并在评价之外提出不同的要求。笔者通常采用小组评改作业的“较差互评”方式,即在一个小组中有较差、中等、较好三个层级的学生,让较差的改中等的,中等的改较好的,较好的改较差的,而且要求不仅要评改还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较好的学生就能给予较差的学生知识的讲解和帮助,教师可以临时加入某一个小组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探讨和评改情况。特别是对于上文提到的诗句反映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如果学生的答案是相同的,较差学生会得到A,中等学生能够得到B,而较好层次的学生则只能得到C的评价。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目前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分层要重内容而不重形式,从目标设置到教学过程再到习题练习最后到教师评价都应当贯彻“分层次”的理念和标准。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6-03

近代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全球变暖是一个极可能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正严重影响着当今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各个方面[1]。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被认为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各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公众都应当积极探索的紧迫问题。2016年4月2日,伴随着《巴黎协定》的签订,再次充分表达了全球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夙愿。

教育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2-3]。而大学生是传播气候变化知识和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如: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家。我国政府已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方案,并部署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但迄今我国气候变化教育尚十分薄弱。该文旨在浅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实及后果,进而探讨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紧迫性与途径,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实与后果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3年发表了五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五份报告渐次清晰向世界证实了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关系。根据最新评估结果[1],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观测到的变化在以前的几十年至几千年期间是前所未有的。例如:从1880年至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85 ℃;冰盖、海冰以及积雪面积的持续减少,导致1901年至201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 m。研究证实这些变化极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不断上升,当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造成大气CO2、CH4和N2O等的浓度增加到了至少是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人为影响在全球水循环、冰冻圈缩减、海洋上层热含量增加、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变化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已经对整个陆上和海洋中的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了广泛影响。如在许多地区降水量变化或冰雪融化正在改变水文系统,从而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了应对不断发生的气候变化,许多陆地、淡水和海洋物种已经改变了其地理分布范围、迁徙规律、丰度和物种交互。气候变化还将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预测未来持续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导致气候系统进一步变暖,热浪、干旱和洪水等发生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海洋将持续升温和酸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将不断上升。这些气候变化将放大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现有风险并产生新的风险,尤其对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类似。近百年我国表现出增温趋势,增温率略高于全球平均值;降水量虽未见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同时我国冰川面积退缩、冻土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极端事件(如:暴雨、强风暴潮、大范围干旱等)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粮食产量与品质、水资源、海洋环境与生态、城市等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趋势得不到遏制,我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大会公约无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行动之一。1992年,联合国举办了首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大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旨在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以后历年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谈论的气候问题,都是以这个公约为基础的,而且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力。此后,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以及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均充分表达了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大会公约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均已颁布具体的减排方案[3]。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2008年,英国颁布实施《2008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先后提出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巴黎协定》达成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出台了具有约束力的碳减排方案和目标。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了《2016―2020安大略省五年气候行动规划》,欧洲委员会提出题为《共同努力规则》的立法提案等,这些方案涉及交通、建筑、农业、废物管理和交通等各个部门。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部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于2007年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前国家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2015年12月,国家主席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强调要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同时宣布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2016年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成为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然而,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仅政府的相关行动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全民的全球环境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

3 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理解气候变化,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以期望他们获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技手段,采取创新管理方式和措施,最终达到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第一次明确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的导向。2015年12月,在巴黎举办的气候大会上,教育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得以重申。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通过谈判起草了相关协议,强调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以应对气候变化。

大学生是传播气候变化知识和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为此,高校必然成为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阵地[4]。实际上,大学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早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1972年,在瑞典首都召开的国际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宣言》,首次对大学的能源使用和环境作用提出了行动指南。1990年,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名大学管理者在法国杜夫特大学签署了《塔乐礼宣言》,提出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应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环境教育融为一体。1999年,美国数百名大学校长签署了气候宣言,从大学做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印度、英国等家也采取了十分有效的气候变化教育措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比较而言,我国气候变化教育尚十分薄弱。虽然气候变化教育内容已纳入部分大学的教学课程之中,但大多作为“全球变化”课程内容的一个章节,至今还未有专门的气候变化教育计划,已滞后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根本要求,导致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较低。例如:潘葳楠等[4]通过调查南京农业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发现大学生对于温室气体的产生途径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了解不够,减排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气候变化教育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紧迫任务。

