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1 15:50:02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1)

由此看来,景观质量的含义不仅指实用性,还包括因形态组织的倾向性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人造景观质量是景观认知和物质品质两者交汇的结果,改善质量的方法自然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改变景观的物质形态,另一种是改变人的认知概念。因质量评价与人的认知概念有关,单方面的改变都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改善景观质量涉及问题的两个方面:1、景观实体形式的组织;2、形式的意义如何被理解和认同。认同的前提是识别,因此恰当的设计方法是从易于识别的角度进行景观实体形式组织。这类注重激活意象主动加工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在减少投入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造景观的认同程度,具有经济意义。

2 景观环境的识别机制和研究内容

景观一词是建立在“人对周围环境的眺望”⑴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个概念由眺望的人和所见的环境构成,因此景观意义是否被理解与人的知觉特点有关。按照认知心理学目前的一般看法,“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⑵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景观感觉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人们能够确认所知觉的景观是什么时,实际上知觉到的是关于这个景观的粗略结构特征。由于每一处景观都是按一定的结构和组成关系形成的,也即具有区别与另一种景观的个性结构,于是千差万别的景观就可以为我们识别。理解景观有何意义依赖两方面条件:一是景观形态本身具有的组织结构倾向;二是人所具有的景观知识和经验。景观的意义原本寓于客观对象,由于有了经验的条件,景观的意义就可能被理解。

实体是构成景观环境的基本物质元素,人们对景观环境的感知觉,主要通过对景观实体的形态特征来判断。景观质量是否被认同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实体理解和解释的结果。在这层意义上,景观实体的基本性质以及组织方法成为景观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景观实体的基本性质

3.1 景观实体具有传承观念的性质。实体作为概念可以独立存在于观念中,它帮助人们把客观景观与心理景观中的大量关系组织起来,使人们按分组归类的思维方式,⑶提取景观的知识,并根据概念来推断与实体有关的性质,如面构成体、体的围合形成空间,进而根据某种“联结”方式构成更多的含义。设计者是通过实体形态概念的运用表达其设计观念的,使某一历史时期的景观观念无须用言语描述得以代代相传。因此,实体应具有传承景观观念的作用。

3.2 景观实体具有认知场所属性的作用。作为语言描述的实体概念并没有视觉形象的特点,只有当它被赋予体积、强度和材质等物理指标时,留存于观念中的实体概念才能转换成可以观察到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的景观形态。它表明了场所环境的形状和情景,包括空间的占有,形状的开合、方向性等形式意义,是设计师认识使用功能与空间形式关系的结果。这些实体形态体现出的场所感、量感、力度感与和谐感等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观察者情绪的激活有一定的诱发和暗示作用。例如陵园中的纪念碑,它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以及结构联结关系所显示的纪念性,主要是通过实体形态的力、能、势对周围空间的占有获得的。人们对纪念碑精神意义的理解也主要从实体形态的空间感、量感、力度感的暗示中获得。这种暗示作用会影响人们的观感,进而诱发和激活诸如崇高、敬仰等相应心理活动。可见,实体具有认知场所属性的作用。

3.3 景观实体的组织形式具有限制性。由于景观的性质主要依靠实体形态的组织化程度来体现,于是如何限制性地编排实体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方向、尺度、位置、定向和重心等因素来满足某个特定“规则”,使人们认知和使用某一特定场所成为可能。“限制性规则”规定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合的基本原则,如设计规范就是一种限制性规则。这类规则不仅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也被作为场所环境如何顺应生活需要必须满足的条件。因而景观实体形态的组织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的调控、结构和构造方法等工程技术规则,还涉及生态学、植物学、行为心理学等专门知识。满足这些条件的实体组织形式必然具有限制性。

3.4 实体使景观进入了艺术和心理领域。实体将抽象的设计观念通过营造形成具体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直接传承了场所的感性意义,传达出蕴含于形态中的美。使景观空间成为即有实用功能又富有美感的生活环境,并由此引出对色彩、式样、质感、细部等诸多问题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可以理解是实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对人的心理施加各种影响进而启发联想的结果。因此,如何利用、显现或淡化这些外在因素使景观进入了艺术和心理领域。

