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1 14:50:38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1)

1.1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之义。这里的“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泛指存在于物理/真实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中的任何“对象”(Objects)或实体(Entities),以及与物理或数字对象(实体)相连接的事件(Events)。这里所说的“对象”不仅指人类社会或自然界中的各种物品,如道路、桥梁、汽车、楼房、各种生活日用品,以及山川、河流、树木、各种飞禽走兽等,还包括万物之长的“人”。所有的“物”都能以某种方式(如分配标识代码、名字、地址等)被识别。因此,从语义层面上看,物联网就是指一种基于标准通信协议的全球范围内互联各种对象的网络,其中每个对象都具有唯一的标识,可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

1.2特征

尽管目前人们对物联网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从本质上看,物联网的特征主要可概括成以下7个方面。

(1)互联网特征。物联网是架设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传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世界上万事万物连接成一个可互联互通的网络,从而实现对所有物体(包括人)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在物联网环境下,任何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理论上都可以通过任何路径、任何网络和任何服务实现互联和通信。因此,互联网特征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2)无所不在性(Ubiquitous/Pervasive)。物联网主要是利用普适网络和普适计算,以及下一代网络等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所谓“普适”,即无所不在、普遍存在的意思。物联网连接的是真实世界中的所有物品,小至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大至电网大坝等人造物品,乃至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甚至万物之长的人,都被纳入到物联网之中,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与信息系统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网络。因此,无所不在性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3)融合物理与虚拟世界的特征。物联网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中,并通过与计算机互联网连接以及运行特定的程序,达到对物品的远程控制或者物与物之间的直接通信。物联网中三大核心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和近距离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的结合,使过去完全分割的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将原先割裂的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了两个世界中信息的双向流动和融合(即交换和共享)。因此,融合物理与虚拟世界的特征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2.物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2.1更完全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本质就是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任何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源与服务。而物联网是信息领域的网络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与物理系统中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一种局限于图书馆虚拟资源和虚拟环境的个性化服务,那么,物联网的到来就可以将这种虚拟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向图书馆实体资源和现实环境延伸和拓展,从而实现覆盖虚拟和现实环境的、更加全面、彻底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可以构建一个整合各种资源与服务、虚实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

2.2更深入的智能化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能化的网络。RFID、无线传感网、第三代移动通信(3G)等大量智能技术的运用,使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呈现出鲜明的智能性。例如,RFID智能电子标签能将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在一起,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RFID电子标签的记录,获知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用户利用文献情况的统计信息,从而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向用户提供个人文献定制服务;或者根据用户利用文献情况的统计分析,实现用户阅读习惯跟踪、知识结构咨询等智能化服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将RFID电子标签嵌入或装备到馆内所有物理馆藏、以及读者或工作人员的借书证等之中,从而实现对图书馆所有物理对象,包括馆藏文献、服务场所、读者、馆员的智能查找、定位、追踪、管理等服务。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将RFID与SIM卡相结合,向用户提供基于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手机借阅、手机查询、手机定制等移动个性化智能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资源与服务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2.3更加人性化

同个性化服务类似,人性化服务也是一种“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物联网的特点,使其可以支持和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个性化服务。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性,如自助服务与人工服务的选择、Email服务与手机服务的选择、RFID电子标签及其使用模式的选择,等等。②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加方便而高效的服务。例如,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可以向用户提供24小时无人借还书服务;而且,该系统无需打开图书扉页逐本扫描条码,就可以同时借还多本图书。因此,它的推出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并大幅度提升了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水平和图书流通效率。③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例如,就定制服务而言,在物联网平台上就提供有多种灵活的定制服务方式供用户选择,如RSS订阅、3G定制、手机定制、PDA/PPC(一种掌上电脑)定制、Email定制、移动Email定制等。

除此之外,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服务相比,物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还具有更加扁平化、更强的交互性,以及更注重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特点。

3.物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1虚拟个性化服务

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虚拟个性化服务又分为8个部分:①个性化定制服务;②个性化推送服务;③个性化检索服务;④个性化收藏服务;⑤个性化信息聚合服务;⑥个性化知识管理服务;⑦个人历史信息管理服务;⑧个人账户管理服务。

3.2实体个性化服务

与虚拟个性化服务相对的是实体个性化服务。实体个性化服务涵盖了图书馆真实环境中的个性化服务,它包括6个组成部分:①一卡通管理服务;②智能识别服务;③智能定位服务;④智能导读服务;⑤自助服务;⑥电话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2)

所谓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它其实就是将原本与网络无关,但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都装上传感器,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连接,让人们可以更直接地去控制和管理这些事物,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和促进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物联网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地演进,涵盖的范畴也比以前更加丰富。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物联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预计将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能源、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平安家居、工业制造、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现代农林业等诸多领域。目前普遍认为,物联网的体系构架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3 个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上都有很多种选择。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frid 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摄像头、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关、视频检测识别、gps、m2m(machine to machine)终端等,主要完成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功能。网络层包括各类信息通信网络,如短距无线通信网、蜂窝无线通信网、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有线通信网以及物联网信息中心、物联网管理中心等,主要完成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的功能。应用层是物本文由收集整理联网与各类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各种智能化行业应用,实现广泛智能化。

物联网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可靠传输、全面感知以及智能处理这三点。其基本特征主要有智能化以及泛在化两方面。所谓的智能化就是能够将情景感知、各种信息的聚合以及无缝连接处理者几方面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末端网络准确收集管理对象的各种信息,并且及时的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将结果提供给需要的用户。而泛在化则是指物联网覆盖应该逐步实现无处不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正是由于上述特点,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必然非常广泛。

2.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应用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层、感知层以及应用层,具体内容为:

2.1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网络层的应用

光纤技术商用化已经有30多年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近年来,随着光纤放大器以及波分复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光纤通信技术容量的扩大以及速度的提高。

