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联网创新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39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1)

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 1999 年提出的,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技术发展浪潮。截止到目前,物联网的较通用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相关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技术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继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括来看,物联网即为传感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可进行智慧对话,从而创造一个智慧世界的新技术发展。

2008年第一届物联网国际会议(IOT2008)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物联网使互联网延伸到了物理世界,涉及到众多的相关技术,包括RFID、短距离无线通信、实时定位、传感器网络。在这次会议上重点研讨了传感技术、物体互联的通信基础设施,具体方向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商品条形码) 网络、中间件、商业运作、RFID技术、应用、感知系统等。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扩展和延伸,它的出现打破了之前传统的思维,被看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更深入应用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商机,因此许多国家对物联网的发展高度重视。但是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在标准、技术体系等方面还有着可以完善发展的无限可能。

2 物联网技术现有应用发展

从1999年概念的提出到2010年的飞速崛起,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近15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发展极其迅速,已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概念、设想阶段,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变。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曾经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已经走入了人们的实际工作生活之中,例如曾经神秘的虹膜识别、声音识别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到了日常工作中的考勤记录和系统登录,甚至在当前一些热门手机软件的登陆中也已经实现了使用指纹、人像、声音密码进行开启。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支付功能上更多的技术被实现了实际应用,其中近年“刷脸”支付系统最为吸引眼球,本技术是一款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它于2013年7月由芬兰创业公司Uniqul全球首次推出。该系统不需要钱包、信用卡或手机,支付时只需要面对POS机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消费者面部信息与个人账户相关联,整个交易过程十分便捷。

同样在市场推广上物联网技术也有新的应用和推动:例如现在市面上普遍的广告机,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实现了此类数据的监控与收集。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广告效果评估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对非网络广告投放效果实时跟踪监控,追踪并分析消费者观看广告播放时的实时面部反应,捕捉到消费者在不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广告所产生的本能反应,从而精确地评估广告效果。

物联网技术同样应用在了人们最为关心的健康领域,2010年日本推出了可以体检的智能马桶,通过使用者的排泄物进行分析,并且记录使用者的血压、体温等各项指标生成体检报告。对于现在生活节奏日趋繁忙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些技术的实现可以将人们更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汇报,让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实现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控。

3 未来应用创新发展方向

在这个物联网技术日趋发展的时代,未来的应用发展方向有着太多可能,但是笔者认为,最具潜力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向。

3.1 生活相关的应用创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逾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起了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在这一领域初见发展,例如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运动量的记步统计功能,通过手机进行血糖水平监控等等,这些都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带来新应用,符合了人们对于自身健康问题进行监测关注的趋势,也在实际市场获得了认可。因此,未来物联网技术在健康生活领域的实现将带来更多的关注与资金投入。

3.2 金融安全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金融服务与物联网结合衍生服务功能正在普及到人民生活中。但是,金融业具有其特有的安全性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资金的安全和国家金融的安全,所以对保密要求非常高。目前来看,物联网技术还存在着信号受到干扰的可能和恶意入侵的危险。所以,要实现物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必须规范物联网技术的合法应用,应着力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物联网的信息安全。

3.3 创新使用领域

物联网的发展一直是以应用为先导的,基本是从技术的发现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随着各种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未来能够实现物联网创新应用的领域将越来越多。企业如果想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发展,那么将技术与现实进行实际创新将是最大的投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爱军.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2(01).

[2]包依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3(07).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2)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250-02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

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

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

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4)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 技术 应用 创新

1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d of Things)作为世界公认的信息产业第三次巨大变革,其是一种可以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全面互联的网路,其重点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而农业作为物联网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其通常则是将传感器各个节点构成能够观察的监控网路,并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农业资源、农作物、禽畜养殖等信息,从而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确定问题发生的具体地点,是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前农业以人力为中心,极度依赖机械生产的模式,从而使农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业物联网主要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利用无线数据通信、射频自动识别(RFID)等技术,将识别的信息进行网上共享。农业物联网具有实时监测、远程控制、查询及警告等功能,其应用及创新性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地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

2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的生长中,种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以后的生长状况,因此育种的好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检测不同品种的种子的数据如育种温度、湿度及营养状况等,培育出品质、发芽率及形态等良好的种子。当前,利用物联网技术育种已经应用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育种软件,也快速推动了农作物育种的集约化、流程化和规模化管理。

