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0 14:42:03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1)

在当今世界,声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声誉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驱动力。CEO俨然成为了企业的代言人,他们的声誉关乎着企业的声誉,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反过来企业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CEO的声誉。这就暗示了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程度可能会与经理人的声誉存在着某种联系。

本文梳理了有关CEO声誉及盈余管理的含义、度量及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

(一)CEO声誉的含义及度量

Johnson(1993)建立了CEO声誉评价模型,将CEO的声誉划分为内部声誉和外部声誉。Jennifer etal(2008)认为CEO声誉是通过CEO的个人能力特征、工作业绩树立的总形象,同时提出比较难得找到CEO声誉的替代变量。吴笛(2009)认为CEO的声誉是社会大众依据CEO的品质、经营能力和业绩、职业道德等的表现,所形成的评价。

衡量的CEO声誉可以从媒体报道CEO的频率、CEO受演讲和采访的频率、实验问卷法等方面着手。一般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媒体报道CEO的频率。Milbourn(2003)用CEO的在职期限、任职方式(内部选任还是外聘)和CEO在相关行业刊物上出现次数作为CEO声誉的替代变量。Jennifer etal(2008)采用媒体对CEO的曝光频率作为其声誉的替代变量,还增加了CEO年龄和前期任职情况等个人特征作为声誉的控制变量。相对中国学者而言,吴笛(2009),待凤(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管理时,用百度新闻搜索平率来度量CEO的声誉。

(二)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度量

盈余管理和伪造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手段,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调整应计项目使公司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目前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的定义是RM.Healy和J.M.wahlen(1999)提出的,是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和构造交易编制改变财务报告,用以是隐瞒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影响利益关系人的决策

目前,盈余管理计量要有三种方法主:应计利润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这里具体分析应计利润法,该方法是将总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两个部分,总应计扣除可操作性应计就为不受管理者控制的应计利润,以此来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目前应计利润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应计利润法的模型主要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等。Healv(1985)将企业总的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eAngefo(1980)采用期初的全部应计利润来度量当期的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Jones(1991)基于Healy的模型基础,将销售收入的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原值引入模型中。

(三)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不健全的治理结构,使经理人有机会运作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敏感性动机、CEO变动动机。

(1)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Holthansen(1981)认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主要是因为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相矛盾。Watts和zimmerman(1994)的债务契约认为管理层操控会计利润的目的有一方面在于是债务契约。

(2)政治动机与盈余管理。目前在政治敏感性动机的研究集中在反垄断调查和金融管制两方面。cahan(1992)以48家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为样本,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发现在被调查当年,这些公司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盈余操作行为。Makaretal(1995)也研究得出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会有意的低在受调查期间的会计利润水平,使得超长超额等超正常收益不被发现。

(3)CEO的变更与盈余管理。有些CEO为了有更好的晋升空间,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表。DeFond和Park(1997)指出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管理层会平滑盈余。贾婷(2012)分析得出:在变更当年,高管变更带来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而且相较于总经理变更,董事长变更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更为显著,另外非常规变更会比常规变更引发更为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

(四)CEO声誉与盈余管理

最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声誉机制和CEO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相互约束效果,steven和susan(2004)检验了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自身声誉的影响,得出对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的影响其声誉。Malmendie和Tate(2007)论证了声誉较高的CEO为了呈现出漂亮的财务绩效而进行盈余管理。Jennife etal(2008)用联立方程验证了CEO声誉和盈余质量的相互影响,他们用媒体对CEO的曝光率作为声誉的变量,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DD模型分别测量公司的盈余质量水平,得出CEO声誉与盈余质量负相关的结论,即高声誉的CEO,盈余管理程度也高。吴笛(2009)以盈余管理程度为因变量来建立回归模型,研究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CEO声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引入股权结构发现,在国有企业中,CEO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其个人声誉。张淑惠(2010)以制度分析、契约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声誉的盈余管理监督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和制度基础,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在考虑真实世界中委托人与经理人的关联博弈或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应建立“声誉机制”来防范经理人管理盈余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五)总结

目前,盈余管理的评价比较成熟,尽管现在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大力投入对CEO声誉的分析研究,但从大体上而言对CEO声誉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衡量CEO声誉的定量评价体系。研究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为研究盈余管理带来新的研究视角,也能使利益相关者更加深入的了解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评估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投资损失。(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J].Journal of Aeeounting and Eeonomies,1985,7(1一3):85一107.

[2] DeAngeloL.E.Managerial competi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eonomies,1998,10:3一36.

[3] JONESJ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eh,1991(29):193一228.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2)

第二,从我国国情来看,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实务和规范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轨的过程,中国会计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志是会计信息是否开始具有投资决策有用性。由于会计盈余是所有会计信息中最受人关注的信息,所以对会计盈余信息有用性的检验和研究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在我国,会计盈余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还是一个难有定论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市场化导向的会计改革使我国会计的计划经济色彩越来越少,强调获利能力和会计盈余指标、为投资者决策服务的成份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改革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否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决策服务这一问题上还存在摇摆和犹豫;同时证券市场和投资者也还不尽成熟,“政策市”的特征明显;企业的盈余操纵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使人们倾向于会计盈余信息在我国并不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猜测。由于同时存在会计盈余可能不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因素和会计盈余可能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因素,使得在我国现阶段,研究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通过对深沪股市中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及其披露)的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回答会计盈余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这一个基本问题。作为研究的副产品,我们同时可以发现净资产、董事会分配预案、审计意见类型等信息在股价变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投资者对有关财务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国内若干独有的制度因素对会计盈余功能的影响力。

全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是对研究课题的制度环境所做的一个述评。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启动的会计改革堪称我国会计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它体现了3条主线和趋势: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会计改革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会计改革的直接原因;证券市场的需要是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这3条主线都导致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会计盈余信息在会计规范中的重要性不断地得到增强,在证券市场监管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会计目的的投资决策导向日益明显。这些都使人倾向于认为会计盈余具有决策有用性。不过另一方面,我国过渡经济中会计改革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和矛盾性、目前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盈余数据的使用主要侧重于“政绩”考核而不是用于投资决策、较严重的盈余操纵和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还不够、股票市场中散户占大多数,他们使用财务信息的能力有限、政府对证券市场干预较多等诸多因素,又令人不得不怀疑会计盈余数据能否在资本市场中扮演它应有的角色。

第二章是会计盈余功用的理论篇。作者首先历史地,从三个大的会计思维范式,即信息观、计价观和契约观的角度分析会计盈余的功用并阐释了三种思维范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节“会计盈余与股票计价模型”对国内外文献中主要的股票计价模型做了一个归纳总结(包括现金股利折现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盈余资本化模型、资产负债表模型、会计基础计价模型等),揭示它们对会计盈余有用性研究的指导意义。最后一节是对论文总体研究框架和以后各章结构安排的说明。

第三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历年会计盈余的水平、披露特征与股票市场报酬率的主要统计特征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使读者对我们的研究对象和待处理的数据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第一节通过对几年来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指标的分析,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业绩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日趋严重;(3)盈利能力经历了从“深强沪弱”到并驾齐驱的过程。第二节计算近几年深沪股市市场组合日报酬率的若干统计量以考察深沪两市的区别和联系。第三节是对上市公司年度(盈余)报告披露时序特征的研究,初步的结论有:第一,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的时点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挤末班车”的偏好,这种情况到1997和1998年报时虽然由于监管部门的干预而有所缓和,但基本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第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时点选择在单周各日间的分布,在不同年度都有比较稳定的分布特征。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的干预,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挤末班车”的现象,但对于年报披露在周内各日的分布频率,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以上两点发现可以初步说明,在年报披露的时序特征中,很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即使是监管政策也不能完全改变的规律性的因素。

第四章旨在检验我国深沪股市中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第一节“国内外文献综述”首先勾画了国外30年来 在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领域十大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然后分析了国内近两年出现的该领域的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献,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第二节在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推导模型的基础上,具体地讨论了作者在研究设计中考虑的七类问题,它们是:样本选择、预期盈余的衡量、非正常报酬率的衡量、时窗长短的选择、模型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数据来源、回归模型的构造。第三节是实证检验的结果和分析,主要的发现有:

(1)总的来看,即使控制了净资产、董事会分配预案、审计意见类型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后,会计盈余的披露仍然具有显著的价格效应。从分年度模型看,1996年报的效果最为显著;从分交易所模型看,深市对盈余披露的反应要显著强于沪市。无论是深市还是沪市,都对会计盈余披露存在延续反应现象。

(2)每股净资产尽管是股票报酬率的一个解释变量,但其影响力远不及未预期会计盈余,而且市场对每股净资产的披露同样存在延续反应现象。

(3)从总体来看,在年报披露期间,董事会分配预案是继会计盈余信息之后对股价变动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它对股价的作用强于每股净资产信息。上海市场对分配预案的反应强度大于深圳市场。

