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滑坡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2 23:51:05

滑坡实训总结

滑坡实训总结篇(1)

同时推进滑行是双腿处于平行弯曲状态,完全靠上肢力量推杖为动力的滑行,也是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多用于下坡和较平缓段的加速滑行。

在越野滑雪中,战述运用也很重要。所谓战术,主要指在比赛全程中,体力的分配及针对不同地形特点应选择不同的滑行技术方法。例如下坡路程占全程的三分之一,在下滑时,如果是在体力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流线型的低姿势滑降,以便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速度争取时间;但在体力不佳特别疲劳的情况下,或在地形复杂难度大的条件下,姿势就可以高些,使身体增加风的阻力,减低速度,以防跌倒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免产生烦躁的心理及消极情绪。

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和机能有各种不同的差别,在体力的训练过程中,对速度,力量素质要特别加以注意。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训练应包括有保障达到运动成绩提高机能系统发展的规定。这个规定决定了越野滑雪运动员基本体能的发展水平,即耐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是在一般的和专项身体训练中才能实现。为了保持高速度,应采用同时推进技术,在滑降前和滑降后接力的出发点以及一切需要迅速增加速度的时候,都应利用这种技术。双杖推进的技术分析双杖同时推进是这种技术的基础,在实践中,经常采用不迈步同时推进和一步同时推进的技术。目前,两步推进的技术越来越少采用。同时推进的效果,取决于掌握技术的程度和臂、肩、背及腹部各肌群的发展水平。人们把一步推进分为速度和基本两类,尽管这两类时期的划分一样,但它们的指标,却有很大区别,同时还取决于速度、滑行条件和坡度。在研究一步同时推进技术时,我们发现一些特点,比如脚蹬动时间特别短,完成这个动作时难度非常大,但在停板前出脚,能补偿时间的不足。在高速中,靠充分伸屈腿来完成蹬动是很难的,所以在蹬动时应允许腿在膝关节外的角度为1600――1700。腿在蹬动时所产生的力量,同交替滑行时产生的力量大小一样。

在基本部分的训练之后,采用柔韧性和伸展性相结合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发展具体肌肉群的训练,为的是对具体的肌肉群达到明显的作用。不论某肌肉群的力量如何低下,只要对他的发展有明确目的的经常性的训练,就会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训练的初期,为了达到体力训练的任务,可按预先指定的地形进行走步和跑步的训练,这些运动用3步/秒的步频完成。但是,这样的运动结果与滑雪的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区别。为了提高耐力素质,采用负重走和跑,但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运动负荷,教练员应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的指标跟踪。培养运动员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有明确目的速度力量训练的其它形式

做为速度力量训练的方法可采用很多形式的运动。更明确的说,像划船和游泳这些项目,对手臂、脚及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辅助训练,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述运动是发展力量的前提。伴有手脚关节在内的完成大幅度运动的体操训练。对运动员在训练的间歇期间广泛的采用体操练习是必要的运动。

2.专项速度耐力训练

3.徒步模仿

徒步模仿运用于强度不大的训练中,坡度步长大约一半时,移动速度通常不超过2.5米/秒。对于高级别的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徒步模仿的效果是不大的,对初学者,特别是在多次进行陡坡上坡模仿的训练效果是明显的。

4.持杖模仿

根据越野滑雪的技术特点,选择具有平地和上坡的有利地形,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达到标准的动力定型,同时对发展肌肉群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5.滑轮

与用滑雪板的滑雪类似资料相比,具有同滑轮一样的从属关系,这个从属关系对高水平的运动员是可以借鉴的,同时指出运动速度还取决于滑动的条件。滑轮与柏油路面的良好接触,以及高质量的滚动都说明了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滑雪的速度,步长和步频的差倒是不太大的。采用5度以上的坡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必须进行越野滑雪两种步法,即传统式的交替训练,并且用高速滑行,这是巩固和提高技术的关键。在场地的选择上,应避免过长的上坡,上坡的长度不超过300米,高度不能超过50米,参考方案:缓坡占50%,平地占35%,陡坡占15%,训练路线地形应比通常的地形更加起伏,落差不超过20米,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预先规定的滑轮路线,必须有不同难度的回转道。

滑坡实训总结篇(2)

1 引言

滑坡危险性分区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统计方法、软计算方法和解析法。当研究区范围较大时,解析法通常不能应用,因此统计法和软计算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在GIS平台上实现这些方法相对容易。像证据权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糊逻辑模型等一些新方法不断提出。也有很多研究将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支持向量机模型等一些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和分区的新方法被提出,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显然,危险性分区中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2 数据准备

研究区在最近几年发生了较多滑坡地质灾害。研究区中的大多数的滑坡发生在道路、高速公路和堤坝附近或由削坡引起。这些滑坡大多为浅层滑坡且发生在残积土层中,降雨和暴雨是诱发滑坡的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本文采用了遥感信息技术获得关于滑坡的有价值的重要信息。通过航片上滑坡存在的证据来确定滑坡,如雨林的覆盖间断、的土壤和其他典型的地理特征。基于现场描述、已获得的数据库和航片解译。确定一系列合适的与滑坡破坏有关的不确定因素首先需要得到关于导致滑坡发生的主要的先验信息。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基岩岩性、结构、坡面产状、几何形态、渗流条件、地下水条件、气候、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在本文的研究中以10m×10m的网格作为最小单元对研究区进行剖分,选择10m×10m是因为其尺寸既可以将滑坡危险性的信息包含在内,又可以降低计算的复杂度。为了获取研究区的地理信息参数,本文依据DEM图并利用等高线和高程点绘制了地形图。建立了输入数据模型。

3 滑坡危险性分区

在本次研究中,把来源于ArcGIS的数据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划分时,没有经验法则可以借鉴。研究区包含254034个网格,其中有5988个网格含有滑坡。换句话说,包含滑坡的网格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6%。由于数据分布的不均一性,本文选择一个典型的滑坡的参数作为典型样本,以此产生训练数据系列。为了减小数据分布的不均一性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滑坡数据随机的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模型的训练,另一组用于模型的预测。第一组中的滑坡网格单元都表示滑坡的存在并被赋值。如果用于训练的数据可以反映整个研究区的特征,那么支持向量机这种方法就会运行的非常有效。支持向量机实质是统计学习理论,基于统计学习思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以实现。与传统的统计理论方法相比,支持向量机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由于该方法优良的学习特性,受到大量研究学者关注,并在很多相关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用内积函数定义的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变换到一个高维空间,在所建的高维空间中寻找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岩土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都是小样本、非线性问题,并且岩土问题作用机理非常复杂,无法建立与问题相关的准确数学函数或力学模型。而支持向量机方法可以通过对有限数目样本的学习,可较为理想的反映出输入因素和输出结果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支持向量机得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核函数的选择。在以往的研究中,共有4种核函数被广泛应用,分别为线性核函数;Sigmoid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高斯径向基核函数(支持向量机应用最广泛的核函数),基于该核函数,支持向量机可实现包含隐层的多层感知器,隐层节点数是由算法自动确定,不存在局部极小点问题。对于该核函数,有两个主要的参数需要确定,分别是规则化参数和核函数宽度。支持向量机算法基本步骤如下所述:首先初步建立模型,需要选取与目标类别相关的影响因子,提取因子数据,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数据要求选择核函数、惩罚因子,然后根据分类,形成分类所需的二次优化问题,从而获得初步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接下来是模型测试,选取测试样本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用满足模型的数据格式,代入第一步建立的初步模型。如果满足测试要求,即可成为判别目标的支持向量模型,否则从头重新进行模型建立。最后是模型预测,根据获取的预测样本数据,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满足模型的数据格式,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将所得的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判别预测判别结果,否则从头重新进行新模型建立。