4 关于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建议

气候变化科学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关于气候变化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更新,因此,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首先应当考虑其现实性,气候变化教育需要及时将最新科学知识纳入其中。其次,气候变化教育应注重全球性与区域性相结合。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需要具备全球的视角。但不同区域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实施气候变化教育要将全球目标与区域利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将气候变化教育落实到实处。另外,气候变化教育注重其综合性。由于气候变化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涉及气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经济学等,因此,气候变化教育需要更为综合的视角,必须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认识。

具体高校气候变化教育需从以下多个方面加强:(1)课程设置方面。对环境、气象、地理和生态类等专业学生,应开设“气候变化”专业课程。对其他专业学生,要应积极开设“气候变化”选修课,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缓解气候变化的知识与技能。(2)教学方法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气候系统的组成与特征、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和后果,以及适应策略等多个角度系统理解气候变化科学外延与内涵,帮助学生厘清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其次,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如: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让学生理解局地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后果,加深对气候变化的直观认识。此外,课程中还可以适当讲述气候变化研究历程中的科学发现故事、科普读物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南极考察、深海钻探、我国独具特色的黄土研究等。(3)学生生活方面。应倡导大学生采取低碳消费模式,坚持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观,自觉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环保社团,开展绿色社会实践活动,在宣传和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低碳意思。(4)学校管理方面。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着力建设低碳校园,如:充分利用新能源,制定能源节约和保护计划,推出环保交通工具,使用生物建筑技术、开发碳管理计划等,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