2.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大棚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培育花卉、果蔬中,应用物联网系统中的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O2传感器、PH值传感器等可以对大棚中的相对湿度、光照轻度、温度、CO2浓度、PH值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的参数进行控制。通过设置好的系统对大棚内的环境进行自动控制,为大棚中的花卉、果蔬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能够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和避免人员浪费。

2.3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禽畜养殖化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行业,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联网系统中的传感器采集和处理养殖的禽畜的进食量、生长周期、个体体征等数据,制定出符合禽畜生长的最优条件并设置好系统,实现自动化喂养。另外,物联网还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养殖的禽畜体温、行为特征等数据,对禽畜个体生理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预防和及时处理禽畜疾病或疫情的发生,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2.4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食品造假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鼓励企业和农民在养殖禽畜和农作物时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其可以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实时记录和检测禽畜及农作物在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从而可以对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追根溯源,保证了食品的质量,避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5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资源调控中的应用

单单依靠劳动密集、粗放型农业以无法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系统部署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农场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对农场中的环境作出相应改变,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减少浪费,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

3 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3.1 提高r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

对于农作物生长、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资源环境等方面均需要加快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从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着手,研究和分析各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有效改正以达到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的目的。

3.2 加强农业物联网信息传输和自组网络技术

技术人员加强自组网络的全方位构造,降低不同时期农作物生产的生命特征的信息传输信号的损失。分析和探讨空气界面、土壤之间的电磁波传输规律,找到不同环境下最适宜的传感网络节点位置,创建全面、有效的网络体系。

3.3 提升农业物联网云端计算技术

创新发展物联网多种信息融合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有效的技术。云端计算和云平台可以随时存取信息,在农业物联网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农业物联网的云端计算技术能够根据所收集的农作物产品价格、气候变化、国家政策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正确、有效的建议。不断提升云计算的编程模式和数据管理尤为重要。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不仅仅能够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农业产品的生产、生长,同时还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鹏.渭南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J]农业与技术,2014(09).

[2]彭志莲.基于SPSS评估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优化――以山东省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2014(04).

[3]樊雅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正当时.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2(09).

[4]戴起伟,曹静凡.燕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5)

摘要:针对21世纪的新兴专业“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实际,通过总结近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地对物联网技术的相关专业课的课程规划、创新性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改革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6)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10-02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mmunity Family Inform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SUN Ya

(Lishu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mmunity, operators, radio and television departments of various existing business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stablishment of" fus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mmunity family inform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can reduce the community, family information repeated investment and multiple set of management software to track running, for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more convenient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system module function development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promotion of pilot, practice effect is obtained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the depart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 internet of things

1 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

社区作为人类生活基础、休养生息的环境,是满足人类大部分需要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环境,是连接一定地域范围内家庭与家庭的基本纽带。在我国,自古就有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构建美国的三个基本条件,就是责任、机会、社区。把社区当做三要素之一,可见社区的内涵是非常的丰富。

信息化是服务社区、家庭的有效手段和未来趋势。我国政府对包括社区家庭信息化在内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十分重视,认为加快信息化发展,必然成为世界各国合作竞争的制高点和共同选择。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理解,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流和沟通方式的过程,也是维系、加强,甚至是重构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

2 本项目的优势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作为构架在城市基础信息网络之上的,以城乡居民家庭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的智能化系统。它在不改变现有社会管理部门职能和业务流程基础上,遵循“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的创新原则,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和水平。形象地说,本平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按照真实的社会社区布局结构,将一个个家庭根据真实的行政区域位置搬上网络,在网络上实现沟通交流和公共管理。

项目尤其在以下方面有凸出优势:

1) 技术先进性:项目遵循SaaS(软件即服务)的最新理念,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将信息化应用渗透到社区管理和家庭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彻底颠覆当前互联网的应用模式。

2) 平整性:本系统平台覆盖了社区、家庭信息化的方方面面,架构非常复杂和庞大,因此开发遵循三层架构的体系原则,充分应用MS SQL领先的数据挖掘、商业智能(BI)等高端技术手段,建立一个随时可升级扩容、事务协作处理的服务器集群。