在物联网迅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各种信号的会聚、接入传输并形成全国性的物联网,光纤通信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不论是移动网还是传统固定电话网,从长远发展趋势看,最终将走向泛在网。从物联网应用的承载需求看,通信网或者说泛在网的技术发展完全能够承载物联网的需求。物联网涉及海量的数据集合和泛在的网络要求,即要求在空间上无所不在、时间上随时随地。传感网所承载的业务状态多数是近距离通信,而通信网特别是光纤通信网络能承载更高的带宽,适合长距离传输,非常适宜物联网应用的拓展。现有通信网络核心层传送技术正在向大容量、ip 化和智能化发展,从物联网的角度来看,还应更加智能化,包括自动配置、障碍自动诊断和分析、路由自动调度适配,资源分配更智能化等等。网络接入层传送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光接入网络。目前各大运营商都已建设 fttx(光纤接入),它具有 qos(服务质量)保障和更丰富的接入能力,能够满足 m2m 多种高速媒体流传送需求。与移动通信相比,光通信技术具有容量大、损耗小、速度快、带宽高等优点,可是其接入却不是很灵活。而移动通信虽然接入灵活,但是其带宽却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推动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2.2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感知层的应用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感知层,其关键就是光纤传感技术。随着科学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单点检测技术已经发展成分布式网络监测技术,而且逐步走向了产业化生产,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光纤传感技术与传统传感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光纤本身的物理特性。光波在光纤中传播时,在外界因素如温度、压力、位移、电磁场、转动等的作用下,通过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效应,光学多普勒效应,声光、电光、磁光、弹光效应和光声效应等原理,使表征光波的特征参量,如振幅、相位、偏振态、波长等,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变化,因而可以将光纤作为敏感元件来探测各种物理量,这就是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此外,光纤还有多种衍生传感功能。利用该特性,通过对光纤光栅进行特殊处理,可制成探测各种化学物质的光纤光栅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与普通光纤光栅相比,长周期光栅对光纤包层外材料的折射率变化更敏感,将光纤光栅涂上特殊的活性涂覆层,可测量低浓度的目标分子。此类光纤传感器可用于航天器的氢气漏泄检测、煤矿中的瓦斯检测等。而光纤本身又是光波的传输媒质,这种“传“”感”合一的特征所带来的优势,在物联网应用中将无可匹敌。不论是基于瑞利散射、布里渊散射和拉曼散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还是基于双光束干涉的光纤传感干涉仪,其光纤传感臂上的每一点既是敏感点又是传输介质。而基于多光束干涉的准分布式光纤 fabry-perot 传感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光纤光栅传感器,两者也均是光纤本身的一个集成部分。此类光纤传感器与常规光纤可熔接,形成低插入损耗连接,具有在线(inline)特征和优势,与光纤传输有天然的兼容性,可以替代传统分立和薄膜型光无源器件,从而为全光通信系统和光纤传感网络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

2.3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层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3)

    物联网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地演进,涵盖的范畴也比以前更加丰富。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物联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预计将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能源、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平安家居、工业制造、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现代农林业等诸多领域。目前普遍认为,物联网的体系构架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3 个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上都有很多种选择。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FRID 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摄像头、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关、视频检测识别、GPS、M2M(machine to machine)终端等,主要完成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功能。网络层包括各类信息通信网络,如短距无线通信网、蜂窝无线通信网、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有线通信网以及物联网信息中心、物联网管理中心等,主要完成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的功能。应用层是物联网与各类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各种智能化行业应用,实现广泛智能化。

    物联网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可靠传输、全面感知以及智能处理这三点。其基本特征主要有智能化以及泛在化两方面。所谓的智能化就是能够将情景感知、各种信息的聚合以及无缝连接处理者几方面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末端网络准确收集管理对象的各种信息,并且及时的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将结果提供给需要的用户。而泛在化则是指物联网覆盖应该逐步实现无处不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正是由于上述特点,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必然非常广泛。

    2.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应用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层、感知层以及应用层,具体内容为:

    2.1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网络层的应用

    光纤技术商用化已经有30多年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近年来,随着光纤放大器以及波分复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光纤通信技术容量的扩大以及速度的提高。

    在物联网迅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各种信号的会聚、接入传输并形成全国性的物联网,光纤通信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不论是移动网还是传统固定电话网,从长远发展趋势看,最终将走向泛在网。从物联网应用的承载需求看,通信网或者说泛在网的技术发展完全能够承载物联网的需求。物联网涉及海量的数据集合和泛在的网络要求,即要求在空间上无所不在、时间上随时随地。传感网所承载的业务状态多数是近距离通信,而通信网特别是光纤通信网络能承载更高的带宽,适合长距离传输,非常适宜物联网应用的拓展。现有通信网络核心层传送技术正在向大容量、IP 化和智能化发展,从物联网的角度来看,还应更加智能化,包括自动配置、障碍自动诊断和分析、路由自动调度适配,资源分配更智能化等等。网络接入层传送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光接入网络。目前各大运营商都已建设 FTTx(光纤接入),它具有 QoS(服务质量)保障和更丰富的接入能力,能够满足 M2M 多种高速媒体流传送需求。与移动通信相比,光通信技术具有容量大、损耗小、速度快、带宽高等优点,可是其接入却不是很灵活。而移动通信虽然接入灵活,但是其带宽却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推动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2.2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感知层的应用

    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感知层,其关键就是光纤传感技术。随着科学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单点检测技术已经发展成分布式网络监测技术,而且逐步走向了产业化生产,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光纤传感技术与传统传感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光纤本身的物理特性。光波在光纤中传播时,在外界因素如温度、压力、位移、电磁场、转动等的作用下,通过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效应,光学多普勒效应,声光、电光、磁光、弹光效应和光声效应等原理,使表征光波的特征参量,如振幅、相位、偏振态、波长等,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变化,因而可以将光纤作为敏感元件来探测各种物理量,这就是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此外,光纤还有多种衍生传感功能。利用该特性,通过对光纤光栅进行特殊处理,可制成探测各种化学物质的光纤光栅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与普通光纤光栅相比,长周期光栅对光纤包层外材料的折射率变化更敏感,将光纤光栅涂上特殊的活性涂覆层,可测量低浓度的目标分子。此类光纤传感器可用于航天器的氢气漏泄检测、煤矿中的瓦斯检测等。而光纤本身又是光波的传输媒质,这种“传“”感”合一的特征所带来的优势,在物联网应用中将无可匹敌。不论是基于瑞利散射、布里渊散射和拉曼散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还是基于双光束干涉的光纤传感干涉仪,其光纤传感臂上的每一点既是敏感点又是传输介质。而基于多光束干涉的准分布式光纤 Fabry-Perot 传感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光纤光栅传感器,两者也均是光纤本身的一个集成部分。此类光纤传感器与常规光纤可熔接,形成低插入损耗连接,具有在线(inline)特征和优势,与光纤传输有天然的兼容性,可以替代传统分立和薄膜型光无源器件,从而为全光通信系统和光纤传感网络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