(4)审计报告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只是它不够全面、充分和及时:第一,投资者仅仅把审计意见类型与会计盈余(例如E)的“含金量”联系在一起,还没有考虑到审计意见类型同样也应该反映了每股净资产、董事会分配预案的“含金量”。第二,投资者在对未预期会计盈余做出反应时,仅仅局限在年报公布之后若干天之后。第三,只有上海市场(1994-1998)对审计意见类型有价格上的反应,深圳市场在对股票定价时,始终没有考虑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5)和美国市场相似,深沪股市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在时序上也具有不稳定性。笔者认为,在充分和完善的市场上,ERC不具有稳定性也许正是会计盈余对投资决策发生影响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ERC的稳定性问题时,结合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量可能会更好地理解问题。这是因为深沪股市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市场规模、制度、结构等都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很多东西都还没有稳定下来,其中包括股价与会计盈余的关系。

(6)报酬率——盈余回归模型的截距小于零。作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如果收益决定偏保守,那么的估计值会大于零;如果收益决定偏冒进,的估计值会小于零。与国际惯例相比较,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谨慎不足,往往导致对会计利润的高估;而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满足某些监管条例和局部利益往往通过提前或超额确认收入、推迟或缩减确认费用、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粉饰经营业绩。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报酬率──盈余回归模型得到的截距的估计值都为负数。

(7)和国外文献相类似的是,我国报酬率——盈余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也偏小。所有混合样本回归得到的adj-仅为1.6(时窗为[-15,0]),即使是在分年度的数据中,adj-也最高不超过8.4(时窗为[-15,0])。

(8)在会计盈余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上,深市一直强于沪市,尤其是1996年报以前。作者认为,除了一些硬变量(如规模、股权结构、行业差异等)以外,深沪股市在制度背景方面的一些软变量(如投资者素质、运作理念、交易所和上市公司的经营思想等)也是造成两市在上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9)对分年度数据的研究表明,报酬率──盈余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96年报期间,模型的回归系数和决定系数都显著地高于其他年度。作者认为,1996年末《人民日报》针对股市非理性的过度投机而发表专题社论是促成我国股市投资理念发生改变的重大事件。

第五章是对第四章的进一步延伸,它探讨了分析师预测模型下的预期盈余变量在中国市场中对报酬率──盈余模型的影响、事前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对预期盈余计量误差的消减效果,而且在第四章短时窗的基础上将事件窗口拉长到整个年度来重新审视股价与会计盈余的关系。研究者发现:

(1)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更准确,而且前者往往会高估公司的未来盈余,后者往往低估公司的未来盈余。

(2)虽然分析师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的预测更准确,但用分析师预测得到的未预期盈余并没有能够较随机游走模型得到的未预期盈余提高报酬率——盈余回归模型的。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作者在模型中使用的分析师预测不具有市场代表性。

(3)虽然深圳市场对分析师预测得到的未预期盈余做出了反应(显著异于零),但上海市场没有做出反应。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平安证券公司的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深圳的各证券营业部的缘故。

(4)用事前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加入报酬率——盈余回归模型,可以发现只有以深交所各年度数据为基础的模型通过了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而且模型的adj-也较其他模型有显著提高;上交所的数据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5)当时窗长度从31天拉长为一个年度时,报酬率——盈余模型的回归效果得到显著改善。这再次说明,会计盈余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股票计价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6)和前面短时窗的结果一致,在分交易所的模型中,尤其是在1996年以前,深市的报酬率——会计盈余之间的相关度要远远高于沪市。

第六章是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它有助于我们在了解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同时,通过了解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进一步体会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股价行为特征和会计盈余信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经验证据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相对于会计盈余,不具有信息含量,或者说,用当期的股价无法预期未来的会计盈余。从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当期的股价变动中没有包含或无法预期未来的会计盈余的变动,股票的定价机制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效率;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成在我国,会计盈余信息的及时性很好,其他渠道的信息尚无法取代会计盈余数字所传递的信息,所以必须等到会计盈余信息后,投资者才可能对它做出反应。另外的两个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股价对会计盈余的预测能力。一是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正处在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阶段,这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各期间会计盈余的可比性,从而影响股价的信息含量;二是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尚未规范,上市公司的人事、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受到母公司的严重干预,使得上市公司的各年间的报告盈余很可能是母公司非正常干预和影响的结果而不是上市公司本身正常经营的结果,这显然会降低会计盈余数字本身的内在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第七章是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该章的目的是看股票市场能否从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中识别出永久盈余和暂时盈余两种对股价有不同含义的成分。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资产定价只是机械地对利润表中的名义会计盈余数据做出反应,不能识别和区分公司利润表中各盈余项目对资产定价的不同含义。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形成机制。在逐一排除了投资者幼稚假说、交易成本假说、集体非理性假说之后,作者指出,正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上和规则上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尚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体现,为配合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机构大户等“庄家”有动机维持市场的“功能锁定”状态,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得到更大的超额利润。

第八章是对前面各章研究成果的一个简单总结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会计盈余股价行为证券市场信息含量实证研究

AccountingEarningsandStockPriceBehavior

——AnEmpiricalStudyonChina’sStockMarket

Atract

ItistheneedoftheconditionofourcountryanddevelopmentofChina’saccountingtheorytostudytherelatiohipbetweenaccountingearningsandstockpricebehavior.Ch ina’saccountingtheoryandpracticeandstandardshaveexperiencedagreatchangesince1980’s.Thedecisionusefulneofaccountinginformation,eecialearningsdataisoneimportantsymbolofsucceofourmarketorientaccountingreform.Itiswellknownthatinourtraitioneconomy,therearesomefactorsleadingtotheusefulneofaccountingearnings,butothersleadingtonousefulneofaccountingearnings.Soitisveryinterestingtoexaminethedecisionusefulne,orvaluerelevanceofaccountingearningsdatathroughstockpricebehavior.

Thethemeofthisdiertationisstudyingthemarketpricereactionofaccountingearnings(anditsdisclosure)toawerthequestionthatwhetheraccountingearningisdecisionusefulinChina’ssecuritymarket.Asby-productofthisquestion,wecanfindtheroleofbookvalue,preliminarydividendpolicyandauditopinioninstockpricebehavior,andthebehaviorabilitiesofinvestorsincapitalmarketandinfluencesofsomeuniqueititutionalfactorsonthefunctionofaccountingearnings.

Allisdividedinto8chapters.

Chapter1isanintroductionofsomeimportantititutionalbackgroundofmystudy.Theaccountingreformbegiingatthemiddleof1980’siscalledthe3rdrevolutionintheChineseaccountinghistory.Inthisrevolution,marketeconomy,open-doorpolicyandsecuritymarketleadmoreandmoreimportantroleofaccountingearnings.Ontheotherhand,someproblems,forexample,themultipleobjectsofaccounting,thedifferencebetweenChineseGAAPandinternationalpractice,themanipulationofaccountingdata,theweakindependenceofCPAs,naiveofinvestors,etc.,causepeopletodoubttheusefulneofaccountingearningsinstockmarket.

Chapter2discuesseveraltheoreticalmodelsofvaluationfunctionofaccountingearnings.Firstlytheroleofaccountingearningswasanalyzedwithintheparadigmofinformationperective,valuationperectiveandcontractperective,reectively.Thenasummaryofvariousvaluationmodelswasdeveloped,includingdividenddiscountmodel,capitalaetspricingmodel,earningscapitalizationmodel,balancesheetmodelandaccounting-basedvaluationmodel.

Chapter3isadescribestatisticsofreportedaccountingearnings,disclosurecharacteristicsanddailymarketretur.Thefindingsaboutaccountingearningsofallthelistedcompaniesincludes:(1)theprocecanbedividedinto3stages.(2)distancebetweenthosebestonesandthoseworstonesislongerandlonger.(3)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experiencedacourseoffrom‘ShenzhenisbetterthanShanghai’to‘ShenzhenisthesameasShanghai’.Section2ofthischapterpresentsthereturnofmarketportfolioofeachyearfrom1992toJune,1999.Section3studiesthetimecharacteristicsofearningsaouncements.Thetentativeconclusioare:(1)‘lastbusphenomenon’,thatis,mostcompaniesdisclosuretheiraualreportjustbeforethedeadlinefordisclosure.(2)AlthoughtheCSRC(ChineseSecurityRegulatoryCommiion)andtwoStockExchangesintervenedthetimepointsofaualreports’disclosuresfromJanuary,1998,thedatedistributionamongaweekisnotchange.Itisprobablythatsomeinternalelementsdeterminesthetimepointsofearningsaouncements.