3) 安全可靠性:依托海量数据库和云计算技术,采用“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方式,实现跨时间、跨区域、跨部门管理,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冗余能力和安全性。

4) 应用灵活性:创新模式,全国领先,建立城乡一体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整个系统建设遵循按需出发、分步实施、急用先上原则,以实时更新的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市民呼叫服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实现网格化管理和组团式服务。

5) 实用经济性:该平台软件社区端管理模块已经开发完毕,并已于年初在民政部门和多个基层社区进行试点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不再需要做大的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并且开发单位事先即考虑到与原先各信息化系统的兼容性,对软硬件平台的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和网络设施。将来可通过“N+1”的网格架构,使服务功能延伸周边县(市)区域,整合各区域、部门资源,避免重复立项建设。

3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1) 以社区家庭为单元的基于IP的虚拟分组网络;

2) 规范基础信息数据标准,通过社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辖区内完整、准确和动态的房屋、家庭个人电子档案;

3) 信息管理体现权限严谨、层次分明,操作简便灵活。信息分类体现以社区居民为受众中心的定向推送机制;

4)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以智能信息终端融合表现多信源的资讯,整合所有信息,有序;

5) 充分利用短信、语音、视频、门户网站等手段实现互动性的需求。

系统软件开发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实现信息的共享。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指Internet环境下为了解决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体系结构。它以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的方式呈现。以XML技术为基础,通过使用WSDL协议(Web Services Definition Language)来描述接口。

4 项目创新点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实现了理念、模式和技术上的多方面的创新。

4.1 理念的创新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居民基础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以证管人+户籍制度”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公安局管户口”,身份证属地在哪儿,户口就在哪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户分离”现象日益增多,各地的流动人口都在急剧增加――外来流动人口的持续不断涌入,在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因势利导,探索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尤其是城乡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管理)新途径,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全国两会中已经有多位代表们提出“传统的以证管人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议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来自江西的全国人大代表万凯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由工信部牵头,调研摸清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共享的需要,尽快建立全国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

4.2 模式的创新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不仅具有“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 相结合的先进理念,更在以下三方面实现应用模式创新:

1) 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立一个城乡居民实名动态数据库。为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方便,也为下一步城乡统筹、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领先建立各级政府部门、社区工作服务到家、信息沟通到人的渠道。开辟网络、手机、固话以及人工服务团队等途径,实现政府信息、社区信息、小区物业信息推送到家,沟通到人。改变目前政务信息只能停留在各自网站上的局面,采取订阅推送的方式配送到家到人,大大提高了市民对政府信息的知情度。

3) 充分利用居民实名数据库、协同管理软件、物联网、无线传感、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物联网规模推广应用城市,建立社会协同管理数字软件产业化基地,为地方产业升级转型找到新的突破点。

4.3 技术的创新

1) 软件遵循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服务架构和.net开发工具先进的多层分层思想,使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大大提高。项目程序架构和数据库分5层细化设计:Web层、控制转发层、DTO层、DAO层、数据库层。其中:Web层使用AJAX技术实现无刷新提交;数据层使用轻量级框架技术来实现实时处理,同时使用海量数据存储过程容器来管理持久层,并解决了代码的重复冗余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的事务管理和异常管理。

2) 系统首先采用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专门针对某个人口户籍管理领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强调由数据挖掘人员和业务领域人员共同参与数据挖掘的全过程。业务领域人员提出需求,数据挖掘人员理解需求并通过和业务领域人员、专家的沟通来加深理解,数据挖掘人员在理解需求的前提下判断此需求能否用数据挖掘解决,数据挖掘人员建立数据挖掘模型,业务领域人员通过和数据挖掘人员的沟通来理解模型并加以确认;业务领域人员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所产生的挖掘结果进行评价。

3) 融合物联网、3G技术,服务器端严格遵循集中部署、无限分级的云计算管理机制。在云端的数据挖掘过程中,进一步利用信息结构建模和信息提取技术,通过本软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使整个支撑系统的稳定性更高,数据安全性大大升高,数据冗余度大大降低。

4) 加强数据安全验证。应用Validate框架,把验证规则写在两个独立的配置文件中,实现了验证规则和应用程序的松耦合。另外,使用Tiles框架比以往的Frame框架要好得多,它提供一种模板机制,可以多次复用,只需通过一个配置文件,就可以随意更改模板,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更高。

5 小结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实现社区居民基础信息的数据库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各部门跨地域、跨时间齐抓共管、成果共享,破解“人户分离”和居民信息动态管理难题。从而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部门面向广大市民服务的效率和能力,真正打造平安社会、和谐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林,戴冠中.复杂网络中的社区发现[J].科技导报,2005,23(8):62-66.