总之,大学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行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我国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相对薄弱的事实,我国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生活以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贯彻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掌握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技能,自觉实践低碳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IPCC.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M].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and New York,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9)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代表的字母写在下面的答题栏里,每小题1分,共2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1.绘制 图幅一样大的四幅地图,所选比例尺最小的是A.学校平面图 B.菏泽市地图 C.世界政区图 D.中 国政区图2.关于经纬线变化规律的说法正确的 A.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愈来愈大B .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 极点时纬度为0°。读“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图”,完成3~4题。 3.图中i、ii、iii、iv四个半球分别是   A. 北半球、南半球、西半球、东半球 B. 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C. 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D. 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4.图中经线①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该经线是   A. 20°E B. 160°W C. 20°W D. 160°E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5~7题。5.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三分海洋,七分 陆地” B.亚洲东临太平洋 C.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D.陆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6.关于图中P点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地处中纬度地区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经纬度是60°E、23.5°S7.下列大洋中,被亚、欧、北美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8.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A.海洋的边缘 B.高山、高原上 C.大洋的中央地带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人口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9~10题。 9.在①②③④四地中,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0.②地居民使用的语言主要是   A. 英语 B. 俄语 C. 汉语 D. 阿拉伯语某公司派小丽到某国出差,她在该国看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宗教建筑,据图回答11~12题。11.这种建筑是 A.基督教的教堂 B.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C.佛教的庙宇 D.道教的道观12.小丽出差所到的国家可能是 A.俄罗斯 B.沙特阿拉伯 C.日本 D.泰国13.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太快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越慢越好B.人能创造财富,所以人口越多越好 C.人口的多少与资源、环境没多大关系D.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14.下列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A.浙江绍兴的斜顶房 B.西亚厚墙小窗民居 C.北极地区的冰屋 D.东南亚的高架屋15.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是气温年变化图 B. 该图是气温日变化图C.气温出现在中午12时 D.气温年较差大约是7℃如图是5月12日江西九江和庐山风景区(距离九江19km)的天气预报。阅读该日天气预报,完成16~17题。16.该日九江和庐山风景区的天气是   A. 晴天 B. 阴天 C. 多云 D. 晴天转多云17.影响图中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海陆位置B.人类活动 C.纬度因素 D.地形因素18.有关气温分布和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低纬度地区气温低些,高纬度地区气温高些B.同一纬度地区,高山和高原平均气温低些,平原和盆地高些C.温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热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D.地球表面等温线的分布和纬线完全一致19.下列气候特点或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青岛避暑胜地——地形因素 B.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地球的公转运动C.山前桃花山后雪——纬度位置 D.海南岛终年如夏——海陆位置2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 A.国家面积的大小 B.国家人口的多少 C.人口受教育的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综合题。(共30分)21.家住王庄的小明计划明天陪外地同学去郊外游玩。他心想:“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5分) (1)根据王庄明天天气符号图,请你判断明天的天气状况:__ ____(2)由地形图可知,小明家乡王庄所处的地形类型是_ _;古寺位于王庄的__ _方向。(3)已知王庄的海拔高度为68米,则古寺与王庄的相对高度是___ ___。(4)根据所学知识,小明告诉同学悬崖飞瀑在B地,若想观赏日出美景应选择___ ___地为观赏地。(填图中字母代号)22. 读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每空1分,共9分) ① 辨认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大洋名称:① ,② 。⑵辨认图中文字序号代表的大洲名称:甲 ,乙 。⑶在世界航海线上,有很多海峡和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图中甲乙两洲的洲界线A是 ,丙丁两洲的洲界线B是 。⑷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赤道穿过的D处为 气候,北回归线穿过的E处为 气候,F处因深居内陆为 气候。2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分,共8分) ⑴ A地气温出现在 月,B地降水最多出现在 月。⑵ 就南、北半球而言,A地在 半球,B地在 半球。⑶ A、B两地的气候资料与北京市气候特点相符的是 地。从A、B两地的降水月份分配看,雨季相对集中的是 。⑷ 写出A、B两地的气候特点:A: 。B: 。24.读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8分) ⑴ 图中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约为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约为 %。⑵ 图中五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⑶ 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以 为主,处于 地位;发达国家出口以 为主,处于 地位。⑷ 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七 年 级参考答案1CBACB 6DCDAC 11BBDBB 16CDBBD21.(每空1分,共5分)(1)阴转晴 (2)盆地 东南 (3)332m (4)A 22.(每空1分,共9分)(1)太平洋 印度洋 (2)北美洲 非洲 (3)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4)热带雨林 热带沙漠 温带大陆性23. (每空1分,共8分)(1) 1 8 (2)南 北 (3)B B (4)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4. (每空1分,共8分)(1)1(0.9-1.1) 9.3(9.1-9.5) (2)美国、日本、加拿大 (少一个或错一个都不得分) (3)初级产品或半成品和原料 不利 工业制成品 有利 (4)振兴民族工业,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至少2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10)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A.71% B.29% C.50% D.39%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9.下列词语中,描述 天气的是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A.春装 B.夏装C.秋装 D.冬装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14.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A.午夜 B.日出前后C.日落之后 D.早晨8 时15.造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是A.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B.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C.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D.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16.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A.干旱的沙漠 B.原始的热带雨林C.寒冷的极地 D.中低纬度的沿海1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18.划分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A.军事力量强弱 B.开发历史早晚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口多少19.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 D. 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20.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B.北美洲、欧 洲、大洋洲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1分,23题9分,24题10分,25题11分26题11分,共60分)21.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 题。材料: A、B、C三个人同乘一辆飞机去非洲救助难民,A、B、C三人都信奉宗教,途中三人交谈,A说我是英国人,每个礼拜都去教堂做礼拜;B说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C说我来自泰国,在我们国家,寺院遍布全国。请回答:(1)A信奉 教,这一宗教主要分布在 洲、 洲和大洋洲。(2)B信奉 教,主要分布在 洲的西部和 东南部, 洲的北部和东部。(3)C信奉 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4)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中国,多数人 (信、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 教。22.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米。(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 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 示的地形名称: D E23.根据材料, 回答下面问题。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 22 13非洲 38 14北美洲 ] 14 9亚洲 8 14欧洲 10 11大洋洲 7 11(1)计算表中各洲2002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请把计算出的数值填在表中空格内。(2)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3)世界上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 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协调。24.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1)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大洋:⑧ ⑨ ;(3)从东、西半球看,大洲⑦属于 ;(4)大洲①和大洲②的分界线是 。25.读A、B两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1)A地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气温出现在 月;此地气温年较差大约是 ;说明此地气温的年变化: 。(2)B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说明 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3)B地的气候类型是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寒带气候(4)A地的气候特征是①全年温和多雨 ②全年高温多雨③终年寒冷干燥 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5)你知道判断气候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26.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 、 和 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 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 分布。世 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 的,没有优劣之分。(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等地。(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的东部、 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等地。(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C D A A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B D D B C A 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21题8分 22题11分 23题9分 24题10分 25题11分 26题11分,共60分21.(1)基督 1分 欧 美 1 分( 2)伊斯兰 1分 亚 非 1分(3)佛 1分 东部 东南部 1分(4)不信 伊斯兰 2分22.(1)5000 50 2分(2)150 1分(3)西南 1分(4)海拔 400 2分(5)295米 1分(6)B 1分(7)鞍部 山谷 陡崖 3分23.(1)每点0.5分,3 分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 9非洲 24北美洲 5亚洲 22欧洲 -1大洋洲 18(2)非 欧 2分(3)不均匀的 有计划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4分25.(1)1月 7月 15度 3分 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温和,夏 季不太热 1分(2)10 、11月 7、8月 春夏降水较少,秋冬降水较多3分(3)③地中海气候 1分(4)①全年温和多雨 1分(5)气温 降水 2分26.(1)白种 黄种 黑种 集中 零 星 平等 6分(2)欧 非 2分(3)亚 北美 2分(4)非 1分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篇(11)