    2.3光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层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4)

关键词:图像检索;图像特征提取;RGB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206-02

1 概述

视频信息处理的基础是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信息时代,平时我们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主要都来至图像、文本、视频等,自然世界本来面貌的反应来至图像和视频,图像和视频是最贴近大自然的,图像信息在我们的信息处理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人们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人们之所以可以获得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主要依靠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动态发展和快速增长的特点。信息量的暴增,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信息大爆炸,我们怎么样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查找,怎么更好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管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视觉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视觉信息可以对人们周边的事物还原本来的面貌,给人自然贴切的感觉,人们对内容丰富、表达直接的多媒体图像信息很关注,我们每天的天气预报需要卫星云图,网上购物时候商品主要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消费者。面对人们对图片信息的需求,快速准确的检索出来我们需要的图片信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图像信息比文本信息表达给我们的要更详细,更容易接受。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技术,数字图书馆改变的传统图书馆的模式,数字图书馆用数字形式把多媒体和图像都表现出来,把信息收集和整理到一起,我们可以在网络的平台上运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对图书信息进行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成为数字图书馆应用的重要技术。在医疗上,各大医院在医疗诊断上也应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磁共振图像、CT图等图像,医生可以应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帮助医生更好的工作。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时代,网上购物很大的替代了实体店,网上商品的展示主要是图片信息,用户要想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也是要有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的支持。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被重视,对注册的商标的图片信息,要在图片信息库中进行检索,对比是否有重复的图片,确定商标是否可以被注册,这也是要有图像检索技术的支持。警察在对案件进行侦破的时候要有指纹的采集,这也是图像检索技术。服装设计、新闻广告需要的图片比较多,这就需要图像检索技术搜索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图片信息。图像检索技术应用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军事、工业、教育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主要是基于图像视频媒体,对查询接口和检索内容的管理,IBM早期应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系统,支持WEB检索和图像数据库检索,根据颜色纹理特征对照片图像进行检索,系统查询和特征查询的界面直接面向用户,便于用户使用,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IBM现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应用到了商业医学等图像检索领域,比较有名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博物馆漫游计划。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常用的基于网页界面的图像搜索引擎,采用图像色块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对比匹配的多种查询方法,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用户查询,采用可视化对象的方式,并对图像的特征进行提取,为用户提供检索的接口。加利福尼亚大学早期采用对图像进行分割然后查找出相似的图像,特征表述法可以快速帮助用户对图像进行查询匹配。加州大学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系统是先把数据库样例图像进行分割,然后根据用户图像的需要对分割的图像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检索查询。

国内一些科研研究机构也开始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国内研究还是处于对图像颜色的查询,对于比较成熟的图像形状纹理技术的查询还需要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对图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面向用户接口界面等技术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理论比较重视。清华大学图像检索技术应用在对文物壁画的较多,对文物的年代的判断是基于壁画的主色进行判断,也开发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于内容的图像系统,这个系统对图像研究采用的检索技术是颜色纹理分布关键词来进行表述的。浙江大学对图像检索技术的研究是在1995年,对图像检索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特点颜色形状的图像,图像检索系统查询主要是对关键字、颜色纹理布局、全局颜色纹理,拥有自己开发的图像检索系统,并应用于科研工作。

3 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的特点

早期的图像处理技术是人工标注的图像检索,这种技术主要是对图像进行人工分析,对图像特征进行文字标注,建立文本文献索引数据库。在对图像数据库进行检索时候主要是得到图像编号,转变成文字检索。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人们采用人工标注的图像检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对图像检索的需求,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的产物,分析和识别物理图像,用计算机来模拟人对图像的观察,把观察到的物理图像的特征进行标识然后组织管理,人们对图像的检索依据特征的标识在数据库图片信息中找到匹配的信息,从而在大量的数据库中检索出需要的图片信息。

1)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内容特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最初椒图像胡匹配,对图像内容和相同处采用全局方式去描述,简单、单一的图像采用这种方式;采用用户自己用计算机检索图像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叫做图像检索反馈技术,用户在用计算机对自己需要的图像进行检索时,把图像按自己的需求分成需要的和不需要的,然后反馈给系统,这样系统会对用户检索的图像进行标识,这样通过反馈的标识进而返回用户满意的检索图像,对查询图像的特征进行查询直到用户满意为止,这种方式采用循环查找匹配;对图像检索采用区域的方法,对图像物体的提取之前先把图像用技术进行分割,把每个图像的自己的特征整合到一起编程图像的整体的特征,对图像的检索采用图像相识度进行对比。

2)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特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与传统的通过关键字进行检索技术不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是通过在数据库中的图像信息的特征进行检索,满足用户查询的要求,采用相识度的检索技术从大量的数据库中查找出和用户检索内容相似特征的图像,然后把检索出来相识特征的图像进行整理排列,用户在自己筛选最后检索出自己需求的图像信息,在数据库多媒体庞大的信息量时代,对图像特征进行匹配是一个很大的计算,需要快速的检索速度,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研究技术采用查询图像的界面面向用户。

4 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

本文涉及的图像检索技术包括颜色模型技术,图像特征提取、图像纹理特征提取、图像形状特征提取、图像的相似度技术。

颜色模型技术,颜色模型是颜色空间的表现方式,基于视觉的视觉模型和基于物体的颜色模型是颜色空间的两个结构方式,我们对颜色认知上的RGB就是基于物体的颜色模型,视觉模型主要是研究图像相识度的。RGB颜色模型有R、G、B、三个坐标轴,颜色的分布和变化是根据坐标点在三个坐标轴的具置定的,图像的色彩可以用RGB三色的坐标轴来建立,RGB是颜色空间的显示。

图像特征提取,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基础就是图像的特征提取,文本特征和可视化特征是图像提取的两种方式,图像特征提取包括图像的共同特征提取比如颜色纹理,和具体的应用在假设的基础上对图像内容比如人体特征提取两种,图像特征提取包括好多的专业性知识。颜色特征是图像检索中的关键因素,图像的物体和场景特征主要在颜色上体现出来,颜色图像特征是人们的视觉特征,蓝色体现大海的颜色特征,绿色体现草原的颜色特征,主要技术包括颜色矩、颜色直方图、颜色相关图等。

图像纹理特征提取,体现图像相同质地表面共有的内在的视觉特征,物体表面的组织信息和物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通过视觉特征表现出来,人们可以采用局域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采用纹理特征把相同纹理特征的物理图像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主要采用的纹理特征技术包括小波变换技术和灰度矩阵技术等。