4 危险性分区结果

本文利用成功率的方法对滑坡危险性分区图进行确认。成功率的数据通过训练数据中滑坡网格的比较来获得,成功率表明了滑坡预测结果和训练数据的相似程度。这种方法按照从高到低的危险性指数将滑坡危险性分区图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计算每一个滑坡网格在每一个危险性等级分区中的数目。通过成功率方法利用训练数据用于模型进行训练。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成功率为73.06%,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5 结论

由于滑坡危险性评价较为困难且用到了复杂的非线性方法,滑坡危险性评价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量的方法被应用于滑坡危险性分区。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滑坡详细数据采集,危险性分析,危险性确定。第一阶段,通过勘查研究区已发生滑动的滑坡采集数据,以此产生训练数据系列。并将滑坡数据随机的分成模型训练组和模型预测组。第二阶段,确定了滑坡条件参数用于滑坡危险性评价。以10m×10m的网格作为最小单元对研究区进行剖分,经计算支持向量机模型成功率为73.06%,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模型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是结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方法的选择,获取数据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因此,如果数据准确性增加,该模型得到的结果也会更加可信。

参考文献

[1]谭立霞. GIS支持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郑向东. 滑坡遥感信息提取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滑坡实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55-2

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1危险性分级原则与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判别可能产生地质灾害严重程度的依据,它取决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危害等级。根据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级标准按表1-1执行。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取决于地质灾害体规模、活动性、稳定性及其治理难易程度等四个因素,其分级标准见表1-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反映灾害体已对或将来可能对周围设施、建设项目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危害性大小主要与地质灾害危害对象的破坏程度或影响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危害性大小主要与地质灾害危害对象的破坏程度或影响程度及其损失情况有关,采用表1-3分级原则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进行评估。

1.2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1.2.1滑坡的特征

本次调查评估区已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1处(编号为HP1),分布于评估区的南西侧人工采石的边坡上。滑坡分布高程37~45m,滑坡后壁高0.8~1.1m,坡向约270°,坡角72°,滑体长13.5m,平均宽度11m,平均厚度约5.5m,体积约820m3,为一浅层小型滑坡。滑坡体后缘有1个台阶。滑坡体物质组成为残坡积土、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及少量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结构松散。滑坡体两侧冲沟发育,冲沟深0.5~0.8m,宽0.3~0.5m。该滑坡为一浅层小型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状况基本稳定,且附近无居民和其它设施,危险性小(见表1-4)。

1.2.2崩塌的特征

边坡倾向约155°,坡高约20~28m,边坡角60~75°,坡体呈上陡下缓折线状。边坡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产状200~220°∠75~88°和90~105°∠40~50°,与边坡走向斜交。崩塌分布高程54~59m,距地面高约18~23m,崩塌范围呈楔形状,岩层为全风化和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崩向161°。塌落体上宽约4m,下宽约10m,厚约8m,塌落体堆积物约320m3,为一小型崩塌。塌落体堆积物堆积于边坡下部平坦地面上,平面上呈扇形,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全风化和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组成,结构松散。崩塌的形成是该边坡发育二组以上节理和表层有较高密度的风化裂隙,在降水和重力作用下沿裂隙面发生崩塌,属节理裂隙崩塌类型。

目前,崩塌区后缘尚残留少量危岩,有局部崩滑的可能。但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见表1-5)。

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和滑坡各1处。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表1-1),对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评估区主要为剥蚀残丘地形,区内广泛分布残坡积粘土,下伏为泥质粉砂岩。除评估区东侧、南西侧和北西侧附近残丘坡脚人工采石形成较陡边坡之外,大部分地段地势较为平缓,植被良好,自然山坡稳定性较好,整体地质灾害不甚发育。区内人工采石形成边坡上已存在地质灾害有1处浅层小型滑坡和1处小型崩塌,评估区南西侧1处小型滑坡,现已停止发展,未构成危害及不良影响,目前状况基本稳定,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分布于评估区北西侧的崩塌,崩塌体已堆积于陡坡下方,处于稳定状态。由于评估区已有地质灾害点附近无居民点,且无建筑设施,危害性小。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1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1.1边坡预测

根据规划,在南侧丘体上将切坡开挖,拟建附属医院的住院部大楼、医技大楼和门诊大楼;在东侧丘体上将切坡开挖,拟建医技实训楼、护理实训楼、医学检验实训楼和基础医学实训楼。

新形成的人工边坡如果边坡过陡,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边坡治理,在震动力、重力、风化作用和雨水(特别是强降水)的作用下,顶部土易产生失稳,形成滑坡或崩塌,岩石沿节理裂隙面或岩层面与母岩分离,形成岩石块体,岩石块体易产生滑移和崩塌,也易产生顺层滑坡或崩塌。

边坡发生边坡失稳(崩塌、滑坡)将对附属医院的3栋大楼和5栋专业实训楼产生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预测评估区边坡失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大。

2.1.2地面沉降

评估区东侧、北侧现状地面标高29~34m,需要进行填土,根据规划图纸提供的建筑地面高程,填土整平后填土厚约3.9~5.7m,鱼塘填土整平后填土厚达7.4m。填土由粘性土夹强风化及中风化碎石、块石组成。新近填土,有一个随时间产生自重压密固结的过程,在未完成自重固结之前,沉降量较大,承载力低。软土厚度越大、变化越大,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沉降量越大,在填土厚度变化大的地段,沉降差相对亦大,诱发软土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就越大。

该区填土总体厚度不大,工程处理较易,因规划拟建为重要工程场址,对沉降敏感性较高,故预测该填土区建筑物地基变形破坏的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2.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2.1边坡失稳

东侧边坡:人工采石形成的较高陡岩质边坡,边坡岩性为全风化至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石,边坡坡角大于天然坡角。边坡具上软下硬的坡体结构,发育多组节理裂隙,赤平投影反映的组合交线与该边坡呈大角度斜交,边坡与岩层面、结构面倾向交角小于30°,发生大型滑塌可能性较大,同时原有坡顶残留危岩和卸荷裂隙,在雨水(特别是强降水)、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将直接威胁到拟建停车设施及人员安全,预测边坡失稳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大。

南侧边坡:乡村公路修建形成的边坡,边坡坡角大于丘体自然坡角,为土质边坡。由于边坡开挖对植被破坏严重,且边坡高度较大,未进行人工支护,在雨水、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边坡附近无拟建建筑物,但威胁人员的安全,预测边坡失稳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危险性中等。

2.2.2地面沉降

滑坡实训总结篇(4)

边坡稳定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我国曾有几十个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发生过边坡失稳问题,为治理这些边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资金,还拖延了工期,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有的边坡工程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所包含的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水利水电边坡工程的科研步伐,开发出一套现代化的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测技术,已经成为水利水电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新技术,本文仅就水利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

1.1混凝土抗滑桩

我国在50年代曾在少量工程中试用混凝土抗滑桩技术。从60年代开始,该项技术得到了推广,并从理论上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到80年代,高边坡中的抗滑桩应用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抗滑桩由于能有效而经济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动面倾角较缓时,其效果更好,因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