Chapter4aimsatexaminingtheinformationcontentofaccountingearningsaouncementsinShenzhenstockmarketandShanghaistockmarket,from1994to1998.Afterliteraturereviewthepapercoideredsomecriticalproblemofresearchdesign,suchassampleselection,measurementofexpectedearningsandaormalretur,longorshortofeventwindow,variablesshouldbecontrolledfor,dataresourceandmodelcotruction.Thelastsectionofthischapteristheanalysisoftestresuslt.Mainfindingsare:

(1)Theaouncementsofaccountingearningshavesignificantstockpricereactio,evenaftercontrollingforthedisclosureofbookvalue,preliminarydividendpolicyandauditors’opinion.Amongyearmodels,1996isthemostsignificant;Instockexchangemodels,ShenzhenmarketismuchmoresignificantthanShanghaimarket,eeciallybefore1996.Post-Earnings-AouncementDriftwasfoundbothinShenz henandShanghaimarket.

(2)Bookvalueisanexplanatoryvariableforstockpricechangesbutlesignificantthanunexpectedearnings.

(3)Theaouncementsofpreliminarydividendpoliciesareanimportantexplanatoryvariableinreturn-earningsmodel.ShanghaimarketismoresignificantthanShenzhen.

(4)OnlyinShanghaistockmarket,disclosuresofauditopinioareinformative.

(5)SimilartoU.S.market,theearningsreoecoefficient(ERC)isnotstableinChina’sstockmarket.

(6)Theestimatevaluesofinterceptinreturn-earningsregreionmodelsarenegative.TheauthorthinksthatChineseaccountingstandardsaremoreaggreivethaninternationalpractice,sotheinterceptislethanzerointheregreionmodel.

(7)SimilartoU.S.,theofreturn-earningsregreionmodelislow.Adj-ofthepooleddatamodelisonly1.6.Butinstockexchangemodels,ofShenzhenmarketismuchhigherthanShanghai,eeciallybefore1996.

Chapter5isanexteionofchapter4.Itdiscuestherelatiohipbetweenreturandearningsinmoredetails.Theauthorfound:

(1)Theanalysts’earningsforecastsaremoreaccuratethanrandomwalkmodel.Usuallytheformerinclinestoforecastthecorporateearningsmoreoptimisticallythanrandomwalkmodel.

(2)OnlyinShenzhenmarket,themodelusinganalysts’earningsforecastsproduceshigherofreturn-earningsmodelthannaiveexpectedearnings.

(3)Inaociationstudywhichwindowis1year,thevalueofinregreionmodelismuchhigherthanshortwindow.

Chapter6examinestheinformationcontentofstockpricewithreecttoearnings.NoevidencewasfoundwhichsuortsthestockpricescouldleadaccountingearningsinChina.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3)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质量的定义

盈余质量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价值投资理念以及决策有用观的兴起,强调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理性分析,盈余质量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知名刊物对美国境内的股票做出盈余质量评价并定期公布,对投资者及证券市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98年美国SEC开始强烈呼吁关注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财务报表质量问题,使得盈余质量得到会计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盈余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会计理论界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实务运用也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外的定义。迄今为止,由于定义角度的不同导致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仍未达到统一。国外的主要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的持续性相关(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也就是说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以安东尼、斯普特老和亨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决策有用论者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现金流动信息、经营业绩以及资源变动信息等;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对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准确陈述(即对企业业绩的如实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前主席Katherine(2003)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公司报告盈余忠实于经济学盈余定义的程度,经济学盈余定义是指在企业期初、期末同样良好的情况下当期可供消费的数量。按照同样的思路,Schipper,Vincent,Chan和Hodge定义盈余质量是净收益与真实盈余的差别程度。如实表述这个术语表达了在方法上或描述上与它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或一致性;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反应系数(ERC)相关。Collins和Salatka认为盈余反应系数是盈余质量的一个变量。

(二)国内的定义。从国内来说,对于盈余质量,又称为收益质量、盈利质量的观点。主要有几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从盈余本身定义出发,强调盈余质量为利润形成过程以及实现的结果质量。张新民(2003)在《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一文中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交纳税金、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推迟交纳税金、无力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第二类观点,从真实性角度出发。齐飞(2002)在《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中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周浪波 (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1)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2)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

第三类观点,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强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储一昀、王安武(2000)在《会计研究》上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一文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盈利质量的含义中包括了应计制和现金制的内容,具有很大优点。艾健明(2001)在《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秦志敏(2003)在《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的水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从而反映公司获取的利润品质如何的一种评价结果。郦玉敏(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中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第四类观点,从财务报表角度来看。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在《会计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苏龙(2004)在《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李琳(2006)在《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中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此类观点强调了企业财务报表对于企业自身的重要性,但几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如周斌(2003)和李琳(2006)的观点只注重于财务报表对企业经济价值的可靠性,强调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而杨功敏(2003)和苏龙(2004)则注重于财务报表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而忽略了可靠性。

第五类观点,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余新培(1998)在《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一文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在《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一书中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在《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余新培(1998)侧重于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可靠性,而程小可(2002)和佟言、王化成(2007)则注重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相关性及市场的反应。

(三)笔者的观点。上述五类观点,前三类站在企业角度主要从盈利能力、真实性、变现性三方面进行定义,后两类以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盘余与公司业绩、投资者可靠相关性等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表的盈余信息含量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分析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股票市场股价波动,是各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二、盈余质量实证研究

对盈余质量核心要素进行评价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上市公司会出现盈余质量低下的情况?如何从源头上找到克服盈余质量低下的药方?这就必须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造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公司治理不完善而造成的管理层盈余管理之外,公认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监管措施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盈余质量。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与公司盈余质量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也成为目前学术界的另一个热点。

(一)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赵景文(2006)选取了2002年100家代表高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和100家代表低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治理质量高低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通过检验代表治理质量高低的哑变量与盈余水平及其变化的乘积项的系数是否显著,即可判断治理质量高低是否影响了盈余反应系数。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的信息含量相当高。高治理质量上市公司的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显著高于低治理质量上市公司。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越大,说明外部投资者对高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长持肯定态度,因而相应地调高了对公司的估值水平,而对一低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加却持怀疑态度,并未因这些公司盈余增加而变更其估值水平。王化成、佟岩(2006)选取了深、沪两市1999~2002年间除金融行业外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涉及12个行业的样本公司3,509个。假设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负相关;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比其他性质的股东更具有恶化盈余质量的趋势;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正相关。

(二)考察会计准则变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认为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相应地实现会计信息高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完善,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直接推动了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自1993年起,我国对国民经济加强宏观调控,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受宏观经济不利的影响,1993~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程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稍有提升,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可谓困难重重,加之中国证监会对配股条件的管制又越来越苛刻,它们为了保牌和配股,只有在会计报表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1998年、1999年会计准则的变革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好给上市公司创造账面利润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和可能。1998年后,我国开始引入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利润的范围开始扩大,企业开始计提减值准备(四项,但比例可以自行确定),这些规定放宽了企业自行选择的空间。从1997年后我国对《证券法》、《合同法》、《公司法》、《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情况来看,法制环境在逐渐地规范化,惩罚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但是,有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因提供虚假陈述的法律成本仍然很低。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如果盈余操纵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上市公司就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2001年后我国宏观经济好转,加入WTO也使得市场经济完善程度有较大提高。会计准则的改革措施更强调盈余的真实性和稳健性,如计提减值准备的项目从四项扩展为八项;取消公允价值计价改为用调整的账面价值记账;对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一律不确认为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非货币交易原则上也不再确认损益;正常商品销售的利润设定了上限。这些规定都缩小了企业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操作的可能。从监管方面看,2001年银广夏事件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解散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两个公告,让注册会计师意识到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所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体系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朱茶芬(2006)通过对1997~2003年的较长时间内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Basu(1997)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来量化盈余质量,比较2001年前后年度里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发现2001年会计管制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准则的变革)有效提升了盈余的及时性和稳健性,尤其是加速了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反应,说明会计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管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三)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袁淳、王平(2005)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反映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534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交易所的信息质量考评是否会带来增量信息含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是否会对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在加入净资产变量后,这一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加入考评结果亚变量的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能够给会计盈余带来24.51%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同时,还发现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

三、结论和建议

从盈余质量研究的成果看,国内盈余质量研究仍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的广度、深度仍需扩展。另外,对盈余质量的关注不应该只限于学术范围。首先,要把盈余质量的教育纳入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对盈余质量的关注程度,提高对盈余质量的识别能力,可培训相应的盈余质量评估人员。其次,要加大投资者教育,从单纯关注每股盈余提高到关注其盈余质量上来,这将更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促进公司自身关注盈余质量,可清楚认识自身财务状况,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损失。最后,建立专门公布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级的专门机构或公司,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调整行为。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也将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推动会计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

[2]齐飞.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J].广西会计,2002.11.

[3]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徽[J].财会月刊,2002.10.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5]艾健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经济师,2001.7.

[6]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7.

[7]郦玉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

[8]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9]杨功敏.会计收益质量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0]苏龙.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1]李琳.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06.6.

[12]余新培.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J].四川会计,1998.5.

[13]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2002.

[14]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2.