图像形状特征提取,图像形状特征和图像颜色、纹理特征不同,图像形状特征是基于图像物理本身划分的各个区域,是计算机视觉模式研究的基础,被应用到特殊的研究中,在物体形状的翻转拉伸等变化不影响图像形状特征,在计算形状的相识度上提出了高的要求。轮廓特征体现在物理的边界表面,区域特征体现在图像物理的整个形状,轮廓特征和区域特征可以很好地把图像特征表示出来,图像形状特征提取技术采用几何变换和傅里叶变换两种计算方法。

图像的相似度技术,传统的文本检索是基于文本的匹配,计算机对图像查询和数据库中图像的相似度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完成对图像进行检索的主要方法,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关键是图像的匹配,图像的相似度计算包括特征向量的归一化、距离函数的相似性技术等。

5 总结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在多媒体数据库中对图像进行检索,采用对图像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特征,根据分析出的特征在数据库大量的图像库中对特征进行匹配,找到相似的特征的图像并检索出来供用户选择,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关键性是图像特征的提取,本文主要对图像特征的提取技术展开研究,本文技术创新在于基于平面颜色理论的RGB图像检索算法,使用RGB颜色空间,提出颜色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技术最终要实现的是把用户需要的检索结果返回给用户,是计算机图像检索技术的一个新的技术,在图像检索应用上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5)

二、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一)基于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物联网作为最为前沿的信息产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无疑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而物联网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环境,更是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由物联网带来的新的信息革命,必将深远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必将影响到人们的每一个产业,影响到人们的每一处生活。其深刻的渗透性和深远 的社会效应,显然也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而公共物品的效益的外在化,会导致市场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的不当。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并制约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而矫正市场失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由政府借助各种政策工具,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物联网建设发展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私人产品收益与社会产品效益的一致。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众所周知,信贷市场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筹资者往往对自身的信用和项目投资前景拥有信息优势,而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在信息上处于劣势。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时间短,无法拥有良好的信誉,且业务新、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往往“逆向选择”风险较低的大型传统企业,而那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投入。这将使得像物联网这样具有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得不到充分的资本投入。

针对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政府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转移、补偿机制,调节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寻求经济运行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税收政策的制度安排是实现上述目标,鼓励引导各类风险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不二选择。

(三)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另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可以降低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国有效的制度环境及制度能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微观层次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效的制度能解决激励和约束两大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因此,政府积极探索、制定、理顺有利于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新的税收制度与政策,必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建设和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三、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物联网”产业建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物联网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产业链中的部分企业具有高科技特征,现有的一些法定税收优惠、产业税收优惠和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如技术开发、转让等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科技孵化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等,对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开展事实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现有的一些政策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物联网是一个创新产业,现有税收政策并不能作用到关键环节

物联网作为一个创新的概念,它包括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所有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都是以应用创新为引导,同时又是因应用创新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传感技术、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运算、技术服务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是因为有了应用创新才得以创新的,即有了应用创新后,才有其他环节的各种创新。因此,税收政策扶持的首要对象是应用创新。然而应用创新本身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中无法认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企业也无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因此,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很好地作用到关键环节,也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需要出台针对物联网创新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找准优惠的着力点,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二)物联网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现有税收政策难以发挥自动调节作用

物联网产业链包括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等环节,每一个物联网产品或物联网项目都包含了这四个环节的产品和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最终产品,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产品,也不是某一项或多项技术,它是多种产品、多种技术的综合工程。所以,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享受不同的产业税收政策,可能造成不同环节的税负不均,不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因此需要出台针对物联网产品这一特征的税收优惠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物联网产品是全新的产品,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限制了税收政策及时发挥作用

现有政策中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须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6%。这对新兴的物联网企业来讲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即使能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至少到第四年才能享受高新企业优惠税率的政策,而此时物联网企业已经过了发展初期最困难的时期。又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收入总和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70%以上,同样对起步阶段的物联网企业不能及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同时这一条件对现有企业转型为物联网企业并没有吸引力。

(四)现有税收政策缺少对物联网产品消费环节的政策支持,难以有力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发展初期是以政府引导促进、重点应用示范为主导,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因此,鼓励企业、行业应用物联网产品是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手段,税收政策引导能有效促进需求,推动物联网企业、行业对相关产品的消费。目前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中,除所得税法规定对投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外,几乎没有其他投资类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为鼓励企业、行业对物联网产品的投资或使用,需要适当增加投资或消费物联网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现有税收政策体系缺少对创新示范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有效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本质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鼓励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是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联网在发展初期,必须通过产业集聚建立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实验区,加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适度给予物联网示范区或实验区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通过一些政策差别,营造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从而起到鼓励扶持的作用。

在被调查的42户企业中,已享受

税收政策的仅16户,占38%,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软件产品超税负即征即退、软件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其中新成立的物联网企业仅有2户软件企业因被认定为“双软”企业而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可见,对全新的物联网企业来讲,享受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非常困难。

四、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物联网建设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现有税收政策的不足,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高税收政策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物联网建设发展中的瓶颈。需要在现有政策享受的范围的扩大和在享受政策的条件简约化上下功夫,同时新增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一)完善现有税收政策,大力支持研发、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成果转化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1 在鼓励技术研发投入方面。(1)在较大范围内实行加速折旧或摊销办法。对工业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等级划分,适当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对无形资产实施一次性扣除,使企业尽快收回成本,增加科技投人。(2)加大对“物联网”企业基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允许企业、研发机构冲销基础研发以及与基础研发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如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建造实验室等),即使新企业没有经常性利润可以冲抵,也可将其基础研发支出作为当期支出,亏损向后结转。(3)对物联网企业使用物联网公共设计平台费用视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鼓励运用公共设计平台,提高技术研发效率。(4)对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对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实施更为积极的税收政策。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用于改善研究开发条件的投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扩大捐赠优惠的范围,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只要接受捐赠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且运行规范,对捐赠人的捐赠给予所得税优惠;三是社会力量对非关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经费资助或基础设施建设资助支出,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或部分扣除。

2 在促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1)对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投入。建议以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的,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适当扩大对科技研发人员技术成果奖励的个人所得税的免税范围;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人员的奖励,经批准,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从事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海外留学生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享受附加费用扣除。(2)对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议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参照企业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一定额度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从事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3)对技术人员和技术性操作人员的培训。建议对物联网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提高税前扣除标准,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全额予以税前扣除,鼓励企业对职工的在职教育与培训。