1.2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

沉井施工包括平整场地、沉井制作、沉井下沉、填心4个阶段。下沉采用人工开挖方式,由人力除渣,简易设备运输,下沉过程中需控制防偏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合理的开挖顺序是:先开挖中间,后开挖四边;先开挖短边,后开挖长边。沉井就位后清洗基面,设置φ25锚杆(锚杆间距为2m,深3.5m),再浇筑150号混凝土封底,最后用100号毛石混凝土填心。

1.3混凝土框架和喷混凝土护坡

混凝土框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防止地表水渗入和坡体的风化。框架护坡具有结构物轻,材料用量省,施工方便,适用面广,便于排水,以及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

滑坡治理采用混凝土护面框架,框架分两种型式。滑面附近框架,其节点设长锚杆穿过滑面,为一设置在弹性基础上节点受集中力的框架系统;距滑面较远的坡面框架,节点设短锚杆,与强风化坡面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整体。

在岩性较好的部位可采用锚杆和喷混凝土保护坡面。

1.4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

高边坡坡顶设置了混凝土挡土墙,以防止古滑坡体的复活,部分坡面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加固,坡脚设置混凝土防护墙。

在边坡工程中采取了浇混凝土挡墙及浆砌石挡墙、混凝土防掏槽等措施,综合治理边坡工程。

1.5锚固洞

在边坡工程中,采用各种不同断面的锚固洞,形成较大的抗剪力。由于锚固洞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防止了混凝土与洞壁结合不实的可能性,同时采取洞桩组合结构的受力条件远较传统悬臂结构合理,可望提供较大的抗力。

2.锚固技术的应用

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边坡加固,具有不破坏岩体,施工灵活,速度快,干扰小,受力可靠,且为主动受力等优点,加上坡面岩体抗压强度高,因此,在工程的边坡治理中都得到大量应用。

为提高锚索受力的均匀性,有的施工单位设计了一种小型千斤顶,采用“分组单根张拉”的方法,如3000kN锚索19根钢绞线,每组拉3根,7次张拉完;6000kN锚索37根,10次张拉完,既简化操作程序,又提高锚索受力均匀性。锚索在补偿张拉时可以用大千斤顶整体张拉(如3000kN锚索),也可继续用分组单根张拉方法(如6000kN锚索),都不会影响锚索受力的均匀性。

在工程中大规模采用的无粘结锚索具有明显的优点,其大部分钢绞线都得到防腐油剂和护套的双重保护,并且可以重复张拉。由于在施工时内锚头和钢铰线周围的水泥浆材是一次灌入的,浆材凝固后再张拉,因此减少了一道工序,提高了工效,但其价格相对较高。

在高边坡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开挖与锚固同步施工,必须缩短锚索施工时间,及早对岩体施加预应力,以达到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边坡稳定的目的。为此,及时加固高边坡蠕变和松弛的岩体,充分体现了“快速、经济、安全”的原则。

预应力锚杆也是常见的一种加固形式,高边坡工程中实施了减载、排水、抗滑桩等技术后,滑坡位移速度虽有明显减小,可未能完全停止。

3.减载、排水等措施的应用

3.1减载、压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减载压坡应是优先考虑的加固措施。将部分下滑力传至滑坡体前缘及治坡建筑物上,对滑坡整体的稳定不利,因此能有效控制后坡滑移也就能减缓整体滑坡。

在滑坡体后缘覆盖层最厚的部位,在保证施工道路布置的前提下,尽量在后缘减载。第一次减载后,滑动速度明显降低。紧接着再减载。滑坡下部软弱的页岩被水淹没,地表上部见有多条陡倾角孔缝状张开裂隙,对不稳定岩体先后进行了两次有控制的洞室大爆破,从处理后的变形资料可以看出,已达到了削头、压脚、提高岩体稳定性的目的。

3.2排水、截水

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既增加滑坡体的重量,增加滑动力,又降低了滑动面上岩层的内摩擦力,对滑坡体的稳定是不利的。对于滑坡体以外的山坡上的地表水,采取层层修建拦水沟、排水沟的方法排水。在坡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对开裂的地方用黄土封堵,低洼积水地方用废碴填平,顺地表水集中的地方设排水沟排走地表水。

滑坡实训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边隅,海拔在1248―2461m之间,总土地面积2528.65km2,多年平均降雨量450mm,且6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全县共有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比较严重的山体滑坡区多达103处,涉及12个乡镇、73个行政村4472人。全县有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33座,骨干坝51座,塘坝25座,淤地坝97座。排洪干渠17条120公里,重点防护河段(县城段)一处。病险水库、山体滑坡区是我县的重点防汛对象。

山地灾害突发性强,具有强烈的破坏性,1997年7月26-27日,彭阳县红河乡15小时降雨量达到140.7mm,红河乡黑牛沟村庙湾队发生山体滑坡事件,滑坡面积1km2,造成29人伤亡,其中死亡22人,伤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2005年7月8日,红河乡红河村王沟组发生山体滑坡,滑坡区长200余米,高110米,滑动土层厚30余米,滑坡土方66万立方米。事前各责任人轮流监测,发现险情后及时汇报,各级组织一线指挥,抢险队伍全力转移群众财产,事后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防汛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主要作法

1、明确任务、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县委、政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市防汛指挥部门的指示及防汛防洪会议精神,及时部署全县防汛防洪工作,全面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包抓乡镇片区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员责任明确、防抢措施切实可行。水务部门实行局班子成员包抓基层水管所,一般干部包库坝和逐库坝落实村级管护员的工作思路,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具体到人。对整个防汛防洪全过程全面负责,做到汛期不过,人员不撤。在落实库坝的同时,做好红、茹河两岸傍水而居群众和山区滑坡区的监测工作。逐库坝、逐点都落实了安全责任人和监测人。若遇雨天气,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都要提前到岗,做好应急防范准备工作。

2、团结协作,全力应对防汛险情。县防汛指挥部不定期抽查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和应急拉动情况。水文、气象、电信、供电等部门提前检修设备线路,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畅通。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举行防汛演练。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定期与各成员单位座谈交流,及时通报雨情、水情信息,总结工作中的不足,明确紧急情况下的各种联系方式。物资供应、车辆管理部门和县防汛办签订物资、车辆订购租用合同,保证了各类物资在使用时的供应,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抗御洪灾的防汛格局。近年来,虽然发过几次较大的汛情,由于各单位责任明确,措施落实到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基本实现了“不垮坝,不死人,主要交通线路不中断”的防汛目标。

3、务求实效,组建防汛抢险队伍。防汛抢险工作要取得实效,除发挥工程设施的防洪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组建强有力的防汛抢险队伍。各乡镇根据辖区内的防汛对象,均组建常备防汛抢险队伍,防汛成员单位根据责任范围,组建专业防汛抢险队伍。防汛抢险队伍组建重点突出一个“实”字,对抢险队员进行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及时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防汛抢险队员备案表,实地随时调查人员在区域及身体健康等情况,确保遇险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4、严肃防汛值班管理,及时报送汛洪灾情

各乡镇、防汛成员单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汛期不擅自脱岗、出现缺岗。每年,防汛指挥部都将不定期督查,随机抽查防汛值班人员的在岗情况、值班纪律、值班记录、检查其对防汛对象、防汛预案是否熟悉,抢险队伍能否及时到位等。在汛洪灾情发生时,各乡镇、防汛成员单位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全面检查汛洪灾情,快速准确上报汛洪灾情,对工作失职的防汛责任人员按照“四不放过”制度进行查处。