[15]赵景文.公司治理质量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治理指数的初步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4)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投资人之所以创办企业;企业之所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经营收益。而经营收益的一个衡量指标便是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也成为利益相关者用于了解企业利润情况的一种工具。借助于盈利能力分析,参考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数值,相关者还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决策。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也可被称之为“资金增值能力”。通常,企业的盈利能力可通过利润率来判断,即企业的利润率越高,可认为该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依然。不过,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其最终数值是相对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投入的资源和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大小。盈利能力分析则是相关者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获利能力所作出的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通常包含两部分,即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较长时期内企业稳定获取盈利能力的分析。

二、企业盈利能力所涉及的主要指标

(一)企业经营获利能力所涉及的指标

经营获利能力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的重点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比率,即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详见表2-1。

表2-1企业经营获利能力指标

[四大指标\&含义及说明\&公式\&1、销售毛利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销售毛利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标准值通常为0.15,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业务的成本较低,获利能力较强;反之相反。\&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2、销售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销售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该指标>0,反映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100%;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3、销售净利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标准值通常为0.1,该指标通常作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一项重点指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4、成本费用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成本费用数值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一般用以反映企业经营耗费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二)企业投资收益能力所涉及的指标

企业投资收益能力所涉及的指标通常有三个,即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详见表2-2。

表2-2 企业投资收益能力指标

[三大指标\&含义及说明\&公式\&1、净资产收益率(权益净利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

标准值通常为0.08,是评价企业投资收益能力的核心指标;

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2、总资产报酬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的比率;

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较好。\&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资产平均余额*100%\&3、总资产净利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净利润与平均资产的比率;

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净利润的能力,可以揭示公司的获利能力和资产周转速度。\&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营业净利润*总资产周转率\&]

(三)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能力所涉及的指标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能力所涉及的指标主要是指资本保值增值率。详见表2-3

表2-3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能力指标

[指标\&含义及说明\&公式\&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会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减除客观增减因素的影响后的余额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投资者的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能力。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全状况越好,债务人债务越有保障,所有者权益的增长也就越快。倘若比率

三、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所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是一种综合性指标,它包含着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指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和成本控制指标。现对这些因素指标进行逐一分析,系统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产品销售能力指标

营业利润是每家企业一直在追逐的,它是从营业收入中剥离出来的。企业的销售能力是企业维持经营发展、谋求扩大再生产的根本因素,所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应注重对于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对市场的掌控能力的具体分析。

(二)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指标

应收账款在现代经济市场环境下发生较为频繁,合理使用应收应付账款其实是企业融资能力的一种体现,企业对商业信用的使用早已成为现代企业购销行为的主要方式。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是企业销售能力的一个反映方面,应收账款金额越大,企业赊销额度越大,企业的资金流受到的限制也越大。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企业的销售额流动性越强,盈利能力也就越强。相反的,应收账款周转缓慢,甚至发生坏账,盈利能力也就会下降。

(三)资产管理能力指标

资产是企业可以准确计量的,能够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企业的资产结构的合理度、产业规模的大小、资产利用率的高低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企业应重视对于资产的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资产闲置,合理控制资产结构,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四)风险控制指标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没有合理的风险控制必定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风险控制分析小组,制定合理的风险应急预案,在企业遭受风险时,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五)成本费用控制指标

成本费用是企业收入的减项,与利润的大小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企业提高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是企业扩大营业利润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应通过制定预算管理、部门(项目)成本责任制等手段,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有效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的达成。

四、针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若干建议

盈利能力只是企业众能力中的一种。企业若要充分提高其盈利能力,还应从企业全局予以整体把握,具体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四步。

第一步,企业首先应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其整体营运能力。企业在运营中应实时分析其资产结构,通过分析寻找那些与企业的经营时期、经营性质等不相适应的资产结构,及时调整该部分资产结构的所占比例。以充分保证资产具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结构在当前时期的合理性。对问题资产的处理要及时,减少资产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与利用程度。

第二步,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统筹发展,对各类因素全面考虑、充分把握。当企业进行资本决策时,除了要考虑资产负债率之外,还应对预期利润与潜在风险因素等进行充分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权衡利害得失,以做出准确的决策。此外,企业还应重视并强化资金管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挖潜绩效、开源节流、降低当期费用,目的是获取充足的现金流,以便于企业提高盈利能力。

第三步,企业还应重视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控制,并适当降低股权集中度。此点主要适用于上市和拟上市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并不利于该类企业筹集资金,原因是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可能会因为股权结构的失衡而受到损害。因此,企业应在运营中适当限制第一大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只有照顾到所有投资者的利益,方能为企业筹措更可能多的资金,并进一步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四步,企业应注意提高其生产经营与资本投资收益的盈利能力。其中,生产经营更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应在运营中集中精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力与获利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时代金融. 2011(15)

[2]周晓燕. 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11(01)

[3].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指标浅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9)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5)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004-03

0 引言

随着军队的深化改革和军民融合的不断发展,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社会各界投资者希望投资国防军工企业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军队希望引入社会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国防军工企业做大做强。国防军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财务状况不清楚,使得各方难以判断其发展趋势。目前,应用于企业财务综合能力评价方法较多,包括回归分析方法、多元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能力评价等方法,但上述方法存在被分析的财务指标有限、引入分析的各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相关性等弊端。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国防军工企业进行综合财务能力评价,通过降维思想把评价企业财务能力的多指标简化为几个能反映企业财务能力的综合指标,避免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给统计分析带来问题,采用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说明各指标对评价企业财务能力的贡献程度,给各利益相关者传递真实有效信息,有助于其进行下一步决策。

1 方法与数据

1.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或是矩阵数据分析,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变量变为若干不相关综合指标变量。其分析步骤是,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利用标准化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方差,最后计算各主成分,根据主成分信息及其累计贡献率确定关键指标从而进入下一步深入分析。该方法有助于去除指标间相关性达到满足数据分析模型的前提条件,在保证丢失原数据信息最少的情况下达到降维目的,找出主导因素,做出准确的综合评价。

1.2 数据

本文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24家国防军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选取了25个主要财务指标,这些指标部分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直接获取,部分是经过加工计算,原始数据来源于该24家国防军工企业2013年财务报表以及沪深交易所网站披露的相关资料。

2 实证分析

2.1 确定主成分

将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进行加工处理,计算出25个财务指标的具体值,然后将其导入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主成分分析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研究使用的25个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部分财务指标间的相关程度还比较高,需做进一步研究,提取主成分。

由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数有6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083%,说明前六个主成分能概括25个财务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研究要求。

同时,用主成分碎石图进行验证。图1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且只有6个,与表2输出结果相符,6个主成分的结论是科学的。

2.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个数确定后,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析每个主成分的各自组成,表3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资产债务率、股东权益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相关性较强。资产债务率和股东权益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现金比率、速冻比率、流动比率及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一主成分可被解释为“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国防军工企业各自具体发展业务、企业规模、行业性质的不同,各个企业负债率差异较大,偿债能力构成了财务能力综合评价的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与资产净利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成本费用净利率、每股利润的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可被解释为“盈利能力指标”。第三主成分与净利润增长率、市净率的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也可被解释为“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企业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投资收益,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障。从第二、三主成分的指标集可以看出,国防军工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保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只有其利润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实现军民联合有效发展。

第四主成分与资产增长率、股权资本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四主成分可被解释为“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是衡量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增长能力,如规模扩大、盈利持续增长、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等。首先,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庞大的资产支撑,比如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其次,在负债比率较高的背景下,国防军工企业很难获得债务资本,只好通过提高本企业股权资本来提高总资产;最后,国防军工企业需要实现利润增长,需努力扩大销售收入。

第五主成分与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股权资本增长率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五主成分可被解释为“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对国防军工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经营管理水平和营业状况。提高国防军工企业的营运能力,首先要提高国防军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存货的大量存在,给国防军工企业带来巨大的仓储和管理成本,通过军民联合的发展模式,可以将军队非核心产品交由地方生产或存贮。

第六主成分与每股现金流和现金流量比率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六主成分可被解释为“现金能力指标”。现金对于一个企业犹如血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根据历史经验,很多企业的倒闭往往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是因为现金流资金链的断裂。主成分分析表明,每股现金流和现金流量比率是衡量国防军工企业现金能力的主要指标,国防军工企业应保持一定比例现金流,有助于其方便、灵活、及时地处理偶然事件或调整部分急需调整的业务。