3.5 景观实体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从人的视知觉角度讲,实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是产生视觉感受的三个主要方面。形式化的点、线、面、体基本要素确定了景观外在基本形式,而材料是通过质感、色彩影响心理的。同一实体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对心理施加影响。反之,被体验过的质感和色彩知觉经验也可使场所赋有新的环境含义。由于种族、地域环境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同一实体表达的涵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反。因而,实体传达其意义即超越时空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实体作为构成景观环境的基本元素,按其性质可以从形态构成、感知觉特征、意义表达等方面进行典型特征和处理手法两大类研究,其核心是实体形态体现出的景观功能和精神意义。

4 景观实体的组织方法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学派; 研究; 分歧与问题; 发展前途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3)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被我国所认识、了解并逐渐熟悉,同时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兴起。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房产项目的景观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及其建造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并阻碍着景观设计行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人们普遍对景观设计缺乏一种更科学、更深层含义的认识,大多数人群还是以单纯、狭隘的造景设计来理解与定位景观设计学的内容和地位。然而景观设计不仅是指设计和创造身边一切具有观赏与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象,更应该从反映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它、发展它。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误区,找出现今它在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辨清方向、端正态度、调整认识,以更高的着眼点去从事及发展景观设计学科。

一、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又把景观当作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或“景观规划设计”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创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误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诸如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优化,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问题,急需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人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方案,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存在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景观专业教育不够科学,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开发商更多的从商业炒作上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等等,它们无一不使景观设计在发展中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给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阻碍。

三、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显著进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则主要体现于各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我国各地在大力进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各级城市政府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时期,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较以往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规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制度正在建立。为了促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同时,开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水平的评优活动,如评选“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专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用于表彰环境质量高、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环境质量,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有许多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

第二,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人们逐步觉悟并意识到大规模的建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获得较大改善。

第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进入新的阶段。基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各城市逐步认识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我国专门就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内重要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制定了专门规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活动的法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一些专门规定,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指导意见”等。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研究与保护活动,特别是杭州市对于南宋都城历史文化原风貌加以严格保护等等。

第四,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活动的大量展开相呼应,有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是由一批学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提出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思想的“山水城市”理论。另外,有关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城市景观生态、景观评价体系、旧城改造中的景观规划与保护、城市绿地与水系景观体系等方面的城市景观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房产项目景观设计发展趋向

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以其独有的蕴涵和表现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许多人都肯定了它的作用。在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慎走入了一些误区。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设计方法论,需要智慧对现代景观设计进行指导,将其引入蓬勃发展的正轨。[5] 景观设计在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朝一个更专业、更规范、更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首先,要不断完善景观教育,为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现代景观是在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是为大众服务的。原有的园林专业教育课程已无法面临扩展转变的需求,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才能应对日益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需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必将加速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因而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也势在必行,景观教育应从园林学科体系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其次,景观设计人员要趋向于专业化。一些权威景观设计专业人士曾经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地变化,景观设计师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它的终生目标就是要帮助人类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随着景观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高级人才也会逐渐增多,将会制定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使景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

再次,景观设计行业要趋向于合作化、规范化。景观设计一开始就带着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疾病”的理想而诞生。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范围广阔,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相较传统园林设计工程均有较大扩展。在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中必须协调各专业性环节,保证各工种的紧密配合。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和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介入,要求景观设计行业朝着合作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

最后,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要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或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且随时依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和市场的需要而设计。我们要逐渐摆脱模仿、抄袭的习惯,景观艺术并没有可供遵循的固定模式和依据,我们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使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总揽全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房产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的是自然、土地与人的关系,我们要研究、挖掘并遵从其中的规律,寻找符合科学和审美要求的设计方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应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国的地理地貌、建设发展的方向,立足本土,遵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道路。

五、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宗旨是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在怎样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改善和维护人们生存、生活大环境等问题上进行切实有效的设计和实施行为,以使人类、建筑物、居住区、城市、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景观设计学科起源发展的本源和应有的定位归属。我们在重新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并真正理解其科学内涵的同时,还需从景观设计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当中检讨曾经做过的努力,系统地整理根据社会需求所应整理的内容,使景观设计切实地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4)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一、微系统生态设计在景观课程教学体系中的融入

(一)由“微系统”导向“景观生态设计”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二)基于微系统关注下的景观设计教学主体内容

1.城市景观微系统的构成研究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2.微系统景观要素在课程实践中生态化设计要点

(1)微系统的能源供给设计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2)微系统的铺装、小品设计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3)微系统的绿化植栽设计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4)微系统的垃圾处理设计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3.在微系统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生态意识的正确理解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环节与课题设置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二、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一)教学中设计题目的不断更新,加强对“微系统”空间场地的认知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微系统生态化”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研究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真正需求。