5、密切协作,团结一致防汛

各乡镇、防汛成员单位按照防汛指挥部的要求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防汛工作合力。交通局保证道路畅通,水毁后及时组织抢修,为抢险队伍抢险和险区人员撤离提供所需车辆,保障抢险人员和物资运输畅通;供电局保障防汛指挥机构、防汛对象以及防汛抢险的电力供应,及时维修排除输电线路故障;电信局保证防汛通信畅通;民政局做好灾民安置及救济预案;卫生局做好灾区防疫和医疗救护预案;公安局负责搞好抗洪抢险的治安管理,维护防汛抗洪秩序,其它相关单位也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做好防汛工作。

二、几点启示

1、全面落实责任制是保证。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成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专门负责全县的防汛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部门的行政一把手是乡镇、部门防汛抗洪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行政区域、本职责范围内防汛抗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各乡镇、防汛成员单位建立以行政责任人为核心的各项责任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和各防汛成员单位、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并下发成员单位汛期管理职责,明确行政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同时通过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对防汛工作的行政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防汛纪律,先后制定完善了《防汛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职责》、《各成员单位职责》等各类规章制度8项并张贴上墙。每年从5月1日开始县防汛办、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实行24小时值班,采取AB岗位工作制,确保了防汛信息报送渠道的畅通无阻。

2、健全网络是关键。

对地质灾害防御制定了“四级联防”制度,即对所有滑坡区均实行县、乡、村、群众“四级联防”值班,按责任监管。县国土资源局作为防汛成员单位,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制定全县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并督促检查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安排包村干部对辖区内山体滑坡区监管;村干部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受威胁群众建立群管群防组织,按住户轮流巡查值班。要求值班人员要加强对山体外观及现状裂缝的观察观测。一旦发现异常或险情,要及时报告受威胁的住户、乡村干部和防汛抢险指挥部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3、宣传培训是基础。

按管理区域和责任范围,各乡镇、防汛成员单位应及时组织召开由防汛责任单位、防汛抢险队伍、受跨坝和山体滑坡威胁的居住户主(包括单位、企业、学校负责人)等参加的培训会,组织学习《水利服务指南》中有关防汛抢险常识;由防汛责任单位讲解度汛预案中防抢撤措施,熟悉遇险后的联络方式、撤离信号、撤离路线、撤离办法等;培训技术责任人、防汛值班人员、库坝监管人员、抢险队伍,宣布防汛抢险纪律,明确抢险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参防人员操作技能,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以会代训,明确防抢撤措施。每年汛前,按管理区域和责任范围,分别召开由防汛责任单位、防汛抢险队伍、受跨坝和山体滑坡威胁的居住户主(包括单位、企业、学校)等参加的培训会,组织学习《水利服务指南》中有关防汛抢险常识;发放“致水库下游受洪水威胁区群众的一封信”;公布岗位责任人名单;由防汛责任单位讲解遇险后的联络方式、撤离信号、撤离路线、撤离办法等;培训抢险队伍,宣布抢险纪律,明确抢险注意事项。二是明确抢险路线,减免盲目行动。为了实现在汛灾情发生后,争分夺秒,迅速到达抗洪救灾现场,对重点水库、山体滑坡区至县城、乡镇的路线、距离、行车时间标注上图,张贴上墙,增强了行动的准确性,减免了盲目性。三是临危不乱,有序抢撤。在遇较大险情后,要求必须坚持抢撤同步的原则,一方面,组织抢险队伍全力抢险,力保防御对象安全;另一方面,尽快指挥受威胁区的群众有序撤离,以免贻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防抢措施是前提。

滑坡实训总结篇(6)

    边坡稳定问题是 水利’);">水利 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我国曾有几十个 水利 水电工程在 施工’);">施工 中发生过边坡失稳问题,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区高边坡、漫湾水电站左岸坝肩高边坡、安康水电站坝区两岸高边坡、龙羊峡水电站下游虎山坡边坡等等。为治理这些边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资金,还拖延了工期,成为我国 水利 水电工程 施工 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有的边坡工程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我国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如三峡、龙滩、李家峡、小湾、拉西瓦、锦屏等工程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边坡稳定问题。其中三峡工程库区中存在10几处近亿立方米的滑坡体,拉西瓦水电站下游左岸存在着高达700m的巨型潜在不稳定山体,龙滩水电站左岸存在总方量1000万m3倾倒蠕变体等。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所包含的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 水利 水电边坡工程的科研步伐,开发出一套现代化的边坡工程勘测、设计、 施工 、监测技术,已经成为 水利 水电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 施工 新技术,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桥二级、漫湾、李家峡、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高边坡问题。本文仅就 水利 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混凝土抗滑 结构’);">结构 的应用

    1.1 混凝土抗滑桩

    我国在50年代曾在少量工程中试用混凝土抗滑桩技术。从60年代开始,该项技术得到了推广,并从理论上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到80年代,高边坡中的抗滑桩应用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抗滑桩由于能有效而经济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动面倾角较缓时,其效果更好,因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于1986年10月确定厂房下山包坝址后,11月开始在厂房西坡进行大规模的开挖,加上开挖爆破和 施工 生活用水的影响,诱发了面积约4万m2、厚度约25~40m、总滑动量约140万m3的大型滑坡体。初期滑动速度平均每日2mm,到次年2月底每日位移达9mm。如继续开挖而不采取任何工程处理措施,预计雨季到来时将会发生大规模的滑坡,为此,采取了抗滑桩等一整套治理措施。

    抗滑桩分成两排布置在厂房滑坡体上,在584m高程上设置1排,在597m高程平台上设置1排,桩中心距6m,桩深为25~39m,其中心深入基岩的锚固深度为总深度的1/4,断面尺寸为3m×4m,设置15kg/m轻型钢轨作为受力筋,回填200号混凝土,每根抗滑桩的抗剪强度为12840kN,17根全部建成后,可以承受滑坡体总滑动推力218280kN。

    第一批抗滑桩从1987年3月上旬开工,5月下旬开始浇筑,6月1日结束。第二批抗滑桩 施工 是在1987~1988年枯水期内完成的。

    抗滑桩开挖深度达3~4m后,在井壁喷30~40cm厚的混凝土。对岩体较好的井壁采用打锚杆、喷锚挂网的方法进行支护,喷混凝土厚度10~15cm。对局部塌方部位增设钢支撑。抗滑桩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后,进行钢筋绑扎和钢轨吊装。

    混凝土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楼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直接入仓,每小时浇筑厚度控制在1.5m内,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4m部位,还需下井进行机械振捣。在浇到离井口5~7m时,要求分层振捣。每个井口设两个溜斗,溜管长度为10~14m,管径25cm。