最后,令Z为国防军工企业财务综合能力的评价值,可由六个主成分Z1、Z2、Z3、Z4、Z5、Z6加权得到,权重为各自的贡献率,即Z=0.332Z1+0.248Z2+0.159Z3+0.116Z4+0.084Z5+0.016Z6。根据国防军工各企业财务综合能力评价值大小,得到国防军工各企业财务综合能力排名,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舜天船舶、中国船舶、中航电子财务能力综合排名靠前,而博云新材、振芯科技、光电股份的财务能力综合排名列居最后。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6)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3日1000点不到的低谷一路上冲,在2007年4月23日一举站上3700点大关。一些分析人士越来越担心股市价格太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已经达到39.7倍的水平,市场风险大。而另一些机构通过业绩预测得到动态市盈率为28.19倍,与上证指数最低点时15.83倍的市盈率相比上升了78.08%,仅为平均股价涨幅的一半左右,市场并无“泡沫化”。两派针锋相对的同时,把“市盈率”这一概念推到了浪尖。暂且不论市盈率是不是能正确反映市场的合理估值区间,单就市盈率的计算而言,上述两派就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理解市盈率的确切含义,不考虑其他因素而机械地计算市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股市是否泡沫化,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文章旨在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开始实施的初始阶段,其对市盈率的影响是多层次的,运用市盈率作分析时应予以谨慎。

一、市盈率的含义和计算

(一)市盈率的含义

“市盈率”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934)提出,它指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对每股收益的倍数。市盈率经济意义为购买公司1元税后利润支付的价格,或者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回收投资需要的年份。随着对市盈率的进一步研究,与市盈率相关的一些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这包括戈登固定股利模型(Gordon Model,1962)和NPVGO模型(Net Present Value of Growth Opportunity)。按照戈登固定股利模型, ,市盈率是股利支付率b、要求收益率R和股利增长率g的函数;进一步推导,近似地认为留存利润再投资的回报率r等于已投资项目报收率,即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得到市盈率与股利支付率b、要求收益率R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关;特别地,当利润全部发放即b=1时,市盈率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要求收益率R的倒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通常将银行一年期利率的倒数视为合理市盈率水平。而按照NPVGO模型,则有 。这里NPVGO是一个公司前景的反应。所以一般来说如果预期一个公司会有较多的增长机会,那么该公司的市盈率就会比较高,反之则低。概括来说,对市盈率的分析主要运用于以下几方面:从行业来看,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从企业来看,市盈率较高反映出股票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前景看好;从投资者来看,市盈率表示投入收益比,较高的企业表明投入成本高,投资风险大;从市场来看,若其市盈率普遍高于周边其他市场,说明该市场投机气氛重,可能已被炒作而偏离了合理估值区间。

(二)市盈率的分类及计算

市盈率虽然只是每股价格P和每股收益E的比值,但它的计算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实务界对于P的取值比较一致,普遍采用计算期末的收盘价,但是对于每股收益E的取值就有多种,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市盈率。根据E取历史收益还是预测收益,分为“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国外研究也有分成“追溯市盈率”(Trailing PE)和“预计市盈率”(Leading/Forwarding PE)的提法,概念类似。

1、“静态市盈率”/“追溯市盈率”(Trailing PE)。“静态市盈率”的每股价格P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而每股收益E则是前一年甚至再前一年的年度收益。在收益逐年上涨的情况下,采用静态市盈率法计算出的PE值较大。“静态市盈率”最大的缺陷在于,投资者关心的是取得企业未来的收益所花费的成本,静态市盈率并不能反映这一关系。于是“动态市盈率”被引入。

2、“动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的每股价格P仍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而每股收益E则要将去年(或更以前)的收益乘以个增长率,即 = 其中增长率i可以用最近一次中报中的每股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而得,因而更具时效性。n表示该增长可持续的年限。例如,中华企业(600675)在2007年4月26日收盘价为14.19元,2006年度每股收益0.616元,则静态市盈率为14.19/0.616=23倍;如果按照200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23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46元计算增长率得18.7%,并且认为该增长率可维持2年,那么中华企业2007年动态市盈率为19.4倍,2008年为16.3倍。“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差别如此之大,难怪市场上有两派人士要争论不休了。

3、“预计市盈率”(Leading/Forwarding PE)。“预计市盈率”也考虑到了每股价格P和每股收益E的配比问题,同样对E做了修正。它采用分析师对企业未来经营预测后得到的盈利,更好地避免了历史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带来的影响。但是经营预测包含对收入、费用等的一系列的估计,主观性强,较难操作。因此,综合来说,“动态市盈率”采用企业未来收益更加科学,同时引入增长率来修正历史会计收益简单易行。“动态市盈率”也愈发受到市场追捧。但是在当前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刚开始实施阶段,采用“动态市盈率”很可能被假象所迷惑。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市盈率的影响

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对于收入、费用和利得的确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商誉、无形资产不再摊销,研发费用、一般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大大降低了企业当期的费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引入、债务重组收益和收购折价予以确认,又大大提升了企业当期的收益。最后造成相当多的企业07年利润相比06年同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收入、费用和利得这些复杂的升升降降中,哪些是一次性的、企业比较容易操控的,哪些是具有持续性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需要仔细辨别。如果一股脑全部作为稳定增长(或缩减),以此来计算增长率,再得出动态市盈率,无疑是无意义的。举例来说,股改停牌达4月之久的*ST长控(600137),2007年4月13日解禁后连续上涨,从股改停牌前的7.18元上涨到68.16元,盘中最高涨幅达1083%。出现如此之大的涨幅,原因就在于*ST长控日前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导致今年一季度将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如果按照目前6071.13万股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高达4.67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756.34%。*ST长控2006年的每股收益为0.14元,按照上述增长率计算其动态市盈率,则*ST长控2007年动态市盈率=7.18/[0.14*(1+6756.3%)]=0.8倍。同比A股市场整体28倍的市盈率,0.8倍何其之“低”,于是*ST长控变成了难得的“价值洼地”,众多投资者前赴后继地追了进去,将价格一举拉到68元多。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除去债务重组收益,*ST长控的净利润仅为1350万元,每股收益仅0.02元,何以出现0.8倍的动态市盈率呢?又何以认为其存在巨大的升值潜力呢?所以,在运用动态市盈率作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对增长率i的计算。公式里i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如果将其引申到全年度的利润上,则要保证这种增长在全年都是可持续的。鉴于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刚开始实施,很多重新计量确认发生在第一季,还有一些公司集中在第一季进行债务重组、资本注入等非经常易,导致第一季度的利润增长并不都具有可持续性,并不都会类似地在后面三个季度重复发生。因此,需要对增长的性质仔细辨别。

二、新准则实施中的影响

根据新旧会计准则中与每股收益相关的主要变化,列出对照表(见表1),并在最后一列标出其对每股收益影响的持续性。这里的持续性是指2007年度第一季度的利润变化是否会在以后三个季度内发生。

从表1中可以看到,新准则的实施会给利润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有的对全年有影响,有的只在首次确认时有影响,还有的一些和非经常项目相关,影响也是一次性的。对这些影响要加以区分,正确计算动态市盈率中的增长率,得出合理的动态市盈率值。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价、投资风险、行业状况等等。

本文分析了市盈率的含义、分类和计算,指出动态市盈率相比其他市盈率更具科学性。但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初始阶段,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利润变化的可持续性,正确计算增长率i,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的动态市盈率值。否则,机械地计算动态市盈率,得出类似*ST长控是巨大“价值洼地”的结论,将无益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价、投资风险的分析,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郎国鹏,汪卫芳,柴武斌.市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2).

2、赵天玺.解析市盈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2).

3、卢锐,魏明海.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5(8).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7)

1市盈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不难看出,所有能够影响股价和每股收益的因素都将会影响是市盈率水平的高低。有些因素影响价格,有些因素影响每股收益。而另外一些因素对二者都起作用,正以为如此,该指标才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将所有的因素综合体现出来,又使其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简化性,而这两个优点同时又是市盈率的缺点:不够精确在单因素分析上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用市盈率分析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看清楚市盈率的高低及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而不加分析直接判定市盈率高估或低估,可信性就大打折扣。

注意影响价格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若是增长则价格上升使市盈率上升同时意味着较高的投资价值。若市盈串的陡然上升是由于盈利能力恶化每股收益骤降引起的,则这种高市盈率预示着极高的投资风险。很显然同样高水平的市盈率却有可能预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般来讲,影响一个市场整体市盈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有两个,即该市场所处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市场利率水平,新兴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利润增长率也就比较高,因此,新兴经济体证券市场的整体市盈率要比成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高。使用市盈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该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成长性好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高,而传统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其次,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由于市价不至于降为零,公司的市盈率会很高,如此情形下的高市盈率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最后,市盈率的高低受市价的影响,而影响市价变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投机炒作等,因此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很重要,由于一般的期望报酬率为5%~20%,所以通常认为正常的市盈率为5—20倍。

2研究方法

做市盈率研究,选择样本时首先要考虑市盈率本身的诸缺陷。

(1)“当每股收益为负值时,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股市里的亏损股众多,怎么评价它们,有人计算所谓的负市盈率,从其本质意义上来看,正市盈率是静态回收期,负市盈率完全没有意义,如一些高科技公司,短期内也不可能盈利,对这些公司的评价,市盈率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样本公司时,剔除掉每股收益为负的公司。