3.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的创新思路的尝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注释: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②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5)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很多景观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分析、研究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误区-探讨解决的方法,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设计误区分析

1.1在新景观营造中破坏了原有的乡土景观,使原有的乡土居民的草根信仰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诉诸于形式主义的乡镇化妆运动的危害可能比城市化妆运动更严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大规模的乡镇建设工程,会加剧这种破坏。而中国的广大地区是乡村,因此这种破坏带来的国土生态危机也就愈显严重;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只要稍不注意,所有这些草根信仰的基础都会被彻底毁掉。

1.2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1.3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

1.4环境景观设计雷同化严重

在我们的身边,景观雷同化、西洋化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小区里造一座桥、搞一座水井,这边一个假山,那边一条小溪,都是一味地邯郸学步,缺少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的甚至与老百姓的生活完全脱节,更多的是植树造景,没有生态的和自然的东西。

2 意见和建议

2.1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

2.2设计的对立统一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2.3设计的科学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应该注意空间的设计。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2.4 设计注重个性化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2.5 设计时应注意的其它事项

2.5.1区分实效的特点

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2.5.2以场地的控制为设计中心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

2.5.3 地域景观的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5.4简约的设计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2.5.5注重风水学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直观上讲美是由眼球传入大脑的一种信息,一种感官的认识。深入讲它是与人思维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接受美、享受美、融入美。而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情感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实现人与自然沟通的途径。景观设计要考虑地域、生态、自然、人文等诸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是以人为本的立体设计。景观美学从理论上分析人景观对人情感上的影响,美学与景观的融合,会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对景观的认可度,舒适度,赏心度。

真、善、美在景观设计中的诠释

真善美的含义 吴家骅教授在《景观形态学》中指出:真、善、美就是人类追求的欲望,而景观设计中的真、善、美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欲望。他们渴望营造适合生活的、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真、善、美是人们衡量万物的标准,它有丰富的内涵。

1.求真:人类的实践规律,是景观与人、环境建立的认识关系,具有科学性,是面对事实,忠于事实本身所蕴涵的本质。景观设计中的真,是强调注重场所的特性,因地制宜,采用最合适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以求得最具有性价比的景观。

2.求善: 是人类视线目的的活动,外界环境是否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属于伦理活动领域。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善,要求设计者设计时要考虑景观的功能性、安全性,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一个安全、高效、健康

和舒适的休闲环境,满足人在场所中的舒适需求。

3.求美:是人类对外界客观感受的表现活动,属于艺术活动。是人生内在的对艺术精神的渴望,希望达到美的一种境界,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景观设计中的美是真与善完美结合后的再升华,是真与善的一种和谐表现。

二、景观美学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1.就美学和景观的关系来说,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创造美的能力,用更合理的美学眼光来看待景观。用美学的视角对当前的设计状态和内容加以反思, 创造出更赏心悦目的设计,这样我们的景观设计才会达到最初的目的,是设计本身放射出更多的光彩。2.设计思维的丰富。了解才会深入,深入才会加强,理论能提升了设计水准,使设计更科学,使合理性和美观性达到平衡,使之具有功能与视觉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这样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深入人心,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达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3.景观也可以是城市文脉的展现,加强对所设计区域的文脉了解,掌握城市的内在本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背景,将之与设计融合,从而使设计具有该城市特有的印记与灵魂,为人们创造一个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了解该区域人群的生活习性和状态,对某种景观的认可度,从“人性”出发,才是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4.在城市环境中人既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最终的使用者。城市景观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景观美学中

的 “善”就是指把人的需求和情感放在第一位。城市景观人性化是在城市设计的必然核心。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紧张、劳累日益困扰着今天的人们,因此,当今的城市景观环境更加需要人性化、赏心悦目的设计,使人在此环境中真正能做到放松、愉悦,景观美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三、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7)

一、景观规划设计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①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

二、景观规划设计观念

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括“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 km2 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三、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

1景观之道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之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意义上,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

2道家哲学与设计方法

作为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的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例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研究的主体将分为:布局和"意";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交流的途径;无中生有;形散神聚;画意。

四、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研究

1自然与人工

"自然"不仅标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宇宙天地万物(即自然界),而且也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没人为处理或显现出人为痕迹的情况,自然意味着原朴、原在、本色。"人工"主要标指人的行为、思想意识及创造,它也指与"自然"相反的、具有人为处理的、显出人为痕迹的状况,意味着变异、转型、非自然。