    抗滑桩的建成,对桩后坡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滑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采用打抗滑桩、减载、预应力锚杆、锚索、排水、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后,坡体的监测成果表明:下山包滑坡体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安康水电站坝址区两岸边坡属于稳定性极差的易滑地层,由于对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 施工 ,所形成的开挖边坡最大高度达200余m,单坡段一般高度在30~40m。大量的开挖造成边坡岩体的应力释放,断面暴露,再加上雨水的侵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致使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十几处大小不等的工程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 施工 ,成为电站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采用抗滑桩是稳定安康溢洪道边坡的主要手段,在263m高程平台上共设置了9根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每根桩都贯穿几个棱体,最深的达35m,桩顶嵌入溢洪道渠底板内。为了不干扰平台外侧基坑的 施工 ,桩身用大孔径钻机钻成,孔壁完整,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9根抗滑桩按两种工作状态考虑:在溢洪道未形成时,抗滑桩按弹性基础上的悬臂梁考虑,不考虑桩外侧滑面上部岩体的抗力;在溢洪道建成后抗滑桩桩顶嵌入溢洪道底板,此时按滑坡的下滑力考虑。

    抗滑桩混凝土标号为R28250号,钢筋为φ40Ⅱ级钢。抗滑桩于1982年1月 施工 ,3月完成后,基坑继续下挖,边坡上各棱体的基脚相继暴露。同年11月,在Fb75与F22断层构成的棱体下面坡根爆破开挖后,发现在263m高程平台上沿Fb75、F22断层及7号抗滑桩外侧近南北向出现小裂缝,且裂缝不断扩大,21天后7号抗滑桩外侧的Fb75~F22棱体下滑,依靠7号抗滑桩的支挡,桩内侧山体得以保存。

    1.2 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 结构 , 施工 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枢纽左坝肩下游边坡,在二期工程坝基开挖浇筑过程中,曾于1986年6月和1988年2月两次出现沿覆盖层和部分岩基的顺层滑动。滑坡体长80m,宽45m,高差35m,最大深度9m,方量约2万m3。

    为了避免1988年汛后左导墙和护坦基础开挖过程中滑体再度复活,确保基坑的安全 施工 ,对左岸边坡的整体进行稳定分析后,决定在坡脚实施沉井抗滑为主和坡面保护、排水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沉井 结构 设计根据沉井的受力状态、基坑的 施工 条件和沉井的场地布置等因素决定,沉井 结构 平面呈“田”字形,井壁和横隔墙的厚度主要由满足下沉重量而定。井壁上部厚80cm,下部厚90cm;横隔墙厚度为50cm,隔墙底高于刃脚踏面1.5m,便于操作人员在井底自由通行。沉井深11m,分成4、3、4m高的3节。

    沉井 施工 包括平整场地、沉井制作、沉井下沉、填心4个阶段。

    下沉采用人工开挖方式,由人力除渣,简易设备运输,下沉过程中需控制防偏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合理的开挖顺序是:先开挖中间,后开挖四边;先开挖短边,后开挖长边。沉井就位后清洗基面,设置φ25锚杆(锚杆间距为2m,深3.5m),再浇筑150号混凝土封底,最后用100号毛石混凝土填心。

    沉井工程建成至今,已经受了多年的运行考验。目前,首部边坡是稳定的,沉井在边坡稳定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1.3 混凝土框架和喷混凝土护坡

    混凝土框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防止地表水渗入和坡体的风化。框架护坡具有 结构 物轻,材料用量省, 施工 方便,适用面广,便于排水,以及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山包滑坡治理采用混凝土护面框架,框架分两种型式。滑面附近框架,其节点设长锚杆穿过滑面,为一设置在弹性基础上节点受集中力的框架系统;距滑面较远的坡面框架,节点设短锚杆,与强风化坡面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整体。

    下山包滑坡北段强风化坡面框架采用50×50cm、节点中心2m的方形框架,节点处设置两种类型锚杆:在550~560m高程间坡面,滑面以上节点垂直于坡面设置φ36及φ32、长12m砂浆锚杆,在565~580m高程间坡面则设垂直于坡面的φ28、长6m的砂浆锚杆,相应地框架配筋为8φ20和4φ20。框架要求在坡面挖30cm深,50cm宽的槽,部分嵌入坡面内,表层填土并掺入耕植上,形成草本植被的永久护坡。

    在岩性较好的部位可采用锚杆和喷混凝土保护坡面。

    1.4 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

    在1986年6月,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工程下山包厂址未定之前,由于连降大雨(其降雨量达91.2mm),550m高程夹泥层上面的岩体滑动10余cm,584m高程平台上出现3条裂缝,其中最长一条55m长,2.2cm宽,下错2cm。为此采取了在550m高程浇筑50余m长的混凝土挡墙和打锚杆等措施。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坡顶设置了混凝土挡土墙,以防止古滑坡体的复活,部分坡面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加固,坡脚680m高程设置混凝土防护墙。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也采取了浇混凝土挡墙及浆砌石挡墙、混凝土防掏槽等措施,综合治理边坡工程。

滑坡实训总结篇(7)

一、 总体情况

****目前有员工23人,其中党员9人。我单位职工均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敬业精神。他们大局观念强,工作思路清晰,凝聚力、战斗力强;他们爱党、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都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

二、当前员工主流思想状况

在沟通和交流之后,了解到****绝大部分职工对公司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大家相信公司效益好了,职工收入才会提高。职工希望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大部分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兢兢业业,关心公司的发展,珍惜工作岗位,理解单位的困难,关心公司发展及员工的稳定,对公司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也有一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是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作为的状态。他们提出可以加大相关技术培训等,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希望公司加大生产任务的投入,拓宽市场,研发研制新机型。有极少部分的职工存在思想懈怠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关自己的事情,大局观意识薄弱,责任意识不够强。

三、员工关注的热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倾向

99%职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收入的问题,多数职工认为收入不够高,涨幅较低,认为当前的收入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物价、房价的快速增长,因此普遍认为目前工作压力比较大。部分职工希望个人的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尤其在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同时他们极为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

部分职工在政治学习方面自觉性不够,在思想上存在惰性,理论素质偏低。对于企业目前的改革形势认识存在欠缺问题,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惰性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应付现象。

四、影响员工思想状况的因素分析

其实绝大部分职工的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只是有极少部分职工的思想上会存在思想波动现象,需要上级领导的引导和加大思想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觉悟。

造成职工压力大的原因是,个人收入与任务收益相关,生产任务的饱满与否直接影响个人的收入问题。职工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五、对策及建议

1.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党章》、“两学一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党性。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思想问题等方面积极开展谈心活动,相互沟通,耐心帮助。

3.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通过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等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党性观念,团结,责任意识等深入人心,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增强集体荣誉感。

*******党支部

2018年12月19日

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蔡家梁子滑坡调查说明

2018年6月26日,受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东区分局委托,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601大队组织专家对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蔡家梁子滑坡进行了现场调查,结合2017年大排查期间对该隐患的调查情况,编制了隐患点调查说明。

一、滑坡现状

蔡家梁子滑坡位于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三社,滑坡前缘约200m为马家田尾矿库。场地属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斜坡沟谷地形。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向马家田尾矿库倾斜,斜坡整体坡度15°~30°,由于农业耕种,斜坡前缘多被开垦为台阶式耕地,种植芒果等经济植物。滑坡在平面上呈圈椅状,滑坡前后缘高差约40m,滑坡长约150m,宽约70~90m,主滑方向约340°,滑坡体厚度5~15m,属小型中浅层推移式滑坡,方量约9.8×104m3。滑坡卫星影像见图1。