(2)市盈率的变化是非线性的,间断性的,市盈率以每股收益作为分母,由于每股收益随着每季度的不同而改变,假设市价不变,这时市盈率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但人们在理解事物时总是线性的思维,人们总是把事物的变化当作线性的来看,而实际上它不是线性的,有时股价越涨,市盈率越低,有时股价越跌市盈率越高。上市公司随着经济周期,时而盈利,时而亏损,这使市盈率出现间断,无法进行历史比较,因此,我们在计算市盈率时,只选择某一时点的市盈率,而不考虑其后续期间市盈率的变化。

(3)市盈率的计算结果往往不一致。市盈率在计算时,分母每股收益的计算,对市盈率的影响十分大,有人在计算时采用每股税后收益;有的采用税前收益。有的在分红、配股后,每股收益进行了稀释,有的不进行稀释,有的每股收益按流通股来除,有的是除以总股本算出每股收益。有的在计算每股收益将非经常性收益扣除,有的不进行扣除,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计算出的每股收益相差很大,这使市盈率缺乏可比性。在具体计算市盈率时,我们采用权威网站披露的每股收益作为标准。而不考虑其真实性。

市盈率有多种计算方法,不同方法得出的数值差异很大,其信息含义也不同,特别是在没有明确具体计算方法时,很难对市盈率含义作出正确理解,二是市盈率是以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确定的,任何影响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因素都会导致市盈率的变动,而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不作具体分析很难对市盈率作出合理解释,三是市盈率的倍数同时包含了成长因素和投机因素,具体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3市盈率的比较

忽视基础环境差异,将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市盈率进行简单比较,市盈率的比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首先,从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看,不少专家学者将我国目前的市盈率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并判断一国市盈率的高低,事实上,众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不同国家经济体制、市场基础,投资与监管理念、经济发展潜力、资金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市场平均市盈率产生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市盈率要高于发展缓慢的国家;低利率水平国家要高于高利率水平国家;资金越充裕的国家市盈率越高等。因而,忽略基础环境差异进行市盈率的比较没有科学依据,

其次,即使是同一国家的资本市场,由于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同,其市盈率的可比性也值得怀疑,一般情况下,小盘股市盈率要高于大盘股,由于这种上市公司结构的差别,导致沪市市盈率远远高于香港股市,再如,纳斯达克市场的市盈率要比纽约市场的市盈率高得多,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前者上市的公司多是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高科技公司。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8)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45-01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其投资价值也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关注。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和机会时,主要通过使用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的方法来确定其“市场”价值,但我们必须承认用“市盈率”来衡量不同证券市场的优劣和贵贱具有一些片面性和缺陷,如现金流量贴现定价法等都对风险、增长和股东权益进行了估计和预测,而市盈率法却没有对这些因素作出假设。另外,市盈率反映市场人气和看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当每股收益为负值时,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市盈率的变化是非线性的,间断性的;市盈率的计算结果往往不一致。所以我们进一步通过研究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和市售率(股票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之比)来验证市盈率法的结论,还包括仔细研究被投资公司的重大事项和发展前景等客观原因。

基于市盈率指标具有的这些片面性,在分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必然要运用市净率和市售率二个指标对其进行论证,市净率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正常情况下,每股市价应该在每股净资产(属于账面价值)以上,所以,如果一个上市公司能够达到2-3的市净率,则说明该公司质地良好,可进行投资;公司的市场份额主要体现在市售率上,而且市售率比率越低的公司往往投资价值越高。灵活掌握这三个比率,在投资决策时有助于充分了解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市净率的含义:市净率是指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而净资产则是指股票净值,它是所有股东共同享有的权益,即公司资本金、法定公积金、未分配盈余、资本公积金、资本公益金、任意公积金等项目的合计。净资产的数值主要取决于股份公司的运营情况,如果运营业绩出色,则资产增值越快,股票净值就越高,同时也会增加股东所拥有的权益。可通过市净率进行投资分析。每股净资产代表股票的账面价值,根据成本投入来计量,证券市场交易的最终结果是每股市价,它代表现在每股净资产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市价和账面价值了解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市价超过账面价值的公司运营状态良好,投资价值较高,反之则不具有投资价值。优质股票的市价往往远远高于账面价值,正常情况下,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上市公司,其市净率一般都为3。而市价不及账面价值的股票,就相当于以低于成本加的售价赔本甩卖的“处理品”。实际上,“处理品”同样具有购买价值,但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的程度取决于该公司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能否扭转颓废的局面,提高获利能力。因此,要时刻关注该公司的市价和账面价值之间的比值,比值越小,则说明股民承担的风险就越小。

市净率的计算公式: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式中:股份公司的运营情况决定净资产的数值,运营业绩越好,资产增值越快,则该公司的股票净值就越高,同样也会增加股东拥有的权益。正常情况下,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净率越低,其投资价值就越高,反之则投资价值越低。需要注意一点,应该结合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及其运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来准确判定该公司的投资价值。

计算分析:股票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股票净值。上市公司的每股内含净资产值高而每股市价不高的股票,即市净率越低的股票,其投资价值越高。相反,其投资价值就越小,但在判断投资价值时还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因素。市净率指的是市价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着风险越低。市净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有所付出,即有回报”,它能够帮助投资者寻求哪个上市公司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高的产出,对于大的投资机构,它能帮助其辨别投资风险。

市售率的含义:市售率=股票价格/(每股)销售收入

每股销售收入=该公司销售收入/股份总数

市售率为股票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之比,市售率高的股票相对价值较高,以市售率为评分依据,给予0到100之间的一个评分,市售率评分越高,相应的股票价值也较高。用每股价格与每股销售额计算出来的市售率可以明显反映出新兴市场公司的潜在价值,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决定公司生存能力和盈利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售率是评价公司股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市售率的基本模型:首先,指标具有可比性。虽然公司赢利可能很低或尚未盈利,但任何公司的销售收入都是正值,市售率指标不可能为负值。因而具有可比性。其次,指标具有真实性,销售收入不受折旧、存货和非经常性支出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被人为扩大。再次,指标具有持续性,一些上市公司面对季节性因素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降价来保持一定数量的销售额,销售收入的波动幅度较小。最重要的是,指标具有预测性,有助于识别那些虽然面临短期运营困难、但有很强生命力和适应力的公司。对于一些处于成长期并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虽然盈利很低、甚至为负数,但销售额增长很快,用市售率指标可以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

运用市盈率指标应该考虑公司的成长性。对于市盈率高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或有重组、资产注入类题材的上市公司,应该启用动态市盈率法来研究。股票投资价值与市盈率水平对应的影响市场整体投资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市公司业绩或业绩预期。一方面,在市盈率水平不可能大幅提升或其波动区间较窄的条件下,大盘指数的上涨只能依靠上市公司的业绩提高来推动;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预期看好时,市场的市盈率水平相应会高些。

参考文献:

[1]姚铮.正确认识和应用市盈率.中国期货,2003,(3):2-3.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9)

盈余质量是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中的研究热点,对投资者、债权人而言是最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的角度来阐述盈余质量问题,学术界对其评价标准和测度变量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应计项目的操纵性来研究盈余管理的幅度,本文提出的以质量得分为技术手段的定量方法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会计作假

盈余管理的结果影响了盈余质量,而会计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作假行为,所以在理清盈余质量与会计质量区别之前,先要明确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作假的关系。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盈余操纵,简单地说,都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这种谋求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相对立的。但是学术界认为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契约成本和成本,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者认为盈余是比现金流量具有更多信息含量的数据。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当局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效应,增加公司的价值。因此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有交集,但不能等同。

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是以不超过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区分点的。如大量的研究所证实的,管理当局或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监管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误导了投资者,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或意图谋求更多报酬分红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损害了公司的价值;或由于双重问题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当局者盈余操纵的手段按照方式分有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和实际交易盈余管理;按具体方法分有操控应计项目、线下项目和关联交易。这些貌似合法却不道德的行为,在允许会计政策自由选择、会计准则可操作性较低,以及新兴经济交易事项确认计量不确定的情况下,钻了准则和法律的空子,是一种投机行为,也是在盈余管理研究中难以把握的灰色地带。

盈余操纵真正包含的是投机性的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掩盖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操纵利润的行为。这种失真的财务信息不仅误导投资人债权人,更给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信用基础带来严重危害。它是会计各种法律法规严格禁止的行为。