3 在促进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方面。(1)扩大“四技”收入免税范围,对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或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均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将投资抵免这一税收激励政策纳入技术转让环节,对企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引进、吸收等方面的设备投资、技术投资的部分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企业所得税,加速应用研发创新成果转让。(2)对符合创新条件的技术设备投资实行税收抵免,即对符合创新条件的企业,对其技术先进的设备投资给予税恢抵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科技再投资创造条件。同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企业成长,鼓励以技术投资入股,建议对引进物联网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创业孵化、创新服务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二)适当扩大政策的适用范围,加大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力度,鼓励现有物联网企业对物联网建设发展相关设施的投入

1 在吸引风险投资投入方面。由于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仅处应用创新、产业形成的初期,且需高投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除需政府大规模对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的投入外,税收政策应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投入。建议扩大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即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将物联网企业视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享受相关政策,以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对物联网产业的投资。

2 在鼓励物联网企业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方面。一是对投资重点实验室、信息网络、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其相关费用予以一次性税前列支;二是对购入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于物联网项目建设,给予3~5年免征房产税的税收优惠;三是对于中小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股本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暂缓征收所得税。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个人股份部分,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以建立国家级物联网产业试验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促进物联网企业集成创新

产业集聚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发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形成物联网产业应用试点和技术集群,形成物联网产业分工集群,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议在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物联网产业试验园区,以区域性政策为试点,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试验园区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对进入园区的物联网核心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园区内物联网企业中涉及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的企业均实行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的即征即退;三是对物联网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园区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通过税收政策加速物联网产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 在促进应用示范方面。建议将应用示范工程的支出作为费用一次性税前扣除。

2 在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方面。(1)企业购进物联网产品均可按电子产品人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对购入物联网产品、项目的相关费用也列入增值税抵扣项目等。(2)比照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超税负部分即征即退政策,对“物联网”一定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服务、软件维护等参照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或比照软件企业超税负部分即征即退等。

[参考文献]

[1]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r],the intenaet of things,2005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6)

引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比。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是滨湖区一号民心工程,一期项目总投资3.5亿,建筑面积63220平方米,床位1250张,是面向全区三无对象、失智失能、低保等困难老人及其他有养老需求老年朋友的一所综合利机构。

智慧科技、服务养老,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多种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福利中心老人的智能监测和管理,为老人提供智慧照看服务。同时本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大量的巡查工作量,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供新的老人安全保证措施。

技术特性与功能

本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福利中心老人的离床监测、人员定位、应急呼叫等功能,详细如下:

人员定位系统

通过无线识别技术,实现对老人的定位,实时了解老人当前的位置,方便在福利中心园区的任何角落快速找到目标,防止老人发生意外事故;对特殊区域,如果老人误进入,系统自动报警;对特殊人群(痴呆、智障等),定制特殊的定位卡片放置于老人的服装里以防卡被丢失和损坏。

同时也实现对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的定位,实时查看工作人员当前位置,方便快速寻找人员,加强医护人员的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通过床垫式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实现包括心率、呼吸、体动等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检测,定时采集老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和离床信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发送数据到后台管理系统。当发生异常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跳骤停、体动频繁),后台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医护人员前往照看。对全护理老人,当发生老人掉床时,系统及时报警,避免冻伤等事故的发生。

基于长期采集的生命体征信息,实现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包括睡眠质量、起床频次、心率变化等。

无线呼叫系统

无线呼叫系统实现佩戴定位卡或者腕带的老人在园区发生意外或者需要帮助时发出报警信息,福利中心值班护士通过护士工作站或者移动终端收到报警信息,第一时间响应报警并前往救助。

离床监控系统

实现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每个床位进行24小时监控,检测病人是否离床。如果老人在警戒时间内老人独自活动,离开病床超过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或者10分钟),后台管理系统即发送报警信息,提醒看护人员及时前往照看。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研究所取得的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基于微动传感技术的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具有安全、使用方便、功能新颖等特点,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2)基于压力传感技术的离床监测感应器,根据福利中心的床进行定制,实现内嵌安装,安全、美观、精度高,避免老人故意损坏,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3)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建设的后台监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的异常报警,以声音、特别警示图片的方式发出报警信息,多个值班台可同时接收到报警信息,保证报警信息能被接受和处理。

项目实施情况

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自2013年6月份开始安排老人入住,目前已经入住200多位老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同期试运行,实现了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可随时快速查找和定位老人,夜间查看老人们的在床情况,实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状态(如图1)。通过本系统的使用,智能化福利中心的管理,减少了护理人员巡房的频次,降低劳动强度。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为老人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为老人的安全保障提供新途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7)

1 物联网与物流仓储管理体系的关系分析

RIFD技术和GPS技术是我国物流仓储管理体系最常用的两大感知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物流仓储管理体系感知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M2M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主要用于下述方面:冷链活动常选用温度的感知技术;物流安全防盗活动常选用侵入系统的感知技术;对各业务流程的控制活动常选用视频的感知技术等。

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模式而言,与其他网络的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物联网是以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架构,互联网诶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感知层的主要构成为甲级传感器和感应器,其网络层主要用于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和其他网络,应用层主要是他们作为一个有效的用户,并确保仓库物流管理的衔接。物联网需要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除了有效应用这些技术外,根据实际使用的东西,可以将应用程序分为三种基本方式:智能对象标签、目标对象跟踪、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对象。在这个阶段,物联网的应用处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只有实现“物”联网,才能真正优化物流管理。虽然在物流仓储管理系统中已经使用物联网,但它还不能有效的发挥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库的功能,因此需要物流企业网络系统的组合,物流信息系统的重建,并作出适当的调整,致力于高效的东西,积极利用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开展后勤和情报工作,以推动变革,以确保我们的物流系统和仓储管理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2 物联网在物流仓储管理体系应用现状

从物联网的本质上看,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互联网特征、识别与通信特征及智能化特征。上述三大特征共同决定了物联网的高效性。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将为推进智慧物流革命发挥重大积极影响,进一步拓展物流仓储管理体系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很多知名的物流公司都已经意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先进性和科技含量,进而他们开始尝试借助物联网来发展物流产业,进而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网络,以信息基础为基础,具备整合感知和传输互联的功能,此外还能快速的处理信息等。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将物联网引入物流产业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尤其是运用在仓储管理体系中,不仅能够极大提升物联网的工作效率,还能带动物流产业提前进入发展的高峰期。反过来,这也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与物流产业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用户借助网络体系查询产品的信息,也降低了物流仓储管理的压力和负担,同时节省了用户的查询时间,实现了真正的人性化服务。