图1 滑坡卫星影像图

据走访调查,结合前期了解的情况,蔡家梁子滑坡最早于2007年发现变形,后缘出现裂缝,之后滑坡体每年都有蠕动变形,期间田地出现下沉、地裂缝,房屋出现拉裂缝等现象。现场调查发现,滑坡中后缘民房墙身多为土胚房,因多年的降雨浸泡、地震、滑坡影响等原因开裂变形明显,多为竖向裂缝,裂缝宽3~12cm,部分裂缝已基本贯通,局部墙体可见外倾迹象,有倒塌可能。

该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状态,在雨季有再次滑动可能。滑坡危害对象为滑坡后缘居民,计10户24人,威胁财产约270万元。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其防治工程等级为三级。

二、滑坡成因

根据地质调查,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为:

1、地形地貌条件:

场地属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斜坡沟谷地形。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向马家田尾矿库倾斜,斜坡整体坡度15°~30°,坡面多呈阶梯状,滑坡区的地形为滑坡的滑动提供了临空面条件。

2、地层岩性:滑体主要为昔格达组粉砂岩夹泥岩,表层分布少量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现场调查昔格达组粉砂岩夹泥岩具近水平层理,垂向节理发育;而昔格达组粉砂岩遇水易崩解,昔格达组泥岩遇水易软化,在具备临空面条件时易形成滑坡。地层岩性是形成滑坡的内在因素。

3、水的作用:滑坡产生滑动时为汛期,降水丰富;降雨时,部分地表水以面流的形式汇入滑坡前缘马家田尾矿库,部分下渗形成裂隙水。滑坡区表层粉质粘土由于农业耕种,土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水沿岩土体孔隙、裂隙迅速下渗,增加了土体容重,降低了抗剪强度,是造成滑坡的诱发因素。

三、防治措施建议

1、区地灾办已将该滑坡纳入群测群防体系,设立警示标志,分派人员做好滑坡的相关监测工作,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示警并上报。

2、加强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专职监测人员在降雨期间要加强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工作。

3、由于滑坡后缘民房多为土胚房,基础多为浅基础,抗剪能力差;受滑坡牵引及沉降影响多数墙身均出现不同程度开裂,局部墙体外倾,部分墙体有倒塌可能。若对滑坡采用工程治理,滑坡整体可趋于稳定,但多数民房均需拆除重建,整体效益不理想。建议对滑坡区内居民进行搬迁,另行选址安置。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〇一大队

2018年6月26日

**乡位于**城区东北部,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4507户、8676人,其中60到65岁744人,65到80岁1134人,80到90岁340人,90到100岁40人,100以上2人,失能人数57人,五保户36户、36人。60岁(2260)以上老年人占全乡人口的26.1%,人口老龄化尤为严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居家养老日益受到老年人、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这种养老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目前居家养老是十分适合老人养老的现实需求,但是在农村居家养老的功能没有充分显现。农村老人最现实的需求是就餐、就医,我们解决老人的养老就是要从老人的需求出发,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有村级的养老服务中心,老人都愿意养老不离家。

目前**20个行政村共建有3家养老餐桌,2家老年驿站。突出的服务是就餐,明年预计到明年还有10个村能够建成并运营,基本保证的还是就餐问题。

我们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老年人是该项工作的需求者和直接受益者,未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应更多的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特点

(一)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

全乡2260名老人中,有57人不能生活自理,这部分人的养老需求是很粗了家人照顾之外能有帮手。

(二)有一半左右的老人没有和子女一块生活

全乡有五保老人36户36人,有14户14人在乡敬老院集中养老,另外2000余名老人中有50%的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还有50%的生年人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三)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大部分老人靠养老金生活,少部分老人有退休金。面临老年人较低的收入水平,我们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以上现实因素。为老年人,尤其是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和子女一起生活、收入偏低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优质的、低价(或免费)的服务。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场地要求受限

大部分村没有可以建设老年驿站的土地,村委会办公用房紧张,没有场所。大部分村集体资金有限(自有资金有限),无力承担建设和改造费用。

所以大多只是建餐桌,服务内容还是很单一。一些养老服务项目,包括生活护理、集中用餐或上门送餐、洗衣理发等清洁服务、陪同就医或体检服务、健身和康复、代办事项、谈心交流、读书读报、心理咨询、这些都没有有效的开展。

(二)配套政策有限

目前的政策在养老餐桌和老年驿站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如果村级想建一个养老中心,比养老机构要小,比餐桌和驿站又大,这方面政策是真空。而且目前村内的老年人除了五保户都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就愿意守家在地,养老不出村。我们这里的屈家窑村、黑峪口村等村都有这样的需求。

(三)社会化程度不高

居家养老目前是村委会集体在承担,社会化程度低。

(四)人员匮乏

缺少服务和管理型人才。

(五)探索路径

村级集中养老之后,腾退农村的宅基地,进行产业规划,既能实现养老又能产业化运营,实现产业收入。

多开展文娱类活动,读书看报、听广播。多宣传。

滑坡实训总结篇(8)

一、土石坝是利用坝址附近的土石料填筑而成的挡水建筑物,亦称当地材料坝。它所需土石料一般就地开采,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各种开挖料,其造价低廉,施工技术简单,且具有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等特点,从而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应用。

二、 坝体渗漏原因

包括坝基、坝体坝头、山体、泄水建筑物、埋管周围漏水,局部发生管涌、流土,因而水库只能在低水位运行,不能正常工作。

1.引起坝体渗漏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心墙裂缝漏水。由于心、斜墙与坝体其他部分的填筑土料不同,因变形模量的差异使变形不一致,导致心、斜墙开裂。②筑坝质量差,如铺土过后、碾压不实或漏压等。③坝体单薄或土料透水性大,最大可能引起散浸。④反滤设施质量差,未按要求铺设反滤层,土石混合坝未设过渡段,以致破坏心墙、斜墙。⑤坝后反滤排水体高度不够,若下游水位过高时,淤泥倒灌淤塞反滤层,抬高出逸点,可能引起大面积散浸。⑥坝下涵管、埋管的外壁与土体结合部回填不密实,涵洞未做截流环,引起接触渗漏,一级涵管自身质量差、涵管断裂等引起的坝体渗透破坏等。

2、渗漏的防治

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的正常渗漏一般不会对大坝造成渗透破坏。但若发生渗流逸出点太高、下游坡面渗水散浸这些异常渗漏现象,则有可能出现险情并导致大坝的渗透破坏。

土石坝渗透处理总的原则是:“上堵下排”。上堵的措施主要有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垂直防渗有混凝土防渗墙、粘土斜墙、粘土截水槽、灌浆和砂浆板桩防渗墙等;水平防渗主要有粘土铺盖等。下排的措施有:在大坝的下游坡面开挖导渗沟、坝后做反滤层并压重、开挖减压井等。一般地,垂直防渗处理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坝基渗漏问题,水平防渗处理结合下游排水减压,主要是延长渗径,降低渗透压力,可以防止坝体或坝基渗透破坏,但仍会有一定渗漏损失。在对大坝进行渗透处理时应根据工程等级及要求,按照技术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比选确定。

三、滑坡

包括坝体滑坡、坝体连同坝基深层滑坡。这种类型占我国病害土石坝的7.8%。这类原因是:1.粘粒含量较高的粘土均质坝,或者粘粒含量虽不高但未碾压密实的风化碎石土,蓄水以后,这些填土浸水饱和,水库水位下降时,上游体内瞬时浸润线很高,渗透水压力高,抗剪强度降低,发生滑坡;2.坝基为软弱淤泥质土,抗剪强度低,坝坡与坝基一起发生深层滑坡;3.坝体漏水,下游经常润湿饱和,遇暴雨或地震,下游坡发生塌滑;4.砂土或砂砾石上游坝壳未碾压密实,遇到爆炸或地震,产生振动孔隙水压力,抗剪强度降低,又有振动脉冲惯性力或地震惯性力的作用,容易发生滑坡;5.水中填土坝、水坠坝在施工时冲填泥浆,排水固结慢,易发生滑坡。