据此,以A代表盈余管理,B代表盈余操纵,C为A与B的交集,代表投机性盈余管理,那么A-C是合理的盈余管理,B-C即为会计造假,如图1所示。

图1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造假的关系图

图1中A=盈余管理;B=盈余操纵;C=A∩B=投机性盈余管理;A-C=合理的盈余管理;B-C=盈余造假

二、盈余质量的度量和评价

辨析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造假这三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看清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关系,即从合理有效,到不合理不道德,不合法。盈余质量为会计信息中最敏感、相关性较强的一部分,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利奥波德?A.伯恩斯坦和约翰?J.维欧德(1999)指出的“盈余质量是指盈余和评价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彭曼和张小军(2001)从目前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角度,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期盈余作为预测未来盈余指示器的能力。从这两个定义来看,盈余质量是指当前盈余的可靠性以及预测未来盈余的相关性。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结果,盈余质量区别于会计信息质量在于经历盈余管理之后,这种报告盈余与经济盈余的吻合程度。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差距越小,盈余管理程度越小,盈余质量越高。结合上述集合描述,笔者认为,如果把A与B的并集作为整体的会计质量,不妨将盈余质量描述性地定义为集合C在集合A中的比重,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质量在总体盈余管理质量中的比重。比重越大,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越多,报告的盈余质量越差;比重降低,盈余质量提高。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目前多是用琼斯的应计项目作为操纵的替代变量。然而盈余质量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对象,能更综合全面地反映质量状况,从而更准确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盈余质量得分可以作为有效的替代变量,但如何得到这一得分?一般需要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精确的得分计量过程(如常用的主成份分析、神经网络模型等)。本文给出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为得分测度提供了现实指标。

(一)盈余质量的可靠性评价

集合C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质量是盈余质量的核心部分,它是盈余管理的“灰色地带”,钻了现有会计法律法规的空子。所以这部分质量的真实性、可信性就成为评价的第一要义。一般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主要从四个层次来分析――企业交易和性质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会计估计与判断;会计信息披露。结合盈余管理的特点,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滥用会计政策、应计项目,或安排实际交易、关联方往来交易操纵盈余。所以,笔者认为,盈余质量的可靠性分析应突出企业交易事项的性质与质量分析,即交易是否具有有效的经济实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持续、稳定,是否存在平滑收益现象; 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点是否遵循一贯的会计估计与判断。应从经济业务的披露中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驱动因素,从会计方法的解释分析中考察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质量。

具体的分析指标有:关联方交易率,以关联方交易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表示,该比率越高,则说明公司的盈余质量越低。资产减值准备率,以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如果该比率降低,则说明公司改变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盈余的可靠性较差。应计额比率,以应计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其中,应计额=(期末应收款-期初应收款)+(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期末预付款-期初预付款)-(期末应付款-期初应付款)-(期末应计费用-期初应计费用)-(期末预收款-期初预收款)-(期末应付税金-期初应付税金)-折旧和摊销,如果该比率较高,则说明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了利润操纵,公司的盈余质量不高。

(二)盈余质量的现金支持度评价

盈余质量第二层次的控制标准是它的现金支持度。基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项目为管理当局提供了很大的会计选择空间,从而为提高账面盈利提供了便利。类似ROA,ROE等财务指标通过操纵可以较容易得出高盈利能力的评价,但并不能说明它的盈余质量高。评价盈余质量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计算依据,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检验从而反映公司获取利润的“品质”如何;否则,没有现金的支持,依靠盈余管理、不良应收支撑,资产浮肿,盈利能力指标泡沫严重,必然出现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的严重脱离。

具体的指标可以有:收益变现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平均股东权益;总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平均总资产。这些指标越高,说明盈余质量有流动性很强的资产支持,盈余质量较高。

(三)盈余质量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评价

盈余质量评价的第三个层次是质量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操纵线下项目――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补贴收益。那些偶发的、非持续的收益使得盈余缺乏持续性,对未来收益也无预测价值;而经常的主营业务则能够使盈余具有持续性、稳定性、预测性。经验研究中,科门迪和利普(1987)指出,当期盈余的持续性越高,市场反应越强烈,即盈余反应系数越高,反之就越低。费森和奥尔森(1995)的“干净盈余”理论也表明,由于盈余各组成项目在稳定性、风险性和可预测性方面的差异,因而对使用者估计企业价值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盈余的预测性可通过会计盈余的反转性来研究(李刚,2006[5]),即未来盈余的变化与当前盈余质量状况正相关。

在重组购并浪潮中,劣质企业在本质没有好转的情况下由于获得了巨额的重组利得而扭亏为盈;为到达资本市场增发配股的要求,上市公司操纵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行为就立刻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证监发[2002]55号第一条规定,申请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这一规定也使以操纵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不得不转向关联交易。但无论是线下项目还是关联交易在特殊动机下“创造”出的利润,都很难对未来企业的盈利提供相关的预测信息。

这一层次要求的具体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总额;非经常性损益比重=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润=(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普通股股份;关联交易比重=关联交易应收应付净额 / 应收应付净额。

综上所述,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如图2:

三、结论与启示

盈余质量管理中,投机性盈余管理的比重可用盈余质量的可信度、现金支持度、主营业务的支持度等来衡量测度。这就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描述了盈余质量这一概念。盈利质量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者,虽与会计质量一样对应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一般财务报告体系,但其评价还依赖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盈余质量属于会计质量的子系统,集中体现着报告质量的相关性,盈利能力是盈余质量的一个方面,其可信度,现金流支持度,持续性等都有待于对盈余质量的评价。本文提供了盈余质量现实的评价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测度盈余质量给出质量得分来研究盈余管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应计项目的操纵性来研究盈余管理的幅度,本文提出的质量得分的定量方法可以使得盈余管理从横向的企业间、行业间,纵向的时间差异中比较分析,拓宽其研究思路和视野。

【参考文献】

[1]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 邓凤娇 邓凤兰. 盈余管理基本涵义的再探讨[J].财会通讯,2003,(1):(273).

[3] 郦玉敏.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总第323.

[4] 张兰萍. 介绍几种衡量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指标[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10)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所用,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点和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是会计界人士最关心并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如果某会计数据的披露与证券的价格或交易量之间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我们就说该会计数据向市场传递了新的有用信息,或者说具有信息含量。如果会计信息没有信息含量,那么人们在获取此信息后将不会改变其信念,因而就不会产生买卖决策,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也就不会发生变化。实质上,只有当信息能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行为时,它才是有用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有用程度可通过其公布后导致的交易价格变化程度来衡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盈余公告而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化程度来判断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以及会计信息的有用程度怎么样。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会计盈余公告的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从而揭示财务会计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Ball和Brown以及Beaver开始把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时,他们以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为突破口,拉开了实证会计研究和会计学科学化的序幕。Ball和Brown(1968)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年度盈余公告日前后未预期盈余与非正常报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Brown(1970)研究了澳大利亚公司年度净利润报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发现年度净利润具有信息含量。

之后,国内外会计学者对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Beaver(1979)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43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交易量反应和价格反应两个方面考察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会计盈余在盈余公告中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Frost和Pownall(1986)考察了同时在美国和英国上市的公司的信息含量,发现这些公司的年度盈余报告和中期盈余报告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更具有信息含量。Morse(1981),Bamber(1986),Kim和Verrecchia(1991),Atiase和Bamber(1994),Bamber、Barron和Stober(1997)等,他们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与盈余公告日前后的异常交易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与公告前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预告信息的数量及其与未预期交易量和收益率的关系。另外,Madhavan(1996)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公司股价的波动性,减少投资者对股价预期的不确定性,公司的股价相对较高。Bloomfield和Wilk(2000)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增强股票的流动性,尤其是当投资者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时,影响更为显著。Firth分阶段分析了英国公司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发现英国公司的年报预告、年报公告和中期报告都具有信息含量,但这些研究结果普遍支持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

国内学者赵宇龙(1998)考察了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在1994~1996年三个会计年度的会计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个交易周内未预期盈余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经研究发现,在中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上,盈余数字同样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盈余数字对投资者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工孟、郑子云、高宁等(2002)对1995~1998年的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盈余公告时间选择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公告的时间选择能够反映该公司的盈余信息及信息不对称的类型。汪炜、蒋高峰(2004)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2002年全年的临时公告与季报数量作为衡量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变量,研究发现披露水平提高有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从而增加股票的流动性。曾颖、陆正飞(2006)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作为披露质量的变量,研究发现具有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投资者要求较低的风险回报,对股票出价更高。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中国沪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对其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样本检验。对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回归分析是将研究窗口中的股票超额回报对意外盈余进行回归,以考察盈余变化对超额回报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常被称为盈余反应系数法(ERC)。

(一)样本选择。自2006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相关会计政策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到会计报表的盈余。为了使各年度数据更具对比性,我们将样本的时间范围选定在2007~2009年。对于盈余公告日期,我们选用上市公司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报刊上刊登的最早日期,并且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在2008~2010年已经上市并且对外公布了相应的2007~2009年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具备相关年份的会计盈余数据;在每年的盈余公告日前后10天都有完整的交易价格记录。样本剔除ST与*ST公司、S类、SST与S*ST公司、金融类公司,在沪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公司共有795家。我们从中选择60家数据齐全的制造业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来源主要有沪市网站、国泰君安数据库、大智慧股票软件。