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

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

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

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

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

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

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

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

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 B.29% C.50% D.39%

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下列词语中,描述 天气的是

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

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

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

A.春装 B.夏装

C.秋装 D.冬装

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

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

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

14.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

A.午夜 B.日出前后

C.日落之后 D.早晨8 时

15.造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是

A.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B.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

C.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D.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6.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干旱的沙漠 B.原始的热带雨林

C.寒冷的极地 D.中低纬度的沿海

1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18.划分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

A.军事力量强弱 B.开发历史早晚

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口多少

19.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

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 D. 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

20.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B.北美洲、欧 洲、大洋洲

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1分,23题9分,24题10分,

25题11分26题11分,共60分)

21.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 题。

材料: A、B、C三个人同乘一辆飞机去非洲救助难民,A、B、C三人都信奉宗教,途中三人交谈,A说我是英国人,每个礼拜都去教堂做礼拜;B说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C说我来自泰国,在我们国家,寺院遍布全国。

请回答:

(1)A信奉 教,这一宗教主要分布在 洲、 洲和大洋洲。

(2)B信奉 教,主要分布在 洲的西部和 东南部, 洲的北部和东部。

(3)C信奉 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

(4)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中国,多数人 (信、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 教。

22.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米。

(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 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 示的地形名称: D E

23.根据材料, 回答下面问题。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 22 13

非洲 38 14

北美洲 ] 14 9

亚洲 8 14

欧洲 10 11

大洋洲 7 11

(1)计算表中各洲2002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请把计算出的数值填在表中空格内。

(2)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

(3)世界上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 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协调。

24.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

(1)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大洋:⑧ ⑨ ;

(3)从东、西半球看,大洲⑦属于 ;

(4)大洲①和大洲②的分界线是 。

25.读A、B两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气温出现在 月;此地气温年较差大约是 ;说明此地气温的年变化: 。

(2)B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

说明 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

(3)B地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寒带气候

(4)A地的气候特征是

①全年温和多雨 ②全年高温多雨

③终年寒冷干燥 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你知道判断气候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 。

26.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 、 和 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 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 分布。世 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 的,没有优劣之分。

(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等地。

(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的东部、 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等地。

(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D A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B D D B C A 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21题8分 22题11分 23题9分 24题10分 25题11分 26题11分,共60分

21.(1)基督 1分 欧 美 1 分( 2)伊斯兰 1分 亚 非 1分(3)佛 1分 东部 东南部 1分(4)不信 伊斯兰 2分

22.(1)5000 50 2分(2)150 1分(3)西南 1分(4)海拔 400 2分(5)295米 1分(6)B 1分(7)鞍部 山谷 陡崖 3分

23.(1)每点0.5分,3 分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 9

非洲 24

北美洲 5

亚洲 22

欧洲 -1

大洋洲 18

(2)非 欧 2分

(3)不均匀的 有计划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4分

25.(1)1月 7月 15度 3分 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温和,夏 季不太热 1分

(2)10 、11月 7、8月 春夏降水较少,秋冬降水较多3分

(3)③地中海气候 1分

(4)①全年温和多雨 1分

(5)气温 降水 2分

26.(1)白种 黄种 黑种 集中 零 星 平等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