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

1、尽可能降低库水位,特别是当滑动面位置可能超越坝顶而发生在上游坡抛土,以减少通过坝体的渗漏量。

2、 对于主要是因坝自渗漏而引起的下游坡滑坡,可同时在上游坡抛土,以减少通过坝体的渗漏量。

3、 在滑坡体的坡面上开沟导渗,使滑坡体中积水能够很快排出。

4、 填塞裂缝,防止雨水入渗。

5、 挖除滑坡体上部松软土体,并对裂缝上侧陡坎部分进行削坡减载。

6、 若滑动裂缝达到坝脚,应采用压重固脚的措施。

四、 自然灾害问题

土石坝建筑物受到自然界难以预测或难以抗拒的灾害的作用,致使水库大坝发生灾害性事故,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总的来讲土石坝可能遇到的自然界灾害有:

1、 遭遇洪水、特大水流。

2、 遭遇强烈的风暴、地震、山崩、滑坡等自然界灾害。

五、 设计阶段的失误

在设计阶段,坝址稳定、总体布置、坝型选择、洪水演算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失误,将会给建成以后的大坝,带来难以更改的先天不足,甚至铸成重大事故。总结以往工程设计经验和教训,在设计阶段容易出现失误:

1、 缺乏勘测资料就盲目进行工程设计,或因勘测的深度、精度、范围和方法不当,勘测设计资料不准确,以及勘测和设计工作脱节等。

2、 土石坝枢纽建筑物布置受地形、地势限制,在未作充分地质勘测及工程论证基础上,就确定坝址,由于大坝选址不当带来工程整体的不安全、不稳定隐患。

滑坡实训总结篇(9)

贵州毕节工地山体滑坡致14人遇难 1月3日19时许,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归化街道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培训基地项目在建工地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施工人员被困。1月4日14时许,一名在事故现场参与救援处置工作的人士表示,17名被困者已被找到。至此,事故中被困者均已被找到,其中14人死亡,3人受伤。此前,毕节市官方消息称,经核实,此次,山体滑坡量约为3.5万方左右(其中,土方3万方,石方0.5万方左右),共有17人被困,截至4日12时,已找到13人,其中10人遇难。晚些时候,14时许,上述参与救援的人士告诉澎湃新闻,余下的4名被困者已被找齐,遗憾的是,都已不幸遇难。消息称,事故发生后,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调集贵阳、六盘水等地消防力量、应急设备参加救援。截至1月4日12时,已投入各方救援力量1000余人,经应急、消防、卫健、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通宵作业,现场已清理土方2万余方,救出被困人员13人,其中10人无生命体征,3人受伤,伤者已第一时间送医院抢救,生命体征平稳。仍有4人失联。有关救援和善后工作仍在紧张开展。

滑坡实训总结篇(10)

1前言:

边坡稳定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 m 为高边坡,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 m 即为高边坡。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甚至是不少高边坡工程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为了能加快我国水利水电边坡工程的建设步伐,提高边坡的稳定性,本文仅就水利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治理措施作简要介绍。

2高边坡加固治理方法及应用

1.1 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

1.1.1 混凝土抗滑桩

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稳定土层或岩层的柱形构件,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一般设置于滑坡的前缘附近,起稳定边坡的作用,用于正在活动的浅层和中层滑坡效果较好。为了能使抗滑桩更有效的防止滑坡,在设置时应将桩身全长的1/3~1/4埋置于滑坡面以下的完整基岩或稳定土层中,并灌浆使桩和周围岩土体构成整体,并设置于滑体前缘部分.使其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1.1.2 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枢纽左坝肩下游边坡,在二期工程坝基开挖浇筑过程中,曾于1986 年6 月和1988 年2 月两次出现沿覆盖层和部分岩基的顺层滑动。滑坡体长80m,宽45m,高差35m,最大深度9m,方量约2 万m3,为了避免1988 年汛后左导墙和护坦基础开挖过程中滑体再度复活,确保基坑的安全施工,对左岸边坡的整体进行稳定分析后,决定在坡脚实施沉井抗滑为主和坡面保护、排水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1.1.3 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这种方法可与排水等措施联合使用,具有结构简单,能快速起到稳定滑坡作用等优点。在设计混凝土挡墙时。应根据最低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来设计挡墙基础的砌置深度,并在墙后设置泄水孔,使其不仅能削弱作用于挡墙上的静水压力,还能防止墙后积水浸泡基础而造成的挡墙滑移。

1.2 锚固技术的应用

锚固技术是将一种受拉杆件的一端固定在边坡或地基的岩层或土层中,这种受拉杆件的固定端称为锚固端(或锚固段),另一端与工程建筑物联结,可以承受由于土压力、水压力或风力所施加于建筑物的推力,利用地层的锚固力以维持建筑物的稳定。锚固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抗滑桩、锚洞、喷锚支护及预应力锚固(锚索)4类。

1.2.1 锚固洞

锚固洞加固,是治理边坡稳定的一种有效措施。在锚固洞加固的过程中应遵循由内向外、自上而下、循序渐进、逐层加固等原则,同一搞成结构面的锚固洞应跳洞开挖施工,避免不利结构面上已有抗滑力的削弱,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

1.2.2 喷混凝土护坡

喷混凝土护坡是一种生产效率高,施工速度快,不用模板,并把混凝土运输、浇筑、捣固结合在一起,实现机械化连续施工的新型混凝土施工工艺。因其是依靠一定的冲击速度喷射而成的,因而其作为临时支撑比木结构强度高,比钢结构经济。作为永久支护时,比现浇混凝土衬砌的早期强度高。配合使用锚杆。可以减少洞室开挖量,减薄衬砌厚度,节约水泥用量。特别是喷混凝土施工时,可以不用模板,不立拱架,加大了洞内的有效空间,施工时能紧跟开挖面进行喷射,减少岩石暴露风化的时间,及时控制围岩的变形。

1.2.3 预应力锚固(锚索)

预应力锚索加固是通过锚固在坡体深部稳定岩体上的锚索将力传给混凝土框架,由框架对不稳定坡体施加一个预应力,将不稳定松散岩体挤压,是岩体间的正压力和摩阻力大大提高,增大抗滑力,限制不稳定液体的发育,从而起到加固边坡、稳定坡体的作用。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边坡加固,其优点有:在高边坡或隧洞洞口明挖中采用,可增加边坡稳定。从而减少开挖量,也为提前进洞创造条件;可在水库正常运行条件下用于混凝土坝体或坝基加固;用于修补混凝土裂缝或缺陷,可将集中荷载分散到较大范围内;加固洞室。其具体施工如下:

(1)锚孔钻造。洞室开挖应按照设计桩号采用拉线尺量,结合水准测量进行放线,并用贴钎和油漆标记准确定位锚孔位置;钻机严格按照设计孔位、倾角和方位准确就位,锚孔下倾与水平面夹角为20度。