[2] 薄辉.社区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本研究以《刚要》为指导方针,依托国家实行“大交通”的行业背景和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行业物联网管理与技术应用岗位,培养了解物联网相关法规和发展动态,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物联网基本理念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软件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具备规划、运行和维护物联网的基本能力、物联网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操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突出、专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专业办学模式

1.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针对行业发展变化、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2.实行柔性化教学改革

聘请高层次专家团队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以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

与相关行业协会形成紧密互动,在技能证书和员工培训、科研、实习、招聘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

依托物流行业,根据行业企业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基于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职业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以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将教学过程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融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积累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不但要在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还要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专业系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整合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互动合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探析、职业情景搭建,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物流企业管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知识学习的承接性和重要性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为凸显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与本科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又分为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具体体现与本科院校相区别的“理实交互”特色,即课程内部理实交互、课程之间理实交互、课程体系理实交互。

图1 课程体系结构图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与国防教育、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审美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英语、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经济学、管理学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物流管理、物联网导论,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信息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选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ERP原理与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原理与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案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知识。

2.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物流统计、市场营销、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英语、管理与沟通等,使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能力上升空间。

3.实践课程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8)

第一桶金:技术驱动

物联网是技术应用和服务融合创新的产物,观察产业发展的态势,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技术变革和重要的商业机遇来源于感知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涉及芯片、传感器、电子标签。整机设备等,横跨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和用户体验的创新。

融合创新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是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和产业的融合应用。物联网的传输融合了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电力通信等各种通信网络技术其感知层融合了各种传感技术、感知技术,物联网的处理中融入了大数据处理,虚拟化,海量存储、信息安全和各种中间件等技术。

目前,国内的物联网处于建设期的第一个阶段,即物联网的第一桶金来源于技术驱动,这时成熟、完整的商业模式并未形成,发掘第一桶金市场的是技术公司、产品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将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期占到商机,并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收益。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及基础信息网络的更新需求,自动可控的软硬件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大有可为。目前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底层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绝大部分基于国外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高端服务器,即使采用科学的防控手段,依然存在着被渗透和控制的风险。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可控软硬件等,加快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在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推广,关系到我国的信息安全和产业的自主安全,直接关系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势在必行。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9)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创新;保障机制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guarante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05-02

0引言

发展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产业是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何为物联网?即将物品的信息通过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物品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业内专家预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将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智能医疗公共安全、工业监控、农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而且,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将带动微电子技术、传感器元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2]。2010年,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发展迅速成为地方政务工作的重点和城市竞争的焦点,时下急需提出其相关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的建设思路。

1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现状

2010年4月,江苏推出了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纲要――《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力争用3-6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到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目前,无锡以其信息资源集聚优势,作为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予以优先、重点支持,并相继出台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纲要》、《关于开展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和《“感知无锡”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并制订了《关于加快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计划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加大对传感网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示范项目的推进力度和速度。

无锡市经信委透露,无锡已有常驻物联网企业248家,与国内众多大学合作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或开展项目,如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集成微纳系统技术工程中心、无锡视听感知研究中心、微纳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结成产业合作联盟;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成立了微纳技术与物联网研究院、与东南大学成立了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传感网应用开发中心、与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物联网/传感网研究中心。截止2010年6月,依托“530”人才引进计划,无锡引进了包括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在内的物联网人才近千名;累计签约物联网项目125项,总投资98亿元,包括物联网专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项目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3]。

通过以上基础投入,无锡依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院,主攻无线传感网核心技术、无线传感网标准及应用示范,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智能监测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富营养化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已应用于太湖的水质监测;在智能医疗方面,南京邮电大学已研发出监测人体体温、血压和脉搏等生物信息的医疗传感器;在智能电网方面,南瑞信通公司自主研发的IEEE1588智能电网时间服务器PowerPTP已在苏州玉山50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对此,依托于无锡物联网核心应用技术开发,江苏省已经形成了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2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1 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优势除上海、四川、浙江、山东外,江苏是国内物联网发展的主要试验田。和兄弟省市比较,江苏省物联网在技术标准、支撑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平台、科教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先行优势。