3 物联网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1 物联网在出库管理与入库管理中的运用

无人搬运车和智能机器成功引入仓储物联网。在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无人搬运车逐渐趋于智能化,实现智能化的无人搬运车称之为智能搬运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搬运车正日益成为物流仓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物流终端的一部分,构成了新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使物流仓储管理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的操作,并实现共同的智慧物流。从这个角度看,智能网络和技术背景的另一种网络技术,智能搬运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将起到显著影响。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按货物存储仓库管理员的清单进行发送,货物将传递给仓管员。仓库操作员则根据从RFID设备,或手动输入,设置为国家商品数据,货物信息将出现在仓库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中,存储操作完成后,生成存储产品的数据表,产品数据记录产品存储名称,型号,生产日期,储存时间,多余的存储空间,质量状况,仓储经理和代码库的数量等问题的信息。信息收集是指一个管理数据库的仓库管理员在系统中输入产品型号,名称和数量,系统自动显示当前的库存情况。基于这些产品的保税仓库操作员信息,店长核查后取出,完成库的操作。商品空间完成的车辆(如叉车)收集运输物资到某些货物仓储,由工作人员完成存储检查,然后将当前位置信息存储系统的访问信息确定后通常会由仓库管理进行最终确定。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轻松,迅速,准确,不间断的自动与它的技术部署的信息系统输入货物的当前存储位置。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所定义的存储空间,并且存储空间时,存储配备电子标签,以确定货物的存储,通过该信道在读取器的嘴仓储,相关的信息可以被自动插入到系统货物仓库物流管理。目前的存储系统记录信息,并检查它是否被允许通过的信息保存和存储库存信息,如果发生错误生产信息将由解决员工来完成。

3.2 物联网技术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库存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库存的转移,它主要是用来改变物品的位置和数量。通过股权转让功能的实现这一库存管理系统,从这个国家的库存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能力合并成一个国家,透过股份,不仅有利于转移的实施以确保货物的排放量科学,合理性,也保护了货物运输的安全存储。目前,我们大部分的物流业已经成功地推出了事情的定位技术,物品的储存,找到的对象和货物流条件下的放电状态跟踪,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他们的行动,并在在正确的时间实时评分,以确保材料的变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材料存储位置的变化的可持续性。

以的智能系统为基础的物流卡车收到指令后,结合库外流动信息点的具体情况,将该库转移实现物流仓储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安全性。仓库将保留重要场所的货物,存储环境直接影响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是否满足客户的要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系统。物联网有三个显著的特点:设备设施普通化,服务终端互联自主化和智能化。物联网的这三样特征一起决定着物联网已经具备了测量功能和获取可靠信息的功能,因此物联网对库存管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超峰.2011年仓储业发展回顾与2012年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2(3).

[2]李振汕.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J].物流科技,2011(3).

[3]余志平.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6).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8)

一、前言

自动识别技术是集传感器、通信、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包括数据编码、采集、标识、管理、传输等多个环节,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作为管理决策和自动化控制的数据来源。代替原来的人工手动输入,提高信息输入的实时性与准确性,达到减员提效的目标。目前矿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自动识别技术在很多环节还处于空白和相对薄弱的环节。

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条形码识别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做种识别技术等多种方法与手段。总体可以分为两类: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根据不同需求、现场的实际应用环境采用不同的识别技术。

二、条码识别技术在煤矿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条码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识别技术,条码可以分为一维条码和二位条码,二位条码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

一维条码是由“条”和“空”构成的二进制0和1,它们的组合来表示对应的数字和字符,表示相关信息,字符结构如下所示:

空白区 起始字符 数据字符 校验字符 终止字符 空白区

二维码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表示信息,通常分为行排式和矩阵式两类,信息容量大,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编码范围广,译码可靠性高,保密性、防伪性好。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矿山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煤矿企业物资种类繁多,如果物资的领用记录都依赖于手工登记,管理人员每月盘点库存时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费时费力,人为因素还容易导致库存信息的不准确,使用物资条形码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扫描,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价格等的信息会立即显示在电脑上,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物资核算速度和物资信息的准确性。

三、射频识别技术在煤矿人员与车辆定位管理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标签和射频读卡器之间的双向通讯,实现数据交换。射频识别可实现非接触识读,识别距离从十几厘米到几十米,实现高速运动的物体,有防水、防磁、耐高温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穿透性,能够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而且存储量更大,能重复使用。可以分为有源卡和无源卡,应用的频段一般低频135KHz、高频13.56-27.12MHz超高频850-960MHz、微波2.4GHz和5.8GHz。

目前煤炭企业安装的人员、车辆、设备定位系统,由识别卡、读卡器、通讯网络、上位机与相关软件组成,可连接到煤矿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分类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及时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当前位置、运行轨迹,可以根据车辆的位置、种类,实现车辆的及时调度排程,提高办事效率。当出现险情和矿难时,为救援方案提供基础信息,缩短救援时间,保障矿井安全。

图1 RFID系统结构图

四、图像识别技术在煤矿矸石分选和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图像识别技术是利用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采用数学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在数字视频监控中,需要对图像进行识别,先对视频流进行实时图像截取,再进行图像预处理、图像特征提取和信息判决等图像识别工作。分析过程如下所示:

随着信息理论与机器视觉理论的发展,图像识别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故障诊断的热点技术之一,基于图像的故障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故障诊断可以将人从枯燥烦杂的图形判读活动中解放出来。图像信息是一类重要的故障信息形式,用图像传感器采集设备故障状态的数字图像,经过图像处理、特征提取、模板匹配等完成故障诊断。实现对皮带撕裂、跑偏、轴承磨损、设备倾斜的各种故障诊断与报警。

随着煤矿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中危、重、繁、杂的体力劳动将逐渐被智能机器人作业所取代,在煤矿生产中,矸石分选是从煤块中将矸石挑选出来,目前大块矸石的分选大多采用手工作业,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煤块和矸石进行识别,再用机电结合的控制技术,达到煤矸自动分选的目的。

五、生命特征识别技术在煤矿生产安全的应用

生命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的一种技术,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可测量性、稳定性与不可复制。是一种方便安全的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掌纹识别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进行身份鉴定。其原理如下:

煤矿人员识别考勤系统,大多是采用生命特征识别技术,由识别考勤机、识别软件、人员考勤系统软件和附加设备组成。通过采集相关信息,实现指纹、虹膜、人脸等特征注册、验证,人员基本信息录入后,通过特征识别,记录井下人员进出矿井及各处门禁进出人员信息。监督管理瓦检员,巡检员,安检员、绞车工、电工等重要人员的到岗作业,特征的唯一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代人打卡的问题,保证公司考勤制度的公平性。

在煤矿连锁放炮监控系统中也广泛采用生命特征识别技术,实现放炮安全管理,综合采用了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多项特征与其他识别技术组合使用,多项技术的有效集成,多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执行放炮操作指令,保证了作业安全。

六、自动识别技术在矿山物联网的的发展展望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很快,随着对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深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渗透到矿山物联网的各个环节,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产品,向多功能、便携式、本安型的低功耗网络化发展。与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局域网的数据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来引领自动识别技术在矿山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程曦.RFID应用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9)

0 引言

自1969年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其技术不断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当前对互联网社会影响的分析涵盖方面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介传播和话语表达,传统播放媒介因其单向性限制而受到网络自媒体的巨大冲击;二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民众借由互联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见表达,网络民意与各项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制定工作之间的互动频度和深度逐步加强;三是商业模式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模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逐步对传统商业模式带来挑战,人们经济行为借由互联网而逐步实现交易电子化;四是社会交往的影响,互联网拓宽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渠道,丰富了交往方式,对人的社会网络乃至社会资本产生了明显影响;五是娱乐消遣的影响,互联网解决了人的实体身体在场的局限,实现了娱乐消遣的网络化、虚拟化,如可以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甚至网上婚恋;六是教育的网络化和远程化影响;七是文化融合,互联网打破区域界限和时空距离,通过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等互动手段,逐步推动世界文化走向融合。这些互联网社会影响的研究,对我们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功能作用及其社会影响领域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但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互联网逐步摆脱其社会影响的工具手段特征,而呈现虚拟社会场域特征。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构筑一个现实世界的虚拟镜像即虚拟社会场域。人类生存呈现数字化和现实物质化并存的特征,人类的现实世界生活和虚拟社会场域之间正呈现交互渗透嵌入,互动影响,并相互融合。笔者认为从单项功能的视角探讨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会失却系统性和整体性。以下笔者从虚拟社会场域的视角来探讨互联网社会影响问题。

1 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的概念和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尤其Web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用户范围不断扩大,网络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嵌入水平越来越高,其越来越呈现虚拟社会场域的特征。

1.1 虚拟社会场域的概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个体在网络之中既能接受远程教育,也能进行知识分享;既能收听信息,也能进行话语言说和意见表达;既能参与政治活动,也能娱乐交友乃至婚恋;既可网络购物也能网上开店。可以说网络在人的现实世界场域之外,正在创建一个虚拟社会场域,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呈现现实和虚拟的两面性。笔者将互联网技术为人类创建的数字化虚拟镜像世界定义为虚拟社会场域。

1.2 虚拟社会场域的特征

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是借由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3D仿真等技术手段对现实世界场域的摹制和仿像,它既包括现实的虚拟也包括虚拟的现实。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借由数字化表征手段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中构建现实的虚拟化镜像。而借由3D动画和仿真等技术手段又可以创造出数字化的虚拟现实。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之中,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与模糊。总体说来,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场域中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主体借由网络匿名性而实现身份的虚拟化;二是场域中主体行为的虚拟化,主体借由网络匿名身份在虚拟的镜像世界中进行数字化生存,其行为具有虚拟化特征;三是场域中主体作用对象的虚拟化,主体接收传递使用传播的各种对象物均为虚拟的镜像物,具有突出的虚拟化特征。

2 虚拟社会场域视角下互联网的社会影响

2.1 实现人类社会生活场域的现实和虚拟二维性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便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以创造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现实物质场域和生活必须的物质条件,过去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生存空间场域的概念主要局限在自然物理场域。互联网技术尤其是Web技术的大发展,人类通过应用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3D仿真等技术手段,为人类社会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社会场域,人类的社会生活场域从过去现实物理世界场域的一维空间扩展到由互联网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社会场域。从而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场域具有现实和虚拟的二维特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易用性、移动化、泛在化和即时化水平越来越高,人类在虚拟社会场域中的虚拟数字化生活所占社会生活时间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互动影响越来越深入。

2.2 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和互联网虚拟社会生活交互嵌入相互融合

人类传统社会生活主要局限在现实世界物理场域中所结成的人际社群和血缘族群所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得以进行。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得以建构以来,一方面这种传统的社群和族群关系借由互联网技术向网络虚拟社会场域迁移,并嵌入到网络社群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人类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所建构的社群关系也不断向人类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中渗透和嵌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现实社会生活和互联网虚拟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融合。

2.3 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和网络虚拟社会生活之间实现互动影响

人类将社会现实生活借由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3D仿真等技术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场域中建构一个现实的数字化虚拟存在,进而在虚拟社会场域进行传播扩散和共享,并在虚拟社会场域中实现互动。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经验借由互联网络在网络社群间进行相互分享和散播,进而影响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和目标诉求,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化对现实生活方式和话语表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借由网络对社会现实事件和话题进行互动参与和意见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法律政策制定起到一定交互影响。人类借由网络实现社会现实生活的镜像表达,现实社会生活得以在网络虚拟场域中构建数字化虚拟镜像,这种现实的虚拟对人类的虚拟社会生活也产生极为深刻的社会影响。总的来说,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和虚拟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影响越来越突出,网络民意对现实社会的政策法律制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2.4 虚拟社会场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补充和延伸作用日益扩大

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社会场域,其提供的虚拟社会生活方式相比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时空界限和距离区隔的消失和参与成本的低廉,它正在成为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渠道,其会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人类借由互联网突破时空距离界限的限制,实现社会生活范围的全球化。互联网社会生活参与成本的低廉化,使得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参与广度和范围越(下转第52页)(上接第39页)来越大。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又为人类提供了情感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身份虚拟化保障。互联网的交互特征突破了传统社会生活中媒介话语传播的单向性局限,大众话语言说和意见表达得以实现,人的自我展现的舞台从现实物理场域扩充到网络虚拟空间。