(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在本文的研究中,选用上市公司的年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度量公司盈余的指标。具体原因如下:可以避免由于发行新股、配股等公司行为带来的股权变动对盈余指标的影响,而使用每股盈余会带来这个问题,使每年数据不具有配比性。

2、计算超常收益。股票的超常收益是实际回报与正常(期望)回报间的差异。超常收益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包括市场模型、随机游走模型,等等。本文采用随机游走模型。基于随机游走模型,股票超常收益为本期间收益与上一期间收益之差,公式为:

ARi,t=Ri,t-Ri,t-1

其中ARi,t是i股票t-1期间到t期间的超额收益,Ri,t为i股票t日的实际收益。

3、计算未预期盈余。未预期盈余的计算也用随机游走法。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对意外盈余加以估计时,随机游走模型的效果并不差。实证表明,随机游走并不比复杂的估算模型逊色,特别是在弱型效率的市场中更为实用。随机游走模型的估计结果甚至要更好一些。因此,我们最终选用了随机游走模型估计预期盈余,即用上年的盈余作为本年度盈余的预测值。用公式可表达为:

E(Yi,t)=Yi,t-1

式中:Yi,t表示i公司t年的盈余水平;Yi,t-1为上年盈余水平,E表示期望值;据此,i公司t年意外盈余Yi,t可表达为本年盈余与上年盈余之差,即:

Yi,t=Yi,t-Yi,t-1

4、进行回归分析。如前所述,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回归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公告日附近股票的超额回报与未预计盈余相关关系来考察股市对意外盈余的反应。回归模型用公式可表述为:

ARi,t=a+bYi,t+εi,t

式中:t表示相对日期(公告日t=0);a为常数;b为意外盈余系数;Yi,t为公告年未预计盈余;εi,t为随机误差项。

5、结果分析。运用SPSS软件,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 (1)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反应。在公告日当天,意外盈余的反应系数、T检验值、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性水平及方程的拟合度都达到最大值;(2)公告日前10天的各个指标大体都比后10天的指标值大,反映出盈余公告的预示效应。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反映了从2007年到2009年沪市60家制造业公司盈余公告日前后10天股票的超额回报与未预期盈余的关系,并且证实了在我国的A股交易市场上,会计盈余公告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能够带来股票价格反映净资产收益率对股票超额收益具有比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也意味着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具有相关关系。

结论的意义还在于,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遵循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同时,监管部门也应主动发挥作用,利用更多的法律手段、市场手段促使上市公司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利益相关者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作者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2.恒丰银行东营行)

主要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的含义篇(11)

会计信息质量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盈利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近几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诸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以及我国的郑百文、银广厦等等,这些舞弊案件都无一例外的是与粉饰利润有关。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对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盈利质量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中“质量”一词的解释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因此盈利质量也就是对盈利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那么如何界定这一优劣程度?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也是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高质量的利润就应该能够真实的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因而所谓盈利质量就可以进一步表述为对企业利润真实性及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真实性和成长性是盈利质量的两个基本特征。

盈利的真实性

盈利的真实性包含两个方面:利润是否是真实的利润。真实的利润必须是真实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按照实现原则确认的结果,不存在虚构、夸张和人为管理的成分。

利润是否能够真实的变现。高质量的利润除了要求利润不是虚假的,还要求确认的利润能够真实转化为现金流,如果实现的收入最后都变成了坏账收不回来,那么这样的利润也只是“纸面富贵”而已。

盈利的成长性

高质量的利润应该能够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不断壮大。判断盈利的成长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利润的构成情况,美国会计学家Lev 和Thiagajan(199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盈利质量与盈利的持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主营业务利润比重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质量和获利能力,所以在利润的构成中,主营业务利润和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大,利润的成长性越好,发展能力越强。

盈利的发展趋势。持续稳定增长的盈利其成长性相对较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相对比较乐观;而大起大落的利润,其未来发展所伴随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更多。

应当看到,盈利的真实性和成长性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的,真实性是成长性的基础,成长性反映真实性,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是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成长性不好,也间接反映了其真实性可能存在问题。

盈利质量评价

基于上述对盈利质量内涵的分析,评价盈利质量应该包含盈利的真实性和成长性这两个方面。影响盈利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其中有些因素可以量化,而有些因素无法予以量化。因此,评价盈利质量应从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影响盈利质量的可以量化的因素,而从非财务角度进行分析则主要考虑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

从财务分析角度进行的评价

从利润真实性角度进行财务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判别利润真实性的常用方法是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现行的会计实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不是以现金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这给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的弹性空间。根据这一基础,可以将企业的净利润分为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一般来说通过经营现金流量粉饰利润难度相对较大,因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面就是对应计利润进行调节。所以如果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能够带来较多的现金流量,那么应计利润就相对较少,说明企业盈利质量比较高。相反,如果利润仅仅体现在账面上,不能带来真实的现金流量,说明利润中存在虚假成分的可能性就较大,此时的盈利质量就比较低。同时,企业的利润只有能够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才能够真正实现扩大再生产和分配股利等作用,如果账面的利润不能转化为相应的现金流量,就会影响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利润不是一个仅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而是企业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现金流量分析对于甄别“虚增利润”的情况是比较有效的,但在“虚减利润”的情况下,利用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就不那么可靠了,这时就需要结合其他方面加以分析。

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企业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一大蓄水池,所以判断盈利的真实性,有必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应收账款越多,说明没有转化为现金流的利润越多,同时形成坏账的可能性也越大,对盈利真实性的影响也越大。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本期应收账款的增加数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较。如果本期应收账款的增加数大大超过主营业务收入,说明盈利质量相对较差,大量的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企业超过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虽然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与当期利润的收现能力无关,但是却很容易形成大量坏账,而且还很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从而直接影响当期利润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进而也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质量。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分析。一般来说,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来说应该是比较固定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异常增加或减少都是不正常的。异常增加说明企业可能经营状况恶化,对于盈利质量来说是个不利的影响,而异常减少也并不一定代表利润好转了,有可能是企业加强了成本费用控制,但更有可能是调节利润的结果,比如说“take a bath”(“利润大清洗”)的情况,企业当年通过费用等账户隐瞒利润,到次年将利润释放,这就会造成费用的突然大幅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真实的盈利情况。一般情况下,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同比例变动的,异常的变动都应该引起关注。所以,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异常增加或减少,都是盈利质量降低的信号。

从利润成长性角度进行财务分析 仅仅从盈利真实性角度还不足以评价盈利质量,如赊销政策的变化会使得营业收入增加、应收账款增加,虽然增加了坏账风险,但如果能够很快收回货款,那么这种变化仅影响当期的现金流量,但是如果仅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往往会得出当期盈利质量差的结论,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部分利润毕竟是真实的,只是实现的时间有所变化。再如利用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调节利润的情况,如果运用现金流量分析,往往会得出在虚减利润的当年盈利质量好的结论,这显然也有悖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此为了避免现金流量分析的不足,还需要从利润的成长性角度综合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

利润的结构分析。企业获得利润的渠道有很多,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经常性收入来源,如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等,经常性收益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可预期性,能够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潜能,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另一个是非经常性收入来源,该收入来源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的特点,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重复发生,因此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预计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如果在利润的构成中,经常性收益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重越大,盈利质量就越高。

利润的发展趋势分析。利润的发展趋势分析是通过前后期利润水平的比较,来判断利润的发展情况,从而评价其成长性。由于营业利润、净利润涉及到费用的影响,其中可能包含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水分,而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不受费用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的增长情况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利润的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增长率越高,盈利的发展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质量也就越好。

从非财务分析角度进行的评价

盈利质量的财务分析从定量分析角度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但是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定量分析,因为有时候这些定量指标也会受到非财务方面定性指标的影响,忽视对定性指标的分析,就会降低评价的效果。

从利润真实性角度进行的非财务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因此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的盈利质量。

公司治理的分析。刘立国、杜莹(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这一结论也进一步说明了“一股独大”与会计信息失真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质量,降低舞弊风险。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应主要从所有权安排、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如果发现公司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或是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等问题,就要对其盈利质量加以关注。

内部控制的分析。内部控制的缺陷也是财务舞弊的预警信号,比如说:缺乏职责划分;缺乏实物资产保护;缺乏独立核查;缺乏适当的文件和记录保管;逾越内部控制;会计系统薄弱(Albrecht,2004)。因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盈利质量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利润成长性角度进行的非财务分析 对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分析。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利润成长性的重要方面。企业的研发能力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构成情况、研发人员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研发费用的支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等等,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盈利的成长性越好,盈利质量也就越高。

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分析。包括产品或是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的满意程度、产品的返修情况以及产品的创新度等。拥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所以通过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也有助于进一步评价盈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祥建,裴峰,徐晋.上市公司核心能力、盈利性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以“中证亚商上市公司50强”为例.会计研究,2004.07

2.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07

友情链接