从人类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改造着自然,自然制约着人工对它的改造,尽管自然是人工的"母体"和"故乡",人工是自然的升华和高级形态,自然与人工之间永远存在着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但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倾向上,却偏向于执著的笃信和追求"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亲契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在意识倾向上表现出一种"人工"战胜和压倒"自然"的"天人相分"。

2设计中的"意"

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之上,所应表达的必然应为人们对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感受。这就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交互式的联系方式,这便是景观的脉络肌体,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式。景观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人为和自然过程中一组事物的整体结合。作为环境设计的交流媒介,"气"在场所中无处不在,通过外观形象、联想、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气味和颜色传递着信息。不论这种交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微妙的或简单的,它都为成功使用包含了以上所有形式方法的设计语言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天人合一

今天,"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不管其首倡者的出发点是什么,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现代人的"天人合一"观,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已经取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通过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日常生活环境,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1基础格局

空间格局并非完全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基础格局。

2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六、结束语

景观形态学为景观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在追求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论之外的又一次思想回归与转变。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对人性再认识的深入的必然。但是同其他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形态规划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尽量发展完善这种规划方法,以使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相融。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8)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越发的关注,这就激发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者面前必须要去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培养景观设计大师摇篮的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解决好景观设计的创新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在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里面,景观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包含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没有一个明确的侧重方向,导致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后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知识不精通!

在我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对而言比较侧重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虽然被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由于周期短,课时少,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之没有景观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导致教师授课时只能浅浅而谈,浅尝辄止,学生往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的设计没有创意且与实际脱离,很难付诸于实施,以至于走出校园时无法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重点,结合市场加强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盲目追求课程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景观设计”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近两年,随着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热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学生错误的认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痴迷的钻研电脑的新技术和手绘的新技法,忽略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设计创意的提升!加之专业教师在学生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题型设置偏向于广场设计或小区住宅的设计,作业全部用电脑效果图来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效果的表现消耗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从而使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且作品表现形式与外面的景观公司的主要表现不一致,使考核与就业能力要求不接轨,既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水平,也没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3)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弱,过分关注市场效应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把设计和金钱过分的挂钩,只会让我们丧失更多的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实践,由于缺乏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去创新和思考,一味的照抄照搬国内外的好设计作品,以至于让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没有很大的提高,也很难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从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看,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很难很快的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要求,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太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清楚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缺乏对景观行业的全面了解。比如拿到一个景观项目,由于对景观行业的社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与设计项目正确的定位,以至于从接手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过程、步骤模糊,缺乏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性,不能准确判断出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劣,理论基础薄弱。第二,没有创新思维,缺乏设计创意。学生整体理论知识匮乏,文化内涵不够,设计总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整体的设计构思没有创新和内涵!第三,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弱,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表现不规范,整体设计文案的版式不美观,跟方案设计风格不符合。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跟甲方沟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表达出来。第四,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和专项训练,导致学生重视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在进入公司上班时无法快速融入到一个设计团队中去,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 创新意识在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中所谓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创新设计能引领时尚,提高大众的品味,传播流行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思维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设计师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亮点也各不相同。如果设计中缺乏了创新,也就缺乏了个性,从而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会设计,能设计就行了,它需要的是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围绕素质教能与技能教育并举, 全面提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景观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学生优劣的标准。“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设计实践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纵横交叉,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课题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以往教学中以“欣赏项目设计”向“参与项目设计”的过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景观设计大赛,以此来补充教学中的实践课题项目,这样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途径,使学生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这样的实践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自我的创新意识!

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反复循环和螺旋上升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际的反复历练,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景观设计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成长为能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必须依赖于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经过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研究的思考,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培养有眼光,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大师!如果我们只通过市场效益来判断设计的好坏,通过就业率来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的好坏,那我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行业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景观设计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泉涛 , 施国盘 . 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107.

[3] 葛丹 .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J]. 艺术与设计 ,2009,(7):108-110.