(2)锚索(杆)制作。锚索材料选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铰线;锚筋下料时应整齐准确。误差不大于+50mm,预留张拉段钢绞线为1.5m,并注意各单元体长度的不同值;锚索在制作时,应将无粘结钢绞线绕绕承载体弯曲成u型,并用钢带与承载体绑扎牢固;注浆管与隔离架应按设计要求安设,注浆管底端距孔底20cm。

(3)锚孔注浆。锚杆注浆的注浆材料应严格按照经试验合格的配比备料,并应严格按照配合比搅拌均匀,浆体强度不低于40Mpa;应采用水灰比0.4:0.5的纯水泥浆。锚孔采用孔底返浆法进行注浆,并且注浆要一次完成,中间不得间断,待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锚索张拉。

1.3 减载、排水等措施的应用

1.3.1 减栽反压

减载反压法在边坡加固治理中应用广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减载压坡应是优先考虑的加固措施。减载的目的在于降低坡体的下滑力,其主要方法是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削去一部分,但单单减载有时并不能起到阻滑的作用。最好是与反压措施结合起来,即将减载削下的土石堆于边坡或滑坡前缘阻滑部位,使之既能起到降低下滑力,又增加抗滑力的良好效果。此措施应用于上陡下缓的滑坡效果更好。

1.3.2 表里排水

滑坡实训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182-02

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已经整整一年了,四川人民已经收拾好悲痛,逐步重建家园。但是,强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痛,还有深刻的教训。

强震发生时,山崩地裂,土体滑坡,摧毁庐舍与工程设施,掩埋村落,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滑坡灾害地貌一旦生成,震后仍然留有重重灾害隐患。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如何将震后灾害隐患损失降到最低,才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川省的灾后重建,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而在重建工作中,涌现了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困难:7000次的余震,泥石流的形成,山体滑坡以及堰塞湖的形成等。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九个县市区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在接连几日暴雨过后,根据航空遥感资料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截至2008年5月28日,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了34处堰塞湖,并且其中8处的水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堰塞湖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一、地震滑坡地貌的基本特征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东部为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的盆地、丘陵。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人们不禁产生“蜀道难”的感慨。国内外无一例外,只要发生在山区的地震都会导致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此次堰塞湖的形成就是由地震引起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而这些堵塞物一旦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可能会将四川整个省都淹没。目前,险情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却至少有700人被淹没并且尸体在水中浸泡已经腐烂,造成水质污染。

(一)滑动规模巨大,成群连片

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大规模滑坡受地震烈度、地形结构、黄土土质及构造运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四川、甘肃山区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据统计,发生面积为0.6km2以下的滑坡,占流域滑坡发生总数的77%,占滑坡总面积的47.84%;而面积大于0.88km2以上的滑坡单体或群体仅占滑坡总数的13.51%,但这些规模巨大的滑坡单体或群体累计面积占到流域滑坡总面积的37.49%,反映了滑坡灾害强度大和区域滑坡地形的严重性。

(二)滑动面角度低缓

首先,因为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及透水性强,很容易造成沉降和崩滑,为土体滑动提供了条件。另外,黄土层内所夹的粉砂隔水层或下部基底的第三系层面,均有滞水作用,常破坏黄土结构,成为的滑动面,促使滑坡灾害产生。尤其是在地震力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可引起大规模黄土斜坡失稳,形成高速、远程、低角度的滑坡,表现出低抗震性和高流动性的特点。

(三)地震堰塞湖发育

地震堰塞湖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地震区内有河流经过;(2)河道两侧有山体,河床海拔明显低于周边山体;(3)由于地震产生了山体滑坡,并堵塞了河道。汶川地震发生时就具备地震堰塞湖形成的基本条件。强烈地震动诱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与崩塌,大小不等的滑坡体,将河流分段堵截,形成了一系列堰塞湖。截至2008年5月28日,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了34处堰塞湖,并且其中8处的水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一旦坝体垮塌,位于下游的乡镇将面临着被水淹没的灾害。

二、地震滑坡地貌的灾害隐患与治理措施

我国是一个多山多震的国家,伴随着地震常常引发大面积的山体崩塌和滑坡,其造成的损失量大且面广。仅本世纪以来,地震滑坡就造成上万人死亡,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特别是在山岳地区,地震触发的滑坡往往是成群出现,其危害远大于其他因素促成的滑坡。

(一)地震滑坡的灾害隐患

1.水土流失。滑坡灾害地貌的产生,使其相应地区的边坡条件发生了改变,也使黄土原有结构严重破坏,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因素等,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使上游冲沟纵横,沟头向上延伸,破坏耕地,形成支离破碎的地形。在下游,大量泥沙堆积可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和水利设施。如水库因洪水和其携带泥沙影响,冲垮、淤平或降为塘坝,减少库容。

2.多次重复滑坡。地震造成的大量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有的山体还没有滑动下来但已非常松散,如果有适当降雨激发就会引起泥石流和滑坡。强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根据经验,往往在一个大地震之后,主震区在震后9年左右的时间里,都会是一个泥石流、滑坡活跃期。

3.堰塞湖决堤。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严重。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

(二)滑坡灾害的治理措施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因此,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

1.预防措施。为防止地震滑坡的危害,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科学的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地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2)植树种草,恢复草被。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因地制宜。而四川雨量较多,湿润的山坡和泥石流地区,只要加强管理,草被就能自然恢复。

2.工程措施。地震滑坡治理工程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支挡运动的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1)地表水、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对边坡的坡顶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粘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遗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而水沟排水工程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的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2)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地下水从其它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它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导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3)削方减重法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只能填土镇压。(4)抗滑桩。在滑坡前沿用孔径350厘米的钻头垂直地穿过滑动面,再插入钢管或工字钢,桩基应打入滑面以下三分之一。也可以用直径1.5~2.0米的竖井来代替钻孔,井中全部要用钢筋混凝土充填。抗滑桩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5)档墙。滑坡前沿挖开后,以网架方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6)河流建筑物。由于河流的侵蚀,河床下切,河岸遭受冲刷,损害坡体的稳定,往往在地震时发生滑坡。可应用防护堤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

3.临震对策。(1)进行滑坡动态监测短临预报期间,应对村、镇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进行监测。可用形变方法,如水平形变网,垂直、水平位移,倾斜仪,电阻应变片等进行滑坡和滑坡体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2)实施滑坡和泥石流紧急工程措施短临预报期内,应对重要建筑物附近的危险滑坡、泥石流采取紧急工程措施。(3)危险区内的群众疏散。对危险区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权衡投资效益,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搬迁措施。对于不能用工程整治或工程整治经济效益很低的危险滑坡、泥石流,应对居住和建立在滑坡体上和滑坡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经区的居民、工厂、矿山进行搬迁疏散。

4.灾害发生时的对策。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来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3)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流通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5.震后对策。震后,应迅速派人侦察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1)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2)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3)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4)重建家园的选址。应总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教训,科学选择重建家园的地址,要避开沟谷两岸、滑坡体、滑坡泥石流流通区,选择开阔而又比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岩上建房。

三、结语

虽然汶川大地震带给当地居民的阴霾长久不能散去,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继续繁衍生息,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重建家园。四川的重建,据保守估计,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工程。在重建过程中,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化害为利。四川著名的旅游景点九寨沟本身就是个堰塞湖,而地震给整个灾区留下了大约40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这些地质地貌异变在灾后的四川都会变成新的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