2.5 虚拟社会场域中权责不对等性给现实世界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社会场域,其社会生活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特征,这使得人类无限放大了自我觉醒和权力意识,其虚拟社会行为超越了现实社会中的法律界限,长期的虚拟社会生活,容易让参与者对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分辨不清,甚至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生活而不能自拔。网络虚拟中的热情开放和现实社会中的冷漠疏离,正成为现实社会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之间极为突出的矛盾。当前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网络游戏空间,虚拟性很强,不少网游用户深深陷入其虚拟生活空间不能自拔,甚至严重影响现实社会生活。网络虚拟空间中提供的人与人之间的暴力杀戮、婚恋、色情等也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扩大了人们参与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社会生活以及话语言说的权利和义务的高度不对等,从而产生网络社会生活乱象,这种网络虚拟的社会生活行为也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理念。

3 结语

互联网突破了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场域的时空界限和距离区隔,社会生活参与成本低廉,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特征,其参与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它实现了人类社会生活场域的现实和虚拟的二维性拓展,人类社会生活的虚拟与现实之间交互嵌入,相互融合,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互动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人类借由互联网实现了虚拟社会场域对现实社会生活场域的补充和拓展。互联网所提供的虚拟社会场域拓展了人类社会生活空间,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形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和意义。但虚拟社会场域中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权责不对等性,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网络虚拟社会生活的立法和规范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郑中玉.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争议与方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04):46-55.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10)

一、物联网的分类

1.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在国际上通称为“传感网“,其英文名字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但关于物联网的定义,国际上并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如果非要给它做一个定义的话,那只能从它的应用角度来说:物联网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或移动设备进行通信网络连接,并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等信息技术,对信息实现交换或通讯,使信息能够识别和定位,以及进行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系统。也就是说,物联网能够使任何物品上网,而它对物品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2.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互联网特征,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所以需要对物品进行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要求被纳入物联网的物品都要同时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自动识别和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这项特征要求网络具备自动化、智能控制与自我反馈三种特点,缺一不可。

3.物联网的分类

物联网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两种:一是按服务范围分,二是按功能分。

3.1按服务范围可以将物联网分为四类: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一般这种网络只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以互联网(Internet)为载体向广大公众或大型用户提供服务;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向特定的关联群体或“社区”(如学校,城管局,环境监测局,食品监督局等)提供服务;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有统一的运营实体,将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联网组合起来。

3.2按照功能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分为三类: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应用技术。感知技术运用一定的数据采集技术对世界信息进行识别和感知;网络技术则涉及组网技术,交换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它们运用互联的基本功能,实现了将感知信息能够以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路径传输出去;应用技术运用了多种包含于信息协同及共享和互通的技术,像是软件和算法技术、信息呈现、平台服务、并行计算数据存储等计术。

二、物联网的应用

1.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涉及各行各业,实际上是为我们服务的一种网络,它实现了让我们去感知世界、控制世界,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多项服务以及对现实世界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

物联网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早就已经涉及物联网的简单应用了,像是我国的二代身份证、飞机票火车票、校园借记卡等都是物联网的简单应用。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这种应用能实现的事,就越来越多了,比如智能安防、自动控制、智能冰箱、远程遥控等等。物联网绝对有能力做到你意想不到的事,以后世界一体化程度将会更高,相应的对物联网的依赖程度也会更高。

2.物联网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物联网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牵涉面较广,从技术上来看,物联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标准问题,即如何解决层内系统自由替换、层间系统接口顺畅的问题;从管理来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协调问题;从建设来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金问题。

2.解决措施

制定与物联网相关的标准体系,完善网络市场,促进“三网融合”,同时各级网络信息部应该致力于网络的创新和升级,不断提高各个网络之间的联系和资源共享。对物联网的涵盖范围以及定位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要统一技术评定标准,构造统一的运营平台,还要加强云计算以及“公共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并对其进行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促使云计算获得更多的应用领域和更好的发展空间,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在稳定系统以及信息保护等方面加大关注,在制定发展方案时应该建立备选预案,同时应注重多个领域的协调性,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支撑体系,构建和谐的运营环境。

国家应加大对物联网的投资力度,切实加强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以第一、第二产业带动物联网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物联网发展的支持政策,比如物联网关键发展技术和相关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并由政府部门监督保证实施,切实保障各行各业的利益以及物联网运营体系得以运行。

结束语:物联网的产生,让人们对信息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必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具有生命力的科技革命,其发展前途不可估量。虽然物联网作用甚是强大,但事有两面,有利就有弊,我们要正视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寻找方法解决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同时运用到各个领域,促使我国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概念的起源及演变,中移动网2014-02-20.

[2]物联网的统计界定与分类,CIO时代网、互联网2012-11-30.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篇(11)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实现采集信息,捕获信息和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应用层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应用。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物联网的应用模型:一是基于 RFID 的应用架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二是基于传感网络应用的架构,主要是指无线传感网络(WSN),此外还有视觉传感网(VSN)、人体传感网(BSN)等其他传感网。三是基于 M2M 应用架构,包含 EPC Global 和 WSN 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

我国物联网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有:标准化问题,标准难以统一,制约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产业链较为零散,缺乏推动行业物联网的主导力量;成本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商业模式发展不合理等问题。

二、物联网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

物流业运用物联网的主要过程有:信息的标识和采集,协同信息处理,泛在融合阶段。形成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实现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率先使用物联网的行业是奢侈品、汽车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物流领域,而大宗商品如粮食、油品等也会逐步运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将形成以物联网物流供应、联网与结算为一体的销售终端或交易中心,继而出现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

我国现代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制约因素是:技术不成熟或者存有缺陷,应用成本高的问题,物流信息的安全问题,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管理及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国际间合作协调问题,公众的普及等问题也都制约着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对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物流网将开启物物信息共享交互的信息化新时代,物联网技术将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物流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物流业务的灵活管理集成构成现代物流的重要需求。在物联网环境条件下,物流业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样性。针对物流业务的不确定性,要求有相应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对其进行支持,实现物流业务的敏捷管理集成。第三,敏捷化业务管理需要灵活的软件架构和智能化功能来支撑。将其用于应急物流管理,可以快速地为其组织相关业务完成管理并在必要时将流程确定下来。

三、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探讨

从应用模式的角度,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垂直的应用模式,这一类行业特征是物联网的应用是与行业内部的生产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第二类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一类行业是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碎片化企业难以规模发展,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第三类是公共服务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