[4] 谷彦彬 . 创 新型艺 术 设 计人 才 培 养 模 式的 探 索与实践 [J]. 装饰,2005,(11):72-74.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9)

一、了解专业差异,把握教学目的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城市设计、植物设计、生态设计等多学科的复合设计体系,其实践一直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营建活动,注重景观的序列感和时空的运动感;而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为契机,强调视觉的艺术性和触觉的宜人性,习惯上称之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来说,之前所熟知、擅长的视觉艺术形式与景观设计课程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一)感性与理性。视觉艺术本身是感性的、充满灵性的,追求个性的张扬,而现在所接触的景观艺术设计则放眼于更大的空间,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对地形地貌、植被、地域文化、建筑等因素都要进行通盘了解,强调的是理性、有序。

(二)个性与系统。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设计,包括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反映地域文脉的人文系统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系统设计,等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

(三)个体与团队。很多门类的艺术创作

是由个人完成的,所着眼的一般局限于较小的面积或空间。而一个景观工程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甚至要结合多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安排分组设计,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四)微观与宏观。城市景观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涵盖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所有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历史文脉等诸多物质、非物质的因素。而环境艺术尽管也会涉及环境文脉等较大的范围,但是设计时更多的是注重景观体系的引导,其关注的设计要素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专业差异,了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扬长避短。

二、采用“真题假做”,学习事半功倍

教师需要了解景观艺术设计与纯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扬长避短的课堂教学手法。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真题假做”。

“真题假做”是针对真实的景观工程项目而言的。学生接触真正的设计项目的机会毕竟还是比较少的,“真题假做”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以往的真实景观案例拿来,隐去方案,只向学生提供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理解环境的方法及途径。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拿出他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将其与已实施的方案进行比较,学生在已经深入研究该场所的情况下,对以实施方案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通过“真题假做”,学生可以了解一个景观工程的全过程,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具有实际意义的景观实际项目,可以运用美学与科学原则在场地中进行空间布局,通过这一过程掌握生态、社会和艺术的知识,逐渐具备土地协调规划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解设计目标,力求融会贯通

在最初的设计中,学生对方案的把握往往缺乏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景观设计的目标即其所蕴含的三个层面: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环境、生态、资源层面;景观感受层面融合在设计的要求之中,结合课堂及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日后所面对的设计职业特色,将设计过程分解为四步曲:

(一)主题与风格。每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与地域文化、历史相关的,可能是体现一定的艺术特质的,也可能是与场地的某种自然景观有联系的。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只有确定了主题,设计才有了精髓。风格的表现与主题是相符的,色彩、材质的运用起着升华、具象主题的作用,细节的设计、具体元素、设计手法的使用体现着风格、揭示着主题。如在设计反映汉代历史文化的景观作品中,“四灵”图案的使用会使人了解主题;在反映农家风情的休闲景观设计中,木质的休憩设施体现了自然和返朴归真的设计意图。

(二)功能与空间。理解景观的功能性要求,理解“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白:设计如果失去了人性,就没有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用,引导学生统筹安排各种造景元素: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公共设施等,理解和明确空间变化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学会多重空间组合、穿插的技巧,将功能与空间较好地结合设计。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10)

城市环境结构的改变要求出现新的城市景观形式,这种新的景观形式必须能够刺激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的良性发展。许多景观设计师试图采用西方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以回应这种要求。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社会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契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规划途径。这种景观模式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发展无疑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开始兴起景观生态规划的热潮,许多城市绿地被匆忙地改造,以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城市本身的结构,规划目标,建设成本以及这种新型景观形式本身的复杂性与中国城市经济的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采用景观生态规划需要大面积的土地的参与,而中国城市中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相对匮乏,也使得这种景观设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公园则溯忡尝试引入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的模式。

2.示范型生态景观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体现

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以人为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产生更高层面的追求。传统景观形式所表现的文化意味及其基本的娱乐,休憩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人们希望环境中所出现的景观能够传递具有当代人文气息的城市语境,希望新的景观形式能够关注时代的主题,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体现当代人关注,保护环境的意识。示范型生态景观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教育意义,它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向人们传达环保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Ⅲ.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内涵

所谓示范型生态景观是指在某一生态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性代表作用,将艺术手法与生态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景观创作形式。示范型生态景观以其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将赋予了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作为范例向人们展示生态景观的意义,唤起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它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示范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能够为周围的城市环境带来具有绝对意义的生态效应,而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示范意义,前瞻性地向普通大众传达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信息。这种生态信息的传递是感性的,直观的,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2.代表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所应用的生态技术应该在某一领域与景观的结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处理方法或处理机制上具备典型特征。如成都府南河畔的活水公园就包含了以生态水处理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整套示范型景观,通常该类型的生态景观都会配以较为详尽的生态技术原理与作用机制的解说标识系统。