2.1.1 技术标准领先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为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搭建了框架。

2.1.2 支撑产业基础较好无锡作为中国微电子产业基地,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新区、滨湖区、南长区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苏州借助“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助于发展新型传感器产品,微纳器件、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南京以“中国软件名城”为载体,发挥软件、无线通信等优势,拉长和做强无线通信产业链,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

2.1.3 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平台先进无锡已建立一系列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无锡市三方合作共建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科院系统的11个研究机构已成为进驻“中心”的共建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与无锡合作建立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集团与物联网有关的6个研究所的研发力量进驻无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6所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分别在无锡规划、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先后与无锡设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及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联通物联网研究院”,进行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研究和应用开发;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将和无锡共建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机构,江苏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将和无锡共建“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研发机构。

此外,我省的科教资源较丰富。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省有332所高等院校,300家科研单位,集中分布在南京、苏州和无锡三大城市,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同时,江苏进一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仅无锡就引进了物联网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近百名。各类物联网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至今已增加至579人。

2.2 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劣势江苏省物联网发展虽具有先行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教资源利用不充分;风险投资机制不发达;人才机制不健全。

2.2.1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江苏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江苏对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关键基础技术的技术研发水平还较低。诸多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研究机构,其中大产品研发几乎没有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江苏物联网发展。另外,江苏物联网类企业规模层次低、规模小、资金薄弱,没有充足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苏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2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江苏物联网产业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表现在:①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足。江苏省大部分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意识及创新动力明显不足。②产学研合作层次低、规模小。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建全方位的战略联盟、高层次的合作较少。③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各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推进产学研合作,难以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聚焦。同时,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利益分配还缺乏规范管理。

2.2.3 风险投资跟进缓慢处于研发试用阶段的物联网产业对风险投资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①物联网风险投资基金少,企业融资难。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大、收益预期不明朗,无法满足风险投资快速回报的要求。目前江苏只有一个物联网产业基金,许多中小规模物联网相关企业都存在融资难题。②政府对企业资金投入少且投入时期不合理。政府巨资投入传感器研发,但大多投向了科研院校,对企业投入较少;而政府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创业期投入少,降低了风险企业的创新能力。③物联网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缺乏。江苏几家大型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业务重点都放在传统投资项目,尚未显露出投资物联网的动向。

2.2.4 人才机制不健全自2004以来,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培养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工程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如此,江苏省仍然存在高层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表现为:①缺乏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家。②大部分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③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大部分科技人才集聚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才相对较少。④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不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任用机制、人才保障及流动机制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产业的发展。⑤未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社会文化氛围。很多企业不够重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对人才创新培养产生了制约和负面效应。

3加快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江苏物联网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以下从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融资和人才建设4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攻克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先导省,在物联网的科技创新方面也应该起示范作用。结合物联网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注重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具体来说,应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等核心关键术;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提升物联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3.2 增强产学研的互动合作从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首位特点和趋势看,由企业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普遍趋势[4]。江苏在完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服务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和技术及实验设备密集的优势,构建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及科研院校为支撑的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全省物联网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同时,政府可建立省物联网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或扶助物联网产学研合作项目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缓解产学研结合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上述思路,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这三个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物联网产业科技创新、投资研发活动。

3.3 重视风险投资对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作用借鉴已有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探索适合江苏省物联网风险投资业发展路径,创新投资机制,推动物联网快速发展。结合江苏自身现状,在以下方面改善物联网风险投资机制:①拓宽融资渠道。物联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来源实现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中小企业参与风险投资。②创建物联网风险投资基金。物联网风险基金建立应该本着规范化、开放性原则,对国际国内广泛的投资者开放,基金组建形式可以是民资联合,可以与现有企业合作,可以与科研院所及其相应的科技开发机构合作组建;还可以与省外、国外适合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组织合作创建。③发展物联网风险投资机构,培养专业风险投资人才。在已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调整,改造,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适合物理网产业发展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同时,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江苏风险投资投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④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机构应该加强对风险投资的科学管理,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使风险投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5]。自我完善的同时,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4 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组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江苏物联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今后须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高层人才的流动性;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创新机制,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重视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与高校联手,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物联网发展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4结语