3.时效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所运用的生态技术及其示范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某一时朋内具备示范型的特征随着物质手段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现阶段认为已经是很成熟的生态技术会随着历史的进程,科技的进步退出示范的舞台。

4.人文性

当代的生态型景观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手段的展示,同样是人文性的反映。建造景观自古以来就包含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的认识,包含人们改良自然环境的需求。当代的生态型景观反映了一批富有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对高速度城市化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引起的城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思考。希望找到回应城币环境变化的设计手段,并利用生态原理及生态技术以示范形式做出了改良城市环境的实践性探紊。

5.具备生态美学特征

园林景观艺术形式是园林景观审美情趣的外化。示范型生态景观所折射出的园林美体现了生态美学的观点。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主要开始于1994年,实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美学,是生态学在美学领域中的延伸。具体而言,生态美是生态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美,也包括社会生态美,精神生态美。当前的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还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美和社会生态美的领域。

Ⅳ.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实践及作用

在中国城市公园中,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实践活动在20世纪末期逐步展开。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的“箐箐世界”中出现了以废旧轮胎,回收易拉罐组成的景观形式,是景观设计师实现他们对于示范性生态景观理解的雏形。在当时的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后,国内的其它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示范型生态景观。

1.成都活水公园

1998年,世界上第一座高扬保护水环境旗帜的主题公园—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标志着示范型生态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日趋成熟。活水公园展示了锦江支流的净化过程,设计师从两个角度展开设计。首先建立了完善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尽管每天只能净200立方米的河水。但是水体净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溪,池塘等都一一展示。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一目了然。其次是在整个系统的旁边安置了不同形式的解说牌,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公园的整体布局呈“鱼形”,由鱼嘴而入,走向鱼尾的整个游览序列充分展示了健康与活力,更显示了其生态美,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作为全世界少数几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水源生态处理场所,活水公园是难得的环境教肓范本。它通过每一个设计元素,在带给人们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激发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并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示范型景观模式。

2.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景区景观设计方案

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所有的应征方案中都出现了示范型生态景观。

在以展示湿地水循环处理为主题的景观“通向自然的轴线”方案中的,“芦汀花溆”景区内,设计了专门的科普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湿地净化水的过程。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中,同样也出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水。

循环系统。以水渡槽为主体,提升森林公园的湖水,北京园林学会设计联合体的方案则以梯田形式,利用“中水过滤系统”,使水从湿地过滤后,排入到湖区。湖滨的小湿地采用了“湖水自洁循环系统”。此外在方案中还设计了两个太阳能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与生态展示厅相结合,展开生态示范教育。

由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与澳大利亚URS有限公司共同提交的“龙凤呈样”方案中,特别以“环保教育中心”为命题,设计了示范型生态景观。环保教育中心位于湖区,湿地和森林交界处的中心位置上,通过与森林公园各个有关地点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使得游人可以在线(online)观测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环保中心本身则采用能源自给的建筑模式,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和自我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以生态示范的形式展示新型的景观建筑是如何减少对城市自来水供应的依赖。Ⅴ示范型生态景观发展趋势的探究

1.示范景观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倾向

现有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领域通过模拟自然净化水体的过程形成人工湿地景观或者是直接将工业或生活废物当作材料用于建造景观小品。前者是通过景观艺术手法和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再现自然界中的景观模型,而后者是对社会文明产物再利用形式的探讨。

可以预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带动示范型生态景观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设计师们对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运行的生态机制的深入了解,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与探讨,将在景观作品中引入多要素,多元化的生态科学技术,相信以建设2008年绿色奥运会的契机,中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中会出现诸如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永久性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相应的景观载体作为示范,显示其应用价值及前景。

2.示范型生态景观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倡导作用

在城市中,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同时对于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也具备倡导作用。示范型生态景观在愉悦大众的同时,其宣传,教育作用潜移默化的推动人们对于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示范型生态景观就像是城市建设一方良药,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更加有效地倡导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使其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复兴中遵循时代主题与发展方向。

3.生态美学的发展将对示范型生态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审美意识的变化与进步,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建设离不开园林景观艺术审美的导向。毕竟园林景观艺术是“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

目前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中所展现的生态美学艺术是直接的,短暂的,仅表达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然形态美是不够的。景观设计师在未来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在考虑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美学角度以及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创造示范型生态景观深层次的社会生态美与精神生态美。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篇(11)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