江苏物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链的整合等等,随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物联网将会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2]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中国安防行业网,.cn.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10)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一出现就受到很大的关注,世界各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部级的战略。中国政府同样意识到物联网产业的前景,把物联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物联网被纳入部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产业规模、市场应用等方面还不成熟。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要推进物联网协同创新达到较高水平。健全和完善我国物联网发展协同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与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联网协同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含义

1.1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含义

物联网协同创新是指物联网利益链上的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等,为解决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优质资源要素的全面共享和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1]

1.2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计划规划、策略等需遵循的措施和依据。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赋予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也是政府将公共政策纳入到合法化的范畴之内,关于公共政策概念的各种讨论,体现了公共政策的一个本质特征,即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的特征。[2]

2物联网发展协作创新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物联网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引导,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宣传,建立健全物联网协同创新的人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化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服务性政策等,为促进人员、知识、设备、成果等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服务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是通过政策来促进互联网的深度协同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规模、重大示范工程、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早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建立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不能仅依靠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有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为立足点。

3我国物联网协同创新公共政策总述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已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政府的重视,政府一直将协同创新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采取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协同创新。我国制定的促进协同创新的公共政策有《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省级以下的地市层面制定的公共政策有(以江苏为例)《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南通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规定》《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苏州市科委加强科技成果鉴定管理暂行办法》等,[3]这些政策从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产业化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协同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

4我国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不足之处

4.1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人员沟通可以实现知识共享,是促进物联网的协同创重要途径。我国物联网人才政策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保障机制方面均有相关政策,但过分依赖高校或企业自主培养人才,这使得在政府层面上忽视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的人才政策。具体问题体现在,现有政策对高校教师的选聘方面只重视有研究成果、学历在博士以上的教授级人员,而对有着丰富科研前线工作经验的人才视而不见。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员培养、人员流动、知识共享。

4.2缺乏有针对性财税制度

物联网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其发展,政府在物联网的财政、税收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资助的方式也呈现出各种形式。但是针对物联网协同创新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还很匮乏。现有的政策体系并不是为着物联网协同创新而制定的,虽然在已有的高新技术、物联网相关政策中体现着对物联网协同创新的支持,但是毕竟缺少专门的政策,这也导致了大量的物联网协同创新项目较难得到政府扶持。

4.3服务性政策还需要完善

随着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入,创新主体中的服务性组织(包括中介服务机构,物联网行业协会、物联网产业联盟,公共信息技术平台等)也在不断的完善以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因此用于监督规范这些服务性组织的政策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对于这些服务性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我国目前也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法律的规定,[4]这些都不利于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发展,服务性政策亟需完善。

4.4缺乏产业化政策

物联网产业潜力巨大,但是产业规模仍然很小,尽管相关产业参与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热情高涨,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物联网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集聚产业链。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急需国家层面的相应配套政策。[5]

5我国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物联网协同创新系统复杂多变,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多,协同创新模式多样化。完善和健全我国物联网发展协同创新公共政策体系,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与配置方式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下公共政策建议。

5.1完善物联网协同创新人才政策

政府对物联网人才的引进、激励稳定的相关条款已经出现在较多的政策法规中,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营造了的良好环境。但物联网协同创新少不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人才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充分发挥人才在物联网协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鼓励人才在物联网协同创新项目的各主体间的必要流动。首先,政府制定人才流动的激励、优惠政策。规定高校、研究机构中参与物联网科研的教师等研究人员必须定期到企业中学习,同时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提高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和知识分享。其次,政府部门建设物联网人才流动保障措施,对于人才流动的档案、薪资、职位等级等权益制定出明确的政策条款,档案的调动遵循优先处理、自动处理原则,在部门调动的人才到岗前完成档案的调动工作且不需要被调动人员亲自办理。薪资、职位等与人才利益相关,政府保障其至少和流动前相同,对于响应政府号召而进行人才流动的人员,给予薪资上调,职位提高等奖励措施。

5.2健全科学技术转化政策

首先,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利益引导原则,物联网发展协同创新的主体不同,其追求的目标呈现出差异性,企业注重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追求的则是保持科学技术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国家应针对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科学技术转化政策,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率的提高。具体政策内容建议包括:一是在创造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中融入市场标准;二是对创造主体的利益驱动不应仅限于直接的物质激励,还应包含精神激励,即在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中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6]

5.3丰富财政投入方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首先,我国对于物联网小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支持力度较小,建议政府制定针对物联网小中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初期可用无偿资助的形式,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筹措。使得想进行创新的中小型物联网企业拥有较为充分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吸引科研机构加入,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提升我国物联网整个行业的实力,促进物联网的产业化集聚。物联网的协同创新是存在风险的,创新主体对于合作的风险有着各自的顾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帮助物联网创新主体降低这种风险以消除顾虑。建议政府财政拨款作为物联网协同创新风投资金。建立专业监督评估部门,为市场前景好、具有产业化可能的协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

5.4完善产业化政策

政府部门引导,建立专门从事物联网研发和推广的产业园区,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支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是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制定支持国家物联网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例如土地、资金支持等,在促进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企业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物联网协同创新产业链。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内有产业化前景的关键的、基础性的技术创新及推广,提高物联网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创造实现重大科技突破、重大示范工程的机会,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创新。

5.5完善物联网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

为避免物联网协同创新项目的主体为了得到政府资助而作假,政府应制定相关监督评价政策抵制这种现象。第一就是建立协同创新专家评估体系,在项目的各个时期都有专家进行专业的评估,针对物联网协同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可能性,评价物联网协同创新是否可行。第二,建立协同创新协调制度,解决创新主体合作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增强协同创新的内部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吴莹莹,张爽.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基本要素及发展策略[J].通信企业管理,2014,(3):81-83.

[2]徐珊珊,尚秋谨.透视公共政策本质特征——从公共政策概念出发[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8(4):29-31.

[3]潘睿,范丽芬.浅谈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8):34-35.

[4]白庆华,赵豪迈等.产学研合作法律与政策瓶颈问题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1):62-68.

物联网创新技术篇(11)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2

一、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将物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我国也在温总理的指示下全力打造“感知中国”。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物联网产业,各级政府也开始规划并建立物联网产业园区吸引投资和就业。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还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政府管理在物联网时代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的政府在管理上就需要结合实际国情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的各种挑战,才能利用物联网的优势更好的为公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从而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二、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物联网的发展概述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随着传感技术的成熟、网络接入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前景,物联网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美国已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地球”的发展,上升至其国家战略层面,总统奥巴马也将物联网和新能源技术称为美国经济重新起飞的双重动力。欧盟已经将物联网作为实施其《欧洲数字计划》的重要平台之一。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并提出建设以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感知中国”长期规划。日韩等国家也提出了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

(二)物联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物联网现已在诸多领域有所应用且技术也逐渐成熟,主要涉及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家庭、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2]。在智能交通方面,智能公交在我国北京、成都等城市已经开始应用并且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正在全国普及。在公共安全方面,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及上海浦东机场均使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围墙。在环境监测方面,无锡市将物联网应用在了对太湖的水质的实时监控。此外,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成都市建立并应用了猪肉溯源追踪系统,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的精确监管。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及各领域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物联网将会逐渐进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并将充分发挥其作用。欧盟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的报告中分析预测, 2010-2015年能够实现物体互联;2015年至2020年实现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三、物联网对政府管理带来的改变与挑战

物联网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与作用。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将会使社会的各个层面受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产生变革,政府在其内部及对社会的管理上也必然需要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质正是进行政府内部及政府与社会的重新整合[3],因此物联网的兴起将会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强有力的助推剂。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涉及了政府管理的整个体系,包括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多个方面。

1.宏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战略的创新,以及观念的创新[4]。

政府管理模式,如果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府的管理模式由传统的金字塔式向网络状水平式的模式的转变,那么物联网技术在未来的普及和应用将会真正的促使网络状水平式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形成。

政府管理的战略,多个国家将物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也希望借助物联网的发展,掌握与引领未来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实现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而不再像过去在很多核心技术上落后并受制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的参与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物联网对政府管理战略方面的影响。

政府管理观念,传统的政府管理多为基于官本位即管制型的管理观念,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与促使了政府管理向以人为本即服务型观念的转变,而物联网技术将来在各行各业的兴起与普及将会促使政府管理的观念转变为以精准信息为基础,以人为本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智能化管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